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德國政壇元老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H. W. Schmit)逝世,享年96歲,為德國政壇活得最久的總理。生前他曾在德國政府擔任財政、經濟、國防及外交部長等要職,對德國在二戰後經濟復甦所創造的奇蹟貢獻良多。施密特是支持歐盟、歐元最有力的歐洲政治領袖,著有《與中國為鄰》一書,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心目中最敬重的當代政治家。
領導國際行動理事會
談到施密特不能不提及,1983年由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Takeo Fukuda,1905~1995)發起成立的「國際行動理事會」(InterAction Council),或稱「互動理事會」。這個國際民間組織是由退休的民選政府首長所組成,成員多是曾經擔任過各國總統、總理、首相的政治人物,或國際組織負責人。它成立的宗旨是希望以他們從政的經驗,為經濟全球化後的國際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提供解決問題的意見,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是冷戰後期至今,極受國際社會重視並具影響力的國際政治家俱樂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與德國都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而兩國的民主制度也都是美國幕後主導的英國式「議會民主」。福田赳夫與施密特這兩位議員出身的首相與總理,固曾領導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繁榮,成效卓著,但對現存的民主政治制度卻都有所保留,認為西方民主制度過分重視「個人權利」、「國家利益」,而忽視「人際關係」、「責任觀念」,影響政府善治 (Good Governance),他們感受深切而力主改革。特別是1995年福田赳夫逝世後,由施密特主導該會的20年間,在國際社會更是活躍,每年年會的主題均能與時俱進,切中時弊。尤以1997年4月20日至22日,由施密特領銜在維也納集會提出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esponsibilities),意圖彌補1948年12月聯合國在巴黎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之不足。
強調責任來改革民主制度
這份原擬建請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草案,係經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宗教、文化界學者專家研商所提出。他們認為:「權利與責任」猶如車之雙軸 ,不可偏廢。草案在序言中指出:
—「人權」固為世界自由、正義、和平的基礎,這也暗指具備義務與責任;
—鑒於片面堅持「權利」會產生衝突、分裂及無止盡的爭執,而忽視人類「責任」,則會導致法紀蕩然,秩序混亂;
—復鑒於全體人民均有責任盡其所知所能,在其本地及全世界培養更好的社會秩序。為達此目的,單靠法律、命令及常規勢難獲致。
是以通過此項「世界人類責任宣言」,作為所有人民與國家共同準則。除了保障「人權」之外,也應該通過教導與推廣「責任觀念」,使人類「責任」能在普世得到承認與遵行。
在「宣言」第一章「人道的基本原則」中,第四節特別強調:「凡具有理性與良知之人都應以團結精神接納責任,對待他人、家庭、社會、種族、國家、宗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孔子思想的核心,強調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人類在享受西方主張的「天賦人權」之外,亦應善盡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並間接暗示每一個國家在維護與促進其「國家利益」之外,亦應顧及其他國家與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
聯合國自從1948年12月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後,又於1966年通過《公民暨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此外還通過了80多項維護或宣揚人權的宣言、條約、公約,諸如保障兒童、婦女、難民、移民、戰俘及良心犯等等的權利,不一而足,可謂「權利意識」無限擴張,「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助長了國際社會的動盪不安。
施密特總理以民主國家政治領袖過來人的身份,為了挽救時弊,領導「國際行動理事會」,適時於1998年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50周年之際,提出發揮平衡作用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至為可貴。可惜,該宣言草案,遭到美國阻擾及西方媒體的漠視與反對,而致胎死腹中!
如今,一位有道德勇氣改革的世界級政治領袖,施密特總理離開了這個失去方向的世界,不知何時才會有像他這樣有良知的政治人物出現,來改革失衡的民主制度!
