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有人讀了《高山青》作詞人鄧禹平和白玫的故事,嘆曰這是時代的悲劇,由此引發我感嘆,人類的悲劇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斷重演,已經不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了。

在許多美好的歌聲背後是唱不完的悲歌。現代人表面上看起來繁榮進步,表面下醜陋的悲劇卻一再反覆,沒有稍減。

從西洋音樂史、美術發展史來看,人從神權到君權再到民權,似乎有很大進展。例如,到西方各大博物館參觀,可看到人物畫像和雕像,從神話人物,變成君主貴族,最後變成拾穗農婦、販夫走卒。到音樂廳聆聽古典音樂,從教堂音樂,到宮廷音樂,再到《卡門》、《花女》、《蝴蝶夫人》。

此外,藝術家從梵谷需依靠弟弟接濟生活,中國藝術家賣書畫維生,到畢加索成了億萬富翁;莫札特、貝多芬等音樂家勉強餬口,今日網紅隨便就月收入千萬。這代表時代進步,藝術家受到重視了嗎?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用刀劍殺人多麼辛苦,諾貝爾用炸彈、火炮發大財,殺人搶劫大便利,現在繼續發獎金。愛因斯坦的E=MC2兩顆原子彈,殺死幾十萬人,多麼有效率。這代表科技發達使時代進步了嗎?全球人口從千萬到上億,再到80億,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嗎?

尤其,近代自稱民主自由的國家,把民主自由強加給他們心目中「沒有民主自由的國家」,他們難道不知道,千年前就有中國人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科技似乎在發展,但人類的智慧、倫理、道德似乎沒有絲毫進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難懂或難以做到嗎?

美國以7千多萬選票選出的總統說,如果有哪個國家敢不用美元交易,就將以100%的關稅處罰之。強國、富國霸凌弱國、窮國,莫此為甚!美元若真的那麼好用,萬國必會繼續通用,不需要強迫別國。美國濫發美元,把美國的通貨膨脹轉嫁給儲備美元的國家,美國又提高利息把外國資金吸引過來。濫發美元的結果本應會讓美元貶值,結果卻是美元升值,其他貨幣貶值,有何道理可言?

美國要把加拿大、墨西哥變成美國的屬地,甚至恨不得把全世界變成它的屬地,像夏威夷、阿拉斯加、波多黎各及關島那樣,可以讓美國在本土為所欲為,永遠偉大。問題是,美國吃得下加拿大和墨西哥嗎?如果吃得下,美國就真的是上帝的應許之國,那不如乾脆把以色列也一起搬過來,或把美國的首都搬到耶路撒冷去呀。

從鄧禹平的「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到鄧雨賢的「望春風」,再到余光中的「鄉愁」,這些創作寫出不同類型的思念。瓊瑤的遺書說她「翩然的去了」,愛盡輕生,李叔同卻拋妻棄子,以弘一大師去世圓寂,他們二人詮釋了兩種不同的愛情觀。

人生自古誰不死?怎麼活、怎麼死才不算悲劇?大哉問!誰能回答,請大方開口。

(作者係聯合退休翻譯)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最近看到一個名為《中華民國轟炸台北?台灣人的戰時生活》的視頻(

),其中提到兩個重點:其一是描述當年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兵的情形,其二是關於台灣當年被轟炸的情況,這兩點都讓長期研究台灣史的筆者不得不回應。

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兵」

關於當年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兵,應徵者踴躍的問題,視頻製作人找來種種相關的照片,然後配上這樣的口白文字:

「1945年,開始實施對於台灣本島人的徵兵。在此之前的1937年開始,則是公開招募非戰鬥性任務的文職、翻譯、農業、運輸、工程、航運的軍屬人員。1942年,總督府對外招募陸軍第一回特別志願兵,名額是1,020人,結果應徵報名的人數高達了425,921人,占當時台灣青年人口數的14%;而錄取率就只有0.2%而已。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第二年再招募第二回志願兵的時候,名額是1,008人,結果應徵的人數達到空前的601,147人,志願上戰場,是要有為國家捐軀的覺悟,難道會有人把死亡當成是兒戲的嗎?從上面這些驚人的數字看來,如果還有人再繼續說,台灣人是被迫從軍的,被拉去當軍伕,那真是對我們先人的熱情最大的侮辱」(6分28秒-7分35秒)

視頻引用懸殊的數字與熱烈的宣告,看起來很動人,然而史實如何?

在該影片中只提到了社會經濟上的統制與配給;卻沒有提到來到1942年之際,社會上普遍的生活如何,配給夠吃嗎?不夠吃,買得到嗎?請看以下是根據自稱當年最早的「國語家庭」;其父為辜顯榮先生的家庭醫生的林彥卿醫師記錄的史實: 「戰況一天比一天激烈,…那時物資相當匱乏,尤其是糧食不足所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家裡的女傭及洗衣婦們抓了蟑螂在鍋裡煎了吃。我說『髒死了!』。她們只是不在乎地笑笑而已。…老百姓的生活如此」(《無情的山地》,林彥卿著,2007年二版一刷,頁131)。

「體力測驗…母親為我準備的新內褲出了問題,…當時已經沒有全棉的布料,都是使用人造絲,品質很不好。連內褲的小繩子也是人造絲造的,拉力不夠,所以開跑沒多久就拉斷了,內褲都快要掉下來了,…」(《台北三中末代學生記》,賴麟徵著,台灣風物57卷2期,頁38)。

「物資嚴重缺乏到連養豬人家的餿水桶裡,只要上頭飄著番薯的蹤跡,馬上就會有三、五個人靠過去搶著撈來吃,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女主人看到了就說:『阿品,番薯都給你們撈去吃了,那我的豬要吃什麼呢?』被人這樣說很難為情,但是肚子餓起來的時候,什麼尊嚴啦!面子啦!誰也管不了那麼多。」(《怒海孤舟,一位體殘心不殘的素人作詞家的故事》,簡明雪著,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編印,頁38)。

這些應該就是大量志願兵應徵的最大理由,是否軍中要抗敵,應該一定能吃得飽?所以呢?當然,另一理由是可以不「志願」嗎?至於是否「當兒戲」的問題,當年竟真不乏這樣「兒戲」的紀錄:「對接受教育敕語長大,搆得上成為軍國少年的我們而言,最憧憬的是日本軍人和畢業的軍屬的英姿,…由於長官們說,日軍無論在中國或在亞洲每戰必勝,所以我們完全沒有那種悲壯情緒,…好像參加畢業旅行…」(《我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濱崎紘一著,邱振瑞譯,圓神出版,頁47~50)。

