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雙十演說對關鍵字的使用引起關注,其中包括台灣41次、Taiwan2次、中華民國台灣2次、中華民國8次、中國7次、中華人民共和國2次、兩岸2次、台澎金馬2次及台海3次。演說中提到中華民國的次數,明顯超過中華民國台灣,這引發台獨修正主義往中華民國靠攏的錯覺。
賴清德在10月5日的雙十晚會上提出「祖國論」,宣稱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中華民國反倒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75年。然賴清德卻言「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檢視雙十晚會演說的內容,賴清德顯然想切割兩岸歷史、主權及領土聯繫的關係。
賴的路線已背離維持現狀
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及路線普遍受到質疑,大陸稱之「新兩國論」、「激進台獨」;藍白政黨則質疑賴追求台灣正名的目標。賴既呼籲「建立台灣主體性國家認同」,又對陸宣示「拒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對內一再挑起台灣社會群體淪為中國在地協力者,標籤化其受統戰、認知作戰的影響。賴清德倡議激進兩岸路線,實已背離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原議。
蔡英文在其任內尚稱,台灣民眾沒有人需要為其認同感到抱歉。然賴清德主政後卻一再用同路人、在地協力者、受統戰及認知作戰,標籤化積極主張交流者、親中組織及政黨,致台灣社會政黨對立、族群分化超過既往。賴清德雖稱不讓內部及外部以國家認同為突破口,分化台灣社會;然今日台灣國家認同分化,民進黨何嘗不是始作俑者?
台灣社會高達六成純粹認同台灣,三成五左右雙重認同,僅有3%認同中國。賴清德在7月民進黨全代會上,全程以閩南語致詞,宣稱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及建立台灣命運共同體的認同,讓國家認同不再成為外部分化、內部對立的破口,而是團結人民的力量。卻被外界質疑陷入大福佬沙文主義的窠臼。
將中華民國認同工具化
首先,將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政治工具化」。賴清德宣稱將延續蔡英文的兩岸路線,蔡就職演說尚提到兩岸關係條例,但賴則從未提及。賴將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視為政治工具,對台灣民眾說: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國際社會說台灣;對大陸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反而造成認同的混淆與分化。
其次,既解構又重構國家認同,撕裂台灣社會的有機連帶感。賴持守「抗中保台」路線,而非「和平保台」;強調「倚美論」而非「疑美論」;質疑大陸兩岸融合、融合促統的政治動機,卻積極參與美國印太戰略的圍堵中國路線;質疑宮廟、主張兩岸和平的社團、地方政府及國民黨、民眾黨為大陸的在地協力者,受中共統戰及認知作戰的影響。賴清德自己曾主張「和平保台」、「中華民國祖國論」及「113年論」,卻質疑國民黨持守「九二共識」是「親中賣台」;批判「一中原則」帶來戰爭、「中華民國憲法災難說」。是標準的嘴上說一套,心裡想著另一套。
再者,從否定「中華民族認同」到「去中華民國化」。賴5.20就職演說中宣稱: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此種台灣歷史400年,迥然不同於傳統數千年中國歷史。在八二三砲戰祭悼典禮上宣稱,台灣不會再反攻大陸,絕不接受共產黨的統治;直指中國的目標旨在改變國際秩序,實現霸權地位,將中華民國的歷史及主權、領土範圍,徹底與大陸切割決裂。
賴所言也間接否定了「習馬二會」的倡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恐怕使兩岸制度競爭轉變成主權衝突。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本是兩岸相互認同的基礎。無論是從馬英九訪陸祭拜黃陵、參觀孫中山故居、黃花崗72烈士墓及遊長城時吟唱「長城謠」;或是習近平倡議「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掌握兩岸關係大局、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等,皆旨在以民族認同促進兩岸融合,達成融合、和平統一目標。
中華民國寄生台灣而續存
最後,從中華民國認同的極大化共識降為極小化。檢視民進黨執政以來,傳統國家認同已逐漸被解構,但新的國家認同卻尚未完全建構,此解構及建構的過程已造成國家認同的撕裂。台灣人民不僅對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的概念內涵及表述有所不同,即使對中華民國的內涵也存在各自表述。這不是對國家認同的極大化,反而是分裂共同體意識及增加懷疑,降低台灣社會的有機連帶,並損壞國家認同的社會資本。
賴曾稱「有主權才有國家,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這不同於所有民選總統對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相對平等論述,試問若沒有中華民國歷經八年抗戰,收復台澎,今日怎麼會有賴清德當選總統?
蔡英文倡導「中華民國台灣」概念,試圖將台灣獨立與中華民國相結合,曾受批判「台體中用」,尚不敢言及寄生關係。然而,賴清晰表述中華民國因依賴台灣而存在,彷若寄生在台灣而續存。這與李登輝所提的「中華民國來台灣、到台灣及在台灣」,或陳水扁所倡議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是命運共同體」顯然有所不同。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暨澄正書院主任)
10月14日清晨,中共解放軍無預警再次實施圍台軍演,應是針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和雙十文告都精心包裝了台獨理論。但因台灣多年來的「去中國化」已具成效,民眾大多認同「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則是台灣」。因此,賴清德的說法獲得不少台灣民眾的支持。
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ington)在《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一文中,提出「中國不是個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相信大多數台灣人覺得這是「胡人」的「胡言亂語」。其實,賴清德的祖國論,才是「中國人」的一派「胡言」。
祖國有5千年的歷史
7年前,筆者已發覺,中國大陸居民會祝賀「祖國OO歲生日快樂」,當時即調侃,超過「祖國」歲數的大陸居民,難道不是在祖國出生的嗎?今年看到台灣藝人阿吉仔的「抖音」影片,跟著大陸人祝賀「祖國75歲生日快樂」,於是再度在臉書上表示,「祖國」應是已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
賴清德指出,中華民國已113歲,台灣人不能把75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成祖國,反倒是超過75歲大陸居民的祖國卻可能是中華民國。其實,這是賴清德刻意將錯就錯,用來包裝其「兩國論」的務實台獨路線。
40多年前發行的愛國歌曲《中華民國頌》,流傳到大陸後很受歡迎,但歌詞則把「中華民國」改一字成為「中華民族」。而台灣在「去中國化」政策的氛圍下,由於歌詞一開始便提到青海草原和喜馬拉雅山,故幾乎已不再傳唱。然而,歌詞中還有「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難道中華民國已有五千年歷史?
