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31 七月 2024

7月21日,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為強調民進黨的本土性,在全代會上,全程以所謂的「台灣台語」演講,卻遭到不少年輕人嗆聲:聽不懂呀!

在大大吹噓了「賴團隊」的豐功偉業後,賴表示「民主台灣,團結向前」是今年全代會的主題,果然他通篇演講不脫民主與團結。

有關民主,賴說「民主」是民進黨人的共同信念,有權利根據這個共同理想,「來打造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才在5.20說「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國家名稱」的賴清德,這次新創了「民主台灣」這個名詞,大概是想以民主連結美西方,又想強調只有「守護台灣第一品牌」的民進黨,才能「帶領台灣繼續向前」。看來,才剛坐滿兩個月大位的賴清德,不僅想2028連任,還希望民進黨長期或永遠執政。只是,「台灣」加了個形容詞,仍然只是個地名。

賴說「深化民主憲政體制」是未來目標,而民進黨的責任是「維護權力分立的憲政體制,避免權力再度集中,危害民主,傷害人民的權力。」這一點從他嘴裡說出來,特別令人稱奇。民進黨過去8年全面執政,所有權力一黨抓,把台灣搞成威權統治、弊案叢生,而一旦失去立法院過半優勢,賴就下令全黨立委「將士用命,全力以赴」,封殺在野黨為制衡權力提出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在該案通過後,又親自指揮府院監黨四路,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最後還威脅如有政黨不接受釋憲結果,就要召喚青鳥出來反制,這算哪門子的民主?大法官9天就神速裁決修正案大部分職權暫停使用,人民怎麼可能對司法有信心?賴自己開了民主倒車!

有關團結,賴說「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確立台灣優先的國家政策」是未來目標,而民進黨的責任是「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更強調要「讓國家認同,不再成為外部分化、內部對立的破口,而是團結國人的力量。」他顯然知道,對國家認同的分歧造成台灣社會分化對立,而在他眼裡,只要不支持「台灣主體性」及「台灣優先」,就是破壞團結,也等同支持台灣「被併吞」。

其實,今年1月,有六成選民用選票反對賴清德的「抗中保台」、「互不隸屬」,而且,現行憲法及法律都定位兩岸「同屬一中」、「一國兩區」,民眾有啥理由支持違反憲法與民主原則的「實質台獨」主張?

況且,就在全代會前,川普一席「要向台灣收保護費」,讓台股五天內大跌2000點,政治人物不分朝野紛紛表示:「兩岸關係不好,我們只好乖乖交保護費」,而民眾則質疑「交保護費有用嗎?要交多少才夠?」賴既然在演講最後表示要「維護和平」,那就應該做幾件實事,讓兩岸關係緩和下來,例如立即解除「禁團令」,停止使用《反滲透法》整肅百姓,那才能團結人心吧!

週五, 12 七月 2024

討論全球局勢,必須用宏觀的方法,而不能用微觀的方法,因為,微觀無法掌握全局。目前的世局可由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四方面來觀察:

(一)軍事方面,三強鼎立。中、美、俄三個核武大國,都擁有足以毀滅對方的強大武力(氫彈的殺傷力比原子彈大幾百倍),因而構成恐怖平衡。

(二)政治方面,也是三強鼎立。原來只有中美兩強,自俄軍介入敘利亞戰亂之後,俄國的影響力大為提高,自應列為三強。

(三)經濟方面,則為兩強爭雄。最初是美國獨大,如今中國崛起,口袋鈔票一大把,形成人民幣與美鈔爭雄的局面,至今愈演愈烈,勝負未卜。

(四)文化方面,三強鼎立。這是辭世不久的美國教授杭廷頓的見解。他認為,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的鬥爭將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文化為單位。夠資格參與鬥爭的文化只有三種,即中國文明(以中國大陸為代表)、基督教文明(以美國為代表)與伊斯蘭文明(以中東國家為代表)。目前局勢的發展果然如此。中東回教國家與美國之爭,可視為當年十字軍之戰的延續。大陸在全世界廣設200多所孔子學院,足以代表中國文化。

綜上,今日的中國大陸在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四大領域,均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方壓制中國崛起

近300年來,西方霸主輪替興起,新強權的建立必須透過戰爭手段打倒舊強權,假若戰而不勝,則會被淘汰。但我不認為世界大戰會打起來,因為中國形勢太大,又擁有強大核武,美國惹不起。日本極右派石原慎太郎曾在全美記者協會演說時表示,美國與中國必將因台灣問題起衝突,最後將引發核戰。日本專家們說,如果美國將核彈倒在中國人頭上,將可殺死4億左右中國人,如果中國將它的核彈倒在美國人頭上,可以殺死2億多人。從數目上看,美國好像獲勝了,但中國死掉4億,還有10億人。美國只有3億人口,若死掉2億多,所剩無幾了。由此看來,美國不會對中國動武。

德國大史學家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說,今天的西方列強是當年日耳曼蠻族的後裔,具有日耳曼蠻族的血統與鬥爭性及侵略性。今日套上文化的外衣,可稱之為「商業遊牧民族」。史賓格勒這一論斷很正確。不過,「商業遊牧民族」除具野蠻性與侵略性之外,也有其精明之處,那就是很會打算盤。且看戰後70年,美國人打韓戰、打越戰、打伊拉克,打阿富汗與利比亞,專門撿小的打,絕不打中國與俄國,就是其精明之處。

但是,最近有一位日本政論家田中宇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早就開打了,不過,這次不是軍事戰而是經濟戰,戰爭的兩位主角是中國與美國,使用的武器不是飛機大砲,而是人民幣與美鈔。在這場經濟戰中,最後獲勝的國家將可以透過經濟掌控世局。他預測,人民幣最後會獲勝。理由之一是:美國在國際上的金融政策以剝削他人為最大考量,而中共則傾向「有飯大家吃」,所以受世人歡迎。

中國人再度向外發展

百年前為生活而走向外洋的中國人,約有三批。第一批是廣東人與福建人,走向南洋;第二批是到美國去修築鐵路的勞工,血淚斑斑;第三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北洋政府送往歐洲挖戰壕的,共有四萬多人,沒有回來的。如今,中國人再度向外發展了,以強大國力作後盾,情形完全改變了,扼要敍述如下:

①在南美尼加拉瓜建新運河,以分巴拿馬運河之勢。

②在泰國南部建新運河,以分麻六甲海峽之勢。

③努力興建昆明至曼谷的鐵路,再直通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④承租澳洲牧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面積如浙江省,又承租澳洲達爾文港,租期99年。

