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接到王高成老師往生的消息,簡直無法置信,內心情緒奔騰,從懷疑到心死,眼淚早已不聽使喚流了下來,他究竟有什麼過不了的檻?有什麼心事?願意捨妻子、子女和老朋友而去?真正的原因只有王老師自己最清楚,能夠到親人及老友們的夢中傾訴嗎?
和王老師結識是在學術研討會上,具體是哪一場研討會已記不清了,從新冠疫情前到疫情時期,都是在研討會的場合上相遇。還記得第一次聽到王老師不疾不徐地闡述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就覺得平常只能從文章中認識相交的大學者,能夠親眼目睹王老師的風采,真是幸運。從第一次的寒暄,以至之後越來越多場合碰面,再加上《觀察》發行人紀欣相邀聚餐,讓我對私下的王老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王老師的多方面才能,讓我學習到許多,他雖然擔任淡江大學副校長多年,事務繁忙,有時來去匆匆,但他為學及待人卻十分嚴謹及親切,從來不見他在研討會上,與意見不同者爭得面紅耳赤,他總是不卑不亢,因此贏來兩岸學界的好評,兩岸學者一致的讚揚。
4月11日下午,就在王老師出事前夕,我和王高成老師通了電話,連絡告知他將在5月中旬去大陸開會的一些事宜,他的語調平緩,記憶清楚,表達力完全沒有問題。我們相互寒暄問候,也提到必須做好準備,以迎接即將到來的頻繁兩岸交流。孰知這竟是與王老師最後一次通話,寫到這裡情緒無法克制,悲從中來。
對王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等舉辦的「變遷與動力:現階段中國大陸的挑戰」學術研討會中,當時王老師是淡江大學副校長,也是該校國際學院院長,王老師身分轉換得十分完美,發言有物,對於大陸情勢分析到位、客觀公允。
在第一場次準備與談張耀欣研究員論文的我,對王副校長能夠在如此繁忙的情況下,還積極主辦及參與學術活動,他的這股熱誠與用心深深打動了我。作為副校長,他公務繁忙,但始終沒有忘記知識分子貢獻社會國家的使命,此足以作為學術界的典範。
王老師一向客觀理性,分析問題觀點犀利,常常為兩岸學者所引用。因此,他壯年離世,令兩岸學界都為頓失一位具有風骨、見識的知識分子感到萬分遺憾及不捨,也認為是兩岸學界的重大損失。
王老師雖然肉身離開我們,但他的一顰一笑及其對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觀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王老師永別了,高山安仰,天喪斯文,立言不朽,願您一路好走,保佑親人好友,庇佑兩岸!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4月12日上午,台灣媒體都報導了淡江大學前副校長王高成不幸墜樓的消息,台灣知識界立刻籠罩在一片驚訝和不捨之中。
62歲正是智慧成熟,能完全發揮潛力、為國家社會全力奉獻的年紀;但天不從人願,高成兄竟在留下「腦部病變、無法研究、教學」的告別語後,用決絕的手段選擇了即時解脫,帶給親朋好友們無盡的遺憾和思念。
認識高成是在1996年春天,我們同為新黨第三屆國大代表當選人。那是新黨的全盛時期,334席國代中新黨拿到了46席,得票率13.7%,穩居台灣第三大黨。大夥都意氣風發,立志成為「小市民的代言人」。高成在台北市第二選區以46,000票高票當選,我則在新北市雙和選區以57,000票新黨最高票當選。我們同樣在美國東部學校拿到博士,他唸的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位處費城,我唸的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則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兩地相隔只有兩小時車程。所以,他雖然小我6歲,但我們倍感親切且惺惺相惜。
高成唸的是政治學,在國民大會正可學以致用,加上他溫文儒雅、舉止沉穩,有大將之才模樣,我曾勸他出來爭取新黨國大黨團職位;但他希望保留更多時間在專業的研究和教學上,我雖感遺憾,但也不便勉強,因我自己也是基於台大的研究壓力大,放棄爭取任何黨團職務。1997年夏天國大第二次會議,他總算出任了副召集人,極力抵抗李登輝發動的第四次修憲。由於他的名字,常被新黨「精神領袖」許老爹(許歷農將軍)和我們戲稱他為本黨「高層」。
由於高成的專業、勤奮,很快就在淡江大學出人頭地,由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所長、國際事務學院院長,一路升到國際事務副校長,同時兼任過陸委會諮詢委員、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他大量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刊物上,包括《展望與探索》、《中華戰略學刊》、《淡江國際事務期刊》(英文)、《全球政治評論》、《問題與研究》、《美歐月刊》等,合計有25篇期刊論文;主編或撰寫專章的書籍共12本,曾在研討會上提出140篇論文。
高成先後受邀參加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戰略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CSIS)、韓國世宗研究院、韓國大學亞洲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東亞研究所、上海台灣研究中心、早稻田現代中國研究所、土耳其安卡拉戰略研究所等境外著名研究機構的座談會或研討會。我近來經常在TVBS「少康戰情室」現場節目,看到他對戰略相關議題提出精闢的看法,展現出成熟學者的深厚學養和睿智風采。
但,天有不測風雲,世間亦難有不散的宴席。我只能祝福高成在天上一切安好,也繼續眷顧著他全心關照數十年的家與國!
(作者係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亞太綜合研究院高級顧問)
4月9日,植田和男走馬上任,正式擔綱日本央行的行長。他的接手是否能扭轉安倍經濟學「黑田超量寬鬆貨幣」的政策,用緊縮政策使日圓匯率從弱勢轉強勢,讓「日本失落30年」的困頓經濟,得以再次展現1970年代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雄風,日本國內及全球市場經濟社會都拭目以待。
植田和男1951年生,197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1980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長期擔任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2017年起轉任日本共立女子大學教授,十分熟悉貨幣政策的理論。
植田的前任黑田東彥是安倍經濟學的捍衛者,執掌日本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路線十年,那麼,植田如何能在迥異於安倍經濟學的「岸田經濟學」框架下,使已「失落30年的日本經濟」走出新方向?
