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破政府遇上川普的關稅戰,因事涉車企利潤、家庭生計,不得不強硬回應,一時間美方討不到便宜,不過,日本在安保布局、支援菲律賓等方面密切與美國搭配,恐怕會讓石破的底氣出現破口。
川普的全球關稅戰驚醒日本,出現反思日本究竟應以美日同盟為主軸,自發的追隨美國,抑或是擺脫美國,在同盟之外尋找自主、自救的出路?這從石破內閣近期強硬因應川普的關稅政策,略能嗅到這種味道。
石破不接受川普關稅政策
4月22日日本公明黨黨魁齊藤鐵夫,赴北京訪問並轉交石破給習近平的親筆函。同月27-29日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就任超黨派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之後首次、也是繼1月訪中,再度率跨黨派議員代表團訪陸,與人大常委會長趙樂際會談,表達期待中方早日重新進口日本水產品、牛肉;向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楊萬明再次提出想要租借熊貓。日本高層這樣密集訪中過去很罕見。
赤澤亮正尚在與美方進行第二輪談判,5月2日石破就針對川普政府對進口日本汽車加徵關稅的政策表示,「絕對不能接受。」他還強調,日本會在減少美國貿易赤字上盡力而為,但前提是「絕不能讓日本的就業受到影響」。由於日本對美車進口是零關稅,石破這番話不單是強硬,還帶有憤怒,他要求美方也給零關稅。再者,7月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這時尤其不可以示弱、妥協。5月3日開始,美國對關鍵汽車零組件加徵25%關稅,石破非常失望。日本廣播協會(NHK)援引政府相關人士的消息報導稱,美方堅持不能在汽車、鋼鐵等產品上給予日本「特殊待遇」。
日車企減利潤、大裁員
汽車產業既是日本經濟的支柱,更是無數家庭的生計來源。一旦川普的關稅重創到車企,日本的就業市場和地方經濟將會面臨骨牌效應,石破任何的讓步都會動搖日本經濟的根基。
嚴格來說,川普的關稅政策現已在日本車企逐漸發酵了。5月8日豐田汽車舉行發表會,其2024財年的整體業績,銷售額比2023年增長了6.5% 、達到48兆367億日圓,是歷史新高,但淨利潤為4.765兆日圓、減少3.6%,是兩年來首次下滑;而2025財年的業績預測,銷售額預計將小幅增長1% ,達到48.5兆日圓,加上川普希望包括日圓在內的亞洲貨幣升值,使得純利潤將大幅下滑35% ,降至3.1兆日圓。5月13日日產汽車公司宣布,到2027財年將在全球關閉7家工廠,生產廠從目前的17家精簡為10家,其國內的5家工廠也可能成為裁減對象,到2027財年將在日本國內外裁員2萬人,減少全球產能(不包含中國)約三成。
中國力挫美國成「範例」
5月8日美英首先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對英國汽車仍保留10%的基本關稅。5月10-11日,原本不被看好的中美貿易談判居然達成初步協議。12日中美發表聯合聲明,日媒報導立刻搶占C位。日本異常關注,心情格外複雜。
當初川普盛讚日本是率先赴美談判的國家,誇言會給日本「最優惠待遇」,卻是照樣對日本徵高關稅。出乎意料,這次川普面對中國,腰桿竟早早軟掉,虛張聲勢用高額關稅恫嚇,卻遭紋風不動的中方硬槓到底,未允諾購買美國農產品或波音飛機,美國啥都沒撈到就屈服了。這次關稅戰對等反擊美國的只有中國,而成了日本可借鑑的「範例」,也讓石破可以再爭取些談判空間。只可惜,在安保軍事領域,日本對美又是另一姿態,給了美方要脅的機會。
4月下旬,日本防衛省宣布將斥資1.9兆日圓建造兩艘「神盾系統搭載艦」(ASEV),此一被稱為「全球最大驅逐艦」的項目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該組船艦滿載排水量達1.4萬噸(大陸055驅逐艦為1.25萬噸),配備12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和AN/SPY-7有源相控陣雷達,將配備的雷達與各型飛彈,全是美國的,計畫2027年和2028年服役。這不僅是日本海基反導系統的升級,更暴露了日本擬重塑地區安全格局的戰略野心。此次雖以防禦彈道導彈為名,實則是打造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綜合作戰平台。
日本配合美國軍援菲律賓
同月29日石破從越南河內轉往菲律賓訪問,在菲國媒體投書《進一步深化日本和菲律賓的戰略夥伴關系》署名文章,強調日菲是基本價值和戰略利益聯繫的海洋國家、地區合作的戰略夥伴,日本向菲律賓交付警戒管制雷達,是日本首次向其他國家移交防務裝備;另還有向菲律賓提供沿岸監視雷達,提升海上保安能力;透過政府開發援助(ODA)供應巡邏船,協助菲國海上執法。
5月9日莫斯科正在舉行盛大慶典,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而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35A戰機和美國空軍B-B1戰略轟炸機卻在日本海進行戰術訓練。4月21日至5月9日美菲舉行年度「肩並肩」軍演,規模創歷年之最,動員近17000名官兵,日、韓、英、澳、加等國也派員參加這場「全戰鬥」演習,因其面向南海、台灣,明白是針對中國。值得注意的是,美菲之外的參加國,之前都是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但這次日本海上自衛隊卻首度派船艦參加,顯示此後日本有意動用軍事力量插手南海。
日本原是川普眼裡可大敲竹槓的肥羊,目前石破強硬抗壓,一時間川普未能稱心如意,然而,日本在安保布局、國際干預上密切配合美國,必定會洩了石破的經貿底氣,英國都抝不到的零關稅,石破豈能抝到?
