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雖然為中歐小國,但在整個歐洲地區卻是少數擁有航太工業的國家,冷戰期間為整個華沙組織重要的軍火來源之一,教練機的發展更受到各方肯定。隨著時代變革,各國空軍對於新一代教練機需求甚殷,Aero Vodochody(沃多喬迪)航空公司特地研發出L-39系列高教機,供該國及國外客戶使用,最新的改良型號則為L-39NG(Next Generation)天狐(Sky Fox)高教機。
研發背景/型號
1960年代,捷克率先開啟L-39信天翁(Albatros)高教機的研發之路,該款飛機由早期的L-29海豚噴射教練機衍生而來,並於1968年進行首度試飛。她是首架配備渦輪風扇動力的飛機,總生產數量約2,800架,客戶遍即東歐、中亞、北非、東南亞等地區的空軍部隊,L-39高教機的生產線最終於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關閉。進入21世紀後,該公司為延續該機種的生產線,以及利於國際市場的競爭,最新改良版為L-39NG高教機,與美國T-7A紅鷹、義大利M-346、南韓T-50、中國L-15同為第五代高教機,目前也正逐步打開國際教練機的市場。
L-39高教機最大特徵為兩個進氣口位於駕駛艙後方,大幅降低發動機吸收跑道上的異物而造成損壞,這種設計與早年義大利空軍的MB-339高教機類似,由於起初的設計為訓練用途,故後座教官的座椅比前座高,利於目視前方學員操作/學習的狀況。
起初教練版的L-39並未配置任何武裝,但其機翼下方能配置副油箱與訓練用的武裝,若為攻擊版本,機翼與機腹下方配備四個武器掛點,能攜帶傳統炸彈、火箭彈與機砲對地進行打擊。
改版後的L-39NG
2014年該公司正式推動L-39NG高教機的開發計畫,2018年12月首架試飛成功,成為冷戰時期L-39信天翁高教機的繼任者。據原廠設計,L-39NG同時產生兩種版本供客戶選擇,「第一階段」(Stage 1)的版本為針對舊款的L-39高教機進行發動機與航電系統的換裝;「第二階段」(Stage 2)的版本則為全機重新打造,並取消原有翼尖油箱的設計,多數的買家傾向直接購買新機。新版的L-39NG高教機除具備訓練用途外,因機體設計的複雜度低,操作成本相對低廉,故能擔負訓練、偵查、對地攻擊等任務,吸引到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趣。
2020年L-39NG開啟所有的測試,包括靜態疲勞測驗,主要的目的在於檢驗該機種在不同環境下機身的反應,包括對溫度、酸鹼度的抗耐測試;因發動機效率的改善,在不攜帶外掛油箱的條件下,可使得L-39NG的最大航程來到1900公里,超越老一代的L-39。
外觀上,L-39NG高教機與原本L-39的差異不大,由兩名飛官操作,採取「縱列」座位,若為「訓練模式」,學員乘坐前座,教官乘坐後座,前後座艙皆配備馬丁貝克公司的CZ16H型彈射座椅。機身長度為12.03公尺,翼展長度為9.56公尺,最大起飛重量為5,800公斤,配備一具「威廉斯國際公司」(Williams International)生產的FJ44-4M渦輪發動機,推力為3,800磅,在6,000公尺高空的最大速度為每小時900公里,內載油料能使該機飛行約1,900公里,續航力達3.45小時,若是攜帶外部兩個重為1,250磅的副油箱,續行距離約2,590公里,最大實用升限11,500公尺,機翼與機腹共有5個硬點(hardpoints)掛載武器,能攜帶火箭彈、炸彈、機槍莢艙、空對空飛彈等。
在機艙的內部設計中,前座配備捷克SPELL Praha公司的HUD-39抬頭顯示器,同時採用GENEYS公司的兩個IDU-680大型彩色螢幕,加上其他電子儀表系統,利於學官與教官操作使用。
根據該公司所透露的資料顯示,L-39NG仍是一架低單翼的飛機,堅固耐用是它的最大特色,飛行壽命時間為15,000小時,能在負4G至正8G的環境下操作,大幅增進學員於高階機種轉換前的訓練。
海外用戶
雖然早期的L-39高教機生產架數及用戶遍及全球,相形之下新款的L-39NG仍有發展潛力。越南空軍為首個海外用戶,於2021年正式向捷克採購12架L-39NG,並於2023年底接收首批6架L-39NG,2025年3月接收最後一架。匈牙利空軍為第二個海外用戶,該國空軍2022年向捷克採購12架L-39NG,其中8架為教練機型,4架為偵查機型,目前已交機3架,預計於2028年全數交機。非洲的迦納空軍向捷克採購6架L-39NG,主要是用於偵查、對地攻擊。法國空軍則是將原先的L-39升級至L-39NG,並未採購新機。
全球高教機的市場仍有3,000架的需求,縱然L-39NG是一款相對年輕的機種,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義大利與南韓等,但不能否認的是,捷克身為歐洲小國,在航太工業的發展上卻早有全球競爭力,後續表現仍然值得期待。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1980年代初期,我及洛杉磯的朋友接待過許多黨外朋友及文化人,其中包括南方朔。他雖自稱不擅言詞,但他有興趣的領域很廣,講起話來帶有一種「王氏幽默」,令人印象深刻。不論我們帶他去UCLA校園,或去海邊,或去舊書店走走,或吃墨西哥快餐,他都表現得興趣盎然。回台後,他曾來信感謝LA朋友們的接待,並表示願意介紹朋友到《中國時報》美洲版工作;1984年11月中時美洲版關閉後,他又立即來信表示朋友若願回台工作,他可介紹到台北《中國時報》上班。由此小事可見,南方朔是一位對事有理有節,對人有禮的中國知識分子。
1988年我回台定居後,經常拜讀南方朔在各報刊雜誌的文章,雖未必同意他的觀點,但他始終不媚俗、不附勢,加上文筆犀利,總令我佩服。《新新聞》我每期拜讀,儘管不見得同意每篇評論、報導的立場或角度,我始終認為那是一本極好看的雜誌,也為《新新聞》紙本雜誌前幾年關掉感到惋惜。
我很早就認得陳曉林,因為他是王曉波的老朋友,偶而會來《海峽評論》的餐會。2022年8月21日,曉林參加了統盟在台大校友會館為王曉波、毛鑄倫舉辦的追思會,未發一言。會後卻急忙抓著我去請宋元、魏麗貞兩位未亡人,到蘇杭小館吃晚飯。大家在餐廳的包廂內搶著、哭著、笑著講訴王、毛二人的趣事,度過了一個溫馨的晚上。
過了足足一個月,曉林傳來對曉波的追思文,首段寫著:曉波逝世,不少朋友問起我的感受,我都答以「大悲無言」。他之後多次向我表示,未來要好好寫一篇他和王曉波、馬英九、南方朔相識相交,之後發生意見相左,他在其中企圖撮合的故事。相信未能完成該文,也是曉林眾多的遺憾之一吧!
