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趨熾烈的中美貿易戰,在2018年12月1日川普及習近平無文書協議對話後,暫時停火90天。觀察家咸認為,在這次「序曲稍息三個月」之後,也就是2019年3月起,才會是中美全方位冷戰第一章鋪陳的開始。
關稅壁壘築成新經濟鐵幕
自從2018年3月下旬以來,川普啟動對全球經貿盟友的「關稅壁壘」戰,歷3個月後,才逐漸縮小打擊圈,聚焦中國作為首要,也是唯一的「經濟戰略敵人」。
但是,過去這9個月的關稅戰,只能稱作是美國針對中國所啟動冷戰的序曲。依照過往世界發展史的經驗,以關稅作為國際經貿戰的手段,通常是「兩敗俱傷賽局」,甚至對發動關稅戰的國家本身而言,更會產生「七傷拳效應」,傷己更甚於傷人。過去9個月間,中國的皮肉之傷難免,但談不上傷筋害骨之痛,倒是美國卻已顯著看到:國民經濟福祉大受衝擊,物價浮動趨勢明顯,美國製造品外銷成本遭推高,工商企業利潤削減,更重要的是,社會成本墊高了勞動成本,反而抑減了美國勞動就業機會。尤其是,這讓美國博得了構築世界級「新經濟鐵幕」的惡名,是最惡劣的負向副作用。
談判知識產權、產業政策
習近平與川普在阿根廷G20峰會後共進晚餐,會晤兩個半小時,這是中美貿易戰以來,中美領袖首度會面。會後白宮表示,雙方完成了「極為成功」的會談,中國同意購買「非常大量」的美國農業、能源及工業產品等,減少貿易不平等,中美雙方會嘗試在未來90日內就多項貿易問題達成協議,美暫緩2019年1月1日對2000億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的計畫,現已徵稅的進口產品會繼續維持10%稅率。
中國官媒會後公布消息,指雙方同意2019年不再額外加徵關稅,兩國將繼續展開貿易談判。中國即日起也將恢復進口美國能源和農產品,以減少貿易逆差。兩國亦將在未來90天對知識產權、產業政策等「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談判。
意在制壓《中國製造2025》
究其根本,中美會在一頓晚餐後就達成休戰90天的口頭協議,主要是中美兩國元首都有強烈動機要降低不斷上升的緊張局面,彼此都希望透過會談來解決衝突和對立的問題。
在美國方面,早有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經濟的復甦成長勢頭已經見頂,川普上任以來減稅、增加支出等刺激作用,即將減弱甚至會消失,2019年經濟成長率回落已是必然;而近半年來川普大肆吹噓美國股市的榮景,業已在2018年大幅回檔,這一當頭棒喝已令川普噤聲不再提股市了。與鷹派大力主張遏制中國不同的是,川普關注的是,如何確保他能連任的極短期貿易問題。
在中國方面,經濟穩中有憂,經濟持續放緩壓力仍不小,倘若中美貿易爭端遲遲不能解決,則中國經濟放緩壓力還會進一步增大,習近平當然也希望和美國儘速和解協議。
12月1日的領袖級口頭協議暗示,川普2018年夏天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的起手式,有可能成為永久性的,最起碼也會是長期的。這些初期的關稅加徵,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會影響美國消費者,卻同時能瞄準政府認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進口商品,如核反應爐零件、航天器和航空設備。當然,加徵關稅的還包括其他農業設備等,都是北京已在其《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計畫所列為優先事項的品目。
美國不願意被中國超越
二次大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強權的美國,無論是誰作總統,華府從未放棄「維持世界領導地位」的治國目標:「美國作為全世界唯一自由民主大國」,「有責任領導世界」的想法,更是不分黨派,一直鐫刻在美國精英的心中。面對中國崛起,美國上下的焦慮感不會隨著貿易戰停火消失,將來勢必會用各種方法令中國國力無法超越美國。
而對北京而言,提高綜合國力,並滿足國民生活的需求,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一貫國策。當他國意圖阻攔中國的發展之路,便毫無退讓空間。
當前美國對中國的要求已經比較集中,主要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禁止強制技術轉讓、取消對國有企業的補貼等方面。這些問題本來就不利於中國的長遠發展,中國有意願加以解決。
在保護智慧財產權方面,中國已採取了很多行動。強制技術轉讓並不是中國法律所允許的,只是過去許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要求合資企業由中方控股,自然引發了技術轉讓的問題。不過,隨著各行業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這一問題可望逐步得到解決。關於補貼國有企業的問題,大陸已對「競爭中立」形成共識,解決的難度大大下降。
難點在「強迫技術轉讓」
美方聲明中提到的結構改革包括強迫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網路入侵與盜竊、非關稅壁壘、服務與農業等五個方面;其中「降低非關稅壁壘」、「放寬服務業與農產品市場准入」屬於降低貿易壁壘,中方比較容易做出妥協,估計雙方今後談判達成一致的可能性較大。
雙方在「強迫技術轉讓」問題上爭議較大。中方一直堅稱,中國政府在中外企業合資合作過程中,並未「強迫」外方必須轉讓技術;而企業之間基於「自願原則」的技術轉讓,不能稱為「強迫」。但在美方看來,中方長期以來實行的「市場換技術戰略」,就是中國政府指導下的「強迫技術轉讓」;特別是,國有企業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美國企業應中國企業要求進行的技術轉讓,絕對不是自願的。
對於狹義的「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譬如打擊盜版等侵權行為),中方比較容易採取一些實際行動;但在「停止網路入侵與盜竊」方面,中方一直否認網路入侵與盜竊,但估計仍然會加強這方面的管控。
扣孟晚舟升高戰略鬥爭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當局代表美國政府扣留了華為CFO孟晚舟。此一事件的發生及後續處理,對中美談判結果會有極大影響;倘若川普處理妥當,勢必大大有利於增進中美兩國互信;若處理不當,就會嚴重激起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為解決中美冷戰爭端帶來一個新的障礙。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孟晚舟的被捕,是美國不允許中國企業廠商生產更先進、更高附加價值智慧科技產品的手段之一。
孟晚舟被拘捕,意味著美國政府將運用更強烈的方式,展現兩國之間「必然不斷加劇升高國家級戰略鬥爭」,不過,這種高壓手段的結果,卻極可能迫使習近平對美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中美冷戰規模將倍率拉高
