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再度上任後,美國的性別政策立即發生重大改變,也同時引起劇烈抗議。他在就職演說中重申競選期間的主張:性別只有男女兩種,而且是不容改變的。當時他是用gender來表示性別,之後在所有的行政命令中都立即改成了sex,而且其中有一個是要求所有官員只能使用sex,不可用gender

同一天,在石牆國家紀念區(紐約格林威治公園,2016年民主黨歐巴馬總統指定為同志運動起始的紀念園區)官網上的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等)的T不見了,接著Q也跟著消失,回到LGB 的歷史起點,當然旋即招致跨運者舉牌抗議。在就任當天與性別相關的行政命令中,有一條是醫療機構停止對19歲以下的年輕人進行變性治療和用藥,2月13日便遭到馬里蘭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Brendan Hurson暫時禁止執行。

兩黨的性別政策

從川普的資歷來看:房地產商、電視實境秀主持人和政客,應當沒有強烈的性別意識形態。檢驗他過往數十年的公開言論,他對於性別議題的立場可謂寬鬆模糊,甚至搖擺不定。與21世紀民主黨政權堅決支持女性工作權、反對性侵和性騷擾、支持墮胎合法化、同志人權和同志婚姻及性別認同的立場,以及雷厲風行推動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元、公平、包容)的政策對照,川普對女性工作權、防止性侵和性騷擾、墮胎合法化、同志人權和同志婚姻等「進步」議題都沒有強烈的表態和作為,甚至進一步撤銷了推動DEI的機制和人員。他雖然提出對小費和加班費減免所得稅的主張,卻反對拜登針對女性所擬的「公平薪資法案」。對於工作場所和校園的性侵害、性騷擾,他放鬆歐巴馬政府以來的嚴厲行動和懲處,要求更多事實調查。至於反對跨性別者從軍,理由之一是軍方支付跨性別醫療費用太花錢。

川普從政以前曾經是民主黨員,對性別政策保持相當開放、偏向自由主義的觀點,一度公開支持墮胎合法化,表示女人應有身體自主權,也同情同志運動,認為他們有權做自己愛做的事。21世紀後,他轉向政壇發展,為了迎合共和黨選民,他的立場開始趨於保守。上屆總統任內,他任命了三位保守派大法官,最終推翻了1973 年墮胎合法化的判例(Roe v. Wade)。不過,在2024年競選期間,他雖讚賞阿拉巴馬州全面禁止墮胎政策,卻主張墮胎是否合法化應由各州自行決定。

2015年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川普並未反對,今年也任命了公開出櫃的男同志Scott Bessent為財政部長。因而在性別議題當中,他與民主黨最大的差異在於性別認同,而民主黨努力推動的性別認同政策,也可能是它失去選票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sex到gender

Gender是1960年代英語的產物,用來指某些人感受到自己的性別與出生時被認定的不同,因而在sex外借用了一個字,文法上的「詞性」:gender,用來表示一種不認同生物性別的心理狀態。因為這是新的概念,不易翻譯,因此在某些語言中都直接採用音譯,如日語、捷克語等。然而,21世紀初期以來英語的sex 已衍生出性別之外的意義:性交,這讓很多人覺得說起來不夠文雅,乃以gender 取而代之,以至二字同時都用來表示性別。

1995年聯合國在北京舉辦第四屆婦女大會時,為了要使用gender這個字,還特地於會前在紐約召集60國的聯絡小組,討論其定義,最後決定不增加新的意義(仍然與sex同義)。然而,gender這個字不像sex那樣直接對應到實體存在的男人和女人,因此其定義較為抽象模糊,也因為如此,給予人們對性別更多的想像空間,不僅gender越變越多元,也使得sex的物質基礎和穩定性遭到質疑。

gender的意義隨時間變化,從與sex同義演變至當下最新的用法:與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同義。而性別認同也從1960年代相當穩定地在心理上認同另一種性別,擴張至認同可以隨時改變,不限男女,甚至可能無窮多元。因此「性別」又取代了「性別認同」,也消滅了男女的二元性別。

紐約市長Bill de Blasio在2016年發布該市人權委員會所認定的31種性別認同,任何公司行號若不以個人選擇的代名詞(she, he, they…自定)稱呼對方,最高罰則是25萬美元。除了代名詞外,有關性別的流動,還包括任何人可以選擇進入適合自己性別的廁所、更衣室、運動場所等,參加性別分項的運動比賽,乃至於自由選擇護照和駕照上的性別。

Sex vs. gender

2020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將憲法修正案第7條禁止工作場所性別 (sex-based)歧視,擴充至包括性別認同的歧視,2024年4月拜登政府將相同原則用到與教育相關的憲法修正案第9條,在接受政府補助的教育機構內,學生可以決定自己的性別,並且使用相符的設施,遭到26個州的反對,24州贊成。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5比4否決了拜登政府的命令。

Sex有穩定的生理基礎,男女分類在醫療、運動、女性安全和權利保障方面都有重要法律意義,男女也占至少99%以上的人類,這事實不容抹煞。但任何分類都難免有例外,性別少數必須受到包容、尊重和理解。Gender突破社會對個人行為和角色的強制規範,在文化和社會層面可以為個人帶來更大的自由。如何走出對立的兩個極端,創造更和諧的共存,考驗著美國領導人。

(作者係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再度上台後,美國的國內治理體系受到重大衝擊,國際政治經濟也面臨諸多無法臆測的衝擊。身處在地球村的台灣,尤其是中美矛盾加劇時的重大風險所在,是否可用同屬西方民主價值聯盟為由,降低川普主義的衝擊?

事實上,當世人看到美國副總統范斯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竟然大肆批評同屬民主價值聯盟的歐洲國家,引起歐洲國家大為不滿,那麼不屬於西方國家的台灣還能盲目樂觀嗎?台灣將何去何從,必須仔細思索。

「川普主義」不是特例

表面上看起來,川普是在顛覆美式民主的思維,但事實上,川普只是顛覆建制派包裝的美式民主。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雖然標榜是民主價值的領導者,但核心思維一直是「美國優先」;川普不是特例,只是採用非典型的手段,其中帶有個人在家族繼承與商場競爭的經驗風格。

川普主義的美式民主有三大特色。首先是「民粹主義」,也就是呼應讓美國人生活過得好的草根民主呼聲,特別是因應基層民眾對物價高漲、薪水低落的不滿;縱使美國有憲政主義、法治主義的傳統特質,但美國優先的民粹主義還是真正的內核。

再者是「霸權主義」,當美國已居於世界霸權地位,從孤立主義走向建構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無政府的國際關係中擔任世界警察,但無非還是體現美國必須掌有最大權力的心態。掌握權力的美國,除了要建構獨一無二的美式民主價值觀外,「美國優先」仍是前提。

第三則是「重商主義」,亦即美國將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結合到極致,認為追求財富是榮耀天主、幫助世人,所以資本主義在前、軍事武力在後,在全世界攫取與積累龐大財富,但目的還是「美國優先」的最大利益,世人不應只看到好萊塢電影的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形象。

台灣可能面臨的衝擊

面對川普發起自認為最有用武器的提高關稅大戰,準備要全面展開對等關稅措施,等待各國元首或部長前去談判他所謂的公平貿易;加上他揚言要買下格陵蘭、收回巴拿馬運河、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州、硬把「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還要在火星插上美國國旗等新型美國帝國擴張主義,台灣引以為傲的晶片優勢、戰略位置、民主價值勢必會面臨挑戰。

首先是矽盾還會繼續嗎?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被逼著到美國召開董事會,還要冒著洩漏技術機密的風險與英特爾合作,2奈米高階技術晶片提早8年在亞利桑那州量產。若掏空台積電動作不如川普的意,不但拜登前總統對台積電的補貼泡湯,台灣晶片還要被課取100%的關稅,因為川普一再強調,台灣晶片搶走了美國的生意。

再者,自詡在第一島鏈居於承先啟後位置的台灣還會繼續重要嗎?多位被川普任命的國務院官員曾表示,台灣沒那麼重要,即使沒有台灣,美國仍可以存活;甚至中國大陸一旦入侵台灣,就要將台積電炸掉,讓台灣變成解放軍無法全身而退的火藥庫。

第三,如前所述,西方民主價值聯盟都已在內鬨,非西方國家台灣的民主價值又有何價值可言?想要結束俄烏衝突的川普,跳過歐洲、烏克蘭與俄羅斯普丁通話後,美俄外長就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近四小時的對話,澤倫斯基都可能被替換下台;西方民主價值聯盟的烏克蘭都可被拋棄,非西方國家的台灣有什麼了不起的價值跟美國利益相比?

