2025年10月|NO. 146 │ 台灣光復已滿80年

2025年10月|NO. 146 │ 台灣光復已滿80年

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大陸舉行了閱兵典禮,表明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也向世界宣告:「加速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由於台灣人民在日據50年間不同形式的抗日運動從未間斷,對抗戰勝利做出貢獻,台灣光復又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大陸勢必將在10月下旬隆重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 巧的是,在台灣逐漸被淡忘的光復節最近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被取消放假長達24年的光復節,今年將恢復放假;二是AIT發言人日前貿然提出「台灣政治地位未定論」,而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隨即附和說:「台灣沒有什麼光復節啦」。 還原歷史檔案可知,1945年10月25日上午,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完成後,透過廣播說:「從今天起,台灣澎湖列嶼正式重回中國版圖」。1946年10月18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全省放假一天。質言之,在陳水扁2000年取消光復節放假前,台灣曾有54個年頭把10月25日當作法定假日。 曾擔任內政部長的徐國勇,當然不會不知道光復節的歷史,他刻意稱80年前接收台灣的「是同盟國,而非中國」,既是為附和AIT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繼續民進黨長期以來「只提終戰,不提光復」的敘事,更想聯合美、日讓台灣置身於中國之外。只是,徐此話在一天內遭到96%的網民痛批,證明「光復」從未在台灣人民心中消失,雖然當年「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的景象未必再現,但台灣光復早已板上釘釘。 美國在此刻炒作「未定論」,顯然是想以台灣作為美中博弈的棋子、談判的籌碼,但AIT所謂的二戰文件,其中明確決定「戰後台灣與澎湖歸還中國」的《開羅宣言》,已於1969年被收錄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1776-1949條約及國際協定彙編》中,而美國總統杜魯門不僅在1945年波茨坦會議後重申《開羅宣言》,呼籲日本無條件投降,還在1950年初的記者會上明言:美國及其盟國在過去四年來已承認中國擁有台灣主權。…
作者: 紀欣 頁數: 1
國民黨第12任黨主席選舉於9月19日完成登記手續,共有六位黨員登記參選,依登記順序分別是羅智強、鄭麗文、卓伯源、郝龍斌、張亞中、蔡志弘。這樣的競爭局面比原先傳聞中的局面單純一些,不過競爭強度卻未必單純,因為這四位候選人看起來各有支持基礎,也都是一方好手。這就會很難預測最後結果,而且競選過程隨時會因個別事件而影響投票行為,其複雜程度會因此而升高。 造成此一局面的關鍵因素當然是,原先被各方看好並寄予厚望的盧秀燕明確表態不參選,這一記「變化球」,迫使黨內各方勢力立即調整計畫,而躍躍欲試的選將們突見機會之窗,立刻抓準時機表態參選,所以一個月前一下子冒出十幾位表示參選興趣,把這場黨內選舉給炒得熱火朝天。從民主政黨的理論來說,這並非壞事,因為這表示國民黨內的菁英,對黨還是抱持著極大的信心,對未來國民黨的政治分量還是給予正面肯定。 客觀地說,這確實不是壞事。不過從政治實務來看,這多少也顯示黨內勢力紛雜且缺乏有實力領袖人物的現況,這對選後黨內團結是不利的。尤其對勝出者來說,選後要在安撫各方情緒方面花上不少心力,相當考驗新任黨主席的領導力。 候選人的年齡與資歷       …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在民主政治中,一個政黨的戰力來自選票,最能吸引選票的是政黨的好形象,而黨主席的形象是政黨形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民黨自李登輝以來迷信金權與大咖,毫不珍惜形象,以致一路潰敗,迄今依然不醒,此次主席人選仍舊圍繞著大咖與財力,不顧形象,不是好兆頭。 國民黨喊了「重返執政」多年,2020與2024年因民進黨執政績效不佳與綠營內亂,都有一定的機會,但皆被黨主席的私心搞砸了。今年正逢主席改選,賴清德聲望大幅墜落,民進黨形象變差,又令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喊聲不斷,寄望新任主席可以引領黨於2028重返執政。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夢幻與希望常與現實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主席選舉仍是鬧劇一場 朱立倫口口聲聲「期盼順利交棒」,卻將登記截止日展延14天,並快速給趙少康發了中評委證書,令趙瞬間取得參選資格,補繳黨費的日期也任意修改了兩次,充分顯示國民黨根本沒有可信賴、可預期的制度,規矩可隨主席而更改,完全不顧形象觀感與常理規矩,毫不遮掩地在黨內搓圓仔湯,為自己創造連任或搓出親己的人選,以延續自己在黨內的勢力。 9月12日,傅崐萁親口說,直到9月11日還與朱立倫在拜託桃園市長張善政參選黨主席,可為此意圖的明證。傅崐萁15日表示,「現在參選人很多,誰適合在哪個戰鬥位置,應該是可以協商的」,就是圖謀搓圓仔湯。…