另外,六、七年前曉林和我分別認識了老保釣李雅明。每年春天當雅明從LA回台住一陣子時,我們經常約在一起吃飯聊天,討論或爭辯中西哲學、文化、宗教觀的異同,他們二人也成為我在晚年的摯友。李雅明2023年6月忽然過世,當我告訴曉林這消息時,他極為傷痛,隨即寫下3千字追悼文,充分表達了他「痛失良師益友」的心情。
近日仔細拜讀了四年多前,曉林特別送我的《吟罷江山》(2015,風雲出版社),我更加了解曉林為何會對台灣社會興起「萬千種話一燈青」的蒼涼孤寂之感。在短短三年中,先後失去王曉波、毛鑄倫、李雅明、龔忠武、魏宏利、陳贊煌、陳曉林、林正杰、南方朔等朋友,我也終於懂了何謂「大悲無言」!
民進黨三度執政以來,從教育、文化到媒體宣傳實施「去中國化」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近日賴清德從刪除漢人表述,強調二戰歐洲勝利,以及公然宣布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均可看見該黨構建「新台灣史」的論述逐漸升級。從當年李登輝宣稱「22歲以前是日本人」,到現今中小學教科書盛讚日據時期的行政官員與各種建設,這種「抑漢揚日」論調的目的昭然若揭。
1949年國府撤台後仍以中華正統自居,1952年修訂國小和中學課程標準,明訂歷史科的目標是:明瞭中華民族演進及各宗族間融洽與相互依存關係,以及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等趨向,特別注重光榮史實,以啟示復興民族的途徑。這個課程標準之後雖經三次修訂,但教學目標仍是培育青年學子的中華民族史觀,認同中華民族文化,以維繫兩岸同屬一中的憲法基礎。
李登輝執政後期,開始在中學推行《認識台灣》社會科教材,民進黨執政後杜正勝以「同心圓」理論,全面更改歷史教科書內容,迄今台灣小學社會科課本已無中國史,只學台灣史,而初中歷史三年分別上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中國史內容簡略且以旁觀的立場敘述,台灣史排除歷代兩岸之間的往來,以「本土」立場為核心進行論述,成功顛覆了年輕一代的史觀。
綠營推動「文化台獨」工作,經數十年發酵,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2024年政治大學的問卷統計中,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占64.3%,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占30.4%,認為自己是純正中國人的僅剩2.2%,可見大學生的國家與民族認同問題益發嚴重。
獨派早就知道要在台灣搞分離主義不容易,畢竟兩岸之間血緣與文化的紐帶難以切割,因此,1948年黃紀男、廖文毅呈送美國國務院的報告就提出「台灣民族」說,讓民眾從血脈和文化上感受與中國區隔,再加上同時期美國外交官員宣傳「台灣地位未定論」,形成台獨理論的核心。兩岸統一後,教育政策須做較大變革。
筆者對未來歷史教育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歷史教育本身伴隨著施政屬性,無可避免。台灣過去曾以「三民主義」實施思想教育,但取消已有很長時間。台灣的教育強調多元,課程內涵的政治立場與價值觀相對隱晦,未來如何撥亂反正歷史課綱內容,須進一步探討,也須逐步緩行。
(二)在確保國家民族的立場下放寬歷史研究的尺度。民進黨執政期間在中研院設立台灣史研究所,成為新的史學龍頭;國史館派任獨派學者張炎憲主持,史觀頓時改變;2016年後該館檔案更明令限制中港澳學者申請閱覽。未來如何建立合乎歷史事實的中國近代史論述,需謹慎為之,且不能操之過急。
(三)在確保學生不踰矩的前提下調整高校管理。由於台灣廣設大學,加上少子化,學生只要不追求名校,升學的壓力不大,因此缺乏對學校規範及老師的敬畏。這種情況當然應全面整頓,但必須提出全盤規劃,以免造成教育環境洗牌,引起社會恐慌。
不管兩岸及國際局勢如何變化,兩岸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難以改變,吾人應預做準備,嚴肅對待台灣青年的史觀與國家認同問題。
(作者係湖北漢江師院台籍講師)
當前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由於大氣候(美國「台灣牌」)與小氣候(賴清德執政)雙重影響,「支持統一」與「中國人」認同度呈現雙重低谷的現象,連「九二共識」都成為政治人物眼中的票房毒藥,更遑論「兩制台灣方案」的討論。不過,筆者認為台灣社會民意已進入鬆動期,「終局意識」(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end game)已然浮現,特別表現在「疑美論」的攀升,以及針對解放軍武器尖端科技的高度關注。
事實上,如此微妙的心理變化,與香港1997年正式回歸前有著類似的脈動。儘管台灣問題與港澳問題本質不同,前者乃國共內戰遺留之歷史問題,後者則為殖民統治結束、回歸祖國。但從史料可以發現,1982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北京,與鄧小平會見,香港前途問題正式浮上檯面後,香港社會尤其是精英階層,提出了「維持現狀論」,並受到多數香港民意的支持。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意味著香港回歸祖國大勢底定,香港社會的「維持現狀論」開始動搖,進入「回歸過渡期」。而以知識界、媒體界、大學生為主要代表的「香港前途討論」,在客觀現實的作用下,自然由此展開。例如曾任民建聯主席的馬力及其團隊,以「辛維思」為筆名,撰寫了大量涉及政制改革,以及針對《基本法》(草案稿)的討論。《辛維思政論集》收錄了當時香港針對未來政制構想的12種方案,分別就「一國原則」、「兩制原則」與「港人治港原則」,圍繞在日後「行政長官產生方式」、「立法機關選舉方式」與「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關係」三方面提出各自的主張。這說明香港社會在確定「回歸」後,在輿論場出現了對「一國兩制香港方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積極議倫。更令人訝異的是,當時「香港回歸運動」的主體,竟是「香港兩大」(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會。
