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揮舞關稅大棒。川普單邊主義對歐洲的「收割」如一柄利刃,撕裂了美歐經政關係。這一變局不僅將重塑歐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版圖,也將為中歐關係注入新的戰略動能。
美國對外政策激化世界矛盾
川普外交政策的調整以「美國優先」著稱。美國對外政策的兩大議程:一是創造一個包容、有復原力、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美國經濟。二是堅持「民主事業」,即執行對外干涉政策,「維持世界穩定」。但事實顯示,美國發動關稅大戰未能挽救美國經濟,卻導致世界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世界對美國的全球「收割」進行抵制,導致主要大國尋找除美國之外的合作機會。
世界格局的重組將在美中俄歐之間展開。而不是過去認為的美中俄戰略大三角關係,也非由中美主導未來世界。更不是川普就職前夕宣稱的,所謂「中美聯手,能夠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
美歐關係的裂痕擴大
川普政府的對外政策,對美歐間的傳統關係造成衝擊。
其一,俄烏衝突的影響。目前,川普政府對俄烏談判的要價遠超預期。與此同時,在美俄關係緩和後,川普減少了對歐盟的安全保障承諾(大幅削減對北約的資金與軍事支持),歐盟認為這將動搖歐洲的安全根基。
歐洲面臨的局勢十分嚴峻,各國不僅需要應對各自國內的經濟衰退,更需應對俄烏衝突,以及其結果所構成的對歐洲傳統安全體系的進一步威脅。這促使以德、法為代表的歐盟,加快了自身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拉開與美國的距離。法國總統馬克宏高舉「歐洲戰略自主」大旗,呼籲組建歐盟聯合防務部隊,擺脫對北約的依賴。德國宣布國防預算增加20%,既為應對俄羅斯的威脅,也為防備美國退出北約。德國新任總理舒默表態,德國將繼續推動「歐盟戰略自主」議程。
其二,美國關稅「大絞殺」。2025年4月,川普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10%基準關稅,對中國加徵至145%(後又加至245%),對歐盟汽車等商品加徵25%關稅。受此影響,歐盟對美出口驟降10%,其中又以德國汽車工業首當其衝,預計損失超過200億歐元,德國經濟將陷入技術性衰退。法國葡萄酒與義大利奢侈品也「雨露均霑」,未能倖免,法國失業率攀升至8.5%。歐元兌美元匯率跌至1.05。川普還直言:「歐洲應自己埋單」,聲稱關稅戰目的是保護美國的製造業、消弭美歐貿易逆差。
美國咄咄逼人,市場對美歐關係的信心搖搖欲墜。歐盟不得不「清醒」過來,重新審視對美國的依賴。措施之一是歐盟在技術領域將斥資百億歐元,啟動晶片研發計畫,打破對美國半導體的依賴。措施之二是繞開美國。2025年2月,川普指責歐盟「占美國便宜」,威脅對歐洲汽車加徵更高關稅後,時任德國總理的蕭茲警告美國,「此舉將摧毀歐洲工業」。2025年3月,歐盟與日本簽署6G技術合作協定,明確表達歐洲繞開美國主導的供應鏈,走技術自主開發道路。
關稅戰不僅點燃跨大西洋的經濟戰火,還刺破了美歐經政關係的經緯。歐盟宣布對美國製成品和數位服務實施報復性關稅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西方已不復存在」的「重話」回擊美歐關係的變化。近日,川普宣稱美國有可能與歐盟達成貿易談判協定,但這掩蓋不了美歐貿易衝突嚴峻,跨大西洋聯盟在經濟、安全與技術的多重擠壓下,裂痕日深的事實。
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如前所述,美國新的對外政策,促使歐洲重新思考如何在這場美中俄歐全球博弈中取得新的立足點。歐洲可能更加注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一方面平衡美歐關係裂痕的不斷擴大,一方面推進外交重心的東移。歐盟外交關係委員會學者Liana Fix就曾婉轉地指出,川普的關稅戰將令歐洲「面臨中國商品傾銷的風險」。
歐洲與中國合作有利於世界格局的穩定。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Max Bergmann分析,預計2025年歐盟對華出口將增長8%,中歐貿易額可達8000億美元。綠色能源、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將成為中歐合作的新引擎。分析指出,中歐在貿易競爭與經濟補貼方面仍存在分歧,但關稅戰的外部壓力將推動雙方在全球化與多邊主義方面走向戰略趨同。
今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雙方經由半個世紀的往來,已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正資產」。現在美對華245%關稅、對歐25%關稅,徹底暴露了美國「全球收割」的單邊主義本質,這應會促使中歐在經貿關係與地緣戰略上攜手合作,反對美國霸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歐經貿關係不僅是應對美國的關稅戰,還包括維護WTO多邊框架,以及在地區一體化進程方面走向戰略趨同。其中一條途徑就是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