作者: 朱駿 頁數: 9
台灣政壇長期由國民黨與民進黨主導,但在2020年代,由柯文哲創立的台灣民眾黨崛起,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雖未能問鼎大位,卻在立法院取得8席立委,成為國會的「關鍵少數」。更重要的是,民眾黨在選後吸納了前時代力量的精神領袖黃國昌,使得政黨形象與論述能力大幅提升。 外界原本擔心,黃國昌在柯文哲收押期間繼任黨主席,一旦柯文哲交保後,兩人會不會在黨內出現「兩個太陽」的權力矛盾。然而,從目前發展來看,民眾黨並沒有發生內部分裂。原因為何?以及民眾黨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如何?以下是筆者的分析。 不存在權力矛盾的原因 一、柯文哲依然是絕對核心。柯文哲自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起,以「白色力量」崛起,民眾黨本質上就是「柯文哲的延伸」,其支持者多數是因認同柯個人,而非政黨理念才加入。2024大選,民眾黨得票率突破25%,再次證明柯的個人魅力是黨最大的資產。因此,在民眾黨內幾乎無人能挑戰柯文哲的正當性。 二、黃國昌的進入模式與「尊柯」姿態。黃國昌公開多次強調「柯文哲是黨主席」,自己只是協助角色。例如在一次電視政論節目中,被問到是否會挑戰柯的領導時,他明確回答:「沒有這回事,我加入民眾黨,就是為了支持柯文哲。」這種表態有三重意義:(1)穩定黨內氛圍:避免外界炒作矛盾。(2)強調互補:他扮演政策執行與戰鬥的角色,而柯是整合與象徵的核心。(3)自我定位:他清楚自己的影響力來自柯的支持,因此必須維持「尊柯」姿態。黃國昌與柯文哲的關係,並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他在…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2
民進黨在大罷免失敗後宣布休養生息,鼓勵朝野溝通,施政重民生、經濟,以回應人民的期待。但現實是「財劃法」祭屠刀,司法關放柯文哲,像是在昭告世人:我鬥才會贏。 賴清德去年5月就任以來,政治攻防升級,手段極化。經大罷免大失敗後,他調整步伐(非方向和路線),請行政院長卓榮泰和立法院長韓國瑜直接溝通,還赴若干宮廟祭拜、辦團結之旅巡迴座談,希望鞏固基本盤的信心。 民進黨怪在野「手握屠刀」 賴清德說執政團隊會改變焦土作戰的方式,用合作取代對立。可惜言猶在耳,瞬即為了新版「財劃法」和在野黨互質「誰手握屠刀」。立法院去年底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酌增地方財政自主權;行政院隨即出招刪減地方補助款,致朝野再起爭執,互批不是。台中市長盧秀燕邀請藍白15縣市長發表聯合聲明,呼籲行政院放下大砍地方政府補助款及分配款的屠刀,別再集權、集錢、杯葛地方施政;這樣做不道德,應思政府稅收全來自人民的荷包,理應制度化分配。 賴清德隨即表態,指藍白陣營縣市長有「地方包圍中央的心態」,拒絕行政院提出的覆議案,鑄成大錯;所以「屠刀不在民進黨手上」。接著行政院邀請藍綠白22名縣市長共商解方,院長卓榮泰指責立委通過的「財劃法」計算公式有誤,立法院應自行向人民負責,必須自提解決方案。盧秀燕表示,修「財劃法」的精神是依公式,公開透明地分配稅款;修法後問題不在法條,而是算式。桃園市已公布演算法,經兩道算式就能合理分配稅額,各縣市均受惠;期望政院別無限延宕,影響地方政務。…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4
民粹主義已成為當今台灣社會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它以反菁英為旗幟,藉此爭取大眾支持,往往混合左右派元素,難以簡單歸類。民粹主義常宣揚激進且不切實際的理念,例如「抗中護台」的排外訴求、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或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這些主張不僅影響政治走向,也撼動社會穩定。2024年的青鳥行動與2025年的大罷免,正顯示著民粹主義的強大衝擊。 民粹崛起的根源在於台灣社會日益加劇的疏離與分裂。都市化使得傳統社區與家庭紐帶鬆動,人際連結削弱;社群媒體雖縮短物理距離,卻稀釋了現實關係,尤其年輕世代感受最為明顯。這種疏離感驅使人們尋求替代性的歸屬,最終流向極端群體。近期「青鳥之亂」與「黑熊學院」的出現,正凸顯著民粹如何侵蝕民主根基。 社會疏離的成因 都市化進程是台灣社會疏離的首要因素。傳統社區與家族結構解體,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在高密度環境中卻感到孤立。互助網絡的瓦解,使人們更容易陷入情感真空。在台北等大都會,居民常感受到人情淡漠,疏離感油然而生。 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起,進一步加劇這一現象。雖然科技表面上縮短距離,實際卻減少了面對面互動,使真實人際關係逐漸淡薄。研究顯示,年輕世代最受影響,他們沉浸於虛擬社群,卻在現實中感受到孤獨。這種科技驅動的疏離,讓人對傳統社會結構失去信任,轉而依附於網路同溫層。社群平台上的極端言論,常成為疏離者的心理寄託。…
