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正面臨來自美國的貿易施壓與內部市場調整的雙重考驗。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進一步打擊中國大陸的出口產業。同時,內需市場雖顯現回暖跡象,但消費信心仍然疲弱,房地產市場亦尚未完全企穩。面對這些挑戰,2025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正式設定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左右,並強調要加強內需、推動技術創新、穩定房地產市場,以確保經濟穩健發展。
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
川普政府繼2025年2月4日宣布對所有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之後,2月27日再度宣布,對大陸進口商品再加徵10%關稅,並於3月4日生效,這使得部分商品的關稅稅率提升至20%。川普政府表示,此舉旨在迫使大陸解決芬太尼(Fentanyl)等毒品流入美國的問題。然而,中國政府對此立即表示強烈不滿,指責美方以毒品問題為藉口,並將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大陸之後迅速宣布對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加徵15%關稅,並表示已做好應對任何「類型的戰爭」,包括貿易戰。此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威脅和恐嚇無法讓中國屈服,呼籲美方通過協商解決問題。
這場關稅戰升級對大陸出口影響深遠。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年大陸對美出口額達5,020億美元,同比下降8.5%。新關稅政策可能使2025年對美出口再減少6%至10%,影響電子、機械、化工等行業,估計導致數千億人民幣的訂單流失。然而,大陸已加速出口市場多元化,2024年對東盟貿易額達9,370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16.5%。隨著美中貿易摩擦加劇,大陸勢必進一步拓展歐洲、東南亞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內需市場與消費升級
2025年春節假期(1/28-2/4)期間,大陸境內旅遊人數達5.01億人,同比成長5.9%;觀光收入達6,770億元人民幣,年增7.0%。然而,人均每日消費額僅增加1.2%,達169元人民幣,仍低於2019年的水準,顯示消費者仍傾向於節約開支。
在零售與餐飲業方面,春節期間總銷售額成長4.1%,高於2024年全年3.5%的增幅。政府推動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發揮作用,家電與通訊設備銷售額增長10%以上,特別是高端智慧手機與節能家電的銷量顯著提升。然而,高端消費與奢侈品牌市場仍受影響,顯示消費信心尚未完全恢復。
為進一步促進內需,2025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涵蓋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等措施,並推動消費升級。這些政策的目標是釋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強化國內市場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
房地產市場穩定政策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5年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新房價格同比下跌5.4%,二手房價格下降7.8%。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因政策放寬而房價逐步穩定,但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仍持續下降。
面對市場壓力,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提出一系列穩定房市的政策,包括放寬交易限制、加強房地產融資支持,以避免市場下行對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此外,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在春節期間推出購房補貼與折扣促銷,使30個主要城市的房屋銷售面積年減幅縮小至3.9%,相較於2024年同期的40.1%大幅改善,顯示對市場有一定的效果。
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面對外部壓力,大陸政府強調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以減少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在2025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政府明確表示將加大對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新能源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支持,並擴大研發補貼,以提升自主科技能力。此外,也將強化關鍵技術研發與核心零組件生產,減少對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依賴。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2024年大陸新能源車產量達950萬輛,出口量同比增長77%,已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出口國。2025年計畫擴大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增加充電樁與電池回收技術的研發補助,並進一步提高國內供應鏈的完整性。
此外,針對美方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大陸政府計畫進一步發展半導體、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領域。2024年半導體自給率約為40%,目標在2030年前將自給率提升至70%,以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大陸提升產業競爭力,並確保在未來全球科技競爭中占優勢地位。
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調整
2025年人大宣布,將透過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應對當前的經濟挑戰。財政赤字比率將從2024年的3%提高至4%,總額達12兆元,占GDP比重8.8%。主要措施包括:發行2兆元人民幣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升級;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至4.5兆元人民幣,支持城市更新與公共設施投資;強化消費刺激措施,包括擴大家電、汽車汰舊換新補助,促進消費升級。
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會進一步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與存款準備金率(RRR),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然而,由於美聯儲尚未明確降息,中美利差擴大導致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截至2025年3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跌至7.3,市場預測可能進一步貶至7.4,政府將適度調控,以確保人民幣穩定。