2021年CAI遭到擱置,而當前美國一手造成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格局劇變,為重啟CAI提供了必要性。如果CAI能夠落實,這將為中歐企業提供公平的市場准入,不僅可增強中歐雙邊的經濟韌性,還可加強雙方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大國擔當。此外,中歐在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合作潛力,為中歐提供了「戰略縱深」。2025年4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與中國簽署了20項經貿協議,涵蓋風能、光伏和數字經濟,總額達50億歐元。習近平在會見桑切斯時指出,「中歐應聯合維護經濟全球化,反對單邊霸凌」。
結語
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歐盟國家想重塑安全與地緣經濟戰略,對中歐關係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歐合作不僅可以在經濟層面互利共贏,也將使得中、歐在面對全球挑戰及地區一體化方面進行戰略協調。期盼中歐早日重啟談判與落實CAI。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南韓前總統尹錫悅遭罷免,經過886天後,從「總統官邸」(原外交部長官邸)搬回「私人公寓」。自4月14日開始,尹錫悅面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公搜處、檢方及警方等的「內亂罪」刑事開庭及偵訊,這一段漫長的司法途徑恐怕充滿轉折。尹錫悅在「朝小野大」的國會結構下,只想一口氣鬥垮反對黨而宣布戒嚴,卻沒想到會帶來提前下台和牢獄之災的結局。
該來的一定會來,只是遲早而已。南韓憲法法院8位法官大致分為三派,這次卻以8比0全數通過尹錫悅罷免案,不僅意味著南韓法官遵守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也很尊重南韓的主流民意。尹錫悅日前向來訪的一位黨內擬參選總統的人士吐苦水說,用人要小心,以免日後遭到背叛,似乎在批評有大法官背叛了他。
國民之力黨參選人多
根據國務會議的決定,第21屆總統選舉訂於6月3日投票。目前還是國會的兩大黨競爭格局。
國民之力黨於4月14、15已結束報名,登記的候選人多達11位。第一次黨內初選會保留4人,由4人參加第二輪選舉,第二輪如無人超過50%,5月初將再舉行第三次投票,選出一人代表黨參選總統。
4月22日,國民之力黨公布,前勞動部長官金文洙、現任國會議員安哲秀、前黨首韓東勳、前大邱市長洪準杓四人,晉級該黨第二輪初選。
由於國民之力黨在時間上比民主黨前主席李在明起步晚,加上每位候選人都很難避免尹錫悅錯誤戒嚴的包袱。因此,至今各家民調顯示,該黨四位候選人加起來,還抵不過李在明的37%支持率。
民主黨李在明的聲勢高
民主黨方面,李在明於前次總統大選中僅以0.73%些微票差輸給尹錫悅。這次雖有前慶南道知事金慶洙、京畿道知事金東兗等人有意願參選,但該黨早已將李在明定於一尊。
李在明在上屆大選落選後,首次參加國會議員補選成功,繼而又成為民主黨的黨主席,可謂「一路順風」。從律師、城南市長、京畿道知事、國會議員到黨主席,在國會成為「立法院總統」,並且領導5個反對黨,一直與尹錫悅和執政黨對抗。尹錫悅亂搞戒嚴提早下台,為李在明提早迎來報仇雪恨的機會。
目前除了李在明外,民主黨還有「二金」參選人,都是知事出身,一般來說,金慶洙、金東兗等人此次只能扮演「花瓶」的襯托角色,在黨內初選勝出的機會不大,無法與李在明競爭,或許留個「總統候選人」之名,為自己日後的前途打算。當然,若李在明的5個司法案件任何一項判決於選前出爐,二金不僅有機會,也可算是該黨的後路。因此,國民之力黨候選人全力攻擊李在明的累累前科,但仍無法消除尹錫悅留下的戒嚴「瘡疤」。這可從執政黨11位參選人異口同聲強調:「只有我能打敗李在明」,但李在明不僅早已充當「國會總統」兼「行政總統」,這段時間還分別接見了美國及日本的駐韓大使,並且與三星董事長等企業家晤談。
民主黨對提早來的總統選舉,似乎「有備而來」,表現輕鬆,而國民之力黨的11位參選人則互相批評,給選民不團結的印象,而且戰鬥力不足。南韓的傳統選票結構是「三三四」,恐怕這次也不例外。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基本票源各有三成,要爭取到四成的中間選票,才能勝選。
改選會影響南韓外交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和日本首相石破茂等都在觀望南韓的政局,深怕李在明當選,會破壞美、日、韓三國外交與軍事同盟關係。
對中韓關係來說,由於尹錫悅過於傾向美、日,刻意忽略與中國、俄國、朝鮮的關係。中國大陸雖始終保持一貫「不介入他國內政」的立場,但南韓人都知道,李在明當選後,可能會改變目前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走上親中、親朝的路線。今年11月,APEC領袖會議將在南韓佛教聖地-慶州舉行,南韓很盼望習近平能出席大會,習若能親自出席,應該會大幅改善中韓關係。
尹錫悅所犯的內亂罪在南韓屬於重罪。以過去全斗煥、盧泰愚兩位軍人總統為例,全斗煥判了死刑,盧泰愚則被判無期徒刑,之後獲赦、釋放。尹錫悅被罷免後,喪失了所有總統可享的特權,現在只剩安全人員的保護,而民主黨已開始咬他夫人金建希介入國會議員提名案。看起來,尹錫悅夫婦都有可能琅璫入獄。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川普拿關稅向全球宣戰,連數十年的盟友日本也不放過,還指名日本為優先談判對象,想以其當作「成功範本」,號令世界。石破茂力抗美方壓力,只是手上籌碼少,能撐多久,誰也說不準。