 據稱,這種「無知」要到幾個月後,「第一次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景象,我嚇得全身顫抖,在這之前,那種畢業旅行的氣氛一下子全部消失無蹤了。」(前揭書,頁52)。 或者所屬的單位中,有比賽「志願」的,或起帶頭作用的,能不為單位的榮譽而「志願」嗎?關於公務員的志願兵,「幾乎所有公務員都為了日本的緣故去志願當兵,因為大家都上戰場去了。當時擔任公吏也等於是當官,如果不以身作則去志願便很難說得過去,會覺得很不好意思。…當志願兵的待遇很好,可以留職停薪;如果是巡查的話,還可以升任甲種巡查;另外,還有來自各單位的所謂『慰問金』,由會計每個月自動由在職同事的月俸中扣一、二角,轉贈給出征的同事當慰問金。另外,社會上的愛國婦人會、青年團等團體也會發動勞軍捐獻,這些錢都一毛不少地存入出征同事的帳戶中。」〈「蕭金海訪問紀錄」收入在《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蔡慧玉編著,吳玲青整理,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頁94〉。

據稱,還有在東京讀書的兒子,「竟然接到台灣總督府東京辦事處偽造的」,以明明已死去的母親名義來要我『志願當兵』的來信。除了以上這些不同的種種招募形式之外,據稱成為軍伕或者軍人,除了可得軍中的薪給外,家庭負擔的稅負可以減少,而各種配給可以增加,在那物資缺乏的年代,是否就是一種強迫的方式?該影片的『懶人包』竟然不知哀矜,而要人們謳歌。

台灣當年被轟炸的情況

 該片說是盟軍飛機的「無差別轟炸」。該影片中,使用照片說到有民宅、教堂與學校被無差別轟炸的情況(9分21秒-10分10秒)。 該片藉著強調有一家六兄弟姊妹,六人不同姓氏;其原因是他們的父母以為躲入教堂可能安全,沒想到被炸死;乃有六個遺孤,被六家人分別收養的慘事。然而,此處所強調的「無差別轟炸」,其史實究竟如何?知否,由於此事涉及二二八悲劇的問題,故特別更值得釐清。

根據當年台灣被轟炸的紀錄,民眾的回憶中明顯有軍機故意避開民房的情況;以台北為例,根據林彥卿稱,當年的實際是「台北遭受大空襲…城內被轟得很慘,…不僅對準軍事設施、政府機構,也針對台北市的日本人居住地區做選擇性的轟炸,…翌日,我的朋友坐在開往北投的火車上,聽到有個日本人說:『昨天空襲太可怕了,只是被炸得全部都是日本人住的地區,台灣人住的一點也沒有受損』」(《無情的山地》,頁407)。

這位林醫師還說到─「終戰後有個傳聞說,五月三十一日的台北大空襲是由戰前台北一中的英語老師柯喬治所主導的,否則為什麼一個勁兒往日本人住地襲擊,台灣人住地能倖免於難呢?若從受害人地區推測的話,確實目標僅對準日本人地區。柯喬治也曾經任教過台北高等學校,該校就沒有被炸。聽說是因為柯喬治曾被一中的日本人老師欺負,甚至毆打他,才心存報復。台北一中第三十八期的杜武豪,在美國加州當醫生,和柯喬治有來往。柯喬治告訴過他:『每次要攻擊台灣之前,在菲律賓的基地做行動說明時,都會拿出地圖指示不可轟炸到台灣人住地的大稻埕、萬華等地。』從美軍飛機選擇性的投擲炸彈這件事來看,日本人也多少聽到此風聲,可是他們解釋為這是美國挑撥離間內台人的手段,要使內台人反目成仇的緣故。當時,台灣總督安藤曾經說過假如美軍一旦登陸,台灣人究竟會站在哪一邊呢?著實帶來一點不安。」(前書頁407-409)

由上述史料看來,那能算是「無差別轟炸」嗎?據稱,當年有些戰略物資是被藏匿到附近的自以為安全的建築物,如學校或廟宇裡。另外,如1943年滿洲軍隊南來,駐進台中一中校舍,學生改在宿舍上課(《台籍菁英的搖籃》,朱珮琪著,向日葵文化,頁130)。而安藤總督則躲到新店附近的文山農場去了。

史實不容刻意扭曲

筆者研究台灣史幾十年,覺得此事應該影響到柯喬治在大作《被出賣的台灣》中所稱,台灣民眾誤以為美國會願意為「託管台灣」,而支持該悲劇事件發生的前因。可惜過去論該事件者從來無人關切,筆者認為,若要思患預防,應該深入理解各方面。

此時此刻可能是台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完全不檢討東京當局當年的決策錯誤,只一味強調台灣總督府當年進行了哪些社會統治,或謳歌當年皇民化青年從軍的意義,其故意扭曲事實的意義何在?很不幸的,這種扭曲不僅是台灣名嘴蔡正元的說法,也是美國學界的定調,而史實真相應該如前述所揭示,台灣人絕對是在被迫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應徵成為志願兵。

(作者係台灣史研究者)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曹操的墓地在高陵,但歷代以來高陵的所在眾說紛雜,以致有不下數十處都傳為曹操的下葬處,成為歷史的疑案。高陵遺址的發現是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並於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其重要性。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5

曹操其人其事

曹操(西元155-220年)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史書中記述很多,只是《三國演義》把他演義為奸詐的負面形象,而深植於民間。曹操有奇謀,他一生30多年南征北伐,內誅群雄,外定邊患,統一了東漢末年北方紛亂的局面,又實行屯田、興修水利、抑制豪強、輕徭薄賦、恢復生產、提倡節儉,改變了東漢以來的厚葬習俗。

曹操營建鄴城持續16年,是當時北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戰略價值,也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鄴城之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的都城。鄴城規劃改變了漢代宮殿分散的布局,城市中軸線的形成,標誌著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以後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直至明清北京城都延續這個規劃。

曹操能武能文,他的詩歌如《短歌行》、《對酒》、《苦寒行》等,慷慨具有雄風,歷代流傳,是建安文學的重要內涵。

曹操自己要求薄葬

曹操去世的前四年,即建安21年(西元216年),進爵為魏王。建安23年,曹操頒布《終令》,《遺令》,提及「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葬畢,便除服,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珠寶」,說他死後要葬在鄴城西邊、西門豹祠西原上貧瘠之地,不種樹,也不封土,身著便服,也不藏金玉珠寶。

