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全台各地基層農民、農業合作社和關心農民權益的各界代表所組成的「台灣農民兩岸交流促進會」(以下稱農促會),假台北市政府舉行成立大會,現場有近300名農民代表與會。
大會發表成立緣起〈連結兩岸完善交流體制,開拓台灣農業新前景〉,期許本會成為基層農民投入兩岸交流的重要平台,為農民權益發聲、爭取一條新出路。
蒞臨大會的貴賓有立委楊應雄、台北市政府秘書長蘇麗瓊、屏東縣政府秘書吳鴻昌、農委會企劃處林秀喬、國民黨社工部編審龍思宗、生態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一言、台北漁產運銷公司產業工會理事長連文慶等人。
農促會籌委會主委陳正飛在致詞時表示,近年來大陸向台灣買非常多水果,但是中間被剝削太多,因此決定組織更廣泛的農民團體,突破藍綠政治對農民利益的限制。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強調,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台灣的水果能銷往大陸就等於銷往全世界,愛台灣就從愛農民開始。
立法委員楊應雄致詞時指出,金門是台灣水果前往大陸的中轉站,希望更多台灣水果銷往大陸,加惠台灣農民。台北市政府秘書長蘇麗瓊表示,台灣農業應與大陸多多交流,相信台灣優良的產品與技術在市場上將獲得更多優勢。
在大會通過章程後,大會選出第一屆理監事,又召開第一次理監事會議,陳正飛當選理事長。
4月17日是《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紀念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24個民間團體率200多位群眾到日本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前舉牌抗議,反對日本篡改歷史及軍國主義復辟,並遞交抗議聲明書。
活動由勞動黨副主席王娟萍及夏潮聯合會會長許育嘉主持。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勞動人權協會會長羅美文、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總會長蔡裕榮、夏潮聯合會秘書長林聲洲、新竹縣議員高偉凱、《觀察》雜誌社長紀欣、世新大學教授戚嘉林先後發言,呼籲日本對其侵略歷史深刻反省,以確保亞太和平。
抗議團體代表向日本交流協會遞交抗議聲明與日本降書道具,日本交流協會派出工作人員出面接受。現場群眾隨後將事先準備好的日本軍旗與國旗撕毀焚燒。警方擔心抗議場面轉趨激烈,大幅增加警力,將日本交流協會前慶城街路段全部封鎖,擺出鎮暴盾牌,相關蒐證影帶也提前攝錄。整場抗議活動最後在群眾高呼「反對日本篡改歷史」、「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伸張歷史正義」、「亞洲人民團結起來」等口號聲中平安落幕。
(作者係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秘書)
由社團法人釣魚臺光復會、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辦,《觀察》雜誌社、臺灣公論報協辦的「第二屆光復釣魚臺行動論壇」,3月28於師大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為期一天半的論壇活動,主題定為「大國博弈下的東亞局勢」,共分四場座談。
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以及關心保釣與東亞局勢的老中青三代,共計180人與會,會中學院派、民間學者及登島行動派不時交鋒,氣氛熱烈。
3月28日上午開幕式,40年前海外保釣留學生,包括新黨主席郁慕明、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雅明、紐約保釣聯合會主席陳憲中致詞。
隨後展開的第一場座談「在美日安保條約擴大解釋範圍後,釣運應如何突圍」,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習賢德主持;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曹小衡所長將保釣運動置於東亞國際政治架構下檢視其未來發展的方向;前空軍總司令傅慰孤引用孫子兵法「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作為當前釣魚台問題的應對之策;而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主席羅就則認為,民間仍應不時地以行動持續發聲。