3月30日,日本首相石破茂、防衛相中谷元分別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會談,雙方再次重申反對中國大陸在東海、南海的活動,強調台海和平及美日同盟的重要性,美日呈現哥倆好的模樣。
川普以高關稅伺候日本
但僅隔兩天,川普宣布了他對世界各國的「對等關稅」政策。原則上各國將被徵收10%基本關稅,再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具體情況,疊加不同稅率。其中日本為重點對象,一般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要加徵24%的對等關稅;另外對包括日本車在內的所有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徵收25%關稅。簡直之,美國視日本為高額貿易逆差國,而決定課日本高關稅。全日本譁然。
日本是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盟國,沒想過川普會出重手。美方給的「合理依據」是,日本對美國商品實質上徵收了46%關稅,而美國僅對日本徵收 24%的關稅,已經很「優惠」了。白宮舉例說,日本對美國汽車製造商設置各種非關稅壁壘:複雜的認證程序、高昂的合規成本、隱形的市場准入限制等。川普認為「在貿易問題上,盟友比敵人更糟」。他又特別提到日本對大米徵收高達700%關稅。這些數據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足以煽惑美國民眾對「貿易不公」的情緒,激起「反擊」的共鳴。
當然,美國的抱怨並非空穴來風。日本的貿易政策向來表裡不一,表面上它與美西方一樣,對外開放市場,吸引外資;但其中繁瑣的細節卻透過各種「小規定」、「小手段」保護本國農業和汽車相關產業,弄得美國商品就算進了日本也沒銷路。美方積怨已久。
日輿論惡評川普關稅政策
汽車產業是日本的經貿王牌支柱,美國關稅大棒揮下來,等於直接衝擊日本的經濟命脈。難怪消息一出,日股連日直直落。石破更以「國難」、「國家危機」來形容日本當前的局勢,同時緊急召開跨黨派會議,協商應對方案。
日媒一改過去忍氣吞聲的慣性,開始抨擊美國。諸如:去年美國貿易赤字1.2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享受著自由貿易的好處,無端祭出「對等關稅」,是破壞自由貿易體制的「暴舉」。又如:川普只考慮美國利益而推出高關稅政策,完全不能接受;以及「川普的認知非常扭曲」、「推對等關稅的根據難以理解」、「追加關稅的計算公式草率」(事後證明確實是錯誤的)。最後歸結到日本應與歐盟、東盟國家合作,採取對抗措施,強力要求美國撤回。
4月7日東京股市暴跌,是史上單日第三大跌幅。石破與川普通電,直言美國不應用高關稅來處理日美貿易問題,而應鼓勵日企擴大對美國的投資,實現雙贏。事後川普在《真實社群》寫道:「日本在貿易問題上對美國的作法非常惡劣」,隨後宣布財政部長貝森特為對日談判的首席代表。
由於發生嚴重的美債拋售潮,美股、美債、美元一度同時大跌,4月9日美國政府宣布包括日本在內的約75個國家、地區適用的對等關稅,除了中國之外,均暫停90天,一律維持10%關稅,日本要繳的關稅仍比之前多。而川普僅輕描淡寫說,是因金融市場不穩而做一些修正,但幾天來的混亂已大大損傷各國對美國的信賴。
而石破對美國的態度,似乎比過去歷任日相強硬一些。4月14日,石破表示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擾亂全球經濟秩序;15日,日本公平會認定Google違反了日本《反壟斷法》,要求Google停止和廠商簽署在手機主畫面上設置其搜尋服務與瀏覽器的合約,這是日本首次向全球大型科技企業發出禁令。
川普突襲親自參與談判
4月16-18日,日本經濟再生擔當相赤澤亮正赴美談判,石破表示不會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急於達成協議。但川普打破外交慣例,突襲現身談判現場,而且談判地點由財政部改成白宮,這讓日本非常緊張。川普逕自先與赤澤會談,強調「與日本協議最優先」,不難看出川普急於在日本身上取得優渥成果;另也凸顯他對制壓日本頗有自信,2019年川普第一任時的美日貿易談判,他就是「只得不讓」。這回川普明確表達對日三大要求:分擔更多駐日美軍經費與承擔更多安保責任、提升美製汽車在日本的銷售、縮小美日貿易逆差,卻沒提關稅、匯率等日方在乎的議題。
隨後赤澤也會晤了美方談判代表: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署(USTR)代表葛里爾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進行了初步的溝通,很快會有下一輪磋商。石破很清楚未來的談判「不輕鬆」,他認為川普可能會希望美日合作能成為「全球範本」。
川普可否與諸國達成有利的關稅協議,日本成了測試的「白老鼠」。再說,川普根本是在敲詐、霸凌,豈肯停止需索?長久以來,日本在美日關係與安保談判上多處於扈從地位,此次較強硬回應,預示著日本及一些盟友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角力會更激烈。只是,日本能抗壓多久,大家都在看,畢竟日本已習於安全仰仗美國、經濟搭配美國,手裡的籌碼很羞澀哩!
