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賴清德上台執政的日子還有兩個月,但新一屆國會卻已經開議兩個月了,這種行政和立法權的互動尷尬期,確實會製造一些麻煩。有新一屆立委在院會裡正式質詢過行政院長陳建仁,只不過陳院長堅持不承認他是「看守政府」的閣揆。
在新舊政府交替期的內閣就是「看守內閣」,這與個人喜好一點關係都沒有,只不過台灣的「政府看守期」基本上可長達4個月,這與一般國家最多3個月相比,的確長了些,這不僅容易造成行政、立法二權在互動上發生憲政問題,也會造成行政怠惰情事,這或許正是陳建仁不願以看守閣揆自居的原因,因為他一旦承認其政府是看守身分,那麼行政系統自然會放鬆而進入「等待期」,這對政府施政會產生負面影響。不過,當初為了拉齊總統與立委的選舉期程而做了這樣的選擇,或許就是一種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國會改革成立院熱門議題
但是,新的立法院顯然不願意坐等新政府上台,畢竟任期有限,平白喪失一個會期等於自減八分之一的任期,於是就主動開始一展拳腳。其中有關國會改革議題自然就成為重點,這一點筆者大概一個月前就談到了。其實我不是有預知能力,也非由私下管道探知,而是運用邏輯推理就能知曉。
目前行政機關雖不願承認處於看守狀態,但基本上已無能力推出新政策、新預算和新人事,所以立委質詢也抓不到重點,繞著舊政策反覆質詢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大概就只能針對弊案或施政錯誤去發揮。這也就是食安和社會安全網議題在出問題後,會引發立委強烈關切的原因。但打弊、打錯基本上只能除弊,並不能興利,而興利還是得找立法院有主控能力的法案,因此國會改革的政治性法案自然受到高度重視。因此,兩個在野黨聯合起來提了五個國會改革案,由國民黨團領銜提出,民眾黨基本上持支持態度。
不在籍投票已討論20年
目前來看,在國會改革方案中,以總統國情報告實施辦法最有可能成功。總統選舉兩輪投票制和不在籍投票辦法雖都受到關注,但二者比較起來,總統選舉改成兩輪投票因涉及釋憲,恐非立法院單方面修法即可完成,而不在籍投票權的行使,卻出現了一定的社會需求。
其實,不在籍投票已討論超過20年了,但每一屆立法院都是在各政黨「盍各言爾志」一番後,就讓法案躺在委員會裡,偶爾拿出來曬曬,讓社會知道這個法案還「活」著。可是,一旦立法院換屆,基於屆期法案不連續的原則,再次打回原形,重新再提案一次,之後老戲碼就再演一次,如此至少已經渡過4屆立法院,32個會期了,算得上是立法院裡「妖精級」的法案了。
為什麼不在籍投票這麼一個具有人權指標性的法案,而且各主要政黨至少表面上都表示贊成的法案,卻長年過不了關呢?其實關鍵就在於兩大黨之間的互不信任,或說得更清楚些,那就是兩黨基於各自的政治利益考量,不敢輕易嘗試這個新制度。
從正面來看,根據聯合國的《國際人權與公民政治權利公約》,行使投票權是人權定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與生命、財產、自由一樣,公民政治權利是不能因任何政治或行政理由予以剝奪的。正是因為這個因素,台灣沒有政黨敢公開反對不在籍投票,但實際上卻在立法技術上不斷予以杯葛。今年1月13日大選,一名韓國籍記者驚訝地發現,台灣這麼一個以電腦產業為主的地方,居然沒有不在籍投票制度,而稍晚一點進行總統選舉的印尼,卻有人在台灣行使海外投票權,這種不諧和感讓許多外國人驚異不已。
科技進步催促不在籍投票
國、民兩黨為什麼互不信任?民進黨害怕大陸會介入選舉,尤其採取通訊投票制,會擔心郵遞過程中發生選票被調包的情形。在台灣選舉史上,郵局曾被懷疑延遲遞送民進黨選舉文宣,引起軒然大波,據說最後還改變了該次選舉結果;雖然事後證明此事乃無稽之談,也沒有人拿出可信度高的證據證明選舉結果因此被改變,不過,郵遞過程的公正性確曾被質疑過。如果未來的郵遞過程要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郵政機關,參選者極可能懷疑過程的公正性、中立性。
老實說,民進黨現在已不必存有這種懷疑。何況,國民黨也未必有把握能在不在籍投票制下取勝,與其背上配合對岸介入台灣選舉的罵名,不如放著不改,必要時,還可以拿出來調侃民進黨違憲和侵犯人民權益。
總之,現在民智已開,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看來要繼續拖延不在籍投票法案只會越來越困難。民進黨方面已鬆口表示接受不在籍投票,這表示第一道防線已經鬆動,因此只要反對黨運作得當,分類、分項逐次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亦即,除了正副總統選舉,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第一項規定:「在國外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返國行使選舉權,以法律定之」外,其餘皆可以立法方式設立不在籍投票制度。
民主政治是一種妥協的過程,現在就看113名立委的智慧和立法技巧了。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距離「賴蕭配」上任只剩下不到兩個月之際,民進黨繼續賣力演出「台灣問題國際化」的戲碼,看似風光,卻只會對嚴峻複雜的兩岸關係產生更負面的影響。
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3月20日受訪時說:「台海問題已成為國際議題」、「台灣想要恢復對話、交流,但對岸講來講去就是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他希望大陸想清楚,「台灣是一個民選政府,必須反映老百姓的想法,否則下次選舉就會被選民唾棄。」身為兩朝元老又兩度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李大維,竟然為了感謝蔡英文續用他8年說出此話,難道不怕被人恥笑?試問,兩岸若缺了「一中」前提,難不成要以「兩國」對話?「賴蕭配」僅獲四成選票,能反映台灣主流民意?最新民調又顯示,反對蔡英文者比支持者多,賴清德有何理由或必要繼承蔡的路線?