2025年4月22日,印度喀什米爾帕哈爾加姆(Pahalgam)旅遊區發生重大恐怖攻擊,造成26人死亡。事件震撼南亞,印度將矛頭直指巴基斯坦,迅速展開軍事與外交反制,巴方亦展現強烈對抗態勢。此舉引發印巴關係急遽惡化,導致許多國際航班改道、經濟動盪、水資源合作破裂與區域安全格局重構,牽動多國斡旋與戰略重新布局,成為南亞近年來最具破壞性的區域危機之一。
印度啟動多層次戰略回應
此次喀什米爾恐攻案武裝分子於拜薩蘭草原(Baisaran)突然開火掃射,當場造成26人死亡,死者多為印度遊客。攻擊具高度選擇性與宗教針對性,顯示為精心策劃的恐怖行動。伊斯蘭恐怖組織「虔誠軍」(Lashkar-e-Taiba, LeT)旗下的「抵抗陣線」(The Resistance Front)宣稱犯案,且據印度調查,犯嫌中至少3人為巴基斯坦人。儘管巴基斯坦否認參與並反駁印度的指控,但印度隨即驅逐巴方外交官、中止簽證核發,並關閉阿塔里-瓦加邊界。
外交之外,印度國安內閣授權國防部進行報復性戰備調度,包括強化喀什米爾地區的邊境火砲與地面機動部隊部署,並啟動緊急通訊與空防演練。與此同時,印度亦宣布暫停與巴基斯坦簽署的印度河水資源條約,並展開兩處水力發電工程的蓄水擴建作業,突破自1960年以來的外交底線,反映出印度意圖在經濟與戰略雙重層面壓迫巴基斯坦,不再是過去回應式的反制行為,而是帶有主動性與長期規劃意涵的區域操作。
巴基斯坦尋求反制平衡
面對印度激烈的反應,巴基斯坦迅速採取對等措施,駁斥印度所有指控並驅逐印度外交人員,同時暫停跨境貿易、航班通行與外交接觸。為應對潛在軍事行動,巴基斯坦在短短三日內完成兩次短程彈道飛彈試射,並進行主要城市周邊的防空與民防演練,傳遞強烈訊號意圖嚇阻印度升高軍事壓力;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外交部透過聯合國與伊斯蘭合作組織提出抗議,強調印度無端升高對抗,違反國際法與和平協議原則。此舉凸顯巴基斯坦外交路線轉為攻勢,以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此外,面對印度單方面暫停水資源條約,巴基斯坦內部已掀起強烈民意反彈,視其為經濟與民生安全的嚴重威脅,特別是旁遮普地區的農業用水與發電結構勢將受到直接衝擊。倘若印度持續限制流入水量,巴基斯坦可能考慮動員國際法程序或提出具體報復行動,危及南亞原有的區域穩定與多邊協調機制。此外,經濟層面亦承受壓力,穆迪(Moody's)和惠譽(Fitch Group)均警告若局勢持續緊張,巴基斯坦信用評等恐再次遭下修,外資撤離與通膨風險同步升高。這使得巴基斯坦必須在維護國內穩定與面對印度壓力之間尋求戰略平衡。
區域安全引發國際秩序轉變
事件爆發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印巴緊張升溫所帶來的外溢風險。美、俄、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先後表態,呼籲雙方克制,並提供可能的外交斡旋平台。其中,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亦親赴伊斯蘭馬巴德堡與巴基斯坦高層磋商,並向新德里傳達調解意願,展現伊朗介入南亞安全議題的新戰略布局。另一方面,為因應區域不穩,漢莎航空、法國航空等歐洲航空公司即時調整飛航路徑,繞行巴基斯坦與北印空域,導致多條航線成本增加,亦對南亞航空物流與旅遊產業造成實質衝擊。喀什米爾當地旅宿業者亦紛紛接獲取消訂單,地方經濟受到重挫。此情勢不僅顯示軍事衝突可能引發次生經濟損失,也凸顯該地區於全球供應鏈與人員移動網絡中的潛在風險。
長期而言,若衝突升高為中強度戰爭,將波及印度與中東之間的戰略走廊,進而牽動波斯灣的安全形勢。且恐攻事件對南亞區域秩序的衝擊已超出雙邊範疇,各方將不得不重新思考印度與巴基斯坦在亞歐安全結構中的位置與角色。印巴雙方的軍事現代化競賽與核武邏輯,亦造成這類衝突不再限於傳統邊界爭議,而可能轉化為制度性對峙,對國際法與人道秩序造成深層挑戰。
結語
2025年喀什米爾恐攻雖發生於特定地域,卻迅速撼動整個南亞地緣局勢,從軍事部署到外交關係、從民間輿論到經濟流通,皆出現急遽變化。印度藉機重構對巴政策,巴基斯坦被迫在壓力中強化戰略防衛,而國際力量則受其牽動,紛紛調整對印巴安全介面的參與程度。恐攻事件不僅是一次單一的暴力行動,更成為引發印巴結構性衝突的觸媒。
當此之際,印巴雙方領導階層若無理性節制與高層斡旋機制,將可能錯失控制危機的最後機會,使衝突進入全面對抗與核武威脅的高風險臨界點。此局勢下,各國應強化區域性預警協作機制與危機溝通管道,以防止任何誤判迅速演變為災難性連鎖效應。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時隔十年再度出席紅場閱兵式,習近平5月莫斯科之行的重要使命無疑是與俄羅斯等國家共同弘揚正確二戰史觀,捍衛戰後的國際秩序。與此同時,習近平上台後第11次出訪俄的另一重大任務是,排除外部第三方因素對中俄合作夥伴關係的干擾。
在俄媒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習近平主張「雙方要共同抵制任何干擾破壞中俄友誼和互信的圖謀,不為一時一事所惑,不為風高浪急所擾。」這句話顯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明確指向川普2.0意欲操作的「反向尼克森」(Reverse Nixon)戰略。面對美國的挑撥離間,習近平和普丁的選擇是共同說「不」。
川普2.0操作「反向尼克森」
所謂「反向尼克森」,又被稱為「反向季辛吉」,簡言之就是對1970年代尼克森和季辛吉「聯中制蘇」策略的反向操作,也就是透過「聯俄制中」,令中美俄大三角關係發生乾坤大挪移,進而塑造對美國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使華府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北京。
事實上,早在川普1.0時期,就有分析人士使用「反向尼克森」一詞來形容川普試圖對北京打「俄羅斯牌」,只是在華府兩黨一致反對的情況下只好作罷,改為對中俄「雙遏制」。去年11月川普再次贏得美國大選後,一些媒體幸災樂禍,認為川普能帶給中國的最大惡夢恐怕不只是關稅,而是「反向尼克森」的死灰復燃。尤其是川普信誓旦旦要盡速結束俄烏戰爭,更是給了國際輿論美國欲拉攏莫斯科一起對抗北京的印象。
正式開啟川普2.0時期後,的確出現了「反向尼克森」的種種跡象。首先,美國加快了改善美俄關係的步伐。不同於拜登時期美國奉行強硬的援烏抗俄立場,川普重返白宮後不久便與普丁通話,討論怎樣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3月,美俄高層代表團拋開烏克蘭和歐盟在利雅德直接對話,就俄烏停火等議題取得進展,兩國因俄烏戰爭嚴重受損的外交關係開始升溫。美國中東事務特使、俄烏問題首席談判代表威特科夫(Steven Charles Witkoff)甚至在訪談節目中發表疑似為普丁辯護的言論。
