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1 四月 2024

馬英九於4月9日登上彭佳嶼,促發作者從史料中找尋彭佳嶼從16世紀至今所扮演的腳色,並期待「和平東海、國疆永固」。

2016年4月9日,正值1971年美國保釣410大遊行45週年前夕,馬英九總統一行人在彭佳嶼氣象站,為「和平東海、國疆永固」紀念碑揭牌,向國際社會宣告堅持領土主權與追求和平的決心。此日也適逢台日漁業協議簽署3周年前夕,顯然也有特別的意義。

近代彭佳嶼所扮演的地位

彭佳嶼和鄰近的花瓶嶼、棉花嶼有台灣「北方三島」或「第一群島」之稱。此三島嶼為台灣極東北的三個各自獨立的火山島嶼,其中的彭佳嶼是劃定我國領海基線,與鄰近的釣魚台互為犄角,扼控東海的大陸棚,且附近海域更為全球四大漁場之一,經濟與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目前,國際海圖採中文音譯,以彭佳嶼(Peng Chia Yu)來標示。

早期,筆者對該島的認識只限於電視上的漁業氣象,例如:「彭佳嶼基隆海面小浪轉中浪」等資訊。近日,筆者對該島產生濃厚的興趣,便在住所附近的台灣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按,「第一群島」為整個東北亞航線必經之航道,尤其是花瓶嶼及彭佳嶼,早年為航海家最重要的航標。明嘉靖13年(1534),明政府派給事中陳侃前往琉球,冊封琉球國王。陳侃在其所著《使琉球錄》中記載道:「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過平嘉山(今彭佳山),過釣魚嶼(今釣魚島),過黃毛嶼(今黃尾嶼),過赤嶼(今赤尾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路程…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這一記載,清楚地指出了釣魚台列島及彭佳嶼等北方三島在中國版圖之內。

清康熙53年(1714)中國政府以西方傳教士從事台灣西部平原的陸地測量,清楚標示出「第一群島」的位置。1866年6月,英艦「薩木特」號,在中國海回航途中,投錨於棉花嶼附近,艦長普魯柯少校,將三島之位置形勢精密地實察,並將彭佳嶼賦予英文名稱Agin Court。隔年,英國海軍海圖第2412號記載此群島的位置及名稱,便將此次實察之結果採用。1888年7月,日本海軍水路刊行海圖第210號「至鹿兒島(位於日本九州島的最南端)海灣至台灣之部」,也採用此測量結果。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啟蒙大師」福澤諭吉(現在日本一萬日圓現鈔上的人像)認為:「中國政府的年報,顯然將沖繩縣(日本於1879年將琉球王國併吞改稱)劃入版圖,眼中全無日本主權,其胡為實非語言所能表達。中國所以迄今尚未滋事,實因為國內有迫切困難,政府無暇顧及而已。茍有餘力,中國政府的野心在於將台灣作為軍事基地,以咫尺之遙的台灣建設,來侵犯日本邊境,這是多年來昭然若揭的事實,因此台灣是日本榻旁的鼾聲。為了維持永久和平,把它收歸我有,乃日本當務之急,令其割讓該地,豈有敢置一句非議者?我不是說為了日本的方便要掠取台灣,而祇是為了我國邊境沖繩的安全,要根除支那人的野心而已。這也是戒備邊境的正當防衛手段之一,希望世人不要忽視這種軍國的大道理。」可見,當時琉球問題已成為中日之間產生爭端的火種。隔年,台灣本島之附屬島嶼計有彭佳嶼等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一併交割給日本。

日本人描述的彭佳嶼

1906年,據日人至該島的遊記提到:「18日午夜12時拔錨啟輪由基隆港出發,凌晨4時30分,東方稍白。模糊之間,遙見前面有形如長鯨橫於其際者,乃彭佳嶼。島之沿岸幾乎無投錨之地,僅西南岸一部,丘原略斜,有少許之低地,然皆岩礁,危險諸多,不便登陸。西面有丘原可種野菜,坦宅地可養雞飼鴨。並可積石為壁,編茅為屋。而且漂流木甚多,可取之以為棟樑。現有居民16人,13人皆為琉球漁民。其捕魚皆操獨木船往來沿岸。島內處有清水湧出,飲料無虞缺乏。每月常一二次來基隆購取米鹽諸物,其他如副食物等,其原料也皆足以自給。西南諸丘原,舊屋石壁及土地公廟尚存,乃光緒10年(1884)中法開戰。法軍砲擊基隆港,基隆居民多避難於此,故有此遺跡也。其附近有鹽田、 貯水池等,可為紀念。即煙草及蔬菜諸類,其栽種之地,也歷歷可睹。彼等建設煙台之位置,原在稍斜西南角之丘原,今已廢。此島價值在沿岸多產魚族及信天翁。沿岸皆鰹魚及黑魚(烏賊),連絡為群,縱橫悠游,呈異色於碧海,極宇宙之大觀。」

另根據1908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該嶼每年自10月始,至翌年4月止。有數萬信天翁,依時飛集,築巢於軟草之處,故其附近土壤,為鳥糞所污。鳥糞得雨溶解,漸次滲入地中,致使外層土壤俱含有磷分。此含磷分土壤,全嶼計有七處。然而,創設燈台以後,信天翁所結巢地點,有的築成家屋,有的修為道路,已非廬山真面目。

1909年9月20日基隆廳下的彭佳嶼廢除假燈,啟用新設的燈台,每15秒閃白光一次,為台灣海拔第三高的燈塔。同時,碼頭工程也告竣。隔年6月,由台灣的淡水經彭佳嶼至琉球八重山間的海底電線也鋪設完成。1919年,日本當局發布台灣漁業規則及漁業取締規則:從彭佳嶼燈台到西北50海里(浬,海浬= 1.853公里)之點;到正北50海里之點;該燈台正東50海里之點到鼻頭角燈台,為允許台灣籍漁民可捕魚的範圍。1923年11月,社寮島(今和平島)日籍漁民山本秋太郎在彭佳嶼、釣魚台發現珊瑚漁場,開始台灣珊瑚漁業。此時日本的測繪地圖上,將彭佳嶼列為台北州基隆郡基隆市。雖然寫的是漢字,但依照歐美人的唸法成為アジンコート[A-jin-kou-to] (Agin Court)的通稱。

台日簽訂漁業協議

台灣光復後,島上建設除了原來的燈塔、氣象觀測站,並有直升機場,南方海岸有人工碼頭可上岸。彭佳嶼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鯨類聚居處;也是重要的漁場。據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分類學家楊鴻嘉研究,彭佳嶼與釣魚台為基隆鏢旗魚漁場,故常見海豚副漁獲物,多年來已式微而不見海豚。而信天翁的足跡,也只在60年前,看到漁民上彭佳嶼撿鳥蛋至基隆港販賣,此後便沒有再聽聞。另外,從彭佳嶼到釣魚台的海域,因漁業資源豐富,不斷吸引我國的漁船至釣魚台海域作業,但也在此多次和日本引起爭端。

2008年6月10日,台灣海釣船「聯合號」,在釣魚台附近海面上作業,遭到日本巡防艦KOSHIKI號撞沉。於是,馬英九指示,台日展開數次的漁業會談,終於在2013年4月10日針對雙方重疊專屬經濟海域的漁業作業安排達成協議,並未涉及雙方對主權的主張。如今,馬英九在彭佳嶼宣示此成果,確實讓其「東海和平倡議」的目標往前邁了一大步。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四, 11 四月 2024

台灣第一代知識分子不乏左翼或台共,但他們在2.28事件及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中遭殺害或逃離台灣。台灣近代史不包括他們的事蹟是不完整的,也造成了歷史傳承的中斷。

1945年的台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邁入一個複雜的時代。不僅是國籍或姓名這種法律形式上的改變,內部各層面,包括語言、文化認同都同時在經驗一個特殊的轉換過程,掙脫日本殖民統治體制,而被納入抗戰方結束內戰又興的祖國大陸。

這個時代的台灣,經濟上亟待復原,社會秩序亟待重建。整合中的社會潛在組成也很複雜,日據下民族抵抗運動的各派人士,大陸抗日歸來的 「半山」新貴,接收軍隊及官員,隨陳儀來台的大陸籍各界人士,唱和過「大東亞共榮圈」的台灣皇民,海外復員回來的原皇軍「志願兵」及被日軍徵用人員,等待遣送回國的日本軍人與國民,還有大多數的沉默大眾。