建安25年正月曹操去世,同年10月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建立魏朝,追尊曹操為 「武皇帝」,史稱「魏武王」。黃初3年(西元222年)曹丕依據曹操薄葬的遺願,頒布《毀高陵祭殿詔》,拆除了高陵的地面建築。高陵就此湮沒。 

1998年4月,安陽殷都區安豐鄉西高穴村村民無意中發現一塊魯潛墓(十六國後趙建武11年,西元345年)的墓誌,記載著與魏武帝陵的相對位置。之後,有關部門在西高穴村又陸續徵集到民間所藏的石牌、石枕均刻有「魏武王」字樣,同時還徵集到一些東漢的建築構件等文物。這些線索均顯示,這裡存在著一座可能與「魏武王(帝)」有關的墓地。歷史文獻的記錄上,有三位「魏武王」,其中兩位均在十六國時期,另一位就是曹操。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6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

2008年12月,有關部門對已被盜的西高穴這個東漢大墓進行發掘,墓的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呈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為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地表15米。從出土的文物,墓主人身分逐漸清晰。在墓室中,發現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五塊石牌,雖然實物已經不見了,但這種刻銘石牌作為隨葬器物標籤使用,只見於高等級墓葬。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7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M1中也有相似的石牌,此墓的規模、形制和出土器物,也和西高穴的東漢大墓接近,符合曹魏時期的陵寢制度。這個對比驗證了,西高穴東漢大墓是曹魏時期建的。墓葬的出土物品以鐵兵器、生活用品的陶器、銅質飾品和石牌為主,金銀器、瓷器很少。此墓雖被盜過,但顯示不是厚葬的規模。在此後的發掘過程中,基本理清了陵園布局,曹操高陵終於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墓的南側發現一組建築遺存,由四座建築組成,整體東西長約51米,南北最寬處9米。這建築應與黃初3年曹丕下詔「高陵上建築皆毀壞,以從先帝簡德之志」有關,說明下葬曹操時,墓地是蓋有建築的,只是很快就被拆除了。2023年4月27日,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開館。為展示考古的成果,也為保護遺址,墓室整體加以封閉,另在旁邊複製了墓室,以為參觀之用。

歷史滄桑,從東漢建安25年(西元220年)至2009年,湮沒了1789年之久,安陽殷都區安豐鄉西高穴村的漢魏大墓,終於被確認為曹操高陵。高陵的發現與發掘,為漢魏考古學研究樹立了準確的年代參考,為漢魏帝王陵寢制度、喪葬文化,以及漢魏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價值。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退休教授)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第三回去衡陽西北鄉蘭芝堂,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同行者,許多人冒著霏霏細雨和颯颯寒風,手持一支支黃色、白色的菊花,自發排隊祭拜瓊瑤,過後在房舍前坪或池塘對岸留影。筆者在現場看到有男的戴著禮帽、繫著圍巾、穿著長衫,女的身著旗袍、燙著卷髮、紋著眉毛,相互倚靠圍牆拍視頻,讓人仿若回到瓊瑤經典劇中。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3

早在1980年代瓊瑤小說進入大陸市場後,筆者就對其祖居蘭芝堂心嚮往之。直到2001年6月3日,與幾位朋友陪同烏克蘭藝人博比•肯(趙本山弟子),才首次到訪這個山村屋場。博比•肯趁著在衡陽演出的機會,前來蘭芝堂尋夢,希望能聯繫上瓊瑤,在其劇中扮演一個角色,可惜這個心願最終沒能實現。瓊瑤影視捧紅了那麼多俊男美女,卻沒有一個是衡陽人。

蘭芝堂離衡陽市區五六十公里,可當地經濟不甚發達,三湖鎮上連一家飯館都沒有。鎮長聽聞筆者來,盛情相邀在鎮政府食堂吃的簡餐,不過四菜一湯味道倒是蠻好。其時縣鄉公路不太好走,車子彎彎繞繞走了兩個多小時。據說,1990年拍攝電視劇《六個夢》時,瓊瑤原本打算在家鄉取部分景,因為衡陽沒有機場,也沒有高速公路,而拍戲的行頭太多,運送起來頗為不便,只好改在長沙拍攝。但她畢竟心繫故鄉,所以,《情深深雨濛濛》中的西渡橋,寫的就是衡陽縣城所在地。而《還珠格格》中的幽幽穀和天上人間,就是蘭芝堂對面兩三百米山頭那邊,傍著興隆小學校舍,有一個數百畝水面的興隆水庫,周邊有12個小山峰及峰間溝谷,當地人稱「天上人間十二峰」。

蘭芝堂原名楠竹塘,清朝同治11年(1872),瓊瑤高祖父陳大源購買淩姓產業,委託胞兄陳代潮重新修建,以諧音更名「蘭芝堂」。瓊瑤祖父陳墨西1952年給黃克誠寄信的地址是「渣江七區永安鄉」,後來劃為鼓峰鄉興隆村,早些年撤村並鎮屬於三湖鎮大波村。

由此想起前不久在冷水江謝冰瑩(中國第一女兵作家)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聯名譽主席譚談,特別談到周立波、古華、水運憲等人的文學作品,直接有力地帶動了湘中清溪村、湘西芙蓉鎮和烏龍山的文旅開發與利用,他認為「文化名人的故居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文藝名作和名家故居是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的」。受此啟發,我建議將三湖鎮大波村更名瓊瑤鎮瓊瑤村。

瓊瑤在《祖父與蘭芝堂》一文中,深情回憶「在蘭芝堂的院落中,我曾奔來跑去享受大人們的疼愛。在家鄉的後山上,我撿松果、找鳥窩,玩得不亦樂乎。」在《山的呼喚》這篇短文中,瓊瑤更說自己經常在夢中聽到那山的呼喚:「童年時,在故鄉湖南的鄉間,曾有那麼一座山,使我喘息過,使我迷惑過,使我喜悅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縈繞於我的腦際。…我一直是個愛做夢的孩子,我就在那兒製造著、醞釀著、堆積著我最初的、童稚的夢,長長久久地聽著那山的傾訴、山的聲籟和山的呼喚。」這座童年時期影響著瓊瑤的山,始終屹立在她的心中,寫出了許多以山為背景的小說,像《深山裡》、《苔痕》、《船裡的卡保山》、《幸運草》等。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4

又過了21年,筆者二訪蘭芝堂,發覺仿佛重造了一片天地,恢復了晚清湘南民居風情,光鮮亮堂得讓人大為驚奇。瓊瑤堂嫂王淑蓮喜孜孜地說:「縣裡從2017年開始,就在規劃重修瓊瑤祖居。」而我親眼所見陳氏兄弟合建的新房,如同吳冠中筆下的江南風景畫,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明堂花窗,空間與山水相依,黑白與青綠映襯,世外桃源粲然若寫。見過瓊瑤台北7層別墅景觀圖片,雖然富麗堂皇,但參照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這一理念,似乎難以與老家親人的生活環境相頡頏。

