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柱下朱上」,原先是「兩個女人的戰爭」,如今變成了「英倫之戰」。朱立倫出馬,雖然稍稍穩住了國民黨的氣勢,但是,選情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面倒的格局,蔡英文似乎穩操勝券。那麼,朱立倫真的沒有勝選的機會嗎?他可以有那些贏的策略?

選戰中,佔上風的人持盈保泰,不製造爭議話題,減少和對手交鋒是常用的戰略。居下風的人就必須主動出擊,提出對手不得不回應的議題,透過交手,凸顯對方的弱點,拉抬自己的聲勢。那麼,朱立倫可以主打那些議題?

朱立倫早就向蔡英文下過戰帖,要求辯論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並且向蔡英文提出質疑,要求她回答,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如何維持兩岸現狀?這的確是一個必須說清楚、講明白的問題,特別是在「馬習會」之後。

「馬習會」所傳達出最主要的訊息,就是習近平和大陸方面已經在為「後馬時期」的兩岸關係預做綢繆,設定遊戲規則,鎖定方向路徑。這個遊戲規則很簡單,那就是接受「九二共識」,一切好談;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切免談。換句話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錨石或定海針,台灣不管由誰當家,都必須面對這個基本格局。

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關係的路可以越走越寬。事實上,在「馬習會」後,眼尖的媒體人就發現,大陸中央電視台在播報馬總統的消息時,已經不再迴避中華民國的國旗,或貼上馬賽克了。對馬總統的稱呼,也從台灣「地區」領導人,改為台灣「方面」領導人,給予「中華民國事實存在」一定的空間。

如果明年是蔡英文勝選,但是她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呢?從經濟手段到外交行動再到軍事壓力,大陸可以用的籌碼很多,兩岸關係輕則台海之間「一灘死水」,嚴重一點讓你「風雨飄搖」,再重就可能是「地動山搖」了。

所以,朱立倫當然得緊緊咬住蔡英文,逼她對「九二共識」表態,要她講清楚,什麼是「兩岸現狀」?她又如何能夠「維持兩岸現狀」?同時,在兩岸關係之外,朱立倫還有一個需要多著墨的議題,就是他主張憲政體制應該朝內閣制方向推進。

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原先是偏向內閣制的設計,行政院長的任命需要立法院同意,總統發布命令需要行政院長副署。可是,李登輝為了集權,透過1997年第四次修憲,把這個體制改成了半總統乃至於大總統制,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這種權責不符的制度安排,除了不符合憲政原理之外,也在實際執行上造成了總統擅權和政府失能。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我們看到總統不僅對國防、外交、和兩岸的人事與政策大權一把抓,而且透過掌控行政院長的去留,影響整個行政部門的用人與決策。但是,卻不必面對立法院的質詢,不必為政策的良窳和施政的成敗直接負責。行政院長可以像走馬燈似地換人,總統卻高高在上穩坐釣魚台。

其實,內閣制比總統制要權責相符,而且較容易處理憲政僵局和政府失能,這已經是學術界的常識。世界上大多數的民主先進國家都採用內閣制,即使是法國的半總統制也建立了國會多數黨組閣的慣例。典型總統制的美國,能幹如歐巴馬,碰到了反對黨居多數的國會,也是吃盡苦頭,重大政策一波三折,行政機構幾次面臨關門困境。倒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選擇了總統制,主要原因無它,領導人想要集權罷了。

從參選國民黨主席到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朱立倫一路走來,都旗幟鮮明地主張內閣制,就國家長治久安的立意來說,這是一種深謀遠慮的看法,應該在這次的選舉中,成為主要的選戰議題之一,所有的參選人,都應該要對此表態。

選舉涉及的面向很多,但是,議題的設定絕對是主軸之一。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年輕世代的未來等等議題固然重要,但是,論述上會形成一人一把號的多重選擇題。接不接受「九二共識」和贊不贊成內閣制,則是黑白分明的是非題,只要操作得當,可否之間,沒有太多讓對手迴避的餘地。朱立倫應該在其中找到贏的策略,凸顯蔡英文的台獨本質、空心不實、和想要抓權攬權。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從1996年開始,由台澎金馬地區公民以直接投票決定總統及立法委員,迄今已行之有20年矣。這個過程混亂嘈雜,充斥著低水準的政治惡鬥把戲,一次次地嚴重撕裂台灣社會,更污染了與癡呆化下一代青少年。

可以認為,從1996年到今天,台灣陷入到一個自虐自殘的荒謬遊戲中,但藍/綠政治勢力卻煞有其事、樂此不疲地扯皮攪和,根本上是在分工合作愚弄所有人民,以詐騙他們手上的選票,取得自己政治權力/權利的合法性。這才是「台灣人的悲哀」的真相。

而這一切源於政治要角與其掌控的政治權力的乖離言行/惡意行政,所建構出的台灣特色民主政治模式。1996年直選產生的李登輝,在日本公開承認,他是如何為祖國日本成功臥底中國國民黨,忍辱負重爬上總統/黨主席大位,擘畫並主導推動了「台灣民主改革去中國化」,為台灣的依附/回歸日本奠定基礎。李登輝一針見血地指出,「本土化/民主化」、「去中國化」路線,其目的不是為了台灣人民,而是為前殖民主人的利益。

簡言之,在美/日與中國大陸愈趨尖銳危險的「台灣角力」背景下,台灣在近二、三十年期間,逐步地服從美/日的策劃指示,蛻變成如今的局面。對島內全民,特別是青少年,長期透過政府/政黨機器,炒作/宣傳/教育若干「普世價值」,其核心功能是鞏固對中國母體的疏離/敵視,以及追求徹底切割的意識。

因此,台灣逾千萬的選民,其實是被軟硬兼施、無從選擇地,淪為「合法化」政權輪替、禍國殃民的投票工具,充當美/日霸權「制中」的傭兵。

2016年大選蔡英文被認為篤定勝選,連帶促成該黨在立法院過半,加上先前的九合一大勝,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樂觀氣氛瀰漫了2015年整年。之所以如此,民進黨或蔡英文只是守株待兔罷了,馬英九的8年執政看起來幾乎都是在為民進黨「助選」,再配合美/日的表態與介入手法,便更能清楚意會馬的何以如此了。

「馬習會」是北京對馬英九2008年後主導的兩岸關係正面進展的肯定及溫暖的致謝。但另外的深意卻是,跟台灣的中國國民黨道別。也藉此一空前舉動,含蓄地暗示,始於1979年的北京對台政策,到此告一段落。北京將以新的思維與作為,面對與因應民進黨/蔡英文一黨獨大的「台灣問題」或「兩岸關係現狀」。

2016年之後,國民黨恐將消逝於1949年以來的台灣政治舞台,或是以所謂「台灣國民黨」邊緣性地苟活,從傳統的「國共關係」角色中退出。「台灣問題」則將變成「非中國」的「台灣人國家」問題。