結語
中國大陸2025年正面對美中貿易戰升級、內需市場回暖緩慢、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多重挑戰,但全國人大會議明確表態,將透過消費升級、產業創新、財政與貨幣政策支持,來確保5%的成長目標能夠實現。未來幾個季度,美中關係的發展、全球供應鏈變化與金融市場波動,會是影響中國大陸經濟走勢的關鍵因素。雖然外部環境充滿變數,但隨著政策逐步落實,中國大陸仍有機會維持穩健的經濟增長。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物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月14日,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點名批評了德國、歐盟委員會、瑞典及英國,引起騷動。兩天後,該會會議主席霍伊斯根在閉幕式上哽咽說「這場會議是歐洲的一場噩夢」,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職業生涯的告別,更是對歐洲安全困境的控訴。川普政府赤裸裸的交易型外交,以及歐洲國家在俄烏問題上的被邊緣化,共同構成了這場噩夢的底色。
美處理俄烏衝突態度轉彎
自重返白宮後,川普就開始對烏克蘭採取強硬態度。2月12日,川普打電話給普丁,講了90分鐘;他宣布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可以至少保留部分占領的土地。同月18日,歐洲大陸的領導人被排除在利雅德的和平談判之外。28日,川普與澤倫斯基在白宮舉行一場雙邊會談,川普與范斯對澤倫斯基接連發難,甚至一度蓋過其發言聲音,不斷斥責指控。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有總統在鏡頭前攻擊來訪的外國領袖,最終川普要求澤倫斯基離開。
專家表示,美國在處理俄烏衝突上的態度180度轉彎,令歐洲「很受傷」;美國的行動已造成美歐關係面臨「意識形態和戰略上的分歧」;美國的作法將會削弱歐洲的地位,並損害其長期安全。過去美歐也曾偶爾出現裂痕,但總是可以修補,而這次衝突卻可能永遠改變跨大西洋的性質。法國《費加羅報》援引一名外交官的話說:「對一些最擁護大西洋主義的歐洲國家來說,現已到了非常艱難要和美國脫鉤的時候了。」
會談後,歐洲大多數領袖迅速表態支持澤倫斯基,間接批評川普的激烈作風。美國國內輿論則明顯分裂,共和黨多數政客對川普的表現表示贊許,而民主黨人士則普遍持批評態度。三天後,川普政府暫停對烏克蘭的所有軍事援助。
歐洲懷疑美國會保衛北約
2月24日和27日,川普分別見了英國首相斯塔默和法國總統馬克宏,但他對歐洲的敲打和對俄羅斯的迎合,讓人們懷疑美國會繼續無條件保衛北約,甚至會削減軍隊或撤回部隊,讓歐洲處於危險的暴露狀態。
歐洲是一個負債累累、老齡化的大陸,經濟增長微乎其微,無法自衛或投射硬實力。全球貿易、邊境、國防和技術的規則正在被撕毀。如果俄羅斯入侵波羅的海國家,或利用假資訊動搖東歐,歐洲究竟能做什麼?在MAGA的猛攻後,一群歐洲領導人2月17日匆忙在巴黎會面,但更加暴露了他們的分歧。俄烏戰爭爆發三年後,歐洲的軍費開支仍未大幅增加。看來歐洲的緊急任務是重新學習如何獲取和運用權力,準備好對抗敵人,有時甚至是朋友,包括川普的美國。它需要客觀評估威脅,而不是退縮。
俄羅斯是一部擁有龐大核武庫的戰爭機器,但其經濟規模中等,且正在衰退。相對的,歐洲儘管增長緩慢,但仍是經濟和貿易的巨頭,擁有豐富的人才和知識儲備。它需要利用這些資源來振興增長、重新武裝並確立自身的地位。
歐洲必須做諸多改變
以上意味著什麼?短期內,歐洲需要找一位單一特使與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對話。即使美國放鬆制裁,歐洲也應收緊對俄羅斯的禁運。歐洲應利用凍結在歐洲銀行中的2100億歐元俄羅斯的資金,繼續為烏克蘭作戰,或在美國資金減少時重新武裝提供資金。中期,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國防動員,如果歐洲不能依靠美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重型運輸機、後勤、偵察一應俱全。也必須開始討論英國和法國如何利用其核武器來保護歐陸。這一切將耗資巨大,各國的國防開支需提高到GDP的4-5%,其中一部分將用在購買美國武器上,這可能會說服川普留在北約。
歐洲要重新武裝可能需要進行財政改革,因為每年要額外支出超過3000億歐元,其中必須通過發行更多共同和個體公債來實現。另外,歐洲將不得不削減社會福利: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曾說,歐洲占世界人口的7%,GDP的25%,卻是社會支出的50%。為了提高經濟成長,歐洲必須從統一資本市場到放鬆管制。
普丁和川普製造的噩夢,可能最終將迫使歐洲改變其組織方式。北約過去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聯盟:它的消失難以想像,但好鬥的歐洲領導人正面臨最糟糕的情況,那就是他們可能不得不獨自對抗俄羅斯。歐盟已向烏克蘭提供了200億歐元緊急軍事援助,但在沒有美國支援的情況下要確保安全,歐洲需在未來幾個月內籌集數千億歐元,這是80年來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只能說歐洲中計了。美國不出錢,歐洲出;有了錢可以買軍火了吧,但上哪兒去買?歐洲的武器產能自己心裡沒有數嗎?難道要向俄羅斯或中國買?結果只能找美國買。川普的計謀就那麼簡單。
3月11日,華盛頓最親密盟友中的34位陸軍首長,在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召集下,於巴黎舉行閉門會晤。美國未受邀是刻意為之的訊號,考量川普急於與普丁和解,與傳統盟友保持距離的情況下,歐洲盟國必須討論如何在烏克蘭戰爭中承擔更多責任。此次會談的重點之一是評估在停火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烏克蘭的維安,並維持基輔的長期軍事實力。
據《紐約時報》報導,歐洲盟國彌漫著川普放棄歐洲大陸的不滿情緒下,馬克宏說:歐洲為烏克蘭和為自己全力以赴的時候到了!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拜登政府在過去三年中強化對基輔的軍事與經濟支持,並推動北約團結以抗衡俄羅斯。然而,川普過去便對烏克蘭援助表達強烈懷疑,甚至批評歐洲國家未能分擔責任;他重新執政後風格更充滿不確定性,若重塑美國對外戰略,可能導致對基輔的支援減少,甚至影響北約的整體運作,進一步動搖歐洲的安全防線。這一變化將為俄羅斯得以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
美國外交戰略的轉變
當前烏軍的戰力高度依賴西方提供的精密武器與情報支援,特別是在防空系統、火炮與無人機技術等方面。若華府縮減援助,烏克蘭可能無法持續維持有效的防禦作戰,進而使俄軍在戰場上的推進速度加快。此外,烏軍過去一年雖然發動多次反攻,但在俄軍強化戰線防禦後進展有限。美國的態度變化,將使烏克蘭難以獲得持續性的武器補給,導致戰略選擇受限,甚至可能被迫讓步,以維持核心區域的控制權。
外交上,華府的搖擺不定,亦將削弱烏克蘭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美國若顯示出對烏克蘭問題的退縮,歐洲內部勢必也會出現更大的政策分歧,使基輔更難爭取到支持。法國與德國雖然曾表態將持續援助,但其內部政局與經濟考量,可能使支援力度遞減。這將進一步壓縮烏克蘭的談判空間,迫使其在俄羅斯的壓力下接受不利的條件。
普丁的戰略調整
過去幾年,普丁在烏克蘭戰場上遭遇嚴重損耗,原本期望透過快速軍事行動奪取基輔,但在烏克蘭軍隊獲得西方支持且頑強抵抗下,俄軍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然而,美國立場若轉變,將使得俄羅斯有較大的空間調整戰術,並進一步施壓烏克蘭政府。
首先,俄軍可能利用美國援助的不確定性,加強對烏克蘭能源與軍工設施的攻擊,試圖透過長期消耗戰,削弱烏克蘭的經濟與戰爭持續能力。近期,俄軍已大幅提升飛彈與無人機攻擊的頻率,尤其是針對基礎設施進行毀滅性打擊,若烏克蘭無法獲得額外防空支援,這類攻勢將持續加劇。
其次,俄軍可能調整戰場策略,透過東部與南部戰線的戰略推進,逐步蠶食烏軍控制區。頓巴斯與札波羅熱地區的軍事壓力將進一步提升,普丁的目標是穩固已占領區域,並透過戰場優勢,為未來談判奠定有利條件。若烏克蘭無法獲得足夠的外援,俄軍可能利用這一機會強化前線壓制,甚至進一步擴大占領範圍。