截至目前為止,川普已發動的貿易戰略措施,可分為對進口中國貨品加徵關稅500、2000、2500億美元三個階段,其後既訂對中國冷戰措施,先是一系列科技戰爭,亦即聚焦《中國製造2025》重點包括5G/AI/機器人/衛星定位系統等,在國際政治外交方面,則重點在於《一帶一路倡議》所引伸的戰略問題,在軍事上,川普更重視的是雙方對於朝鮮半島、南中國海、台灣等議題的火線對抗問題。真正說起來,中美貿易戰固是此次川習會晤的「重中之重」,但相較於美國正面臨領袖地位遭中國崛起挑戰的「大矛盾」,更是頂多可能再做6年的川普,卻是遠超乎「貿易戰」的更大挑戰。
而夾在中美爭霸戰之間的,還有美俄冷戰對壘、歐盟不再順服美國,甚至於可能對抗美國、中東地緣政經對壘,以至於「石油美元」獨霸地位動搖,這些大大小小的對立即將持續發生,國際區域政經板塊之間的競爭合作也層出不窮。
倘若在川普任內,美國未能根本壓制「中國崛起」,則在未來十年內,中國在實物經濟、貨品貿易、產業科技、電信科技、軍事科技、數位經濟、金融貨幣、國際政經外交、軍力戰略能量等多方位領域,都即將相繼超越「美國第一」的地位。
所以,此次川習會決定暫停互徵關稅戰爭,只能視為是中美初級冷戰年關前後的「小稍息」,3個月後的中美冷戰規模強度,恐怕會遠甚於迄今以「加徵關稅戰」為主軸的初級冷戰格局,國際經濟情勢及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風暴,成為當今各國領袖的共同擔憂。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台灣當局近年來調高房屋評定單價,主要在遏止房地產炒作,為照顧社會多數中低收入階層,建議提高房屋免稅額度,或將已納房屋稅作為個人所得申報的扣抵稅額,以符租稅公平。
房屋稅收占總稅收比重低
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近三年來房屋稅的稅收變動情形可發現,104年房屋稅收69,421,961千元,占當年度總稅收2,134,857,093千元的3.25%,105年房屋稅收72,962,850千元,占當年度總稅收2,224,075,454千元的3.28%,106年房屋稅收76,723,547千元,占當年度總稅收2,251,246,001千元的3.41%。由此可見與所得稅相較,台灣的房屋稅收占整體總稅收的比重不高。
目前房屋稅是以房屋評定現值為稅基,乘以適用稅率,核課房屋稅。房屋評定現值是以「房屋核定單價」乘以1-房屋折舊年數x折舊率,再乘以房屋面積與路段率。現行住家用房屋,供自住或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者,稅率為其房屋現值的1.2%。
現行房屋標準價格每三年重行評定一次,依耐用年數予以折舊,按年遞減其價格。但由於房屋標準單價過去多年來未調整,以致計算房屋稅的稅基偏低,宜蘭縣首先在102年將房屋標準單價調為2.16倍,台北市等縣市也在103年跟進調漲,其中台北市漲幅最高,為103年以前房屋標準單價的2.6倍;105年台南市等12縣市亦調漲房屋標準單價,其中,台南市更溯及「民國90年以後設籍的房屋」一律適用。
惟台北市106年考量原103年7月起調高新、增、改建房屋之標準單價,因漲幅為原來標準單價的2.6倍,為減緩因適用一次性大幅調高新標準單價房屋,產生遽增的稅負,重新公告自106年7月1日起,適用103年7月起新標準單價表的房屋,標準單價按70%計算,此後每2年遞增10%,分6年緩漲(106年7月起至112年6月止),以減輕房屋持有人的租稅負擔。
美房稅可扣抵個人所得稅
美國房產稅的徵收除州政府外,還有郡政府、市政府和學區,分別課徵郡稅、城市稅和學區稅。不過,美國聯邦政府在購屋方面提供許多租稅優惠措施,包括房屋持有人支付給郡政府、市政府的房屋稅金,可用來作為個人向聯邦政府繳納所得稅時的扣抵額,也就是說,房屋稅納稅人向聯邦政府繳納個人所得稅時,稅基的計算是「全部收入減去已經繳納的房屋稅」。換句話說,美國房屋稅可以當作個人申報所得時的扣抵額。
此外,美國聯邦政府對於特殊身分或收入低至一定標準的屋主,還另外提供特殊房屋稅抵稅優惠,例如殘障人士,致殘的犯罪受害者,致殘的見義勇為者、神職人員等,都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減免稅福利。
大陸自有自住房屋免稅
中國大陸房產稅是以房屋為徵稅對象,是按照房屋的計稅餘值或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向產權所有人徵收的財產稅。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規定,房產稅徵收範圍包括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但中國房產稅暫行條例規定,以下房產免稅:(1)國家機關、人民團體、軍隊自用的房產;(2)由國家財政部門撥付事業經費的單位自用的房產;(3)宗教寺廟、公園、名勝古蹟自用的房產;(4)個人所有非營業的房產;(5)經財政部批准免稅的其他房產。
目前大陸境內大多數地區對自有自住房屋仍然規定免繳房產稅,但房屋出租因有租金收入,因此仍需繳稅。不過,大陸針對納稅義務人繳稅確有困難者,得由稅務機關核實情況、減徵,或免徵房產稅。
免稅額度應提高至50萬元
對於房屋自有自住可否免繳納房屋稅,學界有不同見解。台灣房屋稅屬地方稅,房屋稅收對整體總稅收的貢獻並不高,更重要的是,納稅人購屋的錢,以及繳納房屋稅的錢,主要來自薪資收入或自行執業所得,而薪資收入或自行執業收入在申報所得時已經繳納所得稅,如果納稅人將歷年已繳稅的稅後薪資所得用來購屋,房屋又要被課徵房屋稅,事實上,相當於薪資所得被課了兩次稅。雖然薪資是會計流量,房屋是財產,屬於會計存量,但從財政理論來看,似與「同一收入不重複課稅」的精神相悖。
美國現行稅制允許房屋稅金作為個人向聯邦政府繳納所得稅時的扣抵額,事實上就是認同「購置房屋的來源與薪資收入係同一收入來源,不重複課稅」的租稅精神。
為減輕一般所得階層稅負,並反映近年來物價上漲實情,筆者建議,政府應修訂現行房屋稅條例第15條9款「房屋僅作住家使用,且房屋評定現值遞減到10萬元以下免徵房屋稅」的規定,將10萬調高至50萬元,並籌妥替代財源,例如課徵空屋稅。
(作者係台北商業大學應用商學系副教授)
今(2019)年經濟成長持續受美中貿易戰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率恐跌破6,再創新低;而美國在歷經強勁經濟成長後,將面臨減緩、甚至衰退。台灣與美、中的貿易依存度極高,經濟成長率亦將隨之下降。
2018年全球經濟飽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尚能維持強勁成長,誠屬不易;但今年貿易成長下降將逐漸顯著,美、中兩大經濟體經濟成長預期不樂觀。而台灣夾處於美、中之間,自難以置身事外。
大陸經濟成長恐創新低
去年G20「川習會」後,雙方協議停戰90天;若屆時達成新協議,則目前所加徵的關稅都可能取消;反之,若無法提出新協議,仍可能調高至25%;然而,「暫時休兵」並不意謂貿易戰已結束,而是雙方有各自的策略盤算。而在此短短90天內雙方要達成滿意的協議,實在相當困難。
12月初,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遭逮捕,並可能引渡至美國受審。華為是中國扶植的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更與「中國製造2025」關係密切。若此事件擴大,對未來美、中談判必然蒙上陰影。受貿易戰及內需放緩的影響,大陸去年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成長率為6.5%,低於專家預測的6.6%,為2009年第一季以來最低;前3季的GDP成長率為6.7%。
