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靈堂之上,行過三鞠躬禮,含淚走到津平兄的身邊,望著靜臥在花叢中的他,總覺得他是睡著了,還會醒來同我說笑,談古論今……。
2011年,為紀念全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暨全國台聯成立30周年,會裡與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了電視專題片《手足情深》,講述全國台聯的故事,我擔任該片的總策劃和撰稿人,也就是那一次,有幸採訪了津平兄,面對面聊了一個多小時。
話題是從他與全國台聯的第一次接觸開始說起的。王津平說:「上世紀80年代末,台灣剛解嚴不久,美國一個朋友搞夏令營,台聯的人也來了,我與台聯會長林麗韞攀談起來,沒想到我們是台北永樂國小的同學,我們一起唱了小學的校歌。那天晚上她找我聊天,問我要不要到北京看看,我答應了。」
「林會長擔任過周總理的翻譯,我們早有耳聞。我個人也是受了周總理的感召,當時在美國參加海外保釣運動。對統派而言,我們是台灣的中國人,也是中國的台灣人。我沒想到她會邀請我到國內走一走,當然很興奮。」
王津平還講了一個小故事,在北京參觀勞動人民文化宮時,陪同告訴他,這是當年周總理從歷代帝王的城牆宮殿裡分了一塊出來給勞動人民。我很喜歡那個地方,但美中不足竟然聞到廁所的味道。隔天要回台灣了,林大姐問我有什麼意見。我說了兩點:「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前面應該加個「更」字;另外,應該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外面建個廁所。沒想到,這兩個意見都被採納了。
王津平還說,台灣發生9·21大地震時,他剛好在北京,那天早上三四點的時候,台聯石四皓副會長敲他的房門,說「台聯的人把能打的電話都打了一遍,還好大家都沒事」,可是我看到他眼眶紅了,因為很多台灣同胞有事,那一幕我到現在還記得。
2001年10月王津平率中國統一聯盟團見到江澤民總書記。他回憶說:「總書記說既然你們是中國統一聯盟的,我就不用念稿了。於是我們很自然地話家常。我拿了一本統盟在街頭抗爭的照相本給他看,他看著照片陷入思考,大概對我們在島內為了促進統一所做的工作十分感動。」
王津平最後總結說:「全國台聯這30年來做的事情,最貼近台灣人民。我經常看到台聯的人工作忘我,累得臉都發青,這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作者係《台聲》前副總編輯)
我跟王津平結識於上世紀60年代末,算起來也有50年以上了。那時候我們才20多歲,沒想到他會在9月初病逝北京,令人無限唏噓。
結識之初,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奚淞、蔣勳、林懷民等等。那年頭,政治氣氛還很低迷,我們這群「憤怒文青」經常聚在ㄧ起,談天說地,相互取暖。
記得當時,我們經常往津平新北投的家裡跑。他家在半山腰,離市區很遠,交通又遠不如現在方便,大家卻興緻勃勃地往來奔走,也不知哪來的勁頭,想來跟津平熱情好客,他的母親和兄弟姊妹也待人親切,家居內外空間都夠大,可讓我們自在相處,大有關係。我就是那段時間在津平家認識了白先勇、尉天驄等人。
我和津平等人還常利用周末下午或晚間時段,跑到位於重慶南路的奚淞獨立大院落,去組織那時還少見的讀書會,一起讀讀《莊子》、存在主義、魯迅之類的讀物,偶而也會觸及政治,談談時局,發洩發洩年輕人的心中鬱結。有時我們也會半夜結伴冶遊,到墳場、到海邊……,喝酒、高歌、狂吼、亂喊,仿佛天地間只有我們,有志難伸,孤寂自賞。
有一次,津平、奚淞、黃銘昌、李玉章、蔣勳、李雙澤和我突發興緻,凌晨1點相約至新店碧潭遊玩。我們租了一條船,記得派出所警察還出來制止我們下水,說是很危險,年輕氣盛的我,當下發飆跟警察大吵大鬧,差點被抓起來,津平這時就發揮了他擅長的斡旋能耐,沒說幾句話,就擺平了場子。
在船上,李雙澤拿起他隨身攜帶的吉他,邊彈邊唱,津平也忙著展現歌喉,領我們唱許多正時興的民歌,大夥還齊唱了幾首當時很紅的反戰洋歌。
奚淞提議下水游泳,率先噗通一聲就跳下去了,在場會游泳的人也相繼下水。沒想到,玩得正高興,我的眼鏡不慎滑落深潭,不是很會游泳的津平,竟然要冒險栽到水底找眼鏡,被李雙澤一手制止,雙澤和奚淞是我輩中最懂水性的能人,最後奚淞從潭底撈回了我的眼鏡,夠厲害!
