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區從明鄭時期就開發設「里」,區內的二層行庄是台南往高雄必經之地,設有渡口和橋樑。更因二層行溪流域糖廍林立,由此地裝箱後由安平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在乙未保台失敗後,日本人在車路墘設立糖廠,改善蔗作地排水設施,並生產耕地白糖,製作糖霜等。台灣光復後,這裡帶動了台南都會區工商業的發展。
仁德區位於台南市的西南端,東鄰歸仁區,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路竹兩區為界,西接東區、南區,北連永康區。境內因有中山高、「縱貫公路」(台1線道路)、台鐵「西部幹線」縱貫鐵路、聯絡中山高和南二高的86快速道路,在保安里、新田里等設立有工業區。著名企業奇美實業及該企業設置的「奇美博物館」,皆設址於仁德。
而以台鐵「永保安康」(永康至保安)車票聞名全台的保安站,竟是要配合昔日台糖仁德糖廠開業運輸需要,遷址並沿用至今;到了2003年,仁德糖廠成為台南縣(後改制歸併於台南市)境內最後一座使用鐵路運輸甘蔗原料的糖廠。這樣滄海桑田的變化,激起筆者探訪它的前世與今生。
清代的發展
明鄭時期為了對台灣基層社會進行行政上的管理,在州(縣)的行政架構下,分別設置了坊、里、庄、社等基層行政單位;清廷以此基礎陸續在台灣各地設置了里、堡、鄉、澳。今仁德區公所一帶所在的仁德里、仁義里、新田里等設為仁德北里;後壁里等則屬仁德南里;該里西邊為比較靠海的文賢里。里內重要村落有車路墘庄(今保安里)和二層行庄(今二行里)。二層行的「層」,以閩南語諧音稱「贊」,故也稱「二贊行」,其南方的二層行溪(今二仁溪),也以此庄命名。該庄自明鄭時為承天府治(今台南市中西區)往南路鳳山(今高雄)的必經之地。故在二層行溪上設有「二贊行渡」,乾隆28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稱該渡:「夏秋水大,以小船濟人;春冬則架竹橋。」
二層行溪同時也是南台灣砂糖的主要分界線。溪以北至嘉義為「台灣府砂糖」主要生產地,砂糖質細,有「府玉糖」之稱。先民在二層行溪流域以甘蔗為原料、以牛為主要獸力,開糖廍製糖。生產之糖大都集中至二層行庄,裝箱後以竹筏運到安平港再裝輪船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故當地有俗諺:「起自台灣二層行,駛往蘇杭十三行」,由此可知台灣糖以二層行的名義在大陸聞名。但根據來台考察的日本駐華外交官上野專一在《台灣島實踐錄》裡描述,二層行溪兩岸的「二贊行」、「大湖」(今湖內)、「半路竹」(今路竹)僅占全台砂糖生產量的5%。
1895年10月11日,日軍第二師團在屏東枋寮登陸。在漢奸內應下,鳳山縣城(今高雄市鳳山)、打狗港(今高雄)輕易地落入日軍之手。守將鄭青遂退往二層行庄。20日上午6時,日軍第二師團主力向二層行庄出發,鄭青所部在此結合數百名二層行及車路墘庄的庄民,以甘蔗園為掩護,向日軍進行數次襲擊,但忽然聽到抗日義首劉永福已於前一日在安平搭船內渡大陸後,便斷橋,退往今日高雄市的大岡山一帶,伺機對日軍進行游擊襲擊。
日據時期的發展
日本占據全台後,為了有效控制台灣人,從台南到鳳山開闢陸軍路,即今「縱貫公路」的前身。1921年在昔日的「二贊行渡」上建水泥橋,今日遺跡仍存。1900年台南到打狗港的縱貫鐵路完成後,當局在今台鐵「仁德站」現址設車路墘站。1909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從夏威夷搬遷廠房設備,在車路墘庄設置新式糖廠(今仁德糖廠)後,車路墘站乃往北遷移1.5公里,並設置三線式鐵道(台鐵的1067和762mm並列)和廠區聯絡,以利將製糖品轉運到打狗港區的台糖倉庫,以備出口。糖廠於1910年11月19日正式開工榨蔗製糖,每日可榨1,200公噸,主要生產粗糖。
此時在糖廠的蔗作適地中,處於嘉南平原的沙丘地就占了65%。沙丘地的沙層平均厚度深達8尺;且部分低濕地排水不良,不宜種蔗。當局乃於1918年完成車路墘排水溝,將低濕地的積水排到二層行溪,擴增蔗作適地和增加產量。糖廠的蔗作範圍遂從台南的仁德、關廟、歸仁、永康,擴增到高雄的阿蓮、路竹等地。1926年時糖廠更換設備,每天平均可壓榨的甘蔗增至1,800噸;並直接以甘蔗為原料,經過壓榨後的蔗汁經碳酸法清淨後,直接製成比較精緻的白糖,即為所謂的耕地白糖。該年糖廠員工從除夕到元旦加班趕工,單日已達2,100噸的榨蔗能力。
此後耕地白糖大量增產,除了出口至中國大陸、滿洲國等,也供應日本本土。耕地白糖可提煉糖粉、糖霜、方糖,糖霜可作為果乾、清涼飲料、罐裝食品的原料。1935年,鹽水港製糖在台北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糖業館現場展示其白糖製品並賣給消費者。而從前一年開始製造糖霜的車路墘糖廠,為了應付年節需要,也開始在北部供應糕餅店和消費者。
台灣光復後的發展
由於日本和美軍戰爭期間,車路墘糖廠幾乎未受到轟炸破壞,以致得以迅速恢復生產,並因設於高雄旗山的旗尾糖廠於1946年6月將用以製作方糖的機器,遷移至車路墘糖廠安裝使用,使得車路墘糖廠得在同年10月開始煉製特砂與方糖等白糖。而在1948年10月10日雙十節,該糖廠開通了從台南市關廟區經後壁厝(今後壁里北)、仁德糖廠到今台南市東區的營業線(關廟線)。因這條路線可銜接台南境內的佳里、永康糖廠,且經後壁厝到高雄的橋頭糖廠,後來也被規劃為北起台中、南到高雄之台鐵縱貫鐵路的國防「南北平行預備線」。 除了客運,關廟線也支援中山高速公路取土工程。1972年8月1日,因不敵時代的巨輪而停止客運業務。後壁厝站於2006年6月以安全為由拆除,糖鐵關廟線原址則在2014年開闢為特27道路(德糖路)。
2003年7月1日,仁德糖廠停止壓榨甘蔗,結束製糖業務後。往今高鐵站西面的仁德區港墘農場和歸仁區的沙崙農場的甘蔗原料線原址,部分開闢了武東三街。而前者已由台糖承租給農民經營有機牧場,周邊森林由台糖與環保署合作造林,提供調節氣候的綠地,生態豐富。雨季則成為天然滯洪池,並作為復育螢火蟲的生態池。近年來度過被徵收為產業園區的危機,成為保護野鳥棲息地,繼續扮演台南都市之肺;而面積廣大的台糖沙崙農場除提供部分作為高鐵專區,其他出租給民間栽培鳳梨、西瓜等。此外,自營耕區目前以種植作為牛、羊飼草為主的尼羅草。因種植面積廣大,收割後捲製成捲草成為當地的特色。
位居仁德糖廠後山的「虎山」則改為平地造林變成林場,而糖廠周圍的虎山農場,部分闢為台南都會公園和奇美博物館。仁德糖廠區的舊倉庫,現今開闢為十鼓文化村園區,融入十鼓獨創的台灣特色鼓樂,並以矗立在藍天白雲間的廠區煙囪作為地標,招攬客人。
筆者建議,當局可在廠區另闢空間展示舊式糖業的糖廍到新式糖業的糖廠演變,發揚仁德的糖業文化以接地氣。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近年來堅果與植物油在健康飲食中廣受推崇,然而,近期竟然有新聞媒體誇張報導指出「某款堅果的油脂超毒,會導致肥胖甚至致癌」,引起民眾擔心並存有疑問,特別來電詢問,引發不少關注。本篇文章將帶你理性剖析這則新聞背後的營養邏輯,了解該如何正確選擇及攝取堅果與植物油,吃得更安心、更健康。
花生「不健康」嗎?
