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01 八月 2024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即將針對數千名癌症患者,進行個人化癌症疫苗的臨床試驗,這是目前抵抗癌症的最新輔助治療方式,預計將獲得寶貴的治療數據,提供後續參考。截至2024年6月為止,已經有30多家醫院和NHS簽署了這項試驗協議。

如同新冠肺炎的mRNA疫苗一樣,科學家必須先從病患切下來的癌細胞上面(個人化),尋找出數個特殊的蛋白質,當作標靶,然後把製造此蛋白質的藍圖(mRNA)打入體內,身體就能大量製造出這些特殊的蛋白質(無害),以此來喚醒免疫系統鎖定這些在癌細胞上面的標靶蛋白質,予以追殺並滅絕所有剩餘/脫逃的癌細胞,極大幅度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55歲的艾利奧特(Elliot Pfebve)是英國第一位接受個人化疫苗輔助治療的病人,他罹患了大腸癌(任何癌症都可以),在接受常規的切除手術和化療後,隨即於伯明翰市的伊麗莎白女王醫院進行了個人化疫苗注射。他很感謝英國的全民健保,提供他這項最新的治療方式,他在接受疫苗注射前做了一些功課,覺得相當可行。

如果這次千人試驗成功的話,真的是醫學上的大突破,將會幫助成千上萬的癌症病患,讓他們遠離復發的陰影。主治醫師表示,埃利奧特在接受手術切除和化療後,他的血液樣本內仍存在癌細胞的DNA片段,但從影像學上面卻找不到它們,這使得患者癌症復發的風險增加。於是,艾利奧特加入了德國BioNTech和瑞士Genentech共同開發的疫苗臨床試驗,該疫苗技術來自輝瑞─BioNTech的新冠mRNA疫苗。

疫苗被當成治療癌症方法

疫苗通常是為了預防疾病而設計的,但這支癌症疫苗卻是在癌症確診後,被拿來作為一種治療方式,雖然都是激發免疫系統去尋找敵人,但一個是擊殺正想進入身體的敵人(預防),另一個則是擊殺已經在身體裡面造成病痛的敵人(治療)。艾利奧特切下來的腫瘤樣本,先被送往德國BioNTech實驗室,在那裡找到多達20個他個人癌細胞上面的特殊蛋白質,然後設計出可以製造這些流氓蛋白質的mRNA。簡單來說,該疫苗就像一張「通緝海報」,能夠向免疫細胞揭露隱藏在體內殘餘癌細胞的外貌特徵,便於追殺。每位病患將注射多達15次的個人化疫苗。

艾利奧特在注射疫苗後,除出現輕微發燒外,沒有其他問題。英國NHS執行長普里查德(Amanda Pritchard)認為,替癌症病患注射個人化疫苗,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英國政府尋求開發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來阻止癌症。NHS轄下國家癌症臨床主任強森(Peter Johnson)也表示,長期以來,許多癌症縱使手術成功切除,仍然有些會再度復發,原因是體內殘留的癌細胞,我們找不到,利用疫苗來清除那些脫逃的癌細胞,是相當聰明和有效的方法。

疫苗可能治癒黑色素瘤患者

2024年5月,英國赫茲郡(Herts)史蒂文納吉市(Stevenage)的52歲音樂家史蒂夫楊(Steve Young)接受了針對黑色素癌(最致命的皮膚癌)的個人化mRNA疫苗,該疫苗名為mRNA-4157(V940)。這個腫塊在史蒂夫頭皮上長了多年,直到去年8月才確定該腫塊是癌症才驚覺不妙。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CLH)的醫生將此疫苗與另一個免疫藥物「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或商品名「吉舒達凍晶注射劑」(Keytruda)一起合併使用,共同擊殺癌細胞。此疫苗是由另一家市場競爭對手,美國默克/默沙東藥廠和美國莫德納(Moderna)所共同開發的,使用與莫德那新冠疫苗相同的技術,此疫苗也已在包括澳洲在內的許多國家進行臨床試驗。

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的研究員蕭博士(Heather Shaw)表示,這種疫苗極有可能治癒黑色素瘤患者,他們正在對其他癌症(肺癌、膀胱癌和腎癌)進行測試。英國倫敦、曼徹斯特、愛丁堡和利茲等8個中心招募了60-70名患者在進行試驗,參與者必須在過去12周內接受過手術切除高風險的黑色素瘤。一位楊先生(Young)正在倫敦接受疫苗治療,他對媒體說,參與試驗,讓我感覺是在積極對抗潛在的癌細胞,雖然掃描沒有發現癌細胞,但癌細胞仍然有機會漂浮在某個地方,只是沒被發現而已,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是消極地追蹤,坐在那裡等待結果,而是應該貼出通緝海報,放出騎兵,積極去追殺他們(疫苗)。

接受疫苗注射降低復發率

黑色素瘤發現得越早,治療就越容易,痊癒的機會也就越大。去年12月這支疫苗發布了2期臨床試驗報告,在接受免疫藥物「吉舒達凍晶注射劑」合併疫苗注射的患者,3年後死亡或癌症復發的機率,大幅度降低一半(49%),而且,副作用也不大,只有疲勞和手臂酸痛,這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似乎和接種流感或新冠疫苗相類似。

最後,專門研究治療黑色素瘤的澳洲名醫史柯勒博士(Richard Scolyer),去年不幸罹患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通常活不過一年,但由於他使用了免疫藥物加上個人化疫苗的治療,如今活得好好的,沒有復發跡象。顯然,個人化癌症疫苗的前景是可以被期待的。

(作者係藥理學教授)

週四, 01 八月 2024

今年6月美國公債已高達34.83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諾貝爾獎得主Paul Krugman日前指出,國債與個人的債務不同,政府不必償還所有債務。

