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29 三月 2024

2022年底,位於中山陵的孫中山紀念館遷址重張,正式對外開放。中山陵園管理局負責人記得,我多年前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過相關提案,捎信感謝我對這件事的促成之功,邀請我方便時去新館參觀。

南京中山陵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所在地,是其紀念場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國內外賓客凡來南京,這裡幾乎是必到之地。作為中山思想的重要載體,中山陵在增強兩岸同胞認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每逢接待島內和海外的台灣鄉親,一般都會安排去中山陵謁陵。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3

藏經樓層為孫中山紀念館

198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在中山陵以東一公里處的藏經樓,曾被當作孫中山紀念館,館內常年陳列有《世紀偉人—孫中山生平史跡展》,台胞特別是青少年去中山陵時常會到這裡參觀。

藏經樓是中山陵的附屬性紀念建築,建於1930年代,主樓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重簷歇山頂式宮殿建築,整座建築內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雄偉,但地理位置較偏僻,處在中山陵與靈穀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從中山陵過去步行需要20多分鐘,因此遊客去得少,每年接待量僅為5萬人次,還不如整個景區一個周末的遊客量。藏經樓占地面積較小,僅有1,600平方米,展陳面積只有550平方米,導致大量史料只能留在資料室和倉庫裡,極為可惜。

大陸孫中山紀念場館大多建立於1950-1990年代。除廣東中山市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外,孫中山紀念場館大多面積較小,陳列展覽內容主要以反映孫中山在本地的活動為主。反而是台灣、港澳和國外的孫中山紀念場館比較大,我在馬來西亞講學時,就去參觀過檳城的孫中山紀念館。我因此認為大陸應建設一座綜合性的、館藏豐富的孫中山博物館,充分全面地反映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生平,進一步擴大孫中山的思想。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4

曾提案建立孫中山紀念館

從地點上講,南京中山陵無疑是建館的首選地。從兩岸交流的角度來看,南京與台灣在經貿、文化、教育、人文等各個方面、各個層面的交流互動都很頻繁和活躍,而中山陵作為南京對台交流交往的重要視窗,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4月,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赴中山陵拜謁,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以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之後多位台灣政界人士都曾先後拜謁過中山陵。

於是,我在2014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期間,提交了《關於在南京建設孫中山博物館的建議》,提出幾條具體建議:

第一,高品質建設現代化的紀念場館。在中山陵周邊新建或利用原廣場前的舊建築,改建一座綜合性的孫中山博物館。通過陳列展示、孫中山思想及民國文化研究、對台文化交流、愛國主義教育、設立台胞旅遊接待中心等,進一步凸出中山陵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優勢,使之成為兩岸民眾詳細瞭解和感受孫中山精神的必到之地。

第二,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扶持資金、配套設施建設、文化保護維修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建議中央啟動資金扶持。

第三,以孫中山博物館建設為契機,整合南京孫中山紀念遺跡。南京市以孫中山命名及其有關的道路和紀念地,如中山路、逸仙橋、中山門、中山碼頭等,有許多與孫中山活動有關的名勝,如總統府、國府車站等,歷史遺跡資源相當豐富。建議對這些有代表性的孫中山紀念地進行項目立項,配合新建的孫中山博物館,打包作為宣傳。

第四,在展館布置上,可考慮以下內容。一是按孫中山活動的年代及場景提煉製作紀念像或銅像,說明和介紹孫中山的歷史功績。二是聯合廣東、北京、香港、台北等地的孫中山活動遺址或紀念機構,聯合展出相關文物或有關的歷史資料,還可採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宣傳孫中山的活動史跡。

全國政協把這份提案交由江蘇省人民政府辦理。當年7月2日,省政府在答覆中說:「您在提案中提出,規劃建設一所融合愛國教育、史料展陳、民國文化產品展示和互動體驗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孫中山博物館,這有利於進一步展示和提升中山陵景區,乃至南京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旅遊品質,有利於進一步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橋樑紐帶作用,也有利於進一步傳承弘揚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答覆還介紹了有關方面已做的一些準備工作和建館安排的初步設想。

我對於這個答覆很滿意。隨後一兩年裡,也聽說紀念館要遷址擴建或易地新建的消息,但都沒有下文。沒想到時隔多年,終於得到好消息。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5

改建嘉麟樓為中山紀念館

2023年清明前夕,我來到位於中山陵博愛廣場東側的嘉麟樓,這是孫中山紀念館的新址。這裡距離博愛牌坊大約80米,非常方便謁陵者前來參觀。這裡最早建有中山陵茶社,記得1980年代初我曾在這裡參加過台籍青年活動;1990年代初這裡建起了三層的嘉麟樓,是由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訓正設計的。最初是商業經營用的,每年3月、11月孫中山忌日和誕辰,省、市各界人士來謁陵會在這裡休息。我在提案中所說的博物館可以考慮「利用原廣場前的舊建築改建」,雖然沒有明說,心理想的正是這裡。

紀念館梅館長在路口迎接我們,他一邊走一邊介紹開了。他說,把紀念館搬遷到嘉麟樓的構想,中山陵園管理局研究過多次,曾想在201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前做成這件事,但這一專案影響重大,實施起來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僅是重建新館還是擇址搬遷就爭論頗多。

2015年中央兩辦秘書局對江蘇省的報告,聯合下發了《關於同意孫中山紀念館搬遷及重新布展工程的復函》。在這之後,中山陵園管理局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反覆論證研究,不斷修改,花了幾年時間設計布展方案,直到2021年5月才將最後完成展陳大綱和版式稿上報,8月得到批准。這之後,建築招標、施工和展陳設計等工作,就正式緊鑼密鼓地運作開來。其中建築維護設計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周琦教授團隊承擔,與原設計者鍾訓正院士一脈相承了。2022年6月開始施工,當年12月竣工,12月31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試運行開放。這中間經歷高溫酷暑、疫情反覆等種種不利因素影響,克服困難不少,速度是相當快了。

眼前的嘉麟樓煥然一新,原本較為鬆散的主建築和附屬建築已經連為一體,外觀與中山陵主體風格和色調相當一致,門前廣場面積不大,但視線開闊,樹木蔥蘢。按照設計團隊的說法,就是「最小干預、延續文脈」,達到「質樸雋永、莊重典雅、館陵一體」的效果。

改建後的嘉麟樓總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布展面積2,700平方米,展線達480米,紀念館自身軟硬體設施條件也明顯提升了。紀念館基本展陳仍然題為《世紀偉人—孫中山生平史跡展》,但內容比起老館做了很大的調整,分為六個部分:少年萌願立志救國、推翻帝制創建民國、百折不撓捍衛共和、國共合作偉大轉折、與世長辭萬眾景仰、崇高精神寶貴遺產,內容更為豐富深刻全面,可以回答孫中山是誰、我們為什麼要紀念他,以及應當如何紀念他等三個問題。

梅館長介紹說,這是根據中央有關部門的意見做了調整,壓縮了關於中山陵本身內容的比例,聽起來他多少還有點忍痛割愛的感覺。不過,我倒覺得這樣的處理顯示出與一般地方紀念館的差異,與我在提案中關於建綜合型博物館的設想頗為契合。

展物豐富、展示手段新穎

館內展陳設計了相輔相成的兩條展線。主線基本依牆推進,副線則較多利用展廳中間部位空間,通過場景以雕塑、油畫等方式,突出展示一些重大事件,例如孫中山領導十次武裝起義、武昌起義、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會見李大釗、建立黃埔軍校、臨終簽署遺囑等,主線與副線互為補充,共同展現孫中山的革命歷程,讓觀眾對孫中山的歷史和功績印象更加深刻。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6