其次,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公開挑撥中俄關係。今年2月,盧比歐在接受右翼媒體布賴特巴特的新聞網採訪時聲稱,「如果俄羅斯永久地成為中國的小夥伴,因為依賴中國而不得不對中國言聽計從,我認為這對俄羅斯來說不是一個好結果,對美國、歐洲或世界來說也不是一個好結果」、「無論俄羅斯是否想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他們都做不到,因為他們已經完全依賴中國」,分化中俄的意圖昭然若揭。
最後,川普主動抨擊「正向尼克森」戰略。今年5月,川普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表示,中國在全球貿易方面「多年來一直敲我們竹槓」,並形容尼克森與中國接觸,並建立關係是他所做過「最糟的事」。知名歷史學家弗格森指出,川普的難題與尼克森剛上台時的困境相似,那就是美國已經沒有能力在應對俄烏戰爭之際,同時遏阻中國力量的擴張。因此,川普放棄烏克蘭聯合俄羅斯來對抗中國,並非不可想像。
中、俄拒絕美國挑撥離間
在莫斯科「習普會」上,習近平開門見山,強調「中俄雙方要堅持合作大方向,排除外部干擾,讓合作穩的基礎更堅實、進的動能更充足。」普丁也重申「俄中關係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礎上,不針對第三方,不受一時一事影響。」
在與普丁共同會見記者時,習近平強調俄羅斯是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到訪最多的國家,主張兩國要堅持世代友好,做百煉成鋼的真朋友,要堅持互利共贏,做彼此成就的好夥伴。在兩國元首於克里姆林宮茶敘時,普京也承諾「俄中始終同舟共濟、相互支持,兩國友誼牢不可破。」
作為習近平第11次訪俄的最重要的書面成果,《關於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白紙黑字寫道,「中俄關係具有獨特戰略價值和強大內生動力,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制於第三方。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雙方將保持戰略定力,始終視彼此為優先合作夥伴,共同抵制任何干擾破壞中俄傳統友誼和深度互信的圖謀,為各自發展振興助力,為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所謂「獨特戰略價值和強大內生動力」指的是,兩國不僅彼此互為最大鄰國,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核大國,中俄友好合作對地區與全球和平發展,尤其是全球戰略穩定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中俄關係發展與否,不是作為第三方的美國操作地緣政治戰略的結果,而是從根本上取決於中俄的國家戰略安全、經濟優勢互補與民意民心相通。特別是長期被視為中俄關係短板的經貿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2401億美元,同比增長26.3%,提前實現兩國元首提出的2000億美元貿易額的目標。由此中方才有底氣說「當前,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最後,即使中俄關係沒有宣傳得那麼好,同時普丁也完全有動機利用對美關係的緩和來向習近平開價,但這並不意味著「反向尼克森」就有可乘之機,因為普丁不太可能以犧牲中俄夥伴關係的穩定為代價,來交換川普並不靠譜的承諾。畢竟,美國總統四年一屆,說不定四年後華府對俄政策會再次髮夾彎。相比之下,中俄才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友好合作還要持續下去。作為主政俄羅斯超過25年的政治強人,相信普丁不會被「反向尼克森」的誘餌迷惑。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7至9日前往莫斯科進行國是訪問。這是習近平就任以來第11次訪問俄羅斯。此次訪問向外界釋出多重訊息,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堅定中俄戰略合作意志
習近平在莫斯科除了參觀紀念二戰勝利與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閱兵分列式,還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舉行雙邊會談。為增添閱兵活動的光彩,中共派出解放軍儀隊119名官兵在紅場亮相,其雄壯整齊的動作,贏得現場觀眾熱烈掌聲。自2018年中共解放軍參與俄羅斯「東方-2018」軍演以來,中俄曾舉行多次聯合軍演,此次解放軍儀隊參與閱兵,為中俄軍事合作做出具體見證。
習近平與普丁會談後,發表「關於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指出,中俄關係具有獨特戰略價值和強大內生動力,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制於第三方。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情勢,雙方將保持戰略定力,始終視彼此為優先合作夥伴。雙方重申,中俄軍保持緊密關係具有特殊意義,有助於兩國更有力捍衛主權和國家利益、有效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威脅與挑戰。雙方將持續加強軍事、軍技合作,維護全球和區域安全。
國際關係以經貿及文化交流最為普遍,也最不具敏感性,不會引起其他相關國家的疑慮,政治關係則是更高層次的往來,而軍事合作因涉及國家安全及區域平衡,極易引起相關第三方的疑慮與不安,所以各國都避免公然表態。但是中俄聯合聲明卻毫不避諱,充分顯現雙方戰略合作的意志堅定。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莫斯科和北京曾宣布建立「無上限夥伴關係」。習近平此次訪俄,等於進一步落實雙邊戰略夥伴關係。
向美國展現中國的底氣
川普重返白宮後,大幅改變對俄烏戰爭的態度。明顯壓抑烏克蘭,袒護俄羅斯。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是有意改善美俄關係,進而壓制中共。然而,俄中關係並不如美國想像的那麼容易動搖。相反地,中俄聯合聲明雖強調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實際上卻指向美國,例如雙方堅決反對在世界各地鼓動其他國家對中俄採取敵對立場,並抹黑中俄協作的行徑;中俄將加強協調配合,堅決應對美國對中俄實施的「雙重遏制」。