蘭芝堂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項目,三年前業已完成,通往景區的公路也已築就。它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19平方米,共有磚木結構58間房屋,目前做初步布展,免費開放,尚待瓊瑤家人增添文獻資料,進一步充實展陳空間。此項目負責人說:「我們將蘭芝堂修葺一新,重現其歷史風貌,就是要讓陳氏文化世家翰墨飄香,擴大衡陽縣作為文化大縣的文旅品牌效應。」

瓊瑤曾三度回鄉,1942至1944年、1948至1949年,都是隨父母回鄉避難。1989年5月7日,在離別蘭芝堂40年後,瓊瑤偕夫返鄉省親祭祖,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其間故事頗引人注目,《湖南日報》、《衡陽日報》兩報副刊頭條,近日相繼刊載了筆者撰寫的紀念文章《念我故鄉蘭芝堂》。

筆者雖然寫過幾篇關於瓊瑤的文章,也與她隔海通過話,可惜從來沒有見過面。2012年1月8日,在拙著《藍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傑》首發式上,瓊瑤委派堂叔、詩聯書法家陳季春代表她發言,「非常感謝你對我和我們家族的關注」,同時轉告在座者:「我非常想念家鄉衡陽,感謝你們一直記掛著我。我目前正在加緊創作一部新劇,以後一定會抽時間回鄉看望大家。」然而,這一美好的願望,隨著她的猝然辭世,已隨漫天雪花翩然而去。

俗話說:「聰明有種,富貴有根」。正是出於對這位衡陽長輩的敬意,筆者決定檢索蘭芝堂陳氏族譜,撰寫一篇瓊瑤家世文章,共計13代人,以饗海內外讀者。

(作者係《衡陽日報》高級編輯)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2024珠海航展除原本的航空器地面展示、空中飛行表演外,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無人載具產品。同時,為應付大量無人機襲擊的蜂群戰術,特別研發出各型軟殺、硬殺武器系統。俄烏戰爭現已接近尾聲,這類偵察、攻擊、察打一體的無人載具創下豐碩戰果,也成為全球軍火市場的寵兒。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1

各型無人載具產品

2024珠海航展,各型無人載具產品如過江之鯽,數量幾乎超過有人載具。如無人飛行載具(UAV)、無人地面載具(UGV)、無人水面載具(USV)、無人水下載具(UUV)等,除性能增進、功能強化外,也大幅擴展國內外市場。

無人飛行載具方面,除了大疆公司展出的各型二軸、四軸遙控無人機產品外,航天彩虹公司也展出彩虹7號高空匿蹤無人機、彩虹9號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彩虹3D低成本無人機、彩虹YH1000無人運輸機、彩虹817A無人機、射手系列空對地飛彈等實體產品。最特別的是彩虹9號,不但體積尺寸放大,酬載量更是大幅增加,一次可攜帶多枚空對地導引飛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火力驚人。此外,無人機翼下也可攜帶可拋式反潛聲納浮標發射器,進行海上巡弋任務。

無人地面載具方面,各型酬載與運輸產品紛紛亮相。除一般輪型、履帶型載具外,還有機械狗等四足步行產品問世。雖然仿生物的四足步行產品早已研發量產,但本屆會場展出的武裝版本機械狗,攜帶機槍等武裝進行防衛、突襲任務,可降低人員在戰場的傷亡。

無人水面載具方面,除一般遙控、武裝無人艇外,最特別的是中國海軍的新型三體艦-虎鯨無人作戰艇(USV)。該無人艇排水量達500噸,配備相陣雷達、垂射系統(VLS)、無人偵察直升機等,可獨立作戰。近日,烏克蘭海軍首度公開展示其新戰術,利用遙控無人艇投射自殺無人機(FPV),對俄軍占領的博伊科油塔進行精準攻擊。此舉不僅顯示烏克蘭在黑海的作戰能力提升,更對未來海戰戰術帶來深遠影響。

無人水下載具方面,本屆會場展出類似潛艇的無人水下載具,圓滑的外型阻力低、靜音效果佳。察打一體的水下無人載具,可進行水下偵察、水下突襲等戰術任務。台灣也有相關產品問世,如中科院和龍德造船公司合作研製的慧龍水下無人載具,該專案在2020年啟動、2023年底完工、2024年進行水面、水下浮航測試。慧龍的排水量約100噸、長30公尺、寬6公尺。由照片來看,艇艏配備2具533公厘口徑魚雷管,可進行水下偵察、水下突襲等戰術任務。

微型無人機(Micro UAV)的研發愈來愈全面化。除一般家用、商用產品外,軍用產品也日益更新。這些毫不起眼、玩具般的小東西,卻能執行偵察、攝影、情蒐等任務,戰果驚人。軍用微型無人機產品,包括即時眼MK-2 GEN3-A0、黑蜂奈米等,都是一時之選。軍用微型無人機的重量輕、機動性高,並且不會儲存任何資料,僅透過加密資料鏈將影像傳送到地面監控站,因此,即便遺失或遭擊落,資料已無外洩之虞。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2

反無人機產品

為應付大量無人機襲擊的蜂群戰術,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特別研發各型軟殺、硬殺武器系統。軟殺是指利用電子訊號干擾技術,發射大量高功率微波,一次干擾多架無人機並使其失去控制墜毀。硬殺則是指利用槍砲彈藥、導引飛彈、雷射(激光)等武器,一次擊落多架無人機。

反制無人機的前提,首先要先發現無人機。無人機的偵測主要是靠雷達。雷達偵測可偵測長距離且大範圍、體積大或體積小、訊號強或訊號弱的無人機目標。而雷達偵測的缺點,則是對匿蹤無人機或微型無人機(Micro-UAV)等的偵測能力降低,必須由其他輔助裝置協助。紅外線(IR)是熱感應偵測,以追蹤熱源為主。一般而言,對於匿蹤無人機或微型無人機(Micro-UAV)等雷達不易偵測的目標,則改用紅外線偵測,但偵測範圍大幅縮小。有國外廠商研發類似蝙蝠的超音波定位技術,但尚未實用化。