作者: 蔡鎤銘 頁數: 16
當前美國的全球戰略,似乎在保持戰略模糊與走向戰略清晰的過程中不斷搖擺、切換,並顯示它將在俄烏衝突脫身後回防亞太的姿態。由於美國已出現衰敗的趨勢,吾人更需要高度警惕美國的「戰略欺騙」(Strategic Deception)。 國際關係運用「戰略欺騙」 「戰略欺騙」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策略,特徵是強調手段隱形。二戰後美國對外戰略中有眾多的案例,揭示了美國運用「戰略欺騙」獲取利益。 「戰略欺騙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傑維斯(Robert…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18
今年9月1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主持上海合作組織(SCO)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5次會議,接著9月3日習又在北京舉行了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閱兵大典。元首峰會與閱兵經常舉辦,司空見慣,無足輕重,但這次天津上合與北京閱兵卻引起舉世矚目,得到廣泛的討論,影響深遠,值得深入觀察。 上合組織日益壯大 1996年4月26日,中俄與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為了邊境安全及反恐與防範分裂主義,在上海成立了五國集團,主張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元文明與不干涉內政的上海精神。2001年建立了常設機構,以處理經濟和安全事務,之後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先後成為成員,至今已有10個正式會員國,另有許多觀察員國與對話夥伴國。 這一次於8月31日至9月1日由天津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規模最大,最值得注意的是:被川普拉攏又羞辱的印度總理莫迪親自出席了會議,給美國的印太戰略來了一個下馬威。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總統艾爾段也來參一腳,更遑論中俄與伊朗三國元首同框,以及中東多國的參與,不禁令人想起前卡特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的名言:歐亞大陸加上中東是全球戰略棋局的「超級大獎」(grand prize),誰控制歐亞大陸,誰就能控制全球,布氏若泉下有知,見到天津上合的情景,豈無夢魘成真之嘆,豈無美國霸權難以維持之憾!上合從地區安全組織,茁壯成為具有戰略價值的國際組織,以守護多邊主義,來對抗美國的單邊主義與霸權政治,態勢已經成型。…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20
「抗戰」是全中國人民的生死存亡之戰,抗戰勝利80周年當然值得兩岸同胞慶祝/紀念。大陸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名,於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舉行大閱兵,本身所昭示的歷史意義與所顯示的現實意涵,絕對值得兩岸乃至全世界關注。 習近平的「講話」 這次大陸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舉行大閱兵的歷史意義與政治現實意涵,其實已在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大會講話中明白表述:「抗戰是堅苦卓絕的偉大戰爭」,也是「中國人民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各國家、各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加速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 習近平講話後的閱兵,一如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23