(作者係本刊主筆、退休教授)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11月18日下午,朱立倫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提名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搭檔參選正副總統;無獨有偶,宋楚瑜當天早上也宣布邀請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搭檔參選。再加上日前蔡英文邀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當副手,2016總統大選三組人馬終告底定。

同一天,綠營智庫新台灣智庫公布最新民調,蔡英文支持度續以48.4%遙遙領先朱立倫的20.4%,宋楚瑜則在「馬習會」後只剩9.3%。「馬習會」後,偏藍營的台灣競爭力論壇10日曾公布委託趨勢公司進行民調,結果為蔡英文45.2%,朱立倫22.5%,這個結果和新台灣智庫民調結果趨同,蔡朱穩定差距一倍以上。此次民調也模擬宋楚瑜退選的情況,如果剩朱蔡對決,蔡英文支持度將衝破5成到55%,朱立倫也會上升到25%。雖然宋楚瑜選擇了徐欣瑩當副手,顯然不會退選,但宋支持度一路下滑,退選與否似乎對大局影響不大。

朱王早已聯盟

國民黨換柱成功後,確實讓國民黨立委選情有所提振,但緊接著就是面臨該如何處理王金平的問題了。為了國民黨的選情,同時也要安撫王金平,朱立倫確實做了不得不的妥協,決定修改不分區立委的提名辦法,對不分區立委且任立法院長者,連任不限屆數,無疑為原本受限只能連任兩屆不分區的王金平解套。隨後,屬於挺王立委的李慶華馬上再臨門一腳,連署29位立委要求將王金平列名不分區立委第一名,這下徹底將了朱立倫陣營一軍,也讓外界一直質疑關係緊張的朱王二人似乎面臨攤牌時刻。

其實,知情人士表示,朱王二人的關係早就是結盟關係,以朱立倫的務實妥協性格,如果沒有先和王金平談定,絕不可能出馬參選。所以修改不分區提名辦法,再由立委連署讓王金平穩坐不分區立委第一名,根本是早就寫好的劇本,大家都只是照劇本演出而已,何來朱王二人「關係緊張」的說法?雖然,國民黨內除了黃復興黨部主委戴伯特代表軍系,在10月28日的中常會發言,反對王列名不分區首位,也曾傳出有院長級大老不滿讓王金平列不分區立委第一名,甚至揚言退黨明志一事,但這場挺王、反王戰事的結果,顯然在朱立倫「大局為重」的堅持下早已拍板定案。

以目前國民黨的總統選情而論,由於朱立倫正處於挺柱和反王二派人馬的夾擊下,使得他的選情始終未見好轉。國民黨中央對「挺柱派」還保持相當程度的樂觀,總認為透過各方面的努力,會有可能爭取柱粉們的回心轉意;不過,對反王派人士如何安撫,國民黨方面就顯然難以招架。以最近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李艷秋在她臉書上的一篇文章為例,她就直指王金平在立法院布建的人馬,足夠建立一支15-20人的自衛隊,當國民黨敗選,即使王金平選不上立法院長,也將成為國民黨內唯一有實力接下黨主席的人,所以「中國國民黨」將改為「台灣國民黨」。李艷秋還表示,從蔡英文對外宣稱選上後「不會整碗捧去」、「選後要合作」,無疑都是向王金平喊話。她認為,其實大選已經結束,民進黨全面執政,國民黨僅餘「王氏一脈」。此外,也有學者投書認為,王金平列不分區第一名可能使高達8%的泛藍不投票,但未來是否造成國民黨立委大敗,還值得觀察。

救命仙丹 vs. 票房毒藥

究竟王金平對朱立倫和國民黨而言,是救命仙丹還是票房毒藥?朱立倫有沒有不和王金平合作的選擇呢?以國民黨對外要應付早已整合完畢、好整以暇的民進黨四處拔樁的壓力,對內還得忙著安撫因換柱,揚言拒投的「柱粉」不滿情緒,答案很明顯是「沒有」。畢竟國民黨如今已呈現前所未見的士氣低迷的困境,想走出這種困境,只能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整合所有可以整合的資源。

從政資歷深厚的王金平早就了解情勢,所以從10月27日起,連續取消2場為藍委候選人造勢站台的行程,像無預警取消嘉義立委站台行程;連素來與王交好,被視為挺王派的盧嘉辰競選總部,11月1日在新北市土城舉行成立大會,王也未現身。這2場的取消動作似乎也是向朱立倫喊話,要朱趕快定下「名份」,他才師出有名。

此外,國民黨在中南部立委選舉的部署,也和王金平有著密切關係。6位已獲國民黨提名的7年級立委參選人,包括高雄市的黃韻涵、鍾易仲、蔡金晏、郭倫豪,雲林縣張鎔麒和嘉義縣林江釧,日前成立「國民黨70+青年連線」,強調共享資源聯合作戰,但更重要的是以「尊王」基調來拚勝選。6人都是政二代、年輕、曾在國外求學,透過和王金平的結盟,即使無法勝選,但對國民黨在中南部日益衰退的選情,還是多少會有所助益和改變。在這樣的情勢下,更讓朱立倫沒有選擇的空間,朱王合作也成為國民黨在這場選戰中唯一可以運作的選擇。

「史上最爛名單」?

不過,檢視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除王金平穩坐第一名外,政治組的安排雖讓人啼笑皆非,卻也展現出王金平的可怕實力。像棄選區域立委的黃昭順規劃選高雄市長,前桃園縣長吳志揚規劃選桃園市長,台中市前副市長徐中雄規劃選台中市長,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胞妹、前立委張麗善規劃選雲林縣長,花蓮縣長傅崐萁太太徐榛蔚規劃選花蓮縣長,連高齡68歲的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也列入不分區名單內規劃選屏東縣長,這樣的名單難怪被批評為「史上最爛名單」。

一位熟悉國民黨地方派系生態的人士表示,這樣的安排根本是王金平系統大勝,以黃昭順為例,上次參選竟然落居第三,連楊秋興都不如,安排她參選高雄市根本是笑話一樁!同樣地規劃張麗善參選雲林,顯然也是王金平一手主導,張榮味系統的力量在雲林已日漸式微,連僅剩的立委席次都可能不保,安排張麗善出任不分區,只能說是答謝張家最後沒有棄選立委的結果。至於曾永權,他曾任黨祕書長、府祕書長、立法院副院長這麼多的要職,竟然還要安排他二年後參選屏東縣長,難道國民黨在屏東沒有任何年輕才俊可用,還要勞煩他老人家親征才行?