⑤與巴基斯坦在瓜爾達建築深水港,又投資500多億美元,興建鐵路、公路與油管直達新疆喀什,路程3,000公里。

⑥希臘在愛琴海擁有1,000個小島,近因經濟困難,標售部分小島給大陸。

⑦在各國大都市購買地標建築,已購得紐約華爾道夫大飯店、日本北海道著名溫泉及韓國濟州島旅舍。

⑧鋪建英國與美國的高速鐵路,並承建英國的核電廠。鐵路是英國人發明的,中國今日卻「超英趕美」。

台灣統派團體的處境

鄧小平說過:「大氣候決定小氣候」。相對於大陸而言,台灣只是小氣候。但在台灣內部,台獨則是大氣候,因為,無論就歷史因素、國際因素或大陸因素來說,都被台獨充分利用。

就歷史因素,甲午割台,讓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懷有怨恨;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一直進行反共教育,扭曲了台灣人對大陸的觀感。在國際因素方面,五、六十年來,美國與日本一直在支持台灣以對抗中共,台獨更獲額外支持。在大陸因素方面,最近30多年,中共對台政策有三個重點:和平統一、不干涉台灣內政、對主張台獨的人相當寬容。台獨充分利用了大陸的善意,發展台獨勢力。在這種客觀情況下,台灣還有那麼多人不顧自身安危,公開支持統一,足證中華文化不死。依歷史傳統法則,統獨之爭,只能分忠奸與正邪,而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作者係大學退休教授)

週五, 12 七月 2024

近年由於中國崛起,美國人感到其霸權受到挑戰,哈佛大學甘耐迪學院的艾理森教授(Professor Graham Allison)就有鑒於中國將要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勢必會挑戰美國的「太平洋世紀」(Pax Pacifica),而中國之崛起既全面又快速,在一個世代的時間總產值就從小於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任何快速興起的強權必然會動搖現狀,故作文警告不要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引起廣泛的討論。連習近平於2015年秋天到華府做國事訪問時也提到此一名詞,他認為中美之間可以避免這一陷阱。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史家,《奔羅尼西亞之戰》(The Peloponnesian War)一書的作者,該書指出,那場長達27年的希臘城邦戰爭(西元前431年至404年)之所以不可避免,即由於雅典崛起,挑戰到當時的霸權斯巴達(Sparta)所致。今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新興強國或引發「當道霸權」(ruling power)的疑慮與恐懼,而導致兩國最終不可避免的衝突,或因新興霸權不滿既定現狀而發難。

不論何種情況,在激情、妄自尊大、莫名恐懼、過度榮譽感,以及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煽動下,往往是兩國交戰的爆發點。新舊強權之戰確實是無可忽視的歷史教訓,古代既有雅典與斯巴達之爭,之後從1500年以來15件類似案例中有11件導致戰爭,再想想德國統一後超越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於是在1914 及1939年德國挑戰,英國反制,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新興的日本與美國爆發太平洋戰爭亦復如此,當下中國的崛起又將如何?

中美應互作調整以免衝突

艾理森之意希望中美兩國能知前車之鑑,互作調整以免衝突。歷史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解釋其當下情勢與戰略目標,中美之間的歷史經驗迥異,價值觀與戰略矛盾也大,衝突狀態雖然形似,但情勢與前史大異,無論時空與政經都不可同日而語。

今日中美之間的經濟密切相關,有異於希臘城邦各自的貿易系統。雅典與斯巴達為兩個比較孤立的城邦,不像中美之間千絲萬縷的大國關係。兩國雖異而相互競爭,但有太多在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合作與互動,更何況還牽涉到許多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兩國都擁有威嚇性的核子武器,誰也不敢挑起核戰的風險。冷戰期間美蘇關係緊張,連古巴危機都沒有導致戰爭,即歸功於恐怖平衡。當前中國在東海與南海伸張海權,確保主權,雖觸動美國海洋霸權的敏感神經,但鬥而不破之勢,顯而易見。此外,中美兩國都有諸多亟待處理的內部問題,諸如經濟改革、人口老化、社會福利、貧富不均、提升教育、環境保護、氣候暖化、國土安全等都急須趕快處理。換言之,國內的挑戰比來自境外的挑戰更為嚴峻,雙方都希望維持國際上的穩定,勢必要努力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美軍的強勢只是作態而已。

世界已不可能由一國獨霸

與中國崛起相對的是美國衰退,美國人自己已經在討論美國霸權能否長久?多年來的緊縮能否重振?美國總統歐巴馬2012年提出的「國防戰略指針」(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就曾被批評為缺乏威力,軟弱不振。若美國國內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不能成功地解決,干預國際事務不夠公平正義,軍費開支不能節制,美國的國力非僅不能重振,整個結構性邁向衰落便勢不可免。至於中國是否有意取代美國的霸權?霸權轉移是否必然會引發衝突?

霸權之間衝突的例子大多見之於崇尚軍國主義與強權政治的近代歐洲。中國作為新興強權長久以來自稱不稱霸,立場甚是一貫,美國人或不信以為真。如果中國真講王道而不講霸道,真正是和平崛起,美國也能調整其態度與行為,和平相處的大國關係未嘗不能建立並持久,更何況,今後的世界已不可能任由一國獨霸,無需爭霸,也就不會墜入修昔底德陷井。

作錯誤的類推是誤讀歷史,有負於慎行之睿見。明代史家於慎行慧眼認為歷史經驗非不可學,唯須得法,若謂「天下之事,有異情而同形者,當曹操伐吳之時,則降者亡而戰者勝;及魏鼎既成之後,則戰者敗而守者全。何也?前之形未成而後之勢已定也」。如只知其勢而不知情,正好學錯了歷史經驗,反之亦然。同理,「天下之事有同事而異功者」。春秋時代晉文公圍曹,威脅發曹人冢墓,使曹人懼而入曹;然而燕攻齊,燕軍真盡掘城外冢墓,激怒齊人而敗燕軍,用計同而成敗異。

相同的一件歷史事件,由於情勢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學習歷史先例而不知情勢有異,很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會學錯了歷史經驗,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

(作者係中央大學歷史講座教授)

週五, 12 七月 2024

南開大學台港澳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台灣、香港、澳門法治發展動態,致力於探索國家統一和國家治理的路徑和模式。1月10日,中心特邀請來自兩岸四地的台灣、香港、澳門法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了「台港澳十大法治事件(2015)研討會」,回顧過去一年台、港、澳法治發展的重大事件,並選出十大法治事件。

三地皆有重大法治事件

2015年台灣圍繞政治問題展開了多個訴訟案件,「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起訴參與太陽花運動領導者」、「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賴清德彈劾案」,此外還發生了諸如「台灣執行死刑引發島內高度爭議」、「台灣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頂新劣油案宣判」等法制要案。兩岸關係發展方面,「習馬會」成為絕對的亮點。而國民黨在經歷了2014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後,以及面對2016年總統和立委選舉,由此衍生的「國民黨臨代會召黨主席朱立倫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王金平列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引發爭議」、「台官員登太平島宣示主權馬英九暫緩登島」等政治現象背後均蘊含著豐富的法治內涵。