9月3日,中國大陸以舉行閱兵的方式紀念「中國人民對日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不僅讓寄生於中華民國的台獨政權感到尷尬,即使對日抗戰是由中國國民黨組成的「中國國民政府」所領導,但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因已喪失「中國心」,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時也顯露出進退失據的窘境。 民進黨台獨政權目前所走的務實台獨路線,是透過洗腦民眾把「中國」認知為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則等於「台灣」,於是無論中華民國或台灣,都和「中國」成了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從而,發生在「中國」的對日抗戰勝利歷史,在賴清德的口中,就只能遵循日本天皇諭示的「終戰」。 8.15被訂為「終戰紀念日」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9月3日時,痛斥賴清德用「終戰」來形容抗戰勝利,強調這是以日本戰敗國的口吻,而為國人之恥。但該讓中國國民黨感到羞恥的是,今年5月底才新增8月15日為法定的「終戰紀念日」,正是由中國國民黨立委提案、推動所完成的立法。由此也可看出,中國國民黨的政治菁英大多不了解中華民國的立場,而這也是因該黨幾乎已實質轉型為「台灣國民黨」所致。 中華民國畢竟仍有紀念對日抗戰勝利的九三軍人節,陸委會只好運用偷換概念的洗腦伎倆,以「中華民國對日抗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不存在」等語,批評大陸舉辦抗戰勝利的活動。類似這種的評論,不少媒體則以「搶奪對日抗戰話語權」來形容。事實上,中華民國目前由台獨政黨所掌控的政府,本就無意,也並未紀念對日抗戰勝利,故何來搶奪不搶奪的問題呢?…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56
柳金財-比較2025及2015九三慶典講話 9月3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80周年典禮的講話僅有945字;對照2015年的1678字,這次內容可謂大幅刪減;且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雖仍強調和平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等,但他講話的內容不僅對台獨勢力及西方具有強烈警示意味,也藉由強大軍力、國力重申對台政策及國際戰略中的「二反」:反分裂(反分離主義)、反干涉(反境外敵對勢力)。 兩次講話有相同及相異處 首先,兩次九三講話的背景有很大差異。2015年台灣係由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執政,他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以大交流、大協商、大合作為主軸。2025年民進黨籍的賴清德執政,兩岸敵意陷入螺旋上升,兩岸海協、海基兩會不協商、國台辦與陸委會沒有熱線。大陸的對台政策強調反分裂、反干涉,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加上中美兩大國競爭、地緣政治衝突,大陸面臨諸多壓力,習近平提出四大自信:倡議理論、道路、制度及文化自信,更想藉由九三閱兵藉更強的國防軍事力量,對兩岸社會、國際社會傳達明確的信息:有信心、有能力、有決心捍衛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不被侵犯。 其次,國際情勢從和平發展邁向戰爭邊緣。2015年習近平用很大篇幅強調和平,並稱「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了和平,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並宣布裁軍30萬,成為當時的「大新聞」。…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8
9月3日,中國大陸舉行閱兵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進的武器、壯盛的軍容令國際媒體讚嘆。而反中的民進黨當然不會說好話,只是沒想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竟也對大陸紀念活動有所不滿、強調抗日戰爭是國民黨的功勞。朱立倫甚至批評,「抗戰是由國民黨領導的,中共不斷想竄改、扭曲歷史」。 長期處於「訊息繭房」的台灣民眾,可能聽了會覺得有理,因為台灣人從小就接受國民黨的教育,認為對日抗戰勝利是國民黨的功勞。但是,真正扭曲這段抗戰歷史的是國民黨,這可從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所陳列的歷史文物得到證明。筆者在紀念館裡看到,抗戰時期寫有中華民國的文件(見圖1)、蔣介石的照片(見圖2),以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如果中共要竄改、扭曲歷史,大可不必展示這些文物與照片。 