基於此,克里姆林宮將會持續利用國際輿論影響西方國家,試圖削弱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且俄羅斯長期以來透過經濟脅迫、資訊戰與外交手段,試圖分化歐洲內部的立場。若美國的態度變得消極,歐洲內部的分歧恐將擴大,進一步強化俄羅斯的談判籌碼。
歐洲的戰略困境
過去數十年來,歐洲在軍事上高度依賴美國的戰略支持,但川普的外交立場可能導致北約面臨內部重組,甚至影響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歐洲各國將不得不提高軍事預算,強化自主防衛能力。德、法已展開軍備擴張計畫,試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而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則進一步提升軍事部署,以應對俄羅斯可能的威脅。然而,這類軍事增強措施需要時間,短期內難以填補美國可能撤出的戰略真空。
再者,歐盟內部可能加速推動區域軍事合作,以提高防衛整合程度。近年來,歐盟雖推動共同防務計畫,但始終未能完全取代北約的角色。若美國撤回部分承諾,歐盟就必須更進一步整合軍事資源,確保區域穩定。此外,歐洲可能強化對俄羅斯的經濟與能源制裁,試圖削弱其戰爭能力。然而,俄羅斯已透過亞洲市場與其他貿易夥伴建立新管道,歐洲國家在制裁之外,可能需要在外交與軍事層面同步施壓,才能確保戰略優勢。
國際秩序的變動
烏克蘭戰爭的未來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是否維持對基輔的援助。北約內部若因華府政策變動而出現裂痕,將進一步助長地區安全的不穩定性。歐洲國家是否能夠擴大合作,強化軍事整合,將成為未來安全局勢的關鍵。俄羅斯的長期目標仍然是削弱西方的團結,而美國若選擇放棄領導角色,勢必讓克里姆林宮獲得更大的戰略優勢,可能改變歐洲的安全架構,進而影響全球勢力的平衡。
在這種情勢下,國際秩序將更加動盪,歐洲與美國的戰略選擇,將決定全球安全的未來走向。未來幾年,烏克蘭戰爭的發展,不僅關乎東歐地區,更可能成為全球力量對比變化的關鍵轉捩點,各國的決策必定影響國際體系的穩定與長遠發展。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本文探討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川普政府究竟有無全球戰略?因為中美關係的走向,包括兩岸關係的前景,只有放到這個大戰略框架下,才能夠看清楚。
單極時刻與美國全球戰略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單極世界與全球化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背景,旗號是推行「新世界秩序」,強調民主化、全球化。其全球戰略的邏輯是:單極霸權下,美國可對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進行領導、干涉與介入。
冷戰後,美國進行過三次大的戰略調整。分別是克林頓政府時期提出的「參與和擴展戰略」;小布希政府提出的「先發制人戰略」;歐巴馬政府提出「轉向亞太」或「亞太再平衡戰略」。這些戰略調整均服從於推行新世界秩序,強調民主化和全球化的全球戰略。
川普一期、拜登政府、川普二期,受逆全球化的影響,美國全球戰略的用詞減少,改以「美國優先」或「美國回來了」等為表現形式。如遏制中國的「重返亞太」調整為「印太戰略」。川普一期和拜登政府都強化了「印太戰略」,以 應對中國的崛起。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自知單極時刻已成過去,世界正在朝多極方向發展。美國本身也需要置身於多邊,例如與歐洲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所以,今天美國的全球戰略看上去不再那麼張揚。
軍事存在是美國戰略特徵
美國以在全球擁有大量軍事基地為其底氣,目的是確保美國對世界關鍵地區的控制。美國還號稱擁有強大的聯盟體系,如美國控制北約,如在亞太地區利用美日同盟等,維護其廣泛的全球利益。
美國現在搞國內改革,對外戰略表現出根據國際形勢變化不斷調整的收縮態勢,這會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全球戰略嗎?
在大國競爭的時代,美國在全球廣泛的軍事存在依然是維護其全球利益的重要依託。美國宣稱的,所謂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積極介入和領導角色,所謂先發制人戰略在國際法上的合法性等口號,說明在今天的國際現實中,美國的對外政策仍然依託於美國的軍事行動。這不會輕易改變。
高度重視軍事政策決定權
3月4日,川普在國會的演講可作為分析和探討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切入點。由於執政時間較短,該講話可視為非正式的國會演講。川普在演講中充分展示他對軍事政策決定權的高度重視。
美國總統在制定對外政策時,既需要依靠其他政治和社會機構的支持,同時又受到這種支持所形成的束縛,如對情報系統的依賴,包括對情報的解釋與運用。但美國對外政策有一個特殊部分,那就是軍事戰略。作為統帥三軍的總司令,作為擁有對軍事機構完全指揮權的總統,即使美國內政改革如火如荼,川普仍高度重視他在對外交政策中,在軍事政策方面所具有的決定權。他將其作為「讓美國再度偉大」的重要保障。如他在國會演講中提到,他作為三軍統帥,美國將建設未來最強大的軍隊,提到其範圍將效行雷根政府時期的「高邊疆戰略」(星球大戰計畫),還請求國會為一個「最先進的黃金穹頂導彈防禦盾規劃提供資金」。
近日,美軍對葉門狂轟濫炸,這說明美國全球戰略的需求「絕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長期存在」。川普在國會演講中高度重視「總統對軍事政策的決定權」,正顯示了這樣的邏輯。
控制和占領戰略要地
川普所標榜的孤立主義一度使國際社會認為,其政府的戰略重點也許是回到美洲布局,回到門羅主義,目的僅限於確保加拿大、巴拿馬運河都在美國的勢力範圍內。也有判斷認為,川普是商人政府,訴求就是經濟利益,關稅居先,果真如此嗎?
現實中,加強控制和占領全球戰略要地,仍然是川普政府對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只是採取了川普方式。如戈蘭高地(以色列已在美國支持下迅速拿下)、巴拿馬運河(美國已迫使李嘉誠轉讓港口管理權)、麻六甲海峽(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再施壓),南海(利用菲律賓挑事)、北極(購買格陵蘭島,建議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南極(AUKUS與澳大利亞核基地問題)。
川普對格陵蘭島的訴求最具代表性。這次在國會演講中再次提及,宣稱:「我們的目的一定會達到」。這種作法毫不顧及丹麥堅持格陵蘭島為「非賣品」的立場,也不顧及歐盟認為「強買」是「對歐盟主權的侵犯」,實際上就是對美國要占領全球戰略要地的目的做了清晰的表達。在格陵蘭島的問題上,川普還故意拉扯上中俄,顯示其戰略胃口不僅包括北極航道,還瞄準了太空軍事化和太空安全。這將嚴重影響國際戰略的穩定與平衡。
結語
美國對外政策具有強烈的軍事戰略特徵。川普政府有可能繼續遵循以軍事強權為後盾的美國霸權外交,包括推行美國的全球戰略,加強美國進行領土擴張和太空爭霸的趨勢。
川普對中美關係和對華政策有過不少表態,甚至在正式就職前就開始有動作。有說得過頭的,如中美聯手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也有只做不說的,如對中國加倍徵收關稅、科技制裁等。
從中國大陸的視角看,美國以中國為對手,中美關係和中國周邊安全會是很大的問題,但今天的中國已解決「器不如人」的問題,中美戰略競爭也已超越台海問題。因此,面對美國維護其霸權的全球戰略,中國會更加理性、冷靜,更加有信心。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川普2.0一個多月來,如飲狂泉,瘋狂的特徵畢露,而其所任用的閣員部屬都是唯諾之人,無從救其過,勢必一瘋到底。已故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有言:美國像是屋裡的一頭大象,稍搖尾巴,就會打破一些家具。試想這頭大象發起瘋來,整個房屋能不倒塌嗎?美國以世界老大自居,居然當家鬧事,搞得天翻地覆!世人何辜?
