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30 十月 2024

利用過去國民黨50年打下的反共、親美教育為基礎,甫卸任的蔡英文及剛上任的賴清德,不僅豢養大批綠營網軍、側翼對台灣民眾進行認知作戰,更藉由過去8年的「完全執政」將顯性、隱性台獨發揮得淋漓盡致。

台獨資本化

過去台獨勢力以中下階層草根自居,打著左翼旗號要與資本家劃清界線,走獨立自主的工運台獨路線。然而,經過長時間努力卻始終缺乏金援,於是當代獨派對金融資本的介入全盤接納,便出現了以曹興誠為首的台獨資本進駐輿論場(諸如YouTube、Facebook等網路平台),透過大量廣告文宣占據輿論高地,不斷吸引廣大群眾的目光,讓資本和活力稍弱的統派在新媒體戰場上相形見絀。

更有甚者,曹興誠於2022年宣布投資「黑熊學院」6億新台幣,號稱要訓練出300萬名協助區域防衛的「黑熊勇士」,等於是直接組建民防動員力量。儘管「黑熊學院」聲稱開課只是要「推動全民防衛知識技能」,否認訓練民兵,但從其基礎營、進階營課程可得知,內容充斥反中、仇中教育及錯誤的軍事理論與觀念,並暗示「呼籲兩岸和平就是通敵」;同時以「第五縱隊識別」課程教導學員在島內尋找敵人,披露不存在的「第五縱隊」打擊異己、進行政治清算,綠色恐怖已徒增平民老百姓的恐慌。

台獨系統化

相比於過去缺乏組織和論述,奠基於史明的《台灣人400年史》上形成的台獨史觀,民進黨進一步地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教科書中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繫,例如將台灣史年表劃分成史前時期、大航海時代、清帝國時期、日本帝國時期、當代台灣,而最早有漢人抵達台灣的三國時代消失了,在澎湖設置巡檢司的元朝、明朝也沒有了。此外,台南市政府在今年大肆宣傳「台南建城400年」,抹殺了早期漢人來台拓墾的歷史,將西方殖民者來台作為台南建城史的起點,充滿濃厚的殖民史觀。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宣傳「台灣地位未定論」、避談台灣光復;在國中社會科課本僅用40頁篇幅草草帶過中國地理,並在其中誇大大陸的環境問題;稱蔡英文2017年出訪南太平洋友邦是「尋親之旅」,刻意切斷中華民族認同。承上所述,民進黨透過教科書醜化中國大陸,製造兩岸割裂的偽歷史,又逐步滲透到文化活動,並藉由民進黨當局掌握的媒體擴散到全社會。賴清德口中的「洗滌人心」根本就是洗腦、洗歷史、洗血緣的系統化台獨史觀,進而入心、入腦,形成了由教育—文化—社會三個層次的台獨專列。

台獨生態化與去中心化

民進黨自2016重新執政以來,掌握與掠奪了黨政軍資源,以大量經費補貼台獨社團,或以基金會名義補助大學裡的學生社團、提供有償實習機會,培育台獨人才,同時深化台獨論述與研究動能,逐漸從基礎教育領域擴展到社會文化層面。例如預計於明年上映的劇集《零日攻擊ZERO DAY》,拍攝預算就有7,131萬來自文化部的「匯聚台流文化黑潮計畫」,加上國發基金的4,170萬。這部宣揚「芒果乾」的電視劇,直接從納稅人手中A走了1.13億元!

再者,「黑熊學院」還深入社區大學授課。2023年,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開辦「全民國防教育基礎工作坊」課程,竟由「黑熊學院講師群」開授。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出示《KUMA黑熊學院少年防衛課》教材,以及課程介紹中「積極行動指南」部分內容,其中包括戰時飛無人機情蒐、攻擊敵方網站、蒐集紅色言論以便戰後究責等抵抗手段,以及鼓勵平民自行組成社區巡守隊、甚至開挖土機製作路障,這些明顯已超出民防範圍的課程,卻無聲息地滲透到了社區大學。民進黨及其附隨組織藉著有形、無形,從器物、制度再到精神層面,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多樣性,利用詩歌、戲劇、文學植入台獨意識形態,綠營政治人物、名嘴、紙媒、新媒體又以政治操作百花齊放、遍地開花。

反制台獨之道:文鬥+武鬥

筆戰是統獨輿論戰場的基礎,因應新型態的媒體轉型,文鬥除要有論述的更新外,要集合更多論述能手在各個領域鞏固同溫層外,進一步擴張同心圓,應以「統比獨更有利於台灣,更有利台灣人民福祉」的論述,來激發台灣社會面對統一、思考統一的社會效應。其次,應進一步揭發獨派人士以獨謀私、以獨謀權的險毒用心,透過揭發執政當局的權色弊案,剝離台獨與台灣社會的連結性,藉此淨化綠營執政以來所敗壞的社會風氣。

投入選舉是一項合法反制台獨的「武鬥」行為。在選戰中除了文宣攻防外,召開記者會與街頭運動亦是「武鬥」的核心,到獨派的活動現場引發現場衝突更是「武鬥」的重點。透過街頭的衝突引爆媒體流量,是缺乏資源的統派人士打響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它能獲取社會知名度,動員約5%的選票支持,也就可以順利當選一席地方民代,有機會在議會擴大統派朋友圈,鋪開統一戰線團結更多友軍。因此,「武鬥」是打破綠營封鎖打壓的政治手段,走議會路線、擴大影響力才是最終目的。

法制化懲罰台獨措施

近期大陸公布了《懲治台獨分子22條意見》,國台辦也提供了專門的舉報信箱,這讓針對台獨分子的懲罰行動齊頭並進,在有志之士的奔走相告下初見成效。如能借鑒加拿大扣押任正非之女孟晚舟的作法,藉由跨國、跨境逮捕極端頑固台獨分子,將對台獨勢力形成更有效的威嚇作用。當然,加強宣導「統一是正路、台獨是死路」才能讓台灣民眾與台獨劃清界線,改變社會氛圍!