202203015840834769 1225

主要國家持有美債現況

中國大陸因持有美國政府公債而受到廣泛關注。中國2014年持有4兆美元的美國公債,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中美關係緊張,2020年中國持有的美債數額降至1兆3,340萬美元,2022年4月之後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始終低於1兆美元。中國於2022年拋售700億美元的國債,2023年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降至8,700億美元,2024年6月底中國持有美債規模更降至7,750億美元,創下十多年來的低點。

對於一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來說,國債是一項合乎邏輯的,投資,2022年美國制定晶片法,意在防堵高端晶片輸出到中國,導致美中兩國博奕升溫,中國當然有理由連續減持美國國債。

反觀日本,2024年6月日本持有的美債金額為1兆1,700億美元,是中國的1.5倍。日本之所以成為美國的最大公債持有國,應該與近年來日本的低收益率和負收益率市場有關,持有美債對日本銀行與投資人來說,相對有吸引力。

英國是持有美債第三名的國家,2024年6月英國銀行及投資者持有7,010億美元的美債。英國購買鉅額美債,可能與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債仍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之一有關。

俄羅斯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幾乎就出清了所有美債。各國持有美債的狀況,反映了這些國家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同時也凸顯美債市場對全球投資者仍具一定的吸引力。

美債未償金額持續擴大

美國國會自1917年首次引進債務上限制度,規範美國財政部可承擔的國家債務數額,主要用意在於讓聯邦政府放手辦事,不需要發行每筆債務時都得先申請國會的批准。不過,自2003年以來,美國國債以每年平均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美債上限成為國會對聯邦政府可以發行公債金額的最高門檻。由於醫療、社會保障等項目的必要開支逐年增加,政府稅收可能不足以支付。2009年12月,歐巴馬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提升美債上限法案,將美債上限從2,900億美元提高為12.4兆美元。2019年,美債發行量再次觸及債務上限,2020年又受到全球疫情嚴重衝擊,使得美國政府的舉債金額不斷攀升,拜登總統宣布自2021年8月1日起,美債的發行限額再度提高至28.4兆美元,一旦達到該債務上限,美國聯邦政府就不能再舉債。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與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曾於2023年示警,美國國會應盡快調高舉債上限。有鑒於美債是全球基準安全資產,持有美債的國家眾多且持有的金額龐大,違約可能導致第三次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GDP將下降,失業率上升,美國家庭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多重影響,例如無法獲得社會計畫付款、社會保障或住房援助,抵押貸款和信用卡債務的利率也會上升。

財政責任法延長舉債期限

美國公共支出不斷增加,表2顯示,2024年1月美債已達34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為緩解財政赤字,參議院於2023年6月通過決議,在2025年1月1日前,暫停美國政府的舉債上限,拜登簽署《財政責任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 of 2023),其中包括刪減美國國稅局(IRS)有關強化稅務執法和技術更新的資金,收回IRS對COVID-19疫情紓困未使用完畢的款項。

今年3月,拜登發表「2025年度預算計畫」,再次提出將針對全美最富有的1%美國人的所有收入徵收25%的富人稅,此一措施將打擊那些淨資產超過1億美元的人。另外,拜登也準備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納稅人,課徵與工資收入相同的資本利得稅。

美國新的預算計畫有亮點

在聯邦所得稅率方面,拜登擬將聯邦公司的所得稅率,從2017年共和黨減稅方案設定的21%提高至28%,將年收入大於1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課徵的最低稅負(簡稱CAMT),從現行的15%提高至21%。在海外所得課稅方面,2025年度預算計畫亦減少跨國企業在低稅率司法管轄區記賬利潤的誘因,並將其海外收入的稅率從10.5%提高至21%。

美國在2022年通過《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新訂對企業庫藏股徵收1%稅款的股票回購稅(Stock Buyback Tax),拜登將稅率由現行的1%提高至4%,以鼓勵企業進行長期投資,而非只回饋股東與高層主管。以上增稅計畫預計將為美國國庫挹注數千億美元的資金,並用以償還公債。

「2025年度預算計畫」在租稅減免方面,包括暫時恢復2021年《美國救援計畫法案》中的擴大兒童稅收抵免,增加部分家庭的抵免金額,使低收入家庭能夠申請該抵免,並以每月分期付款方式提供一半的抵免額,使美國的兒童貧窮率減少近一半,該預算撥款將持續至2025年,可望讓美國300萬兒童擺脫貧困,並為擁有6,600萬兒童的3,900萬中低收入家庭,平均減稅2,600美元。

拜登已於7月21日宣布退選,川普很可能再度當選總統,他上任後,對於美債上限應該會有不同於拜登的作法。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四, 01 八月 2024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主導國際秩序所憑藉的優勢,除了軍事實力外,莫過於全球通行無阻的美元。美元不但幾乎是國際貿易唯一的交易媒介,而且是各國央行最重要的外匯儲備。隨著美元獨霸全球,美國政府債務已成為各國央行持有的資產,美國政府可以透過印發支付工具,逕向各國任意提取所需要的物資,甚至可以利用美國金融體系交易方式針對外國銀行、企業或個人進行制裁。

然而,近年來隨著美國對外制裁的對象不斷增加,7月9日其財政部長葉倫在國會山莊作證時直言,長期以來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所具有的主導地位,讓部分國家正在積極尋找不涉及美元的金融交易方式,例如透過金融協議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因此,如何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維持美元的國際地位,已成為美國政府最關切的議題。

「去美元化」非空穴來風

葉倫提出的全球加速「去美元化」示警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近年來美國在國際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逐漸退色;尤其美國憑藉美元霸權趾高氣昂,動輒攪擾各國的經濟情勢或金融市場,導致挑戰美元寶座的戲碼不斷上演。這些包括:利用兩國相互協議,採取雙方貨幣進行交易結算;透過多國集團共同協議,採取各國貨幣展開貿易活動,希望透過其對全球逐漸增強的經濟實力,擺脫美元的勢力範圍。