其實,中華民國是代表「上」綿延五千年之「中國」的朝代政權。雖然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的第2758號決議,將聯合國中的「中國」席位,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代表,但因當時中共尚在進行「去中國化」的文化大革命,所以海外華僑仍多以中華民國代表傳承中國文化的「祖國」。
美國於1979年元旦承認代表「中國」的中央政府從台北移到北京,而當時發表的《中華民國頌》,係展現仍為「中國」正統的自信。
祖國傳承中華文化各朝代
政治學者出身的季辛吉任美國國務卿時,是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關鍵性推手。他在《論中國》(On China)一書中分析,「中國」似乎不像西方民族國家,總有一個起點,即使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的黃帝,也只是重建,而非創建一個帝國。且在歷史意識中,中國是個只需復興而無所謂被創建的既有國家。
季辛吉有此評論,是因為他了解中國人講的「中國」,其實是指具有5千年歷史的「文明」,而不具有西方近代形成的主權「民族國家」意義。不僅如此,美國政治學者白魯恂(Lucian Pye)在1992年發表的期刊論文中指出,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自詡為民族國家的文明社會,意指近代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衝擊後,雖然逐漸被迫引進了西方主權民族國家的觀念,但本質上卻仍常以文明來界定「中國」。
清朝末年引進了西方主權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後,梁啟超要為自己的國家撰寫「國史」時,困惑於自己國家沒有「國名」,而只有如漢、唐、明等歷代王朝的名稱;在思考各有其緣由的「國名」選擇時,梁啟超雖認為「曰中國,曰中華,又未免自尊自大」,因具有居天下之中心,且文化華美之義,但最終決定「仍用吾人口頭所習慣者,稱之曰中國史」。
「中國」一詞的涵義,包含了5千年來涵養及接受中華文化所建立的朝代,故可用漢朝中國、明朝中國等說法,指稱特定時期的中國。基此,除僑居海外者稱「祖國」時,可能是指具主權意義,且當下為國際法上代表「中國」的朝代政權外,原本即出生且身在「祖國」者所稱的「祖國」,則應是指具有5千年歷史的「中國」,而非特定時期所建立的朝代政權。
祖國負有完成統一的職責
中國大陸憲法的「序言」一開頭即謂,「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這裡的「中國」當然不是75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序言還敘述,1840年後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創立中華民國,以至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序言敘述「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脈絡後,才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此係指當下代表「中國」的朝代政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故負有完成「祖國」統一的職責。
李登輝在1999年雙十文告中,提出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並希望以此為追求和平統一的基礎。「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加上追求統一,尚可理解為祖國中國存有兩個分治的政權,但賴清德「互不隸屬的兩國論」,卻只是階段性的務實台獨政策,完全違背了中華民國憲法。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會董事長)
賴清德在10月10日雙十講話中提了8次「中華民國」,比蔡英文8年任內演講提及中華民國最多的6次還多2次,但其講話繼續鼓吹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編造台獨謬論。4天後,解放軍展開聯合利劍-2024B演習,並同時公布新增三名「台獨頑固分子」;習近平則在翌日前往福建沿海的漳州市考察,指出要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由此觀之,兩岸關係既呈現高度風險,但也蘊含著機遇。唐代政治家、文學家陸贄曾表示,「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矯失而成德」。聰明人可以在危急的情況下轉危為安;明達人能糾正自己未看到的不足,而成就自己的美德。兩岸關係只要能把握正確方向,還是能走出和平穩定發展的大道。
大陸十一講話內容分析
9月30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指出,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血濃於水;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歷史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
9月28日,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僑宴上表示,將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上述講話都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有此基礎,才能堆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各領域融合發展、兩岸同胞才能心靈契合,共享安居樂業的生活。
同時,大陸會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堅定不移地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因為這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無法阻擋的歷史車輪。
台灣雙十講話解讀
10月5日的雙十晚會上,賴清德提出中外關注的「祖國說」。他認為中華民國過113歲生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過75歲生日,就年紀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是中華民國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時,用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
賴清德在10月10日演說,雖不否認中華民國源自113年前在大陸的辛亥革命,但他強調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八二三炮戰、45年前的美麗島事件,讓民主、自由的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他要團結2,300萬台灣人民,並且堅持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
