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台灣解除戒嚴35周年,老政治犯在烈日下聚集,呼籲「兩岸和解,反對重返戒嚴」。同一天,拜登宣布任內第五度售台武器,也是2022年的第四次,完全不顧40年前美、中簽下「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將限制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數量、準備逐步減少售台武器、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7月18日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計畫8月來台,經過媒體幾天的追逐、探聽,拜登21日表示「我將在接下來的十天內與習主席交談」、「軍方評估裴洛西訪台行程不是一個好主意」,看來佩洛西的來台計畫可能再度破局。
7月19日上午,美國前國防部長艾斯培一行拜會蔡英文,並在之後召開記者會,強調「台灣若缺乏自我防衛的決心,就會給中國大陸進犯的機會」,又提出:台灣國防預算應至少增至GDP的3.2%、確保人民有裝備嚇阻中國、延長兵役時間至一年、男女皆要入伍當兵,以及加強後備軍人的動員能力等五點建議。
對艾斯培的建議,府方回應「沒有評論」。但從《自由時報》刊登了學者的評論:若提升國防預算,台灣經濟發展必將停滯;依目前的訓練場地和能量,延長兵役時間「是不可能的任務」;艾斯培「熱心有餘卻脫離現實」,顯示綠營似乎對艾氏建議也不敢苟同。
平實而論,過去幾年,美國參眾議員及卸任官員來台有如過江之鯽,即使蔡英文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親自接見,民眾卻早已失去新鮮感,因為來訪目的不外兩個,一是做給大陸看,二是推銷武器。不過,這一次艾斯培口出狂言,並大膽對蔡政府下指導棋,給台灣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卻也大不以為然。原因如下。
一是有多少年輕人及年長的後備軍人會願意當砲灰,打一場完全沒有勝算的仗?二是即使台灣全民皆兵、積極備戰,也未必能對大陸產生任何嚇阻作用,美國何不表態會出兵協防台灣?三是兵役時間長短、政府預算分配,豈能任由外國人置喙?四是大陸占台灣出口比重的42.3%,若兩岸關係再壞下去,台灣商人無法與大陸做生意,那經濟豈不大倒退?
為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實現繼續獨霸全球的戰略目標,美國會繼續要求台灣提升戰力,並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不過,必須認識到,中國大陸雖被美國視為「主要戰略對手」、「挑戰」,但拜登政府為減緩國內的通膨壓力,正醞釀降低部分大陸輸美商品的關稅,而即將舉行的拜習通話,除討論如何解決俄烏戰事、防阻北韓繼續發射飛彈外,台灣問題勢必不會缺席。對此,民進黨當局有表達自己立場的權利或機會嗎?又豈能不擔心?
俄烏戰爭再次證明: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面對國際現實及戰爭的殘酷無情,台灣執政者最明智,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回頭是岸,不再作美國的馬前卒,及早與對岸展開交流對話。
台南市柳營區自然景觀豐富,埤塘遍布,有尖山埤、德元埤、觀音埤等;發展歷史頗久,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劉家祠堂及「果毅里」的北白川宮史蹟等,八翁里的乳牛專業區也已轉型為觀光景點,值得一遊。
柳營的發展歷史頗久
柳營地處嘉南平原中段,由急水溪沖積而成。境內埤塘遍布,最有名的當屬德元埤、尖山埤所造就的風情。德元埤攔截9條珊瑚般的支流,水源滋潤著附近900公頃的沃土,當局成功地將本土埤塘融入外國意象,打造出經典作品。尖山埤則引入大陸的江南風情,建築設施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並結合了當地傑出的閩南語歌謠作家吳晉淮(1916-1991)的本土元素。
柳營與昔日台南縣治所在的新營市隔著急水溪,其發展歷史卻比較久遠。尤其是建於1890年的劉家祠堂和高聳入天的舉人杆,讓遊客聽得到這裡迴蕩在歷史長廊上的喧騰輝煌。劉家是當地有名的望族,已歷12代,300餘年而不衰。開基始祖劉茂燕為鄭成功部將,北伐南京陣亡後,鄭成功念其功,在其子渡台後,「贍以田宅。及長,墾地於查畝營莊,數年,闢田數百甲,遂家焉。」
