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券的發放爭議,北宜高鐵何處設站,掀起民進黨內的互相駁火與內鬥。林右昌的基隆捷運說了快七年,仍然無影無蹤;竹竹併爭議背後隱藏著政治人物的各懷鬼胎。這些場景正暴露了「後蔡英文時代」,民進黨的朝堂亂象與四大派系爭鬥,正隨著蔡英文任期的尾聲將至而日益劇烈。
民進黨日前成立工作小組,研議2022年縣市長提名機制,會中「正國會」中常委陳茂松,因黨秘書長林錫耀曾向他表示,「蔡英文希望授權黨主席徵召六都市長人選」,事後又否認有「總統指示」說,憤而召開記者會公布工作小組會議內容,形成「正國會」中常委槓上黨秘書長的局面。陳直指,黨的秘書長拒絕黨內溝通,宣稱銜總統之命,完全是「拿著雞毛當令箭」,這無疑是四大派系爭搶縣市長大位的激烈狀況檯面化了。
四大派系鬥爭已檯面化
面對最近的派系紛擾,民進黨黨部強調,這些都是可以透過黨政平台,或黨內機制討論解決的事,「有些派系就是刻意要拿出來公開批評」,搞得亂哄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民進黨「新蘇連」、「正國會」、「英派」與「湧言會」四大派系的利益衝突,並非始自今日。2020年,原本可能會敗選的蔡英文,在派系的共同力挺下連任,這些派系自認為輔選有功,讓政治經濟利益的侵吞豪奪更加白熱化與激烈化。
除了「英派」還礙著老闆的顏面,不敢太公開的明爭暗鬥,其他三個派系根本就不再尊重蔡英文說什麼;蔡英文也自知還債的時間到了,她目前在民進黨的處境像周天子一樣,好看,卻沒有實質影響力了。
蘇貞昌戀棧打亂英派布局
2020年起,派系的爭奪上了檯面,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該屬於行政院長之爭。
原來在農曆過年後預計要接蘇院長大位的前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由於牽扯到姪子屏東立委蘇震清的收賄醜聞,被迫辭職,並放棄擔任行政院長的企圖。由於蘇嘉全是蔡總統的愛將,這一事件不僅毀了「英派」掌控行政院的機會,也毀了英派爭奪屏東縣長的企圖,被視為是「新蘇連」對「英派」發起的一次進攻。蘇嘉全無法順利接班,也可看成是蘇貞昌不願意過早放掉政治生涯,還想掌權與蔡英文互相抗衡,這一事件,也打亂了蔡英文既有的權力布局。
蔡英文原來想藉由蘇嘉全掌閣揆,培養鄭文燦等中生代縣市長出任部會首長,以厚植鄭文燦的實力。而蘇貞昌也算命好,遇上了百年一見的新冠疫情,在一切維穩的考量下,內閣改組無法進行,而得以再延任一年多的閣揆。蘇貞昌延任的這段時間,政經大權一把抓,這讓民進黨同志的利益嚴重塞車,進而引起了激烈的鬥爭與衝突。這也就是各派系為了縣市長位子幾乎搶破了頭,甚至公開翻臉的基本原因。
如今鄭文燦受困於桃園市長任內,眼看賴清德在總統大選的行情漸漸超過自己而暗自著急;林右昌也為了自己的前途急於奔走;林智堅更在前主子、立法院喬王柯建銘的支持下,企圖以「竹竹併」殺開一條血路,以免明年任期屆滿仍無去路。
更糟糕的是,即使多數人認為蘇貞昌應為萊豬公投案過關負責下台,但從行政院傳出的消息,蘇揆仍將為了保住權位而奮戰到底,這也就是近來各派系立委動輒砲打行政院以洩恨的根本原因。
英派與正國會站同一陣線
派系的相鬥在這兩個月日益劇烈。如今,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吵得沸沸揚揚,「英派」立委陳明文原來就強烈反對單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而修法,近日又再度表示,如果新竹縣市升格、彰化縣也升格,整個台灣西部就會有8個直轄市,如果直轄市數量比非直轄市的數量還多,「那不僅是怪,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到了極點」。
不只「英派」最近意見多,不久前,「正國會」也透過派系立委集體表態,呼籲「跳出單一縣市合併框架,整體檢討現行行政區劃」。「英派」與「正國會」再次站在同一陣線,也形同給了倡議此事的新竹市長林智堅一個軟釘子。
接著,北宜高鐵站選址問題,民進黨宜蘭大老及「正國會」精神領袖的立法院長游錫堃親自站上火線,砲轟交通部選址不當又剛愎自用,完全無視宜蘭民眾的心聲,呼籲交通部三思。這次的砲火連連,只差沒有正式指名道姓,直接對抗其政壇宿敵蘇貞昌。據了解,游錫堃秉持國會議長應保持中立精神,原本不願涉入已成為「政治風暴」的高鐵宜蘭選址爭議,但因為過去一陣子,游錫堃接到宜蘭地方不分藍綠人士的強烈反應,指稱交通部完全不聽地方的意見,擺明了就是要把高鐵站設在四城。