黑田QQE造成日圓疲軟
戰後日本曾因日圓的低匯率及強勁的經濟復興,到了1970年代即成為全球貿易強國,1985年美國為解決貿易赤字,率5個先進經濟強國達成《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讓日圓此後對美元一路從175:1,升到80:1,2011年甚至一度飆到75:1的強勢地位。
由於日圓翻兩番升值,加上日本當時高居世界第一的東芝半導體等被美國詐取掠奪得屍骨無存,日本便墜入「失落30年」的惡水漩渦。
2012年底,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發動「安倍經濟學」三支箭,黑田東彥積極配合,推出寬鬆的貨幣QE政策。2013年4月初更進一步採取「超級量化質化寬鬆政策(QQE)),包括大量購買日本政府的長期公債(JGB)和ETF,並承諾將基礎貨幣增加100%,試圖在兩年內達到2%的通膨目標;也因此肇致日圓此後十年的疲軟弱勢。
植田屢批黑田量寬政策
而植田早在2013年6月就以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身分,發表了《安倍經濟學下資產價格對貨幣政策的反應》論文,批判安倍的貨幣量寬政策,指出黑田的QE貨幣政策對日圓和日本股票市場帶來了變化:在2012年11月中旬和2013年5月中旬之間,日圓累積貶值了25%,日經指數上升了80%。從那時起,日本這兩個金融經濟市場,都同時出現了超大幅度的調整。
2016年黑田東彥還首次實施歷史上首度「負利率政策」,乃當年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新貨幣寬鬆政策:將短期利率降至負值,長期利率維持在0%左右。植田也曾對此提出批判,認為這種反彈是由外國投資人的投機性交易所主導的,國內投資人在基本上處於觀望狀態;空前的政治壓力提高了人們對日本央行採取大膽措施錯誤的寄望,也扭曲了市場營運的慣性。
事實上,貨幣寬鬆長期化嚴重扭曲了日本的資金分配,延長了殭屍企業的壽命,導致整體日本經濟的新陳代謝放緩。理論上,寬鬆貨幣環境有利於初創企業的成長;但現實上貸款條件極為寬鬆的日本,並未能孕育出初創企業;同時也招致日本國家財政紀律鬆弛,這是日本銀行加息,並不能真正對症下藥,解決日本經濟和財政問題的原因。
預計植田會在4月27-28日舉行第一次日本央行政策會議,他應該不會再繼續咬定貨幣量寬政策了。
植田掌舵日圓開始緩升
當全球通貨膨脹勢頭逐漸減弱的同時,歐美由於大幅激進加息的反作用,實體經濟將走向減速和衰退,此前急速發展的日圓貶值趨勢也將逆轉。由於加息的副作用,金融動盪等跡象開始顯現,這正在推高「日圓緩慢升值」的預期;而自2023年出現的日圓緩慢升值趨勢會再次增強。
最近五年,引起「惡性日圓貶值」的進口物價上漲,也正在越過頂峰走向回降階段。從日本銀行的企業物價指數來看,進口物價在2022年中期持續處於年率接近50%的上漲,但一進入2023年後,企業物價漲幅已明顯逐漸縮小。正在迅速向出口價格的漲幅靠攏。
可能走回90年代高價位
當然,仍未發展到加強市場上「日圓升值將加速」觀點的局面。日本市場風險顧問公司(Market Risk Advisory)的深谷幸司認為,「在只有少數銀行倒閉的時候,對金融危機的擔憂不會明顯擴散」。如果僅有兩家美國中型銀行倒閉,不會產生足以加速資金從美元流出的直接影響。買入日圓或許還會持續,但須注意日圓升值的可持續性。
問題是,陷入破產連鎖反應進一步擴大的時候,像日前美國、瑞士銀行破產的起因是因無法承受快速的加息,因此,其他銀行也存在伴隨著金額不小的債券潛虧的業績惡化。也就是說,意外的傳言導致存款大量流失的風險並未消失。
由此觀之,一旦植田改變黑田超級量寬及日圓弱勢的定位,尤其當前歐美經濟邁向成長減速和滯脹衰退,日圓匯率將緩慢邁向升值的新階段。只要俄烏戰事及台海危機不會加劇,跨國機構預測,植田治下的日圓匯價可能在2023年升至120日圓左右,甚至更高。而未來五年,日圓匯價應可突破100日圓的障礙線,走向1990年代的高價位。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台灣對大陸地區的出口明顯衰退,除了經濟前景變化與客戶庫存調整等因素外,大陸近年強化自主供應鏈,而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也難辭其咎。政府若不及時改弦易轍,強化企業競爭力,台灣經濟成長恐將下行。
有道是,欲看透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其本質及變化。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於4月13日公布的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台灣對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03.1億(美元,以下同),年減26.5%。其中台灣出口大陸444.29億、進口158.77億,分別年減28.0%、22.1%,但仍有285.52億的貿易順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1季大陸在集成電路(半導體)進口數量及金額分別下跌22.9%及26.7%,顯示零組件及消費電子產品出口市場萎縮放緩。此外,中國大陸商務部於4月12日公告,即日起,將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內容涉及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共2,455項產品,調查最快於10月12日完成。由於台灣對上述大陸產品限制輸台已長達20年,陸方此舉引起諸多揣測。究竟,兩岸關係及貿易的本質為何?近年的變化又彰顯著什麼意涵?
出口減少原因不一而足
據悉,第一季與大陸進出口總額衰退達兩位數的還有美國、日本及韓國,除當前資通訊產品因經濟前景變化與客戶庫存調整等因素外,美國不斷升級半導體出口限制令,也難辭其咎。如去年10月,拜登政府為壓制大陸在科技與軍事領域的崛起,頒布嚴厲的半導體新禁令,禁止美國技術、設備輸入中國,還重用「外國直接產品原則」(FDPR),要求其他涉美技術外企對中國斷供,並將長江存儲等31家中國實體列入未核實清單,打擊面廣泛。台積電南京廠雖獲得美國1年期的出口管制豁免,但未來影響將逐漸顯著。
台積電3月的營收意外地月減10.9%,年減15.4%,為近17個月的低點,可見一斑。再者,因應美國對中封鎖高階晶片,大陸國務院早於2020年就發布最新半導體產業政策,希冀提供晶片自給率。據IC Insights 2021年1月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陸自產半導體數量占國內半導體市場的比重,從2010年的10.2%,增加至2020年的15.9%,並預測2025年將增加至19.4%。
尤其,為了解決汽車晶片「卡脖子」的窘況,上海將建立車規級晶片設計和中試公共服務平台,解決汽車晶片中小企業研發環節難題。同時建立汽車晶片協力廠商檢測認證平台,推動保險公司發行汽車晶片的裝車應用商業保險,以市場化方式分擔風險。大陸半導體自主供應的比例提高,自然會降低對台廠的依賴,無疑也影響了台廠半導體的出口產值。
大陸啟動貿易壁壘調查
持平而論,兩岸都是WTO的會員,按WTO規範應有互惠的待遇,不得有任何貿易歧視。陸方所指的2,455項產品,剛好就是ECFA中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的項目,明顯是違反WTO規範的歧視性待遇,在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腳。
ECFA早收清單很明顯是大陸對台讓利,統計自2011年降稅生效到2022年的前9個月,台灣出口大陸早收貨貿產品的減免關稅金額累計達92.18億美元,而自大陸進口早收產品累積減免關稅金額僅9.53億美元。然而,台灣經濟部表示,統計所提及的2,455項產品出口到大陸,去年金額為44.3億美元,占台灣出口到大陸比重0.9%,且多屬農業與工業產品,評估影響有限。
如此說法實在有違兩岸貿易的平等互惠原則,也忽略了兩岸貿易的本質。殊不知,台灣對陸貿易依存度甚高,高科技如台積電等業者可藉由全球化分散風險,然2,455項產品當中就有1,000多項是農產品、1,000多項是工業品,攸關許多中小企業及人民的生計。因而,也有論者狐疑,大陸此舉,是否為窮台政策啟動,未來是否也會終止ECFA,不再對台灣讓利?