堅果是一種營養密度極高的食物,富含脂肪、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E、鎂、鋅等營養素,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延緩老化。營養建議中指出,成年人每天吃一湯匙原味堅果,或每餐搭配一茶匙堅果與種子,就能有效補充所需營養。
新聞中點名花生,稱其所含油脂可能導致肥胖與慢性病,理由在於花生油的Omega-6比例偏高(50~55%),而Omega-3極低。雖然科學上Omega-6過量確實與慢性發炎有關,但這不代表花生本身就是「壞食物」。事實上,花生仍然具有高營養價值,並長期被稱為「長生果」。重點不在於是否吃花生,而是在於攝取有無過量。
建議大家:(1)選擇未經油炸、無鹽、無糖和保持原型的整粒花生。(2)採用小包裝控制攝取量,避免吃過量,並防止開封後氧化產生油耗味。(3)將花生視為日常飲食中的健康補充,而非家庭炒菜用的主力油品來源。
真正的關鍵是「適量」、「天然」、「不加工」,而不是一味避免特定食物。
認識脂肪酸369
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分為Omega-3、Omega-6和Omega-9,三者皆為人體需要的脂肪酸。理想狀況下,三者攝取比例應接近1:1:1,Omega-6最多不應超過5倍。然而,現代人卻攝取過多的Omega-6(來自玉米油、花生油和葡萄籽油),甚至高達10-20倍,極度缺乏Omega-3(如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油等),導致油品類的營養失衡。
Omega-6發煙點為160-230度,Omega-9發煙點為190-240度,Omega-3極不耐熱,發煙點為100度左右,僅適合用於涼拌,或有人以膠囊補充,因此,家庭常用炒菜油大多為Omega-6或Omega-9。
長期攝取過多Omega-6、缺乏Omega-3可能會:(1)增加體內慢性發炎的風險。(2)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3)增加身體代謝壓力,影響整體健康。因此,我們不是要否定某一類油,而是要更重視「比例與平衡」的問題。
飲食中的油脂,應該是多元且互補的,而不是固定依賴單一來源。
交替使用、多元搭配
與其排斥某種植物油,不如聰明輪替使用。舉例來說,除了花生油、玉米油與葡萄籽油,大家可考慮使用以下油品當作家庭用的炒菜油:(1)橄欖油:Omega-9約70-75%,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2)苦茶油:Omega-9約75%,含有天然抗氧化物,適合中高溫烹調。(3)玄米油:Omega-9約40~45%,穩定性高、發煙點高,適合日常炒菜。
如果擔心營養搭配不易掌握,也可以選擇品質良好的「調和油」。許多廠商會根據脂肪酸的黃金比例調製混合油,讓使用者在日常烹飪中自然攝取到更均衡的脂肪酸種類。調和油之所以被誤解,往往是因為部分品牌在製程中精緻化程度過高,導致營養素流失。但整體來說,只要來源清楚、品質穩定,調和油依然是實用又健康的選擇之一。
精緻油與初榨油的比較
除了油的種類,製程方式也會影響營養內容與使用方式。(1)初榨(冷壓)油脂(如冷壓橄欖油、亞麻仁籽油):保留天然抗氧化物與植物營養素,適合用於涼拌或低溫烹調。但保存期限短、價格較高,也不適合高溫烹煮。(2)精緻植物油:雖然營養成分較低,但發煙點較高,適合日常炒菜與煎炸使用,保存便利,是家庭常見的選項。
也就是說,初榨油與精緻油在用途上各有其定位,關鍵在於正確使用,不應將其簡化為「健康」或「不健康」的二分法。
飲食中的營養應來自多元來源,不必強求每一種養分都從油中取得。透過綜合攝取新鮮蔬果、全穀類與良好油脂,自然能達成營養均衡的目的。
健康飲食要靠聰明選擇
面對媒體報導「花生油超毒」、「吃了會致癌」,我們應該更審慎地看待這類誇張的標題。食物從來不是單純的黑與白,而是取決於攝取方式、頻率與整體飲食結構。油本身不是毒,也不是藥,真正決定健康的,是「你怎麼吃它」。透過輪替使用油品、控制攝取量、避免過度加工與油炸,搭配足夠的Omega-3攝取與多樣化食材,我們就能打造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油品飲食模式。與其追求「完美食材」,不如養成「聰明選擇」的飲食習慣,這才是長久而實際的健康之道。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今年清明節時分回到湖南故里,祭拜祖先並探望親友,同時訪問了湖南省人均所得最富裕的有機蔬菜專業區。當地產銷班的書記說,他們的蔬果比慣行農產品的售價,每斤高出人民幣一元,此乃因他們係依有機農業耕作方式生產之故;但參訪該區簡易溫室後,發現當地農民並不完全明瞭有機農業及其實施方法,因此撰文以供兩岸耕種及消費者參考。
何謂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的簡單定義即「一種維持土壤、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依賴的是適合當地環境及條件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系統;它是融合傳統、創新及科學為一體的生產系統」。講求的是健康原則,所以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農藥、以及基因轉殖的作物及禽畜動物;十分重視生態原則,即講究土壤的健康及動物的天生習性;注重各種生物已適應的自然棲地,及自然環境所蘊涵的生物多樣性。
公平也是實施有機農業的重要原則,即支持公平貿易、農民生計、確保農民可獲公平合理的報酬;對待牲畜重視動物的天然本性,所以禁止對飼養動物使用抗生素、生長激素。關懷農業所造成水資源的匱乏及污染、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土壤破壞及流失等問題,以確保子孫後代的福祉。
有機農業的關鍵技術
一、營造和維持自然的生態條件。首先必須充分瞭解各種作物的生長習性,這涉及氣候變化、土壤結構、耕種順序、種類配置等相關因素,所以必須知道在特定地區於特定季節應種植何種作物,哪些作物可當作間作或伴作種植。種植前,為節省種子資源及作物生長的一致性,應事先育苗再行移植。唯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產出健康的農產品,也才有能力抵抗病蟲害的侵襲,產出營養成分完整的食材。為使土壤健康,不妨於耕種作物前先種植綠肥植物,或添加有機堆肥,期使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耕種時務必避免連作,而應採用輪作,輪作並非單純地輪流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如馬鈴薯、菸草、蕃茄或茄子,而是輪流種植不同科別的作物,以及依食用部位的不同而種植,如先種植結果作物(如蕃茄、瓜類)、而後種植葉類作物(如生菜、菠菜)、再則種植綠肥或根類作物(如蘿蔔、甜菜),再自結果作物循環一次;在作物間種植覆蓋作物或伴作作物,以期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效果,而有助生物防治作物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害蟲,並且可保護土壤流失,阻止雜草滋生,以及提供作物養分等作用。在作物種植區周圍應種植草皮、樹籬、防護林或防風林,增加生物多樣性。