法國法院3月31日以貪污定罪為由,禁止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袖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在5年內競選公職。此項限制令很可能為法國政壇帶來一場政治風暴。
瑪琳勒朋是當今法國政壇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她是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創始人尚馬里勒朋之女,2011年接任該黨領袖,2018年將黨更名為「國民聯盟」。曾於2012、2017及2022年參加法國總統選舉,雖然連續敗選,但聲望逐次升高。
瑪琳勒朋於2022年進入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對爭取連任的馬克宏造成極大威脅。結果,馬克宏以58%的得票率連任。由於馬克宏的任期到2027年即將屆滿,不得再度參選,因此瑪琳勒朋目前正在積極準備2027年的總統大選。分析師原本認為這是她最有可能勝選的一次機會,而法院判決禁止瑪琳勒朋5年內不得競選公職,等於斷送其政治前途,自然引發強烈反彈。瑪琳勒朋隨即批評這是「政治決定」,將提出上訴,堅稱不會放棄2027年總統大選。
法律案件原本應依法就事論事,毫無爭議可言。而政治事件則完全相反,沒有一定的法則,只要不觸犯法條就可以有各種解讀。因此如有政治人物遭到判刑,往往會令人想到其中有政治陰謀,這是各國政府在處理政治人物的司法案件時最感困擾之事。
瑪琳勒朋遭判刑後,不但其本人不服,支持者也大表不滿。歐洲媒體認為短期內會引起一波聲援潮,國民聯盟黨的支持率也會提升,因為中間選民認為該黨是「體制」的受害者。對支持國民聯盟的選民而言,瑪琳勒朋非法挪用歐盟資金提供其政黨,是所有法國政黨都曾使用過的手段,禁止她5年內不得競選公職顯然判刑過重,也有政治打壓之虞。
此外,不干涉他國內政是國際間奉行的準則,但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及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匈牙利總理奧班、荷蘭自由黨黨魁懷爾德斯等人都紛紛譴責這項裁決,連川普也表示這是「歐洲左翼分子利用法律戰來抑制言論自由、審查政敵的政治獵巫」。這顯示各國極右翼勢力有串聯的跡象,如果繼續發酵,不僅可能在法國引起政治風暴,也將對整個國際局勢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近年歐洲興起民粹主義,許多國家的激進右翼政黨在全國性選舉中取得勝利。民粹興起有其脈絡,主要原因是近年歐洲各國政府未能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致使民怨孳生。歐洲有識之士都知道,極右政黨以反移民、反建制、反貧困操弄民粹,此種排他思想容易造成法西斯復辟,斷送民主政治,但盲目打壓只會激起反彈,唯有疏導民怨,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作者係退休大使)
每年清明時節是緬懷祖先、慎終追遠的重要節日,今年又逢蔣介石逝世50周年,所以今年的清明不只是家族記憶的凝聚時刻,更應該是思考歷史與未來方向的重要時機。
蔣介石在中國內戰與台海對峙的艱難年代,扛起了反共大旗,保衛了中華文化。當時的國安情勢可謂千鈞一髮,外有美國因與中國大陸關係調整而拋棄台灣,內有台獨勢力崛起,而他在這種局勢下宣布台灣地區實施戒嚴,雖留下歷史爭議,但若從維繫政局穩定與捍衛國家主權的角度來看,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必要選擇。
今天民進黨政府在和平年代竟以國安為名,推動言論審查與思想箝制政策,其手段之嚴苛,操作之隱晦,與當年所推的戒嚴相比,竟有過之而無不及。若我們批判當年戒嚴時期的言論限制為不當,那麼民進黨在和平時期以「反滲透」、「假訊息」、「中共同路人」之名封殺異己,豈非更荒謬可笑?
對照去年韓國的「戒嚴鬧劇」—原國防部計畫若有民眾因總統彈劾案暴動,將出動軍隊實施戒嚴統治,引發社會巨大反彈,雖然最後未實施,但整體過程讓人不寒而慄。而今日台灣看似言論自由,實則政治審查無所不在。從學者發言被打成統派、記者報導被控「協助敵人」、民間組織被冠上「紅色滲透」,發表統一言論的陸配被遣返,這些令人熟悉的戒嚴手段,不正就是「民主羊皮下的專制猛獸」?
民進黨執政多年處處以民主自居,但每當選舉逼近或兩岸關係緊張,便大肆操弄國安議題,利用恐共情緒箝制反對聲音。如今兩岸關係之所以劍拔弩張,不正是因其長年挑釁與操弄台獨議題所致?既然是他們引爆危機,卻又以「防範中共滲透」為藉口壓制民間討論,豈不正是製造敵人、再以敵人為由統治人民的典型話術?這種策略不過是披著民主外衣的變相戒嚴罷了。
若以國安為衡量標準,那麼兩蔣時代在內戰與外敵威脅下推行戒嚴,反倒更顯得合情合理。蔣介石以民族大義為先,以反共保台為志,雖歷史功過評價不一,但其核心價值與國族立場清晰堅定。而今日民進黨則高舉民主旗幟,實則搞意識形態鬥爭,箝制思想、操控輿論,令社會陷入綠色恐怖氛圍,不得不令人警惕:我們真的活在自由民主的台灣嗎?
