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NO. 144 │ 人民是贏家 25:0大罷免大失敗
7月26日,罷免案首波投票以25比0慘敗收場,不僅打破綠營信心,也引爆罷免團體、青鳥與民進黨之間的指責與互咬。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已請辭,但黨內仍有公職要求賴清德辭主席,內閣8月改組也恐難避免,28日晚又傳出賴清德8月初想藉出訪過境美國的行程取消了。基上,賴清德和民進黨可以說是這次罷免案的輸家,但這不代表賴政府不會加碼利用司法打壓在野勢力,甚至升高兩岸對抗來展開反撲。 有輸家就必有贏家,誰是這次大罷免的贏家? 國民黨一次保住了24席立委,照講應為最大贏家,但選後一堆人砲打黨中央,甚至有人痛批就是因朱立倫主席軟弱無能,賴當局才敢肆意妄為;而前秘書長李乾龍更公開對朱喊話:「不要心存僥倖還要連任」。中常會已決定主席改選延至10月,歹戲拖棚,恐怕還是少不了內鬥戲碼。 更令人扼腕的是,這次「抗中反共牌」失效非國民黨之功。國民黨4.26凱道集結就喊出「反綠共」,朱立倫又強調「真正反共的政黨是國民黨」,趙少康在選後還說:「未來更要堅定反共反台獨的立場,以台灣的利益為最高利益」。這樣的論調與綠營的「反共護台」有何不同?難道兩岸交流合作不符合台灣的利益?且看這一次館長以「中國人認同」痛擊「抗中保台」,效果不錯,還帶動了其他年輕網紅跟著做。而國民黨長年拿香跟拜,始終擔心自己的理念不符合主流民意,卻無膽識引領或創造主流民意,難怪每次在與綠營比「愛台灣」時,總是敗給正港的本土派。 民眾黨中央及柯粉、小草的積極動員,被視為此次致勝的關鍵。因此,藍白合成為可望阻止「民主獨裁」的唯一法寶,有人甚至建議現在就組成「國眾聯盟」。該黨主席黃國昌更是炙手可熱,不僅「2028盧昌配」傳得沸沸揚揚,他還被點名接任行政院長。但是,黃國昌不久後就得處理「兩年條款」,不論他如何處理,都會衝擊到民眾黨及個人發展,加上內部派系問題始終揮之不去,黃能否長時間持盈保泰尚不可測。…
作者:
紀欣
頁數:
1
狄更斯在他1859年出版的名著《雙城記》中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好像可以用在台灣身上,因為當前可能是台灣這座島嶼自古以來最富裕、資源最豐盛的時代,但當前也是台灣社會價值最混亂的時刻。 7.26這場大罷免具體呈現出狄更斯那句名言,尤其當我眼見青鳥的年輕人對著一位長者狂吼、謾罵時,一幅世代對立、政治價值對立的社會撕裂感立即浮現腦海。是的,這場莫名其妙的政治運動過去了,勝利者為此疲憊不堪,而失敗者則悲傷難耐,心有不甘,於是寄望於8.23下一個7席戰場,想著要復仇雪恥,所以政治動能很快就會恢復。然而,會有多少人去疼惜台灣這個已經被物慾、貪婪給撕裂得一塌糊塗的社會。 老百姓用選票在說話了 楊渡在投開票當晚發表的文章中說:「老百姓用選票在說話了!」是啊,雖然每次投票都是百姓在說話,但這一次說得特別大聲清楚,因為百姓不傻,他們不是政黨的玩物,多數選民還是看得懂,也明白那些自作聰明的政客在玩啥把戲。 之所以引用楊渡這句話,原因是該話簡單明瞭地回答了,民進黨由上而下對「大罷免、大失敗」的回應。開票後,民進黨敗下陣來已成定局,先是秘書長林右昌出面答覆記者提問,他說「大罷免是民意的展現,是民主的價值」,該黨會繼續堅持民主價值云云,而不去回答誰該為此負責的記者提問。接著是民進黨團總召,也就是此次大罷免的原始提案人,號稱「點子王」的柯建銘上場,他重複了過去說過的話,宣稱「大罷免是人民權利、是民主價值」,他會繼續堅持,也完全迴避了誰該為此負責的問題。最後是指揮官賴清德以臉書形式上場,提的還是「這是公民團體自發的運動,是人民權利,是民主價值」,不過他仍加上了「他會繼續為護台、保台努力」。賴主席迴避了誰該為此負責的疑問。…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7月26日大罷免大失敗,賴清德聲望重挫,但政治權力絲毫不減,依其個性必然反撲,在野藍白更加相互需要,但又隨時可能爆發利益衝突。國民黨曝露出黨務危機須做大改變,特別是其兩岸路線非改不可。各黨2026、2028年的選舉籌碼要重新計算。 喧騰半年的大罷免第一波已完敗收場,8.23第二波勝算更加渺茫。賴清德這次創下舉世空前絕後的惡例,已在台灣政局烙下肉焦見骨的傷痕,對台灣政治發展造成無法磨滅的惡劣影響。 大失敗因素多層多面。白營全力為藍委造勢,以綠營出身對綠營理解的深度,直戳綠營的要害,是一大助力,但兩黨基本盤結合僅與綠盤相當,能有如此出乎預料之外的輾壓式勝利,應該是中立或獨立選民發揮了決定勝負的砝碼角色。 反威權一直是台灣幾十年來的主流民意,賴清德若稱心如意會造成「一黨專政,一人獨裁」,已破碎的憲法必形同具文,日後將更快意恩仇,任性使氣。中立或獨立選民可能因此受到刺激紛紛踴躍投票,創下歷來罷免案最高的投票率,民進黨只能飲恨吞敗。 賴清德地位會開始動搖?…