(作者係前駐教廷大使)
11月2日起,在首爾舉行了三天的中韓、中日韓、中日、日韓四場雙邊及三邊領導人會議。由於這是2012年5月以來三國首次召開峰會,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會議可歸納成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南北韓統一及全球議題等不同領域。
首先,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領域,是此次會談中最沒有爭議的議題。配合11月1日召開的中韓日高峰會談,慣例舉行的經貿高峰(Business Summit)會議顯示,由中國47家、南韓107家、日本29家參與的三國企業界同聲表示願意合作「賺錢」。而其中最讓台灣「紅眼」的是,10月31日中韓間達成的經合協議、18項合作備忘錄包括:(1)共同研究熊貓;(2)在大陸共同設立與經營工業區;(3)促成中韓FTA年內生效;(4)韓方的「製造業革新3.0」與中方的「製造2025」掛勾;(5)中韓整廠輸出共同進軍國際市場;(6)韓方的「開創歐亞」與中方的「一路一帶」連接;(7)韓元與人民幣互換(SWAP)等金融合作;(8)文創共同打入世界舞台等項目。
對慰安婦及安保法有歧見
其次,此次中日韓三國高峰會談聚焦在中日、日韓會談。由於中韓聯手在慰安婦及新保安法兩議題上對日本採取攻勢,讓安倍晉三招架不住。日韓會談後已接近午餐時間,朴槿惠卻沒有邀請安倍吃個便餐,可以解讀雙方在慰安婦問題上出現歧見。
朴槿惠會前數次強調,慰安婦多已年邁,人數逐年減少,希望能在今年內解決此棘手的問題。但安倍始終不肯退讓,只提出「展望未來」。這讓朴槿惠說出狠話:「不反省和解決過去的歷史問題,就無法談兩國未來的關係架構。」結果雙方以「由實務人員繼續談判」作為妥協。
再者,日本制訂新保安法的用意表露無遺,即是恢復軍國主義,再度顯現侵略他國的企圖。甫於9月20日舉行的韓日「國防部長會議」中,日方主張:「北韓領土不屬南韓管轄,因此日本可以主動派遣自衛隊赴北韓」,讓韓國大為光火,激起反彈,堅決反對日本在未獲得南韓同意下派兵至北韓,韓日原在獨島(竹島)上有領土紛爭,現在又擴及至北韓。
在中韓的圍攻下,日本提出南海及南韓設置高空防衛系統 (THAAD)問題,高分貝地反擊中韓兩國。日方更要求南韓就該二問題明確表態,到底是要選美國還是中國站邊,似有意挑撥美國與南韓的關係。
從以上看來,此次會談的主角除了朴槿惠、李克強、安倍晉三外,美國歐巴馬的手也插入。10月「歐朴會」時,歐巴馬對朴槿惠講了不少「漂亮話」,但南韓不願設置高空防衛系統以避免得罪中國,讓美國不滿。美國也要求南韓對中美在南海衝突上為美國講話,但朴槿惠僅表示「依國際規範,和平解決紛爭」,讓歐巴馬覺得朴槿惠越來越傾向中國。
台灣愈來愈落後南韓?
無可諱言,本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談成為中美角力的賽場。李克強極力拉攏南韓,他不僅提出中韓建交20餘年來,經濟成長60倍,突破3千億美元雙邊貿易總額即在眉睫等,並且也不忘告誡美國:「在中韓、中日、中日韓雙邊或多邊增進合作關係上,不要由第三者說東扯西地介入。」這與習近平在「馬習會」上指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咱們家務事由不得他國來干涉,論調完全一致。
台灣與南韓過去同樣以工業化與民主化引以為榮,並受到國際間一定的尊敬與肯定,但為什麼現今台灣愈來愈落後南韓?
不久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說:「南韓早已沒把台灣放在眼裡」,確實令人省思。今天台灣不僅在經濟上落後南韓,政治領域也遠遠落後南韓。以日前「馬習會」為例,簡單比較一下南韓與台灣的差別。
第一、總統「國情報告」是正常例行公事。朴槿惠當選總統以來,已有三年連續至國會做「國情報告」。而民進黨和台聯黨口口聲聲喊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卻阻擋馬英九赴立法院就「馬習會」提出報告,與民主自由背道而馳。
第二、朴槿惠分別於9月和10月與習近平、歐巴馬舉行雙邊高峰會,均未事先至國會報告。在南韓,一般慣例是看總統願不願意邀請各黨主席至青瓦台茶敘或聚餐方式,對出訪成果提出「簡報」。
第三、南韓反對黨一再警告政府制定教科書不要「親日」,台灣反對黨卻主張要「親日」,讓日本人繼續把台灣人當成「皇國臣民」。請問蔡英文與民進黨,台灣人民的主權和尊嚴在那裡?