對陸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
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地區的貿易比重一直以來都很高,如表所列,除2015及2022年外,在2013年至2022年期間的其他年度,平均高於40%比重,但自大陸進口比重僅為出口一半左右。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大陸對台灣出口總額為815.87億美元,自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整體來看,台灣對大陸仍享有高達約1,56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大陸的第6大貿易夥伴。然而,台灣出口自去年9月開始衰退,截至今年3月已連7黑,其中對大陸出口減少最多。
面對困境須有因應之道
台灣出口已連續7個月衰退,經濟成長勢頭不如預期。國際貨幣基金(IMF)甫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由2.8%調降為2.1%。元大寶華也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91%,無法「保2」。筆者以為,兩岸一衣帶水,長期以來經貿往來密切,而且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即使蔡政府推動新南向,親美遠中,也難以改變事實,這就是兩岸貿易的本質。然而,兩岸關係冰凍已久,讓本質發生了質變與量變,這對台灣非常不利。美國、東協都無法取代大陸的市場。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合則兩利,應儘速與大陸就貿易壁壘問題進行磋商,唯有雙方重新建立互信,遞出橄欖枝,才能理性地解決問題。二、要優先平穩物價及提振內需消費。台灣通膨隱憂仍未消除,尤其民生食品還在漲,民眾抱怨連連。三、銀行在2月底存款餘額達52兆9,203億元台幣,而放款餘額僅36兆7,795億元台幣,顯示仍有相當多的爛頭寸未能活用,需要政府創造投資機會,才能讓閒置資金有活路,進而提升國內投資動能。四、政府應出面協調銀行,對營運、繳息正常但有財務週轉需要的企業,適時給予協助。五、加強產業結構轉型,打造「品牌台灣」提高附加價值及出口競爭力。六、不可否認,出口對台灣的GDP貢獻最大,政府應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議(FTA),才能有效拓展市場。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近年來,以美元結算的國際貿易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俄烏兩國戰爭迄今未歇,主要國家凍結了俄羅斯的外匯存底,以及禁止其部分銀行利用「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國際支付網路體系,除了造成俄羅斯大幅增加人民幣結算貿易比重外,第三世界部分國家,特別是歐亞大陸北部區域貿易的交易,透過人民幣結算占比明顯增加。自去年10月起,人民幣交易已成為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圓與英鎊的通貨,位居全球第五。
雖然美元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強勢、被使用最多的貨幣,全球交易量占比高達88%,但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未來幾年即將超過美國,以人民幣儲存的外匯,以及以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交易量,從三年前的4%,已大幅躍進為目前的7%。如果此一現象持續發展,未來恐將威脅到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通貨格局,甚至可能在全球加速「去美元化」潮流下,發展出與美元分庭抗禮之「二元貨幣體系」。
國際「去美元化」方興未艾
其實,自2022年起,國際金融就掀起「去美元化」的潮流,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為了避免受到美元的箝制,開始採取多元通貨重新配置外匯存底,同時選擇其他通貨,進行國際貿易計價。稍早之前,國際貨幣基金(IMF)曾經示警,面對金融科技成熟、地緣政治糾葛的影響,未來全球極有可能會分裂成具有不同政治意識形態、跨境支付、貿易體系及準備通貨的「經濟集團」,將直接衝擊美元主導全球通貨的地位。
回顧1974年,美國尼克森政府將美元的兌換脫鉤黃金,同時利用政治軍事科技所架構的「霸權三角」,以「石油美元」來取代「黃金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以來,透過SWIFT獨占全球交易結算平台,全面掌控全球貨品交易與投資資金流動。邁入21世紀之後,美國在自我利益的優先考量下,由於過度干預國際事務,加上對外貿易赤字大幅成長,使得美國政府債務劇增,導致近年來美元的國際地位開始動搖。
然而,真正撼動美元國際金融地位,以及讓人民幣崛起的事件則是,2018年之後,美國前後兩任總統在採取量化寬鬆,大肆印鈔挽救經濟的同時,更進一步實施財政紓困大量撒幣,其結果反而造成美國經濟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債務、高通膨、高利率及低成長的「三高一低」困境。此一情勢迫使美國聯準會(Fed)從去年3月起大幅上調利息,雖暫時抑制了通膨的蔓延,卻在無形中,提高了政府的債務壓力。
使用人民幣結算持續成長
此外,隨著美國聯邦基準利率持續上揚,讓海外的美元不斷匯回,造成美元匯率走高的同時,頗讓與美國投資、貿易密切往來的國家苦不堪言。這些國家在經濟成長的壓力下,既要防衛自己的貨幣貶值,更需因應美元計價進口貨品的價格上揚,進而延伸形成輸入性通膨,迫使這些國家必須尋找國際清算替代貨幣,或分散計價結算措施,藉此避免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
另一方面,則是去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將俄羅斯的部分銀行逐出SWIFT結算平台,雖迫使俄羅斯對外貿易採取人民幣結算,卻同時衍生其他效應,包括伊朗、委內瑞拉等「反美國家」開始使用人民幣結算,擺脫了美國施壓;沙烏地阿拉伯、印度等國家與俄羅斯的貿易也轉用人民幣結算,繞開美國的制裁。
很顯然地,此波國際金融情勢劇變,無疑帶給人民幣推動國際化的最佳機會。依據今年1月11日央視新聞的報導,中國商務部、人民銀行在聯合印發的《關於更進一步支援對外經貿企業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通知》中,特別要求便利各類跨境貿易投資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鼓勵開展境外人民幣貸款,鼓勵對具有實際需求,且符合條件的境外項目和企業,優先採用人民幣貸款;再者,支持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結算,以及支持境外以人民幣來中國投資等措施,為人民幣跨境使用創造良好環境。
人民幣可能打破美元壟斷