大多數台灣人以淳樸的民族情懷迎接變局,「歡迎國民政府,建設新台灣」的熱情籠罩著全島。「三民主義青年團」幾乎網羅了日據下政治社會運動中各派成員的熱情,包括左翼人士也積極參與。但是對戰後世局的變化,美蘇霸權冷戰的逐漸形成,對大陸的國共內戰發展,對台灣以及個人在新形勢下的位置,卻無明確的評估。只是簡單而模糊地把「戰爭結束」與「光復」等同起來,並且認同國民政府為祖國唯一的代表。為數極少的台灣左翼人士可能對時局有不同的認知與視野,但他們的影響力非常有限。不僅左翼人士沒有影響力,基本上台灣當時並不存在任何能掌握或領導的政治勢力。台灣人雖有為數可觀的中小地主階層,擁有一定財力,但因日據下極端嚴厲控制台灣本土資本的發展,故而也沒有財閥資本家。

台灣第一代知識分子

日據下,長達20餘年的非武裝民族抵抗運動,是以地主階層與第一代台灣知識分子為中堅力量。所謂第一代台灣知識分子,是指出生於日本領台前後的一代。他們身受亡國之痛,民族意識比之完全受日本殖民教育長大的下一代要濃厚,肯定中國傳統文化是他們從事民族抵抗運動的精神依據。但他們成長在第一次大戰前後,比起上一代傳統知識分子,他們有機會接受近代教育,領受世界新思潮的洗禮;特別是日本大正年代的民本主義及開放的思想風氣,發生在中國大陸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甚至俄國10月革命所帶動的社會主義潮流。因而,日據下的民族抵抗運動,既有議會設置請願、民眾黨及地方自治聯盟這一脈,在日本殖民統治的體制下爭取現代議會政治的權利,同時,也有農民運動以及主張無產階級意識的台灣共產黨出現。

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成立的台灣共產黨,黨員多為留學日本或大陸的台灣知識分子,總數不超過100人。蘇新在《台共黨史前言》中稱它是 「三不像的怪物」,因為台共成立當時是日共下的一個「民族支部」,第二次黨代表大會以後,則成為第三國際的一個獨立支部。但思想上政治上卻受到並無組織關係的中共影響最大。台共存在的短暫三年,外有殖民政權的巨大壓力,內有派系與路線的分歧衝突,從未有過穩定的領導層。1931年台共受日本殖民政權無情的迫害,組織完全崩潰,黨員悉數被捕判刑,無一倖免。

歷史傳承和沒有重建的黨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民族運動所反抗的異族殖民統治退場,回歸祖國的心願成真。此時民族運動的各派人士以何種心境與作為,回應歷史的轉折巨變?自是引人好奇的課題。地方士紳與菁英階層的關切所在以具體現實的議題為主,重點多半在過渡時期治安的維持、籌備歡迎祖國政府,以及如何與新政府合作,接收日產和發展經濟諸問題。

飽受牢獄之苦的舊台共成員,大多數在1940年代初刑滿出獄。他們沉寂地度過了戰爭的最後幾年,此時也很快地在各地重新活動。蕭來福、蘇新、潘欽信以及林日高等在台北新聞界頗為活躍。他們以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宋斐如主持的《人民導報》及省參議員王添燈主持的《自由報》為中心,一方面藉報刊反映民間疾苦,揭露國民黨極力封鎖的消息─國共談判及內戰局勢,並表達他們對台灣政局的見解 ─全面地方自治。另一方面,他們又作為王添燈和林日高的幕僚,協助這兩位臨時省參議員批判時政,特別是對接收官僚的貪污違法加以撻伐。另一方面,謝雪紅、楊克煌、林兌、謝富、李喬松等則在台中組成「人民協會」,並結合大陸籍文化人士王思翔、周夢江、樓憲等藉《和平日報》為言論據點,展開批判和宣傳的工作,楊逵也在該報主編副刊〈新文學〉。過去農民運動的健將簡吉則仍然在台灣南部從事農民運動。

雖然舊台共成員分別在各地積極活動發展,但黨的組織並沒有重建。1946年初蔡前(蔡孝乾)受中共指派回台灣發展組織工作,也不曾積極以舊同志為發展組織的對象。筆者先後訪問了蘇新(1981年夏,北京)和李純青(1985年夏,北京)兩位老前輩,都證實了這一點。蘇新本人及多位舊台共均是2.28事件後,逃到香港時才加入中共的。

李純青是戰後第一個訪台記者團的《大公報》代表記者,他同時還負有周恩來交付的任務─調查台灣的進步力量。李純青走遍全省各地,見過各界人士。當他了解到存在於舊台共成員之間的深刻歷史矛盾,曾建議他們暫勿恢復組織關係,待與中共取得聯繫後才做定奪。

處理委員會與武裝部隊

1947年2.28事件爆發,到國民黨派援軍鎮壓之前的短短一個星期,全省各地有「事件處理委員會」和武裝隊伍出現。前者由事件的協調處理發展成要求政治改革的運動,後者是無政府狀態下,民眾自動組織起來的。

左翼人士的參與,以台北市的處理委員會、台中市的二七部隊和嘉義自治聯軍為最重要。事件過後30年(1977),蘇新在北京寫〈關於2.28事件處理委員會〉一文中,談到中共地下黨組織與處委會間的聯繫,有很清楚的交代。處委會存在的一周期間,沒有組織關係的蘇新、蕭來福、潘欽信等人事實上是王添燈與林日高的參謀,為他們準備發言、提案與廣播稿。另一方面,他們透過當時已加入中共的舊台共廖煙,向中共台灣省工委蔡前請示,由王添燈起草的〈處理大綱32條〉據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蘇新認為「貫串32條的基本精神是地方自治」,1947年3月8日,延安《解放日報》曾發表一篇題為〈支持台灣人民的地方自治運動〉的社論,明示當時中共給予2.28事件的定位,是從全國一盤棋的考慮出發。1946年國共重慶談判的〈會談紀要〉和〈雙十協定〉裡面也有關於地方自治的條款。基本上,當時中共是以「蔣管區自治」的策略來削弱國民黨的統治力量。但是,「地方自治」的基本原則也確實能被「2.28事件處理委員會」中倡議政治改革的眾多本土菁英所接受。

事件當中,台中以林獻堂保護嚴家淦,與謝雪紅領導二七部隊為最重要。二七部隊被左右翼人士均認為是一支「赤色隊伍」。如今已可證實,其中許多重要幹部確實是中共黨員。但是,二七部隊原則上與當時其他地方的武裝隊伍並無二致,都是憤怒的民眾自動組織起來的。他們大部分是曾被徵召當過日軍,戰後復員返鄉的失業青年,還有當時各校的在校學生。簡單地說,都存在倉促成軍、組織紀律鬆散的問題。謝雪紅與林獻堂都參加了台中市的臨時處理委員會。謝雪紅的目的可能在藉地方士紳籌措軍糧軍費。地方士紳雖然也想藉此促進政治改革,但總是以穩定局面為重,極力防止事態惡化,雙方終究不能互信合作。

在台灣發展只有短短一年,此時黨員不超過50名的中共地下黨,據說曾擬組織全省武裝力量,計畫以二七部隊和中共地下黨領導人之一張志忠所領導的「嘉義自治聯軍」為骨幹。但北部組織群眾隊伍的工作沒有成功,而後情勢急轉直下,南京政府派援陳儀的21師已在基隆登陸,開始了血腥鎮壓。

尾聲

武力鎮壓之後,緊跟著是大逮捕。僥倖存活下來的左翼人士,大部分成功地脫逃,經香港到大陸。留在島內的同志堅持到1950年代,並且在組織上曾經有很大的發展。這是因為經過2.28事件,國民政府盡失民心,人們痛苦重新探索台灣的出路,做了新的選擇。

1949年,國民政府中樞遷台,隨後爆發韓戰,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一度幾乎被美國拋棄的蔣介石,再度成為美國保護的反共盟友。台灣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白色恐怖年代,當局肆無忌憚地清除左翼力量,隨著蔡前的被捕叛變,中共在台灣的地下組織潰滅,黨員遭殺害投獄,並牽連無以數計的無辜。

脫逃的左翼人士多半先到香港停留,也有經上海輾轉到解放區的。謝雪紅、蘇新、楊克煌、蕭來福與潘欽信等多人曾先後與主張「台灣由美國託管」的廖文毅有過短暫的合作,而受中共華東局領導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也是這段時期在香港成立的。一直到1949年中共成立後,大多數台灣左翼人士才進入大陸,估計共有近百名參與2.28事件者後來在大陸定居下來。他們從此與故鄉親友斷絕,成為國家分裂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代中國經驗。與台灣的斷絕,使得他們成為沒有土地與人民的政治活動家,在大陸歷次政治運動中受辱折磨固是不可避免,最大的悲劇,還是他們於不同的時空,重複台共時代分裂的歷史。

台灣共產黨的出現雖然早在1920年代,台灣左翼人士卻一直是極少數的一批異數的知識分子。他們在思想與政治上的選擇,長期不曾被台灣社會認可,或許只是個人的悲劇。但是,沒有將他們包括在內的台灣近代史是絕對不完整的,也不可能具備歷史的反省與自我完善的條件。2.28事件及緊接著的白色恐怖年代,不只是讓多少家庭經歷血淚的生死別離,也不只是損失了一個世代的社會菁英或長期的社會不和諧,更大的傷害在於造成歷史傳承的中斷。我們的父祖輩埋藏自己的歷史,而我們成為沒有歷史的一代人。