雖然目前尚未撼動美元的國際地位,但若就近年來全球金融市場的現象分析,其實有的已經呈現雛形,有的正在醞釀發展;其中最值得觀察的莫過於中國經濟體崛起。亦即隨著其規模先後超「德」越「日」,僅次於美國經濟體的實力後,開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逐漸擺脫對美元依賴的同時,不但大幅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而且逐漸升級為全球重要儲備貨幣的行列。這些加速「去美元化」較重要的動作包括以下幾種。

金磚國貨幣體系漸顯雛形

其一,金磚國家聯盟(BRICS)於2009年首次峰會後,由於全球南北問題日益惡化,促進BRICS以加強合作為議題,重塑長期被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經濟規則;其中重要的共識是利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打破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亦即希望藉此重塑制度抗衡美元體系,其合作項目除了成立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基金之外,還包括達成本幣交易協議、國際支付結算系統合作等,在2022年峰會上,甚至同意在美元貨幣體系外建立全球儲備貨幣,其所架構的貨幣體系涵蓋支付結算、儲備、緊急借貸、開發金融等,已具有完整貨幣體系的雛形。

其二,2022年俄烏爆發戰爭後,在西方國家透過「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共同制裁俄國時,讓俄國包括能源在內的產品出口放棄使用美元及歐元,以及與俄國的貿易放棄使用美元及歐元。此一情勢,除了迫使俄國轉向中國金融市場,讓人民幣取代美元作為其最大的交易貨幣外,也促進人民幣發展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其對美元衝擊的蝴蝶效應極其深遠。

其三,東協(ASEAN)10國歷經數年醞釀,在今年5月28日開會後公開表示,未來東協內部貿易將不再以美元作為媒介。其實,東協此一動作並非盲目,而是已經歷經數年的討論,從2022、2023年東協會議的去美元化規劃可以發現,該區透過多次協議,正在致力採取本國貨幣作為結算工具,逐漸落實本地貨幣交易計畫。

美元國際地位短期難替代

從上述加速「去美元化」的動作可以發現,長期以來,美國以具有全球金融霸權的優勢地位,動輒透過各種政策手段左右全球金融市場,在獲取各國資源的同時,讓各國政府為穩定其國內金融市場而苦不堪言。但是,全球金融市場要想在短期內發展美元體系之外的貨幣體系,仍然存在許多無法忽略的挑戰。

國際重要流通貨幣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條件:政治基礎與影響力、經濟規模與競爭力、財政收支與債務比率、研發與創新、貿易數量、金融情勢穩定、金融市場深度與廣度、金融法規國際化、金融市場國際連結性、資本市場流通性等。共同貨幣體系從論述到誕生,必須歷經多年的思索、細膩規劃,其發展過程十分艱辛,歐元就是最佳的參考典範。

儘管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方興未艾,但在短期內卻又難以找到替代美元的方案。然而,國際政治環境詭譎多變、經濟情勢複雜,都使得國際貨幣和儲備體系持續變化。誠如「國際貨幣基金」(IMF)指出,美元開始緩慢退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同時在數位交易技術創新的支持下,管理良好的小型開放經濟體系之非屬傳統貨幣作用正在不斷發展,尤其適逢美國總統大選年,與其聚焦「去美元化」的進程,不如凝神關注未來全球金融市場的情勢將會如何變化。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四, 01 八月 2024

受惠AI強大需求,台灣又是AI的軍火庫,相關概念股水漲船高,市值大躍進。然而,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而且,不少泡沫指標已顯示,台股有過度炒作之虞,投資人應居高思危,做好風險控管。

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各種應用正快速落地,引領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受惠於AI浪潮,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成為全球AI晶片龍頭,股價漲勢如虹,從去年初以來大漲逾4倍,一度成為全球最高市值公司。而台灣有完整的AI供應鏈,被稱為全球的「AI軍火庫」,相關概念股自然風生水起,漲幅驚人。

去(2023)年台股漲幅達26.8%,位居亞洲第二。今年上半年在權王台積電的領軍下大漲5,101.44 點,漲幅高達28.45%,居全球之冠。股市投資人開戶數也在今年6月升至1,289萬戶的新高。不少人擔心股市狂漲,萬一泡沫吹破,恐衍生巨大的金融風險。再者,川普遭槍擊後當選機率升高,金融市場恐掀起波濤巨浪。

台股市值大躍進

台股於今年3月站穩2萬點大關後一路向上,截至7月10日收盤已正式攻上24,000點,上市公司市值達76.8兆台幣。其中,台積電(27.1兆)、鴻海(3.09兆)、聯發科(2.29兆)、廣達(1.31兆)、富邦金(1.15兆)、台達電(1.09兆)等6家公司市值破兆,占大盤逾四成,另千金股達18檔。7月11日台股收24,390.03點,漲382.95點、漲幅1.60%,成交金額5,569.31億元,台積電收1,080元,市值達2兆,再創新高。

然而,歷史上因股市過熱,流動性變成投機性,資本市場成了賭場,最後泡沫破滅者不勝枚舉。再者,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美股於7月11日下跌,那斯達克指數創下4月30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台積電ADR跌逾3.4%。結果台股加權指數7月12日一開盤即重挫逾500點,台積電開盤大跌50元,市值立即少了1.29兆元台幣。最後收盤時,台積電跌40元,跌幅達3.7%,而大盤跌473點,跌幅為1.94%,僅次於日本的2.4%,似乎警告股市,未來將是高檔震盪格局。

巴菲特泡沫指標已過熱

巴菲特指標(Buffet indicator)即以「總市值占GDP比」為準則。此指標成功預見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等二次美股大崩盤而被廣為應用。以台股長年觀察,巴菲特指標大於150%,意謂有過熱及隱含泡沫的現象,其值愈大泡沫也愈大;巴菲特指標介於120%至150%則處於合理價位;巴菲特指標若介於90%至120%,表示處於便宜價位。經計算後,7月10日的台股巴菲特指數已達310%,來到歷史高點,意謂股市已有泡沫風險。

