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經媒體報導,11月13日,巴黎市同時發生四起恐怖主義事件,死亡人數高達129人,另有300多人受傷。

經多日觀察,本人發現頭三天經官方與主流媒體透露的信息,有許多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例如,現場「發現」兩本引爆自殺炸彈者的完整護照。憑常識判斷,從事如此的犯罪行動似無需要攜帶護照。再說,兩處炸彈把周圍設施炸得粉碎,卻不傷及護照,算是一大奇蹟。如果再對爆炸現場毀壞的公車與咖啡廳稍加留意,也不難發現媒體的報導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事件發生經過交代不清

此事雖是荒唐,但對比之下,2001年紐約發生的911事件也有「尋獲一本屬於駕駛飛機、撞毀雙子大廈的某一恐怖分子的護照」說。又經法國媒體報導,「在巴塔克蘭劇院外面的垃圾箱裡,查獲一部被恐怖分子丟棄的手機,而他又在21點42分左右收到同夥的短信:『我們出發了,我們開始了』。」由此看來,逃亡時的恐怖分子是從容不迫的。

此外,巴黎音樂廳號稱死了89人,但十分鐘的錄像紀錄卻只見有人拖走三兩「傷患」,唯獨躺在戲院門口的兩名「死/傷者」無人救助。而且大約於9分鐘後,竟有一位「受害者」突然拿起手機撥打電話。同一時間,還有一名女士單手把著窗台邊緣、全身懸掛在窗外。觀此場景,令人不解她究竟是企圖逃生,還是表演絕技?

另據可靠的報導,巴黎市政府當時正在組織一場應對恐怖主義事件的演習,因此,除大批警員、救護車在現場外,連記者都可即時進行採訪行動。

如此安排,讓人憶及2013年4月在美國波士頓發生馬拉松爆炸案時,也正好在舉辦一場「危機處理演習」。值得順便一提的是,波士頓爆炸案三名遇難者有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呂令子。鑒於此事攸關海外中國人的性命,大陸外交部門似有必要詳加調查與追究。

這些天法國媒體對傷亡者實際身分的報導相當含糊,偶爾卻見「若干柬埔寨裔人士死亡」的消息,令人好奇,難道這次「死的又是些外國人」?總而言之,凡西方國家內部所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多能發現一些共同的指紋與足跡,與戲劇性和太過簡單的宣傳手法。

談及宣傳手法,這次巴黎事件發生後不久,主流媒體廣泛報導「約有5,000恐怖分子夾雜在難民中」。這完全是趁機歪曲與誇大,因為先後在全歐洲招募的恐怖分子遠低於該人數。如此誇大的目的當然是要製造危機氣氛,以使民眾接受可能採取的極端措施或悲劇。當前寒流隨時會來襲,而數月前抵達南歐的難民多無任何冬衣。

迄今,英、德、法三國各有大約500青年(絕大多數來自伊斯蘭教地區或家庭)參與顛覆敘利亞政府的活動。2011及2012年招募期間,曾讓各國媒體歌頌為「民主自由戰士」,其成員也頻頻受到各國政要的召見與鼓勵,美國保守派領袖麥肯(John McCain)尤好此道。

據德國情報單位調查,多數成員為中專畢業,大學畢業者也在百分之十以上。因此得出結論,這批孩子絕非走投無路之徒。就德國情報局的報導(甚至各學歷組達個位數的精確度),就知道他們去敘利亞之前,還要在土耳其或約旦接受軍事培訓與整編(根據語言與文化背景),因而各個歐洲國家當局對每一個人的情況都瞭如指掌。這也是為何若干參與者(包括女孩子)發現受騙上當之後,要求返回原居地,立即遭到拒絕入境,或法律起訴的對待。多數歐洲國家的法律視國民參與國外軍事行動為「叛國」,因之,多根據此條例進行追究。

國家恐怖主義才是禍因

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2003年美英集團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造成伊拉克500萬難民,其中100萬逃至敘利亞。無人報導,無人知曉。2012年迄今,400萬敘利亞難民流離失所,單單彈丸之地的黎巴嫩就收容了近120萬,土耳其收留80萬,也不見任何國際主流媒體關心。然而,如今數十萬難民前來西方國家叩門,西方政府與媒體便鬧得不可開交。

巴黎恐怖主義事件發生後,國際主流媒體大肆渲染「5,000人之多的恐怖分子夾雜於敘利亞難民中」,而此子虛烏有的信息居然導致美國30多名州長宣布「將拒絕收容敘利亞難民」。

從這個側面,我們再次看到誰在製造戰爭與難民問題,誰又在利用難民問題製造恐怖氣氛和醜化伊斯蘭教世界。

總而言之,就筆者所瞭解,1980年代以來,全球最大的問題是:英美集團四下招募、培訓恐怖分子,而後又以恐怖分子的恐怖行為為藉口,處處發動戰爭,控制資源,占領戰略高地,填補政治真空,以及順道妖魔化伊斯蘭世界。如果這還不夠,則在本國虛構恐怖主義破壞事件,而後嫁禍於人。簡言之,國家恐怖主義才是問題所在。

