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價騰貴、日債出現嚴重危機,日本這些之前很罕見的麻煩,都被石破政府碰上了;就算日前日鐵併購美鋼案逆轉勝,似乎覓得了應對川普的通關密語,但石破受到諸多內憂牽制,在日美談判中尚未有所發揮。
日本7月要舉行參議院選舉,對石破首相來說,自然希望施政越平穩越好,可惜他運氣欠佳,連爆內憂,使得好不容易到手的美鋼收購案,也無法使他開心。
米價民怨小泉任農相救火
日本自去年7月起,因有大地震警告,引發民眾恐慌囤購食米,加上日圓匯率低迷,觀光人潮大增,以及年輕世代外食比率提升,而出現缺米現象。米價不斷攀升,迄今幾乎漲了一倍,讓向來以米飯為主食的日本國民吃不消,釀成30年來最大的米荒,堪稱「令和米騷亂」,超市裡的米經常被搶購一空。
日本國內稻米的自給率高達99%,但過去曾有長期限制稻米產量(減產或改種其他作物)來穩定米價的政策,這回農政機構、負責產銷的「農協」都未事先精準預判需求暴增,一旦出狀況就頗難收拾。2、3月政府多次釋出儲備米,但效果不彰,偏偏5月18日時任農水相的江藤拓在政治募款活動上大辣辣地說「自己從來沒買過米,支持者主動送來的米多到都可以拿去賣了」,民眾無法接受,逼得石破21日緊急請小泉進次郎接任農林水產大臣。小泉改採由政府直接與零售商簽約等方式平抑米價,但只是治標,距恢復米價及供需正常還有一段距離。
日本債券爆嚴重信心危機
美國4月宣布對等關稅後引發美債大跌,曾迫使川普大轉彎,未料到了5月日債也拉警報。2024年日本國債占GDP比率為251%,全球無出其右者,所幸其持有者九成多是日本國民、國內金融機構。
日本債市動盪,政府還在大量發行國債,但主要買家、日本銀行卻開始減購。其財務省亦遭逢20年期國債標售失利、長債殖利率創下新高,出現近40年來最嚴重的信心崩盤危機,震驚全球金融圈,更讓各國央行與投資機構高度關注。5月19日,石破在國會坦言「日本財政比希臘更嚴重」。
日債如果爆了,不僅會重創日本,還會透過套利交易、國際資本流動等管道,波及全球資金流動、利率、金融市場的穩定。因此全球投資人和各國央行都在密切注意日本債市的變化,這也成了石破政府一大隱憂。
日願對美奉上尖端技術
這一陣子,在日美經貿博弈上日本倒有所斬獲。川普3月在國會演曾提到,為強化國防工業,要重建美國造船業,這讓日本嗅出:美國是以重視經濟安全的立足點來加強其國內生產。此後便努力構想滿足美國此一需求的諸多辦法。6月初日本輿論就提出許多建議:可以日本破冰船「白瀨號」的技術為基礎,跟美國共同開發、生產新的破冰船;運用日本的設計與零件,共同打造專業汽車運輸船;研究對美國提供稀土等重要礦物的加工、冶煉技術。由此可知,日本為了讓美國不對日本徵高關稅,並建立新的經濟合作關係,願意向美國供應資金、奉上在各領域所擁有的尖端技術。
日本對於川普阻撓日本製鐵(日鐵)收購美國鋼鐵(美鋼)感到非常痛苦,認為世界市場充滿了大陸生產過剩的廉價鋼鐵製品,日鐵的高度技術和資金如果投資美鋼的話,即可提高美鋼的競爭力。
日鐵可讓美鋼再次偉大
日鐵循著滿足美方要求的套路,近日果然獲得重大突破。6月13日,川普根據「美國海外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的審查結果,簽行政命令推翻前總統拜登阻止日鐵收購美鋼的命令;宣布就日鐵收購美鋼的計畫,已「批准了兩家公司的合夥關係」。日鐵以141億美元取得美鋼100%的普通股,美鋼成為日鐵的子公司。根據雙方協議,美國政府在經營重要事務上享有「否決權」的「黃金股」,川普的行政命令也載明,為確保美國「(鋼鐵經濟)國安」,必要時,總統有權向這兩家公司下達進一步的命令。
此收購案獲准,日方認為是「被美國政治翻攪」後好不容易實現的大型整併,打開了日美合作的新大門、新象徵,也締造了日本鋼鐵廠過去不曾有過的海外投資規模。美鋼長期為設備老舊所苦,粗鋼生產掉到世界20名以下,往後居世界第4位的日鐵可以提供汽車用高強度鋼板、造船用厚鋼板等,讓「讓美國煉鋼業和製造業再次偉大」。
日鐵想方設法取得美鋼,至少有兩大目的:一是在巨大的美國市場建立基地,二是結合美國,蘊蓄可對抗中國鋼鐵業的競爭力。而美國是要利用日本的資金和技術,重整鋼鐵業旗鼓。表面上看,日鐵峰迴路轉拿下美鋼了,但因協議裡有美國的「國安」作前提,又握有「否決權」,那麼公司經營的核心權力究竟是在日鐵,還是在美國政府手裡,未來還有得瞧呢。
從此一發展不難看出,被川普關稅壓得喘不過氣的日本,又回到了熟悉的親美框架內,儘管石破與川普在加拿大G7的會談未有具體成果,但雙方會繼續由部長級談判代表協商。日本已摸清跟川普打交道的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得先把日債等內憂顧好,這樣才會有底氣跟川普周旋。
美國尚未成立,哈佛大學就已矗立在北美大地。故美國人常言:「哈佛大學在前,美利堅在後。」川普近來極限施壓哈佛,一方面令數千名哈佛學子從天之驕子淪為「學術難民」,哈佛從原來的學術殿堂淪為政治靶子;另一方面更企圖利用手中的權力和體制,馴服美國的教育界、學術界、科技界和新聞媒體,鞏固其個人的政治基礎,重塑「上帝選民」的現代政治文明典範。
川普對哈佛大學的詰難
4月上旬,川普政府以凍結聯邦經費,要脅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常春藤大學改革治理結構、招生和聘任政策。同月14日,哈佛大學選擇硬槓白宮,拒絕聯邦政府的整改要求,川普政府隨即凍結哈佛大學22.6億美元的聯邦經費,並威脅將取消哈佛大學的免稅資格,並要求哈佛道歉。1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致信哈佛大學,要求其提供外國學生參與反猶活動及其相關記錄,隨即遭到哈佛嚴詞拒絕。國土安全部長諾姆(Kristi Noem)旋即宣布,取消兩筆該部向哈佛大學的財政撥款,數額超過270萬美元。
不僅如此,4月28日教育部和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還對哈佛大學啟動各種調查,說是要打擊反猶主義、反種族和性別歧視。哈佛自4月14日起已收到川普政府957份行政命令,要求學校配合政府調查,否則將面臨凍結聯邦資金。在嚴峻的挑戰下,哈佛大學一方面不得不在二級市場拋售其流動性資產,以緩解財務危機;另一方面發動了法律戰,起訴川普政府,指控其侵犯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和憲法權利。哈佛還聯合了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150多所高校校長於4月21日發表聲明:譴責川普的無理要求是前所未有的越權,嚴重背離民主制度和民主價值觀,干涉了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大倒退。
5月22日,川普政府直接撤銷哈佛大學的「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強制現有外國學生轉學,並威脅要把此作法推廣到其他常春藤大學。根據哈佛大學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2025學年哈佛總共招收了6,800名外國學生,占總數的27%。其中,中國大陸學生是哈佛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大部分外國學生支付了全額學費,僅2023-2024學年他們就支付了高達3.84億美元的學雜費,為當地創造了3,900個就業機會。
