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結果有深遠影響│朱駿
7月26日大罷免大失敗,賴清德聲望重挫,但政治權力絲毫不減,依其個性必然反撲,在野藍白更加相互需要,但又隨時可能爆發利益衝突。國民黨曝露出黨務危機須做大改變,特別是其兩岸路線非改不可。各黨2026、2028年的選舉籌碼要重新計算。
喧騰半年的大罷免第一波已完敗收場,8.23第二波勝算更加渺茫。賴清德這次創下舉世空前絕後的惡例,已在台灣政局烙下肉焦見骨的傷痕,對台灣政治發展造成無法磨滅的惡劣影響。
大失敗因素多層多面。白營全力為藍委造勢,以綠營出身對綠營理解的深度,直戳綠營的要害,是一大助力,但兩黨基本盤結合僅與綠盤相當,能有如此出乎預料之外的輾壓式勝利,應該是中立或獨立選民發揮了決定勝負的砝碼角色。
反威權一直是台灣幾十年來的主流民意,賴清德若稱心如意會造成「一黨專政,一人獨裁」,已破碎的憲法必形同具文,日後將更快意恩仇,任性使氣。中立或獨立選民可能因此受到刺激紛紛踴躍投票,創下歷來罷免案最高的投票率,民進黨只能飲恨吞敗。
賴清德地位會開始動搖?
這次大罷免真正的主謀是賴清德,其他人都是幫他出謀劃策,跑腿辦事的下人,「公民的力量」更是工具與口頭的遮羞布。賴曾引用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造此惡因是否必嚐惡果?
雖然輸到這等難看的程度,要賴辭總統不可能,但依照民進黨的慣例,賴應辭去黨主席職務,2026黨內提名改由他人主掌號令,才能對黨內同志有個起碼的交代。卓榮泰乃賴的第一大跑腿辦事者,他助賴亂政、推動大罷免不遺餘力,大罷免完敗是對卓的不信任投票,卓去職乃應有之義,但這將牽動黨內權力消長。
賴自上台以來沒有政績,專心鬥爭、玩弄司法、不恤民生、跪舔川普、隨興無償供奉台積電;好戰成性、枉顧台灣民命,執意與大陸武備競賽,但毫無勝算,只好向美國磕頭表忠。才在美國人面前演完「城鎮韌性」,隨即慘敗到此地步,美國對台灣究竟有韌性還是脆性,恐得重新評估,賴日後與美關係可能更難拿捏。
賴清德有可能提前跛鴨,但他個性剛愎狠辣難於認輸,體制之權又集於他一手,是否會拿出更卑劣狠絕手段,加強內部鬥爭,極盡所能在兩岸挑事,力圖扳回劣勢,還有待觀察。
經此一戰,朝野關係更難出現穩定的妥協餘地。藍白若稍事退讓,民進黨必然得寸進尺。藍白若固守陣地,賴與民進黨當然不甘久處劣勢,必然會以不同議題頻繁上演朝野對抗的戲碼,台灣政局只會更亂,所謂的中道力量只會是空幻的龜毛兔角、糊弄人或自欺的空話。
國民黨必須做大改變
在反罷的過程中,朱立倫屢屢誤判形勢,決策又失誤,陷他人於陣中不救,沒有義氣擔當。朱擔任黨主席幾年下來,黨務鬆散敗壞、脫離群眾,面對頻出失誤錯舉的民進黨,竟然做不出打蛇七吋的文宣,反而被民進黨的反共文宣蓋頭痛打,還不了手。
此次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葉元之、羅廷瑋、傅崐萁、鄭正鈐的同意票數超過罷免門檻,乃重大警訊。國民黨黨務已然百廢待舉,今年恰逢主席改選,朱立倫若有羞恥應無臉再尋求連任,盧秀燕若亦不表明參選,勢必由新人出頭擔綱,黨務勢必要走一條不同於以往的新路。
蔣萬安幾次批判反擊民進黨均鏗鏘有力,招招見血。7月17日與賴清德共同視導「台北市2025城鎮韌性演習」時,當著美國AIT處長谷立言的面,直言「我們都是一家人,槍口絕對不對內」、「理性務實的決策者絕對不會把台灣變成熱點,把戰災變成現實」。725晚大造勢,蔣痛批賴「說要團結,但只會說不會做,團結十講講不全」,損到家了。蔣一連串發言皆直中賴與民進黨的要害,提振了藍營士氣,中興少主之姿明顯浮現,暈輪效應必會與時俱增,但正逢尋求連任的關頭,難以出戰主席選舉,2028除非有大意外發生大概也難於出戰。
藍白合必更加深入
這次黃國昌及館長等民眾黨人賣力幫忙,不少國民黨立委都欠了民眾黨人情,包括盧秀燕為保台中三子也欠下人情。欠人情總是要還的,若不還,可能會遭物議,受到負面衝擊,這是國民黨不敢輕冒的風險。
造勢文宣中盧秀燕與黃國昌屢屢同框現身,黃國昌出任主席就先看過盧,過一段時間才與朱立倫見面,這是否意味盧、黃二人幕後對2026,乃至2028已有一些「藍白合」的基本默契?民眾黨人目前握有開價的主動權,會不會一如當初的柯文哲,獅子大開口,提出令國民黨難堪或難以接受的價碼?
無論如何,「藍白合」很難不繼續走下去,這是新機遇,也是大風險。國民黨會不會更加失去自己的傳承,更缺乏開創性,受制於人,甚至為此內部意見分歧,被人繼續以「傅冬菊計畫」輕易撕裂,更加鬆散碎裂?有待觀察。
對兩岸關係的衝擊
這次民進黨的文宣以「反共」包裝「反中」。民進黨早在蔡英文上台後就不斷把「中國」送給大陸,因此,「反共」是其「抗中保台」的延伸,再從「反共」出發批判國民黨不反共或親共,等於直接挖空了國民黨的歷史傳承。這較「抗中保台」下的「親中賣台」打得更深入到位,國民黨幾乎無還手之力。縱使國民黨可說,民進黨有人被吸收當共諜,在大陸賺「紅錢」,但這畢竟是兩碼事,難以服眾,反共與國民黨在歷史上有長期的連結,無法狡辯。
這次大罷免的「反共」文宣戳到了國民黨的要害與痛處,凸顯出國民黨在兩岸路線上的矛盾與困境,亦即若回歸反共路線,如何面對中共與兩岸關係;如不反共,日後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取信台灣人民?是否能重新提出合乎實際站穩腳跟的兩岸論述,可能要看新主席的態度。若依然故我,「親共或不反共」將會如昔日的黨產一般,成為民進黨在選戰中重擊國民黨的催票機。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朱駿
- pages: 8
- 標題: 7.26大罷免結果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