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美國這次總統大選的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川普不論是普選票或選舉人票都大贏民主黨對手賀錦麗。此結果跟選前民調完全不同,顯示大多媒體的報導及民調有暗助民主黨、帶風向的問題。川普重返白宮對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都會帶來極大影響,尤其看他的布局可知,「川普主義」不會只有四年。

川普何以會當選

川普這次贏在他端出的經濟、移民和治安等政策受到選民歡迎。例如他主張「小費免課稅」;提高關稅以解決高通膨及補足財政不足;提出對富人減稅,窮人免稅;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以改善治安、減輕社福負擔;批評「零元購 」,認為當前的法律只保護罪犯,而忽略了多數民眾的權益。這些主張深受選民認同,讓選民忽略了提高關稅可能會造成通貨膨脹。

也有不少人票投川普,並非因為喜歡他,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選川普也不要極左自由主義路線的賀錦麗。民主黨大力搶攻LGBTQ族群選票,主張未成年人變性不需要家長同意,這讓不少選民如馬斯克對其失去容忍。

川普2.0對國內外影響

川普這次王者歸來,在國內方面,將會推翻拜登政府的多項政策,例如環保、移民、性平、零元購、社福等,並積極推動新政,如精簡政府、削減預算,普遍降稅等。川普新政顛覆性極大,可能帶來混亂與撕裂,若自我安慰「還好,他只能做四年」,那就錯了。川普有長遠規劃,他選了一個年僅40歲的范斯(J.D. Vance)當副總統,以及一個年輕而忠誠的團隊,就是希望他的路線可以長長久久。范斯「比川普更川普」,極可能成為川普的接班人,會努力讓「川普主義」在川普卸任後繼續存在。而民主黨的慘敗說明其政策與治理能力多麼不得人心,目前看不出有潛力的接班人,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想脫胎換骨並不容易。以兩黨與社會撕裂之深來看,美國內部勢將動亂不已。

在貿易方面,川普的經貿政策代表全球化的終結、自由貿易消失,所有國家都會被美國增加關稅,導致貿易萎縮。川普要求工廠遷往美國,但美國已不具備工業生產條件及競爭力。川普一心想讓美國再偉大,但當自由貿易及全球化沒了,美國是不可能再度偉大。

在國際社會方面,川普討厭多邊機制,極可能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撤銷拜登推動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對印太四邊框架(QUAD )、英澳美AUKUS也都意興闌珊,這會讓亞洲國家不安。他不只會加徵所有國家的關稅,還會要求盟國包括北約成員國提高國防預算,至少占GDP的2%,以減輕美國納稅人的負擔。

在外交方面,美國將更傾向孤立主義。翻開歷史即知,美國在二戰前不參與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最後才參戰,這是門羅主義的路線。但美國在二戰後改走霸權主義的路,鬥倒蘇聯後更變成獨霸。不論是阿富汗或伊拉克戰爭或茉莉花革命,都是美國人搞出來的,西太平洋的南海、台海問題,中日間的釣魚台爭端,也都是美國人埋的雷。相較於拜登走意識形態擴張主義路線,四處點火,川普只看重美國的利益,會採取收縮型戰略,不會想到處打仗,這對國際社會倒是有利的。

川普以美國利益為先,不分敵友都在打壓制裁之列,所以很多國家都很怕川普勝選,現在焦慮成真,只能紛紛設法應對川普上台後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印度總理莫迪在金磚峰會上與習近平握手言和;日本首相石破茂、南韓總統尹錫悅也急著改善跟中國的關係,停了好久的中日韓三邊會議即將恢復。川普揚言,要對從大陸進口的商品課徵60%關稅,對其他國家進口商品一律課10-20%的關稅,大家只能自求多福。

美國與歐盟的矛盾將加劇

歐美雖為盟國,但在經貿問題上一向紛爭繁多。歐盟跟美國在世貿組織裡打的官司最多,歐盟說美國補貼波音,美國說歐盟補貼空巴;美國說歐盟補貼農民,歐盟說美國的社群媒體及平台,如臉書、谷歌等侵占歐盟利益。川普上台後,美歐的關稅戰將會更嚴重。在安全上,川普越來越不想管北約這個爛攤子,特別是俄烏戰爭,想將責任推給北約歐洲盟國,這可能加速動搖北約同盟體系。法國總統馬克宏曾建議要建立歐洲自己的歐洲軍,現在又舊話重提,但並不容易實現。

川普在選戰中宣稱,他上台後俄烏戰爭就會立即結束。川普的想法是以犧牲烏克蘭領土「建立和平,而非協助烏克蘭奪回失土」,但烏克蘭不會願意以犧牲領土為代價與俄國停戰;而川普若不能在解除對俄國的各種經濟制裁,包括凍結財產、不能使用SWIFT等鬆動立場,俄國即使願意在占領烏境領土現狀下停火,俄美關係將嚴峻如故。

有人擔心歐盟會聯手美國打壓中國,這可能多慮了。中國不是沒有反制歐盟的能力,例如歐盟通過加徵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關稅,中國立即向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39%的「保證金」,逼得馬克宏趕快派人與大陸通話協商。當下歐盟對華立場分歧,又互為重要市場,彼此並無安全威脅。加上川普當選,歐盟在經貿安全議題上不再對美亦步亦趨,相信中歐目前的關稅戰會出現妥協解決的方案。

關於美中台關係

川普在經濟上會壓榨台海兩邊多繳關稅,並要求台灣產業,特別是台積電周邊相關廠商都遷至美國 。國防上要求台灣把預算加至GDP的10%(不可能),購買武器,交更多「保護費」。美國這種淘空台灣經濟強要保護費,又不承諾保護的行徑,台灣倒真該醒醒了。

