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的記憶烈焰:歷史如何點燃政治激情│蔡鎤銘

館長的記憶烈焰:歷史如何點燃政治激情│蔡鎤銘

記憶是人類經驗的基石,塑造個人信念與集體認同,進而影響政治抉擇。歷史事件的親身體驗或代代相傳的故事,勾勒出不同世代對政治的理解。2025年6月,網紅「館長」陳之漢赴上海,期許扮演「和平大使」,直戳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虛假敘事,揭露其對大陸的刻意污衊,更凸顯世代記憶差異如何形塑政治認知。本文探討全球各國的歷史記憶如何影響當代政治,並分析世代差異如何重塑政治格局。

記憶與政治認同的交融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調查,50.5%的美國人低於40歲,顯示他們對冷戰(1947-1991)的記憶多來自教科書,而非親身經歷。冷戰確立了美國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角色,但年輕世代對此認知淡薄,對國際干預政策持懷疑態度,他們更關注國內議題,如經濟不平等或氣候變遷,而非不同意識形態的對抗。

這種記憶斷層影響政治選擇。2020年美國大選中,年輕選民支持強調社會正義的候選人,而非延續冷戰思維的外交政策。缺乏歷史事件的直接記憶,使年輕世代的政治優先序列與老一輩不同。

個人記憶也塑造政治立場。年長的美國人可能記得伊朗人質危機(1979-1981),這場事件讓他們對外交政策更謹慎。卡特總統在1981年的卸任告別演說中強調,美國需捍衛人權,並面對核武與環境挑戰。年輕世代則因缺乏這些經歷,質疑軍事干預,並且支持和平外交。

全球記憶的多元影響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43.3%的德國人低於40歲,未經歷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時刻。年長的德國人記得東西德統一的喜悅與挑戰,對歐洲一體化充滿熱情。年輕世代對統一的記憶較間接,比較關注國內經濟與移民問題,對歐盟的態度更務實,甚至對全球化持懷疑態度。這影響德國政壇的歐洲政策,顯示世代記憶差異如何重塑政治。

聯合國數據指出,45.9%的俄羅斯人、42.4%的烏克蘭人低於40歲,未經歷蘇聯時期。普丁以「歷史權利」主張對烏克蘭領土擴張,年長的俄羅斯人因蘇聯記憶較支持民族主義,年輕人則質疑此敘事。烏克蘭年輕世代因獨立後的成長環境,對俄羅斯的主張更具抗拒,強化民族認同。這種記憶差異加劇兩國的緊張關係,影響地緣政治格局。

聯合國估計,69.4%的南非人低於40歲,未親歷曼德拉1990年獲釋的時刻。對年長的南非人而言,非洲國民大會(ANC)是解放的象徵,曼德拉的自由標誌種族隔離的結束。年輕世代僅能從歷史書或長輩口中了解那段過去,對ANC的執政表現更挑剔。南非年輕人較關注腐敗與經濟問題,削弱對ANC的忠誠度,推動了新興政黨的崛起。

台灣人對民主的記憶

據台灣內政部2024年的人口統計,約47%的人口低於40歲,未親歷1970-1980年代的威權統治與1987年解嚴的歷史轉型。年長世代記得戒嚴時期的政治壓迫與民主運動的艱辛,如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對民主得來不易有深刻體會,他們傾向支持捍衛民主價值的政黨,並對兩岸關係持謹慎態度。

介於年長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館長陳之漢(1979年出生),成長於解嚴前後,對威權統治記憶模糊,但更熟悉民主化後的自由環境。他赴上海,以直播戳破民進黨對民眾灌輸大陸的刻板印象,首日直播吸引了27萬人同時上線,顯示年輕世代對大陸很好奇,可能會掀起更多兩岸的互動與認知轉變。

年輕世代成長於民主化後的台灣,對威權統治的記憶多來自課本或長輩敘述。他們更關注社會公平、經濟發展與台灣主體意識,對於大陸的歷史主張與政治壓力多持懷疑態度。

這種世代記憶的差異影響著台灣的政治格局。年輕選民在2020年與2024年選舉中,傾向支持強調台灣認同的政黨,推動政策向本土化與國際化傾斜。年長世代則因歷史記憶,更重視兩岸的和平穩定。

數位媒體改變記憶傳播方式。年輕世代透過社群媒體接觸歷史,但這些平台常簡化或片面地呈現過去。陸委會自2024年6月起調升大陸及港澳旅遊警示為「橙色」燈號,建議國人避免非必要旅行,限制了台灣人民對大陸經濟發展的了解,導致記憶斷裂,強化政治宣傳的影響。兩岸唯有放下意識形態,促進多元交流,讓年輕世代相互了解,才能打破刻板印象,開啟對話。

當前全球挑戰深受記憶影響。卡特提及的環境危機成為年輕世代關注的焦點,以至於推動了全球氣候協定。冷戰記憶則影響美俄的關係,限制了他們的合作空間。理解記憶差異有助於化解政治分歧。台灣年輕人與長輩分享民主化的記憶,可促進對兩岸政策的共識。跨世代對話促進對歷史與當前的理解,是解決全球挑戰的關鍵。

結語

世代之間的記憶差異創造多元政治視角,也帶來挑戰。從美國的冷戰遺緒到台灣年輕世代對大陸的重新審視,歷史烙印在當代政治中無處不在。館長陳之漢的上海行,吸引數十萬人同時觀看直播,啟發了年輕世代對大陸的好奇,預示更多台灣人會親身探索兩岸的真實面貌,促進交流與理解,緩解政治對立。在數位時代,記憶的傳播更複雜,影響未來抉擇。我們需認識記憶的力量,以包容的視角理解政治分歧,共同塑造具共識的未來。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鎤銘
  • pages: 22
  • 標題: 館長的記憶烈焰:歷史如何點燃政治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