劉家為官與經商均有顯赫成就,特別是四世孫劉日純善經商,創白糖廍於溫厝廍莊(今德元埤北支流西畔),販運至南洋、北洋,獲利豐,遂「擁資百數十萬。顧性好施舍,濟人之急。里黨有事,必出而解之。 」
上述文獻所稱的「查畝營」是柳營的舊稱。《台灣通史》稱它和鄰近的林鳳營、新營「皆鄭氏屯田之地,以強兵保國」。但這一帶原為平埔族哆囉嘓社的領域,他們世居在此。其風俗習慣,根據乾隆16年(1751)《皇清職貢圖》記載:「服飾大略與諸羅等社同。男以竹片束腰,曰箍肚,欲其漸細。能截竹為簫,長二三尺,以鼻吹之。歲時,婦女多以糍餌相餽餉。又按府志,哆囉嘓社男女成婚後,俱折去上齒各二,彼此謹藏,蓋亦終身不改之意云。」
而柳營區的神農里、果毅里一帶,也因漢人入墾形成新、舊咯(嘓)莊,原哆囉嘓社人乃退到急水溪的上游龜重溪的對岸。因在舊咯莊的東方有兩座山,左為佛山,形狀似鼓;右為尖山,形狀似旗而得名。閩南語稱「鼓旗後」,轉成北京話稱果毅後(后),《乾隆輿圖》則稱卑義后庄。這裡很早就興建穀倉,據清代《諸羅縣志》記載:「新嘓莊倉三間: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毛鳳綸建;果毅後莊倉一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
隨後,由知縣周鍾瑄捐穀一百石,助莊民在舊嘓莊合築興修了果毅後陂,此即現在佛山觀音巖山腳下,先民圍堵山澗成池的「觀音埤」。但要過了近一百年後,該水利才正式開設成功。
根據神農里鎮西宮(主祀:開天炎帝,也就是俗稱的神農大帝)內嘉慶19年(1814)的《觀音埤公記》記載,「我果毅後田土高下不齊,前築『楓仔林埤』未竣,已被衝壞。乾隆二年,眾等呈請縣主戴,仍就原處填築設閘,開圳立規。嘉慶四年,復被衝壞。連年禾苗曝槁,見者心傷。嘉慶十七年二月,眾等僉議填築,依舊開圳,設立閘門,一時踴躍成功。」該觀音埤水路,根據日據初期的《台灣堡圖》,它流經果毅里、德元埤、柳營西郊的八老爺後,匯入急水溪。
日人設糖廠開埤塘
日據初期,鹽水港製糖會社在急水溪畔建立新式的新營糖廠後,重新修築觀音埤,在果毅後莊開墾約一千甲的模範蔗園。筆者根據日據中期的《台灣地形圖》發現,該蔗園貼近台鐵縱貫鐵路,原本是一片稻田景觀的太康莊變成了種甘蔗的農場;還有溫厝廍莊,及今德元埤東支流旁的「新厝」也變成農場。為了運輸此範圍的甘蔗,日人從新營開闢糖業鐵路過急水溪後,設果毅后旗站分出到此。
1936年,由日本人永野幸之亟興建尖山埤水庫,以尖山為分水嶺往北匯流至尖山埤,接至龜重溪為當時的新營製糖所提供穩定的水源,同年新營製糖所設置新營第二工場。加上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竣工,當地農民過著「種甘蔗給會社磅」的殖民血汗日子。而觀音埤至今仍屬台糖公司所轄。
台糖農場轉型為酪農專區
日據時期,新營糖廠所開闢另一條過急水溪後的糖業鐵路通到八老爺農場、及六甲的林鳳營農場。光復後,當局將八老爺到學甲的這一段,作為南北線(北起台中南至高雄)的國防鐵道一部分。後來糖業逐漸式微後,1974年在八翁(八老爺的改稱)設立柳營乳牛專業區。曾經是全台最大鮮乳生產地,有「乳鄉」之稱。
近年,因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面臨人力缺乏,年輕一輩接棒意願低落的窘境。部分酪農戶乃轉型經營,開闢出結合畜牧和觀光的休閒農場─八老爺牧場和乳牛的家。當局還規劃昔日從新營經果毅後旗站到此的糖業鐵路開行觀光列車,成為全台灣最長的一條五分車路;而昔日的太康農場,也轉型成柳營科技工業區和台糖高爾夫練習場。
果毅後的北白川宮遺跡
清代,柳營舊稱的「查畝營」是南北主官道(今國道)的重要中繼站。而果毅後則是東線官道(約台南白河到烏山頭的165縣道)上的重要中繼站。乾隆51年(1786)農曆11月,林爽文起事,官軍曾圍勦於查畝營;而當年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親王從嘉義市南下時,走東線南下。據其隨從描述,他在安溪寮坐上預先準備的民轎,1895年10月19日來到果毅后這個偏僻的小城鎮時,有300多戶人家,房屋多用紅磚建造,民眾皆在門前擺設桌子點小蠟燭,表示歡迎之意。日軍卻選擇了一間室內不潔和陰鬱的普通民屋,讓北白川宮在此養病。這間被稱作「御舍營所」的民屋,屋主是商人張朝陽,當時此家人已逃避遠方。
1936年,日本殖民當局選擇在北白川宮來此住宿的日子,在該所建立了北白川宮紀念碑。該碑在台灣光復後,被移至鎮西宮前165縣道路邊,後因道路拓寬,無處容身,經地方人士洽商佛山觀音巖,最後立在原本育幼院旁草地上。地方人士期待這座石碑能回到原址,以作為先民抗日的古蹟。