6月4日,川普宣布對哈佛外國學生實施簽證限制,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則加碼宣布:美國很快將開始撤銷大陸留學生的簽證,嚴加審查所有來自香港和大陸的簽證申請。不過,6月5日「習川通話」中,川普向習近平保證美國不會停止招收大陸學生,國務院也於6日晚間恢復哈佛大學相關簽證的申請。但此事是否會就此罷休,還有待觀察。
哈佛蒙難根源:文化戰爭
面對川普政府的倒行逆施,哈佛稱如果沒有外國學生,哈佛就不是哈佛。前財政部長,也是哈佛大學名譽校長的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譴責這是「惡毒的、非法的、不智的,是暴政」,是將教育霸主地位拱手讓人。對沖基金巨鱷Citadel創始人兼CEO Ken Griffin認為川普對哈佛的攻擊,無異於「攻擊美國最卓越的品牌之一」,其行為玷污了美國的國際信譽。
川普濫用國家名器,打壓哈佛等高等院校,鎮壓政治反對派和知識階層,令美國一步步向封閉社會靠攏,背後隱藏著不同黨派和族群對美國未來政治走向的期望和思考。雙方在非法移民、邊境管理、槍支氾濫、墮胎權、LGBTQI+、多樣性、公平和包容性政策(Diversity, Equality and Inclusivity,DEI)、全民醫保和氣候正義等問題上齟齬不斷。這不僅是左派和右派、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黨派之爭;也是進步主義和傳統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之爭,更是一場席捲全美國的文化戰爭。
以川普為首的共和黨人主張小政府、大社會,突出機會平等和個人主義,奉基督教信仰為圭臬,指控哈佛「反猶」、「極左」,是對美國民主和生活方式的致命「威脅」。就連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資深教授平克(Steven Pinker)也認為:哈佛患了「錯亂綜合症」(Derangement Syndrome),缺乏多元性和意識形態自省,對不同觀點和人物包容度低。根據《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3/4的哈佛教師是自由派,保守派只有2.9%。川普等保守派認為對哈佛的打壓恰恰是美國民主的「制度自衛」,是維持和增強民主制度免疫力和開放性的必要舉措。但是,川普的行動已從根本上破壞了美國大學的多元文化和學術共同體,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和國際聲譽。
美國民主政治的慢性潰瘍
在川普統治下的美國,反建制、反精英和反智識的民粹主義甚囂塵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民主黨和共和黨歧異難解,政治極化猖獗,各種內部矛盾和衝突相互交織強化,美國的治理體系和能力日趨弱化,自由主義無力應付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和矛盾,使得美國民主逐漸走上一條衰敗之路。與此同時,這又反過來使得新權威主義、保守主義死灰復燃。二者的零和博弈,只會強化敵我分明的鬥爭意識,摧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性、開放和寬容,阻礙自由民主的深化和鞏固,使公共生活距離高品質民主越來越遠,最終令整個國家陷入以暴易暴、人人互害的罪惡淵藪!
(作者係浙江大學青年學者)
6月5日,美國政壇爆發了一場極具震撼性的風暴:全世界最有錢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槓上了最有權的美國總統川普。這對昔日稱兄道弟的最佳拍檔,接連在自家社媒上公開互相攻訐,導火線源於人事命令和聯邦預算的分歧。
川、馬失和的導火線
首先是川普撤回了對馬斯克盟友以撒曼(Jared Isaacman)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的提名。以撒曼與馬斯克的SpaceX公司關係密切,曾參與該公司首次私人軌道飛行,是馬斯克在航太領域的重要商業夥伴,馬斯克強烈支持以撒曼獲得此職位,但川普在獲悉他曾為民主黨人捐款後,立即撤銷對他的提名。馬斯克向同僚抱怨,他曾捐給川普數億美元,卻換來「朋友被扔出局」的結局,對此他深感羞辱。
第二個導火線是川普推動的「大而美稅改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5月22日,美國眾議院以215票對214票的一票之差通過該法案,川普稱之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重大勝利,但馬斯克卻重批它是「噁心的怪胎」(disgusting abomination)。該法案包括數兆美元的減稅措施並增加國防開支,同時允許美國政府增加舉債,預告美國的預算赤字將在下一個財政年度增加約6千億美元。更關鍵的是,法案中逐步取消電動車稅收抵免,直接影響到特斯拉公司。馬斯克公開抨擊該法案,稱其將「使本已龐大的預算赤字大幅增加至2.5兆美元,並讓美國公民背負沉重且無法持續的債務負擔」。
川普表示:伊隆(Elon)知道這部法案的內部運作過程,......突然有意見是因為他發現我們要砍掉「電動車強制令」(EV Mandate)。川普還暗指馬斯克是因離任而心懷不滿。馬斯克則透過X平台以一連串推文駁斥,並轉貼許多川普過去的老貼文,一條批評共和黨提高債務上限,一條主張「若預算無法平衡,任何國會議員都不應連任」,並配文冷嘲熱諷:「說得真有道理,寫這些話的人現在去哪裡了?被替身取代了嗎?」
川普隨後在自創媒體平台Truth Social上回擊馬斯克,他寫道:「伊隆快要失控了,我讓他離開,我取消了他的電動車強制令—那個強迫所有人購買沒人想要的電動車的政策,然後他就徹底瘋了!」川普還表示:「在我們的預算中,最簡單的省錢方式就是終止伊隆的政府補貼和合同,這能節省數十億、數百億美元。我一直驚訝拜登政府沒有這麼做!」
馬斯克與美政府關係密切
據《華盛頓郵報》統計,過去20年,馬斯克的商業帝國累計獲得了38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支援,包括各種援助、補貼和政府採購訂單。以SpaceX為例,它與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五角大樓簽署的合約總價值達220億美元。2024年,與聯邦政府的合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而華盛頓的太空項目,包括軍事用途的項目,很難脫離馬斯克的服務。SpaceX公司已成為美國航太事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該公司的「龍」飛船是目前唯一能從美國本土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載具,這一獨特的地位使其在美國航太格局中占據著關鍵地位。