中韓關係以「經濟」與「統一」牢牢捆綁在一起;蔡英文與民進黨卻以「台獨」苦苦哀求美國與日本當「神牌」,形成強烈對比。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2000年5月20日,民進黨首次執政。陳水扁上台之初,面對內外壓力,做出「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但他事實上仍堅持台獨立場,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也在文化、教育、對外政策等領域,全方位推動「去中國化」等漸進式台獨活動。
2002年8月3日,陳水扁公然宣稱「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拋出「一邊一國」分裂主張,清楚暴露了他的台獨立場。
2003年9月,陳水扁提出要「催生台灣新憲法」,並提出要在2004年實施首次公民投票,2006年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台灣新憲法。在民進黨的操弄下,立法院同年11月通過《公民投票法》。
2004年3月20日,總統大選同時進行了陳水扁推動的「強化國防」、「對等協商」兩項「防禦性公投」。因選前一天發生兩顆子彈槍擊案,陳水扁以微弱多數再次當選,兩項公投案因未達投票權人總數的半數遭否決。
陳水扁連任後,繼續推動憲政改造。2006年2月,宣布終止國統綱領適用和國統會運作,徹底拋棄了他的「四不一沒有」承諾。
2007年4月,陳水扁在無法通過憲改的情況下,轉而策畫在2008年3月總統大選時同步舉行「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投」(「入聯公投」),並多次去函聯合國要求「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投」。
在上述這一段台獨危險性明顯上升時期,大陸方面決定以反對和遏制台獨作為對台工作的首要任務,全力阻止台獨勢力通過憲改、公投謀求台灣法理獨立。
2005年3月14日,大陸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2005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率團到大陸訪問,並分別與他們舉行了正式會談。這兩次會談後分別發表的新聞公報,反映了會談的主要成果,一是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二是表達了在「九二共識」早日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共同願望,並列出了具體的協商議題;三是宣示了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措施;四是建立了黨與黨交流的溝通平台。
2005年5月後,國共兩黨保持高層交往對話,開展了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也共同舉辦了多次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2008年3月22日,總統大選中,國民黨勝選,「入聯公投」未達投票權人總數的半數而遭否決。兩岸關係終於度過90年代中期以來的緊張動盪,並將走向和平發展。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認同感問題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尤其在「馬習會」之後。2016總統大選新聞更充斥在所有平面及電子媒體之中,因此選民們也開始產生過度情緒化的舉動,導致台灣的民主漸漸從量變變成質變。
棒球在台灣一向就相當熱門,尤其前陣子舉行的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更掀起全民瘋狂,全台球迷無非就是希望能發揮主場優勢奪下佳績,但因政治因素使原本單純的加油行動變了調。
這一次的棒球賽本來應該是砲口一致對外,努力為我方加油的一場比賽,結果士氣還沒提起來,台灣內部就因要幫「中華隊」,還是「台灣隊」,加油給弄臭了,結果不只是民眾在意識形態上產生爭論,球場這個聖地也遭到了政治污染。
在棒球直播的同時,畫面上不斷出現「台灣就是台灣、台灣隊加油」,除了網路上發起所謂的「正名」運動外,新聞更藉由模糊的焦點來借力使力,挑起人民之間的衝突與對立,加油聲也頓時成了洩氣聲。
請問這些主張正名的朋友,難道隊名非你喜好,你就不幫台灣的球員加油了嗎?如你們不願意幫「中華隊」加油,堅持只願意幫「台灣隊」加油,你們愛的可能不是棒球,而是把「加油」當作一個宣傳自己個人理念的工具吧。
另外,日前因大陸測試臉書伺服器,大量大陸網友到獨派政治人物及媒體的粉絲專頁留言,而台灣一大批網友跳出來,用「支那賤畜」、「中國豬」、「通通滾回去」等字眼辱罵對方。台灣網友這種一邊指責大陸不開放臉書違反網友自由,一邊又反對大陸網友前來留言,甚至發動檢舉帳號的行為,凸顯出嚴重的雙重標準,也加深了兩岸年輕族群彼此之間的疏離感。
從棒球比賽及臉書使用都發生意識形態爭議看來,台灣社會已很難以理性思考問題,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悲哀吧。
日前中國大陸部分地區臉書解禁,蔡英文臉書宣告淪陷。反中人士總認為「上臉書」是一種自由,殊不知,在大陸網友看來,是野人獻曝。
要理解:全世界正透過網路進行精密的攻防戰。美國與大陸對決,大陸已落後太多。1990年代,網路初興,Yahoo、Google等多數網站,大陸都可以自由瀏覽、登錄、下載。然當美國注重網路,動用國安力量經營網路監控、對大陸進行網路攻擊之際,大陸正全力搞經濟,無暇顧及網路這一塊,因此網路的輿論戰落了下風,不僅個資外洩,美國更長期通過網路對大陸及中華文化特質進行下毒,達到商業攻擊與影響政治的目的。
台灣朋友或許認為不切實際。但是,只要真正研究網路作戰的工作者,或對國安方面略有關注,都可知筆者所言不假。
大陸為了保護產業,也為了網路話語權,推出了種種限制政策,也大量拔擢了自己的網路平台。於是,全球物流配送系統的阿里巴巴誕生了,新浪微博、騰訊微信、QQ、優酷、土豆、百度、網易,每一個平台的用戶及市值以億計算。台灣誕生了什麼?