(作者係文史工作者)

週四, 11 四月 2024

馬英九在親自巡視太平島後,又邀中外媒體登島採訪,這一連串動作引起國際仲裁法庭重視,作者建議馬應該再接再厲,宣布太平島「200浬經濟海域」,以為其功業畫下完美句點。

根據台灣的媒體報導,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於2月5日發文給中國大陸及菲律賓政府,針對中華民國外交部於1月23日所發布的聲明及馬英九在1月28日巡視南沙太平島後,召開國際記者會有關的論述,要求中、菲兩國在2月底前表達他們的意見。

外交部清楚表達立場

中華民國外交部的聲明主要在強調,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太平島是「島」,不是「礁」。馬英九於1月28日巡視南沙太平島後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主要在強調:(1)南沙群島是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2) 太平島是南沙群島中唯一擁有可飲用的淡水,是天然形成的島嶼,可維持人類的居住及生活。(3)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太平島可以擁有12浬的領海以及200浬的經濟海域或大陸礁層。

之後,外交部在3月22日公布了中、英文版的《中華民國南海政策說帖》。說帖引據南海諸島歷史、地理,並從國際法等面向證明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同時,闡述了馬英九所提出的「南海和平倡議」。

為了宣傳太平島是島嶼而不是礁岩,總統府及外交部3月23日邀請中外媒體登上太平島採訪,包括CNN、半島電視台等十餘家國際媒體,登島一覽太平島的真實面;馬英九也於當天晚間再次召開國際記者會,強調對於南沙群島不可動搖的主權及國際法上的權利及法理地位,任何國家無論以任何理由或方式予以主張或占據均屬非法。

之前菲律賓在南海仲裁案的訴狀和口頭聽審,企圖以扭曲事實、斷章取義、片面解讀海洋法公約的相關條款為手段,將太平島降格為「礁」,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第3款規定,中華民國沒有權劃定200浬排他性專屬經濟海域。

美國在仲裁案中一直站在菲律賓那邊,這也說明了為何美國一直以來都百般阻撓馬英九登上太平島。

為此,馬英九非常重視南中國海(以下稱南海)仲裁案裡有關太平島的論述,馬政府近兩年來動作頻頻,分別指示外交部、內政部、海巡署等政府部會機關進行歷史、地理事實資料的蒐集和建構。遵照指示,外交部分別於去年7月和10月發布了有關南海、太平島及對仲裁案立場的聲明。10月,立法院通過與太平島地位有關的決議;行政院也做了相關聲明。之後內政部公布了最新的「南海諸島分布圖」。

去年12月內政部長陳威仁和海巡署長主持了太平島碼頭及燈塔的啟用儀式,1月22日一批相關領域的學者及科學家(其中包括兩名外國學者),對於島上飲用水水質的檢測及生活條件再次做了認證。

馬英九以元首身分視察國土建設,並利用此一機會召開國際記者會,強調根據種種事實證明,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太平島是「島」,不是「礁」。並再次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及其發展路徑圖,呼籲南海周邊國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清楚向國際社會表達中華民國在南海所能扮演的積極性角色。

菲律賓在南海仲裁案的訴狀中居心叵測,因為如果南沙島礁都不是島嶼,南海中就沒有任何占有島礁的國家可以宣稱擁有200浬經濟海域的劃設。果真如此,整個南沙群島海域就只剩下鄰近的菲律賓可宣稱擁有200浬經濟海域,它排除了太平島可以擁有經濟海域的資格,整體而言,對於菲國是有利的。

此次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於2月5日發文給中國大陸及菲律賓政府的文件指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太平島應該歸類為「島」。南沙其他島礁基本不符合此一條件,無權擁有12浬領海及200浬經濟海域。菲律賓這樣做,可說是弄巧成拙,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馬還剩下最後一哩路

馬英九已為中華民國宣布太平島200浬經濟海域,鋪陳了法理的奠基工作,並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與肯定,如果現在宣布太平島200浬經濟海域,絕對有法理基礎:

(I)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2款規定,太平島可在其專屬經濟海域內有權進行填海造島的工程或建造其他的設施。

(II)可對經濟海域內非法占領島礁的國家執行驅離;其中至少包括20個被越南非法竊據的島礁和被菲律賓竊據的7個島礁。

(III)據統計,目前在太平島經濟海域非法進行海上油氣探勘、開採的油氣井已達數百口之多,每年被盜採的產值已超過千億美元。宣布為我國的經濟海域後,可執行驅離或收取高額的權利金,對台灣的國民經濟無異是一筆很大的收入;還能因此享用低廉的石油及天然氣,可謂一舉兩得。

(IV)由於太平島位於南中國海航運的要衝,勢必能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與地緣政治的話語權,也可分進合擊,促進兩岸合作的契機。

據瞭解,此次馬英九在決定赴太平島視察之前,曾經遭到謹小慎微的國安團隊反對,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去了,可見他對南海維權念茲在茲。寄望馬英九能在執政的最後階段,拿出魄力與勇氣,宣布太平島的「200浬經濟海域」,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立下千秋萬世的功業,此舉肯定會獲得全體中國人的尊崇與肯定,更為子孫後代所感念。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週四, 11 四月 2024

由於民進黨政壇人士關於太平島的發言分歧,加上有來自美方的壓力,蔡英文政府的南海政策備受關注,未來兩岸關係的重大考驗,恐怕不在台海,而在南海。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自日本手裡收復南海諸島。1952年4月28日生效的《舊金山和約》及同日簽署的《中日和約》和其他相關國際法律文件,均確認了日本占領的南海島礁回歸中華民國。馬英九自2008年上任以來,針對南海問題堅持強調擁有主權,並提出「南海和平倡議」。不過,這樣的態勢隨著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或許會有所改變。

南海維權歷史傳統

長久以來,台灣一直以中華民國政府名義主張並維護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1949年之前,國民政府就跟日本及西方列強侵犯中國南海權益進行鬥爭。國民政府1947年出版了《南海諸島位置圖》,確定中國南海權益範圍線─斷續線,這對中國維護南海諸島主權和相關海洋權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00-2008年陳水扁主政期間,儘管台海局勢一度緊張,但在南海問題上卻進行了維權動作。

馬英九2008年上任以來,對南海爭議一貫秉持「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的基本原則,與其他當事方共同開發南海資源,也願積極參與相關對話及合作機制,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共同維護區域和平與發展。

對台灣來說,南海問題並非至關重要,因而重視度是依據內外政策需要而定。總體而言,台灣在南海問題上的定位和政策選擇呈現三個特徵:一是南海政策基本服務於各時期的整體政治和外交戰略,缺乏相對的獨立性;二是由於台灣缺乏捍衛南海主權的實力,無力阻止某些東南亞國家在該地區的擴張,出於其政治和對外戰略需要,不希望因為南海問題與東南亞國家交惡,因此和平解決南海爭端是台灣1949年以來不變的主張,只是各時期表述方式不同;三是台灣的南海政策長期受「中共為主要軍事威脅」這一基本思維制約,不願在南海問題上與大陸合作,兩岸基本上處於零和博弈模式。

當前民進黨的南海政策

迄今,蔡英文及民進黨就南海議題的言論和主張有三個基本點:一是將南海主權設定在太平島及周邊海域;選舉前後均只強調維護太平島及周邊島嶼或概念模糊的「部分島嶼主權」。二是強調南海爭端各方都要依據國際海洋法、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提出主張與立場。三是強調以外交方式和平解決爭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確保航行、飛越權利。這些是民進黨成員涉及南海爭端時必然要宣示的主張。

自代表民進黨參選台灣總統以來,蔡英文與民進黨有關南海言論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主要是從強調不會放棄太平島主權轉為堅持概念模糊的「南海主權」或「南海部分島嶼主權」;從不及時澄清民進黨成員有關放棄南海主權的極端論調轉為「立委個人看法」,民進黨立場「以蔡主席發言為準」。

執政後的南海政策趨向

5.20民進黨重新執政後,針對南海問題的政策若決定不改變,則將仍保持前述現狀,或許在執行上會些微改變,但大體將繼續維持兩岸關係。倘若決定改變,則可能存在三種選項:其一,放棄固有的U型線;其次,出售或放棄太平島;再次,就是前二種選項都進行。然而,無論是放棄固有的U型線或放棄太平島,都必然會面臨困難的修憲問題或爭議;但民進黨也有可能忽視修憲強行推動,而無論是修憲或迴避修憲,其背後真正的目的都在換取政治利益或爭取關鍵軍售。

