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13 九月 2023

2016124033

今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150週年誕辰,中共當局於前一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高規格舉行紀念大會,習近平發表長篇講話。台灣官方反而未有相關活動,似乎遺忘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令人不禁興起「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感觸。

在海峽此岸,當前憲政體制賴以運作的一部中華民國憲法,制定迄今歷時整整70載,其前言記載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而制定,要「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觀諸近代史頁,孫中山先生於1911年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當時,台灣尚在日本殖民統治中。中華民國憲法於1946年制定,翌年12月25日開始施行,其時台灣已回歸中華民國領土,與大陸各省同為憲法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1949年國府遷台,統治權所及僅剩台澎金馬一隅;中華民國至此換了新的面貌。

在海峽彼岸,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新中國,更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其統治權則不及於台灣。可是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迄今仍刻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頌辭。從而可見,孫中山乃是海峽兩岸共同尊崇的一代偉人,這不正是雙方可以共存共榮的象徵嗎?

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90周年誕辰,毛澤東曾發表一篇〈紀念孫中山先生〉專文,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事物總是發展的。1911年,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45年之後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中國人在國際交往方面,應當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中國大陸如今真的已經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了,於兩岸互動之際亦應展現「謙虛」風範,且要對全世界人類做出更多貢獻。

誠如毛澤東所說:「事物總是發展的」。在兩岸關係上,北京當局何妨展現新的思維,面對中華民國政府在台澎金馬存在的現狀事實。台灣方面也應當尊重歷史文化的根源,拋棄「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相惜相攜。這是海峽兩岸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的積極意義所在!

週三, 13 九月 2023

2016124032

2016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竟然是美國民謠搖滾(folk rock)曲風的首創歌手/詩人/作詞作曲家Bob Dylan,雖出人意料之外,但也沒有多少人認為這個獎頒得不對。搖滾音樂工作者獲得諾貝爾肯定,Bob Dylan算是開了歷史先河。

Bob Dylan本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他早年混迹紐約走唱於格林威治村各民謠酒館時,被某一專為各主力唱片公司發掘人才的大咖賞識,推薦給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後他改名展開歌唱生涯,並發行專輯唱片,很快便得享大名。之所以用Dylan為名,他表示是對著名詩人Dylan Thomas的仰慕。

Dylan1941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鄉村猶太移民家庭,因酷愛鄉村(源自歐洲移民原鄉的傳統曲調)民謠與藍調,影響他走上融合這兩種音樂格式的自我風格之路。檢視Dylan崛起的經歷,可以知道他跟多數希冀成名的鄉下青年一樣,携帶吉他與口琴漂流到城市,展開輾轉在可磨練歌藝與發表個人作品的街頭巷尾「音樂酒館」,賺取微薄工錢租房餬口,心中盼望着機會降臨。

Dylan除了翻唱一般美國人熟悉的鄉村歌曲,還發表了他還不太成熟的早期作品。Dylan的歌喉並不出色,但他的歌曲具備兩大優勢,一是歌詞(Lyrics)反映/嘲諷社會現實,吐露美國偌大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宰制下各類「邊緣人」的自省、怨嘆與抗議。二是其作品音樂結構(Melodies)平易流暢,唱功與歌喉有水準的歌手或樂團,翻唱他的作品都能有優於原唱的成績。這樣便起到對雙方都大大加分的作用。Dylan也偶爾為某些人寫歌,發行後在排行榜上也締造佳積,證明他在作詞作曲及了解詮釋者技巧方面的精準上,確有充沛的才華。

Dylan成名後推崇鄉村民謠資深草根歌手Woody Guthrie,引為他的精神導師,甚至以繼承人自許;他也十分欣賞Joan Baez,二人曾為愛侶。有評論認為,Dylan因仰慕Baez的歌喉與反戰、反體制的另類風格,在陷入戀情後分享了她的意識形態,但二人的關係只維持了兩年,Dylan與她分手後立即娶了年輕美麗的模特兒。更有意思的是,Dylan在他2006出版的自傳《Chronicles, Volume One》書中,否認他是有立場的反體制主義者,他從未跟那些人結為伙伴,他本人乃是高度認同個人主義價值與祟尚自由主義的美國人,毫無充當神秘隱喻的先知或彌撒亞的企圖。

Dylan在1970年得到普林斯頓大學音樂博士頭銜,今年又獲諾貝爾文學獎,筆者認為是因為他復活/現代化了傳統西方文明史中的遊吟詩人古風,在混亂徬徨的現代人的生活中,注入安慰與內省。

(作者係本刊主筆、退休教授)