平均本益比來到歷史高點

「本益比」常用來判斷股票價格是便宜或貴的指標,也是預測股市投資回本的時間和評估公司股價及獲利能力的標準。評估美股常用的Shiller周期性調整本益比,係將一般的本益比,透過前10年的通貨膨脹與季節因子調整,可以反應較為實質的股價評價。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時,此指標為32倍、2000年網路泡沫時則接近40倍;2008年金融海嘯前為27倍,但目前已升至33倍,顯示美股正處於高檔位置。

而評估台股的本益比指標定義為「股價除以每股盈餘」,文獻多以過去本益比來做比較。以台股加權指數為例,過去20年間本益比平均值約為23倍,而根據證交所統計,大盤在6月底的本益比已達24.4倍,高於歷史平均值,顯示股市已有過熱及投機炒作之實。

當沖比透露短線投機熱

「當沖」為當日沖銷(day trading)的簡稱,指的是在「當天」完成買進與賣出股票的交易,目的在賺取其中的價差,股市愈熱,當沖比愈高。為活絡股市交易量,政府自2014年開放投資人現股當沖,接著又於2017年通過當沖交易證交稅率減半,從千分之3降為千分之1.5的優惠措施,原實施為期一年,後來修法延長3年8個月,2021年底到期。但立法院又於2021年12月21日三讀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正案,將稅率減半延至2024年底。

根據統計,7月前10個交易日,台股當日沖銷交易總成交股數占市場比重近二成。而個股當沖買進占成交量比重接近6成時,往往是短線過熱的一個指標。近年來許多熱門的中小型股當沖比占逾6至7成,充滿投機現象。尤有進者,許多短線投資人認為當沖很好賺,不過,在扣除手續費、證交稅後的平均成交金額來看,當沖客慘賠者居多。證交所統計去年當沖虧損共239億元,平均每戶虧損24萬元,近期重量級權值股的台積電及聯發科,還出現當沖違約交割的案例,這是過去少有的現象。

「擦鞋童理論」再現

早期華爾街有一個「擦鞋童理論」(Shoeshine Boy Theory),意指當街上擦鞋童都可以聊股票的時候,就是股市快要向下反轉了。元大投信00940 ETF於3月11日開始募集,有不少從未入股市的人紛紛解定存投入。現在不只社群群組討論熱烈,平面媒體及電視節目也天天大幅度報導,連菜市場大叔大媽、路邊賣飲料的阿姨都在聊AI、談論台積電,這表示應該居高思危了。

外資買賣超現端倪

外資持股市值占台股總市值近四成,權值中的外資占比更高。外資往往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一旦外資轉向撤資,台股必然會面臨流動性風險,不可不慎。截至7月12日統計的前三大權值股中,台積電外資持股占7成4、鴻海占比為4成、聯發科近6成1。值得注意的是,外資近期已連日高檔賣股,並在期貨布空單。7月12日台股重挫473點,罪魁禍首就是外資大賣台積電、鴻海等權值股近421億元所致。

AI熱潮為產業帶來新的營運契機,也為股市注入活水,讓不少公司股價及市值水漲船高。但投資人須當心本益比是否過高,是否泡沫越吹越大。「一分高一分險」,投資人務必居高思危,做好資產配置及風險管理,才能持盈保泰。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四, 01 八月 2024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遭槍擊,改變了美國大選的格局,也影響了9,500公里外的台積電布局。川普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美國保護台灣多年,台灣卻「偷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再次印證地緣政治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台積電靠自身實力,站穩全球科技市場,卻無法拆穿川普的連篇謊話、顛倒是非。川普從來都不是「友華派」,在他眼裡,北約、日本和南韓這些與美國有著軍事聯盟,或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都應該提高軍費,讓美國願意繼續提供服務。川普一旦回鍋擔任總統,將對兩岸帶來更大挑戰,也為台積電的全球擴張種下變因。

「保護費說」拖累台積電股價

川普的言論可以被視為選戰煽動性發言,但他想加徵關稅、不願意發放補貼是肯定的。他枉顧台積電為蘋果、谷歌和輝達長期代工,反而質問「台灣為我們做了什麼?」他認為台灣應該支付美國「保護費」。台積電的股票市值在7月初衝到歷史高點,但川普的「保護費說」持續發酵,導致美國費城半導體等指數大跌,兩天市值就蒸發了近500億美元!

當其他科技同業正享受著人工智慧(AI)熱潮帶來的繁榮,但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卻持續拖累著台積電的股價。英國《衛報》分析,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來如何輔助半導體產業,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於7月18日法說會上表示,台積電海外布局計畫不會因美國大選而改變。

台積電目前有兩座海外廠,分別是日本熊本廠及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廠,其中熊本廠主要製程為22/28奈米、12/16奈米及6/7奈米,亞利桑那州廠則是4奈米先進製程。美國拿到最先進製程,目前80%的雲端AI伺服器、旗艦手機等晶片採用台積電3、5奈米製程,由台積電代工,德國廠則還在努力前進。

三年多前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晶片短缺危機,許多國家都想打造自己的晶圓廠,並邀請台灣半導體業者赴海外設廠,試圖分散晶片的供應來源,但並未取得太大成功。

馬斯克對兩岸有不同看法

不過,不是所有的美國企業家都看好台灣。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2022年10月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已明確表示一定要統一,所以他建議台灣應與大陸達成比香港更寬鬆的協議,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雖然「這可能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

馬斯克到訪中國大陸多次,見過許多高階領導人,他了解不論以何種形式,中國都一定會統一,加上大陸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而美國的軍事力量則停滯不前,想要保衛台灣並不容易。馬斯克甚至用夏威夷和美國的關係來比喻,美國不可能放手夏威夷,中國怎麼可能放手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台灣?

馬斯克對美中關係走向的看法引起政治圈軒然大波,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副處長葛天豪(David Keegan)就認為,馬斯克有關兩岸關係的言論不正確且具誤導性,但馬斯克根本不以為意。馬斯克如此,川普何嘗不是如此?