2015年香港發生的重大法治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多涉及基本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占中判決引爭議」、「香港舉辦研討會紀念《基本法》頒布25周年」、「香港特區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特首地位超然論引發爭議」、「香港大學陳文敏事件」、「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議會選舉」、「烈顯倫和李國能對法院職能的評價」、「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還有涉及大陸與香港合作,如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引發爭議等問題。

2015年澳門的法治建設穩步向前,「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海一居事件與澳門閒置土地處理」、「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澳門博彩業連續下滑,特區政府宣導經濟適度多元」,這些事件一方面為澳門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為法治建設積累了經驗。

經過與會專家學者的分析點評和熱烈討論,最終通過投票方式,評選出了2015年台港澳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法治事件:(1)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2)賴清德彈劾案;(3)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晤;(4)台灣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5)香港舉辦研討會紀念《基本法》頒布25周年;(6)香港特區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7)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8)香港特別行政區議會選舉;(9)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10)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

重大法治事件解讀

台灣2015年的法治事件,都塗上了濃濃選舉政治的底色。不論是「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還是「賴清德彈劾案」,藍綠雙方都著眼於台灣大選前的政治形勢而做出判斷和較量。而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無疑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堪稱是台灣版的「辛普森案」,折射出台灣法治實踐發展的層次。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晤,其實現的突然和討論內容與形式,都具有石破驚天的效應,對於引領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15年對香港特區而言,則標誌著「後政改時代」的到來。香港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表示香港特區政改的努力暫告結束,抓經濟、促民生將成為香港「後政改時代」的主調,創新及科技局終獲成立就是一個象徵,而區議會換屆選舉結果又無疑代表著香港基層社會對於「政改」的回饋和評價。2015年正值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這一歷史時刻讓香港各界共同回顧基本法的制定過程,思考基本法的實踐,重新認識基本法的價值。

2015年的澳門則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態勢。目標為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立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目標,抵消博彩業持續下滑的壓力。在此背景下,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這些法治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澳門一直受制於地狹人多的地理條件,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多的地理空間,通過加強粵澳合作,開發橫琴,將「澳門大學橫琴模式」推向新層次和階段,實現粵澳發展共贏。而中央政府這次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劃定陸地界線,明確水域管理範圍,就是為澳門保持繁榮穩定、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援。

(前者係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後者係同中心研究助理)

週五, 12 七月 2024

台灣與大陸在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經濟總量等方面差距很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大陸與台灣也絕非13億人之大,對2,300萬人之小的「大象對麻雀」、「巨無霸對小不點」的關係。

古代先祖先賢—從清朝初年的施琅、郁永河、藍鼎元,到清朝後期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乙未割台時的沈葆楨、陳季同等人,都用了幾個詞:「門戶」、「鎖鑰」、「關鍵」等等。如施琅說:台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藍鼎元在詩中寫道:「台灣雖絕島,半壁為藩籬。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台安一方樂,台動天下疑」;沈葆楨稱:台灣為「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乙未割台時陳季同〈弔台灣〉詩中有「強調彈丸等甌脫,卻教鎖鑰委塵埃」之句。

沒有其他的辭彙,比「門戶」、「鎖鑰」、「關鍵」等詞,更適合於形容台灣與整個中國,或者說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了,那就是雖然小,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台灣和大陸是一命運共同體,這一說法很對,但還可說得更具體些,那就是:房屋的主體和房屋的門戶、鎖鑰關係,屋內人和「守門人」的關係。這一關係是由台灣的特殊、重要、優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不過,這是一把「雙刃劍」。

台灣是中國的門戶

一方面,台灣作為整個中國的門戶、鎖鑰,在外來侵略中必然首當其衝。對於歐洲殖民者來說,台灣是其前往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其廣大腹地的必經之道,這也是台灣在明末即為西班牙、荷蘭等所入侵,19世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又成為重災區的原因。

對美國而言,要從其美洲本土前來亞洲大陸,必經日本和台灣,所以從19世紀中期起,美國就眼盯著日本和台灣,最早撬開閉關鎖國日本西化維新之門的,就是美國,直至目前,日本仍被美國所實際控制,成為它在亞洲的橋頭堡;而台灣也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所掌控。

對日本而言,台灣是它通往東南亞、澳洲、印度洋、富產石油的中東乃至文明開化的歐洲的生命線,所以日本早就對台灣垂涎欲滴,甲午戰爭後求割的兩塊土地,遼東尚可放棄,對台灣卻是緊抓不放。即使1945年戰敗投降,它對於台灣也並未徹底死心,釣魚台事端及近年來台灣親日仇華思潮的興起就是明證。台灣在歷史上是整個中國遭受外來侵略和殖民最多的地區,與其大小差不多的海南島相對就平靜得多,原因在此。

另一方面,台灣在歷史上,又是中國最得風氣之先的地區。這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就是如此,甚至更早的鄭成功時代就是如此。對整個中國來說,要走出去,就要通過台灣這個門,在古代如此,在現代、甚至在當前中國要推行和平發展、「一帶一路」戰略,都是如此。這不僅是說,要衝破第一島鏈,或往東南亞、印度洋要經過台灣海峽,而且是說台灣是整個中國對外開放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積累最多的經驗和人脈的地區,這個意義上,它能發揮的也還是門戶、鎖鑰、關鍵的作用。

台灣應擺正自己的位置

然而,「門戶」是屋子裡的人往外走的通道,卻也有可能成為強盜進入屋裡搶劫的通道。其間的關鍵,取決於屋裡人是否足夠有力、強大,以及他對於這個門戶、鎖鑰是否有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也取決於這個門戶、鎖鑰、守門人自身的抉擇:是要當屋裡人向外的通道,或是要當強盜入戶的通道。

歷史上,曾有過因為屋裡人的衰弱,或對這個門戶、鎖鑰不夠重視,而使鎖鑰委落塵埃,守門人遭殃,而屋內人也遭殃的事例。至於因門戶、鎖鑰、守門人的背叛而讓屋內人遭殃的情形,則還沒有出現,至多也只是嘴巴喊喊,並沒有成為事實。我相信,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目前重要的是,房屋本身、屋內人和門戶、鎖鑰、守門人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大陸方面,要充分認識這一門戶、鎖鑰的重要性,要知道,如果這個門戶不是向自己開啓的,而是向強盜打開的,要想和平發展,將遇到極大的障礙,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所以說,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台灣如果不當中國向外的門戶,而要當外來勢力入戶的門戶,可能將再次淪為強權的附庸、外來大國的新殖民地,或是發生兩岸之間的大衝突。

那麼,台灣是否有中間路線可走?既不當中國向外的門戶,也不當美、日外國勢力入戶的大門?答案是:沒有!這是由台灣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也是從台灣的歷史可證明的。

300年前郁永河就寫道:台灣「所處在東南五達之海,東西南北,惟意之適,實海上諸國必爭之地也」、「不知我棄之,人必取之」。藍鼎元也寫道:「荷蘭與日本,眈眈共朵頤」,只要將荷蘭改為美國,就和現在的情形一模一樣。或者說,台灣如果不是為中國所有,也必為美國或日本所有。台灣想要獨立,實為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所不允許。

因此,明智之舉是融入整個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中,成為這一戰略向外開啓的門戶,這是台灣的契機,也是其前景之所在,民眾福祉之所在。智者識之!