蕭美琴3月23日自美、歐返台後才對外公布,在歐洲訪問了捷克、波蘭及立陶宛等國,與三國議長見面,並與波羅的海三國的國會外委會主席互動交流,「增進各國對台灣致力和平的了解」。但從蕭只見到國會議員,無一政府官員,而且德、英、法等大國都未涉入,可見歐洲與沒有邦交的台灣只能維持民間關係,民進黨或可「出口轉內銷」吹吹牛,對促進兩岸關係不僅沒有助益,反有挑釁意味。
在民進黨大力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下,近來美軍將領與智庫再次炒作兩岸可能在2027年爆發戰爭的舊聞,而且這次加入了「美國應不排除動用核子武器阻止大陸攻占台灣」的論調,更有眾議員說「只有向北京證明台灣會像豪豬般難打,才能避免熱戰」。
另外,美國「綠扁帽部隊」已依「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常駐金門,拜登剛簽署的2024年NDAA又將提供台灣不少於3億美元「對外軍事融資」(FMF)無償軍援、在「國際安全合作計畫」項目下指定超過2,600萬美元用於與台灣合作、以及加速對台軍備交付、支持台灣國際參與等。這些都嚴重違反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大陸一再宣示的「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除將重挫中美關係,也對兩岸關係不利。
在台灣,無人不知美國主張過「毀台論」、「焦土論」、「豪豬論」,選擇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將台灣推向生靈塗炭的境地,因此美國不必怪「台灣沒有人有抵抗中國入侵的意志及能力」,更不該抱怨「送一堆武器到台灣,卻沒有人要使用」。
對於美國最近默認,如果打到灘頭,只能靠台灣人自己守住,台灣軍事負責人則暗示,灘頭都不一定守得住,要準備打城鎮戰。其實,台海一旦開戰,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舉白旗談判。既然如此,何不依據「一中憲法」,與對岸展開對話呢?蘇起最近倡議「民進黨與其備戰不如備談」、「台灣自己去談比較有尊嚴」,其言也善!
中國大陸將2016年的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同時進一步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除了輔助「供給側改革」外,其實是為提振公共投資,避免經濟持續下行。
財政乃「庶政之母」,賦稅為「財政之基」,有健全之財政與稅賦制度,才能確保財源無虞、維持政務之推動、發揮政府權能、促進經濟發展。2015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降至6.9%,創下25年來新低紀錄;今(2016)年第一季僅6.7%,低於去年第4季的6.8%。在人行多次降息、降準注入流動性的寬鬆政策效果有限下,只得另闢蹊徑,讓財政政策有望成為未來的救世主。因此,在編列財政預算時就格外顯得重要。
據新華網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初的第12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上表示,中國擬安排財政赤字人民幣2.18兆元(以下同),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而且將赤字率提高到3%,同時進一步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究竟,這些重大財政調整的葫蘆賣什麼藥,本文將一窺堂奧。
赤字率升 臨國際警戒線
衡諸2016年中國大陸財政預算最引人注意之處,莫過於財政赤字率(即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升至3%的國際警戒線水準,以過去的經驗觀察,頗不尋常。進一步言之,大陸於2005年到2008年間,經濟發展平穩,不僅財政赤字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赤字率平均亦低於2%;2008年的財政赤字為1,800億元,赤字率僅為0.6%;但金融危機爆發後,赤字急遽上升,2009年,財政赤字達到9,500億,赤字率大幅升高至2.8%。2010至2014年的財政赤字分別為8,500億元、6,500億元、8,000億元、12,000億元及13,500億元;然而,大規模增加赤字,無形中也讓財政風險加劇,影響經濟發展。
總結2008年至2014年間,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0.6%、2.8%、2.5%、1.8%、1.5%、2.2%和2.1%;其中,以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2009年最高;但都符合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財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內的目標。
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預算1.62兆,中央財政赤字1.12兆,增加1,700億;地方財政赤字5,000億,增加1,000億;赤字率由前一年的2.1%,提高到2.4%。2016年的財政赤字為2.18兆,中央財政赤字1.4兆,增加2,800億,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增加2,800億。財政赤字率為3%,雖較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動輒4%以上的財政赤字率為低,卻創下大陸自1949年來的新高水準(參考表1)。
軍費降低 公共投資增加
今年的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顯示,因地方債居高不下、貨幣政策效果有效,只得尋求財政政策。但軍費預算增幅減緩、公共投資增加,看似迥異於以往決策,其實有其重要的底蘊,茲分析如下。
(一)軍費預算增幅減緩
據統計,大陸軍費預算自2011年增長12.9%後,連續5年呈二位數成長;2010至2015年預算分別為5,321億、6,011億、6,703億、7,202億、8082億及8,890億;但2016年大陸中央預算安排的國防支出為人民幣9,543億元(參考圖1),增長幅度已降至7.3%;雖然大陸的軍費總量持續位列世界第二,但成長幅度卻是1999年後最低。這凸顯大陸政府已試圖將國防開支與經濟成長掛鉤,擬為軍隊現代化提供預算基礎。
(二)重大公共投資預算增加
擴大公共投資預算主要是用於鐵路、公路及重要的基礎設施;如編列8,000億用於鐵路投資,16,500億用於公路投資與大型的核電站及輸氣工程建設;其他如水電核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油氣管網、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此外,也適度增加地方專項債券發行,主要用於支持土地儲備、交通、水利及城鎮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建設項目。
五種支出增 三種收入減