尤有進者,中國大陸汽車銷售成長率受課徵進口關稅的影響,自去年6月即呈現負成長,並逐月擴大至11月的-18%(如表1所列)。大陸社會消費零售品零售總額代表大陸零售市場的變化,可看出內需市場的需求強弱,並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消費購買力。但此指標明顯下降,凸顯大陸的內需市場並不強勁。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高房價及租金上漲,工資成長減緩正在削弱其他消費產品的能力;且大陸家庭的財務槓桿率已達110.9%,超過美國;家庭負債占GDP亦上升至49.1%,足以影響未來的消費。
瑞銀評估,中國大陸受出口成長趨緩影響,薪資、所得增幅預估將趨緩,預期今年實質消費成長率將降至7.0%。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出口成長在去年10月達到15.64%高峰後,11月已出現明顯衰退,僅5.36%。又企業負債率持續上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於去年9月23日的數據顯示,大陸非金融的民間企業債務占其GDP比率已上升至164.1%,顯示民間企業債務不降反升。高盛甚至警告,大陸企業債恐怕出現雪崩式債務違約潮。
綜合而言,大陸面對貿易戰、房市降溫及基礎建設投資放緩的壓力,今年上半的經濟成長恐難保6;而IMF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會降至6.2%;若貿易戰升級,未來幾年還可能下降,再創新低紀錄。
美國經濟成長可能告終
美國經濟成長在去年表現相當強勁,第1季為2.2%、第2季上升至4.2%、第3季為3.5%;失業率則由1月的4.1%下降至9月的3.7%,為1969年以來最低,且非農就業人數維持穩定成長,顯示其就業情況持續改善。但值得關注的是,就業強勁帶動薪資成長、消費同時獲得支撐、零售仍維持穩定成長。美國GDP組成中,以消費項貢獻近7成最高,但也形成通膨壓力;去年10月的物價指數年增率已達2.2%,讓聯準會升息有充分的依據。
聯準會於2018年12月5日所發布的褐皮書(Beige Book)顯示,因關稅而帶動的物價上揚現象,對經濟的影響層面愈來愈廣泛。不只如此,聯準會在報告中提到經濟趨緩的次數,也明顯高於前兩個月。這談話意謂,美國經濟目前的成長率高於過去的成長趨勢,但速度已放緩。所以,這份褐皮書報告中也清楚地預告,景氣循環將在今年來到末尾階段,在這時期,風險調整後的報酬率(risk-adjusted returns)普遍較低,市場波動則會增加。部分人士認為,升息循環極可能受今、明兩年經濟放緩而改弦易轍;但也有人認為,目前美國經濟成長強勁,通膨壓力仍大,今年升息三至四次的機率仍相當高。
除了聯準會的隱憂外,多數經濟學家也認為,美國引爆的下一波全球經濟大衰退可能提早至今年出現。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認為,今年美國經濟會「嚴重減速」。去年12月3日,美國3年期與5年期公債構成的殖利率曲線,利差已到負1個基點,為2007年金融海嘯以來首度轉負;而且,美國2年期及5年期公債的利差也出現負值,達到負0.5個基點。2年期與10年期公債利差也收斂至11個基點、創11年以來新低。
據統計,美國2年、10年債的殖利率曲線曾在1981年、1991年、2000年、2008年經濟陷入衰退前反轉。自1955年以來,美國經濟有9次陷入衰退,而該項殖利率曲線全都準確料中。從曲線反轉到經濟真正衰退,大概會延遲6個月到兩年。因此,殖利率「曲線瀕臨反轉」,可能就是美國經濟面臨減緩及衰退的警訊。
IMF預測今年美國的經濟成長率為2.5%;且美國貿易赤字將持續擴大,經常帳赤字占GDP的比重,將從2018年的3%擴大到3.4%,這是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比例。高盛去年11月底的預測報告指出,因勞動市場吃緊,通膨壓力上升,全球經濟成長將由2018年的3.8%降至3.5%;而由於減稅刺激效果減褪,金融局勢變動,今年美國經濟成長將由2.9%降至2.5%,與IMF預估相同。
台灣經濟成長不樂觀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價值占67%,又與中國大陸及美國貿易關係密切。美、中經濟下行,台灣難以置身事外。IMF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的3%放緩至今年的2.6%;而中經院於去年10月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18%。台經院於去年11月則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僅2.20%,甚至可能進入「保2」的保衛戰。主計處於去年11月30日下修台灣2018年的經濟成長率至2.66%,並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41%。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玉華宮位於今陝西銅川,原為唐太宗修建的避暑行宮。唐高宗時,廢宮為寺,遺址至今保存良好,成為人們旅遊、懷古之處。其中,肅成院是玄奘譯經、創宗,和最後圓寂之地。
玄奘(600-664)赴印度取經的史實,千年來為人們所樂道,數年前,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曾播放《玄奘之路》,介紹玄奘一路到印度(天竺)的歷程,回到長安後翻譯佛經,以及他去世後在歷史上的影響。
玄奘到印度九死一生
玄奘到印度的歷程,可謂經歷九死一生。這若非有堅強毅力者,是不可能完成的。玄奘西行曾在高昌國(現在的吐魯番附近)受到莫大的禮遇,高昌國王欲留玄奘,以為國師,但玄奘堅持要去印度,完成他的目標。高昌國王最後也改變了態度,給他知曉的西域諸國國王寫了介紹信函。這對玄奘後來的西行一路,有著莫大的助益。
同時,玄奘和高昌國王還約定好,等他回來時要在高昌國停留講經三年,以回報國王的禮遇。多年後,玄奘從現在的南疆回來時,還特意停留了一段時間,等候高昌國王的資訊。可是,那時高昌國已人事全非,玄奘只好作罷。玄奘當年是背著朝廷的禁令西行,等他回到南疆時,還停留等待朝廷對他回國的態度。果然,唐太宗心胸寬廣,不僅沒有對他有所指責,還誇獎了他。這樣玄奘就繼續東行,回到長安。
玄奘在印度不僅學有所成,還取得了莫大的成就和榮譽。曾經有兩個國王因為競相邀請玄奘去講學,還差點發生戰爭。玄奘獲得的榮譽包括乘坐只有國王才能乘坐的大象。玄奘的學問一時沒有對手,當地的人們也百般挽留他。然而,旅居印度17年後,玄奘從未忘記他的目的,取經回國,傳播佛法。
玄奘取經回國、傳播佛法
玄奘回國後,在長安弘福寺翻譯佛經,還培養了一批翻譯佛經的人才。他還應唐太宗的旨意,寫了《大唐西域記》,介紹在西域諸國的所見。這和唐太宗關注唐帝國經營西域的戰略有關。唐太宗和高宗都為玄奘翻譯的佛經寫了序言。
書法上的名帖(碑)《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中,就有唐太宗和高宗寫的這兩篇序言。《聖教序》中,還有兩篇是太宗和高宗寫給玄奘的信函。兩位皇帝面對玄奘所表現的謙虛和尊重,真不是一般的。時下,學佛者所熱衷的「心經」,就是玄奘翻譯的。
玄奘回國後,建造了大雁塔,以保存其所帶回的佛經。他所帶回的佛經貝葉,至今尚有數片保留在該處。之後會昌毀佛時,朝廷還明定大雁塔要保留下來。