大陸則以秀肌肉方式壓制川普躁動。今年9月25日中國首次對太平洋試射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在12,000公里左右;10月下旬,在南海展示雙航母(遼寧號、山東號)的編隊演練;至於解放軍機艦繞台威懾更是家常便飯。川普曾說中國若「進入台灣」,他將對中國開徵 150- 200% 的關稅,卻從沒說要在軍事上搞對抗。川普的對台政策顯然是想與中國在軍事上維持槓桿平衡,不要發生軍事衝突,美國可以售台大量武器,但不會出兵保護台灣。

最後,川普是一個喜歡用交易手段解決問題的人,在美中打交道時,台灣會不會成為被交易的棋子?賴當局只想強化與川普的關係,其實改善與大陸的關係才更為重要與現實。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11月16日,賴清德出席青年論壇,與來自全台各地將近300位高中生座談時,有學生問他「是否能帶領國家走向和平,不戰爭?」他說台灣社會大致有三個不同的「邁向和平之路」解方,第一是簽訂和平協議,依循西藏模式,不堅持主權;第二是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第三則是堅持台灣主權、堅持民主自由憲政體制、持續強化國防與國家經濟韌性,並跟民主陣營國家站在一起,發揮嚇阻力量。賴清德還當場要學生選擇一種,大部分同學都舉手贊成第三個模式。賴隨即強調,學生所選的和平之路「就是我所要走的道路」。賴這一番話既以錯誤資訊誤導學生,又如同置入性行銷,難怪有人說台灣年輕人已被洗腦,缺乏思辨能力,這不是學生的錯,是台灣教育的失敗。

接著有學生問賴清德要如何促成朝野溝通,賴回答:「解決朝野惡鬥的問題,解方就在民主」、「台灣一定要建立一個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的政治文化」,也坦言「要解決朝野惡鬥,還需要一點時間」。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這要建立在保護人權的基礎上,但從蔡英文到賴清德一再踐踏民主人權,現在反用西方民主去包裝台獨,這和他們拿中華民國當擋箭牌一樣。

最離譜的是,作為台灣最高領導人,賴清德居然用綠油油的大法官阻擋在野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案,要不要到立院報告也得看其意願,擺明是想有權無責。何況民進黨從新冠疫苗到進口雞蛋,到一拖數年才人去樓空的光電弊案,再到台鹽董事長陳啟昱日前在司法護航下不知去向,根本就不把人民放在眼底,還敢救民主高談闊論,豈不是想洗腦高中生,要他們去作民進黨的「青鳥」?

更何況,賴清德在擔任台南市長期間,因李全教賄選案,有232天未進入市議會報告、備詢,監察院通過彈劾賴清德案,賴竟指責監察院違法濫權、傷害民主,難道不進市議會報告、備詢,不傷害民主嗎?

另有學生問賴,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如何求生存和避免戰爭,賴清德對此問題避而不答。其實,要和平不要戰爭,美國政客早已給出答案,就是不要搞台獨,美國也始終維持其「一中政策」。但賴自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又被公認為「台獨金孫」,從520演講到雙十講稿都明明是在炒作「兩國論」,卻用中華民國當防彈衣。可惜由於歷史課綱已全面「去中國化」,高中生無法瞭解兩岸分隔的原因及當前形勢,加上賴清德親自去割韮菜、拉選票,學生當然無法弄清楚歷史真相與現實環境。

(作者係文字工作者)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10月14日清晨,大陸解放軍發布啟動「聯合利劍 2024B」演習,不久綠媒就傳出台灣戰機「鎖定」大陸戰機,並有一張相關照片在網路瘋傳,隨後證明是台灣當局刻意製造出來的大內宣新聞。這件事再度證明,台灣只要牽扯到政治,尤其是與兩岸有關的都是用騙的。

軍費創新高換來破銅爛鐵

今年10月,媒體報導了兩次軍購合約,光是這兩筆就將近1,200億台幣,國人可知道自己每年為這些國防預算貢獻了多少嗎?蔡英文執政8年國防預算連續7年創新高(2018-2024),2025年則編列了6,470億元,再創新高,等於台灣每一個人,包括剛出生的嬰兒,必須每年負擔2.8萬台幣在國防預算上。

每年砸那麼多錢,但台灣買到的是什麼裝備?10月底陸軍「長泰19號」實兵操演,結果傳出有超過30輛軍車拋錨。消息一出軍方趕緊滅火,強調這是模擬故障,但也坦承的確有不預期的情況產生。軍方的說法等於證實了,多輛車停在路邊不動是真的。姑且相信軍方的解釋,這是在模擬戰場故障搶修。台灣民眾不禁要問:台灣每年砸幾千億在軍備上,到底都花到哪裡去了?為何軍車必須在演習中特地安排一個項目來模擬軍車發生故障?說沒有人貪汙,民眾相信嗎 ?

連民眾小確幸也不放過

民進黨執政貪污弊案從未少過,10月底又爆出台鹽綠能公司被掏空11億的弊案。過去8年多,從疫苗、快篩劑、綠電、潛艦到風力發電,都被質疑有弊端,就連雞蛋採購都有弊案。民眾面對生活痛苦指數越來越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光是維持生活都很辛苦,對於這些弊案根本毫無置啄的權力。

以往很多民眾每兩個月會把辛辛苦苦蒐集到的發票拿出來對獎,若中了200元就很高興,甚至有人會在臉書上分享得獎消息,享受這種小確幸。在台灣作官的人可以撈個幾億、幾十億,而老百姓中個200元就高興得要死,已經很諷刺了,沒想到最近連統一發票中獎都傳出疑似作弊。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近日指出,財政部發起的「雲端種樹趣 e起集點樹」發票抽獎活動,有9萬人參與抽獎,分成三梯次中獎,結果3次當中竟然有「梁姓、高姓、吳姓、陳姓」4人重複中獎。連這種小獎都會發生問題,令人不可思議,這次可能是民進黨內部有人看不下去,才會爆料給國民黨立委,否則王鴻薇哪有閒功夫去查這種事情?

