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返白宮後,在「讓美國再次偉大」與「美國利益優先」的政策思維下,從國際社會脫群退會,例如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撤簽巴黎氣候公約協議、暫停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援助業務等,並為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全球各國進口產品課徵10%關稅外,還特別對被判定為「貿易失衡」的國家,以粗糙的公式祭出前所未有稅率的「對等關稅」,讓美國的貿易夥伴陷入焦慮。
儘管在實施對等關稅的前夕,川普突如其來公布,除中國外,其他國家暫緩90天實施,形成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145%關稅(後又增至245%)、中國大陸對美國課徵125%關稅相互對抗的格局。由於川普始終認為,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發展為出口大國的同時,構築了貿易壁壘高牆,讓美國對中長期呈現貿易赤字,必須透過增加關稅的懲罰手段,要求中國大陸更加開放市場、降低美國產品的進口門檻,最終讓雙邊貿易達到均衡。
川普動搖亞洲盟友的信賴
針對川普對中國的關稅大棒,最近英國《經濟學人》期刊發表「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How America could end up making China great again)的封面文章指出,川普透過關稅政策不斷壓迫中國大陸讓步,雖對大陸經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卻會促使中國利用亞洲地緣政治關係創造出更多機會。亦即美國採取關稅對外構築貿易壁壘高牆,將自己隔絕於世界之外,反倒使中國藉此機會與全球重新塑造貿易關係。文章同時認為,川普對歐盟的蔑視態度,也動搖了亞洲盟友對美國的信心,川普此舉是「送給中國一份大禮」(A big beautiful opportunity)。
也就是說,川普捨棄美國的國際治理,採取單邊主義,強勢對全球雷厲風行執行關稅政策,並未獲致各國支持,反倒讓中國大陸藉此機會加強對外建立經濟夥伴關係,特別是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往來,例如「南南」新興市場的多邊合作、「金磚」組織(BRICS)的擴充陣容等。這些國家與美國具有長期緊密的經濟關係,而且對美貿易呈現高額順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被認為是在美中貿易戰與全球供應鏈移轉中,受惠最多的東協國家。
中國從迎進來轉成走出去
其實,《經濟學人》曾在文章中分析,2017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前,中國大陸在對外發展上,逐漸從過去的「迎進來」轉為「走出去」。其中最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的是,從2013年開始倡議的「一帶一路」計畫,在非洲、亞洲、拉美、中東等「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的公共建設上投資,深化與這些國家的經濟關係外,還主導全球貨櫃貿易,加強與「非美」(non-US)國家的貿易往來,同時隨著產業體系的升級,提高許多關鍵產品的自主供應能力。
《經濟學人》還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陸在經濟實力不斷茁壯之際,促成不少企業向外延伸,其所聚焦的目標並非已開發國家,而是快速成長的全球南方新興市場。其布局模式可以歸納為二:一是透過全球化建立供應鏈,例如中國「綠地集團」2024年迄今在非洲的投資成長兩倍,達到1,600億美元;二是加大全球南方的消費需求,例如大陸上市公司2016年以來對南方國家的銷售額增加兩倍,超過8,000億美元。
美國的全球進口占比衰退
再從WTO的資料觀察,美國進口金額占全球進口市場的比重,從最高2000年的18.9%,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13.1%。同一期間,中國大陸從3.4%快速成長至10.6%,至於德國則是從7.5%略為減少至6.0%,日本從5.7%大幅萎縮至3.0%。美國對全球進口市場的占比逐年衰退,意味著美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力正在弱化,全球各國在出口貿易份額上,並不會因美國退出而呈現衰退的格局。
上述分析顯示,川普為了改善貿易赤字,透過極不合理的關稅構築貿易壁壘高牆,或採取各種貿易障礙,試圖對抗中國大陸的崛起,恐難以協助美國企業擴大其市場。其實,近年來全球多數國家都在遵循自由貿易的精神下,積極致力於減少關稅障礙、廢除進口數量限制,進而提出各種促進貿易、加速通關的措施,這些事實顯示,美國已成為「全球例外」,仍「沉迷於保護主義」的國家。
很顯然地,美國認為透過關稅構築貿易高牆,或可減少對大陸的貿易逆差,同時干擾其經濟一再超車。然而,美國似乎錯估了中國大陸的經濟是隨著全球貿易的增長同步發展,尤其對全球市場進口的占比正逐年成長,即將超過美國的占比。在此情形下,美國不僅難以採取課徵關稅手段,減少中國布局全球南方國家,反而讓其藉此機會擴大開放,並與全球各國合作,整合成一個「非美市場」的格局,其未來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川普挑起美中之間的關稅大戰後,目前已正式進行金融戰,舉凡限制投資、中概股下市、拋售美債等。若與貿易爭端相比,大國之間的金融戰,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的衝擊尤其非同小可。
川普蠻橫無理的「對等關稅」確實讓全球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無奈「求饒」。而中國大陸是唯一在川普政府關稅政策下,進行報復升級的國家。誠如中國外交部所強調,中方不願意打貿易戰、關稅戰,「但也不怕打」,如果美國執意要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這一連串的發展顯示,美中正由關稅大戰進入金融戰,而與貿易爭端相比,兩大國之間的金融戰,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的衝擊更加嚴重,實不容小覷。
川普首任即發動金融戰
長期以來,美中兩國之間一直是「談談打打」,既合作又競爭.因而金融緊密度也逐漸升高。川普在第一任期內發動美中貿易戰伊始,即不斷地指控中國大陸及歐盟「操縱匯率,並壓低利率」。他曾形容「人民幣像石頭一樣墜落,而聯準會(Fed)升息,美元升值,結果卻失去競爭優勢」。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亦附和表示,「人民幣貶值為中國創造不公平的優勢,美國正密切觀察中國人行是否操縱匯率」。除此,還限制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金融投資,包括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公司下市,限制將人民幣資產,納入美國公司管理的投資基準中;又限制45億美元聯邦僱員和軍人退休金的基金公司,停止投資中國股票的計畫。