後來津平和奚淞、蔣勳等人都出洋留學,津平去美國,奚、蔣二人去了法國。多年後,他們相繼返台,大概留學期間都受過大陸文革和海外保釣運動的影響,他們回來後都變得更「紅」了。津平見到我,總愛談反美帝、偉大祖國和社會主義,蔣勳則帶回他創作的《少年中國》,奚淞見人老愛唱「我把樹葉都染紅....」。
往事已矣,但並不如煙,大家都還在各個領域堅持著,只有津平先走了。他走的並不孤獨,因為還有我們與他的赤子博愛心腸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共存同行,直到永遠!
(作者係統一聯盟黨監委召集人)
各國空軍的教練機多分為初級教練機(初教機)和高級教練機(高教機),依學員程度不同而分級訓練。初教機多為螺旋槳機種,速度較慢;高教機則多為噴射機種,速度較快。中國高教機又分為空軍高教機(空軍訓練)和海軍高教機(航艦訓練),目前服役機種為L-15(獵鷹)高教機和海山鷹高教機。
L-15(獵鷹)高教機
南昌洪都航空公司研發的L-15高教機,為中國空軍新一代高教機。L-15的氣動力外型和義大利李奧納多公司(Leonardo)的T-100(M-346)、俄羅斯雅克列夫設計局公司(Yakovlev)的YAK-130等高教機極為相似,均為大面積座艙罩、縱列雙座、翼身合一、座艙兩側圓滑邊條翼、主翼搭配尾翼、單垂尾、翼下兩側進氣道和雙發動機構型設計。因此,傳出雅克列夫設計局公司曾參與研發作業。不過,也曾傳出M-346是義大利透過管道取得YAK-130設計圖而研發完成。
L-15和M-346/YAK-130的最大不同,在於有後燃器(AB)並具備超音速性能。因此,從研發初期即有高教訓練(AJT)和戰鬥入門訓練(LIFT)兩種版本。L-15座艙的前後座均配備彈射椅,並有明顯高低差,後座教官可清楚觀察前座學員操作,必要時也可接手控制。座艙儀表板有部分機械指針,並搭配二具多功能顯示器(MFD)和一具抬頭顯示器(HUD)。從類比模式到數位模式,讓學員熟悉從傳統到進階操作,以便未來順利銜接殲10型或殲20型等先進戰轟機。
基本上,L-15還是以訓練飛行為主,但可轉換為輕型戰鬥攻擊機。L-15翼下有9個外掛點、共11個掛架,可攜帶無導引火箭發射器、傳統炸彈、短程空對空飛彈和機砲莢艙等。
2006年5月13日,L-15進行首次試飛;2009年11月,L-15參加第11屆杜拜航展,並表演多種飛行動作;2013年6月29日,L-15正式服役。由於L-15性能優異,中國空軍評價極高,並增加訂單數量(80架增加到135架),列裝9個中隊,且在2016年底交付完畢。2018年8月3日,中國海軍航空大學訓練團正式引進12架L-15。外銷方面,非洲小國尚比亞採購6架L-15,委內瑞拉也採購24架L-15。
海山鷹高教機及FTC-2000G
貴州飛機公司(貴飛公司)所研發的海山鷹高教機和FTC-2000G高教/戰鬥攻擊機,均是由山鷹高教機改良而來。其氣動力外型,和前述L-15相較就顯得傳統許多,為縱列雙座、主翼搭配尾翼、單垂尾、兩側進氣道和單發動機構型設計,類似傳統米格機的布局。座艙的前後座均配備彈射椅,但高低差並不明顯。相較之下,L-15前後座配置似乎較占上風。
海山鷹/FTC-2000G具備超音速性能,配備一具中國自製發動機;而L-15配備二具俄製發動機。因此,海山鷹/FTC-2000G單價較低,這也是貴飛公司的競爭利多。海山鷹可能有折疊機翼,可在航艦上使用。據傳,海山鷹只是中國海軍過渡時期的訓練機種,未來服役的新機種是艦載型L-15。但是,上述二款高教機彼此是競爭對手,雙方陣營也常常放消息來互探風聲。因此,傳言也令人質疑。
2018年5月9日,首架FTC-2000G在貴飛公司進行總裝交付,並展開外銷業務。之後,FTC-2000G也參加2018珠海航展,展示武裝配備並表演多種飛行動作。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表示,FTC-2000G以攻擊為主,兼具戰鬥和教練功能,能完成戰時攻擊與作戰任務,也適用於飛行員日常中/高級訓練,還可加掛偵照莢艙變成偵察機。
貴飛公司也表示,FTC-2000G採用細長機身,搭配三角翼帶尾翼設計,兩側肋下改良為鼓包式(Bump)進氣道,加上帶機翼邊條的梯形機翼、後掠式全動水準尾翼和後掠垂直尾翼的傳統氣動布局。FTC-2000G起降和機動性能極佳,座艙視野較開闊,前座正前方下視角達到16度,後座正前方下視角不小於5度。FTC-2000G有7個外掛點,最大酬載量可達3000公斤,可攜帶無導引火箭發射器、傳統炸彈、短程空對空飛彈和機砲莢艙等。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站版主)