吸民眾的血去供養企業

前面提到綠電,因為電力吃緊,加上台電嚴重虧損幾千億,為了鼓勵節約用電及彌補台電虧損,民進黨政府連續三年大幅調高電價。結果現在為了吸引電子大廠輝達來台設廠,竟然可以立刻出來保證絕不會缺電。砸了4千億蓋的新核電廠因為意識形態,就這樣活生生地被民進黨報廢掉,造成台電巨大虧損,卻要全民買單,一再被調漲電價的全民究竟要被剝幾層皮?

輝達董事長黃仁勳開出回台投資的條件是「要百億度綠電」,經濟部長郭智輝秒回:可以。大家都在問:電從何來?不過,以民進黨大力扶持綠電的作法,的確不難,只要再拿出一萬公頃的農地種電就可以解決。一萬公頃相當於13座日月潭、或一整個新竹市的面積。反正少子化從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後就開始了,現在台灣年輕人不敢結婚、即使結婚也不敢生小孩,每年早已「生不如死」 、人口呈現負成長了。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推估顯示,到了2070年,台灣的人口將從2024年的2,340萬驟減至1,497萬,消失844萬人,台灣社會短短50年內,將失去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所以,在民進黨眼裡,可能不需要那麼多農地了,所以農民紛紛開始重電,重金屬對灌溉用水的污染無法估計,甚至為了搶奪光電利益,重大社會治安事件頻傳,2022年台南市學甲震驚全台的「88槍擊案」,背後就是跟龐大的百億農地種電利益有關。

執迷不悟恐成過街老鼠

民進黨每次選舉時總高喊:「台灣是我們的母親」,在造勢晚會上總唱著《美麗島》等歌曲打動選民。然而,選票一騙到手、拿到政權後,民進黨對於口中的母親卻極盡掠奪毀滅之能事,對下一代的未來毫不關心。

好不容易蔡英文下台了,沒想到來了一個更糟的。賴清德5月上任以來,一直在搞對抗、搞台獨、不斷推銷邏輯錯亂的「新兩國論」,讓兩岸關係持續下探到新冰點。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賴清德要花高達1,200億購買美國軍備。又為了順利連任,不惜把自己任命才兩個月的鄭文燦,以及可能是2028年的對手柯文哲鬥垮鬥臭。民眾不禁要問:對於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的百年大計,賴清德何時才願意有所作為?

(作者係台灣藍綠紅節目主持人)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川普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隔屆重新贏得白宮大位的總統。中國人有一道菜色香味具足-五花肉炒成的名菜「回鍋肉」。川普重作馮婦,能端得出像中國這道名菜,人人讚不絕口,還是讓大夥顫抖以待?

全球可能就屬烏克蘭的澤倫斯基、台灣的賴清德兩位難兄難弟極度不安。如無變化,澤倫斯基應該是鐵板釘丁,翻不過川普那道割地停戰的檻了,美國人再次上演始亂終棄的戲碼。至於賴清德是福是禍,若是禍是否能躲得過,一時三刻還不明朗。

選前川普毫不留情地說:「台灣偷走美國晶片技術」,污辱台灣既是搶匪又是小偷。「美國離台灣9,500英里,台灣離中國只有68英里」,意思是要準備放棄台灣?「如果解放軍進入台灣,會對中國徵收150-200%關稅」,這不就表示解放軍若占領台灣,正是他可以明碼標價賺錢的機會?也等於鼓勵中國大陸武統台灣?這置台灣2,300萬人於何地?川普入主白宮,台灣能不心悸?不是成了賭桌上的籌碼?

川普非食言而肥的人,從四年前第一任總統的表現來看,他言必信、行必果,例如限制非法移民,在美墨邊界建高牆、退出各種區域性或全球性組職。

從現在到川普就任還有近兩個月,媒體就傳出賴清德想借訪問中南美友邦去美國一趟,也希望藉祝賀與川普通上電話,但消息傳來賀函是由駐美代表俞大㵢請歐布萊恩代轉,而繞道美國到中南美也未成功,或許是美國怕惹出「聯合利劍–2024C」軍演。

看來賴清德不如蔡英文,即使華航送40億美元買飛機,國防部用150億美元買軍火,也只是熱臉貼冷屁股。外交部長林佳龍順著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竹竿爬,提醒川普「不能沒有台灣」,卻弄巧成拙成了在吃川普豆腐,所以想讓台灣使美國再次偉大,純粹是賴清德的單相思。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以2022年大陸對美全年出口總額合計是5,370億美元,以此作基數,換算抽取高關稅150%,不花成本即能獲取8,055億美元收入,與賣武器給台灣所得200億左右,尚需扣去成本,兩相比較,何者為多一目了然。川普是生意人,在拿捏增加大陸關稅及賣軍火協防台灣二者何者有利,應該已有定數。也因此,能從川普手上接過澤倫斯基打來電話的近臣馬斯克,趨身先嗅到美台關係改變的氛圍,立即要求SpaceX 供應鏈廠商生產業務悉數撤出台灣,對台灣製造業開了第一槍。

川普是明碼標價台灣,馬斯克是先期售出,賴清德政府如仍渾然不覺,台灣危在旦夕。對川普而言,美國的核心利益絕非9.500英里外,而是離台灣68英里,還能賺到高關稅的大陸。

賴清德當局應當務實一點,沒有必要在山姆大叔褲衩後不離不棄、還貼張熱臉,而是應該趕緊重拾被關進倉庫的「九二共識」及/或「一中原則」。台灣為了生存,唾面自乾又何妨?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立法院將對「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考試院及司法院的高層行使任命同意權,藍白兩黨多數聯盟延遲這項權力的行使,無非是要以「制衡」權力,促使行政院院長和總統提名適當人選。畢竟過去在民進黨的「全面執政」下,除考試院因其職權與人民無直接關係,可低調配合執政黨政策外,NCC和司法院大法官則高調地成為捍衛政權的「東廠」及「魔法師」。因此,立院在野聯盟除將嚴格行使同意權外,也以修法來反攻。