據了解,雖然游錫堃本人並未說交通部長王國材是執行蘇貞昌的意志,但包括陳歐珀等地方藍綠人士都直指就是蘇揆在主導。加上游錫堃與蘇貞昌長年不合,在政壇不是秘密,這次又爆發高鐵宜蘭站選址爭議,更加增添「正國會」與蘇揆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
民進黨當局執政務虛不務實,每天就像魔術師那樣,左手甩出一條手巾,右手擠出一隻飛鴿,企圖以眼花撩亂的手法迷惑民眾,讓人忘了執政者之「惡」。更令人深惡痛絕的是,民進黨的派系正在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進行「集團亂鬥」,擺明了完全不在乎民眾仍困於疫情侵害、民生困苦中。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在今年雙十文告中,蔡英文倡議「四個堅持」,其中「互不隸屬」說引發海內外軒然大波。反對者紛紛視為「兩國論復辟」、「兩國論升級版」,意圖「變更現狀」,甚至牴觸大陸對台政策之底限,恐將讓台灣陷入兵凶戰危之險境。然,獨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為此「兩國論」是「歷史事實」及「現實狀態」,不僅超越李登輝所倡議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超越陳水扁主張的「一邊一國論」。
蔡「兩國論」缺少一個中
無論是李登輝的「兩國論」,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皆未啟動修憲工程,這當然是因為修憲門檻極高,除非國民黨及民進黨合謀,否則根本無法通過。另一方面,大陸當局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個中國」、「法理台獨」產生了嚇阻效果。若李登輝、陳水扁或蔡英文走上修憲,變更國號及領土範圍,勢必會被界定為「法理獨立」,大陸當局可依據該法第八條在發生「三種情況」時,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三種情況包括: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
李登輝所提「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曾用「完整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陳水扁倡議的「一邊一國論」,用的是「兩岸政治統合論」及建構「未來一個中國」,二者仍帶有些許「兩岸統合」的印記。但蔡英文這次倡議的「兩國論」,幾乎完全沒有「一個中國」或「兩岸統合」的取向及願景。
蔡兩國論主張違憲違法
對於蔡英文的這個主張,馬英九認為已嚴重違憲違法,主流觀點也認為這將使兩岸關係火上加油、雪上加霜,迫使大陸提早攤牌;尤其,「互不隸屬」的說法,背離憲法及法律對兩岸關係的定位。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的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再檢視《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一、台灣地區:指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二、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蔡的「兩國論」,顯然違背了憲法增修條文對「兩岸同屬一國」的界定。
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來看,「大陸地區」係「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既是中華民國領土及主權領域範圍,又怎會將「大陸地區」稱呼成「另一國家」或「鄰國」呢?