週三, 13 九月 2023

2016124031

風帆與風幡,弘一大師您的袈裟

如何引領鄭和下西洋時迷失於陸地的水手或逃兵

他們的亡魂,回來看望

泉州,五百年前世界第一大港

茶葉、絲綢、陶瓷,百千萬噸航向世界

百千萬艘帆船繞過印度洋,繞過中亞

抵達非洲東岸,再回航

帶回來貿易與和平,帶回來摩尼教

伊斯蘭與回教,在我們中土,隨緣相安

鄭和下西洋第七次以後就再也沒有迴響,與答案

被放逐的皇帝,或被追捕的囚犯

都成為閉關封疆的替詞

北方的長城隔離了草原的波濤

也壓抑了海洋的思潮

明教與明朝,小說與史實

在這裡巧合的相遇,有我們的想像與期待

和平與互信,貿易與互利

這樣,從泉州來到晉江

我走過了二百年的路,鞋子張嘴歡呼

終於來到世界第一大鞋都,很難相信

每年30億雙鞋如何走向世界,走過

海上與陸上的絲綢之路,到此—

我必須駐足,必須思索,必須憂懼

在此,施琅宅祠,閩南三合院的門口

駐足,凝思,昨夜

在一大群閩南三合院古建築的巷弄裡

在凝固的又似翻飛的簷角,節麟疊浪下

聆聽南管南音,音樂的活化石

從魏晉南北朝傳下來三百年,至南宋

偏安的南宋,再相傳下來的樂音

穿插在掌中木偶戲的上上下下

這戲在訴說龍山寺的因緣─

唐山過台灣到艋舺,從前的渡頭

艋舺,龍山寺的信眾,似乎已不再思想起

晉江的慈航,他們在島上

築起本土自主的信仰,彷佛

可以永遠抵擋戰爭的因果

這戲,歹戲可以拖棚,戲碼要改了嗎

緊湊翻滾的鑼鼓,如何能取代

真槍實彈的戰爭,這戲,木偶換了幾次

輪到誰要上台,誰要掌控

誰就面對歷史的現實與殘酷

面對你,施琅,我必須憂懼

海峽兩岸的波濤一直不平靜

你那次渡海到台灣時遵守承諾沒有殺戮平民百姓

你的子孫是清朝第一清官

他如何審判歷史的乖張與弔詭─

面對新立的海洋法公約與國際法

面對霸權的航母仍堵在太平洋

他們說自由航行也要自由橫行並挾持著,應用著

因腐敗被割捨出去的孤兒,以怨懟的眼神回視

這百年心靈的傷痛,似乎只有時間

與和平的環境可以療癒

戰爭還沒有結束,在圍頭村遺址

823炮戰後,殘牆破壁只留一個樓房

彈孔如淚痕,彈坑如墳穴

歪嘴的窗戶斜眼的士兵

在這裡戰爭被一時定格,是靜態的皮影

她用彈殼做成有光的吊燈,用彈片磨成有用的菜刀

戰爭的屍骨,死了才有作用,才使人復活

想想那句道德經裡「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用盡五十年,這村莊才徹底改頭換面,才得以小康

當年沒死的夫妻,相扶在前領路,後面

已死的幽魂聽見海浪轟擊岩壁,就驚惶

化成海風中的樹影,風沙,與泡沫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上。」

內戰還沒有結束,和平的路那麼遙遠

在海底樹林化石海岸,一萬年前

海底是樹林,有一條古道走向澎湖

那隻日月潭水下挖出的長毛象

一定記得那條走過來的古道

如何再等一萬年,海峽露出丘陵和草原

兩岸有路相通,有話可說,有情可愛

但現在,是休漁期,春夏相交

黃魚與帶魚準備產卵

魚船暫停港口,相繫相靠摩肩擦踵

但平靜的海上,有軍艦緩緩駛過

沒有國界的魚,沒有國界的雲

永遠無法瞭解人類的權慾

然而晉江詩人蔡其矯那樣寫海浪

「沒有一個統治者可以掌握它」

海浪是另一種形式的水,它要往上爬

但曾經謙卑的往下流,因為力量而變化

而海浪卻是界限分明的圍著海岸與國界

拉美詩人聶魯達就說:海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線,誘惑著,又圈圍著人類的慾望

海浪,例如陶瓷迸裂的聲音

海浪,例如成群的海鳥啄著礁岩的蜂巢

又如絲綢還在陽光中千針萬針的穿梭,在風中撕裂

成千上萬的蝴蝶與蜜蜂糾纏著翻滾著

踏著海浪從生到死的,英雄與孤魂們

西方神話的尤里西斯、奧德賽、特洛伊戰爭不在東方

鄭和下西洋時在陸地上迷失的水手與逃兵

幽魂踏著海浪才能回歸自己的故鄉

回來看望

泉州,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

晉江,現在世界最大鞋都

註:2016年2月24日福建作協邀請參加泉州文化節與晉江詩歌節,至施琅宅祠參訪,時值美國航母未經通告駛進中國南海領域,台灣又一次政黨輪替,海峽兩岸局勢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有感而詩。

週三, 13 九月 2023

中國大陸目前正在擴編火箭軍,積極部署高超音速飛行器,以穿透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遂行戰略核打擊。以目前的國防預算,持續投資五年後即可建立威懾力強大的戰略火箭部隊,嚇阻或摧毀任何可能的軍事威脅。

2016124030

習近平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以後,解放軍火箭軍(二炮)部隊的戰略打擊力量及應急作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過去40個月中,新裝備的東風-31乙,東風-41,巨浪-2甲等幾型戰略洲際導彈都做過相當多次成功的試射,基本上都已經完成性能要求的驗證。被國際戰略專家們稱作大國博奕遊戲規則改變者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在過去30個月中做了密集測試。接下來可能就要進行大規模擴編列裝,這些新型號的戰略洲際導彈將大幅提升中國的戰略打擊能力。

2016年4月24日,中國大陸進行了第7次DF-ZF高超音速飛行器(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WU-16的試驗。根據美國五角大廈的報導,導彈在大陸五寨基地發射,沿大氣層邊緣向西飛行了數千公里,最後擊中大陸西部的目標。飛行時速高達6馬赫至10馬赫數(6400至11000公里/小時)。

未來中國大陸可以利用高超音速飛行器投送核子彈頭,穿透美國日益嚴密的導彈防禦系統,遂行戰略核打擊。也可以利用高超音速飛行器投送傳統彈頭,在一小時內進行全球打擊(Global Strike)。這些科研成果具體展現了中國推動戰略打擊能力現代化的決心。

由於高超音速飛行器展現的飛行高度、速度以及靈敏的高機動性,使得美國花費了巨資所部署的多層次反導防禦系統,已經無法有效攔截。五角大廈將於明年開始編列巨額經費,試著尋求其他的應對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已經證明,可以在五馬赫至十馬赫的高速飛行中進行極為敏捷的空中機動。這對移動目標如航母戰鬥群將構成極大威脅,也讓「彈道導彈打航母」變得更為具體可行。

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內大氣層的滑翔,至少可讓導彈射程增加三分之一,若以射程8,000公里的東風-31或射程10,000公里的巨浪-2甲為例,如果配置了高超音速飛行器,它們的射程將分別增加至超過10,000公里或是14,000公里,打擊範圍將可到達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及各主要城市。