(作者係旅歐政治學教授)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近來,美國在南海議題上動作頻頻、來勢洶洶,導致南海形勢再度動盪不安,波詭雲譎。美國不但派遣軍艦硬闖中國人造島礁12海浬水域,而且公開鼓動日本、菲律賓等國向中國大陸施壓。不過,整體而言,中美在南海議題上的衝突雖然有所升級,但並未完全失控。「兩大之間難為小」,處於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台灣,面臨著兩難的角色困境,未來會如何選擇,值得關注。

美國製造「群狼戰術」

自宣布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美國一直謀求在南海地區攪局,近來的態勢則更趨明顯,手段也更加多樣。美國不但自己親自赤膊上陣,製造事端,而且還試圖製造「群狼效應」,積極拉攏菲律賓、日本等國作為幫兇,向中國大陸施壓。

首先,縱容軍方密集挑釁。10月27日,美國派出拉森號軍艦強硬闖入中國渚碧礁等島礁的周圍12海浬。11月5日,美國防部長卡特親自登上在西太平洋巡邏的羅斯福號航空母艦進行視察。11月12日,美國五角大廈又公布,曾於8日及9日派出兩架美軍現役戰機中最為先進的B-52轟炸機飛近中國南海島礁。美國軍方的系列挑釁,不但引爆中美衝突瞬間升級,而且導致南海爭端愈演愈烈,大有一觸即發、後果不堪設想的態勢。

其次,鼓動菲律賓曲解國際法向中國大陸施壓。2013年,在美國的幕後煽動下,菲律賓就南海問題向聯合國常設荷蘭海牙仲裁法庭,對大陸提出「控告」。2015年10月29日,聯合國常設仲裁法庭宣稱,有權受理菲律賓訴訟案。美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給予正面呼應,並借機再次利用國際法向大陸施壓。

再者,慫恿日本積極跟進。南海形勢重新緊張之後,美國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力促日本參與,企圖由日本扮演「馬前卒」,進一步攪亂南海的戰略地緣環境。美國的慫恿進一步壯大了日本的膽量,使得與南海議題沒有任何關聯的日本不斷加大插手力度。例如,日本首相安倍就親上前線,聲稱將「阻止中國單方面改變南海現狀」。不但如此,日本還積極向印尼、新加坡、印度等國示好,企圖拉攏這些國家共同向大陸發難。

美國的內外考量

美國不斷在南海作秀示威,與中國大陸展開對峙,具有多種原因,既與其內部政治有關,也是其對外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具體而言則有:

(一)美國內部政治鬥爭的產物。就美國的外交決策過程和決策模式而言,美國內部一直存在著多種博弈力量。在南海問題上也同樣如此,早在今年5月份,美國軍方就明確提出要在南海主動出擊,但美國行政部門考慮到9月的習近平訪美,有意將這一提議暫時擱置。在習近平訪美結束後,美國軍方又死灰復燃,重提南海議題。最終在白宮的退讓下,終於「促成」了種種挑釁性動作。

(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步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三海」策略是其核心布局,即在東海通過釣魚台問題製造中日爭端,在南海以海洋爭議為由慫恿菲律賓、越南等國向大陸發起圍攻,在台海地區則借助台灣繼續來牽制大陸。但目前在東海問題上,中日已經進入僵持階段,雙方都有所克制,很難再繼續惡化。而在台海問題上,兩岸剛剛上演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會晤,標誌著兩岸互信又邁入新的一步。在東海和台海問題都相對沉寂的背景下,美國自然會加大對於南海的挑釁力度。

(三)為歐巴馬亞洲行營造氛圍。2015年11月底APEC峰會在菲律賓舉行,歐巴馬親自出席,並與亞太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會面。為凸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地位,並便於在APEC峰會爭取更多國家向美國靠攏,美國自然需要在亞太地區強勢干預,製造事端,拉抬緊張氛圍。而南海議題因涉及多個主權聲索方,美國無疑可以一箭多雕,同時拉攏多個國家向美國靠近。

中美「鬥而不破」

儘管目前中美在南海的衝突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並未完全失控,也沒有像部分媒體宣稱的那樣,「南海問題已經進入臨界點,隨時可能會爆發重大危機」。主要原因如下。

(一)美國無意過於拉高對中國大陸的挑釁程度。目前美國因為伊斯蘭國問題、克里米亞問題等,已經是腹背受敵、進退失據,如果在南海地區再陷入危機,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無疑會受到更大的挑戰。因而,在南海問題上,一方面為迎合美國國內的保守勢力和安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美國不得不「展力量」、「秀肌肉」;另一方面,為防止美中衝突全面升級導致美國利益受損,美國又必須有所克制,自我收斂。例如:拉森號軍艦在進入中國島礁12海浬海域的時候,特意關閉雷達,停止直升機降落或者其他任何軍事操作,以造成「無害通過」而非有意挑釁的印象。

(二)中美依然保持著積極的高層軍事交流。中美雖然在南海議題上你攻我防,衝突不斷,但雙方軍事高層的交流並未中斷,雙方的管控機制依然存在。例如:就在拉森號非法闖入中國島礁12海浬的2天後,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就與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森進行視頻通話。3天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又親赴大陸訪問,就相關議題與中方進行溝通說明。11月上旬,應美國軍方邀請,中國海軍艦艇首次訪問美國東部地區,並與美國海軍在大西洋地區舉行中美聯合軍事演習。