作者:
朱駿
頁數:
8
7月26日,由民團發動、民進黨全力支持的第一波「大罷免」終於結束,被罷的24位藍委居然全數順利過關,沒有一位被罷掉,「大罷免大失敗」成真。 這次大罷免因民眾黨8位立委都是不分區,沒有一人在罷免名單內,但整個反罷過程中,民眾黨努力協助各地的藍委,尤其選前陳佩琪出面呼籲小草們全員出動,幫阿北跟她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可說民眾黨對罷免失敗功不可沒,但民眾黨的挑戰在罷免結束後才正式開始。 民眾黨內曾有路線之爭 其實,民眾黨一直到6月初都還在掙扎是否要全力支持反罷方。主張支持者認為,藍白唇亡齒寒,萬一藍營立委被罷掉超過6席以上,而改選後民進黨取得立法院多數的62席,民眾黨擁有的8席立委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要力挺國民黨,若國民黨立委被罷6席以下,民眾黨除可投入補選(當時黃國昌已要副秘書長許甫準備投入台北市立委補選),也可在立法院藍白合作中更具有話語權。持不同意見者認為,民眾黨應保有自主性,不必成為「小藍」,個別立委或支持者可以協助各選區的藍委,但不必用全黨之力和國民黨綁在一起。也有人認為,如果太早表態支持國民黨,可能會影響柯文哲8月初交保的機會。 直到6月下旬,民眾黨內的「路線之爭」才逐漸清晰,全力支持國民黨反罷的聲音占上風。6月30日,黃國昌拍板定案,要求全黨投入反罷工作,甚至要求所有黨公職人員,在7/26之前停止輪休或排休,全力配合藍委的反罷活動,同時也確定7月20日由民眾黨主辦一場反罷活動(後來確定是在民進黨部前集會遊行)。沒料到,7月1日傳出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的夫人輕生,讓民眾黨上下悲憤異常,全黨投入反罷的意志更加堅定。罷免前幾天,又確認柯文哲8月2日會繼續延押,連走出看守所返家投票的機會也被剝奪了,這使得民眾黨支持者的反罷決心與氣勢衝到最高點。而民眾黨的全力支持又成為反罷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0
林松青-惡罷尚未結束,戰損由賴清德買單 民進黨執政,針對在野國民黨24名立委和民眾黨新竹市長的群罷投票已結束,人民否決了全部罷免案;罷方折戟,但8月23日還有第二波群罷投票,政潮尚未沉沙。 大惡罷政潮是極沉重的內耗,執政黨發動,大成功可肆行專政,失敗了仍可高踞權位,有恃無恐。被罷的在野黨公職純屬挨打,手無資源又遭司法霸凌,還得破釜沉舟奮勇決戰;一年多前才當選的正當性遭到如此摧殘,傷痕椎心刺骨,豈會甘服?就台灣總體形勢分析,沒有正當性的惡罷必有戰損、必結惡果,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脫不了責任,必須全部承擔。 戰損一:民進黨、政府官員和罷團放肆地燃燒反中、抗中情緒,已極大化了台灣的安全風險。 罷團領銜人曹興誠說,藍委朝拜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後,開始亂法、刪減預算,法案直接從北京丟到台北三讀;罷團還琅琅上口地說,國民黨委員接受習近平指示,要搞亂台灣。罷團散發的傳單指,被罷委員親中投共、舔共賣台、毀憲亂政、大砍預算,違反國安法和反滲透法,台灣會淪陷,大家財產會變零;還張掛「清統毒、剿匪共」的大看板。但這些指控一無文件物證,二無人證影像,看到表象就開砲,是典型的稻草人謬誤:先曲解知共保台立委的主張,視為代罪稻草人而肆意攻擊。民進黨又自命本土,擅自把反中抗中美化成愛台灣,蠱惑群眾。…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2