中國東風-31乙,東風-41等幾型戰略洲際導彈最新的發展,除了在多彈頭分導投送、射程及精確度等性能上有所精進外,另外一個主要進步是導彈發射車的改進,公路機動導彈發射車已達動力車頭與拖車一體化,有利於導彈發射車的全地形機動,導彈進入預先規劃的發射陣地後,可在極短時間內豎起、發射,大幅縮短導彈發射的準備時間。

解放軍同時正積極研製「火車機動型」東風-31和東風-41洲際導彈,發射方式是借鑒前蘇聯SS-24洲際戰略導彈搭載在鐵路系統上的概念,可直接從火車上豎起發射。目前這種東風-31T (T代表火車)已多次在鐵路發射車上試驗。火車運載的東風導彈移動時,時速超過100公里,可大幅增加它的存活率。

分布在華北太行山脈的「地下長城」核武基地,建有數以百計的導彈發射陣地,公路機動的戰略導彈可在隧道內機動。準備就緒後,一出洞口就可以立即將導彈豎起發射;或是機動部署在中國遼闊廣袤的高山叢林中。

導彈數量不足構成威脅

美國的《中國軍力報告書》經常質疑中國到底有多少洲際戰略導彈能對美國造成威脅。俄羅斯媒體也曾調侃地說:「中國不足百枚的洲際導彈,相對於俄羅斯,只能算是個侏儒,根本無法構成戰略威懾。」更遑論中國一直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政策,這更讓美國無懼於中國的戰略核威懾。

今年春節期間央視報導,解放軍的火箭軍經過日夜奔襲後到達陌生地域,進入陣地整備後再發起導彈攻擊。有戰略專家質疑,這種模式極像傳統野戰炮兵的戰法,在太空衛星嚴密監視下,其存活率令人堪虞。

現在美國決定在韓半島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更讓中國戰略打擊增添了變數,這樣不但提升了對中國導彈攻擊的早期預警能力,而且增強了對中國導彈朝第一島鏈及美國本土飛行時的攔截能力,讓中國感到十分困擾。

俄羅斯非常注重導彈部隊駐地的分散及隱蔽,平時都駐防在較偏遠的地區,機動導彈發射陣地都不會離駐地太遠,發射陣地採用狡兔三窟的方式進行偽裝與隱藏,鮮少讓民眾知曉或接近。與中國大陸不同,俄國導彈不會採用彈頭與彈身分開,發射前再加以組裝的方式儲藏;並且經常保持三分之一的戰略打擊部隊,隨時保持在戰備值班的狀態,接獲作戰指令後可以在30分鐘內將導彈發射出去。

烏克蘭危機期間俄羅斯提升了戰略打擊部隊的戰備層級,至少保有六成以上,大約有近千枚戰略導彈處於30分鐘臨戰的警戒狀態。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作戰準則、指管通情系統及臨戰時的作戰指揮模式,值得解放軍參考。

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為美國空軍研發的FALCON模型計算,如果美國率先對中國進行第一波核打擊時,中國至少需要部署超過600枚洲際導彈這個「基數」,才有機會對美國的攻擊進行有效反擊,成為一支真正具有戰略威懾能力的核打擊力量。

中國將擴編火箭軍

根據戰略核武專家的估算,製造一枚東風-41洲際導彈的費用為1億美元,組建10個導彈旅120枚導彈的費用約為120億美元。同樣,以每枚東風-26長程導彈的製造費用為5,000萬美元估算,估計組建20個導彈旅240枚導彈的費用約120億美元。

中國大陸今年的國防預算約為1,430億美元,倘若以五分之一的經費(約283億美元)專門作為火箭軍擴編的特別預算,持續投資五年後就可建立一支威懾能力強大的戰略火箭部隊。到了2021年的時候,中國將可有近60個洲際戰略導彈旅,擁有700枚能打到美國全境的洲際導彈。擁有超過1200枚長程導彈可以覆蓋整個歐亞大陸及澳洲的戰略目標,另外,還可有數千枚中、短程「核常兼備」的導彈,這支戰略導彈部隊足以嚇阻或摧毀任何可能的軍事威脅。

核潛艦的二次核打擊

由於潛艦的隱匿性,海基戰略核導彈力量一直被核武大國作為最依賴的二次核打擊力量。中國目前已擁有四艘094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艦,每艘潛艦可以攜帶12枚洲際戰略核導彈,核武專家估計,依照彈頭威力大小可投送144枚或192枚核彈頭,足以摧毀全美人口超過50萬人的城市。

如果晉級導彈核潛艦裝載的是經過升級後的巨浪二甲增程洲際戰略核導彈,潛艦在夏威夷以東海域,就可發動攻擊打擊全美各大城市。中國規劃未來再部署6至8艘的096型戰略導彈核潛艦,預估中國最終將部署12艘戰略導彈核潛艦。

中國現在面對著十分嚴峻的安全威脅,總結國際戰略學者對中國戰略威懾能力的看法,及其所提出了若干質疑,他們的共識是,數量龐大的導彈部署和實時監測的空天預警系統是中國戰略嚇阻致勝的關鍵。

若以中國大陸現有的國防經費,想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戰略核威懾力量並不困難,習近平曾經說過:「打鐵還須自身硬」,中國的和平崛起還須仰賴堅強的實力作後盾,如何建立一支強而有力的核嚇阻力量,就端看主事者的意志與決心了。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週三, 13 九月 2023

馬英九在東吳大學講《台灣的國際法地位》受到關注,但筆者以爲馬教授未對「台灣地位未定論」作出最充分及有力的駁斥,有必要再援引相關國際法加以補充。

2016124029

9月26日,馬英九前總統以教授身分在東吳大學講《台灣的國際法地位—392年大事記(1624-2016)》,聽眾踴躍。筆者認為,馬教授的論述基本上符合歷史事實和國際法,但他對歷史上涉及台灣法律地位的許多問題不是採取輕描淡寫便是有意回避,給人政治考量高於學術堅持的感覺。特別是針對「台灣地位未定論」所堅持的「日本在戰後所訂條約中只是提到『放棄』台灣,並未明言『歸還』中國」的論點,馬教授並未從國際法的角度作出解釋和回應。針對此重大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援引相關國際法作出有力的駁斥,並以此就教於馬教授。