(作者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週五, 12 七月 2024

兩度挑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終於成為第一位台灣女總統,而且國民黨幾至崩盤的慘敗,重創台灣藍綠雙雄鼎立的基本盤,台灣不但進入綠大藍小的時代,兩岸也走進綠紅未來一段期間直接對抗的新時代。

在520就職前,美國華府正高度繃緊神經,緊盯著蔡英文將如何解民進黨政府和北京「九二共識」糾結的結。從華府和蔡英文主觀的評估,似乎認為北京當局正為如何拉抬低迷的經濟、穩定國內政治局勢、推動軍隊改革和避免和美、日對抗升高,從而蔡英文「以交流換模糊」的策略,很可能有機會掙脫北京死咬「一個中國原則」的糾纏,讓兩岸關係的操控,進一步滑向泛綠陣營喜歡的「模糊待變」轉進。

美審慎看待選後兩岸關係

華府知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包道格(Douglas Paal)2015年年底發表China, the U.S. and the Coming Taiwan Transition的評論,相關程度反映了華府圈對台灣大選之後兩岸關係走向的主流見解。包氏認為,習近平正在從2013年後對美國及周邊國家採取的外交強勢,轉調成修補關係和經濟促合,但這並非中國戰略的撤退,而是對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反制,避免美國在東協國家的影響力擴大。因此,習近平耐住性子降低中日釣魚台緊張氣氛、和日相安倍兩度會晤;接見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出席APEC會議和菲、越修復關係等等;同時在美國對台軍售案上保持克制,足見其正從強勢外交中轉向。

包道格認為,不論是為實現「中國夢」,或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或推動「一帶一路」,中國都需要一個平靜的外部環境。因此,蔡英文有可能取得和北京新的共識。然而,包道格認為,蔡英文不會接受採取「九二共識」,陳水扁在2000年曾提出「未來的一個中國」說,但蔡英文在這次選舉得到更大的民意支持,容許她採取更高程度的模糊性,對一個中國原則不做具體的承諾。華府可以協助蔡英文運用既有管道或者特殊的渠道,讓她能以泛綠營較能接受的「用語」,同時避開在主權議題上和北京起衝突,讓現有的兩岸關係能持續,華府還要保護和增進台灣的自治、操控的自由、外交空間和經濟福祉。

不過,1月11日華府緊急安排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邀請布朗、柯恩、海格和培里等四位卸任國防部長在華府舉行座談。座談議題雖然包括美中關係、北韓問題,但最重要的是針對兩岸情勢,表達了華府對北京如何因應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憂慮。海格在會中坦言,希望台灣新政府不要放掉一些能達成正確目標和適當協議的良好進展,這對兩岸和整個區域都好,也不會讓美國陷入是否支持對台義務的困境。培里更引用美蘇在冷戰時代以核武「相互保證毀滅」作為嚇阻當比喻,形容兩岸已走到以經濟「相互保證毀滅」為嚇阻,一旦發生衝突,經濟損失難以估計,這比派遣航母到台海還具有嚇阻作用。華府顯然在提醒台灣獨派必須正視台海情勢的今非昔比,新政府應避免升高對抗。

另外,1月13日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Ben Rhodes)在華府外籍記者會上表示,美國的對台政策和「一個中國」政策仍是相同的;美國希望看到兩岸冷靜與對話。特別的是,以往美國官員提到對台政策時,除了「一個中國」政策和三公報,也會提《台灣關係法》,但羅茲這次談話並未提到。如果是有意省略,這也等於是對蔡英文傳達,不要想把美國拖進兩岸的衝突中。

為發揮對台灣關鍵的影響力,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Bill Burns)以特使身分在選後第一天就來到台灣,並在18日見到蔡英文時表示,美國期待看到政權交接期一切順利,並期待與新政府展開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

台灣走進後統獨對抗時代

選後台灣走進「後統獨對抗」的新時代,傳統藍綠統獨對抗已讓位給維持現狀策略論爭,國民黨向來引以為傲的兩岸政策,在綠營「傾中」的猛烈攻擊下幾乎全線崩潰,蔡英文實際上是贏在「維持現狀」策略。綠營已從追求法理台獨轉向確保主權獨立,陳水扁喊得震天價響的制憲、公投,到蔡英文嘴裡,變成了「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以民意做為兩岸政策的依歸」。蔡英文的「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三原則也表明,台灣不會有追求法理台獨的衝撞,蔡接受中華民國憲政、「承認」兩岸曾經有「九二會談」。泛藍最擅於攻擊的泛綠台獨傾向,瞬間失去依據,而北京將面對的是以維持兩岸現狀、避免衝突的台灣政府。

同時,網路和公民社群世代的崛起將改變兩岸交流的格局,隨著跨國網路的迅猛發展,傳統國界和主權的概念受到嚴重侵蝕和重構,更對政局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從而兩岸當局在處理兩岸關係時,都應思考,如何和這股巨大的新世代對話,如何「交心」。

北京不能接受小英以「選舉民意」推翻兩岸同屬一中的論調。更因有陳水扁前朝執政的陰影,認為不可以再對蔡英文「聽言觀行」,而要壓縮她可操作的空間和時間。由於藍營已然裂解,獨派抬頭,北京面對必須壓制台灣當前「獨派霾害」肆虐的挑戰;同時,北京也擔心加上南海情勢風雲詭譎,民進黨執政將明顯倒向美、日,因而對如何處理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的兩岸關係,內部鷹鴿兩派仍在爭議。