台灣應選擇安全發展道路

賴清德上台後,台灣政局始終處於全面對抗中,外部風雲面臨川普主義的變幻莫測,如果兩岸關係依舊是一觸即發,對台灣的安全與發展絕對不利,因此執政的民進黨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處理與在野黨的關係、因應川普主義的新形態衝擊,特別是怎麼解開兩岸關係僵局。

賴政府應該正視朝小野大的客觀現實,不要想以大罷免方式增加民進黨立委席次;因為這不僅可能適得其反,而且會讓自己雪上加霜。換言之,若島內政局能夠穩定,才能團結起來面對川普主義帶來的衝擊,穩住台灣的晶片優勢、戰略利益、民主價值。

當川普可能因想從中國大陸取得政治、經濟利益,而犧牲台灣以成就美國時,台灣的作法不應是讓川普予取予求,將「護國神山」與晶片機密外流,陡增國防預算到3%、5%,甚至到不可能的10%,而是尋求與大陸恢復良性互動、和平發展,才可在川普主義的洶湧波滔中,求安全穩定、繁榮發展。

進而言之,台灣應尋求在「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中,找到兩岸同屬一中的對等尊嚴互動關係,這樣不僅不必投資高額國防預算卻無法保障台灣安全,還可以保住最新高科技半導體晶片留在台灣生產,更可以在安全且繁榮的環境下,深化真正體現民主價值的生活,帶來人民利益與福祉的最大發展。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就任後任命馬斯克擔任政府效率部部長,整頓聯邦機構,其中包括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下稱開發總署)。事實上,有關開發總署的問題早在川普前一任期就已引起保守勢力注意,但川普當時沒有積極處理,此番重回白宮,自然是要貫徹到底。

開發總署引發的爭議,並非經費大小的問題,而是使用項目的爭議,這些錢用在某些國家的項目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很多是連在美國都沒有共識的議題,美國基督教徒認為他們不符合美國的價值,甚至違反基督教教義。開發總署引發的經費問題也非政治問題,而是前幾任政府的作為引起很多美國人不滿。

早在2017年3月,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就發表一篇文章,主題是「國務院與國會應該探討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與索羅斯在海外推動激進的議程」(State Department and Congress Should Probe USAID, Soros Promotion of Radical Agenda Overseas),該文章主要探討的是民主黨歐巴馬總統在八年任期內,透過開發總署,在境外推動一些連美國國內都沒有共識的議題,而且這些項目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當時有許多外國官員向美國國會議員告狀。

該文章表示,開發總署的宗旨本是為在全球終結貧窮、宣揚民主與公民社會,開發總署雖在這兩件事情上有不少成果,但接受捐贈的國家在經濟成長與發展方面並沒有預期來的好,顯示自由市場經濟與法治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傳統基金會也發現,開發總署透過與索羅斯(George Soros)合作,在墨西哥、愛爾蘭等天主教國家,投入大量金錢宣導「墮胎合法化」,在印尼宣導「吸毒除罪化」,在馬其頓傳授先進的動員方法,在瓜地馬拉推動「變性人權利」,同時在全球推動「嫖娼除罪化」。歐巴馬八年任內,索羅斯從開發總署收到大量捐助,成立了「開放社會基金會」,而該基金會成了開發總署預算的執行者。

在肯亞發生的案例是,開發總署出錢贊助宣導婦女性行為要使用保險套,但廣告的內容卻是非洲婦女若有婚外情,千萬要記得使用保險套。這個廣告激怒了非洲人民,最後被迫下架。非洲國家不願意受到美國的干涉,而馬其頓的保守黨派則抱怨,開發總署與美國大使館是馬其頓深陷政治危機的幕後黑手。

傳統基金會這篇文章建議,川普政府應趕快調查開發總署與索羅斯及其基金會的關係,以及他們與美國大使館在各國的關係,尤其歐巴馬利用開發總署在海外搞的這些事情,已造成美國逐漸失去多個國家的中間力量支持,而俄羅斯恰好就在此時趁虛而入,讓這些國家倒向俄羅斯那一邊。

八年前,傳統基金會的論文對開發總署的作為表達了反對立場,但川普在結束第一任期前並沒有對開發總署展開積極調查,直到川普回鍋任命了馬斯克檢討政府效能,開發總署的爭議才又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前。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四, 27 二月 2025

1月20日,川普在第二次就職典禮的演說中誓言要「恢復安全」,因為他的政府將清除「危險的罪犯,其中許多來自監獄和精神病院,他們從世界各地非法進入我們的國家」,他的願景包括封鎖邊境、終止「出生公民權」,以及大規模驅逐移民。儘管美國存在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限制性政策,但美國一直是一個移民國家,而真正侵蝕移民和美國公民權利與安全的並非移民,而是針對他們所採取的排外措施。

美國曾制定排華法案

1870年代前,美國尚沒有實施限制移民的聯邦法律。但在那10年間,加州失業率不斷上升,導致白人工人指責中國移民搶走了工作、壓低了工資。1875年12月7日,美國國會繞開中美兩國簽訂的《蒲安臣條約》(Burlingame Treaty)之「自由移民」條款,通過以加州聯邦眾議員佩奇(Horace Page)為名的《佩奇法案》(The Page Act),限制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苦力和女性移民美國。1882年4月17日,佩奇更進一步提出《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將大多數華人勞工拒於美國之外長達10年。這些法律及其背後的種族主義,使得對華人社區的私刑暴力合法化,包括1885年懷俄明州石泉城爆發的大屠殺,白人礦工殺死28名華工,打傷15人,並摧毀了當地的唐人街。

《排華法案》違背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確立的「所有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的人都是公民」。黃金德1873年在舊金山出生,其父母都是中國人,1894年他赴中國後,移民官禁止他重返美國,稱他非美國公民。聯邦最高法院裁定,黃金德一出生便擁有公民身分,而其「與生俱來的美國公民權,並沒有因任何原因失去或被剝奪。」(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 1898)

美國移民政策充斥種族歧視

美國公民身分不應因種族、血統或政治立場而受到挑戰。然而,美國移民政策一向都有種族歧視。1930-60年代期間,美國迎來大量來自愛爾蘭和德國的天主教徒移民,激化了新教徒對愛爾蘭裔及其主導的民主黨產生敵意,這些移民常被視為美國價值觀的威脅。美國本土主義者成立了一個秘密團體,當其成員被問及他們的行動時,他們一律回答:「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因此,該團體被稱為「一無所知黨 」。19世紀末,越來越多東歐和南歐人開始移民到美國,美國決策者擔心這些被視為劣等種族的新移民,會玷污美國的血統。國會1924年通過《移民法》(Immigration Act of 1924),對各個民族設置了配額,優先考慮北歐和西歐移民,幾乎完全禁止亞洲移民。