(作者係新黨副秘書長)

週三, 30 十月 2024

10月5日,金門迎來大陸首批116人的旅遊團,遊客及接待方均極為興奮。金門縣政府希望大陸未來能開放福建省以外居民前來金門旅遊,並簡化證件申請程式,為復甦金門旅遊業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9月27日發布公告,恢復福建省居民及持居住證者申請前往金門的「個人旅遊簽注」或「團體旅遊簽注」。這是大陸首批通過小三通入境金門的旅遊團,許多台灣業者對此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標誌著兩岸觀光交流正逐步恢復常態化,但是否真如所想,還有待觀察。

眾所周知,大陸之所以允許福建居民前往金馬旅遊,主要源於這兩個地區的首長均認可「九二共識」,同時兩地歷史上就由福建省管轄。受到國共內戰的影響,金門曾是兩岸的前沿陣地,經過二、三十年共同的努力,金門和馬祖現已發展成兩岸交流最頻繁的融合發展區域。特別是「廈金小三通」航線,已成為當前兩岸往返最密集的黃金水道。此外,福建省還向金門提供水源,使金門居民能夠享受安全且穩定的自來水,有效緩解了該地區長期以來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在520上任以來的多次演講中,均提及「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並在雙十節前提出與歷史和法理不符的「祖國論」。同時他也利用其行政權力打壓異議聲音。這些都導致兩岸關係更加緊張,甚至引發衝突。

當務之急是要持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讓兩岸人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增進了解,打破對彼此的誤解和偏見。例如,透過文藝演出、學術研討、青少年交流等活動,讓兩岸青年能分享彼此的文化特色,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對中華文化產生共同認同。

兩岸民間交流也可增進兩岸人民對歷史、文化和國家民族的共識,進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種情感連結將為兩岸關係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使兩岸人民在面對全球化浪潮和地緣政治變遷時,能攜手面對挑戰,共同迎向光明未來。

總之,福建居民這次能前往金門和馬祖旅遊是大陸釋出善意,希望台灣民眾洞悉整體局勢,積極支持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進程,最終讓兩岸走到一起。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週三, 30 十月 2024

「勿謂言之不預」原典出自《論語》:「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意思是說應該告知而未告知是不負責任的人;換言之,事後不要說我事前沒有告訴你。乾隆皇帝拒絕英皇喬治三世通商的信中也提及此話。中國大陸在三大邊境武裝:1962年中印戰爭、1967年中蘇珍寶島之戰、1978年中越戰爭的前夕,在宣示文件中都見到此語。2020年4月10日《環球時報》社評警告,台灣當局若「鋌而走險一定會招致沉痛的代價,勿謂言之不預」。

同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又發表署名文章,要求台獨分子「回頭是岸,莫要眷戀窮城,徘徊歧途,自尋絕路。勿謂言之不預也。」

勿再說大陸無力收台

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介入台海,並封鎖大陸沿海,阻擋了解放軍解放台灣。中美因而交惡20年,直到尼克森才與北京和解,卡特才與北京建交,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卡特並公開親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國會心有未甘,通過《台灣關係法》繼續武裝台灣,不惜以國內法長臂管轄違背承諾,口說一中,暗助台獨。然而21世紀後,中國海、空軍完成現代化,北斗衛星組成、飛彈齊備,不斷圍島軍演,充分展示已有武統實力,引起華府時時擔心2027年會武統台灣。若華府有把握保台,又何必如此焦慮?

約自2016年開始,華府就視中國崛起為威脅,擔心中國的GDP會超越美國,遂將注意力集中到東亞,劍指中國。川普上台後發動對華關稅大戰,但反而導致美國通貨膨脹,損人不利己;拜登上台繼續揮舞關稅大棒外,還拉幫結派圍堵中國,展開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但無不事倍功半。華為被打壓後死灰復燃更上層樓,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電池、半導體、人工智能異軍突起,引起美西方恐慌,於是不惜宣傳生產過剩謬論,並唱衰中國大陸的經濟已墜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the middle-income trap),但這只是老美的一廂情願。

美國又不幸陷入烏克蘭的僵局、中東的泥淖,想要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徒成虛願。華府要弱化俄羅斯,一再東擴北約,擴張到俄國家門口的烏克蘭,逼得普丁動手,美俄關係急劇惡化,迫使中俄雖不結盟而勝於結盟,令美國在地緣政治上居於劣勢。至於對付中國大陸的印太戰略因搞不定印度,四輪缺一,如何開得動?總之,中美博弈八年於茲,中國不僅沒有變弱,反而更強,白宮徒嘆奈何!然而,美國仍未死心,賀錦麗的安全顧問哥爾頓(Phil Gordon)今年5月說,中國對美國的挑戰,「不僅僅是台灣,更需要不讓北京擁有高科技及情報與軍事能力來挑戰我們。」可見美國政界無不誤認為依然可以壓制中國,不願聽少數有識之士如著名經濟學家沃爾夫(Richard Wolff)的警告,美國若罔顧自己衰退與中國崛起的事實,不僅愚蠢而且危險。

當然,仍有不少人認為大陸雖有能力,但因代價太大而不會武統。連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也說,跨越台海的兩棲作戰難以完成。看來他還停留在70餘年前諾曼地登陸的時代,不悟台灣海峽與當年的英倫海峽大不相同,對岸火炮可及,六面包圍之勢已成,而此岸幾無縱深可言,更何況諾曼地登陸不也成功了嗎。他又說大陸自1979年後沒打過戰,所以不能打仗,不悟演習其實就是在備戰,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難道養兵、練兵只是虛應故事?更不可思議的是,他認為北京不敢收台,是因不敢與擁有核武的美國開戰,中國只是要終結內戰,完成國家統一,美國若要干預,才應該害怕與擁有核武的中國開打吧。他顯然低估了北京的意志,高估了華府的能耐。猶憶他老兄曾提過「棄台論」,後來才站回美國利益為主的現實主義立場,未來是否會再回到「棄台論」有待觀察。

勿謂大陸無心收台

大陸既然有能力武統,為何不武統?大陸視台灣為中國的領土,為什麼要打爛自己的寶島?所以至今仍主張和平統一,但和統並不等於不統,而是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武統,端看台獨是否迷途知返,還是要一路衝到南牆。大陸又視台灣人為同胞,不願意中國人打中國人,但台灣愈來愈多人不敢自認是中國人,不是在找打嗎?不過,嘴巴上不認,身體上卻很誠實,尚未見有人改漢姓、砸祖宗牌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畢竟是繞不過的底線。                                          

大陸久不收台,就有人異想天開,認為大陸也「蔣介石化」了。蔣介石當年想要反攻大陸,最後不了了之,其實他非不願也,是不能也,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也!反觀大陸統一的意願有增無減,武力愈來愈強,底氣愈來愈足,並把收復台灣提高為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反攻大陸無望論」絕不可能發展到「統一台灣無望論」。

還有人說中國大陸愈來愈富裕,就愈不想動武。富國強兵、民族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大清皇朝夢不成,北洋政權夢不成,國民政府夢不成,現在中國富強了,可以完成夢想了,怎麼可能放棄國家完全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大業?