毫不掩飾巧取豪奪
川普一再聲稱要納加拿大為美國第51州,看來是隨便說笑,但一再被稱為州長的前總理杜魯道,親身體驗之餘認為川普是認真的。對川普來說,加拿大語言文化相同,人口不算多而大都是老白,收為第51州後,國會增加兩個參議員及為數不算太多的眾議員,無傷大雅,而國土倍增,大可增飾美國的再次偉大。他還要併吞資源豐富而人口稀少的格陵蘭,更要違約收回巴拿馬運河據為己有。
如此明目張膽的擴張主義,瞬間揭開美國「隱蔽帝國主義」(covert imperialism)的面紗,露出霸道的真面目,比起普丁收回克里米亞與烏東俄語區,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而西方媒體卻罕見批判,雙標昭然可見。
瘋狂加徵關稅
川普說「關稅」是字典裡最美妙的詞句,一些政客隨聲附和,認為經過減低能源支出,足以減輕民眾的通膨痛苦。他誤認為多加關稅可重振美國工業、抑制中國製造業,全不顧會擾亂全球的貿易秩序,他又誤以為關稅是無本生意可予取予求,甚至認為向外國貨徵收關稅,可減免國內的稅收,於是不僅向中國原有的關稅再加10%,而且向北方盟邦加拿大與南方近鄰墨西哥各加25%關稅,令加、墨兩國震驚不已,雖隔空溝通,但加、墨恐難逃劫數。北京初不動聲色,當川普再增10%後,對中國所有貨物共徵不下於45%的關稅,立即加徵美國農產品10%-15%的關稅,並誓言貿易戰、科技戰,不管任何戰,都將奉陪到底,顯示充分的底氣。
美國強徵別人銀子不可能沒有後果,受害者必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更何況關稅必然會導致通膨。川普禁中國價廉物美的電動車進口,而從墨西哥與加拿大進口的電動車,價位12000美元,如用臨近國家零件的一部美製汽車要高達3萬美元,北美製造的大型休旅車(SUV)超過9萬美元,敞篷小貨車(pick-up)也要8萬美元。難怪股票市場應聲下滑,而川普卻說他有百年視野,不在乎一時的市場反應苦。其實商人出身的他很重視股票,所以於北京反制美國農產品後,暫緩進口加拿大肥料的關稅。他寄望美國經濟偉大,恐怕徒成虛願而已。川普還以為,高額關稅能逼外國廠商到美國投資設廠,重振美國製造業。當年美國推行全球化,將辛苦而污染的製造業外移,自享安逸豐厚的服務業,現在要立馬反轉,不悟由奢入儉之難也。川普嫉妒中國主宰造船業,想要重振美國造船業,竟要索取中製船舶150萬美元高昂的入港費,想摧毀中國的航運。已有人指出,北京也可要求所有波音飛機停靠中國機場得徵收高額費用。
罕見的一場白宮鬧劇
川普在競選時曾說他能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當選後不能兌現成為笑柄;不過,他心中有數,如答應普丁的基本要求,擺平澤倫斯基不在話下。他為了拉攏普丁,於談判前頻說烏克蘭不能入北約,也不可能完全收復失土。烏克蘭難以抗拒最大的金主,但為了保命,至少要求得到美國的安全保證。美國如果答應,必然會破壞川普想要建立的美俄關係。川普又想要討回拜登所給予烏克蘭的巨額資金,逼烏簽訂礦產協議,奪取包括稀土在內的巨額礦產資源作為補償。他還要賣乖說:美國擁有礦產後,俄國就不敢入侵烏克蘭了,這種安全保證豈能被烏克蘭接受?
拜登為削弱俄羅斯,先鼓勵烏克蘭加入北約,激怒普丁發動戰爭,後又鼓勵烏克蘭繼續打代理人戰爭,以便削弱俄國。不料三年於茲,俄羅斯屹立不倒,且占戰場優勢,而美國已感不勝負荷。於是川普立即變臉大談和平、譴責戰爭。但澤倫斯基得不到安全保障,又要出賣礦產協議,自然心懷不滿,川普卻信心滿滿,以為小澤必然就範,哪知小澤歷數普丁的不是,使川普不快,小澤又要老川將心比心,感受一下被侵略者的滋味,觸怒了川普,引發川普及范斯的嚴厲責罵,告誡小澤要知恩應圖報,小澤意欲解釋自衛反而激成互嗆,記者招待會因而取消,留下罕見的白宮鬥嘴鬧劇!老川惱羞成怒揚言若不接受停戰,烏克蘭會滅國,還要他好好道歉,甚至要他下台。
CIA固然經常暗中顛覆他國政權,但老川居然公然為之,嘆為觀止!小澤受到被逐出白宮的羞辱,共和黨徒更同聲譴責,民主黨徒則認為有損美國的國際聲望。小澤雖得美國自由派的同情,亦得英、法兩大國的支持,並與北約多國領袖會面,責怪川普與范斯高姿態,但口惠而實不至,無濟於事。同時烏克蘭戰事不利,受到俄羅斯更猛烈的攻擊。小澤在撤銷金援,不提供情報的壓力下,派總統府主管游馬克(Andrii Yermak) 與美國代表在沙烏地阿拉伯會晤,答應停火30天。莫斯科在未落實烏不入北約、俄擁有已占領之地前恐難接受停戰,何況俄軍在戰場上有優勢,川普急於停戰的如意算盤仍是未定之天。
可確定的是,烏克蘭失去五分之一的國土,死傷難以數計的子民,國破山河碎之餘,還得心不甘情不願向老川道歉,更被迫補償價值5千億美元的礦產給美國。烏克蘭雖仍寄望於歐洲的支援共同抗俄,但歐洲心有餘而力不足。美國雖強勢,但川普的按捺不住、恣意妄為、棄信背義的面目,已暴露於世人眼前。川普遭到筆伐口誅,或謂其棄絕美國的價值,或謂其顛倒黑白,或謂其毀方就圓,或謂其不顧大局,或謂其危及本國安全,甚至說他「刻意撒播混亂」。川普的2.0豈可樂觀?美國從拜登親烏打俄,到川普親俄打烏,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在國際上負面的影響餘波盪漾。最受矚目的無過於歐盟主要盟邦的離心離德,北約也有解體之虞。美國作為西方盟主的地位能不動搖?