在「祖國論」與「新兩國論」的演說,賴清德縱使講了比蔡英文更多次的「中華民國」,還是將「新兩國論」從抽象概念具體化、明晰化,涉及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將台獨主張灌輸台灣民眾,並為謀求台獨分裂進行社會動員。
再者,賴清德在演說中還表示,中華民國曾經在國際社會被驅逐,台灣人民從未自我放逐,隱含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是驅逐「中華民國」,與台灣無關;這也等於將「中國」與「台灣」對立,是不折不扣的台獨分裂主張。
應理性思考兩岸關係
雙十講話後,大陸國台辦當晚就表示,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充斥對抗思維、不斷挑釁滋事,蓄意加劇兩岸緊張局勢,嚴重破壞台海的和平穩定。商務部隔兩天也發表聲明,自發布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最終結論以來,民進黨當局未採取任何實際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有關部門正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
四天後,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了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海峽及台灣北部、南部、東部,開展聯合利劍-2024B演習。同時,認定「黑熊學院」明目張膽培育暴力台獨分子,公然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沈伯洋作為黑熊學院負責人,曹興誠作為黑熊學院資金支援者,因此對三者實施懲戒。
事實上,台海這些針鋒相對都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就在於只要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同屬一中」法理,兩岸關係就只是兩岸政治對立下的特殊狀態,絕非兩國關係。當兩岸問題只是內部矛盾,而非敵我矛盾時,問題就有機會迎刃而解,兩岸人民就可走向和平光明大道。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從今年5月20日就職演說到10月10日雙十演說,賴清德對兩岸問題的表現是竭盡全力切割兩岸、去統趨獨,這對期盼台海和平的台灣民眾是深憂禍在其中,對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負有歷史大任的中國大陸,則已到了應深入思考「台灣問題」如何解決的關鍵時刻。
兩岸關係跌入死谷
民進黨蔡英文兩任執政,兩岸關係已冷凍八年,不要說原來兩岸的良性互動不見蹤影,連兩岸交流的大門也完全關閉,代之而起的是兩岸對峙下台海和平狀態的顛覆。以相對少數選上總統的賴清德,理應先反思何以落得少數,上台執政後應努力謀求兩岸關係的復歸,遺憾的是,他選舉中說「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上任後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隻字不提,反而以一連串的政治作為切割兩岸,將兩岸關係往深淵死谷裡推,從而徹底破壞台海和平。
賴清德半年來對兩岸關係的處理方式,不是縫補已被蔡英文戳破的兩岸關係,而是一次再一次地切割兩岸,不但讓兩岸政治關係網破魚死,連兩岸社會關係也網裂魚失。一句話,賴近期政治作為是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身分,徹底切割兩岸關係。
一般觀察賴清德對「兩岸問題」的政治處理是「蔡規賴隨」,但從賴的實際作為來看,賴只「蔡規」了一個月,便彎道超車疾駛,冒進盲動令人搖頭。以下請看賴半年來對待「兩岸問題」的政治作為。
賴提出剛性「新兩國論」
520賴清德就職時面對國父遺像舉手宣誓遵守憲法,但就職演說中卻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李登輝執政時期曾提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陳水扁上台後說兩岸是「一中一台」,那是舊「兩國論」,已違反「憲法一中」與對岸的「一中原則」與架構,帶來的是「96台海危機」和《反分裂國家法》的出爐。
蔡英文的「新兩國論」帶來的是「海峽中線」消失,以及解放軍戰機凌空台灣及圍台軍演。賴清德就職後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甚至稱「民主台灣與專制中國互不隸屬」,更措辭強硬地稱「絕不能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這是強悍地告訴習近平:台海兩岸是「一邊一國」,這邊不只是中華民國,更是「民主台灣」,對岸是「專制中國」,兩邊不但各自主權與領土互不隸屬,而且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是民主與專制的對決。
賴既說台海兩岸政治上不是一國分治下的兩個地區,也不是地理上一水相連的神州與台島,軍事上不是內戰尚未結束,和平協議更是廢話一句。在賴清德眼裡,今日的兩岸是相互敵對的「兩個國家」,這已不是「互不隸屬」的問題,而是比蔡英文的「新兩國論」更為剛性的「新兩國論」2.0。
賴的「祖國論」認知偏差
10月5日雙十晚會上,賴清德在群眾唱完國歌後上台推出「祖國論」。他直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0月1日剛過完75歲生日,但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了」,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而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
看似賴清德又回到中國近代歷史的脈絡中來尋求兩岸關係,在形式上賴藉「中華民國」113歲老大哥的輩份,力壓只有75歲年齡的小老弟,實質上是藉殼「中華民國」以凸顯兩岸是「兩國互不隸屬」,並拿「中華民國」作為對抗中共的「政治工具」。「中華民國」活到松壽之年,居然成為民進黨的「抗中」政治工具,孫中山先生地下有知能不悲乎!
再者,按照賴的話語邏輯,大陸75歲以上的人的「祖國」是中華民國,試問80歲(1945後出生者)以上的台灣人的「祖國」豈非就是「大日本帝國」?而65歲的賴清德並在晚會上強調中華民國是其「祖國」,奇哉!
「祖國」是由種族血緣加歷史文化建構出來的政治社會共同體,你姓賴,先由「唐山」來台灣,身上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中國毫無疑問是你的祖國。至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如漢、唐都是政治符號,在歷史邏輯上都叫「中國」。錯將政治國家/政權等同歷史文化共同體/祖國,是賴清德有意識地認知偏差,這樣的「祖國論」政治認知,在「去中國化」的操作下,是想用反中、仇中織補出兩岸對峙與社會分離。
落地生根vs. 拒統趨獨
雙十演說中,賴除重申「兩國互不隸屬」外,還接著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為何無權代表台灣?因為他說這裡是「我們的國家」,不是對岸中國,不管你喜歡稱呼它「是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賴直接說「台灣」是一個國家也就罷了,他還說台灣是「中華民國」,也是「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國家認同混亂到此地步令人匪夷所思。因他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讓人不免質疑他是藉「中華民國」之殼,打著「中華民國台灣」的名稱,在陳倉暗渡「台灣獨立」。