清明時節不僅是追思先人的日子,更是反思過往與未來的時刻。我們懷念蔣先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緬懷他在亂世中守住文化與國家的堅定意志。我們讚頌民主制度,也不是任由執政者濫用權力、踐踏自由的藉口。民主若無法保障異議與多元,終將淪為極權的工具。如今民進黨口中的「民主防衛機制」,在實際操作上,早已與韓國戒嚴如出一轍,甚至更隱密,令人寒心。
唯有讓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讓言論真正自由、讓思想真正開放,清明節才不會只是一場虛偽追思的儀式。願我們在追憶英烈的同時,也能警醒未來,拒絕重返戒嚴。
(作者係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
談到兩岸的未來,台灣藍營群眾內心往往有道過不去的坎,就是所謂「正統性」的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兩岸統一後,除了制度必然會有一定的變革外,意識形態上也會逐步清洗藍營珍視的歷史記憶,所以國民黨支持者在網路上喜歡用「綠共」稱呼民進黨,且當台北市長蔣萬安高呼「民進黨與共產黨都要消滅中華民國」,獲得藍營一致喝采。
這些都顯示藍營群眾內心對於「正統」的焦慮,儘管目前直接打壓並試圖消滅國民黨最凶的是民進黨,不少藍營群眾因有恐共心理,習於將民進黨類比成中共,來加深群眾對綠營的反感。但這種將台獨與共產黨混為一談的論述,反而模糊了焦點,製造了藍營內部的矛盾。
從漫畫談中國的「正統性」
4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海警除進入台灣24浬鄰接區展現軍事實力外,東部戰區還在社群網站推出針對賴清德政府的一系列諷刺性漫畫。其中一張(見圖一)嘲諷賴清德關押了退役將領高安國、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又推倒老蔣銅像、清算國民黨,還有一張凸顯賴清德是一隻在「民主繁榮台灣」下滋生的寄生蟲(見圖二)。解放軍釋放這類信號是顯示,他們並不否定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也沒有把國共在大陸的恩怨延伸到台灣。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後的遼、宋雙方,相互致書時「皆以南、北朝冠國號之上」。到了南宋紹興和議時,甚至一度出現「宋奉表稱臣於金」的難堪局面。當時南方的宋與北方遼、金之間的關係,就如魏晉南北朝時代一般,三方建立的王朝均為正統。元朝為宋、遼、金三朝修史,也繼承了此一史觀。
然而,元朝文人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收錄了楊維楨所寫的「正統辯」,否定遼、金二朝為正統王朝:「遼固唐之邊夷也,乘唐之衰草竊而起」,又云「金之有國矣始於完顏氏,實又臣屬於契丹者也」。楊維楨將兩宋與遼、金的關係比喻為「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既然後者從未被認為是可以與漢唐並肩而立的正統王朝,那契丹人建的遼、女真人建的金,自然也不會有正統性。這類觀點長期在民間廣泛流傳,但以漢人王朝自居的明朝官方並未重修宋史,仍然繼承元代「三朝並列」的史觀。
直至清代乾隆帝修《四庫全書》,臣子考慮到滿人與女真人同源,擔心涉及到敏感的「華夷之辨」,就上奏乾隆請刪「正統論」。未料乾隆反而親筆寫下:「持論頗正,不得謂之紕繆」、「遼金皆自起北方,本無所承繼。非若宋元之相承遞及為中華之主也。」尊兩宋為唯一正統王朝。乾隆此一舉動,不只將「正統辯」全文納入《四庫全書》,更從此改變了中國人對兩宋遼金的史觀。乾隆身為女真後裔,但他一方面批判漢人文史學者習將遼、金、元視為「胡虜」,試圖全盤否定的不當,另一方面卻又認可將祖輩創建的金朝貶為占據中原的割據勢力,其中深意,實在值得後人三思。
維繫國家統一最為重要
對於雄才大略的乾隆而言,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遠遠高於為女真祖先塗脂抹粉。如果將五代及兩宋遼金當成「第二南北朝」,則自唐末後,中華大地又有近400年的長期分裂,統一性何在?對他而言,讓一個文化思想上「大一統」,又能讓多民族和平共處的概念承繼下去,遠比某一個政權形而上的「合法性」更重要,這就是一個偉大政治家的長遠眼光吧。沒有乾隆這個「非漢族皇帝」一錘定音,確認兩宋之漢人王朝為唯一正統,今日中國歷史便會如歐洲歷史一樣「分多合少」,更難讓大一統理念定錨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
清末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積極鼓吹「保中國不保大清」,成功將國家興亡與政權存續切割開來,細細爬梳,未必沒有當初乾隆為了統一而「貶金尊宋」之功。也因為如此,清朝宗室及保皇黨得以在革命後倖存,因為中國已經不用如法國大革命時羅伯斯比那般高喊「路易(十六)必須死,因為共和國必須生」,將屠滅「前朝餘孽」,當成確立新政權合法性的手段。對中國人而言,朝代興亡如潮起潮落,只要中華文明永存,即中國永存。
大陸談論國共兩黨的矛盾,主要集中於「聯俄容共」至1949年國府遷台那一段歷史,並未否認國府統一中國,抗日勝利的功勞,國府遷台後對中華文化也有保存之功。今日,中美爭霸的局面讓文明競逐成為顯學,當世人從「文化中國」的角度回眸,國府的「正統性」立刻顯豁清晰,藍營完全可以據理力爭,毋需自餒。
反觀台獨分子,戶籍在台灣,資產在海外;肉身在台灣,精神卻視美、日為祖國;追求脫中通美,不惜掏空台灣;願為美、日的馬前卒,不惜兵凶戰危。稱其為「綠共」真是太抬舉他們了!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發所博士生)
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敲打全球貿易夥伴,各國皆應戰或要求協商,台灣民進黨政府卻一意保位,孤注一擲,押在「抗中」戰略上,面對關稅人川普,已難保民周全。
關稅是過境稅,發展滯後的國家會在貿易口岸課徵銷貨稅,為本土農工業爭取改良生產力的時間。美國是生產力的先進國,擁有航空、軍火等高利潤製造業,金融(國債)巨量吸金,數位服務業更大賺其錢;可是,綽號「關稅人」的川普仍墊高關稅,坐等各國來朝。
關稅事凸顯賴無法保民