為了這次展覽改陳,孫中山紀念館拓展了文物徵集管道,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福建、廣東、上海及南京本地文博館院,以及孫中山與其日本友人後人、辛亥名人後人等多種管道,購買、複製、借展文物原件及複製件共100多件。新的展陳吸收了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共展出文物藏品160多件(套),其中40多件為首次展出。孫中山的原話、原聲、原著在展覽中屢次出現,給人印象深刻。

紀念館序廳陳放的孫中山半身銅像,以及孫中山一組6尊銅塑像,分別出自著名雕塑家戴廣文和曹崇恩之手,二位都創作過多座孫中山塑像,南京新街口廣場的孫中山立像就是戴廣文的作品,曹崇恩反映孫中山少年時代的《根》已為台北國父紀念館所收藏。這些作品自然引來不少觀眾駐足。

館內展覽的展示手段據說有30多種,其中聲、光、電等色彩濃郁的多媒體和數位化手段不時出現,電子顯示幕、觸摸屏及語音講解設備隨處可見,讓參觀者的體驗感、參與感和獲得感油然而生。我們到了展覽即將結束處,眼前出現了數米高、數十米長的魔屏,分為紀念場館、紀念建築、紀念公園、中山路、中山像5個主題展示海內外孫中山紀念的設施,觀眾可以通過多點觸控,點擊瞭解世界各地的孫中山紀念設施;還可以通過魔屏明信片生成功能,將自己喜歡的孫中山紀念設施和孫中山名言警句生成電子明信片。

我在魔屏前點擊了一下,體驗到這個時尚器物的奇妙。新館整個展覽站位更高、視野更開闊、內容更豐富,跳出了地方館的格局,這也正符合我當年要建設孫中山博物館的構想,而這個魔屏正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參觀人數已破200

我去參觀的前幾天,馬英九先生率團來南京訪問,晉謁中山陵後曾來紀念館參觀。接待他的導覽員恰巧這天在館裡值班,我們不免向她打聽當時的情景,她證實了網上流傳的一些說法,從中感受到馬先生對中山先生的尊崇和對台灣被割讓給日本那段歷史的痛心疾首。我們自然由此談起紀念館遷址擴建的好處,現在台胞也好,其他客人也好,謁陵前後只要有時間,都可以來這裡看一看,客流量已經明顯增大,孫中山先生的業績和思想也因此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揚。

一轉眼到了年底,意外地接到紀念館展研部盧主任的電話。她對我當年的建言再次表示感謝,接著又寄來了紀念館的感謝信和印製精美的「展覽圖冊」,信中說,新館自試運行以來一年來,已接待了觀眾近200萬人次。這可是過去的幾十倍啊,想到自己對於這份改變也曾經有所貢獻,心裡暖洋洋的。

(作者係南京大學退休教授、江蘇省台聯會前會長)

週五, 29 三月 2024

二戰後,美國為與蘇聯展開地緣政治對抗,四處介入他國內政,想辦法將二國競爭的國家囊括為美國勢力圈內,如有國家不願意受到控制,就設法推翻該國政府,培養新的親美政權。國府遷台後,美國數次陰謀推翻國府,建立親美政權,這些讓蔣經國有深刻感受,1979年韓國發生朴正熙總統遇刺事件,蔣就曾在日記中寫下懷疑美國介入的文字。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2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遭到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開槍擊斃,引發了韓國一連串政治波濤,間接促成了軍事強人全斗煥上台。美國不喜歡全斗煥的作風,曾密謀策動韓國政變,推翻全斗煥,但內部正反意見不一致,也找不到合適的繼任人選,只好改為攏絡全斗煥。

朴正熙死前,韓美在人權、美軍駐軍方面出現立場不一,兩國關係陷入緊張狀態。前幾年有韓國電影《南山的部長們》,敘述朴正熙遭擊斃前後的韓國政局,其中就有影射美國介入的橋段。

蔣稱美「此地無銀三百兩」

朴正熙的死訊傳到台灣後,蔣經國才剛剛經歷美國與北京建交,與台北斷交的大挫敗。蔣經國深知東方國家的政治氛圍,尤其對韓國的政情相當了解,他認為朴正熙政府內部出現了裂痕,才會讓美國這個外部勢力有可乘之機,造成了這起悲劇。

當時的美國駐韓大使來天惠,在1990年代曾經出書,以他親身經歷朴正熙遇刺,全斗煥雙12事件等韓國重大歷史事件,否認美國參與刺殺朴正熙的陰謀。來天惠在書中承認,他在朴正熙死前一個月確曾與開槍行兇的金載圭會面,對金表達了美國對韓國政局的看法,但他不認為這段有關美國態度的談話,造成金載圭決定開槍行兇。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遇刺的隔日,蔣經國在日記簡短寫下朴正熙被刺死亡,沒有更多的敘述,無從知道他當天的心情。但一星期後的11月3日周末,蔣經國在上星期反省錄寫下,「朴正熙於26日被刺而亡,死得奇怪,是一個大謎,美國正式聲明此事與其無關,無異說此地無銀三百兩,美國政府之愚蠢到此程度,實在可笑,政治外交是多麼殘酷無情,可不慎乎?」

知道美國製造國際動亂

美國在戰後策動許多國家的內部動亂,受害國家因懾於美國的淫威,不敢公開譴責美國的霸權主義,卡特1976年當選總統後主張人權外交,外界誤以為卡特會因此尊重他國內政,結果卡特政府以人權問題介入他國內政,結果引發更多動亂,包括伊朗國王巴勒維被迫流亡美國,尼加拉瓜總統蘇慕薩因美國斷絕援助而遭到推翻,薩爾瓦多總統也流亡海外。

蔣經國因長期陪伴父親蔣介石,深深了解美國的陰謀,又曾在1950年代因推動國軍政戰制度遭美國打壓,所以得知朴正熙慘狀後,在日記寫下「朴正熙被自己人所刺,與國際上這一連串的事件,都是相連的。」蔣經國在日記裡也懷疑中東、中美洲政局不穩與美國有關,其懷疑其來有自,因為美國在二戰後經常發動政變,推翻不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權。

來天惠曾在書裡透露,1980年代他曾提醒美國政府,不要想方設法把全斗煥趕下台,因為韓國李承晚、越南吳廷琰等事件,美國的幕後角色都會被人發現。來天惠在擔任駐韓大使前,也曾在台北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來天惠大概是事過境遷的誠實。

蔣經國在1979年11月5日寫下,「朴正熙已經安葬,死因未明,蓋棺似已可論定,他是一位反共愛國的傑出領導者,他的作風和方法是不是正確,另當別論,且何人無短處,但是朴是一位存有善意的政治人物,就此一點,在今世此日已經不容易了,領導南韓18年,經過大風大浪,在內外交迫之下,完成了有計畫之大建設,確實難得,其處境之痛苦,余自問知之至深。」朴正熙遇刺時,蔣經國才剛就任總統一年多,他對朴正熙所遭受的壓力感同身受,才會寫下「知之甚深」四個字。

蔣經國在日記用了相當篇幅寫下對朴正熙遇刺的分析與看法。他認為,朴正熙政府內部發生了裂痕,外來力量即美帝才能乘機而入,裡應外合造成了此一悲劇。

判斷國際事件皆與美有關

蔣經國分析當時南韓罷工、罷課、暴動和經濟不安,是促成此次政變的客觀因素。他說「朴正熙有如此眾多親信和嚴密的黨和情報組織,對於如此重大預謀之事,竟無一人預告密報,這是不可想像之事,值得吾人警惕,人心可畏矣。」蔣從美國在亞洲所引發的多起動亂得到結論,「二三十年來,李承晚、吳廷琰、朴正熙諸事,以政治性質而論都是大同小異,凡是堅決反共的領導人,無不由共產黨以借美刀殺人之方法以除之,先製造輿論,由輿論而煽動社會,下一步即用徹底的陰謀方法以作根本之剷除,所可悲者,即被害之群眾,害而不知其為何人所害。」