兩棲作戰向來仰賴大型登陸艦,隨著大陸海軍任務日漸多元化與威脅多樣化,建構強大的兩棲部隊為必要之舉。此外,針對鄰近周遭可能的衝突地點,擁有成熟的兩棲部隊,遂成為中國大陸海軍建軍的方向之一。
發展兩棲部隊的目的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海軍雖人數眾多,兵力龐大,但對於擁有一支強大的兩棲部隊始終處在努力階段,為徹底邁向遠洋大國,大陸近年針對兩棲船隻頗有建樹,包括早已下水服役的071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為有效強化兩棲部隊的運輸載具,甚至為登陸部隊建立局部空優,新一代的075型兩棲攻擊艦是目前矚目的焦點,若無意外,075應會在今年底下水服役,同時為彌補現有大型兩棲載具的不足,大陸預計建造3艘075型,改善大陸海軍的兩棲部隊。
按照中國大陸海軍的建軍方向,積極朝向遠洋海軍發展為其主要目的,因此在大型戰艦的研發、建造甚至服役的速度上,大陸海軍以下餃子的速度前進,雖然部分西方輿論認為,大陸以超前的速度建軍容易造成品質不佳的問題,但若以大陸充沛的人力與資金,邊修邊改成為大陸建軍的方向,一發現問題及時修正,不但及時解決問題,更能將原先裝備的性能再次提升。
兩棲部隊在戰場上的功能
一般而言,完美的兩棲部隊,除了運輸載具外,兩棲艦隊更必須提供強大的空中運輸能力,包括直升機的垂直運輸、空中火力的掩護、快速的運輸能力等,誠然在最新型的075型兩棲攻擊艦尚未服役前,大陸海軍在兩棲艦隊的戰力上確實仍有精進的空間,然而,根據新浪軍事分析指出,即將服役的075型兩棲攻擊艦不但彌補了現有的缺點,更讓大陸海軍在東海、台海甚至南海擁有更強大的兵力投射優勢,更能徹底發揮兩棲部隊在戰場上的作戰功能。
放眼望去,在亞太地區,只有美軍的兩棲部隊能與中國海軍一較高下,鄰近的日本或南韓,在兵力有限的狀態下,無法和大陸海軍相提並論,儘管美軍整體實力至今仍高過於大陸海軍,但以中國大陸海軍的主要目標在於亞太地區,即將服役的首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已能勝任亞太地區可能的軍事衝突點,增加中國現有三大艦隊的實力。
075型兩棲攻擊艦性能諸元
依照現有公開的資料,075艦全長約250公尺,最寬處約35公尺,最高航速23節,能搭載超過30架直升機,由於最大排水量約40,000噸,若依其噸位來論,實力與一艘中型航空母艦不相上下,不但超越日本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26,000噸,法國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的21,300噸,韓國獨島級兩棲攻擊艦的18,800噸,更直逼美軍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的44,971噸。
從其性能諸元來說,未來大陸海軍將具備三項能力,
第一,更強、更機動性的登陸部隊,無論是應付南海爭議,或是台海問題,075強大的運載能力將改變亞太地區兩棲部隊實力的版圖。
第二,雖然目前計畫生產三艘,數量上或許不夠完美,但大陸海軍為學習快速的兵種,未來在075的基礎上開發更大、更具威力的兩棲登陸載具仍有可能,性能甚至有可能直逼美軍的登陸船艦。
第三,新一代兩棲登陸載具的服役,不但擴充軍力,對於軍事外交訪問,或是國際人道救援皆有幫助,由於075在噸位上遠比舊型兩棲載具大,因此,若發生國際型災難,075還可以透過船上的直升機與強大的運輸能量,進行人道關懷/運送物資,對於提升大陸的國際形象未嘗不是一樁美事。
075雖然是一款兩棲攻擊艦,但一樣可定義為「直升機兩棲艦」或「中型航母」,若加上大陸未來所擁有的航母數量來看,具備兩棲、遠距作戰能力的軍艦將超過10艘,無論是在區域或全球海域,大陸海軍皆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兩岸海上實力差距拉大
從中國建造大型軍艦的實力來看,台灣海軍幾乎已無能力再進行任何形式的軍備競賽,無論從科技、資金甚至造船廠的數量來說,台灣皆遠不如大陸。當大陸已朝向遠洋海軍發展時,不但注定兩岸在海上實力的差距,蔡政府現有的國艦國造、潛艦國造,論實力、數量、科技都無法和大陸相提並論,身為霸權的美國,對大陸的造船實力更是相當敬畏,台灣仍要繼續吹哨壯膽嗎?