二、運用自然資源及其方法。育種是農業技術中的重要工作,尤其目前生物技術發達,甚至可人為地編輯出片段的遺傳基因,然後導入原生物種的繁殖細胞內,衍生出許多導入異種生物基因片斷或編輯基因,到原生動植物體內的「新品種」。但這些新品種已喪失原生物種的原本性狀,產品是否會破壞生態環境、導致人健康受損、損及農民持有原生種的權益,則是至今無法解答的疑慮,並且利用遺傳工程改造的物種,不論在產量及風味上,未必比有機農業耕養來的優越。
美國「國家土壤計畫」發表的證據顯示,有機農業可成為緩解全球暖化的解決之道,這和美國「羅德爾研究所」連續40年的土壤分析結果相符,即有機農田中的土壤所含的腐植酸,比非有機者高出至少44%;黃腐酸含量高出150%;長期碳儲存潛力提高26%。此外,天然的礦石粉(其中含有所有植物所需的各種礦物元素)、自然的農產品的廢棄組織(如血粉、骨粉、羽毛粉、豆粕等),都可經醱酵而加以利用。田間作物的殘株或組織可翻犁至土壤中,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若它們身上或組織內含有病原菌或昆蟲,可利用燬燒方式根除之。
以往農作物於耕種前習慣性地會犁田,土壤經過翻犁後雖增加了土壤的通氣性,但卻會造成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氧化而產生二氧化碳。有機農業則強調少耕或免耕,以保存更多的土壤微生物種類、保持土壤的濕度及相對低的土壤溫度,以減少雜草滋生,促進作物生長和產量,節省能源及人工,優點多於缺失。
有機農業的耕養生物也會遭到病蟲害侵害,由於不能使用化學農藥,所以只能運用安全的礦物質如硫黃、銅及矽藻土,或含有忌避或毒害害蟲的植物,如除蟲菊、印度楝、魚藤酮、苦木、木賊等,除蟲肥皂,以及可捕食有益昆蟲,如瓢蟲、草蛉、赤眼蜂等。防除病原微生物者是利用可寄生、抗生或具競爭能力的有益拮抗微生物,主要是細菌、真菌類及放射線菌類的微生物。由於許多拮抗微生物具商業價值,而被製成各種「生物農藥」供農民選用。此外,部分植物的萃取物如大蒜、洋蔥、萬壽菊等有抗病能力,例如阿斯匹靈可誘導植物產生全身性的抗病能力,傳統古老的波爾多液及石灰硫黃具有殺菌能力,0.05%的碳酸氫鉀製成的蘇打水可以防治白粉病。
三、必須經過合法驗證。有機農產品須經過合法的驗證單位檢驗,才能獲得驗證合格的標籤。而業者申請驗證前必須準備詳盡的生產紀錄,展示農場的實際生產環境、使用的器材、儲存空間、緩衝帶等;因為有機農業禁止使用農業化學製品、放射線、基因轉殖生物、生物固體(即人的排泄物及污水污泥),所以驗證單位須在生產現場採集土壤、灌溉水及產品等樣品,攜回實驗室分析查核。民眾在採購有機農產品時,必須注意包裝上是否有驗證單位及農業主管機關的標籤。
結語
有機農業是維護土壤健康、穩定並增加糧食產量、保證食品安全、降低農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復育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及提供社會健康衛生等的生產模式。政府應該製定獎勵、補助辦法,協助建立有機農民計算碳匯及碳交易的管道。農業主管機關也應加強推動育種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宣導全民對有機農業的認知,讓有機農業普及化,並進行小規模有機農業的栽培,讓有機農業的功能及益處更為彰顯。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鑫淼天使居是「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設立的第一個長照機構,位於林口地區,服務的對象為65歲以上失能者及50歲以上失智者,提供家庭支持、社區照護及住宿式照顧等多元服務。
「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創辦人王建煊院長指出,要讓失能失智長者享有尊嚴的晚年,是我們的服務目標。
鑫淼天使居長照機構歷時3年竣工,取得使用執照,2024年10月開始收案。
除了聘請擁有證照的照顧服務員及活動指導員,鑫淼天使居自2025年1月開始,還引進語言、物理、職能、園藝等專業治療師,幫助失智長者有效地表達他們的需求,減少情緒困擾和焦慮;增強他們的運動能力和平衡訓練,使其維持自主的活動能力,並訓練他們可保持自行進食、自行穿衣等日常活動。
鑫淼天使居提供三種服務
一、 住宿式機構:設置於天使居二樓,共計26床。
服務對象:接受雙北市政府轉介的「緊急安置」及「保護安置」長者,包括一般失能者及管路(不含氣切)、造廔口、植物人或長期臥床(含重癱)者。
服務內容:提供24小時全日型住宿照顧服務,包括生活照顧、護理專業服務、醫療照護、復健復能、營養服務、藥事服務、休閒娛樂、服務資源連結、家屬(照顧者)支持服務等。
二、日間照顧中心:設置於天使居三樓,服務人數60位。
服務對象:設籍於新北市、桃園市,65歲以上失能者及50歲以上失智者,且符合長期照護給付及支付基準的輔助對象。
服務時間: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至下午17:30止。
服務內容:採取復能多元服務,依據失能者現存的活動能力和體力,透過創造一個安全環境,使失能者每日密集練習操作有價值和意義的活動;在重複的成功經驗建立信心後,增加患者獨立性,延緩或不必前往長照機構,以達到「在地老化」的目的,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降低照護成本。日照中心聘有物理、職能、語言、園藝等專業治療師,減少長者的情緒困擾,並增進活動自主能力。
三、失智團體家屋:設置於天使居4樓,服務人數18位。
服務對象:設籍於新北市,經醫師診斷中度失智(CDR2分)以上為原則,具行動能力、需要被照顧失智症者。
服務時間:全日型住宿服務。
服務內容:以小單元的共同生活模式,營造溫馨且舒適的家庭生活環境。與長者及家屬討論其「個別化服務計畫」,期待個案入住團屋後,仍能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以穩定情緒、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尊重隱私及維護尊嚴為主要目的。
邀請您也來成為天使
87歲且罹患攝護腺癌6年的王建煊創辦人說,我們要以高檔愛心來照顧這群弱勢的失能失智長者,使得他們在人生晚年活得像天使一樣。
剛起步的天使居團隊,希望能持續優化服務,更希望聆聽家屬及社會各界的心聲與期待,讓「鑫淼天使居」能成為長輩與家屬第二個溫暖的家。
最後,「鑫淼天使居」得以成立是匯集了許多人的愛心捐獻,其中有不少悲傷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動人的心意。我們邀請您也來成為天使,幫助長者感受到希望與力量,找回屬於自己的光芒,一起為愛前行!