副手的加分效應

以過去副手人選的定位和功能來看,基本上都屬於「綠葉」,絕對不能搶了主角「紅花」的風采,能不能加分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扣分。像最早擔任李登輝副手的李元簇,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聲音」,而陳水扁的副手呂秀蓮,選上後自嘆自怨為「深宮怨婦」。宋楚瑜第一次參選的副手張昭雄應該算是有加分效果的,至於上一次參選找的林瑞雄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此外,選擇搭檔副手更重要的考量還是能否避開接班爭議。像蔡英文選陳建仁就沒有這個問題,黨內派系相對放心。馬英九第一任選蕭萬長著重財經專業,不涉接班,但第二任找吳敦義就有強烈接班意義,結果招致民進黨無情的攻擊,如今無緣接班。

朱立倫本人具有財經專業,所以找婦女團體負責人的王如玄,著重其法律和勞權的歷練,也算是具有互補功能。至於宋楚瑜找徐欣瑩就讓人相當不解,有人分析主要可能是因為徐欣瑩背後的妙天禪師,具有號稱十萬信眾的宗教基礎才被看中;不過,宋徐二人在記者會上卻強調二黨是「合作非合併」,政黨票各投各的,區域立委再行協調,讓外界看得一頭霧水。

(作者係前媒體人)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多年前,我曾在佛光大學宗教系所開授一門「寺廟簽詩研究與解讀」,引起宜蘭市慶和廟主委陳璧煌先生的注意,陳主委數代皆是中醫,並在宜蘭市經營祥德中藥行兼診所,行醫救世,行善積德,口碑播頌。他上山找我協助該廟解籤,由於彼此均不相識,也無法事先聯絡,找了三次才碰面詳談,真有「三顧茅廬」之誠意。我感其盛意,遂答應每周二晚上下山至該廟櫃檯,協助解簽,遇有實在無法解簽意時,請信徒隨手寫一字,濟以測字之術,前後約三年,大為轟動,成為該廟特色,增加不少本地、外地信徒。

一晚,某位女士前來求簽,簽文不妙,我請她另寫一字再作判斷,她寫下一「宜」字,我一看大感不妙,又是不好。該女士詢問家宅命運,我也大惑不解,蓋測字術中逢「且」字形,以「象形」類解之,代表祖宗牌位、墓碑、男根、官帽;若問升遷,官運代表吉祥;若問疾病事代表死亡,乃不祥之預兆。我遂問他家中附近是否有墓園,她回答就位在墓園中,因該土地被拍賣掉,地主要她家三個月內搬走,她前來詢問未來變化。此事後來發展頗為曲折,且事涉隱私,此篇短文就不詳述了。

另外,從2023年底,我在住家附近士林夜市的媽祖廟慈諴宮擔任志工,重操舊業,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在廟中為信徒免費解簽測字,至今也快十個月了。

數月前,一位女士前來求簽、解簽,問購屋事,由於簽文模擬兩可,我請她另寫一字作為輔助,她居然也寫了「宜」字,但「宀」字寫得像「山」字。我問她是不是最近找到的房子靠山邊,附近有墓園,她回答在北投、竹圍附近確實找到一間房子,但靠山邊,怕濕氣重,且開窗會看到一片墓地。我就字論字,寬慰解曰,妳購屋預算有限,且這間房子格局方正,而且「宜」字本身就有「宜實宜家」之意涵,先不要放棄回絕,再多找幾間房子比較,她歡喜離去。

(作者係大學退休歷史教授)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台南麻佳地區指的是今日台南市麻豆、佳里區,清代屬於嘉義縣(前身為諸羅縣)的範圍。因開發較早、糖業繁盛,日據初期即吸引日人來此設廠。但在此美麗家園的背後,麻佳地區卻一度成為殺戮戰場。

202203015840834769 150421

2024年10月,筆者造訪總爺藝文中心,由於這裡曾是1906年成立的明治製糖會社總社所在。故可在興中路(171縣道)入口的北側不遠處,看到俗稱「紅樓」的總社(本社)事務所(辦公室)。另外,附近還展示著昔日糖廍的石車,因離此東方近2公里的寮子廍(今寮廍里),是清代舊式糖業的遺址。

此外,糖鐵(糖業鐵道)的蒸氣小火車,則和入口南側不遠處的糖鐵總爺車站遺址相對應。總爺車站,舊稱「本社前」,和其東北方近500公尺被拆除的麻豆糖廠廠區(1994年關閉)一樣變成荒蕪的空地。另外,從「本社前」沿著興中路近500公尺北轉,往倒風內海故事館的「南61線」終點,標示這裡是清代南北官道。的確,從古今地圖對照,從此經過昔日麻豆糖廠煙囪旁的道路後,跨越曾文溪到善化糖廠,是當時南侵日軍走的路線。而和麻豆唇齒相依的佳里,也埋藏著乙未保台史蹟。

台南麻佳地區指的是今台南市麻豆、佳里區。舊稱麻(蔴)豆、蕭(霄)壠,原是西拉雅平埔族四大社之一。位居倒風內海 (因其向北開口,冬天臨東北季風而得名)之佳里半島的佳里興(台南市佳里區佳里興),原來是清代諸羅縣治所在,「文武官兵駐紮之所」。在大量的漢人遷入後,此地製糖的糖廍林立。

日據初期,明治製糖會社因看中蕭壠的原料區域為台灣最佳種蔗地,且地勢平坦,用水有附近的將軍溪(上游)供應無虞。於1908年建設完成在台第一場(廠)的蕭壠工場,工場機械從歐美購入,日壓能力840公噸。1910年11月,會社自夏威夷引進整套機械在總爺庄(今麻豆區總榮里)北建立日壓900噸的總爺工場;並將總社也設在這裡。

202203015840834769 150422

麻豆戰役

1895年10月初,當日軍決定用三路大軍以海陸兩路包圍抗日義首劉永福的總部─台南後,包含麻豆、蕭壠、佳里興等18堡(今嘉義市以南、曾文溪以北)庄民推舉林崑岡為前敵總統領,著手準備武器糧餉。麻豆堡聯庄總局長郭黃恭,則號召堡內各庄籌組義軍,寮子廍武生鄭邦榮、陳邦昌、方厝寮庄(今安正里)方玉貴等熱烈響應。參與抗日的義軍成員,大都以各庄頭具有武功底子的麻豆宋江陣武生和隊員為主。在北上參與10月17日鐵線橋庄(今台南市新營區鐵橋里)的戰鬥失敗後,和劉永福所派北上增援之劉光明黑旗軍一起守衛麻豆。

10月10日日軍混成第四旅團自嘉義布袋登陸、占領鹽(塩)水港(今鹽水區)後,日軍步兵第五聯隊長佐佐木大佐乃以該聯隊組成海岸支隊。佐佐木支隊長命第三大隊長大熊淳一少佐率領第9和第11兩中隊約700人,經學甲庄占領蔴豆庄後,偵察曾文溪的渡河點。19日,當日軍前兵抵達廍崎頂庄(今麻豆代天府北近200公尺處)附近時,遭到據守該庄的300名抗日義軍抵抗。第9中隊約300人進入該聚落時,又受到據守濠溝(寬約15公尺,無法徒涉)後岸的義軍抵抗,持續攻擊約一個多小時,因該村庄附近都是整片的甘蔗園,日軍砲兵無法援助此次攻擊,終於發起衝鋒占領。此時,日軍前兵獲得增援後,奉命從寮子廍的方向進入麻豆庄,義士郭期等死守隘門不敵,日軍乃焚燬整個村庄。隨後日軍逐次擊退據守寮仔廍北端及南勢角(今南勢里,「本社前」西方聚落)東端的義軍,直到總爺庄西南端,並放火焚燒南勢角。