反中者過去常在臉書上與大陸人對罵:「等你能上臉書時再來嗆吧!」大陸網友回答擲地有聲:「我現在就在上臉書!不然你在跟鬼說話嗎?」
嚴格來說,中國大陸並未禁止人民上網。因為下載軟體,翻牆就能上臉書,大多數情況下還免費。禁止嗎?沒禁止。翻牆上網會被判刑嗎?不會。頂多要付費。
大陸提升國家網路產業
這些年,大陸在網路產業,做了以下幾點努力。
第一點,是保護本國產業。
為了保護本地農產品,國家不准進口外國農產品。消費者如欲購買外國產品,必須多花錢。相同的概念,大陸早期為了扶持當地的網路產業,對外國網路企業做出限制,大陸人要使用外國網站必須多花錢,並非沒有自由。
第二點,並非封鎖,必須符合當地法律才可上市。
要進入大陸市場,必須符合大陸法規。Google早年不願接受,現在懊悔莫及。臉書創辦人與習近平握手、到清華演講、到西安漫步,展現的就是願意接受大陸法規的誠意,臉書應該很快能在大陸開放。
超自由的美國長期封鎖大陸的網路,新浪、網易、QQ、搜狐等郵箱從來都不被美國採用,百度也曾一度禁止。台獨人士知道嗎?
中國大陸打造了一套自己的網路產業鏈,以微信而言,不僅幾乎有著臉書的所有功能,尚能線上付帳、訂票、支援第三方支付,隱私程度獲得一定的保障。儘管兩者主要功能並不相同,但是,當大陸人民使用更為方便、快速、國產的微信微博,憑什麼要人棄之,而改用會盜竊個資的外國貨「臉書」,才叫「自由」?
阿里巴巴在雙十一節單天商品成交額高達912.17億元人民幣,零售平台總共有8個產品創下世界銷量紀錄;百度的市值幾乎是Yahoo的兩倍;WeChat全世界用戶12億,是LINE的2倍,更高於被臉書收購的WhatsApp;騰訊的市值已超過英特爾、思科和惠普等美國科技巨頭。全世界排名前十的重要網路產業,幾乎不是美國的,就是中國的。
馬雲說,未來15年內,中國大陸內需是美國的3倍。
全世界積極加入大陸的網路市場,結果台灣卻以大陸能不能上臉書來判斷先進與否,這不是很可笑嗎?當台灣人以上臉書與Google為榮之際,其實揭露了一個悲慘的事實:我們沒有自己的網路產業,卻自得其樂。
臉書失序會加深兩岸隔閡
臉書的自由是什麼呢?就是一邊高喊自由,一邊封鎖刪除不同意見者。例如:口沒遮攔的蔡英文支持者,就是一邊高喊自由,一邊罵人「支那賤畜」、「中國豬」。
綠營人士說,要讓中國人來到民主自由的世界!