危機或轉機在蔡一念之間

蔡英文必須認清,當前不論是反恐、反溫室效應和全球經濟停滯、金融泡沫危機重現、區域衝突擴大、IS恐怖攻擊等棘手的熱點問題,或者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的內戰危機、阿拉伯國家的新亂局,美國都必須尋求中國的支持,才能管控危機,維持最起碼的全球治理,易言之,美國如少了中國的協助,將無力執行世界警察的角色。美中合作控管分歧、推進合作仍然是兩國最大的國家戰略軸心,華府不會為了力挺台灣,而嚴重損害美中關係。蔡英文必須立即著手約制綠營中「死磕派」的言行,以避免重演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扁式衝突」,造成以「台灣本土」對抗「中國民族主義」的激烈對抗。蔡英文也必須努力尋求建立和北京最高當局的溝通管道,在新政府未上台前,華府、北京和台北應透過三組雙邊緊密的溝通,維護兩岸情勢的穩定。

對北京而言,台灣這次選舉的教訓既是沈重的,也是最後的警鐘。眼看著國民黨堅持的中華民國路線從本土化一步步滑進獨台路線;泛藍一步步被裂解;外力操縱著台灣政局走向,甚至透過代理人來執行「台灣變相託管」的目的,擺在眼前的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妥協,繼續拖延處理台灣問題,爭取更多時間完成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另一條是不妥協,爭取在習近平任內解決台灣問題。北京如何選擇,端看蔡英文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如果真的玩過火,520後兩岸「地動山搖」,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在520前,綠紅或許還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如果蔡英文順利和北京就「九二共識」的詮釋達成新的協議,對落敗的國民黨和泛藍陣營將是沈重的打擊,綠紅如果成為主導兩岸關係的主要力量,台灣政局將進一步朝向本土化前進,兩岸關係也會告別國共「黨對黨」歷史糾纏的年代,直接進入「台灣對大陸」兩個不同政體直接碰撞的新時代。從積極面看,反而有可能加快兩岸統合的進程,對北京而言,台灣的新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作者係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週五, 12 七月 2024

2015年初習近平已說出,台灣新任領導人若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關係將出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結果,「馬習會」後又以兩岸間的「定海神針」為「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定性。如今蔡英文在堅拒「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的聲勢中高票當選新任總統,兩岸之間的緊張與潛在的爆炸性,可以想見。蔡本人1月14日在高雄不斷預告,當選之後會立即啟動對外全面溝通,包括與友邦和中國大陸進行溝通,在當選感言中又再度強調:「維持現狀是我對台灣人民及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我一定說到做到。」情勢的嚴肅性與嚴峻程度可見一斑。

統獨對局的新發展

至於什麼是「維持現狀」,蔡始終未說明白。大陸對此事之堅持非比尋常,不容絲毫模糊的空間,是否最終引爆「意外」,還得觀察蔡這段時間及就任後的最終表態,不太可能有間接或模糊的空間。若明確接受一個中國,則罷。若不接受,習若無法具體呈現滿足大家預期的「地動山搖」,或他的「地動山搖」最終搖不出蔡英文的一個中國,對習本人與中共有極大的風險。

看起來,民進黨大勝與完全執政,更加激化了這種尖銳對立且冰炭不容的形勢,雙方的對峙瞬間變成了必須立見勝負的賭局。換言之,台灣內部的虛假統獨對決,已經轉變成兩岸統獨真實而直接的對決。而這種直接對決的陣仗,最有利於大陸一舉擊潰台灣現存的台獨主力,習正處於內部多事之秋,若能在解決台獨主力上打贏一仗,對穩固黨內地位必有大助。

從習上台以來的行事作風與基本性格來看,應該不會心慈手軟,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同時,蔡在完全執政之下,一旦賭輸,被揭穿當初選舉時的欺騙性,無法卸責,信用與威望勢必重挫,不知是否會出現受騙失望者「加倍奉還」的現象?

蔡英文賭贏的機率不高

表面看來,蔡的當選與民進黨完全執政似乎是台灣人民走向獨立的堅決表態,但不要忽略了幾項背景事實,這次投票率只有66.27%,蔡英文高舉「在中華民國體制下維持現狀」的主張,還未投票就已多次示軟,顯然底氣虛軟不足,色厲內荏。加之,大陸能夠反制台灣的工具越來越多,隨便一個風吹草動都可令台灣股匯市雙跌,資金外流。今年大陸預計將與東協簽成RCEP,台商恐怕更要往大陸投資,台灣經濟發展最核心部分的產業政策將更受制於大陸,台灣加入會涉及主權的TPP遙遙無期,形格勢禁,走不出去的窘態畢露。

如果蔡最終受不了壓力,接受「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自然是台獨勢力的另一次大潰敗,這可能鼓舞大陸對台內部事務干涉的深度與頻率,恐怕會逐漸要求蔡落實「一中」的實質內涵,蔡想再玩弄各種「去中國化」的把戲,將碰上困難,修改課綱可能得告一段落,獨派陣營可能激發內變,這得看雙方第一次較量的結果,以及大陸未來的作法而定。

在中、美、日於東海與南海問題上對立越來越激化的時空,蔡若想藉助美日力量對抗大陸,恐怕只會更快惹火上身。蔡選後針對南海情勢偏向美國立場的發言,對大陸就是一種挑釁,大陸為鞏固南海主權,是否會在必要的情況下閃電接收太平島,值得觀察。

台灣侈言「從世界走入中國」,只是為天方夜譚添新章罷了。大陸國台辦在1月16日晚間已給出最新的警告:「我們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台灣不願意站在一個中國之內的戰略制高點,就永遠會被事實基本面的力道所傷,處於挨打的劣勢。因此,蔡不承認「一中」的前景極為艱辛,難有勝算。

國民黨需要放手一博

勝利者固然面對賭局,失敗者何嘗不然。國民黨一年兩個月連敗兩場,一敗慘過一敗。長期走在李登輝黑金路線上,投機倒把,民粹欺騙,背離創黨精神,不敢承繼先人光輝的歷史資產,如此崇尚蒙昧虛無主義,喪失黨魂、黨德,能說敗得不公道嗎?能說民進黨靠欺騙上台嗎?「633」、「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不是騙嗎?

國民黨兩次大敗,至少證明一點,國民黨歷來以權力裹脅與靠黨產收買的和稀泥慣性已經徹底破產,華而不實的兩岸政策、反民主正當性之野蠻權力的流氓行為、國會密室協商為私人把持政治資本的反憲政體制惡行、以派系為本質的所謂本土派政閥作風,在在都被中間選民與支持者唾棄。現在黨內聲勢最大的似乎是本土派,但最拖累國民黨的也是這股勢力。未來如何重整隊伍,在長期人才空白的窘境中面臨極為嚴峻的局面,新高挑戰將接踵而來。

台灣在兩岸對局之中想要爭取到最大可能且長期可持續的實質利益,越來越無法依賴國際勢力、全球經貿、軍事武力,只能依賴更優質的民主實踐與中華歷史資產中優良光輝的部分,提出直指人心的理念與論述,必須是貨真價實的優質軟實力。此歷史資產是中華民族的公共財,不專屬於誰。毫無疑問的,國民黨在此歷史資產中有優越的地位。不過,連國民黨自己都因認識不清而嫌棄它很久了,如何重新認識、繼承、反思、進而發揚光大,恐怕黨內不經一番鬥爭,很難辦到。

至於民主政治的建設,國民黨雖有民主的形式,但亦脫離不了仰一人鼻息的獨裁慣性。如何忠誠地實踐民主,重建國民黨在民主政治中的正當性,甚至展現出優人一等的民主素質與力量,恐怕也是不經一番黨內鬥爭很難取得突破口,更要繼之以持續的堅持與努力,每跨一步都可能會觸發黨內不安的博弈。然而,留在老路必然繼續衰弱、苟活而已。面對敗壞無疑的老路,想要走出復興新路,不賭行嗎?

