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18 一月 2023

風雲時代出版社編印這套「龔鵬程學、思、俠、游特輯」,是由筆者向一些友人倡議,獲得熱烈回應而成事的。故而這一特輯問世之際,鵬程兄要筆者略綴數語以志始末,筆者當然義不容辭。

2022030158408355

鵬程兄是我深為敬重的朋友。就年齒言,尚小我數載,但他在人文學術上之造詣與著述,頗有非我所能企及的境域。更遑論他曾是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的創校校長,以及諸多民間著名學院、學會、學刊的創始人或主持者。我對鵬程這些與學術領域相關的煌煌履歷,倒沒有什麼高山仰止的感覺,但對於他費心辦學與用世的同時,猶能寫出數量如此龐大、內容如此精湛的著作與論述,委實感佩無已。

在人文學術方面,我與鵬程論學脈則各有師承,論哲思亦各有宗主;但他對儒、釋、道三大主流的疏釋,以及融貫三教而扼要詮述的創見,在大關大節處之把握,我率多能欣然認同,甚且歡喜讚歎。至於若干考證或比勘上的細節,看法或有異同,則無關宏旨。總之,我認為鵬程在人文學術上的論述,其價值自有可大可久者在焉。

而我與鵬程能成為莫逆之交,亦非偶然,實因在一特定的時空情境下,他與我皆面對不測的兇險,卻不約而同地表現了「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氣概。後來發現,我與他皆從小認同俠義精神,並喜愛俠義傳奇,所以事到臨頭,能夠不畏強權、冷對橫逆,實也不足為奇。

嗣後,鵬程和我及兩岸一些喜好俠義理念及武俠文學的朋友,創辦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推鵬程為會長,我則在主辦的出版社規畫出版古龍、梁羽生、倪匡、溫里安等人的武俠經典,以迄於今,自也殊非偶然。

這套特輯的編選出自我的心裁。三教新論,是鵬程多年來對儒釋道三脈經典及相關理念的學術論述,海涵地負,自成一家。吟游、大俠、武藝、食趣,是鵬程從文化與精神層面,呈現古今詩人、文士、俠客的特殊風貌。九州心影,則是他遊歷神州大地的人文記錄,其間涵括論學的篇章、文化的光影,固不待言。

事實上,迄耳順之年,鵬程成稿的書籍早已遠逾百冊,由這十書編成的「學、思、俠、游」特輯,不過只占其十分之一。但於我而言,這些是我在鵬程著作中特別珍視的篇章,充分凸顯了鵬程的深廣學思、俠義心性和淑世情懷;而這些,正是包括我及一些朋友,和鵬程最能深心契合的交集所在。

常有關心的友人問我:你曾以文章述學抒懷,給人留下印象,何以多年未見大論述?我輒答以:在文化思想的大關節、大方向上與龔鵬程相近,他既寫下偌多著作,我便偷懶了。這雖或是戲言,卻真切反映了我對鵬程著作的契合和肯定。

此次和我一起出資集印這套特輯的友人,包括張正、黃滈權、吳安安、林鍾朝權、龔明湘、唐經瀾等多位皆是我介紹給鵬程認識的朋友,且皆非人文學界中人;他們與鵬程一見如故,多年來有機會便相聚暢敘,如平生歡。鵬程雖學養深厚,然為性情中人,與我們這些朋友尤其意氣相投,每聚皆開懷忘憂。他們一聽我有此倡議,皆熱烈回應,認為這套書可作為一個紀念,見證彼此友誼長在,文化價值長存。

自大陸經濟起飛後,常見內地一些具人文情懷的企業家,基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熱心拾穗搜珍,捐資為在台灣漸被遺忘的文史大師們印行全集。鵬程雖然已在大陸刊行著作甚多,但他畢竟出身台灣,是我們的好友,故此時推出這套特輯,誠然也不無微衷,意在彰示於所謂 「去中國化」的狂潮下,台灣仍有對人文理念和實踐,念茲在茲的明眼人也。

寫至此,忽憶起唐朝詩人韋應物的「喜會故人」五律,遂略易數字,藉以表達身邊這些俠氣朋友的情誼:

兩岸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數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海上望空山。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風雲時代出版社發行人)

週三, 18 一月 2023

台灣第一位以戲曲研究成就、榮膺中研院院士的曾永義教授,於2022年10月10日辭世,享壽81歲。曾教授生前策畫今年推出其融冶京、崑於一爐的新編京崑大戲《虎符風雲》,不料竟成遺作。國光劇團為告慰老師在天之靈,全團上下傾力製作,訂2月11至12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

2022030158408354

曾永義(1941-2022),台南人。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1971年取得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後任教於該校,於2004年榮升名譽教授。出版學術專書30餘本,曾主編《國語日報》「古今文選」20多年。學術成就之外,最令人感佩的是曾永義深耕戲曲,集研究與創作於一身,劇種包括崑曲、京劇、歌仔戲、客家戲等。

台灣第一位「戲曲院士」

曾教授對戲曲的貢獻有目共睹。他於2008年榮獲第43屆電視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2013年榮獲第24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最佳作詞人獎、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台灣首位「戲曲院士」、2020年榮獲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2021年春天集結長年研究戲曲的成果,出版270萬字的《戲曲演進史》。

曾永義突破傳統學界對戲曲的看法,是台灣戲曲界的領航者。他曾自述其成就與性格有關,自認屬於「人棄我取」型,年輕時選擇最冷門的中文系為第一志願,後選擇最冷門的「戲曲」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數十年光陰投身推廣傳統戲曲藝術文化,這都與他青壯時期在美國聽到的一場演講有關。

原來1979年曾教授到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時,聽到一名曾到台灣留學的外國人分享在台求學的經驗,他說台灣電視播的都是美國節目,公園跳的都是迪斯可。曾教授聽了,警覺到台灣很可能將失去文化根源,回台後即號召許多戲曲、書法、舞蹈、工藝等跨領域的友人,投入傳統藝術與文化的維護與推動。

深耕戲曲研究與創作

曾永義曾邀請小西園掌中劇團的第二代團主許王在台大演講,整間教室除了座椅坐滿學生,有的乾脆席地而坐,更多擠不進教室的學生則趴擠在窗沿,就為了一睹許王操著木偶講布袋戲。他也邀請過「布袋戲之父」李天祿、「通天教主」黃海岱等許多民間藝人舉辦講座,他們後來都成為國寶級大師。

歌仔戲曲過去給人難登國家級表演藝術殿堂的印象,曾永義為突破各界對歌仔戲的看法,首先以學術的態度研究歌仔戲,寫出歌仔戲專書《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又投書媒體,提出精緻化歌仔戲的幾個目標,包括強調深刻不俗的主題思想、緊湊明快的情節安排、醒目可觀的排場、機趣橫生的台詞,以及多元音樂曲調、演員精湛技藝與學養修為等等。為了達到目標,他四處奔走,邀請傳統歌仔戲班製作劇院等級的戲碼,搭配媒體宣傳,成功地讓歌仔戲、南管、布袋戲,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

曾教授又為讓傳統京劇展現新的樣貌,曾為國光劇團創作新編京劇《鄭成功與台灣》(1999年國家戲劇院演出)、《牛郎織女天狼星》(2001年國家戲劇院演出)。

關於崑曲傳揚,曾永義早有遠見地在台撒播崑曲種子。1990年,曾永義與洪惟助教授等舉辦崑曲之旅,訪問了上海崑劇團,看到其演出,深深被崑曲之美吸引。回到台灣後,兩位教授在台灣主持了「崑曲傳習計畫」,旨在台灣培養崑曲的觀眾和演員。之後,他進一步邀請上海崑劇團、浙江省崑劇團、北方崑曲劇院等大陸一流崑劇演員來台教學,錄製崑曲,使崑曲在台萌芽興盛至今。現在台灣喜歡崑曲的、唱崑曲的,大部分是兩位教授「崑曲傳習計畫」的學生。