憲法增修條文規定領土包括台灣地區及中國大陸地區,且預設國家統一的前提,前言明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兩邊憲法都規定兩岸具有重叠的領土及主權所及領域。換言之,台灣與中國大陸「同屬一國」,至於「一國」定義如何,兩岸當局有不同的界定。
從中華民國憲法的角度來看,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及兩個地區,可謂是「一國、兩區、兩個對等政治實體」。所以,蔡英文所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至少有兩點不符憲法規範,一是稱兩岸為「兩國」;二是「互不隸屬」,兩岸其實具有重叠領土及主權主張,彼此具有歷史連帶關係。簡言之,法理上,兩岸不會有「互不隸屬」的說法,彼此也不會互稱對方是「國家」。
另外,蔡英文是在「雙十講話」中拋出「四個堅持」,公然把「兩國論」主張納入雙十正式文告中,這與1999年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2002年陳水扁在世台會視訊致詞中揭示「一邊一國」的場合有所不同,也說明,蔡的倡議方式更具挑釁性、對抗性。
「兩國論」的結果都很差
回顧李登輝發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後,導致美中台關係緊張,蔡英文作為「兩國論」的研究建議者,應有所記憶。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論」,被美國小布希政府視為「麻煩製造者」,導致中美共管台獨議題,蔡英文也不可能忘記。更何況蔡英文信誓旦旦稱會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處理兩岸事務,也主張維持現狀;但這次的「兩國論」定調,卻違背憲法及法律規定,也試圖「改變現狀」。若未來將此「兩國論」納入修憲指導準繩,勢必將牴觸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的紅線,導致兩岸攤牌,為政者豈可不慎乎。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10月9日,大陸舉行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了「五點啟示」,並定調「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其嚴厲程度,不下於哀的美敦書。
蔡英文在隔天講話,回以「四個堅持」,其中不惜將李登輝1999年「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進一步轉化成「互不隸屬」兩國論,踩到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第二條:「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紅線,大陸可依據該法第八條規定,「採取非和平方式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筆者認為,蔡英文這麼說,是要向國際發出呼救信號,而且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呼救了。
之前她投書《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控訴大陸派出軍機的頻率不斷增加,「台灣如果落入中國手中將是一場災難」,並抨擊中共是「更強勢、自滿的威權主義興起」,會「引發國際緊張局勢,對自由民主秩序所界定的國際關係構成挑戰」,正是她向國際發出「呼救」信號。
眾所周知,中美關係近來發生變化。
從3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安顧問蘇利文與楊潔篪、王毅在阿拉斯加2+2會談,到7月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在天津與謝鋒對話,再到9月美國氣候特使克里就全球氣候訪問天津,都沒有成功。
最後拜登9月9日主動與習近平電話晤談,才讓雙方關係略有進展,包括之後釋放華為財務長孟晚舟、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對話、雙方特使楊潔篪、蘇利文在瑞士會面等一連串後續效應。雖然白宮發言人莎奇事後向媒體澄清,美國會恪守對台承諾,但有人信嗎?
因此,蔡英文向國際呼救,不斷挑釁大陸,希望透過類似新兩國論,讓兩岸情勢升高,看能否逼老共軍機繞台數量再創歷史新高。不過,蔡英文機關算盡,大陸並不為所動。
綜觀中美情勢是呈緩和的、降溫的、往冷靜方向走,因此,大陸不會受蔡英文的過激言行而改變既有步調,不跟蔡英文一起走鋼索。
拜登原先不承認習拜90分鐘談話涉及台灣,但大陸連四天派出大批戰機繞台後,在白宮記者的追問下,他不小心說溜了嘴,透露曾談及台灣問題,而且二人已形成台灣協議(Taiwan agreement)共識,蔡英文被蒙在鼓裡,怎能不心焦氣虛?如此看來,大陸對蔡英文雙十講話不慍不火,點到為止,美國也不吭聲,就很正常了。
