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30 三月 2023

3月初,中國大陸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除推選新一屆領導人外,也就對台政策取向做了論述。整體而言,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和平、發展將是今的主旋律,但這不代表台海情勢已走向緩和,台獨分裂活動及西方介入的風險仍在,把握兩岸和平契機,避免成為中美博弈的衝突前線,才是走向穩定發展之道。

2022030158408340

兩岸交流、反獨、反干涉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人大閉幕會上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積極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活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可見兩岸統一是大陸民眾的殷切期望、民族復興的必要過程,大陸必將堅定地推進統一進程。

國務院新任總理李強在人大閉幕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將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要讓更多台胞、台企到大陸來,「不只願意來,還要融得進,有更好的發展」;當前,早日實現兩岸同胞正常往來,恢復各領域常態合作,是大家的共同期望,需要共同努力。

政協主席王滬寧參加人大台灣代表團審議時表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堅定不移爭取和平統一前景,堅定不移促進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堅定不移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堅定不移團結台灣同胞攜手致力民族復興,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

綜上可知,大陸在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下,會繼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也會堅定反台獨、反外部干涉,台灣任何政黨都無法迴避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而且,大陸認為兩岸人民血脈相連,在兩岸一家親的思維下,希望兩岸能盡速恢復正常往來、常態合作;更希望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繼續推動,台胞、台企主觀上願意到大陸、客觀上可以融入大陸,在大陸有好的發展。

相對而言,外交部長秦剛引用大陸的憲法序言強調,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台灣問題怎麼解決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國無權干涉;《反分裂國家法》規定得很明確,如果出現了違反該法的情況,必須依憲依法行事。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台灣分裂與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台海和平穩定的真實威脅是台獨分裂勢力,定海神針是一個中國原則。

兩岸應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李克強前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共創復興偉業。

這段話至少有兩層新意。第一是大陸對台政策不僅要反台獨、反外力干涉,更要努力促進統一。不過,對於統一,恢復了和平的用詞,不像前三年只用祖國統一、促進統一,顯示大陸仍維持爭取和平統一的基調;台灣必須看到兩岸和平的大門仍然敞開,只要不成為列強反華的棋子,就不至於走上非和平的危險困境。

第二是今年報告除延續了前兩年的「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今年增加了「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共創復興偉業」。兩岸本是同胞,血脈相連,中華文化又是兩岸同胞身上深植的共同基因,兩岸同胞要心靈契合,同心攜手向前,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台企在大陸可有更好發展

今年1月13日,大陸海關總署公布,兩岸2022年進出口貿易額達3,196.8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總額為815.87億美元,年增4.2%;自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年減4.6%,但整體台灣對大陸仍享有高達約1,56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大陸的第6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仍高達四成。

新任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說,「要讓更多台胞、台企來大陸,不僅願意來,而且能融得進,有好的發展。」在新冠疫情終於緩解,大陸經濟全面復甦之際,台商應在兩岸原有的經濟合作基礎上,把握大陸願意進一步照顧台商福祉的契機,積極有為,為自己也為兩岸相向盡上更大的心力。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週四, 30 三月 2023

在今年的大陸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的三大行程之一是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在聯組會上就民營經濟發展發出指示。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貢獻了大陸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後疫情時代全力拼經濟的當下,習近平親自為民企鼓士氣、指方向、明責任,釋放了重要信號。

2022030158408339

鼓士氣:企業家是自己人

「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三個沒有變』(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習近平之所以三令五申對民營經濟的基本政策,並對民營企業家溫情喊話,主要是因為多年來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面對的輿論生態相當惡劣。

根據《經濟觀察報》在今年初發表的〈民營經濟5年爭論及啟示〉文章回顧,無論是2018年吳小平發表〈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或2021年李光滿拋出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一些網民對民營經濟口誅筆伐,民營企業家則噤若寒蟬。據百度搜索資料顯示,2021年以來,「資本家」這個詞的指數均值是「企業家」的1.7倍多。

今年初以來,為民營企業打氣撐腰的言論開始多了起來。春節期間,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任澤平、財經作家吳曉波等知名人士在微博上,公開「炮轟」個別意見領袖造成了壓抑的輿論氛圍,進而打擊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最終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投資和復甦。兩會期間,民營經濟十分發達的浙江省宣傳系統更親自下場,發表〈別讓「汙名化」言論干擾民營經濟〉,駁斥「國進民退」、「以人民經濟取代市場經濟」等論調,並指出污名化民營企業的目的是通過引發爭論掀起社會思潮,借機煽動線民情緒對立、共識撕裂,讓我們自亂陣腳。北京日報旗下的「長安街知事」也說,「任何否定、懷疑、動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觀點都是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不符合經濟運行規律,不符合國家長遠發展需要。」

「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排憂解難,讓他們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搞發展。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關於『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方針政策,消除顧慮,放下包袱,大膽發展。」習近平兩會期間的這番話,鼓舞了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士氣,給民營企業家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指方向:走高品質發展道路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也據此為民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民營企業要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品質發展路子。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換言之,民營企業不能再一心想著賺快錢,或僅通過資本運作來賺錢,而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而推動高品質發展上有所貢獻。既然習近平重申將民營企業家當自己人,指示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民營企業家也應將助力高品質發展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用政協委員、南方科大副校長金李的話說,「民營企業應當搶抓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綠色低碳等新機遇,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以高品質發展塑造競爭新優勢。」

對此,來自民營經濟界的代表委員們是心領神會的。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聯組會上表示,「我們將加快新技術研發和新產品推廣應用,加大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創新,努力占領全球新能源產業制高點。」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公司董事長付誠指出,「我們將充分發揮湖北北斗技術、人才、產業優勢,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攻關突破,不斷擴大北斗市場化應用規模,為推動我國北斗產業高品質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天合光能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則表示,光伏發電成本已實現與火電平價甚至更低,未來要打造國際一流的光伏電池前沿技術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確保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明責任:促進共同富裕

民營企業家大多屬於改革開放後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但總體來說,與鄧小平當年「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期望有一定落差。有些民營企業家沒有守住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的底線,飽受輿論詬病。