所謂「無風不起浪、起浪必有因」,今年度的財政赤字率由2.4%提升為3%,增幅為6%;主要係用於五大方面的支出及三方面的減收;前者包括(1)保證重點的支出,如基本公共服務和重點民生支出,(2)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的支出,並由地方自主安排,(3)按照脫貧目標增加扶貧方面的支出,(4)中央基建支出5,000億元,主要集中用於中央事權的、跨域的、公益性比較強的,重大的基建支出項目,(5)專項獎補助金1,000億元,主要是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的支出。
至於三方面的減收,則包括:(1)營改增17%的標準稅率沒有改變,但將不動產納入抵扣造成實際稅基縮小。(2)縮減一些行政事業性收費或把徵收率降為零。(3)擴大其他優惠政策,如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繼續擴大範圍,給納稅的個人和企業減負5,000億元。
擴張財政 助供給側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不約而同地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E),但除了美國以鄰為壑的政策發揮效用外,大部分國家已出現黔驢技窮的境地,甚至連「負利率」政策都搬上枱面。大陸在過去一年間實施多次降息、降準救股市、救經濟,但卻未見成效(參考表2)。有鑑於財政政策能通過投資、補貼及獎勵等措施,有助於引導社會資金的積極參與、對宏觀經濟減速時的調整亦可發揮一定的作用;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所力推的「供給側改革」更需要財政政策助一臂之力。
財政無虞 金融風險增溫
論者謂,大陸提高赤字率,不但增加支出、又減少稅收,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必然會影響財政正常運行。誠如李克強所言,「此舉措可靈活財政資金存量,該保的保住,該減的減下來」。就理論上言,擴大預算、增加公共投資,可帶動民間投資;而減少稅收、可提升消費,進而透過乘數效果,達成刺激經濟成長的目的。但也有論者表示,大陸財政擴張的實際力道有可能大於官方赤字目標。若以3%的財政赤字率來看,並非屬於強刺激經濟成長手段。倘今明兩年仍有經濟下行的疑慮,未來不排除繼續擴大赤字率至4.5%安全上限。
然必須注意的是,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於3月初宣布,將中國大陸主權信用評等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中國政府債券的評級為Aa3評級);理由是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上升、外匯儲備下降以及推動經濟改革充滿不確定性。同時,也將中國38家國有企業及授予評級的子公司、25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該調查指出,大陸目前所有企業的總負債比率已達GDP的110%以上,早已進入90%的危險區。再者是企業負債率高,一旦負債大於資產,會有倒閉的危機。若然,豈能不慎思乎。
準此以觀,在債務水平不斷升高的情況下,擴大赤字率的作法也引發不少擔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債務水平正在迅速上升,在擴大財政赤字率的情況下,恐會引發債務風險;稍有不慎,有可能轉化為金融風險。據悉,中國銀行也面臨山雨欲來的壓力;有鑑於此,國務院正考慮降低銀行壞帳的撥備覆蓋率,一些大型銀行為規避風險起見,已經用120%的壞帳覆蓋率編列年度預算。由本文分析可知,中國提高財政赤字率利弊互見,宜步步為營。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5月中旬,美國針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報告出爐,它不僅批評大陸在南海建立軍事據點,也蓄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嚴重損害中美軍事互信,居心叵測。
5月13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2016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態勢報告》,強調中國大陸在南海通過精心設計的戰略,製造地區緊張情勢,並持續加強對南海海域的控制。
該報告指出,大陸過去兩年在南沙群島7個島礁上進行填礁建島工程,使這一區域增加近1,300公頃的面積,其中包括3條3,000公尺長的飛機跑道,並興建深水港口及物流、通訊和情蒐設施,預料未來一年,會繼續加建通訊和監察系統,讓大陸得以利用人工島礁作為民、軍兩用基地,提升在南海的影響力。
護衛主權並非向美挑釁
華府特別關注的是,北京在南海島礁建設所展示的決心;2015年持續派出海岸防衛隊和海軍船艦前往有多國間主權爭議的東海及南海,在這些區域有一種近乎常川駐紮的傾向。
該報告指稱,從2006年到2015年,大陸官方宣布的國防開支,扣除通膨因素,平均每年增長9.8%。即便近年來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北京領導人仍持續增加國防開支。美國國防部評估,2015年大陸實際軍費開支達1,800億美元,超過中國官方公布的1,440億美元。報告也分析,北京繼續提高其在緊急狀態下可運用的能力,包括巡弋飛彈、彈道飛彈、高性能飛機、綜合空防網絡、信息行動、兩棲和空中打擊等。解放軍正在發展和試驗新的中級和中程傳統彈道飛彈,以及遠程對地、對艦巡弋飛彈,擴大攻擊範圍。
不過,北京認為該報告內容不確實、蓄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嚴重損害中美軍事互信,居心叵測。大陸確實有在南海護衛其主權聲索。例如,2015年北京派遣海監船和海軍艦艇前往南海,以維持這個地區「近乎持續性的」部署。在東海,北京也派遣飛機和執法船隻到接近釣魚台列嶼的海域巡邏。
5月10日,美艦未經通報就擅自闖入南海永暑島12海浬,大陸國防部嚴厲譴責這是「嚴重的挑釁行為」,並表示,美國這些行為更加證明中國有必要進行防禦設施建設。北京藉此發出訊號:保衛南海主權決心毫不動搖,也顯示其有能力應對南海的「不測事件」。
華府總是疑心中方戰略
大陸海軍日前才在南海進行了一次戰備巡航,該次戰備巡航有多艘主力戰艦參演,包含反潛、反艦、防空及特種作戰。該次演練包括海、空機動編隊及島礁守衛部隊間的模擬攻防,一旦對手進行島礁作戰,空中打擊將是第一波,緊隨其後的可能就是艦艇打擊及特種部隊滲透。
大陸現正進行軍事改革,包括軍隊改革、軍事現代化、加強武器裝備建設,可能可以減少美國核心軍事技術的優勢。華府這份報告不去分析或有意忽略北京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的和平發展。
華府總是懷疑中方的戰略意圖,給大陸正常的武器裝備發展貼上「反介入」(Anti-access)、「區域拒止」(Area denial)的標籤,對中國軍事改革妄加評論。華府若不是抱著冷戰思維,有何理由擔心?
針對該報告,北京認為是華府惡意歪曲中國的國防政策,及在東海和南海合法巡航行動。為此,北京表示強烈的不滿。
北京在南沙群島的建設,除為保衛國土外,更多的是為民事需求服務,以便更好地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華府對北京正當合法的行動橫加指責,自己卻加強其前沿軍事部署,頻繁派軍用艦、機到南海炫耀武力。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其實是「行使霸權」;空言說要保持和平與克制,做的卻是推進軍事化,充分暴露其兩面性。
提兩岸軍事失衡促軍售?