此外,曾永義曾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2004年國家戲劇院演出),此劇不僅是「梁祝」題材第一次以崑曲演出,更是第一部台灣製作的新編崑劇,該劇後於2015年11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曾永義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位重要使者。

遺作闡揚情義無價

國光劇團訂於2月首演的新編崑京大戲《虎符風雲》,是曾永義為兩岸第一老生唐文華、崑曲名角溫宇航量身打造的作品。

《虎符風雲》講述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竊兵符救趙」的故事。信陵君名魏無忌,是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其中包括以謙恭態度迎來的魏國隱士侯嬴。當時秦國打敗趙國,信陵君之姊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寫信給魏安釐王及信陵君,請求援助。魏安釐王按兵不動,信陵君決定自組兵團抗秦救趙。侯嬴為報答信陵君之恩,謀劃「竊兵符救趙」。最後成功擊敗秦軍、救了趙國,然而幫助過信陵君的侯嬴等人則皆自殺謝罪。

《虎符風雲》全劇表現「情義無價」的精神,讓人聯想到曾教授一生對戲曲的研究與推廣,至生命終點仍情義付出,盡付餘力。他的過世不僅僅是學界的損失,更讓戲曲界相當難過。我認為回報曾教授這位戲曲泰斗最好的方式,就是2月11至12日進劇場,去看他的作品吧。

週三, 18 一月 2023

第一次和「兩岸書院」院長趙麗娜見面,是在台灣翡翠青瓷大師何志隆的台北展場,當時對她高挑又不失婉約的身影留下印象;而真正認識她,是參加「兩岸書院」2019年12月在江蘇常熟主辦的第一屆中華文脈營「運河千年書院傳習」活動。

2022030158408352

三度參加兩岸中華文脈營

在深秋的煙雨江南,趙麗娜在緊湊的過程中,總會找出時間和每一位參與者真誠、專注地交談與交流,像是一盞給人溫暖的燈火;活動內容的設計充分地運用了實際生活中的各項文化載體,透過活生生的鄉土與生活面向,讓兩岸參與者親切交流。

那是一段包含了人文、歷史、科學和審美的兩岸中華文化交流及傳承活動;地域上依託研習主軸的運河,從常熟、蘇州、揚州到南京;主題從運河周邊的園林、建築、古蹟、人文軼事、戲曲到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方法則包含了課堂講授、移動課堂(田野實地考察)、參訪紀念館和博物館,從聽讀、走讀、過程中,參與者互相思辨交流;加上崑曲、古琴、茶席、詩歌朗誦及地方特色餐飲的饗宴,真是一段知性、感性、靈性交流之旅。

2021年第二屆「漫談兩岸運河生活」,研習方法又增加了有聲媒體(喜馬拉雅)的專訪與報導轉播,以及版畫繪本(水邊的繪事微言)的研讀。

2022年11月,我在線上參加了第三屆「城市影像尋根之旅」,看到趙麗娜親自製作的影片《我在台灣遇見你》。我不僅把13集影片從頭看到尾,而且運用到我任教的課堂上。

《我在台灣遇見你》

在影集中,趙麗娜選擇從台灣的城市開始,以日常生活的點滴,勾引觀眾對那「似近又遠」的中華文化,產生尋根的念頭。在新儒學理論上,這是從所謂的小傳統進入大傳統,在文化傳播心理學上,也是非常巧妙的構思與安排。

說中華文化「似近又遠」,是因為近年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教育體系遭到忽略與排擠。雖然文化是一張開闊的網,包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裡,任何人都很難逃脫它的潛在影響,但台灣課本不教中國地理、歷史和文化,大眾傳播媒體又刻意排擠中華文化,導致部分台灣年輕人確實「不識中華」。

趙麗娜以紀錄片的方式,有溫度地帶領觀眾進入生活文化的國度裡,相信對兩岸中華文化的再連結與傳承會產生漣漪擴散的效應。

幾年前我在大學教授「歷史與文化」課程時,曾運用大陸製作的紀錄片《過台灣》作教材。該紀錄片呈現了兩岸在地緣、血緣、人脈與文脈上的關聯,一大部分是在台灣拍攝,並訪談了多位台灣文史專家,拍得相當不錯,可惜該紀錄片偏重於考古與歷史探討,每集片長約50分鐘,只適合在一些特定場合播放。

2022030158408353

影集活潑生動吸引人

《我在台灣遇見你》每集最多十來分鐘,從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切入,以具體的人、事、時、地、物引領觀眾,不知不覺地走進中華文化的世界裡。以下且介紹我認為拍得很有特色的幾集內容。

《林本源園邸》深入淺出,且很有文化內涵地將台灣的家庭園林,與江南園林做了巧妙的聯繫與結合。《一壺好茶》,主人翁隨著鏡頭的轉移,娓娓道出他對烏龍茶及紫砂壺的完美追求,聯繫了江南宜興與福建茶。《街頭巷尾》從一條台北市街道名稱的時空記憶,連接到了蘇州的采之齋、金華火腿,其中包括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織路繡徑》說曾為舞者的宜蘭姑娘曾淑美,在回鄉後,經由「傳統藝術中心」展示的服飾,發想並製作了「台灣布衣」,江蘇絲綢及桂花圖樣,讓她的布料與結扣散發出特殊的東方之美。《好戲連台》從江南小調、宋詞,談到崑曲中的【桃花扇】、【牡丹亭】,並說「最好的崑曲演員在大陸,最好的崑曲聽眾在台灣」,讓人不禁想起台灣當年文化中國的胸懷!《頭頭是道》中的獅子頭,與《原汁原味》中的南京板鴨,讓人們想起淮揚菜及開創板鴨店的南京老鄉。

另外,描述台北故宮建築的《匠心營造》,以及有關江蘇常熟虞山山水畫典故的《弦歌不輟》,古籍守護者的《典冊載籍》,追憶常熟人蔣元樞在台人生歷程的《名垂青史》,淮鹽和台鹽關聯的《鹽無不盡》等集,都充滿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透過採訪的人、事、物來強化文化和當代生活的連結,對製作者是一大挑戰,但《我在台灣遇見你》製片人趙麗娜處理得很好。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這一系列的城市影像紀錄片,也希望兩岸的書院可以經由工作研習坊,將中華文脈連結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唐王昌齡);書院千年春秋夢,共譜兩岸雲和月!