美債危機意涵深遠
川普於4月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其實背後另有陰謀,即試圖造成市場恐慌,股市崩跌,進而讓投資人買美債避險,以降低美債殖利率、減少美債的利息支出,藉此紓解美債危機的壓力。據悉,今年美國聯邦未償債務總額將攀上35兆美元,伴隨而來的則是美債龐大的利息支出進入黑暗期。預估今年聯邦政府債務的利息支出將達到8,920億美元,占GDP3.1%。白宮經濟顧問甚至提出,要美國盟友把即將到期的美債轉換為「超長期、超低利率」的債券,明顯意圖將國債問題外部化。但這樣的如意算盤,在市場高度敏感與全球資金流動自由的現實下根本行不通。君不見,自川普點燃關稅戰以來,不僅重創國際貿易秩序,也嚴重衝擊美元、美債與美股的市場穩定性。由於投資人對川普政策的走向產生疑慮,恐慌性拋售美元資產。美元指數在4月10日一度暴跌1.2%,失守100大關,創2023年7月以來新低,11日更下跌2.7%,今年累計跌幅達7.6%。市場對川普政策的反感已不再只是「情緒反應」,而是實質資產配置的調整。
那麼誰在敏感時機賣美債?日本與中國大陸自2000年以來一直是美債的最大持有者,但近年來持續減碼,已顯示其對美元資產的信任快速下滑。大陸持有的美國國債從2011年的高峰1.315兆美元,至2024年12月下滑至7,590億美元,減持了數千億。根據Zero Hedge報導,大陸近期更疑似為因應關稅戰,拋售多達500億的美債資產,顯示「去美元化」戰略正在加速。倘若此趨勢持續,美債殖利率將被迫攀升,反而會使川普原欲壓低利率的策略徹底破功。除此,投資人正對美國投下不信任票,這不只是針對川普的個人風格,更是全面否定川普對抗全球體系、短視近利的政策取向。
川普賠掉美國百年信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提醒,真正懂市場的人看的是債市與匯市,因為這些不像股市般受情緒擺布。4月美國國債與美元齊跌,傳遞出一個明確的訊號,即全球投資人對美國經濟與財政信譽的信心正在崩潰。因此,川普以關稅摧毀的不僅是經貿秩序,更是美國作為全球金融穩定核心的百年信譽。美債殖利率異常飆升、美元指數急貶,原應出現在新興市場,如今卻發生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正逐步滑向它曾經批評的那些「市場脆弱國家」。
華爾街投資家希夫(Peter Schiff)認為,「川普試圖通過製造衰退來降低利率的計畫已經失敗,如果不撤回關稅大棒,將會引發比2008年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川普上任僅短短3個月,即對外濫施關稅,對內操弄債務,已令美國80多年來苦心經營的金融信譽瀕臨瓦解。即使未來政策回頭,也難以即刻挽回投資人的信心。誠如市場所示,美國不再是絕對的避險天堂;川普的一意孤行讓這個百年金融強國,從信任高地墜入信賴深淵。換言之,川普這場賭局正是帝國衰落的關鍵。
中國不甘示弱強力反制
面對川普的無理施加關稅,大陸除同樣提高關稅反擊外,也在金融方面加以反制。如中國國家電影局表示,將「適度減少」美國電影的進口數量,此舉被視為對美國提高中國進口關稅至125%的直接回應,同時也衝擊到美國電影相關類股的股價走勢。美東時間4月10日,華特迪士尼公司 (DIS-US) 和華納兄弟探索公司(WBD-US)的股價分別下跌6.79%和12.53%。截至當日收盤,其他主要公司的股價也呈現跌勢,包括康卡斯特(CMCSA-US)下跌 4.26%,Netflix-US下跌 2.57%,派拉蒙全球(PARA-US)下跌1.97%,以及索尼(Sony)集團小幅下跌 0.22%。
美國恐嚇讓中概股下市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期接受《福斯財經網》(Fox Business Network)訪問時表示,未排除將赴美上市的中國股票(中概股)從美國交易所下市的可能性。
目前共有286家大陸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市,市值總額約1.1兆美元。若此事成真,除了退市中概股的股民會蒙受損失外,亦會觸發所有中概股的股價下跌,令許多投資者承受虧損,其中包括歐美基金經理人。當初大陸企業赴美上市的目的在於接觸當地投資者和客戶,以進入歐美市場,但如今在倫敦、中東等地上市同樣可達到該目標,香港也正在不斷優化上市申請的審批流程。所以長期而言,美國政府強令在美的中概股退市,並不至於造成太大衝擊。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當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卻選擇穿著西裝打著領帶,48小時內,密集造訪北京與上海。他的行程既低調又高規格,不僅會晤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上海市長龔正,也與大陸許多科技團隊見面,顯示美國大力圍堵中國大陸的AI科技產業,卻擋不住企業家的穿梭、解鎖。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AI人才,這是無法忽視的數字,也是未來產業的巨大推動力,若美國開放競爭,是AI對人類貢獻的正向循環。卻有台灣投資大佬認為,這次黃仁勳訪中是在「關鍵時刻遞出投名狀,強烈表態要和大陸綁在一起」,對台灣高速伺服器等產業是一場「惡夢」。
中國大陸市場無法被取代
即使在中美政治關係緊張之際,科技企業仍需維持市場溝通,因此,黃仁勳訪中是一場「AI地緣政治」的對話。川普從4月開始針對輝達低階晶片H20輸往大陸加大管制,讓輝達認列55億美元季度損失,股價單日下跌近7%,市值蒸發約2,000億美元。
早在川普當選前,黃仁勳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就坦言,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讓輝達「綁手綁腳」,無法在市場上銷售先進晶片。輝達約20-25%的營收來自大陸市場,尤其資料中心、雲端AI服務、高校科研、遊戲顯示卡等領域,對輝達的GPU需求極大。這是中美貿易戰對晶片業的衝擊,為AI產業增添更多不確定性,難怪生於台灣、一向熱愛台灣的黃仁勳會思考,甚至公開直言「理論上,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製造晶片是可行的,但中國市場無法被取代。」
全球90%的先進晶片來自台灣,但在美國的強力要求下,台積電先進晶片也轉往美國生產,這是「AI晶片未來不一定非得在台灣製造」的背景,黃仁勳是誠實的,輝達的H20 AI晶片原本是為符合先前美國出口規定而設計,性能較低,但美國仍不滿意,或說仍然深感中國威脅,於是將H20也納入限制範圍,這讓黃仁勳終於坐不住了!