11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通訊委員會組織法》第16條修正案,將「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行之」,修正為「113年7月16日修正之第4條條文及113年11月15日修正之第16條條文,自113年12月1日施行」。僅修正此一「怪怪的」條文,卻是朝野「大鬥法」的結果。

NCC已淪為民進黨政權壓制「不順從」媒體的打手,而今年8月1日有四位NCC委員卸任,前行政院長陳建仁在卸任前的4月底即提名了人選,但在野黨不接受且希望能改提適當人選,故未行使同意權。立法院還在7月16日三讀通過了NCC組織法,刪除「委員任期屆滿未能依前項規定提任時,原任委員之任期得延至新任委員就職前一日止」的規定。

然而,由於行政院遲不「以命令發布施行日期」,甚至在7月30日還發布備受批評的副主委翁柏宗延任且代理主委,這是行政院在與在野黨「大鬥法」第一回合中的勝利。至此,在野黨立委才發覺自己對法規的嫻熟度技不如人,於是再次提出NCC組織法第16條修正案。

民國94年制定公布NCC組織法及96年修正,於最末條僅規定「本法自公布日施行」,100年修正時才改為「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此規定是要讓行政機關做好相關配套措施,如修改行政命令及人員撥補等,再由其決定法律施行日期。但其實是因憲政體制傾向議會內閣制。

不過,現今是「朝小野大」,使得立法授權由行政機關決定法律施行日期的制度,卻成了「小朝」抗拒執行「大野」立法意志的盾牌。在野黨立委因國會改革法大多條文遭憲法法庭判決違憲,才注意到《憲法訴訟法》對於大法官做出憲法判決時,需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以上參與評議」,以及「現有總額二分之一過半數同意」。於是,國民黨立委翁曉玲乃提案提高判決門檻,改為亦須「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且還將未必任命足額下的「現有總額」,明定係指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所定「司法院設大法官十五人」之「總額」。

《憲法訴訟法》的前身《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大法官解釋憲法,應有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人三分之二之同意,方得通過」,而翁曉玲的提案係須「現有總額」而非「出席人」之三分之二的同意,始得通過判決,已較之更為嚴謹。然而,依翁曉玲將「現有總額」定義為憲定「總額」的提案,若實際在任的大法官僅10人,通過憲法判決即須一致決。而若實際在任大法官僅9人,則憲法法庭勢必停擺。

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日前公布的民調顯示,43%的受訪者不接受憲法法庭判決國會改革法律違憲,接受者則僅有31%,這本是修正《憲法訴訟法》的支持力量。但由於提案將「現有總額」混同了憲定的「總額」,才讓理應站在當權者對立面的律師,得到了上街抗議的理由。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在台灣只要論及美台關係,就會有某些人認為,美國政府裡有所謂「友台人士」。其實,美國所有官員效忠的是美國政府,至於他們對誰友善或不友善,只是基於美國利益優先,每個人採取的作法與選擇有所不同。

美國總統艾森豪曾在1960年卸任前親訪台灣,同時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八二三砲戰時也大力支持台灣抵抗共軍砲擊金門,艾森豪的言行會讓不明所以的人解釋為「友台」。實際情況卻非如此,艾森豪的政治立場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骨牌理論。

艾森豪是為美國霸權反共

艾森豪與許多美國官員當時都認定,蘇聯一定會向外擴張,美國必須要圍堵阻絕共產勢力的擴張。艾森豪與台北的確存在一些平行利益,但絕不是雙方的共同利益。艾森豪之所以反共,是為了維繫美國在國際社會的支配地位,不是為幫助蔣介石反共復國;蔣反共則是為了拿回他失去的大陸,二者的反共目的完全不一樣。

對於美國政客習慣說的那一套人權、自由、民主之類的話,就現實的國際政治環境而言,並不是非黑即白,更沒有所謂骨牌理論。1975年越南統一後,中南半島的共產勢力並未向東南亞地區擴散,證明支持美國發動越戰的骨牌理論並不存在,美國更沒有必要在夏威夷,或加州海灘與共產勢力對決。

如果美國反共立場堅持的價值是絕對的,那麼韓戰為何僅於停火,而非結束戰爭?而且美國到1990年代就與打敗它的越南政府恢復外交關係。說到底,美國考慮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只不過這些考慮有時會多少幫助了盟友。

雷根為霸權利益接納北京

雷根是一個比艾森豪還反共的總統,他在競選時曾揚言,當選後要恢復與中華民國的邦交,但就職後這種情況並未發生,因為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會危及美國的利益。雷根與台灣同樣只是保持著平行利益。雷根信守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但這個承諾不能損及美中關係發展,因為美國對中關係的利益大於與台灣關係的利益。

雷根毫不掩飾他不喜歡中共,但基於美國利益必須承認中共的地位,所以仍與北京簽署《八一七公報》,只是也私下給了台灣當局「六項保證」。雷根對台灣的友善,只是不希望台灣動亂,因為失去台灣,又會再次損及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很多人誤解,雷根當時因《八一七公報》將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Haig, Jr.)換掉,其實海格的下台,個人處事風格更勝於與雷根政治立場上的歧異;接替海格的舒茲(George Pratt Shultz)就是友台的國務卿嗎?不能這麼說,舒茲在某些方面與雷根的信念接近,但有更多地方不一樣。

舒茲與雷根都反對共產主義,因此雷根政府在意識形態上與國民黨政權保持著平行利益,但在《上海公報》後的美國,對台灣問題也僅關切台海應維持和平,而並未對兩岸的走向採取明確立場,因為兩岸的統獨立場與美國沒有共同利益。