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

關於台灣的法律地位也即是主權歸屬問題,本來在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開羅宣言》中已明言將之歸還中國。然而,自從二戰結束以後,却不斷有人提出爭議。據近年出版的《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丘宏達編輯、陳純一助編)披露,早在開羅會議期間,出席會議的中、英代表曾就台澎等地歸還中國問題發生過爭拗。是次會議於1943年12月26日下午3點半舉行。當時,英國代表主張將公報(即《開羅宣言》)中之台澎等地歸還中國的字樣,改爲「當然由日本放棄」,經中國代表反對才維持原案。開羅會議期間,英國外交部次長賈德幹有關滿洲、台灣「必須由日本放棄」,而不必明言歸還中國的議論,實為日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之濫觴。這也是為什麼馬教授要著重闡明《台灣的國際法地位》,以及筆者要對他的論述做出補充說明的緣由。

筆者認為,有必要從客觀性與學術性的角度,秉持價值中立的立場,從中、日的近代史及相關條約入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做進一步的剖析,力求取得公正客觀的評判。

《馬關條約》對台的處置

台灣及其周邊島嶼和澎湖列島原為中國領土。1894年日本因急欲占據朝鮮,與朝鮮的宗主國中國爆發武裝衝突(史稱「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簽訂議和條約(即《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的主權和治權(即領土主權和地方管轄權)永遠讓與日本。由於《馬關條約》是中日之間處理戰爭結果的條約,屬於國際法上「處分條約」性質。當日本於1895年6月占據台灣實現中日之間的主權轉移後,《馬關條約》即因履行而失效,自此台灣即屬日本領土。中國如欲取回台灣,必須與日本再次簽訂「處分條約」。

國際法上的條約可分為兩種:立法條約與處分條約。所謂立法條約是指由締約國長期樹立行為規範的條約。此種條約在本質上都有一段較長的有效期間。處分條約目的在於解决或處理特定的事件或問題。因此,處分條約在性質上一經履行即無存在價值而喪失效力。立法條約往往由締約國經雙方協商而訂立,多屬平等條約;處分條約則不同,締約國的某一方常常是在不自願甚至被迫的情况下簽約,因此,對於不自願或被迫簽約的一方來說,處分條約通常都被視爲不平等條約。

日本通過《馬關條約》這一處分條約取得台灣的領土主權,該條約雖於1895年6月以後失效,但日本取得對台灣的領土主權這點,並不因《馬關條約》的失效而受影響。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具法律效力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是非正式的對日條約,但它規定了日本必須承擔的義務(即日本必須把東北、台灣、澎湖歸還中國及給予朝鮮獨立等),其法律意圖非常明確,因此,筆者給《宣言》和《公告》下的定義是:一個具有「造法」(Law-making)性質的國際協議。所以《宣言》與《公告》的法律效力是不容置疑的,否則它便不會被戰後各類對日和約所遵循。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產生的法律效力,在1945年9月2日簽字的《日本投降書》中獲得落實,該《降書》第6條寫道:「余等兹為天皇、日本國政府及其後繼者承允忠實履行波茨坦宣言之條款」。(《國際條約集1945—1947》,112—114頁;或見《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930頁。)同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正式收復台灣,對台灣、澎湖列島行使主權。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國政府投降的陳誠將軍,當即宣布:「從今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恢復對台灣、澎湖列島行使主權,是《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國際法上產生法律效力的結果,並且通過《日本投降文書》做出的承諾獲得落實而產生對日本的拘束力,從此,日本再也不能在台灣、澎湖列島行使主權。台、澎的主權事實上已回歸中國,至於日本向中國交割主權的法律手續,當然必須通過雙方簽訂一項處分條約來完成。這項處分條約即是1952年的《中日雙邊和約》。

《中日雙邊和約》確定台灣歸還中國

由中華民國台北政府代表中國,與日本國政府於1952年4月28日簽署的《中日雙邊和約》,無疑是一項與《馬關條約》相對應的對台灣、澎湖列島的處分條約。該條約性質完全與《舊金山和約》一脈相承,尤其是關於台灣領土主權的處置,其行文大致與《舊金山和約》相同,即有「日本放棄」的文字,沒有「歸還中國」的明文,但這並不影響台灣、澎湖列島、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的領土主權由日本歸還給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律地位。關於這點,也是有國際法依據的。例如,《奧本海國際法》第1卷第2分冊第5章〈國家領土〉注303有謂:「不應認為,在條約或其他國際協定中對領土的處分,都一定採取割讓的形式……條約關於領土的規定可以不是割讓,而採取放棄主張,並承認另一國主權的形式。」

由此足證,日本對台灣、澎湖列島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採取「放棄」主張,實際上即是承認該群島主權歸屬中國的一種形式。這也是為什麼戰後日本出版的權威性地圖都將台灣、澎湖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標明歸屬中國的原因。換言之,通過《中日雙邊和約》,日本已從國際法定義上將台灣歸還中國。從此之後,日本對台灣已沒有任何法律的關係。中國對台灣的領土主權獲得事實和法理上的完全確定。又由於《中日雙邊和約》與《馬關條約》同屬處分條約性質,《和約》一經履行即告失效,但《和約》產生的結果則繼續存在,即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法律地位不變;因此,並不存在「台灣地位未定」問題。

對於台灣的法律地位,筆者認爲必須從《馬關條約》簽訂至二戰後的歷史事實及一系列條約文獻的法理去做評判,而不能光憑《舊金山和約》便下斷語,得出「台灣地位未定」的結論。須知,《舊金山和約》並非專門針對中、日,尤其是台灣問題,其內容取向和側重不辯自明。况且又無中國政府參加,該條約對處理中、日之間的「台灣主權歸屬」問題無直接的法律效力,不然便不會有《中日雙邊和約》的產生。