中俄雙方認為,個別國家及其盟友利用貿易、金融限制等單邊非法限制措施,大幅提高關稅及其他非市場化的競爭手段,對世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破壞公平競爭。此一段話,分明是對川普發動關稅戰的正面迎擊。
川普發動關稅戰後,各國反應不一。實力較弱者欠缺對抗籌碼,只能期待實力較強者取得成果後分享同等待遇。由於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國都在觀望中國的反應。習近平在此刻訪俄,雖然是預先做好的安排,但正好用來向美國展現實力與決心。大陸綜合實力雖然不如美國,但若得到俄羅斯的支持,依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更何況大陸擁有稀土礦的優勢。
大陸的底氣果然生效。5月10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瑞士日內瓦進行貿易談判。5月12日,雙方公布會談聯合聲明,相互下調關稅,大陸對美國進口貨品關稅由125%降至10%;美國對大陸進口貨品關稅由145%降至30%。此一結果印證處理國際問題時,除發揮自身優勢,也要秉持合則兩利的精神,才能獲得解決方案。
對烏克蘭及歐洲國家示意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國家不但譴責俄羅斯,還祭出經濟制裁。但中國既未譴責俄羅斯,也未發動制裁。烏克蘭當然不是俄羅斯的對手,但在美國及歐洲國家的援助下並沒有一敗塗地。烏克蘭與美歐國家認為,俄羅斯雖然強大,但獨自對抗西方聯手終將落敗,因此擔心中國對俄羅斯出手相助,甚至希望中國對俄羅斯施壓,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不過,中國對俄烏戰爭的態度極為審慎,始終對俄羅斯及烏克蘭保持等距。當西方國家希望中國出面斡旋時,習近平曾表示解鈴還須繫鈴人,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中國雖始終強調尊重國家領土完整,但也沒有譴責俄羅斯發動軍事行動,顯然是認為俄烏戰爭就是由西方勢力挑起的代理人戰爭。
川普政府改變對烏克蘭的態度後,雙方在4月30日終於簽署礦產協議,美國將對烏克蘭新開發的礦產計畫擁有優先權,同時將資助烏克蘭的重建。美國在烏克蘭取得收穫後,開始催促普丁與烏克蘭展開停火和談,並希望中國居中促成。不過,中國始終保持不干預的態度,此時訪俄就是杜絕西方勢力的幻想。
中俄合作是形勢使然
中國大陸和平崛起後,引起西方世界的關注,尤其令美國產生戒心。美國雖然與大陸往來頻密,但由於文化差異、政治制度不同,始終未能坦誠相待,甚至不懷好意,最明顯的作為就是結合在西太平洋的傳統盟友,對大陸形成圍堵之勢。
中國大陸與俄羅斯比鄰,國界長達4,300公里,彼此皆有和睦相處、和平共存的絕對需要。面對美國的壓制,中俄合作是必然的結果,尤其是當前國際秩序正面臨重組,新興國家地位日漸提升,中俄把握歷史機遇,加強合作是必然的趨勢。
(作者係退休大使)
王國維撰《蝶戀花》的尾句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形容美人遲暮,留不住青春,就像樹上美麗的花終究要凋落。美人如此,美國何嘗不會如此?美國曾是人間前所未見的富强帝國,富甲天下、雄視四海,風華80餘年,奈何仍然難逃衰落的宿命,而其衰落固有難以言傳的帝國興亡規律,也頗多咎由自取,尤其經過拜登四年的無能,川普瘋狂四年還嫌不夠,又來變本加厲的2.0!孰令致之?美國的選民也難辭其咎。
從歷史鏡子看今日美國
歷史上帝國的衰亡原因很多,但最主要還是經濟。羅馬帝國乃千年古國,一朝四分五裂,令人震驚。英國歷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窮畢生之力,完成8卷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將衰亡歸因於耶教與滿族入侵;其實,羅馬帝國的崩潰要因經濟管理不善,經常超收稅金,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失控,人民難以維生,引起普遍不滿的情緒所致。牛津出身的美國學者維托斯基(Peter Witonski)曾於1974年出版《羅馬帝國衰亡給今日美國的教訓》一書(見右圖),攫取吉朋名著的要義,標出國家重賦、外交鬆弛、軍隊無能、踐踏傳統、政教矛盾、通貨膨脹、貪腐失控,以及統治階級巧取豪奪等等,以此林林總總羅馬帝國衰亡之跡,借喻美國出現類似的衰敗現象,以為警惕。
羅馬帝國崩解後出現的近代國家,也有因財務不負責任、國債無法負荷、而又漠視生產,導致國家的崩解,諸如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國,領土過度擴張、經濟上難以維持,終於瓦解。蘇聯龐然超級帝國,因無限擴張軍武致使經濟疲軟,人民生活難以為繼,也終於瓦解。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甘迺迪(Paul Kennedy)1987年出版《16世紀到20世紀的大國興亡:經濟變更與軍事衝突》,探究強權衰亡之由,認為所謂國力只是與他國適當相比而言。他一語道破:強權的興起與資源的持有,以及經濟的能耐極其相關。當軍事過度擴張到超過安全所需、經濟資源無以承擔時,衰落隨之而來。他的結論是:衰落乃由於槍炮與麵包失衡之故。
美國從內戰到歐戰前夕,農業高產、資源豐富、科技進步、出口貨物成長七倍、貿易順產巨大、金融盆滿缽滿,洋洋乎盛哉!二戰勝利之年,美國成為唯一的高產工業國,但從1960年代起,美國在世界生產與貿易上相對趨緩,1980年代美國的農業與製造業開始下滑;再過幾年竟從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負債國,自此國債節節高升,至今已高達36.21兆美元,即使利息也難償付,已見霸權衰落的徵兆。
借債度日而又不減軍事基地,浩大的軍費嚴重限制了他處用錢的選項,不得不減少投資;然則,必然會導向甘迺迪所說的「向下螺旋」(downward spiral):成長緩慢,徵收高額稅金,為了支出優先加深內部分裂,更加減弱負債國的能力。甘迺迪同時看到「向上螺旋」(Upward Spiral):軍備生產大增,高端武器研發昂貴,不免占去太多的民生資源,基建嚴重落後。甘氏預測:有鑒於未來幾十年的軍備競賽與國際角逐,將耗費更多的資源,後果不堪設想。現在回看甘氏的預測已經成真。
川普根本不照鏡子
美國學者甘迺迪希望,未來的美國政治人物能認知大勢所趨,妥善處理今非昔比的情勢,不要再急功好利,而需關注到長遠的利益。可惜他提供的鏡子,川普不屑一顧,但川普又似乎知道美國已不再偉大,所以高唱要美國再次偉大,但他為人庸俗奸詐,所用之人又是忠誠的奴才,故而事事荒腔走板,以為調高關稅就可以使財源滾滾入袋,向貿易順差國徵收高關稅,更能鼓勵美國消費者買更多美製商品,並促進製造業回歸後的就業機會,茫然不知高關稅形同禁運,導致市場缺貨,物價上揚,必然會產生通貨膨脹,使消費者怨聲載道,如何善了?