在大罷免連署的過程中,檢調以「幽靈連署」為名搜索了20處國民黨地方黨部、約談了242位基層幹部,一度有將近60人被羈押,使得國民黨眾多地方黨部幾乎無法運作反罷免,所以7月26日的開票結果25:0,頗令人感到意外。 民粹操作過度使民怨反撲 公民罷團金源、人員充足,又占有媒體優勢,綠營更動用國家機器、司法檢調打壓控制言論、買通網紅顛倒是非、造謠抹紅,又不時對民眾稱預算被刪,導致政府機關無法運作的謊言,企圖情勒民眾,沒想到卻激起在野黨的危機感,更激起中間選民的厭惡感。 據個人觀察,尤其是投票前的一個月,很多平日保持沉默的網民,紛紛冒出來留言支持反罷免。藍白合這次僅靠網路的力量及少數媒體的突圍即大獲全勝,實屬難能可貴。 其實,賴清德一開始想用公民團體喬裝民意發動罷免的策略,就種下敗因。畢竟沒有選舉經驗的罷團如同烏合之眾,他們每天上演的荒腔走板行徑,成了為網民每日必看的笑點。…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14
外交部長林佳龍7月中旬率領企業家訪問中南美邦交國巴拉圭,總統貝尼亞親自會面接待。在歡迎會上,貝尼亞不經意透露,賴清德將於8月初造訪巴拉圭。媒體為此幾乎炸了鍋,因為此前並無任何出訪訊息,友邦元首率先揭露並不常見。更不常見的是,這場之後被總統府公開承認的過境之旅,在7月28日晚間取消了。 貝尼亞的發言見報後,總統府立即對外澄清:「總統府沒有相關說明,若有確定安排將會對外公布」;外交部也隨後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並無元首出訪的相關資訊」。然而,根據媒體求證與外電報導,賴清德早就確定將在8月4日出訪中南美三個友邦國家,途中會過境美國停留紐約與達拉斯。故而,林佳龍7月中的中南美「榮邦之旅」,根本就是扮演賴清德出訪的「踩線團」,外交部不敢承認,反而顯得有些欲蓋彌彰。 國際形勢不利賴出訪 總統出訪是大事,過往在啟程前一個月必然就已敲鑼打鼓,無非希望藉著出訪,提升總統拚外交的形象。歷史紀錄顯示,歷次總統出訪確實也都對聲望有拉升的效果,但距外電揭示的出發日期僅剩二周,何以總統府卻依然諱莫如深,反而是受訪國家元首搶先揭露?合理揣測,執政當局應該是理解,目前並非賴出訪的恰當時機,故而儘量放低姿態,以避免曝光後各方勢力迫使賴改變行程。 就國際情勢而言,任何人都看得出賴清德現在出訪確實有諸多不宜。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盟邦,但美國目前正努力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賴挑選此時過境,勢必引發北京強烈的抗議,可能使美中改善關係的努力付諸東流。而美國若為討好北京而對賴的過境冷處理,則又可能讓日、韓等盟邦對美國失去信心,影響美國在亞太的布局,甚至造成第一島鏈的破口。賴清德堅持過境必讓美國左右為難,不無可能暗示賴主動取消。正因這些混沌不清的訊息,使得賴在出發前一周都還舉棋不定。…
作者:
楊泰順
頁數:
16
立法院在審查司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的資格時,有立委觸及遭「兩國論」搶灘攻進的兩岸關係法制,但被提名人往往能輕易地閃躲掉這些問題。民進黨執政後,行政機關就常在適用法律時偷渡「兩國論」,近年來更用「行政解釋」把「兩國論」強行攻進一個中國法理原則的法規體系中,正是因有大法官作為「鞏固政權的護法」。 亂套政治問題不審查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詢問大法官兼副院長被提名人蘇素娥,憲法中的兩岸關係是「兩國」或「兩區」的關係?蘇素娥亂套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發展出來的「政治問題」或「統治行為」不審查原則,回答關於憲法中的領土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28號解釋,認為因屬「重大的政治問題」,而不應由釋憲機關解釋。然而,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關係條例》皆有明文規定,國家統一前的現狀分成「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 事實上,憲法的法理如何界定兩岸關係,與國土疆域的範圍並無關係。釋字第328號解釋認為,憲法所定中華民國「依其固有之疆域」,並無明確可資判斷的依據,且當時尚有代表人民主權及修憲機關的「國民大會」,故領土範圍屬重大的政治問題,理應由政治性機關決定,大法官才在該案做出「不予解釋」的解釋。 蘇素娥或許未必清楚,美國最高法院發展出的「政治問題不審查」理論與原則,係大法官對於審理中的訴訟案件,若案情涉及「政治問題」或「統治行為」,通常會基於「三權分立原則」和「無審查判斷的標準」為由,不受理該部分案情的審判。簡言之,大法官若認為,該案情涉及的判斷標準非憲法明定,憲法也規定應交由立法和行政兩個「政治性部門」決定,司法部門就不應代為做出判斷與決定。…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18