蔡英文目前宣示的南海立場,遠不足以應對南海爭端複雜的涉台態勢。事實上,美國早就認定台灣是南沙爭端聲索方,未來軍艦在南海島礁海域實施「自由航行」的行動時也極可能把台灣列為聲索方,這實際上給蔡英文提出了堅持南海主權的範圍問題。近來美國通過智庫、學者頻繁遊說台灣澄清斷續線的法理含義,即將接掌當時國民政府處理斷續線重要歷史資料的蔡英文會如何應對?按美國意願澄清還是按照維護中華民族祖產來堅持?這些都是蔡目前未宣示,但上台後須面對的,尤其是在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之際。

蔡英文維持兩岸分裂現狀需要美國的支援,決定了她也需要配合或至少不忤逆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包括美國的南海立場。可是,美國也希望蔡英文不要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如果將來蔡英文複製美國的南海立場而導致兩岸關係惡化,未必符合美國利益。儘管早在2014年美國學者葛萊儀(Bonnie Glaser)就曾建議台灣審查當時劃定斷續線的初衷,繼而確定哪些南海地物是島嶼,哪些是岩礁,然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主張台灣的海域範圍,這樣就不必涉及需要修訂中華民國憲法有關國界條款或改變主權主張的問題,也即維持現狀。但現狀是什麼、應維持什麼樣的現狀絕非美國說了算,未來若因蔡英文的南海主張而導致台海局勢動盪,同樣會危及美國在台海的利益。

未來南海政策評估

近年來,民進黨內部對南海問題出現了相當不同的論述。2014年5月27日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研究員的學者包淳亮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稱越南發生反華暴動導致台商受災,認為太平島與台灣百姓並無多少利害關係,每年還要支付數億元維持費用在這個「雞肋」,所以應該把太平島這個「不良資產」賣給大陸。民進黨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旭成表示,台灣應該調整對南海領土的主張。而曾任民進黨國安會副祕書長和國防部副部長的柯承亨也指出,「民進黨正在思考是否要放棄台灣以現有的U型線為界線對南中海主權的主張;以前所謂的歷史的水域跟我們實質上的控制還是有區別的」。

對此,台灣不少學者批駁指出,民進黨若真放棄南海主權,是「未戰先降、未談先讓」,必遭歷史唾棄。台灣學界的堅持和呼聲會對蔡英文當政後的南海政策調整形成制約。

由此看來,迫於內外因素,與兩岸關係聯結在一起的、未來民進黨的台灣南海主張、政策會發生變化,但難以出現「斷崖式」的調整。具體的估計是:首先,應不至於明確否認當前台灣宣示的原則性的立場、主張,但可能擱置或保持沉默。其次,繼承和進一步加強當前台灣南海政策中的消極面,如強調台灣處理南海爭端與美國立場一致,到進一步強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拉大與大陸立場的距離;從強調不與大陸合作,到進一步表明不認同大陸的南海維權方式。第三,進一步強調台灣作為聲索方平等參與有關南海的協商,凸顯主權地位。第四,口頭堅持模糊的南海主權,但主權範圍限定在太平島及周邊海域,進一步減少具有較強主權宣示性的活動,對一些東南亞聲索國在南海島礁和海域的侵權活動可能保持選擇性回應以利推行「新南向」政策。對美國極為關注的斷續線問題,迫於島內政治形勢及兩岸關係惡化的壓力,應不至於公開宣布放棄,但有可能按照美國的意圖進行零星說明。

倘若民進黨真的能夠針對南海採取任何放棄的手段,其終極目的不外乎台美政治利益;此手段一旦成功,也等於可以比照複製在東海(釣魚台)和台灣海峽(金門、馬祖、東引)上;此不僅可能衝擊未來的兩岸關係,甚至會牽動中美試圖形成的新型大國關係。因此可以說,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的重大考驗,不在台海,而在南海。

(作者係暨南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週四, 11 四月 2024

越南、菲律賓隊太平島虎視眈眈。保國衛疆需有萬全準備,本刊獨家報導,如果太平島遭敵軍占領,台灣將如何「奪島」。

太平島為南海最大島嶼,島上年降雨量約3,000公厘,雨水滲入地表後,儲存在不滲海水的珊瑚礁岩層中,全島有足夠且潔淨的地下水可供飲用,是南海條件最好的開發基地。

太平島位居南海要衝,若進駐有效制空、制海戰力(長程防空飛彈與長程反艦飛彈),可扼控南海地區的海空交通運輸,亦可成為南海的軍事前進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目前越軍占領太平島以東,約13公里的敦謙沙洲,駐有越軍步兵部隊,太平島以南約22公里的鴻庥島,越軍駐有砲兵部隊,有能力以增程火砲,轟毀太平島所有軍事設施後,掩護敦謙沙洲越軍襲擊占領太平島。

菲律賓在鄰近太平島東北方的中業島,駐有一支特種部隊,設有防空火炮,修建12棟營房,2015年向聯合國常設仲裁法庭提交15項訴求,包括「裁定太平島只是礁岩而不是島嶼」,意圖貶低太平島的地位,而伺機奪佔。

假如敵軍占領太平島

敵軍編組正規與非正規小型登陸艦隊,於優勢海空戰力掩護下,在戰機炸射、艦砲轟擊全島後,以一個特種加強連部隊,突擊登陸我太平島,擊潰駐守太平島海巡部隊,俘虜殘存官兵,太平島遭敵占領。

國防部召開緊急作戰會議後,按照固安作戰計畫,飭令由責任區的第四戰區(第八軍團),盡快發起「衛疆作戰」,編組優勢兩棲特遣艦隊,以優勢兵力與火力,前往太平島,殲滅所在敵軍,收復國土。

衛疆作戰使用兵力

登陸部隊:一個陸戰隊加強步兵連官兵約200人,兩棲登陸裝備為:LVT-P5-E1工兵車,LVT-H6-105公厘兩棲砲車,AAV-7兩棲突擊車,一個工兵連約110人、一個跑道搶修軍勤隊約150人。

空軍部隊:性能完成提升的F-16C/D戰機、「長征」長程武裝無人機、P-3C反潛機、C-130運輸機。

海軍部隊:紀德級艦一艘、成功級艦二艘、康定級艦一艘、濟陽級艦一艘、新港級兩棲登陸艦二艘、補給艦一艘。

樂山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

對太平島周邊海空域,實施綿密偵蒐,掌握敵情最新情況,新竹樂山長程預警雷達是目前全世界最強、最先進的長程預警雷達,偵蒐距離超過3,500公里,位於海拔2,600公尺高山,可清晰俯瞰朝鮮半島、日本、中國大陸、中南半島、南海地區、菲律賓、馬來西亞、所有海域空域的軍事與非軍事行動。

可同步偵測大量空中與水面目標,追蹤鎖定上千個威脅最大目標,實施戰管監視,以Link-16數據鏈路系統,迅速通聯、指揮、管制三軍主戰兵力接戰。

戰場偵照:立即起飛「長征」長程武裝偵照無人機,約3.5小時可達太平島15,000公尺高空,實施戰場偵照,所得高解析度影像經由鏈路系統立即傳回戰情中心,由情報單位分析敵情現況,作戰單位策定攻擊兵力與火力。

長征無人機為高級複合材料製成,機體塗有反雷達塗料,6,000公尺以上高空,無聲無息,肉眼無法察覺,雷達難以偵測,作戰半徑1,900公里,滯空時間20小時。在作戰期間,長征機可分批保持24小時戰場監控,情資傳遞:戰情中心、兩棲特遣艦隊、執行任務戰機。

打擊登陸太平島敵軍

首波段打擊:多枚雄二E巡弋飛彈,以子母彈重複攻擊敵軍防空飛彈、反艦飛彈、雷達、火砲、機槍等陣地,使登陸之敵不易立足。

兩棲特遣艦隊發航。特遣艦隊在F-16戰機與P-3C反潛機掩護下,以戰速向太平島航進。紀德級艦為旗艦,雷達偵蒐距離500公里,有68枚射程137公里、性能優異的標準二型防空飛彈,標準二型亦可轉換作戰模式,對水面艦艇攻擊,紀德艦負責特遣艦隊區域防空。

每艘成功級艦有4枚超音速雄風三型反艦飛彈,雄風三型有效射程200公里,以2.5馬赫高速(每秒飛行832.5公尺)、低於7公尺高度掠海飛行,270公斤穿甲高爆彈頭,毀滅力強大,作戰測試時5,000噸靶船一枚雄三就擊沉,是大型艦船與航母殺手,成功艦負責制海作戰。

康定級艦、濟陽級艦搭載S-70C反潛直升機,負責反潛作戰,新港級登陸艦兩艘、一艘負責運送登陸部隊,一艘載運作戰勤務部隊。

第二波段打擊火力:以電磁脈衝彈頭的雄二E巡弋飛彈,攻擊敵水面艦艇,癱瘓敵各艦艇的雷達系統、光電系統、戰鬥管理系統、電戰系統,造成敵艦隊失聯,迫使敵出動戰機機群支援。