繼川普於Truth Social平台上威脅取消馬斯克與政府的合約後,這位富豪在X平台上宣布將暫停「龍」飛船為NASA服務,馬斯克雖在幾小時後收回這一威脅,但他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破壞能力。
依照SpaceX二號人物肖特韋爾(Gwynne Shotwell)的說法,該公司與美國政府簽署的合約總價值為22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與NASA相關,涉及「龍」飛船專案和「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畫,後者旨在2027年重新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這場風波凸顯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當關鍵技術掌握在少數私營企業手中時,政治分歧可能會對國家重要專案產生巨大衝擊。
目前雙方似乎都在尋求緩和關係,但這次衝突已暴露出美國航太和國防部門對馬斯克企業的高度依賴。如何在維護政府權威與依靠私營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將是美國面臨的重要挑戰。
馬斯克在川普2024年總統競選中投入超過2.5億美元的獻金,成為川普最重要的金主之一。他還利用自己的X平台(原Twitter,擁有超過2億粉絲),提供了川普強大的輿論支援。馬斯克的支持不僅帶來資金和影響力,還為川普贏得了科技界和商業精英的認可。馬斯克認為他在川普勝選及共和黨掌控參眾兩院上居功最偉,他期望川普勝選後獲得政治影響力。他真正渴望的是能參與國家決策、影響政府舉措,特別是在太空探索、電動汽車、人工智慧等,與其商業帝國密切相關的領域。
馬斯克不具有官員身分
川普勝選後確實給了馬斯克政治回報。他設立了「政府效率部」(DOGE),並任命馬斯克為負責人。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削減政府開支,提高行政效率,馬斯克最初宣稱要削減2兆美元的聯邦政府支出。隨著工作的推進,原目標被下調至1兆美元,而實際效果更遠低於預期。儘管馬斯克獲得這一頭銜和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始終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員,沒有法定的行政權力,所有的影響力均來自川普的授權。這種非正式的身分使馬斯克的政治影響力極為脆弱,當馬斯克試圖推動自己的議程,特別是與川普核心政策相衝突的議程時,這種脆弱性就暴露無遺,就如中國的政治諺語所言:「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馬斯克作為全世界首富當然不會乖乖認輸,俯首就擒。6月5日下午,馬斯克在X平台發起一項民意調查,詢問是否應「在美國建立一個真正代表中間80%民意的新政黨」,名稱就叫「美國黨」 (The America Party)。迄今已有近200萬參與者,其中超過8成都說「是」。馬斯克還暗示川普應該被彈劾。
在與川普保持數月的密切關係後,馬斯克現在可以因掌握內部資訊給川普製造麻煩。6月5日,他在沒提供證據的情況下宣稱,川普政府之所以在公布涉及性犯罪者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的事上故意拖延,是因川普的名字也出現在裡面。馬斯克寫道:「立此貼為據。真相終將大白」。眾議院民主黨人迅速大作文章。對此,川普立即在Truth Social平台上表示,終止政府與馬斯克旗下各公司(包括Space X和特斯拉)的合約,將是「節省我們預算最簡單的方法」。
去年馬斯克的公司獲得17個政府機構,近100份總計30億美元的合約承諾。曾任白宮首席戰略師、資深顧問的班農(Stephen Bannon)呼籲對馬斯克的「移民身分展開正式調查,因為我堅信他是一名非法移民,應立即將他驅逐出境。」馬斯克是在南非出生的歸化美國公民。班農還呼籲調查馬斯克使用毒品的狀況,撤銷馬斯克的安全許可。川普不僅可以簽署行政命令打擊政敵,還能指示司法部等聯邦機構發起調查,他甚至可以終止馬斯克主導的一些計畫,例如「政府效率改革專案」,或調整對南非白人群體的政策立場,而這些都是馬斯克極為關注的議題。
馬斯克現明顯處於劣勢
馬斯克在與川普的權力博弈中處於明顯劣勢,這種不對等源於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川普擁有憲法賦予的行政權力,而馬斯克只是一個沒有官方身分的商業領袖。其次,川普控制著政府資源和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響馬斯克企業的命運,而馬斯克只能在輿論和市場上施加壓力。最後,川普在共和黨內擁有廣泛的支持基礎,而馬斯克的政治盟友相對有限。中國古有明訓:「富不與官鬥」,此之謂也!
馬斯克的競爭對手和企業是直接受益人,而民主黨及相關政治勢力也因川普牽扯其中而獲利。川普因面臨政治壓力使他與馬斯克保持一定的距離,但考慮到馬斯克的影響力和資源,川普也不願完全切斷關係。這種微妙的平衡可能會隨著衝突的發展而改變,特別是如果馬斯克繼續公開批評川普政府的政策。馬斯克需要認識到,在美國政治體系中,商業成功不等同於政治權力,政治影響力需要通過合法的制度管道獲取。如果他繼續挑戰川普的權威,不僅會失去政治影響力,還可能會對其商業帝國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馬斯克一開始向川普發難,其公司股票立即下跌14%。
在這場錢與權的鬥爭中,馬斯克落敗是必然的。這或許也是馬斯克之後在X平台上坦承「做得太超過了」的原因,但兩人真的能和好如初嗎?另外,馬斯克唯一可得以自慰的是川普的任期只剩三年半,而他還能活40多年!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黔驢技窮的故事出自唐代的柳宗元,他說貴州沒有驢子,有人引驢進來,老虎看到來了個龐然大物,不知何方神聖,躲在林間觀看,有一日驢子大叫一聲,老虎嚇得以為驢要吃他,趕快逃跑。然後老虎往來觀察,覺得大驢沒什麽才能,也習慣了他的叫聲,於是就近向驢子戲弄挑釁,驢忍不住發怒,用驢蹄踢之,老虎大喜說:「技止此耳」,便跳出來吃完驢肉而去。
這則故事使我想起川普就像龐大的驢子,看起來雄偉,咄咄逼人。結果呢?雷聲大雨點小,被譏為「像公鷄一樣總是臨陣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 out),簡稱「膽怯交易」(TACO),呆雞與傻驢同樣被看破手腳。
川普的算盤為何會失算?