俄羅斯參與了反無人機產品的研發。在莫斯科州庫賓卡市舉行的2019年陸軍防務展上,KBP設計局曾展出改良型鎧甲-S1M系統,換裝一套新型感應/傳輸套件和一部功能更強大的雷達系統,並保留基本型的武器套件(快砲、飛彈等)。同時,雷姆迪澤爾公司的K-53958 8×8龍捲風裝甲車取代了舊型KAMAZ-6560卡車,具備了高防護力的駕駛艙和指揮艙。

目前俄羅斯正積極外銷上述升級版鎧甲-S1防空系統,並可換裝雙面相位陣列雷達,特別適合偵測無人機。此外,升級版鎧甲-S1系統還增設多管小型飛彈,以攔截大量無人機。一般而言,對於價格低廉的無人機,使用昂貴的中大型飛彈擊落稍嫌浪費,因此研發便宜好用、適合攔截無人機的小型廉價飛彈,成為當務之急。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中程空對空飛彈向來為各國開發的焦點,中、美、法、歐洲為主要的主導及開發者,伴隨著中美持續在軍事領域進行戰略對抗與競爭,中美基於制空權的掌握,在原有的中程飛彈基礎上,持續研製長程對空飛彈,也為新一輪的中美軍事對抗再添一筆紀錄。

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

從1991年開始,美國空軍正式推出新一款主動雷達導引的空對空飛彈,該款誕生象徵美國空軍從原先的AIM-7麻雀飛彈,跳躍至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不僅提升了美國空軍的中程空戰能力,也象徵老一代的麻雀飛彈進入空戰支援角色。

202203015840834769 15048

AIM-120飛彈整體彈長3.66公尺,直徑17.8公分,射程從最初的70公里已衍生至超過180公里,型號分別為A、B、C衍生系列、D款式,主要部署在戰機機翼或機腹下方,隨著該款飛彈的通用性越來越廣,雷神公司將其改裝部署在軍用悍馬車上,車載版的AIM-120系統全名為「首都區域防空系統」,能一次攜帶6枚中程飛彈與2枚短程防空飛彈。

為因應空中威脅,挪威的孔斯貝格國防與航太公司(KONGSBERG)與雷神公司針對AIM-120飛彈進行合作,其衍生版為挪威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又稱為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是一款分散式網路化中短程防空飛彈系統,透過哨兵式追蹤雷達系統的引導(追蹤範圍約120公里),加上6-8枚AIM-120飛彈,最大射程約50公里,最大射高為35公里,能有效面對所有來自空中的敵機。

AIM-74B標準空六飛彈

美國海軍現役的戰機主要以F-18E/F超級大黃蜂、F-35B閃彈二式垂直起降/匿蹤戰機為主,雖然戰機的外型設計、數量配置為全球海軍第一,但因本身的空對空飛彈仍以AIM-120為主,美軍為因應新一代的威脅,將已服役的標準六型防空飛彈加以改良,成為AIM-74B對空飛彈。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0

標準六型本身為標準系列的防空飛彈,長期部署在美國海軍神盾艦上,擔任艦隊防空作戰的武器之一,因本身設計因素,標準六型能改以傳統戰機攜掛成為空對空飛彈,美軍將標準六型飛彈改裝為空射飛彈,2018就曾出現。2024環太軍演中,F-18F超級大黃蜂戰機,攜帶4枚AIM-74B、3枚AIM-120飛彈、2枚AIM-9飛彈亮相。AIM-74B飛彈最大射程約240公里、射高34公里,飛行速度為3.5馬赫。根據美軍透露,AIM-74B已投入作戰部署,未來隨著新一代長程對空飛彈服役前,將會和AIM-120飛彈形成長程、中程飛彈網,搭配執行作戰任務。

AIM-260聯合先進戰術飛彈

隨著解放軍新一代空對空飛彈抗干擾的能力越強、射程越長,美軍漸漸感受無法在想定的空戰中握有絕對優勢,從2017年開始進行下一代制空飛彈研發,2022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預計2026年大量生產,未來AIM-260聯合先進戰術飛彈將部署在F-22、F-35、F-15EX與F-18E/F戰機。

AIM-260由洛克希德馬丁研發,主要是針對解放軍霹靂15(PL-15)飛彈而來,從目前公開的資料可推測,該款飛彈最大射程超過200公里,有專家甚至推斷射程為260-300公里,飛行速度為5馬赫,彈頭為高爆式彈頭,搜索模式為主動雷達導引,彈體尺寸與AIM-120飛彈相同,但射程遠超過AIM-120,飛彈的設計與發動機必優於AIM-120飛彈。

202203015840834769 15049

霹靂12飛彈(PL-12

霹靂12約出沒在2005年,是大陸中航技術進口公司開發的飛彈。3.93公尺長的彈體,最大射程約70-100公里,配備主動雷達導引,作戰速度為4馬赫,傳統的殲10、殲11戰機皆有配備,以殲10戰機有近800架的規模,配合殲11的450架戰機,解放軍空軍在中程制空作戰上,和周遭空軍力量相比,已能取得局部空優。

解放軍又改良了霹靂12,分別為雷電-10反幅射飛彈,主要是針對敵方雷達進行攻擊的飛彈,有效射程約80公里;另一款為地空10防空飛彈,射程約50公里,射高達到2萬公尺。

霹靂15飛彈(PL-15

霹靂15長程空對空飛彈被美軍視為最大的威脅之一,主因在於PL-15飛彈最大射程約200-300公里,美軍現役的空對空飛彈仍無法應對,而無論是傳統的殲10、殲11、殲15、殲16戰機,或是第五代匿蹤戰機殲20,與未來大量服役的殲35皆會配備,解放軍在長程制空作戰上,對周邊威脅已具壓倒性的優勢。

霹靂15於2015年正式服役,彈長為3.99公尺、直徑為20.3公分,配備主動雷達系統導引,能有效快速地掌握空戰目標,加上飛彈飛行速度為4-5馬赫,能有效抵銷現代戰機的飛行速度。霹靂15的研製成功讓解放軍在未來空戰取得許多優勢,包括射程、數量,會廣泛部署在各型戰機中。雖然陸方資料未見外銷紀錄,但陸方能大量生產並改良缺失,最新的衍生彈種在2024珠海航展中已亮相,型號PL-15E飛彈具備可收縮的摺疊尾翼,據推測該功能是配合未來服役的殲35戰機的內置彈艙,殲35戰機能同時攜帶6枚PL-15E飛彈執行作戰任務。