第三波段攻擊:在鋪路爪雷達充分掌握敵機動態情況下,優勢F-16戰機於埋伏敵機返航空域,以電戰莢艙干擾敵機雷達、航電系統同步,發射大量先進AIM-120空對空飛彈,在100公里以外,對敵戰機實施飽和攻擊,殲滅敵機機群,掌握太平島空域制空權。

第四波段攻擊:出動4批F-16戰機,每批掩護一架加掛4枚空射魚叉飛彈的P-3C反潛機,對在癱瘓狀況下的敵艦艇,分四波段做反艦飛彈飽和攻擊,預判可重創敵艦隊整體戰力。

第五波段攻擊:在掌握空優情況下,出動F-16戰機,以小牛飛彈擊沉敵殘餘艦艇;並以集束炸彈與燃燒彈,攻擊鄰近太平島駐有敵軍部隊的島嶼。

第六波段攻擊:以電磁脈衝彈頭雄二巡弋飛彈,攻擊太平島,遮斷太平島敵軍所有雷達系統與電訊聯絡。

第七波段攻擊:F-16戰機以雷射炸彈與火箭莢艙,炸射太平島敵軍,實施登陸前壓制攻擊。

登陸日作戰行動    

1.深夜掌握海空優勢,特遣艦隊到達海上攻擊準備位置。

2.深夜兩棲偵搜大隊特遣偵搜組,完成登島偵查。

3.拂曉前特遣艦隊進入攻擊發起位置。

4.拂曉、特遣艦隊各型艦以艦砲砲擊太平島敵軍目標,以紅雀無人機-戰場監偵,驗證戰果。

5.兩棲登陸艦於泊地碇泊,登陸部隊各型兩棲甲車,從兩棲登陸艦艦艉艙門泛水,在海上編排登陸舟波。

6.各登陸舟波開始突擊登陸,登陸部隊於LVT-H6砲車與AAV-7突擊車火力支援下,攻擊掃蕩島上殘敵,解救被俘海巡署官兵,兩小時內完成太平島光復作戰。

海陸空鞏固島嶼戰力

後續登陸舟波:運送工兵連與跑道搶修軍勤隊,工兵連搶修太平島碼頭,軍勤隊搶修跑道。

戰備空運:跑道搶修完成後,C-130運輸機分批運送:陸射劍二防空飛彈、35快砲、陸射雄二、84聯裝鋼鏾火箭炮塔、中程偵蒐雷達、銳鳶無人機、迅速充實太平島作戰能量。

強固戰力:後續運輸艦運送M41-D戰車排、抗炸碉堡建材,建築強固防禦工事,成立軍事指揮部,陸戰隊加強連與海空軍作戰部隊、勤務支援部隊正式進駐,海軍進駐錦江級艦與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各一艘,以堅強戰力確保太平島安全。

(作者係資深國防諮詢委員)

週四, 11 四月 2024

美國媒體利用川普吸睛也吸金,川普則利用媒體打免費廣告,各取所需,終於形成了勢不可擋的「川普現象」。

《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在3月28日的一篇文章中將川普的崛起歸咎於媒體人,尤其是電視新聞的同仁:他們把話筒遞給川普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事實核查或嚴格的背景調查。據3月30日的媒體報導,歐巴馬對於美國媒體在未經事實查證與分析之前,大幅度報導川普的一言一行表示強烈不滿。紀思道說,儘管有不少媒體人都嘲笑川普,但事實通常是他把媒體玩弄於鼓掌之上。媒體人本來應該是看門狗,卻成了哈巴狗。

當然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即使記者質疑川普那些不實的言論,情況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觀,他的支持者會跳出來挑這些問題的毛病,而不會認為川普那些錯誤百出或站不住腳的講話有什麼問題。川普能夠吸引到比其他候選人更多的群眾,是因為他的語言辛辣、粗俗,訴諸直覺,一般民眾卻認為他能接地氣、通人心。他聳動的言論固然為人所詬病,但也有很多人認為他敢說出普通人內心的焦慮及他們對當局的不滿。川普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反精英」、「反建制」的參選人,因此,當他受到精英及主流媒體的批評時,選民都不會太在意。他恣意張狂,但民眾感覺到爽,因此愈張狂愈有人氣。川普民粹式的崛起可說是美國大眾和精英階層之間差距日漸擴大的結果。

媒體利用川普吸金

在共和黨首場電視辯論後,媒體尤其是電視頻道發現川普是高收視率的保證,吸睛也吸金,他已成為電視的金母雞。川普登上選戰舞台之際,恰好是媒體極度擔心自身財務前景之時,川普現象的出現,讓它們轉危為安。在辯論之夜,CNN 30秒的廣告居然要價20萬美元,是平常的40倍,這是足球超級杯過去5年廣告費的總和,其黃金時段的收視率上升了170%。CBS的總裁不無得意地說,川普「可能對美國不好,但對CBS卻太好了。」媒體需要川普,就像吸食毒品上癮的人需要來上一劑一樣。歷來是候選人依賴媒體,媒體依賴某一個候選人的現象可謂史無前例。

川普曾經是電視真人秀的明星,他擁有高超的媒體手腕,把美國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三大電視台弄得隨他團團轉。川普知道無論他說什麼,都會受到上述傾民主黨媒體的抹黑和攻擊,索性不時拋出驚人言論或製造新聞。結果是,川普在各種新聞中出現的頻率遠超過任何人,連幾個抗議者在川普的集會中被驅逐都能成為國家級新聞,這等於主流媒體替川普做免費廣告。川普只花了一千萬元打廣告,在所有的候選人裡是最低的,但各種新聞評論、政論節目,以及網路社群媒體的討論與散播,讓川普享有大量免費的曝光。據統計,迄今為止,川普大概獲得近20億美元的免費曝光,不僅在這次選戰中傲視群雄,可能也是有史以來獲得最多免費曝光的候選人。

從2015年6月16日川普宣布參選到9月,CNN就對他進行了2,159次的報導,他在FOX也被討論了1,540次,MSNBC電視台也發布了1426次有關他的消息。2016年3月8日,川普贏得三個州的初選,4月19日在紐約州大贏,開票之後,CNN、FOX和MSNBC全程轉播川普的記者會,時間長達45分鐘。左、中、右媒體一致給一個候選人這麼大的舞台,真是前所未有。

川普與媒體相互依賴

川普與媒體存在一種奇特的相互依賴,因此,即使他對媒體不假辭色,有時甚至惡言相向,但媒體卻不敢封殺他的言論。不可預測、不按牌理出牌是他的競選策略,挑起爭議是他文宣的核心手段。每當他需要引起注意,就會在造勢場合或社群媒體上發表一些奇談怪論,透過支持者爆量附和及分享,新聞網站與電視新聞深怕漏掉新聞必定跟進報導,即使有媒體表達譴責的立場,這些負面輿論引起川普陣營支持者的反擊,反而凝聚了支持群眾的士氣。

川普看準當前媒體產業環境艱難,尤其是收視族群不斷萎縮的電視新聞,亟需一劑強心針,而每當他發表辛辣言論就能刺激收視率,這樣互蒙其利的共生關係讓電視台不敢不大幅報導。至於新聞網站,也能從報導川普中賺取點閱,以及由此帶來的廣告流量。正因為如此,川普曾得意地說,不知何故,只要他在推特一發文,不到幾秒就有新聞媒體爭相引述。

此外,他還擁有700萬追蹤者的推特帳號,川普透過社群媒體呼風喚雨的能力,自然是新聞媒體不得不配合的關鍵。社群媒體時代的候選人不必再靠舉止風度,而是要有能吸引點閱擴散的線民語言,這樣就算各家媒體不報導,候選人的音量仍會在社群媒體上放大,直到大到媒體不得不報導。這時媒體只有被牽著鼻子走的份,畢竟媒體擔不起失去流量的風險。

川普四面樹敵,但由於與新聞媒體存在著共生共榮的關係,他並沒有處處碰壁,加上他又是社群媒體的玩家,因此,形成勢不可擋的川普現象 。當川普宣布參選時,人們並沒有把他當一回事,但隨著新聞媒體的哄抬,他變成了選戰的焦點,媒體與美國政治的基本關係也從而改變。

(作者係美國紐約和統會前會長)

週四, 11 四月 2024

日本政府繼續對中、韓說三道四,並擬藉強化日美同盟攪局南海,2016《外交藍皮書》可一窺其策略。

4月15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內閣會議上報告了《2016年外交藍皮書》,回顧並前瞻了國際局勢與日本外交。該藍皮書發布時間離日本《新安保法》開始實施,「集體自衛權」正式解禁,日本在二戰後首度從「不戰之國」轉為「可戰之國」,不到一個月,因此受到全球各界關注。