習近平也向民營企業挑明,必須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在這方面,許多民營企業已做出了示範。大陸過去曾推動「萬企幫萬村」,近13萬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13.91萬個村,惠及1,803.85萬貧困人口。如今全國工商聯又發起「萬企興萬村」,例如江西新餘市水北商會帶領138家企業、320名會員,幫扶當地民眾每人年均增收至少1千元,6千多名農民本地就業。

結語

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呼籲,各級領導幹部要真誠關心、服務民營企業,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根據大陸經濟學家姚洋的觀察,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沒有變化,問題出在執行層面,包括國企民企事實上的不平等待遇等。但另一方面,要贏得全社會的尊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也應用實際行動,來回應政府的信任與時代的召喚。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週四, 30 三月 2023

2023年3月4日起,中國大陸的政協與全國人大先後召開,其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全票選出習近平擔任第三任國家主席,當司儀宣布選舉結果時,全場近3,000名代表立即響起如雷掌聲,長久沒有停歇,堪稱一大亮點。本文著重於透過此次兩會解讀大陸的最新對台政策。

2022030158408337

政協及全國人大人事部署

全國政協主席已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接任,與汪洋相同,王將是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在對台工作的地位僅次於習近平,這些職位與功能未變。但因王滬寧乃三朝元老與理論高手,必定會加強對台統戰的工作密度與論述深度。

此外,69歲的政治局委員王毅,在20大之前,就被看好將破例留任,接替楊潔篪出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成為中國大陸最高層級的外交官。外交部長暨中央委員秦剛,剛從駐美大使轉任,可見大陸重視中美關係的程度。若與前任日本專家的王毅相較,北京外交重點布置清晰。

新任台辦主任宋濤,雖無直接對台經驗,但以其經濟學博士的學歷,與長年外交官的歷練,當可注入對台工作的新思維與新行動。而王毅、秦剛與宋濤三人,早在兩會前就已經上任,可見北京超前部屬的因應策略。

政府報告及對台總體方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台灣問題時表示,堅持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和平發展,促進文經交流等。報告也提及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還特別強調反外力干涉等重大鬥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立場明確。

其實,從2019年1月,習近平提出要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以來,大陸的對台策略就更加積極。2021年11月,中共正式發布《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第三份決議,涉台部分包括「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還表示,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提出一系列惠台政策,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在此決議中,首次明確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但對具體內容並未著墨。

2022年1月中旬,《人民日報》以「五組關鍵詞讀懂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為題,公布了五組關鍵詞如下:一、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二、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三、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分裂;四、融合發展、共同市場;五、文化傳承、心靈契合。這五組關鍵詞有助我們了解總體方略的大概內容。總之,「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已成為北京對台的指導方針,其重要性非比尋常。

此次兩會的兩份工作報告基本上延續了習近平在二十大的論述,比較突出的是「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筆者相信這是因為2023年迎來疫後兩岸大交流的契機,文化交流也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中的重要部分,加上文化議題敏感性較低,比較容易推廣。

重視安全、強化緊急修法

在此次兩會期間,習近平三次「下團組」都提到安全問題。在一次政協會議中,習近平罕見地直接批評美國遏制中國,使中國在過去五年面臨嚴峻挑戰,全球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其中自然也包括台灣問題。

此外,兩會還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草案,增加在「緊急狀況」下,立法機構可以不遵守原有的三審程序,得快速立法或修改法律,該草案已在13日人大閉幕式上通過。修法主要是為應對特殊情况下的緊急立法,可以解讀是為台海衝突狀況預做準備。

綜上所述,今年兩會的報告在對台方面並未特別強硬,此乃與開春後北京有意全面恢復兩岸交流與合作有關。只是在人事部署與法律修正二方面,比以往強化許多,用力較大,此乃這次兩會的特色。

2022030158408338

馬英九訪陸促進兩岸交流

3月19日,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證實,馬英九將於3月27日至4月7日首次訪問大陸,將去湖南湘潭祭祖,並率30多位青年學子與大陸學生交流。消息傳出,震驚台灣政壇,也引來國際媒體關注。

儘管綠營對馬英九大陸行酸言酸語,但筆者認為,馬英九此行意義重大,除對兩岸交流會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也有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令人期待。

(作者係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週四, 30 三月 2023

中國大陸兩會期間,新任外交部長秦剛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議題,回答了有關俄烏衝突、中美關係、台灣問題等14個熱點問題。秦剛表示,中國的戰略並不追求直接挑戰美國,但對美國推行的遏華政策必然會堅決抵制。

2022030158408336

在台灣問題上,秦剛留給外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手持憲法,指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秦剛還提到《反分裂國家法》,強調:「如果出現了違反該法的情況,我們必須依憲依法堅決行事」。這強調了在運用《反分裂國家法》方面,中國有具體的應對辦法。

從法理角度闡述對台問題

這次兩會對台灣問題的表述有一個背景,那就是不久前中國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並於之後在維護國際和平正義、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主張世界和平與實現區域穩定方面,採取了一連串舉措;中國的努力得到國際認可,如中國參與烏克蘭危機斡旋等。基於此,秦剛答記者問實際上是從法理的角度,對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所持立場,做了系統性的闡述。

中國在三個層次,通過法理邏輯的論證,揭示美國一個中國立場的虛偽,其中,論證台灣問題與中國安全密切相關,占據了突出的位置。中國可能採取的一系列後續動作,也將使美國對外政策的判斷力面臨考驗。

三個層次分別是:一、在國際場合論述台灣問題的現狀,回答台灣問題與國際法的關係。今年2月,中國國務委員、外事主任王毅在歐安會上,闡述了中國對「台灣問題現狀」的立場。他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不會是一個國家 」,這是對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做出回擊,也是對民進黨「中華民國台灣就是現狀」的回擊。秦剛手持憲法是要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有法為據。

國際法方面,中國強調國際關係應堅持以聯合國憲章為準則。如中國提出的「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倡議」,第一條就是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維護各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按法理邏輯類推,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主張與立場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干涉。

二、台灣問題與中國安全的關係。從中國憲法的角度,從中國和平發展的治國之道看,台灣問題就是中國的安全問題。台灣問題的現狀之一,是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安全,受到外部干涉勢力的威脅。秦剛強調,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載入憲法的國家,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他還指出,「一國的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強調「在地區安全問題上,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進行保障」。秦剛挑明,中國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需要安全的國際環境。沒有中國的安全,就沒有世界的安全。