已故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出版《高思在雲》至今屆滿10年,該書中對「民主變形」與「國家能力衰退」的深刻警示,如今逐步浮現為政治現實,令人不寒而慄。民主原應是集體理性與制度治理的展現,在台灣卻演變為民粹操弄、政黨內耗與治理癱瘓的代名詞。 「台灣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這個問題,在2025年、政壇惡鬥不止、社會信任斷裂的今天,不再只是理論探問,而是社會警鐘。從立法院的衝突暴力,到媒體與財團間的共生結構,從執政黨為一己之私的角力,到治理品質的持續下滑,民主的本質與價值正遭遇深層侵蝕。人民的失望早已不只是對某一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對整體制度的失能與信念破產。在此時刻重讀《高思在雲》,不僅是回顧一位知識分子對時代的批判省思,更是對台灣民主未來的重新審判。 民主形式化、治理空洞化 朱雲漢在《高思在雲》第四篇〈為台灣民主把脈〉指出,台灣的民主並非是有機成長的結果,而是高度外來制度的「強行移植」。從90年代初期快速推進的選舉制度、多黨制、言論自由到政黨輪替制度化,形式上雖接軌西方民主制度,但其政治文化、社會結構與治理能力卻無法同步提升,導致「民主形式化」、「治理空洞化」的嚴重落差。 朱雲漢所提出的「後民主時代」與「民主變形」概念,是對當代民主實踐失靈的深層批判。他認為當民主淪為政客競逐權力的舞台,民粹成為政治動員的主要工具,民主制度雖仍存在,但其內涵與功能卻已偏離初衷,甚至反向運作,導致社會撕裂與治理癱瘓。在此狀態下,選舉不再是政策選擇的過程,而是「族群動員」與「仇恨宣洩」的競技場;政黨不再追求治理理念,而是沉溺於奪權與利益分配。…
作者:
謝雅卉
頁數:
20
記憶是人類經驗的基石,塑造個人信念與集體認同,進而影響政治抉擇。歷史事件的親身體驗或代代相傳的故事,勾勒出不同世代對政治的理解。2025年6月,網紅「館長」陳之漢赴上海,期許扮演「和平大使」,直戳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虛假敘事,揭露其對大陸的刻意污衊,更凸顯世代記憶差異如何形塑政治認知。本文探討全球各國的歷史記憶如何影響當代政治,並分析世代差異如何重塑政治格局。 記憶與政治認同的交融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調查,50.5%的美國人低於40歲,顯示他們對冷戰(1947-1991)的記憶多來自教科書,而非親身經歷。冷戰確立了美國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角色,但年輕世代對此認知淡薄,對國際干預政策持懷疑態度,他們更關注國內議題,如經濟不平等或氣候變遷,而非不同意識形態的對抗。 這種記憶斷層影響政治選擇。2020年美國大選中,年輕選民支持強調社會正義的候選人,而非延續冷戰思維的外交政策。缺乏歷史事件的直接記憶,使年輕世代的政治優先序列與老一輩不同。 個人記憶也塑造政治立場。年長的美國人可能記得伊朗人質危機(1979-1981),這場事件讓他們對外交政策更謹慎。卡特總統在1981年的卸任告別演說中強調,美國需捍衛人權,並面對核武與環境挑戰。年輕世代則因缺乏這些經歷,質疑軍事干預,並且支持和平外交。…
作者:
蔡鎤銘
頁數:
22
吳文希-賴清德施政與其政見背道而馳 賴清德上任至今已14個月,其表現完全未落實他在競選時提出的「十大主題政見」,也和他在今年5.20執政滿周年談話,強調「民主台灣、韌性精神、訴求團結」三元素背道而馳。 政府不開放人民無法作主 賴競選政見中首先提及「民主自由、維持現狀」,又稱要「人民作主 開放政府」。不料,民進黨今年初就搞出大罷免,令全世界民主國家為之側目,不過,也正好讓台灣民眾認清民進黨是一個輸不起的政黨。賴清德日前邀請藍白兩黨主席參加「國安簡報」,但議程中缺了兩黨主席的發言及問答時間,非邀請函裡所謂的「坦率真誠交換意見,共商國事」,所以朱立倫及黃國昌均拒絕出席。…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24