賴還說「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這是想凸顯「落地生根」後的中華民國與憲法架構下的中華民國意涵完全不同,不但主權、領土、人民、政府不同,連憲法中的立國精神也不同。
國民政府由大陸播遷來台後,蔣介石復行視事,積極準備「反攻大陸」,筆者小時候還聽他說過「我帶你們來,也一定帶你們回去」,表示他自覺有責任與義務反攻大陸,可見他主政下的國民黨無意讓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小島上落地生根。蔣經國也努力以十大建設把台灣建成「三民主義模範省」,如果用武力無法反攻大陸,他說要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兩蔣先後過世後,都以「暫厝」方式停靈在桃園大溪,表示在兩蔣治理下的中華民國無意在台灣「落地生根」。
讓中華民國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是李登輝,他以國民黨主席與總統身分將國民黨先本土化,打造「台灣主體性」,讓中華民國逐漸「落地生根」,更將政權透過「民主化」轉移到「本土化」的民進黨手裡。經過陳水扁、蔡英文前後16年的「去中國化」,「落地生根」後的中華民國已不是原汁原味的中華民國,可以說「中華民國」四字在台灣已名存實亡,這次賴清德在講話中再提「是『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這句話,意旨是想強調「落地生根」後的中華民國,恰如「橘」過淮為「橙」,因易地移植,已成為「中華民國台灣」,如假以時日,再「政治本土化」加工剪枝後,新品種的「台灣(國)」就將上市。
由上可見,賴講的「中華民國已在台灣落地生根」,包括不「反攻大陸」,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不願民主台灣與專制中國統合,更排斥兩岸統一。賴既刻意切割兩岸,無異拒絕和平統一,如此台海和平也將化為煙雲。
人會老,國家亦然,既然「落地生根」,以後我中華民國將老死台灣,老樹枯萎凋零前會冒出新芽,民進黨的政治植物學早已將這株新芽命名為「台灣(國)」,可見賴清德的「中華民國落地生根」,其深層結構是「拒統趨獨」。
賴清德應及早回頭是岸
賴清德的剛性「新兩國論」嚴重違反「憲法一中」,用「一邊一國」代替「一國兩區」,就是民族分離主義下的國家分裂。賴的「新兩國論」不僅完全否定憲法的「一中」,在實際上也是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去勢,對陸委會有無實存的必要也是一個諷刺。此外,賴的「新兩國論」也否決大陸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當然會更加激化台海情勢的動盪不安,果然10月14日大陸發動了規模空前未有的「聯合利劍B」圍台軍演。
雙十節前,鑒於國際地緣政治對台海局勢的衝擊,「國際危機組織」(ICG)就建議賴清德應重申遵守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亦即呼籲賴應回歸「憲法一中」,降低兩岸衝突,以謀取台海和平重新到來,這叫「回頭是岸」。不幸的,賴清德上演的是反其道而行,既不回頭,又逞強冒進,台灣何有「和平之岸」?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賴清德一再試圖以「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宣示鞏固台獨論述,恰恰證明自己不學無術,民進黨搞不定中華民國,也一再曝露台獨理論的大破綻,應有利於國、共的反獨論述。
賴清德上台後,用盡洪荒之力宣告他的台獨主張,激化兩岸形勢,可能令事態進一步加速變化,但可確定的是,人算總是鬥不過天算。
賴清德的「祖國論」
賴清德10月5日發表「祖國論」, 竟然承認「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那麼,中華民國政府創建於1911年,這個政府領導全中國對日抗戰八年勝利後,台灣與澎湖在1945年正式回歸「祖國」中國的懷抱,「台澎金馬」自此就在中國治下,怎麼會有「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之說?難道台灣在1945年底到1949年底暫時消失了嗎?連小學生的歷史與算術程度都不及格,還當總統,台灣人民能不身處危境?
賴以為可以戳到中共的要害,也為「兩岸兩國論」構築更堅實的論述基礎,卻不知這恰恰曝露了自己沒有歷史常識的短板。
不過,賴有一點是說對了,「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1945年10月25日台灣正式回歸祖國,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站在台灣的土地上就是身處祖國,對大陸自然再沒有回不回歸的問題。賴的說法正好扯到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難怪獨派受不了。
其次,賴在5月20日就職演說中曾說:「1996年的今天,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宣誓就職,向國際社會傳達,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在民。」在此段脈絡中,賴未提「中華民國」,卻以1996年為「中華民國台灣」的起始點,何以在4個多月後,28歲的「中華民國台灣」不見了,又說「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與「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不是概念不清、邏輯凌亂嗎?
連自己4個多月前說的話都兜不住,當然不會記得蔡英文2019年雙十所說的:「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屹立超過七十年」。蔡英文似乎是以1949年為中華民國畫線,顯然,賴在競選時說「要走蔡英文路線」是欺騙百姓的。那麼,近幾個月所講的是不是也一樣在欺騙百姓?民進黨的中華民國因人而異,飄移不定,根本搞不定中華民國。
5天後,賴的雙十演說重申:「現在,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萬變不離其宗的主軸,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無知廢話。
不學無術,自曝其短
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個程度,政權或政府不等於國家,分裂國家中的政權或政府都有自己的政權符號,並以此符號投射代表這個國家整體,但實際上不等於、也不是這個國家的整體,就如同中國歷史上的三國魏蜀吳、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諸時期的各政權,都有自己的正朔紀年國號,自然彼此互不為代表,互不隸屬,但都不能自外於中國。固然古今國際環境不同,但兩岸依然沒有跳出一個中國的框架,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根據中國歷史,這樣的互不為代表與互不隸屬皆為過渡時期,最終都走上了統一,兩岸也不會例外。