(作者係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館長)

週三, 18 一月 2023

殲20型戰轟機自2010年現蹤,迄今已超過12年。期間,中國大陸對殲20型的各項性能均持續更新強化,以應付戰場需求。本文簡介殲20型的性能,並說明其後續的發展。

2022030158408348

2022030158408347

殲20型簡介

一般輿論說,殲20型是抄襲俄羅斯米格設計局1.44的概念機,因此先來認識MiG-1.44概念機。1990至2000年間,米格設計局的MiG-1.44和蘇霍伊公司的Su-47,同為40噸級以上的大型戰轟機,同時競標俄羅斯未來的先進戰轟機計畫。MiG-1.44偏重超音速巡航和纏鬥,並採用下顎式大型進氣道和鋼結構,以提供AL-41發動機充足進氣量和強硬機身。相反的,Su-47較偏重機動性和匿蹤性,並採用前掠翼設計和複合材料蒙皮。

MiG-1.44的鴨式布局採用前翼搭配三角形主翼,這種先天不穩定構型需要線傳飛控(FBW)的輔助,才能順暢飛行。MiG-1.44機腹彈艙的尺寸相當大,被認為是戰轟機等級的產物。但下顎式進氣口被認為不利於匿蹤,因此,MiG-1.44最後輸給Su-47,成為歷史名詞。不過,Su-47最後也未獲得俄羅斯當局的青睞,後來被PAK-FA T-50(Su-57)取代,也成了歷史名詞。

要研判戰機的性能(機動性/匿蹤性),進氣道絕對是首要考量。因此,由殲20型的進氣道來觀察,完全不同於MiG-1.44。這樣的工程差距,絕非「外型很像」或「技術移轉」可加以混淆。殲20型等級為大型戰轟機,彈艙尺寸也遠大於一般匿蹤戰機。因此,就算其飛行性能不若F-22A靈巧,但攜彈量、酬載量絕對超過F-22A、F-35等戰機。

此外,決定空戰勝負的原因,並非只有機動性。高性能電戰裝備,加上先進空對空飛彈,才是未來空戰的主軸。由殲20型的座艙環境,可以看出中國在這方面下了許多功夫;它是具備大型彈艙且高性能的大型戰轟機,全動式前翼提供極佳的機身俯仰操控;其蚌式衝壓進氣口(DSI)/進氣口內縮/彎曲進氣道等設計,對於正向/側向雷達波有極佳的遮蔽效果。2016珠海航展時,參展的兩架殲20型均掛上訊號放大器,就可知其匿蹤性能非常優異。

2022030158408349

殲20型的後續發展

殲20型是中國下一代的戰轟機,航電系統包括:主動相陣雷達(AESA)、整合式頭盔系統、全幅觸控顯示器和語音系統。此外,殲20型還增設光電追蹤瞄準系統(EOTS)、光電分布孔徑系統(EODAS))等先進裝備,大幅增進轟炸目標和自身防衛能力。目前,EOTS和EODAS僅有美國F-35和俄羅斯T-50(Su-57)戰機配備,美國F-22A戰機則未裝設。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極重視殲20型的作戰性能。

2021年珠海航展之前,網路上便流傳殲20型雙座型的照片。航展開幕後,展場展出巨幅殲20型雙座型的海報,間接證實該機型的存在。某些專家認為,單/雙座型將各自負責不同的任務:(1)單座型負責空優巡弋、視距外空戰(BVR)等;(2)雙座型負責對地攻擊、遙控指揮其他無人攻擊機(UCAV)等。

2022年珠海航展還展出多種類型的無人攻擊機,其中雲影5000T被公認將是殲20型的忠誠僚機。最近網路上也出現殲20型的單座改良型照片,座艙罩後方明顯隆起,該項修改可增加穿音速性能、強化操控穩定性、改善內置油箱容量等。不過,這也被戲稱是殲20型的完全體。

2022030158408350

目前,殲20型使用2具俄製AL-31FN發動機,或中國自製的渦扇10型(WS-10)發動機,最大後燃推力約在120~130千牛頓(kN)之間。一般認為,殲20型的空重約25噸,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5噸,為戰術轟炸機。因此,上述二款發動機的總推力明顯不足,也造成殲20型的性能下降。

據媒體報導,大陸已進行渦扇15型(WS-15)發動機的研發作業,後燃推力將增為180千牛頓,此數據為歐洲颱風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所使用EJ-200型發動機(90kN)的二倍。未來,若殲20型換裝二具渦扇15型,將可大幅提升推重比。由於換用銀灰色匿蹤(吸波)塗料後,和空氣劇烈摩擦時,會產生高熱而毀損。因此,殲20型的最大航速限制在2.2馬赫左右。2022年珠海航展,展出國產二維推力向量控制(TVC)噴嘴。

隨著殲20型服役,中國空軍的空防高低配應為:殲20型負責長程高空巡航、殲10型負責短程中低空巡航。近來,大陸屢次進行機艦繞台行動,也宣稱將會有殲20型的繞台飛行任務。

2022030158408351

除了殲20型外,大陸也多次透露下一代次音速匿蹤轟炸機(Stealth Bomber)的研發進度,不排除近期就會公開。中國空軍下一代次音速匿蹤轟炸機(轟20型),極類似美國的B-2轟炸機。未來,將取代現役的轟6K,成為中國空軍戰略打擊的重要角色。先前網路上流傳,轟20型匿蹤轟炸機將和殲20型搭配執行轟炸任務。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三, 18 一月 2023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陸上強國,雖然歷史上曾有鄭和下西洋的紀錄,但因時間不長,最終並未將中國的海軍壯大起來。如今在科技與海軍戰略的發展下,中國大陸航空母艦從外購到自製,雖歷經波折,但成果不可小覷。

2022030158408343

遼寧號航空母艦

回顧中國海軍的發展,早年受限於技術、戰略思想等條件,沒有一個較為宏觀的海上發展藍圖。然而自改革開放以後,國力快速增長,海上生命線的安全也受到高度重視,這成為開啟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契機。

首艘航空母艦為遼寧號,此艦為前蘇聯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1988年下水,1990年命名為瓦良格號,後因蘇聯解體,整艘船完工不到七成,1998年中國將其買下,2005年改由中船重工集團續建與研究。隨後在2012年正式服役,命名為遼寧號,目前該艦不隸屬於海軍艦隊中的任何一個艦隊,其主要任務在於培育航艦相關人才,並肩負訓練艦載機飛行員熟悉航艦的操作技巧。

遼寧艦整艘船滿載排水量6萬噸,舷號16,全長306公尺、寬74.4公尺、船員數為1,671人、動力來源為渦輪蒸氣,最快航速為30節,海上耐航為45天,在武器配備上遼寧艦配有紅旗十防空飛彈、方陣快砲系統、反潛火箭等,整艘航艦可攜帶至少36架飛機,其中殲-15戰機數量為24架,其餘為反潛與搜救直升機,艦上並配備中國製的346A型C/S波段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在歷次海上操演中均可看見遼寧艦的身影,從2013年11月首次執行跨海操演,其演習範圍包括南海、台灣海峽與太平洋,演習科目除了有艦載戰機的夜間起降外,更多次與水面艦執行聯合作戰演練,近年更因兩岸、中日關係不佳,遼寧艦也多次進入沖繩群島以南的海域、宮古水道進行實戰演練。

不可否認,遼寧號的甲板為傳統的飛行甲板,在艦首處滑躍角度為14,戰機必須透過自身動力起飛,該設計限制了戰機的起飛重量(影響作戰時的油彈量),但至今它仍是中國海軍重要的訓練艦。

山東號航空母艦

隨著大陸建造大型船隻技術的進步,航空母艦的建造與建軍也快速進行,大幅強化中國海軍朝向遠洋發展的速度。山東艦為大陸首艘從研發、設計到建造都是自製的航空母艦,2013年開始動工,2017年下水測試,2019年正式服役,舷號為17,滿載排水量為7萬噸,全長為305公尺、全寬75公尺、吃水11公尺,最高航速31節,艦載機的數量較多為44架,其中有超過30架為殲15戰機,其餘為反潛直升機,艦上配備自製的346A型C/S波段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其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