川普二進宮後,一反拜登所為,卻持續拜登對華打壓的政策,甚而變本加厲,想要一舉挫敗中國的崛起。他誤以為中國的崛起完全是因美國讓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之故,所以後悔不已,想要與中國脫鉤,孤立中國,以便掐死中國的經濟。川普政府又誤認為,中國的經濟已岌岌可危,別無選擇,只能俯首妥協,完全低估了中國抗壓的底氣。他不悟中國生產全球約30%的製造業,主導從智慧手機到太陽能電池板的供應鏈。川普舉起關稅大棒,雖最瘋狂的是對華關稅升到145%,以為可以一刀斃命,等候習打電話求饒,孰料北京不僅不回電,還以125%的高關稅回應,並限制稀土等關鍵金屬出口。
川普還要求其他國家與中國斷供,使北京屈服,聲言自己絕不會先打電話給習,結果望穿秋水,等不到習電,卻忽然發現大缺貨,最繁忙的洛杉磯海港瞬間門可羅雀,商場蕭條,物價上揚,缺少稀土更將使企業停產。川普氣急敗壞,妄指北京未及時提供稀土,違反了5月12日的日內瓦協議,全不顧美方於會議後的第二天,就對中國橫加一系列的禁運,包括禁止出口人工智能晶片,禁售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給中國公司,還要撤銷中國學生的簽證,甚至禁止美國與別國公司用華為的AI晶片。
北京不理會川普的蠻橫,如果僵持下去,美國難不通貨膨脹、市場波動、工廠關門,更將危及共和黨2026年的期中選舉。於是川普夜深睡不著覺,寫推特說:「我喜歡中國的習主席,永遠是,永遠會,但他非常強硬,很難與他交易!」他對其他國家頤指氣使,不料踢到中國的鐵板。川普夜半情緒性的反應,顯示關稅牌沒有他想像的那麼好打,尤其中美兩大經濟體,必須要降低無法承受的高關稅,否則傷人將更自傷。於是川普耐不住了,終於6月5日降尊紆貴,主動要求與習近平通話,前倨後恭意味慫了。北京遂於當天晚上「應約」,通了90分鐘的電話。習提醒川普要共同把好舵,才不會迷失方向。兩人提到兩國於5月在日內瓦會談所達成的共識,邁出以協商解決經貿問題的步驟,受到國際社會普遍的歡迎,也證明對話和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習、川終於通上話
川普也承認日內瓦會談很成功,與習又有一次愉快的通話。關於貿易,尤其要排除各種干擾與破壞,也就是對中國以安全為由的設限與打壓,極具針對性。中方再次強調雙方需要經貿磋商機制,秉持平等態度,尊重各自的關切,撤銷對中國實施的消極舉措,爭取雙贏結果,並提醒川普要增進外交、經貿、軍隊、執法等各領域的交流,要遵守達成的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
習川所談不僅是貿易問題,習再次強調台灣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告訴川普: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避免讓台獨分裂分子導致中美之間的戰爭。川普於通話後不斷討好習,說他很喜歡習,美中關係十分重要,美方樂見中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美中合作可以做很多好事,並說歡迎中國留學生(不久前他的國務卿才說要取消中國留學生的簽證)。聽其言,常不符其行,而川普言而無信,早已司空見慣。他周圍的政客又多是仇華的鷹派,不免令北京質疑其所言是否真正能夠兌現。
兩人電談除釋出互訪的善意外,還同意盡快舉行新一輪會談。果然四天後,有了倫敦會談。北京的立場還是如王毅所說的:「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北京顯然有靜觀其變的底氣,秉持兵來將擋的一貫原則。
中國握有稀土這張王牌
根據美國國會2019年的報告,以電池而言,中國開採全球68%的石墨,精煉全球60% 的鋰、72% 的鈷,高達99.9%的稀土元素。這些材料對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半導體,以及高端武器的生產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當中國管制稀土出口時,美國幾乎得不到替代品。川普初以為稀土不難取得,美國大眾也多不以為意,以為美國與澳洲都有,並可從烏克蘭與格陵蘭取得,不悟稀土元素如釤(Samarium)、如釓(gadolinium)、如鈰 (terbium) ,並不像石油、煤或天然氣等原料,挖出來稍加處理就可以用,而需要加工精煉,精煉稀土乃中國的獨門絕技,而此絕技美國於短期內非一蹴可就,若取不到中國的稀土產品,將使美國車廠關門,微軟、蘋果、輝達等大公司無法生產手機、電腦、機器人等產品,國防工業也將停滯。
最近報載福特公司的首席執行長法雷(Jim Farley)公開說:「汽車製造業正在拼命找稀土磁鐵,那是每天都需要的,沒有的話只有關閉工廠,目前只能勉強度日」。稀土之外,電子產品與藥劑也有賴於中國。一般評論雖說中美雙方互掐脖子,但中方被掐雖感難受,美方被掐卻要致命,在牌桌上誰有優勢,不言而喻,川普才頓感滋事體大。
6月9-10日兩天的中美倫敦會談,在原則上達成框架,尚有待兩位領導人的批准。沒想到,川普居然說交易已經完成,中國答應提供所有美國所需的稀土磁鐵,中國只換得學生到美國學習,美國要徵中國55%的關說,中國只徵美國10%的關稅。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裡,北京只答應提供三家美國車廠6個月的稀土磁鐵,以救燃眉之急。中國商務部明言,稀土是軍民兩用物質,按國際慣例需要審批,仍由中國管控,川普所說顯然誇大其詞,要害是北京絕不可能批准軍用。
台灣應警惕,北京可能用稀土來約束美國對台軍售。稀土依然能掐美國的脖子,像緊箍咒可用來反制川普對華的打壓。至於說基礎關稅,其實中美都是10%,川普卻將芬太尼的20%,以及之前的25%加在一起,成為55%,而完全不計中國之前所加的關稅,以懸殊的55%與10%來滿足他的精神勝利法,令人莞爾。
使美國再次偉大的反諷
川普雖口口聲聲想要美國再次偉大,但他所作所為無不在弱化美國。已故哈佛教授奈伊(Joseph S. Nye, Jr.)在其《論軟實力》(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書中,說明軟實力與硬實力在國際政治上的區別。軟實力是利用文化與教育、民主與人權,以及外交手段來激勵別國的向心力與認同感。硬實力則是以軍事干預、經濟制裁,以及管制出口來脅迫別國順從。奈伊認為,軟實力對人類較有正面效果,而硬實力往往是戰爭的根源,讓全人類有被摧毀之虞。奈伊說,能適當結合軟硬實力,才算是「聰明的實力」(smart power),他認為聰明實力使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川普只信硬實力,要徵高關稅,要併吞加拿大,要收回巴拿馬運河,要奪取格陵蘭,但雷聲隆隆,雨點稀疏,成效不彰,想要掐中國的脖子,反被掐住死穴。更糟糕的是,美國累積的軟實力被川普消耗殆盡,他破壞美國的民主形象,屢見不鮮,被其國人指為國王;他違憲亂法,為南加州的暴亂煽風點火;他舉棋不定,製造不確定因素,使企業無所適從;他袒護猶太國,無視加薩種族清洗的慘劇,並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屢次一票否決加薩無條件停火的決議,枉顧人權,人權教師爺顏面掃地!