因此,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憑藉其在全球貿易上所具有的地位,配合大陸企業全球投資布局所發揮的影響力,加上長期扶植第三世界國家累積的實力,以及俄烏戰爭未熄延伸的避險等因素,將有助於人民幣透過穩定的匯率機制,逐漸發展成貿易貨品交換的工具,進而提高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誠如許多學者專家直言,由於人民幣的地位逐漸提高,未來在國際上,極有可能打破美元壟斷的地位,最終形成與美元分立的「二元貨幣體系」。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4月16日在CNN專訪時說,美國對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祭出的經濟制裁,已對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造成風險,因為受制裁國家正在尋找美元的替代貨幣,「這確實會讓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想要找尋替代貨幣。但美元之所以被當作全球性貨幣,因為其他國家並不容易找到具有相同屬性的替代品。」她又說,到目前為止,還沒見到有其他任何國家擁有體制性基礎設施,能讓其貨幣像美元一樣在世界流通。
因此,人民幣若要形成能夠對抗美元的實力,必須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上增加人民幣的比重,在國際貿易上提高人民幣的使用意願,甚至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擴大人民幣資產的交易能量。要達到此目標,除了應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升級之外,中國大陸貨幣市場的透明度及公信力,以及政府的法治監管制度及保障措施,也都需要與時俱進地加以改善。唯有如此,始能讓人民幣成為扮演國際金融「二元貨幣體系」中的一環!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韓國總統尹錫悅4月26日訪美,不料,就在之前發生了總統辦公室遭CIA監聽事件。美韓雙方都立即出面滅火,以免影響兩國關係。
尹錫悅訪美前狀況連連
尹錫悅出訪之前發生了諸多意外事件。首先是美國總統拜登夫人吉兒建議,邀請南韓Pink Black與Lady Gaga在白宮共同演出,卻因尹錫悅總統辦公室負責人員遲遲未回應,讓美方極度不悅。因本案,尹錫悅的國小同學金聖翰辭去尹政府的首任國家安保室長,美韓雙方均不再提此事,Pink Black赴美表演之事也不了了之。
金聖翰是尹錫悅的國小同學,他為40年知己的尹錫悅著想,「忍氣吞聲」靜悄悄地返回高麗大學教書。韓國駐美大使趙太庸結束了一年的工作,匆匆返韓,擔任新任國家安保室長,繼續安排總統訪美事宜。
其次是,4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情資單位如CIA、NSA等監聽美國盟友以色列、韓國等國家的情資。韓國《東亞日報》等立即轉述報導稱,金聖翰與外交秘書李文熙之間的對話,被美方監聽,引起韓國一波「騷動」。
4月11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打電話給韓國國防部長李鍾燮表示,外洩的情資係偽造的。之後,美國國務院正式向韓國政府道歉。美國司法部火速調查捉到現役軍人,重重打了韓國一記耳光。
尹錫悅訪日表現遭到質疑
尹錫悅訪問日本,被在野的民主黨批評是嚴重的外交挫折。他們認為尹錫悅為討好日本,推翻文在寅前政府大法院的判決,放棄要求日本三菱公司補償強徵韓工,反而由浦項鋼鐵公司捐出40億韓元給自己人。不僅如此,尹錫悅宣布恢復《韓日情報交流協議》(GSOMIA)。讓民主黨尤其不滿的是,尹錫悅不敢在岸田首相面前提起「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且讓日本可能有輻射汙染的海產進口。
這一連串事件都顯現在民調數據上。南韓最受信賴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尹錫悅執政近一年以來,支持率首次下跌至27%。執政的國民之力黨才重新改組,支持率卻落後於一個貪汙腐敗的民主黨。
在野黨代表有案在身
目前,民主黨前任及現任黨代表宋永吉和李在明都有案在身。宋永吉現在法國巴黎,預定7月返韓,惟因案情越滾越大,收賄的國會議員人數達40人之多,檢方下令逮捕,宋永吉恐怕得提前回到首爾澄清。
李在明的弊案更多,已確定的案子就有7件,他每二周要跑法院一趟,周遭多個涉案人員已關在牢房。法界認為,李在明遲早也會被關進監牢裡,但李在明堅持不辭代表一職,寧可蹲在牢獄中,也要掌握明年4月「推薦國會議員參選人」的權力,讓民主黨繼續保護他。
近日,民主黨內反李在明的聲浪擴大。這些現任國會議員主張,如果民主黨持續保護李在明,很可能全黨要陪葬,明年議員選舉更不樂觀。民主黨已有四分五裂的跡象,目前人在美國的前代表李洛淵,可能接替李在明。
北韓的威脅持續加大中
韓國國內政治亂糟糟是一回事,而最大問題還是在北韓。自尹錫悅上任以來,北韓三不五時就發射飛彈威脅,南韓人民不勝其煩,也不禁在問:尹錫悅政府能保護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嗎?
最新一項民調指出,有64%的韓國人贊成韓國自己研製核武。當然美國不會同意。這是尹錫悅在訪美前故意說給美國人聽的,其主要目的在於再次呼籲美國重視加強防禦北韓核武的能力,讓韓國人無憂。
4月13日,北韓發射一枚洲際飛彈,嚇得日本人拉起警報。韓國方面則認為,北韓利用固體燃料的火星-18型洲際飛彈越來越進步,這也許在暗示,第7次核試即在眉睫。韓國國防部為了安撫人民,提出「韓國型3軸體系」:一、探知北核發射跡象後,利用Kill chain先行攻擊;二、構建打擊北韓飛彈的韓國型飛彈防禦體系(KAMD);三、採行懲罰北韓權力核心的懲罰報復行動。這些能說服人民嗎?恐怕是在作夢。
韓國人希望美國不要只動嘴巴,而要用具體的行動加強對北韓的控制力度,讓北韓知難而退。這也是南韓人民交付尹錫悅的「訪美任務」,至於對三星等公司在美投資的半導體、乾電池工廠給予優惠待遇問題,美方已有「默契」會補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放話說,監聽案不會影響尹錫悅訪美與美韓關係。然而,民主黨結合勞工團體等每周在光化門和龍山總統辦公大樓一帶,舉行反政府示威,要求尹錫悅下台,不僅導致交通堵塞,民怨也四起。
另外,國會由民主黨把持,通過的法案再由尹錫悅否決,這種朝野鬥爭讓人民感到疲憊不堪。尹錫悅也承認,如果明年改變不了「朝小野大」的國會現實,他將成為「植物總統」,更談不上會有任何執政成果。
(作者為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2023年正值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建立20周年,從3月底到4月初,多位歐洲重量級領導人接踵訪華,中歐關係一片春意盎然。然而,在中歐關係再出發的同時,困擾雙方的一系列難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中歐關係春意盎然
首先,中歐重啟面對面高層交往與對話。2022年11月,德國總理蕭茲訪華,成為中共二十大後訪問中國的首位歐洲領導人。同月,習近平在出席峇里島G20峰會期間,會見了法國總統馬克宏、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荷蘭首相呂特和義大利總理梅洛尼。12月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到訪北京。
進入2023年以來,中歐交往按下了「快速鍵」。2月,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出訪法國、義大利、匈牙利,並出席了在德國舉行的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最近,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一周內相繼來訪,形成一波中歐高層交往的小高潮。其中,西班牙將於今年下半年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元首外交是國際關係的晴雨表,中歐關係已然走出低谷,再現生機。
習近平在與歐洲領導人會談時還表示,「願同歐方以今年中國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為契機,全面重啟交流對話」。馮德萊恩也表態,希望同中方加強交往對話,儘早重啟三個對話機制,開展更多互利合作。事實上,今年2月中歐已在布魯塞爾恢復了人權對話。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原本要於4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由於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染疫而被迫推遲。