(作者係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會員)
1970年代是台灣開始興建十大建設,人民生活奔向小康的年代。當經濟快速起飛之際,表演藝術亦從塵埃紛飛的水泥地裡,掙出幼苗,為社會帶來一股彰而不顯的藝文能量。
雲門舞集催化藝文能量
就在1973年,台灣藝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即林懷民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林懷民原是一名小說家,留美期間才開始正式學習現代舞。他曾經說過創團初衷是「很想參與社會,為台灣做些事,既然我會的是舞蹈,就用舞蹈來做事」。
雲門的舞碼深刻演繹台灣在地的生命故事。例如1978年12月16日,雲門在嘉義體育館首演《薪傳》,這是一部描述17世紀大陸先民如何渡過黑水溝、抵達台灣、建立家園的舞蹈史詩。整支舞分8段,段落之間不落幕,不休息。林懷民希望大家就像舞蹈中的拓荒先人一般團結奮鬥。該作品於1979年至美國演出,被譽「輝煌成功」。
雲門不只激起台灣現代舞的熱潮、培養許多知名的現代舞舞者,還帶動了專業舞蹈的蓬勃發展,如林秀偉老師在1987年創辦「太古踏舞團」,已逝世的羅曼菲老師與雲門第一代舞者吳素君、鄭淑姬、葉台竹共同在1994年創立「台北越界舞團」等。
雲門也是大陸認識台灣的重要窗口。1993年雲門第一次赴大陸,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薪傳》,謝幕時所有觀眾情緒激動,掌聲持續十多分鐘。北京媒體以「給舞迷們帶來的震撼不亞於一場地震」形容雲門,《舞蹈》雙月刊給雲門的評語是:「震撼舞界,轟動神州。」
新象開始引入外國節目
1978年,許博允、樊曼儂伉儷成立「新象」,致力於把外國藝術家引進台灣,同時幫助台灣表演藝術家走出去。
新象於1980年在榮星花園舉行台灣第一次戶外雕塑展,展出楊英風、朱銘的作品;1981年舉辦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油畫展,是第一個西方重量級畫家原作來台的展覽;1984年開設新象藝術中心,是台灣第一個民間綜合性藝文空間,表演工作坊和屏風表演班都是在此打響知名度;1992年邀請北京中央芭蕾舞團來台,是第一個來台演出的大陸團體。
新象還首開風氣之先,舉辦大型露天音樂會,經典之一便是1997年製作的「跨世紀之音」,邀請世界兩大男高音多明哥、卡列拉斯及流行樂歌后戴安娜蘿絲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演唱,締造7萬人次觀賞紀錄,將露天音樂會的盛事發揮到極致。
雅音小集創新京劇文化
1949年國軍抵台後,軍方為了紓解官兵鄉愁,相繼成立京劇隊。1950年,空軍王叔銘將軍成立「大鵬平劇隊」,成為國軍第一支專業京劇團,此後海軍、陸軍亦分別擁有自己的京劇隊。
當時除了勞軍演出,京劇團也會定期在各部隊的大禮堂及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公演。除了政府重視,民間也曾大力支持京劇。1957年票友王振祖以私人之力創辦復興劇校、1967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請專家整編京劇劇本、1975年老三台開播京劇介紹節目。然而隨著老兵漸漸凋零,欣賞京劇主力人口減少,再加上京劇題材保守,當1970年代經濟好轉,可供選擇休閒活動愈來愈多,京劇幾無生存空間。
所幸在1979年,大鵬劇校出身的著名旦角郭小莊創辦「雅音小集」,將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結合,讓京劇走向現代社會。