大陸何嘗不在賭局中

這次選舉受到大陸朝野的高度關注,在台灣固然各方激情四濺,叫囂不斷,但選後一夜平安,並未因此發生動亂,可確信的是執政不利者被徹底制裁汰換,這層民主機制是一個現代化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相信大陸官民都看在眼裡。不可否認的,大陸的政治體制令「一中」在台灣不易行銷,這是中共及台灣統派應該深思面對的課題。

國台辦1月16日晚發表談話中念茲在茲地期盼兩岸「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大陸是不是應該以一個更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偉大民主戰略,號召台灣人民共同參與,為民主統一鋪平道路,讓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具體落實,持續發展?

(作者係獨立評論人)

週五, 12 七月 2024

蔡英文贏得大選,民進黨拿下立法院113席過半的68席立委,首度一黨獨大,完全執政。其所培養的羽翼「時代力量」也在立法院獲得5個席位。泛綠未來四年可以完全主導台灣的大陸政策。民進黨看似結束了長達20年的「台灣民主內戰」,但卻讓已經長達近70年、涉及主權爭議的「兩岸內戰」更難結束。這是蔡英文及民進黨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也是兩岸關係最終是平和還是衝突的重要挑戰。

「兩岸內戰」更難解

從1994年李登輝發出「身為台灣人的悲哀」開始,台灣開啟了以「身分認同」、「國族認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為主軸的「民主內戰」。這20多年來,大多數時間是國民黨執政,可是「愛台灣」的論述權一直掌握在李登輝及民進黨的手上,在他們看來,只有堅持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才是「愛台灣」,否則就是「傾中」,而有可能「賣台」。

「愛台灣」論述包括三個重要概念,第一、台灣要有主體性;第二、中國國民黨是非本士的外來政權;第三、中國大陸對台灣有威脅性,因此,台灣不要與大陸走在一起,能逃就逃,能避就避。

民進黨的「愛台灣」論述,在本質上並非一般「愛鄉土」的鄉土意識,而是一種在整個中國事務上的「分離主義」論述,在台灣內部醜化國民黨的工具。因此,這場「民主內戰」的具體目標,就是完成「一邊一國」及消滅中國國民黨,或迫使中國國民黨轉型為「台灣國民黨」。由於內戰是以「認同」為核心,因此「認同」是最高道德,為達此目標,任何道德、民主上瑕疵的言論或行為都是可以允許的。

有太多理由可以解釋國民黨為何輸掉2016年的大選,其中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國民黨完全失去了「愛台灣」的論述權。因此,在「愛台灣」的「民粹」現象下,馬英九與國民黨說什麼都可以被視為沒有道理,怎麼做都是錯。

就兩岸關係而言,民進黨的大勝,正是問題的開始。當民進黨一黨獨大後,已無法再將國民黨作為代罪羔羊,它必須證明,它的主張能否給台灣真正帶來和平、安定與繁榮。

兩岸豈是「異己關係」?

這20年來,在這場涉及「身分認同」、「國族認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民主內戰中,除了少數基本教義派,民進黨的立場是欺騙、含混與投機的。民進黨首先主張要「追求主權獨立」的「正名制憲」,即主張成立新的國家,制訂新的憲法。到了1999年,為要贏得2000年的大選,民進黨改變其「追求獨立」為「已經獨立」。在《台灣前途決議文》中聲稱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目前的名字暫時叫中華民國。可以預期,執政後的民進黨,將會以「台灣共識」為名,再調整論述為「中華民國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即正式接受中華民國這個國名,但也主張「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民進黨會心不甘情不願地舉起中華民國的國旗,他們會詮釋說,這面國旗的意義與以往已經不同了。

民進黨無論用什麼樣的說法,它的核心本質是不會變的,即兩岸「各有主權、互不隸屬」,「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兩岸是完全的「異己關係」。

蔡英文的獲勝,等於結束了這個長達20年,歷經5次大選的民主內戰,「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身分及國族認同成為台灣的主流,但弔詭的是,這樣的結果卻會讓還沒有結束的「兩岸內戰」再生波濤,更難結束。蔡英文的勝利,讓北京必須重新面對這個嚴肅的「兩岸內戰」課題。

蔡英文面對兩岸關係的第一道關卡,即是否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台灣真正了解「九二共識」內涵的人並不多。國民黨將其等同於「一中各表」,其實當時的「九二共識」有兩個重要內涵,分別為「一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兩岸在主權方面不可以分裂,這才是「九二共識」真正的共識部分,沒有這個核心共識,「各表」是沒有意義的。

執政後的蔡英文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主權不可分裂」恰恰與民進黨的「兩岸各有主權」的核心理念發生衝突。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蔡英文不願意修改其原有的「兩岸主權已經分裂,台灣/中華民國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場,也就是不接受「九二共識」,甚而推動修憲,她會面臨習近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政經壓力;她如果想調整,又會面臨在政治立場上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時代力量」這群年輕立委,以及民進黨內分離主義信仰者的壓力。

簡單地說,蔡英文不調整,前面有習近平擋在路前,如果想調整,後面又有「太陽花」的新世代在後面牽制,不讓她有任何調整的可能。如果蔡英文為了台灣的長遠利益,而要堅持修正原有的「分離主義」核心立場,那麼,民進黨就已經不是原有理念的民進黨了。

這個結構的僵局,是民進黨玩弄「統獨」、操弄「分離認同」下的台灣集體共業,也是馬英九執政8年以來不願意正面積極面對兩岸政治難題,不能在認同問題上撥亂反正,以及國共兩黨共同「只經不政」的必然後果。

蔡英文進退兩難

北京或許仍在看,蔡英文在520就職的談話是否會回到「九二共識」。但是坦率地說,對於剛剛拿到政權的蔡英文而言,如果她接受「九二共識」,也就等於接受了「兩岸主權不可分裂」的約束,這是蔡英文難以短時間內接受的,特別是她認為她已經擁有了新民意,因此,蔡英文最多只能在論述的「包裝」上下功夫。選舉期間,蔡英文已經開始主張要「維持現狀」、「遵循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民進黨沒有否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的說法,希望能夠讓北京接受民進黨的「調整」。