4月17日,黃仁勳應中國貿促會之邀抵達北京,見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及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他向合作夥伴釋放出續留中國的訊號,強調輝達願意優化產品、合法合規地服務市場。4月18日,黃仁勳在上海見到上海市長龔正,黃仁勳指出,上海是輝達的重要研發基地,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生態。
輝達打造了「重要護城河」
前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就曾評價,輝達成為全球霸主是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打造「重要護城河」,包括CUDA(輝達繪圖晶片專用軟體平台)和NVLink,都讓產品能更快應用,而大陸有超過150萬CUDA平台開發者,為輝達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開發社群,加上與3,000多家初創公司合作,許多創新如智慧安防、人臉辨識、自動駕駛都在大陸先落地,輝達產品也因此能快速測試與優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其實是黃仁勳的另一條「護城河」。
在中美科技脫鉤的背景下,輝達必須努力平衡兩邊市場的強大壓力,透過黃仁勳訪中釋出合作善意,同時維持與各方的距離感,這是一種微妙的地緣戰略平衡。但這種「平衡」一直向中國傾斜,所以美國對輝達施壓,但輝達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否則就會失去成長的引擎;不能完全依賴台灣,否則將受制於地緣政治;更不能忽視美國政策,否則將面臨技術斷鏈和經營風險,這是輝達面對的三重挑戰,也是台灣無可迴避的現實。
中國自2018年以來就把「自主可控」戰略,AI、半導體列為核心技術,國產晶片公司如中芯國際、寒武紀、海光、華為海思等,持續投入巨資發展AI晶片製造與設計能力,經過7年的努力,也成為黃仁勳出走美國的底氣:只要輝達的產品能在大陸設計、高階封裝或製造升級一部分,就能成為「非台積電」選項,也就可以開始擺脫出口限制。
黃仁勳對上海研發基地的重視,反映出輝達願意將部分研發或封裝流程轉向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以因應地緣風險與出口政策。輝達在大陸擁有近4,000名員工,黃仁勳強調與大陸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技術本地化,探討針對大陸市場需求量身打造AI晶片的可能性,這些都象徵著輝達努力進行「局部本地化」,不再將全球產品一體通用。加上大陸地方政府,例如上海、蘇州、合肥、重慶等城市,對高科技產業都提供了大量補貼、土地與稅收優惠,若輝達未來選擇設立封裝或設計中心,這些城市極可能爭相競標,打造出類似台灣竹科的AI生態聚落。
不一定要在台灣製造
黃仁勳這次提及「不一定在台灣製造」,正是預警風險轉移的可能性。南韓、以色列、日本與中國大陸皆在加碼AI晶片與封裝投資,台灣外有面臨「人才外流」與「供應鏈分流」的雙重壓力,內有土地緊縮、電力短缺,多數客戶開始考慮備援的問題,若不能從技術平台和制度政策著手,即可能逐步被邊緣化。
黃仁勳強調AI發展需要全球合作,表達出他對「科技去政治化」的理想,但未來輝達供應鏈的「分散化」勢將成為新常態。黃仁勳的「旋風訪中」再次印證,台海兩岸將直接決定新一輪的AI發展變化。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世界股市在川普操弄「對等關稅」下,一驚一乍,如坐雲霄飛車,大概有人斷頭、有人發財。美國這個沒落員外,已無維持世界經濟強權的能耐,但要攪和世界貿易一鍋粥,倒還有餘力可使。
川普是「知識盲區」患者
川普靠著美國人厭惡拜登建制派的虛偽,二度上台,但看他的用人準則只重忠誠,不重專業,川普當政剛過一百天,就已經把國內外搞得天翻地覆。因此大陸有人把他的內閣稱為「草台班子」,缺乏真才實學,但他還洋洋得意。
川普4月2日推出的所謂對等關稅,就是「草台班子」的又一傑作。因為這個向185個國家和地區徵收關稅的稅率都不相同,那是怎麼算出來的呢?是一個簡單的公式算出來的。就是這些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出超額除以輸入額,然後再乘以100, 除以2就得了。因為川普討厭貿易逆差,這個簡單公式大概是川普的經貿團隊,為了迎合他對貿易逆差的看法,又為了讓他看得懂而設計的。川普自承只是想極限施壓,然後迫對手妥協來談,按他預想的方式談條件,給美國好處,搞他自詡的「交易的藝術」。
其實,川普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知識盲區」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間,他堅定地反對打疫苗、反對戴口罩;他說健康的小孩打疫苗會變成自閉症患兒,還曾號召嘗試注射消毒液來消滅新冠病毒。他胡言亂語後,紐約市在6小時內就處理了30例有關消毒液的病例,而新墨西哥州也出現有人群服用消毒液,死的死瞎的瞎。
范斯竟出言侮辱中國
最近萬斯在接受Fox新聞專訪時說,「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應退後一步並問問自己,全球化經濟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從根本上說,它基於兩個原則。承擔巨額債務來購買其他國家為我們製造的東西。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我們向中國『鄉巴佬』借錢,來購買中國『鄉巴佬』製造的東西。」這裡他不用農夫(farmer),而故意用具貶義的鄉巴佬(peasant)。根據權威英語詞典的解釋,peasant帶有明確的貶低意思,意指貧困地區的小農民,僅能以種植農產品或養殖牛羊雞鴨為生的人。簡單地說,范斯採用了殖民時代有階層色彩且侮辱人的詞語,該詞還有其他意思,譬如沒有教養、大老粗等。用這樣的語句來形容中國人,無疑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侮辱。
來自底層的范斯曾著書《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Hillbilly刻意指「孤陋寡聞、粗魯愚笨的鄉巴佬」。范斯在書中非常討厭精英的思維:「給窮人買睡衣當聖誕禮物?窮人睡覺不穿睡衣」。窮小子變身成了政客,竟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用自大狂來掩蓋自卑感。
有人在網上諷刺范斯所說的「中國鄉巴佬」,「正享受著世界上最大的高鐵、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動車,他們生活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擁有更實惠、更好的醫療保健、最便宜的食品雜貨。」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只是有人無知到只聽西方反華有偏見的媒體道聽塗說。還有網友表示,「美國這番言論簡直愚不可及,他不清楚中國在文明發展上領先美國數千年嗎?全世界早已摒棄這種白人至上情結了。」實際上,范斯能進入到川普的領導班子,主要是他結識了矽谷的右翼代表人物,被當作「代理人」而進入政要圈。
美國製造業已空心化
此外,美國財政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認為,讓製造業回籠美國,像數百萬人擰螺絲,就能給美國帶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這也是不合商業邏輯的外行話。商業邏輯需要考慮成本,成本不只是人工。例如,美國沒有iPhone零組件的生產線,需要重新建立,建立新的工廠要成本,而建成後生產的成本依然很高,因為川普的目標是提供就業崗位,這意味著能用人的環節都要盡可能使用人工,而非機器人。而人工的成本和效率顯然比不過機器人,要在美國搞「百萬打螺絲大軍」,不是在搞產業升級,而是在搞復古勞改,把21世紀的高端製造,活生生拉回到上世紀的手工裝配。有人估計,一支iPhone手機在中國組裝只要賣新台幣3萬元,如在美國組裝至少要賣8萬元,要蘋果工廠搬回美國,豈不是要蘋果的命?