蔣經國對美國介入韓國政爭的懷疑,出自他數十年政治經歷的投射。在與美國斷交後,蔣得知朴正熙遇刺深深感到憂心,尤其朴正熙死後韓國軍人出現動亂,韓政局一直到全斗煥當上總統後才逐漸趨於平穩,蔣經國在台灣更小心翼翼了。

1979年底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蔣經國深知美國的態度,但為了社會穩定,不惜動用軍事法庭審判涉案的黨外人士,他選擇用重刑來取代極刑。李登輝繼任總統後,政府才將這些異議人士釋放。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29 三月 2024

旅日台籍左翼經濟學者劉進慶(1931-2005)以其1970年代中期完成的博士論文《戰後台灣經濟分析》而享譽學界。此書的核心概念「官商資本」是理解全書的關鍵概念。「官商資本」指的是,舊中國官僚資本伴隨國民黨政府遷台後,適應台灣社會經濟特質而形成的新型態支配資本。官僚與民間資本的結合,以及本省、外省、外資各種資本的結合,則是官商資本對其他各種資本形成支配力量的關鍵。

 作為著名的中國統一運動家,劉進慶提出的「官商資本論」,既有學術上的論證,也有為台灣社會變革提供理論支持的企圖。對於今日有志推動台灣社會變革者而言,「官商資本論」絕對是有必要回顧與再思考的重要思想資源。

對「左獨」論者的批判

劉進慶的「官商資本論」與當時海外以史明(施朝暉,1918-2019)為代表的所謂左獨論者,處於絕對的對立面。史明自1960年代以來便主張,台灣本省籍資本家(即劉進慶所稱的土著資本)和國民黨及其支持的外省系資本,存在深刻的矛盾。然而,主張公私業必相融合的官商資本論,直接否定了「省籍矛盾高於資本利益」的可能,因而馬上引來台獨派的批判。儘管劉進慶嚴守學術分際,從未在學術著作談論非學術議題,「官商資本論」強烈的政治性和針對性卻可見一斑。

指出資本利益高於省籍矛盾的「官商資本論」,可從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1941-)所說的「資本-民族-國家」再加解析。柄谷認為,「資本-民族-國家」乃是「一個相互補充的裝置」,「如果放任資本制經濟不管,結果勢必會造成經濟上的差距和對立。而民族是以共同性和平等性為志向的,因此必將要求解決資本制所造成的差距和各種矛盾。於是,國家便通過課稅和再分配及各種規定來實現這一要求。資本、民族、國家是不同的東西,各自依據相異的原理,但在這裡它們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連環,缺一不可地結合在一起。我將此稱之為資本-民族-國家」。

由於二二八後的台灣長期存在省籍矛盾,理想上應該「相互補充」的三個連環便遭破壞。諷刺的是,官商資本卻作為「資本」而創造出跨省籍統治精英內部的「共同性和平等性」,就此而言,官商資本作為支配性資本的意義,在於某種程度一時緩解戰後台灣島內社會的矛盾,而當矛盾不能緩解之處、之時,便不得不暴露出國民黨體制的破綻。

官商資本的「三合一」性格

「官商資本論」還進一步回答「官僚資本論」未能預見的問題。抗戰勝利後,逐漸臻於成熟的「官僚資本論」,將官僚資本作為民族資本的對立面,強調前者的壟斷及對後者的壓迫,因此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的「五一口號」,才將民族資產階級改稱「自由資產階級」,藉以反襯官僚資產階級以其「封建壟斷」而普遍造成的壓迫。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論者能看見官僚資本的消滅,卻沒有機會看到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之間可能發生的其他關係。就此而言,官僚資本在1949年以後的台灣的長期存續,是非常重要的標本。「官商資本論」注意到的現象是:包含官僚資本在內的公業,將因自身無效率,而日益無法同包含民族資本在內的私業在利潤率上競爭,因而可能出現前者萎縮和後者膨脹,乃至兩者之間的融合。換句話說,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之間的界線未必明確,官商資本論直接證明了這點。

如中國經濟學家許滌新(1906-1988)所言,「官僚資本究竟包括哪些類型,它的性質如何,又怎樣和民族資本劃分?」、「雖然我們認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自始就有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兩個體系,但並非所有的資本都是『非此即彼』,都可以劃歸這個或那個體系。」戰後台灣形成的官商資本,不但同時具有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的面向,台灣經濟的外向性也讓買辦資本的面向並存於官商資本一身。這是戰後台灣產生的特殊「三合一」資本。就此而言,作為統治性資本的官商資本,是考察台灣經濟走向的核心,而官商資本是否(且如何)存在於今天的台灣經濟,顯然是應當追問的課題。

沈淪與上升的辯證關係

「官商資本論」最重要的意義是,為分析戰後台灣經濟提供理論工具,進而揭開經濟繁榮的表象所遮蔽的經濟本質。表象上的經濟繁榮(比方漂亮的GDP數字),可以是不同社會形態都能實現的成果,但繁榮的經濟表現不代表經濟體擁有好的或先進的本質,不意味可持續發展。如吳承明所言,「近代中國的地主制經濟因為吸收商品經濟,以至外國的或買辦的商品經濟,進行了自我調節,成為一種能夠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的近代封建主義」。

當前近代的封建性不是被外來的近代因素所同化,而是受其影響而自我進化,也可能出現經濟繁榮的表現。然而,不能從這樣的表現推測其本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就此而言,雖然官商資本是與半封建社會相適應的存在,但一個能夠適應官商資本的社會,也必然是某種演化的後果。吳承明的「近代封建主義論」以積極的眼光把握這種進化,劉進慶選擇消極看待。

劉進慶的消極眼光,源自於他對戰後台灣社會性質的關鍵判斷:1949年以後的台灣,不但是半封建社會,而且因美日資本主義支配而難以擺脫殖民地的性格。儘管1945年光復後的台灣,清清楚楚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以後對美日支配的扈從,也明明白白使殖民地性在光復後長期延續,並在延續中形成「沈淪」的線索,使台灣淪落為新殖民地。新殖民地的社會性質規定意在凸顯敗逃到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如何加倍失去自主性並成為外國勢力的傀儡,並說明半封建社會如何在「新殖民地」的條件下得到延續,從而揭示戰後台灣經濟在繁榮外觀下,無法掩蓋的依附性與畸形性。劉進慶雖認為「半殖民地」不適合解釋台灣在1949年以後的「殖民地性」,但他所謂的「新殖民地」實際上是半殖民地概念的再拓展,稱之「新型半殖民地」未嘗不可。

1970年代正在日本從事中國統一運動的劉進慶顯然意識到,只有作為社會變革運動的中國統一運動,才能真正形成台灣社會的「上升」,因此,拒絕美化戰後台灣經濟,是劉進慶終生堅持的基本立場。當眾人都從戰後台灣經濟的「成長」表現中論證台灣社會的「上升」,劉進慶仍堅持在其中發現「沈淪」的線索(如:半封建社會、近現代資本、官僚資本向官商資本的發展)。儘管他和戴國煇都認為,戰後台灣經濟成長的根源可追溯至晚清的洋務運動,但他更重視台灣經濟本質的發掘,同時找尋「上升」與「沈淪」的因素,以確定台灣社會變革的方向。劉進慶確信,只有民族統一,才能導正台灣經濟內部的各種扭曲因素,這是台灣社會克服「沈淪」、力求「上升」的唯一道路。