2019年12月,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隨後適逢湖北兩會期間,地方官員為政治維穩,隱匿病情,延誤防治,迄隔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視導後,官方始稱會人傳人,23日武漢採取斷然封城手段,以防疾病全面的擴散。筆者長期從事預防醫學的教研工作,基於職業的敏感性,即立刻著手探索疫情源頭及傳播途徑等問題。
武漢非源頭而是受災地
2020年1月24日英國科學期刊《柳葉刀》(Lancet)、1月2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中國科學家高福、石正麗等發表三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早期傳播動態的文章,顯見疫情病毒非中國製造的,不然如何敢如此明目張膽地在國外一流醫學雜誌發表這類文章。更何況,中國是禁止製造生物戰劑的簽約國,而美國則否。
從疾病自然史觀之,無論愛滋病毒、非典SARS病毒、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病毒,這些新出現的病毒傳染基本上都來自野生動物,經進入人體後,直接或間接在人與人間傳開來。華南海鮮市場野生動物感染人的說法,必有中間宿主,無論是穿山甲或蝙蝠,其基因序列也只有九成雷同,且找不到中間宿主,再說有四成患者與該市場全無關聯,顯示武漢海鮮市場絕非源頭。
新冠肺炎非來自野生動物,也非武漢病毒研究所P4實驗室所洩漏,更非中國製造的生物武器;換言之,武漢是受災區,而非源頭。參見筆者以下文章: 〈關於新冠肺炎錯失的挽回點—論武漢疫情〉(《源遠》季刊72,P24-28,2020.04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溯源〉(《中華戰略學刊》,P145-184,2020.06)。
追獵病毒─全球零號病人
2019年7月,美國最大生化武器實驗基地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院(USAMRID)的P4實驗室緊急關閉,900員工接受檢疫及14天隔離;8 月馬利蘭州出現嚴重肺炎案例;9月發生200多例白肺症死亡事件。隨後冬季來臨,有3400萬人得到流感,2萬人死亡,美國巧妙地歸類為超級流感爆發。
同年10月18日,美國中情局(CIA)緊急舉辦全球流行病學演習 ( Event 201),15名政商公衛領袖參與,演習課題居然未卜先知,與新冠疫情完全雷同,15人中還有美國中情局的副局長與會。
同一時間,10月18-27日,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大會在武漢召開,美國代表團 280人中運動選手182人,工作人員竟占35%。比賽成績奇差,金牌掛0、銀牌3、銅牌 5 ; 對比中國獲133面金牌、64銀牌。比賽期間,有5位運動員發燒,直接用美國軍機送回美國。顯見軍運大會另有企圖,為美軍載運病毒護航。
武漢肺炎零號病人最終被美國自由媒體調查員George Webb找到,是美國女子自由車選手Maatja Bernassi將病毒帶到中國去的。她在Fort Belvoir工作,與德特里克堡P4實驗室有密切接觸,該處從事「生物武器發展計畫」(CBEP)。紀錄中發現,該實驗室與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有合作計畫,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曾接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補助,來此共同研究菊頭蝙蝠的病毒,該病毒可能經由人畜共患病的中間宿主傳人。至此真相浮出,美國是全球新冠肺炎的始作俑者。
武漢封城,武漢美國領事館兩天後關閉、撤僑,隨後限制中國搭機旅客入境美國,對華防疫不可謂不徹底。當時美國認為基因改造的病毒只傷黃種人;對歐洲則不設防。疫情因軍運選手亦帶回歐洲,經變種後傳染性加強,3 月經由英國傳回紐約,最後美國百萬人死亡,蒼天有眼,惡有惡報。參見筆者以下文章:〈追獵病毒: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的零號病人〉(《源遠》季刊72,P29-34,2020.04 )、〈再談新冠肺炎 :全球疫情下美國的窘境〉(《源遠》季刊73期,P44-52,2020.07 )。
731部隊vs德特里克堡
日軍731 部隊侵華時使用細菌戰用活人人體做試驗,惡名昭彰。二戰結束,美國為石井脫罪,簽了鎌倉協議,以交換人體實驗數據。美軍德特里克堡P4實驗室承接日本731部隊的實驗,製造致命的病毒,在韓戰中曾使用細菌戰,在越戰中使用落葉劑(Agent Orange),製造甚多悲劇。
1969年根據日內瓦公約協定,尼克森總統下令禁止美國境內研發攻擊性生物武器。迄2015年,歐巴馬總統簽署生物防禦升級令,授權德特里克堡P4實驗室進行冠狀病毒功能增強實驗,研究經費4.7億美元,竟藏在農業部家禽防疫計畫裡。
馬斯克揭穿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和白宮首席醫療顧問福奇(Anthony Fauci)撥款4000萬美元,資助蝙蝠冠狀病毒刺凸蛋白功能研究,足以證明Covid-19不僅是實驗室內製造出來的,還是在美國本土製造的。川普總統指派中情局為疫情溯源,不奇怪嗎?最後影射栽贓到可能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實驗室洩漏,真是賊喊捉賊。
武漢新冠肺炎歲末就已明確,2020年元月3日中國分離出病毒株,7日提交世衛組織;但美國早在2019年9月,福奇與藥廠就已合作研發疫苗,而大慈善家比爾蓋茲花費數十億美元投資疫苗、檢測試劑。這些人製造出全球疫情、謀財害命才是人類的公敵。參見筆者以下文章:〈三談新冠肺炎日軍731部隊vs 美軍德堡〉(《源遠》季刊74期,P56-63 2020.10 )、〈新冠病毒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僑訊》1435期,A4,2020.09.30 )、〈馬斯克揭穿 Covid-19幕後元兇〉(《觀察》雜誌139期,P44-45, 2025.04)。
總之,筆者早於 2020年4月就已印證新冠肺炎是美國對華的生物戰,而五年後馬斯克才證實新冠肺炎的幕後元兇是美國。
(作者係美國預防醫學會院士、國防醫學院退休教授)