因山東艦的設計較為新穎,加上其設計、製造為大陸自主研發,故對大陸海軍有著莫大的意義,畢竟具有建造大型航空母艦能力的國家,全世界除了美、俄,中國是第三具備該能力的國家。從艦身可以辨別,山東艦幾乎沒有前蘇聯的影子,中國快速吸收西方造艦技術,並透過再研發成為自身的造艦特色,這不但是中國大陸目前造艦的能力,也是嘗試走出自身建軍的特點。

山東艦的飛行甲板與遼寧艦同樣為傳統的飛行甲板,唯一的差別在於艦艏為12度的飛行甲板,船身動力仍是傳統的蒸氣鍋輪,在執行遠洋航行任務時,油彈補給艦必須一同出任務,以確保船隻與艦載機的油料供應無虞。

2022030158408344

福建號航空母艦

福建號為中國大陸自製的第三艘航艦,舷號18,是中國海軍目前採用「平通飛行甲板」的一艘航艦,艦上配有先進的「電磁彈射系統」,能夠加速艦載戰機的起降速度,該性能大幅超越前期的兩艘航艦;目前全世界僅有美、中兩國航艦上配有電磁彈射技術,艦載機起降的速度會直接影響作戰時程的節奏,也會影響艦載戰機單次飛行的油彈量。

福建號從2016年開始動工,2022年下水測試,預計2024年正式服役,因滿載排水量為八萬噸,是中國目前與印太地區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艦,甲板長度為316公尺、寬76公尺、配備傳統的增壓渦輪、最高航速預估為30節,排水量78,000噸,配備紅旗十防空飛彈與4座方陣快砲,同樣配備346A型C/S波段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因船身與甲板空間夠大,艦載機最大搭載量為70架,預計將配備超過40架殲15B戰機,也會部署最新的空警600預警機,象徵福建號航艦與美軍航艦有著類似的空中管制、預警與指揮能力,這不僅可大舉強化航艦本身的打擊距離,定翼預警機的飛行航程也較直升機來得遠,能為艦隊提供早期預警的能力,增加己方反制對手的時間。

2022030158408345

後續航艦發展計畫

回顧中國大陸航艦的建軍之路,從無到有非常不易。航艦作戰畢竟為複雜的海上聯合作戰,航艦本身的技術攸關其本身的作戰實力,從航艦的噸位數,到航艦本身的飛行甲板設計,再到艦載機的實力等,中國正逐步加快自身航艦的實力,而傳聞中的第五艘航艦更據傳配備核動力。由此可見,未來中國的航艦技術將有機會與美軍並駕齊驅,中國也將因此成為一個海洋大國。

2022030158408346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週三, 18 一月 2023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投降,但台灣島上仍有近20萬裝備齊全、訓練精良的日軍及40萬日本僑民,加上多年來被日本當作「南進基地」,島上積存有大量的武器彈藥,這些都使得台灣的投降與接收存在巨大變數。

2022030158408341

10月5-24日,國府僅有數十名人員以前進指揮所之名,在台灣主要從事調查、聯絡及安排陳儀政府來台接收的前置工作,對台灣的治安與一切行政工作幾乎沒有幫助。可以說,在日本投降到10月25日陳儀政府正式接管台灣,有兩個多月的真空期,在這段時間內,據台獨作家鍾逸人表示,當時「警察都不出來維持治安秩序,盜竊事件,日有所聞,警察都裝聾作啞,視若無睹。人行道被攤販所占,馬路上垃圾堆積如山。…這時候沒有『是非』,祇看誰的拳頭大,誰就有理了。為此糾紛迭起,每日都發生聚眾打鬥的事件。」

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台灣社會一直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可以從以下得知當時造成混亂的幾項重大因素。

日本印製台銀券加劇通膨

日本投降後,原總督府主計課長塩見俊二奉命返日,押運大量台銀券來台,用以支付所有日籍公家機關人員1945年8月至隔年3月的薪水及退休金。該批台銀券數量之多,讓他在那段飛行中,不得不一直爬在那堆鈔票上。同時,總督府下令解散所有物資統制公司,將國營企業財產轉化為私人財產。加上日人準備被遣送,紛紛拋出台幣,大量向銀行提存。由於台灣貨幣大部在日人手中,日人競相以所有台幣,換取返日後能使用的日銀券及黃金,使當時的金價超過4千元。這些均使得台灣在陳儀政府接收前就已陷入通膨中。

2022030158408342

日軍武器大量流出

日本投降後,台灣軍被要求將所有武器移交我國。可以理解,不管在現實考量或情感上,日軍極不願意將武器裝備及物資移交給敵軍使用,因此他們採取了各種手段來減少武器移交的數量。接收人員未抵達前,大量武器就開始被盜賣、毀損,以及埋藏在各隱密地點。其中還包含化學武器。

1945年10月9日,前進指揮所收到密報,日軍開始將裝備及物資進行埋存、盜賣及破壞。葛敬恩、范誦堯根本無法干涉日軍的行為,只能馬上發文報告遠在重慶的陳儀。13日上午,范誦堯與原台灣軍中校參謀長諫山春樹談話時,提到日軍私賣、毀壞、埋藏軍火的事,要求自行處辦。諫山表示他們知道這種情況,已經追回其中一部分,但要求國府提出證據以便日軍處理。

1945年11月12日,《民報》報導警方破獲日人藏匿30餘箱火藥於台北市某木材行內。同年12月18日,《民報》又報導日軍將油管、軍毯、棉紗大量運至民間工廠存放;又日軍通信第12877部隊宮野大尉、宇佐美軍曹將大量軍用品存於艋舺龜田商店的倉庫,也被搜出。宮野在憲兵隊前往拘捕前自殺。

1945年11月,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副領事葛超智(George H. Kerr,1911-1993),在對美國大使館提出的報告中,也提到日軍埋藏武器,甚至隱藏兵員的情報。11月27日,中美雙方在台灣省警備總部舉行的「第17次中美參謀聯合會議」中,雙方都提到獲得日軍盜賣及藏匿武器的情報。

陳儀政府正式接管台灣後,首先進行軍事接收。日軍繳械的成果,根據《台灣省軍事接收總報告書》統計,1945年10月日本台灣軍總人數為183,079人,步槍卻只移交了84,390把。號稱裝備精良、完整無缺的台灣軍,竟然平均兩人尚不能擁有一枝步槍,令人訝異。

此時接到當地人密告,陳儀對原台灣總督安藤利吉發出命令,要其制止日軍這些不當作為,並主動回報裝備物資的埋藏地點。該命令舉出,已發現的200多處埋藏地點,遍及台灣全省,台北、桃園、新竹、基隆、高雄等地都有埋藏的情形。不但有武器彈藥、被服油料,甚至有化學武器。此外,又有設法轉移部分物資的所有權給民間公司的情形,甚至將戰略物資盜賣。

鍾逸人由於協助前日軍「誠師團」參謀長岸本重一大佐,解決當地居民擾亂日軍宿舍及襲擊日軍女眷的問題,受邀到官舍用餐。岸本大佐從與鍾逸人的談話中,了解他並非「順民」,因此決定將台中地區的裝備物資埋藏圖交給他運用。鍾也不負他的期望,在二二八期間,以這批武器武裝了「二七部隊」,甚至將多餘的武器分發給附近友軍,給陳儀政府帶來威脅。

早期台獨運動主要人物之一的黃紀男也曾提過,日本人提供了一張地圖支持主張台獨的廖文毅,而廖文毅又把地圖交給他處理。但他身邊沒有人手,也沒有認真去東部「尋寶」。在黃被逮捕後,這張地圖不知去向。