但有大陸網友說,看了台灣太陽花、台灣臉書和PTT,更加瞧不起台灣的民主自由。也有大陸網友說,從小,教科書說台灣是同胞,孰料翻了牆,發現台灣人竟然把他們當「支那賤畜」。「要島不要人,留下周杰倫」的口號在大陸年輕網友間流傳。
大陸網友看到台獨不理性的發言,於是發言也難理性,在網路此一難以溝通的平台,對罵取代對話,羞辱取代討論。讓使用臉書的大陸朋友從熱愛台灣,走向支持中共武力解放台灣。而大陸網友的鷹派言論,則增加了台灣年輕人的反感,讓不少人從不統走向拒統,認為中國大陸這鍋粥,一旦老鼠屎太多,也讓人對粥敬而遠之。
臉書的開放,能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嗎?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10月底,美國派出「拉森」號導彈艦,在我南海地區所屬島礁12海浬領海巡航,既沒知會我方,亦沒通告中國大陸,僅透過媒體叫陣,這種粗暴的行為讓人對南海形勢捏把冷汗。
全球的軍事觀察家都在看美國這場戲如何往下演?中國大陸會不會與美國「碰瓷」,而不顧瓦全?
有些專家認為打不起來,有些不排除擦槍走火,但無論是打或不打,台灣都不能當旁觀者,因為火必定會燒到家門。
打又可分大打或小打,大打當然是核子戰,用的是毀滅性的武器,小打則是局部戰爭,用的是傳統武器。到底會大打還是小打,或可從歷史找到一些參數。
1914年6月28日上午,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刺殺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公認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二戰導火線則是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在東方,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被認為是中國抗戰的開始,也有說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日宣戰。
當然,從兩次世界大戰總結的經驗,導火線都是爆發點而已,背後都另有其因,不外歷史糾葛、領土爭執、軍備競賽、拉幫結派、區域利益等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塞爾維亞人的波士尼亞,從15世紀以來就一直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在18世紀末,被奧匈帝國單邊強行吞併,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歷史糾葛。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一直是法國的奇恥大辱。
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循著一戰的軌跡而來,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線也應該與前兩次大戰有關或延續。而南海問題具備了二戰留下的歷史糾葛、海洋領土聲索、中、越、菲軍備競賽、美日菲越拉幫結派及美日區域利益。因此,挑起國際衝突,形成三戰導火線不無可能,美日不能過於莽撞。
中美如在南海開戰,整個太平洋周圍都必涉入,台灣也跑不掉當魚池中的魚,台獨切勿高興得太早,可能的結果,是中美玉石俱焚,台灣陪葬。
(作者係自由作家)
據民調顯示,很多人拒統,但又有半數人認為未來必統,由這個角度來看,「馬習會」提到的撤飛彈問題,似乎值得一談。
這是個老問題,老被問的問題,但其實它是一個問了也白問,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是一個假問題,但就因為很假,所以感情上要一再問,問了自己才舒服。
理智上,如果認為必統,那大陸布置飛彈,一千顆還是一百顆,指東還是指西,又有甚麼關係?朱日和軍演基地出現總統府的佈景,又有什麼關係?反正是統定了,命運已定了,那大陸要飛彈做啥?難道飛彈只是為了統一後,把台灣當靶場用的嗎?理論上,飛彈是為了拒統而設,大家卻認為必統,那飛彈設了幹嘛?為福建增加觀光景點?
所以,馬總統根本不應該問這種小學生的問題,只有小學程度,或是拒統想獨但又不好說出口的人,才會問這種空心無意義的問題。
說要撤,撤多遠?撤到馬總統的家鄉,湖南?今天撤,明天就可拉回,有意義嗎?撤得越遠,要用時就會用體積更大,殺傷力更大,閱兵時排在後面的大傢伙,那怎麼辦?飛彈撤了,火箭炮算不算?後者可打400公里,到蘭嶼,那怎麼辦?撤了,遼寧號航母到淡水河口,殲15在桃園外海,那怎麼辦?
真想對付飛彈,讓大陸怕,就要如台獨行政院長游錫堃所說的,也向上海打飛彈,台商打死也活該!這,你敢嗎?