川普說美國橫跨太平洋去防衛一個小島相當不實際,但台灣很有錢,應該要為美國的保護付出更多代價。儘管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表示,為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將加強與美方溝通,但美國科技界一旦加入美中戰略團隊,只會使這種團隊更強大。

科技界的態度開始轉向

已經被共和黨全代會正式提名的副總統范斯(JD Vance)出身創投圈,他2022年11月才當上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現年僅39歲,與多位矽谷的巨頭交情非常好,加上川普開始支持比特幣加密貨幣的態度,讓美國科技創投圈紛紛站出來表態支持川普,包括今年6月成立的「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America PAC),募款金額已破千萬美元,其中好幾百萬美元來自矽谷的投資人。

加州矽谷原本是民主黨的大本營,但拜登對企業加稅的同時,還加強監管他們,這讓許多企業往右傾。川普向捐款者承諾上任後會制定對他們有利的政策,包括削減企業稅,開放石油經營許可。川普遇刺後,馬斯克即公開表示7月起每月將捐款4,500萬美元為川普助選。此外,馬斯克收購了「X意見平台」(推特Twitter),其影響力已經讓他足夠左右美國政治了。

川普對加密貨幣大轉彎

面對未來可能會面臨的關稅壁壘問題,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表示,關稅都是假設性議題,如果真的出現,就會跟客戶討論。但現在不只是關稅了,未來台積電和科技界客戶,以及美國總統的「三角關係」會更加棘手。其中包括川普對加密貨幣的態度大轉彎,他選擇了來自矽谷的創投家范斯作為副手,而范斯本人擁有數十萬美元的比特幣。

川普在四年前還指加密貨幣是騙局,但他現在支持加密貨幣的創新平台,捍衛開採比特幣的權利,確保人們有權自行保管數位資產,在不受政府監控的情況下進行交易。這些加密貨幣背後的挖擴者及區塊鏈算力提供者,都是台積電的客戶,除了關稅問題,會不會連美國總統都要求台積電的代工要降價?

政治人物變來變去是民主制度悲哀的一面,只是沒想到川普的變臉,竟讓台積電在國際競爭中曝露了脆弱的一面。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四, 01 八月 2024

多年來,北京政府透過各種模式和途徑,企圖讓台灣人民支持統一,以達成「祖國統一」的目標,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儘管對台各單位都動用了不少資源和人力,但台灣內部支持統一的力量似乎不僅未增加,反而逐年減弱,讓許多關心兩岸的人大惑不解。

以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達30年的「台灣民眾統獨立場」民調為例,支持偏向統一的比例從1994年的15.6%下滑到2024年6月的5.5%;支持偏向獨立的則從8%大幅上升到22.4%;支持永遠維持現狀的從9.8%更大幅增加到33.6%;而支持維持現狀再決定的則從38.5%下滑到27.3%。支持盡快獨立的從3.1%微升到3.8%,支持盡快統一的從4.4%滑落到1.1%。無反應的從20.5%劇降到6.3%。也就是說,目前有六成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但偏獨的有26.2%,偏統的卻不到一成,和平統一在台灣沒有市場;連支持「憲法一中」的中國國民黨也經常採取曖昧的態度。而支持統一的新黨只擁有一席北市議員,對台灣政治喪失了影響力。

北京對台統戰施展全力,成效居然如此,究竟原因何在,值得吾人探究。即使大陸民間有不少「武統」聲音,但和平統一仍是官方主張,因此了解統戰為何無效,並據以謀求改善、突破,有其積極意義。

從政治層面看統一

首先,北京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國際上長期封鎖台灣的國際空間,且無輕重緩急區別,甚至連非正式的活動都不讓台灣參與,這一點讓許多台灣民眾感到不滿及不便;更別說獨派對此恨之入骨。

其次,部分台灣民眾至今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才是中國的正統,就算因內戰敗退來台,還是延續著1912年以來的合法政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因日本侵華和蘇聯外力介入,才有機會取得大陸。他們認為統一說得漂亮,但目的就是要「併吞」中華民國,消滅中華民國,幹嘛要接受這種統一?

再者,綠營經常宣傳共產黨不會遵守協議,未來說變就變,台灣在統一後根本無力抗衡。台灣目前由台灣人民當家作主,擁有實質民主和公平選舉,這些在統一後都將無法存在。這種說法對部分台灣民眾產生效果,特別是在香港「反送中」事件後,甚至有人相信,統一後,台灣人批評北京政府或領導人會遭到處分。

從經濟層面看統一

在經濟上,雖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準快速提升,一線城市經濟水準已超越台灣,但不少民眾還是認為台灣的生活水準高於大陸,特別是經物價調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PPP),台灣是大陸的3倍。部分綠營側翼透過耳語和社群媒體宣傳,統一後台灣所得會下降,特別是大陸人將會來台搶工作機會。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今年初大選時藍白陣營喊出「重啟服貿」,但綠營候選人和高層繼續倡言,陸人會來台搶走數百萬的工作,不斷灌輸錯誤的資訊來誤導民眾。

資料顯示,從1992年啟用台胞證到2019年止,北京已對1,160萬台灣民眾發出2,300萬本台胞證。也就是說,台灣還有一半的人沒去過大陸,而大陸舉辦的兩岸交流活動,台灣參與者多為重複參與者,成效當然鈍化。而提供台灣的ECFA優惠,受惠的數值和民眾都屬有限;加上經常和政治連結,被綠政府貶抑為統戰工具而非真心惠台,致其效果低弱。

從社會層面看統一

台灣民眾經常透過媒體看到對大陸的負面報導,例如大陸人不講公德、失序行為普遍、食品衛生難有保障、官場普遍存在貪汙腐敗、辦事要拉關係走後門,法院不依法判決造成台商損失。這些負面宣傳造成許多知識水準不高的民眾,認為大陸仍是個封閉落後的社會,所以當綠營人士說大陸「高鐵上的座椅沒有椅背,還真的有人相信。這也影響到台灣人出外旅遊時會優先選擇歐美日。