中國人民是抗戰勝利的主角 再看看大陸這次紀念大會的主題,就知道他們並沒有把功勞獨攬,典禮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見圖3),主角是中國人民,有什麼不對?而且,大陸方面有邀請國民黨參加,但國民黨為了選票考量、害怕被戴紅帽子不敢去,怎麼還好意思批評大陸搶功勞? 賴清德說,建國只有76年的國家,居然慶祝一場發生在80年前的勝利,可見賴清德的程度很差。對日抗戰的勝利,並不全是蔣介石與國軍的功勞,當時還有川軍、湘軍、桂軍、粵軍、西北軍雲集響應,奔赴沙場,共赴國難。而1920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先後組織了由漢、滿、朝鮮、蒙古、回等民族愛國志士參加的十餘支抗日游擊隊,逐漸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的主力,並發展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30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最受矚目的來賓無疑是時隔7年再度來華的印度總理莫迪。元首外交是對外交往的最高形式,也是測量國家之間關係的晴雨表。雖然莫迪的天津行只是參會,並不屬於正式訪問,但2018年以來印度總理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並與中方最高領導人會談,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天津「習莫會」標誌著,自2024年10月喀山「習莫會」以來,重啟再出發的中印關係正在加速回歸正軌,但中印關係錯綜複雜,元首外交也不能包治百病,兩個總人口超過28億人的最大發展中鄰國如何正確相處,仍是一個難題。 中印關係加速回歸正軌 從2014年莫迪上台以來,中印關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有如一部八點檔連續劇。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習近平和莫迪實現互訪,兩位領導人罕見地在各自的家鄉接待對方。其中習近平訪印期間正值莫迪64周歲生日,習大打感情牌,貼心地送上素食蛋糕為莫迪慶生。然而,2017年6月雙方邊防部隊在洞朗發生對峙事件,兩國關係驟然緊張。為了修復關係,2018年4月莫迪專程赴武漢,參加中印領導人第一次非正式會晤,宣告中印關係第一次重啟。 此後,雙邊關係迅速回溫,2018年「習莫會」竟四度登場,堪稱繁花似錦。2019年10月,習近平赴金奈參加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並與莫迪相約2020年隆重慶祝中印建交70周年。但是,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6月中印兩軍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兩國關係再次急轉直下。其間中印各領域交流合作中斷,元首外交也幾乎停擺,雙邊關係陷入近40年來的最低谷。…
作者: 胡勇 頁數: 32
此次美、俄兩國領導人在阿拉斯加的會談,不僅對俄烏戰爭有極大影響,對改善美俄關係更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美、中主導的「新世界秩序」出現後,美國為維持其領導地位,極力爭取亞太和拉美,俄羅斯也是川普拉攏的對象。俄國學者認為,莫斯科應該學習北京,與華府維持平衡關係,並根據自身的利益選擇盟友。 阿拉斯加會談的意義 俄國學者發表專文指出,直到去年還無法想像俄、美兩國領導人能正式會晤,且是在美國的領土上舉行,這充分顯示西方的「世界秩序」架構已開始鬆動。 美國向來不在乎盟友的反應,甚至對盟友採取不公平的待遇,譬如加徵關稅、要求各國提高軍事預算、進口昂貴的美國天然資源等。川普似已感受到世界秩序正在發生徹底的改變,以往長期而固定的同盟關係現已不合時宜,在這個新的世界秩序中,只有暫時性、彈性聯盟才能解決臨時性的政治問題。在過去的單極世界中,美國一向有絕對、全面的優勢地位,但如今不僅有國家與其爭鋒,而美國本身已無資源和優勢可以控制世界,這個「新世界秩序」類似19世紀的「歐洲協調」(Concert of…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34
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辭職,10月4日自民黨將選出新總裁。這是自民黨5年內第四度改選總裁。不過,這次是右翼保守派與中間改革派的大對決,其結果勢必會對日本政壇的走向有所影響。 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與首相職務,隨即引發新一輪激烈的黨魁選舉。石破上任還不到一年,三天前川普才簽署行政命令,開始實施今年7月美、日所達成的貿易協議,沒想到這項對日本還不錯的協議救不了石破,他選擇在這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之際交棒。 石破遭黨內逼宮不得不辭 石破執政風格溫和、務實,但他在自民黨政治獻金改革、農業改革、物價高漲(如米價)、工資停滯、日圓貶值等議題成效不彰,而最傷的是眾議院、東京都議會、參議院選舉三連敗,自民黨議席都不過半,被追究政治責任。自民黨內大老、閣員發難要改選總裁,國會議員、地方黨部提議改選的亦逼近過半數(172),加上前首相菅義偉、農林水產相小泉進次郎的「勸說」,為避免黨分裂的尷尬,石破只得做此決定。 從2020年迄今的5年中,這已是自民黨第四次選總裁,政治氛圍也在快速變化。近年美、歐有民主選舉的國家都越來越民粹化、右翼化,日本也不例外,自民黨、新興在野小黨均有此趨勢。…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6
