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戰開打,候選人就位│曲兆祥
國民黨第12任黨主席選舉於9月19日完成登記手續,共有六位黨員登記參選,依登記順序分別是羅智強、鄭麗文、卓伯源、郝龍斌、張亞中、蔡志弘。這樣的競爭局面比原先傳聞中的局面單純一些,不過競爭強度卻未必單純,因為這四位候選人看起來各有支持基礎,也都是一方好手。這就會很難預測最後結果,而且競選過程隨時會因個別事件而影響投票行為,其複雜程度會因此而升高。
造成此一局面的關鍵因素當然是,原先被各方看好並寄予厚望的盧秀燕明確表態不參選,這一記「變化球」,迫使黨內各方勢力立即調整計畫,而躍躍欲試的選將們突見機會之窗,立刻抓準時機表態參選,所以一個月前一下子冒出十幾位表示參選興趣,把這場黨內選舉給炒得熱火朝天。從民主政黨的理論來說,這並非壞事,因為這表示國民黨內的菁英,對黨還是抱持著極大的信心,對未來國民黨的政治分量還是給予正面肯定。
客觀地說,這確實不是壞事。不過從政治實務來看,這多少也顯示黨內勢力紛雜且缺乏有實力領袖人物的現況,這對選後黨內團結是不利的。尤其對勝出者來說,選後要在安撫各方情緒方面花上不少心力,相當考驗新任黨主席的領導力。
候選人的年齡與資歷
目前登記的六位候選人,如果從年齡層來看大致可以分成兩塊,一塊是較年長的郝龍斌、張亞中,另一塊則是相對年輕的鄭麗文和羅智強。這兩個年齡層剛好隔開一個世代,年紀差大致是在18歲,這就明顯區隔出黨員對世代偏好的選擇,亦即比較注重黨政資歷、黨內傳承的黨員,會比較偏向選擇較年長且政治資歷更完整,過往政績也出色的候選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曾任兩屆台北市長,以及多任立委、一任行政院環保署長、一任國民黨副主席的郝龍斌自然比較突出。
可是如果強調世代交替和政治活力的黨員,自然就會比較青睞鄭麗文或羅智強,特別是鄭麗文出身民進黨,屬於學運世代的政治菁英,這種「特異的」政治特質,恐怕是當前國民黨內獨有的,因此難怪有不少年輕世代,或網路愛好者對她情有獨鍾,給予熱情支持。因此目前網路上盛行的網路民調,鄭麗文與羅智強各擅勝場,尤以鄭麗文頗受支持。
不過,網路支持度高並不代表就真能當選,因為網路投票者或「鍵盤俠」並不一定有投票權,因為這種選舉是「封閉式選舉」,也就是只有黨員才能投票,甚至於還嚴格限制在「有效黨員」的範圍內才擁有投票權,而所謂「有效黨員」是指通過最近一次黨籍總檢查的合格黨員才能出席投票,這個範圍其實比號稱的黨員數有相當差距。
黨員人數、投票率高低
根據可查證的國民黨黨員數字大約是37萬人左右,但其中有多少是合格黨員,外界不得而知,所以還要看國民黨的選務單位選前是否會公開數字。然而,即便公布數字,外人也無法具體查證黨員資料,只能根據過往經驗來做主觀推估。而一般估計,合格黨員數字約為20萬左右,粗估五成投票率,投出選票大致在10萬左右。當然這個數字應是較低的評估,一旦選情熱烈,投票率提高的話,升高投票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反之則可能降低。
在這幾萬人裡面,大概平均年齡較高,如果以45歲作為世代區間標準年紀的話,超過45歲以上者約占6成,這樣的選民結構對年長者較為有利。當然年齡未必是選民唯一的投票標準,但從一般選舉行為的調查來看,年長選民較為保守,這對保守者有利。
黨中央的軍系和非軍系
換一個觀察角度來看,國民黨的黨內派系勢力,一向也是觀察該黨的重要指標。而從這角度來說,該黨長久以來黨內勢力分成兩大塊,各塊壘裡頭又可分成若干小塊。這兩大塊的名稱一直在變,從早期以省籍來做劃分,到李登輝時期的主流、非主流…不一而足,總之就是黨中央和地方派系兩大塊。而中央又根據黨員職業別分成黃復興和非黃復興,也就是軍系和非軍系。
地方派系則是根據地理和行政區,分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區塊。這裡頭還有不少的恩恩怨怨、彎彎繞繞,此處就略而不表了。總之,各地方山頭各有實力,也各有人物,除了威權時代少有誰能一統江山。了解這個背景,再回頭來看這一回黨內派系走向為何?