高宗顯慶四年(西元659年),玄奘奉敕帶著他的四個弟子和高僧到玉華寺肅成院翻譯佛經,在四年中翻譯了從印度帶回的佛經682卷,占其生平翻譯總數的大半。
玄奘和弟子窺基創立了法相宗(唯識宗),盛極一時,並對日本、韓國的佛經傳播產生重要影響。玄奘在肅成院開鑿石窟、造佛像,誠心禮佛,留下了親自書寫的金剛座和佛足石碑。
玄奘被選為世界文化名人
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玄奘經過窟前的水溝時跌倒,遂於2月5日夜圓寂。玄奘生於隋開皇20年(600年)。前些年,考古發掘出此溝渠,溝內多唐代遺物,上有石板,說明此處正是玄奘傷脛,終致圓寂之處。
玄奘圓寂後,肅成院是歷代玉華寺的核心,綿延千年。肅成院因玄奘在此譯經、創宗,以及最後圓寂之地,而成為中外佛教的聖地。
玄奘圓寂時,長安百萬人給他送終。唐高宗因為從皇宮每日能見到埋葬玄奘的佛塔,思念不已,於心難忍,而將其搬遷他處。日軍侵華時,曾盜走部分玄奘的遺骨,其中的一些以後到了台灣的日月潭。玄奘曾在印度的那爛陀留學5年,他當年謝絕當地人們的挽留,執意回國,數年前,中國贈送了他部分遺骨給那爛陀的玄奘學院,體現中印的友好往來,也為這一段千年的佳話留下印證。
印度不善紀錄歷史。玄奘到印度時,離釋迦牟尼已經有千年了,佛教在印度已經式微,但還是保存了一些釋迦牟尼的遺址。玄奘回訪了釋迦牟尼的出生、悟道、涅盤處,他把這些都寫在了《大唐西域記》。19世紀英國人考古印度的歷史,就靠玄奘所寫《大唐西域記》中的所記,和實地的發掘,而得以確定和釋迦牟尼有關的遺址,這樣就重構了古代印度的歷史。
玄奘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樑,千古或無第二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選玄奘為世界文化名人。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一、
2018年11月的湖南之行,是一趟典型的文化朝聖之旅,以長沙為圓心所畫出的大圓周內,涵蓋著許多著名的文化景點。走完湘西的鳳凰古城,看過沈從文的故居,位於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便是我此行的第二個目標。
談起岳陽樓,就得先談談「樓」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至州官縣令,都喜歡修建樓閣。上焉者用來紀念國家大事,宣揚政績;下焉者用來求神拜佛,乃至降妖伏魔,都能言之成理。因此樓閣林立,且都位於名山大川,與林園勝景結合,成為具有歷史或文化背景的風景名勝,吸引後人前往參訪遊覽。
其中又以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江西南昌「藤王閣」和山東煙台「蓬萊閣」最為著名,號稱「中國四大名樓」。四大樓各有千秋,各擅勝場,而岳陽樓之所以入列,最富人文意涵,主要因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而聞名。
此文因被收入中學國文教科書,是台灣的莘莘學子必需捧讀的文章。不僅能欣賞范氏文筆之美,對文中所描寫的岳陽樓同樣耳熟能詳,而心生有朝一日必要登臨一遊的豪情壯志。
我就是這樣的文青,對岳陽樓懷有太多美好的想像,直到耳順之年,終於得嘗宿願。登斯樓為的就是一覽岳陽樓與洞庭湖的風光,遙想一千多年前范仲淹去國懷鄉的心境,重溫昔日誦讀此文時的美好回憶。
二、
岳陽樓位於岳陽古城西門,下臨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長江,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東漢建安20年(215年),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率軍駐守戰略要地巴丘,運用東吳歷來擅長的「夾水口立塢」戰術,構築城堡,在洞庭湖操練水軍,作為屯軍備戰的營壘。魯肅特別在瀕臨洞庭湖處,建造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即岳陽樓的前身。
兩晉、南北朝時期,閱軍樓改稱巴陵城樓,雖仍側重於軍事上的需要,但那壯闊、綺麗的風光,已吸引了詩人墨客的注意,吟詠傳唱不絕。南朝詩人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詩,即有「清氛霽岳陽,曾暉薄瀾澳」的佳句。這是詩歌史上第一首吟詠岳陽樓的詩。
到了唐朝時,巴陵城樓才改稱為岳陽樓。此時岳陽樓已被做為宴席之地。因岳州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港埠,交通發達,又有樓台勝景,遷客騷人常在此聚會。唐開元4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貶官岳州,常會文人登樓賦詩,開風氣之先。嗣後,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風邀雲集,接踵而來,飲酒酬唱之餘,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
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曾入選《唐詩三百首》,更是千秋絕唱。
三、
岳陽樓開始名聞天下,是在滕子京重修、請范仲淹作記之後。北宋慶曆4年(1044年),環慶路都部署(地方軍事長官)兼知慶州滕子京,因被誣告濫用公帑,被貶至岳州。滕上任後,於慶曆5至6年重修岳陽樓。
岳陽樓重修落成後,新修的樓台規模宏大,極為壯麗。滕子京為求慎重,特別邀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並請尹洙寫《岳州學記》,歐陽修寫《偃虹堤記》,希望藉由這些名流的生花妙筆,彰顯此一盛事。
《岳陽樓記》通篇僅360餘字,然其內容博大,氣勢磅礴,借景議人,堪稱絕響。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出此中。名樓得名記,名聲益彰。此後,歷宋元明清,代有遊人吟詠,不乏佳作,岳陽樓的盛名始終能維持不墜。
可惜好景不常,康熙27年(1688年),岳陽樓毀於大火。康熙40年(1701年),知府孫道林重修岳陽樓,但尚未竣工時就被洪水沖塌,至乾隆初年一直無樓。直到乾隆5年(1740年),湖廣總督班第奏准修繕岳州城,並重修岳陽樓,
二年後黃凝道新任岳州知府,再對岳陽樓進行過小規模修葺,並赴京敦請大書法家、刑部尚書張照書寫「岳陽樓記雕屏」,成為後世珍貴文物,現懸掛於岳陽樓二樓。
光緒6年(1880年),張德容主持重修岳陽樓,這是岳陽樓千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工程建設。將樓體後移了六丈,樓頂的玻璃筒和城牆上的雉堞,都特別加固。不僅穩固了樓基,而且改善了外觀,使得岳陽樓得以安然度過清末的紛亂世局。直到1932年,再由湖南省政府重新修葺,將屋頂大琉璃瓦更換為中琉璃瓦,並將窗欞門扇集中於正面,其餘三面改砌磚牆。主樓內外陳設,均按舊制未變。
岳陽樓主樓高20公尺,寬18公尺,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整棟樓沒有使用一根鐵釘。樓頂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頂,稱為盔頂,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盔頂建築。