川普的硬實力不濟,軟實力蕩然,侈言要使美國再次偉大,難免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台灣人張立齊去年元旦就領到大陸核發的「定居證」,被陸委會以確定曾領用即屬違法為由,「廢止」其在台灣的戶籍登記。儘管該證早已失效近一年,但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強調失效與否,「不是本會考慮的範圍」。
梁文傑還舉例及警告,2017年曾有顏姓導遊帶團到中俄邊境旅遊,因違法持用大陸簽發效期三個月的一次性旅遊護照,所以依法註銷了戶籍。原來,民進黨執政後,把未符合法律規定的「轉換身分」,早就歪曲成「行為」違反行政秩序或義務,而應處罰的「行政犯」。
單次旅行護照未轉換身分
中國大陸為促進中俄關係與交流,1998年就開辦「中俄邊境旅遊」業務。台灣人若經由大陸到中俄邊境旅遊,依大陸的《中俄邊境旅遊暫行管理實施細則》第25條規定,須申辦「旅行證件」,由「公安機關簽發一次旅遊有效的護照」,台胞證則仍由個人保存。顯然,這種護照是一次性旅行證件,無關由台灣地區人民身分轉換為大陸地區人民。而且,此種性質為旅行證件的一次性旅遊護照,也不是大陸《護照法》所定用於在國外證明國籍身分的證件。
顏姓導遊從未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更未曾以海外華僑身分申領過大陸的護照,卻遭以違反《兩岸關係條例》第9條之1,「無預警」地被註銷戶籍和繳回國民身分證。當時曾有內政部移民署官員表示,此情形的處置要視有無「轉換身分」而定,這也應是法律規定的原意。然而,顏姓導遊最終還是被認定已是「大陸地區人民」。
台灣人轉換身分為大陸人民後,仍可依《在台原有戶籍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回復台灣地區人民身分許可辦法》回復台灣人民身分,但須因是在大陸「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顏姓導遊係因「領用護照」而被政府認定為大陸地區人民,依該辦法第4條第1項第1款規定,須繳驗的證明文件為「放棄持用大陸地區護照之相關證明文件」。
然而,顏姓導遊曾持用的是一次旅遊進出就失效的旅遊護照,何來「放棄」?且該如何得到大陸開具的證明文件?嗣後顏姓導遊應已「回復」台灣戶籍,但令人好奇的是,他是以哪些文件申請,而主管機關又係用哪些法規而准許的?
不應用行政解釋增加限制
《兩岸關係條例》第9條之1第1項明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及領用護照。條文未規範領用大陸的「居民身份證」,係因設有戶籍的同時,即須領用身分證。同時,海外華僑雖未在大陸設有戶籍亦可申領護照,故條文才亦明定也不得領用護照。
然而,今年4月陸委會以「令釋」將領用大陸的「定居證」,認定即構成違反第9條之1所定「設有戶籍」的行為,因而以同條第2項規定,廢止張立齊在台灣的戶籍。此情形係行政解釋增加了法律所無的限制,已違反了憲法第23條所定的法律保留原則。
戶籍登記代表以「身分」所形成的法律關係,這種法律關係的設定、變更或喪失,須視是否具備與成就該身分的法定條件而定。是以,台灣戶籍所以遭陸委會廢止,是因人民在兩岸具有「雙重身分」的情形時,政府可對之做出「不利益行政處分」,「強制」轉換其身分成為大陸地區人民,因而喪失以台灣身分所衍生的法律關係。然而,政府做出此種行政處分的性質,依法並不應是對人民「行為」的處罰。
以敵國論把張當成行政犯
梁文傑稱,張立齊一有申領定居證的「行為」就違法,這是把他當成該處罰的「行政犯」看待。行政犯係指行為違反維繫公共生活之秩序與義務,原則上由行政機關依行為時有效的行政法規,而對之做出制裁性的處罰。例如,行為一經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即應處罰,但也有如金融機構違反金融法規時,主管機關可先命令限期改善,若逾期仍未改善,才對之做出裁罰。
事實上,《兩岸關係條例》的「罰則」包括了刑罰和行政罰,但廢止戶籍並不在其中,且《行政罰法》明定各種行政罰的種類,也不包括「廢止戶籍」。
前開條例第9條之1雖有「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以及「違反前項規定」的用語,但也僅指成就「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的情形時,則發生「喪失」台灣戶籍的法律效果。因此,張立齊雖有在大陸申請設戶籍的「前置行為」,但他並未達致「設有」大陸地區戶籍的事實,陸委會廢止其戶籍即為違法濫權。
前南投縣議員史雪燕是以陸配身分來台定居,去年竟遭內政部以「未放棄中國籍」為由,「解除」已卸任一年多的議員職務,這是無視《兩岸關係條例》而強為執行違憲的「兩國論」。而陸委會廢止台灣人的戶籍時,雖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單一身分制,但強制轉換人民身分的濫權,等於是把「敵國論」硬塞進兩岸關係的法制中。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在美國對全世界發起高關稅壁壘,中美歷經相互的高關稅對抗、瑞士日內瓦的首輪經貿牽頭人會談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終於通了電話,雙方表達願意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經貿問題的善意。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通話中提到「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加上日內瓦順利會談後,川普突然冒出「我認為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好」的情勢變化,台灣實在不能再如賴政府輕描淡寫「美方對台承諾依然強勁,沒有任何改變」,而應審時度勢,為台灣的政治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未來,尋求正確的道路。
領導人通話的過招
習近平與川普在1月17日通過電話,3天後川普上任,他雖信誓旦旦將與習再通電話,但隨著中美貿易爭端白熱化,美國將大陸進口關稅加徵到145%,大陸也不甘示弱,對美國實施對等高關稅,習川通話似乎難以實現。
直到雙方代表5月12日在日內瓦進行經貿商談,發表聯合聲明,4月2日起加徵的關稅在商談後的90天內暫停實施,只保留原來加徵的10%關稅,雙方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為兩國元首通話建立氛圍。
所以習、川在6月5日通電話,習近平指出,雙方要用好已經建立的經貿磋商機制,秉持平等態度,尊重各自關切,爭取雙贏結果;雙方應增進外交、經貿、軍隊、執法等各領域交流,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川普表示,中美最近達成並同意貿易協議的複雜細節,為兩國帶來積極的結果;同時也討論到稀土,現在應該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了。川普說習近平邀請他與夫人訪問中國,他也邀請習與夫人訪美,期待兩個大國領袖互訪。
習近平在通話中強調,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避免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習還指出,校正中美關係這艘大船的航向,需要把好舵、定好向,尤其是排除各種干擾甚至破壞,尤為重要。
簡言之,中美談判的共同點是雙方皆在意經貿利益,此外,大陸在意美國是否逾越台灣問題的核心利益紅線,美國則在意科技產業需要的稀土是否能獲大陸放行。
兩個大國繼續博弈
在習川通話的良好氣氛下,中美在英國倫敦舉行第二輪經貿協商,雙方同意落實日內瓦會談共識,亦即建立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牽頭的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定期輪流在大陸、美國或第三國進行溝通。這一機制代表中美經貿關係,從危機驅動的應急談判轉向常態化、制度化的對話框架。
但是,實質的困境仍在,例如大陸不願承諾,許可美國進口可能使用於軍方戰鬥機、導彈系統等裝備的特種稀土;同樣的,美國仍然限制大陸採購先進人工智慧晶片,因為美國認為這些晶片具備潛在的軍用價值。所以美國政府正在考慮,日內瓦會談達成的加徵關稅暫停實施期限,從8月10日再延長90天,代表在此之前達成全面協議的可能性不高。
回顧川普第一任總統與大陸發生貿易摩擦時,雙方會談經常陷入僵持,直到習近平與川普會談後才出現曙光;然後當談判再度陷入僵局時,再由中美雙方領導人重啟溝通。這樣的情景一再重複,即使到拜登擔任總統時亦然。例如2018年5月的中美談判陷入僵局,雙方互相加徵關稅,直到當年12月兩國元首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見面後解套;2019年5月的中美談判沒有進展時,也是等到隔月,在日本大阪G20峰會的兩國元首會見後才再次推進。
但無論如何,近年來的中美領導人會談,台灣議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有鑑於美國愈來愈常以台灣議題挑動中美關係,大陸領導人無一例外都會強調一中原則,足見大陸反分裂、反干涉的堅定決心。
台灣應該何去何從
面對川普的非建制派執政風格,不論是民粹、霸權、重商主義的角度,都是服膺於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美國再次偉大的政治正確。這樣的邏輯,台灣執政者不能沒有警惕,不能一味認為「美方對台承諾依然強勁,沒有任何改變」,將台灣的政治安全與經濟發展,孤注一擲地押寶美國。舉例而言,如果美國這麼鐵桿,台灣為何迄今仍難以與川普政府達成低關稅共識?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耗費高達四年的設備資本額、最新奈米製程投資美國,台灣卻仍可能被課徵高關稅?身處第一島鏈關鍵位置的台灣,迄今仍未獲得美國官員承諾會出動軍隊保護台灣?自詡民主陣營的台灣,看到烏克蘭的前車之鑑,難道不會悲從中來?