中美兩強已進入戰略競爭階段,各式裝備將會持續改良,制空權已不再仰賴戰機或匿蹤戰機,而中長程飛彈將是獵殺敵軍戰機的最終武器。

(作者係淡大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眾所周知,正在海試的福建號航空母艦將會配備殲-35艦載隱形戰鬥機(aircraft carrier-based stealth fighter)。據此,諸多中外軍事專家都認為,中國會依據該款艦載機發展出空軍版。第15屆珠海航展(2024年11月12-17日)現場出現解放軍空軍所列裝的殲-35A隱形戰鬥機(殲-35隱形戰鬥機空軍版),成為中外軍事媒體的焦點,從而證實了這項多年來的預測或傳聞。

202203015840834769 15045

殲-35A是一款陸基中型隱形戰鬥機,且將與殲-20重型隱形戰鬥機,組成中國第五代戰鬥機之高低搭配的空優作戰武力。儘管殲-35A隱形戰鬥機比美國F-35A雷霆二型(Lighting II)戰鬥機(F-35系列隱形戰鬥機之空軍版,從2016年服役)晚了近十年,但該款戰鬥機不只具有後來居上、更為優越的空優作戰性能,且就世界戰鬥機發展史而言,殲-35A隱形戰鬥機擁有以下四項世界紀錄,它將成為中國掌控印太地區空中作戰優勢的倍增器。

其一,世界首款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目前,世界共有4款現役隱形戰鬥機,分別是美國F-22猛禽(Raptor)戰鬥機與F-35戰鬥機、中國殲-20(J-20)威龍戰鬥機與俄羅斯蘇愷-57(Su-57)戰鬥機;除了美國F-35外,其餘三者都是採用雙發動機之重型戰鬥機。然不同於只配備一台大推力發動機的F-35戰鬥機,殲-35A是一款配備兩台渦扇-21(WS-21)或渦扇-19(WS-19)中推力發動機(medium thrust engine)的中型隱形戰鬥機。據此可知,殲-35A確為世界首款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

其二,世界首款真正符合第五代戰鬥機標準之中型隱形戰鬥機。當代多將隱形戰鬥機與第五代戰鬥機等同而論,然仔細論之,兩者仍有些微之差異。因為,所謂的第五代戰鬥機至少必須符合普遍公認的超隱身性(super stealth)、超音速巡航 (super-sonic cruise)、超機動性(super maneuverability)與超戰場態勢感知能力(super battlefield situational awareness)之「四S」標準,而非單純只是隱形戰鬥機。就此論之,配備單台F-135發動機在未開啟後燃器的情況下,是不具備超音速飛行性能的F-35隱形戰鬥機,雖具有超隱身性與超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但卻不具備第五代戰鬥機之「四S」標準的「超音速巡航」與「超機動性」的性能。然殲-35A隱形戰鬥機不論是配備現今已完成研製工程的渦扇-21中推力發動機,或是正在測試而即將列裝的渦扇-19中推力發動機,兩者都可以使該款戰鬥機在不開啟後燃器(afterburner)的情況下,就能以超過1.2馬赫或更快的速度進行超音速巡航。

202203015840834769 15047

由此觀之,殲-35A才是當世符合第五代戰鬥機的中型隱形戰鬥機,且從此可知,未來殲-20戰鬥機與殲-35A戰鬥機兩款第五代戰鬥機高低搭配的空優作戰組合,即使美軍亦難擋之。

其三,全球首款最大飛行速超過兩馬赫的中型隱形戰鬥機。當代先進戰鬥機的最大速度大多能超過兩馬赫,其中還有可達2.5馬赫者,如美國F-15戰鬥機與F-22隱形戰鬥機、中國的殲-20隱形戰鬥機。然就中型隱形戰鬥機而言,也就只有中國的殲-35A隱形戰鬥機可達兩馬赫以上,至於美軍現役的F-35系列戰鬥機最大速度只有1.6馬赫(短場/垂直起降的F-35B隱形戰鬥機最慢,最大飛行速度僅有1.5馬赫)。因此,殲-35A戰鬥機確為世界首款最大飛行速度超過兩馬赫的中型隱形戰鬥機。據此優勢,再加上殲-35A擁有比F-35系列隱形戰鬥機更平整、光滑,且可減少雷達截面積(radar cross-section, RCS)的優越隱身性,以及更優越的機身設計(殲-35A隱形戰鬥機之垂直尾翼與主翼均有強調隱身切角設計,然F-35系列戰鬥機卻無此設計),該款戰鬥機的確可大幅提升中國掌控印太地區空中的作戰優勢。

其四,世界首款配備氮化鎵(GaN)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AESA)雷達之中型隱形戰鬥機。目前殲-20系列戰鬥機、殲-11BG戰鬥機與殲-16系列戰鬥機,都正在換裝氮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而美國的四代半戰鬥機和第五代戰鬥機,還都是裝配砷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前者屬於第三代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後者則是第二代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雖言美國已在積極研製APG-85氮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但最快也必須等到2025年後才能換裝此款先進航空雷達。在中國氮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價格低廉的情況下,可確定的是,殲-35A必將成為世界首款配備氮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中型隱形戰鬥機。

202203015840834769 15046

相較於砷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氮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具有體積小、耗電小、抗干擾能力佳、輸出功率大與便宜等優點,故在雷達相同面積下,氮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偵測距離,要比砷化鎵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更遠與更省電。由此可見,列裝殲-35A戰鬥機的中國空軍必將如虎添翼,而擁有掌控印太地區制空作戰優勢的戰力。

(作者係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2024年12月6日出刊的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報導中國大陸病毒學者石正麗分析2004-2021年從中國華南地區及寮國收集到蝙蝠冠狀病毒,採樣共計15,000拭子(swab),分析了56個蝙蝠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以及部分核酸序列數據,發現這些冠狀病毒都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簡稱沙士病毒」(SARS-COV- 2)的近親。

新冠病毒的起源終於揭曉

與石正麗合作的達札克(Peter Daszak)是「生態衛生聯盟」(EcoHealthy Alliance)主席,在今年5月被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停止提供補助經費,表示不樂見石女士的研究報告。愛丁堡大學進化生物學家佩卡(Jonathan Pekar)也支持石正麗的分析結果,即「武漢病毒研究所」(WIV)並無任何源自蝙蝠病毒的序列,即WIV根本無法產出新冠病毒,這與佩卡多年前分析的結果一致。

期刊的這篇報導等於向世人宣示,新冠病毒非源自武漢,因為已知的新冠病毒核酸序列,與採自中國及鄰近國家的蝙蝠沙士病毒沒有任何相似處。反而是美國早就有製造人工合成病毒的能力,在馬里蘭州及附近出現的「白肺病」造成多起致死事件,而「白肺病」首發地區與曾從事生物武器研發的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接近,所以許多人懷疑「白肺病」是從德特里克堡洩漏出來的。國際要求檢查德特里克堡,並從中取樣,但美國政府始終拒絕。