拜登政府制定的《國家安全戰略》,在涉疆藏、涉港、涉台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就是打著維護地區安全的旗號,組織「抵禦中國軍事能力的盟軍」。美國打斷中國的正常發展之路,也將損害兩岸及海峽周邊國家的整體發展利益。中國從法理角度,傳遞出維護自身安全的信號,同時也對美國把持對安全的解釋權,把維護地區安全作為對其他國家肆意干涉的工具,進行了揭露。

三、提醒美國在雙邊關係上,應該守法,信守承諾。王毅在歐安會上對美國維持現狀的說辭,對民進黨當局搞「事實台獨」,直接封了頂。聯繫起來看,秦剛在答覆烏克蘭問題時,進一步揭示了美國以霸權為名,行干涉之實的虛偽性。

秦剛問:為什麼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強調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原則,在台灣問題上則無視中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為什麼在烏克蘭問題上威脅「絕不允許中國賣武器給俄羅斯」,自己卻大量賣武器給台灣?他挑明美國一方面渲染中國威脅,一方面又拋出所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論調。美國的作法已違背中美建交時,美國基於一個中國原則、不製造「一中一台」、不搞「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承諾,也完全不符拜登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重申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等文件的承諾。美國背棄信義和承諾,將給台灣問題帶來巨大風險。

美國政策判斷力面臨考驗

各國外交必須遵循國際法,按照國際規則、國際條約行事,正逐步成為國際共識。無論是川普的「美國優先」,還是拜登的「美國回來了」,這種以「美國例外論」為邏輯的對外政策,不僅將遭到抵制,也不能長期奉行。拜登政府的「全勝戰略」已面臨考驗。

美國在亞太地區挑起地緣政治衝突,目的在於利用台灣問題遏阻中國的發展。中國為了自己的安全,就必須在維護領土完整、國家統一、邊疆邊境、海洋權益等方面,顯示出有不受侵犯和免受威脅的能力。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搞與烏克蘭「對標」、搞新冷戰等,又不能決心與中美關係脫鉤的情勢下,政策的前後不一和相互矛盾逐漸出現。美國國內政治的「一鍋粥」,將加劇這種趨勢。

中國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指出:「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已成為世界共同面對的課題。秦剛的講話體現出中國對國際安全局勢的認識,體現出中國力量正在轉化成外交軟實力,也展示了中國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上的戰略主動性。美國所持的維持現狀說辭,實際上就是與台灣民進黨當局相互勾連,挑釁中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這公然違反了國際法原則。總之,邏輯就是,中國根據自己的主權國家地位、根據《反分裂國家法》,對存在的分裂勢力行事,他國不得干涉。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週四, 30 三月 2023

今年兩會的召開較前幾次每年例會政治意義要大,最大特點是兩會都到了換屆的時候,因此,今年兩會開議,一方面是對中共十九大以後五年來的政策路線的實踐做總結,另方面是為貫徹二十大的精神與路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起並做政治實踐的一次大會。

2022030158408335

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中共二十大精神是指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與兩個確立。精神指標是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並從現在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精神具體呈現在二十大中的有價值、事實、目標、趨勢、走向、途徑等,如(1)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完成脫貧攻堅;(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4)已經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6)用「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皆是。

一句話,中共二十大在總結過去五年的政治經驗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從現在開始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模式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質言之,以中國模式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國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就以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實現為目標。毛澤東以社會主義改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途徑是工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模式是自力更生。鄧小平以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途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1978年起,中國在建設現代化的取向上借鑒外國經驗,但不照抄照搬,而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模式。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具體成果。

2017年中共十九大時,大陸的經濟快速發展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20年五中全會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已進入新發展階段,體現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會上習近平所說的,中國已進入小康社會。

中國式現代化的願景是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習近平期望2049年中共建國百年時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達此目標,須經由黨的路線領導與方針策略的建構,到中央政府將政策落實並加以實踐的過程。可見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是中共黨的領導和政府具體實踐的辯證統一,其具體成果與經驗總結在歷屆人大、政協兩會上的「工作報告」中,這次兩會亦不例外。

兩會檢證社會主義現代化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坦承因世界變局加快演化,新冠疫情肆虐,中國經濟下滑,但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緊緊扣住以黨領政邏輯,如期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足見「習李體制」運作得宜。

從這次政府報告可看出,五年來大陸的發展聚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目的在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大陸市場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而且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李對「宏觀調控」也加以創新,在嚴峻疫情影響下,讓經濟發展在合理區間運行,相較歐美國家乃至台灣的GDP逆退成長,大陸去年還能保3,說明李總理克盡職責。

對於社會發展,中央政府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除了脫貧攻堅戰,五年來實施農村振興戰略,保障大陸糧食生產,有力促進國家社會安全,也是事實。五年來美國霸權以貿易戰遏制中國,影響對外貿易開展頗巨,但因大陸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堅持互利共贏,國際經貿合作(如RCEP)仍能順利運作。尤其,過去五年大陸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事項。全球生態學者對內蒙沙漠地區廣置太陽能光電、沙漠綠化工程無不刮目稱讚。

民族問題一直是西方霸權拆散中國的切入點,他們以「反送中」攪亂香港,假借人權鼓動疆獨、藏獨製造事端,破壞社會和平發展。從政府報告可知,大陸當局依法履職,並以治理創新止暴制亂,已保持住社會族群和諧與大局穩定。

國防軍事是硬實力,科技是軟實力,均涉國家安全。近十年大陸自製航空母艦一艘艘下水服役,自製各型戰機躍武雲端,東風洲際導彈威攝美國,太空/宇航科技匹比美國,「嫦娥四號」為人類首揭月球背面面紗,中國芯晶片已破繭而出。

近五年大陸的綜合國力,讓中國可以「平視」美國,更重要的是,習近平主政後對外提出「建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並積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都在多邊外交(如上合組織、金磚五國、一帶一路、亞投銀行等)的具體成就可以檢證。