台灣網路盛行一種說法,認為在7月26日對24位藍委舉行罷免投票前,美國一直不公布對台關稅稅率,是「幫民進黨解套」。反駁者指出,當局早就得知美國對台灣的關稅稅率為25%,與日、韓相同。之所以刻意隱瞞,是擔心大罷免受到衝擊。 本文認為,美國對大罷免警言慎行、避免表態,這種精於算計一向是美國看準機會再投機的本色。此外,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高,美台關稅談判,台灣的定位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不必大驚小怪。何況,台灣民主政權出現大崩盤,美國一手培養的「民主優等生」,突然間轉變為「劣等生」,這種失控不僅將損害台灣的民主形象,也將成為美國的負擔。 民進黨發動罷免戰以來,其製造暴力、上演衝突鬧劇等「政治獵巫」現象,說明民進黨的目的就是要繼續搞選舉。而選舉政治離不開外部干涉的支持。因此,本文提出,關注大罷免,更需要警惕美國可能強化對台灣的「民主輸出」,以推動民進黨採取更激進的策略。若如此,有利於美國掌控兩岸形勢。如民進黨進一步製造台灣身分混亂,製造台灣國家認同,威脅打公民投票牌等。其危險性遠高於大罷免。 「民主輸出」與美對台戰略 罷免機制是西方政治中的一種民主工具,被民進黨濫用為政治武器。同理,民主輸出也是美國的民主工具。台灣的政治動盪,民眾的抗議,事實台獨掌權下,兩岸關係的起伏都與美國對台的民主輸出相關。「民主輸出」是美對台戰略的重要部分。…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26
賴清德以團結國家為由,發表系列演講。已發表的四講不僅無法團結國人,反而造成社會分化,原因在於認為不同意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者,就是不愛台灣、不要民主。換言之,賴清德若真要團結台灣,就應該接受民主的多元聲音,處理好穩定台海的兩岸關係,不要讓普羅大眾陷於兵凶戰危的風險中,這才是真的愛台灣。 賴團結演講不利於團結 正如大罷免由民間團體主導的講法,賴清德說他是應民間團體之邀,展開「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說。由於這個宣布是在中央選舉委員會確定大罷免投票日期的隔天出現,難免被質疑是對罷免國民黨立法委員的造勢,也是對在野黨主席不願參加國安簡報的回馬槍。 賴的第一講「國家」,表示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不容質疑、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講「團結」,主張中華民國派反共、台灣派護台,反共護台團結力量大;第三講「憲政體制」,認為台灣經過七次修憲,已形成台灣為主體的民主共識;第四講「國防」後,原訂還有外交、兩岸、民主、和平、繁榮、均衡台灣等議題要講,卻藉颱風過境停頓了。 專業是公共衛生、醫學的賴清德,對於政治、歷史相對不熟,加上意識形態的糾葛,系列講話內容屢屢出錯,所以在野陣營戲稱,賴若繼續講下去,恐怕是幫「反罷免」添柴加火,而執政陣營反而希望他少講少錯。…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8
館長(陳之漢)赴大陸訪問開直播,引發台灣社會諸多爭議。他回台後又大肆批判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使爭議持續延燒。 館長自稱「以民間交流為目的」,在大陸訪問時多次發表「兩岸同屬一中」、「我也是中國人」等言論,返台後更稱其遭側翼打壓與輿論獵巫,引發兩極化的爭辯。支持者認為這展現了民間網紅直言的風格,肯定其持兩岸和平立場;反對者則批評其已陷入中共統戰與認知作戰圈套,受其銳實力影響,甚至成為中共的「在地協力者」而不自知。 館長現象反映出,台灣社會在兩岸關係、統獨選擇、國家認同、公共論壇媒體與輿論操作等議題的複雜性與分歧性。許多台灣民眾希望兩岸維持現狀、避免戰爭,此種集體社會的心理反應,不應被解讀為迎合大陸統戰;而更多是對兩岸日增敵意的集體憂慮,以及一種反戰情緒宣洩。 館長自認為務實派,其政治立場的轉變或許可扭轉激進台獨對台灣的傷害。民進黨主政下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台灣的政治環境急速惡化,越來越極化,不僅損及政黨政治、族群和諧及國家認同;也導致中間溫和派的聲音及力量逐漸被邊緣化,失去支持和平發展穩定的中間緩衝地帶。 館長是否受中共銳實力影響…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30