(三)美國盟友的意願有限。目前,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亞洲各國的共同意願,而美國刻意提高與中國大陸的衝突層級,無疑會對亞太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帶來巨大衝擊。因而,即使是美國的鐵杆盟友,如澳大利亞、韓國等,也都紛紛表態,不會盲目追隨美國,以免南海情勢進一步升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在完成越南、新加坡的國事訪問後,又接受菲律賓的邀請,出席在菲舉行的APEC峰會。中國大陸的這些重要舉措,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它與越南、菲律賓等國的關係,也可能會減少這些國家在南海議題上進一步無理取鬧。

台灣的兩難選擇

目前中美雖因南海問題衝突不斷,但雙方在軍事層面依然保持了密切的溝通與合作。中美之間這種「鬥而不破」的特殊關係,往往讓美國的許多盟友如韓國、澳大利亞等左右為難,難以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因為這些國家雖然是在安全上依賴美國,但在經濟上大多依賴中國大陸。台灣雖然不是美國的盟友,但在中美之間同樣也扮演著一個異常微妙的角色。台灣在南海問題上本來就存在著意願與能力失衡的困境,而在中美之間如何表態,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如何應對,更成為執政黨和在野勢力的重要考驗,具體表現在:

(一)台灣如何化解「太平島不是島」的質疑?

對於菲律賓仲裁案,雖然台灣自稱「與我無關」,但這完全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因為菲律賓在仲裁案中明確提出,「太平島僅為島礁,不適合人類居住」。菲律賓是要證明「如果南海最大的天然島嶼太平島都只是島礁,其他島嶼當然也應被視為島礁,不得享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賦予的200海浬經濟海域」,菲律賓的這種做法等於是直接否定了太平島作為一個島嶼存在的法理基礎。為了製造太平島不是島的假像,菲律賓還用台灣前內政部長余政憲在中洲礁插國旗的照片,聲稱這就是太平島,以此來說明太平島為菲律賓所有,而且太平島只是一個礁,不是一個島。菲律賓的這一申訴如被仲裁庭接受的話,台灣在太平島附近及整個南海的合法權益都將受到巨大挑戰。

(二)馬英九能否親赴太平島捍衛固有領土?

目前太平島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燈塔、碼頭及機場的新建工作,太平島面積也從0.49平方公里增加到0.51平方公里。台灣相關部門將於12月12日,中華民國海軍登島66周年紀念日,舉行太平島新建碼頭和機場的啟用儀式,並邀請馬英九親自出席。屆時,太平島上將安放一塊紀念太平碼頭落成的石碑,由馬英九落款。但美國對此表示高度關切,不但質疑台灣是否借此擴增面積,並明確表示不希望馬英九主持啟用儀式。

目前,在美方的壓力下,台灣方面已經刪去原本在碑文裡提及的面積增加內容。馬英九是否將於12月12日出發前往太平島,受到高度關注。要知道,2008年陳水扁在卸任前,還親自到太平島主持飛機跑道的啟用典禮,曾為保釣分子的馬英九更沒有理由不在任內前往太平島。

(三)民進黨是否會放棄「南海斷續線」?

目前,雖然馬英九政府在南海議題上實際動作有限,但至少還「堅決捍衛南海四沙群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利」。未來如果民進黨執政的話,是否還會像馬英九政府那樣,繼續堅持對於南海的合法權益,則值得懷疑。事實上,目前民進黨對於南海議題一直在刻意迴避,不願正面論及,更沒有明確表示將捍衛南海的合法權益。未來如執政,在美國、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壓力下,民進黨的立場是否會大幅後退,完全放棄「南海斷續線」,也值得高度警惕。

結語

未來一段時間內,南海形勢都不會風平浪靜,將依然是中美戰略博弈的重要場所,中美形勢有可能會再度升級。南海是中國的「祖產」,兩岸中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未來台灣如何選擇,是順從民族大義,與中國大陸進行合作或至少保持默契,還是迫於美國的壓力最終迴避,甚至放棄具有重大法理基礎和歷史依據意義的南海斷續線?台灣各界應該三思而後行。

(作者係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11月10日,德國政壇元老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H. W. Schmit)逝世,享年96歲,為德國政壇活得最久的總理。生前他曾在德國政府擔任財政、經濟、國防及外交部長等要職,對德國在二戰後經濟復甦所創造的奇蹟貢獻良多。施密特是支持歐盟、歐元最有力的歐洲政治領袖,著有《與中國為鄰》一書,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心目中最敬重的當代政治家。