政協工作報告則指出,五年來著力於豐富協商形式,優化協商程序,提高協商能力,尤其在政治協商中凝聚共識這一點上,有利於為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厚植政治社會的基礎。須得一提的是,台灣從現在起要注意新任主席王滬寧如何建構對台統戰新論述,以及與習近平在兩會閉幕式上所強調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相互結合,藉此如期解決「台灣問題」。

結語

這次兩會工作報告總結了過去五年的經驗,李克強和汪洋都做了如實報告、總結與反思。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治理團隊在場聆聽後,相信也都瞭然於心。

習近平續任國家主席,新的治理領導班子已經到位,在以黨領政/黨政對位的政治邏輯下,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是,以過去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現代化為經驗基礎,用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為模式,未來五年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民主法治、文化認同、民生建設、生態環境、國家安全、軍事外交、對台問題等有關國家發展的總體性工作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竭盡全力以赴,在新征程中有新成果,這是海內外中國人所期待的。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週四, 30 三月 2023

3月16日,南韓總統尹錫悅登上訪日專機2小時前,北韓向日本海(東海)發射一枚洲際飛彈,但未能阻止「韓日高峰會談」如期舉行。尹錫悅夫婦首次訪日,美、韓、日雖肯定其外交成果,但南韓內部諸多批評與反對聲浪卻不斷。

2022030158408333

韓日達成協議但爭議不斷

尹錫悅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談後,舉行了聯合記者會,表示雙方達成的協議共計4項:一、恢復《韓日情報交流協定》正常化;二、日本解除對韓半導體三個項目的輸出限制;三、南韓取消在WTO的控訴案;四、重啟韓日首腦會議隨時隨地舉行。

南韓強調尹錫悅訪日的目的,一方面是解決陳年舊案,另一方面則是開創兩國未來的合作。尹錫悅推翻了文在寅政府時期,大法院對三菱工業等日本公司應賠償的判決,替代改由韓國浦項鋼鐵公司等出資賠償。然而,韓國15位受害家屬等民間團體堅決反對接受「自家人的錢」,連日來,結合民主黨國會議員50餘人,在龍山總統辦公大樓前抗議示威。

韓國五大經濟團體之一的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和日本經團連於3月16日達成協議,各自捐出10億韓元與1億日圓,為韓日兩國青年交流,成立「韓日未來夥伴基金」,此次日鐵和三菱等企業未參與捐助,韓方認為日本根本沒有誠意賠償。

尤其,韓日自1965年「國交正常化」後,爭議不曾間斷的獨島(日本稱竹島)領土歸屬爭議和慰安婦賠償紛爭,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其實問題並未解決。岸田文雄友向尹錫悅提出,但尹錫悅採取「迴避」,以免會談節外生枝。

韓、美的印太戰略不同調

尹錫悅訪日,是韓國去年在12月28日發表的「自由、和平及繁榮的印太戰略」中的一環。當時,外交部長朴振向駐韓外交使節團指出:該戰略是韓國首次的概括性地區戰略,是韓國外交政策歷史性的分水嶺,也是尹錫悅政府的外交主張。因此,有韓國學者稱之為「地球村中樞國家戰略」。

長達37頁的印太戰略報告包括9項課題:(1)建構以規範和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2)合作增進法治主義與人權;(3)強化核武非擴散及反恐合作;(4)擴大合作概括安全;(5)擴充經濟安全網;(6)加強合作尖端科學技術領域及有助解除地區間數位差距;(7)主導地區內有關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有關的合作;(8)透過積極外交增進客製化開發合作夥伴;(9)增進相互理解和人文交流。

韓國與美國的印太戰略不同。美國的主要目的是牽制中國,然而,韓國則明示中國是主要合作國家,並且強調不針對特定國家或排除的包容性戰略。可見南韓在中美間採取慎重的均衡。韓國不敢得罪中國,不僅是經濟方面,現實上與美國、日本的貿易額加起來也比不上中國。尤其,北韓因素是南韓最頭大的問題。

美、韓自13日開始展開長達11天的「自由盾牌」(Freedom Shield, FS)的聯合軍演,以確保聯合防衛態勢牢固。北韓金正恩不僅不知難而退,反而在12日及14日連續向西海和東海,發射不同類型飛彈。北韓認定此項演習是針對北韓的侵略行為。9日,金正恩主持的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議上宣示不惜一戰。當然,尹錫悅選擇此時訪日,也是為了加強韓美日三國軍事聯盟。

2022030158408334

北韓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看到韓日關係起死回生,美國當然高興。尹錫悅將應拜登之邀,於4月26日到華盛頓進行國是訪問,等於送給美國大禮。美國不僅拉攏韓國加入QUAD,還需要南韓在半導體方面配合圍堵中國大陸,包括半導體和AI科技方面。南韓則需要美國在核傘方面能有具體承諾,讓韓國人民對北韓的文攻武嚇可以釋懷。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秦剛在「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惡意對抗中國,如果美方不踩剎車,繼續沿著錯誤道路狂飆下去,再多的護欄也擋不住脫軌翻車,雙方必然陷入衝突對抗。根據韓媒報導稱,秦剛係針對蔡英文4月初過境美國而來。同日,北韓勞動黨副部長金與正透過《朝鮮中央通訊》指出,近來韓美擴大軍事行動,為我們提供了對應的條件。這暗示北韓正準備伺機發射洲際飛彈或核試。金與正的談話不能不嚴肅對待。

有前例可循。2020年6月4日,金與正提出不滿南韓政府不阻止「空飄傳單」後,同月16日就炸毀了南北聯合辦公大樓。因此,這回北韓會採取怎樣的行動報復,值得關注。

無論如何,在兩韓沒有統一前,大大小小的戰火無法避免。尤其在周邊各國的利益衝突下,倒楣的是兩韓人民。韓國與日本加強合作與交流,北韓恐怕不會只是「瞪眼」,而沒有任何動作,這勢必會影響東北亞的穩定與安全。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四, 30 三月 2023

2023年2月21日,時值俄烏衝突一周年之際,「全球安全倡議: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國方案」論壇在北京舉行,外交部長秦剛在開幕式發表了主旨演講,並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下稱《概念文件》)。而其內容主要是重申,去年4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演講中首次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