四、
由上述的歷史來看,岳陽樓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按照當時的建築特色加以修改和重建,與原始的風貌已有所改觀。
為了讓遊客了解其中的奧妙,在通往岳陽樓之前的園區內,特別闢建了一處假山水,稱為「五朝樓觀」。青山綠水,五座岳陽樓模型散布其間,每座高約四公尺,全部仿照五個朝代修建時的樣貌,採用黃銅精心鑄造,維妙維肖,有如台灣的小人國。遊客繞湖一圈,岳陽樓的各代風華盡收眼底,可作為研究歷代岳陽樓建築樣式的參考。
此外,園區東北角的剪刀池畔有一墓,據傳是「小喬廬墓」。漢獻帝建安3年(198年),孫策欲取荊州,令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一舉攻占皖縣得喬公二女,孫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小喬與周瑜廝守12年,生下兩男一女,12年後周瑜病故巴丘,後來小喬也死在這裡。
原先小喬墓地,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地為當時軍府花園,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光緒7年(1881年),督學陸保宗再次重建,並在塚上重植女貞二株。近年又在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還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五、
洞庭湖面積800平方公里,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站在岳陽樓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更是千古美景。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孤立萬頃碧波之間,煙波浩渺,遠眺如滄海一粟,曾被《道書》列為天下第11福地。李白詩云:「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鍚也吟道:「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搖籃,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與岳陽樓相互輝映,造就了「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千古絕景。再加上范仲淹的神來一筆,更奠定了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永恆地位。有生之年能到此一遊,吾今生已無憾矣。
(作者係作家)
12月10日,江丙坤先生辭世,引起台灣政經界一片哀悼。江先生是一位不分藍綠都非常尊重的紳士,學有專精,做事負責任、有擔當,並對問題具研究精神,為人態度又謙和,令人由衷景仰。
江丙坤先生出身南投農家,年輕時非常清苦,從農校、中興大學法學院一路苦讀,中年後才到日本讀博士,回台灣以後一直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
歷任經濟部門及立院要職
江先生最先到國貿局任職,42歲外派南非當經濟參事。50歲回台擔任國貿局副局長,60歲接掌經濟部,曾參與國營事業民營化、世界貿易組織(WTO)入會案、六輕以及核四案等多件重大財經決策,1998、1999年連續兩年代表參加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
中國國民黨失去政權後,身為不分區立委的江丙坤曾角逐立法院副院長並當選。2008年政黨二次輪替,當時已76歲的江丙坤接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一職,以豐富的經貿背景,上陣主掌海基會這個兩岸往來的第一線單位。
專職的海基會董事長
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的談判,在1995年6月以後就停止了,一直到2008年馬英九執政才正式重新啟動。
江先生這個董事長是有實權的,每天要上班,也有薪資,與辜振甫主持海基會時不太一樣。江先生擔任董事長4年任內,共參與8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簽署18項協議,包括台商投資保障協定、ECFA框架協議。被公認為海基會與海協會互動最緊密的時期。
江先生也積極從事民間活動,2000年他成立了「三三會」,專門促進日本跟台灣的經貿往來,可以說是辜振甫之後台灣工商界的領袖、民間商業的領導人物。他在台灣的聲望應該可以與辜振甫平行。
江先生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還在為兩岸的事務奔波,跑去福建參加兩岸的企業會議,後來又到四川、日本,異常忙碌。江先生過世時剛好在過85嵗生日,他如果能夠多休息,生命或許會延長不少。不管怎麼樣,我認為江先生在台灣工商界是一位標桿型人物,與辜振甫董事長很相似,只不過他們所處的時代有所不同。
據筆者對江先生的了解,他在四年任內,在海基會接見了一千多個團,有來自於大陸乃至全世界的,除去放假日,他幾乎每天都要接見幾個團。他曾去大陸179次,拜會了各地的台商,問他們「你有什麼問題,我幫你們解決」,以大陸的語言講就是「深入群眾」。
「破冰之旅」帶動國共交流
江丙坤後來又當了國民黨副主席,人們說他大器晚成,也是因為他該做的事最後都做到了。2005年3月,筆者曾陪同江先生去大陸,此行被稱為兩岸關係的「破冰之旅」,因為這是中國國民黨從1949年以後,第一次有副主席率團到大陸訪問。
該團先後到了廣州、上海、北京,見到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國台辦陳雲林主任,後來又見到當時的國務委員唐家璇。筆者記得,我們是在中南海紫光閣與唐家璇見面,團員中有十多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筆者當時是中廣公司總經理、台北市記者公會理事長。
眾所周知,江先生這一趟大陸行,是為國民黨主席連戰大陸行鋪路。連主席得知「破冰之旅」很順利,就於當年4月底前往大陸訪問,打破了國共兩黨之間幾十年不來往的局面,也因此有了劃時代的「連胡會」,國共兩黨並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五點願景」。之後兩黨之間每年都有一次會議,俗稱「國共論壇」。就憑這一點,江先生就應在歷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海基會在江先生主掌時代,由於他在工商界有很廣的人脈,做了很多事。例如,海基會要興建一座自己的大樓,土地是向政府租的,但是樓房造價需要大約七億新台幣。他一號召,就募到錢了,在台灣沒有幾個政治人物能像他那樣得到工商界的大力支持。
應以江先生為榜樣
江丙坤能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有所作為,就是馬英九肯定「九二共識」,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談判停滯,都是因為他們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能不反思嗎?