該報告還別具用心地提到,大陸軍費不斷提升,已是台灣軍費的14倍。台灣國防支出已降到約GDP的2%左右,過去擁有可以嚇阻侵略的優勢已受到侵蝕或消失,美國似乎在恫嚇台灣必須增加經費,以購買美國的二手貨或報廢的武器。
事實上,現階段台灣國防預算雖未達GDP的3%,不過,近3年來國防預算總規模均呈現成長趨勢。而大陸國防經費成長並非刻意針對台灣,大陸是世界強國之一,必須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巡邏東海的釣魚台列嶼及南海諸島、保護僑民、因應區域情勢變化,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等作戰任務所需,軍費增加勢所必然。
相較之下,台灣沒有海外作戰需求,國防任務較為單純,軍費自然不需年年增加。況且,面對兩岸軍力逐漸懸殊,之前的馬英九政府是透過政治對話,維持兩岸和平穩定,彼此降低軍事挑釁,讓國防預算得以用於其他方面。過去8年,台灣沒有大幅增加軍費正是因為兩岸關係和緩,台灣向美軍購可以「停、看、聽」,不必一味當冤大頭。
美國一向善於利用戰爭販售武器,大發不義之財。當年美國的崛起就是遇上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大量出售軍火,讓財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不支持台獨,卻要台灣增加國防預算,主要也是因美國經濟衰退,軍火工業出口可以支撐其經濟活力。
根據台灣國防部資深官員分析說,台灣國防預算是否能增加,往往涉及政府整體預算的分配,台灣不能跟大陸軍備競賽,且在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防預算如果要增加,勢必會排擠其他部門的預算,絕非人民所樂見。因此,即使未來國防預算有所成長,但幅度仍然有限。
台灣軍事預算的重點應擺在軍購的實用性,而非軍費的多寡,更關鍵的是,台海之間要維持政治穩定,故新政府要努力的是穩定台海情勢、促進經濟成長,而不是當他國的待宰肥羊。
中美軍最高層視訊溝通
目前中美兩國因南海島礁爭議引發局勢緊張。中國對南海絕大部分島礁擁有主權,而華府以為是試圖限縮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美國近期在南海的所謂「航行自由」活動,就是蓄意挑戰大陸的南海島礁主權主張,而美國則被指增加了在南海的軍艦和軍機巡航及聯合軍演活動。
為避免中美兩國軍事關係緊張,雙方的參謀長同意加強南海風險管控。5月12日,大陸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應邀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Dunford)視頻通話,房峰輝表示,中美兩國的共同點和合作面遠遠多於分歧和矛盾,中方願與美方加強戰略溝通,以建設性方式加以管控,避免軍事領域的問題干擾兩國關係發展。鄧福德則說,美方願與中方建立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通過和平方式保持南海穩定,希望南海所有聲索當事國保持克制,防止緊張局勢升級。
歐巴馬2017年1月即將下台,應付諸多繁雜的國際事務早已不勝其煩,尤其,美、中在龐大的金融、經濟利益纏結,雙方相互依存,任何直接軍事對抗都會造成兩敗俱傷,因此,評估華府應該也不至於會想和北京發生軍事對抗,而新版的中國軍力報告刻意渲染大陸的軍事威脅,真正目的應該是為本身的擴軍,以及製造對販售武器較有利的國際環境,但此舉不利於區域和平,更有損中美關係。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朴槿惠繼5月1日帶領236家大中小企業界人士成功訪問一向與北韓關係「麻吉」的伊朗後,5月25日又出訪非洲三國與法國,表面上是推動經貿外交,骨子裡則是針對北韓,「拔樁」意味濃厚。
以伊朗來說,一般的認知是,北韓和伊朗的關係,特別在軍事交流和核武方面非常緊密。相較之下,南韓和伊朗雖早在1962年建交,但雙邊關係泛泛,此次朴槿惠直攻,讓伊朗領導人親口說出反對北核,氣壞了金正恩。
其實,北韓早已嗅到南韓的意圖,提前於4月18日派出外長李洙墉專程訪美,會晤伊朗駐美大使,先行打「預防針」,以免南韓破壞伊朗與北韓關係得逞。惟李洙墉該次訪美「灰頭土臉」,不僅美國國務卿凱瑞拒絕見面,李在美的活動也被限制。顯然,在制裁北韓核武問題上,美國和南韓立場與行動一致,李沒帶任何「禮物」來就甭談。
美國與南韓想的這份「禮物」是指北韓放棄核武。今年以來,北韓持續又密集地試射核武與飛彈,一方面是向美國和南韓武嚇,另一方面是為慶祝5月6日北韓第七屆全國勞動黨大會。
這回北韓雖邀請了大陸、美國及日本等120多家外國媒體採訪,但設了諸多限制,結果因英國BBC記者的一篇報導,將BBC記者團拘留訊問後驅逐出境,而黨大會也開得「烏煙瘴氣」,在金正恩套上「勞動黨委員長」名分後,就草草結束。
最近南韓國家情報院向國會所做的一項秘密報告指出,南韓對北韓的外交、經濟制裁工作已見成效,最明顯的例子是,13名在大陸寧波北韓餐廳的員工集體投奔首爾事件。南韓媒體更進一步預測,未來「脫北者」人數會急遽增加。
朴槿惠敢關閉開城工業區,即表示對兩韓統一胸有成竹。4月26日她先在青瓦台與45家南韓媒體總編輯舉行懇談會時表達,為了國家統一,她不會放棄對北韓的外交、經濟制裁,直到北韓態度轉變為止。4月29日她與美軍太平洋司令等外賓會晤時又強調:「不能把北韓持續的武嚇挑釁威脅,只單純視作危機狀況處理,而應當作開創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國家統一基礎的機會。」
德不孤必有鄰。近日,美國現任或卸任官員和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都異口同聲支持朴槿惠對北韓的制裁。他們表示:此際,大陸、美國及南韓三方應坐下來認真探討北韓崩潰或政變後應如何處理統一事宜,言下之意,金正恩假虎威的時日不會太長了。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美國戰機、軍艦一再擅闖中國在南海的島礁海域,頻頻向北京施壓。而過去在南海問題上堅持中間路線的俄羅斯,最近在北太平洋設置軍事基地,並與大陸進行聯合軍演,莫斯科對南海的態度似乎正出現變化。
南海情勢日益嚴峻,在美國軍艦、戰機不斷硬闖中國大陸島礁海域,企圖以武力試探中國底線,又透過G7峯會聲明、國際仲裁,以政治和法律手段向北京施壓之際,俄羅斯戰機頻頻逼近美國機、艦外,俄軍亦開始在北太平洋設置基地,並準備與大陸再度舉行聯合軍演。過去一再主張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和局外立場的俄羅斯,最近態度的轉變非常值得注意。
中俄都反對美部署東亞
俄亞太問題專家史科塞列夫(Владимир Скосырев)指出,近來中國與美國和菲律賓在南海正悄悄地進行一場劇烈的博弈行動,日本、台灣加入美國陣營,俄羅斯卻站在中國這一方。西方觀察家認為,這場區域衝突未來極有可能演變成世界大戰。北京強烈指責,這是由於美國企圖建立區域同盟,所以才造成目前亞太緊張局勢升高。
事實上,南海區域衝突的外部跡象已逐漸浮現,美國不僅與菲律賓簽署多處軍事基地租借協議,4月初雙方更在南海舉行為期8天的大規模聯合軍演,美國國防部長卡特並親臨視察。此外,日本亦在琉球南方的與那國島部署先進雷達,監控中國船艦在東海、南海的活動。