郭小莊將京劇文武場與國樂結合,請劇場燈光設計師營造表演氛圍,演出場地從國軍文藝中心搬進了當時最先進的現代化劇場「國父紀念館」,又邀請劇作家王安祈創編饒富人文情思內涵的劇作,為傳統劇藝灌注新能量。
雅音的劇目演出呈現傳統京劇新風貌,從此京劇的賞析不再以唱念做打與流派藝術為主,舉凡劇本主題、導演手法、舞台燈光、服裝設計等等皆備受關注,京劇由老派通俗娛樂,轉型為當代新興精緻藝術,成為文藝青年與藝文人士熱烈討論的議題。
雅音為傳統京劇的現代化開啟契機,同時間三軍劇隊雖力圖推廣,但仍無法吸引觀眾欣賞,經國防部檢討,於1995年裁撤三軍劇隊。政府另於教育部下設立「國光劇團」。
國光劇團大力推廣京劇
國光劇團除肩負復興中華傳統文化重責,也積極深入社區校園推廣京劇。2002年起戲劇學者王安祈擔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以現代化與文學性為發展原則,規劃新編戲演出,如改編張愛玲小說的《金鎖記》,以及結合時代脈動、傳統劇目特色與演員專長,規劃傳統戲主題性演出,如「花漾20、談戀愛吧」、「不能說的秘密」等,帶動話題,獲得觀眾高度認同。王安祈因長年致力推動台灣戲曲現代化,建構「台灣當代京崑新美學」,獲得今年第30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殊榮。
追憶昔日漫漫長夜 父輩們浴血奮戰
回顧70年我輩歷程 三代人安穩多福
頭30年
我們經歷
台澎金馬 勵精圖治
民眾百姓 安居樂業
金門成東西冷戰熱點
唯美國馬首是瞻 國策反共抗俄
國際上圍堵中共 漢賊誓不兩立
俱往矣
後40年
我們目睹
大陸改革開放 小龍經濟起飛
老兵回鄉探親 台灣世代交替
中共奮發圖強 台商西進大陸
中華民族振興 寶島黨派紛亂
強權介入離間 台海風雲又起
和為貴
昔日金門一隅 兄弟鬩牆 你死我活
如今金廈兩地 同胞往來 水酒共飲
憶古思今 感慨萬千
長夜已盡 旭日東升
無限懷念 父輩安息
中華兒女 繼往開來
在今朝
金門保衛戰、古寧頭大捷簡介
1949年國共內戰已近尾聲。10月25日凌晨一時許,共軍10兵團28軍三個團近萬人乘著徵召來的各式漁船舢舨,從廈門渡海進攻金門。當時金門島上駐守的國軍已有兩萬多人,增援的部隊仍在陸續上岸。全島防務由國軍22兵團李良榮司令負責,下轄四個軍:25軍守金門西區,5軍守小金門,12兵團18軍守金門東區,正在抵達的19軍作為後備部隊守金門中區。
地理上,金門在廈門的南方,故防守沒有海軍的共軍進犯當以金門北面為主,而從距離及海潮流向判斷,共軍登陸地點應在金門島西北,此即國軍25軍精銳201師駐守的古寧頭陣地。
25日天明之後,戰鬥在古寧頭陣地激烈展開,國軍25軍201師奮勇抗擊,成功將大部共軍壓制在第一防線,小部分共軍突破滲入,戰火遂延伸至國軍二線守區,迅即遭遇25軍後備打擊部隊及增援的19軍抗擊。亦有空軍戰機及海軍艦艇分別從空中和海面給予有效支援。
隨後國軍戰局由防守轉為反擊,駐守金門東區的12兵團18軍遂奉命負起打擊流竄至二線守區的共軍。戰事延續到26日終於結束。
總體而言,這次戰役國軍做了充分的準備,數量亦超過共軍一倍多,扭轉了國民黨全面敗退的頹勢;共軍因準備欠周且不明敵情,在中共軍史上留下悲壯的一頁。是為70年前之金門古寧頭戰役。
(作者係金門25軍軍長沈向奎之子)
斷崖先朝那道
旋轉門陷落
所有陷落的可再度星騰?
最終也由那裡截斷的
此世第一和最後一聲呼喊
悲劇
永不停止的
否定再否定
或因果什麼的
是非善惡與美醜
同時湧現沙灘
多深沉的一把劍
多溫藹的兇殘
多兇殘的溫藹
馬纓丹綻放千年
千年由無數的斷線繫成
花瓣前
即使歡樂非真
但悲哀不也虛幻?