川普決策跳脫華府醬缸

川普在2024年總統大選創造了奇蹟,川普是房地產開發商出身,他的經商風格爭議頗多,但他就像卡特一樣,都不屬於美國華府傳統政客,所以他的作風與華府政客有很大的不同。就算川普政府裡全部都是民進黨政府期盼的「友台人士」,但川普的個人決策風格總是在華府的體制外進行,不論國務卿、國安會或國防部有多少專業幕僚,提供多少意見給川普,川普最後的決策不會來自這些傳統的華府政治體系,而是與他的親信討論後,下達最後決心。

川普前一個總統任期內,前後更換了4位國防部長、4位國家情報首長、4位白宮幕僚長、5位國土安全部部長,川普的國安團隊,幾乎沒有人與他同進退。與川普共事過的國安首長,人人咒罵川普是白癡、大爛人,是美國憲法的威脅。這些國安官員對川普的批評,多半是因為川普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言,其中包括川普取消了美國海軍對伊朗發動飛彈攻擊。

被華府政客誤導的美國總統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甘迺迪、詹森先後捲入越戰,就是被國安官員牽著鼻子走的下場,尼克森跳過國務院,才能與國安顧問季辛吉聯手打開對中關係,成為第一位訪問北京的美國總統。雷根被自己的反共意識形態蒙蔽,讓白宮國安會將他捲入了伊朗軍售醜聞案而不自知。小布希更因國安系統假造情報,誤導他的判斷,發動了侵略伊拉克的戰爭。

川普不信任華府的政客,實在是因華府有太多政治陷阱,那些自命不凡的華府政客鬧出紕漏的機會多於創造政績。川普在上一任期內所任命的第一位國務卿提勒森(Rex Wayne Tillerson),原本就是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的總裁,川普沒有從華府政客中找人選,顯見他內心存有疑慮。川普從企業界找人,而選提勒森是因其石油業務與阿拉伯國家、俄羅斯有很好的關係,對美國而言是個很好的人選,但川普忘了,那些友好關係並非建立在外交工作上,可見川普有在圈圈外面行動的思維。1961年甘迺迪也曾任命福特公司的麥納瑪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擔任國防部長,最後證明學富五車的麥納瑪拉卻是一場巨大災難,將美國導入了越戰泥淖而無法自拔。

川普後來解除了提勒森的職位,因為二人在外交方面存在許多歧見。繼任的蓬佩奧(Mike Pompeo)是一位被民進黨政府吹捧上天的國務卿,但他在美國政壇的政治行情不高。川普二度當選後已決定不再啟用蓬佩奧,而是從參議員裡面找了魯比歐(Marco Rubio)擔任國務卿。魯比歐身旁經常圍繞著幫台灣遊說的說客,但他不能因此被說為「友台」,因為對美國而言,台灣問題只不過是美中關係裡的一個手段。                                                       

台灣是手段北京才是目的

台灣對美國只是手段,從來不是目的,但北京對美國而言是目的,手段與目的這兩種關係的地位全然不同。美國只要能夠達到目的,任何的手段都可以調整更動,台灣是可以被交易的對象。

1980年代蘇聯與西歐國家合作,推動建設西伯利亞油管與天然氣管,一來可提振蘇聯的能源經濟,二來可讓西歐國家在歷經1970年代的不景氣後,創造足夠多的工作機會,但蘇聯改善經濟不利於美蘇國際競爭,所以雷根總統發動西歐國家退出該項龐大工程,禁止美國公司參與工程,甚至杯葛推動工程。美國寧可犧牲盟友的利益、傷害自己的公司,採取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作法,就是要鬥垮蘇聯,因為在美蘇競爭的當下,其他國家或機構都只是手段。

現在美國四處圍堵大陸,就是要壓制大陸的壯大,以避免出現中國改變世界秩序的情況。美國這幾年來對台積電施加的壓力,就是要利用台灣打擊大陸,這與當年雷根對付蘇聯的作法如出一轍,套句閩南語的俗諺,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手法。

川普根本不用擔心台灣問題,民進黨統治的台灣就像一個老是跪在白宮前面的小瘪三,完全不必擔心台灣會給美國製造麻煩,政府裡面也不需要太多「友台人士」,他需要的是能夠與北京交涉的人。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香港歌手劉德華闊別11年後,再度在台灣開演唱會引起轟動,卻因現場演唱了《中國人》一曲,引來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的攻擊,稱劉德華是「媚共」,不值得一看;綠營媒體人王義川也說,演唱《中國人》「是非常『中國』的設計」。這種批評引來網友撻伐,指《中國人》這首歌無論是作曲的陳耀川,還是作詞的李安修,都是台灣人,與大陸有什麼關係?否定這首歌,難道就能否定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事實嗎?

在劉德華在台北演唱《中國人》的同時,大陸珠海正舉辦著名的航展,吸引了60萬人參觀。台灣有名軍事評論者,綽號「小艦長」的海軍前艦長呂禮詩,在現場哽咽說,想讓台灣觀眾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強」。呂禮詩的有感而發,同樣引來綠營排山倒海的攻擊。國民黨前黃復興黨部主委臧幼俠也才因8月出席香港和統會活動,遭到停領75%月退俸5年的處分。

台灣的中國人處境艱難

現行《兩岸關係條例》規範將級以上軍官赴陸參與活動,可剝奪退休俸,呂是少校退伍,因此無法可管。民進黨立委邱志偉立即提案,要求將「少校以上且領有終身俸人員」納入,以擴大處分範圍。可惜呂禮詩和臧幼俠或許知名度不夠大,少有人聞問、聲援。

比呂、臧二人更慘的是中華統一促進黨,被內政部認定犯罪成員破百人,以顯有危害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為由,向憲法法庭聲請解散。其實所有人都知道,統促黨會被聲請解散的原因,跟什麼「犯罪成員破百人」沒有半點關係。關鍵是它從黨名就主張「兩岸統一」,是因為它的促統主張才招致攻擊,多少黨員犯法不過是藉口而已。

透過劉德華,很多大陸朋友才知道,原來在台灣「當個中國人好難」,連唱個歌都可能被圍剿出征。不過,劉德華牌子大,有知名製作人邱寬及廣大歌迷等,為他打抱不平。可是,劉德華的遭遇,不正是在台灣所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的遭遇嗎?從臧幼俠、呂禮詩到統促黨,以及許許多多在島內認同是中國人者,他們的委屈又有誰能幫忙打抱不平呢?