所以這實在不是個問題,但問題問久了,成了個錯亂的感情問題,成了倒果為因,說是你不撤,會傷害台灣人的感情。習近平面對這種老問題、一再問的無聊問題,只好用老答案回答:「這不是對付台灣的」。但這種回答還是傷感情,馬英九沒有掀桌,沒有求再撤退一千公里,又被罵翻了,說是傷感情、傷台灣的民主、傷台灣人選擇的權利。
但大家又知道,選擇台獨就是選擇飛彈,這個常識大家又不願意講出來,怕傷感情。
其實講現實,從和平發展的大局想,為實現兩岸一家親著想,習近平對台灣當然會採取最大的寬容態度,台灣實在不必在飛彈這個老問題上再扯蛋,這沒有意義,還可能真把狼喊出來了。
(作者係文史工作者)
媒體人、學者、政客經常批評「台灣從科技島淪為代工島,只能歹活一陣子」、「代工廠長期頂著高科技光環,日夜趕工,如今只能「毛三道四」;並倡議台灣產業要自創品牌,擴大內需,提高附加價值。
全球分工之趨勢
台灣有「代工」,不限於IT電子產品,成衣、運動鞋、傢俱、工具機,許多世界名牌產品也多是台灣代工。所謂「代工」就是台商製造,交給品牌廠商銷售,過去大多是為外國品牌代工,今天也有台商為台商品牌代工,如廣達、和碩為Acer代工。
世界的產業早已全球分工,一些國家擅長於設計及產品開發;一些國家擅長於品牌、行銷及通路;而台灣、韓國、中國大陸卻以製造領先。世界許多名牌皮包,只有設計與行銷,沒有製造工廠。又如Apple開發的iPhone、iPod;任天堂開發的Wii領導世界風潮;但代工、製造都在台灣。台灣DRAM技術雖源自美、日,但美光、爾必達則必須依賴台灣華亞科、力晶來生產。
台灣擅長於製造
台商擅長於製造,製程效率高,成本低廉,流程富彈性,交期快。這是台灣獨步全球的製程管理技能,所以才能取得世界專業「代工廠」的美譽。
台灣的產業要快速成長,必須借力使力,為外國知名品牌「代工」製造,才能擴大規模,躋身世界舞台。最明顯的是個人電腦(PC),世界九成以上的PC都是台商製造,無論Dell、HP、IBM、Apple、聯想、Toshiba等都是台商代工。台商自有品牌銷售市占率不及世界20%。若沒有其他80%代工,台灣PC產業能取得世界第一的地位嗎?縱使PC代工毛利已微薄,但薄利多銷,仍可維持這項龐大產業欣欣向榮。而且台灣因為有這一靠代工起家產業的壯大,才帶動了台灣PCB等電子零組件及材料產業的發展。
IC代工更是台灣發明的營運模式,鑒於IC晶圓製造廠投資金額龐大,擅於IC 設計的專業人士未必都有能力投資建廠。因此,台積電、聯電開創了設計與製造分工模式。在促成世界IC設計行業蓬勃成長的同時,台灣的IC代工廠也已壟斷了世界IC晶圓製造,而且帶動了台灣IC封測、設計及設備廠的發展。
ODM技術含量高
「代工」絕非只是複製,按圖施工、組裝而已。「代工」分OEM與 ODM。今天台灣電子業的代工多是ODM,即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零組件開發,到製程創新,均由台商自主研發。台商這種ODM含有厚實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價值。
台灣大型的電子ODM代工廠,如廣達、和碩,台積電都擁有數千,甚至上萬人的研發團隊。這些「代工廠」本身也擁有數千項專利。如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即僱用了1,000位以上有博士學歷的專業人才;其半導體製程技術在全球僅次於Intel。
最熱門的大陸山寨機,是由台灣「聯發科」配合大陸客戶需求設計整合成的晶片組,交由大陸品牌廠商組裝銷售,號稱MTK inside。這雖也是「代工」,惟核心技術都在聯發科,零組件也都在台商,這樣的「代工」能說少有附加價值,沒有技術嗎?