進一步探究,「香港回歸運動」絕非僅有單純的民族主義,還帶有積極進步價值的一面,「民主回歸」論即為其中的中流砥柱。「民主回歸」論者還關注到香港問題的解決,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具有示範意義,「台灣問題必定要一併解決」。
「民主回歸」論的核心要旨,莫過於倡議回歸是在面對殖民統治與穩態社會結構中,進行本土社會改革的契機。論者已看到當時港英政府「諮詢式民主」的虛偽性,從而強化了主張民主化的決心,也為結束殖民統治,開啟民主改革提供一扇窗。當《香港基本法》草案陸續通過,於199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前,香港回歸的準備工作已有序開展,包括公務員平穩過渡,臨時立法會秘書處在深圳工作,以及香港新華社轉型為香港中聯辦等。
綜上所述,1982-1997年這段「香港回歸前史」,能看到台灣社會今天民心動盪與各種思潮、政治勢力拉扯的「既視感」。不同的是,美國因素的高度介入,使台灣問題解決的前景討論,被推到傾向「戰爭」的一端,使得台灣內部討論空間更加窄化。無論如何,「香港回歸前史」中的香港前途討論,是「兩制台灣方案」啟動的重要借鏡。簡言之,台灣需要的不是一場又一場的「兵推」,而是在「終局意識」下的前景大辯論。
(作者係時評作家)
台灣地方小,又有被日本殖民統治、國府遷台後高度仰賴美援的特殊歷史經驗;因此,在選擇未來歸屬的方向時,既容易出現外力介入,島內各主要政黨亦長期習於引入外力、借外國壯聲勢,也因此長期抗拒、汙衊中國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
民進黨三度執政有意篩選、改寫台灣的歷史論述,啟動「認知戰」,一邊「去中國化」,竭力否定歷史上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對開發台灣的正面意義,一邊用日本殖民的「功績」、「建設」取代、掩蓋傳統中華文化,以台獨海洋史觀擁抱西方及日本殖民,頌揚日本殖民所帶來的現代化,導致台灣民眾,特別是新生代,完全不知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在1896年日軍掃蕩台灣之際,多次在《時事新報》撰文,羞辱台灣人為「醜類」,他建議應「殲滅醜類,使其一人無存」,主張日本割台要的是台灣的土地,不是土地上的人。
台灣民眾也不太了解日本總督的殖民統治是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身的極權統治,根本不把台灣人當成國民。整個日據時代,台灣人與日本人做同樣的工作,薪水僅有日本人的六成;而且台灣人還得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大陸、南洋而犧牲奉獻。然而,現在台灣校園卻孕育出不少崇拜後藤新平、八田與一等殖民官員的學生。數十年來,全台許多日據時代留下的日式建築,包括神社,都被重建維護保存下來。民眾對日觀感普遍正面,這些無形中都推升了台灣人抗拒「一國兩制」的心理。
雖然日、台沒有外交關係,但雙方存在緊密的經貿來往,且日本三番兩次在國際場合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日本非常在乎台海兩岸之間的動向,原因出在從南海到台灣海峽或台灣東邊海域,是日本經濟與能源的航運命脈、經貿交通線,日本始終憂懼兩岸統一,其命脈、交通線可能會被切斷。再者,日本與美國是有安保合作的盟國,東京因應地緣政治的變化很大程度受到美國的驅策節制。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日本一直在台灣延伸觸角,而自民黨右派特別屬意「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是台灣唯一以「安倍親友」身分、獲外務省通融赴日參與家祭者。2023年台灣大選期間,賴清德因副總統身分不方便前往,自民黨大老麻生太郎還專程來台為賴清德加持。賴上任後,行政院先後聘請定居台南的前東京都區議員野崎孝男、日本自衛隊前統合幕僚長岩崎茂為政務顧問,在台灣行政中樞提供對大陸高層、軍力的分析。
鑒於日本勢力已滲透台灣內部,在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時,日本確實是個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其潛在影響力絕不亞於美國。兩岸有識之士務必要及早布局、部署,技巧縝密地排除或至少降低「日本因素」,而且要在台灣教育、媒體系統快速重塑以中國為主軸的歷史觀、地理觀。大陸尤應加強中日溝通,明確闡述「一國兩制」對東亞地區和平安全的意義,以爭取日本理解;並通過加強中日經濟合作,增進雙方的共同利益,減少日本干預台海的動機。另一方面,也要對日本可能的干涉行徑保持高度警戒,做好各種準備。。