還有網民提到,他的公司生產一種拼插玩具,每當模具壞了生產就會被迫停止,因為在美國找不到會修模具的師傅,只能坐等中國重新製造新的模具。連生產小玩具的設備都搞不定,又拿什麼製造iPhone的零組件呢?模具修不好不是個例,而是整個製造業生態失能的縮影。一個強大的製造國依賴的是成千上萬種專業技能的工種,而美國的技術藍領早就被邊緣化了,沒有用武之地,而年輕人都去搞金融、做服務業了。也就是說,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已導致斷代的問題,現在想重新撿起來也接續不上。
更何況,就算硬著頭皮把工廠建起來,把工人招進來,也未必能幹得起來。美國工人多年沒有接觸精密製造,培訓成本高,出錯率又大,再加上動不動就要喊加薪、搞工會,搞不好百萬打螺絲大軍還沒建成,就先把企業給整破產了。實際上,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就嘗試過了,當時他高調宣布富士康將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建設液晶面板工廠,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州政府更砸出高達40億美元的補貼、稅收減免和土地優惠,但該專案徹底失敗了,承諾投資100億美元,最終還不到7億美元。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缺乏製造基礎,招不到合格的工人、供應鏈不配套、物流成本高。
總之,如果川普政府還一心要搞「製造業回歸」的老路數,只會再次淪為笑柄。
(作者係自由評論員)
美國高關稅政策、中國大陸市場的戰略地位,以及內部產業結構的脆弱性,迫使台灣必須在「脫中」與「靠中」的論述中尋求平衡。台灣的主要產業正面臨美國高關稅政策的挑戰,特別是資通與視聽產品的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51%的出口銷往美國。如果高關稅持續施行,將會對其市場份額造成壓力。此外,汽車零配件的出口也受到影響,約50%的出口銷往美國,成本的增加使得企業生存面臨困境。
根據2024年統計,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約1,787億美元,其中52%銷往中國大陸及香港,另外某些產業如醫療器材和石化產品,能依賴大陸市場來穩定出口,特別是在美國市場需求減少的情況下。面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台灣企業應積極開發大陸市場,同時尋求市場多元化,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並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價值,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
「脫中」是個假命題
儘管綠營表示,台灣正逐步擺脫對大陸的依賴,但2024年台灣出口總額約4,750億美元,進口總額約3,944億美元,雙雙創下歷年次高紀錄,全年貿易順差達806億美元(與其他逆差抵銷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的夥伴仍然是中國大陸與香港,貿易順差近700億美元,而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649億美元。
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可能導致經濟不穩定,若順差過大,可能引發貿易摩擦,正如川普的對等關稅風暴。但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台灣是全球最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之一,這使得台灣在這次美國關稅風暴中成為重災區。因此,民進黨政府推動的擴大對美採購以縮小順差,會讓兩岸經貿帶來的順差更為重要,這顯示賴清德說台灣投資要「脫中入美」根本是個假命題,台灣想要靠中諂媚美國才是真實。
「入北」將面臨多重障礙
台灣企圖加入北方國家集團,會面臨多重結構性的障礙。在地緣政治方面,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北方國家集團成員國普遍遵循此政策,這使得台灣難以獲得國際承認,並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層面,儘管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具全球競爭力,但高度依賴跨國供應鏈,且缺乏與北方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導致關稅壁壘與技術標準衝突加劇。制度性約束方面,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確立了台灣的國際法地位限制,任何接納台灣的舉動均會引發大陸強烈反制,加上台灣對大陸市場的高依存度,會進一步壓縮台灣的國際經貿自主性。
文化層面,台灣深植中華文化傳統,強調集體主義與社會和諧,與西方重視個人權利的價值觀存在根本衝突,尤其在敏感議題上易產生立場分歧。語言障礙也會導致深化合作的難度,中文為主導的溝通模式與英語國際慣例有所隔閡,間接思維與西方直接表達的差異,亦可能引發誤解,削弱外交實效。綜合上述因素,台灣「入北」的可能性極低。
兩岸連結可解決台灣困境
台灣目前面臨著多重挑戰,不僅來自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也源於內部政策的限制。美國高關稅政策導致台灣高端製造業外移,零關稅政策及取消非貿易障礙,會使台灣無法利用補貼和產業扶助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美式通路的擴張也將導致本地小型商業模式的衰退。而台灣的核心高科技產業外移,不僅會讓台灣勞工失去工作機會,也將導致核心製造業的空洞化。對美國加大投資和向美採購更多軍火,將排擠島內的公共投資,影響社會福利、教育和基礎建設。缺乏公共投資將使台灣內需市場更加脆弱,有可能需要舉債來支持龐大的開銷。新南向政策導致傳統產業外移至東南亞,將帶走更大量的工作機會。
面對這些結構性的困境,台灣應加強與大陸合作,完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便能更深入地融入大陸的國際貿易體系。透過強化兩岸經濟連結,台灣不僅能獲得更穩定的市場機會,還可在經濟合作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種策略不僅有助於減少台灣在國際貿易中的孤立感,還能透過實質合作改善兩岸關係,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尋求更有利的參與條件。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找到可行的生存之道,並為未來的發展鋪平道路。
結語
中國大陸在這場貿易戰中可能取得優勢,主要來自其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強大的製造業基礎,這將使得許多國家和企業都不願意失去中國這個市場。中國政府能迅速調整政策以支持國內那些受到影響的產業,並可積極與其他國家合作,通過簽訂貿易協定來減少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也已增強其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並可以通過刺激內需來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為了改善台灣現狀,台灣當局應考慮回到「九二共識」,重新談判並完善ECFA及服貿協議,融入「一帶一路」,協助東南亞台商通過廣西與內需市場連接,開放陸生、陸客來台,增進兩岸交流,促進經濟合作。另外,通過政策支持和公共投資來強化內需市場,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多邊合作,分散風險,這樣台灣可以在面對內外挑戰時保持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穩定和發展。
(作者係暨南大學國企系副教授)
自4月初以來,美國從加徵中國大陸34%到84%,再到令人瞠目結舌的125%甚至245%,美國對華關稅戰驟然升級。面對「關稅人」川普的極限施壓,中國大陸沒有畏懼,而是奮起反抗,將美國進口貨物的額外關稅也拉抬至125%的歷史高位。中國大陸為何不懼關稅戰?從宏觀上來看,大陸有跟美國掰手腕的自信。就微觀層面而言,大陸外貿行業在承受陣痛的同時,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積極自救。
當然,大陸不懼關稅戰並不代表北京爭強好勝,中方仍然希望透過平等對話、互利合作解決中美經貿分歧,只不過球在美國的半場。
有跟美國掰手腕的自信
第一,就中美經貿關係本身而言,美國市場對大陸的重要性正在下降,換言之,川普2.0關稅戰對大陸經濟的傷害相對減弱。