中場論文發表由曹小衡主持。華僑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陳克明所長認為,大陸保釣已由民間轉為官方,顯示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具有戰略主動。天津社會科學院姚同發教授闡述韓日、俄日島嶼之爭對釣魚台的啟示。本會常務理事謝正一點出,釣魚台是日本企圖擺脫國內外政經危機的一盤活棋。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朱顯龍從釣魚台爭議衍生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深度探討。此外,還有成功大學所副教授黃清賢、義守大學副教授晏揚清、亞太創藝學院副教授練卜鳴、台灣推廣教育學會主任林際健,分別從釣魚台爭議看兩岸關係的建構取向、台灣漁民權益為題等發表論文。
當天下午的座談,由留德社會學博士孫治本主持,主題為「從『周邊有事』來談日本國防戰略的轉變對東亞地緣政治風險」。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指出,重啟中、日海空聯絡機制磋商為安倍緩兵之策,通過海空聯絡機制維護東海海、空情勢的相對穩定,符合安倍內閣當前的政治利益。台師大傳播系教授胡幼偉提到,台灣當務之急是國際宣傳,以取得未來參與討論的資格。著有《琉球沖繩交替考》一書的香港民間學者黃天認為,安倍的「周邊有事」,根本就是利用釣魚台的緊張作為擴軍、修憲的論據,以便讓美國有理由留在東亞。
第二天(29日)會議有兩場座談,第一場由《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主持,主題為「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中美日三國深層矛盾與台灣地區的因應之道」。
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張麟徵表示,美國同時從軍事、外交、國際政治、經濟上極力遏止中國大陸發展,但中美兩國仍將朝向競合關係發展。國際關係學者趙國材則從綜合國力的競爭來檢視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的核心;馬政府的「親美、友日、和中」,肯定不利於台灣未來發展。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蔡瑋認為,馬英九政府應化被動為主動,站在國族主義的立場,拒絕成為外國圍堵、限制中國發展的工具。
最後一場「中國與東亞國家的新型夥伴關係及東海南海的局勢變化」,由本會理事劉沅主持。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雅明認為,解決領土爭議要靠實力,而經濟是最根本的實力。廣州中山大學韓國所所長魏志江認為,中日韓三方都想排除彼此間的政治障礙,這符合大陸推動的東亞區域一體化的主張。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系主任吳昆財則建議,大陸在不違背「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下,應與馬政府合作,共同解決國際社會有關南海與東海的爭議。資深國防諮詢委員宋兆文單刀直入表明,如日本強行登陸釣魚台,國軍已有完善的反制計畫,大陸也會默契配合,不至於演變成中日大戰。
兩天會議中,年輕人的身影較以往為多,顯示有不少青年關注釣魚台、東亞局勢等議題。主辦單位表示,明年還會繼續辦理第三屆光復釣魚台行動論壇。
(作者係臺灣釣魚臺光復會秘書)
4月17日,大陸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朱軍在台北大可為美術館舉辦「杜蘅情懷:朱軍海峽兩岸繪畫作品展」。開幕式上,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黃埔同學會副秘書長郝一峰、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王文燮上將、藝人張帝、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人共同為畫展剪綵。
朱軍在開幕式上表示,很想多到台灣各處走走,用畫作展現寶島的風情和清澈之美,也希望帶著自己多年求索的成果,帶著一個中年藝術家的夢想,與海峽兩岸的同仁、觀摩交流,用「無聲的語言」促進兩岸藝術交流。
朱軍在中央電視台主持的《藝術人生》是央視的金牌節目,他還連續19年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是最受大陸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朱軍自幼酷愛書畫,師從於國畫大師范曾,並得到花鳥畫大師康寧的悉心指導。2014年5月朱軍首次在中國國家美術館舉辦個人繪畫展,當時不僅嚇呆了許多觀眾,也令很多朱軍身邊的朋友大吃一驚,不曉得這位在舞臺上馳騁半生的才子,居然還有深藏不露的一招。
朱軍2014年以來已在北京、福州、蘭州、西安等地進行巡迴展,此次,朱軍攜帶了過去6年來創作的80幅人物畫、花鳥畫、工筆畫。除開幕式冠蓋雲集外,之後又吸引了包括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內的數百名觀賞者。