先說說所謂的黨中央吧,也就是老軍系與非軍系,這部分黨員一向是國民黨內相對團結,而且頗具影響力的一塊,任何黨主席都必須獲得他們的支持,否則主席位置坐不穩。
朱立倫主席任內為降低黃復興黨部的影響力,強力取消該黨部招牌,得罪了這股勢力,現在證明的確對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不過,這股勢力在過去幾年與退休公教警消人員有各自結合、發展之勢,因此內部也出現分割化的趨勢,也就是團結度已不如過往,在一致對外(民進黨)方面問題不大,可是黨內選舉已多次出現各擁山頭的跡象,這一次估計也不會完全一致。
目前看起來,四位候選人都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選票,但比較上來說,郝龍斌因為家庭背景應可獲得老軍的支持,但因為前主席馬英九公開挺羅智強,因此羅應該也可分得一定比例的選票,如果再加上羅的爆發力強,不排除能囊括更多黃復興黨員票。而鄭麗文據了解爭取到重要將領的支持,應該也可分得一杯羹。至於出身政治學界的張亞中,更因在兩岸方面甚具論述能力,再加上張於上一屆曾與朱立倫對壘,拿下相當不錯成績,其中主要選票來源就是黃復興黨員,因此不出意外,張亞中在這個區塊應該實力也不弱。
既然四位候選人都在這個區塊裡拿得到選票,那就表示這個區塊不是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反而是地方派系極可能會是勝負關鍵所在。那誰可獲得地方派系的青睞呢?
誰能獲得地方派系青睞
想了解這個問題,那就要了解派系們是怎麼看這次的主席選舉。今年初,對地方派系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開始恢復政治活動,他在各山頭之間穿梭並整合各方意見,最後達成一致支持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共識。此時政壇正在熱燒「大罷免」議題,王運用此一時刻快速且低調地整合了地方勢力,這給了朱立倫極大壓力。等到726大罷免大失敗後,王金平公開表態支持盧秀燕,頗有一舉勤王之勢。但出乎意料的是,盧秀燕死活不肯上轎,這可急壞了老王,迫使他不得不放棄原先計畫,轉成被動。不過,現在四方人馬來襲,老王和地方山頭該怎麼選擇?
從這四位候選人的背景來看,現在一般觀察者大都看好郝龍斌,這倒不是郝龍斌與他們更有淵源,而是從政治資歷來看,郝龍斌應該比較懂得如何與地方山頭互動。換言之,郝比較可以溝通、協商。另外三位,地方派系應該是興趣缺缺,尤其是鄭麗文出身民進黨,對這些地方派系來說,他們幾十年來在地方上與民進黨的地方勢力角力,乃至縱橫捭闔,他們不會去找一個民進黨「背骨」的人物來當自己的頭,所以這一部分鄭麗文沒有著力點。至於羅智強雖有馬英九、陳長文,乃至國民黨立院黨團部分立委的支持,但著力點很有限,要想板塊性的拿票,會有不小的難度。
這麼說來,郝龍斌就勝券在握了?那也不盡然喔!啥意思?道理很簡單,這些政壇老手還有其他選擇,那就是不摻和這場選戰,也就是說派系不動員,放著讓他們的成員自由選擇,因為政治動員是要撒出資源的,而這些資源都是地方派系的老本,他們不會輕易去摻和一場跟他們關係不大的選戰。
依據筆者目前觀察,眼下各派系正是持這樣的態度,所以郝龍斌雖有機會接近他們,但必須主動去動員他們。更重要的是,郝必須找到關鍵人物,透過這些大咖的首肯幫忙,郝才會有機會。至於哪些人物是「大咖」?此處也就按住不表了。
「選舉沒師父」是台灣地方選舉裡的名言,希望有意競爭者能看懂它。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曲兆祥
- pages: 6
- 標題: 國民黨主席選戰開打,候選人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