其次,中歐再次確認雙邊關係的重要性,共同反對「脫鉤斷鏈」。習近平在會見馮德萊恩時開門見山,「中方始終將歐盟視為國際格局中一支戰略性力量,一直把發展中歐關係視為中國外交優先方向。」馮德萊恩也表示「歐中進行坦誠和建設性的對話,保持歐中關係持續發展,對歐洲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歐中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和政治解決地區爭端問題上擁有很多共識,雙方應該共同努力,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作出貢獻。」。在與馬克宏會談時,習近平指出「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關係關乎雙方福祉,關乎全球穩定和繁榮。中國對歐政策將保持長期穩定,始終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獨立一極。」馬克宏回應,「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需要歐中雙方以相互尊重和坦誠謙遜的態度加強對話交流,…不斷深化歐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歐盟及其成員國是否會如法炮製美國對華實施的「脫鉤斷鏈」政策,受到矚目。習近平在與法國和歐盟舉行三方會晤時指出,中歐要共同維護世界穩定和繁榮,反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反對「脫鉤斷鏈」。馮德萊恩對此表態,「歐中互為重要交易夥伴,彼此經濟高度關聯,同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方利益,不是歐盟的戰略選擇,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馬克宏也認同雙方應共同努力,不要掉入「脫鉤斷鏈」的陷阱。馬克宏還在中法元首雙邊會晤時表示「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反對搞對立分裂,反對搞陣營對抗。法國不會選邊站隊,而是主張團結合作,大國關係保持穩定」。
再次,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增進了共識。自俄烏衝突爆發後,烏克蘭問題便成為橫亙在中歐之間的敏感議題。蕭茲和蜜雪兒去年底訪華時,習近平和他們就烏克蘭局勢交換了意見,但報導對此隻字不提。隨著俄烏戰事久拖不決,以及中國提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後,歐盟逐漸體認中國勸和促談的苦心,雙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共識正在增加。
在中法歐三方會談中,習近平重申中國對俄烏衝突的立場,且首次提出「烏克蘭危機不是中歐之間的問題」。中國在勸和促談的同時,也表態支持歐方「從自身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提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思路和方案,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對此,馮德萊恩和馬克宏均表示,「中方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歐方讚賞中方為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所做努力,期待中方發揮更加重要作用,願同中方合作,找到勸和促談的辦法」。
中歐關係仍然面臨挑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歐關係雖迎來春風拂面的小陽春,但離開花結果還有一段距離。
首先,歐盟對華的負面認知揮之不去。無論是去年會見蜜雪兒,還是最近會晤馮德萊恩,習近平都強調,希望歐盟及其成員國能對華正確認知,避免誤解誤判。但馮德萊恩訪華前夕,曾在歐洲智庫發表對華政策演講,指責中國對內壓制異見,對外咄咄逼人,而且她多次使用「中共」替代中國(政府),幾乎與美國的對華認知如出一轍。
其次,重新啟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前景仍不明朗。2020年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中歐在經貿領域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如今卻生死未卜。馮德萊恩在前述演講中直言,要重新評估這一協定。她雖反對與中國「脫鉤斷鏈」,但明確主張「去風險化」,包括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在經濟和科技敏感領域加強對中國的防範等。她此次訪華並沒有討論這一協定,習近平也只委婉地提到「就經貿合作中的問題深入對話溝通,通過協商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安排」。她在結束訪問時的記者會上重申「去風險化」,並且抱怨歐洲企業在華遭遇不公正待遇。或許歐盟會撤回該協定,重新談判。
再次,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互信仍然不足。儘管雙方在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上取得一定共識,但歐盟堅持必須以俄從烏撤軍為前提,這與中國的立場有異。在結束行程的記者會上,馮德萊恩呼籲,中國不要直接或間接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裝備,以免傷害歐中關係。此外,在台灣問題上歐盟內部也有爭議;法國明確表態歐盟不應捲入台海危機,德國則反對以武力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波蘭更批評歐盟為了向中國賣商品犧牲地緣政治利益。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4月初日本外相林芳正訪問了北京,時值日本限制先進半導體設備出口,大陸仍高規格接見,但很可惜,林芳正未把握改善中日關係的契機,繼續啟動軍援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依然唱著反中的陳腔濫調。
近來中國大陸與日本有許多官方互動,拖了許久的日本外相林芳正訪華總算成行,乍看頗為熱絡,但事實上,雙方對立益發尖銳,問題出在日本為了主辦5月的G7峰會,接連做足了「親美反中」動作。
林芳正在日本政壇被視為「親中派」,他的訪華原是去年11月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曼谷(APEC會議前)會談的結果,惟之後日本連番出現對中國不友善作為,而一再延宕。
日本管制半導體設備出口
今年3月,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在中國分公司的一位日籍幹部,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遭拘留,日本急著向大陸要人。同月中、下旬,宏都拉斯要與中國大陸建交前,日本跟著美國向宏國施壓,只是效果不彰,宏國完全不予理會。
3月31日,林芳正啟程前夕,中日間發生兩件事,對中日關係是一好一壞。好的是,中日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直通電話線路建設完成,此直通電話對兩國保持溝通、減少摩擦,避免誤判,防止事態擴大或升級頗有幫助。