領導國際行動理事會

談到施密特不能不提及,1983年由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Takeo Fukuda,1905~1995)發起成立的「國際行動理事會」(InterAction Council),或稱「互動理事會」。這個國際民間組織是由退休的民選政府首長所組成,成員多是曾經擔任過各國總統、總理、首相的政治人物,或國際組織負責人。它成立的宗旨是希望以他們從政的經驗,為經濟全球化後的國際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提供解決問題的意見,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是冷戰後期至今,極受國際社會重視並具影響力的國際政治家俱樂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與德國都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而兩國的民主制度也都是美國幕後主導的英國式「議會民主」。福田赳夫與施密特這兩位議員出身的首相與總理,固曾領導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繁榮,成效卓著,但對現存的民主政治制度卻都有所保留,認為西方民主制度過分重視「個人權利」、「國家利益」,而忽視「人際關係」、「責任觀念」,影響政府善治 (Good Governance),他們感受深切而力主改革。特別是1995年福田赳夫逝世後,由施密特主導該會的20年間,在國際社會更是活躍,每年年會的主題均能與時俱進,切中時弊。尤以1997年4月20日至22日,由施密特領銜在維也納集會提出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esponsibilities),意圖彌補1948年12月聯合國在巴黎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之不足。

強調責任來改革民主制度

這份原擬建請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草案,係經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宗教、文化界學者專家研商所提出。他們認為:「權利與責任」猶如車之雙軸 ,不可偏廢。草案在序言中指出:

—「人權」固為世界自由、正義、和平的基礎,這也暗指具備義務與責任;

—鑒於片面堅持「權利」會產生衝突、分裂及無止盡的爭執,而忽視人類「責任」,則會導致法紀蕩然,秩序混亂;

—復鑒於全體人民均有責任盡其所知所能,在其本地及全世界培養更好的社會秩序。為達此目的,單靠法律、命令及常規勢難獲致。

是以通過此項「世界人類責任宣言」,作為所有人民與國家共同準則。除了保障「人權」之外,也應該通過教導與推廣「責任觀念」,使人類「責任」能在普世得到承認與遵行。

在「宣言」第一章「人道的基本原則」中,第四節特別強調:「凡具有理性與良知之人都應以團結精神接納責任,對待他人、家庭、社會、種族、國家、宗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孔子思想的核心,強調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人類在享受西方主張的「天賦人權」之外,亦應善盡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並間接暗示每一個國家在維護與促進其「國家利益」之外,亦應顧及其他國家與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

聯合國自從1948年12月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後,又於1966年通過《公民暨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此外還通過了80多項維護或宣揚人權的宣言、條約、公約,諸如保障兒童、婦女、難民、移民、戰俘及良心犯等等的權利,不一而足,可謂「權利意識」無限擴張,「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助長了國際社會的動盪不安。

施密特總理以民主國家政治領袖過來人的身份,為了挽救時弊,領導「國際行動理事會」,適時於1998年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50周年之際,提出發揮平衡作用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至為可貴。可惜,該宣言草案,遭到美國阻擾及西方媒體的漠視與反對,而致胎死腹中!

如今,一位有道德勇氣改革的世界級政治領袖,施密特總理離開了這個失去方向的世界,不知何時才會有像他這樣有良知的政治人物出現,來改革失衡的民主制度!

(作者係前駐教廷大使)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11月2日起,在首爾舉行了三天的中韓、中日韓、中日、日韓四場雙邊及三邊領導人會議。由於這是2012年5月以來三國首次召開峰會,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會議可歸納成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南北韓統一及全球議題等不同領域。

首先,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領域,是此次會談中最沒有爭議的議題。配合11月1日召開的中韓日高峰會談,慣例舉行的經貿高峰(Business Summit)會議顯示,由中國47家、南韓107家、日本29家參與的三國企業界同聲表示願意合作「賺錢」。而其中最讓台灣「紅眼」的是,10月31日中韓間達成的經合協議、18項合作備忘錄包括:(1)共同研究熊貓;(2)在大陸共同設立與經營工業區;(3)促成中韓FTA年內生效;(4)韓方的「製造業革新3.0」與中方的「製造2025」掛勾;(5)中韓整廠輸出共同進軍國際市場;(6)韓方的「開創歐亞」與中方的「一路一帶」連接;(7)韓元與人民幣互換(SWAP)等金融合作;(8)文創共同打入世界舞台等項目。

對慰安婦及安保法有歧見

其次,此次中日韓三國高峰會談聚焦在中日、日韓會談。由於中韓聯手在慰安婦及新保安法兩議題上對日本採取攻勢,讓安倍晉三招架不住。日韓會談後已接近午餐時間,朴槿惠卻沒有邀請安倍吃個便餐,可以解讀雙方在慰安婦問題上出現歧見。

朴槿惠會前數次強調,慰安婦多已年邁,人數逐年減少,希望能在今年內解決此棘手的問題。但安倍始終不肯退讓,只提出「展望未來」。這讓朴槿惠說出狠話:「不反省和解決過去的歷史問題,就無法談兩國未來的關係架構。」結果雙方以「由實務人員繼續談判」作為妥協。

再者,日本制訂新保安法的用意表露無遺,即是恢復軍國主義,再度顯現侵略他國的企圖。甫於9月20日舉行的韓日「國防部長會議」中,日方主張:「北韓領土不屬南韓管轄,因此日本可以主動派遣自衛隊赴北韓」,讓韓國大為光火,激起反彈,堅決反對日本在未獲得南韓同意下派兵至北韓,韓日原在獨島(竹島)上有領土紛爭,現在又擴及至北韓。