厚韓薄華   韓不領情

首先,2016《外交藍皮書》最大的特點是「厚韓薄華」,一方面展現出對韓國十分友好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卻對「中國威脅」大肆渲染。該報告稱「韓國是與日本擁有共同戰略利益最重要的鄰國」,並指出去年底日韓兩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代表「日韓關係出現重大突破」,顯示日本想進一步拉攏和韓國的關係。尤其自朝核問題再次連環爆發,在面對共同威脅下,日韓關係確實有趨近的態勢。

然而,日韓之間的領土爭端並未解決。去年和今年的日本《外交藍皮書》均將「獨島」(日本稱為「竹島」)視為日本的領土。對此,韓國外交部發表聲明予以強烈譴責,指出獨島是韓國的固有領土,日本應立即停止對韓國領土主權的挑釁。同時,也否認日韓關係「升級」一說,看來日韓關係的跳躍升級恐怕並非易事。

霸占釣島   染指南海

其次,新版藍皮書一方面指出「穩定的中日關係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不可或缺」,並表示「將反覆與中方對話」,但另一方面卻繼續霸占對釣魚台列嶼(日方稱尖閣諸島)的「主權」,並且以一個域外國家的身分干涉南海問題。該報告延續往年的說法,指稱釣魚台列嶼是日本的固有領土,批評中國大陸船隻多次進入釣魚台附近的日本「領海」,同時還表示南海問題具有「來自多國的擔憂」,對於中國「憑藉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表示關切,並強調「依賴海上運輸的日本,為了確保行經安全,與國際合作是必要的事」,進而鼓吹國際社會聯合維護「自由開放的和平海洋」。

日本在指責中國將南海軍事化的同時,自己卻正在將東海軍事化。就在發布報告的同一天,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已經完成針對釣魚台周邊警備、共配備12艘巡邏船的「尖閣專隊」組建完成,而其防衛省也已於距離台灣蘇澳港僅110公里、距離釣魚台僅150公里的與那國島上完成首次駐軍,購置配備了12架MV-22魚鷹式旋翼機和6架F-35隱形戰機,成功試飛C2戰略運輸機,啟用最新的雷達站,將日本在第一島鏈的監控範圍向前推進370多公里。

防衛省還計畫於2018年以前,在距離釣魚台僅150多公里的石垣島派駐機動警戒部隊,在宮古島部署地對空導彈部隊。此外,日本未來10年將投資3.72億美元用於打造軍用無人機部隊,以因應中日可能在東海爆發的領土衝突,美國智庫專家甚至擔心未來中日雙方可能在東海爆發無人機戰爭。

日本除了在東海加速軍事化之外,也以美國的側翼之姿積極攪局南海,派遣潛艦及兩艘護衛艦訪問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及越南的金蘭灣,向菲律賓提供包括雷達技術、反潛偵察機、巡邏艦等軍事武器,並派遣伊勢號護衛艦前往在印尼巴東海域舉行的「科摩多」多國海上演習。伊勢號是以直升機護衛艦作為偽裝的航空母艦,可以起降F-35B艦載機和魚鷹機。

對於日本在東海和南海的咄咄逼人,台灣和大陸兩方都予以嚴厲抨擊。報告出台當日,馬政府便立即發布嚴正的抗議聲明,強調「堅持釣魚台列嶼主權之立場絕不動搖」;而大陸外交部更嚴厲批評日本「無視南海問題的基本事實,混淆視聽,在國際社會大肆抹黑中國」。中日關係的惡性螺旋在安倍政權期間恐怕很難逆轉。

日美戰車   綑綁升級

此次《外交藍皮書》與往年一樣,重申了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和安保的基石,但不同之處在於強調《新安保法》對於日本安全和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執行範圍也沒有地理限制了。由此可見,安倍右翼政權以「積極的和平主義」為名來推動「俯瞰地球儀外交」,實則是在和平的外衣下不斷推進「新軍國主義」復辟。

將今年《外交藍皮書》關於日美同盟的內容,對照近來日美兩國分別在南海和東海的頻繁動作,再加上美國借朝核危機與薩德反導系統來強化美韓軍事合作與美日韓聯合對朝制裁,以及在台灣即將政黨輪替之際日美兩國加大對台灣內部的滲透,可以明顯看出,美日同盟的戰車已經相互綑綁升級,美國時而扮演主攻,時而扮演幕後推手,而日本則時而扮演前鋒,時而扮演支援側翼,雙方藉由黃海、東海、台海和南海等「四海共振」,對中國形成了「四海合圍」的局勢,未來美日對中國的博弈將日益激烈,美日同盟戰車將加劇亞太地區的動盪。

 (作者係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週四, 11 四月 2024

日本新安保法」上路後,其原本的專守防衛已轉為主動態勢,自衛隊飛機、護衛艦迅速密集出入南海周邊活動,躍躍欲試身手。

  由於日本戰後的憲法第九條寫著:日本國民「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以及用武力威嚇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力,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因此,日本經常自誇擁有「和平憲法」,又自詡為「和平國家」。然而,3月29日,日本11項新《安全保障(軍事國防)法》生效,第九條正式「軀殼化」了。

從2014年7月起,安倍政府持續以變更憲法解釋、修法,改變了「和平憲法」的本質。迄今,三支箭的「安倍經濟學」失敗、311地震災區復興延宕,很諷刺地,架空「和平憲法」、增強軍事活動反倒成了安倍唯一實現的「政績」。

專守防衛改為主動態勢

從此以後,不光是對日本、連對美軍等的武力攻擊,凡被認定為會「危及日本生存的事態」,日本就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PKO),使用武器權限放寬;自衛隊在海外可搭救國民等活動範圍擴大。同時,不限於日本周邊,只要日本認為是「重要影響事態」,就可以對他國提供彈藥,甚至參與戰鬥。具體來說,當日本從中東、印度洋進口原油經過南海、東海這一條「海上生命線」一旦有衝突發生,日本就可以跟美國「共同處理」。

日本原本就打著「自衛」之名,具備全球前列的軍事武力,而現今日本不再是「專守防衛」,其飛機、船艦等全球跑,更是「於法有據」,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戰爭、協助盟國作戰,研發武器、出口武器裝備,防衛省還悄悄地推動與產(企業)學(大學、科研機構)合作,促成民間技術應用到「安全保障」上,譬如:理化研究所的戰機匿蹤技術、東京電機大學開發可承載高端雷達的無人機、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製5馬赫超音速引擎等,如此,日本的軍事科技基礎勢必會益發雄厚。也就是說,日本正在吸納民間技術力拼軍事呢。

如果再細細體會日本近來的軍事活動,尤其可感受其已改採主動態勢。早在1月下旬,在美軍駐日橫田基地(東京都)的會議室,美日就迫不及待地舉行了聯合圖上演習。這是美軍與自衛隊首次採用密切聯繫「同盟調整機制(ACM)」的演習,該會議室就是臨時的司令部,由個人電腦顯示作戰行動,美軍、自衛隊官員透過電腦螢幕照面,就狀況變化,討論部隊展開。2月,日本執行完非洲掃蕩海盜任務的預警機飛到越南,返航時刻意飛越南海島、礁上空。

海上自衛隊南海躍躍欲試

而新「安保法」甫生效。日本海上自衛隊船艦即相繼到菲律賓、越南活動。4月3日,潛水艦親潮(Oyashio)號與兩艘護衛艦有明(JS Ariake)號、瀨戶霧(JS Setogiri)號到菲律賓面向南海的蘇比克港停泊,當4月5日起2016年度美、菲「肩並肩」聯合軍演的觀察員,這也是日本潛艦15年來首次訪問菲國港口;該兩艘護衛艦隨後穿過南海,12日開進越南的金蘭灣國際港,這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首次訪問金蘭灣。該港面對南沙群島,居戰略要衝,越戰時是美軍補給基地,越戰結束後一度變成蘇聯的重要軍事據點。現在原本越南對外國船隻進港有特別的限制,但2015年11月中旬日本防衛相中谷元訪問越南時,曾要求越南讓日本海上自衛隊船艦進港。

4月中旬,日本第二大護衛艦伊勢(Ise)號也停靠菲國蘇比克港;該艦3月下旬參加印尼閱艦式、與東協國家共同訓練,接著就到菲律賓做實地航海演訓,同時跟美、菲兩國海軍做3國共同訓練。等於是在南海縱橫航行,雖未駛進大陸和台灣島、礁12海浬內,但一連串的航程幾乎就是繞南海一圈。

從去年秋天開始,美國屢次派出神盾艦等航行於大陸南海島礁之間,日本防衛省官員表示,「今後美國如在南海擴大活動,可能會要求日本共同警戒監視、後方支援」,顯然日本躍躍欲試,就等美國開口。

目前海上自衛隊忙著應付在釣魚台、東海的警戒,尚無餘力長時間到南海進行日常活動,不過,日本政府盡可能支援菲、越建構沿海警備及軍力。譬如:將退役的海上自衛隊教練機TC90借給菲律賓海軍使用,使得菲國海岸偵察能力從原來的300公里擴展到600公里,這比提供海上保安廳使用的船艦等非軍事領域的支援又進了一步。