2022030158408331

「全球安全倡議」六個堅持

習近平所提的「全球安全倡議」有六個堅持:(1)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2)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3)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摒棄冷戰思維,反對單邊主義,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4)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5)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不搞雙重標準,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6)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路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全球安全倡議」打破了西方國家對國際規則制定權、話語權的壟斷,回應了新形勢下國際社會共同的安全關切,開創了和平發展、強而不霸的新方向,走出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是對500年來大國必戰、國強必霸、霸極必衰的歷史邏輯和西方地緣政治安全理論的超越。「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有利於促進人類共同安全和世界和平發展,體現了維護自身安全和促進共同安全相統一,引領國際社會從價值觀念上摒棄冷戰思維及零和博弈的習慣性作法,是符合時代潮流、順應時代呼喚的先進理念和偉大倡議,照亮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前行之路。

《概念文件》堅持五大原則

《概念文件》進一步闡明了「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理念與原則、重點合作方向、合作平台和機制,既展現頂層設計的宏觀思維,又包含解決實際問題的微觀視角,既立足於解決人類安全的現實問題,也旨在謀求世界和平的長久之道,為「全球安全倡議」規劃了實踐路徑,對加強全球安全合作、構建安全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表示,《概念文件》展現了中方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對守護全球安全的堅定決心;在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的過程中,中國將堅持五大原則:一是相互尊重;二是開放包容;三是多邊主義,四是互利共贏;五是統籌兼顧。

從區域層面看,《概念文件》表明中國支援和完善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安全合作機制和架構,秉持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等東盟方式,加強地區國家間的安全對話與合作。支持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推進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通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實施相關合作項目,努力打造全球安全倡議實驗區,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落實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宣導相互尊重,堅持公平正義,實現核不擴散,共建集體安全,共同推動構建中東安全新架構。支援中東國家加強對話、改善關係的積極勢頭和努力,壯大維護地區安全的內生力量,支援阿拉伯國家聯盟等區域組織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國際社會應召開更大規模、更有權威、更有影響的國際和會,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公正解決。

支援非洲國家、非洲聯盟、次區域組織為解決地區衝突、反對恐怖主義、維護海上安全所做努力,支援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推動非洲之角以及薩赫勒、大湖地區等熱點問題和平解決。積極落實「非洲之角和平發展構想」,推動非洲之角和平會議機制化。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國家踐行《宣布拉美和加勒比為和平區的公告》承諾,支持包括拉共體在內的區域和次區域組織為維護地區和平安全。支持太平洋島國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所做努力,支持島國落實其《藍色太平洋2050戰略》,加大提供物資、資金和人才支援,幫助島國提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

從歷史上看,歐洲模式的框架未能保障歐洲的安全,反而導致了數次嚴重的衝突,而東亞各國則得以通過共同努力維護了持續40餘年的長期和平。在這一進程中,作為東亞最大國家的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戰略、反對冷戰對抗、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堅持結伴不結盟、堅持積極防禦而非先發制人的國防政策,為維護東亞和平繁榮做出巨大貢獻。

《概念文件》提到「某些大國的對外政策,是世界絕大多數不安全感的主要來源」,明白人都很清楚,這裡的大國指的就是美國,可以說是不點名的批判。

2022030158408332

揭露美國霸權及其危害

為了畫龍點睛,中國外交部於2月20日發布了題為《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分為五個小節:(1)肆意妄為的政治霸權;(2)窮兵黷武的軍事霸權;(3)巧取豪奪的經濟霸權;(4)壟斷打壓的科技霸權;(5)蠱惑人心的文化霸權,通過列舉事實,揭露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金融、科技文化霸權的種種惡行劣跡。

該報告指出,美國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成為全球頭號強國後,更加粗暴地干涉別國內政,謀求霸權、維護霸權、濫用霸權,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在這五個霸權中危害最大、侵害最廣的當屬「窮兵黷武的軍事霸權」。報告援引了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凱利(Christopher Kelly)和英國史學家萊科克(Stuart Laycock)共同撰寫的《美國侵略:我們如何入侵或軍事干預地球上幾乎每一個國家》(America Invades : How We’ve Invaded or Been Militarily Involved With Almost Every Country on Earth)一書指出,在聯合國承認的190多個國家中,只有安道爾、不丹和列支敦士登三個國家沒與美國打過仗或受其軍事干預。

正如美國前總統卡特所言,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好戰的國家,在242年的歷史中只有16年沒打仗。美國著名的塔夫茨(Tufts)大學研究報告《軍事干預專案:1776年至2019年美國軍事干預的新資料集》顯示,美國在全球進行了近400次軍事干預,34%針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區,23%針對東亞和太平洋地區,14%針對中東和北非地區,13%針對歐洲地區。當前美國對中東和北非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軍事干預,呈現上升趨勢。

美國軍事霸權釀成多起人道慘劇。2001年以來,美國以反恐之名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已造成超過90萬人死亡,其中33.5萬人是平民,數百萬人受傷,數千萬人流離失所。2003年伊拉克戰爭導致約20-25萬平民死亡,造成100多萬人無家可歸。2016-2019年,敘利亞有記載死於戰亂的平民達33,584人,其中美國領導的聯軍轟炸致死3,833人,半數是婦女和兒童。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讓阿富汗滿目瘡痍,共4.7萬名阿富汗平民喪生,1千多萬人流離失所。美軍還曾在各次戰爭大量使用生化武器和集束炸彈、油氣炸彈、石墨炸彈、貧鈾炸彈,造成大量民用設施損毀、無數無辜平民傷亡、持久生態環境污染。

唯中國可制衡美國的霸道

美國這些唯我獨尊、倒行逆施的霸權作法,正在引發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的批評和反對,我們希望美國能反躬自省,放棄傲慢與偏見,摒棄霸權、霸道、霸凌。

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文化中就有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內容,展現了對和平與安全的哲學思考和嚮往追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宣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做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論斷,宣導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傳承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文化精髓,發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思想和精神本質,可望對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予以制衡。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週四, 30 三月 2023