在中韓的圍攻下,日本提出南海及南韓設置高空防衛系統 (THAAD)問題,高分貝地反擊中韓兩國。日方更要求南韓就該二問題明確表態,到底是要選美國還是中國站邊,似有意挑撥美國與南韓的關係。

從以上看來,此次會談的主角除了朴槿惠、李克強、安倍晉三外,美國歐巴馬的手也插入。10月「歐朴會」時,歐巴馬對朴槿惠講了不少「漂亮話」,但南韓不願設置高空防衛系統以避免得罪中國,讓美國不滿。美國也要求南韓對中美在南海衝突上為美國講話,但朴槿惠僅表示「依國際規範,和平解決紛爭」,讓歐巴馬覺得朴槿惠越來越傾向中國。

台灣愈來愈落後南韓?

無可諱言,本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談成為中美角力的賽場。李克強極力拉攏南韓,他不僅提出中韓建交20餘年來,經濟成長60倍,突破3千億美元雙邊貿易總額即在眉睫等,並且也不忘告誡美國:「在中韓、中日、中日韓雙邊或多邊增進合作關係上,不要由第三者說東扯西地介入。」這與習近平在「馬習會」上指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咱們家務事由不得他國來干涉,論調完全一致。

台灣與南韓過去同樣以工業化與民主化引以為榮,並受到國際間一定的尊敬與肯定,但為什麼現今台灣愈來愈落後南韓?

不久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說:「南韓早已沒把台灣放在眼裡」,確實令人省思。今天台灣不僅在經濟上落後南韓,政治領域也遠遠落後南韓。以日前「馬習會」為例,簡單比較一下南韓與台灣的差別。

第一、總統「國情報告」是正常例行公事。朴槿惠當選總統以來,已有三年連續至國會做「國情報告」。而民進黨和台聯黨口口聲聲喊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卻阻擋馬英九赴立法院就「馬習會」提出報告,與民主自由背道而馳。

第二、朴槿惠分別於9月和10月與習近平、歐巴馬舉行雙邊高峰會,均未事先至國會報告。在南韓,一般慣例是看總統願不願意邀請各黨主席至青瓦台茶敘或聚餐方式,對出訪成果提出「簡報」。

第三、南韓反對黨一再警告政府制定教科書不要「親日」,台灣反對黨卻主張要「親日」,讓日本人繼續把台灣人當成「皇國臣民」。請問蔡英文與民進黨,台灣人民的主權和尊嚴在那裡?

中韓關係以「經濟」與「統一」牢牢捆綁在一起;蔡英文與民進黨卻以「台獨」苦苦哀求美國與日本當「神牌」,形成強烈對比。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2000年5月20日,民進黨首次執政。陳水扁上台之初,面對內外壓力,做出「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但他事實上仍堅持台獨立場,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也在文化、教育、對外政策等領域,全方位推動「去中國化」等漸進式台獨活動。

2002年8月3日,陳水扁公然宣稱「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拋出「一邊一國」分裂主張,清楚暴露了他的台獨立場。

2003年9月,陳水扁提出要「催生台灣新憲法」,並提出要在2004年實施首次公民投票,2006年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台灣新憲法。在民進黨的操弄下,立法院同年11月通過《公民投票法》。

2004年3月20日,總統大選同時進行了陳水扁推動的「強化國防」、「對等協商」兩項「防禦性公投」。因選前一天發生兩顆子彈槍擊案,陳水扁以微弱多數再次當選,兩項公投案因未達投票權人總數的半數遭否決。

陳水扁連任後,繼續推動憲政改造。2006年2月,宣布終止國統綱領適用和國統會運作,徹底拋棄了他的「四不一沒有」承諾。

2007年4月,陳水扁在無法通過憲改的情況下,轉而策畫在2008年3月總統大選時同步舉行「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投」(「入聯公投」),並多次去函聯合國要求「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公投」。

在上述這一段台獨危險性明顯上升時期,大陸方面決定以反對和遏制台獨作為對台工作的首要任務,全力阻止台獨勢力通過憲改、公投謀求台灣法理獨立。

2005年3月14日,大陸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2005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率團到大陸訪問,並分別與他們舉行了正式會談。這兩次會談後分別發表的新聞公報,反映了會談的主要成果,一是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二是表達了在「九二共識」早日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共同願望,並列出了具體的協商議題;三是宣示了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措施;四是建立了黨與黨交流的溝通平台。

2005年5月後,國共兩黨保持高層交往對話,開展了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也共同舉辦了多次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2008年3月22日,總統大選中,國民黨勝選,「入聯公投」未達投票權人總數的半數而遭否決。兩岸關係終於度過90年代中期以來的緊張動盪,並將走向和平發展。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認同感問題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尤其在「馬習會」之後。2016總統大選新聞更充斥在所有平面及電子媒體之中,因此選民們也開始產生過度情緒化的舉動,導致台灣的民主漸漸從量變變成質變。

棒球在台灣一向就相當熱門,尤其前陣子舉行的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更掀起全民瘋狂,全台球迷無非就是希望能發揮主場優勢奪下佳績,但因政治因素使原本單純的加油行動變了調。