勿謂台灣可以永遠苟安

瀏覽中國歷史,便知中華帝國分久必合,與羅馬帝國一分而不能再合趨勢迥異。任何偏安一隅的中國政權遲早會統合於中原大地,17世紀的明鄭台灣與當今情勢最為相似,清廷猶能以木殼帆船渡不測之海收復台灣,何況當今具有強大的海空實力,區區百里海峽,誰云不能飛渡?

寄望「不統不獨」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也不切實際,兩岸軍力差距之大,台灣無論買多少軍火,都只是浪費金錢而已。寄望於武統代價太高,可以永遠維持苟安的現狀如緣木求魚,且不說大陸明言不惜任何代價收台,按照許多軍事專家估計,無論圍島或火炮攻擊,收台若不能以日計,必能以周計。速戰速決即美國人所謂「奇妙的小戰」(A splendid little war)。台灣還能苟安下去?

勿謂美國會介入台海戰爭 

緊抱老美大腿可以防止武統嗎?不肯疑美的人總認為,美軍一定會出兵保台。拜登言而無信的保證,印太司令的虛聲恫嚇,給許多人無限樂觀的想像。華府以為它的出不出兵「模糊策略」,可以嚇阻中國大陸,不免過於天真。美國不敢出兵烏克蘭,正是因為不敢與擁核的俄羅斯直球對決,美國怎麼會與擁核的中國兵戎相見?從烏克蘭的鏡子可得知,解放軍收台必然會假設美軍會介入,中國的大規模反介入系統(massive anti-access/area-denial )在理論上完全可以防止美軍干預台海戰爭。中國大陸已展示阻敵於外的能力,更何況美國出兵保台要比出兵保烏克蘭困難得多。解放軍未動不是怕美國軍事介入,而是和統尚未絕望。

美國想要以經濟制裁介入也無濟於事。中國收台不是入侵主權國家,而是終結內戰,美國制裁會出師無名。即使橫加制裁也占不到便宜,因中美兩大經濟體關係密切,如互相制裁,何止傷敵一千自傷八百?美國若沒收3兆中國資產,中國可以沒收不下於5兆美西方的資產,划得來嗎?

勿謂大陸不以和為貴

民進黨三度執政不敢獨立建國,因不僅那會逼北京動手,而且仍擺不脫「憲法一中」的框架,但卻在島內悍然拒絕舉世公認的「一中原則」,並鼓動反中仇中言行,篡改教科書誤導後生。當國家分裂時,有兩個政權並不罕見,三國時代有魏蜀吳三個政權,但同屬一中,故而分久必合,這是難以否認的歷史命定。

「勿謂言之不預」是戰爭的警報,國際莫不認為台海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說明大陸有足夠能力武統台灣,否則何險之有?民進黨政府在華府的壓力下延長兵役、大買軍火,甚至要台灣5%的GDP用在防務上,川普更獅子大開口要10%,台灣吃得消嗎?能不疑美嗎?老美要台灣巷戰到最後一人,以消耗對岸的用心,台灣民眾還相信美軍會來嗎?

而且,白宮安全顧問一再說,雖與中國競爭,但要避免衝突,美國絕不想要與中國開戰,但不反對台灣像烏克蘭一樣打代理人戰爭。我們不能不知巢幕之危,切莫逞匹夫之勇,仇中將兩岸視為兩國,宣稱互不隸屬,將治權與主權混為一談,只在島內喊爽有用嗎?不僅無用,還在玩危險遊戲。須知備戰備不勝備,避戰才是上策!不認「九二共識」也就罷了,若連中華民族都不認,那就只能等待玉碎了。勿謂言之不預!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週三, 30 十月 2024

9月25日,中國大陸由西太平洋對着東太平洋夏威夷的方向,發射了一枚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飛越12,000公里,準確地落入預定水域,誤差範圍僅100公尺。重要的是,這次試射是全射程公開,帶出什麼樣的信號?

美、俄、英從去年到今年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均告失敗,而宣布試射成功的法國,彈著點位於北大西洋,推測應非全射程,含金量遠低於中國大陸。

對這次中國大陸試射洲際導彈,美國出奇低調,五角大廈發言人辛赫在記者會上讚賞中國事先通報,避免了誤判,其他則不置一詞。中國大陸試射導彈新聞發布,也僅說不針對任何國家、是例行訓練,連導彈型號都不提。但試射肯定是有針對性的,彈雖往東太平洋落,卻意指西太平洋,可從台海及南海兩個大方向思考導彈試射的針對性。

一、從南海看。美國在菲律賓引進射程1,850公里,覆蓋整個南海,包括海南、香港、台灣地區的堤豐中程導彈,威脅到中國大陸,另在美國的挑撥下,不斷發生一些海上摩擦事件,雖無關大局,卻對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產生負面作用,試射東風31AG則是對美國這個域外國家使用長臂管轄,從實力出發給予提示。

二、從台海看。兩岸局勢外弛內張,賴清德以蔡英文「兩國論」作為兩岸關係的論述基底,要建立所謂40萬民力積極備戰,想開足馬力邁向一個新的階段。但隨著東升西降,美國所設定的國際規則遭到中國大陸挑戰,美國不得不考慮是否要放棄在第一島鏈的台灣,退居到二線的關島?同時在退出前,做好加緊扶植台灣自衛的準備,包括軍售、無償軍援、完整營級部隊赴美受訓。美國介入的結果反而造成了中國統一的緊迫感。

比較台海與南海問題,中國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的壓力,應高於解決菲律賓與大陸爭奪島礁的問題,這可從一些徵兆得知。