然而與此同時,北太平洋情勢也出現不穩,西方觀察家指出,俄羅斯已在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建立軍事基地,俄中將進行聯合軍演,其支持北京的意圖極為明顯。華府對俄羅斯在北太平洋地區的動作極為不滿,保守派刊物《美國的利益》更警告,莫斯科這種演習極具挑釁意味,任何意外均有可能造成全面衝突,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史科塞列夫根據《人民日報》的分析指出,美國之所以強烈指責北京,其目的是要使亞洲各國感受到「中國威脅」。第一,美國想擴大其本身在太平洋的軍力,這也是美國太平洋「再平衡」戰略的一環。其次,華府企圖影響海牙常設仲裁法庭有關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之裁決。美國希望國際同情菲律賓被中國欺壓的遭遇,而忽視菲律賓先向中國挑釁的事實。第三、美國之所以故意挑起南海衝突,是企圖在本地區建立一個反中同盟,以便操弄各方的矛盾和衝突。
由於大陸憂慮未來海牙常設仲裁法庭對南海仲裁的不利裁決,所以最近外長王毅,向俄外長拉夫諾夫表示,中俄未來將共同對抗爭端的國際化。此外,在聯合聲明中,關於南海衝突,中俄共同呼籲南海主權爭議,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至於「南海域外國家」(指美國)應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發揮作用,而非將局勢攪亂,中俄也都反對美國以北韓危機為藉口,在南韓部署薩德(THAAD)反導偵察監控系統。
俄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員以薩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Иссаев)表示,俄羅斯在北太平洋的軍事部署和存在,與南海衝突無關,但由於最近遠東和北太平洋緊張情勢升高,其中也包括北韓危機,以及美國準備部署薩德系統,此舉對俄中均造成威脅,莫斯科必須考量自身安全。而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拉林(Александр Ларин)教授則認為,俄羅斯對南海立場並未改變,莫斯科不願加入衝突,但俄羅斯與中國一樣,反對常設仲裁法庭擴大權限,而且該法庭的裁決,往往受西方大國左右。
美日利用南海問題擴軍
史科塞列夫指出,目前南海衝突,中國似乎暫居上風,為阻止中國在本地區發展,美國除與菲律賓進行聯合軍演外,還將日、澳拖下水。北京認為G7已為某些既得利益國家所綁架,不顧事實真相,一味將領土爭端擴大。遠東研究所研究員貝爾格(Яков М. Бергер)表示,目前亞太地區衝突情勢加劇,無疑是美國所造成的,因為華府企圖拉攏固有和潛在的盟友,建立反中同盟,以阻止中國海軍力量在南海地區擴大。
此次華府促使G7國家發表指責北京的共同聲明,亦使區域緊張情勢更形升高,美國的目的是要在南海地區持續製造矛盾,引起周邊國家不安,美國便有擴充其海軍力量的理由。美國不僅唆使其盟友與中國衝突對立,更將日本推到第一線,讓以自衛為國策的日本,擁有自由行動的權利,不過,日本反而利用機會大肆擴軍,所以美、日的利害關係其實是一致的。
根據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從2014至2020年,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軍力將大幅增加18%,美國陸軍也將與澳洲進行聯合軍演、海軍戰艦將在新加坡常川靠泊,同時美、日還將加速發展防空導彈系統。華府警告,如果現在不制止大陸在南海地區的建設,數年後美國根本無力阻止大陸在該地區的發展。華府要求東協各國支持美國對抗中國的計畫,但目前除菲、越二國外,東協其他國家似乎不願加入,更不願與北京發生衝突。近日中國向湄公河下游國家開放水閘,且放棄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水電廠修建計畫,充分顯示北京積極拉攏東南亞國家的意圖。
莫斯科轉變態度
2010年9月,中日釣魚台爭端發生之初,俄前總統梅德維傑夫前往南千島群島訪問,此事曾引起日方極大不滿,甚至召回駐俄大使以示抗議,但2012年10月,甫結束東京之行的俄國家安全局(ФСБ)局長派特魯舍夫(Николай Патрушев)卻就東海衝突問題發表談話表示:「俄羅斯堅持採取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中間立場,希望中、日兩國能透過外交手段,以政治對話方式解決該島主權爭議。」並希望「兩國自行解決領土爭議。」顯示莫斯科反對第三國介入中日衝突。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問題專家基斯塔諾夫(Валений Кистаюв)分析認為,俄羅斯雖與中國關係密切,又是大陸的戰略協作夥伴,但在中日島嶼爭執中,莫斯科不會與北京站在同一戰線反對日本。
2015年9月,遠東研究所研究員貝爾格更主張,在南海問題上,俄羅斯以暫不表態為宜,因為習近平同年9月訪美後,雙方肯定能在衝突和分歧問題上找到解決辦法,所以俄羅斯不宜先行選邊,以免捲入中美衝突。況且,俄羅斯還希望與越南、日本維持友好關係,因為越南是俄羅斯東南亞經貿、武器出口重要的客戶,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可利用越南與東協建立密切聯繫,所以俄羅斯不僅向越南出售潛艇,俄日更共同開發越南海域石油、天然氣。
此外,為解決領土問題,日本不顧美國的反對,安倍首相近日更前往俄羅斯黑海度假勝地索赤訪問,與普丁會談。不過,儘管俄羅斯希望在亞太衝突中採取中間路線,但面對烏克蘭危機,美國、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中東敘利亞問題,俄美利害衝突的影響下,基於戰略考量,莫斯科在南海問題的態度很難不有所調整。
俄欲在中日對立中取利
俄國學者普遍認為,目前南海情勢加劇,應與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有關,因為華府企圖拉攏本地區現有和未來的盟友,建立一個巨大的反中聯盟,以阻止中國海軍力量崛起。美國更鼓動東協各國支持其對抗北京在本地區的擴張政策,然而,目前除菲、越兩國外,東協其他成員似乎興趣不大,特別是在中國推出「一帶一路」計畫及新湄公河合作計畫的拉攏下,有關各國對中美衝突多持中立和觀望態度。
回顧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曾堅決反對蘇聯以核武攻擊中國的意圖,因為華府深悉,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美國利益。如今時空易轉,儘管中俄之間仍有矛盾存在,但莫斯科對美日聯盟共同對付中國恐怕很難坐視,這也是最近俄羅斯在北太平洋加強部署,俄中舉行聯合軍演的原因。事實上,在近代中日的歷次衝突中,莫斯科的態度總是最具影響力,這也是中、日急欲爭取俄國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俄羅斯又可藉機,從中日對立中攫取其國家最大的利益。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完備,「專生本」原本是吸引陸生赴台的一大亮點,但因台灣始終未廢除「三限六不」,造成招生成效不彰。台灣若想爭取陸生來台,就必須調整防衛心態。
自2016年起,陸生赴台攻讀 「二技」進一步擴大開放。這對於兩岸教育界無疑是一大喜訊,既為大陸的大專生提供了更多的求學機會,也為台灣的大學提供了更多的生源。只是,推行陸生赴台攻讀二技政策已有時日,此次擴大招生規模能否取得預期成效,外界高度關注。
台灣技職教育優勢明顯