隨著太空資產在軍事運用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何強化國防與太空系統的整合,已是攸關國際秩序穩定,以及集體安全能否維繫的根本性課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與歐洲聯盟(歐盟)在安全戰略層面雖有部分交疊,惟兩者在太空政策導向、軍事資源運用與集體防衛制度設計等層面,存有明顯分歧。此種差異不僅影響歐洲太空戰略的整體效能,更可能在重大安全挑戰上削弱其整體的應對能力。
北約與歐盟太空戰略有異
北約長期以維繫成員國集體安全為根本宗旨,其對太空領域的關注,係出於維持整體防衛韌性及通訊、導航、情報蒐集能力的考量。北約並未自詡為太空科技或軍事太空能量的獨立培育者,而是強調可調用成員國既有的太空資源,以鞏固軍事指管體系;換言之,北約將太空視為一項工具性資產,服務於傳統陸海空聯合作戰的架構,並未追求技術自主或產業自主。
相較之下,歐盟在太空政策上的立場更具主權導向,致力於發展歐洲本位的太空科技體系,包含軍民雙用衛星系統、地球觀測與應變通訊網絡,意圖透過強化自身能力,來減少對第三國(特別是美國)的技術依賴。歐盟將太空視為戰略資產與地緣政治競爭的重要平台,且將太空產業納入其整體產業政策發展架構,藉由建立「戰略自主」的太空防禦機制,提升整體歐洲戰備的能量。然此種自主性追求,往往造成與北約之間協調困難,特別是在安全事務資源配置與應變責任歸屬上屢有歧見。
太空資產整合有困難
雖然歐盟與北約皆認知太空戰略地位重要,惟由於雙方的制度架構與政策目標迥異,導致太空資產整合在實務上充滿障礙。首先,成員國在太空硬體系統開發上各自為政,衛星平台、地面接收系統與情報傳輸鏈路等標準不一致,導致彼此間難以即時共享與聯合應變。再者,歐盟成員國並非全數為北約成員,而北約成員中亦有數國不屬歐盟體系,這使得太空威脅事件可能牽動責任界定與政治回應機制,進而延誤集體防衛行動的時機。
此外,雙方在太空軍事運用的法制建構上亦存有落差。北約對太空威脅的應對主要以第5條集體防衛條款為準,但其適用於非傳統攻擊類型(如衛星干擾、軌道武器攻擊)時是否足夠具體,仍存在法律與戰略模糊空間。相對來說,歐盟對此尚未建立具體的防衛條款,僅透過政策宣示與資源投入來強化太空安全準備。
構建歐洲太空防衛一體化
鑑於當前安全威脅日益向太空與網路延伸,歐洲若欲強化其整體防衛能量,勢須正視北約與歐盟太空政策整合的制度瓶頸與戰略矛盾。
首先,應建立跨組織的太空情資共享協議,將衛星偵蒐、通訊中繼與導航功能進行系統對接,形成可操作的聯合應變架構。其次,應推動歐盟與北約成員國就太空硬體平台標準化進行協商,逐步整合地面控制設施、太空資產運作協議與資料傳輸協定,以消弭系統間的不兼容性與作戰效率落差。
再者,北約與歐盟宜共同設置太空安全聯合指揮部門,賦予其法定權責以主導太空防衛危機的聯合研判與應變部署,並設立雙軌溝通機制,確保情報流通與指揮統一。此外,歐盟可考慮建構具軍事色彩的太空部隊編制,培育專屬人才以充實其軍事自主能量,並與北約架構內的傳統部隊協同演訓。惟此發展必須建立在互信與互補的基礎上,避免資源競奪與政策衝突。
戰略信賴與制度融合
太空防禦不僅涉及軍事操作,更是對國家核心利益的防禦延伸,因此任何聯合機制之成立皆需奠基於政治互信與利益對齊。北約雖具有穩定的軍事聯盟結構,但歐盟在多邊政治協商與主權保留間維持高度敏感,導致若無具體制度設計保障其政策自主性,恐難以獲得全體成員共識。此外,北約向來以美國為主導力量,而歐盟則希望擺脫美國在軍事事務的主導權,形成潛在張力。
若此結構性矛盾不能獲得妥善處理,無論在太空政策的共同設計或行動機制上,皆難免流於表面合作、實質分歧。因此,雙方需透過跨組織協議框架建立清晰的權責範疇,並由獨立的協調單位負責推進太空防禦事務,以確保政策延續性與行動一致性。唯有如此,太空安全合作方可從策略構想化為實務成效,形成足以應對太空威脅的防衛體系。
結論
在當代戰略環境迅速演變之際,太空不再只是科學探索或產業發展,而已躍升為國家安全核心構面之一。歐盟與北約身為歐洲安全體系的雙核心,如何處理彼此在太空政策與軍事運作上的差異,將直接影響區域安全與應變效率。唯有正視各自制度與戰略導向的分歧,並以務實且制度化的方式推進整合機制,方能在太空威脅下展現集體回應的能力。太空防禦與防衛太空,終將是安全戰略中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雙重課題。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普及已滲透至社會各層面,然這項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民主體制構成潛在威脅。其生成看似真實的文本、圖像與影片的能力,使虛假訊息的傳播更加難以辨識與防範,動搖了民主賴以生存的信任基礎。本文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案例,探討其對民主弱化的衝擊,分析其在資訊生態、政治參與及社會團結方面的影響,並提出應對之道。
人工智慧與虛假訊息擴散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技術進展,使虛假訊息的製造變得簡單且高效。以深度偽造(Deepfake)為例,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2023年報導,全球逾90%的深度偽造內容被用於製作假新聞或詐騙影片,且生成成本在5年內下降近70%。這意味著,幾乎任何人都能創造足以以假亂真的內容,干擾公眾對事實的認知。
虛假訊息的快速傳播衝擊民主的資訊生態。民眾需依賴準確資訊做出知情的選擇,但生成式人工智慧製造的虛假訊息,如虛構政治人物的言論即可影響選民的判斷。以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顯示,約32%的選民接觸過疑似人工智慧生成的虛假訊息,其中17%承認其影響投票意向。這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能放大虛假訊息的傳播範圍,並改變公眾認知。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慧還使虛假訊息的個人化程度提升。透過分析用戶的線上行為,技術可生成針對特定人群的內容加深社會分裂。例如,2022年英國地方選舉中,一段由生成式人工智慧製作的假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廣泛流傳,影片中一位虛構的政治人物聲稱將大幅提高稅收,導致部分選民對該政黨產生誤解。雖然事後證實影片為偽造,但其造成的信任損害已難以逆轉,這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濫用,可能在短時間內對民主資訊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