202203015840834769 150423

蕭壠戰役

蕭壠一帶的蕭壠及佳里興、西港仔等堡民約1,500人,原來要北上支援今台南市北門區境內的渡子頭及蚵寮附近的戰役。因較晚抵達,便從中途往南方撤退到蕭壠街一帶。此時,經蕭壠街往台南前進的日軍,為司令官渡邊祺十郎少佐所率領第二大隊的5、6、7中隊約900人,以及砲、工兵隊組成的前衛,由步兵二中隊及輜重部隊組成的本隊,由佐佐木聯隊長親自指揮,隨行在後。日軍10月20日早晨7點,從中洲庄(今學甲區中洲)出發,涉水過將軍溪下游後,10點左右抵達距蕭壠市街2公里的地方,遭到來自今北頭洋文化館北方小山丘義軍的射擊。日軍排除後,前兵第7中隊的小隊深入村落時(約佳里國小北方),忽遭義軍四面來襲,雙方相距僅七、八十公尺,以致日軍三人死亡,三人負傷。

因蕭壠街絕大部分都是檳榔樹園,與竹林交錯,房舍散布其間,道路兩側都開挖有乾濠溝(寬2到5公尺,深約3公尺左右),因此日軍難以在道路外展開。加上四周的甘蔗園茂密,讓在村落數十公尺外的日軍能見度不佳。且義軍為求自衛,在主要道路的交會處設置三重竹籬和柵門,將之緊閉,環守在村落之內,日軍派出的各隊只能各自為戰。

中午,第7中隊的前兵隊沿路燒燬有防禦設備的房舍,但受阻於十三甲庄東北端三叉路附近(今佳里國中北)的優勢義軍。下午1點15分,日軍前衛主力從十甲庄北方(今佳里體育公園一帶)集結在七甲庄(今光復路和進學路口的東北方),渡邊少佐下令各部隊攻擊正面的義軍,義軍則藏身濠溝後面頑然不動,卻不時由竹籬間巧妙狙擊。於是,兩軍形成對峙局面。後日軍探知義軍主力似乎是位在菜園頂,乃調來砲兵從下午2點左右,於200米近距離開砲轟擊菜園頂十字路(今中山路和進學路口)附近,持續約25分鐘,雖然由於竹林茂密,無法確認義軍陣地所在,但砲擊畢竟還是有幾分成效。

隨後,渡邊少佐命第5中隊攻擊抗日義軍右翼,佐佐木派出支援的第12中隊則攻擊左翼。第5中隊乃迂迴到東北方,渡過將軍溪上游,出到佳里興庄(台南縣佳里鎮佳里輿)街道,擊退扼守其出口的義軍後,繼續往南推進3公里。沿著今中山路擊潰據守菜園頂三叉路(今佳里鎮代會一帶)東南角的義軍後,朝其主要據點十字路逼近。義軍據守十字路南側,以牛車阻塞主要道路極力抵抗,中隊全部展開,奮勇前進,占領十字路北側的竹籬,發起肉搏戰。但義軍憑藉著深壕及竹籬,仍然頑抗到底。

此次戰鬥,第5中隊死傷連連,渡邊少佐因此派出第7、6中隊繼續攻擊,分別增援第5中隊左右翼,和第12中隊左右合擊後,下午4點占領蕭壠街(約今新生路以北約250公尺長的中山路市街)義軍犧牲達300餘人,日軍據稱當場死亡12名,受傷29名。事後,日軍大肆屠殺平民,乃前進至一千公尺遠處露營。

在日據時期,這些讓日軍吃盡苦頭的地形大都在「部落整頓」中強迫填埋或砍伐,如今佳里到處洋樓大廈林立,一片繁榮,古戰場遺跡已難尋。但從古今地圖對照,在佳里國中附近的黃昏市場後面仍可找到濠溝遺址。而地方人士以蕭壠閩南語的諧音「消人」,意謂人口突然消失了很多,以示不忘此慘劇。

未來展望

於1998年關閉的蕭壠工場(佳里糖廠)已轉型為蕭壠文化園區,而總爺藝文中心目前被定位為具有日本風格的藝文中心和雕塑庭院。筆者建議,當局應仿效苗栗銅鑼的台鐵倉庫改造「1895生活文化館」的前例,將總爺「本社前」糖鐵車站旁殘存的糖鐵倉庫,改造成麻佳地區乙未保台紀念館,以緬懷先民抗敵保台的硬頸精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於10月28-31日舉辦「澳台一家親 媒體看發展」新聞媒體交流活動,邀請台灣傳媒、本刊記者及自媒體人赴澳門參訪。一連四天的觀察,令人感受到今日澳門與昔日截然不同。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8

說到澳門,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豪華賭場、吃過還想再吃的葡式蛋塔,以及在蜿蜒曲折、極其狹窄山路上競逐的格蘭披治大賽車,還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大三巴牌坊、崗頂劇院、鄭家大屋等世遺古蹟。不論白天還是夜晚,澳門就是一座「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的城市。

此次媒體團拜會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博物館、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展示館、格蘭披治大賽車博物館、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處,原來澳門這個面積33.3平方公里,只比台北市文山區31.5平方公里大一點的城市,25年來發展得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更是重中之重。

橫琴深合區發展四新產業

橫琴位於廣東省珠海市南部,從澳門跨過蓮花大橋就能抵達。2009年起大陸重點開發橫琴島,隨後規劃打造「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為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新平台。橫琴深合區由澳門與廣東省共同管理,全新營運模式創中國大陸首例。

深合區民生事務局副局長馮方丹告訴我們:橫琴深合區是一個「四共」的模式,就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模式。聚焦且有序地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四新」產業。除了歡迎港澳民眾來工作居住,也歡迎台灣青年來深合區生活、創業、就業。她指出,深合區提供許多孵化服務,協助港澳台青年對接融資、開拓市場、招聘人才,讓不熟悉政策的創業青年及早熟悉環境。為吸引年輕人來創業,推出多項優惠政策,台灣青年最長可減免三年的創業租金。

台青創業免擔心適應問題

目前深合區的生活機能漸次完備,有公辦及民營的幼稚園、小學,還有國際學校供選擇;通勤方面,澳門新街坊設於口岸的穿梭巴士也加開班次及加長服務時間,協助居民往來。其他日常會去的超級市場、奶茶店、咖啡店、便利店、快遞物流及銀行等都一應俱全,未來還會推出更多餐飲零售,滿足生活所需。