技職教育是台灣教育體系的一大亮點,對台灣經濟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台灣各項產業提供了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對台灣博得「亞洲四小龍」稱號有著功不可沒的成績。總體看,台灣技職教育的特點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體系完備,縱橫交錯。台灣技職教育參照德、日技職教育體系,發展較為完善。在學校上涵蓋了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在學制上則分為五級:高職為初中後三年制,專科分高中後二專、初中後五專,本科層次分為兩年制二技(招收二專、五專畢業生)和四年制四技(招收高職、高中畢業生),學生取得學士學位後可報考科技學院或科技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台灣技職教育各階段、各層次之間上下銜接,自成完整而合理的「立交橋式」體系,擁有一套交互、多軌式、可分段選擇的升學管道,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平行發展、齊頭並進。
二是注重實踐能力和就業技能。「實務專題」是台灣技職教育本科課程與普通大學本科課程不同的重要標誌。該專題通常要求小組團隊共同完成,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既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協調能力,又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熟悉專業操作,具備工作現場人際適應的職場素質,彌補實踐能力與經驗的不足。不少曾以交換生身分赴台的陸生表示,「在台灣技職院校學習期間,學生課堂學習知識的時間和動手實際操作的時間相等,這是在大陸學校所沒有的」。
三是師資隊伍強大。台灣多數技職院校教師都具有博士學歷,還有很大比例的教師來自各大企業,具備一線實踐經驗。同時,台灣非常重視產教結合,鼓勵教師赴企業進行合作研究與實務鍛鍊,並聘請擁有行業豐富實戰經驗和技術能力的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另外,為保證教師隊伍高水準,使教師能及時跟進世界科技前沿,規定專業教師應被派往歐美、日本的高校進行訪學,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因此,台灣技職院校的教師不僅專業素質很高,在教學上也多以歐美風格為主,與學生互動較多,讓不少陸生喜愛有加。
近年招生並不踴躍
1990年代中期,台灣廣設大學,許多原本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都從早期的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目前,全台大專院校已從58所急劇擴增至162所,若以人口計算,高校密度之高居世界前列。然而,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台灣高校招生面臨嚴重的困境。據估計,2016年台灣大專院校學生將減少至少3萬人,5年內恐將關閉60所大學。為彌補生源不足的嚴峻情勢,台灣繼2011年開放陸生赴台攻讀學位後,於2013年首度開放大陸專科生赴台就讀二年制學士班,也為大陸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打開了一扇窗。
但從近年二技招生的情況來看,成效並不顯著。2013年首次招生,台灣有73所學校、276個專業提供了955個招生名額。然而,大陸學生僅174人報名,錄取93人。隨後兩年的招生情況依舊慘澹。2014年全台共有70校提供的1,000個名額,只有115人報名,最終錄取81人。2015年共有69校參與招生,同樣提供1,000個名額,卻僅有20校最終錄取119人。總體看,3年來台灣高校共釋出2,955名額,僅招到293人,成績不甚理想,與當初馬英九政府期待「以台灣技職教育優勢吸引陸生」的落差相當大。
台灣還需改善環境
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上,馬英九兩度提及陸生赴台政策、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尤其是大陸學生赴台「專升本」項目,希望大陸放寬現行專科生赴台就讀二技限制,鼓勵更多陸生入島深造,以緩解台灣招生不足的問題,得到大陸善意的回應。今年,大陸進一步放寬政策,除原先的廣東、福建兩省外,新增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和湖北6個省市,校數由18校擴展為81校,台灣方面也將招生名額由1,000名增至1,500名。
在政策利多的作用下,陸生赴台「專升本」前景被看好。然而,影響陸生報考意願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政治歧視與政策不公。台灣對陸生設下「三限六不」的嚴苛條件,即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台灣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雖然目前限制有一些放寬,但陸生待遇仍不如外國學生,成績再優秀也領不到公立獎學金。對高度要求實務經驗的技職學生來說,不能打工、不能當研究助理或參加社會實踐的規定,就無法獲得未來進入職場所必備的實習鍛鍊。更重要的是,陸生迄今不能納入健保,生病時不得不支付高昂的醫藥費,令人對台灣時常炫耀的「人道光輝」難免有所質疑。
二是性價比不高。相比在大陸完成專升本,赴台就讀的成本更高。根據台灣大學院校招收陸生委員會報名網站上公布的收費標準,不論公立或私立院校,其學費折合人民幣至少2萬元,若再加上5,000元的住宿費和3萬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5、6萬元。赴台求學的學費與香港、歐美相比不算貴,但因為沒有獎學金、沒有打工機會,不少陸生仍將台灣視為「性價比較低」的選項。此外,大陸近些年也意識到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已陸續開放包括211及985名校在內的部分大學招收「專升本」學生,推動技職教育迅速發展。不少大陸技職院校學生表示,「既然能在自己的家鄉升學,便不想舟車勞頓飛往台灣。」
三是繼續深造不方便,返陸就業困難多。赴台大陸專科生二技畢業之後,若要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不能直接向台灣高校申請,必須以陸生身分通過台灣大學院校招收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網站報名,且限制條件較多。同時,對於畢業後想直接就業的陸生來說,由於不能留在台灣,所以只能返回大陸尋求工作機會。然而,與在大陸完成高職教育後即參加工作的同學相比,赴台「專升本」陸生也許會損失兩年的工作時間,且兩年後的工作起點和前景不一定會比現在高,甚至工作機會可能會更少。此外,台灣學歷在大陸就業市場的優勢並不明顯。除大陸台資企業相對認可台灣院校的學歷外,大陸企業普遍對台灣院校熟悉度低,除了幾所頂尖名校,對台灣其他院校學歷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這也削弱了台灣二技對陸生的吸引力。