台灣的法律地位明確

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針對台灣法律地位問題的處置,《中日雙邊和約》的法律效力遠遠高於《舊金山和約》。自從1952年《中日雙邊和約》(日方稱《日華條約》)生效後,台灣在法律上已經成為中國的領土,同時也經日本政府所承認。這點亦可從日本法院在1956年12月24日賴進榮一案中所示:「在日本與中華民國關係上,有關台灣及澎湖諸島之歸屬已屬確定……至少可以確定昭和27年(1952)8月5日日華條約生效以後,依該條約,台灣及澎湖諸島歸屬於中國」獲得確認。

至於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在北京發表的《中日聯合聲明》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立場」,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日本政府「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立場」,而該條明文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也即是「使日本竊自中國領土如東北、台灣、澎湖等歸還中國。」因此台灣的領土主權無疑屬於中國,其法律地位是明確的。

(作者係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週三, 13 九月 2023

戒嚴時期,苦苓曾以托斯基為名,作者以史為鑑為名,在黨外雜誌對當時言論出版自由被壓制口誅筆伐。兩人都在中部筆耕舌耘,相知相惜,命運卻大不相同。

2016124028

托斯基是苦苓的另一筆名,戒嚴時期他在黨外雜誌寫嬉笑怒罵文章,極盡辛辣尖酸、挖苦之能事,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那就是苦苓。

曾一同去見李敖

記得那年,李敖在黨外雜誌上看到托斯基的文筆犀利刻薄,想見見本人王裕仁,就透過我予以引見。1985年某一天,兩家人相約自台中一道北上,抱著朝聖的心情到敦化南路李敖家,剛好黨外人士顏錦福也在場,於是四個人合照了一張照片。

由於當時我倆的小孩都還很小,又十分頑皮好動,大人忙於聊天暢敘,小孩竟玩得不亦樂乎,把一向乾淨、整潔的李家,搞得天翻地覆、慘不忍睹。據後來李敖說,簡直像發生一場大地震,我們走後他花了好大一番勁才整理妥當。

苦苓的托斯基時代

苦苓原名王裕仁,父親東北人,母親台灣宜蘭人,是我台大學弟,只是不同科系,他唸中文系,我是歷史系,有一段時間兩人都在台中縣的私立高中任教,他住烏日,我住大里,兩人也都常在黨外雜誌撰稿,賺點外快。我筆名史為鑑,他則以托斯基在一家雜誌寫「托斯基萬歲」專欄,後來鄭南榕透過我高薪將他挖來《自由時代》寫專欄,當時他已經以「苦苓」在文壇鵲起,還擔任《明道文藝》的總編輯,他不想洩漏真名,因此每周都透過我親自送稿去雜誌社。

當時我每週週末上完課之後,立即搭乘國光號北上,為鄭南榕所經營的時代出版社編輯《時代系列叢書》,苦苓就交代夫人蘇玉珍女士在台中公路局車站轉交稿件。後來出版社還集結出了專書─《托斯基萬歲》,鄭南榕給了苦苓一筆豐厚的稿費,苦苓為了酬謝我送稿辛苦且保守秘密,兩人還去瘋狂地花天酒地一番。

我和苦苓都住在台中縣,近在咫尺,因此兩家過往甚密,有時懶得做飯,舉家就到對方家吃飯。苦苓只有一個兒子,父子長得十分相像,長相和個性簡直是苦苓的翻版,而年齡又和我兒子相仿,兩個小鬼玩起來可謂地動山搖。因為我倆都在鄭南榕和吳祥輝所辦的雜誌寫稿,因此每逢農曆過年,兩位到了台中,都會到兩家拜年,有時拜完一家,就一起到另一家,大家聚聚聊天泡茶,十分愜意。當然最高興的是兩家小孩,因為都會收到一筆不小的紅包。

苦苓成為暢銷作家之後

苦苓一向幽默風趣、譏諷伶俐,文筆又平易近人,頗受莘莘學子歡迎,有一段時間其著作經常上暢銷書排行榜,每家書店都擺在醒目的位置,也往往一夜之間就全數銷售一空。後來苦苓以幽默風趣轉進電子媒體,擔任節目主持人,收入倍增,加上生性愛玩又喜好美色,結果鬧出離婚事件,前妻還出版了《一個作家的死》,加以影射醜詆,對他打擊甚大,搞得苦苓只好退出電子媒體,其著作也全數被退貨。苦苓從此埋名隱居,不問世事。

事隔多年,有一次我和家人同遊烏來,在內洞瀑布底下發現一位坐在折椅上埋首閱讀的奇人,外甥眼尖當場識破。眼見多年不見的好友,就立即上前關心問好,想不到竟然冷淡到不願多說一句話,與當年熟絡熱情,簡直判若兩人。不過,兩年後,我利用暑假偕內人到武陵農場度假,碰巧又遇到在那兒當解說員的苦苓,當晚同桌一起用餐,有說有笑,一如當年,原來他已走出陰影恢復元氣。

我因在私立高中擔任文史教師,常為黨外雜誌寫稿,又熱衷於黨外活動,讓情治單位十分感冒,屢次透過校長規勸警告,終於在解嚴前三個月,被以不續聘趕出校園。當時我向媒體透露,將推動教師組工會以保障教師的權益,那時對我極為關切的苦苓,告以《工會法》第4條限制軍公教不能成立工會組織,必須另闢蹊徑,所以才有教師人權促進會的成立。但很遺憾的是,一直關心我、支持我的好友-苦苓和林雙不,始終未入會。

離開學校後,我先忙於教師人權運動,苦苓則搖身一變成為電視台名節目主持人,從此兩人漸行漸遠,鮮少往來。離開校園六年後,我又考取教師甄試回到校園,平日在校辛苦舌耘,偶而筆耕針砭時政,目前已自杏壇退休,過著閒雲野鶴般的退休生涯。苦苓也已從絢爛歸於平靜,擔任武陵農場雪霸國家公園生態解說員,每天徜徉於森林原野,與野生動植物為伍,倒也十分愜意!最近還傳出他再婚的消息,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日子,在此祝福他倆永浴愛河、白頭偕老。

(作者係退休中學老師、曾任教師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週三, 13 九月 2023