又考量很多人第一次到深合區居住,不熟悉社區的服務及行政手續流程,深合區特別設立了「澳門新街坊業主尊享服務中心」,協助住戶解決居家疑難,例如電表過戶、開通天然氣、申請水表及住家網絡、家具搬運報關等多項服務。馮方丹很有信心地說,「在深合區生活、創業、就業,完全不必擔心環境適應問題,相信台灣青年會喜歡深合區的一切。」橫琴深合區鼓勵港澳台青年融入橫琴、扎根橫琴、圓夢橫琴。

澳門致力發展非博彩文旅

五光十色的博彩產業也積極地在既有資源上,創造跨界結合機會,充實旅遊內涵,讓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博弈產業是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光是2023年總收入就近2千億澳幣,占澳門GDP的三成以上。但為了不讓經濟來源過於單一化,澳門近年積極推廣「旅遊+」概念,以豐富旅遊行程,例如舉辦世界桌球大賽、文化藝術、健康養生、海上旅遊等,為城市經濟注入新動力。

細數澳門今年辦過的巨星演唱會,就有黎明、周慧敏、楊丞琳。以韓劇《淚之女王》爆紅的韓國女星金智媛,也來澳門舉行個人粉絲見面會。永利澳門公司總裁陳志玲指出,「提高非博彩元素的文旅行程,不是希望博彩不存在,反而是為了更健康發展博彩產業。改善博彩業一家獨大的情況,可以讓年輕人有更多就業選擇,挖掘更多的澳門旅遊可能性。」陳總裁坦承,「疫情期間各國遊客無法來澳門,澳門經濟差點被打趴,但也因疫情,讓業者依據自身的條件重整體質,疫情結束再出發時更有優勢、更具競爭力。」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9

建議「一程多站玩法」

據陳志玲分析,近年來澳門的遊客趨向家庭化,既是親子同行,自然減低了博彩的占比,「我們將加強開發國際旅客市場,希望遊客來源能更加國際化、多元化,也讓旅客感受到澳門的歷史文化底蘊。」陳志玲認為「有文化的旅遊才是有靈魂的旅遊」,大家都希望從旅遊中找到文化,所以她推荐遊客可將澳門作為旅遊的起始點,然後多加一站,「先來澳門玩幾天,再從澳門轉到大灣區或上海、北京、山東、四川等城市玩,創造體驗一程多站的玩法。」

陳志玲出生於台灣,後來到美國留學工作,雖然離台幾十年了,但對台灣感情特別深,「澳門和台灣很近,語言文化相通,希望更多台灣朋友到澳門遊玩,尤其是年輕人全家來。」陳志玲同感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多機會,尤其「台灣年輕人勇於表達,特別有創意,若能跟澳門青年結合,以澳門為起點,以深合區為國際窗口擴大市場,走進東南亞,吸引葡語系國家,一定可把旅遊市場拉得更深更廣。」

202203015840834769 150420

澳門大學培育高端人才

英雄就怕無用武之地。澳門博彩集團拚翻新面貌,橫琴深合區拚展現寬闊的市場前景,現在的澳門有許多可用武的平台,澳門大學肩負培育優秀人才的責任,自是十分重要。

澳門大學創立於1981年,是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以培養澳門發展所需的高端人才為目標。為讓學校有更好的發展,原位於氹仔的澳大,於2014年遷至橫琴新校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是舊校園的20倍。目前學生人數超過1.5萬人,其中有39名台灣學生,分別是本科生30人、碩士生7人、博士生2人,分布在不同學院。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表示,澳門大學近年的國際排名不斷向前,很多非本地學生選擇來澳門升學,是看中澳大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卓越的師資及國際聲譽。目前澳大設有三個大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質量研究、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在離開澳門大學時,我特別請宋校長對台灣學子說幾句話,他說,「要對未來有信心,要用更大的胸懷、更積極的心態為前途奮鬥。」

尊重民情、在變中有不變

回顧過去 25年的變化,澳門正逐漸將經濟重心開展到文旅產業上,新腹地橫琴深合區積極推動四大重點產業,但澳門尊重民情,在變中仍有所不變,例如「婦女聯合總會」數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社團婦幼服務工作,「青年發展服務中心」及「街坊總會」隨著社經脈動,盡責地關懷青年工作發展、解決青年住房等問題。

「澳門台商聯誼會」副會長朱鍾真語重心長地表示,要把澳門、橫琴當作一個橋梁,他們是連結大陸與大灣區的機會,「橫琴還會繼續擴大開放,台灣青年會更容易找到發展機會,何況港澳台各有不同專長,都能在此發揮各自優勢。」

澳門這幾年的發展被形容是「在小桌子上,唱出精彩的大戲」。這真是一個貼切的說法,因此,從來沒去過或久未去澳門的台灣朋友,應該去走走了!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不定時,常常一餓就想大吃一頓,結果體重失控、血糖也忽高忽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低GI飲食」成為許多健康專家的推薦選擇。不僅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還能避免飢餓感和暴食衝動,讓你越吃越聰明、越吃越健康!

什麼是低GI食物?

GI(Glycemic Index)意指「升糖指數」,是一種用來衡量食物對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科學指標。高GI食物升血糖速度快,像是白米飯、白麵包和精緻糕點,除會迅速將血糖提高外,同時也會因為胰臟大量分泌胰島素後,而快速滑落,猶如「過山車」。而低GI食物,例如全穀類、豆類、蔬菜和部分水果,會使血糖上升的幅度變慢,故能穩定提供能量,除胰臟不必那麼辛苦工作外,也較有飽足感,不容易出現暴食衝動。GI值介於1-100之間,低GI值是指55以下。

為什麼要選擇低GI食物?

因為高GI食物這種「過山車」式的血糖波動,會讓人容易餓、想吃更多,很容易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手搖飲、汽水等含糖飲料。反之,低GI食物會讓飽足感維持的時間較長,這對於想控制體重或減重的人來說,無疑也是一大助力。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選擇原始、未加工的低GI食物,才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血糖水平,有益於減少胰臟過多且頻繁的工作,進而可降低慢性病的風險。

如何選擇低GI飲食

一、常「三白」換成全穀類白米、白麵條和白麵包替換成糙米、義大利麵或全麥麵包,GI值例舉如下:燕麥(GI值55)和糙米(GI值50)等。

二、選擇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像是蔬菜和豆類,因為高膳食纖維,因此能夠緩慢釋放葡萄糖,避免血糖波動過大。例舉如下: 胡蘿蔔(GI值35)、牛番茄(GI值15)、菠菜(GI值15)和紅豆(GI值29)等。

三、搭配健康的脂肪。如堅果類和奇亞籽等食物,含有豐富的健康脂肪,適量攝取能夠幫助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使血糖更穩定。例如:杏仁(GI值0)和奇亞籽(GI值0),需特別提醒,許多人看到GI值為0,就以為可以「放心」食用,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這類食物脂肪含量較高,如果攝取過多,仍可能導致熱量超標,影響體重。