多年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台灣在教育領域存在自身優勢,卻設下種種限制,使得被認為是台灣技職教育一大亮點的二技陸生缺額率連年居高。台灣方面若要吸引更多陸生入台,還應轉變本身狹隘的防衛心態,儘快扭轉對陸生的政治歧視與政策不公,切實改善兩岸教育交流環境,維護陸生在台正當權益,為兩岸青年學生溝通交流創造良好的氛圍。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被視為政治禁忌的「一國兩制」,卻極可能是台灣的宿命。要減少台灣人在兩岸統一時的不適應,政學界、媒體應用心研究其利弊,並客觀公正地看待港、澳「一國兩制」的實踐。
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先後實施了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國兩制」。如今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已近19年;澳門也16年多,其經驗與利弊,足供台灣參考。而一向傾台獨的民進黨在5.20全面執政後,會直接面對始終堅持以「一國兩制」方針處理兩岸問題的大陸政府,雙方關係將如何變化,值得觀察。
國際視兩岸為「一國」
聯合國是當前世界最主要的國際組織,有193個會員國。世界上所有主權獨立的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193個會員國中,171個是中國大陸的邦交國;21個是台灣的邦交國。不丹是聯合國會員國,但與兩岸都沒有外交關係。梵蒂岡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可是與台灣有外交關係。所以,台灣一共有22個邦交國。
以數量而論,聯合國會員國中89%是大陸的邦交國;只有11%的會員國是台灣的邦交國。但如以總人口數與經濟產值來論,台灣邦交國的總體實力,加起來可能還比不上一個越南。換言之,台灣邦交國的總體實力只占世界百分之一的比重。
172個大陸的邦交國在與中國簽訂建交公報時,儘管措辭不同,基本上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等於有89%的聯合國會員國接受兩岸關係是「一國」。
「一國兩制」值得研究
台灣中央研究院2015年做的民調顯示,展望未來,有49.7%的民眾認為台灣終將和大陸統一,認為可長久維持現狀的比例只占14%。況且,台灣民眾如能掌握充分的國際資訊,認識到有99%比重的國際勢力都接受兩岸關係是「一國」,應該會有更多民眾認真思考兩岸統一的問題。
依筆者看,被視為政治禁忌的「一國兩制」極可能是台灣的宿命,但台灣的學者與媒體卻對兩岸未來實行「一國兩制」的利弊與影響,鮮少做出研究、分析與報導,甚至根本無法公開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作為兩岸領導人的長期友人、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說,「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事實上,台灣的國際命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被確定了。」他更指出,李登輝發起台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發生時更加痛苦。」
澳門在回歸中國之後,開放博弈權,成為世界第一大賭城;經濟快速成長,至2012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盧森堡。以經濟發展來論,澳門是「一國兩制」的受益者,澳門人對回歸中國高度肯定。
香港的情形比較複雜。隨著中國全面開放,香港逐漸喪失原先作為大陸對外商貿門戶的優勢,大陸沿海城市又快速發展,原來「東方之珠」的光芒不再耀眼。因之,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滿意度不如澳門人。值得注意的是,1997回歸之前,眾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在回歸後回流香港,但因已買不回賣掉的房子而悔不當初。
香港與澳門實行「一國兩制」後,民眾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不便,對「一國兩制」成效的評價,大都在於是否能得到較好的經濟發展及更好的經濟回報。
依筆者看,台灣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後,國際活動空間會比現在寬闊;政黨內鬥會產生質變,應會得到舒緩;經濟發展空間在大陸的加持下會得以擴充(譬如可參與一帶一路、加入亞投行等);大部分「反中」的政治人物也可能會見風轉舵、自行調整,真正的「受害者」將少之又少。
美國總統羅斯福有句名言,「恐懼的本身才是最值得恐懼的事」。很多事情真的發生了,反而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新政權面臨諸多抉擇
兩岸關係一直是一個相互影響、激盪的關係。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述且推動「正名制憲」後,北京於2005年3月14日訂定了《反分裂國家法》,作反制。5.20後,民進黨政府若採取任何「去中國化」或文化台獨措施,大陸政府極可能會啟動更強硬的政策。例如,台灣想以奧運模式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加入亞投行,大陸則可能比照香港、澳門,只同意台灣使用「中國台灣」(Taiwan, China)。台灣若想在亞投行與「一帶一路」中分一杯羹,就必須接受「中國台灣」的名稱。台灣在「經濟利益」與「政治名份」之間將如何取捨?
台灣想參與區域經貿合作組織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不論是「跨太平洋經貿夥伴協議」(TP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如果必須接受「中國台灣」才能成為會員,台灣將如何取捨?在國際舞台上,大陸可以操作的空間極大。
面對新局,大陸必然會在政治、經濟各方面,採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法。相信當台灣領導人及民眾發現身處四面楚歌之中,自然會做出必要的選擇。
(作者係自由評論人)
5·20蔡英文隻字未提「九二共識」,繼續打模糊戰術。今後唯有有效遏止台獨,才能讓台灣走回正道。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把對兩岸關係的論述放在「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部分,實際上是把兩岸關係與國際事務並列。
空心蔡還是空心菜
關於兩岸,蔡第一句首先說:「兩岸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我們也將努力維持現有的機制。」但就在九天前,民進黨才在立法院主導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正草案」,決定自蔡英文上任後實施—所有兩岸協定等對話溝通機制必須先達到立法院3/4投票標準,再經全民公投得票過半才能正式通過,台灣媒體都認為這是民進黨徹底封殺了未來兩岸交流的可能性,這一草案甚至可能溯及兩岸此前已經簽訂的協定等機制。更何況,在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蔡英文要用什麼方法來維護兩岸現有對話溝通機制?