習近平是如來佛,蔡英文如孫悟空,雖會72變,但到了五指山,也只能撒一泡尿,翻不出習近平的手掌心。
蔡英文當然可以向國際呼救,可惜形勢比人強,呼救只能帶來其他國家的垂憐,卻無法得到垂愛,也不敢出手幫助。蔡英文可以繼續發她大小姐的脾氣,但可千萬不要犧牲了台灣2,300萬人的身家性命!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蔡英文10月10日以「四個堅持」強硬回應大陸紀念辛亥革命的講話,被解讀為「兩國論」,引起兩岸激烈的反應。情勢越被激化,外溢效果就非民進黨所能收拾,美國勢必出手。維持和平的唯一道路只有兩岸政治對話,這可能需要一個新的說法。
10月9日,大陸紀念辛亥革命110年有這樣的講話:「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民進黨聽了,當然逆心刺耳。
蔡英文執意頂牛
次日,蔡英文拿出「四個堅持」強硬回應:「永遠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要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原本是一個在事實層面找不到掛搭處的命題,因為兩個互斥的國號不曾、也絕不會在同一個時空出現,就不會發生誰隸屬誰的問題。單獨依此命題是得不出「兩國論」的結果的,蔡英文的講話非常強調台灣的主權或2300萬人的主權,才讓此命題有了「兩國論」的意涵。民進黨之後所說的「兩岸互不隸屬」才是正常的、符合事實的表述,這不妨礙且隱含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主權不容侵犯併吞」要看自己有沒有實力,「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要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2,300萬人根本不一條心,所以,「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已在飄搖中。其實「四個堅持」是「四個說不準」。
台灣近20多年的主流民意其實是反威權或反權威,不管基於何種理由,中共變成了兩岸之間最大的威權與權威,蔡英文自詡「正處於民主防線的最前緣」。總統府發言人Kolas在10月9日刊出的法國媒體專訪,也強調這一點,就是要抓住這股民意主流。民進黨的作法會讓很多年輕人認為有guts與理想性,把國民黨推擠到對立面,令其很難翻身。
蔡英文「四個堅持」應有多重目的與功能:為自己的民調、為民進黨的支持度、為修憲鋪路、企圖與國民黨形成巨大反差。一言以蔽之,已在為2024年民進黨繼續執政打樁。
「維持現狀」存在巨大風險
蔡英文說:「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我們也會全力阻止現狀被片面改變。」有些人惑於這種說法,真以為蔡贊成「維持現狀」。
蔡英文所謂維持的「現狀」是她迄今片面改變了的「主觀現狀」,這個片面的「主觀現狀」與全球主流勢力之「一個中國政策」所普遍承認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現狀」,差異極大。接下來的修憲將徹底改變現狀。在大陸軍經實力日益增長的趨勢下,這必然是台灣最大之不可測的風險所在,沒有任何一個外國會願意為台灣頂扛這個風險,因為代價也高得不可測。
馬英九是蔡英文的師父
「兩國論」起自於李登輝,當時蔡英文是核心幕僚,但一個假博士是弄不出什麼內容的。如果仔細觀察蔡英文2016年選戰中與上台後對兩岸關係的說法,基本上是馬英九「一中各表」的加強版,民進黨台獨政府如今的「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與「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把兩岸之爭定位成國家主權之爭,就是直接從國民黨馬英九等人手上接收過來的現成套路。
其次,「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就是馬英九的「中華民國是國號,台灣是家園」的加強版。
民進黨確實違憲,甚至故意篡改歷史,這比違憲還嚴重得多。然而,民進黨違憲不表示國民黨就合憲,這是基本邏輯,常識就能懂。
是誰說「蔣渭水是台灣國父」,儼然台灣已是國家?是誰在總統任內,對CNN記者提問「為什麼不宣布台灣獨立」時答說:「你聽說過一個國家宣布獨立兩次嗎?我們早在1912年就是主權獨立國家了,我要怎麼第二次宣布獨立?從哪裡獨立?」這些不都是混淆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概念嗎?
除此之外,2017年3月初,馬英九與孔傑榮在紐約對談時,重申此意並表示,「台灣作為一個地區所屬的中華民國早就獨立了」。不是再度有把中華民國與台灣混淆的嫌疑,而且給了台灣已獨立的暗示嗎?
最危險的是國民黨的處境
馬英九擔心民進黨的作為「會失去台灣和美國的互信」,難道不清楚美國與台灣量級差太遠,民進黨一邊倒了,除了為美國人牛馬走,供其驅馳,只能俯首聽命嗎?有什麼條件與資格和美國人談「互信」?