筆者認為,要紀念這位曾為台灣經濟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國共兩黨交流合作貢獻心力的長者,就應效法他的精神,學習他處處為台灣人民福祉著想的態度,督促台灣當局走上正確的道路。
(作者係海基會前副秘書長)
2014年11月1日,大陸第12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該決定指出,為了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加強憲法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
宣示建設法治國家
為什麼要設立「國家憲法日」?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宣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決心。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現行憲法是對1954年制定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繼承和發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紀念現行憲法頒布30周年
大陸在十八大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個重要的發展是在全面依法治國方面,實踐不斷走向深水區,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推動大陸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密切聯繫互動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2012年12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各界紀念現行憲法頒布30周年大會上做了重要講話,他宣示要更加自覺地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他特別強調,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2014年10月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收錄了習近平自十八大之後的一系列講話,紀念現行憲法頒布30周年的講話是其中重要一篇。從該篇講話可以看到,自歷史接力棒交接的那個歷史時刻開始,習近平就開始將憲法實施放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中之重的位置。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共中央委員會全會首次將法治作為會議的主題,十八屆四中全會於10月23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以全會決議的形式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習近平就該決定起草情況向全會做了說明。
該決定提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其中,更為具體的提出要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同時,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在整個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必須公開向憲法宣誓。
設立「國家憲法日」也回應了大陸改革開放後很多專家學者,包括社會各界人士的呼籲和期盼,南開大學法學院侯欣一教授自200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就連續提出關於設立「憲法節」的提案,醞釀這一提案的時候的設想是將「憲法節」設定在9月20號,因為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大陸第一部憲法,此後的幾部憲法都是對這部1954年憲法的全面修改。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選擇現行憲法,也就是1982年憲法通過的日子來設立「國家憲法日」,這一作法也是合適的,展現了對現行憲法的尊重,也具有非常現實的實踐意義。
憲法宣誓樹立公務員守法
在設立「國家憲法日」的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7月1日通過了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各級人大及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公職人員,在就職時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憲法宣誓制度的設立主要是針對掌握國家公權力的群體,樹立公務人員尊重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法治觀念和憲法意識。
將「國家憲法日」的設立和憲法宣誓相結合,更能凸顯它的基本用意。在這樣的一種法治氛圍中,可以逐漸形成一種憲法文化,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夠親身感受到憲法給國家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也會帶動整個社會認識到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對實現法治國家的意義。
(作者係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共在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胡錦濤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逐步開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40年來的巨大改變
1970年代,中國與孟加拉、馬拉威和查德等「失敗國家」不相上下。40年後,這些國家仍然在全球底線掙扎,而中國卻實現了驚天大逆轉。40年來,中國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7年的82.7兆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兆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兆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兆美元。
中國主要農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斐然,資訊暢通,高速公路里程和高速鐵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三峽水壩、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偉大工程也位居世界前茅,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
4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人民幣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累計減少了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獲得聯合國高度推崇。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建立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上升40.6%。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等困擾中國人民的問題已經一去不復返!