台灣歷來「倚美制中」。民進黨執政17年間,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皆採兩岸「一邊一國」路線,對外求美國保護,逆來順受;對內渲染中共專制落後、「抗中保台」。蔡、賴更藉「恐中抗中」情緒分裂社群,贏了大選。但川普二度上任後的關稅壓迫,卻凸顯出蔡、賴政府有能力選舉,卻不足以保民的原形。
川皇的兩招是先說出高稅率嚇人,再給時間談交易;其次,採各個擊破,依美國能得到最大好處為會談的原則。台灣已與美國官方談過,行政院長卓榮泰說結果是健康的,但產業和勞工就業仍將受影響,政府已設定預算出手補救。
之前川普出一張嘴,台積電就擴大赴美投資。賴政府送走晶片技術,本以為「關稅人」會手下留情;可是仍被課徵32%對等關稅,比韓國、日本多,只比大陸少2%,顯示台灣緊跟著美國,經濟面近乎妾婦諂媚,仍真心換絕情。
不論台美間的關稅談判結果如何,川普同夥政客一開始訂出的對等稅率,就已定位台灣是俎上肉。美國說台灣非常有錢、偷走了美國晶片生意、不改變會拖累美國。儘管賴政府曲意承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仍點名台灣是「骯髒15國」之一。台灣被如此蹧蹋,源於蔡、賴政府單邊倒向隔著太平洋的美國,生存戰略嚴重失衡,安全與經濟均陷僵直,無法迴旋。
論經濟實力,台灣有二寶,一是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鏈。賴政府可以設定「維護科技戰略主權」機制,要求台積電赴美擴廠,必須通過政府重大投資案的審議才放行;美商格芯欲合併台灣聯電,也須經政府審酌後批駁。例如,美國揚言加徵歐盟關稅,法國總統馬克宏即召集各行各業代表會商,阻擋精品業、電氣設備商私下交易討好川普,並暫停投資美國;反觀台灣竟立馬服軟,完全未保護自己的半導體技術。
二是兩岸貿易總額遠多於台美貿易的總額,只因兩岸當局關係不洽,形格勢禁。台灣若開放陸客團來台、恢復學術及產業交流,鼓勵高教師生互訪,不僅可帶動島內的服務業生機,美國必會警覺,川普新政迫使兩岸趨同,豈能再以關稅、保護費剝削台民?
美國無意願及能力保台
論台灣安全,賴政府仰望美國幫忙應對「境外敵對勢力」,但台灣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前副院長李志堯專文指出,以當下大陸機艦迫近台灣的距離,若由警巡轉戰,只要一兩分鐘內,飛彈就能命中目標,台灣很難防禦。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也指出,過去10至15年,美國五角大廈所做的所有中美戰爭兵推,美國全敗,軍力上中升美降;他判斷川普政府會和中國謀和而非戰。
大陸總體國力已足以制衡美國,柯林頓時代兩艘航母戰鬥群,化解台海危機的往事絕難再搬演。賴政府所謂的「防衛韌性」只是台灣安全的安慰藥,保衛台式民主生活,必須與大陸談,才能求仁得仁。
民進黨的大罷免行動是賴政府的保位戰,用生氣、害怕、焦慮、忌妒營造「情緒政治」(emotion politics)氛圍;用「我繳稅不是為了養共匪」布條,和「罷藍委滅共匪」等標語,切割島內為「敵對勢力的附隨者」vs「跪美舔川、仰望日本大哥」等社群之間的對峙。
中、美博弈的現實,已明示賴政府「抗中」既維護不了台灣安全,也免不了成為美國的俎上肉。民進黨繼續抗中或許可以鞏固基本盤之利;可惜這個基本盤僅四成選民,六成選民伊戚之憂,竟成為賴的耳邊風。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美國對台加徵關稅及大陸對台軍演是國難當頭,島上竟還上演史無前例的大罷免,實非人民之福。他引述美國總統林肯之言:「一棟分裂的房子必無法站立」示警當局。
賴曠職憤事惹得萬民怨
歷史告訴世人「亂世出英雄」,但當今亂世台灣竟選出自命「抗中神勇」的情緒英雄;忘了英雄本色絕非一味逞強鬥勝,而應首重彌合分歧、團結社會各種力量。民進黨搞罷免掛上「不養共匪」布條,不知道更多納稅人想的是「我繳稅不是為了跪美國。」互聯網科技能助力個人扭曲事件,無限放大情緒,堆疊仇恨。所以掌權者必須自我克制,隨時思考人民生計與安全,廣納朝野各方意見,理性交流,論證政策。
英雄本色重在知道形勢比人強,該趴下的時候絕不躍起;且胸懷大志,隨時都以自立自強、保家安民、應處強權的大戰略為務。若僅求當個保黨、保己的過客,既彌合不了社會分歧,也保不住民生樂利,徒曠職憤事,惹得萬民怨。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自大陸移民到台灣。幾百年來華夏文化在這塊土地生根茁壯,無論是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都包含滿滿的中華元素。無論是閩南語、閩東語、客語,都是中國的地方方言。家家戶戶祖先牌位上寫的穎川、清河、隴西,其堂號的所在地皆在中國大陸,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割不斷的血脈相連。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是台灣史上的最大機遇。200萬軍民包含了整個中國當代政治、文化、科技的菁英,他們開創了台灣的輝煌。尤其在大陸發動文革後,蔣介石開始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讓五四運動後就日漸式微的傳統經典重新進入中學教材,成為國人的基本文化素養,更讓台灣成為文化中國的代言人。採用正體字使我們無縫接軌古代的經典,對經典的熟悉,使我們掌握了中華思想的核心精神、展現出中華民族雍容的氣質。於是,當中國大陸日漸崛起,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後,他們以欣羨的眼光看待台灣。因為面對即將來臨的中西文明競爭,台灣擁有他們想要的利器。筆者從對岸來訪的校長、教師、學生群眼中看到這種渴求,也感受到當台灣能以文明引導對岸時,戰爭離我們非常遙遠。
108課綱使教育出現拐點
30年前開始的教改,一步步走向以「去中」為核心的陰謀,妄想虛構出一個台灣民族。虛構的過程幾乎與哪吒拆骨還父,割肉還母一般慘烈。但這個虛構出來的民族沒有歷史、沒有祖先、沒有文化、沒有道德、沒有靈魂。這個工程就是現在施行的108課綱(編按:係指2019年課綱)。它讓6-18歲的孩子,在12年的國民基本教育中,只上了兩個單元的中國史;只讀了寥寥數篇的中國古文;公民不再講孝悌忠信,只告訴孩子如何爭權利,不告訴他們還該盡義務。禮義廉恥匾額拆了,四維八德不談了,教師及家長的管教權被沒收。學校裡學生為王,但他們快樂嗎?