台灣當局創造「台獨判例」

大陸和台灣同屬「大陸法系」,法官判案或行政裁決應以法律明文訂之為準。但台獨當局卻不斷用「英美法系」來創造「判例」,希望未來法官判案或行政裁決可引用「判例」。此話怎說?獨派知道大陸對「法理台獨」的定義,是變更國號或修改領土範圍,因此民進黨當局不去碰觸該底線。但在其他地方,則清除一切與中國大陸有關的事物。

以大陸今年6月公布的《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簡稱懲獨22條)為例,其中第2條第4點提到,「利用職權…打壓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的政黨、團體、人員的」,明訂打壓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家統一的人員與團體,須受到法律制裁。而內政部或憲法法庭的法官要解散統促黨,不僅要創造「台獨管轄台灣」的事實,還要凸顯大陸對台灣地區無法進行實質有效的管轄。這是判例一。第二,若統促黨被解散,又等於創造了「支持統一是非法行為」的事實。這是很諷刺的。因為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從未更動過,「促統」在台灣卻成了「非法行為」。

類似的案例還曾發生在2023年的「陸男國賠案」。一名大陸籍男子在台旅遊,因被路燈電擊死亡,家屬向台灣法院聲請國賠。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在判決書中指出,大陸地區人民屬於中華民國國民,獨派大表不滿。行政院因此在同年5月25日發布行政命令通令各部會,「依國籍法定義,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非屬中華民國國民」。

民進黨不只是「事實台獨」

任何有法律基本常識者皆知,行政命令與法律牴觸無效,法律與憲法抵觸無效。可當台獨當局的行政命令一出,有誰敢質疑這命令與法律牴觸?有誰敢申請釋憲,解釋該行政命令違憲?更不要說大法官都是綠營提名的,他們會做出何等解釋,路人皆知。如此一來,「判例」不斷形成,誰說台灣當局走的路線僅只「事實台獨」?

表面上看,只有涉及國號、領土才被認定是「法理台獨」。但不論是「凍省」(台灣不是中國的一省)、廢除國民大會(憲法名義上的最高政權機關)、身分證去除籍貫(實質的土斷政策),以及推行「去中國化」課綱(使年輕一代不再有中國認同),哪一項不是有法有據的「法理台獨」?而台獨所創造的「管轄事實」,又可被美西方利用,藉此增強「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大肆宣傳「聯合國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

換言之,大陸即使「有張良計」,但要提防民進黨當局「有過牆梯」,在如何能不讓民進黨當局停止迫害統派人士,不斷創造「台獨有理」的案例,恐怕還得加把勁。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生)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8月29日宣布請假主席職務3個月,假單將於11月底到期。民眾黨於11月18日召開中央委員會討論柯文哲延長請假事宜,會後由民眾黨「中央緊急應變小組」召集人林富男宣布,14位委員一致通過,柯文哲繼續請假3個月,至2025年2月28日。

根據民眾黨章程第16條,「黨主席請辭或因故無法執行職權時,由中央委員互推一人代理之。如所餘任期超過一年,應於出缺後6個月內完成補選,其任期至原黨主席之任期屆滿之日」。根據章程,柯文哲若沒有繼續請假,民眾黨必須推出代理主席,同時要進行主席補選。

讓柯續請假是最好選擇

11月18日中央委員會的決議其實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柯文哲延長請假是否出於柯的意願?二是到了2025年2月28日,柯文哲若繼續延押,能否繼續請假?後者,中評委主委李偉華已暗示,黨章沒有限制請假的期限。或許外界看來這有點「鄉愿」,但民眾黨本來就是為柯文哲而成立的黨,且目前各方也實在沒有人能「代理」柯文哲的位子,讓柯「被」繼續請假,雖然「鄉愿」,卻也是不得已的作法。

以目前民眾黨內的權力結構來看,黨務系統幾乎由黃珊珊系統人馬操控,但她被停權三年,無法擔任(代理)主席;黃國昌聲量最大,但難以掌握黨務系統,真要透過中央委員推舉主席,未必有足夠實力;而蔡壁如在地方實力最強,但與黃珊珊的黨務系統及柯家有所扞格,雖有意與黃國昌結合,推舉黃國昌為代理主席,但黃有所顧忌。柯文哲其實是屬意中評會主委林富男,但他在黨內威望不足,因此讓柯繼續請假,採集體領導模式確實是避免黨內分裂的最好選擇。

黃國昌占核心地位

然而,11月18日的中央委員會新聞稿,與8月30日民眾黨的新聞稿有些微變化。8月30日民眾黨成立應變小組時的新聞稿指出,委員會決議即刻成立中央緊急應變小組,共同召集人包含中央委員林富男、中評會主委李偉華及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並納入黨公職等擴大參與,前立委陳琬惠等人也證實參與應變小組的會議,但12月18日的新聞稿已悄悄改為「黨務由緊急應變小組3位共同召集人(黃國昌、林富男、李偉華)處理代行職務」,「納入黨公職等擴大參與」等文字已經不見了。這是否意味民眾黨決策核心已確認為黃國昌、林富男與李偉華等三人?而從三人的政治能量來看,黃國昌似乎占有核心地位。

其實是否推舉代理主席或讓柯文哲繼續請假,民眾黨內一直有不同意見。前秘書長謝立功早在9月7日就建議,為團結,黨內不設代理主席,但蔡壁如公開支持黃國昌作代理主席。日前民眾黨前中央委員范姜奕凱發文指出,柯文哲當然可以請假,但民眾黨缺少領導核心,在全台發動多場街頭演講,效果越來越差,代表支持者已慢慢疲乏,即將進入2025年,要準備縣市首長選舉,推舉代理主席、改選黨主席勢必要進行。畢竟2026選戰攸關民眾黨是否會走向泡沫化。

但這樣的聲音在民眾黨內畢竟是少數,包括最有能量的黃國昌在內的任何人如出任代理主席或競選黨主席,都會成為箭靶。因此不推舉代理主席、不改選黨主席,靜待柯文哲在起訴後重回民眾黨的權力核心,再處理民眾黨權力核心移轉的問題,應該是現階段民眾黨最好的選擇。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柯文哲會被釋放嗎?