4月17日,中國在甲午戰敗與日本簽下《馬關條約》120周年紀念日,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迎來了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張飆的《甲午一百二十年祭》書法展,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宣布開幕。此書法展自去年6月28日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開展後,已陸續在威海、澳門、寧波、香港等地巡展,台北是第七站。
此次書法展多達17,000餘字,內容主要是甲午120年歷史經驗談、甲午殉國壯士名錄,以及張飆將台灣抗日志士楊泗洪、吳湯興、姜紹祖、楊載雲、簡大獅、俞明震、丘逢甲、林昆岡、胡嘉猷、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人當年的詩詞抄錄下來,所組成的「台灣乙未抗戰壯歌」。
張飆在開幕式上表示,書法不僅是藝術,內容很重要,他書法的靈魂是中華精神,當年甲午海戰中致遠艦長鄧世昌率全艦官兵撞沉日軍吉野號的悲壯之舉就是中華精神,台灣抗日志士丘逢甲上書質問清廷的豪語,「倭酋來收台灣,臺民唯有開仗」、「百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也是中華精神的表現。台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在《馬關條約》簽訂後赴北京參加會試,與台灣舉人羅秀惠、黃宗鼎,向督察院上書,其中一句「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更令人動容。
汪毅夫是汪春源的曾孫,他表示能在台北觀賞張飆的書法展,格外具有意義。丘逢甲後人丘秀芷與台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都肯定張飆為台灣抗日志士的愛國之心留下歷史的見證。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4月3日,以崛起於蒙古草原,名震中外的曠世雄主成吉思汗的畢生傳奇,鎔鑄出的大型交響音樂史詩《成吉思汗》,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由來自兩岸三地的台灣國樂團、香港中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以及大陸內蒙古的「安達組合」,約200人攜手同台磅礡呈現,獲得滿堂觀眾的喝采。
樂曲道盡豐功偉業
《成吉思汗》是大陸首位作曲博士唐建平,於2007年創作的大型交響音樂史詩。它運用起落交錯、細膩紛呈的音樂結構,描繪出蒙古族獨特的大漠生活,詮釋一段與草原和諧共生情緣。
唐建平的代表作包括琵琶協奏曲《春秋》、交響協奏曲《聖火─2008》等,為展現蒙古草原文化中、蘊涵的沸騰原始生命力,《成吉思汗》共分為序〈長生天〉、上部〈一代天驕〉、下部〈成吉思汗〉及尾聲〈吉祥草原〉,融合大型合唱團、蒙古呼麥、嘲爾合唱、蒙古長調、短曲、四胡及馬頭琴樂隊等音樂元素,形成了雄渾而又細膩豐富,獨特而又樸素華美的藝術風格。作品氣勢磅硝,神采飛揚,在雄闊的主題下更顯神韻與張力,令人的樂思為之一顫。
樂曲中道盡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長達13分鐘的低男中音詠嘆調,由大陸知名男中音馬金泉主唱;2010年9月馬金泉也曾應香港中樂團之邀擔綱,贏得「《成吉思汗》感動香港」的高度評價。唐建平表示,這段詠嘆調「不僅有宣敘和詠嘆的此起彼伏,也運用草原長歌短調的悠長氣息」。
馬頭琴豐滿音樂文化
《成吉思汗》由台灣國樂團音樂總監,同時也是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閻惠昌上陣指揮。閻惠昌除中樂外,也涉足西樂指揮,其成就被列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藝術才華獲得國內外樂界一致讚譽。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為香港中樂團此次來台演出的主要贊助者。
開場的〈長生天〉讓所有合唱隊、樂器演奏者,同時演奏獨具草原特色的馬鈴,龐大的演出陣容,搭配上多媒體聲響效果,營造出萬馬奔騰的馬蹄聲浪,以及身歷其境的草原音樂氛圍,體現出壯闊、的蒙古民族音樂文化。
談到蒙古音樂,當然少不了馬頭琴。兩岸三地金庸迷往往透過《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與托雷「結安達」一段,得知蒙古語「安達」為結盟兄弟之意,也是團結協作的精神象徵。成立於2001年,足跡已遍佈30餘國的「安達組合」,在《成吉思汗》中拉奏馬頭琴,實現其「讓純正的蒙古族音樂繼續豐滿、讓蒙古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心願。
蒙古草原傳奇磅礡呈現
成吉思汗,聞名中外的草原英雄,以傑出的政治謀略統一四分五裂的蒙古草原,這段崢嶸浩瀚的歷史提供唐建平豐富的創作靈感,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永遠鐫刻著一個光輝的名字: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用長生天賦予他手中的上帝之鞭,呼風喚雨,引領光明,驅趕黑暗,一路狂飆,讓12世紀的蒙古高原成為人類文明史上誰也無法改寫的高峰!