許滌新指出:「中國資本主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一種經濟成分,它發展微弱,歷史也不長。但是,我們同樣看到它的原始積累、資本積聚、以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諸過程;同樣看到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資本積累規律的作用。這些過程和規律的作用,又都具有中國的或者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並且,從所有制(帝國主義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到生產、流通、分配,都有它的中國特殊內容。這是不可能從已有的經濟學說,或者別國的經驗中得到的。」

劉進慶的「官商資本論」正是基於台灣經驗,而對「中國資本主義」的「中國特殊內容」的探索。雖然他的「官商資本論」僅以戰後20年為基本解釋範圍,但既然「中國資本主義」仍在1949年以後的台灣長期持續,發生變化,並對台灣社會產生各種影響,劉進慶的分析必然仍有照明現狀、指引未來的內容,有志於台灣社會性質問題的研究者當戮力賡續。

(作者係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

週五, 29 三月 2024

現代戰場上,當戰機、轟炸機對付一大群地面目標,精準攻擊彈藥(JDAM、LGB)的數量已不敷使用時,小直徑炸彈(Small Diameter Bomb, SDB)便可派上用場。一般戰機的武器掛架有限,特別是匿蹤戰機的內置彈艙。因此,大尺寸彈藥較占空間,而小直徑炸彈卻節省空間、可填裝多枚。美國和荷蘭空軍F-35A戰機曾一次投射多枚小直徑炸彈,命中率達100%

小直徑炸彈(SDB/SDB-II)

第一代小直徑炸彈(GBU-39 SDB),以全球定位系統(GPS),或慣性導航系統(INS)導引,配備滑翔彈翼,有體積小、重量輕、滑翔距離長、穿透力高等優點,可摧毀加固機堡等固定目標;第二代小直徑炸彈(GBU-53 SDB-II),以多種導引系統導引,戰機可一次投射多枚、自動追蹤固定/移動目標並摧毀,大幅提升精準轟炸的效能。

小直徑炸彈藉由「差分全球定位系統」(Differential GPS,DGPS)地面控制站提供修正後的衛星訊號,GBU-39的圓概率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 CEP)僅約5-8公尺,適合攻擊微小目標。內含約50磅(23公斤)的高爆炸藥,穿透力和2000磅BLU-109硬化穿透炸彈相當,可穿透6英呎(1.8公尺)厚加固機堡,並藉由滑翔彈翼增加滑翔的距離,最遠可達110公里。炸彈引信為FMU-152A/B電子式聯合可程式化引信(Joint Programmable Fuse),包括空爆(炸)模式和延遲模式。

類似例子,如聯合直攻彈藥(JDAM)加裝滑翔彈翼套件後,射程由17公里延長至50公里;而南韓戰機曾在33,000英呎(10,000公尺)高空投射該型彈藥,滑翔距離更超過100公里。

202203015840834769 12258

GBU-53 SDB-II和SPEAR

英國皇家空軍的硫磺石飛彈,為現役射後不理的反裝甲飛彈。主要為GR.4龍捲風式和GR.7海獵鷹戰機所攜帶。下一代空射型彈藥,主要為英國歐洲戰機颱風和F-35B內置彈艙所攜帶,必須有相當射程和精準導引裝置,可以轟炸固定或移動的目標。目前,美國雷神公司的第二代小直徑滑翔炸彈(GBU-53 SDB-II)和MBDA集團的SPEAR,性能符合需求。

SDB-II配備紅外線(IR)尋標器、戰術資料鏈(Data Link)和滑翔彈翼,可攻擊地面或水面上的固定/活動目標,如戰車、軍車或船艦等。SDB-II可在烏雲或戰場灰塵和碎屑中通過,並鎖定固定或移動的目標進行轟炸。為求符合F-35B內置彈艙的空間,據廠商資料顯示,SDB-II全重250磅(113.5公斤)。

MBDA集團的SPEAR配備紅外線(IR)尋標器、戰術資料鏈和滑翔彈翼,還有噴射動力的輔助,射程應較SDB-II更長。不過,也有輿論認為,SPEAR應改稱為飛彈(Missile),而非炸彈(Bomb)。據廠商資料顯示,SPEAR彈徑為180公釐,全長小於2公尺,全重低於100公斤。

據洛馬公司透露,為因應客戶需求裝填1枚AIM-120C和4枚SDB-II,必須改裝F-35B內置彈艙的內側掛架,屆時交機時程可能會延後。而MBDA集團也不遑多讓,推出1枚流星中長程空對空飛彈(Meteor),以及4枚SPEAR的武裝組合,供非美系武裝的客戶選配。請參考附表。

202203015840834769 12259

可攜帶小直徑炸彈的戰機

目前除了前述F-35系列之外,歐洲戰機颱風、法國飆風、瑞典SAAB JAS-39 Gripen E/F、美國F-15E/K/SG/QA、F/A-18E/F、F-16C/D/E/F/V、F-22A等均可攜帶小直徑炸彈。F-15E曾一次攜帶最多20枚,可對付多個地面目標;洛馬公司釋出F-16V Block70模擬圖,極為重視對地轟炸的性能,可攜帶小直徑炸彈和雷射導引炸彈;美國海軍F/A-18E/F在任務性質轉換、加掛戰術吊艙後,可攜帶小直徑炸彈;美國空軍F-22A彈艙一次可攜帶最多8枚小直徑炸彈。

202203015840834769 12257

2015年1月16日,2架皇家荷蘭空軍第323中隊的F-35A,從佛州艾格林空軍基地,轉抵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測試評估作業。荷蘭已採購了37架F-35A,洛馬公司表示,目前有20名技術專家、4名飛行員和10名其他人員在愛德華茲基地接受培訓。英國方面委派佛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皇家空軍第17中隊,以F-35B BK-01號機進行測試和評估作業。雖然第17中隊目前已獨立作業,但美軍仍為英國F-35B測試提供協助,包括海軍陸戰隊的F-35B BF-02號機。

英國F-35B第17中隊係由皇家海空軍人員編組而成,將評估英系規格和非美系武裝彈藥的適用性,包括鋪路4型雷射導引炸彈(Paveway IV LGB)、先進短程空對空飛彈(ASRAAM),以及新航艦的滑跳/垂直起降作業等。

英國國防部表示,英國總共需要138架F-35B,現階段將採購48架F-35B。在聯合打擊戰機計畫(JSF)的會員國中,英國也是首先進行測試評估作業的會員國。此外,英國的首架作戰型F-35B BK-03號機,已於2015年2月3日進駐南卡羅萊納州的波佛特海軍陸戰隊機場,由英軍試飛,並預備成立第617中隊。第617中隊位於英國諾福克郡的麥勒姆空軍基地,將是英國首個F-35B的作戰單位。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0

小直徑炸彈和戰場優勢

美軍戰機可在原來BRU-61/A掛架(可攜帶1枚MK-84 2000磅炸彈)上,加裝一組4枚小直徑炸彈掛架。應用方面,小直徑炸彈可用在對地轟炸和對海攻擊等任務;戰場優勢方面,戰機攜帶數量多,並可一次投射多枚,遠距離滑翔並精準轟炸敵方目標。如此一來,既符合點穴式(手術式)戰爭的精神,並可一次摧毀大量敵方目標,也大幅降低戰機本身遭擊落的風險。