依據前述事實基本面蘊含的邏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或「兩岸互不隸屬」,在中國史上都不足為奇。固然民進黨人自蔡英文以來,主觀上藉此表達「台獨兩國論」,但在客觀上都無法真正達成「兩國」的效果,沒有國家,包括美國與日本,敢承認中華民國。換言之,賴及民進黨人只是活在自己的虛妄幻想中,一再做出可笑的滑稽表演罷了。不過,賴的謬論讓很多人更進一步注意到兩岸關係的本質,開始思考真正的關鍵點,這不是壞事。
美國表面一套裡子一套
就在賴發表「祖國論」後,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10月8日表示,要瞭解此事得問台北,特別重申美國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也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期望兩岸歧見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強調美國的根本利益在於維持台海和平穩定。
美國是想以內涵已變質,或圖窮匕見的「一中政策」,為台獨論述擠出空間,以拖待變,變後再說,也是一種量變產生質變的規劃。美國所謂的「不支持台獨」並不反對台獨,所謂的現狀就是兩岸分裂分治的狀態,如果兩岸走向統一就是美國所謂的改變現狀,以中華民國旗號搞實質台獨,則不在美方的改變範疇之內。
眾所周知,兩岸統一無法擋,未統一前一定有戰爭風險,只有兩岸統一,台海才會有永久穩定的和平。康達既然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是美國根本利益」,那麼,美國應該促成兩岸政治對話,以漸臻和平統一才是。然而,美國實際上是「玩台亂中」,以幕前消極但幕後積極的態度鼓動台獨,是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作手。
藍營不是誤判就是尾隨賴
有藍營學者認為,賴在兩岸關係上的表現「確實讓美國有些頭痛,因為面對現今國際上的各種衝突危機,美國都需要中國大陸的合作和協助,賴對大陸的種種挑釁,美國怎麼會滿意?」黃奎博的分析認為,康達是暗示賴清德政府在台海問題上要知道分寸。藍營又再提起美方的「疑賴論」,這種看法可能都是誤判。就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而言,美國最容易掌握的是民進黨,賴清德之於美國連彌勒佛手中的孫悟空都不如,上台以來如此隨興翻騰,焉知不是美方主導的雙簧表演?藍營學者多留學美國,恐怕不自覺地中了毒。
朱立倫10月9日表示,我們的祖國當然是中華民國,但不要忘了祖先跟祖籍,在台灣可以大聲說祖籍是那裡,因為我們是民主自由的中華民國,更是團結的台灣。朱的說法,好似將兩岸比作美國與英國的關係,是兩個只有祖籍聯繫的中國,其調門與賴清德差不多。
國、共都不要滋養民進黨
懦弱的國民黨自以為聰明,長期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中高喊「中華民國在台灣」、「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如今這些都成了民進黨朗朗上口的說詞,從此意義上講,國民黨其實是台獨的導師。
中共反對兩岸問題國際化,但一直使用國際政治的現狀與理則論斷兩岸關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全中國」,與事實不完全吻合而有缺口,自然會激起台灣方面以中華民國相頡頏,會令一般不具社會科學素養的人當作「兩國」對峙,也給美西方炒作的題材。其次,每逢台灣大選,大陸總會有一些反制的動作,恰恰幫了民進黨的選情。其三,沒有真正理解兩岸體制差異的真實義涵與其深刻的影響,忽視關鍵力量在台灣內部的事實。制度不同,確實不是分裂的藉口,但可能是統一特別是和平統一的障礙。其四,未被完全取代的一方猶活蹦亂跳,卻被主觀判定已不存在,許多論述因此扭曲不利於己。
應善用事實向量力
對台獨作戰首在反獨論述,事實是有力量的,務實回歸事實基本面與一般經驗法則,多忠實於外在於個人主觀意志而客觀存在的事實,少談依賴主觀意志發揮的虛妄法理或主張,論述自然容易進入人心,能得事實向量力之助,有利於解決台獨問題。
賴清德的「祖國論」令林濁水受到極強烈的刺激,林告訴沈富雄「總結他的感覺是『荒謬』」,因為他一向反對用歷史觀來界定或討論一個國家的祖國或主權,他反對用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但是,不談歷史就不會有論述,也不會有邏輯,台獨大師對歷史事實有恐懼,可見台獨理論禁不起事實衝擊的虛妄於一斑。
若要回歸事實基本面,國、共雙方應該根據事實論述概念,提升其精準度,認清中國是國家,兩岸國號只是政權符號,嚴格區分主權與主權代表權;兩岸是內政問題,不能只用「台灣問題」轉移問題的焦點與本質;內政問題就不要用國際政治的邏輯論斷,嚴守內政的界線。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今年10月台灣很熱鬧。賴清德先在雙十晚會上拋出「中華民國祖國論」,後在雙十演講一開始就說「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讓不少藍營政治人物當下表示「樂見賴終於回歸到中華民國這個主軸」,藍營媒體也以「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台灣是家」下標稱好。
其實,賴清德這次大打「中華民國牌」,大概是發現5.20演說提出的「1624」及「台南400」,無法成功「洗滌人心」;中華民國既是藍營的神主牌,何不用其爭取非綠選票,讓他2028不再作「少數總統」,又可望藉「中華民國台獨化」達成其「務實台獨」之目的。
在賴發表「祖國論」後,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不支持台灣獨立」。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也在日前發文表示「戰略模糊仍是維繫台海和平之道」,並建議台灣要致力「維持現狀」,但他同時指出「中國不會無限期拖延統一」,因此還得靠「美國找到各方都能共處的現狀」。這說明美國不會放棄插手台海問題,並想繼續從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中獲取最大利益。
賀錦麗拒絕對「出兵護台」一事表態,川普則說如大陸「進入」台灣,他將加徵大陸出口貨物關稅至200%;台灣媒體大肆報導川普所言,難道不知在美國大發戰爭財之際,台灣早已陷入戰火中了。看來,美國不論誰當選總統,賴清德都無法「倚美謀獨」,甚至連台海和平都保不住。
大陸除痛批賴清德「借所謂『中華民國』之名行『台獨』之實」外,也先後發動「聯合利劍-2024B」軍演及牛山島實彈射擊。而TVBS 22日最新民調顯示,47%民眾不滿意賴政府處理兩岸關係,34%認為兩岸關係會變壞,較其就職時增加了4%。
賴清德若真想安定台灣人心、緩解兩岸關係,除自己停止挑釁中國大陸外,還必須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處分兩位信口開河的失職官員:一位是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他在馬祖說應以「二六共識」取代「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復談的基礎,「九二共識」是攸關兩岸關係發展的大事,豈能任由羅文嘉輕浮消遣?另一位是駐美代表俞大㵢,他在接受美媒訪問時說,「面對對岸的軍事威脅,台灣民眾已經做好了準備」,引起強烈反彈,不少台灣年輕人說「他似乎在宣戰,但我們還沒做好準備呀」。俞代表為逞一時口舌之快,竟講出危害台灣的謊言,豈能不下台謝罪?