事實上,當教師縮手後,校園就成為叢林,優勝劣敗,孩子不再有安全感。而且當一切價值都被多元、尊重、自主模糊化後,孩子們追尋不到生命的意義,他們以自殘抗議。據教育部統計,2019年後有情緒障礙的學生逐年增加,學生自殺、自殘人數不斷上升,2019年通報4,477人次,2023年通報則達15,196人次。國小學童2019年通報353人次,2023年通報增加至1,583人次。教育部推出「身心調適假」,但那能解決問題嗎?
許多老師和家長都告訴教育部,108課綱有問題,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程度全面下降。公校沒落,私校崛起,優質教育成為有錢人的專利,階級無法翻轉,固化成為事實。受薪階級待遇兩極化,醫師、科技業可以年薪千萬,但傳統產業年薪三、四十萬是常態。大多數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兒育女,無論是龍年或虎年,新生兒一年比一年少。但這些事實都不能讓政客罷手,他們要的就是能洗腦群眾的教育,讓他們能永遠掌控政治權力。
教育部長無權修改課綱
所以,當小學老師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教育部長鄭英耀就表示將開發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問題是,部長有這個權力嗎?除非修憲,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到目前為止還包括中國大陸,主權也沒有變更。今天小學導師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這本是國民該具備的基本常識,鄭部長怎麼可以利用教育混淆國家認同!
何況,教育部長無權修改課綱,也無權插手教材編纂、審核。要變更課綱的先決條件是「12年國教課綱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所以要在總綱加入所謂「增加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必須先通過該委員會。但如今該委員會大部分委員的任期已屆滿,如何審查?當記者問部長時,他表示因為只是微調,所以不需要經過「審查委員會」審查。這正是民進黨最擅長使用的雙標。當年蔡英文政府想要重修馬英九政府已完成的12年課綱,創造出一個權大勢大的課審會,如今如因立法院非綠委員過半,新的課審委員恐不易掌控,教育部就掏空課審會。
民進黨用雙標用得太純熟了,台灣年輕人已習以為常到無從分辨。於是,大陸一切善意都被解讀成「統戰」,美國一切霸凌都被奉為「聖旨」,民進黨做什麼都沒問題,就算黨內出現共諜,居然可以20萬元交保;在野黨做什麼都錯,一切交流都是在「賣台」。於是台灣一步步被掏空,一步步陷入兵凶戰危。台積電走了,股市跌了,農漁牧業眼看就要被零關稅出賣;可是軍法審判卻回來了,大罷免、大搜索出現了,明天還有什麼離譜的事會發生,沒有人知道。
年輕人終將看清這個世界
沒有歷史,年輕人失去了參照的明鏡;沒有祖先,年輕人不能理解血濃於水的感情,不會有光宗耀祖的情懷;沒有文化,年輕人無法提升思想的高度,無法培養放眼天下的胸襟;沒有道德,年輕人只有急功近利的浮躁,不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操守;沒有靈魂,他們的生命就如一縷幽魂,飄零在千門萬戶的人間,卻無所歸依。
30年教改毀了台灣一代人才,而他們的無知卻極可能將台灣推進災難。現在的台灣正如魯迅吶喊中的描繪:「一間鐵屋子,絕無窗戶,萬難破毀,但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最壞的時代也會是最好的時代,黑暗過去黎明就在前方,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吶喊,終將讓年輕人睜開雙眼,穿透迷霧,看清這個世界,他們將砸毀這間鐵屋子,帶台灣迎向光明!