2006年9月,波音公司和美國空軍簽訂合約,發展一種降低攻擊目標時產生附帶傷害的無破片型小直徑炸彈,稱為「集中致命性炸彈」(Focused Lethality Munitions, FLM)。主要是在小直徑炸彈內,裝入重度鈍性金屬高爆炸藥(Dense Inert Metal Explosive),並將原來鋼製彈頭(爆炸後可產生飛射600公尺遠的破片)外殼,改為複合材料。重度鈍性金屬高爆炸藥產生的爆炸風壓較小,複合材料外殼在爆炸後會成為粉狀碎屑,不會如鋼製破片四處亂飛。此外,複合材料外殼易於爆破,爆炸威力更能集中於有限的爆炸範圍內,適用於城鎮或建築物高度密集的地區。

近來,美國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在中國周邊演練。B-1B可攜帶24枚AGM-158 JASSM-ER匿蹤巡弋飛彈,最大射程926公里。不過,波音公司又推出了新的轟炸方式,也就是用B-1B內置彈艙的旋轉機構,在41.2秒內,投射96枚小直徑滑翔炸彈(SDB)。SDB體積小、精度極高、穿透力強,轟炸效果與2,000磅級炸彈接近,最大滑翔距離約110公里。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五, 29 三月 2024

人類隨著經濟發展對海洋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各國為了爭取更多的海洋利益,除了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外,海上的執法力量也持續擴充。中國大陸為了捍衛超過12,000公里的海岸線,發展出全世界規模與噸位最大的海警部隊,除了有實力捍衛自身的海洋權益,在因應「灰色衝突」上更具信心。

202203015840834769 12253

大陸海警的簡介

中國海警局(China Coast Guard)是中國大陸海洋邊界的執法單位。正式成立前,大陸漁船時常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船隻驅離與騷擾,2013年經國務院將原本的海監、漁政、與緝私的船隻合併在一個單位,自2018年開始,隸屬於中國大陸武警部隊,總體官兵數量超過16,000人,排水量千噸的船隻超過130艘,因大陸海警船隻種類繁多,本文僅介紹排水量超過1,000噸的代表性船隻。

依據大陸海警的公開資料來看,大陸海警直屬部隊分為北海海區指揮部、東海海區指揮部、南海海區指揮部等。實際上,大陸所有靠海的省分與縣市皆有海警部隊分布,無論是海上船隻的建立或空中兵力的部署,政府在面對東海爭議或台海議題時,都更有能力應付所有的海上突發。

「趙頭級」萬噸級船隻

為因應海上衝突與執法,大陸海警擁有全世界排水量最大的船隻,西方稱之為Zhaotou-class(中譯趙頭級),而在它們服役前,世界最大的海警船隻為日本海上保安廳敷島級(Shikishima-class)的秋津島號,其滿載排水量為6,500噸。

之後中國追趕上來而建造出全球滿載排水量最大的海警船,滿載排水量超過12,000噸的船隻有兩艘,船舷號分別為2901、5901(原為3901),前者2014年開始建造,並於2015年正式服役;後者為2016年建造,2017年正式服役。

趙頭級海警船長為165公尺、寬為20公尺,外界預估的航行距離約為28,000公里,裝備一挺76mm艦砲、兩挺30mm副砲與兩挺機槍,能攜帶2架直八中型直升機,航速高達25節,為「江南造船廠」製造,部署於東海,停靠於浙江省舟山港灣內。

根據美國外交期刊(The Diplomat)的分析,該級海警船的巡邏範圍,會優先以釣魚台列嶼、南海海域為主,前者需要面對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威脅,後者因聲稱擁有南海主權的國家近10國,加上背後有美國撐腰,故將其萬噸海警船派遣至該海域捍衛其領土。

202203015840834769 12254

5,000噸級船隻

中國大陸海警除了有萬噸排水量的規模,還有排水量高達5,000噸排行第二大噸位的船隻。該艦的長為128公尺、寬為16公尺、航速為22節,首艘於2015下水,目前大陸共擁有4艘該級海警艦隻,編號為1501、2501、 2502、3501,其中編號2502的艦上設有對空搜索雷達,能有效偵測海面上空的不明飛行物,增加大陸海警的海上執法力量。

202203015840834769 12255

改裝版1440噸級

因中國大陸海軍的船隻數量龐大,部分軍方船隻退役後,轉交給大陸海警使用,056軍艦原為海軍飛彈護衛艦,其滿載排水量僅為1,440噸,於2021陸續退役後,全數22艘移交給海警使用,是大陸海警排水量千噸級的艦隻中數量最龐大的艦種。

其艦艇編號依序為21616、21610、4107、6108、3105、21611、4108、6109、3106、1109、4110、3107、4109、4103、4104、4106、6110、1107、4105、21615、1108、3104。整艘船長為88.9公尺、寬為11.4公尺、最高航速為25節。若以16節的速度航行,其最大的海上行駛距離約3,500海里,操作僅需60人,曾被海軍使用,如今成為海警的主力之一,該船並曾外銷至孟加拉、奈及利亞與阿爾及利亞。

改裝版2250噸級

053H2G飛彈護衛艦原本是大陸海軍的防空飛彈護衛艦,上海滬東造船廠共建造4艘,首艘於1992年6月服役於東海艦隊,2015年後陸續除役,大陸將其艦上的防空飛彈、反艦飛彈全數拆除,但仍保留4管雙座的37mm防砲,編號為2201、2202、2203,並將其中的一艘轉贈給斯里蘭卡海軍。

053H2G滿載排水量為2,250噸,長為112公尺、寬為12.1公尺、吃水4.3公尺,最高航速為27節,若以18節的速度航行,則最大的航行距離為4,000海里,共有168人操作,船尾能攜帶一架直九中型運輸直升機。

大陸目前的海警已非昔日,在面對海域的主權爭議時,能擔負漁民的保護傘,若配合軍方執行軍事任務,於事前能執行灰色地帶的任務,在捍衛國家主權時則更有與之抗衡的底氣。

202203015840834769 12256

金廈水域事件的遺憾

大陸海警的數量、噸位早已是世界第一,其在東海、台海與南海享有絕對優勢。對於發生在今年2月14日的陸籍快艇意外事件,金門海巡隊表示因陸籍船舶越界,才導致船隻翻覆、其中二人不幸往生。但客觀地說,原先金、廈享有禁限制水域(默契線),意外發生後,由於台灣當局態度不佳,至今不願正式道歉並公開相關證據,導致大陸不願再承認原先的默契,而大陸網民也群起憤慨,讓整起事件從單純的意外上升至政治事件。

從海警的編制與數量來論,台灣海巡的實力完全無法與大陸相比,因此,台灣當局應該務實以對整起事件的肇因,設法使整起事件早日落幕。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週五, 29 三月 2024

過去60多年來,美國「補助營養援助計畫」(SNAP)透過給予中低收入家庭換取食物的消費券,幫助了許多貧窮家庭的兒童免於飢餓,該措施值得探討。

SNAP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美國早期的「食物券計畫」(Food Stamp Program, FSP)於2008年更名為「補助營養援助計畫」(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 SNAP),它是美國最大的聯邦營養援助計畫,透過電子福利轉移卡,向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個人和家庭提供福利,讓領取食品券(Food Stamp)者更方便在超市購買商品。SNAP係由美國農業部(USDA)食品和營養服務局負責監督,提供了弱勢家庭,特別是有兒童的弱勢家庭能購買較健康的食物,並減少中低收入戶或個人的醫療保健支出。

美國2024年度預估收入為1.58兆美元(下同),預估支出為2.3兆,出現5,320億赤字,和去年同期(2022/10至2023/1)的4,600億赤字比較,今年的赤字將增加720億。為保障美國家庭月總收入等於或低於聯邦貧窮線130%,且月淨收入等於或低於聯邦貧窮線100%者的最低基本生活,又避免愈來愈多人領了SNAP而不去工作,美國政府最近針對提高聯邦債務限額和削減政府支出的協議中,規定了一些領取SNAP食品券的人必須符合工作要求。