不難看出,日本是以共同訓練、聯合軍演及提供裝備、操練技術為「餌」,達成與南海周邊國家軍事合作的目的。

日本並非南海爭端當事國,但海上自衛隊船艦卻在南海四周的港口到處「串門子」,「守護日本安全」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南海去?這些穿梭在東協環南海國家的日艦表面上是做「友好親善」訪問、訓練,實則是在拉攏菲、越,企圖和這些國家「防衛合作」,以牽制中國大陸在南海的建設。整體來說,日本頂著「和平憲法」的空招牌,行徑早就溢出了「防衛」、「和平」範疇,且以具有強大火力的軍艦及綿密的軍事活動,積極、主動插手挑弄南海事務。自衛隊無論戰力、活動力都遠超過絕大多數日本所謂的「正常國家」。

(作者係本刊主筆)

週四, 11 四月 2024

3月的德國邦議會選舉,右翼政黨AfD大有斬獲,其主要訴求在於反對執政聯盟的難民政策。梅克爾想合理分配其境內難民,但歐盟其他國家不願配合,只好把難民丟回土耳其統籌處理。

2016年3月13日,德國巴登浮騰堡(Baden-Württemberg)邦、萊茵法爾茲(Rheiland-Pfalz)邦、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同日舉行邦議會議員選舉,成立未滿3年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簡稱AfD)在三邦選舉中都獲得兩位數的政黨選票。

AfD得票率大有進展

在巴登浮騰堡邦議會議員選舉中,AfD獲得15.1%的政黨選票,成為該邦第三大黨,次於綠黨(30.3%)、基民黨(27%)。AfD在該邦議會143個議席中獲得23個席位,還獲得2席直選議席(相當於台灣的區域議席)。

德國國會和邦議會議員選舉,都採取兩票制,第一張選票選政黨,第二張選票選投票人所在選區的候選人。不過,德國選舉採取聯立制,政黨選票候選人名單與區域候選人名單可重疊,通常區域候選人也在政黨選票候選人名單中,因此除少數例外情形,某黨當選議員數係由政黨選票決定。不過,由於德國對直選議席(區域議席)採取單一選區制,小黨要勝出相當困難,因此贏得某個選區的直選議席特別能代表一個政黨的實力。

在萊茵法爾茲(Rheiland-Pfalz)邦,AfD獲得12.6%的政黨選票,一樣成為該邦第三大黨,次於社民黨(36.2%)、基民黨(31.8%)。AfD在該邦議會101個議席中可獲得14個席位。

在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AfD的表現更好,獲得24.2%的政黨選票,成為該邦第二大黨,僅次於基民黨(29.8%)。AfD在該邦議會87個議席中獲得25個席位和15席直選議席(區域議席)。

AfD大多是「抗議選民」

大多數AfD選民是因為對其他政黨失望才會把票投給AfD。根據Infratest dimap的民調,在上述三邦選舉中,巴登浮騰堡邦70%的AfD選民,薩克森安哈特邦64%的AfD選民,萊茵法爾茲邦62%的AfD選民表示,他們是因為對其他政黨失望才會把票投給AfD。

AfD選民對其他政黨失望的主因是德國的難民危機。大部分AfD的選民要求,德國必須對難民進入德國設限。AfD選民擔心大量難民湧入德國會使伊斯蘭在德國的影響力太強,並且使德國的犯罪率升高。過半數的AfD選民表示,AfD雖解決不了問題,但AfD對問題直言不韙。

所謂「問題」即難民危機。對上述三邦大多數的AfD選民而言,只有票投AfD才能表達他們對德國政府難民政策的不滿。目前德國的執政聯盟由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基社黨(基督教社會黨)聯盟和社民黨(社會民主黨)組成。基社黨旗幟鮮明地反對梅克爾的難民路線,然而,基社黨依傳統只在巴伐利亞邦參加選舉。

根據Infratest dimap民調,在上述選舉中,過半數AfD選民認為如果在他們的邦也能選基社黨是好的。巴登浮騰堡邦61%的AfD選民,薩克森安哈特邦57%的AfD選民,萊茵法爾茲邦72%的AfD選民都做了上述表示。而且巴登浮騰堡邦約半數,薩克森安哈特邦77%,萊茵法爾茲邦約半數的AfD選民認為,AfD與極右立場沒有保持足夠的距離。這表示AfD選民主要是想藉投票表達他們對德國政府的難民政策不滿,但如有其他選擇,就不一定票投AfD,而且多數選民對AfD的右翼立場有疑慮。

AfD採右翼民粹路線

AfD成立於2013年2月6日,當初是因反對拯救歐元政策而成立。AfD認為,歐元已經失敗且危及歐洲的整合和各民族間的和平,因此主張解除歐元區,恢復歐盟各成員國的國家貨幣。歐盟成立後,成員國將部分主權讓渡給歐盟,重要事項都由歐盟理事會(由各成員國部長組成的理事會)、歐洲理事會(各成員國總理或總統組成)決定,AfD則主張將歐盟權力下放至各成員國,並要求在歐盟內實施更多的直接民主。換言之,AfD強調德國應以德國為主,不應為了其他國家而傷了自己的利益。

因此,AfD是一個右翼政黨,而且立場比保守的基民黨、基社黨更右。不過,德國一般並不把AfD歸類為右翼極端主義政黨(極右派政黨),而把它歸類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目前德國主要的右翼極端主義政黨是德國國家民主黨(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簡稱NPD)。

2014年AfD贏得歐洲議會席位。同年AfD進入薩克森(Sachsen)、布蘭登堡(Brandenburg)、圖林恩(Thüringen)邦議會。2015年AfD進入漢堡市(Hamburg)、布來梅市(Bremen)(以上兩市地位相當於邦)市議會。2016年上述選舉後,AfD在德國16個邦裡的8個邦擁有邦議會席位。

作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AfD並不完全反對德國接收移民和政治難民,然而,AfD主張吸收高素質的移民。敘利亞戰亂導致湧入德國的難民數激增後,2015年9月初,AfD常委會通過關於移民和政治庇護白皮書,要求恢復德國的邊界控制,在邊界附近實施48小時內對政治庇護申請做初審,並廢止給政治庇護申請者零用金,而來自安全出身國(Sicherer Herkunftsstaat)的人不得向德國申請政治庇護。2015年11月,AfD黨員代表大會又通過決議,要求將政治庇護權的位階置於國家和國民安全之下、德國應規定收留難民數的上限,並廢止難民家屬以依親名義進入德國的權利。

梅克爾被譏製造難民危機

上述選舉後,總理梅克爾承認,難民危機影響了三邦選舉的結果,可是,她會始終如一地堅持她的難民政策,且會尋求全歐範圍的解決方案。梅克爾認為,AfD獲得的選票是針對過多難民造成問題的抗議,選民對伊斯蘭和德國內部的安全感到擔憂。同時,她認為基民黨、基社黨之間的緊張,導致基民黨得票率下跌。

然而,因難民危機感到憂心的德國人,主要將矛頭指向梅克爾。上述3邦選舉後,2016年3月19日出刊的《明鏡週刊》封面是被雞蛋砸中的梅克爾像,上面寫著:「憤怒公民的反叛─你們在上位者騙了我們所有人」。

事實上,2015/2016跨年夜,德國科隆火車站站前廣場爆發大量難民偷竊、性騷擾甚至性侵路過民眾的驚人事件後,德國的難民危機就被推上最高潮,梅克爾也陷入擔任總理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德國重要媒體紛紛對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提出強烈質疑。

2016年1月23日出刊的《明鏡週刊》,封面是顏色溶解中的梅克爾圖像,上面寫著:「梅克爾追求什麼?將導向何方?」該期的主題文章說,梅克爾的難民政策不僅把許多公民搞糊塗了,也使得基社黨擔憂他們的生存。文章想分析:梅克爾如何成為難民總理?是什麼在驅策梅克爾?梅克爾突然間從哪裡獲得相關的果斷和確信?