美國「大蕭條」造成墨西哥移民成了替罪羊,那時美國西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官員無差別地逮捕墨西哥後裔,強迫他們登上開往墨西哥的卡車、大巴或火車,據信當時被驅逐的200萬人中約有六成是美國公民。當希特勒軍隊橫掃東歐和西歐時,美國配額制度及孤立主義的氛圍,沒有為想逃離納粹迫害的難民提供援助。直到1960年代,「移民國家」一詞才在美國得到廣泛的認可,當時甘迺迪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美國得益於人民多元化。1965年的《移民和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結束了原國籍配額制度,但也引入其他限制性措施,如首次對西半球國家實行配額。該法限制墨西哥的移民,但美國對其勞動力的需求愈來愈大,最終導致非法移民的增加。該法改變了美國的人口結構,提高了移民的品質,增加了移民的機會,對美國及全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1986年的《移民改革與管制法》也產生類似的雙重影響。該法案使大約300萬無證移民合法化,允許他們合法工作,並為他們提供獲得公民身分的途徑。但這項立法也為擴大邊境巡邏提供更多資源,許多墨西哥人為了逃避邊境管制,選擇越來越危險的路線,例如穿過亞利桑那州的沙漠,有不少人被響尾蛇和極端氣候奪走生命。到21世紀初,美墨邊境每天都有人因偷渡而死亡。

大規模搜捕移民行動違憲

川普上任後迅速頒布一連串行政命令,重新分配軍方資源,以支持大規模驅逐行動,並授權美國移民官員進行更多逮捕行動,包括在學校、教堂和醫院等地執法。這些措施遭到公民和移民權利團體的反對,而邊境巡邏隊在邊境160多公里範圍內進行沒有搜查令的檢查,違反了憲法第4條修正案「不受無理之搜查和扣押」規定。但據路透社報導,川普將沿用1798年的「外國敵人法」(Alien Enemies Act),而美國上一次動用這項法律是在二戰期間,為關押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後裔的拘留營所用的法律依據。川普此舉勢必面臨法律挑戰,不過,一旦成功,將允許他繞過正當法律程序,加速驅逐移民。

加大驅逐行動會議家庭分離,被驅逐的父母不是選擇將其公民子女留在美國的家人或朋友處,或帶他們回國,但許多孩子從未在國外生活過,也不懂英語以外的語言,這形同剝奪了他們的公民權利。川普還誓言要向南部邊境派遣軍隊,停止所有未經許可的入境,結束被稱為「抓了又放」的作法(被抓獲的移民在案件審理期間,通常會被國土安全部釋放),並恢復強迫尋求庇護者必須在墨西哥提出申請,並在墨西哥等待的政策。簡言之,他將開展「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

取消「出生公民權」須修憲

川普上任第一天就頒布行政命令,終止對非法移民和持有簽證者在美國所生的嬰兒自動獲得公民權。法律專家一致認為,憲法第14條修正案中的「出生公民權」(birthright citizenship)原則,不能僅透過法令廢除,而必須修憲。然而,美國修憲門檻非常高:先需獲得參眾兩院三分之二的同意票,再加上美國四分之三的州批准。

1月21日,20多州的檢察長提起訴訟,稱該命令違反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2月19日,位於舊金山的聯邦上訴法院宣判,川普簽署的終止「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無效。本案最終將由聯邦最高法院裁決。

川普眼中2000萬的所謂非法移民,幾乎清一色都是兩類人,一是來自亞非拉地區的有色人種,二是非基督徒的白人亦即穆斯林群體。換言之,他要打擊、驅逐的非法移民是非基督徒與非白人群體。至於跟他們有著同樣信仰的白人,比如來自歐洲地區的移民,他們不僅不會拒絕,而且還會敞開懷抱歡迎。由此可知,美國的打擊非法移民運動,帶有種族歧視及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也就是「白人至上」的色彩。其最終目的其實是要通過打擊非法移民與「閉關鎖國」,來阻止美國變成一個非白人與非基督徒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以免動搖美國被白人與清教徒統治的「國本」。也因此可看出,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是要讓美國重新回到右翼的保守主義價值觀,防止出現價值觀的多元化。

以川普為首的保守主義勢力會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主義勢力認為,這些年來美國之所以亂象叢生,是因為非法移民的湧入使美國文化與價值觀混亂與多元化,而且連像歐巴馬與賀錦麗這種非白人都成為國家統治者;二是歐洲國家這些年吸收大量亞非拉裔移民,其中包括大量的穆斯林,成為社會的亂源,而且那些國家有可能變成以非白人與非基督徒為主的國家,美國絕不可以走上同樣的路。

驅逐行動會導致社會不安

美國移民歷史表明,任何大規模驅逐行動都可能對美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川普的大規模驅逐計畫雖然在其支持者中得到認可,但其後果勢必導致美國社會更大的不穩定。

何況,川普本人也來自移民家庭,他的祖父1869年出於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小鎮,由於逃避兵役被剝奪公民身分,於是帶著妻兒跑到美國,隨後經營起房地產生意,歷經三代成就了今天的川普家族。川普的母親也是來自蘇格蘭的移民。以其背景,川普當前的移民政策可以說是歐洲的白人老移民排斥拉美的新移民。另外,川普很可能是想用移民問題作為與民主黨鬥爭的政治議題,或許到頭來,他所謂的大舉驅逐無證移民可能會落得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收場。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週四, 27 二月 2025

「今天起,美國的衰退停止!」、「黃金時代從今天開始!」、「上帝拯救了我,讓我使美國再次偉大!」川普上任兩周內,以驚人的速度,肢解了拜登在位四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紐約時報》這樣說:「架起了多管機關槍,同時向政府機關四面八方掃射,川普幾乎沒有放過華盛頓任何一個角落,他設法搗毀老舊的機構,按照他的想法重新組合。」

川普逆勢而行想扭轉乾坤

川普簽發了一籮筐的行政命令,主要涉及下列方面:遣返非法移民和阻止非法移民入境;退出國際衛生組織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提高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關稅(遭到反制後對前面二國暫緩執行);非法移民在美國境內出生的子女不得擁有公民資格(違反憲法修正案第14條);設立政府效率部;廢止所有政府機構內關於DEI(多樣化、平等和包容)的規定;禁止男變女的變性人參與女性的競技活動;特赦約1500名參與2021年1月6日攻擊國會山莊的所有被控有罪者(其中包括幾名毆打員警而被判重罪的犯人);暫停發放社會救濟款項90天(造成巨大混亂後做出妥協);解除關於人工智慧的限制;加強美國在加密貨幣方面的領先地位;解禁關於甘迺迪和馬丁路德被刺的機密檔案;恢復聯邦政府擇優錄取的原則;宣布能源危機;釋放美國能源的潛力;廢止拜登發布的數十項行政命令等。

在電視前,在一大群支持者的圍繞下,川普在高高一疊行政命令上逐一簽字,簽完高舉示眾,非常得意。但是,這麼多顛覆性的命令,不僅推翻了拜登過去四年的政策,也直接挑戰了美國二戰後逐漸形成的「深層政府」,實際上是要逆勢而行,扭轉乾坤。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強大的建制派擋住,半途而廢。那可能是最大的悲劇。順便說一句,馬斯克效率部的團隊曝光,原來他們是一批從19到25歲的天才小伙子。