美國拜登政府自2021年1月上台以來,基本上延續了川普時期的對華政策,他上任後首次外交政策講話中就聲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對美國的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觀構成挑戰。隨後美國出台了一系列對華經濟政策與安全政策,中美之間對抗愈演愈烈。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表述具有兩面性,言行不一,其出發點是「美國利益優先」。為了維護美國國家利益,拜登政府無所不用其極。中方在同拜登政府打交道時,須看清其對華政策的兩面性。

2022030158408329

對華貿易政策的兩面性

拜登政府一方面強調加強中美貿易合作,另一方面又加強對華貿易制裁或限制。2021年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美中貿易合作要密切通過對話機制解決貿易爭端,美方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2022年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洲協會活動演講時指出,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將用「投資」、「結盟」和「競爭」三個詞來概括,並且美國將同盟友夥伴加強合作,與中國展開競爭。從字面上看,「投資」、「結盟」是近乎良性的,而「競爭」也是合理的中性說辭,然而實質上,布林肯在上述演講中,依然將中國定義為對國際秩序造成的「最嚴峻的長期挑戰」。

拜登政府自上台以來,一直在對華貿易方面實施管制和制裁,在諸多重要領域的關稅上層層加碼,阻塞中美貿易市場的正常流通,為中美兩國的合作增加了重重障礙。據統計,拜登就任總統至今,美國政府以香港、新疆、科技、俄羅斯等事務為由,累計制裁超過2,000家中國實體(包括企業、個人等)。對此,中方應當深刻認識到,美國始終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在此之下,美國聲稱的「合作」說辭,無非是一些「話術」。

對華戰略競爭的兩面性

拜登政府在強調同中國展開必要合作的同時,更強調與中國進行競爭和對抗。從表面上看,拜登政府的對華競爭戰略採取了一種較為中立的立場,實際上則不然。例如,2021年4月21日,美國參議院醞釀審議「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以確保美國在未來數十年內,與中國在全方位的國家及國際力量上占據優勢。該法案的核心內容為:強化美國應對「中國威脅」的外交戰略,重申美國對盟友和夥伴國家的承諾,並重申美國在國際組織和其他多邊論壇中的領導地位。法案指出,要對抗中國「掠奪性的國際經濟行為」,包括追蹤「知識產權侵犯者」和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存在等;面對中國軍事現代化和「軍事擴張」,美國應當加強與盟國在軍控方面的協調和合作,共用中國在常規力量、核技術、空間和網路空間等戰略領域的資訊。

美國的這種對抗思維不斷延續,拜登終於2022年8月簽署了《蕊片和科學法案》,遏制中國科技供應鏈發展。由此可見,在所謂「大國競爭」的幌子下,美國對中國綜合國力壯大進行惡意歪曲,渲染「中國威脅論」,加劇同中國的對抗,企圖在國際社會排擠和孤立中國,形成對華遏制包圍圈,以維護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一個中國政策的兩面性

拜登政府名義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實際上在日漸掏空一個中國政策。美方一直宣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支持「台獨」,無意採取挑釁行動。但從美國的現實行為看,美國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近幾年先後通過一系列法案,將台灣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來對待,逐漸背離中美建交時達成的政治共識。例如,2022年5月,美國國務院網站更新「美台關係事實清單」、「不支持台獨」的表述被刪除(後又被加回);美國國務院雖然聲稱,其一個中國政策未變,但事實上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側重點和內涵已經走樣,甚至倒退,「一法三公報六保證」成了該政策的中心內容,一個中國政策正在被蠶食和掏空。

2022年8月2日,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竄訪台灣,嚴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侵犯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同年9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初步通過「台灣政策法」(Taipei Policy Act of 2022),其內容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精神背道而馳,公然違背一個中國政策,嚴重破壞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

雖然拜登政府口頭上聲稱不支持「台獨」,但事實上從未停止推動「一中一台」的活動,主要通過加強美台勾連、提升美台官員互動的級別等舉措,強化與台灣當局的「實質外交關係」,搞「一中一台」。拜登就任總統至今,共有15個國會議員代表團訪台,其中包括裴洛西代表團。美國政府雖辯解在「三權分立」體制下,行政無權干涉國會,但不可否認的是,行政部門和軍方為這些出訪行動提供了情報和後勤支持,這嚴重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維護台海和平的兩面性

拜登政府雖聲稱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但實際上不斷破壞台海地區和平穩定。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兩岸統一的大勢已不可阻擋,美國在台海地區長期奉行的「不統不獨」政策也難以為繼。但美國為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打著「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幌子,不斷插手台海事務,並要求中國「不許以武力改變現狀」。

眾所周知,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是中國的內政,外國無權干涉,對此美國心知肚明。但為了給阻撓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尋找「合法性」藉口,美國將中國的統一說成是對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挑戰和破壞,企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

美國為加大對中國施壓的力度,還拉攏日本、澳洲及歐洲盟友,打著「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旗號介入台海問題。與此同時,美國不斷在台海地區拱火,增加台海軍事風險。近年來,美國軍機、艦船不斷穿行台灣海峽,與日、韓、澳等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向中國大陸「秀肌肉」,釋放不會對大陸軍事行動坐視不管的信號等等。

美國所謂的「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就是維持台海兩岸「不統不獨」的局面,其實質是在阻撓中國解決台灣問題。2021年以來,拜登本人在公共場合4度談到「美國有義務保衛台灣」等類似話語,嚴重侵害了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22030158408330

管控軍事衝突的兩面性

拜登政府一方面呼籲中美兩國為防止軍事衝突設立護欄,另一方面不斷製造事端,使台海局勢不斷升溫。2021年4月30日,英國《經濟學人》將台灣界定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2023年2月,「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CG)把台灣,同烏克蘭、伊朗、葉門等列為2023年世界10個(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這些說法足以表明,台海局勢正日趨複雜嚴峻,在台海地區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在上升。