一、大陸國防部長董軍今年6月2日在香格里拉場合已撂狠話,任何外來干預中國統一的勢力必將粉身碎骨,對台獨將採取甕中捉鱉的戰術。

二、我海軍司令唐華接受英國《經濟學人》專訪時表示,解放軍隨時可以封鎖台灣,目前採取機艦繞台的蟒蛇戰術。唐華的判斷與董軍所言不謀而合。

三、從這次試射導彈落彈點距目標僅100公尺,遠遠小於一艘航母面積,說明解放軍可以在萬里之外,解決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對動輒出動航母戰鬥群威脅他國的美軍而言,在解放軍面前耀武揚威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美國對外稱,以其軍力可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但這不表示美國可以兩面作戰甚或一對三。面對俄烏戰爭尚未歇息,中東以阿戰爭又擴大,賴清德此時在台海問題火上澆油,豈是已準備下台的拜登政府所能應付與樂見?因此,一顆東風31AG導彈試射彈著點在東太平洋,漣漪卻發生在西太平洋水域,讓絕不改弦更張的賴清德陷台灣人民於危機四伏。

(作者係聯勤留守署政戰部前主任)

週三, 30 十月 2024

國家土地(下稱國土)是國家組成的要件,是人民生存的根本,所以任何國家都必須系統地、合理地、有效地應用國土的既存事實及價值,而台灣最近爭議不斷的「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於賦予實施前,必須與多方溝通、充分檢討,方可使其內容更形嚴謹,成為人人樂於遵循的法規,也才能讓地盡其利、地利共享,社會更加公平、環境更加自然調和。

國家計畫法的沿革

台灣的國土規劃始於1939年的「都市計畫法」,1974年制定「區域計畫法」(簡稱區域法),期望透過管理規劃,糾正大量農地流失、土地與資源因分散而形成的浪費,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情形,如已無礦可採的礦業用地,仍需依照「礦業管理法」;「都市計畫法」已無法管理都市因擴充而衍生的工商業發展問題;農業用地因小型工廠及機具型式的「豪宅」興建,而變成非農業部專屬管理的職責。

2015年馬英九任內,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解決土地發展亂象,於12月18日制定「國土法」,2016年5月1日施行,將國土規劃成國土保育、海岸資源、農業發展及城鄉發展4種區域。該法於2020年4月21日修正,待該法完成立法程序後,「區域法」即將停止使用。

原本「國土法」預計明年(2025)啟動,但由於地方與中央的訴求相異,民進黨有22位立委與內政部長劉世芳的意見相左、閣揆與閣員見解不一,究其因皆係各自本諸本身立場所使然,期間爭議最大的當屬農地歸屬。

區域和國土計畫法的差異

「區域法」是將土地分成11種分區,依實況編定管制,而「國土法」係依功能分成四區,透過指導管控土地的使用;前者可經由申請變更分區,而後者則不允許以個案變更區分分類;前者無法指導都市計畫,而後者諸多法條設計都包含資訊公開與民眾的參與。但由於「區域法」已實施多年,為一般民眾熟知,而擬推行的「國土法」,恐因政府宣導不普及,以致許多民眾仍不清楚實施「國土法」的目的、對民眾權益的影響、土地變更後的使用效益及土地價格的落差、相應補償辦法,所以各縣市民眾向地方政府陳情要求中央應明確訂定相關辦法或規範,因此不同意明年4月30日「國土法」就將上路;其中各縣市區於限期前應上報的「國土功能分區圖」(下稱分區圖),必須匯集更多民眾的意見,始能完成人民認同的「分區圖」,所以至今仍有九個縣市未完成「分區圖」的規劃,也因此地方政府與民眾皆期望「國土法」延後兩年再上路。簡言之,民眾對「國土法」中農業發展地區的意見或爭議比其他三區都多。

國土規劃與糧食安全

農業發展地區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根據2023年農業部的統計資料,全台耕種面積接近78萬公頃,農耕產品的出口金額是進口的22.2%,表示台灣境內的糧食自給率低,台灣存在著生存危機,如台灣被軍事或經濟封鎖後會面臨窘迫狀態。

其實這種糧食自給率僅30%的情況存在已久,表示政府並未積極鼓勵農民生產、未保障農民生產的基本收益不得低於勞工的最低薪資,連帶地也未增加農業生產面積,台灣的農耕總面積1981時是90萬公頃,2012年時降至80萬公頃(實際耕作地是75萬公頃、長期休閒農地有5萬公頃) ,至2023年時農耕總面積再降至77.9萬公頃(實際耕作地是72.5萬公頃、長期休閒農地有5.4萬公頃) ,表示農民耕種的意願降低。這是因為農耕工作辛苦、報酬率太低,政府又缺乏合理的實質鼓勵、補償及獎勵辦法,所以不但年長的農民不願繼續務農,更無法吸引年輕人的務農意願。耕地面積減少、休耕地增加、勞動力缺乏等因素,自然會導致糧食不足的結果。如再不解決,很可能不得不以高價採購外國糧食,到時必定會造成通貨膨脹、社會動盪不安!

民進黨當局設計的台灣農耕面積是81萬公頃,但根據去年的統計數據卻只近78萬公頃,離目標數量還有些距離,若將「農電共生」的農田排除,則不足目標數更大;若計入多年實施「農電共生」的農地,因土壤質地劣化,作物產量及質量下降,其面積數量會變得根本不具意義。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2050年時全球將有97億人,屆時糧食需求將增加59-98%,才可因應人口增加所需,而1990年的研究報告已證實,作物產量已減少20-65%,若再加上全球氣候異常變遷的影響,作物及禽畜產量降低的情形只會更嚴重。台灣農業部豈能不引以為鑒而提早防範?

農地土壤質遭到破壞

民進黨政府大力發展「綠電」(包括風力、太陽光能、水力、地熱等的發電);農地被光電業者長期租用,土壤因光電須安裝深入土壤裡的各種材質固定樁而不易耕作、耕種;同時也因太陽光電板的遮蔽,致使作物所需的陽光不足,生長受阻。基此,光電場域的農地必定會發生劣變,土壤中眾生物賴以為生的有機質因而減少,可供給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也會減少,因為在所謂「農電共生」的農地上適合耕種的作物必定有限,所以等同無法實施輪作,而輪作卻正是改善土壤質地、增加土壤中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可預料「農電共生」的農田終將淪成荒蕪土地。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1937年2月寫給各州州長的一封信中說,「破壞土壤的國家等於在毀滅自己」(The nation that destroys itself soil destroys itself.)。根據估計,在過去50多年間,全球損失了1/4的表土,而表土正是各種作物主要生長繁殖的場域;美國更損失了1/3的表土;20世紀的100年間,美國更損失了50%的表土,等於每年損失30億噸表土,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成份失衡。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20年宣示,「未來60年間全球將無適合耕種作物之表土」,這可是非常嚴厲的警告啊!