有許多國外知名品牌廠商如HP、DELL,因本身產品的成本效益不如台商 (如廣達、和碩)開發的產品,而主動要求與台商策略合作。他們關掉本國的製造工廠,委由台商ODM。台商因為品牌歷史短,知名度不高,或通路不普及,無能力開發歐美大市場,也樂於合作,專事產品開發。歐美品牌廠商從ODM廠每年開發出的新產品樣品中選擇幾款,委由台商生產製造,再以歐美品牌行銷全世界,雙方互蒙其利。
這種ODM的附加價值及毛利都不差,比自行在歐美布建通路行銷省錢又容易很多。
台商壟斷生產線
主機板、PC更是由台商掌控全球九成以上的生產。台商已將製程效率發揮到極致,即使在台商中經過優勝劣敗的淘汰,以及規模經濟大者恆大,也只剩下少數3~4家壟斷市場,如主機板業的和碩、技嘉、華擎等。筆電碩果僅存者廣達、和碩、仁寶、緯創已擁有絕對的製程優勢。目前國內外看不出有那些廠商可以取而代之。
雖然部分成熟產品的毛利越來越微薄,但也有不少產品代工毛利達三、四成以上。何況ODM的利潤也不僅限於組裝的「毛三道四」微利,PC代工廠自喻為出海口,藉機掌控上游到下游零組件與材料的投資生產利潤。更重要的是資本週轉率高,因此毛利雖薄,但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卻是台灣各行業中少有的高報酬產業。看看近幾年鴻海、廣達、華擎及分家前華碩的每股利潤(EPS),即可瞭解他們絕不是歹活,而且也不只活一陣子。
(作者係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
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經過千呼萬喚終於出台了;沒想到不看還好,一看真讓人失望透頂。王金平院長名列不分區第一名,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後頭一堆號稱要投入縣市長選舉的「生力軍」,居然是一群敗軍之將掛帥,整個陳腐的氣息讓人望之卻步,國民黨又再次告訴了人民,它的確是個標準的封建反動政黨。
用不分區來培養未來的縣市長人選,乍聽之下是個不錯的想法,但國民黨這些所謂將來的縣市長選將,現任立委黃昭順、前桃園縣長吳志楊、前立委張麗善、花蓮縣長傅崐萁的夫人徐榛蔚,那一個不是早在地方上打滾已久的老油條,這些人若有能力,何不繼續在地方上打拼?證明他們的所謂「基層實力」根本不堪一擊。這份名單是國民黨徹底與地方派系妥協的產物,這樣的人選,如何讓選民支持呢?
這份名單中號稱要給青年人機會,因此提名了TED×Taipei創辦人許毓仁,但為何提名一位成功的網路創業者,就叫做給青年人機會?國民黨難道真以為這樣就能吸引到青年選票,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至於前國民黨青年團團長徐巧芯納入名單,是否代表未來擔任國民黨青年團團長,便是踏上立委之路的既定模式,還有待觀察。
另外,提名柬埔寨裔新住民林麗蟬不是壞事,但為何這樣的機會不給新住民中比例最高的陸配呢?她們難道不是更能代表新住民群體嗎?提名這些看似清新的素人(綠的是假素人,但藍的是真素人),真的能在立法院為藍營的政策辯護嗎?看看稅改巨砲曾巨威的下場就知道?倒頭來又是一群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大家一場誤會!
許多人批評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是一堆政治性十足的人物,但我不懂不分區立委政治性格不足,如何為黨辯護?民進黨的名單中不論是蔡培慧、顧立雄、段宜康、尤美女…,他們的好壞先不論,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戰將?民進黨正是靠著這種「上首功」(戰國時代秦朝的戰功制度:戰獲首級者,計功受爵,時所尊上也)的制度,配合打破封建世家的師徒制(師父選上立委拉徒弟選議員),使得民進黨從上到下戰力無窮,即使前一波打敗了,後面還有幾波等著再上戰場拼殺,生生不息的民進黨對上陳腐老朽的國民黨,勝負早已不言可喻了。
國民黨沒有中心思想,分不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因此在戰略問題上錯誤連連,即使偶有戰術上的僥倖勝利,都難以彌補戰略上的失敗。提出的人員先天上就不是戰將等級,又怎能奢望他們進到立法院會與囂張的民進黨正面衝突呢?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面對明年過後,可能即將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我們還能期望他們能在立法院有何作為嗎?
(作者係新中華兒女學會秘書長)
好不容易,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結束訪美行、打鐵趁熱接連公布副手及不分區立委名單,希望拉抬落後的選情;不料副手王如玄竟被攻擊,不分區提名也被媒體譏諷為「史上最爛」名單,看來朱立倫選情已花光「馬習會」贏得的籌碼,選戰漸入最後衝刺期,國民黨的選情還有得救嗎?