美國總統川普在許多公開場合不斷宣稱:「關稅」是在我字典中最美的詞彙,是達成「美國優先」的政策工具,不僅可以促進外國企業移轉美國投資,增加民眾就業機會,而且能透過復興美國製造,削減對外貿易逆差。川普儘管知道關稅政策可能使經濟受到波及,或導致通貨膨脹再度升溫,卻認為可以讓失去的企業回流,讓貧困的社會轉為富有。
回顧這場「復興製造」運動,並非始於川普政府,而是源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歐巴馬政府提出「再工業化」政策,積極倡議「先進製造夥伴」計畫,利用高端科技製造促進產業升級;歷經川普第一任期主張透過減稅措施,配合關稅政策,脅迫製造回流投資;以及拜登政府宣誓「重建美國」,訂定《晶片法案》、《降低通膨法案》,提供高額經費補貼措施;至川普重返白宮堅持「以關稅促回流」來復興製造,重返製造「黃金時代」的憧憬,達成「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願景。
美國製造實力非弱不禁風
無庸置疑,二戰後全球製造業在「比較利益」下呈現高度專業分工,同時隨著製造供應鏈全球化不斷發展,跨國組裝為製造業廠商的常態營運模式。此一現象,使得美國許多廠商在調整成本或布局市場考量下加速外移,讓美國GDP的製造業產出占比,從1950年代的接近三成逐年下滑,2008年僅剩12.1%,至2024年不及一成的9.9%。
在此若要認為美國製造業已「弱不禁風」,或許言過其實。也就是說,以產出的份額比較,美國仍然是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製造大國,領先第三的日本與第四的德國。因此,近年來美國會推動「復興製造」作為其重要政策,其背後目的乃是希望增加美國本土製造業的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削減對外貿易逆差,進而建立美國的產業自主。
復興製造是理想主義實驗
不過,在美國歷任總統的努力下,復興製造其實淪為與實際狀況嚴重脫節的「理想主義」實驗,未必能讓美國重返製造的「黃金時代」。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指出,美國製造業並未衰落,而是其就業正在減少,加上美國政府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或促進製造回流本土策略,似乎忽略了內部頗嚴重的缺陷。也就是說,美國試圖透過關稅脅迫企業重建本土供應體系,卻又未能掌握復興製造所需要配合的條件,反而可能導致生產成本飆升,甚至削弱整體利益。
美國勞動條件與土地成本超過新興國家,雖透過關稅提高了進口壁壘,或採補貼增加投資誘因,卻忽略了關稅政策的頻繁調整,以及無視補貼措施的常態限制,在無形中,讓營運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增加,生產商更難以進行長期投資規劃。
此外,高關稅極易引發物價上漲,造成市場需求受抑,高補貼則會造成財政負擔,導致經濟成長受阻。
此意味著,近年來美國政府所推動的復興製造運動,其實是陷入一種浪漫的「懷舊情境」,透過有色眼鏡眷戀過去時代的景象,沒有反映全球產業正朝向自動化、高科技發展。此一現象,與中國1980年代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在促進製造崛起的過程中,未透過關稅壁壘保護,而採取「以開放促發展」,可看出其產業政策的差異。
應師法中國製造發展經驗
也就是說,中國改革開放後,採取積極引進外資,配合經費補貼、優惠稅收、廉價土地等多元措施,藉此促進外資技術移轉,落實產業供應鏈在地化。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透過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政策,例如:從歷次「五年發展規劃」至「中國製造2025計畫」,無不提供清晰的發展藍圖,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這些可以持續與預期的政策,卻又是近年來美國政府推動復興製造政策最缺陷的關鍵因素。
很顯然地,美國必須捨棄製造業的「懷舊情境」,同時掌握製造業面對全球化及科技化風起雲湧的背景下,未來競爭將會是朝向資本、科技密集、自動化與智慧化潮流的發展。此外,無法忽略的是,美國民間的創新活力雖然領先全球,但聯邦政府卻逐年削減研究發展方面的支出,此與中國政府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呈現頗鮮明的對比。美國此一發展格局,讓美國在電動車、機器人、新綠能、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先進材料等領域,失去了領先優勢。
畢竟,美國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若要落實復興製造業,不應該僅僅採取以「美國優先」的關稅政策,或貿易制裁措施,試圖脅迫外國企業將生產基地移轉至美國,而應該透過「系統性」、「鏈結性」的發展,配合增加科技研發的投入,同時刺激本土需求,利用國內市場普及,形塑良性循環,來建立壯大製造業基礎的競爭環境。只有如此,美國才能推動製造業回流,達成製造業在美國生根發展的願景。這些挑戰將考驗著美國川普政府的智慧與選擇。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中國大陸製造業正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從2010年代的鐵鋼、石炭等重工業擴展至當前的電動車(EV)、太陽能電池與半導體等綠色和高科技產業。產能過剩不僅引發國際批評,更對大陸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然而,在激烈競爭中,部分企業憑藉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脫穎而出,顯示大陸製造業在危機中尋求突破的潛力。