第二件事是恢復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為法定假日。在日據50年間,台灣人「義不臣倭」,從武裝到各種形式的抗日運動從未間斷過。令人遺憾的是,李登輝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陳水扁更於2000年12月取消光復節放假、以「終戰」取代光復,而馬英九又始終未恢復光復節放假,導致台灣人不復記憶:台灣光復是全體中國人付出重大犧牲,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勝利果實。為表重視台灣脫離殖民統治的重要性,賴政府應藉立法院重新檢討放假日之際,恢復台灣光復節為法定假日。
乾隆皇,是中國歷史上一名家喻戶曉的人物。主政60年,被推崇為鼎盛的「康乾盛世」;終年88歲,是封建史上極長壽的帝王。乾隆自己看自己感覺十分良好,自封「十全老人」;而後人看這位天子也甚感興趣,以他為題材的影視戲劇藝術展不勝枚舉。即日起至2月2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二、三號倉庫舉辦的「帝王邀約—神會乾隆宴」便透過新媒體手法,展示乾隆的生活品味、賞玩皇家的奢華珍寶及品嘗精緻的御膳點心。
聖旨入場移形換影變古人
「神會乾隆宴」以「萬壽盛典」為軸心呈現乾隆盛世。展覽包括意向神遊 、普天同慶 、賞玩遊藝、珍寶再現、歌舞昇平及御膳邀宴等六大主題區。進入展場前,觀眾會先領到以「聖旨」為設計靈感的入場證,入場後便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立刻感受「移形換影」的魅力。展場牆面放置一面古老的鏡子,只要把手上的通行令牌放到旁邊檯子上,鏡中便會浮現古代人像,代表觀眾前世今生的容貌。
轉換身分後,再經過穿越時空橋段,正式被引入皇宮。牆面上的投影映出清朝的京城大街街景,綿延不斷的彩坊、彩牆、彩廊及燈坊、燈樓、燈廊,充滿歡慶氛圍。接著畫面穿越到紫禁城的大門─午門入口,雄偉的太和殿矗立眼前,觀眾也在此時進入展廳—皇宮。
此時,牆面投影瞬間轉換為《萬國來朝圖》,意味著來到第二展區「普天同慶」。《萬國來朝圖》緣於乾隆在位時擁有強大的國力,以天朝自居,把琉球、朝鮮、越南、緬甸等視為藩屬國。為宏揚清朝威德,乾隆在紫禁城裡舉辦元旦朝賀慶典,諭令宮廷畫家將宮廷建築的宏偉壯觀、皇家氣派,以及不同時段來朝使團朝貢的場景繪於畫面,表達興盛之意。
故宮授權一次看八件珍寶
乾隆喜詩愛文,第三展區「賞玩遊藝」彰顯他附庸風雅的一面。譬如有參考皇宮花園「禊賞亭」設計的「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是古代王羲之跟朋友於蘭亭修禊飲酒時,為助酒興進行的遊戲。文人將酒杯放在彎曲水渠的上游,任其飄流而下,參與遊戲者環坐渠旁,當酒杯停在誰人附近便由他取來飲酒,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乾隆十分嚮往「蘭亭修禊、曲水流觴」的文青生活,便在花園裡修建「禊賞亭」。透過投影,展場地面上會出現彎曲的水道,行走其間,彷彿自己正在參加一場曲水流觴的聚會。
第四展區「珍寶再現」所選的文物,基本上以乾隆時期的壽宴、節慶、宴會、慶典、吉祥喜慶相關的文物為主。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首次將翠玉白菜、肉形石、乾隆款金甌永固杯、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魚遊春水瓶,以及粉彩百鹿尊、沈香木香山九老、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神秘至寶等八件珍藏的乾隆時期經典文物授權,以實體模型(仿真再製)、投影、浮空影像、動畫、鏡子反射等多媒體數位擬真方式呈現。展區走道空間也安排機關暗藏虛擬文物,等待觀眾發掘。
參觀過皇宮,對乾隆的生活品味有更多了解後,觀眾將來到第五展區「歌舞昇平」。據知,紫禁城內有座大戲台「暢音閣」,每有重要盛典節慶,都要上演經典老戲給皇帝觀賞。
浮空投影齊天大聖翻筋斗
乾隆最喜歡京劇《美猴王》,透過浮空投影,觀眾會看到齊天大聖率猴子猴孫翻筋斗,以及天女散花、百鳥齊飛。此外,美猴王還會穿越時空扮起DJ。扮演美猴王的是台灣頗具知名度的京劇武生戴立吾,他的好身手曾經被徐克導演相中拍攝電影《七劍》。這段演出近十分鐘,觀眾可以好好欣賞他扮演的美猴王是多麼地維妙維肖。
第六展區「御膳邀宴」有長壽皇帝最愛吃的豌豆黃、桂花涼糕、驢打滾、奶棋子、愛窩窩,以及桂花酸梅湯、佛手柑奶茶,這些佳餚在展場附設餐飲區也可買得到。當你吃飽喝足,也就完成了這一趟皇宮遊歷之旅。
「神會乾隆宴」是一場穿越古今的藝術盛會,為營造奇幻妙趣,展場使用大量的投影技術,然而,松山文創園區是近80年的市定古蹟,柱子和地面多不平整,布展時為拉出精準的水平線,師傅必須辛苦地一塊一塊補,使地面和牆面達到完全的平整。當你接受帝王邀約參加乾隆盛宴時,可別忘了幕後這群辛苦的專業技術團隊。
12月17日在福華飯店舉辦的「第二屆韓台人文交流大會」,係由韓國駐台代表辦事處所主辦。
韓駐台代表趙百相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學者。他2014年4月才來台擔任新職,卻能在該年12月主辦「第一屆韓台人文交流大會」,而第二屆大會的規模又勝於第一屆,他的魄力獲得各界稱許。