面對這種局勢,一旦擦槍走火,美國也不堪承受,於是美方一直主張美中兩國要設立「護欄」,與中國政府共同管控局勢失控,防止出現意外軍事衝突。例如,2021年7月25日美國副國務卿雪曼稱,美國希望確保兩國關係存在護欄,使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同年9月10日拜登表示,美中兩國沒有理由因競爭而陷入衝突,為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要推動美中關係重回正常軌道;2022年6月12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在和時任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會談時表示,中美應尋求建立安全護欄,希望保持溝通、管控分歧、防止衝突;2022年11月14日,拜登在印尼峇里島與習近平主席會晤時表示,美中能夠管控分歧,避免和防止因誤解誤判或激烈競爭演變成對抗甚至衝突。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美國又通過擴大對台軍售、提升美台關係等手段,不斷激化台海矛盾。據統計,拜登就任總統至今,累計對台軍售9次,合計金額接近40億美元,不僅金額巨大,而且不少武器的性能已不是「防禦性」武器。另外,美國航母穿越台灣海峽呈現「常態化」趨勢,2021年有12次,2022年有8次。這顯然與美國所言的謀求管控中美雙方軍事衝突相去甚遠。

由上可看出,美國對華政策是「口頭一套,暗裡一套」,言行不一,存在兩面性。對此,中方要有深刻的認知,應「聽其言,觀其行」,並做好各項應對準備。

(作者係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外交學專業學生)

週四, 30 三月 2023

日本為搭配華府圍堵中國的戰略,2023年的防衛預算較前一年暴增26.3%,近來向美國大買戰斧飛彈、設新營區等加快軍事部署,岸田首相赴印度則又大砸750億美元支援印太基建,替美國勢力的延續添柴澆油。

2022030158408328

在美中激烈的競爭中,日本非但一直站隊美國那邊,還跟美國越貼越近。

近期日本在航空、太空的發展接連受挫,但在強兵、對外經援方面卻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加速軍事部署、砸錢攏絡開發中國家,規模不容小覷。

日航空航天發展連遇重挫

先說兩件挫敗。一是2月7日三菱重工宣布:終止日本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研發項目,理由是沒有營利等因素。日本為了自製客機拚了60年,2015年11月,SpaceJet的前身-MRJ支線客機第一架原型機在日本首飛成功,一度讓日本人燃起希望,但2017年第二架原型機在美國試飛就出狀況,隨後更暴露出如空調系統故障、軟體等研製上的問題,再也拿不到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MRJ適航認證,無論這是技術不足或美國刻意刁難,總之,沒有美國加持,日本的自製客機夢就難以實現,加上日本市場不夠大,如打不進美歐市場,欠缺商業可行性,就很難支撐下去。

二是3月7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三菱重工聯合開發最新主力運載火箭H3的1號機,從種子島太空中心升空後,因無法確認第二節火箭引擎點火,控制中心發出自毀指令,所搭載有紅外線感應器,可偵測天災、預警北韓飛彈的一枚衛星也跟著報銷。這次日本是想仿效馬斯克(Elon Musk)成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作法,捨棄以前火箭零組件都是全新研發專用品,而為追求效率、降低成本,電子零組件九成都來自汽車零件,雖讓成本降到先前的主力火箭H2A的一半左右,僅50億日圓,但卻無法順利將衛星送上軌道,這對期待擴大人造衛星發射業務的日本政府與產業界衝擊不小,也會推遲日本的太空開發戰略。

相對於客機、火箭的失意,日本在軍事部署上倒是非常迅猛。今年1月13日岸田首相在美國華府與拜登會談,即宣告要「根據日本歷史上創紀錄的增加防衛費與新國家安保戰略,來進行美日軍事同盟現代化」,這「現代化」有兩層意義,一是因應網路、太空新領域的現代戰爭;另一是進一步提升防衛力緊密合作。表面上,日本像是要應對中、俄、北韓的複合危機,但看它優先部署的地點、項目,即可知根本是衝著中國而來。

岸田一口氣買400枚戰斧

過去在美日同盟中「美國是矛,日本日盾」,但現在以中國軍力強大為由,日本得提高「貢獻」度。美日在歐巴馬時代就提過兩軍要「現代化」,但10年來都沒動作,如今為了要跟中國「戰略競爭」,美軍、日本自衛隊從司令部、通訊到彈藥都要做全然共通、相互為用的統合。另外,美方亦宣布2025年之前要在沖繩部署新整編成的精銳「海軍陸戰隊濱海作戰團」(MLR),該部擁有反艦飛彈和防空能力,讓美軍在日本領土上握有更強悍的火力。

而近期日本最大手筆的項目是,2月27日岸田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宣布,要向美國購買最多400枚戰斧巡弋飛彈。日本打算今年內與美方簽契約,2023年的防衛預算,單是此一項就編了2113億日圓,2026、2027年就要部署在神盾艦上,作為打擊敵方飛彈發射據點,行使「反擊」的手段。日本是看上戰斧最新型射程1,600公里以上,朝向地面目標低空導引飛行,可避開敵方迎擊的特性。美國政府原本只允許提供英國與澳大利亞戰斧飛彈,此次是岸田政府主動表示要取得整體迎擊、反擊的「統合防空飛彈防衛」。

日本政府解釋,反擊能力不單是遭受到直接的武力攻擊,在生存危機事態下也可以發動。當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被其他國家武力攻擊,如判斷該事態會威脅到日本的安全或生存,就可以集體自衛權來反擊。岸田基於國安未說明具體事例,但「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應該指的就是美國。台灣與日本沒有外交關係,但若日本擴大解釋「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不無可能伺機越俎代庖。

再者,日本為強化西南島嶼的防禦,3月已在距離台灣很近的石垣島新開設駐屯地,開始入駐包括輸送飛彈裝置車等約200輛自衛隊車輛,警方也出動排除當地的抗議民眾。日本預定在石垣島部署570位自衛隊員,還會安裝「03式地對空飛彈」及「12式陸基反艦飛彈」。這不像是防衛,而是在為戰爭做準備吧!