削弱國際開發署和CIA       

今天,川普一系列操作的震撼力還沒有傳達到整個社會,但美國的上層建築已經亂成一團。6萬名以上的聯邦政府工作人員已接受川普的條件,拿了一筆錢提早退休。剩下來的200萬工作人員人人自危,因為其中一部分人會被解雇,但到那時拿不到優厚的遣散費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川普設立編制以外,由世界首富馬斯克帶頭的政府效率部(簡稱DOGE),首先開刀的對象居然是國際開發署(USAID,下稱開發署)和中央情報局(CIA)。馬斯克把開發署關了,把樓封了,遣散了所有工作人員(後來公布,約8000名員工將減少到300人,目前受到法院阻止)。

開發署是由甘迺迪總統於1961年設立的獨立機構,其本意是要提供經濟落後國家醫療保健、疫苗、糧食等多方面的援助,附帶也宣揚美國民主制度的優越性。但其使命逐漸演變,政治性越來越強。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與已故總統同名但無任何關係)在參議院手握馬斯克提供的資訊,沉痛地宣讀了一小部分開發署捐助給發展中國家的款項,其中包括向伊斯蘭國、基地組織、哈馬斯和葉門等被視為恐怖組織的捐款,還有好幾筆向發展中國家的變性組織和LGNTQ組織的捐款。老實說,這只是冰山的一角。

開發署還向各國的政要精英撒錢,向全世界各大媒體送錢,試圖左右世界輿論。在美國,它跟民主黨及索羅斯的關係密切。馬斯克揭露,它向克林頓夫婦創立的基金會撥了11.4億的捐款,說是捐給海地救災,但到底如何不得而知。克林頓夫婦的獨生女也收到8400萬的捐款。馬斯克還列出開發署捐給紐約時報、美聯社、Axios、Politico等媒體總數高達數億的捐款,他在自己的X社交媒體上寫道:「紐約時報是官方資助的媒體」。開發署還付錢給中國武漢生物實驗室的三名中國研究人員,該實驗室的一名女研究員(不確定是否拿了開發署的錢)後到美國,控告中國向世界擴散病毒,並成為郭文貴的坐上貴賓(郭目前在紐約監牢裡)。馬斯克提到病毒可能來自武漢生物實驗室,導致全世界數百萬人死亡,但責任很可能不在中國。

在CIA方面,川普向所有CIA員工發信,說他們可以選擇提早退休。美國國務院負責外交運作,需承擔世界各國大使館和領事館的支出,但自己能動用的經費相當有限,而開發署和CIA的經費卻極為龐大,前者每年400億,後者根本就是個無底洞。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政策轉向,那就是川普要削弱開發署和CIA,從而停止這兩個機構在世界各地挑撥是非和製造衝突。直白地說,川普是在削弱美國的霸權,推動他一直想做的,那就是戰略收縮,丟下世界的大包袱,使美國獨自偉大。

解決中東問題語出驚人     

直到今天,美國媒體仍然沒有放過他。例如,2月4日川普簽了一份關於伊朗的備忘錄,其主要內容是:不准伊朗擁有核武器;制止伊朗支持的恐怖主義組織;壓制伊朗發展傳統導彈的能力。在簽字過程中,記者問他一個關於伊朗要刺殺他的傳聞,他答覆說,如果他被刺殺,他已通知有關方面徹底毀滅伊朗。結果,媒體大力渲染說他要毀滅伊朗,而不去報導這件事實際的重要性。什麼是它的重要性呢?那就是,他是在接見納坦雅胡之前簽了這份備忘錄!什麼意思?他不讓納坦雅胡對他的伊朗政策做出任何影響。他當然知道,納坦雅胡希望美國協助他摧毀伊朗的核設施,而川普用這個辦法拒絕了他。

或許你能體會到川普這裡使用的技巧:他說要毀滅伊朗,實際上他已經決定不幫助以色列去毀滅伊朗。

隨後,在記者招待會上,他說美國要「接管加薩」,把加薩打造成「中東的Riviera(著名的法國海濱勝地)」。這段話讓站在他旁邊的納坦雅胡聽得一楞一愣,只能說「這是很新的創意」。川普的實際意圖是什麼不得而知,但就跟他說要拿回巴拿馬運河、把加拿大變成第51州和購買格陵蘭一樣,他盡講一些極端離譜的話,讓媒體瘋狂炒作,然後從中取得一些對美國、或對他個人有利的後果。

在中東,他真實的目的是停止衝突,想解決巴以問題,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知道,在巴勒斯坦最難解決的是隱藏在地道裡的哈馬斯,因為所有巴勒斯坦青年男子都可能成為哈馬斯戰士,把反以色列的鬥爭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他任命的中東特使威科夫(Steve Witkoff)跟他一樣,也是在紐約搞房地產的億萬富翁,二人都是對付紐約公寓大樓拒絕搬家的釘子戶的高手。威科夫從中東回來後對他說,加薩被炸得滿目瘡痍,已不適合居住。聽取彙報後,川普就想到對付哈馬斯的高招是把巴勒斯坦人全部趕出巴勒斯坦,將它重建成吸引遊客的海濱城市;然後即便巴勒斯坦人回來,也挑不起戰爭了。

不過,巴勒斯坦不是紐約,哈馬斯也不是公寓大樓裡無處搬家的老夫婦們,川普似乎忘了加薩有200萬人口,豈是說搬就搬得了的?強迫他們遷移,那是種族滅絕罪行,何況聯合國第181號決議規定了「兩國方案」,怎麼辦?

美國難以打造出黃金時代

不過,川普有超人的自信,善於以氣勢壓人,他似乎相信,憑著美國強大的國力和話語權,他可以為所欲為。例如,新上任的國務卿盧比歐挾著川普的威脅,首訪中南美洲,結果所有小國都答應接受被美國遣返的移民。又例如,川普對納坦雅胡說在他就任前就要看到中東停火,並派遣威科夫前往監督,結果以色列1月19日就停火了。不得不說,霸道還是相當管用的。

但是,霸道是會得罪人的。在國內外,川普目前是四面樹敵,好幾州的法院都在杯葛他,華盛頓聯邦政府大樓前面抗議的人群一大堆。主流媒體都在攻擊他的政策,他的助手馬斯克被指控,沒有通過選舉卻越過民選的議會,關閉政府機構,違背憲法。馬斯克自己也說,他得罪太多人了,可能會被暗殺。

那麼,美國的衰落會停止嗎?黃金時代會到來嗎?只能這麼說,一方面不能低估川普的能力,在他不按牌理出牌的行動中,和他不斷發出的驚世駭俗的奇談怪論中,似乎有一種人們猜不透的邏輯。他不是又成功入主白宮了嗎?但另一方面,就像中國突然弄出來一個「深度求索」,對他的5000億發展人工智慧的偉大計畫沉重一擊,黑天鵝隨時都可能飛出來,即使有上帝加持,他也未必能在已經去工業化的美國,打造出新的黃金時代。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上任不到一個月,已發現他以總統之名,行帝王之實。皇帝犯罪不罰,川普有之;皇帝乾綱獨斷,川普有之;皇帝朕即國家,川普也有之。不過,歷史上尚有理性而不恥下問的開明皇帝,而川普專橫跋扈,一意孤行,以至於到瘋狂的地步實屬罕見。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有言:「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恰如《老子》所說:「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試看川普能夠瘋狂到幾時?