四、少喝(最好不喝)含糖飲料。以無糖飲品替代如無糖綠茶、黑咖啡或白開水等。

五、仍需控制每日總熱量及食物多樣性。即使是低GI食物,也需要控制份量。同時建議均衡搭配六大類食物,以達到食物多樣性和營養均衡。

結語

健康飲食並非高深的學問,而是善於選擇、適量與均衡三項絕招。大家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GI的科學知識,選擇低GI飲食,管理體重,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10月底報載,濟生公司生產的「飛馬牌特調咖哩粉」被檢驗出有致癌疑慮的蘇丹紅色素1號,但該產品已售出多達3,150公斤,新聞出來後,政府查到下架的僅剩391公斤。此案攸關食品安全,民眾必須關注。

農藥

為防治病蟲害,農民會經常使用農藥,初期可獲得理想效果,但經年累月的廣泛施用農藥後,各種病原及害蟲因外部壓力產生了對農藥的抗藥性,這迫使農民不得不施用更大劑量的農藥,以致農作物及飼養的動物身上殘留許多農藥。但許多農藥藉由根部或體表吸收可擴散至全身,飼養的動物經由口服及注射也可循環至全身,所以測試農產品是否含有農藥殘留,只檢驗農產品表面的農藥殘留量不夠徹底。

況且人誤食含有殘留農藥的農產品,並非一夜之間就可代謝掉;即使是微量的有毒物質,甚至低於檢驗標準下的殘留量,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身體中未完全代謝的量會逐漸累積,成為危害身體的量,是謂「累積效用」(cumulative effect)。另外,農民為節省人工,多半會將多種農藥混合一次噴灑,如此就產生「雞尾酒效用」(cocktail effect),毒性更強。今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 已要求檢測農藥的安全性,應包含對人的荷爾蒙系統可能產生的危害性。

上市的農藥包含有效成分、惰性物質(無藥效物質)及輔助劑(可輔助有效成分展現其功效),但檢測單位通常只抽樣檢查有效成分的毒性,但農藥的輔助劑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甚至比有效成分還強,例如草甘磷或嘉磷塞(glyphosate)中的聚乙氧基牛脂胺POE-15就是一種非離子的表面活化物,其毒性比殺草劑的毒性還強。草甘磷及草脫淨(atrazine) 是全球銷售量最大的農藥,已問世50年,2015年在台銷售量為3,200噸,2016年就增至4,535噸;全球2030年銷售金額將達106億美元。這種殺草劑會引起皮膚過敏、氣喘、不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及巴金森症的風險,所以生產的拜耳公司遭到成千上萬的訴訟案。

英國「衛生部學校水果和蔬菜計畫」(SFVS)因考慮到小學生正處於發育期,對有害物質十分脆弱,所以檢查經常會在小學餐點中的11種蔬果,發現每種蔬果都含有10種以上的農藥,例如葡萄乾及柑橘、梨、草莓、蘋果、香蕉及瓜類都存在農藥。為顧慮孩童健康,英國衛生部建議家長每日多付一英磅,讓學童享用有機食材。

美國生態名人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詳述濫用殺蟲劑造成鳥類、魚類、昆蟲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死亡,連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微生物及植物也都受到影響。美國逐年大量增加農藥使用,如1947年為1億2,400萬磅的生產量,至1960年已達6億3,800萬磅,造成1950年代後的美國,罹患肝炎及肝硬化的人數逐年增加。不論是台灣生產或國外進口的許多蔬果都被驗出有殺蟲劑,安殺番(endosulfan)是一種有機氯劑,毒性極強,會導致肝功能異常、貧血,在食物及水中若超過3ppb,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為促使乳牛不斷泌乳,飼養者都會讓乳牛增加雌性荷爾蒙,又因乳牛不斷泌乳,泌乳腺容易發炎,又必須注射消炎藥物,因此消費者間接地喝了牛奶中的雌激素及抗生素,引發女性易患乳癌。飼養肉牛和豬的農民通常會在宰殺前餵食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俗稱瘦肉精),這樣可節省5-10%的飼養成本。消費者若攝取過量含瘦肉精的豬牛肉,會產生頭暈噁心、肌肉顫抖、血壓上昇及心悸現象,所以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嬰幼兒、孕婦及肝腎功能不良者應該少食,但蔡英文於2020年8月宣布,自2021年起開放自美進口30月齡以上的萊牛及豬肉。

保鮮及添加劑

飼養在魚塭中的魚類體內含有汞及致癌的多氯聯苯(PCBs),其含量是海水中的千倍以上。汞是毒性極強的重金屬,而PCBs的化學構造式及毒性原理和戴奧辛相似,具有干擾內分泌激素及造成神經毒害的作用。用在水產品的保鮮劑苯甲酸鈉,與維他命C結合後,會產生致癌的苯,使粒腺體核酸喪失功能,而引起巴金森症、神經退化疾病、加速老化等現象。

蘇丹紅係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於100多年前以人工合成的一種染料,依組成分不同而分成I-IV種種類,此等化合物中含有苯胺(aniline)。「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蘇丹紅歸類為三級致癌物,但台灣環境部將之歸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即此等物質具有危害環境及人體健康之虞。總之,IARC認為蘇丹紅主要會影響肝臟功能,也可能引發膀胱及脾臟癌、皮膚炎,所以衛服部已禁止各小學使用辣椒粉及咖哩粉,以避免可能產生的食安問題。

黴菌毒素(mycotoxin

有機物質為主,也是各種微生物生長繁衍的基質,當環境中的相對濕度及溫度適當時,微生物生長過程產生的二次代謝物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最著名的是黃麴毒素(aflatoxin),生成的主角為真菌即Aspergillus flavus,產生這種毒素的黴菌會存在各種農產品上,如豆類及玉米等禾穀類的種子及其相關製品上,如醬油、花生醬、麵包、饅頭、養生豆榖粉等;台灣的黃麴毒素的限量標準為15ppb,但市面上的產品常超標10倍以上。2009年有千餘隻狗因食用含有黃麴毒素的飼料,出現極度衰弱、嚴重黃疸、吐血、便血,快者二天、慢者7天即死亡的案例。另外,Penicillum citrinum是引起黃變米的一種黴菌,會產生橘黴素(citrinin),攝入此毒素會使人罹患巴爾幹地區性腎臟病(Balkan nephropathy)、血壓升高、貧血、尿蛋白、腎衰竭及抑制呼吸等症狀。

放射線    

日本福島是核能失事災區,其鄰近地區的農作物及畜產、水產品均被各種輻射線汙染。核電廠於2023年8月24日開始排放核污水入海,因此海岸邊死了不少魚類。國際間在福島檢測到的輻射線有碘131、鍶90、銫134及137等,單就鍶90攝入體內很容易滯留在骨髓或骨骼中,破壞骨髓中的造血機能,並引發白血病及骨癌。民進黨政府已全面解除對福島五縣市食品的管制,僅規範要檢附產地證明及輻射檢測證明。但台灣民眾為顧及自身的健康,仍應謹慎面對自日本進口的農漁牧產品。