「九二共識」只不過是個名相,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內涵。蔡英文應該要清楚地回答下面幾個問題:(1)她如何處理「台獨黨綱」?(2)她是否要放棄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3)她認為的中華民國是1912年創建,還是1996年總統大選以後的中華民國?(4)她認為中華民國的主權範圍在哪裡,只有在台澎金馬?(5)兩岸的主權關係是什麼,互不隸屬?(6)北京認為「九二共識」等同於「反對台獨」、「兩岸一中」,她是否接受「九二共識」?(7)「九二共識」還包括共同追求國家的統一,她是否接受?(8)她以前認為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是傾中賣台,為何現在要接受「維持現狀」?(9)她用什麼樣的政策來「維持現狀」?(10)她所屬的民進黨在歷史課綱上堅持兩岸為「一邊一史」的「分離史觀」,她是如何看待史觀問題?(11)她如何看待南海U形線的法律定位?最後,她如何證明她的話可以被相信?

520以前發球權在蔡英文,520後在習近平手上。是否要接受民進黨「表面調整、核心不變」的兩岸論述?蔡英文的勝利結束了台灣的「民主內戰」,卻也讓「兩岸內戰」更難結束。馬英九執政8年以來,缺少政治和解的經貿大交流只維持著兩岸「脆弱的穩定」,而沒有帶來真正和平。若習近平是以「九二共識」的本質,而非「糢糊的文字」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那除非蔡英文接受,否則兩岸極有可能在外交、國際參與、經貿事務上再回到「冷內戰」的局面,這絕對不是兩岸之福,陷入兩難的蔡英文要三思了。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週五, 12 七月 2024

1月16日蔡英文當選下一任總統,民進黨等深淺獨派政黨在立委選舉也大獲全勝,當下全球除了台灣內外綠營的支持者之外,心底最高興的莫過於日本,因為台灣政治生態的演變正朝著日本最合意的方向狂飆過去。

口蜜腹劍不願見兩岸和

先舉例來了解日本對台灣政治的基本看法。去年11月7日的馬習會,是1949年國共分裂後首次兩岸領導人會談。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面上說,「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全對區域、世界極為重要」,似乎頗歡迎兩岸維持和平關係。但事實上,首相身邊的親信透露,安倍「真正的想法是,有很強的擔憂、危機感。馬英九為了恢復執政黨的支持率,在對日鬥爭上跟中國採取同一步調」。連《讀賣新聞》社論也說「急忙接近有利於區域安全嗎?」

日本對於馬英九推動兩岸經貿合作,並就大陸建設南海節制發言非常不快;又擔憂兩岸關於釣魚台存在默契,甚至有高官說「無論東海、南海,各國合作努力阻止中國,不過,(兩岸領導人會面)有改變狀況的可能」。

而去年12月馬英九可能前往太平島,為新建工程揭牌的消息一傳出,日本就有媒體抨擊那是「掀亂」、「南海問題新火苗」;連馬英九大學時代參加保釣運動,從政之後要求日本補償慰安婦、支持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運動,把歷史教科書加入「日本非法占領」字句等等,也一併搬出來批評。日本這種態度正烘托出其戒懼兩岸和合,而希望兩岸敵對、分離的心機。有了這層認識,便不難理解日方解讀台灣這次大選的動機。

選戰開打前,日本媒體始終緊盯著整個過程和動態,他們觀察到:這次選情很冷,台灣還是兩大黨競爭,第三勢力未成氣候,沒有任何政黨或候選人能具有說服力的展現台灣未來的遠景。選戰期間,選民對候選人的不安感與失望感升高,因此表現很冷淡,而選情冷還有許多其他原因,譬如:選戰方式改變了,過去滿街大型看板、布條、旗幟,雖然破壞市容、令人厭煩,倒也頗能帶動選舉氣氛,但這次有些地方政府做了限制,於是看板、布條等少了很多,運用網路則是大為增加,透過facebook或line與使用者對話成了主流。

日媒偏好報導傾獨政黨

從日本媒體的評論及取材上,一眼就可看穿日方的「好惡」。日本早就寄望蔡英文上台,對馬英九政府推動的兩岸和解、交流政策踩剎車、保持距離,轉化成以「安全合作」為理由,而處在美日的卵翼之下。講白了,即是利用跟台灣新政府合作,牽制中國。日本政府高官很有自信地認為「日台會比現在更親近」。儘管日本媒體也注意到,民進黨在選前避免批評中國,以「維持現狀」表演出跟中國和睦的態勢,可是他們明白蔡英文曾是李、扁政府擬定對中政策的重要幕僚,骨子裡有著台獨的天然成分,因此,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不僅未曾揭穿批評,還加以護航、誇讚。日媒所刊登的競選照片,全是民進黨的造勢活動,如「點亮台灣」、綠營立委候選人發動群眾反對「馬習會」的抗議,以及民眾捐小豬撲滿的存錢給民進黨等等。

日媒一再報導:蔡英文單獨遙遙領先,民調差逾20%;12月就說,脫離中國傾向較強的民進黨,可以篤定隔了8年再重新上台。他們引用蔡英文的臉書「做不好就換人,是民主選舉的基本原則」;也採納親綠媒體的論調:「跟中國做生意獲得巨利的只是富裕階層」、「來自中國的投資,使得房價飆升,年輕人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來抹黑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

特別是,凡強烈反中、反國民黨的活動都大肆報導。像與蔡英文合作、太陽花學運主導者的黃國昌就多次被提及,但其岳父是大台商的事則絕口不講。日媒花了不少篇幅報導以年輕人為主、強烈反中又主張台獨的「時代力量」,稱讚他們是風雲人物;其支持者都是兩岸關係轉趨緩和、解除戒嚴後出生、對中國幾乎沒有歸屬感、「生來就是獨派」的年輕人。日媒指出,民進黨的黨綱雖高揭「獨立」,但競選戰術為了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暫時封口不提台獨,而「時代力量」正好吸納了反中意識強烈的新生代,該黨跟民進黨一樣,都批判馬政府的兩岸交流政策;認為民進黨上台後,兩岸政策會受「時代力量」影響。

強調台灣跟中國「異質」

選舉結果出爐,確定綠營全面大勝,日媒更是振振有詞地捧蔡打馬。它們運用這次綠營大勝和選戰所發生的一些現象,再三強調台灣跟中國是「異質(本質不同)」的,舉例說台灣候選人用facebook及line傳遞訊息,而大陸限制這種通訊,不能普遍使用;大陸不能自由選舉領導人;享受民主的台灣居民,特別是年輕人,覺得台灣跟中國是不同的。更有社論謂:這次選舉台灣人對跟中國快速接近踩剎車,覺得持續以原來節奏跟中國相處下去,一定會被中國「併吞」;這種不安擴大了對蔡英文的支持;上次總統選舉,蔡英文主張「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工商界擔憂兩岸關係惡化,於是敗給馬英九,這次民進黨掩蓋住「獨立」的色彩,訴求既不獨也不統的「維持現狀」戰術生效了。