土壤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的耕作;連續大面積的耕作,會造成土壤中的有機質大量減少,使得土壤貧瘠,導致必須大量使用化學肥料來彌補,因此土壤酸化或鹽鹼化、污染地下水源、導致土中多樣性生物喪失及數量劇降、土壤變成硬盤且累積許多有毒物質,產生一連串的負作用,致使這種土壤變成無法適應農業生產的處所。 

台灣農民被迫拋棄耕種

根據農業部2023年的統計,台灣農家每戶的平均年收入為1,246,530元,其中農業生產年淨收入僅281,299元,顯示農村居民的生計幾乎完全依賴非農工作所得,這種收益與資材、勞力及工時付出的失衡狀況,農業部應視為首先必須正視的研議課題。其次,針對民進黨主張「綠能」所造成的農漁業面積退縮,以及農民寧可出租農地予光電業者,因其租金是每公頃每年為40萬元,如此比全年耕種鳳梨和水稻依序可獲得36,000元及至多為12萬元的利潤要多很多;因為出租農地比自耕省事、省力又省錢,所以屏東縣多年前已將4萬多公頃的良田,亦即「農一」類別的土地轉成「農二」類的農田,且僅保留4,100公頃「農一」農地,因為「農一」土地只能從事農作物產銷工作,而「農二」等級的農地可從事較多元的農業活動,而且使用限制及變更門檻規範都會降低。雲林縣縣長張麗善也要求比照屏東縣辦理,將原規範為「農一」的6.8萬公頃土地,降低成5,836公頃。

地方政府都是由人民選舉而組成,所以各地方政府於編列「國土功能分區圖」時,一定會參考當地農民的意見。由上可想而知,大多數農民都會希望自己所屬的農地是「農二」類,而政府在處理各類區農地必須有一致的規範,否則就是偏袒不公,會引起眾多紛爭與抗議。

結語

台灣現在的農地問題除興建豪華「農舍」及建工廠外,主要是政府啟動的綠能需要土地,導致未來「農一」地會越來越少,糧食安全、自然生態及景觀一定會遭受到嚴重威脅。令人不解的是,民進黨廢核四、拿巨資貼補台電,養肥和民進黨有關的風、光電企業,如同用昂貴的價格去購買高端疫苗和雞蛋的情形一樣,因為使用的全都是人民的納稅錢,又加重了民眾的電費負擔,台灣人民還能忍耐這樣的政府到幾時!

(作者係台大農學院前院長)

週三, 30 十月 2024

9月20日憲法法庭針對37名死囚聲請死刑釋憲案,大法官雖維持一貫見解,認為死刑並未違憲,做出合憲性解釋,但也明定限縮適用的類型與範圍。此舉雖在檢視死刑是否符合憲法精神,特別是在保障人權、生命權及免於酷刑的合憲性,但也大幅限縮了目前的執行、未來法院判決與立法配套措施。

司法院曾對死刑進行第194號、263號及476號解釋,均認定死刑不違憲。不過,還是有不少死刑犯數度聲請,以往大法官裁定不受理沒有再解釋的必要。但隨著社會對死刑存廢的爭議不斷,此次受理備受關注。主要是因2022年1月《憲法訴訟法》上路後,改為由15名大法官組成的「憲法法庭」取代了原有的「大法官會議」,個案可聲請釋憲。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死刑犯判決定讞後,應經法務部執行之,但若案件涉及再審、非常上訴及釋憲,則可重新審核。因此即使判決確定,死刑犯在上述程序中仍可在監獄內等待法務部簽准。特別是37名死囚中包含「中山之狼」性侵、殺害被害女子;殺害母親、婆婆及丈夫的女死囚、犯下男童陸正綁架撕票案、分屍女保險員案的死刑犯;除了引發社會關注,人民情感上亦難以忍受暴行!

釋憲與「實質廢死」無異

憲判字8號出爐宣告了限縮適用範圍,除犯罪情節屬最嚴重、第三審需有強制辯護及言詞辯論,且需經各級法院法官一致決,被告有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的情形也不得執行死刑。換言之,存在四項重點即:唯一死刑違憲、死刑僅適用於情節最嚴重、程序必須更嚴謹、心智缺陷障礙設置鑑定程序。所以,目前已被科處死刑的死囚皆有機會透過非常上訴逃死。釋憲給了死刑犯翻案的機會,如何面對八成的反廢死民意,挑動國人敏感神經。

這種「部分合憲」的解釋限縮了適用範圍,等同無法執行死刑,與「實質廢死」無異。尤其,各審級要判死刑須「一致決」,確實過於嚴苛,究竟這是何國制度卻未著墨;因為國際人權公約僅以各級「合議制」,並窮極救濟程序規範。若用「一致決」,在議事原理上恐會造成「少數獨裁」,亦即一票便否決所有法官的意見;所以,如此說法顯係憲法法庭自己「造法」,違反憲法權力分立原則。

事實上,停止執行死刑的要件在法令上也尚未完備,例如精神障礙應經鑑定,但鑑定標準及醫學倫理如何規範,才能符合憲法最嚴密的正當法律程序?立委王鴻薇對此質疑,衛福部從2020年辦理司法精神醫學專科醫師甄審作業,第一年雖有62位醫師,但逐年下滑,至2023年竟只剩7名,顯見司法精神醫學專科醫師不足;如此缺漏如何嚴密正當法律程序?

死刑有沒有「嚇阻」效果?