此外,朱立倫竟然好意思說「只有國民黨維護現狀」,兩岸關係搞到現在這副德性,就有國民黨的一份貢獻。幾十年來,兩岸的現狀一直在改變,誰維持住了?誰有能耐讓歷史停格,阻止歷史的巨輪碾壓?朱說這話,連起碼的常識都沒有,怎麼搞得好兩岸關係?
10月9日,回應大陸的新聞稿最後一段還寫到,「以中華民國主流民意作依歸,…反對一國兩制、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若「一中就是中華民國」,為何排斥14億人的主流民意,隱含了以「中華民國台灣」為中華民國,不等於就是為蔡英文抬轎嗎?
美國可能會被迫出手
兩岸關係近幾年的激化與民進黨有直接的關係,但美國人的借力使力以抗中,這次蔡英文雙十講話應該有美國人火上澆油,測試局勢的張力。民進黨雖已甘為被美利用的棋子,但自身的妄動引發了情勢的質變,已控制不住自己妄動的外溢效果。要維持住兩岸和平,只有靠美國人幕後出手,這符合美國人、特別是拜登政府一心想要拖住現狀的利益。最終唯一的和平之路只有透過兩岸政治對話,而非只能激化情勢的嚇阻,這個壓力會落在始終否定「兩岸一中」現狀的民進黨身上。
美國多次在不同國際場合鼓勵兩岸的「和平解決方案」,應該早就做好了兩岸必有一談的心理準備,4月陶德(Chris Todd)來訪,特別關注「九二共識」可能與此有關。迄今美方似乎並不接受「九二共識」,想要另外打造一個各方可以接受的談判基礎。理由可能是多重的,但最關鍵的應該是擔心,硬要推動以「九二共識」為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可能會讓民進黨徹底垮台,而美方對國民黨不放心,擔心自己因此會失去可以使力的支點。當然,紅綠一談,國民黨可能更弱,民進黨更能掌控台灣。
可以考慮的對話基礎
美國要克服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勢必得回到本質上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為內涵的基礎才有可能,這也符合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範圍,美國若支持這種主張,才能對國際交代,否則,歐盟肯定不會配合,徒然折損自己的國際信譽與威望。
如果認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在現實政治中太過於有利一方,先天不平等或不對等,可以雙方公開代之以「大陸與台灣皆不能獨自為全中國」,隱含了這兩方面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再跨一步說,中華民國不是全中國,同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全中國,都是政權或政府。這就要看大家的智慧與胸襟了。
台灣內部民情值得關注
兩德能夠統一,兩韓能夠在2018年冬奧見面,都是兩方主動趨近,美國擋不住。同理,兩岸若主動趨近,美國也不能擋。如此,台灣內部的民情就值得注意。《聯合報》10月18日公布年度「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其中有兩點特別值得關注。
「四成七認為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高於發展台美關係」,若已經有幾近五成的民眾如此,就可以想辦法讓接近五成變成超過五成,甚至六成。這有助於開啟兩岸政治對話的氛圍,而兩岸一旦開啟政治對話,縱使雙方在初期會迸出言論交鋒的火花,但相互之間的拉力就會越來越強,對大局有利。
其次,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觀感好評仍接近六成」,但「七成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負評創歷次調查新高」。若大陸能改變態度與作法,必能增加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度,就是反台獨最堅實的基礎。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蔡英文在雙十演說中提出,要與國人約定「四個堅持」,柯文哲卻說這是「廢話」。其實,廢話出自於國慶文告,必有其攻擊在野黨或反對勢力的深意。例如,第一個堅持「永遠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也就是要大家「守住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為何要和大家「約定」及宣示「堅持」和「守住」呢?