台灣設計界戰將程湘如將過去40年的設計實務經驗,從企劃、定位、策略到設計、提案、執行等過程撰寫成書《把土里土氣變揚眉吐氣》,當作送給自己60歲的大禮。她毫無保留地公開商品設計「成功方程式」,令後輩敬佩。

2016124027

程湘如近40年來以設計創意成功行銷在地產業,不僅職場上有一片天,還有強烈的使命感,在南北各大學專兼任16年,目前仍是廈門大學客座教授。然而,再多的成就也比不上因為設計行業認識另一伴—曾任蔣經國先生內衛區隊長、前國安局退役上校李天鐸。她開玩笑,「李天鐸是花了70萬才認識我」,原來有飾品公司找程湘如設計產品,李天鐸因為投資70萬成為公司股東,兩人因而相識交往結婚。

以妻為榮的李天鐸有感而發,「跟湘如認識相處以來,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個這麼苦的行業叫做設計業,工作起來沒日沒夜的,看她這麼堅持,我只有一句話,就是永遠支持她。」

程湘如不捨晝夜的工作態度讓她得到一個綽號「不鏽鋼」。因為她對於長官交付的任務,一定竭盡所能達成,每次加班熬夜,她就邊唱民歌邊工作,從來不抱怨。雖然很努力,但在40年前以男性為重的社會中,遭遇許多委屈。她在初期選擇忍耐,常常以孟子之座右銘「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自勉,後來受不了,改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戰略回擊,「男性主管叫我不鏽鋼,表示我是能吃、能喝、能做、能說、能打的『永不磨損型不銹鋼』。」

形容自己是杯熱開水

程湘如形容自己是「熱開水」,可以給人泡好茶、泡咖啡,「不過若有人欺負我,我也會用熱水燙他們。」聽她這麼說,也就不難想像她是有話直說,不吐不快的人,雖然容易得罪人但也被封「設計界俠女」。她認為這種個性與自小成長於貧瘠的屏東鄉下有關,她住過坊山鄉、竹田鄉、內埔鄉,之後搬到屏東糖廠。在不斷的遷移中,她看著農民在太陽下揮汗,原住民及農婦帶著自家種的蔬果挨家挨戶敲門求買,這一幕幕在她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記,一顆濟弱扶貧的種子在她心中發芽。

長大後,她選擇到台北銘傳商專商業設計科讀書,三年求學時期的生活費全靠大她八歲的姊姊支援,「那時候平均一年回家一次,除了省車錢,也怕未來找不到工作,拚命於寒暑假期找打工實習機會。」程湘如21歲畢業後便決定留在台北打拚,她回憶當初的選擇,一來是因為設計在台灣剛萌芽,南部沒有發展機會;二來是為了避免讓軍管嚴的父親主導她的未來。「當年軍公教家庭生活清苦,我每月薪水除了要付房租和生活費,三分之一的薪水要寄回家。」

程湘如在畢業後幾年中不停轉換職場,歷經電影公司、傳播公司、廣告公司、設計公司等多元環境。她說,「一旦發現主事者觀念未能與時俱進,經面對面溝通而未獲改善,我就開始尋覓下一位智者。」她也因不懼改變,一路隨著市場需求,從企業識別形象建立、品牌建立、工藝產品轉型、鄉鎮特色商品輔導等,累積寶貴的工作經驗。

傳統加溫才有好作品

知名案例如擷取新北市29鄉鎮的特色納入設計:譬如永和以豆漿聞名,她設計「永和有一套」燒餅油條文具包;碧潭是北台灣知名風景區,她以碧潭吊橋為元素打造「風橋潭影」提袋。程湘如的設計長才亦深入大陸,曾應北京業者邀請以「皇城」概念設計潮服。她選擇文官一品的仙鶴補及武官一品的麒麟補為主圖案印在衣服正中央,讓上京遊客體會過去文武百官走在上朝大道的威風;也曾應重慶當局邀請,以當地重要的文化符碼「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為設計標的。她分析,「重慶大禮堂外觀結構很繁雜,主體的穹廬金頂脫胎自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正中的圓柱望樓是北京天安門的縮影,設計的時候必須在保持原貌再予以簡化,再透過色塊及線條表現它的層次變化。」

程湘如認為,兩岸同屬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圈,有語言及文化相容優勢,可惜華人長期以來視西方文化為主流,導致失去自我的文化自信,她認為唯有傳統文化的「加溫」,設計才有好氣色可言。

電影《一代宗師》中的靈魂人物「宮二」有句對白「我分分秒秒都保持練功狀態」。程湘如以此惕勵,隨時保持練功狀態,隨時帶著設計寶劍遊走各地磨刃,她說,「如果設計可以協助城鄉改變,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就是我從事設計最大的福報。」

週三, 13 九月 2023

此次全國人大釋法最重要的意義是,明確規定凡分裂國家、推行「港獨」的人,直接違反憲法和香港基本法,沒有資格參選和擔任基本法規定的公職;「一國兩制」下沒有「港獨」的空間。

2016124026

11月15日下午,香港高等法院就香港行政長官及律政司提請的「青年新政」候任議員梁頌恆、游蕙禎宣誓無效、取消議員資格司法覆核案做出裁決:取消梁、游議員資格。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恐怕是當初梁、游兩人始料未及的。

辱國宣獨惹社會公憤

10月12日,在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宣誓儀式上,「青年新政」候任議員梁頌恆、游蕙禎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標語,宣稱效忠「香港民族」,並將CHINA讀作「支那」,游蕙禎更爆粗口將REPUBLIC(共和國)讀作REFXXXING(髒話)。當天負責監誓的立法會秘書長陳維安表示不能為二人監誓,留待新當選的立法會主席重新安排。

10月18日上午,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裁定梁頌恆、游蕙禎等5人宣誓無效,但准許其於19日重新宣誓。對此裁定,香港特區政府立即表示異議。當天傍晚,香港行政長官連同律政司緊急入稟香港高等法院,要求覆核立法會授予梁、游等人重新宣誓的權利,同時申請臨時禁制令,要求禁止二人次日於立法會大會上再宣誓。法院當晚緊急審理此案,裁決不予頒發臨時禁制令,但接受司法覆核申請。