產能過剩的結構性根源
大陸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並非單純的市場失衡,而是多重結構性因素交織的結果。首先,供給面受到財政與金融政策的深遠影響。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陸政府推出4兆元的經濟刺激計畫,資金大量流入基礎建設與房地產,間接推高製造業投資。2010-2020年間,一般公共預算成長率從20%降至約5%,但政府性基金預算保持10%以上的年均成長,2020年財政支出總額成長率高達15%,遠超名目GDP的5%。低實質利率環境進一步刺激企業過度投資,設備稼動率從2014年的78%,下降至2022年的70%。
其次,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加劇了供給過剩。2010年代初,鐵鋼業中小企業數量激增,從2000年的約5千家增至2015年的近1萬家,導致粗製濫造的「地條鋼」問題嚴重。類似的現象在電動車產業重演,2023年的統計顯示,大陸電動車企業數量超過200家,遠超市場需求,部分企業因技術或資金不足面臨淘汰。
再者,在土地公有制下,地方政府以低價提供工業用地,吸引企業投資。2010-2020年間,商業與住宅用地價格分別上漲約300%與200%,而工業用地價格幾乎未變。此外,地方政府為追求經濟成長與就業,傾向補貼虧損的國有企業。2010至2015年間,國有企業稅前利潤率從6%降至3%,但補貼使其延緩退出市場,導致不採算企業長期存續,進一步惡化產能過剩。
最後,需求面的疲軟則加劇了問題。2021年起,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在三線城市下跌幅度達10%,一線城市勉強持平。逆資產效應重創消費者信心,2023年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家戶傾向增加儲蓄,選擇消費的比例僅約10%,消費意願低迷持續抑制內需。
新興產業的崛起與挑戰
儘管產能過剩的問題嚴峻,大陸新興產業在全球市場中仍展現出強勁競爭力。電動車、太陽能電池與半導體等產業快速發展,部分企業成為行業龍頭。2019-2023年間,製造業整體研發費用年均成長率達45%,遠超銷售成長的20%。大陸的研發投入在全球名列前茅,2022年製造業研發費用(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達1500億美元,超越美國的1200億美元,日本與德國則分別為500億與400億美元。GDP占比方面,大陸製造業研發費用從2010年的1.5%增至2023年的2.25%,已略高於美國的2.0%,並逐漸縮小與日本(2.5%)的差距。
技術進步也反映在專利申請上。2022年,大陸在外國的專利申請數達19.8萬件,雖低於美國的25萬件,但已超越德國的15萬件,接近日本的20萬件。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BYD)與寧德時代(CATL)等企業,憑藉著電池技術與成本優勢,2024年全球市占率分別達到20%與15%。然而,價格戰導致企業利潤承壓,2019-2024年製造業的整體經常利益幾乎無成長,部分業種利潤率從5%降至2%,顯示過度競爭的負面效應。
國際壓力與政策困境
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美國前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與現任部長貝森特(Dominic Bessent)批評大陸以低價出口產品,引發全球通縮風險與不公平競爭。2023年大陸出口價格指數下跌5%,數量指數卻成長10%,顯示低價策略的普遍應用。與2010年代不同,對於綠色與高科技產業的過剩問題,大陸政府認為只是暫時的現象,未來需求將吸收過剩產能。
然而,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加劇挑戰。美國的「川普關稅」政策使大陸出口面臨更高壁壘,2024年對美出口額下降15%,占總出口比重從20%降至17%。若外需持續萎縮,內需又未能有效提振,產能過剩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劇。2025年調查顯示,國內經濟學家認為政府主導的企業重組難度較2010年代高,部分原因是綠色產業受到環境的影響較小,難以環境問題為由推動產能削減。
未來從內捲到健康競爭
大陸政府近年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聚焦人型機器人、人工智慧、氫能與電動垂直離着陸機等未來產業。2023年,工業信息部明確將6G、量子信息與先進半導體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但這些產業同樣面臨生產過剩風險。例如,2024年太陽能電池產能達500吉瓦,遠超全球需求的200吉瓦。過度投資與企業蜂擁進入可能重蹈鐵鋼業的覆轍。