這一次的棒球賽本來應該是砲口一致對外,努力為我方加油的一場比賽,結果士氣還沒提起來,台灣內部就因要幫「中華隊」,還是「台灣隊」,加油給弄臭了,結果不只是民眾在意識形態上產生爭論,球場這個聖地也遭到了政治污染。

在棒球直播的同時,畫面上不斷出現「台灣就是台灣、台灣隊加油」,除了網路上發起所謂的「正名」運動外,新聞更藉由模糊的焦點來借力使力,挑起人民之間的衝突與對立,加油聲也頓時成了洩氣聲。

請問這些主張正名的朋友,難道隊名非你喜好,你就不幫台灣的球員加油了嗎?如你們不願意幫「中華隊」加油,堅持只願意幫「台灣隊」加油,你們愛的可能不是棒球,而是把「加油」當作一個宣傳自己個人理念的工具吧。

另外,日前因大陸測試臉書伺服器,大量大陸網友到獨派政治人物及媒體的粉絲專頁留言,而台灣一大批網友跳出來,用「支那賤畜」、「中國豬」、「通通滾回去」等字眼辱罵對方。台灣網友這種一邊指責大陸不開放臉書違反網友自由,一邊又反對大陸網友前來留言,甚至發動檢舉帳號的行為,凸顯出嚴重的雙重標準,也加深了兩岸年輕族群彼此之間的疏離感。

從棒球比賽及臉書使用都發生意識形態爭議看來,台灣社會已很難以理性思考問題,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悲哀吧。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日前中國大陸部分地區臉書解禁,蔡英文臉書宣告淪陷。反中人士總認為「上臉書」是一種自由,殊不知,在大陸網友看來,是野人獻曝。

要理解:全世界正透過網路進行精密的攻防戰。美國與大陸對決,大陸已落後太多。1990年代,網路初興,Yahoo、Google等多數網站,大陸都可以自由瀏覽、登錄、下載。然當美國注重網路,動用國安力量經營網路監控、對大陸進行網路攻擊之際,大陸正全力搞經濟,無暇顧及網路這一塊,因此網路的輿論戰落了下風,不僅個資外洩,美國更長期通過網路對大陸及中華文化特質進行下毒,達到商業攻擊與影響政治的目的。

台灣朋友或許認為不切實際。但是,只要真正研究網路作戰的工作者,或對國安方面略有關注,都可知筆者所言不假。

大陸為了保護產業,也為了網路話語權,推出了種種限制政策,也大量拔擢了自己的網路平台。於是,全球物流配送系統的阿里巴巴誕生了,新浪微博、騰訊微信、QQ、優酷、土豆、百度、網易,每一個平台的用戶及市值以億計算。台灣誕生了什麼?

反中者過去常在臉書上與大陸人對罵:「等你能上臉書時再來嗆吧!」大陸網友回答擲地有聲:「我現在就在上臉書!不然你在跟鬼說話嗎?」

嚴格來說,中國大陸並未禁止人民上網。因為下載軟體,翻牆就能上臉書,大多數情況下還免費。禁止嗎?沒禁止。翻牆上網會被判刑嗎?不會。頂多要付費。

大陸提升國家網路產業

這些年,大陸在網路產業,做了以下幾點努力。

第一點,是保護本國產業。

為了保護本地農產品,國家不准進口外國農產品。消費者如欲購買外國產品,必須多花錢。相同的概念,大陸早期為了扶持當地的網路產業,對外國網路企業做出限制,大陸人要使用外國網站必須多花錢,並非沒有自由。

第二點,並非封鎖,必須符合當地法律才可上市。

要進入大陸市場,必須符合大陸法規。Google早年不願接受,現在懊悔莫及。臉書創辦人與習近平握手、到清華演講、到西安漫步,展現的就是願意接受大陸法規的誠意,臉書應該很快能在大陸開放。

超自由的美國長期封鎖大陸的網路,新浪、網易、QQ、搜狐等郵箱從來都不被美國採用,百度也曾一度禁止。台獨人士知道嗎?

中國大陸打造了一套自己的網路產業鏈,以微信而言,不僅幾乎有著臉書的所有功能,尚能線上付帳、訂票、支援第三方支付,隱私程度獲得一定的保障。儘管兩者主要功能並不相同,但是,當大陸人民使用更為方便、快速、國產的微信微博,憑什麼要人棄之,而改用會盜竊個資的外國貨「臉書」,才叫「自由」?

阿里巴巴在雙十一節單天商品成交額高達912.17億元人民幣,零售平台總共有8個產品創下世界銷量紀錄;百度的市值幾乎是Yahoo的兩倍;WeChat全世界用戶12億,是LINE的2倍,更高於被臉書收購的WhatsApp;騰訊的市值已超過英特爾、思科和惠普等美國科技巨頭。全世界排名前十的重要網路產業,幾乎不是美國的,就是中國的。

馬雲說,未來15年內,中國大陸內需是美國的3倍。

全世界積極加入大陸的網路市場,結果台灣卻以大陸能不能上臉書來判斷先進與否,這不是很可笑嗎?當台灣人以上臉書與Google為榮之際,其實揭露了一個悲慘的事實:我們沒有自己的網路產業,卻自得其樂。

臉書失序會加深兩岸隔閡

臉書的自由是什麼呢?就是一邊高喊自由,一邊封鎖刪除不同意見者。例如:口沒遮攔的蔡英文支持者,就是一邊高喊自由,一邊罵人「支那賤畜」、「中國豬」。

綠營人士說,要讓中國人來到民主自由的世界!