以民為本、為人民謀幸福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緊緊圍繞以民為本、為人民謀幸福而開展工作。堅持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原則。鄧小平曾多次強調,「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習近平強調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奮鬥的目標」。以人民的幸福、安全、健康為根本」,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各項建設的動力和源泉。因此,以民為本、順民意的改革開放在社會各階層取得了廣泛的共識,激發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
中國的改革開放採取循序漸進、由點到面和上下聯動相結合的漸進方式,先易後難,先行先試,逐步推進,也就是鄧小平說的「摸著石頭過河」方式。
改革開放首先在農村和農業生產方面進行,然後逐步從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工業、由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由沿海到內地進行漸進式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延伸到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經過40年的實踐和探索,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成功不僅打破了西方現代經濟發展的話語權壟斷,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所有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解決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方案。中國的成功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路是人走出來的,要緊的是必須瞭解自己的國情,建立堅強的領導,找到正確的方向,凝聚全民的共識,鍥而不捨地追求,不斷地自我糾正。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中國崩潰論的崩潰,社會主義失敗論的失敗」。習近平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所交出的成績單是令人民滿意的,一定會獲得高度的評分。習近平還說:「沒有一考定終身,考卷跟著時代變,小康不會從天降,幸福要從奮鬥來」。如今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深水區,筆者深信中共一定會「砥礪前行」,達成兩個一百年的目標。
(作者係美國政治評論員)
日前俄羅斯與烏克蘭海軍艦艇在刻赤海峽發生武裝衝突,俄方指責烏國挑釁,烏克蘭則指俄羅斯違反了兩國共同使用刻赤海峽、亞述海的條約。為此,美國及歐盟均表不滿,川普並取消G20峰會前與普丁會晤。
俄烏在刻赤海峽發生危機
去年(2018)11月25日,在G20國家峰會前夕,俄烏兩國的海軍艦艇在亞述海爆發嚴重的武裝衝突,三艘從敖德薩駛往亞述海的烏國艦艇在通過刻赤海峽之際,突遭到俄艦攔截和衝撞,俄方除在刻赤海峽大橋下派出油輪進行阻擋外,並出動空軍戰機支援,在俄軍開火後,烏國艦艇遭到俄方扣留,刻赤海峽曾一度暫停對外開放。
俄方指控烏國艦艇非法進入俄國領海,但烏方則表示,克里米亞半島係烏國領土,因此決不接受俄方的說法,而且俄烏兩國2003年曾簽署共同使用亞述海及刻赤海峽的條約,依據該約第1、2條規定,兩國軍艦、商船等各型船艦均可自由使用刻赤海峽和亞述海,暗指俄方行動有違反條約之嫌。
俄羅斯則指控烏克蘭挑釁並違反國際法,目的在煽動西方的反俄情緒,企圖促使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進行更大的經濟制裁。烏國表示,其艦艇通過刻赤海峽之事,早已知會俄方。此外,為因應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烏國總統鮑羅申科在內閣軍事安全會議上決定,全國實施30天的「戰爭狀態」。
俄烏衝突再起,自然引起美國和歐盟的強烈反應,美空軍除立即派出一架RC-135型偵察機,自希臘飛臨黑海上空外,川普總統並取消了G20峰會前美俄元首的會晤。歐盟則要求雙方「最大克制」。聯合國安理會亦針對俄烏衝突召開緊急會議。11月28日,普丁總統強烈譴責鮑羅申科的這次挑釁行為,純粹是為今年3月烏國大選低迷的選情造勢。
亞述海戰略地位重要
自從2014年俄羅斯與克里米亞合併、烏東危機爆發以來,介於俄烏之間的亞述海戰略地位日形重要,因為該海域西面為克里米亞半島,東側為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區,北方為烏克蘭,並以刻赤海峽南與黑海相通,而且由於其北部沿岸的馬里烏波爾港毗鄰烏東分裂的盧干斯克和頓內茨兩省,與另一港口別爾疆斯克皆為烏東地區穀物、鋼鐵、煤進出口的重要樞紐,一旦刻赤海峽遭封鎖,烏東地區的經濟命脈等同被扼殺。
近年來,亞述海大陸礁層可能擁有大量石油蘊藏的傳聞甚囂塵上,引起各方矚目。此次烏國艦艇由敖德薩出發,繞過克里米亞半島後,試圖穿過刻赤海峽,前往亞述海北方的馬里烏波爾港,支援烏國政府軍,此舉遭到俄軍阻撓實在所難免。
分析認為,俄烏兩國都不願遵守2003年的刻赤海峽條約,此次衝突事件根本就是雙方故意製造出來的挑釁行為。去年9月,就曾有2艘烏國船隻採取相同的航線駛往馬里烏波爾港,當時他們曾先向俄方申請,而這次烏方的作法卻與過去不同,顯然是想表示烏國艦艇有權隨時通過刻赤海峽,藉以彰顯烏國的主權。此舉使俄羅斯陷入進退失據的局面,因為,如果任由烏國艦艇自由進入俄國領海,等於承認克里米亞半島仍屬烏克蘭。
同時,俄國軍方也不願見到烏東的別爾疆斯克海軍力量獲得增強,因此不得不禁止烏國艦艇進入亞述海,在無法阻擋烏國艦艇強闖刻赤海峽時,只得使用武力。
西方制裁俄羅斯又添理由
刻赤海峽衝突及俄羅斯扣留烏國船艦和人員事件,給華府對俄制裁又添加了一正當理由。這次美國可能使用SWIFT系統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但美國政府烏克蘭問題代表沃克(Kurt Walker)表示,由於這種作法對俄羅斯、歐洲和其本身都將產生極大衝擊,所以華府正考慮採用其他方式懲罰俄羅斯,如禁止來自克里米亞和亞述海的船隻停泊歐洲港口,即將接任德國總理的凱倫鮑爾女士對此作法表示支持。
美國副國務卿助理羅賓森(Chris Robinson)表示,俄羅斯在刻赤海峽的行動已使美俄關係加速惡化;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奉命與俄國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帕特魯謝夫進行會談,由於俄方拒絕釋放烏國艦艇和人員,美俄元首會晤終告破局。
俄國外長拉夫諾夫日前在出席米蘭第25屆歐安組織外長會議時表示,被扣留的烏國海軍人員現仍在調查審訊中,他們受到人道待遇,並可與烏國領事見面。調查結束後將接受公開審判,因為他們違反俄羅斯的法律和國際海洋法。拉夫諾夫並指責,烏國總統鮑羅申科的不負責行為,引起極大紛擾,俄方已在扣留船艦的文件中發現,烏國海軍故意不知會俄方,而擅闖刻赤海峽並進入亞述海,企圖藉以彰顯烏國對該地區的主權,並謂一個半月前烏國船艦均嚴格遵守在刻赤海峽拋錨受檢後,經由帶領才進入亞述海的規定,但這次烏國船艦卻不願遵守此一程序企圖闖關。
由於在衝突發生後次日,烏國總統立即宣布「戰爭狀態」,以及美國隨後表示將增加黑海駐軍等舉措,說明此次衝突根本就是烏國政府故意泡製出來的鬧劇。美國季辛吉協會資訊公司主任葛里翰(Thomas Graham)認為,刻赤衝突是一場意外事件,所以西方對俄制裁恐怕不會太重,而且歐盟也不願再對莫斯科進行制裁,特別是鮑羅申科的行為已使許多國家對烏克蘭失去信任,況且,烏東分裂問題,如無俄羅斯參與,根本無法解決。
積極拉攏烏克蘭