川普競選期間的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此一振奮人心的口號,果然讓川普再度執政,但川普執政後硬戰金磚五國,此舉能否使美國再次偉大,不無疑問。…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38
每年9月1日,南韓定期國會開議,重要任務是要審查和通過明年度的政府總預算案。如果朝野政黨不和,總預算案不僅無法順利通過,國會又會變成吵架戰場,因此,李在明要早日化解此一尷尬,提議朝野舉行領袖會議。由於國會朝野政黨鬧得不可開交,尤其鄭清來公開說,他不會與張東赫握手。李在明必須當「和事佬」找兩人來握手言和。 但沒過兩天,民主黨主席鄭清來說國民黨是戒嚴的共犯,依法應該解散。在野的國民之力黨主席張東赫一聽就火大。法官出身的張東赫當選後的第一句話就說「盡速拉下李在明」,並且強調明年6月舉行的全國地方縣市長選舉,該黨只會推薦「與執政黨戰鬥的候選人」,朝野兩大黨進入「戰鬥」。 就在南韓政局混亂之際,北韓勞動黨書記長金正恩應邀出席九三閱兵,成為繼66年前,祖父金日成參加「紀念九三抗日勝利閱兵典禮」的第三代,勾勒出與習近平、普丁三人同台的歷史性畫面。 李在明則跑了一趟美國和日本,南韓媒體稱李在明「開啟了新冷戰」的世界版圖。李在明原本有意參加閱兵盛典,但怕過於親中「失去左派選票」,不得不請國會議長禹元植替代,但看在中國眼裡,當然不是滋味。 李在明曾說「兩岸事務與南韓無關」,又說「向中國與台灣各說謝謝就好了」,川普批評南韓是在搞「清算」和「革命」,關稅維持在25%不變,李在明訪美行等於「空手而歸」。…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1
伊朗政權當前的運作軌跡,反映其在維繫威權與回應社會需求之間日益凸出的矛盾。一方面,以司法打壓作為核心控管工具,透過頻繁死刑營造壓制效果;另一方面,則依靠核計畫與代理行動維繫外部籌碼。然而,這兩種支柱卻逐漸轉化為削弱政權正當性的負擔。 伊朗現在國內經濟困境持續惡化,社會對自由的渴求遭到強力壓抑,而外部攻擊又揭示核設施並非無懈可擊。當司法高壓與核發展同時消耗政權資源,社會不滿與外部壓力不斷放大時,整體政治體制開始呈現臨界狀態。 司法高壓與核計畫 伊朗當局長期將司法高壓作為控管社會的核心。僅2023至2024年間,死刑案例數量便接近900起,顯示國家機器將刑罰轉化為政治工具,而不再僅止於法律裁決。這種模式雖能在短期內壓制抗爭,但長期卻不斷削弱社會信任,並使得政權在國際舞台上失去正當性。當司法失去正義的公信力,體制便被視為依靠恐懼維繫,社會怨懟不會消散,反而逐步積累。 與司法高壓並行的是核武的戰略角色。核設施象徵伊朗的自主與革命遺產,但2025年6月所發生的攻擊事件揭露了防護體系的脆弱性。短期內,「民族存亡的論述」確實凝聚了部分民間支持,然而核計畫所需資源龐大,龐大的安全與技術投入,迫使國家財政向安全領域過度傾斜,壓縮了基礎民生建設。當司法高壓與核計畫這兩項支柱逐漸出現反向作用時,政權便陷入「以強制維持穩定,卻因資源錯置而削弱穩定」的結構矛盾。換言之,原本被視為延續政權的手段,反而成為加速耗損其根基的工具。…
作者: 劉嘉霖 頁數: 42
川普仗著美國占全球消費30%的市場,和世界半數的貿易額,脅迫盟友和對手接受美國加徵關稅。川普愚蠢的關稅政策非但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群起效尤,反而促使他們另闢蹊徑。9月7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社論-《在貿易方面,世界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繼續前進》(On Trade, The World Is…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4
「削足適履」這句成語,原本指硬要把腳削小,以便穿進不合尺寸的鞋子。如今套用在台灣問題上,正好形容某些政客刻意扭曲歷史與法律,迎合外部強權需求的姿態。日前,前內政部長徐國勇公開宣稱「根本沒有台灣光復節」,並以「台灣地位未定論」佐證,這種說法不僅混淆歷史,更等同於削弱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正當性,以配合美國在美中談判中的戰略需要。 麥克阿瑟命令與受降現實 徐國勇引用麥克阿瑟在1945年9月2日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作者: 張雅屏 頁數: 46
第 1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