王育德表示,二二八期間他弟弟和四、五個友人,不知由何處拿到槍械,在關廟、佳里等鄉下地方從事抗爭活動。鍾逸人也提到,籌組「二七部隊」時,不斷有自備步槍和軍刀的復員兵前來投靠,其中大多參與過海南島與菲律賓戰役。可見當時台灣民間私藏武器應該並非個案,數量亦多。

冒充軍憲警事件層出不窮

台灣光復前夕警力嚴重不足,先是日警失去管理權威出勤被毆打,而不少台籍警察也因過去助紂為虐,被民眾唾棄。但陳儀帶來的警員訓練班成員不過數百人,根本不可能擔負起全台的工作。根據《民報》1946年1月10日記載,當時政府經費不足,在台軍警憲連服裝、配備都無法做到統一,因此有不法之徒冒充憲兵、警察、軍官,進行擄人勒贖、強奪民產等情事。此外,甚至連日產接收人員都有人冒充,這種事件層出不窮。

例如,後來在二二八事件中前往高雄要塞談判的涂光明,1946年1月便冒充軍官逮捕日本特高警官仲井清一並加以殺害,由於該日警迫害台人甚多,連《民報》都將仲井等人稱為鬼畜牲,此次事件民眾稱快。

《民報》1946年2月8日記載,歹徒冒充憲兵招搖撞騙被捕。憲兵隊呼籲「憲兵執行勤務,應服裝整齊,及依法定手續辦理,如有冒充,可拘捕解送附近當地憲兵隊懲辦」。同月16日,《民報》又報導警察公然持械搶劫日人住宅,警察訓練所不久便出來澄清,該所還在籌備階段,並無此名警員。同年3月28日,《人民導報》報導,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台北分會說明,許多不肖之徒假冒接收人員行詐騙,或恐嚇、強取霸占。

《民報》1946年10月21日報導,台北流氓冒充憲兵多次恐嚇取財;《人民導報》1947年2月27日報導,假憲兵到富翁家中強制搜索,翻箱倒櫃,拒絕提供證件並揚長而去。由於被冒充的案例太多,1947年2月17日《國聲報》報導,國軍大力整飭軍紀之餘,同時也開始取締非軍人著軍服的情況,以免又有人胡作非為。當然,會造成這種歹徒混水摸魚,百姓卻敢怒不敢言的情形,正牌軍警憲的紀律不佳也難辭其咎。但這些不法份子的行為,在二二八前夕已犯氾濫全省,加深了台灣人對政府的負面觀感。

美國情治人員推動託管

葛超智1937年到台灣擔任高中英語教師,掩飾其情報員的身分,二戰後以駐台北美國副領事的身分重返。他在《被出賣的台灣》一書中描述陳儀政府貪腐暴政,在二二八事件中屠殺民眾,並責備美國政府出賣嚮往受其統治的台灣民眾。這本書在1970年代影響了許多台灣留學生投入反國民黨的運動。

葛超智擔任副領事期間,扶植黃紀男等人成立「台灣青年同盟」,致力進行台灣託管運動,其成員黃紀男、莊要傳等人都是日據時期的台籍菁英,他們在不公平的統治下仍能取得相當成就,對空降的台灣新統治階層有許多不滿。莊要傳曾向美國國務院表示,葛超智要他們宣傳:「開羅宣言」不是國際條約,不能決定台灣的法律地位,台灣可請求聯合國進行託管,將中國人趕出去。倘若台灣人能組成有效的運動以達此目標,美國就會願意援助台灣人,這就是最早的「台灣地位未定論」。

二二八事件的發生誠然是歷史的悲劇,日本人留下的爛攤子、美國情治系統的行動都造成嚴重影響,但主政的陳儀政府未能妥善處理這些問題,也責無旁貸。回顧歷史,我們應該多角度深入了解當年的時空背景及各種影響因素,避免重蹈覆轍。

(作者係玉林師範學院台籍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週三, 18 一月 2023

每一年的228,台獨都有題目「慶祝」。2018年是達姆彈和狗去豬來。2017年是打開了高雄要塞,再現白崇禧讚許彭孟緝「鎮壓最為得力」之所在。2016年是「見證228的美國人,葛超智特展」。2013年「慶祝」228,主打的就是反對「旺中媒體」,反對中天對「台土」的「洗腦、壟斷」。而「反中天」,是延續前一年的「反巨獸、反壟斷」熱點而來。

2022030158408340

2012年,香港「中評社」對228活動報導如下:

「高雄3月1日電。市長陳菊到和平紀念公園,與受難者家屬一同悼念。表達心中對受難者及所有爭取民主、人權的先行者,最深的懷念與不捨。

1947年3月6日,二二八事件在高雄打出了流血第一槍,此後,高雄成為全台單一地點死傷人數最多的地方。66年後的今日,台灣民主之路走了這麼多年,至今社會仍有許多不公義之處,台灣人民應該要更有力量,在這片土地上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內鬥、分化,而要去思考如何更有權力,照顧自身的基本尊嚴。

她指出,今年以「反壟斷、反洗腦」為訴求主題,希望提醒世代年輕人勿忘二二八教訓,持續關懷人權議題。」  

這些,想當然的,時任新聞局長的丁允恭出了大力,但說了這麼多,還是不懂228怎麼與中天「巨獸」、「壟斷」扯上關係?但是,那年的宣傳主題就是這個,228的「紙風車」舞台就這麼排。

2023年的228慶典主題,可能是「楊丞琳吃不起海鮮,中國禁我水產,對我國經濟壓迫,與當年台糖15萬噸被劫去中國之對照」。不過最可能的主題,該是:「美國託管台灣,剋中保台,愛台先知,外來和尚葛超智的遠見…。」絕對是,這個主題最好,是決定台灣命運的認知戰,可確保2024年民進黨必勝。

2016年228的69周年紀念日,在台北市政府一樓大廳舉辦了「見證228的美國人葛超智特展」,當時的報導是多麼地感人:

「軍隊掃射台灣民眾,美國人衝上去救傷!《被出賣的台灣》親見二二八事件。」

「葛超智擔任副領事時期爆發二二八事件,抗議的台北市民聚集在行政長官公署前,卻遭軍隊用機關槍掃射,葛超智當場目睹,並與在場的外國記者協助將傷者送醫。葛超智天性的正義感使然,對美反映台灣現況,事件過後,葛超智在1947年4月去職返美,此後未曾再踏上這片土地。」

當天出席特展的有高齡90多歲的前衛生署長施純仁說,76年前,他與葛超智在日據時代台北高校有師生之緣。

柯文哲市長任命的觀傳局局長簡余晏在活動開幕式上表示,當年受友人推薦閱讀《被出賣的台灣》,讀完後深受打動,感佩葛超智一生對台灣的貢獻與關懷。這項展覽只是追尋台灣的正義、台灣的過去與未來的第一步而已,未來將展出更多偉大台北人的故事。

葛超智在1941年發生珍珠港事變後,替美軍擔任情報分析、戰略工作,並負責成立台灣研究小組,編寫「X島(台灣)計畫」,這些資料是美國首次建立對台系統性認識。二戰後,葛超智以美軍身分回到台灣,1946年至1947年初擔任駐台副領事。

葛超智離台後仍持續關注台灣情勢與發展,主動遊說美國國務院、提供對台事務意見。寫了數本關於台灣的書籍,並支持台灣獨立。1958年完成以二二八事件為核心的著作《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這本書,見證動盪渾沌的年代,而他之後又陸續完成其他有關台灣的著作,影響海外台人甚巨。