2025年2月,習近平主席與民營企業領袖的座談會顯示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重視,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與習近平的互動被視為政策轉向的信號。過去「國進民退」的傾向可能改變,民營企業的活力有望促進市場的新陳代謝。若能避免「內捲」式價格戰,建立健康的競爭環境,大陸製造業就有望孕育出更多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反之,若過剩問題持續,企業利潤萎縮與GDP通縮指數連續兩年下跌(2023-2024年分別為-2%與-1%),則可能導致大陸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大陸的製造業在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困境中,展現出新興產業的強大潛力,研發投入與技術進步更為產業注入了活力。未來,大陸政府需在政策支持與市場調節之間取得平衡,促進民營企業發展,避免內捲競爭,方能實現可持續的成長。這不僅關乎大陸經濟的未來,也對全球產業鏈與日本企業的策略制定具有深遠影響。透過結構性改革與國際合作,大陸製造業有望在危機中找到新生的契機,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眾議院於今年5月通過川普主導的《大而美法案》,涵蓋減稅、基建與國安措施。除了第899條款對外資課稅引發疑慮外,該法案恐加劇美國赤字、資本外流與美元資產拋售,對全球市場穩定構成威脅,反變成「大而危」。
5月22日,美國眾議院以215票對214票的微弱優勢通過「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OBBB),這是川普政府以全面稅改、基礎設施建設、勞工及家庭支持、國安與執法強化為核心,建構「美國優先」的發展藍圖。儘管名稱頗具政治宣傳意味,但法案內容則潛藏著風險,尤其是該法案第899條對外資課徵不確定的額外稅負,引發華爾街與國際資本市場廣泛關注。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究,該法案的短期刺激效果有限,卻可能在中期引爆債務危機、資本流出與美元資產遭拋售的後果,對美國財政穩定與全球資本市場均構成潛在威脅。
「大而美法案」的虛與實
首先,「大而美法案」標榜個人所得稅減免延長,其實是延長川普於2017年提出的「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TCJA)中的個人稅級調降措施,包括標準扣除額提高與部分稅率下修。這些原本於今年底到期的減稅條款,法案提議延長至2030年前後。其次,保留企業稅率由35%降至21%的架構,對長資本設備一次性折舊扣除政策,鼓勵企業投資。
再者,擴大州稅與地方稅(SALT)的扣除上限,以吸引高稅州的居民支持。該措施原在TCJA中被限制,引起紐約、新澤西等高稅州反彈,此次為平衡地方利益而不得不做出調整。
「大而美法案」的最大爭議之一是對聯邦赤字的劇烈擴張。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估,該法案將在未來10年間新增2.8兆美元的赤字,約三分之二的新增赤字將集中在2025-2029年間釋放。2025年美國聯邦政府預測赤字為1.9 兆,占 GDP 約 6.2 %;預期在進入2030年前,利息支出與社安、醫療等開支占比將持續提升,持續拉高赤字水準,而在2030年突破2.1 兆美元。之後,預測赤字將維持在2.2至2.8兆的高位運行,在2034年突破2.8兆,2025-2034年的總累積赤字將逾22兆。
雖然該法案涵蓋擴大個人與企業稅的減免,如提高州與地方稅扣除上限,以及延長設備投資的加速折舊優惠,但其經濟乘數效應卻被評估為僅能短暫提升GDP增長率0.2%,且效果僅限於2026年。
到了2028年,政策反而會拖累總體經濟。此意謂,「大而美法案」其實只是名義上的美化包裝,實質效果卻恐怕會造成財政與經濟基本面的雙重傷害,弊大於利。
第899條款打擊外資信心
「大而美法案」的第899條款爭議頗大。根據眾議院的版本,第899條對外資課稅適用於以下內容:
(1)美國來源的被動收入(FDAPI),包括來自美國的股息、利息、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當前預扣稅率為30%。
(2)美國房地產投資 (FIRPTA):出售美國房地產或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和合夥企業分配所獲得的收入,當前預扣稅率為15%。
(3)非美國公司的美國營業收入(ECI):非美國公司在美國賺取的商業利潤。
(4)美國分公司利得稅:從美國分公司匯回非美國母公司的利潤。
(5)私人基金會投資收入(Private Foundation Investment Income):非美國私人基金會賺取的投資收入。條文雖尚未明確界定適用於哪些金融資產,然這種歧視性稅收,不僅會引發外資合規的壓力,更增加未來的潛在成本,使得投資美國市場變得不確定。
再者,該條款雖有效地將貿易戰轉變為資本戰,然市場可能面臨美債殖利率曲線陡化、美元走弱及信用利差擴大的多重衝擊。另一方面,第899條款象徵全球稅務主權競逐進一步升高。美國藉由祭出稅收懲罰與報復機制,搶奪對跨國企業課稅規則的主導地位。對企業而言,此舉不僅迫使其重新評估原有稅務架構與資金配置,也將大幅提升其跨境經營的合規成本,進而可能加劇美元、美股與美債市場的波動。
坦然言之,此稅收政策反映出,川普政府對外經濟政策已從貿易戰擴張至貨幣戰,並進一步升高至資本戰的層次,未來恐將重創外資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賴。
拋售美元資產恐持續
平心而論,在資本流入減弱與財政赤字惡化的雙重壓力下,加上川普推動第899條款與單邊稅收懲罰政策,「拋售美元資產」已成全球市場的隱憂。最終將使美元面臨更大幅度的貶值風險,因為:
(一)外資購債意願下滑:新增稅負與合規風險削弱外國機構對美債的信任,使得美元資產面臨需求萎縮,公債價格承壓,利率與殖利率上升。