大法官經過五個月評議,判決死刑合憲,但嚴格限縮適用犯罪類型及要件。代表37件死刑案視情況獲得重審機會或其他救濟機會。其中,死刑有沒有「嚇阻」效果?一直是個爭論。所以,韓國憲法法院將死刑案界定在最極端的「隨機殺人」。法務部則主張,應聚焦個案,以五年476件殺人案而言,只有一件判死定讞,代表極為嚴謹,是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此次釋憲在廢死議題上運用設限呈現過度表態;其實民意效應仍是最值得觀察的部分;因為死刑涉及重大公共課題、國家刑事政策,理應由立法機關做最終定奪。所以中華人權協會與台灣審議民主協會在釋憲前公布調查,仍有八成以上反對廢除死刑;「維持死刑並沒有違反國際潮流」選項也獲得80.9%的支持。至於「廢除死刑應該由公民投票或立法院制訂法律來決定」,同意為72.4%;代表著大法官不應侵越立法權,逾越權力分立的界線。

事實上,對死刑存廢有著兩派看法,一派是「審議式民主」主張,一派是「國際人權」主張,後者又可分為「先行廢除死刑再配套修法」主張與「配套修法再廢除死刑」主張;「審議式民主」在國際人權實踐中有其缺陷,就是如何防止「多數暴力」;例如希特勒的「種族優越法案」就是經由國會多數通過殘殺猶太人;亦即如果贊同「審議式民主」,只要掌控國會多數,那麼反而成為獨裁工具!

聯合國公約並未完全廢死

此次釋憲合憲但限縮範圍,也代表國會必須修法讓其他刑事制裁手段配套施行。只是《刑法》歷經多次修正,目前還保留「死刑」的《刑法》罪名,包括第226條之1、第271條第1項、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即強制性交、強制猥褻、強盜、擄人勒贖而故意殺害被害人等罪;早已大幅限縮重大罪型,大法官此次釋憲又要再次限縮範圍與認定程序,未來立法院要如何推進已被綁手綁腳。

事實上,依據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並未完全廢死,卻是要求窮極最高救濟程序才可實施;惟該條是對生命權的重視,因此廢死仍為最高方向。顯然這次大法官釋憲呼應國際公約的意味極濃,但憲法法庭擴大解釋似已超越國際公約,設下層層關卡已是實質廢死!

縱觀世界各國,已有四分之三的國家廢死或不執行死刑。然而,這些國家人口數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換句話說,全球還有四分之三人口是有死刑的,也因此聯合國人權公約保留了死刑,但設下最高、最嚴格的審查標準。當然,此次釋憲等於提示法官減少死刑的判決,一定程度喚起國人推動修法,強化《刑法》配套措施、嚴格判處程序。

未來在「實質廢死」的基礎上,尤須思考的是,該包含「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來替代死刑」、「死刑判決均應以各級合議庭為之」,甚至在《刑法》中增加「死緩刑」,都是補強之道。另外,執行死刑也應改由司法院院長決定,以利院長深入了解個案並進行司法改革。

(作者係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硏究所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週三, 30 十月 2024

基隆市長謝國樑10月13日罷免投票前,民進黨及綠媒為了催票,大肆宣傳這是明年立委大罷免潮的前哨戰。民進黨的前哨戰輸了,但藍營不必高興,以賴清德雞腸鳥肚的作風,民進黨不僅不會善罷甘休,反倒會變本加厲、陰招盡出。

國民黨人無力駁斥賴論述

賴清德把台獨藏在中華民國的外衣裡,搞了個「新兩國論」,利用中華民國這個舊瓶子裝台獨的新酒。可能因此造成國民黨的危機意識,向來很少願意表態的朱立倫,終於公開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呼籲每一位台灣人永遠不能忘記祖籍。但要對抗狡詐的民進黨,這還遠遠不夠,國民黨必須要有更多人像立委翁曉玲、台南市議員王家貞那樣,大聲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並訓練好口才,否則只有挨罵的份。

10月11日,朱立倫的愛將、桃園市議員凌濤,在綠媒的政論節目中就被幾個名嘴圍剿,唬得啞口無言、語無倫次。綠營竟把賴清德的「新兩國論」說成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早於1999年就提出了,要求國民黨應該支持並肯定賴清德的說法。凌濤當場尷尬苦笑卻無法反駁,顯見國民黨總是講不贏別人,不是對歷史選擇性遺忘,就是缺乏反擊能力。

賴清德搞兩國論製造兩岸危機,名嘴卻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國民黨人不知道要拿「憲法一中」反制,更不知道李登輝、蔡英文都說過「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要以統一為目標」,來堵住綠營的嘴。李登輝甚至在1999年6月12日說過「支持台獨的腦袋有問題」,而蔡英文更於2001年說過「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

數典忘祖沒資格當領導人

賴清德明明就是掐頭去尾地否定歷史,現在卻被宣傳成是「往中間靠攏、擁抱中華民國」。如果台灣共和國能被台灣人支持、能得到國際認同、能付諸實現,賴清德還需要如此遮遮掩掩嗎?

賴清德在雙十節說:「113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推翻滿清、拋頭顱灑熱血,那些讓賴清德今天能夠享受榮華富貴的革命先烈,在賴清德嘴裡只是「一群人」。請問賴清德,那群人中哪一個不是以中國人的身分壯烈犧牲的? 113年後的今天,竟然有人不承認跟這一群人同為中國人,難道這群人是外國人嗎?更離譜的是,賴的演說全文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國父或孫中山先生。

國土只有台灣才矮化自己

當年孫中山帶領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建立的中華民國,其疆域包含全中國,民進黨即便執政,有何資格放棄大陸?自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後,兩岸的中國人就共同擁有全中國的領土,其中包括大陸及台灣。後來只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台,大陸暫時無法治理台灣,而國府也無法治理大陸,但兩岸任何一邊都從未放棄中國的主權與全部領土,憑什麼民進黨執政後,台灣地區的人民就只剩下台灣這個小島?

台灣是中國疆域的一個部分、一個省,不可能是一個國家的名稱。台獨放棄大陸的大好河山,主張台灣人就只有台灣這塊小島,這才是真正在矮化自己。

另外,賴清德在雙十節說,「八二三炮戰是全體台灣人守住中華民國」,但筆者猶記得2018年8月23日,民進黨前副秘書長徐佳青說,「八二三炮戰是國民黨跟共產黨的事」(見上圖)。賴與徐同是民進黨人,立場改得未免太快了吧?民進黨到底怎麼看國共歷史,必須提出一套一致且完整的說法,免得搞得民眾一頭霧水。不過,從此事也可更加清楚賴清德所言,都是為統戰藍營及老兵,並非真心之言。

務實面對歷史找回尊嚴

面對可能即將而來的立委罷免潮,國民黨應該及早做準備,甚至提出反擊的對策,讓民進黨的席次減少、動搖賴清德的威信,進而造成賴清德2028爭取連任時,黨內初選發生內鬥、分裂,這樣國民黨才能提高重返執政的勝算。賴清德比蔡英文更狠,加上現在有司法當武器,國民黨除了要更團結一致,還必須要有謀略。