尤其當川普脫口而出「我認為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好」,難道台灣不會有可能被川普以他認為的好價格拋棄?常常臨陣退縮的川普(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難道不會將台灣喊個高價後賣出?台灣與其被拋棄,還不如未雨綢繆,及早因應,針對當前局勢,找出一條台灣最好的出路。
賴清德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比喻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台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二者要合併,應要提出條件。這種比喻確實可以思考,因為兩岸統一既符合憲法,又可為台灣找到政治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正途。既然賴都這麼說了,聰明的台灣民眾不妨好好想想,我們應該提出什麼條件,永保台灣的長治久安、幸福未來。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館長陳之漢具有企業家、運動員、慈善家、網紅等多重身分,另外他當過四年海軍陸戰隊的教官,帶兵的經歷提供了口才訓練、面對群眾侃侃而談的能力。在台灣早期當過兵的人都知道,軍中壓力大,飆髒話帶兵是一種軍中文化,加上他有一段時間在混黑社會,所以形塑了滿口三字經、帶江湖氣的形象。
館長為何會引起共鳴?
兩岸總有許多人批評台灣人為何如此愚蠢,民進黨謊言太荒謬,竟然照樣可以長期執政。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知道民進黨滿口謊言,但當人民期望在野黨能團結一致,打敗民進黨時,看到的菁英分子不是毫無作為,就是勾心鬥角,難免心中感到失望。既然正不能勝邪,普通的謾罵已無法滿足民怨發洩,這時滿口髒話的館長正好成了民眾情緒的出口。
總之,當像館長這樣亦正亦邪的人敢站出來,對執政者毫不留情地批判,講出真相,很多民眾非但不反感,反而會有一種療癒感,產生同理心。館長的粉絲各年齡層都有,其政治傾向牽動何止百萬年輕人?台灣人迫切需要一個有能量又敢說真話的人,館長登高一呼,民怨找到出口,這便成就了「館長現象」。
四行倉庫令多人紅了眼眶
館長此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當屬四行倉庫之行。2016年11月19日,當時在上海工作的筆者,特地從住處步行15公里前往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向抗戰英雄致敬。一進大廳,就看到謝晉元團長視死如歸的家書,而大陸毫不忌諱地把蔣介石1937年廬山講話的照片高掛牆上,並陳列了當時的文獻文物,令我非常驚訝。當我看到美聯社記者1937年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歷史照片,以及年僅21歲的陳樹生身綁數顆手榴彈,從5樓跳下,與正在埋設炸藥準備破牆而入的日軍同歸於盡的畫面時,眼淚奪眶而出,正因為他們的犧牲與死守,讓當時如同一盤散沙的中國,頓時團結起來!進而改變了包括台灣人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命運。
館長在四行倉庫紅了眼眶,直言「兩岸同根同源,自己人不要打自己人,台灣當過兵的人非常多,若來看都會感動。」館長在大陸喊「兩岸一家親」、「兩岸都是同胞都是兄弟、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兩岸要一致對外不要對內」。明知會被戴紅帽,但毫不畏懼,獲得兩岸掌聲,也不禁令人感嘆,為何館長的這些話,沒有幾個國民黨人敢講出口?
有人說這是因為館長不必選舉,所以什麼都敢講,錯了!這完全是倒果為因,國民黨自己不團結,少數一兩個人,例如翁曉玲立委說「我是中國人」,不只被民進黨攻擊,連自己的黨主席都要她閉嘴,當然會被各個擊破。如果國民黨有超過10名以上的立委跟館長講一樣的話,民進黨那套抹紅的話還會有效嗎?不但無效,民眾還會肯定國民黨找回中心思想、有道德勇氣說真話。
參觀四行倉庫激起館長的家國情懷,也讓他看到抗戰英雄以血肉之軀換來今日的兩岸榮景。而對中共來說,中華民國就是中國的一段歷史,大陸可以忠實地呈現史實,台灣卻無所不用其極地掩蓋真相,孰正孰邪?是誰心虛?不言可喻。
館長將引領年輕人跟進
當館長到達上海的第一個晚上,台灣年輕人看到館長到大陸如此受歡迎,即使是剛認識的人都像家人一樣,讓沒有到過大陸的年輕人躍躍欲試,這正是故作鎮靜的民進黨最擔心的事。
綠媒說館長這次到上海能夠如此順利是大陸給的特權,既然如此,台灣年輕人更應該到大陸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會像館長一樣順順利利,得到大陸人民友善的對待,如果是,那豈不也是享受特權?久而久之,年輕人將會知道大陸遠遠不是民進黨所宣傳的那麼負面,而民進黨的謊話終將成為笑話。
館長大陸行更加凸顯賴清德禁止兩岸交流、阻止兩岸民眾往來的荒謬與不合理,而館長在大陸受到大陸同胞的歡迎,對照民進黨當局對待陸配的不人道,以及只要說話有大陸口音就齊而攻之、在街頭拍照就被懷疑是共諜,更讓人對島內的種種亂象感到無奈與扼腕。
歐洲的俄烏戰爭、中東的以巴衝突、近期的以伊戰爭、美國全境又陷入內亂,美國關稅戰擾亂全球經濟,全世界似乎都不太平靜,世界三大強國當中,美俄兩國都在內耗,即使俄烏戰爭結束、美國的動亂停止,美俄兩強都還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休養生息,尤其是國債高達36兆美元的美國政府,歷經川普這場鎮壓豪賭,結局如何都還無法預料。三強中唯獨中國大陸倖免,不僅全民團結對抗關稅戰,更持續在安穩的政局下推動軍事、經濟、科技發展,逐步超越美國,這預告著,未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領導地位已成定局,也難怪美國股神巴菲特在2025年度股東大會上稱,此刻的中國是黃金時代,形容生長在這一代的中國人是幸運的。
(作者係「誠實昇報」節目主持人)
賴清德執政一年來,「疑美論」上升,民眾對賴施政的滿意度下降。民進黨當局出面解釋說,4月2日川普政府發動關稅大戰,美台在關稅對等、半導體關稅、談判進程等方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導致「台美關係是否進入最好時期」成為民眾的疑點,這是「疑美論」上升的主要原因。