常言道:君無戲言,然而前後兩位美國總統戲言連連。拜登時常輕言寡信,川普更是口無遮攔。澳洲前總理滕博(Malcolm Turnbull)在受訪時說:「川普第二任毫不掩飾的行為,將於未來四年被視為在國際關係上,有利於中國的習近平主席」。他更說:川普雜亂無章而習有條不紊;川普惡語相向,而習嚴肅有禮;川普反復無常,而習始終如一;中國看來更具魅力。川普迅即回嗆說:滕某「不懂中國,也無能力理解中國,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軟弱無能的領導人,澳大利亞人顯然會同意我」,此話證實川普是善於人身攻擊的粗魯之輩,還要拉全體澳人一起下水。
兩篇小同大異的國情報告
事有凑巧,北京與華府的領導人在同一天發表國情報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面對3000名代表,呼籲團結一致,以開放與創新克服障礙,來完成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小時後,川普在7萬里外的國會大堂向500多名參眾議員演說,揚言要徵收進口關稅,抑制通膨,使美國再次偉大。美國的再偉大與中國的再復興意趣相同,但內容與風格則有天壤之別。
李強的演說長達55分鐘,全場安靜有序,時而發出有禮的鼓掌。李強首先肯定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國擔憂的是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然後提到其他的經濟挑戰,諸如房產與消費的不夠景氣,解決之道則是加大開放,加強由帶路引導的高質量貿易。他不諱言遇到貿易與科技外在的嚴峻形勢,顯然劍指美國。李強最後以建設偉大的國家作結。
川普的國會演說為時100分鐘,極具戲劇性、爭議性,共和、民主兩黨的反應截然不同,展現的是分裂的國會、分裂的國家。共和黨不時起立歡呼鼓掌,而民主黨靜坐舉牌抗議,德州眾議員格林(Al Green)更起立打斷川普的講話,馬上被驅逐出堂。川普毫無顧忌地嘲弄民主黨,說拜登是美國史上最爛的總統。華府毫無節制的亂哄哄,與北京的團結一致相映成趣。
再兩相比較,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不信清潔能源、不搞電動汽車,而李強則以加速綠能轉型為說。中國大陸已有舉世最大的電動汽車工業,保證可以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李強重視科技創新與人工智能的開發,而川普只強調在他領導下美國會更加強大,會重振造船業,軍力更強大無比,李強僅略說中國要增強作戰的能力。對國家長期發展而言,穩定團結的中國豈不勝於分裂混亂的美國?川普想要離群,甚至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人權組織,與中國堅持全球化、生命共同體志趣迥異。
中美兩大國的走向既會影響兩國的未來,也會影響全世界。川普雖顧盼自雄,動見國際觀瞻,但絕非雄才大略的領袖,川狐假美虎之威耳,乃一狂人,料其必敗。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持續超過三年的俄烏戰爭,在美國改變態度的情形下,可望在本年劃下句點。這場原本可避免的戰爭雖然結束,卻遺留給歐洲國家極大的安全戰略難題。歐洲今後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戰後維和具有風險
2月18日,美國與俄羅斯代表團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閉門會談,可是身為交戰國的烏克蘭並未參與會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非常氣憤,公開宣稱:不會承認沒有烏國參與而達成的任何協議。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兩度邀集歐洲國家領袖舉行緊急峰會,商討因應方案。法國提議在未來烏克蘭停火線的後方,而非停火線上,駐紮「保證部隊」(reassurance force)。不過,德國、義大利、波蘭和西班牙表態拒絕。
英國首相施凱爾則於2月16日投書《每日電訊報》,表示他已準備好在必要時派軍前往烏克蘭,協助確保英國與歐洲的安全。瑞典外交部長斯典尼嘉德於次日表示,若有必要,不排除派遣維和部隊前往烏克蘭。英、法與瑞典的表態表面上是維和,實際上卻是添亂。英、法與瑞典軍雖非去烏克蘭助戰,而是俄烏停戰後才去,但一旦進入烏克蘭境內,即等同北約在烏克蘭駐軍,與烏克蘭加入北約幾無二致。
俄羅斯三年前對烏克蘭發動攻勢,為的就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直接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倘若英、法與瑞典軍進入烏克蘭,等於把局面帶回原點,必定使俄羅斯感到芒刺在背,普丁絕對不會善罷干休。
歐盟不具軍事安全角色
俄烏停戰有望,但川普拒絕提供烏克蘭戰後的安全保障。他在2月26日的內閣會議上表示,烏克蘭的安全應由歐洲承擔,但目前歐洲並沒有整合的集體軍事安全機制。
歐洲國家曾嘗試建立集體安全機制。英、法、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在1948年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成立「西歐聯盟」,組建總部設於布魯塞爾的軍事暨防衛性組織,以防止德國再發動戰爭。1949年在美國的主導下,美歐等國成立了北約組織。由於北約組織實力雄厚,範圍較廣,而且其主要功能與西歐聯盟相近,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西歐聯盟」的功能。
歐盟國家在2007年簽訂「里斯本條約」,西歐聯盟遂於2011年6月30日解散。然而,歐盟並非以集體軍事安全為主旨的組織,而是以經濟、文化、社會整合為要務的合作機制。因此歐洲的集體安全還是由美國主導的北約負責。
歐洲統合運動的初衷是經由經濟合作,將各方利益結合,從而避免戰爭的發生,因此歐盟盡量避開敏感的政治議題,極力與軍事安全做切割。例如盧森堡沒有軍隊,國防事務完全委託鄰國比利時代理。這就是歐盟精神的實踐。如果歐洲國家組建歐洲軍,等同違背了歐盟精神。
組建歐洲軍窒礙難行
二戰後的歐洲,經由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逐步擴充,實現貨幣聯盟、關稅同盟、歐元區,並以「申根協定」達成共同疆界,獲得了長期的和平與經濟繁榮。但如今美國要求歐洲自己負責安全事務,這使得歐洲陷入困境。因為如果沒有美國的參與,歐洲國家實在無法自行組成歐洲軍承擔如此重任。
歐洲雖然也想獨自承擔安全責任,但歐洲國家既沒有同心的意志,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北約成立後,始終由美國承擔主要責任與經費,歐洲國家無須編列巨額的軍事預算,也僅維持必要的軍隊。尤其是華沙集團解散後,歐洲國家安全威脅大減,於是縮編軍隊。目前歐洲國家自己的軍力根本無法與俄羅斯相抗衡。另一方面,如果各國增加軍費,必然會排擠原訂的國家發展計畫。而如果小國無力參與集體安全機制,只由若干大國承擔,不但有失公平,並且將有害歐洲團結。尤其是匈牙利一向與俄羅斯交好,不會參與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行動。
3月2日,英國首相施凱爾在倫敦召開烏克蘭與歐洲安全峰會。英、法兩國聯合提出一項停戰計畫,提議在烏克蘭「空中、海上和針對能源基礎設施」方面休戰一個月。但是,歐洲各國誰也不能保證此項計畫能夠實現,因為真正主導俄烏戰爭者是俄羅斯與美國,既不是烏克蘭,更不是歐洲國家。施凱爾坦言,美國的安全保障不可或缺,也是停火計畫得以落實的關鍵。