包裝材料

塑膠製品的上游原料是乙烯(vinyl)、丙烯(propylene)、丁二烯(butadiene)、及苯(benzene),他們可以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塑膠產品,醫療器材如洗腎、點滴、輸血等使用的塑膠軟管就是聚氯乙烯(PVC)產品,其製造過程中所添加的塑化劑磷苯二甲酸二酯(DEHP),在使用此種軟管時,DEHP便會溶出進入患者身體,因而患者體內所含的塑化劑量,經常會超過標準容許值的3-50倍。DEHP 可導致睾丸、前列腺、藏精囊及副睾的發育受到影響,致使重量下降。許多塑膠容器會釋出雙酚A(bisphenol A),尤其加熱後更易釋出,身體內長期累積雙酚A,會影響女性的內分泌、生殖能力,內分泌干擾物質,甚至會傳至胎兒體內;幼少年攝入此類毒物較容易罹患性早熟、肥胖、糖尿病、暴力傾向、學習及記憶受損、免疫功能受損,罹患乳癌或攝護腺癌的機遇率也會大增。

另外,常用的保鮮膜也是塑膠製品,係由聚氯乙烯(PVC)及聚偏二氯乙烯(PVDC)兩種材質所製成,添加在其中的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可以增加PVC的延伸性、韌性、透明度及持久性。PVDC的性質和PVC十分類似,都是戴奧辛(dioxins)的主要產生來源,均會影響兒童發育、破壞免疫功能,導致睾丸癌及肝癌。

塑膠分解後會形成微塑膠(直徑少於5釐米的粒子),然後分解成奈米塑膠,常常存在於食物鏈中,如瓶裝水、海魚體內、空氣及土壤中,這些微小的塑膠粒子在80%人的肺部,以及90%以上的肝癌病患的肝組織中,是造成肝癌的原因之一。

結語

科技進步帶給世人便利,但也給人類埋下許多災禍種子,食品安全所衍生的問題就是實例。其他諸如水資源及其品質,空氣及各種日用品都隱藏著戕害健康及生命的因子,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物品,可能暗藏著不少禍害,政府相關單位要為人民把關。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李四光(1889-1971)是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中國知名的地質學家、院士、古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他1889年出生於湖北黃岡,原名李仲揆,14歲時去報考武昌中路高等小學堂填表時,把年齡十四誤寫在姓名欄裡,後來就將錯就錯,改名為李四光。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6

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04年李四光到日本留學,認識了宋教仁、馬君武等革命學生,又在他們的介紹下認識了孫中山先生。1905年同盟會成立前的一天,中山先生帶領大家宣誓後,詢問李四光的年齡,李回答我今年16歲。中山先生高興地說,「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好!」於是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李四光就這樣成了同盟會最年輕的創始會員,他則用其一生實踐了中山先生對他的厚望。

1904年李四光15歲時,因成績優異被選派送往日本留學,他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船舶製造專業。從日本學成歸來後,李四光發現中國根本造不出船來,造船需要用到鋼鐵,於是他1913年到英國學習採礦專業。學了一年採礦後,他又發現當時中國沒有系統的地質學,根本不知道礦在哪裡,他又改學地質。總之,國家需要什麼,他就學什麼。

新中國建立之初,在李四光的地質理論指導下,勘探隊在不長的時間內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很快解決了石油自給問題,一舉摘掉國際上流傳多年的「中國貧油」的帽子。1949年回國時,李四光從英國帶回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領導的地質部,經過千辛萬苦的實地勘察,終於找到了鈾礦,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做出突出貢獻。1960年代以後,李四光致力於地震的預測及預報工作,預測了中國四大地震帶。

1925年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公祭移靈活動公推了6位對辛亥革命和社會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抬棺,李四光是左邊的第一人,可見他在民國時期就享有盛譽。

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

1923年李四光提出蜓科鑒定方法,建立了十項標準,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現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他利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化石標本,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博士學位,他也成為享譽世界的古生物學家。

19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研究中國第四紀冰川,30年代中完成《冰期之廬山》,引起國內外地質學界的關注。40年代他又調查了雲貴高原、鄂西湘西、川東桂北等地,發表多篇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研究增加了理論依據。

1920年代中葉,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文章,他的地質力學從此萌芽。1920-40年代,李四光把力學引進到地殼構造和運動規律研究中,開闢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運動問題的新途徑。1922年起,李四光先後10次擔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1922年擔任中央研究院建立的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他是唯一的亞洲人,說明中國地質科學當時就在世界地質科學占有一席之地。李四光還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博士、蘇聯科學院海外院士,1951年4月李四光被推薦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薪火之光、一門三院士 

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主任,為發展中國地質事業、提高中國地質科學水準,培育大批優秀的地質工作者。同時,他擔任過北京大學評議會的評議員、理學院庶務主任,協助校長蔡元培做好北大的校務建設。

1928年,李四光被時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任命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當時交通不便,李四光經常騎著小毛驢、帶著乾糧和水,從武昌城中心往外走,四處考察,最終選擇了東湖邊依山傍湖之處建校。他還請來了美國著名建築學家開爾斯設計校園,並跟校長王世杰多方籌措建校經費。在武漢大學開學典禮上,王世杰深有感觸地講:「12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國途中曾設想,要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設一所大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這所建校超過130周年歷史的武漢大學現今被喻為「中國最美的大學」。

此外,李四光1932年擔任過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代理校長,並親自主持了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和東北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建院工作。在他的關懷下,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及許多中等地質技術學校,為開展地質勘探、地質科研培養了大量骨幹。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質學院在端王府夾道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李四光以地質部長的身分出席開學典禮,他說「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北京航空學院是驚天,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

李四光自己是地質學院士、獨生女兒李林是物理學院士、女婿鄒承魯則是生物化學院士、「一門三院士」的傳奇故事廣為流傳。作為一個教育家,他不僅桃李滿天下,對子女的教育也很成功。據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回憶,李四光的家風就是要用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說實話、做實事。

70歲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李四光雖生在湖北,卻是蒙古族人。他曾任湖北軍政府實業司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宋教仁有意推薦他作實業部長,他不接。而且,他一生三次拒見蔣介石。

第一次是1932年5月,李四光參加武漢大學落成典禮,當時蔣介石正在武漢,通過武漢大學校長王世杰轉告李四光想見他,李請王告知他已離開。第二次是1937年7月,社會名流應邀齊聚廬山,李四光也在邀請之列,卻拒絕出席蔣在牯嶺圖書館召開的談話會。第三次是1940年3月,李四光到重慶出席中央研究院的年會,蔣介石宴請參會人員,李四光沒去,誰知他的桌簽被放在蔣的右邊,蔣問「李四光怎麼沒來?」翁文灝打圓場說:「他病了,重感冒。」蔣介石才作罷。解放後,李四光見到翁文灝時還說「你救了我一命」。