美國民主的失能

美國素以其民主政治自豪,也被許多國家視為典範。但民主的價值與信譽被川普玩得一乾二淨,民主要選賢與能,川普是法院認定的罪人,賢乎哉?川普因無能而連任失敗,能乎哉?美國以其三權分立自傲,但川普任命不合格而有爭議的官員,在國會照樣強行通過,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無視川普關閉國會通過的聯邦機構,減少或凍結聯邦議員分配的經費,立法權顯然不能制衡行政權。更糟糕的是,川普對9名大法官有6比3的優勢,築不成阻擋川普的防火牆。川普視法治為執政的障礙,而立法與司法均不能限制他,美國民主制度的失能,豈待言哉?

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後,席不暇暖就要平反襲擊國會的暴徒,即使被判20年以上的暴徒都可釋放,反而要處理逮捕審判暴徒的警長與法官。2021年初川普不承認敗選,鼓動暴力攻陷國會,乃美國民主的大恥辱,而今他顛倒是非不啻是對民主的第二次傷害!他更在幾星期內不時擴大其行政權,無視政黨輪替而外交政策延續的先例,盡棄拜登所有的政策,使美國的民主遭到自內戰以來未有的威脅。他宣誓效忠憲法,卻挑戰憲法增修條文第14條規定的「出生公民權」。他又下令扣押國會通過的資金,開除獨立的聯邦機構首長,明顯侵權。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法學院院長Erwin Chemerinsky說:「這樣的總統權力前所未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與政府研究中心主任Larry Jacobs也感嘆說:「說真話,川普上台的這一個月,美國的民主已死」,他的意思是:就在此刻,美國憲法所建構的「可以問責的代議制度已不復存在」。美國明眼人說得嚴重,但川普聽不下去,難怪有人叫他「川普大帝」!

川普乾綱獨斷

美國的民主制衡不了川普,他簽署行政命令好像皇帝下御旨,自1月20日上任以來三周內,已簽署超過50個行政命令。他以行政命令徵收加拿大與墨西哥25%的關稅,中國貨物再加10%的關稅,就踰越了國會的立法權。國會漠視之,無疑失職。川普掌握大權後,迅即撤銷拜登等8位前朝官員的安全許可以辱之,毫不掩飾公報私仇。他為了處理墨西哥邊境的非法移民,又越權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以便宜行事。他以精簡為名貿然解雇大批聯邦官員,還想要「買斷」(buyout)所有中央情報局(CIA)員工,要他們請辭,以獲得優惠補償,以及命令《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8家自由派媒體從國防部撤離,難道不承認美國是多元社會了?他的作為豈不像法皇路易十四所自稱的「朕即國家」?但當今的美國畢竟不是當年的法國,川普欲置自己於法律之上,恣意妄為,恐怕最終不會有好下場。

川普與有權無責的富豪馬斯克聯手緊縮聯邦政府,影響所及不止於國內。他將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編制,從上萬人減縮到少於300人。他更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退出世界衛生組織,退出聯合國人權組織,以及放棄美國人自豪的「包容政策」(DEI)。他要美國再次偉大,自私自利,以鄰為壑,顧盼自雄,雖仍以世界領袖自居,卻不願盡其義務,恐怕不僅偉大不起來,而且信譽盡失,為世人不齒。誠如美國政論家梅友生(Harold Meyerson )所見:「對整個世界而言,假如我們曾是山上的明燈,而今川普化的美國已成為山中的惡霸 !」

川普從專橫到瘋狂

川普崇拜19世紀末麥金利(William Mckingley)總統,因其曾主持美國的擴張主義,併吞了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與夏威夷,而川普擴張的胃口更大,毫不汗顏要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還要丹麥的格陵蘭,逼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更瘋狂的莫過於,他要將巴勒斯坦人趕到約旦或埃及,清空加薩後建成「蔚藍海岸」 。川普與納坦雅胡沆瀣一氣,以軍先將加薩炸成一片廢墟,無法居住,然後由川普來清場,建成「蔚藍海岸」,最後交還給當地的以色列,完成「大猶太國」的美夢!

美國一向偏袒以色列,而川普更變本加厲,不再主張「兩國方案」,不再掩飾暗助以色列鯨吞巴勒斯坦。國際刑事法院(ICC)2024年11月對納坦雅胡、以色列前防長葛朗特,以及哈瑪斯軍事領袖發出逮捕令,指控他們犯有反人類罪和戰爭罪,川普居然簽署行政命令,指美國認定ICC是在沒有合法基礎的情況下,對美國人員和美國盟友行使司法管轄權,並要展開調查。他的行政命令還說:美國要ICC人員付出代價,包括沒收其財產、禁止他們與其代理人、直系親屬入境美國。川普不僅為趕盡殺絕者背書,而且要制裁國際法院人員,而ICC只能呼籲締約國團結一致,先採取措施保護工作人員,提前三個月支付工資。ICC院長赤根智子曾警告:美國的制裁可能使法院陷入癱瘓,將迅速破壞ICC的運作,甚至危及該法院的存在。歐盟雖警告美國對ICC的制裁不僅威脅法律的獨立性,也損害了國際司法體制。川普如此瘋狂破壞國際秩序,使美國長久以來倡導公平、正義、人權的假面具畢露殆盡!

更不可思議的是:納坦雅胡於去年9月以數千傳呼機和對講機在黎巴嫩針對真主黨成員,發動恐怖爆炸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的慘案;敘利亞境內也發生類似的恐怖攻擊。據CNN報導,納坦雅胡與川普會面時,居然贈送一部金燦的傳呼機給川普。以國總理辦公室表示:這份禮物「象徵著總理的決定,該決定是戰爭的轉折點」,更大言不慚地說:「這次行動體現了以色列對抗敵人的力量、技術、與狡猾的優勢」。川普不僅欣然接受,並贈送兩人的合照留念,竟然瘋狂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請問將當年風風火火的打恐置於何地?

川普一舉起關稅大棒,加拿大與墨西哥兩總理立刻打電話給川普,只得到一個月的寬限期。川普也以為習近平會立即與他通話,結果碰了壁。狂人未必得逞也。沈約《宋書》有這樣的故事:舉國飲了狂泉,人人皆狂,唯獨國王穿井而汲,故而不狂,但國人反而說不狂的國王是狂,要療國王的狂疾,國王不勝其擾,只好飲狂泉與國人同狂,於是舉國同歡。如今川王及其團隊發狂,舉世豈能與其同狂?狂人之疾不除,其結局由狂而亡,未卜可知!

川普能橫行能到幾時?

俗話有云:「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川普短視而無遠見,貿然整肅異己,不計後果,居然去清算根深蒂固的CIA、聯邦調查局(FBI)、五角大廈等龐大的機構,還想懲治前參謀總長,真是不惜動搖國本啊!走筆至此,群眾抗議潮已起,已有法官要阻止大批官員被解雇,憲政危機將啟。川普的極右心態與白人至尚主義,將更加分裂美國,內亂大起可慮。川普自稱關稅為字典裡最美之詞,以為關稅可令製造業回歸,重振工業,但既已外移,回歸談何容易?他想要遣返百萬計的非法移民,又談何容易?他要美國人盡量大挖油氣賺錢,不顧環保,將成罪人。川普急功好利,不悟《論語》有云:「見小利大,大事不成」!