當天到場的貴賓有國史館館長呂芳上、文化部長洪孟啟;專程自首爾來台的學者有七人;共計一百多名台灣及韓國學者、專家及退休外交官參加大會。
本屆大會主題為「抗戰勝利70週年」。趙百相在開幕致詞時就開門見山地指出:「今年是紀念二次大戰結束及抗戰勝利70週年的特殊日子,世界各地舉辦了各種紀念活動、學術研討會等」,台灣與韓國當然不能錯過這一重要機會。
韓國與台灣斷交已有23個年頭,但雙方近年來在各領域的合作有目共睹。在航空合作方面,自2016年1月1日起,一周航班增加為11,500人次,因為韓國觀光客至台灣人數增加了150%,雙方人員交流已突破了120萬人。在經貿方面,元大集團已決定投資1.1億美元收購韓信儲蓄銀行;另在網路、行銷、信息交換、GVC聯合研究方面,雙方已打破「惡性競爭」,走上嶄新的合作與共生共榮。
駐台韓國貿易館長朴漢真表示,雙方企業間的合作已大幅增加,他進一步建議雙方應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及「投資協定」。並採取非歧視性措施。
文化交流方面,台韓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談到「韓流」議題。韓國E-daily社論述室長許英燮指出:從電視劇開始的「韓流」,至今已擴展至歌星、服裝、化妝品及飲食等,讓韓國服裝和韓語補習班迎頭趕上。另台韓間以年輕人為主的Working Holiday計畫獲得普遍青睞,交換人數自2015年起提升至600人。
台灣東吳大學教授何撒娜則認為,韓流單方面入侵台灣不公平,雙方需要更多平等互惠的交流,而且大眾流行文化不能單從商業利益來考量。
聯合報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郭崇倫的發言,可能為此會下了最佳詮釋:(一)台灣政治發展落後韓國至少五年以上;(二)韓國正義轉型超前台灣;(三)政黨分分合合大同小異;(四)兩岸關係與兩韓關係發展彼此可借鏡;(五)安全依美國、經濟靠大陸環境類同。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2015年12月15日下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了「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文學大師余光中特展」及余光中先生的新書簽書會。
余先生高齡87歲了,精神仍然甚好,全程共計兩小時,未見他身體不適。他上台致詞時,完全不用攙扶任何東西。雖然不比年輕人,無法聲若洪鐘,但妙語如珠,舌燦蓮花。他說他在師大教了11年的書,這次回到師大來參加這場特展,一點也沒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因為他比在場多數的人都還要早來到師大。他還說,他對師大熟悉到有一次在美國搭車,還不小心脫口說出「回和平東路一段」。
在台師大校長張國恩、圖書館館長柯皓仁、國文系主任鍾宗憲及余先生致詞後,台師大學生社團吟唱起《祈禱》、《昨夜你對我一笑》兩首余先生詩作;我則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執行祕書李素真上台朗讀了三首余先生的詩作:〈空山不見人〉、〈楓橋夜泊〉、〈讀八陣圖〉;接著來自泉州的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用泉州話唱起余先生的《鄉愁》,贏得現場所有與會者鼓掌叫好。
作品受到年輕人喜愛
我本來以為,台下的聽眾應該以中老年人為主,但是現場一看,年輕人占了超過三分之一。顯然,余先生作品的影響力和魅力並未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減弱。錢穆曾經建議李敖,不要看出版時間不到300年的書,因為出版了300年還能夠流傳,才能夠證明該書有價值,歷久彌新。余先生成名超過40年,其詩作、散文、評論、翻譯為兩岸三地各級學校收錄成教材,更有楊弦、李泰祥等音樂家將其詩作譜成歌曲傳唱,成為大眾耳熟能詳之作。
余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好,靠的不是譁眾取寵、不是曲學阿世,因為靠這些,都只能暫時的竄紅、暫時的贏得愛戴,不足以長久,歷數十年不衰。他所靠的,是對文字的優異掌握能力,除了翻譯能力超強之外,他的中文更是一流。自從上個世紀初白話文運動興起以來,中文西化的問題日益嚴重,而余先生不但本身寫作時完全沒這個問題,他還一再呼籲國人,寫中文時千萬不要西化。
以行動支持國文教育
10年前,當教育部宣布將刪減國文課時數、從國文教材中拿掉許多經典文章時,余先生公開表示憂心並大聲疾呼,這種作法會造成學子的國文程度下滑。他也毅然決然地出任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發起人與總召集人,力促教育部修改課綱,重新提升對國文的重視。由此可見,余先生絕非獨善其身之人,一心希望讓整個社會更好,他的學識值得學習,他的胸懷更令人推崇。
余先生當天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兩岸的教科書都有文言文和白話文,文言文的書小時候不讀的話,到中年以後讀就沒有什麼感覺了。「從小就背點唐詩、宋詞等古文,對大家都有好處,將來寫文章時不知不覺就會流露出來。」、「全是白話的話,根基就不夠,古文一定要有相當的比例。」余先生也說,如今的年輕人語文水準低是全球普遍的問題,因為電腦打字逐漸取代書寫。「我現在寫稿還是手寫。大家不寫,久了就不會寫了。」余先生說。