國民黨必須面對真實的歷史,不用怕被抹紅、不用怕被說「舔共」、不要害怕沒選票,而應置之死地而後生。民進黨以自由、民主為由,行黨派謀私之實,罷免的潘朵拉盒一旦打開,台灣社會將更分裂,朝野對抗更嚴重,更令人擔憂台灣的未來。雖然台灣最終無法迴避兩岸統一,但台灣人必須早日覺醒,因為唯有透過和平的方式統一,才能保住台灣人的尊嚴。

(作者係台灣藍綠紅節目主持人)

 

週三, 30 十月 2024

基隆市民投票否決了罷免市長謝國樑案;但列隊待機的罷免案不止一樁。賴桑當家亂鬥不止,眾議多解讀曰:「鬥可以轉移執政失焦」。罷樑案剛失敗,鎖定民眾黨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團體「風城安心上路」即稱,罷高案不會停止,下一棒換新竹人來罷安。

列隊待機已浮出水面的罷免徵兆,還有台北市內湖、南港區住宅的信箱被塞進罷免立委傳單,掃QR Code就可加入罷免的line群組。花蓮也有公教人員在臉書貼文,重述一位立委過往的爭議事蹟,劍指罷免。其實,今年初大選,執政的民進黨立委席次未過半後不久,即風傳將挑幾名國民黨險勝選區策動扈從團體、側翼網工尋隙抹污抨擊,為隔年2月發動罷免鋪路;進可翻轉少數執政,退可威懾在野,有利政治操作。

賴藉內鬥想從亂局中求勝

為什麼賴清德選上總統,政黨競爭會質變成政黨鬥爭?這與他在影片分享網站(YT)賴桑與斑斑(流浪狗)的溫情互動,差距不可道里計。影片中,賴桑會溫情撫摸斑斑的頭毛,雨天撐傘接斑斑入屋,還會調製精美狗食餵飼;但面對朝野為明年總預算案吃和解餐,在編足原住民禁伐補償、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和提升健保點值預算上卻一毛不增,冷對破局。賴桑一手營造內鬥、外鬥(兩岸)亂局,很像革命年代的在野黨,勇於鬥爭,絕不停歇折騰與動亂,藉鬥爭凝聚附從者,冀從亂局中求勝。

罷樑案是冒失殺出的程咬金。賴桑任命的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認為,謝國樑當選後,處理港口東岸商場產權、建摩天輪等,抵觸他主政基隆時的規劃和利益,催生出罷樑案。罷免戰隊仗恃的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修改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只要同意罷免票達到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且多於不同意票數,就通過罷免(即少數選民亦可罷免多數選民支持並當選的公職人員)。

罷免權是選舉制度的利器,但想寶刀出鞘必須理據充足。罷樑理由如商場爭點、未回應民意、未兌現政見等,不是被法院判決無理,就是造作牽拖,落個惡罷惡名而折戟沉沙。罷樑翻船能匡正藉罷免而權鬥的歪風嗎?國、眾兩黨應已認知賴桑治下的罷免戰隊不會停手,面對黨鬥,唯有勇敢迎鬥,以鬥止鬥;首役即為改良台灣民主政治,再修選罷法。

黨鬥已是直選式民主的常態,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和助選大咖登台演講,不是諷刺對手老,就是詆毀別人笨;吹噓自己政見時又一副神人模樣。韓國的黨鬥格外激烈,檢察官出身的總統發動司法戰,打擊卸任總統和在野黨代表;閣員變戰狼與反對黨議員鬥嘴;國會則想彈劾總統。多年鬥爭的結果,有卸任總統被關、自殺或官司纏身,使從政成為高風險行業。

台灣的黨鬥不輸於南韓。颱風盤旋高雄、屏東,總統卻六問花蓮縣長撤離災區人數有誤;內政部長劉世芳也質疑基隆為何未上報撤離居民數?結果高雄、屏東災情最慘,死傷人數多,颱風走後停電四天的里還無電可用,里長被抱怨到想辭職;漁船斷纜漂出口岸,貨櫃碼頭的空櫃被強風颳倒堆疊;道路積水、路樹傾倒,比國民黨執政的花蓮、基隆嚴重許多。但綠色媒體還批基隆該放颱風假時沒放,再稱讚高雄市連放四天颱風假有理。

民進黨祭出司法大棒敲打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掘地三尺,廣蒐證詞比對證據;還藉民代助理費使用問題偵騎四出。檢調營造的肅殺之氣,墊高了賴桑的指令效度。立法院鬥爭更無了時,藍白兩黨力推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被大法官憲法法庭裁定暫不適用。立法院人事同意權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在野黨已磨刀霍霍,總統府、行政院卻為黨私提名,豈能不引鬥?

民進黨批在野黨刁難總預算案,怠忽治水之急;可是立法院通過的健保點值、原住民禁伐補償、公糧收購價格等案,賴桑的行政院視若無睹,故意不列入總預算執行。內鬥的兩照,還競比是為民請命。

全民防衛唬不了解放軍

賴桑的鬥爭還反映在未善處近鄰,以為引外患可對內威壓在野黨派;對外順從美國鬥中的形勢,以利於內部鞏固權位。今年5月迄今,大陸東部戰區已兩次舉行環台軍演,10月14日的聯合利劍-2024B演習,依大陸官媒引述國防大學和軍事科學院兩位專家的解讀是:深度擠壓台軍防禦和活動空間、破除大陸不會武統台灣的迷思。而台灣國安局提交立法院的應處之道是:廣拓情報蒐研量能、支援國安案件偵處與維護輿論場域純淨。有及齡役男的家庭則想知道:有何辦法讓解放軍機艦別靠過來演練?