歐盟領袖3月6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緊急峰會,討論大舉增加國防支出,並矢言力挺烏克蘭。據BBC報導,已有20國有意參與英、法發起的「志願聯盟」,繼續支持烏克蘭。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發表電視演說,研擬與歐洲盟友討論擴大核威懾。不過,德國、義大利、波蘭和西班牙已拒絕組建維和部隊,這充分顯示歐洲國家已心慌意亂,而且對於軍事問題意見紛歧。
敦親睦鄰才能和平共存
3月11日,英國、澳洲、日本、加拿大、土耳其和紐西蘭等國的34位軍事首長在巴黎舉行閉門會議,討論歐洲在烏克蘭扮演維和角色的可能性。美國並未列席,但有澳、日、加、土、紐等非歐國家參與,再度顯現歐洲國家沒有能力自行承擔安全責任。
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過去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各自獨立,但兩國都緊鄰俄羅斯,而且境內都有俄裔人口。白俄羅斯採取敦親睦鄰政策,迄今與俄羅斯交好,保全了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烏克蘭卻因受到有心人士的鼓動,發起「去俄國化」運動,與敦親睦鄰的政策背道而馳。得失之間,值得深思。
(作者係退休大使)
由於南韓兩位前總統盧武鉉、朴槿惠彈劾案的裁定時間均未超過2周,一般估計憲法法院裁定尹錫悅的去留日期應該會落在3月14日,但由於8名審理法官的意見嚴重分岐,裁定延後至3月下旬或4月初。不過,3月24日,憲法法院駁回了對南韓總理韓悳洙的彈劾案,韓悳洙立即恢復職務,並代理總統職務。
3月8日,韓國總統尹錫悅被釋放,他如「戰場上的將軍凱旋歸來」般,在支持者夾道歡迎下返回官邸。由於憲法法院的裁定尚未出爐,尹錫悅只能待在家裡陪伴夫人金建希與愛犬。
尹被釋放讓朝野對峙加劇
對於釋放一事,各界看法不一,執政黨除感謝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的判決至為正確,進而希望憲法法院裁定時也能參考地院的考量。在野的5個政黨則非常不爽,立即抗告檢察總長沈雨廷等人,未依職權「上訴高院」,他們除了在國會召開緊急會議,而且有部分國會議員加入剃光頭與絕食的行列。尹錫悅釋放不僅未能使社會走向和諧,反而讓朝野對峙加劇。
隨著尹錫悅彈劾案宣告日期的逼近,幾乎每天都有多達10萬支持或反對的群眾聚集在首爾的大街小巷示威,朝野各黨國會議員也加入示威活動,企圖向憲法法院法官施壓,韓國警方緊急下達甲級全國動員令,出動全國3萬多警力保護法官及其家人,並加強維護政府各大樓與辦公室的保全,以免受到示威群眾闖入,韓國全國上下仍陷於不安的狀態。
尹錫悅數小時兒戲般的戒嚴雖立即解除,但對尹錫悅的追責至今沒有停歇。自尹錫悅從首爾拘留所釋放後,執政黨像吃了一顆「希望藥丸」,懇切希望憲法法院對尹錫悅也能比照辦理,讓尹錫悅盡快「脫罪」,正常上班,以便讓南韓的混亂早日結束,恢復與周邊國家的外交與經濟關係。目前的問題是,憲法法院8名法官雖每天埋頭苦幹,開會討論尹錫悅戒嚴是否構成違憲等,然而8人意見是3:3:2嚴重分岐,無法達成一致的罷免或返回總統職位的共識。
憲法法院有幾個審核重點
造成今日嚴重對立、混亂的政治局面,尹錫悅不僅不檢討自己,反而把責任推給他人。在11次辯論中,尹錫悅親自參加了8次,他利用「三吋不爛之舌」強辯宣布戒嚴的正當性,提出的理由從國內到國外包羅萬象。在國內方面,尹錫悅定調民主黨是「反國家勢力」,他必須藉戒嚴來警告民主黨不要在國會亂砍政府預算阻擋施政;在國外部分,他認為民主黨勾結中國和北韓,從事顛覆政府活動,滲透中央選舉委員會竊取資料,甚至操作國會議員選舉等,所以已逮捕近百名中國間諜。
法官討論的項目主要為:(1)宣布戒嚴是否正當;(2)戒嚴令一號內容是否合法;(3)戒嚴是否構成妨害國會活動;(4)軍人至中央選舉委員會搜索是否違憲;(5)尹錫悅是否指示逮捕政界、法界人士。法界的看法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項違背憲法與法律,尹錫悅就會遭罷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儘管尹錫悅矢口否認,但依據國情院、軍方及警方的證詞均顯示,戒嚴當日,尹錫悅確實做了明確指示,也有逮捕名單。
尹錫悅與民主黨主席李在明一直在爭總統位子,現在二人卻成了誰先下台的競賽者。李在明在城南市長與京畿道知事期間的違法弊案,二審高等法院訂於3月26日宣告,因此民主黨要求憲法法院對尹錫悅的裁定時間要盡早,因為尹錫悅下台,才能依法在60天內舉行改選,李在明才有機會走上總統之路。不過,近日網路出現了「謀殺李在明」的多篇貼文,不僅讓民主黨提高警覺,李在明本人也小心翼翼躲在「某安全處」,不敢出門活動。
台海關係比南北韓還緊張
尹錫悅搞戒嚴,賴清德除玩「大罷免」外還要恢復軍事審判,並定調「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重挫兩岸關係。尹錫悅原先認為加強與美、日軍事外交關係,可確保韓國的安全,如今美夢落空。川普上台後,一再提到他與北韓金正恩關係密切,盼望恢復「川金會」外,還承認北韓是擁核國家。而且,南韓近日發現被美國定位為「敏感國家」(sensitive country),讓韓國外交部變成熱鍋上的螞蟻,受到朝野政黨嚴厲批評。
不可諱言,台韓國會「朝小野大」結構如兄弟。尹錫悅施政兩年半以來,反對黨勢力完全控制了國會,讓尹錫悅無法推展施政,沒想到,他會以戒嚴手段對付反對黨,導致自己先「頭破血流」,尹錫悅在法官面前的強辯,似乎無力阻擋提早下台的命運。每星期五出爐的韓國蓋洛普民調顯示,有58%的南韓人贊成罷免,只有37%反對罷免,足以象徵尹錫悅大勢已去。
台韓不同的是,南韓憲法明文規定北韓人民也屬「大韓民國人」。最近在俄烏戰場被烏軍俘虜的2名受傷北韓年輕軍人有意前往南韓,南韓政府立即表示歡迎。而台灣卻在驅逐陸配,一方面喊走出世界,另一方面卻縮小及矮化自己,充滿自我矛盾。賴清德與民進黨看到尹錫悅今日的下場,不膽戰心驚嗎?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2025年2月底,德國民主通過層層考驗,極右翼政黨沒有獲得廣大德國選民的認同和支持,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及其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組成的聯盟黨獲28.6%選票,占208席,成為最大贏家,CDU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擔任下一屆總理。
社民黨(SPD)只獲16.4%選票,較上次選舉下跌9.3%;另類選擇黨(AfD)得票20.8%,獲152席,成為國會第二大黨,但鑒於該黨的極右立場,沒有黨派敢與其聯合組閣,AfD想獲得執政權只是黃粱夢。
外部勢力公開支持AfD
1月9日,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與AfD黨魁魏德爾在X上舉行會談,公然插手即將舉行的德國大選。十多天後更以視訊連線方式參與AfD的競選啟動儀式,稱AfD是「唯一能夠拯救德國的政黨」,期待AfD「取得好成績,魏德爾成為總理」。馬斯克不惜與德國現政府反目成仇,痛罵蕭茲是「傻瓜」、總統施泰因邁爾是「暴君」。美國副總統范斯在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直接抨擊歐洲背離了基本價值觀;歐洲的威脅既非來自俄羅斯,也非來自中國,而是源自內部,並為馬斯克辯解道:暢所欲言表達觀點不是干預選舉,而是民主的體現!