生物戰的另一種方式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職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曾於2014年爆料:「基因戰才是美國對華的絕殺」,因為美國擬利用「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食品,在約200年間讓黃種及黑種人絕種。姑且不論該報告的真偽,   GMO已喚起社會關注基改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利用基因改造生物的生長性狀,一方面是科技發展已可運用遺傳基因,另方面是因慣行農業實施機械化大面積耕種單一品作物,導致生物多樣性的衰退甚至喪失,以及氣候變遷使生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降低,卻促使病原微生物及害蟲生長繁殖,助長了病原微生物及害蟲的侵害行為。因此,遺傳工程學者利用生物技術,將其他生物體的抗農藥、抗高溫、抗乾旱或抗鹽鹼的基因剪切下來,連接在人們耕養生物的受體細胞上,致使飼養的動物及耕種作物可以不施用農藥就產生抗病蟲害的能力,或作物在缺水的田間忍受乾旱而繼續生長。

生物技術已可以編輯出基因,並直接將人工編輯的基因連接到動植物繁殖細胞的核酸上,但GMO不是自然產物,它對生態環境,

尤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引起世人擔憂,因為GMO 對動植物的生理改變不僅反映在某一特定性狀上,它可能同時牽動其他生理生化反應,這會造成物種原本具有對飼養動物及人類有益的效果,轉變成有害的結果。

為澄清這種疑慮,法國教授賽哈里尼(Gilles-Eric Seralini)於2012年的報告稱,以基改的玉米餵養老鼠會讓實驗老鼠很快長出腫瘤,腎臟腫大成對照組的1.3-2.3倍;肝臟損傷比對照組多出4倍;腦、肝、睾丸變小且變形;免疫系統損害、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明顯下降,因此增加小老鼠2-3倍的死亡率,甚至存活者的體重也明顯減少。

美國卡爾京公司(Calgene)為延長番茄採收後的儲藏時期,而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出「佳味」(Flavr Savr)的番茄,將此番茄餵養實驗老鼠遭到老鼠拒食,強制餵食後,測試的20隻老鼠中有7隻胃部組織呈現出病斑,而40隻老鼠中有7隻於14天內死亡。

澳洲的「聯邦科技工業研究所」(CSIRO)將蠶豆主控澱粉酶抑制素的基因轉殖到豌豆中,希望豌豆可以具備防蟲功能,但將此GMO豌豆餵食老鼠,結果老鼠產生發炎反應,人若食之則可能造成過敏性休克,或其他不良的免疫反應。最主要的GMO作物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最早被操控的基因是源自蘇力細菌,它會產生蘇力毒素,因此科技人員將主控蘇力毒素的基因轉殖到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中,讓此等作物遭到蟲害的危害程度下降,但轉殖的蘇力菌會產生嘔吐毒素及腸毒素,導致有人喝牛奶會腹瀉。

另外,為避免作物受害,會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培育成抗草甘磷的品種,但轉殖基因的大豆會破壞人體的胸腺。

基因轉殖生物令人擔心

GMO對生物的威脅大於效益的實例,可總結為以下三項。(一)GMO等同是自然界從未出現過的物種,一旦釋放至田間發現危害性後,很難將之撤回,亦即它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衝擊,除會污染農田內外的生物,也會造成人類的健康問題。(二)GMO會造成耕種作物、微生物及動物基因庫的污染;採用它不僅忽略農民及消費者的選擇權利,也侵犯了農民的財產權,並危及農民的經濟自主能力,因為GMO品種都是由大型化學及農業企業公司所掌控,農民擬種植GMO品種勢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GMO提高產量及減少病蟲害的功能均無法維持長久,結果反而導致農民須花2-3倍的經費去持續購買農藥。(三)有機農業強調自然生態、土壤及人的健康,而GMO係人工合成,對地上、地下生物及人的生存構成威脅。換言之,GMO只是為糧食需求設想,而未考量對地球其他生命的影響;一旦GMO進入自然生態環境,必定會破壞各種生物間的平衡關係。

結論

儘管「禁止生物武器公約」(BWC)於1975年3月生效,截至2023年2月已有187個國家成為締約國,但許多國家至今仍未放棄生化武器的研發及生產,因為該公約並無約束力,訴求的定義又太狹窄,例如生物武器只針對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改變動植物的營養成份,成為可上癮或有毒的成份,逐漸虛弱「敵國」人民的體力,應該不是天方夜譚了!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65歲以上)超過20%,從高齡 (14%) 到超高齡只花了7年時間,速度居世界之冠(最高齡的日本花了13年)。半世紀以來台灣人口有三大特色:高齡、少子和家戶平均人口減少。在家庭結構方面則是核心家庭日減,已不到三分之一,單身和無子女家庭超過三分之一,三代同堂僅剩一成。

戰後嬰兒潮(1946-1964出生)和1976龍年嬰兒潮除外,人口出生數持續下滑,今年龍年新生兒預估僅13萬多,比2012龍年少了近10萬人。而同時男性以較快速度自然減少,以致老年女性多過男性(1.2 : 1),越老差距越大,失智和失能女性亦越多。

男、女老年的處境有別

被稱「三明治」(上顧老下顧小)世代的嬰兒潮女性,今日已集體步入老年,除了就業與照顧的雙重負擔,也面臨較長的老年期和不健康餘命、較多獨居,75歲以上獨居老人中,女性占了六成以上。

在非正式(無酬)和正式(有酬)照顧中,女性皆是主要照顧者,根據研究調查,通常老年男性只要有妻子或女兒照顧,可以在家中享有滿意的日常生活;老年期較長的女性反而更依賴正式照顧,更願意住進機構。

台灣大多數老年人仍住在家裡,但人口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已使得家庭不再能負擔所有照顧責任,照顧重心移向社區和機構,但為避免難以負荷的高成本,不少國家(如芬蘭)近年來不得不將機構照顧保留給最需要醫療照顧和照顧密度的個人,將更多照顧責任和選擇權轉移至個人和家庭,這是高齡者(尤其女性)當下面臨的嚴酷現實。

在地老化需要有足夠人力

台北市自2003年推行聯合國所倡導的在地老化政策,加上配合《老人福利法》數度修法,大幅度提高對照顧機構人力及設備的要求,結果機構數量減少,社區照顧服務量大幅成長,居服員和日間照顧中心的數量增加數十倍,但仍趕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最根本的問題在照顧工作辛苦、低薪,本地人即使培訓結業,領到證書,願意從事照顧工作的僅有兩成,而且流動性高,年齡也偏高。