但有大陸網友說,看了台灣太陽花、台灣臉書和PTT,更加瞧不起台灣的民主自由。也有大陸網友說,從小,教科書說台灣是同胞,孰料翻了牆,發現台灣人竟然把他們當「支那賤畜」。「要島不要人,留下周杰倫」的口號在大陸年輕網友間流傳。

大陸網友看到台獨不理性的發言,於是發言也難理性,在網路此一難以溝通的平台,對罵取代對話,羞辱取代討論。讓使用臉書的大陸朋友從熱愛台灣,走向支持中共武力解放台灣。而大陸網友的鷹派言論,則增加了台灣年輕人的反感,讓不少人從不統走向拒統,認為中國大陸這鍋粥,一旦老鼠屎太多,也讓人對粥敬而遠之。

臉書的開放,能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嗎?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10月底,美國派出「拉森」號導彈艦,在我南海地區所屬島礁12海浬領海巡航,既沒知會我方,亦沒通告中國大陸,僅透過媒體叫陣,這種粗暴的行為讓人對南海形勢捏把冷汗。

全球的軍事觀察家都在看美國這場戲如何往下演?中國大陸會不會與美國「碰瓷」,而不顧瓦全?

有些專家認為打不起來,有些不排除擦槍走火,但無論是打或不打,台灣都不能當旁觀者,因為火必定會燒到家門。

打又可分大打或小打,大打當然是核子戰,用的是毀滅性的武器,小打則是局部戰爭,用的是傳統武器。到底會大打還是小打,或可從歷史找到一些參數。

1914年6月28日上午,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刺殺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公認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二戰導火線則是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在東方,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被認為是中國抗戰的開始,也有說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日宣戰。

當然,從兩次世界大戰總結的經驗,導火線都是爆發點而已,背後都另有其因,不外歷史糾葛、領土爭執、軍備競賽、拉幫結派、區域利益等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塞爾維亞人的波士尼亞,從15世紀以來就一直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在18世紀末,被奧匈帝國單邊強行吞併,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歷史糾葛。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一直是法國的奇恥大辱。

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循著一戰的軌跡而來,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線也應該與前兩次大戰有關或延續。而南海問題具備了二戰留下的歷史糾葛、海洋領土聲索、中、越、菲軍備競賽、美日菲越拉幫結派及美日區域利益。因此,挑起國際衝突,形成三戰導火線不無可能,美日不能過於莽撞。

中美如在南海開戰,整個太平洋周圍都必涉入,台灣也跑不掉當魚池中的魚,台獨切勿高興得太早,可能的結果,是中美玉石俱焚,台灣陪葬。

(作者係自由作家)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據民調顯示,很多人拒統,但又有半數人認為未來必統,由這個角度來看,「馬習會」提到的撤飛彈問題,似乎值得一談。

這是個老問題,老被問的問題,但其實它是一個問了也白問,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是一個假問題,但就因為很假,所以感情上要一再問,問了自己才舒服。

理智上,如果認為必統,那大陸布置飛彈,一千顆還是一百顆,指東還是指西,又有甚麼關係?朱日和軍演基地出現總統府的佈景,又有什麼關係?反正是統定了,命運已定了,那大陸要飛彈做啥?難道飛彈只是為了統一後,把台灣當靶場用的嗎?理論上,飛彈是為了拒統而設,大家卻認為必統,那飛彈設了幹嘛?為福建增加觀光景點?

所以,馬總統根本不應該問這種小學生的問題,只有小學程度,或是拒統想獨但又不好說出口的人,才會問這種空心無意義的問題。

說要撤,撤多遠?撤到馬總統的家鄉,湖南?今天撤,明天就可拉回,有意義嗎?撤得越遠,要用時就會用體積更大,殺傷力更大,閱兵時排在後面的大傢伙,那怎麼辦?飛彈撤了,火箭炮算不算?後者可打400公里,到蘭嶼,那怎麼辦?撤了,遼寧號航母到淡水河口,殲15在桃園外海,那怎麼辦?

真想對付飛彈,讓大陸怕,就要如台獨行政院長游錫堃所說的,也向上海打飛彈,台商打死也活該!這,你敢嗎?