今(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在加薩屠城尚未結束,突然偷襲伊朗,不僅轟炸軍事與核子設施,而且暗殺重要的軍事與政治領袖及核物理學家。西方媒體照樣不譴責以色列違反國際法,入侵主權國家伊朗,更把猶太國的情報機構說得神乎其技,伊朗不堪一擊,大敗虧輸。其實,此戰以色列踢到鐵板,最後看到苗頭不對,拖美國捲入,轟炸伊朗,摧毀其主要核子設施後,主動停戰,草草結束了為時12天的戰爭。 以伊交惡背景 伊朗於1979年爆發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勒維(Reza Shah Pahlavi)政權,與美國交惡,視以色列為美國在中東的鷹犬。幾代的伊朗神權領導人認為:以色列強占了伊斯蘭人的土地,猶太國是西方帝國主義殖民者的國家。伊朗負有伊斯蘭教義的責任,破邪顯正,抗拒美以。而以色列指伊朗要滅猶太國為藉口,非除之而不快。兩國雖然相距千里,相視分外眼紅。…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32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7/8月一期,刊載了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前國防部助理部長、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提出者奈伊(Joseph…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5
以色列6月13日凌晨發動「崛起之獅行動」,率先向伊朗發動攻擊,打擊伊朗的核子設施。伊朗以火箭、飛彈和無人機回擊後,美國也對伊朗進行大轟炸。這一場軍事衝突再度揭開了國際正義虛偽的真面目。 以色列、俄羅斯同因不同果 以色列攻擊伊朗核子設施的理由是,伊朗的核子設施不僅限於和平用途,而是企圖製造核子武器。國際原子能總署曾於2023年3月指出,伊朗福爾多基地的鈾濃縮純度已達83.7%,非常接近製造核武所需90%的濃縮標準。以色列因此認為,必須及時摧毀這項企圖,以免伊朗建造出核子武器,對以色列構成毀滅性的生存威脅。發動軍事攻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屬於正義之舉,也因如此,美國不僅未譴責以色列,甚至協助以色列,於6月22日凌晨直接對伊朗採取進一步攻擊。 反觀2022年2月24日爆發的俄烏戰爭,則全然不是如此。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發動軍事攻擊的理由是,烏克蘭政府欺壓殘害烏東地區俄裔人口,同時試圖加入北約,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由此看來,俄羅斯發動軍事攻擊,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及烏東俄裔人口的生活權,理應站在正義的一方。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將俄羅斯的行動定義為侵略,不但嚴加譴責,還祭出經濟制裁。俄羅斯與以色列同樣主動對鄰國發動軍事攻擊,西方世界的反應截然不同,其中的差異在於西方國家主觀的認定。 以攻擊伊的正當性不足…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38