當前俄烏戰爭處於結束階段,中東戰火卻越演越烈,美國捲入地區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如何擺脫美國試圖在台海推動代理人戰爭,如何避免台灣被迫捲入美西方試圖挑起的區域戰爭,才是「疑美論」在台灣再度上升的真正起因。本文通過分析美國提出「台灣烏克蘭化」,以及美國試圖在台海推動代理人戰爭的過程及民進黨當局的應對,作為進一步解答「疑美論」上升的切入點。
美國提出「台灣烏克蘭化」
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本質上的區別。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美國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提出「台灣烏克蘭化」設想,提出台灣應進行「總體防禦」戰略的建議,是對區域戰爭及代理人戰爭進行準備(即所謂刺蝟戰略、豪豬戰略),包括滿足和利用民進黨當局的「倚美」心態,製造「中國入侵台灣」。
根據瑞士「戰爭與和平研究所」的定義,區域戰爭核心界定所包含的要素為:主權防禦性,強調不主動介入他國衝突,但需具備威懾能力,強調通過「全民皆兵」制度(平時僅保留3500名職業軍人,48小時內可動員35萬以上預備役),以確保本土安全;強調戰爭的有限規模與當地語系化,對衝突的地理範圍設限,不升級為全球性對抗,完善民防設施等。
從美國方面來看,在「台灣烏克蘭化」這議題上,除了美國國會、美國智庫,美國各種機構對台海戰爭的推演之外,最具代表性的言論是前國防部長奧斯丁於2023年公開表示,台灣需發展「豪豬戰略」,以不對稱的戰力抵禦潛在入侵,以及借鑒烏克蘭的游擊戰經驗。在舉措上,最典型的是美國國會通過《台灣增強韌性法案》(Taiwan Enhanced Resilience Act),每年提供20億美元軍事援助,幫助加強訓練台灣軍隊,強化對台軍售與美台軍事合作,「應對類似烏克蘭的持久戰」。
具體例證如華盛頓戰略與國際中心(CSIS)發布智庫報告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模擬2026年台海衝突。警告若無充足準備,台灣可能面臨烏克蘭式的困境(指領土被占、進行長期消耗戰)。再如美國聯合日本、澳洲等盟友討論「台灣防衛」,研議建立類似烏克蘭戰爭中的北約協調機制,試圖構建「印太版北約」等。
美國的這些政策舉措、提法及美國政要的相關言辭,起到了展現「台灣烏克蘭化」的戰略場景。在加劇中美對抗、製造台海局勢緊張、扶持民進黨政權,促使民進黨當局進一步扮演反對「中國威脅」的角色等方面,起到了烘托與推動作用。
民進黨當局做了種種接應
美國提出「台灣烏克蘭化」以來,民進黨當局做了種種具體的「接應」。例如對美國要求台灣發展「豪豬戰略」及時回應,如「發展不對稱戰力」方面加強對美武器採購,如配合美國的《台灣增強韌性法案》制定「防禦戰略」、增強台灣「國防韌性」等。民進黨這些具體的「接應」表現,顯示它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發動具有區域戰爭性質的「代理人戰爭」心領神會。
民進黨當局還通過貼標籤等手段,壓制民眾在反對代理人戰爭方面的覺醒;如將有「疑美」傾向的台灣民眾進行政治歸類,劃分為「親中、反美」,將台灣社會的「疑美論」歪曲為「受到來自境外勢力刻意宣傳的結果」。
從最近美國政要如國務卿盧比歐、副總統范斯有關亞洲區域安全的講話來看,美國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軍事手段,推動台島的「軍事化」,試圖將台灣打造成「遏制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目的越來越明顯。例如美國大幅加強與台當局的軍事合作,除了軍售,還向台灣派遣軍事人員,幫助台軍進行訓練外,更有消息傳出美國派遣了多名北約軍事人員前往台灣,而這些軍事人員均有在俄烏戰場上服役的經驗。
這些跡象顯示,台灣民眾這一輪「疑美論」的後面,是擔心川普政府像操作俄烏衝突那樣,帶給台灣危險;也不希望像俄烏和談期間那樣,美國不斷支持民進黨挑戰大陸的底線,更對未來美國可能重新在台海地區進行軍事部署感到焦慮不安。
根據美國印太司令部(INDOPACOM)的新聞稿,美國空軍6月12-27日在阿拉斯加舉辦的「紅旗阿拉斯加25-2」(Red Flag Alaska 25-2)聯合軍事演習,除邀集日、韓等多國的空軍參與外,台灣空軍高層也在其中。
結語
上述分析說明,美國的印太戰略仍然將地區和平當作地緣政治的籌碼,而民進黨當局心甘情願地在地區安全格局中,充當美國的棋子,被繼續使用。「疑美論」的上升,顯示更多台灣民眾意識到,「倚美」越深,「毀台」越甚;只有維護兩岸和平,台灣才能獲得安全。民進黨玩弄「代理人戰爭」的伎倆,已被台灣民眾識破,反對戰爭、反對欺騙,將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川普上台後世局詭譎多變,兩岸關係也受到衝擊,賴清德不能不迅速因應。就最近一個多月來,賴對兩岸問題的言行作為,有幾點對台海形勢的發展至關重要,值得密切觀察。
520就職周年前夕,賴清德接受網紅專訪突拋出大小公司併購說法,還要大公司先提出條件。就職周年談話全篇未提兩岸關係,只在記者提問時以反對強權說詞含糊搪塞。6月12日臨時通知兩大在野黨主席,邀請入府聽取國安簡報,並要求簽訂保密條款。18日國安簡報在遭拒破局後,除表示遺憾外並未嚴詞譴責,似保留雙方未來會面協商討論空間。
在此之前,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5月21日在立院答詢稱,兩岸領導人都公開講「希望兩岸和平發展」,習近平與賴清德難得有一個交集:「和平是中華民國的核心利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一樣」。
大陸改稱台灣地區領導人
在賴清德520談話後,國台辦一改直呼其名說法,改稱之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語調變得溫和,重申大陸願與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對話溝通,擴大兩岸交流合作,共創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未來。