川普的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美國的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只能干預弱國,占盟邦的便宜,但想在加薩驅其人、奪其地未必能成真。更不必說,碰到如中俄核子大國只會踢到鐵板。川普的反中團隊對中國茫然無知尤其危險。例如美國空軍中國航太研究中心主任馬爾瓦尼(Brendan Mulvaney)去年6月被問到中國的六代機時,他斷然說:「絕對不可能,至少再等20年」,如此誤判幾同盲人瞎馬,豈不危險?老美在理智上必知中國已非吳下阿蒙,但在情緒上仍不把中國放在眼裡,讀不懂「中國不吃美國這一套」,仍以為可以打趴中國。既要擋中國崛起,又為了經濟利益不惜得罪盟邦,「反中聯盟」可能會演變成「反美聯盟。」

總之,川普若誤判形勢,罔顧國際法,一意孤行,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自食苦果而後已。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週四, 27 二月 2025

賴清德上台,標誌著民進黨開啟第三個四年執政期。在「事實台獨」掌權下,賴當局追求的核心政治目標,就是建立「親美抗中」體制。為此,民進黨推出「新兩國論」,遭到國民黨的批判,但其批判顯然不夠力。

本文認為,民進黨推出「新兩國論」,不僅意味其決策層繼續「倚美抗中」,繼續在台獨道路上行走,更重要的是企圖把中國視為「威脅、敵國」,給大陸貼上「台灣入侵者」的標籤。這是對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進行顛倒黑白的主客易位。

其危險性在於,在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繼續動盪的背景下,為爭取美國的扶持,實現長期掌權的目標,民進黨當局有可能利用美國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其所謂的「對美妥協路線」,演變為超過美國設想而更加冒險的路線(比如台日關係,比如擁核)。這種危險性將遠超過掏空台積電,增加國防軍費到3%這類問題。

近日賴清德發表「美台關係堅如磐石」的強硬講話,外交部長林佳龍迅速就美國國務院網站再次刪除「不支持台獨」一段文字,表示對美國的感謝,就有這樣的含義。

以親美抗中實現「台獨」執政

圖謀實現「台灣獨立」是民進黨黨綱追求的目標。即使這樣,民進黨黨綱仍主張不應和大陸斷絕來往。如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贊成「固本西進」,與大陸保持交流;新潮流部分人士主張一面搞「台獨」,一邊拉住大陸。

從李登輝推出「兩國論」開始,到陳水扁上台,民進黨打著「去中國化」的旗號,一步步把中國大陸往「敵手」的方向定位。這一過程中,「親美抗中」成為民進黨實現台獨執政最重要的政治工具。現實也從「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台灣」、「台灣已經獨立」,演變為目前的「事實獨立」。

台獨勢力將「親美抗中」作為政治工具使用,除了謀求在島內造成錯誤的國家認同外,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安全目標,這就是讓台灣同胞不僅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還要進一步把中國確定為「敵國」。以此為籌碼,強化「台獨」在島內的政治基礎。

從李登輝執政起,伴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炒作,中國人的認同被解構成「新台灣人」,目的是改變1949年以來台灣大多數民眾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現象,在台灣社會形成「台灣人不等於中國人」的二元對立。陳水扁時期,民進黨繼續「親美抗中」,推出「一邊一國」論,提出決戰境外,間接把中國列為「敵手」。

刻意捏造「中國入侵」

現在台灣社會不少人認為,目前兩岸關係受阻問題在於民進黨上台後,連結兩岸之間的「九二共識」逐漸消失,而大陸堅持「九二共識」是對話的前提,因此,兩岸沒有政治基礎,也沒有政治互動。他們擔心台灣將命運全押在美國的籃子裡 ,只能等著被戰爭、被交易。這是把問題的焦點轉移到台灣最後是否能上談判桌。

筆者認為,更嚴重的問題是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實質上是通過捏造「中國入侵」,為引發戰爭進行鋪墊。

從蔡英文2016年執政開始,民進黨當局就把大陸視為安全上的威脅,不僅將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連接逐漸斷開,不接受「九二共識」,而且將台灣安全完全捆綁在美國戰車上。例證是蔡英文在獲得民進黨提名前往投票站時,拋出擔任台灣領導人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台灣外部面臨中國大陸的威脅;第二是內部挑戰;第三是領導人必須是一個好隊長。這相當於定義台灣面臨中國威脅的危險,她參選就是為此而承擔責任。

蔡英文二任後期拋出「兩岸互不隸屬」,進一步聯美抗中,以大陸為敵;宣稱不僅民進黨需要反對「中國威脅」,台灣社會也需要反對「中國威脅」。在美國的加持下,斬斷兩岸歷史聯結的接力棒之後交到了賴清德手中。

賴清德5.20就職,提出以「事實台獨」為基礎的「新兩國論」。在雙十講話中,推出「中華民國已在台灣落地生根」,這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權益的主客易位,是歪曲歷史。民進黨當局除採取組建黑熊學院,發起青鳥運動,在高雄組織媚日活動,逮捕高安國退將等激進措施外,在捏造中國入侵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賴清德在出訪南太島國的途中,過境夏威夷,在東方中心發表「中國威脅論」,宣稱台灣不會屈服於中國的威脅。這是「新兩國論」發出的國際吶喊,背景是迎合美國在全世界製造敵人的態勢。同時也要以中國入侵為名,對兩岸關係進行根本性的割裂。

結語

今天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軍事強權。美國仍然通過軍事協定,軍事援助等方式,對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控制與干涉。白宮雖易主,美國對外軍事援助和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宗旨不會變,在亞太安全格局中,將台灣打造成美國在中國周邊的前沿軍事堡壘,或引爆海峽戰爭的導火索,或成為有利可圖交易品的美國對台政策不會變。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斷地武裝台灣、不斷增加對台軍售,還將軍售升級為軍援,提出要台灣增加軍費,加強美台軍事合作。可以設想,一旦美國改弦易轍,推行冒險性的軍事政策,民進黨的「中國入侵論」,將成為以所謂感性的正義衝動,發起戰爭的最好藉口。「新兩國論」有這樣的遠景,賴當局怎麼會接受「九二共識」?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週四, 27 二月 2025

2月13日上午11點多,台中市發生新光三越氣爆案,造成4死39輕重傷。台中市消防局研判是瓦斯氣爆釀的禍。人心是肉做的,沒料到綠營民代當下帶頭搞起政治鬥爭,居然起鬨要求台中市長下台負責。

國民黨籍台中市立委廖偉翔正好路過氣爆現場,他立刻拿起手機在臉書上開直播、提醒市民不要靠近該區域,他還幫忙疏散交通,以免行人及車子被掉落物砸中。這種應該被肯定的義舉,居然被民進黨立委林楚茵帶頭出征,說成是蹭流量、蹭熱度,然後在網上煽動台中市民應罷免廖偉翔。

結果有一位消防隊員看不下去,特地在廖委員的臉書署名留言,廖偉翔在疏導交通的同時,不斷打電話聯絡相關單位前來處理,並沒有妨礙救災,請大家不要以訛傳訛。

另外,前些時候高雄市發生連環分屍案,綠營支持者竟然造謠稱,分屍案的偵辦小組因立法院砍預算,導致沒有經費可以挖化糞池尋找屍塊,這件事立刻被高雄警察局澄清完全沒這回事。台中氣爆案發生後,又有綠營支持者造謠,謊稱台中市消防車沒有錢可以加油。

最可惡的是,民進黨的側翼網紅486先生,才因嘲諷大S死後,會投胎當中國人引發眾怒,台中氣爆案有兩名死者是澳門人,486先生又嘲諷這兩位往生的澳門人下輩子也會是中國人,簡直是丟盡台灣人的臉。2月15日傳出澳門一家7口當中,受傷的24歲鄧姓男子是澳門現役特警,綠營支持者竟然炒作中國特警違法入境台灣。