一種叫命運的權威者
都要為之俯首的
俯首於自己的命運
所有小路投向天涯
迷霧在那裡展開
或都投向失樂園
歌聲迤邐千里
苦根芽、遍地錦
馬纓丹青青
一列鐵鍊的、邏輯的
載著所有勝利與失敗者的
憤怒的火車
金色、銀色的濤聲
迎面轟然而來
(作者係金門人、詩人)
1949年8月4日下午,由程潛將軍和祖父陳明仁將軍領銜、30多名湖南省國民黨軍政要員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南京政府。之後不久,毛澤東致電程潛及陳明仁,邀請他們赴京參加政協。
1949年8月30日,毛澤東主席致電程潛:「…新政協召開在即,擬請我公及仇亦山、陳子良出席,共商國是。倘能命駕,無任歡迎」。幾天後,毛澤東親擬電文,發給祖父陳明仁:「吾兄參加新政協已獲籌委會通過。倘能命駕極表歡迎」。
陳明仁抵北京會毛澤東
祖父於1949年9月5日上午啟程離開長沙,下午到達漢口,受到四野司令員林彪、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鄧子恢的盛情接待;6日下午坐專車離開漢口繼續北上,10日下午抵京,北平市長聶榮臻、公安部長羅瑞卿、副市長張友漁到車站迎接。當晚,程潛和祖父拜訪了毛主席。
9月12日,程潛和祖父應朱德之邀,到北平交際處赴宴,作陪的有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粟裕、黃克誠等,當日吃的是西餐。朱德知道程潛和祖父是湖南人,親自下廚炒了一道四川菜招待他們。19日,程潛和祖父到北京飯店會晤毛主席,午飯後與毛主席同遊天壇。
與毛澤東同遊天壇
等遊覽天壇的同行者到齊之後,毛澤東很有興致地說:「這幾天,大家一面商量開好這次政協大會, 一面訪親會友, 你們辛苦了。以後大會開幕,那就更緊張得了不得了,所以今天我鑽了一個空子, 請大家來這個地方,無非是調劑一下生活,好喘口氣嘛!」
在祈年殿前毛主席說「我提議大家在此合影,然後自由找物件,遊天壇!」 毛主席的提議得到同行者的贊同。當攝影師拍攝完畢,大家準備自由遊天壇之際,毛主席一把拉住祖父,說:「子良將軍,來,咱們倆單獨照個相吧!」
合完影,毛主席幽默地說:「子良將軍呀,現在外面的謠言很多,說你被我們扣起來了,還說杜聿明、王耀武被我們五馬分屍了。我想請你開會之後,去山東濟南看看他們,把情況向外介紹一番,寫些書信給你那些還未過來的親友故舊,促成他們及早覺醒,及早歸來。」「是,我一定照辦。」祖父回答。
毛主席又說:「後天新政治協商會議就要開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獨還缺少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你來了,代表性就全了。」
毛主席五次單獨接見陳
一次毛主席問祖父:「你有什麼條件要求,儘管說。」祖父答:「我起義是無條件的。」毛主席:「人家提出條件,我還好辦,你這個沒有條件的,我倒難辦了。這樣吧,從今以後,解放軍有飯吃,你也有飯吃;解放軍有衣穿,你也有衣穿。」
一次毛主席單獨邀請祖父到家裡吃飯,祖父為1947年的四平街之役深感內疚。毛主席說:「兩軍對壘,各為其主嘛!好比划船,都想划贏。」 又說:「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
祖父向毛澤東報告:「蔣介石和李宗仁派黃杰、鄧文儀到長沙時,有人勸我把他們扣起來,我不僅沒扣,還把已扣起來的特務頭子毛健鈞也放走了。」毛澤東揮了一下手,說:「沒錯沒錯,不要扣,革命不分先後,不要勉強人家嘛。今後,凡是願意過來的,我們派飛機接,凡是願意走的,我們派飛機送,你那種搞法是對的,不要怕人家講閒話。」
陳明仁後晉升上將
1949年11月,祖父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祖父改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第21兵團司令員。1954年當選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9年當選全國政協常委。1974年病逝於北京,終年71歲,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一號廳。2009年歸葬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
(作者係陳明仁之孫)
1969年3月29日至4月9日,中國國民黨在陽明山中山樓召開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大家都說十全十美。從美國回來的學人代表,除我之外,還有張德光、劉遐齡、陳祖烈(陳立夫姪子,藍球選手)等人出席。他們都是大學教授,我是唯一的台籍,以政論家身分出席,因為我當時在東京和台北已出版過好幾本書。
老總統召見,原定50分鐘,結果延至兩個小時。老總統把身邊的人統統趕出去,用紅藍筆在那裡做筆記。作陪者有教育部長閻振興、國民黨三組主任馬樹禮、教育部次長鄧傳偕等人。