日媒又指出,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也大敗,是因為認為台灣和中國是有差別的「台灣意識」在年輕人之間高漲起來了;民進黨首次單獨過半數;2014年反服貿占領立法院、以年輕人為主的新政黨「時代力量」表現甚佳,攻下數席。還有日媒指出:李登輝執政時,蔡英文是「兩國論」的理論建構和起草人,此後,蔡英文即為李登輝的秘藏接班人。

其實,馬英九執政,除了改善兩岸關係有點作為之外,別無顯著治績,選民正是對內政施政成績不佳的馬英九不滿,所以才期待蔡英文的。日媒這回猛打兩岸關係,恰好曝露了日本的意圖─安倍首相希望就南海、東海問題跟蔡英文合作對付中國。

勝選翌日,蔡英文立刻在民進黨中央黨部,與日本駐台窗口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會談。日本官方首次從首相、官房長官到外相等公開表示,「祝賀蔡英文」、台灣是「老朋友」、「(跟日本)有民主自由共同的價值觀」、「期待和蔡英文的新政權強化各方面的關係」。

誘台灣入殼當棋子

台灣不少媒體也注意到且轉載日本的看法和報導,似乎陶醉在它們對台灣「民主」及蔡英文成功的讚譽和吹捧,卻看不清其背後的謀略,不自知日本正誘台灣入殼,作壓制中國的棋子呢!

就在1月16日同一天,由中國大陸主導,亞太歐美非共57國參加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正式開始運作。相對於大力讚揚蔡英文,日媒照例批評亞投行沒人才、沒know-how,又質疑亞投行能否公正、是否會支援「一帶一路」、融資是否用於興建軍事港灣、……,極盡嘲諷抨擊。

日本在台灣選舉與亞投行之間,擺出一副友台而對抗大陸的姿態,台灣看得出門道?台灣的未來之路究竟是越來越寬?還是越來越窄?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週五, 12 七月 2024

1月16日,蔡英文以56.1%的得票率取得勝利,民進黨立委席次也遍地開花,斬獲68席,成為第一大黨,首次實現了全面執政。前不久有人預言民進黨將長期執政,至少20年。然而,本次投票率歷次最低,給這一幻想增添了不少變數。

蔡英文不可能作全民總統

誠然,身為總統,蔡英文本應以全民利益至上,而不應有政黨色彩和個人雜念。但是,在台灣,全民總統無異是天方夜譚。馬英九也曾想當全民總統,一心討好反對黨,可是事與願違,馬英九不僅不被綠營買賬,而且連藍軍都為此漸行漸遠,差點弄得身敗名裂。何況,蔡英文的得票數還不及700萬(合格選民為1878萬),反映了超過半數民眾並不認同蔡英文。所以,儘管相較於陳水扁當年的境況,民進黨有好轉,但蔡英文從一開始就存在民意並不充分的先天不足。相對的,如果蔡英文只為綠營選民服務,那麼那些本就不支持她的選民必然會有意見。蔡英文如何拿捏這一天平,將是她執政初期的重要考驗之一。倘若不能汲取馬英九的教訓,那麼小英的光環將很快消失殆盡。

民進黨不可能讓兩岸友善

眾所周知,「九二共識」是穩定兩岸和平關係的定海神針,任何否定這一歷史事實的舉措都可能導致台海兩岸地動山搖。從蔡英文勝選後的兩次談話中可以觀察到,她似乎仍然將「九二共識」視為無物,對此隻字不提。如果蔡英文仍舊拿著「維持現狀」、「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當擋箭牌,而對「九二共識」一味打太極,那麼,兩岸關係也不排除會由此生變。儘管大陸已經明言對台政策不會因為政權更迭有所改變,也就是不會因人而異,但兩岸和平與友善必須基於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基礎。

前段時間,民進黨內有人呼籲通過「凍獨」方案為此解套,也有學者期望蔡英文在上任之前能提出讓大陸理解甚至接受的兩岸政策。可是,以台獨教母自居的蔡英文,會迷途知返嗎?

民進黨不可能派系無爭

隨著執政的漸次上路,民進黨內的派系矛盾已浮現出來了。剛剛勝選,自恃功高、權傾一方的山頭要角及蔡英文的心腹,如柯建銘、蘇嘉全、陳明文等,就開始為立院龍頭蠢蠢欲動。院長寶座到底會花落誰家,將是蔡英文能否繼續號令全黨的關鍵一步。不難想見,派系傾軋爭權勢必將台面化、激烈化。

選前,民進黨之所以能以團結的面貌與分散的國民黨抗衡,那是因為各派系都深知長期在野,對派系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一心求勝的慾望蓋過了異化心結。但是,本就是不堪一擊的「團結面紗」,怎敵得過早已長風巨浪的滾滾來襲?此外,行政梯隊的布局及公營事業的安排,都將是各派系分食的必爭之地。加上,民進黨派系利益為先的思維定勢就像鴉片早就植入骨髓,會隨時隨地摧殘著外強內虛的民進黨。

蔡英文不可能施政無阻

在選舉期間,蔡英文到處行銷她的幾大政策和幾大建設,讓人以為她的政策是治癒當前台灣病態社會和經濟低迷的最佳藥方。只是,這些口頭支票,蔡英文很難能夠全數兌現。有幾點需要注意:其一,蔡英文並沒有地方執政的經驗,如何處理行政事務中的利益紛爭和官民關係是其最大的軟肋與短板;其二,民進黨已經遠離政權8年,此一時彼一時,當前面臨的危機與挑戰遠非不在其位時所想得那麼輕而易舉;其三,「紅色供應鏈」如果斷掉,豈不又會使台灣各類企業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更何況,通過此次大選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藍綠二元結構並未鬆動。是故,蔡英文要完全超越統獨,不分藍綠,消解政策爭議可謂是難上加難。

蔡英文信誓旦旦要革新政治,要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分配系統,但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政治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久的隊友;也同樣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就是說,施政能不能符合大眾期待,能不能立竿見影,將是民眾對蔡英文繼續授予,還是斷然收回權力的不二指標。

綜上所述,民進黨能否長期執政,端賴蔡英文的執政績效,而執政績效的好壞又取決於蔡英文能否超脫藍綠對立、擺平派系操戈,以及是否有能力維持台海和平現狀。

(作者係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兼任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