相反的,台灣媒體經常刻意引用外媒,讓台灣民眾「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跟陸胞交往只會被占便宜;一胎化政策造成年輕一代都是「媽寶」,驕縱任性難以相處。反正,越來越多台灣民眾認為,台灣和大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

當然,國民黨近年來的作為也對年輕人有影響。早在兩蔣時代,國民黨為長期執政會培養規劃傑出青年,但李登輝上台後一面暗助民進黨,一面和地方財團及家族勢力掛勾,有能力但無背景的青年在國民黨內出頭的機會越來越少,加上教科書刻意「去中國化」、培養台灣意識、譴責國民黨為二二八事件元凶、頌揚日本殖民統治對台貢獻,包括為八田與一豎立銅像,年輕人逐漸投向民進黨或民眾黨。

從國際環境看統一

由於歷史因素,台灣在軍事上依賴美國,而美國卻以本身利益出發,操縱兩岸關係來符合其最大利益。這其實並不意外,因美國一向會運用製造外國分裂和戰爭來控制各國的政治,並以出售武器獲利。當它認定大陸是競爭者時,當然會暗中支持主張台獨,而非倡議統一的政黨。美國口頭上經常暗示會出兵保衛台灣,讓台獨更有自信,透過各種途徑宣揚獨立,包括修改教科書「去中國化」,洗除年輕人對中國的情感。而且,讓支持統一的力量面臨被抹紅的風險;甚至透過立法威嚇,讓倡議統一的力量長期趨於弱化。

除了文攻外,北京在軍事上不斷提高對台武嚇,特別是上千顆飛彈對準台灣。即使北京強調是針對外國勢力和台獨分子,但人人知道飛彈不長眼睛,因此難免對北京產生敵視。加上,「武嚇」的力道多半是做做樣子,民眾作息如常,對「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民眾而言完全沒有感覺。

綜上,關心兩岸的有識之士,必須先了解這幾十年來大陸對台統戰的效果;在了解其原因後,才可能創新、突破,挽救兩岸對撞的危機,迎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週四, 01 八月 2024

2024年5月16日,對於台灣155所學校的75,666名高職畢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為他們迎來了第一個人生十字路口,那就是獲知「2024學年度科技校院四年制與專科學校二年制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的成績。7萬多名學子將依成績高低、選填志願進行分發,8月8日就會揭曉未來四年會就讀哪所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屆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人上了心儀的科技大學,有些人卻因上不了第一志願而留有遺憾。

為了不要讓廣大的台灣高職畢業生留有遺憾,中國大陸2022年由福建的19所大專院校開始試點,凡是有參與當年度台灣「統測」的高職畢業生,於當年度「統測」的國文、英語和數學任一科考試科目成績達均標者,都可依各校簡章進行報名。而今年福建招生的高校又增加了9所。

這項憑「統測」成績申讀福建28所大專院校的政策,意味著大陸讓全台所有高三畢業生,不分普通高中或高職畢業生,都有機會透過台灣的「大學學測」和「統測」兩種方式,憑考試成績申讀大陸的高校。

今年福建省28所大專院校招收台灣學生一事,引起台灣155所高職的師生、家長及職業教育界的熱烈討論。

首先,這是福建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創新舉措,特別是在促進「閩台職業教育融合」上走在大陸的最前列,同時也讓台灣各個階層的高中學生都能一圓赴大陸求學的夢想,真正落實了「兩岸一家親」理念。

在可預見的未來,該項政策試點將會逐步鋪開至大陸各省市,讓台灣高中畢業生在步入青年之際,就有機會在大陸一展長才。

其次,台灣對高職學生的一般認知,都是一群不愛讀書的青少年,未來主要是從事中下階層的勞力工作。因此,當這群高職畢業生有機會到大陸求學,不僅可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技術外,還可望在大陸將自己人生的夢想無限放大。例如,在大陸求學可重新構建正確的人生三觀,特別是導正「去中國化」教育下產生的「歷史虛無主義」,重新以身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此外,福建作為「建設兩岸融合示範區」的重中之地,台灣青年學子可感受到來自大陸的溫馨照顧,而拾獲滿滿的幸福感。

再者,在大陸這片熱土上,這群台灣青年學子也將可憑著自己在大陸大專院校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中國貢獻一分青年力量,而這種使命感會在大陸求學期間,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台灣青年的心中。

總之,我們很欣慰地看到福建省連續三年推出憑「統測」成績申讀福建高校的政策,這樣的訊息應該讓更多台灣高職三年級畢業生知道。筆者在此只想跟台灣同學說,請拿好你的成績單,一起來選填你自己中意的福建大專院校吧!或許福建將成為你人生夢想的啟航地。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週四, 01 八月 2024

1990年8月,有「民間國史館長」美譽之稱的《傳記文學》創辦人劉紹唐,以李光裕為名,發表了〈悲日漸消失的中華民國〉文章。承他不棄,送了一份影印本給我,並私下告知該文是他寫的。日前重讀老友大作,感慨良多。

劉老說:「海峽兩岸的形勢,最令人引以為憂的是中華民國日漸消失!…最可悲的是早年為中華民國存在而奮鬥的人們,到今天死的死、老的老。現在當權的第二代才俊生於斯、長於斯,不懂得也不認為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有什麼重要意義,因此中華民國在日漸消失中,甚至到了消失而不自知的地步了。」