柯文哲可能會接受交保

依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期間的羈押時間為兩個月,最多只能延押一次。柯文哲是在11月1日被延押,依法2025年1月1日就不得再延押;但如果屆時檢察官已起訴,而法院可以裁定審判期間須羈押,不得逾三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可繼續延押。簡單地說,如果檢調司法系統夠狠,可以將柯文哲延押到審判結束發監執行,把柯文哲關到死。但這樣一來會坐實司法單位政治迫害柯文哲,即使柯文哲犯罪證據確鑿,民眾黨也可以創造話題,累積政治能量。因此,筆者認為,檢調司法單位應該不會採取這樣粗暴且愚笨的作法,極有可能在起訴柯文哲後交保或飭回。

目前估計在明年元旦前,京華城案應該會起訴,不論圖利罪或行賄罪,柯文哲都難免會被具體求刑,起訴後柯文哲面臨三個可能:一是法院裁定審判收押,二是交保,三是無保飭回。筆者認為,繼續收押柯的可能性不高,如果無保飭回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交保甚至鉅額重保,柯文哲能否接受?儘管柯文哲說過兩次不接受交保,以抗議司法不公,但筆者認為柯文哲最後接受交保的可能性很高,畢竟民眾黨在柯收押期間發動過多次街頭演講,參與人數逐漸下降,加上黨內領導權問題也必須由柯文哲做出安排,如果柯拒絕交保,支持者的委屈會不會變成無奈?黨內各勢力的暫時忍耐,會不會轉而爆發衝突?這些因素都可能會讓柯改變原來的想法。

18日讓柯文哲繼續請假的決定,對派系蠢動、瀕於分裂的民眾黨,的確是一計續命丹,但如果柯文哲在起訴後繼續被收押,或柯拒絕交保,很可能將引爆黨內更大的衝突與危機,柯文哲的「被」請假,就有可能變成民眾黨的催命符。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美國現任副總統賀錦麗發表敗選演說時告訴支持者,永遠別放棄為民主、法治、平等正義而奮鬥。賀的告白對台灣備受打壓的在野黨,是有意義的提醒。

賀錦麗演說時一再被支持者的掌聲、熱情呼喚聲打斷,她說為達成奮鬥目標,有時要花點時間;只要不放棄奮鬥,希望之光將永遠閃耀。她勉勵現場的年輕人:現在不是縮手的時候,現在是捲起袖子開始努力的時候。

最狠的文鬥是解散統促黨

賴清德掌政逾半年來,手握黨政大權,在罷免國民黨籍基隆市長謝國樑失敗後仍不收手,擬繼續罷免國民黨一些立委,打算在選輸的選區翻盤。如果罷免算文鬥,那更狠的文鬥是解散政黨。

法律規定只有政黨的主管機關可提解散聲請,所以兩年前有自然人聲請解散民進黨時,被憲法法庭駁回;如今內政部出手,聲請解散中華統一促進黨(下稱統促黨),所持理由是:2010至2024年間,各警察機關共查獲134名統促黨黨員違法,包括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妨害選舉、組織暴力、槍砲彈藥等罪;其中號稱有統促黨幹部開直播前後收到7400萬元,介入台灣選舉等行為。

現行憲法定義主權及於台灣和大陸地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統促黨的宗旨就是要促成此目的,完全符合憲法規定。至於黨員犯罪人數與刑案名,相較於財大勢大的民進黨,實為戔戔之數,性質亦屬竊鉤者誅。民進黨政要貪凟禍台,黨幹索賄嫖娼,黨員開槍犯槍砲彈藥罪者,豈是少數?

民進黨員問題更多竟沒事

民進黨政府推動綠電,養出各色綠電蟑螂,被國際光電業者說成「千萬別去台灣,越南、泰國都不至於如此。」這般竊國者侯的黨,內政部未公布該黨成員犯罪數,是色盲了嗎?

環顧國際,全世界只有土耳其、南韓、西班牙、匈牙利、泰國等有解散政黨的前例。德國在盟軍占領時解散納粹黨,之後國家民主黨因宣揚種族仇恨、極端主義被聲請解散,兩次送憲法法院均被駁回。

民進黨連續執政已逾八年半,文鬥猶不能饜足其權力欲,還在立法院武鬥,打斷國民黨女立委牙齒;國民黨老立委為保護議事人員免受衝擊,被擠撞到送醫治療,跛行回議場。民進黨未當家時,力倡修法健全立法院監督制衡功能;視地方政治為一切政務的基礎,要求調整財政收支劃分法,下放資源給縣市政府。可是,當國民黨、民眾黨提議修法,扶正立法院的質詢、調查、聽證三權,並立藐視立院得科罰刑責等規定時,民進黨竟全面反撲,藉大法官之手翻案。對多數立委提案修財劃法,民進黨全力阻擋,還搶走砸爛會議主席的麥克風,公然傷人毀損公物,氣焰熊熊。

政策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民進黨堅持愈來愈孤獨的廢核路,與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視核電為綠電、減碳能源背道而馳。台灣工商團體、駐台外商團體持續建議賴政府調整能源結構;商家店鋪苦於電價連漲;大台中居民抱怨用煤、氣發電污染空氣,罹病率大增;而基隆、桃園海線民眾都不贊成再建天然氣接收站。但民進黨的蔡、賴政府不改其志,獨孤求勝。

