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距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謝雅卉
已故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出版《高思在雲》至今屆滿10年,該書中對「民主變形」與「國家能力衰退」的深刻警示,如今逐步浮現為政治現實,令人不寒而慄。民主原應是集體理性與制度治理的展現,在台灣卻演變為民粹操弄、政黨內耗與治理癱瘓的代名詞。
「台灣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這個問題,在2025年、政壇惡鬥不止、社會信任斷裂的今天,不再只是理論探問,而是社會警鐘。從立法院的衝突暴力,到媒體與財團間的共生結構,從執政黨為一己之私的角力,到治理品質的持續下滑,民主的本質與價值正遭遇深層侵蝕。人民的失望早已不只是對某一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對整體制度的失能與信念破產。在此時刻重讀《高思在雲》,不僅是回顧一位知識分子對時代的批判省思,更是對台灣民主未來的重新審判。
民主形式化、治理空洞化
朱雲漢在《高思在雲》第四篇〈為台灣民主把脈〉指出,台灣的民主並非是有機成長的結果,而是高度外來制度的「強行移植」。從90年代初期快速推進的選舉制度、多黨制、言論自由到政黨輪替制度化,形式上雖接軌西方民主制度,但其政治文化、社會結構與治理能力卻無法同步提升,導致「民主形式化」、「治理空洞化」的嚴重落差。
朱雲漢所提出的「後民主時代」與「民主變形」概念,是對當代民主實踐失靈的深層批判。他認為當民主淪為政客競逐權力的舞台,民粹成為政治動員的主要工具,民主制度雖仍存在,但其內涵與功能卻已偏離初衷,甚至反向運作,導致社會撕裂與治理癱瘓。在此狀態下,選舉不再是政策選擇的過程,而是「族群動員」與「仇恨宣洩」的競技場;政黨不再追求治理理念,而是沉溺於奪權與利益分配。
第四篇特別強調台灣的民主轉型之路並不順遂,反而呈現出漫長且崎嶇的「解體與重組」歷程。他指出在政黨輪替背後,其實隱藏著制度不穩定與權責模糊的問題,加上政務人才斷層、媒體變質、社會對政治的不信任日益加劇,民主理應帶來的制度創新與社會進步反而未能實現。他將這種現象稱為「民主耗損」,意即民主制度在形式上持續存在,但實質功能逐步退化,最終導致治理能力與公民參與雙雙萎縮。
朱雲漢將台灣當前的狀況歸因於「制度複製與本土現實的落差」。例如,台灣引入西方式三權分立與自由市場機制,卻忽略本地政治文化中仍根深蒂固的家族政治、派系分贓與權責不對稱現象,形成「有制度無治理」的畸形現象。當政治菁英難以內化制度價值,民主便成了空殼,甚至成為掩蓋政治墮落的表面工程。因此,他指出:民主若缺乏文化的支撐、社會的參與和治理能力的建構,其最終將淪為形式正義的幻象,這也正是今日困局的根源所在。
2025年席捲全台的「大罷免」,執政黨掌握各種政治動員和大量資源,操作群眾情緒、製造敵我對立,讓原本的民主保障淪為執政黨報復在野黨的民粹實驗室。選民已不再討論公共政策或立場合理性,而是簡化為「你挺哪邊」,這正是民主異化—制度工具化。
政黨惡鬥愈演愈烈
政黨惡鬥是台灣政局的長期病灶,近年來愈演愈烈。朝野政黨都陷於一種「否定對方即為正義」的邏輯,導致政策審議與法案難以推動。治理目標與民生需求逐漸被排除在公共討論之外,取而代之的是話術競賽與情緒動員。這種僵局不僅造成人民對政治冷感,也削弱整體治理的持續性與專業性。
媒體作為民主的第四權,原應扮演監督政府、啟發公共理性的角色,但在台灣卻淪為資本與政黨利益的延伸工具。無論是報系、電視台或網路媒體,其背後多為特定財團或派系所掌控,新聞議題的選擇與論述方向往往服務於政治目的或商業利益。媒體內容膚淺化、標題聳動、立場極化,使得社會輿論被操控,最終導致理性討論的空間萎縮。資訊流通雖比過往自由,人民卻困於認知泡泡與情緒回音室。
人才斷層問題日益嚴重
長期政黨惡鬥導致政策短視,政務官任期縮短,專業官僚制度缺乏養成,致使重要政策規劃與行政執行效率不彰。優秀人才不願進入政治體系,造成技術官僚與政策專才流失;基層公務員缺乏激勵與支持,導致執行端效率不彰。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與產業變遷,台灣的政策回應能力與危機處理速度明顯滯後,反映出治理能力正逐步下滑。
《高思在雲》強調,台灣的民主是「制度複製」,而非「文化內化」的產物。在快速引入選舉、多黨制、言論自由等制度後,台灣社會未能同步建立成熟的民主價值觀與政治行為規範,導致形式民主與實質民主之間出現巨大斷裂。政黨運作的邏輯進一步加劇這一惡性循環,朝野政黨均把政治視為「奪權的遊戲」而非「治理的使命」。政策討論日益被選舉策略、民調操作與媒體形象所取代,政黨更傾向關注短期的政治得失,而非長期的整體發展與社會整合。在此背景下,民主制度本應促進共識與改革,卻因缺乏誠信、專業與責任倫理,而淪為治理失能的溫床。因此,台灣的民主危機並不只是制度設計上的瑕疵,更深層的問題是:當制度沒有被內化為穩定的文化,當政黨與公民間失去互信與對話,民主就無法生成治理成果,人民開始對虛假民主深刻反感。
面對當前台灣民主的結構性危機,首要的改革認知是:民主不等於選舉。選舉僅是民主的手段之一,真正成熟的民主須建立在制度回應、公民信任與治理能力上。台灣必須擺脫「政治全有全無」的政黨邏輯,轉向政策專業化與治理去政黨化。可考慮推動跨黨派治理委員會、政務技術官僚培訓機制與官民協作平台,將治理重心從鬥爭轉向解決問題。避免民主破產的關鍵在於恢復制度效能與社會信任,而非更頻繁的選舉或更激進的動員。當民主回歸務實治理與理性參與,台灣才有可能走出當前的政治僵局與民心裂解。
(作者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謝雅卉
- pages: 20
- 標題: 台灣距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