壞的是,日本經產省發表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將限制23項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儘管該省官員辯稱此舉不是針對中國,但日本跟荷蘭一樣,原則上已同意加入美國所設置的圍堵大陸半導體聯盟。
由此可知,中日角力一直沒有停歇,合作與互槓交錯。另外,關於CPTPP的拓展,英國已通過審查,大陸也申請加入,日方有不少人想將大陸納入,以擴大CPTPP的基礎,因此中日之間有不少議題須面對面溝通。
大陸高層接見林曉以大義
這次邀林芳正訪陸,大陸接見規格很高。4月2日一天,林芳正先後見到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
李強總理強調,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希望中日兩國能相向而行,加強對話合作,「歷史、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事關兩國政治基礎」,應妥善處之;中日作為重要經貿夥伴,應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王毅主任指出,當前中日關係不時出現雜音和干擾,出在日本一些勢力刻意追隨美國錯誤的對中政策,配合美方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抹黑挑釁。
秦剛部長則提醒,美國曾用霸凌手段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如今對中國故技重施,日本「切膚之痛猶在,不應為虎作倀」;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日方「不得插手台灣問題」,損害中國主權。
據日媒報導,會面中雙方針鋒相對,並不和諧。林芳正就日本人被拘留表達抗議,秦剛回應將依法處理。林芳正在會晤中提到釣魚台、東海局勢、中俄軍事活動、香港、新疆問題及台海穩定的重要性,顯然干涉了中國的內政,引起爭議。
日本啟動了戰略軍援
4月10日,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機制第15輪磋商在東京舉行,雙方就海上防務、執法與安全、海洋經濟等方面交換了意見。大陸對東海、釣魚台、南海、台海等問題陳述了嚴正立場,同時關注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計畫。看起來中日在外交、安全方面的齟齬、交鋒已常態化。更值得關切的是,日本近期啟動了戰略軍援。
日本在二戰後改採「經濟外交」與各國交往,從1954年即對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亞洲、東南亞國家,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DA),初期是用「戰爭賠償」的形式執行,之後隨著日本經濟復興、快速成長,便以有償、無償的方式給予受援國資金、技術、貸款,或特定建設的支援。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之際,日本ODA曾短暫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後來日本經濟停滯,其ODA也跟著走下坡,但日本仍謹守著僅提供經濟援助的範疇。
直到去年12月出現大轉折,日本擬定的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寫明要對理念、價值觀相同,特別是在自由開放印太地區屬於開發中國家的「同盟國」、「同志國」,實施有別於經援ODA的軍援新框架,其運用指針「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OSA),於今年4月5日已在國家安全會議(NSA)上確立,日本將開始對開發中國家提供無償軍用裝備品、物資及基建,包括通信衛星系統和雷達等;表面上限定支援對象為不直接參與國際紛爭的國家,但實際運作卻充滿了挑撥區域對抗的算計。
日本2023會計年度已編列了20億日圓作為OSA預算,第一波支援對象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孟加拉、斐濟等國。日本挑選了這些國家,若非自有盤算,就是經美國授意,而且攤開地圖就知道全是針對中國而來。
援菲馬意在破壞南海準則
日本講明要提供監視雷達給菲律賓,之所以首重菲國,是因其小馬可仕總統今年初訪問北京後,接著就訪日,又仗著美國撐腰,隨後與大陸就南海問題多次爭執,4月3日菲律賓給美軍新開4座基地,就近緊盯巴士海峽、台灣、南海,等於重新再入美國甕中,大陸「聯合利劍」演習一結束,美菲立刻舉行兩國史上規模最大的聯合軍演,美軍甚至演練愛國者飛彈、海馬斯火箭。日本此時主動奉送雷達,無非是在替美國強化菲國的部隊。
馬來西亞同為南海主權聲索國之一,但也參與了「南海行為準則」協議,新任總理安華3月29日至4月1日率領6位部長及大批工商界人士赴大陸訪問,包括出席3月31日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並與習近平、李強會面,同意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只是近年馬國政局不穩,政權頻頻更迭,因此日本仍圖見縫插針,複製菲律賓模式,欲將馬國攏絡到美日陣營。菲、馬皆是美日布局干擾「南海行為準則」的樁子。
孟加拉是南亞印度東鄰的穆斯林國家,也在大陸西藏地區的南緣,其外匯儲備、投資過去頗依賴日本、美國援助,近年美日想方設法拉攏印度,將之納入「四方安全對話」(Quad),但印度似乎不太受美日澳擺布,俄烏戰爭開打後印度更是增強與俄羅斯的經貿關係、大購油氣,因此日本把腦筋動到印度旁邊的孟加拉身上。
南太平洋島國斐濟,位於2022年4月與大陸簽署了「警務協議」的索羅門群島(2019年與中國大陸建交)東南邊,法國總統馬克宏甫訪問中國,兩國聯合聲明中載明,解放軍南部戰區將深化與法軍太平洋海區的對話,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正位在澳洲與斐濟之間,顯然日本在幫澳英美聯盟(AUKUS)監控、牽制中、法在該海域的發展。
親中派林芳正起不了作用
而在實際的軍控上,凡美國不方便出面的,日本自衛隊也開展了更明目的作業。
大陸「聯合利劍」環台軍演,「山東號」航母出現在台灣東側海域期間,美軍「尼米茲號」航母遠颺,日本卻派出海上自衛隊「澤霧號」、「漣號」兩艘護衛艦在附近情蒐。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參謀本部)4月10日率先發布消息與照片,詳述山東艦及飛彈驅逐艦、護衛艦、高速戰鬥支援艦各一艘,在宮古島南方230-390公里處活動,艦載戰機做了80次、直升機40次起降。台灣及外國媒體立刻群起轉譯報導。
4月11日,林芳正在內閣會議報告2023年版外交藍皮書,指稱大陸是「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其表述比2022年版的「安全保障上的強烈憂慮」更強烈。
4月16-17日林芳正在日本長野舉行的G7外長會議上帶頭提出「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重複指責大陸的陳腔濫調,渲染「中國威脅論」,且干涉中國的內政,大陸對此堅決反對,並敦促日方糾正其錯誤作法。
綜合以上,林芳正這位「親中」派,在日本反中的大氛圍下,不僅起不了作用,反而讓中日關係每況愈下。
聯合國附屬的「國際海床管理委員會」(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近日宣布,將於今年7月9日起,受理各國企業深海採礦的申請。日本自2013年在北太平洋南鳥島海域發現高含量稀土元素海底泥後,經過十年的研發準備,已於2022年底發布訊息,將大力進行海底礦產開發,挖掘水深5,000-6,000公尺的深海泥,提取其中的稀土元素,其終極目標是能夠自產稀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中國方面也於近年相繼在北太平洋發現三個稀土富集的區域,似有後來居上之勢。