川普更誤以為即興制裁,可以掐別人脖子,至於用脅迫和威嚇的手段與人交易,與流氓何異?迄今也只有與英國完成協議,不免被人看破手腳,與底氣十足的中國拼搏,更踢到鐵板,得到的是:「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川普警告各國不要報復,但習近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等制裁。結果如何呢?
美國人在5月9日上午,忽然發現過去12小時內,沒有任何貨船從中國啟航,前往美國西海岸的主要港口,使碼頭工人失業,商場缺貨,引發消費者恐慌,共和黨憂慮2026年期中選舉,所以川普的「解放日」僅僅一個月後就扛不住了,積極尋求與華妥協。最後美方答應中方的談判條件,令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 移樽就教,與在瑞士訪問的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晤。雙方經過兩天協商,同意取消91%關稅並暫停24%,而後於5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美方將145%的關稅降至30%,中方將125%關稅降至10% ,美方徵收的30%中之20%是因芬太尼(Fentanyl)問題加徵,責任根本在美方,卻嫁禍於中國,問題解決後就各徵10%。並從5月14日起暫停關稅90天。短短兩天就達成協議,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表面上看似中美各找台階下,其實是美方讓步,才有緩和的協議。用川普自己的話來說是「重新啟動」(total reset),其實是他自己先眨了眼,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
美國顯然非貿易戰贏家
這次除降關稅外,北京既沒有承諾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也沒有同意讓波音飛機重回大陸市場,也沒有放寬稀土及其他關鍵金屬對美出口的管制,甚至還加大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的力度。習近平一再說「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經此一役,北京更有戰略自信與定力。台灣名嘴蔡正元說「無論面子裡子中國都贏麻了」,西方對兩大經濟體的緩和表示歡迎,著名經濟學家斯科特甘迺迪(Scott Kennedy)直言:「中國是這一場貿易戰明顯的勝利方」。美國前財長、著名經濟學家薩默斯(Larry Summers)也斷言川普在中美貿易戰中明顯「屈服了」(caved in), 而中國並沒有改變其既定政策;他認為川普知錯能改畢竟是好事;不過,他預測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仍然高於50%。可笑的是,白宮還在聲明中說:「這項貿易協議是美國的勝利,展現了川普總統無與倫比的專業知識,得以確保有利美國人民的協議」,大言不慚即此之言乎?
川普也學不到軍事擴張的教訓,軍費從8千億調高到1兆,聲言要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州、要奪取格林蘭島、奪回巴拿馬運河,更擅自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如此囂張跋扈引發各國不滿,必然自廢在國際上的名聲與影響力。更不堪的是,他不避股票內線交易,還玩弄比特幣,為家族賺取億萬財富。他毫不避受賄之嫌,忘卻自己曾譴責卡達高層資助恐怖分子,卻接受卡達贈送的豪華客機,足見他見錢眼開,毫無原則。他因哈佛大學不接受其無理要求,竟要停止聯邦資助,又罔顧憲法悍然逮捕或驅逐和平抗議的學生。任其如此腐敗妄行,只會加速美國資本主義帝國的沒落。
台灣執政者要認清現實
中美貿易戰只是關稅休兵,好戲還在後頭,但已可看到兩造博弈,中方謀定而動,穩紮穩打,從容不迫,利益為天下計;反觀美方瞻前不顧後,只管本國的利益,不管他國的死活,急躁魯莽,朝令夕改,言而無信。川普要美國再次偉大,卻虎頭蛇尾、倒行逆施,無端製造內部分裂、激化外部敵人,更背棄盟友,損人害己,與偉大背道而馳。
歷史明鏡昭示,來日是誰家天下尚不可知,而台灣執政者居然看不到東升西降、中國崛起的現實,妄想要幫沒落的美國再次偉大,不免令美國人竊笑。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忘了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國號,卻要抗中,與中國切割,猶如張三其名,要與張三其人分離,可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漢姓漢名的漢人,不想作中國人就罷了,而情願當無種無姓的「其餘人」,還要跪美舔美、親日媚日,何其可悲也夫!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在國際格局劇烈變動的當下,國家領導人常因壓力而走向軟弱姑息,或尋釁叫囂兩個極端。過度妥協讓潛在對手誤以為可隨意擴張,但過度對抗又易將和平推向破裂邊緣。歷史與現實均表明:「軟弱姑息換不得和平,尋釁叫囂招喚戰爭」,唯有堅定自信與務實平衡並舉,方能在強權環伺中保全國家。《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夜郎國與20世紀波蘭的案例,正是兩種極端姿態的鮮明對照。