不幸,劉老的預言正在逐漸應驗中。中華民國的聲量日漸式微,而主張台灣與大陸永久分裂的台獨思維則有抬頭之勢,北京當局被迫加強「打獨促統」的力道,不斷祭出圍台行動,正告美國不得干預台灣問題,台灣正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早於1971年以實力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的席位。當年美國駐聯合國代表老布希提醒過各國代表,如不支持美國提出的「一國兩席的雙重代表權草案」,中華民國以後不論用什麼名稱,將永無機會重返聯合國系統的國際多邊組織。果不其然,之後我方以「中華台北經濟體」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以「台澎金馬關稅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就雙邊關係而論,對中華民國打擊最大的是美國,美國不僅於1979年元旦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廢約、撤軍,並制訂了《台灣關係法》,將中華民國「地方化」,卡特還以行政命令規定美國聯邦政府必須稱呼我方為「台灣當局」,不得再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

中華民國憲法雖仍是一部以國家統一為終極目標的憲法,然民進黨執政却不斷以追求「台灣獨立」為目標。蔡英文執政八年經常用「中華民國台灣」取代「中華民國」,甚至在去年雙十節文宣上用「台灣國慶」替代「中華民國國慶」。今年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更提出「新兩國論」,明白地說「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是台灣的國名」,無異主張「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國民黨居然也有人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等於把台灣這個地名等同國名。殊不知,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包括12個邦交國)承認「台灣」是個國家!

習近平倡議兩岸共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表示「一國兩制」在台實踐可不同於港澳。然而賴清德卻堅持「台獨」,迫使北京當局出台懲治頑固「台獨分子」22條意見,敵意螺旋愈益上升。

如今,台海兩岸關係正處於衝撞敵對狀態。民進黨當局仍執意追求「台獨建國」,實則自我矮化為「台灣當局」;而大陸則決心光復台灣,實現中國完全統一。在雙方實力十分懸殊的情勢下,台灣人民應當深思並做出明智的抉擇。

(作者係退休大使、和平志工)

週四, 01 八月 2024

6月26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應邀出席法國學生組織「外交與聯合國協會」(FDNU)「中法建交60周年專題研討會」。在這次活動上,盧大使說,中國是當今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沒有完成統一的國家,「中國未來必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國家統一,這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不懈堅守和奮鬥的目標之一。」

盧大使還補充說,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內戰尚未結束,因為自1949年國民黨逃至台灣後,國共雙方並沒有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文件。換言之,雙方目前依然處在「交戰狀態」中。他接著說:「如果未來中國大陸想要實現統一,甚至是想要以武力的手段實現統一,都不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任何指責和攻擊。」因為中國只是在對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進行「掃尾」而已。在此基礎上,他強調:中國的內戰還沒結束,目前的台灣政權是「叛亂政權」。中國大陸政府隨時都能驅逐他們;只是因為考慮到台灣民眾,所以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

蔡正元的反駁並不合理

盧大使的上述發言引起台灣政論名嘴一陣混亂,或憤怒抨擊,或茫然失措。尤其自命為統派的名嘴蔡正元更是激昂失態,他回應盧大使的論述主要強調三點。

第一,他說「現在國民黨事實上就是台灣最大的反對台獨力量」。問題是,即使在馬英九擔任總統時,國民黨的政策也是「親美、友日、和中」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完全不提「九二共識」中的「雙方共同謀求國家統一」要求。到了2022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說「國民黨一直是親美的政黨」,他還用一句「沒有共識的共識」否定「九二共識」。2023年,國民黨的副主席夏立言又公開稱該黨不是「親中」政黨,也不是支持統一的政黨。

因此,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所謂「統獨之爭」,其實是個包裝政黨權力鬥爭的假議題。也就是「台獨」與「獨台」、或像胡秋原所稱的「A型台獨與B型台獨之爭」。 蔡正元的內心比誰都清楚。

第二,他說盧大使的話「會把台灣本就不多的統派也推到民進黨那邊去」,因此他一再強調:「你不是把所有台灣人都趕到賴清德後面去嗎?」、「你不是使得抗拒力量更大,反彈力量更強嗎?」蔡正元更引述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的資料,說支持統一的台灣民眾只剩2%,所以對一些成色明顯不夠的「統派」就不要太認真了,否則,統派就會越來越少。

筆者的看法正好與蔡正元完全相反,台灣真正支持統一的群眾不會躲到民進黨台獨背後排隊,也不會躲到國民黨獨台背後取暖。隨著統一形勢的逼近,愛國不分先後,覺醒的群眾會逐漸增加。包括台獨人士也會突然愛國起義來歸,且拭目以待。

第三,蔡正元雖然口頭表態支持遙遙無期的和平統一,卻極力反對武力統一。他甚至為此拿大陸武統後的治理,與日本統治台灣的難度比較,說「日本統治台灣的(實力)差距比例,比現在兩岸的差距比例更大了,日本花10個月就打下台灣,但後面花了15年,(而且)日本當時沒有國際拖垮它。」這點其實跟盧大使說明的「考慮到台灣民眾」,所以希望和平統一並無差異。

問題是,台灣方面民進黨、國民黨都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更遑論「共同追求兩岸和平統一」?至於蔡正元把日本割讓台灣的侵略戰爭,跟中國統一台灣相提並論,本身就是邏輯錯亂。

1895年全台軍民同胞全部「義不從倭」,自力抗倭、自費抗倭。這跟兩岸統一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完全是兩回事。至於擔心國際干涉或制裁中共武力統一台灣,蔡博士千萬不要忘記:把台灣歸還中國是二次大戰從《開羅宣言》開始、到《波茨坦協議》與日本降伏的國際法文件的義務。列強G7要干預,師出無名。

和平統一當然是第一選擇

綜上所述,蔡正元的觀點完全站不住腳,而且文不對題。身為台灣死忠的「中華民國派」,自以為民國正統,對於盧大使把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視為「叛亂團體」,當然憤憤難平,無法接受。不過,依法論法,海峽兩岸的確依然處於「內戰狀態」,而依照實證法學派凱爾森(Hans Kelsen)的「革命者造法」理論,中國共產黨革命成功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在國際雙邊關係和多邊關係當中一直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反對「兩個中國」、反對「一中一台」、反對「一國兩府」、反對「台灣獨立」。這些也是蔡博士心知肚明的。

大陸過去為追求推動和平統一,暫時廻避、擱置、模糊了一些關鍵問題,現在應該予以明確。在兩岸具有「九二共識」這定海神針的前提下,和平統一沒有問題,就可以等待。但是,民進黨賴清德在520就職演說,發表類似台灣「獨立宣言」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互不隸屬」的嚴峻形勢下,大陸應對台灣割據政權的叛亂性質定調,所以盧大使的話說得正是時候。

這不是挑釁台海現狀,而是對內戰延長狀態的提示,是處理台灣問題必須面對的國際法義務。蔡正元身為國民黨的一員,不願意看見國民黨早已淪為「獨台」、「暗獨」,還要自欺欺人地說國民黨是反對「台獨」的統派,蔡博士午夜夢回捫心自問,對得起你的知識與良心嗎?