世界的歷史是以成吉思汗的名字來劃分的。在成吉思汗誕生之前,世界只不過跳蕩著散亂的文明之火,成吉思汗把東方文明傳遞給西方,讓太陽溫暖了世界;他把支離破碎的草原連成一片,讓寂寞的高原成為綠色的海洋。成吉思汗不僅是曠世難尋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更是一位俠骨柔腸的蒙古男人。他對戰爭與和平、經濟與道德、情感與秩序的理解,令21世紀的文明感到驚訝!
(作者係藝文記者)
3月25日,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浙江美術館承辦的「大地行吟─江明賢彩墨世界個展」開幕,吸引了大批兩岸藝文界人士前往觀賞,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全國台聯會書記梁國揚、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浙江省台辦主任裘小玲、著名藝術家吳山明、台灣師大藝術學院院長黃進龍等為開幕式剪綵。
台灣畫家眼中的富春山水
在這一場長達兩周的畫展中,畫家江明賢攜其創作一年的36米長《新富春山居圖》首次亮相展出,全卷分春夏秋冬之時序,起自千島湖,貫穿新葉古村、建德大橋、三江會合處、七裏灘小三峽、嚴子陵釣台、江南龍門灣、桐君山、黃公望故居、富春畫舫、六和塔,至錢塘大橋止。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因火焚殘缺,分為《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兩部分,被分別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館,後曾合璧在台灣展出。
江明賢2011年曾被大陸國務院參事室邀請,與大陸畫家宋雨桂合繪《新富春山居圖》。懷著對古代畫壇先賢的敬仰,以及對浙江山水的特別情懷,江明賢又獨自創作一年完成另一幅《新富春山居圖》,畫出了一位台灣畫家眼中的富春山水。
此次展覽是江明賢繼2005 年中國美術館,以及2012 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個展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除《新富春山居圖》之外,還展出江明賢多年來創作的重要作品93件,描繪了兩岸及世界各地具有人文特色的自然美景、風土民俗、古跡建築物。其作品不僅表現中國水墨畫的特質與內涵,強調意境與氣韻,在構圖、形式與題材上,也融合了中西的美學精神與技法,而開創出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認為:本次展覽以「大地行吟」為主題,畫龍點睛般地拈出江明賢數十年來槖筆走天下的水墨畫創作的狀態與追求。幾十年間,江明賢教授始終堅實地行走在「大地行吟」的藝途。行吟於他,不僅僅是遊歷,是行跡,更是生活,是蒙養。行吟於他,不僅僅是寫生,是創作,更是詠懷,是抒情。行吟於他,不僅僅是態度,是方式,更是藝術,是生活。
兩岸藝術交流使者
江明賢,1942年出生於台中縣,早年畢業於師大美術系,留學西班牙並旅居紐約多年。曾任師大美術系暨美術研究所教授、系主任、所長,在海內外舉辦過60餘次個展,參加過百餘次重要外聯展。
1988年,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之門初啟,作為「台灣中生代最負盛名的代表性水墨畫家」的江明賢,接受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推薦,應大陸文化部邀請,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成為台灣首位在大陸舉辦展覽的藝術家,打破了海峽兩岸藝術界分隔40年的僵局。在北京,江明賢有幸拜訪了水墨大師李可染,對於黃賓虹高足的李可染畫風有所領悟。他還見到吳作人、劉海粟、黃苗子、程十髮等繪畫大師。之後,他又先後在江蘇美術館(1990)、中國美術館(2005)、上海美術館(2005)、廣東美術館(2005)、國家博物館(2012)、山西美術館(2012)等美術館舉辦個展,與大陸美術界頻繁交流,成為兩岸藝術界交流的使者。
江明賢在畫展現場表示,藝術風格的產生具備地域性和時代性,這20多年來兩岸文化交流令他獲益良多。他最後說「我也有個中國夢,希望把中國的書畫藝術推向世界級藝術」。
這次,江明賢選擇在軟硬體均臻一流的浙江美術館舉辦大型展覽,也具有特殊意義。離浙江美術館不遠的中國美術學院,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影響卓著,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等均曾執教於此,被譽為中國畫教學的大本營。與浙江美術館隔湖相向的,則是以吳昌碩為首任社長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在杭州這座書畫之城,江明賢攜其佳作,與浙江書畫界的舊友新知展開交流,意義重大。
(作者係藝文記者)