10月19日,立法會按照會議議程安排5人重新宣誓。在梁、游二人宣誓前,建制派議員集體抗議離場,導致流會,二人宣誓未成。此後二人又多次硬闖立法會,嚴重干擾立法會運作。

梁、游二人行徑也激起了社會公憤,香港各界人士紛紛發表聲明、示威抗議,並有20萬人網上聯署,要求剝奪這兩人的議員資格。多名法律界人士認為,梁、游二人言行屬於故意拒絕或忽略宣誓內容,依照法例,他們已喪失議員資格。其中有學者更指出,如讓二人再次宣誓就是縱容違法行為,嚴重損害中央及香港政府的權威。

主動釋法是權力也是責任

由於香港社會對基本法所規定的公職人員宣誓效忠制度存在爭議,香港法律界呼籲人大釋法明確相關規定,為依法處理立法會宣誓時發生的問題提供指引。香港社會也期待中央「該出手時就出手」,以遏制「港獨」思潮在香港謬種流傳、坐大氾濫。

11月7日,因應香港事態,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香港基本法第104條的解釋,明確規定凡分裂國家、推行「港獨」的人,直接違反憲法、基本法和香港有關法律,沒有資格參選和擔任基本法規定的公職;基本法第104條規定的「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既是宣誓必須包含的法定內容,也是參選或者出任有關公職的法定要求和條件;公職人員必須對國家效忠,是國際上通行的任職資格要求和條件,香港自然不能例外。

另外,此次釋法還明確了依法宣誓的具體含義和不依法宣誓的法律後果,明確了監誓人的權力和責任等。宣誓人如果拒絕宣誓,即喪失就任相應公職的資格。宣誓人故意宣讀與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以任何不真誠、不莊重的方式宣誓,也屬於拒絕宣誓。宣誓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定行為,宣誓人必須真誠信奉並嚴格遵守相關誓言,依法承擔違反誓言相應的法律後果。這些規定既符合有關立法原意,又有的放矢,擊中了「港獨」分子宣誓把戲的要害。

釋法與司法獨立並不矛盾

在人大釋法後,一些別有用心人士批評釋法「干預香港司法獨立」。對此,中聯辦負責人回應: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行使對基本法的解釋權,與香港法院依法行使獨立的審判權並行不悖。

11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的判決出爐。負責此案的法官區慶祥明確指出:基本法在香港相當於「小憲法」,地位在立法會之上;而全國人大釋法對香港具有不可違抗的法律約束力,各級法院都必須遵從和予以落實。他同時表示,就算沒有人大釋法,裁決的結果也會一樣。法律專家也指出,香港法院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做出判決,體現了司法獨立的精神;此次人大釋法只是對基本法第104條的細化和明確,並未介入個案的審判。

「玩過火」的梁、游二人收到判決後毫無悔意,提起了上訴,並寫信給外國政府告洋狀。不管兩人後面怎麼折騰,此次人大釋法及法院的判決,為今後處理同類事件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引,為「港獨」分子畫出了紅線,為「一國兩制」立下了規矩,為依法遏制「港獨」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武器。

(作者係《人民日報》港澳台記者)

週三, 13 九月 2023

蔡政府研議解禁日本核災食品進口,使得整個社會人心惶惶,民眾憤怒「為什麼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敢吃的東西還要進口?」過去執政黨口中的「程序正義」,更在這一次討論的過程中完全被踐踏。

2016124025

這一次政府計畫開放核災食品,引起社會各界撻伐,就連自家立委也看不下去出來嗆聲,畢竟核災食品是日本政府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可卻又強加在台灣人民身上,該付出代價的不該是台灣人才對。

核災食品誰敢吃

倘若真的開放核災食品大量進入台灣,一般小老百姓將很難分辨這些食品到底是哪裡來的,家庭主婦採買時會心生恐懼,更不用說在外打拚的年輕人幾乎三餐都在外面吃,不可能注意到店家所採用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安標準,更不用說萬一吃到核災食品要怎麼辦?

台灣有不少所謂的「哈日族」,從身上穿的到手上用的,再到嘴裡吃的,無一不是日本產品,不過,現在核災食品可能進口台灣,這些人也開始擔憂吃了可能對身體有嚴重影響,索性乾脆就不吃了,一來是不知道檢驗標準是否可採信,二來是許多產品走私入台,根本沒清楚標示產品來源,更有甚者是竄改產地標籤,這些問題確實造成大家都不敢吃了。

其實,連日本人對自家核災區食品都沒有信心,政府禁止高風險食品在市面上流通,業者也針對每項產品自主檢測以取信消費者,不過仍不敵民眾的憂心,甚至有廠商因此將「福島」改為「國產」,對自己的國民都不誠實,更何況是對台灣人?

程序正義不見了

這一次開放核災食品自然引起廣大社會討論,政府為了與社會進行溝通,接連召開公聽會,這本來值得肯定,可是,行政院食安辦公室、衛福部及農委會竟在三天之內,一口氣開了十場公聽會。如此倉促的過程,除顯現政府對此政策不夠慎重之外,也凸顯其蠻幹交差了事的心態,令人髮指。

政府這樣的態度引來各縣市首長的反彈,不但藍營首長不同意,就連綠營首長也看不下去,揚言將依循相關條例禁止福島食品進入縣市內。

蔡政府嘴裡的國際慣例不過是隨便講講,因為美國目前針對福島等14縣市仍舊是禁止的,即使這些產品在日本市面已可以流通。那些外國不敢吃、本國人嫌棄的產品,到底憑什麼要台灣人承擔?難道是台灣捐獻的地震賑災金還不夠多嗎?

政府講的科學證據,其實衛福部與農委會專家團赴日考察回來後,僅根據日本農水省的檢驗,就向國人拍胸脯保證沒問題,這種把關態度,實在叫人不敢相信。

過去蔡政府一再主打程序正義,這件事的處理態度及過程無疑是打了自己一巴掌,不僅公聽會上交差了事,至今還企圖不顧人民的反對聲音就進口核災食品,這與先前的「一分瑩」如出一轍,使當初支持民進黨的青年失望不已,如此態度下去,未來民眾還能信任蔡政府嗎?