分析家認為,這次刻赤衝突應與今年3月烏克蘭大選有關,現任總統鮑羅申科的主要對手包括前任總理提摩申科女士等人。候選人多來自中、西部的親歐地區,至於東、南部親俄地區則無人參選,這不僅是因為東、南地區政治勢力嚴重分裂,更與烏國中央的打壓有關。對西方國家而言,由於主要候選人皆親西方,因此誰當選不重要,因為烏國未來的外交政策不會改變。目前美國和歐盟就是希望烏克蘭政府維持親西方的政策。
很明顯的是,美國和歐盟希望利用烏國大選實現其目標,亦即促使烏克蘭維持其反俄路線,不過,西方對烏國經濟情況不斷惡化亦感到憂慮,11月歐盟同意對烏國提供5億歐元金融協助。烏國政府表示,未來還可從IMF獲得15億美元貸款。西方主要目的是利用烏克蘭的國內市場、天然資源,以及其現存的工業基礎,以實現對抗俄羅斯的最終目標,烏國政府為配合華府和北約的反俄路線,鮑羅申科更提出終止「俄烏友好夥伴關係條約」的法案,看來俄烏關係未來發展恐怕不樂觀。
結語
2014年俄羅斯與克里米亞合併以來,亞述海幾乎成為俄羅斯的內海,特別是今年5月聯結兩岸的刻赤大橋完成後,烏東地區的貨物進出和經濟命脈已為俄羅斯所掌控。儘管2003年俄烏雙方曾簽署共同使用海峽的條約,但自去年初以來,兩國針對刻赤海峽船隻通過已發生多起摩擦。最近俄烏兩國領導人均面臨聲望下跌及經濟問題,此時製造衝突和熱點,實有利於轉移內政焦點,並拉抬領導人的聲勢。
俄羅斯一直將烏克蘭當作其與西方世界的緩衝國,藉以遏制北約勢力的東擴,惟就美國和歐盟而言,維持一個獨立而親西方的烏克蘭是歐洲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基礎,因此不僅要防止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染指,甚至連其內部任何不穩定因素均須予以排除。今年3月烏國大選,所有候選人均來自中、西部的親歐地區,其反俄政見和看法大同小異,至於以俄裔民眾為主的東、南地區則無人參選,對美國和歐盟而言,未來大可放心烏克蘭親西方路線將維持不變,然而,烏國內部的分裂極可能進一步加深。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2018年11月30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為期兩天的峰會。這次峰會主要討論世界經濟、貿易投資、數字經濟、基礎建設和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
美中貿易戰並未停戰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實行的是關稅措施,是政府短期內緩和財政赤字的方法,但長期下去有可能減低生產力,故貿易戰升級的機會不大。
美國現在唯一的優勢就是高科技,所以擔心中國的高科技一路緊追上來,美國優勢就會喪失,而其國際地位也會跟著下降。北京未來能否把市場開放到川普政府能接受的程度,仍存在很大疑問。許多大陸媒體過度解讀了「川習會」的成果,恐怕忽略了目前的「停戰」只有90天,而且中國必須做到很多結構性的改革。
中方重申了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美方表示,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美也就朝鮮半島問題交換了意見,中方支持美朝領導人再次會晤,希望美朝相向而行,並推進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
卡舒吉遇害引發油價問題
自從沙國殘酷殺害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卡舒吉(Jamal Khashoggi)以來,G20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首次出國訪問的最後一站。
在G20峰會上,許多國家領導人強烈譴責卡舒吉的遇害事件,而沙國否認該事件與沙國王儲穆罕默德有關。美國中情局認定沙國王儲為謀殺事件的主謀,但川普則持模糊態度,原因是沙美兩國在石油上有重大利益。川普會見沙國王儲時,誇大其詞地提到沙國的軍事合同和對美投資,而普丁也沒有批評沙國。
其實,為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穆罕默德自上任以來一直積極改革。在到達峰會前,穆罕默德先後走訪了阿聯酋、巴林、埃及和突尼斯等中東經濟強國。估計穆罕默德已得到這些國家的支持,進一步發展合作關係。
美墨加簽署新貿易協議
G20峰會上,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還簽署了《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取代了已有24年歷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
川普將此協議作為參加峰會的首要考量,旨在鼓勵美國公司從中國搬往北美地區。幾天前,川普說,有可能對蘋果公司進口中國所生產的手機和筆記型電腦徵收10%的關稅。川普說,「我建議他們把工廠建在美國,在這裡生產商品。」
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這次簽署協議,意味著美國將繼續與墨、加兩國保持合作,這種模式會對全球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美歐關係進入艱難時期
歐洲在2018年的20國集團中處於弱勢地位。法國總統馬克宏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川普聽到關於歐洲建立軍隊的建議,因為歐洲大陸已不想再依賴美國保護。川普批評法國對美國的葡萄酒徵收關稅,甚至批評了馬克宏的支持率下降。
川普還表示,英國首相梅伊的脫歐協議「對歐盟來說聽起來很不錯」。這使得英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變得更加困難,英鎊在川普的評論後也開始下跌。歐洲人知道,他們為了貿易上的更大利益必須與美國和平相處,但川普與這些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異常冰冷」。
在英國內閣大臣同意加緊應對可能發生無協議的「硬脫歐」後,英國政府已撥款20億英鎊作為脫歐經費,也將調派軍隊3,500人待命,因應可能爆發的狀況。英國梅伊和歐洲聯盟達成的脫歐草案,將延至1月14日起的一周內在下議院舉行表決,協議草案的最大爭議仍是北愛爾蘭邊界的後備方案。
對改革世貿組織有共識
G20峰會也探討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改革問題。歐盟近期提出方案,將推動改革WTO三方面的職能:談判、監督和爭端解決。
川普上台後不斷質疑WTO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他不滿WTO的現有體制,拒絕上訴機構的法官任命。11月26日,歐盟向WTO提議改革其主要調解紛爭的常設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美國又批評中國利用WTO規則下的發展中成員身分補貼國有企業,並督促中國降低對國際投資者的壁壘。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中國支持對WTO進行改革,以增強其權威,但改革應該保證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及差別待遇,並尊重各成員的發展模式。
阿根廷尋求國際援助
G20峰會的主辦國阿根廷遭受貨幣危機和通膨壓力,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IMF)申請高達560億美元的紓困貸款。2018年,阿根廷披索兌美元匯率貶值逾50%,通脹已飆升至40%,生活成本不斷上升,造成不滿情緒上升,近期爆發了大規模示威。因此,阿根廷總統馬克里在G20峰會向各國領袖尋求國際援助。
金融科技與加密資產
G20峰會還討論了如何完善國際金融架構,如何利用數字普惠金融,幫助非正式經濟中的個人和中小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中國在金融科技和加密資產方面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期待峰會能夠加強政策協調,利用技術帶來的機遇加強監管、防範風險。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