這類頻繁的言行已引發干預德國民主的指控,也表明右翼民粹主義正透過全球化的平台,形成一股逾越國界的政治合力,未來的政治可能成為科技精英、跨國公司和意識形態聯盟的遊戲。這次AfD未能如願成為執政黨,上升勢頭得到遏制,反映出外部勢力干預德國選舉的效果有限,也折射出德國民主政治的驚人韌性。
德國民主政治的驚人韌性
民主既不是一勞永逸的政治制度,也非一勞永逸的政治過程,時刻需要民眾的參與和守護,若錯誤和失誤得不到及時糾正,民主隨時可能退化為多數人的暴政或寡頭政治。在這場民主制度的測試中,德國健全的社會市場經濟、活躍的公民社會、完善的法治、制衡的權力體系、獨立的新聞媒體、有節制的政黨政治和發達的公民文化等,共同構成了抵禦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防火牆。例如1950年代,聯邦憲法法院就取締了德國共產黨(KPD)和納粹黨後繼組織(SRP),沒收黨產,逮捕骨幹,搜查和關閉辦事處。
另外,在德國不分政治光譜,各個黨派和民眾鑒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充分汲取了歷史經驗教訓,高度警惕極右翼的民粹主義,這已成為全民族的政治默契和政治共識。1月29日,CDU黨魁梅爾茨與AfD合作,通過「限制移民流入提案」,號召實施永久邊境管制,引起社會一片譴責。同黨的前總理梅克爾罕見批評:梅爾茨的這一行為背離政治底線和承諾,令人失望!現任總理蕭茲也指責:「聯邦德國成立76年以來,所有民主人士一直都有一個明確的共識:我們不在議會中與極右翼結盟。」層層政治壓力下,梅爾茨不得不矢口否認,並承諾絕不與AfD分享政治資源,也不會在議會政治中合作。
自1949年聯邦德國恢復民主制以來,民主已平穩運行76年,內化為社會成員對政治人物、政治制度的一種認知傾向、價值判斷和文化模式,並指導和規範著人們的政治行為。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和社會中間組織發揮著政治社會化功能,傳播政治知識和資訊,讓民眾自幼就接受民主觀念和行為規範,包容不同的觀點與利益,進而為民主體系的正常運轉奠定社會文化基礎。
裂縫中的德國民主
在這輪大選中,AfD創下最佳歷史記錄,斬獲約五分之一的選票,從邊緣小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可怕的不是AfD的得票數,而是AfD的得票率比2021年翻了一倍。AfD的基本盤原來是老人,尤其是原民主德國的民眾,但這次大選25-34歲的人群中竟有22%的人投給AfD。以此成長率計算,AfD遲早會成為德國第一大黨,這是德國民主深深的隱憂!
誠如AfD在2月23日的公開演講中所言:該黨「已走上執政之路,即使不是現在,也會在下次選舉中獲勝。」魏德爾在選舉中公開打出 「愛麗絲為德國」(Alice für Deutschland)口號,令人不禁想起納粹黨衝鋒隊的口號「Alles für Deutschland」,即「一切為了德國」,國家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傾向昭然若揭。依據AfD的政治理念和公共政策,一旦上台,德國很有可能從自由民主國家,墮落為「選舉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國家,甚至不排除淪為選舉專制(electoral autocracy)國家!