儘管美國仍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仍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中美貿易額仍高達6,882.8億美元,但從歷史數據來看,大陸對美國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相反的,無論是消費品,還是中間產品,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較大,有若干品類依存度超過50%,短期內在國際市場上很難找到替代來源。
更重要的是,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也在下降。美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從1970年的15.51%,下降到了2023年的9.8%,而同期中國的份額從0.59%上升到了11.28%。與此同時,大陸還是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自2018年以來,大陸對最大貿易夥伴東盟的出口占比由12.8%,提升到16.4%,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占比由38.7%提升到47.8%,且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4月中旬,習近平本年度首次出訪,就選擇了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東盟三國,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加強經貿合作自當是訪問主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關稅戰升級導致中美貨物貿易脫鉤,美國又用高關稅脅迫其貿易夥伴減少與大陸經貿往來,但中國大陸作為一個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超大規模經濟體,仍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較大的迴旋餘地。
從消費需求來看,大陸有14億多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未來十幾年將達到8億人。大陸居民收入水準和消費規模穩步增長,農村消費市場、服務消費市場不斷壯大,居民消費率持續攀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9%,較1-2月大幅上升1.9%,增速為14個月來最高。累計來看,1-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較去年全年加快1.1%。事實上,早在2016年,大陸進出口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就降到38%,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易言之,即使外貿嚴重受阻,大陸經濟的天也塌不下來。
從投資需求來看,大陸經濟看似已減速降溫,但其實仍處於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相比,大陸的城鎮化率低了十幾個百分點,還有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正在加快市民化進程,城市更新、市政基礎設施升級空間很大,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還有較大投資需求。
第三,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大陸除了拓展出口市場、穩住國內基本盤外,也有堅決反制的能力和底氣。
在川普掄起關稅大棒後,北京也毫不猶豫掄了回去。不僅如此,中方還打出了一套令人眼花繚亂的組合拳,包括在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起訴美方相關作法,將多家美國實體或企業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或不可靠實體清單,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以及暫停美國兩家企業的禽肉產品、1家企業的高粱,以及3家企業的禽肉骨粉輸華等。
其中,稀土出口管制預計最讓美國企業有感,因為這些稀土可用於光學雷射器、雷達設備、風力渦輪機的高功率磁鐵、噴氣發動機塗層、通信和其他先進技術等。另外,大陸官方還宣布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量、提示中國遊客和留學人員謹慎前往美國等。顯然,川普一意孤行的關稅戰已產生外溢效應,令美國遭到反噬。
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如果美國繼續遏制打壓中國,北京的政策工具箱裡還有許多備選的反制方案。這些手段包括暫停芬太尼合作、進一步限制美國農產品輸華、限制美國公司參與中國政府採購、限制中國企業與美國法律諮詢公司合作、調查美國企業在大陸因知識產權獲益的情況等等。
大陸外貿商積極應對挑戰
宏觀上的自信與底氣固然重要,但作為美國對華關稅戰的直接受害者,大陸的外貿企業和從業者等微觀主體的困境也不容忽視。畢竟美國仍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是許多外貿企業的重要客戶。根據中國開源證券估算,由於美國的對等關稅,大陸對美出口將減少超過30%,總體出口將減少4.5%以上。該公司還分析稱,中國的GDP可能會被拉低1.3%。對此,一方面大陸各級政府全力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另一方面大陸外貿行業也選擇直面挑戰,積極自救。
4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指出儘管外部衝擊對大陸經濟平穩運行造成一定壓力,但北京對此已做好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同月15日,李強在北京調研時專程走訪了外貿展會,強調要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創新貿易管道方式,努力穩住外貿基本盤。要用足用好各類政策,做好國內外標準銜接,搭建外貿優品拓內銷平台,培育外貿企業自主品牌,建立直達企業的政策宣介機制,穩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與此同時,浙江、江蘇、天津等省市也將應對外部衝擊作為重要課題,且迅速做出部署。例如,作為外貿大省的浙江省的一把手王浩就要求支持企業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更精準有效地為企業排憂解難和提質增效。江蘇省省長許昆林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要求精準應對加徵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強化產業創新、拓展多元出口、降低企業成本,「一行一案」、「一企一策」幫扶受衝擊較大的行業和企業,全力渡過難關。
商務部也宣布,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開展好「外貿優品中華行」,通過舉辦一場啟動儀式,發揮10個經濟大省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展示展銷、對接洽談活動,幫助外貿企業拓寬國內管道。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陸外貿企業也在積極應對關稅戰,千方百計化解風險。比如,有記者奔赴有「世界小商品之都」稱號的義烏,實地調研當地商戶的應對之道。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表示,2024年對美出口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輕工商品和機電商品,輕工商品中以玩具、聖誕用品、小家電等日用消費品為主,該類商品美國本土人工、倉儲等成本占終端售價比例較高,加徵關稅後仍具有價格優勢。目前義烏國際商貿城有3000餘家商戶參與對美貿易,其中直接開展對美貿易的商戶為100餘家,商戶普遍表示可通過商品漲價、提高產品附加值、優化生產流程、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等方式來降低影響。有商戶在接受採訪時稱,「我們的產品又不是給美國客戶量身訂製的,不賣美國,我還可以賣給其他地方客戶」、「東邊不亮西邊亮,義烏的小商品從來都是賣全球」。
放眼整個大陸,面對外需短期下滑的困境,一些食品、飲料、家電等行業的外貿企業在深耕海外市場的同時,開始著手完善國內重點區域經銷商布局,加速拓展國內管道。福建一家紡織面料成品製造商的負責人更告訴記者,「在應對風雨挑戰中,企業的運行效率更高了,產品品質更優了。實踐證明,外部的衝擊也是轉型的契機。」這句話其實也是大陸不懼美國關稅戰的最好縮影。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在美國白宮宣布對中國課徵145%關稅後,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 4月11日公告,將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的關稅從84%提升至125%。即使美方繼續加徵關稅已沒有經濟意義,而且還將淪為世界經濟史上的笑話;如果美方後續對中方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