1951年,李四光又先後謝絕了民革、民盟、九三等民主黨派領導人的邀請加入民主黨派,卻與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領袖保持終身友誼。他曾應毛主席的請求,寫了一本科普著作-《天文 地質 古生物》。1957年,在周恩來的鼓勵下,他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在70高齡時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7

一生追求光明如一顆行星

1915年在英國留學時,李四光為了排解思鄉之情,學會了拉小提琴,還因此結識了他的終身伴侶、鋼琴老師許淑彬,一生琴瑟和鳴。1919年他30歲時在巴黎創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難》,此事直到1990年3月經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音樂史陳聆群教授發現考證,才被世人所知。

李四光對歷史也有獨到的研究。1932年在紀念蔡元培65歲時,李四光寫了《戰國後中國內戰的統計和治亂的週期》,從西元前221年到1929年,做了一條中國內戰頻度曲線和歷史重大事件比較圖,依據歷史資料研究歷史週期律,還將其譯成英文,是中國把數學方法引入歷史研究的第一人。

1944年,貴州遵義著名漫畫家豐子愷請李四光喝茅台酒,酒後李四光順勢到茅台地區考察地質,發現當地地層有孔隙,具有濾水功能,確定茅台酒好喝與當地的水質有關。茅台酒成為國酒,應該有李四光的一份科學貢獻。

李四光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代表,他的品格、學識、成就、才藝,尤其是愛國精神堪稱偉大。李四光一生追求光明,他首先照亮自己,然後照亮他人、再照亮他周圍的世界。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顆明亮的行星劃過蒼穹,那就是2009年國際天文聯合會以李四光命名的「李四光星」。

(前者係湖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後者係武漢市民革青委會副主任)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2024年10月21日零點17分,家父鄭堅剛過完97歲生日後不久,離開我們,飛向離春雷最近之地了。《觀察》發行人紀欣得知家父離世,發來微信稱:這太令我悲痛了,請節哀!他老人家是雜誌的作者、受訪者,請你務必寫一篇追思他的短文。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4

家父鄭堅一生筆耕不輟,我卻喜歡上美術與攝影,提筆作文不是我所擅長,以下就講幾件小事作為我的追思吧。

自豪鄭家祖國派

家父鄭堅,原名鄭鴻池,1927年生在台灣彰化和美。早年我爺爺鄭水河不願作亡國奴,加入反日的「台灣文化協會」,因在街頭發表反日演講,遭日警追捕而逃至大陸繼續抗日。家父在爺爺的鼓勵下,也參加了抗日的台灣義勇隊。台灣光復後,家父報考公費生進入廈門大學,1947年因投身愛國學運加入中共地下黨。1949年投筆從戎,加入閩南游擊隊,從此開始使用「鄭堅」之名。

1950年調入解放軍第10兵團政治部,任台灣幹部訓練隊隊長。在轉業地方從事農業工作20多年後,1974年春,家父奉調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台,任副總編輯,從事對台廣播宣傳。1981年調北京參與全國台聯會籌建工作,後任全國台聯會專職副會長。

2014年5月間,北京市台聯會為編輯《番薯仔兩岸留痕》,到敬老院採集口述歷史,家父自豪地說:「我父親算是鄭家第一代祖國派;到我、我的大姐鄭晶瑩、我弟弟鄭鴻溪三人都是在戰爭中跟隨了黨,算是第二代;弟弟鴻溪的孩子鄭大、我的孩子徐波、鄭嵐等六、七個小輩都在台盟、台聯工作,他們算是鄭家的第三代祖國派;現在我的孫輩也加入其中,所以說,我們一家四代都是祖國派。」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5

自愛枕籍翰成章

家父一生最喜讀書、看報和作文,我印象中的老爸,成天就是讀啊寫啊。家父在福建省農業部門工作時,「省委省政府一年要發十多個指示、通知,大部分都由我代為起草」。文能得福亦能惹禍,在那個特殊年代,家父時常在「紅秀才」與「黑秀才」之間轉換角色。但他自詡是個幸運兒,每回遇難時都能遇到貴人而逢凶化吉。

家父離休後曾到福建泉州黎明大學擔任黨委書記、校長,回京後不久就住進太申祥和山莊敬老院。但他依舊枕籍經史,筆耕不輟,常年給大陸及港台媒報章雜誌撰稿,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聲。

大約11年前,家父因耳疾加重而聽力驟降,無法通過交談與人溝通,小巧的平板電腦成了他的最好助手。他很快學會在平板上用微信與朋友聯絡,學會閱讀數位化新聞資訊,並會用手寫輸入撰寫文章。此後書桌前少了操翰成章的身影,躺椅上卻多了個耄耋「觸控俠」。每次我去探視,家父多是倚在孫子給他買的躺椅上閱書報、看平板。紀欣希望我提供兩張相片,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家父靠在躺椅上讀報的這個影像。

自信台民喚得回

全國台聯會成立不久,《台聲》雜誌應運而生。作為首任社長和總編輯的家父,始終堅信島內絕大多數鄉親都是「唐山公」的子孫,他奮筆疾書,認定《早統一符合台灣人民的利益》,堅信《老台灣人的本色:認祖歸宗》、《沉默大眾發聲 能救台海和平》、《唯和平統一能保台!》,撰文《台南,你有太多唐山公的胎記》、《彰化鄉親,可知祖根在何方?》、《再新的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信田橫喚不回》,探討《咱台灣人真正「出頭天」之路在何方?》,期盼《願「故鄉情」喚回「祖國心」》,呼籲《一切真愛台灣的「祖國派」團結起來》,《兩岸一家親 才是真民心》,鼓勵《台灣人應有自信在中華大地當主人翁》。

家父一生為祖國統一奮鬥不息,為光復台灣、和平統一曾「三穿軍裝」。他多次對記者說:「祖國統一問題不解決,我好像永遠下不了崗,日日夜夜做著期盼祖國統一的中國夢!」2015年6月3日,他在接受香港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說:「我期盼能早日聽到祖國完全統一的春雷響」,這句話後來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也成為子女鼓勵他老人家戰勝疾病、健康生活的常用語。

家父深愛自己的家鄉,也深愛家鄉的同胞。他在《台聲》雜誌上用過的筆名不少,但使用頻率最高的還是「鄭和美」和「彰民」,足見鄉土情懷始終激盪在他這位道地「番薯仔」的心中。家父雖痛恨「台獨勢力」蠱惑島內部分人「反中抗中」,但他生命到最後一刻還是一直祈盼祖國能和平統一,不願看到同胞相殘。

10月6日01:16,老爸自己感覺不好,強撐著請人錄下視頻,視頻中,家父斷斷續續地說,「我殷切期待中國台灣統一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祖國一定要統一,希望同志繼續努力!」

家父沒有等到祖國完全統一的春雷響起就走了,但我相信,在天堂,那是離天雷最近的地方,當祖國完成統一大業時,他老人家應該是最早聽到春雷的人。

(作者係《台聲》前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