1月28日《時代週報》(Die Zeit)評論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所配的插畫是拄著枴杖、衣冠楚楚的梅克爾站在懸崖邊,標題是:「她會跳下去嗎?」許多歐洲人認為,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是瘋狂的,但作者認為既非梅克爾也不是其他人瘋了,梅克爾原本是想先由德國接收大量敘利亞難民,再合理分配至各個歐盟成員國,可是其他歐盟成員國不願意合作。

歐盟將難民丟回土耳其

歐盟其他成員國不願接收德國收容的敘利亞難民,梅克爾和歐盟只好將解決難民危機的重心放在土耳其。許多敘利亞難民是先到土耳其,再搭船至希臘。2016年3月18日,歐盟與土國簽署了解決歐洲難民的協定,2016年3月20日起生效。根據該協定,經土耳其抵達希臘的難民將被送回土耳其,自4月4日起希臘開始將難民送回土耳其。該協定生效後,敘利亞難民將從土耳其合法分配至歐盟成員國,但初期數量限制在72,000人以內,遠低於想進入歐盟的敘利亞難民數。

土耳其得到的回報是:最晚自2016年6月起,歐盟將給予土耳其免簽證待遇,而且歐盟將與土耳其進行新一輪的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對話。財政援助更不在話下,歐盟已決議給土耳其30億歐元作為安置難民的費用,上述協定簽署後,經費轉交的速度會更快,而且至2018年會再增加30億歐元的援助。

(作者係德國波昂大學社會學博士)

週四, 11 四月 2024

普丁3月中突然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引來各方猜疑。雖然俄國只是改變戰術行動,但阿塞德政府仍然擔心其地位不保,敘利亞和平遙遙無期。

3月14日,俄國總統普丁宣布從敘利亞撤軍,敘國政府與反對派在日內瓦展開新一輪和平談判,以及俄敘聯軍日前攻克敘利亞中部重鎮帕米拉等一連串重大發展,在在引起國際關注。不過,俄國撤軍是否會影響到國際聯軍對伊斯蘭國(IS)的攻擊行動、動搖敘利亞阿塞德政府及中東未來的情勢等,才更值得注意。

普丁突然宣布撤軍

普丁突然宣布,俄軍在敘利亞的任務大致完成,因此俄軍主力自15日起從敘國撤出,惟保留部分武力和軍事基地,戰機也會繼續支援敘國政府軍攻擊IS。最近俄敘聯軍已在敘國中部古城帕米拉(Palmyra)取得重大勝利,宣布撤軍後不久,普丁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通電話,雙方就敘利亞情勢交換意見,白宮亦希望以政治方式解決敘國內戰。

儘管如此,普丁此舉仍然引起外界各種揣測,甚至懷疑俄敘關係是否生變,蓋因數月前阿塞德政府一再挫敗岌岌可危,直到俄軍介入後始轉危為安,因此俄國突然撤軍,可能是普丁對阿塞德政權的穩定已有信心,但亦可能是克宮企圖逼阿塞德向反對派做出某種讓步,因為最近在日內瓦的和談,敘利亞政府堅持阿塞德的去留為最後底線,或與莫斯科希望談判能取得實質進展的看法有別。此外,全球油價暴跌和西方制裁,對俄經濟已產生極大壓力,宣布撤軍亦有可能是想擺脫戰爭的困境。俄報指出,俄軍介入敘國內戰,每日軍費高達300萬美元。

根據報導,在俄戰機大力支援下,3月27日敘國政府軍已攻克從去年5月以來,遭IS佔領的帕米拉及其附近地區。對阿塞德政府而言,這項勝利極具戰略和象徵性意義,因為帕米拉緊扼大馬士革與荷姆斯市公路要衝,不僅可掌控通往敘國東部大省戴爾組爾(Deir Ezzor),亦有助於政府軍未來北上收復IS首府拉卡(Raqqa),難怪阿塞德稱此項勝利是敘國政府與其盟友的「重大成就」。

撤戰機但攻擊仍持續

普丁對撤軍雖做了說明,但未來將如何打擊IS聖戰份子仍留給各方極大疑慮。在俄國海、空軍強力打擊下,敘國反對派已受到相當損失,但目前還不能說俄敘聯軍已全面勝利。俄國防部長邵亦古(Cергей Шойгу)在出席普丁所主持的會議中表示,俄敘聯軍已收復400多處原為IS佔領的城鎮,並為阿塞德政府奪回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過,那僅占敘國領土的5.4%,目前大部分土地仍為恐怖份子盤踞。他特別指出,帕米拉附近有三處大型油、氣田,過去這些資源一直為恐怖份子控制,現在敘國政府已可自行開採和提煉。

俄軍事觀察家涅卡契夫(Юрий Неткачёв)中將認為,俄羅斯減少在敘利亞駐軍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因為敘利亞的政治問題,無法以武力解決,最近各方推動的日內瓦和平談判,對敘國未來發展極為有利。其次,俄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雖極為有效,但所費不貲,對經濟情況不佳的俄國是沉重的負擔,所以,改變戰略方式,對俄國較有利。第三則是氣候因素,目前時節敘國沙塵暴非常嚴重,對俄戰機攻擊行動的影響極大,在敘利亞維持龐大的空軍武力似無太大意義。

氣候改變戰術行動

俄戰機目前每天出擊20至25次,最近多向帕米拉附近山區和沙漠裡的IS部隊進行攻擊。敘國政府未來極有可能將IS恐怖份子逐出敘利亞國境,但有幾種氣候因素會影響俄軍行動,第一就是變化無常的沙漠氣候,最近正是敘利亞的雨季,而且經常發生沙塵暴,使用戰鬥直升機的攻擊效果比戰機更佳,如果沒有高射炮等地面武器的威脅,其實戰鬥直升機才是阻止敵人入侵的有效工具。

最近俄羅斯派出KA-52(鱷魚式)及Ми-28H (夜獵者)戰鬥直升機進駐敘利亞,加入12架先前已派駐此間的Ми-24、Ми-25和Ми-8空軍作戰部隊。這批新型的戰鬥直升機不僅性能特佳,而且擁有優異的作戰團隊。這些戰鬥直升機主要攻擊目標是坦克、裝甲車、裝甲運兵車和地面部隊,因此這些全天候直升機可隨時為敘國地面部隊提供最有效的空中支援。

這些俄製戰鬥直升機是IS恐怖份子的最大剋星,過去它們在車臣的作戰行動中發揮過極大作用,除非IS擁有新式防空導彈系統,否則很難對這些戰鬥直升機構成威脅,況且這些直升機長於夜戰。當然,對IS的攻擊仍以敘國地面部隊為主,最近敘國地面部隊已經過全面改編,此次帕米拉軍事行動就是由敘國政府軍、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拉克軍人所組成的國際聯合部隊所進行的。由於美軍稍早亦曾對該城軍事目標進行空襲,因而外界揣測美、俄是否要聯手協助敘國政府軍。

另根據俄國國防部長的報告指出,俄軍短期內要在敘利亞成立一支由不同來源、小型而有效的多國部隊,再配合俄國衛星情報、無人機、戰鬥機群,以及地中海、裏海水面和水下武力的協同作戰,才能有效地打擊IS恐怖份子。

敘利亞仍有分裂危機

3月24日美國國務卿凱瑞訪問莫斯科,曾就敘利亞內戰及IS在中東、北非地區擴大等問題與俄外長拉夫諾夫商議,並希望雙方能在敘利亞和平問題上取得共識。由於普丁發布撤軍指令,正好跟敘國政府與反對派日內瓦新一輪會談同一天,因此敘國反對派沒有理由拒絕此項和平談判。

以色列總統里夫林(Reuven Rivlin)更在普丁宣布撤軍後的3月16日訪問莫斯科,希望俄國支持以色列的中東政策。里夫林表示,俄軍撤退後,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在敘利亞的勢力將大幅增強,甚至有可能形成軸心;真主黨實力增強對俄、以均不利,況且莫斯科並不希望伊朗在敘利亞的影響力繼續膨脹。

俄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薩然(Владимир Сажин)指出,俄伊兩國對敘利亞的立場不同,德黑蘭不希望與其關係友好的阿拉維教派(阿塞德)政府倒台,但對莫斯科而言,無論遜尼、阿拉維甚至基督教,任何教派政府,只要能理解俄國在該地區的戰略需求,均可與之合作。因此,伊朗即使與俄羅斯關係極為友善,但俄、伊兩國的合作仍然非常有限。

普丁宣布撤軍對美國和阿塞德的對手雖是一大喜訊,但此行動對莫斯科本身、大馬士革和真主黨則是一重大打擊。不過相對的是,俄國如果繼續減少其在敘利亞的軍力,雖有利於敘國推動和平談判,但有可能導致敘國內部分裂。

有分析認為,俄軍撤出不僅會使阿塞德地位動搖,而且會造成敘利亞的全面崩解,特別是敘國北部的庫德族。目前該地庫德族已提出自治的要求,主張敘國三處庫德族地區應成立聯邦。此項要求立刻引起安卡拉和巴格達當局的極大不安,因為土耳其東部和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日近蠢蠢欲動,是否會再次發生變化?

對阿塞德政府而言,敘國政府在俄軍戰機支援下最近攻克帕米拉,具有戰略和象徵性意義,這也是IS自2013年以來的重大挫敗,難怪阿塞德抨擊美國所領導60多國聯軍的反恐行動,根本不及俄軍一年的成效。因此,普丁宣布撤軍自然引起各方疑慮。此外,阿拉維教派日前發布聲明要與阿塞德劃分界線,這眾叛親離的發展也是一種隱憂。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