從領取數可觀察景氣好壞

食品券計畫始於1964年,但直到1974年7月聯邦政府才與各州共同承擔該計畫。過去幾十年,受經濟景氣和申請人的資格影響,SNAP總參與率時有起伏。1980至2008年,家庭領取SNAP福利的比例約在7%至11%之間。在經濟大衰退期間,領取數據會大幅上升,例如2013年達到18.8%,有2,310萬個家庭,4,760萬人領取SNAP補助,主要是因為2012年底美國有許多減稅的措施到期結束,以及2013年3月政府啟動了自動減支的機制,亦稱「美國財政懸崖」(United States fiscal cliff),導致2013全年經濟成長1.9%,遠不如2012年的2.8%。

2020年3月美國發生新冠疫情,領取人數立即增加。2023年全美2,220萬戶家庭中的4,190萬人獲得SNAP福利,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12.5%,當中有63%為成年人,36%為兒童。

領者須滿足工作時數規定

在每年10月1日(財政年度的開始日),美國農業部會審視或調整SNAP的最高撥款、扣除額和領取人的收入資格標準,以確認生活成本與支持基本生活水準所需金額。2023年一個家庭的月總收入等於或低於聯邦貧窮線130%,且月淨收入等於或低於聯邦貧窮線100%,便有資格參加該計畫領取食品券,以四口之家為例,每月總收入3,007美元,每月淨收入2,313美元即符合資格,但家中若有老人或殘疾人士,只需滿足淨收入的要求即可。

202203015840834769 12252

各州政府在管理SNAP計畫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各州可自行決定是否將車輛作為家庭的資產。對於領取食品券的對象,各州對其在工作方面亦可自行訂定要求,一般來說,16-59歲的非殘疾人士必須在州的SNAP機構或就業辦公室登記,並符合州政府對工作或工作培訓的要求;如果有合適的工作,他們必須接受,而且每周至少需工作30小時。不過,沒有家屬的成年人、孕婦、無家可歸者、退伍軍人、有身體或精神疾病的人排除在外。附表顯示,2024年美國各州1至8人之家符合資格者,每月平均可領取食品券的金額,其中以阿拉斯加州最高,夏威夷州居次,其餘48州及哥倫比亞特區、關島、維京群島居第三。

阿拉斯加是美國陸地面積最大的州,但其GDP在全美排名後端,以一口之家為例,阿拉斯加州每月可領取1,973美元,夏威夷州1,817美元,其餘48州及哥倫比亞特區、關島與維京群島則僅有1,580美元。

結語

美國是一個高度資本主義且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政府透過食品券發放,可有效讓貧窮家庭免受飢餓、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降低醫療成本、照顧弱勢孩童直到成年、實現社會所得重分配的效果,是支撐美國60年來社會安全的重要基石。相較於發放現金,受領者可能拿去賭博,美國食品券政策或許有參考價值。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五, 29 三月 2024

2月24日,台積電日本熊本廠(JASM)超車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舉行落成典禮,除了台積電張創辦人等高層出席剪綵外,日本岸田首相透過視訊祝賀、經濟產業大臣及重要企業人士共同參與見證,可謂盛況空前。日本媒體甚至指出,JASM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迎接另一黎明」的開始,以及翻轉日本失落30年的「黑船」再世,顯示台積電投資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重返榮光扮演著關鍵角色。

台灣因台積電前往日本投資設廠,榮登國際新聞版面十分風光,畢竟迄今沒有台灣企業投資日本受到如此高階等級的重視,這是台灣產業的驕傲。然而,在台積電聞名於世之際,我們無法輕忽,近年來台積電加速前往美國、日本、德國投資製造高端晶片,在無形中將會提高這些國家的製造技術,此意味著,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競逐升溫,其未來是否會對台灣半導體高端晶片製造的領先地位造成威脅?

美國用《晶片法案》圍堵中國

回顧全球半導體晶片技術從1971年的「10微米」開始,隨著日本急起直追呈現美歐日三強鼎立後,1980年代中期在美國主導的「垂直分工」下,朝向專業領域發展。其中,美國聚焦續傳功能下載(IDM)、高端IC設計與記憶體(DRAM),成為全球半導體產值最大的國家;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退出晶片製造,轉為投入設備與化學材料,扮演關鍵角色。台灣則在美國委託亞洲國家代工製造的機會下,1987年選擇專業晶片代工製造,促進IC設計與封測產業發展,包括扶植台積電快速成長,不僅代工製造位居全球龍頭,半導體產值也排名全球第二;韓國則專注於IDM與DRAM,半導體產值排名全球第三。

全球晶片製造受到如此重視,除了2020年3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各國在實施封境的同時,採取遠距互動往來,造成最關鍵的晶片供不應求之外,其關鍵乃是,2022年8月9日拜登總統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晶片法案》,希望利用經費補助和賦稅獎勵措施,讓其高端晶片製造的產能,從目前全球11%的占比提高至20%,進而管制友好國家輸出相關設備及技術給中國,以圍堵中國產業超車的威脅。此一地緣政治戰略思維,讓各國將晶片自主供應提高為國家安全議題,也就是說,在地緣政治的效應下,全球晶片製造重要國家除美國外,特別聚焦於日、韓、台等三地的發展。

日韓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鏈

先觀察日本半導體產業,由於美國無法忍受其快速發展,進而壟斷全球半導體市場,引發兩國貿易摩擦,1986年9月以傾銷為由逼迫日本簽署《美日半導體產業協議》,使日本的DRAM全球占比八成劇降萎縮,重創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近年來,日本為重返半導體產業榮光,特別提出區域半導體產業聚落戰略計畫,除於2022年8月整合8家日本財閥企業,成立Rapidus公司,投入高端晶片製造之外,2021年11月補貼台積電熊本一廠4,760億日圓(占成本42%),2023年11月再度補助台積電熊本二廠9,000億日圓(占成本三分之一),甚至利用補貼誘致美國英特爾、IBM、應用材料,以及韓國三星IDM等跨國企業投資日本,希望藉此建立跨國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

相對於日本政府聚焦提高半導體製造能力,南韓政府近年除了提高對維持核心技術領先地位的半導體、6G預算分配之外,更大幅增加對半導體專業人才培育與研究的經費投入,以及將半導體領域涵蓋在國家高端科技戰略技術的清單,避免技術外流。2024年1月,南韓政府更進一步延長半導體企業投資稅賦的減免期限,旨在打造全球最大半導體園區聚落,提高民間企業的投資意願,以及吸收更多人才,更進一步促進南韓晶片產業發展。

台灣須朝高端晶片製程整合

從日、韓半導體產業的競逐可以發現,在美國的主導下,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模式從過去的分工,轉向為未來的區域化、碎片化、獨立化;此外,加上近年以來中美科技角力日益激烈,使得「非中」的陣營劃分更加明確,亦即在地緣政治的效應下,導致全球半導體業的產能布局更加分散。不過,卻又在半導體產業去全球化下逐步提高其中、長期的生產成本,進而調整過去以自由貿易、專業分工高度效率的運作模式。

面對全球晶片產業風起雲湧,以及各國積極扶植晶片產業自主發展,台灣晶片代工製造除了朝向高端晶片製程挺進之外,別無它路。更令人無法忽略的是,透過成熟晶片製程產能的釋出,轉向高端晶片製程的整合,將會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持續領先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五, 29 三月 2024