老總統看我從紐約回來,第一句話便對我說「陳同志,你從紐約回來,俞國斌好不好?」我回答說「俞總領事很好,我和他有很多互動。」俞國斌是駐紐約總領事,為俞國華的胞弟。據說俞家和老總總統家有遠親關係,但人各有命,俞國斌後來調任瓜地馬拉大使,因待遇問題,和當地司機爭吵,被司機槍殺,實在太可惜了。
當時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已日益難保。於是我建議老總統去聯合國發表演講。二次大戰的四大領導人,除老總統外,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都已經不在人間。我知道老總統曾經說過,反攻大陸前不到別的國家。但我告訴他聯合國不是國家,是世界政治的舞台,如果他能去演講,一定會轟動全世界,對維護聯合國的席位一定有幫助,他只是笑了一笑,沒有回答。
另外,我在十全大會三中全會上說,有些大官在混水摸魚,欺騙老總統,如果這樣下去,不但反攻大陸不成,連台灣都保不住了,有一天大家要跳太平洋,我可以不要跳,因為我在美國。講完話後,好多記者跑過來問我「陳同志是從美國什麼地方回來的?」我回答說「從紐約」。「你認識不認識陳鵬仁?」我說「他就在你們面前」。我在國民黨用的名字是陳鼎正。
後來老總統核定的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我排名第四名,第一位是嚴家淦、第二位是蔣經國、第三位是谷正綱、第五位是黃少谷。當天晚上,馬樹禮主任打電話來說,他不知道我被提名,假若知道的話,他可以把海外的票投給我,我一定會高票當選。我在大會上提出都巿地價漲價歸公案,這是國父思想的延伸。雖然通過了,但結果不了了之。
70年後看國府遷台,我常想,如果沒有老總統領導抗戰勝利、收復台灣,今日民進黨根本沒有機會搞台獨,在這層意義上,民進黨應該感謝老總統才對。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兩岸分離70年,實與美國對國共內戰的曖昧態度有關,又與兩岸分裂後美國或暗或明地鼓動台獨有關。美國只顧自身利益的作為,兩岸中國人不可忘。
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先介入調停內戰,強迫國府接受國共聯合政府,接著又對國府禁運軍火,造成所有換裝美式配備的部隊都發生彈藥不足的問題。當國府不願接受美國的政治壓力時,美國即開始對國府採取冷漠的態度。另一方面,美國想承認中共贏得內戰的事實,但基於亞太戰略的考量,又不願意台灣被中共掌握,因此,美國採取了許多策略,外人以為是因美國愛台,其實只是利用台灣為其政治操作的籌碼。
美欲利用國共內戰控台
1949年下半年,美國發布中國政策白皮書,為其失敗的中國政策推卸責任,其中內容嚴重打擊國府。共軍在當年4月攻陷南京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在南京觀望,未料發生共軍士兵闖入司徒雷登官邸的外交事件,共軍也砲擊航行在長江的英國軍艦紫水晶號。而東北戰事結束後,美駐瀋陽外交人員也遭到中共關押,這些事件都使得美方逐漸改變了先前的觀望態度。
早在1948年底東北戰事結束,徐蚌會戰剛剛開打,美國即認識到國府可能失敗,必須調整政策。白宮國安會前後有10項指令,NSC37到NSC37/9,陸續由國務院、國防部提出政策指導。美國的介入雖沒有改變國府在內戰的失敗情勢,但兩岸分裂卻在美國的介入下延續至今。
NSC第37號文件
美國早在1948年11月就注意到國共內戰可能影響台灣。1948年12月1日白宮國安會第37號文件NSC37,標題即為台灣戰略重要。這是代理國務卿羅維特(Robert Lovett)要求評估如果台灣與其鄰近島嶼受到共黨控制,對美國安全的戰略影響。這份文件的附件,是美軍參謀聯席會在11月8日依據國防部長命令對台灣戰略的分析。
美軍認為,台灣若被蘇聯影響的共黨所控制,對美國安全有不利影響。如果美國無法阻止中共控制中國的機場、港口、沿海岸的鐵路車站等,美國在戰時將無法使用這些設施。從戰略觀點來看,這加強了台灣的潛在價值,台灣可作為戰時的基地,可以用來集結部隊,進行戰略空戰任務,並且能夠控制鄰近海路。
從這份文件可發現,台灣雖在二戰後重新回到中國版圖,但美國只擔心台灣若被其最大敵手蘇聯的勢力控制,就會對美國安全發生影響。美國毫不在乎國府的存活,而且認定中共就是接受蘇聯指令的敵對勢力。
NSC第37/1號文件
1949年1月19日NSC第37/1號文件,主題是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附件是國務院所提報有關美國對台政策的文件,提供國安會討論,討論若有共識,隨即陳報美國總統,由總統發布命令。
根據前一項NSC37號文件,美軍認為,如果運用適當的外交與經濟措施,使台灣不受共黨控制,符合美國的利益。國務院也認可這項結論。國安會建議可以藉由與國府協商後占領台灣,或在國府崩潰後直接占領台灣。美國也可以與國府談判協議,讓台灣作為美軍基地,並讓美軍在台享有治外法權。不過,國安會分析,這樣做會造成美國在大陸的立場更加複雜。顯然,白宮在這個時刻對與中共發展關係仍存觀望態度。