「夜郎自大」一詞源自漢代《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邊陲小國夜郎國(今貴州一帶)國王因地處偏遠,自恃小邦才智,竟向漢使者發問:「漢孰與我大?」夜郎國具備自給自足的自然條件,卻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未能深入瞭解當時漢帝國的版圖與強大國力,卻因君王自大無知釀成亡國。首先是夜郎君主自視過高,未能察覺漢朝在軍事、經濟與文化上的絕對優勢,再來是不肯正視大勢,不願加強與鄰國的連通,最終在漢帝國向南拓展時被輕易兼併。「自負者敗,謙受益」,夜郎自大的愚行,恰如今日若領導人不審時度勢,盲目激進或盲目妥協,皆將導致國家陷入被動。
另一個相反的案例是波蘭自18世紀末遭三次瓜分,一度在地圖上消失。1918年恢復獨立後,新生的波蘭共和國面臨德意志帝國與蘇俄兩大強權夾擊。皮爾蘇斯基(Józef Piłsudski)是波蘭復國後的核心領導人,他提出的「在德國與蘇俄之間求平衡」戰略,具體表現為(一)外交多元化:與法國締結軍事同盟,以強力西方夥伴制衡德國;(二)戰時靈活機動:在1920年波蘇戰爭中,通過華沙戰役果斷反擊蘇軍,借助法國軍火與軍事訓練,最終逼退蘇軍,保全國家主權國家利益;(三)限度合作:在需要時與蘇俄簽訂《里加條約》,暫時換取和平與邊境安全,為國內整頓贏得時間。
這些策略使波蘭在兩大強權環伺下,獲得相對安全的戰略緩衝,延緩了再次被瓜分的命運。然而,國際盟約並非牢不可破;1939年德國與蘇俄再次聯合入侵,波蘭終在兩面夾擊下覆滅,凸顯外援不可靠,強國自強的必要性。
對當下的啟示,面臨外部壓力與安全威脅時,領導人若一味求和、淡化矛盾,只會讓潛在對手更肆無忌憚地推進既得利益,但更要警惕「尋釁叫囂」帶來的禍端。高調對抗需要相應實力支撐,否則將陷入口惠而實不至的窘境。台灣需要靈活務實的平衡戰略,既要穩固傳統夥伴關係,也應積極開拓新型合作平台,國人更須堅持歷史擔當與文化自信,因為歷史與文化是民族的根基,領導人更應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與歷史敘事,不被外部的輿論輕易左右。正視先人的犧牲與奮鬥,才能凝聚國人共識,形成內外兼濟的堅實後盾。
借鑒夜郎自大與波蘭的前車之鑒,我們應當不盲目自負,亦不草率妥協,而要以全面提升實力、靈活多元外交,捍衛國家尊嚴與人民福祉,走出屬於自己的和平與繁榮之路。
(作者係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
5月14日,教育部長鄭英耀在受訪時表示,「國際交流對學生來說是好事,但對於和中國大陸交流,以現在來講不鼓勵,甚至是禁止、反對」鄭英耀顯然是把賴清德兩岸交流說得最清楚的第一人,但暑假在即,很多學生已計畫好要到澳洲、美國、大陸遊學交流,「難道中國大陸不能列入選擇嗎?」
師大教授曲兆祥說,學生想去哪裡,應該是憲法保障的自由,若教育部要明令禁止,應該立即行函給學校,否則除非憲法改寫,要不然師生可以照舊行事。北教大語創系副教授楊宗翰質疑,教育部到底是認為大陸不值得交流,還是不允許交流?限制的是學術參訪、師生交流,還是不允許參加對岸舉辦的研討會,時間上又該從何時起算。
其實,落地招待在過去都是雙邊習以為常的安排,對學生來說是減輕經濟負擔,又可以有實質交流的體驗,但現在若陸方提及落地招待,學校反而不敢去了,因為只要陸方給予台灣學校特別關照,就會被懷疑是要「統戰」學生,由此可見,民進黨政府對年輕人的自主判斷失去了信心。
自賴清德上任後,兩岸關係比以往更加倒退,特別是他推出「賴17條」後,整個台灣社會陷入「綠色恐怖」中,好像只要碰觸兩岸交流,就隨時可能被霸凌甚至遭到司法清算。這本來只適用於規範政治人物或泛公務員,想不到如今連單純的學生都受到牽連。怪不得近期校園充滿暴戾之氣。
近期在各大學校園看到不少罷團在擺攤時,掛著密錄器「自行蒐證」,若有家長上前勸導罷團不要對學生洗腦,就會遭到罷團圍剿嗆聲,並拍攝事情經過,放在網上公審,看了令人難過。
其實,教育部早已要求各校於赴陸交流之前要做登記,只是現在根本不准學生去,卻沒有相關細節及配套,師生要怎麼做才不違法?去了又會有什麼樣的處罰?部會首長應該把話講清楚,政策轉折應有充足的理由與配套,不能讓已排好暑假行程的師生,因部長受訪時說的一句話,就被迫陷入違規的風險中。
台灣面臨美國關稅戰、內部又因大罷免引起社會紛擾,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下一代生活更美好,也是很多弱勢族群翻轉人生的機會,民進黨政府若只為了其政治利益,限制學生出外交流的選擇,剝奪他們未來升學、就業、創業的機會,這豈不違反了教育的目的?