日本半導體歷經大起大落,尤其在美、韓及台灣半導體崛起後,在全球市占率一落千丈。但近年卻推出一系列振興政策,拓展國際合作,在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後,更激起東山再起的壯志。

曾是亞洲一哥的日本自1970年代以來傾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在當時有「日本半導體之父」雅稱的垂井康夫大力推動下,從半導體製造、材料、製程設備到終端產品,皆占有一席之地,並具有完整的產業鏈。當時日本半導體製造產業全球市占率一度超過50%、記憶體則超過80%,可謂風光一時。但隨著美韓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強勢崛起,漸失龍頭地位。不過,台積電日本熊本廠(JASM)於今年2月24日盛大開幕,這是台積電首度與日本業者合資設廠,不僅是台日合作的成功案例,似乎也可看出日本半導體有強烈東山再起的企圖心。

日本半導體發展歷程

一、起步階段:1950年代日本政府大力發展電子產業,半導體作為電子產品的核心元件也得到重視。1957年日本電氣公司(NEC)成功研製出日本首枚晶體管後,日本半導體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發展,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如索尼、東芝、日立等大廠。

二、崛起階段:1976年,日本推出VLSI(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國家項目,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技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半導體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在1980年代末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三、霸主地位:1980年代末日本半導體產業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當時日本半導體企業在DRAM、NAND Flash等領域均領先,曾在全球DRAM市場占有80%,並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巨大成功。

四、衰落階段:199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走下坡路。日圓升值、美國、韓國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尤其《美日半導體協議》引起貿易爭端、徵收懲罰性關稅等諸多挑戰,讓日本半導體晶片產業滑向深淵,逐漸喪失競爭優勢。2012年日本DRAM大廠爾必達破產,2020年日本半導體產值占全球市場份額僅為10%,跌出全球前三名的地位。

五、重新崛起:日本半導體和經濟一樣走過失落的30年。但近年來,日本政府意識到半導體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決意要重振半導體產業。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後,經產省在2021年推出《半導體與數位產業戰略》,提出重振半導體產業的三階段計畫,(1)確保先進半導體製造環境與建設;(2)透過美日合作,開發次世代半導體技術;(3)透過全球合作,積極開發半導體前瞻技術。

2021年10月日本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明確將半導體列為重要戰略物資,為半導體戰略提供了法源依據。為強化日本半導體產業實力,2023年6月發表新版《半導體與數位產業戰略》報告,針對2021年6月的舊版做了更新,並訂定目標要在2030年使半導體產值達到15兆日圓;並將半導體產業戰略分為五大項目:先進邏輯IC、先進記憶體、工業用特殊半導體、先進封裝,以及製造設備和零組件材料。

預計至2030年,先進半導體、關鍵半導體及相關供應鏈韌性部分預估投資將超過5兆日圓;至於次世代半導體及光電融合的研究開發及後續應用方面的投資可能超過6兆日圓。又祭出2兆日圓拉攏國內外半導體業者在日本設廠,並支持台積電在熊本興建第二座晶圓廠。此外,日本政府也爭取到美光、三星電子和力晶赴日投資,並協助日本新創半導體業晶圓代工業者Rapidus在北海道興建2奈米晶片廠。

日本發展半導體的優劣勢

日本半導體發展有其優勢,包括(1)技術實力雄厚:日本在半導體材料、設備、製造等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保持世界領先。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商為TEL(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Limited),在全球塗布及顯影設備占有逾8成市占率,另在蝕刻、熱處理、沉積及洗淨設備領域中,合計全球有二成以上的市占率。而Advantest(愛德萬測試)則為測試設備大廠,在濕式清洗中占據近五成市場。

202203015840834769 12252

(2)日本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從原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應用,各環節均有成熟的企業和技術。(3)日本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擁有龐大的消費電子市場,為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除消費產品用的邏輯半導體晶片領域積極追趕外,也利用汽車產業的生產優勢,持續擴大投資電動車與自動化生產用的功率半導體與記憶體晶片。詳見附表。

劣勢方面則有(1)日本的製造業成本在全球處於高位,不利於半導體產業的競爭;(2)日本半導體企業大多規模偏小,缺乏與全球巨頭抗衡的實力;(3)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創新方面有所不足,在一些領域落後於其他國家。

綜言之,近年日本為建立半導體供應鏈韌性、縮短國內與先進技術的落差,積極與各國政府及企業合作。2022年美日訂立了半導體產業面的協力基本原則,將在自由貿易市場,與友好國家共同建立供應鏈合作,並於半導體製造、人力、技術及半導體不足時的緊急調度方面,承諾相互協助。2023年5月,日本恢復半導體材料開放對韓出口,為歷時3年9個月的日韓貿易戰畫下句點。

眾多舉措可見日本對美、韓及台灣在建立半導體合作關係的積極程度。在國內,則於2022年由8家日本大企業共同投資設立Rapidus,由IBM授權技術,預計於北海道研發生產2奈米以下半導體,期能在2030年把全球市占率提升至20%,且具有自製先進製程的能力。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五, 29 三月 2024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權。戰後的美國綜合國力強盛,並對許多國家提供無償援助,讓美國儼然成為正義的化身、國際政治的領導者。然而,今日國際上與美國對抗的勢力日益高漲,且有結盟的趨勢。

俄羅斯反擊親美勢力

二戰結束後,美國針對蘇聯以及東歐集團,在1949年結合英、法等西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主要目的是防堵蘇聯赤化西歐。北約雖然並沒有強烈的攻擊意圖,但蘇聯仍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於是在1955年聯合東歐國家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與北約對抗。

1991年7月1日華沙公約組織正式解散,同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但北約不但沒有相應解散,反而逐步東擴,吸引原為華沙集團的東歐國家加盟,使得俄羅斯只剩下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個盟友,此一情勢令俄羅斯更加坐立難安。更嚴重的是烏克蘭近年出現親美勢力,與俄羅斯日漸疏離。

澤倫斯基於2019年4月當選烏克蘭總統後,更加積極推動加入歐盟及北約,終於招致俄羅斯2022年2月24日發動俄烏戰爭。普丁2023年8月23日在金磚五國峰會上稱,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是面對基輔和華府懷有敵意所被迫採取的回應,證實俄羅斯是針對北約東擴及美國強勢作為發出反擊。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制裁,但國際政治並非完全由美國掌控,若干獨立自主或一向與美國對立的國家未附和美國的制裁行動。俄羅斯於是積極與這些國家聯繫,試圖紓緩本身所受到的壓制。

尋求自主的國家相互串聯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金磚五國,都是自外於美歐體系的新興國家,與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近年來更致力於改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無疑是站在美國的對立面。2024年1月起,金磚五國擴大為11國,納入與美國對立的伊朗等國,抗美的意味更加濃厚。

俄羅斯遭到美國制裁後,除藉金磚機制尋求印度、巴西、南非等國的支持,也嘗試連結其他的反美勢力。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今年2月17日藉參加G20外長會議之便,前往素來與美國對立的古巴、委內瑞拉及尼加拉瓜訪問。他在古巴公開抨擊西方對俄羅斯與古巴等國家進行勒索和威脅,因制裁遭受經濟傷害,因此有必要聯手對抗西方的勒索和非法制裁。

另一方面,俄羅斯與委內瑞拉同意加快執行雙方已簽署的戰略協議,繼續強化在貿易、能源、金融、航空、海洋等領域的合作,兩國央行正合作推出可以繞過SWIFT國際結算系統的金融交易體系,以規避依賴美元支付所帶來的風險。

同時,俄國積極拉攏拉美地區其他國家與區域組織,包括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美洲玻利瓦爾聯盟和加勒比國家聯盟等。拉美地區近年受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影響,再加上俄國積極介入,已使得美國在該地區的傳統影響力備受挑戰。