中國商務部指出,中方已向世貿組織(WTO)提出控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則稱,關稅戰,中方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如美方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極限施壓、胡作非為,中方從來不吃這一套。4月11日,習近平在會見來訪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表示,「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70 多年來,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打壓。」習近平還喊話,中、歐應共同抵制單邊的霸凌行徑。
北京成了唯一的抗美中心
川普發動關稅戰後的一周事件快速發酵,有的國家譴責,有的國家報復,更有不少國家選擇妥協,而只有中國選擇「硬剛」。基於國家主權、發展利益和對國際公平貿易秩序的堅定維護,中國此次採取了堅決、迅速、果斷的反擊,回應強調了三點:決心、韌性、報復。中國的回應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那麼中國的底氣何在?首先是正義在中國這一邊,其次是中國的實力。
川普試圖縮小美國龐大的商品貿易逆差,他認為那是導致美國經濟被剝削的元兇,但他故意渲染的其實只是美國貿易格局的一部分。美國從海外買入的商品雖遠多於其出口,但在服務業領域卻截然相反,在過去數十年間,美國與全世界維持著某種默契:他國向美國出口商品,也會買入大量的美國國債和進口各式各樣的服務。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占據絕對優勢,是全球服務貿易的最大贏家。2023年美國服務出口額突破1兆美元,2024年順差總額近3000億美元。這與20世紀中葉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美國作為世界工廠,擁有商品出口順差,卻存在服務貿易逆差,如今川普卻選擇性地忽視自身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優勢,僅以貨物貿易逆差為由而揮舞關稅大棒。
在全球化情況下,各國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公平貿易,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是全球貿易的最大獲益者。因此川普的「貿易吃虧論」是站不住腳的,借此加徵關稅更違背了WTO的規則。中國的反制既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以免人類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如今在國際社會浮現的隱喻是,北京成了唯一有實際意義的抗美中心。
在川普的設想中,通過對中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可以迫使跨國企業撤離中國,從而打亂中國的產業升級路徑,減緩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遏制其全球影響力的擴張。川普的關稅大棒表面上看來氣勢洶洶,實則拉大旗扯虎皮,外強中乾。川普誇口只要對中國加徵關稅就能輕易迫使中國讓步,顯然低估了中國抗爭的決心、意志和底氣。中國最近亮出了毛澤東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所說的話:「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經濟比過去更有底氣
中國此次能採堅決反制、毫不妥協的態度,是因中國經濟比過去更有底氣、韌性和迴旋空間。
一、中國的經濟規模與抗壓能力,較川普第一任期時明顯增強。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逾18兆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約18%),而且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這使得中國在貿易衝突中具備罕見的迴旋空間。中國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從美國特斯拉(Tesla)超級工廠到德國巴斯夫(BASF)百億歐元投資專案,外資逃離中國的敘事並未成真。德國汽車在過去10年間,最大的增長發生在中國。國際資本「用腳投票」表明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與中國製造難捨難分。在全球經濟版圖的重構中,中國市場不可或缺。從產業結構與進出口商品的資料上來看,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已遠超過中國對美國的依賴。中國現在是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主要交易夥伴,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影響可以被多元化貿易(如東盟、歐盟、「一帶一路」市場)部分抵消。這還得感謝川普第一任期的作為,使得中國有了8年的錘鍊。
二、中國的產業鏈韌性和技術自主性也顯著提升。中國在製造業、新能源、5G、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部分行業(如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等)甚至領先美國。在這些領域,不是美國卡中國的問題,而是中國卡不卡美國的問題,主動權已轉移到中方了。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和高科技封鎖打壓中國,但中國在晶片、工業軟體、高端裝備等領域的自主替代能力正在加速突破,如華為Mate 60的麒麟晶片回歸和深度探索(DeepSeek)突現,就說明了這一切。
三、中國的內需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穩定器。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4億是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減少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就算沒有美國市場,中國經濟的發展照樣順風順水。即使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中國仍可通過「雙迴圈」戰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保持經濟穩定。用中國話來說,就是「何懼道哉」!
四、中國的國際博弈籌碼增加。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美國許多行業(如農業、半導體、汽車等)依賴中國市場,加徵關稅實際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看看日前美國的全國示威活動,就應明白川普這一巴掌究竟是打在誰的臉上。
中國對美的反制措施(如限制7種完全在中國提煉的重金屬稀土、90%在中國生產的稀土磁鐵出口、對等加徵關稅)精準打擊了美國的關鍵產業,直插美國軍工的心臟,迫使美方不得不權衡代價。
底氣還有政治、文化支撐
有以上四點作鋪墊,那中國的戰略定力還用說嗎?中國一再強調,關稅戰「不願打,但也不怕打」;過去的歷史已證明貿易戰不會動搖中國的發展節奏,美國不可能通過關稅迫使中國屈服,而只會讓中國加速科技自主、產業升級和開放合作(如RCEP、金磚擴員),美國的這些作法不僅不能阻止中國的發展,反而是在推著中國向前走。因此,中國此次反制既是因經濟實力今非昔比,也是因看清美國的極限施壓手段不會因短期壓力而妥協。中國的目標不僅要捍衛自身利益,還要推動更公平、多極化的全球貿易體系,這需要足夠的實力和決心。
此次關稅戰只有中國挺身而出,拿出賭足輸贏、奉陪到底的底氣,是因為中國已不是百多年前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也不是改革開放之初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而是一個擁有民族與國家自信的現代化強國。在今天,這一底氣已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重支撐。中國政治體制展現出的戰略定力、決策效率與舉國聯動能力,構成了有效應對美國霸權的首要支柱。