6月12日,新華社獨家報導,台灣產經建研社董事長洪奇昌率生技產業界人士來京參訪,探討兩岸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與合作「取得積極交流成果」,國台辦隨後向台灣駐京記者證實該新聞的真實性。
這幾件事表面看似不相關,唯筆者細思背後應有緊密的關聯性,甚至還環環相扣。賴當局是否正面臨重重壓力,特別是來自川普政府不可承受的施壓,不得不調整大陸政策。
民進黨願有條件對話交流
從2016蔡英文上台迄今,民進黨政府對兩岸對話交流的原則都強調對等、尊嚴,不能預設前提或條件,怎麼現在賴清德突然拋出公司併購說法,而且還要對岸大公司先提出條件呢?這不止有違過去「無條件對話交流」的原則,還已進入雙方互提條件的階段,難怪不只綠營全傻了,連泛藍陣營都直呼「跑得比新黨還要快」。
一個合理的推測是:白宮強力要求台海保持和平穩定,不得再升高兩岸對立緊張,台灣作為美國重要棋子,不能再給川普政府添麻煩,否則將不利於中美貿易談判。賴政府可以不在乎在野黨的呼籲,也可以不甩對岸提出的警告,卻絕不敢無視於來自白宮的指示訓令。而一直想在中美台三角關係中當棋手的賴清德,或先發制人,或預放空氣球,測試各方反應,乃逕自拋出「併購論」,此一推測不能不說合理。
為了減輕黨內壓力,也為避免引發外界疑慮,賴進而主動邀約在野黨領袖,提供國安簡報,擬從國防、外交、兩岸與國際形勢等方面,由相關首長提出報告,再交互討論。此一作法不符賴清德的行事風格,除非他正在醞釀大陸政策的改弦更張,以尋求在野黨的支持與背書。幅度多大暫難評斷,但肯定起碼要調整到符合川普的期待才能有所交代。
有論者從政治算計角度揣測賴的兩面手法,若在野黨願入府聽取簡報,是屈從於賴的主導議題壓力,若拒絕則容易被扣上忽視國安的大帽子,不利反大罷免的宣傳與訴求。實則恰恰相反,就現狀發展下去,兩岸愈加深緊張,朝野對立愈升高,對大罷免愈有利,若兩岸與朝野關係都緩和下來,應不利大罷免,賴政府絕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賴清德在提出邀約簡報的前兩天,即先與曹興誠、沈伯洋等大罷免要角見面溝通,估計意在澄清與安撫。故而一定有比內部鬥爭更大的政治考量,才會逼他出此下策,而且似有寧急勿緩,不能再拖的壓力。
5月中旬中美日內瓦關稅談判後,川普脫口而出「開放大陸市場有利統一與和平」,此話絕非無的放矢,甚至有暗示兩岸應開始談判,台灣只能配合之意。
洪奇昌角色有想像空間
洪奇昌赴陸交流事,外界關注集中在陸委會對比館長登陸評論是雙標,其實最該重視的是,此則訊息由新華社率先報導,國台辦再證實。洪沉寂政壇已久,且已被新潮流除籍,動向不受重視久矣,怎麼忽然成了新華社的報導對象?
洪奇昌表面沉潛,但對兩岸形勢十分關注,也時有建言。他在綠營輩分甚高,是賴的政治啟蒙者與引領人,又曾任海基會董事長,與大陸管道暢通,此次若無特殊任務,大陸官媒不可能報導。新華社似在預告兩岸將有重大事件發生。若情況果真如此,外界不免質疑賴政府有此決心嗎?北京又怎麼可能接受沒有「九二共識」的兩岸融合發展?
一般咸認賴清德是基本教義派、務實台獨工作者,實則政客總是要識時務。賴從台南市長起家,一路看似冥頑不靈,甚難妥協,主要是自視民意支持度高。現雖僅以四成選票當選,但仍內外政策一把抓,對在野黨的牽制無動於衷。但現今客觀形勢發展已不容他恣意而為。兩岸攸關台灣生死大事,涉及綠政權存續與否,自不可漠視。他安排較溫和的本土台派吳豐山出掌海基會,在大陸政策上可進可退,甚至可與陸委會互唱黑白臉,未來兩岸若有重大突破,一定會先從兩會對話開始。
北京作法務實有彈性
北京對台政策一向立場鮮明,絕無可能反覆猶疑,但落實到具體事務則相對務實、靈活而有彈性。此次不計前嫌歡迎館長參訪即為一例。若台灣當局真有意調整大陸政策,很有可能被接受。
前此傳有政壇大老代為傳話,說是台灣當局若不再強調「一邊一國」,北京可不再提「九二共識」,看似誇張虛妄,却不無參考價值。如台灣當局放棄「一邊一國」或不再強調「兩國互不隸屬」,願意以實際行動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深化交流合作,大陸又何必拒絕阻止?縮小打擊面,擴大爭取面,取得多數群眾支持,一向是北京奉行的統戰指導原則。政治是可能的藝術,台灣問題似尚未到達終極解決時刻,但分裂勢力「以武謀獨」的空間日漸縮小,兩岸分久必合已勢不可擋。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台灣知名肌肉健身網紅「館長」陳之漢訪問上海直播,一度衝上44萬的高人氣,老實說,這是拜民進黨長期醜化中國大陸之賜。在中華民族復興的路上,台灣民眾要的不是「恐共」,而是「知共」,不是民進黨政治操作下的中國大陸,而是一個真實的中國大陸。而且,正值中美關係緊張的當下,也是台灣民眾要選隊站的時候。
民進黨、青鳥之所以對館長在上海的直播打壓、醜化與造謠,例如說:館長截取片斷畫面是編造的,來找館長的人是安排好的臨時演員,館長怎麼不去四、五線城市看看,這些其實都是民進黨一貫的醜化伎倆,就是要破壞民眾對館長的信任,進而讓觀眾不相信他所拍攝的內容。民進黨政府就是害怕,經由館長在上海直播,台灣民眾會知道一個真實的大陸,尤其,台灣年輕人對大陸充滿好奇心。
中國大陸早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賺美元的「黑熊」沈伯洋很早就一面倒向美國,但其父親沈土城卻大「賺紅錢」,這是「黑熊父子」的兩邊押寶。
「統戰」之所以被民進黨可以不費力加以扭曲,是因台灣總是「站錯隊」;例如:荷蘭vs明鄭,台灣站隊荷蘭,結果戰敗;明鄭vs大清,台灣站隊明鄭,結果又戰敗;中國vs日本,台灣站隊日本,結果還是戰敗。所以,面對這次新時代的中美關係,多數台灣民眾認為不能再站錯隊了。
在館長訪問上海直播前,民進黨政府已選擇要「脫中入北」,想成為美國第51州而站隊美國;台灣一般升斗小民為了生活,也不得不選邊站,這也造成館長直播「高人氣」的最關鍵理由。在川普的「和平統一」說、賴清德520的「購併說」出台後,「疑美論」又大幅升溫。台灣民眾當前所需要的不是「恐共」,而是「知共」。館長的直播剛好滿足了對大陸的「求知欲」、「好奇心」。多數民眾要瞭解的是真正的中國大陸,而不是從民進黨嘴裡說出來的中國大陸與共產黨。
從這次館長訪問上海直播的高人氣來看,過去的「醜中」、給人帶「紅帽子」,在多數民眾對大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下,都已經是「政治過期」的無用無效伎倆。不僅年輕人、民眾想要「知共」,台灣朝野上下更需要有「知共派」的政治人物、「知共派」的政黨。相信館長訪問上海的高人氣直播,只是開了「第一槍」,以後還會有更多人更多網紅,為台灣民眾帶來真實的中國大陸。
(作者係新黨輿情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