(作者係青年媒體工作者)
2025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團,從農曆4月5日子時至4月14日申時(陽曆5月1日至5月11日)展開,全程共10天9夜。參與人數33萬人,史上最多,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全程400多公里的路線都是徒步的行程,可見信徒之虔誠。
此外,1992年,台灣嘉義笨港港口宮就與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宮締結至親廟,每年農曆3月23是媽祖誕辰日,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媽祖宮廟恭請分靈媽祖回到「媽祖故里」湄洲島尋根溯源、謁祖進香。
諷刺的是,內政部配合賴清德的17項政策,藉口為保障國人赴陸交流有安全保障,要求今後團體到對岸交流時,要先登錄相關資訊,留下聯絡窗口,目前有1.2萬個立案團體適用。藍營立委批評,不先檢討府院黨的共諜案,反倒管媽祖去大陸交流?把台灣媽祖回到湄洲娘家也視為宗教統戰?民進黨立院黨團還提案要訂立立委赴中條款。
民進黨自執政以來一直推行「去中國化」政策,但民間對來自大陸的節日慶典卻越來越盛,無論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其花樣、著力比諸節日的發源地大陸,有過之而無不及,民俗信仰更是如此。不管是傳說或神話,媽祖的信仰源自大陸,台灣人所信仰的神祇,媽祖、關公、濟公、包公、天公、玉皇大等都是大陸人。要求大陸人保佑台灣,但在民進黨文化清洗與洗腦改造下,卻力求與大陸切割,視大陸如寇仇,陸配所享權益比外配還不如。
近來賴清德對內發動「大罷免」運動,要搞合法政變,甚至還循「法院是執政黨開的」老路,搜索在野國民黨的地方黨部,扣押黨工負責人。對大陸則從基礎版「務實台獨工作者」升格為2.0版,定義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並發布17項策略,幾近宣布台灣部分戒嚴,台獨之路越走越險。引發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網站刊登卡內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S. Chivvis)一篇題為「川普應該管管台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的文章,認為賴清德不斷強調台灣主權獨立,雖有助於鞏固自身支持,卻也提升了北京動武的風險。他表示川普政府應及早出手遏止,避免賴誤以為美國的沉默等同默許,進而把美國捲入一場可能是災難性的戰爭。」
在民進黨的思想改造及綠色媒體鋪天蓋地的扭曲報導下,台灣大部分民眾已呈現思維分裂的狀態,社會愈不安,就愈乞求大陸人化身的神給予保佑,但又仇視大陸人。幸好台灣民眾對媽祖虔誠入迷,甚至還發揚光大,看來兩岸融合邁向統一仍有一線生機。
(作者係自由評論員)
五四運動在台灣已變得無聲無息,近年來更無熱血青年發起社會革新及維護愛國情操的運動。今昔相較,台灣青年對國家民族的認知,與前相差甚遠,此和民進黨大改民粹主義,以民主之名破壞民主有關,而國民黨的輕忽、鄉愿、缺乏鬥志、因循苟且也拖不了干係。
五四運動的背景
一戰時的協約國於1919年4月30日擬定「巴黎和會決議」,將德國在山東膠州灣租借地的權益讓予日本;同時日本威迫北洋政府簽訂「21條密約」,消息曝光後,北京大學的千餘位學生於5月2日晚舉行大會;同時聯合他校學生代表於次日晚聚會,決定5月4日齊聚天安門。5月4日下午2時許,共計有3千餘人舉行愛國抗議活動,雖遭政府阻擾,卻廣受全國中大院校學生、工商團体與民眾的支持,所以「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羅家倫,在宣言中說「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以及兩大信條即「中國的土地可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由此可知,中國雖是戰勝國,但因國力薄弱,軍閥各自為政,依然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
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即闡明大學不是官僚養成所,而是以講究學問為主的學術殿堂。同時他感受到中國的落後及衰敗是因觀念保守陳腐及制度僵化,乃提出民主(德先生)及科學(賽先生)是中國必須學習的兩大方向。他支持白話文,所以德、賽先生及白話文,便成為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主張,也成為國家發展的目標。
國、共兩黨自1939年便各自訂定五四為青年節,但國民政府1943年將黃花崗起義的3月29日訂為青年節,五四則改成文藝節。
德先生的今昔
賴清德應該很瞭解民進黨成立之初大聲疾呼的民主、自由、黨政軍退出校園等主張,為何現在所作所為和當初的主張背道而馳呢?立委才就任一年光景,民進黨要罷免35位國民黨立委,起碼應先公布他們的罪狀,以供民眾參考吧。否則難免讓人以為民進黨是想利用大罷免,企圖將綠委在立法院過半。
民主既然是以人民為主的制度,政府就應體恤人民期望和平繁榮發展的心願,並努力以赴,但賴清德卻舉起抗中反中大旗,製造台海危機;台海若啟戰端,賴清德之流能固守台灣嗎?
台灣每年與大陸的貿易均呈順差,2021年順差為1046.8億美元,順差雖逐年下降,但至2024年仍有699.9億美元順差。賴呼籲同胞必須團結,但實際卻仍支持各式綠媒、網軍、黑熊、青鳥等組織,抹黑、抹紅在野黨政治人物。賴清德如今動用檢調單位,強行搜索國民黨各地方黨部,並拘押相關黨部的主任委員及黨工;相對地,對同樣有不實簽名罷免「藍委」的團體卻不聞不問或縱放,而造成民眾批評「雙標辦案」。連陳水扁、呂秀蓮、謝長廷、林濁水都無法接受賴政府的偏激作法。
川普甫上任就宣布加徵關稅、收購加拿大及格林蘭、巴拉馬運河歸回美國,引起加拿大、歐盟、北約不悅,唯獨民進黨搖尾乞憐、諂媚奉承。其實,即使台灣產業加大對美國的投資,但美國不僅還是販售一些老舊武器且無任何折扣,還強迫台灣接受美國的萊豬、牛肉及其內臟與基因轉殖的動植物產品進口,難道這是友邦該有的作為?
賽先生的今昔
台灣的科技發展除晶片產業領先國際外,其他方面的成就並不顯著。政府為貫徹反核政策只知在地狹人稠的小島上開發風、光電,導致農田環境支離破碎,政府為何不用心研究開發其他不會增加氣候變遷負擔的發電技術?明知農業是增加溫室氣體的重要源頭,卻報導其產生溫室氣體比率僅占總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遠低於國際間的15-18%,恐怕是計算太草率,或甚至是唬弄國際社會。
相對而言,中國大陸在太空科技、交通、基礎建設、軍工業發展、及資訊產業等方面,都有傲人的成果,顯示在賽先生方面的表現,大陸優於台灣,應該歸功於大陸政府有願景、有魄力,並在人才培育上下了功夫吧!