(二)儲備組合重構風險:若主權基金與各國央行對美元資產信心轉弱,可能開始減持美債與美元外匯儲備,並轉向黃金、歐元資產或其他替代品種。這不僅會削弱美元儲備貨幣的地位,也將擾動全球金融穩定甚至造成全球債市危機。
從「大而美」走向「大而危」
「大而美法案」代表川普將財政政策工具化及武器化,即便在短期內,美國或許仍能仰賴其全球資產地位維持資金流入與匯率穩定;然而,一旦信心出現裂痕,債務滾雪球式的擴張、資金抽離、美債價格波動,與美元的走貶將互為因果,交織出一場資產重估的全球風暴。
綜合言之,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原意或許是為打造新一輪減稅與投資熱潮,但後續將引發巨額債務壓力、外資退潮與美元信心動搖。當一個全球資本依賴美國安全資產的架構,失去穩定的預期與政策可預測性,其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將遠遠超越法案的預期經濟效益。這樣看來,「大而美法案」很可能會成為「大而危法案」的前奏。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在現代健康飲食風潮中,許多人努力挑選被冠上「健康」標籤的食物,希望藉此改善體質、預防疾病,但真正健康的飲食不僅取決於「吃什麼」,更關鍵的往往是「吃多少」。引用美國廣播電視新聞網(ABC News)的報導,即使是標榜健康的食物也需控制分量,否則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點出的六類常見健康食物包含紅酒、酪梨、堅果、果乾、黑巧克力、市售的無麩質食品。
吃再好也要「適量」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是健康食物,就可以放心大吃,例如地瓜、薏仁等常被推薦的全榖類食材,若不控制攝取分量,仍然會因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而導致熱量超標。薏仁、地瓜等雖富含纖維,但本質仍是澱粉類,攝取過量同樣會造成肥胖與血糖波動。均衡攝取與熱量總量的觀念,與單一食物的「好壞」一樣重要。
紅酒絕非健康聖品
早年研究曾提到紅酒中的白藜蘆醇有益健康,但隨著研究進展,現代醫學已不再將紅酒歸為「健康食物」。紅酒畢竟是酒精性飲品,長期攝取仍會對肝臟、心血管造成負擔。紅酒中的抗氧化成分,並非酒精本身的功勞。酒精與健康難以畫上等號,現行醫學強調的是「限酒」。用酒助眠是錯誤的觀念,不應拿來當作改善睡眠的方式。
果乾是濃縮的甜蜜陷阱
果乾看似方便、營養密度高,但實際上含糖量驚人。與原型水果相比,果乾去水後的糖分與熱量更高,若無節制,對血糖控制與體重管理極為不利。果乾雖天然,仍為高糖食物,容易引發血糖波動。即便無額外加糖,濃縮果糖依然超高。建議每日控制在1-2小顆為限,優先選擇新鮮水果。
堅果與酪梨的雙面刃
堅果與酪梨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與膳食纖維,對心血管保健有幫助,是眾多飲食建議中的明星食物。但它們也屬於高脂肪、高熱量的食材,過量容易導致肥胖。每天堅果攝取建議約一湯匙(10-15顆左右)。酪梨富含油脂,半顆就足以作為健康油脂的來源。食用這類食物時應納入總熱量計算,不能「超標」。
黑巧克力有益也有限度
高純度的黑巧克力富含可可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但其本質仍含脂肪與些微糖分。研究顯示,黑巧克力攝取與心血管保健可能有關聯,但攝取過量同樣無益。建議選擇70%以上純度的黑巧克力,100%更好。勿選添加過多糖、奶等成分巧克力。千萬不要因為它是「好巧克力」而一次吃掉一整條,每日適量小塊為宜。
無麩質食品非必要選項
無麩質食品近年來在健康飲食圈廣受關注,不少人將它視為「吃得更健康」的象徵。然而,這類產品原本的設計初衷,其實是針對特定族群,像是患有乳糜瀉(Celiac disease)或麩質過敏者,他們一旦攝入含麩質的食物,會引發嚴重腸胃不適甚至影響免疫系統,因此必須嚴格避開麩質。由於市場行銷與社群媒體上的過度宣傳,讓許多非過敏體質的一般人也誤以為「無麩質」就等於「更健康」,進而投入大量金錢選購這類商品。實際上,這並非必要,也不一定更營養,以下提供常見的迷思與警訊。
一、 你真的需要避開麩質嗎?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真正對麩質有過敏或不耐症的人並不多。若沒有診斷出這類問題,刻意避麩不僅無益,還可能讓人錯過全穀類原本提供的營養,如膳食纖維、B群維生素、鐵與鋅等。
二、無麩質≠低加工、低負擔。很多市售無麩質食品為了模擬麵包、餅乾的口感,會額外添加大量精緻澱粉、糖分、油脂甚至人工增稠劑,因此變成一種「高加工、高熱量」的飲食陷阱。例如一些無麩質餅乾,成分表可能比一般餅乾還要長、添加物更多。
三、價格高、不等於品質好。無麩質產品往往價格偏高,有些品牌甚至藉此包裝為高端或「特別適合養生」的選擇,導致消費者在沒有實際需要的情況下仍大量採購,增加不必要的開銷。
四、要區分「加工無麩質食品」與「天然無麩質食物」。許多天然食材如地瓜、南瓜、糙米、蔬果、豆類本就不含麩質,這些食材本身才是我們應該優先選擇的「無麩質飲食」。相較之下,市售加工類「無麩質麵包」或「無麩質餅乾」則應謹慎對待。
如果你不是麩質過敏者,實在沒必要特別吃無麩質產品。買了,不但多花錢,還可能吃進更多精緻加工成分,得不償失,若真的懷疑自己有乳糜瀉或麩質過敏者情形,最正確的做法是透過醫師檢查與診斷,而非自我臆測或盲目排除。
健康食物也要有健康吃法