川普的關稅政策堪稱自殘之舉,對中國而言卻是一個機會。就在川普對盟友施加嚴苛關稅的同時,中國正在密切與其他各國貿易往來。美國曾為建立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付出巨大努力,而如今中國可借此機會展示,中國比美國更遵守國際規則,是全球「非美」經濟體更友好的貿易和投資夥伴。WTO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表示,中美針鋒相對可能嚴重破壞全球經濟,尤其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世界經濟有可能分裂成以中、美為中心的兩大集團,特別讓人憂慮的是,全球貿易可能因地緣政治而化為碎片,或導致全球GDP長期下降近7%。
貿易戰沒有贏家,世界各國都希望美國能回歸理性,以平等對話解決貿易糾紛;但目前看來,除非美國大多數人受不了川普,或一年半後共和黨在期中選舉受挫,或美元霸權式微,川普才有可能改變。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加拿大與美國有著8,891公里的邊界線,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層面聯繫密切。二戰和冷戰期間,加拿大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受惠於美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忠實的盟友和鄰國之一。在對華政策上,加拿大長期追隨美國,塑造出加拿大外交政策的依附性和機械性,這是加拿大對華政策困境的根源所在。
加拿大的依附型外交政策
加拿大與美國的漫長邊界線常年不設防,每天有40萬人和2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在美加邊界自由流通,兩國的經濟貿易高度一體化。同時,兩國長期共用高速公路、鐵路、橋樑、管道和通信等能源網路和運輸系統,並成立聯合機構,分享資料,共同執法,維護和保障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和後續的「美加墨協定」(USMCA)更加速和鞏固了經濟一體化。加拿大約有75%的出口流向美國,乃至於每8份工作就有一份與美國相關,其中油砂開採、汽車製造和汽車金屬部件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分別達到87.2%、82.5%和85.1%,這令加拿大對美國產生不對稱的依賴,在兩國關係中處於從屬和依附的位置。
根據英國政治學家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的結構性權力理論,加拿大對美國的結構性依賴,使得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必須在美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內運作,塑造和強化了加拿大的依附外交。例如,1970年代中美關係一解凍,加拿大立即選擇與中國建交;中美關係融洽時,中加關係就順遂,近年來美國把中國界定為最大的戰略對手、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美國對中政策由接觸轉向遏制,加拿大就全力配合美國的對華圍剿。2018年爆發的「孟晚舟事件」就是加拿大依附外交的典型案例。
楓葉凋零:忠誠的代價
川普一上任就把別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武器化。2月4日簽署行政命令,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鋼鋁製品加徵25%關稅,當晚時任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就表態加拿大將做出對等反擊。白宮新聞秘書李維特(Karoline Leavitt)則表示,加徵關稅是因為加拿大幾十年來一直在詐騙美國和美國人民,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甚至把加拿大列為「骯髒15國」之一。後經雙方元首會晤,加拿大承諾加強邊境管控後,川普決定把關稅推遲一個月,3月4日25%關稅正式生效。次日,加拿大宣布對美國進口的電腦、機械和電子產品等,總計298億加元的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並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安大略省則暫停對美出口電力並加徵25%的附加費。
川普立即威脅要把加拿大鋼鐵和鋁製品的關稅提高到50%,在安大略省長退讓後,川普才撤回25%關稅翻倍的決定。4月2日,川普對所有交易夥伴加徵全面的對等關稅,新任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針鋒相對:加拿大政府將維持關稅,直到美國恢復自由貿易為止;並向國民保證「加拿大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一部分」。4月8日,加拿大對美國汽車加徵25%的對等關稅。
此外,3月8日,中國對加拿大的菜籽油、豌豆與豬肉、水產品分別加徵100%和25%的關稅,以報復2024年10月加拿大對華鋼鋁和電動汽車25%和100%的特別關稅。其實,加拿大對中國電動車和鋼鋁加徵關稅,完全是當時的杜魯道政府討好美國的結果。2024年12月底,時任加拿大副總理的方慧蘭曾豪言:「加拿大是當今世界唯一在對華經濟政策上,與美國完全一致的國家」。2025年2月,加拿大高官訪美,遊說川普政府放棄對加徵收關稅時說:「中國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共同經濟敵人,加拿大可以幫助美國與中國競爭」,可惜這種自我貶低並未換來川普的特別關照,川普政權不僅加徵關稅,而且還提出主權要求,讓其成為美國第51州,並輕蔑地稱呼時任總理的杜魯道為「州長」。
近年來中、加在經濟、貿易、北極地區和人權等問題上齟齬不斷。2018年加拿大政府非法拘押孟晚舟後,兩國關係跌至谷底。在中、美大國博弈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加拿大成為全球最大的受氣包。在嚴峻的關稅戰和貿易戰下,加拿大中央銀行不得不連續7次降息,關鍵利率已下調至2.75%。4月4日,加拿大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加拿大3月的就業率下滑,較上月減少3.3萬人。
加拿大以為追隨美國,實施依附外交,就會被美國政府當作自己人。殊不知,這種自我貶低的依附外交,換來的只會是無窮無盡的羞辱和背叛,這是加拿大對美依附外交的戰略性失敗。從盟友到棋子,再到棄子,加拿大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犧牲品,付出慘痛的經濟和政治代價。
加拿大對華政策未來走向
川普一上台就高調退出《巴黎氣候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高額關稅,顛覆了基於自由主義的契約型秩序或規則型秩序,以權力取代規則,以霸道取代王道,重塑全球制度框架,標誌著全球政治正式進入零和博弈時代。中國作為加拿大的第二大交易夥伴,兩國並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地緣政治衝突,甚至兩國的經濟結構高度互補。3月10日,加拿大卑斯省省長大衛伊比(David Eby)就呼籲,加拿大應放棄對華的關稅戰,重新審視對華政策。
加拿大應該重新檢視不對稱的美加關係,從自身國家利益出發,在中美之間實施等距外交,提升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如此,既能最大化國家利益和國際影響力,又能避免被中美大國博弈所裹挾,堪稱中等國家可行的優良路徑和策略之一。
(作者係浙江大學青年學者)
2025年春,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揮舞關稅大棒。川普單邊主義對歐洲的「收割」如一柄利刃,撕裂了美歐經政關係。這一變局不僅將重塑歐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版圖,也將為中歐關係注入新的戰略動能。
美國對外政策激化世界矛盾
川普外交政策的調整以「美國優先」著稱。美國對外政策的兩大議程:一是創造一個包容、有復原力、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美國經濟。二是堅持「民主事業」,即執行對外干涉政策,「維持世界穩定」。但事實顯示,美國發動關稅大戰未能挽救美國經濟,卻導致世界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世界對美國的全球「收割」進行抵制,導致主要大國尋找除美國之外的合作機會。
世界格局的重組將在美中俄歐之間展開。而不是過去認為的美中俄戰略大三角關係,也非由中美主導未來世界。更不是川普就職前夕宣稱的,所謂「中美聯手,能夠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
美歐關係的裂痕擴大
川普政府的對外政策,對美歐間的傳統關係造成衝擊。
其一,俄烏衝突的影響。目前,川普政府對俄烏談判的要價遠超預期。與此同時,在美俄關係緩和後,川普減少了對歐盟的安全保障承諾(大幅削減對北約的資金與軍事支持),歐盟認為這將動搖歐洲的安全根基。