當歷史回望21世紀初葉的世界秩序變遷,美國將不可避免地被置於舞台正中央,作為一個主動瓦解自身霸權結構的主體。川普政府自2017年上台以來,其「美國優先」外交政策撕裂的,不只是跨大西洋聯盟與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而是更深層地摧毀了美國作為全球秩序穩定器的信任資本。 在這場看似孤立主義的退卻行動中,中國大陸悄然收穫了一場地緣政治的結構性勝利—它不需與美國正面對撞,便迎來了國際體系的裂縫。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不再由新興大國發起,而是由霸權國家的自我解構所促成。 川普拒絕有代價的領導權 在傳統國際關係理論中,赫然屹立的「霸權穩定論」(Hegemonic Stability…
作者:
邱泰達
頁數:
40
日本政壇跌宕起伏又上演了一齣好戲,一幕日美關稅硬槓、一幕自民黨參議院選舉慘敗與逼宮聲浪,一幕美日談判關鍵性突破,石破茂的首相生涯猶如是在「國難」與「國益」之間反覆躍動。 川普的關稅施壓曾將石破弄得喘不過氣來,出人意表的是,在自民黨參議院選舉重挫後,川普又像「及時雨」般地救了石破一把。 川普關稅加壓,石破頑抗 7月7日,川普在其「真實社群」公布對日關稅稅率25%的信函,挑明美日貿易逆差是由日本關稅、非關稅政策及貿易壁壘所造成的,8月1日起,美國將對日本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如果日本出於任何原因,決定提高對美產品的關稅,無論日本提高多少,美國將會把該數字加在現行的25%關稅上。看這幾句話即知川普對日本有多狠,而稅率勢必會對無數企業造成重大衝擊。 過去三個月來,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七次赴美交涉,使盡渾身解數,但關稅比4月不降反升1%!石破對此表示「遺憾」,並做出「繼續交涉」的指示。石破不甘示弱,在參議院選舉街頭演講時說,「國家利益之戰,不能被輕視!即便是盟友,也要堂堂正正地維護我們的利益」,對比過去歷任對美國唯唯諾諾的「YES-MAN」首相,石破坦率陳詞令人耳目一新,許多人都沒想到他這麼強硬、有個性。…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2
2025年7月24日,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2025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如何總結經驗,開創雙邊關係的未來,深受輿論矚目。 中歐峰會前夕雙方摩擦接連不斷,峰會本身也被質疑乏善可陳。然而,正如習近平在會見中指出的,「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尤其,相較於中國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中歐能夠保持最高層交往與各領域的對話本身就彌足珍貴。因此,第25次中歐北京峰會完成了承前啟後的任務。 中歐峰會曾被看衰 從常理來講,在50周年紀念峰會前夕,雙方應盡力塑造和諧的輿論氛圍,並為峰會的成功舉行積累前期成果。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人們更多看到的似乎是相互指責和彼此制裁。先是今年6月2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實施國際採購工具(IPI)措施,禁止未來5年內中國醫療器械廠商參與歐盟500萬歐元以上公共採購合同的招標。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7月6日宣布,對於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政府採購專案,排除歐盟企業參與。 7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闡明歐盟對華三大優先關切,包括中歐經貿關係再平衡、經濟去風險和全球議題外交。在演講中,馮德萊恩表達了,在市場准入、產能過剩、稀土出口管制等方面對中國的不滿,並指責中國在為俄羅斯的對烏戰爭提供經濟支援。面對歐盟的強勢施壓,中方的回應也毫不客氣—「希望歐方認識到,當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係。」…
作者:
胡勇
頁數: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