扭曲政治參與、侵蝕民主
生成式人工智慧改變了民眾參與政治的方式,雖看似促進參與,但實際上可能扭曲動機並侵蝕信任。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2025年的報告《人工智慧會深化民主嗎?》(AIは民主主義を深化させるか?)顯示,在一項模擬政策討論中,45%的參與者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政策建議缺乏信任,認為其可能受技術偏見影響。這顯示其不透明性可能引發懷疑。
更嚴重的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被用於操縱公眾意見。例如,2021年韓國地方選舉中,一個生成式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散布針對候選人的負面訊息,據首爾大學研究,該機器人兩周內接觸50萬選民,23%表示受影響。這不僅扭曲了選舉公平性,還讓民眾對民主過程的公正性產生懷疑。
此外,當民眾對資訊真實性失去信心時,參與的意願便會下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的調查顯示,38%的美國民眾因接觸到虛假訊息而對選舉感到倦怠,甚至認為「投票改變不了什麼」。這種現象在多個國家均有類似表現,例如在2023年的德國聯邦選舉中,部分選民因懷疑線上資訊的真實性,選擇放棄投票,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若被濫用,可能導致民主參與萎縮。
造成社會分裂、極端化加劇
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加劇社會分裂與極端化,強化「回音室效應」,使民眾難接觸多元觀點。歐盟委員會2023年的報告顯示,自2020年以來,歐洲極端主義言論在社群媒體上成長65%,部分疑似由生成式人工智慧生成。例如2022年法國大選期間,一段假影片引發社會爭議,雖然事後證實影片為偽造,但已造成選民間分裂。
在中國大陸,清華大學2024年的研究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增加,針對特定議題的極端化言論成長40%,加劇了民眾對立。此外,在2023年的印度地方選舉中,生成式人工智慧生成的假新聞虛構宗教衝突,導致緊張局勢加劇,顯示該技術若被濫用,可能成為破壞社會團結的催化劑。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裂不僅限於國內層面,還可能影響國際關係。例如,2023年一則由生成式人工智慧生成的假新聞報導,聲稱某國政府支持恐怖活動,雖然之後澄清,但已引發外交緊張。這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影響可能超越單一國家,進一步挑戰全球的民主秩序。
可能解決之道與未來展望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對民主的挑戰,應採取多面向對策。首先,政府需制定更嚴格的技術規範,例如要求生成式人工智慧內容標記來源,並對濫用行為施以重罰。其次,科技公司應開發更有效的虛假訊息辨識工具,例如利用人工智慧檢測深度偽造內容,並提高透明度以重建公眾信任。
此外,媒體素養教育至關重要。學校與公民團體應教導民眾辨別虛假訊息,並鼓勵批判性思考。例如,北歐國家如芬蘭已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其民眾對虛假訊息的辨識能力顯著高於平均水平,這一模式值得借鑑。
最後,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影響跨越國界,各國應共同制定規範,分享技術與經驗,以應對這一全球性的挑戰。只有透過多方努力,才能確保這項技術不至於成為民主的絆腳石。
結語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潛力令人振奮,但其對民主的衝擊不容忽視。從虛假訊息擴散到政治參與扭曲,再到社會分裂,這項技術正侵蝕民主根基。若不加以規範,其可能加速民主弱化。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應當合作,制定技術規範,推動媒體素養教育,開發虛假訊息辨識工具,方能讓技術進步與民主價值平衡,確保人工智慧成為助力,而非隱形殺手。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颱風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是第一款歐洲多國聯合開發的多功能戰機。聯合開發不僅降低研發成本,也能均攤研發風險,對於歐洲地區而言,軍事的假想對手為俄羅斯,國防科技的競爭對手則為美國,因此開發一款多功能、低成本的戰機,符合歐洲國家的安全利益。
發展歷程
1971年開始,英國與當時的西德對新式戰機產生需求。1983年,英、法、德、義大利、西班牙開始執行「未來歐洲戰機計畫」,但5國對戰機的發動機、雷達、引擎等持不同意見,尤其法國堅持採用自身研製的發動機,經過多年協商、合作後,法國率先退出戰機開發計畫,最終由「英德義西」4國聯合開發,1994年3月原型機正式亮相,帶給參與的4國及公司莫大鼓舞,最終於1997年簽約、生產,2003年首批戰機正式服役。
戰機製造共分成4條生產線,阿萊尼亞公司負責左機翼、外襟副翼、尾部機身;英國航太公司負責前機身、座艙罩、尾翼等;空中巴士集團德國分部負責主機身;空中巴士集團西班牙分部負責右機翼、前緣縫翼,目前該戰機相關的零附件、後勤業務由歐洲戰機公司負責。颱風戰機不僅是歐洲航太的代表作,也為歐洲提供了約10萬個就業機會,背後的發展意義超出傳統的國防安全。
在研發過程上,英國軍方要求須具備「高速攔截」的能力,能在巴倫支海與挪威海執行攔截俄羅斯轟炸機與戰機,德國則要求能在東歐平原上空與俄羅斯進行「近戰纏鬥」,因此颱風戰機的性能居於美軍F-15與F-16戰機之間。在所有任務中,颱風戰機著重在「制空作戰」性能,因此採用前置翼三角翼的設計,機身大量採用複合材料,使得戰機相對輕盈,有利於執行緊急攔截的作戰任務。
颱風戰機的外型也是亮點之一。和美、法、瑞典戰機相比,颱風戰機的設計更為簡潔,此特點大幅降低「雷達截面積」(Radar cross-section, RCS),使其空戰性能始終維持高水平,經服役數十年之久,仍為優秀的空優戰機。