始終擺盪在黨內派系勢力和現實壓力間來回算計的朱立倫,果然提不出像樣的不分區名單。客觀環境遠不及 2012年馬競選連任,朱立倫無法藉由提出亮麗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加分就算了,竟然還減分。黨中央所謂「2+2」以培養下屆縣市參選者為提名考量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艱困選區嘉義縣沒提名,但高雄市黃昭順、屏東縣曾永權、花蓮縣縣長傅崑萁的妻子徐榛蔚等全列入安全名單中,黨內中常委侯彩鳳跳出來反彈,直批提名無法接受,反諷黨中央「饒了國民黨吧!」媒體也直接批判這份名單明顯是利益分贓、收買黨內勢力,只想拱出藍營的傳統票源,不分區名單前瞻性和理想性不足。
不分區名單引來批評
11月20日雖然有中常委在會前委揚言提案,將規定變更為「贊成票達2分之1」以上才能獲得提名,現場投票前也有中委串連抵制,但黨內反彈最後還是被及時化解。
國民黨中常會在10月28日修改不分區提名辦法,讓不分區立委且任立法院長者連任不限屆數,當時有29名中常委連署,但青年、青工系統的中常委均未參與連署,黃復興黨部主委戴伯特甚至罕見地發言,主張不應以任何形式為某一個人量身打造不分區「連任」條款,呼籲王金平應主動要求列入排名10名之外,理由是要王展現「與黨同心的決心」,結果引來王系的不滿。不僅王金平以「沒有身份」為由暫停輔選行程,挺王人士還向媒體爆料,上演「我傻子、你騙子」的朱王大戰。
果然,朱立倫根本沒有能力再承受王系出走的打擊,現實壓力迫使他必須回頭和王系人馬妥協,不但讓王金平再度領銜分區,還吸納了張麗善、黃昭順等王系人馬排入安全名單中,卻在邊緣外(13名)排入反王的軍系黃復興黨部書記胡筑生,希望藉此鼓勵黃復興選民走出「換柱」的不滿情緒,出來投票。問題是朱立倫如此自我想定的提名策略,背後政治操作手法「段數」之低,連綠營都暗爽在心中。
再看朱立倫副手選擇無黨籍的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朱立倫原先設想王如玄既是女性,而且長期關懷女性議題、人權律師的形象,有助爭取女性票源,加上在勞委會主委任內通過多項有利勞工的立法和政策,能吸納基層勞工,不料媒體把所有焦點放在她買軍宅和告勞工的舊事。同樣是選舉素人,口才便給的王如玄,對上蔡英文副手陳建仁,能不能在選戰進入捉對撕殺的最後關頭時討到便宜,還有待觀察。
政治性格是朱的最大敵人
檢視朱立倫自接任黨主席以來,不論處理高層關係或黨政運作,無不顯示亂無章法、手法粗糙的缺憾,欠缺謀定而後動的智慧,且政治操作的觀照度不足,如同下棋新手,只想到自己想下的,完全無法評估出對手的落子。從黨提名總統候選人「換柱」風波,到「先倒王後擁王」的操作,竟然都是由黃復興先發動,朱立倫則擺出一付事不關己的中立姿態。但套句馬英九在去年「九月政爭」 時說過的:「如果這不是關說、那什麼是關說?」外界同樣也要問朱立倫:「如果黃復興黨部不代表黨中央,誰能代表黨中央?」
從朱立倫身上透露的是,他雖然屬於年齡不大的中生代,腦袋裝的竟然是國民黨舊時代的權謀思考,難怪上任黨主席至今,總是被認為「機關算盡」,偏又段數不高、謀士能力不足,導致政治操作屢屢被媒體和黨內「吐槽」,而難以自圓其說。朱從政之途上的最大敵人,實為他不夠成熟的政治人格和包容性不足的用人哲學。
目前國民黨朱立倫配王如玄;親民黨、民國黨宋楚瑜和徐欣瑩配,對上民進黨蔡英文和陳建仁的組合,蔡陳配民調保持領先,朱王配在後苦追,而宋徐配則有被邊緣化的壓力。選戰進入最後衝刺,國民黨用同樣的兵、同樣的將、打同樣的「團結」老戰法,要不重蹈去年「九合一」慘敗的結局,只能祈禱對手犯錯或等待奇跡!
(作者係政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