歐洲面臨的局勢十分嚴峻,各國不僅需要應對各自國內的經濟衰退,更需應對俄烏衝突,以及其結果所構成的對歐洲傳統安全體系的進一步威脅。這促使以德、法為代表的歐盟,加快了自身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拉開與美國的距離。法國總統馬克宏高舉「歐洲戰略自主」大旗,呼籲組建歐盟聯合防務部隊,擺脫對北約的依賴。德國宣布國防預算增加20%,既為應對俄羅斯的威脅,也為防備美國退出北約。德國新任總理舒默表態,德國將繼續推動「歐盟戰略自主」議程。
其二,美國關稅「大絞殺」。2025年4月,川普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10%基準關稅,對中國加徵至145%(後又加至245%),對歐盟汽車等商品加徵25%關稅。受此影響,歐盟對美出口驟降10%,其中又以德國汽車工業首當其衝,預計損失超過200億歐元,德國經濟將陷入技術性衰退。法國葡萄酒與義大利奢侈品也「雨露均霑」,未能倖免,法國失業率攀升至8.5%。歐元兌美元匯率跌至1.05。川普還直言:「歐洲應自己埋單」,聲稱關稅戰目的是保護美國的製造業、消弭美歐貿易逆差。
美國咄咄逼人,市場對美歐關係的信心搖搖欲墜。歐盟不得不「清醒」過來,重新審視對美國的依賴。措施之一是歐盟在技術領域將斥資百億歐元,啟動晶片研發計畫,打破對美國半導體的依賴。措施之二是繞開美國。2025年2月,川普指責歐盟「占美國便宜」,威脅對歐洲汽車加徵更高關稅後,時任德國總理的蕭茲警告美國,「此舉將摧毀歐洲工業」。2025年3月,歐盟與日本簽署6G技術合作協定,明確表達歐洲繞開美國主導的供應鏈,走技術自主開發道路。
關稅戰不僅點燃跨大西洋的經濟戰火,還刺破了美歐經政關係的經緯。歐盟宣布對美國製成品和數位服務實施報復性關稅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西方已不復存在」的「重話」回擊美歐關係的變化。近日,川普宣稱美國有可能與歐盟達成貿易談判協定,但這掩蓋不了美歐貿易衝突嚴峻,跨大西洋聯盟在經濟、安全與技術的多重擠壓下,裂痕日深的事實。
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如前所述,美國新的對外政策,促使歐洲重新思考如何在這場美中俄歐全球博弈中取得新的立足點。歐洲可能更加注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一方面平衡美歐關係裂痕的不斷擴大,一方面推進外交重心的東移。歐盟外交關係委員會學者Liana Fix就曾婉轉地指出,川普的關稅戰將令歐洲「面臨中國商品傾銷的風險」。
歐洲與中國合作有利於世界格局的穩定。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Max Bergmann分析,預計2025年歐盟對華出口將增長8%,中歐貿易額可達8000億美元。綠色能源、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將成為中歐合作的新引擎。分析指出,中歐在貿易競爭與經濟補貼方面仍存在分歧,但關稅戰的外部壓力將推動雙方在全球化與多邊主義方面走向戰略趨同。
今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雙方經由半個世紀的往來,已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正資產」。現在美對華245%關稅、對歐25%關稅,徹底暴露了美國「全球收割」的單邊主義本質,這應會促使中歐在經貿關係與地緣戰略上攜手合作,反對美國霸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歐經貿關係不僅是應對美國的關稅戰,還包括維護WTO多邊框架,以及在地區一體化進程方面走向戰略趨同。其中一條途徑就是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
2021年CAI遭到擱置,而當前美國一手造成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格局劇變,為重啟CAI提供了必要性。如果CAI能夠落實,這將為中歐企業提供公平的市場准入,不僅可增強中歐雙邊的經濟韌性,還可加強雙方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大國擔當。此外,中歐在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合作潛力,為中歐提供了「戰略縱深」。2025年4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與中國簽署了20項經貿協議,涵蓋風能、光伏和數字經濟,總額達50億歐元。習近平在會見桑切斯時指出,「中歐應聯合維護經濟全球化,反對單邊霸凌」。
結語
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歐盟國家想重塑安全與地緣經濟戰略,對中歐關係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歐合作不僅可以在經濟層面互利共贏,也將使得中、歐在面對全球挑戰及地區一體化方面進行戰略協調。期盼中歐早日重啟談判與落實CAI。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南韓前總統尹錫悅遭罷免,經過886天後,從「總統官邸」(原外交部長官邸)搬回「私人公寓」。自4月14日開始,尹錫悅面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公搜處、檢方及警方等的「內亂罪」刑事開庭及偵訊,這一段漫長的司法途徑恐怕充滿轉折。尹錫悅在「朝小野大」的國會結構下,只想一口氣鬥垮反對黨而宣布戒嚴,卻沒想到會帶來提前下台和牢獄之災的結局。
該來的一定會來,只是遲早而已。南韓憲法法院8位法官大致分為三派,這次卻以8比0全數通過尹錫悅罷免案,不僅意味著南韓法官遵守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也很尊重南韓的主流民意。尹錫悅日前向來訪的一位黨內擬參選總統的人士吐苦水說,用人要小心,以免日後遭到背叛,似乎在批評有大法官背叛了他。
國民之力黨參選人多
根據國務會議的決定,第21屆總統選舉訂於6月3日投票。目前還是國會的兩大黨競爭格局。
國民之力黨於4月14、15已結束報名,登記的候選人多達11位。第一次黨內初選會保留4人,由4人參加第二輪選舉,第二輪如無人超過50%,5月初將再舉行第三次投票,選出一人代表黨參選總統。
4月22日,國民之力黨公布,前勞動部長官金文洙、現任國會議員安哲秀、前黨首韓東勳、前大邱市長洪準杓四人,晉級該黨第二輪初選。
由於國民之力黨在時間上比民主黨前主席李在明起步晚,加上每位候選人都很難避免尹錫悅錯誤戒嚴的包袱。因此,至今各家民調顯示,該黨四位候選人加起來,還抵不過李在明的37%支持率。
民主黨李在明的聲勢高
民主黨方面,李在明於前次總統大選中僅以0.73%些微票差輸給尹錫悅。這次雖有前慶南道知事金慶洙、京畿道知事金東兗等人有意願參選,但該黨早已將李在明定於一尊。
李在明在上屆大選落選後,首次參加國會議員補選成功,繼而又成為民主黨的黨主席,可謂「一路順風」。從律師、城南市長、京畿道知事、國會議員到黨主席,在國會成為「立法院總統」,並且領導5個反對黨,一直與尹錫悅和執政黨對抗。尹錫悅亂搞戒嚴提早下台,為李在明提早迎來報仇雪恨的機會。
目前除了李在明外,民主黨還有「二金」參選人,都是知事出身,一般來說,金慶洙、金東兗等人此次只能扮演「花瓶」的襯托角色,在黨內初選勝出的機會不大,無法與李在明競爭,或許留個「總統候選人」之名,為自己日後的前途打算。當然,若李在明的5個司法案件任何一項判決於選前出爐,二金不僅有機會,也可算是該黨的後路。因此,國民之力黨候選人全力攻擊李在明的累累前科,但仍無法消除尹錫悅留下的戒嚴「瘡疤」。這可從執政黨11位參選人異口同聲強調:「只有我能打敗李在明」,但李在明不僅早已充當「國會總統」兼「行政總統」,這段時間還分別接見了美國及日本的駐韓大使,並且與三星董事長等企業家晤談。
民主黨對提早來的總統選舉,似乎「有備而來」,表現輕鬆,而國民之力黨的11位參選人則互相批評,給選民不團結的印象,而且戰鬥力不足。南韓的傳統選票結構是「三三四」,恐怕這次也不例外。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基本票源各有三成,要爭取到四成的中間選票,才能勝選。
改選會影響南韓外交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和日本首相石破茂等都在觀望南韓的政局,深怕李在明當選,會破壞美、日、韓三國外交與軍事同盟關係。
對中韓關係來說,由於尹錫悅過於傾向美、日,刻意忽略與中國、俄國、朝鮮的關係。中國大陸雖始終保持一貫「不介入他國內政」的立場,但南韓人都知道,李在明當選後,可能會改變目前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走上親中、親朝的路線。今年11月,APEC領袖會議將在南韓佛教聖地-慶州舉行,南韓很盼望習近平能出席大會,習若能親自出席,應該會大幅改善中韓關係。
尹錫悅所犯的內亂罪在南韓屬於重罪。以過去全斗煥、盧泰愚兩位軍人總統為例,全斗煥判了死刑,盧泰愚則被判無期徒刑,之後獲赦、釋放。尹錫悅被罷免後,喪失了所有總統可享的特權,現在只剩安全人員的保護,而民主黨已開始咬他夫人金建希介入國會議員提名案。看起來,尹錫悅夫婦都有可能琅璫入獄。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