不過,絕大多數台灣人是善良的,很多當時路過的民眾齊心救助澳門一家人,除了有兩名護理師及白髮長者輪流CPR搶救老夫婦外,另一位兩歲女童頭部受創滿身是血,受傷的母親抱在懷裡向人求救,這時有一名開車路過的59歲蔡姓退休司機,立刻搖下車窗大喊:「我送們去送醫院」。網路影片可以看到蔡姓男子一路狂飆、甚至開進公車專用道,火速載女童及受傷的父母抵達急診室,從死神手中搶回女童,是這起意外中展現人性光輝的英雄。兩歲女童是39位傷者中受傷最嚴重的,本文截稿前依然處於昏迷狀態。

一場氣爆看到人性的光輝跟卑劣,不禁令人感嘆,好好一個台灣,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

(作者係「誠實昇報」節目主持人)

週四, 27 二月 2025

客觀形勢令在野的藍白兩營不得不合作,否則難以對抗執政的綠營。迄今,白營實力不及藍營甚遠,應以藍營為主,成功機率較大,乃客觀現實使然。2026的選戰只是中介目標與2028合作的試金石,2028大選才是兩黨共同最大的目標與利益所在。

截至2月19日,中選會共收到64件罷免案送件,其中54案為立委,絕大多數是針對國民黨立委。藍綠對決態勢極為明顯,國民黨中央看不清形勢,依然和戰不定,主要政治明星不敢發表迎戰言論,還對綠營及時收手存有幻想,似乎不知如何反擊。「藍白合」已經是在野兩黨共同對抗好鬥的執政綠營的唯一出路。不過,「藍白合」存在不少隱憂。

賴清德的專制心態不會改

賴清德2月10日開憲政首例,召集五院院長在總統府會商國政時表示,「國和萬事興,…五院就像五根手指,各有其功能,五指併攏才有力量。」由賴口中說出「國和萬事興」,堪稱新春第一大笑話。是誰一上台就四面出擊,內外交攻?出擊交攻是致和還是致鬥?連這點常識與自覺都不具備?怎麼治國?都是別人不對,自己永遠正確,能不永遠陷入路線鬥爭嗎?

五院應有相互制衡的功能,不該比作手掌上的五指,錯誤的類比就是邏輯有問題,就折射出思想有問題。賴可能以為五院皆其下屬,手掌是他的,五指受他掌握,「五指併攏才有力量」,此力量當然歸他,別人都該臣服於此力量。這樣自大專制的心態能「國和」嗎?事態已極為清楚,賴堅持一黨一人專制到底,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這是目前的形勢。在野力量只能有兩種選擇,一是投降順服主動配合,一是永不退縮戰鬥到底。

大罷免結果影響白營身價

在賴清德「更大的民主」指使下,大罷免已經鋪天蓋地展開,由於白營的8席立委皆為不分區立委,無從罷免,綠營的大罷免只能撲向國民黨41名區域立委,實際上是藍綠對決,白營是旁觀者。

綠營在立法院本就是少數,若是大罷免最終以失敗收場,對自身沒什麼損失;若能折損藍營一些席次,當然會打擊藍營的士氣與形象,影響2026選情,若依然不能過半,會令藍更加需要白,抬高了白對藍的重要性,弱化藍營。若最終綠營過半,藍白必同受輾壓,藍營更加灰頭土臉,白營的危機也同時增加。藍白脣齒相依之勢明顯。

民眾黨的支持者能在一些區域扮演關鍵砝碼的角色,黨中央與綠營的論戰也能發揮一些空戰效果。在形勢與表面上,是藍營有求於白營,可為白營作為日後在立法院或2026選戰布局與藍營談條件的籌碼。白營會否仿效柯文哲2023年的姿態,藉此獅子大開口,提出過分要求,玩弄藍營,令藍營群眾難以接受,終致合作破局?有待觀察。

白營野心太大恐重蹈覆轍

縱使大罷免結果不利於藍營,2028年大選以前,藍白政黨實力的差距必定依然懸殊,白營沒有了柯文哲當年的爆發力,還要背上今日柯的負面包袱,這個差距可能會更大,問題在於白營諸君是否能坦誠認知與理解此客觀事實且可預期的現實。

黃國昌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提到2026選戰,2月初甚至明白表達完全不排斥在藍白合協調機制下參選新北市長的意願,14日民眾黨主席補選第2場政見發表會的記者會上表示,「六都及縣市長選舉台灣民眾黨絕對不會缺席」,當選主席後再度表示,「有一件事情很確定,就是地方首長選舉絕對不會缺席」。

黃在台中也聲言2026的台中市議員要「提好提滿」,可見黃的野心不小,台中市黨部主委江和樹則表示,現在的確沒「提好提滿」的本錢,困難度太高。江的發言折射出黃有好大喜功的心理。黃這樣的心理是否會產生暈輪效應,在當上主席後逐步強化,最終步上柯文哲對藍營招數的後塵?

黃當選主席後,被媒體詢問「未來是否會加深與藍營合作」時,並未置可否,而是答以「對於民進黨執政失能的狀態,民眾黨當然會提出批評跟觀察,當前的執政黨無法回應人民需求、肩負治理國家的責任,這個責任就由民眾黨承擔」,藍營暫時被有意遺漏,白營要直接「肩負治理國家的責任」了。

政治是現實的,必須以實力為基礎,才能獲致穩當落袋的利益,知道自己的極限者才能在現實中獲得最大的可能利益,貪心不足蛇吞象者反而會損失自己原本該得到的關鍵利益,柯文哲就是最好的教訓。黃國昌正式出任黨主席當然希望有所表現,樹立領導威望,在其與同志眼中最能快速檢驗領導能力的場域,除了立法院的攻防,就是2026年的選舉。

民眾黨希望在2026能大有斬獲,特別是在縣市首長,已有人提及新北市、宜蘭縣、嘉義市、竹北市或更多縣市。這種心理可以理解,但可被理解的心理未必符合客觀形勢需求,不但不能成事,可能還容易敗事。是否會因此與藍營產生難以化解的衝突與心結,削弱當下與2028藍白合的量,目前只能靜觀。

民眾黨內部存在不少戰狼派,2024白紙黑字簽下的藍白合都斷送其手,在黃國昌領導下,是否會總結柯文哲的教訓,還是依然會被戰狼派綁架,再度染患大頭症,令藍白合再度破局?目前誰都說不準。

2028總統勝選才是實惠

2月14日舉行黨主席選舉的政見會上, 黃國昌明白表示,「在2028年把總統賴清德拉下來,才是邁向改革第一步。」誠然,拿不到政權,說什麼改革都是空談,白營要在2028獨立拿下政權是天方夜譚。若採行「藍白合」,即「藍白配」的組合,共同拿下政權,共同執政,則是有一定的成功機率。由於白營在立法院會有席次,藍營縱使能在立法院過半,也不能吃獨食,不讓白營主導一些部會與國營事業。何況,藍營要在立法院過半幾乎也是天方夜譚。

是故,依黃之言與客觀形勢,2028藍白共同總統勝選才是白營該有的最大戰略目標,也是最佳利益所在,2026只是中介過程或次要目標。如果白營在2026野心太大,想在地方首長與藍綠較勁,爭取當選席次,恐怕反而會傷害2028的藍白合與黃的「改革第一步」。因次要目標妨害最重要目標與最大利益,因小失大,絕非智舉。節制慾望,不要爭執縣市長,專注於縣市議員,與藍營談妥日後出任縣市副首長的合作條件,先行借地方選戰操練日後共同中央執政的模式,這是白營必須冷靜清醒做出的困難抉擇。

國民黨的實力更是關鍵

藍白合的需求在於藍營實力已衰,需要結盟他黨,才有重返執政的可能。弔詭的是,若藍營自身實力不足,沒有底氣,可能也會令合作破局,2024藍白合失敗的主要癥結就在於此。因此,藍白合是否能成功,令人擔憂的因素在於國民黨的戰鬥力。

從去年2月立法院開議迄今,藍營立委的表現固然比過去強硬,能令一些支持者振奮,但竟妄想在立法院質詢總統,在人數足以壓制綠營的情況下,還出現違反民主的封門表決情況,有理變成無理,好事搞成錯事,令青鳥到處飛,黑熊滿地走,大罷免風潮掀起又沒膽力正面迎戰,只想依賴白營幫助過關。這樣豈會是白營內心值得尊敬的合作對象?