蔡英文實際上是向人民發出暗示,只要是反對與挑戰民進黨政權者,就是那些不能堅持與守住的人或政黨,因為他們的立場「親中」,甚至還想要和中國大陸謀求統一。然而,蔡以暗示的手法「抹紅」政治上的對手,這已使得自由民主遭到侵蝕,但台灣大多數人卻渾然不知。
國民黨也怕想起創黨理念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自辦升旗典禮的致詞中,強調「國民黨所堅持的就是國父民主自由的理想」,看得出意在擺脫被抹紅與中共「共謀」兩岸統一的形象,也正如同將「護台灣、保民主、拚未來」,標舉在其黨部大門口一般。然而,孫中山的創黨理想是追求中國富強與振興中華,目前中國大陸仍是中華民國憲法主張的主權和領土範圍,國民黨害怕想起中山先生的真正理念就算了,但別把「國父創黨精神」給偷換了概念。
同時,國民黨不敢主張將自由民主推及到中國大陸,只畏縮地追隨民進黨的「護」台灣與「保」民主,這又算是什麼堅持民主自由理想?
孫中山講的是「以民為主」
事實上,國父遺教提到的「民主」和「自由」,並不是現在所認知的概念。概要來說,現在我們所講的「民主」(democracy),孫中山當時等先進知識分子是用「民權」一詞來表達,而其「民主」則是指由平「民」擔任一國之「主」的國家元首,並係與世襲「君主」為相對立的名詞。
至於孫中山主張的「自由」更是指「國家自由」,《民權主義・第二講》中即提到,中國人向來太過自由,如同一盤散沙,導致國家遭列強瓜分,淪為次殖民地而失去了國家自由。因此,孫中山所主張的民權,要義在於以考試方式任官及取得議員的候選資格,使賢能之民具有積極參與國家政事的權利,進而聚集眾人的「民權」,來促成「國權」鞏固的國家自由。
英美的自由民主理念立論要義在於防範國家(政府)濫權,以及人民的多元利益能夠為政府決策時所重視。因此,他們認為,管得愈少的政府愈好,並要以權力制衡的設計,來降低政府危害人民自由的可能性,以及用民主選舉反映出人民的利益及監督政府的作為。但孫中山民權學說的要旨在於建立大有為的「萬能政府」,根本不是西方那套自由民主的理念。
民主體制可能出現專制者
蔡英文和朱立倫皆高舉「堅持」與「守住」台灣自由民主的目的,無非都是要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劃出界線,因為台灣籠罩著兩岸統一,就會失去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氛圍。弔詭的是,在民進黨塑造出這種氛圍下,自由民主已不斷地遭到侵蝕,但台灣人民不僅渾然無感,還自傲於擁有自由民主的生活。在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和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合著的《民主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 How History Reveals About Our Future)一書中,就提到這是民主逐漸走向死亡的常見現象。
《民主如何死亡》為幫助大家看穿民主體制中誰可能是專制者,還研發出「拒絕接受(或不大在乎)民主的遊戲規則」、「否定政治對手的正當性」、「容忍或鼓勵暴力」,以及「願意剝奪對手及包括媒體在內的公民自由」四大項警訊指標。而在這四項指標內,還分別列出數種行為態樣;如「拒絕憲法或表現出寧願違憲?」、「宣稱對手對國家安全或現有生活方式構成實質威脅?」、「毫無根據地暗示對手是外國間諜,私下跟敵國政府勾結?」、「拒絕明確譴責與懲罰暴力,暗中為支持者的暴力背書?」、「曾經威脅採取法律或其他懲罰行為對付敵對黨派、公民社會或媒體的批評者?」等。
台灣自由民主正走向死亡
回顧民進黨全面執政迄今的諸多政策與作為,符合上述指標及行為態樣的事證,可謂信手拈來即可成書。
直到現今的歷史經驗,民主的死亡不是導因於外部勢力,而是源自內部掌權者走向獨裁。尤其在當代,民選獨裁者善於利用政府的權力與資源,打壓或收買防範自由民主變質的守護關卡,並以混淆視聽的強力宣傳麻醉人民,讓人民因仍享有定期選舉的投票權,繼續以為擁有自由民主而自豪。此一情形,不正是當前台灣自由民主的真相?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會董事長)
大陸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10月9日上午,中國大陸舉行「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一定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他也強調: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
蔡英文雙十講話提「四個堅持」
10月10日,蔡英文發表「共識化分岐 團結守台灣」講話,重申「維持現狀」立場,並呼籲各政黨團結,彼此約定「四個堅持」,其中包括「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大陸國台辦批評其為「勾結外部勢力謀台獨」。
高雄「城中城」大火46死
10月14日凌晨,高雄市鹽埕區40年舊樓「城中城大樓」發生火警,釀成46人死、41人受傷,成為近26年來最嚴重死傷火警意外。涉案黃女疑因點沉香釀災,依過失致死罪嫌被收押。
台灣東洋內線交易遭搜索