在實戰方面,英國皇家空軍2021年12月在敘利亞上空擊落一架敵方無人機,是颱風戰機唯一的參戰紀錄,近年隨著歐洲情勢日益惡化,英國皇家空軍也加大參與北約的演訓、巡弋任務,今年4月2日英軍颱風戰機飛抵波蘭東翼,聯合美、澳洲執行「紅旗」演訓。
性能諸元
颱風戰機由1-2名飛行員操作,機身長度為15.96公尺,翼展為10.95公尺,高度為5.28公尺,機身右側配備一個伸縮型的空中加油管,最大燃油量為11,020磅,正常起飛重量為16,0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23,500公斤,配備兩具EJ200渦輪發動機,最大的後燃推力為20,230磅。最大的飛行速度為2馬赫,海平面最大飛行速度達到1.25馬赫,每秒爬升率為318公尺,實用升限為19,812公尺,機翼下最多能掛載3具副油箱,最遠航程為3,790公里。
武器裝備上,機腹下方配備一門固定的27mm機砲,備有150發砲彈,機身下方共有13個武器掛點(機翼8個、機腹5個),能掛載9,000公斤(19,800磅)的武器彈藥。在短程制空作戰方面,戰機能配備美製的響尾蛇飛彈、歐製的IRIS-T飛彈等,在中、長程制空作戰方面,能配備美製的AIM-120系列、歐製的流星空對空飛彈。在對地打擊任務方面,颱風戰機能掛載美製的AGM-65小牛飛彈、英法製的暴風影巡弋飛彈、德國與瑞典製的金牛座KEPD 350等,由於能同時攜帶美製、歐製的武器裝備,大幅增加其戰術的彈性運用,也能符合不同客戶的任務需求。
颱風戰機目前生產超過750架,主要訂單包括德國空軍201架、義大利空軍120架、西班牙空軍118架、英國皇家空軍160架、沙烏地阿拉伯空軍118架等,其餘尚有卡達空軍24架、科威特空軍28架、奧地利空軍15架,阿曼空軍12架。主要的大戶德國、英國、西班牙已將早期的颱風戰機除役,因此現存在部隊的颱風戰機僅有540架。
競爭對手和最新改良
颱風戰機側重空戰性能,因此對空防需求的客戶而言相當適合,它除了要面對美製戰機的競爭外,最大的對手乃是法國的飆風戰機。飆風戰機能執行對地打擊與空戰任務,但因造價相對高,在國際市場的銷售紀錄不到300架。
颱風戰機總共經過五批次的性能提升,近年來歐洲戰機公司陸續針對相關性能提出升級方案,尤其以2016年所推動的「百夫長計畫」最為著名,相關的升級系統包括換裝「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適型油箱(機背)、發動機的向量控制系統、飛彈/雷射警告器、航電系統、加裝防禦輔助電子系統(DASS)、神射手標定莢艙、被動紅外線追蹤系統、外掛式紅外線莢艙、AN/AAQ-28 LITENING先進目標莢艙等。由於颱風戰機有著製造批次的差異,英國皇家空軍預計將「第二批次」的戰機延壽至2040年,「第三與第四批次」則可能延壽至2060年。在延壽颱風戰機的過程,歐洲各國向美方採購新款的F-35系列戰機,以求能在傳統空戰與下一個世代的空戰中持續獲得空優。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2025年3月21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空軍下一代制空權(NGAD)標案,由波音公司F-47原型機得標;4月1日,美國海軍下一代戰機(FA-XX)標案由美國諾格公司F-45原型機得標。上述二項重大標案為全球軍火界投下超級震撼彈。
T-7A紅鷹
2016年9月13日,美國波音公司(Boeing)和瑞典飛機公司(SAAB)在聖路易斯工廠,舉行合作研發T-X高教機儀式,並準備參加美國空軍下一代高教機(T-X)標案。T-X具備泡形座艙罩,前後座有高低差,飛行員視野良好;兩側進氣口類似JAS-39獅鷲和美洲豹戰機的混合產物,單發動機搭配雙垂尾加強操控穩定性。據廠商表示,T-X採用F-404型發動機,並具備超音速性能、合理價格和波音體系的強大支援。未來,T-X將包括高教機、地面訓練和支援項目。
美國空軍下一代高教機標案的競標廠商,包括波音公司T-X、英國航太系統公司和美國諾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合作研發的鷹式、義大利李奧納多公司的T-100(M-346)、洛馬公司和韓國航太工業合作的T-50A等,合約總額達100億美元。最終由波音公司T-X得標,型號改為T-7A紅鷹。目前,T-7A已生產多架原型機,並進行廣泛測試作業,將在短期內量產服役。此外,T-7A可攜帶武裝,成為輕型攻擊機。
F-15EX鷹二式(Eagle II)
2015年美國空軍協會在馬里蘭州的國家港灣舉行航太會議和技術展覽會。會中,波音公司首次公布F-15 2040C,主要升級項目包括全新雙發動機、主動相陣雷達、新版作戰軟體、增設翼下和適形油箱掛點等,可一次攜帶並發射12枚AIM-120C空對空飛彈或對地攻擊彈藥。同時,透過資料鏈傳輸進行多機聯合作戰,充當F-22A猛禽戰機的空中搭檔,可大幅提升總體戰力。
當時,卡達也向波音公司採購72架F-15QA,合約總額211億美元,能讓F-15生產線維持至2020年。2021年5月,升級型號改為F-15EX,並進行首次試飛。美國空軍對F-15EX期望甚高,並已下訂單採購。據傳,美國空軍將首批F-15EX部署在嘉手納基地,搭配F-35系列共同作戰,以提高東亞地區國家應對威脅的能力。未來,F-15EX將可選配AGM-158C長程反艦/巡弋飛彈,任務種類更多元化。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空軍也對F-15EX有極大興趣,並列入採購清單。同時,傳出南韓空軍將大幅升級F-15K機隊,而日本空自也將大幅升級F-15J機隊。因此,波音公司至少有300架F-15系列的新機、升級訂單,可謂成果豐碩。
F/A-18E/F超級大黃蜂
歐巴馬在卸任總統前,批准波音公司出售40架F/A-18E/F給科威特,包括32架E型單座機、8架F型雙座機。其中,包括80具F414-GE-400發動機、41具主動相陣雷達、40門M-61 20公厘口徑火神機砲、240枚導引武器、45具AN/ALR-67(V)3雷達警告接收器,合約總額達101億美元。該項目將替換該國空軍現役39架F/A-18C/D大黃蜂戰機,並和28架歐洲颱風戰機共同作戰。
F/A-18E/F座艙可選配全幅式單一大型多功能顯示器,讓飛行員觸控操作。上述訂單若再加上美國海軍EA-18G咆哮者訂單,波音公司的F/A-18生產線維持到2020年。2024年3月21日,美國海軍通過增列預算,要求波音公司再交付17架F/A-18E/F Block 3超級大黃蜂國際通用型,生產線將延後關閉。此外,波音公司也積極向國外客戶推銷該型機種。