對於這個「台獨教父」的惡行,經歷過「鎮反肅諜」、被關的陸以正有嚴厲的批判。我把陸以正的意見,放在我寫的紀念他的文章-〈愧我胡塵尚未收〉中。這篇長文本來收在外交部發行的《纏鬥聯合國─資深大使見證錄》一書中,結果被刪掉了。我文如下:

「陸以正早就知道二二八是台獨造勢的重點,5年前,在他的專欄寫了〈傾聽二二八多元心聲〉,指出事件時來台大陸籍有不少人喪命,而美國中央情報局前身、海軍情報署官員葛超智,是事件中要角,鼓動暴亂,提供武器。事後他抱怨美國沒有占領台灣,寫了《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一書,成為台獨運動的聖經,與挑撥省籍情結的利器。

陸以正還在2006年4月,在《歷史月刊》寫〈台獨運動的教父─葛超智其人其事〉一文,把葛1949年1月,上書時任美國國務院遠東司長白德華(W. W. Butterworth)的密函,全文翻譯刊出。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也說,葛超智是參與者而非觀察者,涉嫌「為邪惡而負面的惡性循環煽風點火(fueling a vicious negative spiral)」。

陸以正並推介中研院黃彰健院士的《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一書,說該著作詳盡公正地檢討了所有資料,把事實與謠傳用顯微鏡仔細地分開。一些綠營政客只知把當年死傷人數無限制地誇大,藉以鼓動深綠選民情緒。但事實不容偽造,要查清楚並非難事。

陸也呼籲政客不要再把二二八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人民心裡自有是非的一把尺。但他也知道,唯有等借題發揮的政客們利用完這件歷史公案,另外找到攻擊國民黨的題目後,才能平心靜氣地從學術立場,討論這樁歷史事件,讓歷史回歸歷史。

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國家不統一,台灣省不光復,歷史永遠都不會回歸歷史。愧我胡塵尚未收!

(作者係時事評論員)

週三, 18 一月 2023

中國人一向被認為是最懂得「吃的藝術」的民族,確實,中國人對食物的選材、搭配和烹調都極為考究,再加上中國地大幅廣,各地有各地特殊的口味,所以,中國菜式的五花八門,常令人嘆為觀止。尤其到了節慶時候,主婦和廚師們更是挖空心思,做些可口又具有深意的菜餚共度佳節,這些節慶食物可以說是中國菜的精華,因為它們不僅色香味俱美,同時還充分表現出中國可親又可愛的古老民俗。

2022030158408335

臘八、尾牙、祭灶節

春節,也就是舊曆年,是中國節令中最大的節日,為了過春節所準備的食物稱之為「年食」。中國人過年是從臘月(舊曆12月)開始,春節第一個吃的項目就是「臘八粥」。通常,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和去皮棗泥八樣東西熬成的,另外還加上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或紅糖來佐味。粥在臘月7日就上爐子熬煮,臘月8日熬好後,先用來祭祖禮佛,然後和家人分食,有時也送給親朋好友享用。

在東北地方吃臘八粥還有一層涵義,因為臘月7、8日是一年當中最冷的兩天,東北天寒地凍,人們不小心常會把手指或腳趾頭凍掉,於是東北人喝臘八粥時,彼此都會祝賀一聲:「黏一黏,好過年!」希望一碗熱騰騰黏呼呼的臘八粥,可以把手腳緊黏在身上,不愁凍掉了。

臘8過後,接著吃的就是12月16日的「尾牙」了。尾牙是中國南方沿海尤其是閩台地區的傳統節日,源於商人拜祭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和社神的儀式。每月初2和16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稱為「做牙」。2月初2為第一個做牙,叫做「頭牙」,12月16是最後一個做牙即「尾牙」,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照顧,祭拜神明後的菜肴席開大餐宴請員工,稱為「打牙祭」。每到年尾,各商家行號會在尾牙期間以尾牙宴犒賞員工過去一年的辛勞。早期商家要解雇夥計都是利用「尾牙」來暗示,如果老闆想要請不太稱職的員工走路的話,尾牙是一種不傷感情的表達方式,被酒席上雞頭朝向的員工,即暗示該人明年就甭來上班了。不過在現代尾牙宴中,老闆一般會將雞頭朝向自己或朝向天,讓員工們放心享用佳餚,回家後能過個安穩的新年。

尾牙過後,就到了臘月24日的祭灶節,這一天要祭拜竈君,亦稱竈神或竈王爺,祭拜後就送竈王爺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並彙報家家戶戶的善惡是非,玉帝據此決定下一年對此戶之獎懲報應是賜福或降禍。祭灶節這一天被視為過年的開端。清周鯤的《祭竈圖》(圖一)中左下方的廚房中,描繪男主人跪拜祭灶神的情況,畫幅上方是乾隆皇帝親題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辭》:「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上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鬪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祭竈時備上好酒好菜,希望竈君醉飽登天門後多說好話。

2022030158408336

除夕年夜菜、火鍋、餃子

臘月事先準備的年食都是經放的,像臘肉、燻魚、火腿和年糕等,到了除夕夜,就只忙年夜飯中現做現燒的部分。除了臘味外,燉隻土雞,燒條大鰱魚,這是各地年夜飯中必備的菜餚,土雞補身,大魚象徵年年有餘。另外還有「素什錦」,也是很多地方年夜飯中不可少的菜,素什錦是用碗豆、黃豆芽、豆干絲、胡蘿蔔絲、木耳絲、金針菜絲、酸菜絲等十種素菜炒成的,因為過年大魚大肉吃多了,來點素菜最為爽口去油膩。

東北人家除夕夜喜歡吃火鍋,裡面各種山珍海味應有盡有,鍋蓋一掀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北方省分大年夜一定下餃子吃,一鍋水餃中只有一個裡面包著銅錢,誰吃到這個錢餃子,象徵來年就會財運亨通。

清代畫院畫家姚文瀚的《歲朝歡慶圖》(圖二)描繪的就是大戶人家過年時的情景,上方閣樓中家僕們正忙著張燈結綵,兒孫輩則在庭園中遊戲,中間廳堂裡長輩們邊吃邊聊(圖三),一家人歡樂團聚,一同慶賀佳節。園中朱漆凳邊擺著一籃帶子松枝,一小童拿著松枝在炭爐中煨著松子,煨熟後就是深受兒童們喜愛的炙松子(圖四)。右邊樓上的廚房裡,婦女們正在調理酒食,一位婦人坐在凳子上忙著包著餃子(圖五),待會兒湯滾了撈起水餃,端進廳堂共進年夜飯時,就看哪個幸運的人能吃到那枚錢餃子啦!除了吃餃子,年節大餐吃多了,麵食也挺受歡迎,簡單地下碗麵條烙張蔥油餅換換口味,也讓準備了幾天大菜的主婦們可以輕鬆些!