中國具生產與出口優勢
2023年3月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與國土資源部共同下達2023年第一批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12萬噸與11.5萬噸,分配給中國稀土集團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公司、厦門鎢業公司、廣東省稀土產業集團公司。由這些數字可透露出中國陸地上的稀土礦產量及背後控管的機制。
過去30年來,中國的稀土礦產量在全球一枝獨秀,從1994年年產約3萬噸,一路飆升到2010年的13萬噸。當年因與日本發生齟齬以致限制對外出口,2011年全球稀土價格大動盪,各類稀土價格翻漲3-12倍,引來美、日、歐盟在2012年聯手向世貿組織(WTO)提告。WTO 2014年裁定,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迫使中國在2015年取消稀土出口配額制。
中國大陸今年首批核准開採12萬公噸,後續將視國際情勢與市場供需再機動發布新的准許量。最近美日荷三國發布晶片出口限制協定,中國代表在WTO貨物貿易理事會4月3日至4日的會議上提出關切,並詢問這三個WTO成員:「該協定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話,是否應該通知WTO成員,並由該組織成員審查?」估計中國將視WTO貨貿理事會的回應,考慮是否管制稀土與磁鐵技術出口。
考量未來新科技發展所需,以及中國加強對稀土元素出產與出口的控制,2013年起學者已預告稀土與鈷、鋰、碲、鎳等金屬礦,將成為「關鍵性原物料」,歐盟也於2017年起將之列入關鍵性材料清單。
2022年底,日本宣布,為了擺脫在稀土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決定2024年開始在位於太平洋的珊瑚礁南鳥島(Minami Torishima)(見圖1)附近海域開採稀土。南鳥島面積僅1.52平方公里,位於北緯24°18’,東經153°58’,為日本最東端的領土,隸屬東京都管轄,距東京1,848公里遠。因為日本擁有南鳥島的主權,故將依據國際海洋法相關規定,在其「專屬經濟區」內進行開發,水深5千至6千公尺,開採面積約為3,000平方公里。日本曾樂觀估計,因為該區域海底底泥稀土元素含量豐富,3平方公里10公尺厚度軟泥的3萬公噸藏量,就足夠日本一年所需;也就是說,這個礦區可提供日本稀土數百年所需。
稀土元素共有17種
目前各單位認定的稀土元素共有17種,主要是基於它們有相近似的物理與化學性質。狹義的稀土元素(REE)指的是化學週期表第6排的鑭系15個元素(原子序57- 71),它們的名稱詰屈聱牙,一般文獻中很少提到,其中又分為輕、重兩群,分別為輕型稀土8種,包括鑭La、鈰Ce、鐠Pr、釹Nd、Pm、 釤Sm、銪Eu、釓Gd;重型稀土元素8種:釔Y、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鎦Lu。其中因為釔Y元素與鑭系元素又有些基本差異,有時也不列入稀土,因此有些研究文獻中還特別將釔(yttrium)另外標示,而以REE+Y統稱之,簡記為REY。此外,廣義的稀土元素另外包含化學週期表上,屬於過渡元素第三族的鈧Sc,原子序為21。
因為稀土元素同屬於化學週期表第Ⅲ副族,它們的原子結構很相似,而其中的15種鑭系元素的最外層電子軌道完全一樣,區別僅在於次表層的電子。鑭系稀土元素在岩漿活動中經常成群結隊,但在不同的壓力溫度環境下會發生分化,因此在地質研究中具有「示蹤劑」的意義,火成岩可依據稀土元素的profile而分類,礦床學的研究也深具意義,但早年的研究多側重於它們地球化學的意義,直到近年,才開發出各種科技新產品的材料用途。
稀土元素的磁性與光學特性,使他們成為炙手可熱的新材料,例如,含有稀土的「銣─鐵─硼磁鐵」,就是電動車與風力發電機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是人類發展碳中和等綠色科技的必要元素。另方面,稀土也被用於多種高科技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風力發電機用磁鐵、發光二極體的螢光材料,甚至高科技武器等。它們在各種合金中所需的量不多,但又特別關鍵,被視為「工業維生素」。
深海稀土礦有兩種產狀
太平洋的深海稀土礦基本上有兩種產狀,一種是富含於「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之中;另一種是藏身於深海軟泥。「多金屬結核」礦石也富含鈷、銅、鎳和錳等礦物,都是製造電池的關鍵材料,開採它們將一舉數得。這類礦石大量蘊藏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的北太平洋克拉里恩-克利珀頓地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圖2中的藍色區域)。ISA對此區管理甚久,已與21個開發機構訂立開發契約,開發目標包括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以及鈷鐵錳殼等各種產狀的金屬礦。整個克拉里恩-克利珀頓區分有研究開發區、保留區及12個保護禁採區(APEIs)。估計類似的管理架構與規格,也會應用在新近發現的海底軟泥礦區。ISA規定有意開採的國家/機構須提出2個等值開採地點,並將其一交由ISA,且在10至20年後,轉移當時使用的採礦技術給其他國家。這個規定受到部分先進國家反對,因而拒絕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的初步協定。
富含REY的深海軟泥分布在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可分為四大區:西太平洋區、中太平洋區、東太平洋區與南太平洋區(見圖2中的黃色區域),其中又以西太平洋區的含量最高,稀土總濃度ΣREY在700-7,974 ppm之間,南太平洋區次之(700-4,662 ppm),東太平洋區更次 (700-2,738 ppm),中太平洋區最次(700-1,732 ppm),而中國南方陸地上的稀土礦其總濃度有60 ppm,就達經濟上可開採的品位,可見這些深海底泥的稀土富集度超高。由於深海海床礦藏的水深深度一般超過5千公尺,海底探查需要較昂貴的探勘資金,也需要特殊的科技設備,而科技實力與資源只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上。在太平洋地區,目前中、日最具實力,公開發表的文獻也以這兩國為主。
日本的深海研究
日本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幾個海洋科技集中的重鎮:東京大學、千葉工業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ESTEC)。日本學者在2011年拔得頭籌,在西北太平洋的南鳥島南方海域,發現稀土富集的海底軟泥,其濃度是中國陸上稀土礦的20-30倍,分布面積廣大,有學者估計若能順利開採可供應日本230年所需。
日本研究集中在西太平洋的南鳥島附近,先在2013年確定該處的REY濃度奇高,2018年早稻田大學講師高谷雄太郎(Yutaro Takaya)等人在英國網路期刊《科學報導》發表蘊藏量評估,在10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約10公尺厚的海底沈積物中,富藏有120萬公噸稀土氧化物,能供應全球釔(Y)、銪(Eu)、鋱(Tb)、鏑(Dy) 等稀土元素62、47、32 及56年所需。這些元素在高科技發展中特別重要,例如:釔用於雷射,鏑用於製造電動車的磁鐵。該研究並發現,稀土元素特別集中於生物性磷酸鈣中(多為魚齒化石),屬於沈積物中粗顆粒的部分,ΣREY甚至高達22,000 ppm。此外,日本團隊也發現南太平洋的富集區。
中國的深海研究