超級大黃蜂國際通用型可攜帶封閉式武器吊艙。該型吊艙可攜帶4枚AIM-120或2枚AIM-120加2枚500磅級聯合直攻彈藥、或2枚AIM-120加4-6枚小直徑炸彈、或1枚1000磅級聯合直攻彈藥、或1枚BLU-109ER巡弋飛彈、或1枚聯合打擊飛彈。
波音公司曾公布F/A-18F攜帶4枚AGM-84J空射型魚叉反艦飛彈的測試影片,並強調超級大黃蜂有二倍於F-16C/D的酬載能力。近日澳洲空軍F/A-18F Block 2成功試射AGM-158C長程反艦/巡弋飛彈,澳洲空軍F/A-18F Block 2也攜帶魚叉反艦飛彈進行測試。未來AGM-84J Harpoon將和AGM-154C JSOW搭配使用,其中魚叉反艦飛彈射程為100-270公里,可攻擊水面艦或固定陸上目標;JSOW依靠動力滑翔,並可透過資料鏈更新全球定位系統導航,可攻擊水面艦或固定陸上目標。
結語
影響波音公司現況發展的因素,除產品的市場競爭外,美國政局更迭也是其一。2016年,川普曾抨擊歐巴馬的全新的「空軍一號」行政專機(747-800改裝)造價超過40億美元,成本已經失控,因此川普很有可能會取消該筆訂單,繼續沿用現役的空軍一號行政專機(747-200改裝)。
目前波音集團包括商用機部門、軍用機部門、太空部門等。近來商用機部門生產線問題叢生、虧損嚴重,導致執行長下台換人;太空部門因星際飛船研發不順也可能會打包出售;軍用機部門則表現突出,屢屢得標並穩定交機,成為波音集團的主要獲利來源。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1884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和台灣爆發,清廷派遣劉銘傳前來台灣負責防務,並取得勝利。次年,清廷正式將台灣升格為行省,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這標誌著台灣從邊陲海島,邁向現代化治理的轉捩點。這一舉措不僅具有深遠的戰略和行政意義,也標誌著中國在面對西方列強的壓力下,逐步展開近代化自強運動。
劉奠定台灣現代化基礎
在那個外患頻繁、內憂不斷的晚清時代,劉銘傳敢於革新,善於借鑒西方先進技術,推行多項改革措施,包括建設鐵路、電報、煤礦和機械製造廠等,為台灣植入現代治理的雛形,被譽為中國近代工程現代化的先驅之一。
劉銘傳主政期間以「交通先行」為核心,規劃了現代化藍圖。他主持修築了中國首條自主建設的鐵路—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在當時中國尚無成熟鐵路技術體系的背景下,具有開創性意義。他還引進西方機械技術,成立台北機械局、礦務局和船政機構,架設台灣至福建的海底電纜,創辦郵政總局,並引入外資發展航運。這些建設使得台灣成為東亞物流的樞紐,年財政收入從90萬兩增至390萬兩,貿易額年均增長30%。此外,他通過清丈土地、整頓稅收,查獲大量隱田,顯著提升了財政效能,使台灣在近代技術上躍居中國的前列。
作為久經沙場的淮軍將領,劉銘傳深知台灣的戰略地位。1884年他剛抵達台灣時,正面臨法國入侵的危機,他變賣家產籌措軍費,以「以弱勝強」的戰術取得滬尾大捷,粉碎了法國占領台灣的野心。戰後他加強防務,重建基隆炮台,設立機械局自製槍械彈藥,並引進德製武器,奠定了台灣軍事近代化的基礎。這些舉措不僅捍衛了領土完整,也通過實戰驗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可行性,增強了台灣的防禦體系,使其從昔日防務薄弱的邊境,成為不容忽視的堡壘。
劉銘傳不僅打破「武夫無文」的刻板印象,還設立「番學堂」教育原住民,推廣漢文化與農耕技術;創辦西學堂、電報學堂以培養科技人才,甚至將自己的俸祿投入孤兒保育院的建設。他還修繕鄭成功祠,並題聯「創基業在山窮水盡,享俎豆在舜日堯天」,進一步加強台灣與中原的文化紐帶。他創設新政機構、整頓吏治,重視民生事務,推廣教育、改革稅制,在有限的任期內,嘗試用現代治理理念改革傳統行政模式,展現其治理台灣的開明思維。
台灣建省的歷史意義
1885年台灣建省不僅是行政區劃的調整,更是中央政權加強邊疆治理的戰略舉措。從歷史視角來看,其意義有三:一是行政整合,劉銘傳將台灣從福建轄下的「道」升格為省,劃分成3府1州11縣5廳,奠定了今日台灣行政區劃的雛形;二是主權宣示,建省直接回應了列強對台灣的覬覦,通過制度化治理,確立了「中國不可分割」的法理依據;三是現代化試驗田,台灣成為晚清洋務運動的先鋒,其鐵路、電報、郵政等成就,為全國提供了範本。
2025年是台灣建省140周年,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更是一次深刻的時代回顧。從1885-2025的140年間,台灣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光復至今,成為中華歷史版圖中獨具特色的存在。台灣建省的舉措,其歷史延續至今仍具有高度啟發性。它提醒我們:制度建設與基礎工程的投入,是國家邊疆整合與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基石。
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局勢下,劉銘傳堅守「自辦自控」的原則,並大膽引進外資與技術。這種「在主權優先下的務實合作」模式,為當前科技自主與全球化博弈,提供了借鑒。例如,他在推動基隆煤礦中外合資時因爭議辭官,反映了改革者需在開放與自主間尋找平衡。劉銘傳通過融合教育促進族群團結,修復歷史遺跡以增強文化歸屬感,揭示了「人心回歸」的重要性。當前兩岸關係需要超越經濟依存,深化文化共鳴與歷史記憶的再聯結。
紀念劉銘傳的時代意義
劉銘傳時代台灣的繁榮得益於閩台聯動(如海底電纜直通福州),今日兩岸產業互補仍需延續這一邏輯。在美西方技術封鎖的背景下,整合兩岸的科技資源,將成為突破「卡脖子」困境的重要途徑。儘管劉銘傳在任僅五年,但他所開創的制度與建設,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台灣的社會與整體發展。
1895年清廷因甲午戰敗而被迫割台,1896年元月劉銘傳臨終時大呼「還我台灣!」,該語與他治台時「曠宇天開」的豪情,勾勒出一位改革者的精神面貌,他既有捍衛主權的鐵血意志,也有開創時代的遠見卓識。今日重溫這段歷史,不僅是為銘記「台灣自古屬中國」的史實,更是為汲取劉銘傳的改革魄力。在百年變局中,兩岸同胞若能以劉銘傳的精神共謀發展,則台灣的區域優勢與大陸的規模效應結合,必將成為振興中華的「雙螺旋」,譜寫新時代的「山海協奏曲」。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