健康飲食從來不只是「挑對食物」,也要「挑對方法」。再好的食材,過量都可能變成身體的負擔,「分量控制」也是飲食健康不可或缺的核心原則。與其盲目追逐熱門健康食品,不如回歸最基本的飲食原則: 原型食物、均衡營養、定時定量。這樣才能真正吃出健康喔!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6月3日,立法院表決通過藍白共同提出的「2028無煤中火案」,要求台中發電廠(下稱中火)逐年提出並落實減煤計畫,並於2028年實現無煤發電目標;即台中電廠10部機組應提早在6年內全數除役。
對此,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反擊,台中市已連續6年名列全國用電之冠,2028年用電上看400億度,若提前無煤,預估200億度電力缺口只能由外縣市電廠支援,不利全台電力穩定,他更強調「不能凡事只想到自己」。民進黨立委也拿「癱瘓台灣、出賣國家」標語抗議。事實上,中火擴大燃煤的9、10機組是在陳水扁執政時期興建的;而盧市長上任後大量減少燃煤數百萬公噸,對燃氣置換燃煤功不可沒。反而是台電汰舊燃煤緩慢,或無法保證燃煤機組拆卸不再啟用,導致燃氣核定的延遲。
無煤中火提案有兩大意義
其實,無煤中火案有兩大意義,一是承認現在缺電,至2028年前之燒煤應經核照管控,藉以逐年減煤;二是希望2028年達到無煤中火,若無煤會面臨電力癱瘓,經濟部要誠實公布全台電力供需報告,並修正能源政策,明定時程加速興建燃氣廠、推動增氣減煤。
台中市長盧秀燕強調,只要政府有決心,2028年當然可以做到!除了新增3部燃氣機組取代燃煤發電量,2028年全面燃氣化是絕對可行的目標。當然也要思考加快重啟核二、核三的腳步,甚至重建安全核能。立法院長韓國瑜也在「無煤中火」通過時裁示,為改善空氣品質,守護國人健康,台中發電廠應逐年提出並落實減煤計畫,並在2028年完成無煤中火的減碳目標。
然而,就在立院通過2028無煤中火,台電中火5機組遭踢爆「無照燒煤」。台電中火5部燃煤機組,連續多日無照運轉燒煤發電;台電董事長竟回擊,是台中市政府延遲審查,台電依據空汙法規定,地方政府未做審查,視同原照展延。對此台中市環保局強調,嚴格審查中火操作許可證,惟目前台電未依規定公告今年至2029年5年內的預定減煤量、空汙改善數據,無從查對!
台電明知台中電廠裝置容量是550萬瓩,占目前整體供電系統超過15%,台電即使承諾只發9部機組,以500萬瓩計算,發電占比也將近14%。台電不對未來總體發展做正確評估與政策應變,還威脅2028年無煤將癱瘓台灣,這是愧對先賢政治家孫運璿。
五一勞動節百餘位台電員工,曾以「錯誤的電力政策卻讓全民買單」到經濟部抗議,原因是賴政府只會一再提出撥補台電1000億元,掩蓋能源政策的錯誤。三年來台電實質虧損超過5,500億元,平均一分鐘賠32萬。台電目前負債2.6兆,負債比已超過九成;每年僅利息支出就高達321億元。 沒想到,經濟部長郭智輝回應台電員工「看不下去可以離開啊!」經濟部長充其量只是委任的CEO,這樣掏空國營資產的無能經營者才該滾蛋!
台中火力電廠10部燃煤汽力機組,是台中市最大污染源;若火力全開,將造成更嚴重的污染,持續影響中部居民的健康。根據「WT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資料顯示,PM2.5濃度每增5微克/立方米,染癌風險就增加55%,足見空氣污染是恐怖的隱形殺手。2018年十大公投,當時盧秀燕就提出「反空污公投-逐年降低占比」,成為台中人一次重大的「環境革命」;而這幾年防制空污績效卓著,大大減少中火燃煤。沒想到無核後,中央政府與台電再度傷害中部居民與勞工的工作環境!
依職業安全衛生法保護勞工
另外,台中市政府還可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為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採取必要措施。依據該法第6條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如防止燃煤機械、設備引起之危害;防止發火性、高熱性物質引起之危害;防止高壓氣體引起之危害;防止氣體、粉塵、毒性物質或缺氧空氣等引起之危害;防止廢氣引起之危害等。
又依該法第 15 條規定,使用危害性之化學品數量達中央主管機關規定量以上;事業單位應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定期實施製程安全評估;但具有危險性之設備,非經勞動檢查機構合格,不得使用;其使用超過規定期間者,非經再檢查合格,不得繼續使用。
再者,該法第18條規定「工作場所有立即發生危險之虞時,雇主或工作場所負責人應即令停止作業,並使勞工退避至安全場所。」至少在中火高溫場所工作之勞工,雇主不得使其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更是19條明示。而第 21條則規定火力全開的條件下,勞工得參採醫師之建議,變更其作業場所、更換工作或縮短工作時間,並採取健康管理措施。台中市政府勞動檢查處還可依據該法第 36 條,對於各事業單位勞動場所得實施檢查。有不合規定者應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或已發生職業災害,或有發生職業災害之虞時,得通知其部分或全部停工。勞工於停工期間應由雇主照給工資。該法第41條規定違反勞動檢查機構所發停工通知,除處罰其負責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前項的罰金。
無照燒煤還用老舊機組火力全開,顯然會傷害中南部民眾的健康,因此台中市民應拒絕用肺發電,也該要求政府提高或加強無煤中火的防制策略。
(作者係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國政基金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