接下來,蔡英文說尊重1992年歷史事實及之後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然而,民進黨不僅竭力推動「去中國化」教育、奉行台獨、媚日史觀,並處處掣肘、不斷破壞兩岸交流及協商。難道你們已忘了自己「逢中必反」的嘴臉?你們忘了,大陸人民可不敢忘。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核心意涵的蔡英文當局,也不可能對過去這些作法有什麼本質改變。
然後,蔡英文表示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並向中共喊話「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這部分被認為是蔡講話中「極大釋放善意」之處,因為憲法和條例中有關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條文內涵。不過,如果這也算「極大善意」,那只能說蔡英文的模糊功力厲害,又糊弄了不少人。對孫中山都欲去之而後快的蔡英文,豈可能真心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她要的只是掏空中華民國這個殼做溫室,讓台灣共和國的種子在裡面紮根長大。至於放下歷史包袱,大陸早就表明,不管是哪個政黨或政治力量,只要明確認同一個中國,就可展開良性互動。倒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的黑歷史這麼多,真的會「放下歷史包袱」嗎?或許還是等他們把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同心圓史觀」這些東西掃進歷史垃圾堆之後,再來談放下比較好。
最後,蔡英文表述了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包含四點關鍵元素。前三點其實前面她都已經講到,此處只是重複,但她專門增加了第四點「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可以說,此段表述乃至蔡英文兩岸論述的最大玄機就在於此,她通篇未提「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所以即便提到「求同存異」,也只是為了「異」而非「同」,卻明確將其完全執政所挾的「新民意」作為處理兩岸事務的政治基礎,潛台詞就是「台灣前途由六百多萬投票給我的人決定,由天然獨的新民意決定」,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她都可以借此民意乃至煽動民粹來左右。
台灣不可漠視大陸的底線
蔡英文這麼一個空心模糊、玄機頗多的講話,居然讓許多人感到她的兩岸論述過關了!台灣有民調稱,63%的受訪者對蔡演說表示滿意,許多媒體也為蔡英文大唱讚歌,大陸也有人為其作吹鼓手。也難怪台灣有人說「堅持九二共識的人被出賣了」。就在520前,還有數百名民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舉行集會,要求蔡英文堅守「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如果蔡英文連「九二共識」的邊都沒沾到的論述就此過關,他們無疑將是最受傷的人。
那麼,事實果真是如此嗎?至少大陸官方的第一時間表態是否定的。國台辦負責人5月20日下午發表談話,稱蔡英文的論述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言下之意已經很明白,一份未完成的答卷怎麼可能過關?
針對蔡英文所說的「維護兩岸對話交流機制」,國台辦負責人表示,兩岸溝通機制均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只有確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續。
在大陸網路上,尤其是在對兩岸形勢比較關注和瞭解的網友群體中,對蔡英文此次表述的不滿和質疑是普遍的,一是蔡英文沒有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已經觸動大陸底線;二是蔡英文演講中處處凸顯「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及「去中國化」。有網友統計稱,她提及中華民族0次、中國0次、大陸0次、中華民國5次,兩岸14次,民主24次,國家25次,台灣41次。因此,大陸民間不認為蔡英文講話有任何實質進步,不認為蔡英文會改變其台獨本質,更不認為她會積極推動兩岸關係。不少網友甚至認為,大陸應該讓蔡當局感受到地動山搖。
做的比說的重要
蔡的基調已底定,今後要看的是她怎麼做。
對大陸而言,在這一具有高度指標意義、兩岸上下密切關注的時刻,絕不可模糊處理,令「反台獨」失焦,而應當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並以實際的行動兌現自己此前的警告。如果大陸連自己一再強調、反覆宣稱的底線被糊弄都能忍受,既是對大陸民意的辜負,也會讓台獨分子繼續推進他們的目標。
至於民進黨方面,在520前他們已以行動表明,他們會一邊喊維持現狀,一邊或明或暗地宣揚「兩國論」等分裂主張,加倍賣力地實施「去中國化」等分離主義行徑,更會繼續抹黑大陸、煽動對立,不斷製造和加深兩岸之間的隔閡。無論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還是公投法修正草案;無論是恢復台獨課綱,還是去除孫中山;無論是所謂新南向政策,還是依美聯日抗中;無論是拒絕加入亞投行,還是一心謀求TPP,都顯示蔡英文在走柔性台獨、隱性台獨、漸進台獨的道路。而且,若將來條件合適,蔡英文難道不會以「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為名,再像陳水扁那樣搞台獨衝刺嗎?所幸的是,全面崛起的大陸遏制台獨、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力道正在加強。
最後,還是那句話,做的永遠比說的有用,只有讓台獨無路可走,台灣才能走回正道。
(作者係《兩岸視點》雜誌執行主編)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首先就講到政府上台就是要來解決問題的,也提到要讓年輕人有未來,接著她花了大篇幅講述青年人才的培育與照顧,其中多次提到年輕人薪水太低,卻沒提出什麼辦法改善這一種情況,僅使用「從根本結構來改變」這種空泛且模糊的用詞帶過,令許多社會新鮮人失望不已,也更加不知所措。
另外,在其提出的新南向政策當中,蔡英文認為台灣未來的商機應該朝向東南亞發展,但眾所周知,南向政策過去就已經實行過,非但沒有使台灣成功南進,還因為種族及語言隔閡害得台商人財兩失,蔡英文始終沒有講清楚,她有什麼新辦法可以對過去南向政策的缺失做大幅度的改進,如果沒有,豈不是再次拿台商及青年當白老鼠?又有誰敢放手南向呢?
何況,台灣現在面臨產業轉型,已經不同於以往勞力密集的年代,但東南亞很多區域卻仍停留在勞力密集階段,台灣青年若前往當地,能夠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創業,或找到理想的工作嗎?
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大陸是現在全球市場最火熱的地方,尤其台灣人在當地具有文化及語言的優勢,再加上大陸政府給予多項優惠,使得大陸成為台灣青年最熱議的創業及就業基地,台灣青年將何去何從,正考驗著台灣青年人的智慧。
尤其,蔡英文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已決定將暫停官方與半官方交流,這讓台灣青年人惶恐,怕痛失在大陸創業的商機或就業的機會。
除了大力推銷新南向政策外,蔡英文也提到要積極加入全球區域經濟組織並與各國合作,但弔詭的是,蔡英文及民進黨從過去到現在都「逢中必反」、推動「去中國化」,製造兩岸緊張關係,大陸怎麼可能會幫助台灣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又有哪些國際組織會歡迎台灣加入?
而且,台灣人都知道加入亞投行及參與「一帶一路」,可以讓台灣共享難得的機遇,如蔡英文因意識形態的綑綁,使得兩岸關係又開始倒退,那她口中所講的「從世界走向中國」似乎在一開始就宣告失敗。年輕人都在擔心,台灣的未來恐怕會像扁政府時期一樣,再次被意識形態給困住,走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