(作者係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陸配網紅「亞亞」(劉振亞)因在網路上宣揚「武統」,遭到移民署撤銷居留許可,離境前夕更在內政部前引爆激烈抗議,抗中網紅「八炯」(溫子渝)與「閩南狼PYC」(陳柏源)到現場叫囂公開辯論,場面一度失控。「亞亞事件」反映出台灣在面對統獨議題上的敏感對立,不僅涉及言論自由,也已讓「吊路燈政治」在台灣逐漸成形。
「吊路燈」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暴民將貴族視為「叛國者」吊掛在街頭路燈上,象徵公開處決異見者,形成一種由群眾情緒主導的審判。這種政治氛圍捨棄法理理性,依賴特定激情群眾,如今在台灣社會裡,反中民粹氛圍仿佛正走向吊路燈式的群眾審判。
反中情緒在台灣並非新鮮議題,但當「亞亞」以「舔共陸配」的負面形象被政治操作,反中網紅如「八炯」等迅速利用而進行政治動員,從線上互噴到實體抗議,呈現出特權民粹的具體樣貌。然而,賴政府在面對亞亞的言論時,卻沒有訂立清晰的標準,僅依輿論壓力做出驅離決策,導致理性討論空間全被「吊路燈政治」的激情操作所取代。
法國大革命初期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但在激進派取得主導權後,凡稍具保守立場者便被視為「反革命」,在民粹情緒的驅動下,導致無辜者受到「吊路燈」式的政治清算。如今,台灣的反中民粹,難道不是逐漸走向這種極端路線?
「吊路燈政治」結合反中情緒,針對政治異己貼上標籤,八炯在「亞亞事件」中,甚至公開要求政府加速驅離,帶動粉絲上街對抗陸配,這種以民逼官的操作,不僅讓政府放大反中情緒,嫁接共諜疑雲,還與網紅言論相互助長,對廣大民眾進行情緒勒索。民進黨內部近期爆發「共諜」醜聞,恐怕又是內部鬥爭的番外篇。當年法國大革命後期,雅各賓派與吉倫特派也曾因派系爭奪互相殘殺,甚至以「不夠革命」的罪名處決同志,難道台灣要上演藉由外力遂行內部鬥爭的鬧劇?
反中議題也讓「吊路燈政治」逐漸走向表演化與符號化。像八炯選在街頭喊話,經由社群媒體不斷轉載,讓情緒高漲,形成一種「群體共鳴」。這種現象恰似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反共宣傳,透過篩選性報導,構築社會對立的效果。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利用公開處決高度戲劇化的政治效果,導致社會陷入恐慌情緒,革命最終因過度極端而走向毀滅。其相似情況正在台灣的反中網紅操作中逐漸浮現。
當「愛台」與「舔共」二分化,無異剝奪了中間立場發聲的空間。抗中網紅挾其自媒體操作,遂行特定目的的政治業配,讓「亞亞」事件成為符號化的敵人,助長了群眾審判的合法性。歷史殷鑑,當群眾情緒無限放大,極端化的政治操作必然會帶來災難,台灣應從「亞亞事件」中汲取教訓,避免陷入法國大革命般的民粹失控,才能守住民主價值,防止「吊路燈政治」徹底撕裂社會。
(作者係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近期來,「大罷免」已影響到民眾的日常生活,從街頭大聲宣講、路邊擺攤騷擾,甚至跑進商家挨家挨戶「詢問」,民眾大多不堪其擾,但更誇張的是,罷免團體竟大喇喇進入大學校園擺攤連署,造成學生之間的矛盾。教育部不僅放任不管,還開綠燈,讓校園陷入瘋狂狀態。
「黨政軍退出校園」是民進黨過去的主張,旨在打擊國民黨的校園勢力,結果國民黨乖乖退出了,民進黨的青年組織卻以校園社團為名,拿著國家資源豢養校園中的「綠衛兵」,每當社會上有政治事件發生,他們就出來充當打手。
如今「大罷免」是最熱們的事,這群學生自然有了新的「任務」,在校園裡到處跟同學宣傳「大罷免」,甚至在校園官方的社群大肆宣傳,不僅違反版規,更讓學校重要訊息及校園生活的討論被掩蓋。他們甚至結合線下活動,在校園周圍或校內擺攤連署,這完全違反「教育基本法」的精神,讓不少學生反感。
其實校園有這個現象,不只是校園「綠衛兵」勇於「喊打喊殺」,更大的問題在於教育部長鄭英耀的放縱。面對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他竟以「言論自由」之名「開綠燈」。退一萬步言,鄭英耀若想討好民進黨,也應當先問過學校的意見,更應當有相關配套措施,否則老師在教室內授課,教室外卻在搞「大罷免」,這叫學生如何專心學習?
不過,外界看到「綠衛兵」出現在各大校園的交流版、線下又擺攤求連署,好像聲勢浩大,支持者眾,但仔細觀察線上留言,會發現有不少學生在動態留言開嗆「政治滾出校園」,而現場連署的人數也寥寥可數。筆者多次路過,不見有學生停留,這顯示學生對大罷免入侵校園的反感,更凸顯了大眾對罷團造成社會紛擾感到不屑。
其實,「大罷免」入侵校園只是其中一步,現在很多「綠衛兵」在同儕中有意或無意地情勒,好像只要不參與罷免行動就是「不愛台灣」、不連署就是「親中賣台」,最後甚至上升到只要不關心政治、不支持民進黨政府,就是「台灣的叛徒」,造成很多年輕學子的困擾。
在「綠色恐怖」的政治氛圍下,不少年輕人已逼近瘋狂狀態,整天被逼著表態,但面對美國向世界發起瘋狂的關稅戰,AI(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兩岸關係的愈加緊張嚴峻,卻感到十分困惑、無奈,提不出任何看法。賴政府說要「帶領國人渡過難關」,但年輕人真的能不擔心自己的前途嗎?
(作者係青年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