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已經過了一年,年輕人從一群政治冷漠的群體走向政治舞台,對兩岸關係產生一定的衝擊,也引起兩岸重新思考台灣年輕世代的訴求。
台灣年輕世代不應該因太陽花學運被污名化或貼上「反中」的政治標籤,要看到青年在回歸現實生活後,對大陸態度的變化和發展。兩岸應該以務實、寬容與理性的方式,回應台灣青年對兩岸和平紅利的公平、合理分配的訴求。
大陸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年交流」。3月29日適逢台灣青年節,TVBS「中國進行式」第200集節目公布「台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結果:台灣20至49歲青壯年,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台灣好;三分之一的青年想西進大陸發展。該數據顯示,後太陽花時代,台灣青年對大陸觀感度的好轉,對兩岸就業創業領域合作的利益訴求,主要緣於以下兩點:
大陸為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3月13日會見國民黨青工總會大陸參訪團一行時表示,「為台灣青年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提供更多舞台和機會,為他們來大陸就業創業營造寬鬆的環境」,表明大陸對台灣青年利益訴求的重視與回應。而大陸企業界更是積極作為,無論是去年12月,馬雲在「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上「向台灣企業家呼籲,要將機會交給年輕人」、「計畫成立一個基金,來幫助台灣年輕人前進大陸」的表態,還是今年3月再度赴台,帶豐厚「伴手禮」 投百億新台幣挺台灣青年創業。總之,大陸在政策、資金、人才、輿論等方面營造的良好環境,充分展現了大陸願意與台灣青年分享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
台灣現實環境迫使青年人須向外尋找機遇。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衝擊,以及台灣自身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緩慢等因素,台灣經濟發展愈加困難。在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失業率高居不下、青年的薪資長期處於22k的狀態,人才外流現象明顯,台灣年輕人用「鬼島」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後太陽花時代,台灣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而這樣的環境顯然削弱他們就業創業的積極性,迫使他們轉向更好的就業與創業條件的環境和機遇,大陸自然成為有吸引力的就業創業目的地。
總之,後太陽花時代,大陸官、民、企等各方面都在以包容的態度、務實的方式,積極回應台灣年輕世代對合理、公平分配兩岸和平發展成果的訴求。只有將台灣青年的就業創業發展利益納入兩岸利益共同體中,不斷拓展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合作空間,才能增進兩岸青年之間的心靈契合,拉近彼此的距離,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作者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所碩士班研究生)
四年前第一批陸生來到台灣求學,今年這些第一批陸生即將畢業,不禁令人感到好奇,台灣的教育如何影響了他們,他們畢業後回到大陸又會如何看待台灣?
過去許多台灣媒體總會營造大陸人公民道德低劣,尤其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更有媒體將個別案例加以放大,導致許多人對來台念書的陸生也產生刻板印象。
其實,在「三限六不」的政策下,來台唸書的陸生大多來自大陸的重點學校,可說是菁英中的菁英。我身邊就有許多陸生,無論是學位生或是交換生,教室第一排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在學習上充滿好奇,對於疑惑勇於發問,授課的老師也因此特別愛點他們發表意見,老師的教學熱忱都被他們給啟動了。
這種現象打破了過去對大陸人的印象。或許來的陸生都是菁英吧,真的不得不說他們特別認真、特別努力,台灣大學生反而不是如此,這也成為台灣社會擔憂的焦點。
不過,台灣學生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台灣學生總是創意無限,這也是許多陸生想來台灣走一遭的原因。許多陸生認為台灣的「三限六不」實在很不友善,之所以會來,主要是因為這裡的文化氣氛及師資吸引了他們。
台灣同學在談及未來志向時,總都會提到未來想自行創業,比如說開個咖啡店,或是工作坊設計一些專案,對於政治或作上市公司老闆,反而望之卻步。這讓文創產業在台灣相當盛行,許多學生的科技產品獲得國際大獎,又有年輕人創意行銷將台灣舊有的店家轉型成功推向全世界,陸生也從中體驗到台灣學生的獨特思維。