利益要人命

民進黨一向持雙重標準來判斷事情,只要跟自己意識形態相符的,就以最低標準通過,例如民進黨在野時不斷反核能,還提出「我是人,我反核」,如今卻急著開放核災食品,不禁令人想到「不反核災食品,還是人嗎?」

猶記得國民黨執政時擬開放美牛,遭到在野的民進黨強烈反對,想不到自己一上台,竟馬上想開放美豬,如今又想開放核災食品,擺明是想拿國人健康作籌碼,來獲取政治上的利益交換。但我們要問,一個逼你拿人民性命作利益交換的日本政府,真的是我們可以信賴的友邦?

如果日本是真的可以信賴的友邦,那先前的釣魚台,到最近的沖之鳥礁,又是怎麼回事?台灣對日本一次次示好,每次災難捐出鉅額捐款,但換來的不過是委曲求全,如今還要賠上人民的健康財產安全。蔡政府若再持續以此態度處理對日關係,恐怕不僅會被國際各方看不起,就連自家台灣人都會嚥不下這口氣,民調低迷不說,未來更可能還會遭遇執政危機。

週三, 13 九月 2023

川普當選帶來種種不確定的因素,讓許多人憂慮不已。但比較少人談到這場「史上最髒的選舉」,選後引發的各地反川普示威潮,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

2016124024

川普在各家媒體都不看好的情況下,當選了美國下一任總統。大多數人關心的是未來的世界將會如何?川普會不會築起貿易保護的高牆,讓世界陷入下一波的經濟大蕭條?但比較少人談到這場「史上最髒的選舉」,選後引發的各地反川普示威潮,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

1991年蘇聯解體,所謂的西方「民主」陣營獲得了空前的勝利,資本主義與西方式的民選制度,被捧為世界的唯一準則,人人都希望依循這套「普世價值」,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間樂土。只不過,隨著次貸危機、金融海嘯…的出現,資本主義放縱人性貪婪本質的特點表露無遺,這讓許多人認為資本主義還是應該有所限制,不可隨意放任以為市場會自我有所節制,這是西方「普世價值」逐漸開始瓦解的第一步。西方世界的第一根柱子倒了,但「民主選舉」這根大台柱,似乎依舊屹立不搖。

素人即可沐猴而冠

政治是門極其複雜的學問,因此若無長期的接觸與經驗,往往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可是,「民選」制度為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素人開了一扇門。在選舉的過程中,民眾很難親身認識候選人,大多是透過媒體的介紹才對候選人有所瞭解,但媒體餵食給大眾的,是候選人真實的樣貌嗎?媒體難道不會因為自身的立場,而選擇性地提供對候選人有利或不利的形象給閱聽大眾嗎?

在台灣最好的例子就是柯文哲,柯文哲原本是一個急診室的外科主任,莫名其妙地被媒體捧出來參與選舉,一下是「捕獲野生柯文哲」,一下又是什麼「白目的力量」,把柯文哲塑造成親民又敢改革的形象,颳起的超人氣旋風讓他當上了台北市長。結果,台北沒有因為柯文哲而成為「幸福城市」,反倒變成柯文哲學習市政經驗的白老鼠,但台北市民除了繼續忍受四年以外,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素人從政成為惡夢一場,如今在台灣被稱為「美國柯文哲」的川普當選了美國總統,究竟這個政治素人,會不會像柯文哲一樣最後成為美國的災難,實在值得觀察。

越選舉社會越撕裂

此外,「選舉」與「投票」,聽起來是一個理性思考後所做出的行為,但實際情況是如此嗎?真實的選舉靠的是激情與徹底的激情,因為理性未必會讓選民出門投票,但激情確有很高的機率,催動選民出門投票的意願。正因為這個特性,加上真正的選戰僅有一年甚至半年左右相當短的時間,能對選民提出訴求,因此候選人無不花招百出,想盡各種辦法激起選民的情緒,而刺激性的語言正是最好的催化劑。

川普剛好就是這樣的佼佼者,選戰的過程中他的發言常讓人感到吃不消,對穆斯林他說「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對墨西哥非法移民,他說「我會築起一道牆,沒有人會蓋得比我好」,對於窮人,他說「也許這些人可能不適合被選為太高的職位」。種種驚人之語,讓許多少數族裔對他恨之入骨,卻催動了他最希望訴求的中下階層白人選民的心。

果不其然,刺激的言詞打動了支持川普族群的心,堅定了他們出門投票的意願,幫助川普奪下總統大位。但也讓許多反川普人士氣憤不已,認為川普「不是他們的總統」(not my president)。投票結果出來後,全美有25個城市爆發了反川普的示威遊行,洛杉磯有群眾佔領高速公路,波特蘭的抗議活動更爆發槍擊,當地警方宣布示威已演變為暴動,各地零星的的打砸搶事件更是不勝枚舉,過去老美自豪的民主風範全部蕩然無存。

美國選後激烈的抗爭行為給全世界上了一課,那就是民選不見得讓世界更美好,民主選舉要能圓滿順利,很重要的基礎是經濟情況良好,候選人彼此自我克制。當經濟情況不好,選民對時局不滿時,就給了有心人士炒作的機會,倘若再加上一個口無遮攔無所不用其極的政客,那選舉帶來的就是社會的撕裂,且每選一次撕裂的傷口就不斷加深。

台灣的情況又更明顯,台灣的選舉不是在選賢舉能而是在選國家,既然你我是不同國的那當然只有你死我活,哪管你什麼尊重包容,因此對對手可以用盡一切卑劣的手段加以攻擊,對自己人則即使犯再大的錯都睜隻眼閉隻眼,當作沒這回事。美國大選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選舉可以是民主的一個手段,但並非民主的必要條件,如何讓各階層與族群在決策機制中充分表達意見,使少數或弱勢者的訴求不全盤被主流聲音所淹沒,應該比起民選與否來的更為重要。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