就政黨實力而言,藍白合必須藍營主導才有成功的機會。藍營要有一個基本的戰略判斷,藍綠早就沒有對等和解的可能,只能挺起腰板勇敢戰鬥,如果還是不和、不鬥就會是葉名琛的下場。要鬥爭就要有戰略論述,對自己所主張的事項拿出通透的系統性論述,告訴人民為何作此主張的道理,否則,就會沒有紀律地隨機隨興亂打,爭取不到人心,最後受傷的是自己。

其次,論述要發揮效果,必須根據事實,提綱挈領系統化,讓老百姓一目了然,一聽就懂,易於吸收。如果綠營說得出系統性的論述,藍營說不出,或說出的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零星論斷,老百姓自然容易被綠營的說法吸引,藍營就會落居下風,這在未能系統說明刪凍總預算項目與金額的理由一事上,呈現得很清楚。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四, 27 二月 2025

民進黨煽動的大罷免已敲響戰鼓,惡罷名單遍及雲林縣以北和花東國民黨執政縣市;國民黨反制民進黨罷免的名單也從雙北、台中往南延伸。這場惡戰會打光照亮2026年縣市長選,同理六都市長的選情也會呈現出罷免的勝敗機率。

三項因素不利於民進黨

首先,當家不該鬧事。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工於算計,自知以四成選票當上總統,同黨立委席次少於在野黨,政治能量必弱,乃藉行政和司法權纏鬥,加上網工作浪,企圖亂中取利。實踐結果政局亂了,但台灣形勢並未好轉。他上任早逾百日卻未見鼎革,守舊落伍的能源政策使電費漲、百貨貴;台鐵要漲票價,高鐵、捷運想跟漲免虧損;公路客運噭噭待哺;觀光產業鏈失去主要客源;服務業低薪無解。逆勢旺旺的竟是詐騙集團,每天「業績」達4億餘元。更令納稅人心寒的是政治詐騙,上流社群搬弄公務資訊,捏造因果敘事,唬弄選民仇恨在野黨;上不賢致下必亂。

其次,民心難安。大陸倡議民間交流,本有益於台方,但賴政府蓄意卡卡,使雙向團體旅遊成泡影。民間既無從堆疊善意,大陸的灰色行動如海警船執法,可隔離、可登檢船舶,是用類蟒蛇絞索的功力,演練台海「內水化」戰法,台灣工商業界均引以為憂。美國雖口說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但川老大的新政是加稅、收保護費、奪走台積電。賴政府俯首低眉,迄未見變招應對,民心忐忑難安。

第三,賴揮司法大棒打貪,落個清除政治對手的評價。懲辦前桃園市長、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意在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起訴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重判前新竹市長高虹安、宜蘭縣長林姿妙,是削弱在野力量。這些圖利或貪污案證據的可信度多有爭議;人民不平之氣高漲。尤其賴邀集五院院長會商政經新局,立法院長韓國瑜面請停止惡罷,所得的回答竟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賴清德視刪總預算、修財劃法為朝野交惡之因,在野黨立委則認為賴不服從多數決才造成政局不安。政府浮編預算利己,藉司法消耗立法院功能,在野黨豈能不捍衛民主?賴清德會商國政,理應邀政黨領袖座談,建構共識,結果僅走過場,作虛功,何益於時局?這種政治作功只是為給賴清德在民進黨罷免敗陣時,有一個卸責藉口:「都是黨團搞出來的事。」所以,2026年選舉必將在清廉與栽贓、民主與霸政、迫害悲情與整肅政敵、厭賴與迎賴等氛圍下展開。

六都市長選情分析

台北、桃園。國民黨台北市長蔣萬安具領袖魅力、理政到位、思路親民、檯風穩健;民進黨有人拱王世堅出戰,王答要母雞強,才能帶團隊打勝仗,可惜他是公雞。張善政在桃園人和政通,早年服務於科技產業的經驗,讓他在導入人工智慧治理庶政上有傑出成績;尤其關注青少年教育、利用課外時間舉辦多元適性學習活動,很得好評。民進黨鄭運鵬曾選桃園市長,輸給張善政;繼選立委,又輸給國民黨牛煦庭。加上鄭文燦在桃園像「有應公」,跨黨派對鄭多無惡評,卻在賴清德上任後即遭查辦,深陷貪汙訟累。這個被視為整肅政敵的官司,對民進黨再戰桃園是一大負數。

台南、高雄。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台南市和高雄市,現任市長黃偉哲、陳其邁都兩任屆滿。黨內爭位者多,台南市有陳亭妃、林俊憲及王定宇;高雄市有林岱樺、邱議瑩、許智傑、賴瑞隆。眾皆以為南、高的綠板塊大,得到黨的推荐頭過身就過,但眼下有兩項變數。一是賴清德獨尊難容的脾性,黨內有厭、迎兩種拉拒。二是國民黨久育人選有成,如高雄的柯志恩與民進黨對手比民調多在誤差範圍內,僅略遜林岱華;台南的謝龍介更猛,已是明星級戰將。

新北。新北市自尤清、蘇貞昌後,民進黨幾番強攻均失利,包括蔡英文敗於朱立倫,蘇貞昌回鍋三選輸給侯友宜。2026選舉,蘇的女兒蘇巧慧、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都是戰將,又以蘇巧慧動作最多。林右昌任基隆市長八年留下港區東岸商場爭議,謝國樑罷免案又失敗,且人脈不及蘇家父女,想戰新北恐成畫餅。鄭麗君的官位、不分區立委經歷均非選舉所得,選新北屬空降,不及小蘇擁有的地利優勢。

國民黨老將有李四川曾任新北副市長,現任台北市副市長,口碑好,民調支持度也高過小蘇。新人有立委洪孟楷,2024年選連任時得15.8萬票,是全市與全台得票最多的立委。新北現任副市長劉和然也是備位人選,他畢業於台師大化學系,長期在新北任一級主管、秘書長等職,很得信賴。

台中。國民黨呼聲最高的是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他學養歷練俱足,民調領先民進黨對手;其次有立委楊瓊瓔,曾任盧市府的副市長,熟識地方人脈。民進黨方面,前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曾對戰盧秀燕,落後20餘萬票;但今之民調勝過黨內有意參選同志。立委何欣純待機已久,地方有一說,後盧時代是江、何的王后對決。民進黨另一可能人選是交通部長陳世凱(直屬賴系),若陳空降,可能引發厭賴離心,更難匹敵國民黨。

結語

從六都市長選情回推罷免結果,國民黨執政縣市絕不會坐視同黨立委遭惡罷。朝野提早動員練兵,國民黨、民眾黨在掃除綠衛兵攀誣作偽的共識下,會否決罷免。藍白合可為明年縣市長選舉奠定勝利基礎。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