2023年全台居服員93,000多人,45歲以上者占六成五。補救措施是從東南亞引進社福移工,而以訓練本地看護、建立完善的照顧體系為發展目標,只是達成之日遙遙無期,2023年外籍看護超過23萬。而東盟各國本身的經濟成長,以及其他國家對外勞的需求,使得台灣在國際勞工市場面對更多競爭。

除了供應端的工作條件和誘因不足外,居服員使用者亦因以下種種原因而僅短期使用:(1)所有居家服務的需求和服務調整都需經專業評估,等候費時,緩不濟急;(2)工作項目明確劃分切割,忽略照顧和家務的整體性,得不到完整的服務;(3)所有項目分別定額給付,不得調整挪用,其目的可能在保障雙方權利,但老化和失能狀態可能隨時改變,無法調整便難以彈性使用,滿足即時和迫切的需求,例如,天冷由洗澡改為擦澡,因不符規定可能導致照服員被扣點數。(4)使用者無權決定服務內容,缺少自主性。(5)若自費購買服務,價格偏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

相對於本地照護員的薪資,一般家庭比較負擔得起外籍看護。然而,雙方24 小時共同生活起居,工作和生活場所沒有區隔,需互相適應彼此的文化差異,許多家庭尚有居住空間不足的困難。在公權力不易介入私人生活,難以避免外勞超時工作、被人身虐待甚至性侵等事件。且所有雇主並非皆需24小時照料,若能改變一對一照顧的模式,分攤時數,或許可減少使用者的經濟負擔,保障外勞的工作條件。

勞動部曾試辦外籍看護外展服務,由非營利組織引進看護,提供住宿和管理,搭配本籍者至個案家中服務,試行結果使用者的滿意度高。然而,由於適用對象條件嚴格(必須通過醫院開立巴氏量表,也就是符合聘請社福外勞的標準)、機構成本和僱主負擔均過高,外勞希望有較長工時(不限每日8小時,可以多賺加班費)等原因,且有民間團體抨擊其排擠本勞就業,最終未能持續。近期傳出勞動部將再試辦較有彈性的「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結合本外勞提供鐘點服務,回應短期需求。

男女應共同承擔照顧責任

目前外籍看護男性不到1%,本籍照服員男性16%,皆屬極少數。報酬低、工作重、社會地位低,是傳統女性集中行業的特質。如果更多男性投入照顧產業或分擔家人照顧,並提升照顧工作的專業度和自主性,或許可提升照顧者的形象、報酬和社會地位,並使得照顧人力更充足,讓在地老化更容易實現。

我在加州遇到過一位專事洗澡的居服員黃小姐,一身防水配備,到工作地點先測量病人血壓、體溫,決定濕洗或乾洗。因為技術高超、指揮若定,受到病人和家屬歡迎,供不應求,她也為有此專業能力感到自豪。

人人都需要得到好的照顧,特別是在身心脆弱時。要求半數人肩負所有責任實屬不公,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最終剝奪了女人中最弱勢者受到照顧的權利。政策性誘導男性參與照顧,並提升照顧的價值,或許才能根本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老年人難免會發生失能和失智的問題,機構照顧仍不可或缺。允許多元模式存在,協助小型機構發展,結合機構和社區的服務功能,讓使用者就近得到照顧,而不強求所有機構變成社團或財團法人,也都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

(作者係台北市社會局前局長)

週二, 31 十二月 2024

最近媒體報導,某名醫指稱,含氟牙膏與含氟漱口水可能對腎臟健康有害,甚至標榜其為「超毒」的產品,引發民眾廣泛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多個國際衛生機構指出,氟能有效預防蛀牙。自20世紀以來,含氟產品的使用顯著降低了齲齒發生率,適量的氟是安全且有效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選擇在飲用水、鹽巴或牙膏中添加適量的氟。氟能強化牙齒表面的琺瑯質,使其更能抵抗酸性侵蝕,減少蛀牙風險。台灣由於自來水沒有添加氟,民眾可以通過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和「加氟鹽」來獲取氟。然而,少量的氟仍會存在於台灣的水資源和日常食物中,完全避開氟並非必要,也幾乎不可能。針對名醫「含氟牙膏會傷腎」的說法,專家一致認為缺乏科學證據支持。目前的研究顯示,正常使用含氟牙膏並不會對腎臟造成損害。

一、松果體鈣化與腎臟健康。名醫聲稱氟可能導致松果體鈣化,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不足,可能對腎臟造成負面影響。但台北榮總毒物科楊振昌教授表示,目前並無任何研究證實適量的氟會破壞松果體。

二、氟的毒性門檻。氟在高劑量下確實會有毒性,但這通常發生在長期攝入大量氟的極端情況下才會發生。以牙膏為例,衛福部指出,一名20公斤5-6歲的小孩,需要一次吞下至少半條家庭號牙膏(含氟1000ppm),才有可能達到中毒劑量,而日常使用含氟牙膏時都會吐掉,所以氟的攝入量遠遠低於對人體有害的水平。

三、事實查核中心報告。2024年6月,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澄清含氟牙膏的安全性。根據報告,無論是含氟牙膏或漱口水在正確使用下,並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也無證據證明它們會損害腎臟功能。

四、長期實證觀察。許多國家在飲用水中添加氟,已實行數十年之久,但並未發現腎臟病大規模增加,以每人每天喝水量為2-3公升計算,刷牙所吞到肚子裡的氟含量微不足道。因此,含氟牙膏或漱口水不可能引發腎臟疾病。

氟的使用當然應有嚴格的安全標準,例如成人牙膏通常含有約1000-1450ppm的氟濃度,屬於安全範圍。正常刷牙時氟主要停留在口腔表面,極少量被吞下。雖然6歲以下兒童刷牙時容易把牙膏吞入,但也因此,兒童牙膏的限制含氟量遠遠低於成人牙膏。

以下是對刷牙的一些建議:(1)避免吞食牙膏:刷牙後應吐出泡沫,避免吞入牙膏。家長需特別注意兒童的刷牙行為,盡量教兒童不要吞入牙膏。(2)控制用量:成人每次使用牙膏約黃豆大小即可,兒童則應減少至米粒大小,兒童絕對不要使用成人牙膏。牙膏用量過多並不會提升效果,反而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攝入。(3)定期牙科檢查:透過牙醫的專業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牙膏,並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總之,正常使用含氟牙膏不僅不會傷害腎臟,還能有效保護牙齒,預防齲齒。我們應從正確的資訊中做出明智選擇。

(作者係「健康Say Yes」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