第一批陸生在過去四年中,與台灣學生擦出許多不一樣的火花。台生欣賞陸生的努力用功,陸生看好台生的豐富創意,也許畢業後有些陸生會將台灣這套創意思維帶回大陸。不論如何,期許兩岸青年交流能日益頻繁,雙邊學生都能學習到多元價值。
3月30日柯文哲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表達,「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大陸國台辦旋即給予肯定,為雙城論壇的續辦打開大門。台灣有人認為柯文哲未明言接受「九二共識」,大陸似無必要如此正面評價,甚有評論說,在這情況下,台灣統派將更難有生存空間。
今天台灣統派的情況有如1930年的共產黨。當時遭國民黨清黨的共產黨可以說是風雨飄搖,包括林彪在內的許多共產黨員對未來前景感到悲觀,他們內心的共同疑惑是「紅旗究竟還能打多久?」於是,毛澤東寫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判了林彪的悲觀主義思想。
統派應奮起振作
台灣的統派應該自我檢討,為何統一的主張經過了這麼多年,並未有所增長?大陸的對台政策從早期的強硬立場,轉為這幾年較為柔性的讓利互助,但台灣支持統一的民眾並沒有增加,反倒有逐漸衰退之勢。除了受到台獨教科書的影響,使得青年離開校園就是半個台獨,以及媒體有意壓縮統派發聲的空間以外,綜觀台灣統派團體,可以發現統派的年齡層偏高,在青年族群中少有統派的聲音;統派派系林立、彼此互動不多,各吹各的調,無法協同進攻或防守。
拋開一切情感因素,以純粹的戰略眼光來看,台灣統派如既無群眾,二無聲勢,那北京當局當然選擇與握有實權者進行談判,因為掌控住這些執政者,則台灣即使內部鬧得再凶,仍逃不出大陸這尊如來佛的手掌心,這就是現實的殘酷與無情。政治講的不是仁義道德,實力壓倒一切,台灣統派若不能擴大自身的群眾基礎及影響力,那就難以讓大陸正視他們的聲音。
不過,台灣統派倒也不必因此而懷憂喪志,統派雖然仍只是一顆顆微小的星星之火,但應該抱著星火燎原的雄心壯志,奮起振作。國共內戰後期,蘇聯對於中共的勝利始終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蘇聯大使館甚至一路跟著國民政府,撤退到了廣州,但中共用實力證明了一切,蘇聯後來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就轉頭擁抱中共,這也是台灣統派該有的氣魄與自信。
深入群眾向下紮根
因此,台灣統派應該停止自怨自艾,認真思考我們該如何重整旗鼓?統派沒有青年,那我們該如何找到青年?統派應該在各自的領域中設法重回校園,設法重新與青年建立起連結。統派不乏大師級學者,可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統派學者在哪裡?統派大師們應該設法培訓新一代的統派學者,否則在校園與學界的統派斷層恐怕難以彌補,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將更難與獨派抗衡。
除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勞工團體成員之外,統派多屬於知識分子、中產階級,這樣的階級屬性基本上就與群眾有所脫節,對於升斗小民的需求少有切身之痛,提出的訴求也難以呼應選民的需求。唯有深入群眾、向下紮根,了解人民的需求,與苦難的人民站在一起,並以兩岸和平發展為前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有辦法重新找回群眾,開創屬於統派的根據地。
長期以來,有部分統派抱持著與國民黨合作的右傾機會主義,只是如今國民黨已經崩盤,在藍營票源萎縮的情況下,連帶拖累統派的選情。統派面對新的局勢,必須做些變革,拋掉各種外力協助的幻想,做好思想準備,進行戰鬥。這場鬥爭既需要建立輿論陣地,爭取話語權,也必須切切實實地走上街頭,與獨派進行抗爭。統派團體應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常山之蛇(率然)一般,「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彼此相互掩護與支援,才能發揮彼此的長處與效應。
統派要有信心,因為統派走在歷史正確的道路上,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歷史高潮即將來到。台灣現在身處的只是黎明前夕的黑暗,雖然看起來似乎特別的黑暗,但每一顆星星之火,只要在自己的領域中艱苦奮鬥,需要時互相協力,就能匯聚力量照耀黑暗中的一角,等待光明來到的那一刻。願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與所有在台灣支持兩岸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朋友們共勉之,屬於我們的偉大勝利已經不遠了,讓我們保持信念繼續奮戰下去!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