2022030158408337

餅是古代麵食的通稱

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主要由主食和副食組成,主食因地而異,南方人以稻米為主,北方人則以小麥和粟為主。據考古發掘,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的稻穀出現於距今7千年的遺址中,而在距今4千年遺址中則發現了最早的麵條,可知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已能栽培稻與麥等主要糧食。

小麥磨成麵粉,可以做成各類麵食,而在古早中國所有的麵食都叫做「餅」,東漢《釋名》一書記載:「餅,並也,溲麫使合併也」。「溲」意為用水浸濕,即用水與麵粉揉合做出的食物叫做餅,因此,餅就成為古代麵食的通稱。

中國人吃餅的歷史很久,在漢代就已有專門主持餅食事務的官員,稱為「湯官」。漢代的麵食已有不少種類,但無論是籠蒸、火烤、油炸、水煮或鍋烙,都稱為餅。一般而言,入爐烘烤的叫燒餅,入鍋蒸的叫蒸餅,入湯烹的叫湯餅,用豆末和糖做的油炸麵圈叫環餅,含牛乳的叫乳餅。

現存最早描述餅食的文章是西晉才子束皙,在寒冬嚐過風靡洛陽的湯餅後,寫下的一篇膾炙人口文章〈餅賦〉,賦中提到將麥子去掉麥麩磨製成麵粉之後,在春天可做成饅頭,夏天做成薄涼麵皮,秋天做發麵餅,冬天則可做成湯餅。冬天的湯餅製作,先將麵粉與水揉成麵糰,待湯燒滾之後,「麵彌離於指端,手縈回而交錯,…柔如春綿,白若秋練…」,將手撕成的麵片或捻成的麵條下鍋煮熟,再加上事先備好的羊肉、豬肉、油脂、蔥、薑、椒與鹽等配料,即成湯餅。

2022030158408338

古代人做餅其實跟現代人沒什麼兩樣,看看魏晉彩繪墓磚畫中的婦女正在盆中揉麵,後方牆上掛著鐺與箕等廚具(圖六)。新疆出土唐代墓葬群中的女俑們,則呈現了唐代婦女做餅的全套過程:舂糧、簸糠、推磨、麵和烙餅,待餅烙好以後,就可以像彩繪磚畫中的女子一般端著餅食(圖七),送進廳中讓等待的家人們飽餐一頓。

自漢代張騫二度出使西域後,東西方的商人沿著張騫探出的路徑往來貿易,逐漸打造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經由絲路引進的西域特產中有「胡餅」一項,東漢《釋名》中記載:「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漫沍(音胡)」是麵糊的轉音,東漢時期把大麵糊做的餅,或是餅上鋪芝麻的叫做「胡餅」。北魏時期《齊民要術》載有胡餅作法:「麵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麵當令起。」記述唐人生活的《唐語林》一書更詳細地記載胡餅製作:「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

吃胡餅故事多

胡餅由漢至五代而宋,一直在中原流行,現代還有餐廳根據《唐語林》的敘述,將羊肉餡鋪在大胡餅夾層中,再加入青椒豆豉後,將餅貼在爐內,等羊肉烘烤至半熟狀態,又香又酥的「古樓子」胡餅就可出爐享用了。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出現了胡餅攤子(圖八),店主正在烙餅,架上擺著十幾個壓有花紋的圓餅,模樣和現在的新疆烤一樣,「」是經由伊斯蘭教自西域傳入新疆的胡餅。《清明上河圖》呈現出北宋末年汴京的繁榮景象,正如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書中描述:「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中國歷史上,吃胡餅最為人知曉的故事當推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太平御覽》中記載:「郗虞卿聞王氏諸子皆俊,令使選婿。諸子皆飾容以待客,羲之獨坦腹東床,齧胡餅,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問為誰?果是逸少。乃妻之。」王羲之在岳父挑選女婿時,不但沒有像其他兄弟一般刻意裝扮,反而打著赤膊神色自若地在東床上啃著胡餅吃,這樣的坦然不做作,讓書聖王羲之成為千古有名的「東床快婿」。

經過近兩千年的演化,餅發展出各種各樣作法與名稱,如餑、饃、饅頭、包子、鍋盔、火燒、麵片和麵條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還有些取了極好聽名字的餅,譬如「五福餅」是包著5種不同餡料的餅,「蓮花餅」是包著15層顏色餡兒,每層餡兒裡都做一個折枝蓮花的餅,相傳這種作法是北周時期從宮廷中流傳出來的。

2022030158408339

過年時不妨試著做個「五福餅」,或是把揉好的麵糰撕成麵片或捻成麵條,下到煮滾湯水的鍋中,不一會兒熱騰騰擱上蔥、薑、油、鹽、花椒等作料的「湯餅」上桌,那股香氣可就像〈餅賦〉裡形容的:「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徧,行人垂涎於下風,童僕空嚼而斜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乾咽。」想試試嗎?春節期間在家也做一鍋試試!

(作者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週三, 18 一月 2023

生前贈與稅與死後遺產之間如何抉擇,往往會產生道德冒險的問題,個人所得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之間也有類似情形。本文旨在探討政府如何避免納稅人採「稅抵換」的規避行為。

 2022030158408331

遺產稅與贈與稅收互補

2009年1月23日到2017年5月11日期間,台灣採行的是不分金額大小,一律課以10%的單一稅率,但2017年5月12日後,政府為了增加長照收入的財源,將遺產稅由原本的單一稅率,改為三級制的累計稅率,遺產在5,000萬元以下適用稅率10%;5,000萬至1億,適用稅率15%,1億元以上的稅率為20%。

觀察遺產稅收的變化可發現,2018至2021的年平均遺產稅收入,明顯大於2017年以前採行單一稅率時的年平均遺產稅收入,尤其是2021年當年的遺產稅收入334億元,相較於2016年的遺產稅收入254億元,增加了80億元。這顯示,站在增加遺產稅收入的立場,現行三級累進稅率的「重稅率」課稅模式,要比原本一律課10%的單一稅率的「輕稅率」模式,帶來較多的遺產稅收入。

在贈與稅方面,政府同樣在2009年1月23日到2017年5月11日這段期間,對贈與稅一律課10%稅率,2017年5月12日以後,針對贈與金額在2,500萬元以下,稅率10%;2,500萬元至5,000萬元,稅率提高到15%;贈與金額5,000萬元以上者稅率為20%。觀察贈與稅收的增減變化可知,2018至2021年的贈與稅年平均稅收,明顯小於2017年以前採單一稅率時的贈與稅年平均稅收,尤其2021年的贈與稅收195億元,較2016年的贈與稅收298億元,足足減少了103億元。

2022030158408332

贈與稅應提高逃稅罰則

值得一提的是,現行印花稅法規定,凡是書立買賣動產契據或書立承攬典賣、讓受、分割不動產契據等應稅憑證,都必須貼繳印花稅票,如一旦查獲漏貼繳印花稅票,除了須補繳所逃的印花稅額,還要面對所逃印花稅額5-15倍的罰鍰。此外,納稅人將已貼用註銷過的印花稅票撕下重用,需面臨撕下重用印花稅票數額20-30倍的罰鍰。印花稅額雖不高,但處罰倍數相當高,台灣印花稅率近20年來並無變動,近年來印花稅收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可見高額罰金對嚇阻逃漏稅還是有效的。

遺贈稅納稅義務人未在期限內申報遺產稅或贈與稅,或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遺產稅或贈與稅,除需補繳欠稅外,至多會被課處所逃稅額1-3倍罰鍰,兩相比較,印花稅額雖不高,但處罰倍數卻相當高,而遺產稅的稅額雖高,但是處罰倍數卻相對低許多。可見,站在增加稅收的立場,「輕稅率重罰則」更能增加印花稅收。

由上可知,站在增加贈與稅收入的立場,現行贈與稅三級分級累進稅率的「重稅率」模式,較原來的10%的單一稅率「輕稅率」模式,更容易造成納稅人逃漏稅。建議政府贈與稅仍應維持現行三級分級累進稅率,但必須提高贈與稅的逃稅罰則,才能有效防止贈與稅機被侵蝕。