10月15日,士林地檢署指揮調查局針對2020年10月,涉嫌在洽談代理德國BNT疫苗過程中內線交易的台灣東洋公司,兵分26路全台大搜索,總經理施俊良、副總經理屈志源等17人交保。
神舟十三號順利進入天和核心艙
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將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送上太空。王亞平成為首位登上中國太空站、也是中國太空史上首位出艙太空漫步的女太空人。
虎豹潭落水意外6人不幸罹難
10月16日,31位民眾在新北市虎豹潭參加大自然體驗營活動時遇大雨,返程行經梳子壩渡過北勢溪時,有6人遭暴漲的溪水沖走。21日,經警消多日搜救,失蹤的最後一位女童被尋獲,惟6人均不幸罹難。
陳柏惟罷免案過關,成首位被罷立委
10月23日,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罷免案,投票率51.72%創新高,有效同意票(77,899)多於不同意票(73,433),且同意票達選舉人四分之一以上,陳柏惟成為首任遭罷免成功的立委。
2758號決議: 中國及世界人民的勝利
10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他表示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勝利;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中國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與末代總督安藤利吉完成受降接收程序,台澎歸回中國,現已整整76個年頭。
儘管有台獨人士將「光復」稱之為「終戰」,或企圖美化日本殖民主義,或近來炒作「台灣代表權問題」,但不論依據史實或法理,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至今未有一絲改變。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剛好屆滿50年。
50年前聯合國確認「中國代表權」,是主持正義的國家共同努力了22年的結果,也代表國際公道終於戰勝了強權政治。而聯合國在把當時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納入後,也才有了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
過去50年來,中國在聯合國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確實做出了貢獻,是全體中國人及海外華僑華人的驕傲。
不過,就在中國入聯50周年的前夕,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華自強居然表示,「中國錯誤使用2758號決議案,使台灣被排除在聯合國活動外」,美台官員又召開會議討論如何「拓展台灣參與聯合國」。這些都讓人啼笑皆非。
從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可知,當時急於拉攏中國大陸的美國,在1970年就評估,即使提出「雙重代表權案」也未必能過;而且,1971年在聯合國要討論「中國代表權」之前,季辛吉不僅自己密訪大陸,還宣布尼克森將於次年5月前訪問大陸,這些都等於向世人昭示,美國在那場外交戰役中早已做了選擇。歷史猶歷歷在目,無可抵賴。
美國若只因為當前打「台灣牌」對其「制中」有利,就硬弄出一個不曾存在、又完全違背聯合國憲章的「台灣參與聯合國問題」,難道不怕被世人看破它向來就是「合則利用、不合則棄之」的真面目?再者,台灣曾在2008至2016年期間,多次派出代表,出席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年會,這證明,台灣只要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自可合情合理地參與國際活動。
回顧這些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台灣人民在這兩項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大事上,都扮演了積極角色。自1895年起,台灣先烈先賢反日帝、反殖民50年,不屈不撓,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大里程碑。1971年,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為了保衛釣魚台,在各地辦刊物、組織大規模遊行,並因省悟到:唯有統一富強的中國才能保疆衛土,因此自發性地決議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到聯合國總部前表達該訴求。
台灣人民在這兩個不同時空點的表現,充分說明了台灣同胞素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這個傳統或許一時被淡忘或被壓抑,但永遠不會消失,也必將在關鍵時刻,再次發揮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