特展開幕式後,會場立即展開余先生兩本新書《太陽點名》和《粉絲與知音》簽書會。粉絲排起長龍,延伸至會場外。余先生為慕名而來的讀者一一簽名。談及他的新書時,余先生說,「粉絲不嫌多,知音不嫌少,知音不可強求。」
簽書會後,台師大邀請大家至圖書館一樓大廳參觀特展。特展中除精選余先生的詩作,設計出「詩的世界」展區,讓參觀者可以更為親近余先生的詩集作品,同時也展出余先生珍貴的影像資料,讓大師的風采綿遠流長。
(作者係台大政治所碩士)
一百多年前(1913),竹南糖廠開工製糖後,便成為竹南當地引領經濟的龍頭,至1943年結束。而現今中二高貫穿之尖筆山下的竹南科學園區,以及前一陣子飽受爭議的大埔農地,皆曾是該糖廠重要的自營農場及重要的甘蔗栽培區域。
目前,在1982年及1994年出版的《竹南鎮誌》都未提到竹南糖廠,只能透過1993年出版的《金色中港續集》稍了解其概況。另外,下文也將根據筆者在前身為總督府圖書館的台灣圖書館的館藏史料,包含期刊及舊報紙,略為介紹此糖廠的沿革及發展。
日據前期的竹南工廠
竹南舊稱中港,和後壠(今苗栗後龍)一樣為臨海的港灣,吃水淺的戎克船入港後,可透過河溝進入中港市街,所以利用此和大陸貿易的來往,造就了該市街的繁榮。中港街北方的尖筆山,為本地最高丘陵,也是1895年中日乙未戰爭著名的古戰場。日據後不久,當局將前清僅到達新竹的縱貫鐵路修築到這裡,稱為「中港驛」。不久,當局將轄此的「新竹廳」繼承前清所謂廣義的新竹地區,即包含現今的苗栗。
1911年6月,南日本製糖於新竹廳下創立,以資本額50萬元經營。至隔年2月,已擁資本額500萬元,成為本島新式製糖十餘社(公司)之一。
該年「南日本製糖會社」所設新竹工場的製造能力為500噸。中港工場為350噸,合計850噸。後者創設地址為中港支廳三角店莊五穀王廟南。附帶一提,五穀王廟主祀有「五穀王」之稱的農業守護神—神農大帝,可見竹南、頭份一帶是水田遍布之區。該會社於該年同時著手鋪設手押及蒸汽式輕鐵(糖鐵)於此區以運輸甘蔗。隔年,開工製糖。之後將製糖機器提升至550噸。
1916年南日本製糖因缺乏誠意及經營不善,遭帝國製糖會社併購。該年10月,帝糖針對新竹和中港工廠訂出下一年期獎勵種蔗辦法,包括前貸制度、肥料補助栽培、補助蔗苗、甘蔗買收價格(含在來的竹蔗)。
到了1926年春遇到天旱,因水量不足,遂汲取廠內直徑約六、七公尺的兩口水井(其中之一目前在某民戶內)充為工廠造糖之用,但仍感不足而中止製糖,只能將工廠區域內及後龍苗栗的甘蔗原料送往新竹工廠壓榨。
後來,經帝國製糖的努力,同工廠壓榨能力提昇至日壓750噸。另收購在竹南庄頂大埔200餘甲及工廠周圍兩甲地,以作為自營農場的蔗園,僱工栽培及採收甘蔗。連於1929年發現的「野生稻種自生地」—大埔(也稱「中大埔」)也種植了甘蔗,因當時比栽培甘藷、落花生更有利可圖。
到了1931年,竹南工廠生產分蜜糖7,317噸,副產品的糖蜜1,495噸,總價值165萬餘圓,占竹南庄工業產品價值的79%。
1939年帝國製糖會社大增產,創造產糖最高記錄共1,983,000餘擔,其中,新竹州下的新竹、竹南、崁仔腳3製糖所合計699,700餘擔,此數目已大大突破原來的目標50萬擔。
但到了1940年底,帝國製糖遭大日本製糖會社合併。為了讓該會社所屬苗栗廠附近的甘蔗原料區能配合工廠的能力,計畫築通竹南連絡線,並將舊竹南糖廠區域劃歸苗栗廠,當時已施工敷設鐵路至造橋一帶。可惜北勢的乳姑山一段隧道工程尚未完成,太平洋戰事爆發,是項工程遂告中止。當局又考量「大東亞共榮圈」糖業一元統制和食糧政策,台灣糖業需要重組,特別是北部糖業合理化的部分,於是將竹南工廠耕地的白糖設備移轉至苑里。
光復後的竹南糖廠遺跡
1951年初,台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劉闊才建議台灣糖業公司准予苗栗糖廠繼續開辦、並將舊竹南糖廠區域劃歸苗栗廠時,重提上述「築通竹南連絡線」案,以奠定該廠的基礎,但遭當局否決。
而自1943年就停工的竹南糖廠,其擁有的地不是變更為住宅,就是工業用地。原屬糖廠之竹南庄頂大埔的自營農場,於1954年7月1日成立「種畜場」,迄 1973 年,改名為「畜產研究所」,並向教育部備案為學術研究機構。
該研究所培植國內外的畜殖技術人員達一萬餘人,無論是「乳牛育成研究」或培養出的好豬,皆是出自此地,是有口皆碑不爭的事實。這或許要歸功於「科學養豬」的成果吧!
但好景不長,該農場於1995年7月奉行政院核定為科學園區用地,於1999年7月開始動工,土地面積123公頃以支援新竹科學園區發展竹南科學園區。今日,從竹南火車站內就可遠眺五穀王廟所立高156公尺的神農大帝大神像,那附近便是竹南糖廠的遺跡所在。70年前所聳立高百餘公尺之大鐵筋混凝土的大煙囪是當地地標。
而竹南北方的三泰街及該街往東穿過台鐵後可到達「苗北藝文中心」的崁頂街,是一百年前竹南糖廠鋪設的原糖業鐵道(糖鐵)的道路;而到了晚上,從苗北藝文中心正門前面可看到神農大帝大神像的光影。回想曾座落在神像附近的竹南糖廠,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竹南新市街的發展,也因設置先進的醫務室和俱樂部等,舉辦過相關的藝文活動和熱門的棒球比賽,真有萬物滄桑之感!建議目前正重修《竹南鎮誌》的當局,可將這段歷史寫入;也可選址建立一糖業文化公園,以紀念上一世紀竹南糖業的發展。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