2022030158408333

營所稅應與國際一致化

營利事業所得稅自2018年度起由17%調高至20%,主要用意在於適度縮小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稅率的差距,減少營利事業藉保留盈餘為高所得股東規避個人的所得稅稅負,以維持股利發放決策的中立性。當年財政部為了減緩低獲利的營利事業一次性提高稅率的負擔,同意營利事業全年課稅所得額超過12萬元,未逾50萬元者,逐年提高其適用之稅率,2018及2019年個別適用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分別為18%及19%,2020年起與一般營利事業適用相同,不分課稅所得額金額高低,一律適用20%稅率。

整體來說,提高稅率對營所稅稅收成長是有正向幫助的。根據所得稅法規定,營利事業已依規定辦理申報,但有漏報或短報未分配盈餘的話,會被處以所漏稅額1倍以下的罰鍰。此外,營利事業沒有按規定自行辦理申報,經稽徵機關調查有漏報的話,除須依法補繳稅額外,還必須要按照所逃漏的稅額,繳納1倍以下的罰鍰,可見,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罰則很重,納稅人不敢輕易逃漏稅。

2022030158408334

從表四可知,2018年調高營利事業所得稅後,當年度的營利事業所得增加了646億元,2019年較2018年增加了800億元,雖然2020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營利事業所得稅收大幅縮水,但2021年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又回升到7,018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2,248億元,這也是2021年台灣財政收入最主要的財源。最後建議台灣營所稅應與全球一致,以避免企業將所得移到海外租稅天堂避稅。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三, 18 一月 2023

自美國總統拜登發動新冷戰開始,全球地緣政治經濟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各地區經濟體相繼抗拒美國的單邊制裁與威嚇。

2022030158408330

美國的「海權論」失靈中

2021年後冷戰時代一開端,美國用「長臂管轄」掌控全世界,遭到中國強烈反彈,歐洲大國及其他區域經濟體也逐步響應中國的行動,這表示全球地緣經濟、政治正進入新時代,未來十年將是拜登所稱最具「決定性的十年」。

先進經濟國家正在重新審視舊的地緣政治理論。1904年,以「地球的地緣政治學概念」聞名的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爵士(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把地球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占優勢的歐亞大陸中心和北方的心臟地帶的「樞紐區域」,另一個是被海洋隔離孤立,而從屬海上的「外新月地帶」,包括英國、南非、澳洲、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他提出「誰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區,誰就能掌控全世界」的「陸權論」。這和主張「誰控制住海洋,誰就統治了世界」的美國著名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所提出的「海權論」,形成鮮明對比;馬漢認為「控制商業航道是擁有全球影響力的關鍵」。

另一名「圍堵政策教父」是荷蘭裔的美國地緣戰略學家斯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他是美國外交古典現實主義的發起人,1942年提出:「最重要的不是歐亞大陸核心地帶,而是其邊緣地帶」,他認為從大西洋經由地中海、繞過南亞、延伸至日本的海上邊緣地帶更具關鍵性;他說「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統治歐亞大陸;誰統治歐亞大陸,誰就掌控全世界的命運。」

美國的全球分化戰略失敗

過去75年來,美國力行「以加強同盟關係分化抗衡歐亞對手」戰略,就是一向遵從斯派克曼的海權論。但拜登政府的「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分化大戰略」開始失靈了,因為中俄兩強聯手,改寫了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新格局:美國的印太戰略聯盟失勢、在中近東失利、在西歐東歐失控、在南半球國家脫落、全球氣候變遷脫序,都顯示美國慣用的全球地緣分化大戰略一一失敗,大格局正在翻轉中。

首先,拜登政府一直努力拉攏東盟成員國,組成「印太戰略聯盟」,但2022年絕大多數東盟成員國不希望在中美之間站隊選邊。澳洲在美國扼殺法國潛艇合約事件中被分配為「刺客」角色,但澳、英、美聯盟卻因拜登對整個事件處理手法「笨手笨腳」,導致美歐之間出現裂縫。也因此,法國乃至於大多數歐洲國家對美國的「遏制中國政策」感到擔憂;也因此對美國強調的「基於規則的秩序」(order of rules)等概念發起猛烈抨擊;以法國為主的歐洲,基本上喜歡聯合國的規則秩序,對美國人基於自身私利所頒行的規則秩序感到不滿。

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下降

在經歷數十年的介入卻毫無結果後,美國撤出了伊拉克和阿富汗,說是為了減少對他國的軍事介入,但也顯示美國霸權在中東和中亞地區失勢了。2022年7月,拜登訪問沙特,與王儲薩勒曼碰面,拜登說:「我們不會一走了之,留下真空。」但拜登該行毫無收穫,無論是在油價下降,還是在沙特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方面,皆是如此;這證明美國在中東已失去掌控力。

在歐洲方面,因拜登政府提出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歐洲各國從美國購買的天然氣是美國人支付的6倍之多,讓歐洲國家大反彈,甚至不惜要對美國發動貿易戰。而拜登竟主張:只要俄烏戰爭能讓俄羅斯付出慘重代價,美國樂見戰爭繼續打下去;但前提是不必死一個美國人。對於美國主張的「規則的秩序」(order of rules),法國等歐洲大國已漸漸不再認同;他們認為任何號稱「基於規則的真正國際體系」,都必須納入「所有主要利益攸關方共同管理世界,並努力在平等基礎上打造明天的世界」。

馬克宏更認為在全球的霸權更迭中:「法國是文化,英格蘭是工業,美國是戰爭」,而美國發動侵略戰爭,導致整個西方國家都成為破壞世界和平的罪人。事實上,美國從柯林頓的對華政策、布希的戰爭政策、歐巴馬的世界金融危機及量化寬鬆政策,川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科技戰,以及拜登的新冷戰,都傷害了世界地緣政治經濟的發展。

美國及其盟友在2022年聯合國大會上發起一系列譴責俄羅斯的提案,但南半球國家對西方的支持很脆弱,而導致拜登政府的一再失利。很多南半球貧窮國家認為,他們長期受控於西方強權,一直都是歐洲戰爭的受害者;尤其是俄烏開戰後對俄羅斯的制裁,使得全球燃料和食品價格暴漲,轉移了國際社會對其他危機的注意力,南半球國家不希望在西方與中俄之間站隊選邊。

地緣政治四大關鍵性議題

2023年地緣政治面臨四大關鍵性議題。第一是俄烏戰爭效應。俄烏戰爭破壞了能源和食品市場的穩定,並引發了通貨膨脹。

第二是中西方關係演變。美國、歐盟和中國的經濟占全球GDP的一半以上,2023年中美兩國之間如何避免從激烈競爭轉為對抗衝突,影響極其重大。同時,歐盟面對亞洲製造強國時,希望在微晶片產業或戰略性原材料等領域,實現更大的獨立性。西方若與中國疏遠,勢必嚴重影響包括電信、綠色轉型的元件或醫藥產品等關鍵性產業;尤其供應鏈發生深刻地重組,西方國家及其企業如何減少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將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新格局。

第三是全球經濟動盪的衝擊。前兩大關鍵性議題與其他問題,勢將形成全球經濟放緩,甚至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經濟滯脹衰退。

第四是氣候變遷肆虐。氣候變遷正在肆虐,其相關政策措施的影響越來越明顯,2023年將會看到已有趨勢的深度及其在全球範圍內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這四大議題不僅會更進一步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發展格局,也會衝擊全世界至少30年經濟失落年代的樣態;當然,兩岸的政治經濟發展也無法脫離其衝擊與影響。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