朝鮮向韓國空飄氣球,韓國就放無人機越界;北朝有核武,已炸斷南北貫通的鐵路;南韓有美國駐軍和共同防禦條約,底氣足。台灣得自美國的防護力遠遜於韓國,實力又輸大陸太多,猶不謹言慎行。奢言全民防衛後唬不了解放軍,還離散了台民的團結力。

請在野黨要為台灣而奮鬥

75年前中共建政時流傳一句話:「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中共文件早已重寫該話為「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才是其樂無窮。」

今天賴政府不圖奮鬥而只求鬥,想以黨鬥為本一抓就靈,可能陷全民於水火。期待藍白兩黨公職能執念於為台灣前途、保家衛民而奮鬥;為改善民生、壯台富台、進階教育而奮鬥;不幸遭遇黨鬥時要敢於鬥,所謂鬥爭帶來進步才不是悖論(矛盾的命題)。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30 十月 2024

賴清德在雙十節的「團結台灣 共圓夢想」演說,全文共3,502個字,論及台灣有47次、中華民國10次、中華民國台灣2次,足見他心中一直有個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台獨白日夢,這除在島內引起爭議,也刺激了中國大陸東部戰區在10月14日凌晨發動聯合利劍B軍演。

蘇起先生日前在2024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上說:台灣只是在假裝準備面對戰爭罷了。依筆者的意見,台灣根本不是在假裝備戰,只是民進黨選擇欺騙自己與民眾:兩岸不會發生戰爭。

賴清德曾說:他當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最低,因為他的路線最正確。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因為不論是美國或中國大陸都說:搞台灣獨立就意謂著戰爭,聯合國安理會前主席馬凱碩也提出諍言,台灣只是美中角力的棋子,推動台獨的代價會很痛苦,這個痛苦就是會爆發「戰爭」。

因此,賴清德主政,兩岸會發生戰爭的風險,比蔡英文的8年執政還要高,但賴清德即使接連被打臉,卻不僅沒打消他的台獨務實工作,反而變本加厲。

賴清德上任一百天,接受媒體專訪時直言,中國並非為「領土關係」侵略台灣,而是想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以成就其霸權,這是企圖「污名化」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也使得賴清德淪為美帝的打工仔。

賴清德又說:中國為何不向俄羅斯要回因清朝與帝俄簽訂《璦琿條約》所失去的大片東北土地,該說辭是站隊美帝陣營,企圖破壞中俄關係,削弱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並尋隙謀取台獨利益的陽謀。善良的台灣民眾都很清楚:在國際上挑撥離間和平秩序,並想分裂中國領土的完整,這就是美西方分配給賴清德的任務。美國想在「既有的戰爭秩序」下繼續享有其霸權,而賴清德則是為了打消美國的「疑賴論」,以鞏固作為少數總統在台灣的統治權。

賴清德不敢明目張膽地推動「制憲建國」,改以「偷換」的方式從事務實的台灣工作。例如823戰役明明是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賴清德卻將823戰役與分裂中國主權進行了偷換,企圖混淆台灣民眾的認知。

賴清德主張的「新兩國論」就是台獨建國的政治話術。台灣有過半民眾不會接受這個「台獨白日夢」,不想因賴清德搞台獨而讓台灣捲入熊熊的戰火,更堅決反對台獨工作者毀掉我們的台積電、佛光山、慈濟、奧運選手,甚至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生命財產。

連美國都一再公開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凡事親美反中的賴清德,怎麼敢堅持不放棄台獨立場?

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支持台獨,台灣夢也絕非台獨夢。台灣人本都是來自大陸各省的中國人,雖經日本殖民統治50年,但1945年台灣光復,台灣人又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幾十年來所想的都是兩岸應該和平穩定發展、共利雙贏,而非陪著賴清德做台獨白日夢。

(作者係新黨輿情中心副主任)

週三, 30 十月 2024

10月10日,面對就任以來首次雙十節,賴清德小心翼翼地逐字唸出經美國事先審核通過的演講稿,但仍顯示出,賴本人對兩岸和外交方面的短視及國安團隊的失能。

雙十演說,賴清德除了為安撫美國華府和拉攏藍軍,再次大打「中華民國牌」之外,更建請對岸能發揮國際影響力,調停俄烏戰爭和中東戰火。可是,國人不會忘記,為了嗆聲中國大陸,賴清德在不久前才挑撥中俄關係,要中國大陸收復「璦琿條約」失去的領土,遭俄羅斯官方斥其是「狗吠」,現在又要拜託北京去調停俄烏戰爭,這不論是在兩岸和對外關係上都是自打耳光、自取其辱;若這些建議出自美方授意,賴清德更像一個懸絲戲偶任人操控。

就在雙十前幾天,總部位於歐洲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ICG),在其官網上洋洋灑灑刊出一篇賴清德當家使兩岸危機擴大的報導,而《紐約時報》中文網10月11日也刊登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稱台海局勢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因為許多航運都必須經過台灣海峽。但偏偏民進黨新聞部主任兼發言人吳錚發出長文,指控「國際危機組織」是在操控「疑賴論」,且配合對岸和國民黨對民進黨政府進行長期抹黑。

民進黨在護主心切下跳出的忠字舞,大大惹惱了該組織,因為該組織自1995年成立以來,就經常以非營利和非政府的角色對國際安全表示看法,更於2023年2月和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交流過,他們對賴清德上台以來的兩岸局勢表達憂心,居然被貼標籤成了中共側翼,令他們感到不可思議。民進黨為了挺賴清德當起了義和團,竟敢與歐美民間智庫樹敵,真是禍從口出,徹底無腦。

雙十節一過,向來高舉獨立和自由的英國《衛報》,透過政府內部消息披露,英國外相即將訪中,為了避免衝突,建議蔡英文訪英延後到明年春天。果然蔡英文的歐洲行少了英國這一站。英國政府此項決定當然係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不願因小失大,但此時此刻出手,也精準擊中了賴清德最在意的一塊。

為了蔡英文出訪歐洲,賴清德曾親邀蔡英文到官邸,總統府也在之後發布了新聞稿稱:「賴清德總統祝福蔡前總統訪問一切順利,此行責請國安會、外交部縝密規劃,並就此行安全等相關事宜,給予必要協助,賴總統也期盼透過此行,持續深化台灣與歐洲國家情誼、讓台歐關係更加穩健緊密。」

賴清德的兩岸觀、國際觀是否有基本高度,以及是否得到美方的信任一直都被質疑,如今他想運用蔡英文當其分身出訪歐洲,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竟被英國用避免困擾而拒之門外。看來,賴清德近日想利用「中華民國」當作仙丹的唬人招術,早已被人識破,知道他並不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和憲政體制,更不承認「九二共識」,只是為了個人權力討好美國,而不甘願地從嘴巴擠出中華民國,企圖借殼上市、買空賣空。

(作者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