賴清德標舉「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大陸報之以軍演和機艦常態化繞台練兵。在野黨認為「兩岸一家親,同享中華血脈」,應善處近鄰;反被攻擊是「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兩岸互不開放團遊,重傷台灣服務業,底層勞動者低薪無解。陸生寧去新加坡讀書,望台灣而卻步,島內大專院校、高中職校連續熄燈。

大陸審視中美台形勢有連環招,見台商外移躲避美國高關稅,就安排大陸國企到蘇州與台商對接媒合,爭取台廠融入內地供應鏈。民進黨除了對內抓中共協力者,幾無他招可使。

利用司法打壓異己、改革

蔡政府時代力推風、光發電產業,滋生很多貪凟蟑螂,卻有案不辦;採購疫苗、篩劑、進口蛋、軍購,弊端已物議騷然,官方竟見可疑即列機密了事。賴政府開始清積案,卻嚴打在野黨魁、拉下黨內競爭對手;綠營大咖掏空經濟部投資的公司,檢調發動偵查後大咖竟仍有餘裕逃逸,且發布通緝八天後,刑事局才接獲緊急電傳的舊頭像和資料。

如此狡徒對弈蹣跚的官府,司法還算重器,還得民信嗎?檢調廉既依上意打貪又挾帶政鬥,瑕已掩瑜。市井皆知不嚴肅法紀,何來治安?司法院大法官們竟仍在廢除死刑釋憲案上,違逆絕大多數民意,走一條實質停止死刑的獨孤路線。

大法官和獨立機關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新人事,需送立法院審查。這二機關過去的表現既不獨立又不公道;賴清德重新提名人選,自應審酌居多數在野黨的建言,甄選人品、學養堪擔託付者送審。可是他還是選擇獨孤路線,送出朝野無法折衷調和的名單,擺明鬥爭態勢,消磨國、眾兩黨,一損俱損。

民進黨之崛起一在於身分認同(我們是誰),二在於街頭鬥爭。這個黨在野時孵化附隨社團,當家後拉攏社團領導任公職當大官。鬥在野黨時,不吝召喚青鳥上街示威;更不忘本土、外來、大陸、台灣之辨。

在野勢力團結就能不敗

賴清德普選票少於藍白兩黨之和,民進黨立委席次少於國民黨,藍白兩黨立委如合作無間,是穩定多數,有一定監督制衡的能量。賴政府不思善處新的朝野形勢,還自信愈鬥愈勇、獨孤能求勝,政局焉能不杌隉動盪?

民進黨擁有行政、司法大權,藍白兩黨亟思撥亂返治。當此政務紛擾不寧之際,在野黨宜記取賀錦麗敗選演說的一句話:「只有夜幕足夠黑暗時,才能看到星星。」現在絕不是兩手一攤的時刻,而是在野合作,捲起袖子組織動員,為台灣命運奮鬥的時刻,團結不敗!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一, 02 十二月 2024

11月初,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世界各國無不對即將到來的「川普2.0」感到憂心忡忡,而賴清德當局也應該很清楚,儘管川普將任命幾位「友台人士」出任要職,台灣亦有意願繳交更多關稅及保護費,但美國卻不可能承諾更清晰的「護台」政策。

在施政方面,賴清德人事任命爭議不斷,台灣金聯新任董事長呂政璋因家族爭議上任三天即請辭,最近勞動部長又因部內公務員遭霸凌輕生事件下台,但在整起事件真相尚未釐清之際,沒有勞工背景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立即接任部長,令人質疑800萬勞工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賴的「用人唯親」及其團隊成員同質性高、行政歷練少也再度受到抨擊。

在兩岸方面,賴清德上台半年來,一再編造「台獨史觀」,「中華民國在地化」,以凸顯兩岸是「互不隸屬的獨立國家」,又大打「民主台灣牌」連結美西方「抗中」、整肅統派政團,逼使大陸的對台政策已從「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轉為「堅持不承諾放棄武力統一」。台灣民眾能不對台海兵凶戰危憂心嗎?

人事任命不當及霸凌案,致使賴清德的聲望與內閣滿意度均創新低,也促發所有「非綠選民」期待,國民黨能善用立法院的優勢,揪出民進黨的弊端,並聯合縣市諸侯打造出一個公平、廉潔、繁榮的台灣,並盡全力改善兩岸關係,以確保台灣長治久安。可惜,從國民黨11月24日舉辦的活動現場來看,這種期待恐怕要落空了。

國民黨全代會暨130周年黨慶現場布置得宛如園遊會,第一階段的「討論報告議程」僅55分鐘,取消了黨代表上台發言的環節,但仍有黨代表劉旭明在提案說明階段,上台質問國民黨:「講統一很難嗎?」

馬英九前主席在第二階段「黨慶活動」上,大力批評賴清德的「新兩國論」違反憲法。朱立倫主席也強調「憲法是中華民國的脊梁,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但他同時強調「親美友日和陸」是國民黨的政策,國民黨今後要「國際化、連結世界、穩定兩岸」。民進黨可能是認為這兩位大咖的發言均了無新意,所以只派了一個發言人草草回應:馬、朱二人都曾主張「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馬英九還自稱是「新台灣人」,其潛台詞是,馬、朱二人所言與賴清德的論述相差無幾。

不可否認,馬英九在任內實現了三通直航,也促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他始終堅持「不統不獨不武」,未把追求國家統一當作政策目標,錯失了兩岸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機會。儘管國民黨至今主張「九二共識」,也「反對台獨」,但始終未明確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尤其,賴清德近期試圖搶奪「中華民國牌」,國民黨卻還在擔心被抹紅,不願在兩岸立場上講清楚、說明白,這樣的國民黨,怎麼能提振藍營士氣、重返執政,實踐國民黨黨章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均富、統一」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