結語
台灣1996年實施全民直選總統,由有「民主先生」之稱的李登輝當選;不料李登輝在任內以「奶水」養大民進黨,讓民進黨得以在2000-2008年首次掌權,其後馬英九雖執政8年,但自2016年起至今,民進黨連續執政9年期間,顯現的盡是治國無能、貪污腐敗、鬥爭在行、虧空國庫、蠻橫跋扈、壟斷新聞、舔美抗中、濫用司法,現連有良知的民進黨人士都紛紛大加撻伐,白沙屯的媽祖都表示不支持賴清德的胡作非為。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有一句名言,「當美國的政敵危險,做美國的朋友致命」。可惜賴清德不詳其中奧妙,為表現對美的忠貞不二,積極地「反中保台」,但台灣年輕人用盡各種辦法逃避兵役。民進黨目前只知搞大罷免,把台灣的民主制度搞殘、玩廢,而國民黨又軟弱無能,選民看了只能嗚呼哀哉,自求多福!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賴清德先提出「脫中入北」的戰略構想,後又澄清「脫中入北」只是學者主張。在當前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的變動下,減少對中國大陸單向經濟依賴,加強與北方民主國家積極合作。如今,賴清德又引全球布局來作背書,喊話包含大陸地區,難道只是意識形態上的「真脫中、假入北」?
「脫中入北」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如何在減少對中國大陸依賴的同時,維持經濟穩定與整體成長,成為一大難題。其次,與北方民主國家的合作是否能帶來實質經濟利益,亦需觀察。最後,台灣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參與仍然受限,如何突破外交困境,實現真正「入北」的目標,也是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否則,賴政府這由內而外的政治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終究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從戰略願景到現實挑戰
回顧1990年蘇聯東歐解體之後,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許信良主張「大膽西進」,提出「東西橋樑、海陸介面」戰略構想,直到李登輝以「戒急用忍」回應時局,最終迫使「大膽西進」的主張破局。而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雁行理論」,主張台灣要向南方擴展,也讓台灣開始思考「南北縱橫」的戰略定位,尤其東協地區分別成為李登輝、陳水扁以及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南向政策」標的。馬英九執政時期則打造了「東西橋樑」,成為唯一呼應許信良「大膽西進」的元首。
賴清德上任後,既不能將南向政策發揚光大,還把「大膽西進」打成「境外敵對」,日前接受專訪透露「脫中入北」經貿路線子虛烏有,強調這是個別學者對美國對等關稅所提的策略,其國家產業發展政策一直都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其中包括中國。鑑於川普的對等關稅朝令夕改,最新進度推向中美關稅大戰休兵,相較賴清德才把大陸定義「境外敵對勢力」,導致兩岸劍拔弩張,結果北方老大哥川普策略轉彎,甚至拋出「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議題,也讓賴清德的「脫中入北」幻滅。
想真正「脫中」或選擇切割
賴清德上任以來就盡想著「對抗性脫鉤」大陸產業鏈,強調要在民主價值基礎上與全球連結,在經貿上尋求降低風險、保障供應鏈安全。因此,「入北」是指強化與G7(美、英、法、德、日本、義大利、加拿大)等先進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脫中」則是出於安全與分散風險的考量,期待能與中國大陸經濟完全隔離。賴清德的這番澄清,試圖緩解政治圈與產業界的疑慮,但也凸顯出政策的模糊與矛盾。賴政府一方面主張「脫中」並非敵對脫鉤,另一方面又積極遂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例如投資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國。這類意識形態掛帥的經濟策略,對大量仰賴大陸市場的中小企業而言,賴政府的政策恐怕還是只為「脫中」。
賴清德的「脫中」戲法早有脈絡可循。《華盛頓郵報》指賴的「十七條」是在向川普政府的鷹派人士喊話;後又拋出「脫中入北」風向,不料在中美關稅談判達成一定協議後失利。最後,為與中國大陸爭奪二戰的話語權,賴清德利用紀念歐戰勝利80周年,將大陸形容成極權軸心,來為自己的「脫中入北」留下最後尊嚴。
「脫中入北」已讀不回
賴政府希望參與「印太經濟架構」(IPEF),遭到美國婉拒,顯示即使在外交政策上努力站隊美國,依舊無法獲得實質回報。此外,賴政府上任以來,雖聲稱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至今毫無進展,甚至被加拿大、紐西蘭等成員國公開表態保留,顯示外交與貿易仍受中國大陸強烈牽制。 「脫中入北」口號喊得響徹雲霄,國際社會對台灣「入群」的需求卻表現冷淡。
「入北理想」與外交現實間出現巨大落差,即使台灣在半導體與關鍵供應鏈地位舉足輕重,但目前歐美多數國家仍顧及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對台灣採取技術性冷處理。所謂的「全球民主夥伴」,往往只在戰略議題上表態支持,實際貿易與制度性合作卻始終無法落實。根據主計總處2024年資料,中國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比約21%。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總值超過對美、日、歐的總合,顯示「脫中」尚未實質發生,頂多只是科技供應鏈的一部分轉移,一旦過度強調與中國大陸對立,反而可能會衝擊到本地產業的營運,甚至造成資本外移與人才流失。
賴清德從戰略口號演變至今淪為「真脫中假入北」,暴露出政治宣示與經濟現實的落差,台灣確有必要尋求供應鏈多元化,但若政府未能提供配套支持與實質出口轉型等相關政策,「脫中」不過只是紙上談兵;同樣,若「入北」無法突破外交框架與地緣政治的障礙,口號再響亮也無法化為實質成果。
賴清德政府若要打造「全球化台灣」的願景,應該停止用意識形態定調經濟路線,而以務實手段引導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並與國際社會建立真正的制度性夥伴關係,而非只靠地緣政治選邊與價值口號。否則,「脫中入北」終將只是政治上的空洞標語,難以帶領台灣走出國際孤島的困境。
(作者係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