國安會另外建議支持非共黨勢力的中國人控制台灣,運用美國的影響力,勸阻國府將台灣作為避難所,阻止國民黨官員與其家屬逃難到台灣。國安會甚至認為,只要符合美國利益,應該準備運用台灣人的自治運動(其實就是台灣獨立),阻止共黨控制台灣,最實際的方法就是將台灣自大陸獨立出來。美國謹慎地與潛在的台灣本地領袖保持接觸,並利用台灣人的自治運動。
NSC第37/2號文件
2月3日的NSC第37/2號文件,建議將NSC第37/1號文件的結論,提交總統參考。可見這個時期美國考慮使用各種可能的政治手段,將台灣自大陸分離出來。
NSC第37/3號文件
2月11日NSC第37/3號文件,國安會認為,一旦外交與經濟手段無法防止共黨占領台灣時,美國必須採取軍事手段。參謀聯席會所提出的附件認為,台灣對美國的安全有重要地位,但考慮到美國當時的軍事力量與全球義務的不對稱,若在台灣部署美軍,可能無法應付其他地區的緊急狀況。美軍以防止共黨控制冰島與台灣做比較,冰島對美國的安全有直接的重要,但台灣卻不是那樣重要,因此,不應承諾動員美軍武力,但可以讓小規模艦艇泊靠台灣港口,美軍在台灣的活動僅限於維修、空中交通及人員休閒活動。
NSC第37/4號文件
2月18日NSC第37/4號文件,國安會提出可以立即對台採取的措施,包括國務院必須強化美國在台的代表,指派高階官員到台灣,這位高階官員要向台灣省主席陳誠表達,美國不樂見大陸的混亂波及台灣,如台灣當局持續治理不當,可能使國際輿論轉向支持台灣自治。並且鼓勵主動積極的台灣人在政府中享有實權,美國也關切大量的大陸人流入台灣會造成台灣的經濟負擔。美國希望台灣當局面對台灣民眾時,能從先前台人對大陸人統治的反應學到教訓。
NSC第37/5號文件
1948年3月1日NSC第37/5號文件,是國安會執行秘書在美軍與中情局、國務院等的協助下完成的報告,提供給總統決策參考。美軍仍然認為,對台灣採取全面軍事介入是不智的,美國原該透過國務院提高在台灣的代表,且要求台灣省主席提出改革的保證,美方才會對台灣提供經濟援助。隨著大陸內戰情況的惡化,共軍渡過長江,攻陷南京、上海,國府行政院遷往廣州,內戰情勢急轉直下,美國又重新思考其對台政策。
NSC第37/6號文件
8月4日NSC第37/6號文件,要求參謀聯席會對美國在台灣的軍事利益,向國安會提出建議。備忘錄要大家思考,台灣是否重要到必須由美國派軍隊占領。
NSC第37/7號文件
8月22日NSC第37/7號文件,參謀聯席會完全不同意美軍占領台灣,因為這必然需要投入主要的兵力,而使得美國無法應付其他地區的緊急狀況。即使經與台灣當局協議後占領台灣,參謀聯席會仍反對,因為這種承諾很難改變,可能須投入更多軍隊。但參謀聯席會認為,由於台灣情勢的可能發展,美國需要用各種辦法阻止美國在菲律賓、琉球、日本的地位弱化,也必須將台灣納入美國整體亞洲政策的考量。
NSC第37/8號文件
美國眼見當時廣州情況危急,蔣中正與李宗仁兩人的權力鬥爭白熱化,10月6日NSC第37/8號文件,認為對台灣唯一有影響力的是蔣中正,美國不會派兵防衛台灣,但台灣必須改革,美國才會提供援助。美國認為採取行動的適當時機應該是在廣州失陷之後,因為屆時各方都會看清蔣、李兩人的權力關係。
這份文件顯示,美國毫不在乎中華民國的存亡,只在意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有無受到影響。當蔣中正在台灣的控制越來越穩固時,美國很務實地願意與蔣打交道,而不願意在情勢未明朗前,與國府兩位領導人打交道。
NSC第37/9號文件
12月27日NSC第37/9號文件表示,美國在台的軍事援助必須逐步擴充政治、經濟、心理方面的許多方案。蔣中正在台灣成立了總裁辦公室後,國安會務實認識到蔣中正對台灣的控制,但國務院內仍有人主張在台發動政變,推翻蔣中正、推動台獨,確立台灣自大陸分離出來的事實。
肯楠露出了美國的真面目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畫處處長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曾於1949年7月6日提出備忘錄,建議美國基於戰略安全利益,不能讓台灣為中共所有。他表示,使台灣自大陸當局分離開來唯一的機會是趕走國民黨當局,建立一個臨時的國際或美國政權,讓台灣人舉行公投,決定台灣的地位。
肯楠為了美國的利益,主張推翻美國在戰時「開羅宣言」的立場,否定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他並建議美國動員菲律賓、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共同派兵參與占領台灣的軍事行動,並將在台灣的大陸政治與軍事成員通通送走。
美國對台灣的算計始終在於地理戰略價值,當國府政治、軍事失利後,美國即想越殂代庖,直接奪取台灣,以免由敵對勢力所控制,其自私自利,毫不尊重他國的自主性,才是美國的真面目。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