所以這實在不是個問題,但問題問久了,成了個錯亂的感情問題,成了倒果為因,說是你不撤,會傷害台灣人的感情。習近平面對這種老問題、一再問的無聊問題,只好用老答案回答:「這不是對付台灣的」。但這種回答還是傷感情,馬英九沒有掀桌,沒有求再撤退一千公里,又被罵翻了,說是傷感情、傷台灣的民主、傷台灣人選擇的權利。

但大家又知道,選擇台獨就是選擇飛彈,這個常識大家又不願意講出來,怕傷感情。

其實講現實,從和平發展的大局想,為實現兩岸一家親著想,習近平對台灣當然會採取最大的寬容態度,台灣實在不必在飛彈這個老問題上再扯蛋,這沒有意義,還可能真把狼喊出來了。

(作者係文史工作者)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媒體人、學者、政客經常批評「台灣從科技島淪為代工島,只能歹活一陣子」、「代工廠長期頂著高科技光環,日夜趕工,如今只能「毛三道四」;並倡議台灣產業要自創品牌,擴大內需,提高附加價值。

全球分工之趨勢

台灣有「代工」,不限於IT電子產品,成衣、運動鞋、傢俱、工具機,許多世界名牌產品也多是台灣代工。所謂「代工」就是台商製造,交給品牌廠商銷售,過去大多是為外國品牌代工,今天也有台商為台商品牌代工,如廣達、和碩為Acer代工。

世界的產業早已全球分工,一些國家擅長於設計及產品開發;一些國家擅長於品牌、行銷及通路;而台灣、韓國、中國大陸卻以製造領先。世界許多名牌皮包,只有設計與行銷,沒有製造工廠。又如Apple開發的iPhone、iPod;任天堂開發的Wii領導世界風潮;但代工、製造都在台灣。台灣DRAM技術雖源自美、日,但美光、爾必達則必須依賴台灣華亞科、力晶來生產。

台灣擅長於製造

台商擅長於製造,製程效率高,成本低廉,流程富彈性,交期快。這是台灣獨步全球的製程管理技能,所以才能取得世界專業「代工廠」的美譽。 

台灣的產業要快速成長,必須借力使力,為外國知名品牌「代工」製造,才能擴大規模,躋身世界舞台。最明顯的是個人電腦(PC),世界九成以上的PC都是台商製造,無論Dell、HP、IBM、Apple、聯想、Toshiba等都是台商代工。台商自有品牌銷售市占率不及世界20%。若沒有其他80%代工,台灣PC產業能取得世界第一的地位嗎?縱使PC代工毛利已微薄,但薄利多銷,仍可維持這項龐大產業欣欣向榮。而且台灣因為有這一靠代工起家產業的壯大,才帶動了台灣PCB等電子零組件及材料產業的發展。

IC代工更是台灣發明的營運模式,鑒於IC晶圓製造廠投資金額龐大,擅於IC 設計的專業人士未必都有能力投資建廠。因此,台積電、聯電開創了設計與製造分工模式。在促成世界IC設計行業蓬勃成長的同時,台灣的IC代工廠也已壟斷了世界IC晶圓製造,而且帶動了台灣IC封測、設計及設備廠的發展。

ODM技術含量高

「代工」絕非只是複製,按圖施工、組裝而已。「代工」分OEM與 ODM。今天台灣電子業的代工多是ODM,即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零組件開發,到製程創新,均由台商自主研發。台商這種ODM含有厚實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價值。

台灣大型的電子ODM代工廠,如廣達、和碩,台積電都擁有數千,甚至上萬人的研發團隊。這些「代工廠」本身也擁有數千項專利。如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即僱用了1,000位以上有博士學歷的專業人才;其半導體製程技術在全球僅次於Intel。

最熱門的大陸山寨機,是由台灣「聯發科」配合大陸客戶需求設計整合成的晶片組,交由大陸品牌廠商組裝銷售,號稱MTK inside。這雖也是「代工」,惟核心技術都在聯發科,零組件也都在台商,這樣的「代工」能說少有附加價值,沒有技術嗎?

有許多國外知名品牌廠商如HP、DELL,因本身產品的成本效益不如台商 (如廣達、和碩)開發的產品,而主動要求與台商策略合作。他們關掉本國的製造工廠,委由台商ODM。台商因為品牌歷史短,知名度不高,或通路不普及,無能力開發歐美大市場,也樂於合作,專事產品開發。歐美品牌廠商從ODM廠每年開發出的新產品樣品中選擇幾款,委由台商生產製造,再以歐美品牌行銷全世界,雙方互蒙其利。

這種ODM的附加價值及毛利都不差,比自行在歐美布建通路行銷省錢又容易很多。

台商壟斷生產線

主機板、PC更是由台商掌控全球九成以上的生產。台商已將製程效率發揮到極致,即使在台商中經過優勝劣敗的淘汰,以及規模經濟大者恆大,也只剩下少數3~4家壟斷市場,如主機板業的和碩、技嘉、華擎等。筆電碩果僅存者廣達、和碩、仁寶、緯創已擁有絕對的製程優勢。目前國內外看不出有那些廠商可以取而代之。

雖然部分成熟產品的毛利越來越微薄,但也有不少產品代工毛利達三、四成以上。何況ODM的利潤也不僅限於組裝的「毛三道四」微利,PC代工廠自喻為出海口,藉機掌控上游到下游零組件與材料的投資生產利潤。更重要的是資本週轉率高,因此毛利雖薄,但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卻是台灣各行業中少有的高報酬產業。看看近幾年鴻海、廣達、華擎及分家前華碩的每股利潤(EPS),即可瞭解他們絕不是歹活,而且也不只活一陣子。

(作者係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