北韓、伊朗公然抗美援俄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除了制裁俄羅斯,也警告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大陸,不得對俄國提供軍事援助。然而,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2023年9月12日搭乘火車前往俄羅斯,在海參崴與俄國總統普丁會面,這是金正恩2019年後首度會晤普丁。普金會除表示兩國友好,也被認為是就俄烏戰爭進行合作。據媒體報導,北韓2023年10月曾運送了400個貨櫃的砲彈去俄羅斯,全部被安全送到第一線戰場。

另一方面,長期遭到美國制裁的亞西大國伊朗,最近也採取行動反制美國。去年底,伊朗和俄國軍事和安全官員陸續在德黑蘭和莫斯科召開會議,敲定軍援協議,並於今年1月初開始軍援俄羅斯400枚地對地彈道飛彈,包括Fateh-110與Zolfaghar兩款短程彈道飛彈。3月11日,伊朗與中共、俄羅斯在阿曼灣舉行代號為「安全紐帶-2024」的海軍聯合演習,參加演習的除有俄國艦隊,還有中共飛彈驅逐艦烏魯木齊艦、飛彈護衛艦臨滄艦和綜合補給艦東平湖艦。

這項演習雖是繼去年「安全紐帶-2023」的聯合軍演,但伊朗支持的葉門叛軍「青年運動」,正針對以哈交戰,屢屢攻擊航經紅海的船隻。此次軍演凸顯出伊朗決心與中俄聯手,持續與美國對抗。

美國應尊重各民族自決

在二戰期間,美國對遭到納粹德國及軍國主義日本侵略的國家伸出援手。戰後又協助多國重建,因此受到國際的尊敬與歡迎。然而,近年世界許多地區出現反美的勢力,主要原因就是美國成為全球獨霸後,逐漸忘卻各個民族皆有其自主性與自尊心。而美國多年來不斷以自身價值觀區分盟友或敵人;其實,世界各國的政治與軍事發展都係根據自身的需要而定,沒有是非之分。美國卻經常影響甚至干預其他國家的發展。如今不接受美國鉗制者與美國保持距離,遭美國壓迫或制裁者聯手抗美,誠屬意料中事。

 (作者係退休大使)

週五, 29 三月 2024

中國大陸去年(2023)就針對俄烏衝突提出停火促談倡議,卻未受到西方重視,今年烏克蘭的春季反攻失敗,特別是阿夫傑耶夫卡的失陷使情勢改觀,中國扮演中間人的角色才逐漸凸顯,但美國及其盟邦仍希望,中國站在西方的立場對俄羅斯施壓。

阿夫傑耶夫卡勝利之意義

俄軍在阿夫傑耶夫卡(Авдеевка)的勝利,雖然還無法讓西方放棄支持烏克蘭,但此役象徵俄烏衝突已出現關鍵性轉變,俄軍由「陣地戰」改為「攻擊戰」。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國際媒體大幅報導俄軍在阿夫傑耶夫卡的戰果,因為該地是頓湼茨克附近的戰略要地。俄國國防部長邵亦古向普丁總統報告稱,為突破這3-5公里的戰線,俄軍出動了500輛坦克、上萬名戰士,費時4個月,該地僅占俄烏戰線的1%,俄方卻派出了5%的兵力,顯示它在戰略上的重要性。

2月17日,烏軍撤出阿夫傑耶夫卡,不僅震憾了歐洲,也打擊了烏克蘭的民心士氣,烏克蘭將該地失陷歸咎於西方援助的軍火彈藥不足,美國戰爭研究院(ISW)亦認為,俄軍能占領阿夫傑耶夫卡,與其擁有強大的空中優勢和充足兵源有關。而拜登政府要援助烏克蘭600億美元的法案,因眾議院不滿未納入邊界管制預算而將其擱置。川普最近又一再表示烏克蘭戰爭必須結束,他的言論已使歐洲陷入惶恐。

去年2月24日俄烏衝突屆滿周年,中國提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包括停火止戰、啟動和談等12項呼籲,並派出歐亞事務特使李輝赴歐洲各國進行穿梭外交,卻未獲得太多回應。但在阿夫傑耶夫卡陷落後,北京今年3月再度派出李輝赴歐洲進行穿梭外交,希望利用有利情勢勸和促談,也希望加強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

中俄在慕尼黑峯會對話

中、烏兩國外長王毅與庫列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晤面,基輔有意於今年6月在瑞士舉辦一場有關烏克蘭問題的峯會,並希望中國參加。觀察家認為,美國及其盟邦想拉攏北京對俄羅斯施壓,但中國深悉若參與美國的陰謀,將失去成為世界強權的機會,因此北京不願參與華府的計畫。

庫列巴在X社群平台上表示,他已與王毅討論峯會問題,並暗示中方似乎願意進行深入討論云,但據「路透社」報導,王毅僅表示中國堅持繼續對話,恢復和平路線。烏克蘭亟盼中方支持烏克蘭的10項和平計畫,其中要求俄羅斯完全撤軍,並恢復1991年前的邊界。中國去年提出的停戰和平計畫,則包括停火、對話、結束對俄制裁等。

王毅在會議上表示,中國不想從俄烏衝突取得任何優勢和利益,換言之,中國將維持其傳統的外交政策,不干涉他國內政,繼續保持「負責任大國」的路線,即要求儘速停火恢復和平對話。歐盟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不能忽視中國的影響力」、但「必須促使中國不再支持俄羅斯,而站在西方一邊。」

俄國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羅曼諾夫表示,西方國家反對中國扮演中間人角色,是因為他們需要能維持西方立場的人,例如在中東加薩問題上,中國被指責不站在以色列這一邊;中國若想扮演世界強權的角色,就必須對伊朗和葉門胡塞武裝力量施壓。在烏克蘭問題上也是一樣,中國必須減少與俄羅斯往來,甚至對俄羅斯施壓。不過,中國拒絕成為他國的政治工具,損害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聲譽。中國不認為有必要參加瑞士的峯會,因為美國只在乎自身的利益。羅曼諾夫認為,就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和解案例來看,中國參加峯會的主要條件就是俄、烏二國都要參加。而俄國塔斯社消極地表示,這可能又會是一場「毫無結果」的峯會。

李輝再次展開穿梭外交

今年3月3日,李輝赴莫斯科訪問,此行主要目的是開啟解決「烏克蘭問題」之路。李輝曾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十年,嫻熟俄國事務,去年往來於莫斯科、基輔、華沙、巴黎、柏林及布魯塞爾之間。他的外交行動讓各方注意到中國的角色,例如芬蘭新總統史圖布就要求中國協助烏俄進行和平對話。但由於當時國際氛圍嚴峻,西方國家又只希望中國指責俄羅斯,而中國早就在2022年2月24日前夕宣布中俄關係「無上限、不封頂」。

與2023年相比,烏克蘭情勢已大幅改變,除烏軍春季反攻失敗之外,西方對烏的援助開始減少,在此情況下,北京在解決烏克蘭問題上將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推動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和解後,中國如能成功斡旋俄烏危機,將有助於中國和平大國形象的建立。但俄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奧斯特羅夫斯基認為,李輝在基輔的訪問並無成效,因為烏克蘭要「戰鬥到底」,而歐盟內部的立場又不一致。

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對俄羅斯施壓的國家,但俄羅斯是中國最主要的戰略合作夥伴,而且共同面對美國和西方的壓力,因此在俄烏衝突的斡旋中,中國有自己的想法與目標,不會輕易向俄羅斯施壓,損害其國際聲譽。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