岸田印太基建援烏大撒幣

然而,正當日本落實這一連串軍事部署之際,2月下旬大陸外交部發表了《全球安全倡議: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國方案》,不僅戳破美、日經常嚷叫的「中國威脅」,還提出和平解決爭端之道。3月7日大陸外長秦剛在人大記者會上表示,中日關係要言而有信,遵守「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重要政治共識,同時應以史為鑒、維護秩序、互利共贏。這些對日本皆非難事,關鍵在願不願意做。

3月10日,中東兩大宿敵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在北京宣布和解並恢復外交關係,中國在中東問題上取代了美國,令日本朝野大感震驚。

3月20日,在印度訪問的岸田宣布,2030年之前官民合作投資至少750億美元,支援印太地區開發中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基礎建設。岸田隨即學拜登秘密取道波蘭再轉往基輔,21日會晤澤倫斯基,成為二戰後日本第一位訪問戰區的首相,此舉引發俄國派戰略轟炸機巡航日本海。岸田繼2月給予烏克蘭55億美元人道援助,再追加5億美元的支援。日本這一系列的內外動作,無非是在為美國霸權的延續添柴澆油,畢竟日本被美國套上緊箍咒已逾77年了。。

週四, 30 三月 2023

俄烏戰爭原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浩劫,卻因為國際政治的利益衝突及政治人物的私心,導致戰火一發不可收拾。俄烏開戰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0至22日應邀赴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終於讓俄烏終戰露出曙光。

2022030158408327

俄羅斯與歐洲國家關係

俄羅斯領土跨越歐亞兩洲,但俄國始終以歐俄為重心,並一向以歐洲人自居。18世紀時,俄羅斯在彼得大帝的統治下國力鼎盛,成為歐洲列強之一,與歐洲其他國家往來密切,俄國宮廷甚至崇尚使用法語。

1917年俄羅斯發生共產革命,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與歐洲國家漸行漸遠。二次大戰後,蘇俄乘機赤化東歐國家,與中西歐國家壁壘分明,更組織了華沙公約集團,與美國領導的北約集團軍事對峙,此即所謂的美俄冷戰時期。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關係跌入谷底。

1991年蘇聯解體,華沙集團隨之解散。東歐國家相繼民主化後,俄羅斯不再成為歐洲國家的宿敵,也試圖與歐洲國家重建正常關係。然而,美國主導的北約並未相應解散,仍然對俄羅斯保持戒心。即使俄羅斯不可能再度主動侵犯歐洲國家,但在美國的影響下,俄歐關係始終未能完全正常化。美國主導歐洲國家的外交動向,種下了俄烏戰爭的遠因。

戰爭源於俄國感到威脅

表面看來,俄烏戰爭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羅斯是戰爭的發動者,烏克蘭是受害者。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致譴責俄羅斯,對俄祭出一系列經濟制裁,同時大力軍援烏克蘭,試圖逼迫俄羅斯撤軍止戰。

但是,俄國總統普丁否認有侵略或占領烏克蘭的意圖。在普丁的認知中,俄國僅僅要求北約停止向東擴張,特別是要向俄羅斯保證,烏克蘭永遠不會成為北約的成員,以免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普丁也要求烏克蘭改變「去俄化」、「親美抗俄」等作為,並停止迫害烏東頓巴斯地區的俄裔人口。

但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美國及歐盟國家為後盾拒絕妥協,不僅堅持加入歐盟,甚至希望加入北約。這使得俄羅斯去年2月24日發動軍事攻擊。

歐盟國家在開戰前後作為

俄烏開戰前,俄國軍隊在烏克蘭邊境集結。法國總統馬克宏於去年2月7日親往莫斯科見普丁,試圖勸阻俄羅斯發動軍事攻擊,並於2月8日在基輔面見澤倫斯基,嘗試尋找出和平方案。但其外交斡旋未能阻止戰爭爆發。

俄烏開戰後,馬克宏並沒有放棄勸和的努力,仍然在俄烏之間斡旋。可惜的是,俄烏堅持己見,使馬克宏的努力徒勞無功。更可惜的是,馬克宏未能堅持勸和不勸戰的意志,轉而支持歐盟國家追隨美國譴責俄羅斯,祭出制裁,並軍援烏克蘭。去年6月16日,馬克宏與德國總理蕭茲、義大利總理德拉吉,一同前往基輔,與澤倫斯基見面。這是俄烏戰事爆發後,歐盟國家領袖首度聯袂親訪當地,目的是為了展現歐盟國家援助烏克蘭的決心。

歐盟國家持續援助烏克蘭,表面上看來是維護國際正義,實際上可能是不得不屈從美國施加的壓力。

以戰止戰悖離歐盟精神

俄烏開戰以來,美國不斷增加對烏克蘭的軍援,顯然是試圖以戰止戰,逼迫俄羅斯撤軍。但是,以戰止戰是否妥適值得商榷。由於戰火是在烏克蘭境內進行,已經對烏克蘭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損傷。對烏克蘭而言,當務之急是停戰,而不是加入歐盟,甚至北約。而歐盟國家持續軍援烏克蘭也違背了歐盟的精神。

歐洲歷史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20世紀歐洲地區又發生兩場大規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又稱歐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兩次大戰,歐洲人才痛定思痛,真正醒悟,決心以合作代替對抗,以和平取代戰爭,因此產生了「歐洲統合運動」(European Integration)。

歐洲統合運動是「成員廣化」與「統合深化」並進。歐盟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實現了歐盟精神: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相互妥協、建立共識。歐盟決策的形成是成員國多方協調、相互妥協,以共識的方式做成決定。如果各方對某一議案歧見甚深,暫時無法形成共識,歐盟就會暫時擱置該議案,決不宣布協商破裂,更不會訴諸武力。

如今歐盟已運作成熟,其最大成就是在歐盟的架構下,將成員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以確保永久和平。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就。可惜的是,歐盟國家在俄烏戰爭中未體現歐盟的精神。

習近平為謀和促談訪俄

俄烏開戰後,在各方調停謀和毫無成效之下,俄烏都期待中國大陸發揮影響力,促使雙方止戰和談。這是因為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烏克蘭都維持著良好關係,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因此最能獲得俄烏雙方的信任。大陸外交部表示,習近平3月20日訪俄是為和平而去的。此話充分顯示大陸以和為貴,而勸和不勸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3月21日,習近平與普丁在會面後簽署了聯合聲明,強調「通過合談解決烏克蘭危機」,讓俄烏開戰以來首次露出一線曙光。

歐盟內部不會發生戰爭,卻持續軍援烏克蘭,使戰爭不斷升級。歐盟國家沒有實踐歐盟精神,採取了與和平背道而馳的作為,與中國大陸謀和的努力相較,顯得格外諷刺。

(作者係退休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