(作者係資深媒體工作者)

週四, 01 八月 2024

日前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稱,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尚未結束,目前台灣當局是叛亂政權,中方隨時有權將其驅逐,並收回島內治理權」。此「叛亂政權說」在兩岸引起高度關注與廣泛討論,尤其是島內藍營的反彈。

台灣地方政權的複雜流變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特別是元明清以來,中國在此設置了相關管理機構並開始治理,但近代以來台灣確實存在過不同性質的特殊政權。

日前大陸學者德納發表長文〈蔡正元針對盧沙野大使稱台灣當局是「叛亂政權」為何會破防〉,認可盧大使台灣「叛亂政權」說,還專門有一部分講「台灣作為叛亂偽政權的歷史」,認為鄭成功是割據政權,林爽文想稱帝搞獨立是偽政權,蔣介石冒充「中華民國」是叛亂政權,賴清德執政下的台灣則是「叛亂餘孽和偽政權的孿生體」。

中國人最早發現台灣並治理台灣,清政府時先有「福建省台灣府」,後設台灣省。不過,近代西方殖民者一直覬覦台灣,並先後被荷蘭與西班牙殖民統治過南部與北部,這一時期的台灣是被西方侵占的「殖民政權」。同樣的,日本侵略者在甲午戰爭後吞併台灣,台灣再次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二戰結束後,中國政府收復台灣,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台灣再次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不過,國共內戰結束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敗退到台灣,並延續「中華民國」的政府體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新中國的新政府。然而,蔣介石集團並沒有被徹底消滅,在台灣省生存下來,還自稱「中華民國」政府。從國民黨統治台灣到政黨輪替之前的這一時期,台灣政權即蔣氏統治政權仍以「中華民國」自居,可稱為「中國偽政權」,也是「台灣割據政權」,但很難認定為「叛亂政權」。

馬英九執政是「割據政權」

台灣政治民主化後,台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並出現藍綠輪流執政的新形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認定台灣當局的政權性質,確實變得複雜與敏感,既要考慮理論、法理判斷,又要考慮中央對台大政方針,還要考慮到台灣的政治現實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近年來有幾個在大陸發展的台青稱台灣當局是「割據政權」,筆者並不同意,但直到盧沙野言論引起爭論,才意識到確實需要對台灣當局的政權性質進行科學討論與定義。

割據政權通常指,在某國固有版圖內占領一隅的政權,並有兩個構成要件:一是其割據範圍的核心區,屬於割據狀態出現前或消失後的某國固有版圖;二是從歷史角度看,其政治宿命必須是回歸到割據狀態消失前或之後的某國中央政權的有效管轄之下,如西晉末年興起的楊氏政權、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政權與明末清初的鄭氏台灣等。同時強調「割據不等於分裂」。

兩蔣統治台灣時期,台灣當局以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自居,堅持「漢賊不兩立」,但又堅持中國主權統一,對中央政府即中共來說,如前所言,國民黨政權或台灣當局是「偽中國政權」,也可以說是「台灣割據政權」。台灣政治民主化後,國民黨一面堅持具有「整個中國」,或兩岸同屬一中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承認中華民族,同時又逐漸放棄統一追求,甚至迴避一個中國,主要謀求在台灣的發展與執政,馬英九執政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割據政權」,但不宜稱「叛亂政權」。

儘管台灣問題是內戰延續的後果,國共或兩岸沒有簽署停戰協定或和平協定,但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大陸和平之旅後,兩岸共同發表「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確立了國共兩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實現了國共和解與合作。馬英九執政時承認「九二共識」,並簽署了一系列涉及通航、通郵、金融、旅遊與貿易投資等合作協定。由於國共實現了和解及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礎,此時的國民黨政權自然不能再視為「叛亂政權」。

民進黨執政是「分裂政權」

但民進黨執政,不論是陳水扁、蔡英文或賴清德,因均堅持民進黨「台獨」黨綱等政策綱領,宣揚「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宣揚「兩國論」,不承認一個中國或兩岸同屬一中,拒不承認中華民族,大搞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大搞「台獨」分裂活動,那就不再是「割據政權」,而是「分裂政權」,也可稱為「叛亂政權」,中央政府有弭平叛亂的法律依據。

另外,美國深度介入台灣問題,台灣在重大問題上也聽從美國指使,因此如今的台灣政權,不論是國民黨執政還是民進黨執政,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准傀儡政權」。

不過,儘管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延續的結果,但台灣政治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如今台灣執政者是當年內戰時期還沒有出現的新興政黨,也是反國民黨與謀求台獨的民進黨,就很難用傳統的內戰定義今日的台灣問題,自然也不能再靠國共合作實現統一了。可見,對台灣政權性質的認定需要充分認識目前台灣的政治現實與兩岸關係形勢,要對國民黨政權與民進黨政權定性有所區別。

台灣自認為台灣當局是「合法的民選政府」,但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與國際法而言,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台灣地區或台灣省,沒有獲得中央政府認可的台灣當局,自然是不合法的中國地方割據政權(國民黨執政),或分裂叛亂政權(民進黨執政)。

(前者係閩南師範大學教授,後者係廣東韓山師範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