這次德國的保守派雖贏得大選,但聯盟黨無法單獨組閣,必須聯合其他黨派,湊齊過半數才能組建政府。在排除AfD之後,聯盟黨的選擇屈指可數,只能在政策理念差異極大的社民黨(120席)、綠黨(85席)和左翼黨(64席)中做選擇,接下來的組閣過程注定會困難重重,AfD會不會站出來攪局,尚不可知。即使順利組建聯合政府,在國會中能不能維持相對穩定的多數,將會嚴重考驗梅爾茨及聯盟黨的政治能力和技巧。
德國民主儘管挺過了這次考驗,但德國經濟的結構性衰退、產業競爭力下降、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短缺、新興產業不振、民粹主義、仇外主義和極端主義勃興。川普又秉持美國優先原則,以帝國強權為要,依託美元和軍事霸權,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Pippa Norris認為,跨大西洋同盟不僅破裂,且已淪為一隻「死鸚鵡」,嚴重衝擊著德國和歐洲的集體安全架構。德國會進一步擴大和深化自由民主,還是退化成選舉專制或威權主義國家,留待未來檢驗。
(作者係浙江大學青年學者)
馬斯克銜命出掌政府效率部(DOGE)後,第一刀開向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日前爆出該機構居然暗地裡支助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生物武器研發,導致幾百萬人死亡。馬斯克提到:中央情報局(CIA)在新冠肺炎起源問題上有所欺瞞,國際開發署長期是CIA的幌子機構。
美國一直栽贓Covid-19是中國武漢病毒,但各國的證據皆指向同一目標,即是美國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的生物實驗室惹的禍,但美國死也不承認。這次馬斯克為精簡政府開銷查了聯邦政府的帳,終於使真相大白。殺死上百萬美國人的新冠病毒,居然是美國人自己研發出來的。美國天天喊著維護世界和平,背地裡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新冠背後的四人幫
2月25日,馬斯克在內華達州51區發布一條推文,並配上了四張人臉截圖。第一張圖是歐巴馬簽字批准「黑笋計劃」(Projection Cerberus)的檔案照,2015年4月7日,歐巴馬簽署的生物防禦升級令中的第7.12條,明確要求開發跨物種傳播路徑,並授權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實驗室進行冠狀病毒功能增強實驗。附件的預算表中藏著魔鬼的細節,原來國會當年給功能增益研究的4.7億美元,竟藏在農業部的家禽防疫計畫裡。
第二張圖是時任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簽署了4000萬美元撥款文件。福奇團隊在2019年資助的關於蝙蝠冠狀病毒刺凸蛋白功能的研究論文,就源自德特里克堡實驗室。Tom Renz和Alex Jones兩位律師展示了驚人的事實,Covid- 19原來是一個長期的深暗勢力計畫,它不僅是在實驗室內創造出來的,且就在美國本土製造。
第三張圖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投資的冷鏈公司Cryo Chain,2020年3月新冠檢測運輸時,毛利率竟高達43倍的財務報表,大發疫情財。
第四張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私人帳戶轉帳紀錄,譚德賽姪子控股的疫苗公司在WHO採購名單中的報價,竟高出市場價的17倍。
更勁爆的是,馬斯克星鏈系統截獲的加密郵件顯示,這四人的通訊組群代碼竟是 COVID-19 的倒寫。五角大樓前顧問Pat Ryder將軍在直播中爆料,2019年11月的國防簡報會上,福奇曾展示過冠狀病毒氣溶膠的傳播模型。比爾蓋茲基金會的官網刪除了2018年資助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研究的頁面。譚德賽私人遊艇登記的公司,竟與輝瑞疫苗冷鏈運輸商,屬於同一家控股公司。歐巴馬退休後擔任某生物製藥公司顧問,該公司早在2018年就獲批新冠檢測專利。由此可見,這四人的所作所為令人髮指,所有因新冠去世的家屬都應該向這四人討債。
mRNA罪行或面臨死刑
消息人士透露,川普團隊正推動對新冠疫情背後的策劃者進行全面調查,包括比爾蓋茲、福奇及大型製藥公司的高管。鑒於數百萬人的死亡和無數家庭被摧毀,死刑也在討論範圍內。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FK, jr.)表示,如果科學證據證實疫苗存在風險,他支持全國範圍內的禁令。而福奇的欺騙不僅是錯誤,而且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謊言之一,他誤導民眾,也誤導了川普總統,導致了數百萬人死亡。與此同時,輝瑞公司因疫苗引發的癌症危機還繼續獲利,這是一台「血腥的利潤機器」。
同時,川普也正計劃全面禁止新冠疫苗接種,此舉可能終結大型製藥公司對國家的控制,成為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逆轉。川普的高級健康顧問們要求立即暫停mRNA疫苗接種,心臟病專家阿西姆馬霍特拉(Aseem Malhotra)呼籲全面調查,而被提名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負責人的傑伊巴塔查雅(Jay Bhattacharya)已指出,這些疫苗與過高的死亡率直接相關。聯邦調查局也警告mRNA疫苗的危害,並支持研發逆轉損害的治療方法。此外,馬斯克也公開表示,我的代詞是起訴福奇。難怪拜登總統在卸任前特赦福奇,現在看來也就不奇怪了。
由全球新冠病毒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死亡率來看,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拜登沒有一個是好人。至於大慈善家比爾蓋茲藉疫情大發橫財、防疫專家福奇卻成了資助病毒研發的大幫兇、WHO秘書長譚德賽不認真溯源又去搞錢,這些人都該繩之以法 !
(作者係前民用航空醫學中心主任,美國預防醫學會院士、國防醫學院退休教授)
西方媒體在川普改變對烏政策,停止援助,與俄國直接交涉下,漸漸開始報導真實情況。烏克蘭目前兵源不足、外援不濟,又遭美國出賣,澤倫斯基執政的正當性遭到質疑,他把烏克蘭帶進戰爭,如今不僅未能加入北約,反而失去東部國土,軍民死亡流離,對俄戰爭進入欲罷不能的情況。
拜登時期把烏克蘭當棋子,打著代理人戰爭的算盤,與盟友送些庫存的軍火,讓烏軍拼死與俄軍作戰。俄國雖不富有,但畢竟是大國,尤其戰爭經驗豐富,普丁政治經歷老道,對國際關係和局勢洞察深刻。
美國改朝換代本就會有政策變更,更何況美國自21世紀以來,國內意識形態分裂加劇,國際影響力下滑,而中國適時崛起,造成美中較勁的局面。美國使盡關稅戰、科技制裁,希望能遏制中國發展,但中國體量大、人才多, 生產力強,效率高,加以領導階層篩選制度有效,其壯大已不可阻擋。中國在俄烏衝突上一直主張停火和談,對美外交也從容忍妥協轉成據理抗爭。
回顧歷史,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烏克蘭屬於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7/28/1914-11/11/1918)末期,俄國發生革命推翻俄羅斯帝國(3/8/1917),蘇俄的革命運動影響到德國、烏克蘭等地也發生革命。烏克蘭於1918年1月22日宣布獨立,但1922年俄國與烏克蘭同為蘇維埃聯邦的發起成員,直到1991年蘇維埃聯邦解體,烏可蘭才又宣布獨立。
有不少政論者常拿烏克蘭的處境與台灣相比。筆者認為是有相似處但並不大。如今俄烏戰爭如何終了,烏克蘭不妨考慮採用中國對港澳台提出的「一國兩制」來停止戰爭,為自己的百姓爭取和平。
由最近川普和澤倫斯基在美國白宮會談不歡而散看來,很明顯的,川普已打算放棄烏克蘭而尋求早日停戰,以彰顯其外交成果:(1)停戰達到和平,(2)得到烏克蘭的礦產利益,(3)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美不提供安全保障),(4)與俄交好,希望聯俄制中。川普認為,烏克蘭已毫無籌碼,只能割地投降,美國也不願給出任何安全保障和援助。
烏克蘭既然無法再得到任何安全保障,倒不如與俄國直接宣布雙方立即停火,俄、烏成為一國,但烏克蘭政府可以完全行政自主,現階段全力致力於重建。這樣一來,俄烏之間的威脅將立即消失,烏克蘭不需要割讓礦產給美國,甚至積欠的戰爭債務可就此勾銷,烏克蘭西部的獨立州和戰區可在「一國兩制」下和平演變改制。此一方案最大的好處是放棄作西方代理人戰爭的棋子,而為烏克蘭人爭取休養生息的機會和長治久安的未來。
(作者係中美論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