由公開的文獻來看,大陸的主要研究機構為中山大學、國土資源部下位於青島的海洋一所與杭州的海洋二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及2019年新成立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機構。研究區域除太平洋外,也擴及於印度洋。參加的海洋研究船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海洋6號、青島海洋一所的向陽紅1號等,在深海平原打3至8米長的岩芯,以及30-40公分深的箱型岩芯。海床底泥以遠洋矽質黏土為主要成分,沈積速率很低,每千年小於0.3公分。
研究除了探尋高含量的稀土分布位置外,也特別著墨於稀土元素的來源、溶解、富集等地球化學過程,找出背後的機制,將構成後續的探勘戰略指導原則,以及向ISA申請探勘區的思路依據。從近年公開發表的文獻來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海洋研究船扮演了重要角色,位於廣東的海洋及地質研究單位也成為研究主力。
台灣應投入海洋探勘
近年來台灣從大陸等地進口稀土原料及相關製品,並有小規模冶煉與製成品。中鋼是上游的領頭羊,內部有一條約年產百噸的釹鐵硼磁鐵生產線。除了馬達需要的稀土永磁磁鐵之外,稀土也應用到被動元件的陶瓷材料、LED的螢光粉等高科技產品,台灣有十幾家公司投入,從事稀土提煉、精煉,以及下游的產品應用,也有公司發展回收技術,產業鏈隱約成型。近五年,台灣的遠洋航行與探勘能力已建置起來,其實可以考慮進軍西太平洋公海,進行深海底泥的探勘,進而成立公司,向ISA申請開發權。未來若能自行開發,掌握礦源,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上才能獨立自主,甚而創造出更多利基。
(作者係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5日應習近平邀請赴中國大陸訪問,受到高度禮遇。習近平除了在北京以隆重軍禮歡迎,並於7日在廣州松園接待馬克宏。習近平在三天內兩度會晤馬克宏,顯示大陸認為馬克宏來訪甚具意義。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馬克宏此行也向世界釋出了若干重要的訊息。
以國際合作取代相互對抗
馬克宏此行成果豐碩,除了中國航空器材集團與空中巴士簽署160架,總價值約200億美元的採購協議,中法36家企業也在製造業、綠能、創新等領域簽署18項合作協議,為法中合作開啟了新頁。充分顯現合則兩利、鬥則兩敗的不變真理。
對中國大陸而言,由於美歐國家自2019年起藉新疆人權議題對中共發動攻勢,引發世界反中風潮,並導致歐盟於2021年5月宣布暫緩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交付歐洲議會審批,使歐中關係跌至谷底。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打亂了國際秩序,尤其歐洲國家深受其害。雖然美歐國家不斷軍援烏克蘭,卻未能止戰。戰爭持續使得歐洲國家能源短缺,通膨嚴重,經濟蕭條,不得不與市場廣大、實力雄厚的中國大陸重修舊好,以挽救本國經濟頹勢。德國總理蕭茲與馬克宏於去年11月及本年4月相繼赴大陸訪問,不但為德、法帶來經濟利益,也使得中國大陸水漲船高,一舉脫離國際困境。
對法國而言,馬克宏近期正為推動退休制度改革遭遇阻力所苦。訪陸之行獲得大量訂單,為法國創造甚多就業機會,有助緩和國民不滿的情緒。馬克宏藉外交上的成果,轉化成國內政治上的助力,說明國際合作有利無害。另一方面,德國與法國一向是歐盟的領頭羊。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卸任後,繼任者蕭茲羽翼未豐,馬克宏獨撐大局。當中國大陸國際影響力逐日上升之際,法國強化與中共關係,有助於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
馬克宏此行,使法中各蒙其利,為當前冰冷的國際關係帶來一股暖流,恐將逐步形成新的國際潮流,對世界和平,各國和睦相處,產生示範作用。
美國單邊主義日趨式微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界各國受創甚深。唯獨美國本土置身於戰場之外,毫髮無傷。戰後美國吸納了全球人才與資本,使美國成為世界超強。更憑藉著堅強的經濟實力,協助各國重建,也從中獲取利益。
在歐洲,美國提出馬歇爾計畫,協助歐洲重建。另一方面,蘇聯藉二戰赤化東歐國家,對民主歐洲構成威脅,於是美國成立北約組織,聯合西歐國家對抗共產集團。在此情形下,使得西歐國家以美國馬首是瞻。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一躍成為全球獨霸,國際地位處於巔峰。
但是美國過去多年直接介入中東、在亞西征戰,嚴重耗損國力,再加上內政問題叢生,國力已經出現頹勢。近年美國民粹興起,在2016年選出川普出任總統,荒腔走板的行徑使世界各國對美國的領導地位失去信心。
相對地,習近平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強調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各項倡議都獲得各國普遍歡迎,也使得美國的單邊主義黯然失色。
今年3月10月,在中國大陸的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恢復邦交。沙國和伊朗關係解凍,除了中國大陸居中斡旋,兩國希望擺脫美國的干預也是重要因素。此一現象也顯示美國在中東地區,尤其是對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力已經今非昔比。
馬克宏結束訪中行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歐盟應維持戰略自主,不該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之中。馬克宏更直言,歐洲各國除了不應盲目跟隨美國的外交步伐外,更應在經濟、武器、能源方面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雖然馬克宏的發言遭到親美反中人士批判,但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4月11日表示,歐洲領袖裡贊同馬克宏推動「戰略自主」、不受美國擺布者大有人在。充分顯現法國,甚至歐洲國家已經加深擺脫美國單邊主義,保持戰略自主的信念。
應考量自身國家利益
馬克宏說歐盟應維持戰略自主,不該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表面上看來是針對台海議題,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涵,就是主張法國可以作為美國的盟國,但不應該無條件地始終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由於美國一向將俄羅斯視為潛在威脅,因此俄烏戰爭爆發後,一般認為,此戰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因為俄烏之戰可以重傷俄國的綜合實力,從而減低對美國的威脅。但是美國的戰略利益並不等同於法國及歐盟的戰略利益。俄烏戰爭使歐洲身受其害就是明顯的實例。法國需要一個強大的歐盟做支柱,而不是成為依附於美國之下的附庸。
馬克宏4月11日赴荷蘭進行國是訪問。在記者會中,馬克宏雖然表示支持台海維持和平,但仍然強調歐洲既不該跟在華府或北京後面,也不應捲入任何區域衝突。此話真正的意思是,萬一台海發生戰事,法國不會介入,更遑論出兵保台。
在國際關係中,最常為人引述的名言,是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所說:「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馬克宏身為法國總統,當然應該以維護法國利益為首要考量。
馬克宏一語道破國際政治的現實與無情,台灣難道不該深切思考馬克宏戰略自主的諍言,從國際抗中保台的夢幻中驚醒嗎?
(作者係退休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