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NO. 146 │ 台灣光復已滿80年
1990年代,由於近迫武器系統(CIWS)盛行,一般反艦飛彈的性能已無法滿足需要。因此,全球各國決定研發新型反艦飛彈。其具體性能為:(1)須具備更長射程和更高航速,能在敵方艦載防空系統的攔截範圍外發起攻擊。(2)採用匿蹤化彈體、提高電子系統的抗干擾性能,以躲避敵方攔截,並提升命中率。綜上所述,超音速反艦飛彈便成為首選。尤其,空射型產品更是兵家必爭之物。不過,美、英等國始終對超音速反艦飛彈興趣缺缺,反倒是亞洲國家競相投入研發。 中國鷹擊15型(YJ-15) 鷹擊-15型是中國研發的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採用衝壓發動機(Ramjet)推進。2025年8月,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的彩排期間,首次公開鷹擊-15型,9月3日閱兵儀式上正式對外展示。 鷹擊-15型源自於鷹擊12型,採用吸氣式推進設計。透過軸對稱4個衝壓進氣口布局,提供充足的空氣,衝壓發動機可將空氣壓縮進行燃燒,以提升速度和效率。由於縮小彈體並減輕重量,殲15T艦載機一次可攜帶2枚鷹擊-15型。鷹擊-15型的最大航速約3-4馬赫,最大射程超過300公里。(見附表) 台灣雄三空射型(HF-3)…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84
內壢名稱的改變和中壢市街發展息息相關。從近300年前躍上歷史舞台的澗仔瀝庄,逐漸發展為澗仔瀝新店街、內壢溪庄、中壢新街,後退居幕後,泛指今中壢區轄內東北部。而內壢東鄰的崁子腳因位居桃園和中壢的中間,成為商旅趕路中途打尖吃飯的地方。到了日據末期日人在此建立新式製糖工場,光復後成為紡織廠和元智大學的校地。 由大漢溪挾帶之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桃園台地(標高約100公尺),以10-20公尺的台地崖,與西南邊較高的中壢台地相接。因先民習慣將地形高低相差很大的台地崖稱為「崁」,而「崁子(仔)腳」因居於中壢台地陡崖下方,故名。而附近的元智大學也因位居此陡坡地形,校園內設有告示:「下坡道騎自行車扣車三日或罰款500元」的獨特景象。 清代先民的拓墾 1921年日人設置的內壢庄,位於今桃園市中壢區轄內東北部。北、東兩面與舊稱南崁的蘆竹區、桃園區、八德區相鄰。內壢原是溪名,地名最早出現於同治10年(1871)陳培桂《淡水廳志》中,稱為「內壢溪庄」。康熙年間(1684-1722),平埔族定居在老街溪和新街溪之間的沖積谷地 (今中壢市街一帶),故《康熙台灣輿圖》以「澗仔力」社相稱。按:「力」為「壢」的諧音,「壢」等同「瀝」,在客語裡是指「溪谷」。溪谷大而水流穩定為「河」,次為「溪」,較小者為「坑」,最小者為「壢」。而「澗仔」也等同於「壢」,都是小溪谷的意思。到了乾隆年間(1736-1795)的《乾隆台灣輿圖》則分為內澗仔力、外澗仔力。同時期的《諸羅縣番界圖》則出現客家族群漢人建立的澗仔瀝庄;此時,淡水廳轄下的「桃澗堡」之名取自桃仔園(今桃園)、澗仔壢(今中壢)二街庄首字。…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