可推展文創與觀光產業
目前台鐵對號快車不會停靠柳營站,但因該地歷史悠久,為漢人開發台灣的前哨站,而且柳營區內有查畝營、果毅後等地具有豐富的歷史故事,又有現代西洋美術與音樂名人的故居,所以應可推展文創與觀光產業。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馬祖是位於福建省連江縣閩江出海口,依山(雲台山、芹山、壁山等)傍海(東海)的美麗山城漁村,它的好山好水好悠閒令人羨慕,被稱為「海上桃花源」、「海角一樂園」。在1949年到1979年兩岸對峙的年代裡,沒有人可去欣賞品味,現在則成為觀光勝地。
馬祖傳說由來及現況
馬祖原名「媽祖」,源於清同治年間大臣上奏。文中的「馬祖之澳」,清光緒28年的《福建沿海圖說》、《使琉球記》書中說明,係為紀念媽祖林默娘於宋代在湄州島海上為救其父林願而溺海身亡,其遺體漂至馬祖海邊,被當地人安葬於馬祖南竿的天后宮內,故名媽祖,後改名馬祖。澎湖馬公原名媽祖宮媽宮,後改為馬公。
馬祖位於台澎金馬的北疆,係屬福建省連江縣,共有南竿、北竿、東引、東莒、西莒4鄉5大島,另有亮島、大邱等31個小島,共36個大小島嶼,總面積共計29.6平方公里,人口僅1萬餘人,土地不夠大和人口太少無法成立一個馬祖縣,因此稱「連江馬祖」,而福建省則有一個大的「連江縣」,兩者相互對立,不似金門、澎湖的土地和人口已大到可成立金門縣、澎湖縣。
馬祖早年與福建福州沿海往來密切,居民以講福州話為主,生活飲食亦是閩東口味,與台灣、金門的閩南習俗不同。如今馬祖賴以維生的漁產日漸枯竭,為了謀生,馬祖有五萬人移民至桃園定居,現在每年農曆9月初9,均在馬祖和桃園舉辦「媽祖升天祭」。
目前從台北、台中每天均有立榮航空的小飛機(ATR72型雙引擎,可坐72人)飛往南竿、北竿,大約需50-65分鐘。要去東引,只能從基隆搭交通船前往,約需8小時,到南竿再多坐2小時。馬祖各島之間靠交通船和中興航空的直升機在離島間來往,南北竿之間需15分鐘,南竿到東引需2小時,南竿到東莒需50分鐘。馬祖機場和海港導航設備不佳,凡遇大霧視線不佳時即停航關島。
馬祖藍眼淚吸引觀光客
近年來馬祖旅遊對外招攬遊客,均以欣賞藍眼淚為主,其實看藍眼淚的地方,除了馬祖南竿、東莒外,金門也可看到。
藍眼淚是一種「夜光藻」,喜愛溫暖潮水,水溫22—24度時較易看到,以每年4至6月出現最多,曾被CNN電視列為世界15大奇景之一。藍眼淚會因海浪拍打受到驚擾而發出淡淡的藍色螢光,老馬祖人稱它為「丁香水」,過去只要看到藍眼淚出現,丁香魚群就會被吸引過來,因而能捕獲到大量的丁香魚。而沙灘上的星沙其實是「介形蟲」,因為吃了會發光的夜光藻,再加上被踩踏受到刺激也跟著發出螢光藍星芒。
藍眼淚雖然迷人,但夢幻景象的背後其實藏著工業汙染的嚴重警訊。鄰近的閩江口排入夾帶大量工廠、住宅的廢水到海裡,嚴重優養化的海洋提供了夜光藻需要的養分,再加上氣候溫暖,夜光藻大量繁殖,受到趨光、潮水與湧升海流等作用,聚集在海面,形成如夢似幻的藍色啤酒海。然而這些藻類的大量繁殖,若黏在魚鰓上,會阻礙魚類呼吸,並使得海水中的氧氣消耗殆盡,間接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另外,2011年馬祖亮島發現多處貝塚與2具完整的男女遺骸,將他們命名為「亮島人1號」、「亮島人2號」,經過碳14檢測證實,在距今8千年前亮島上就已存在人類。馬祖民俗文物館內展示了發現亮島人的經過、碳14檢測過程與馬祖史前文化研究等詳細資訊,是值得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
各島均有著名景點
一、南竿。(1)媽祖巨神像:神像高約29.6公尺,為何設立這個高度,是因為馬祖總面積為29.6平方公里。該神像是2008年由福建泉州公司承包雕刻,2009年運回馬祖,2010年樹立在南竿馬祖港旁的門前山山頭上,是金氏紀錄上全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耗資3,700萬人民幣。據說巨神像是由一整塊大理石雕塑的,從雲南大理運到泉州雕刻時,因體積太大,而切割成365塊運回馬祖。神像的下方有「門前山坑道」,入口處剛好崁入一頂媽祖神轎,遊客可從入口依序鑽轎底而過,寬度剛好適宜一人通過。
(2)天后宮:香火鼎盛,媽祖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於天后宮的地下室。(3)北海坑道:1968年修建3年,全長約800公尺,可供百艘登陸小艇停放。很多人會選在北海坑道晚間搭乘小漁船利用搖櫓潑水去看藍眼淚。(4)馬祖酒廠:係以古法釀製大麴高粱陳年老酒聞名。(5)八八坑道:原是坦克車停放坑道,為慶祝蔣介石88壽辰而改名「88坑道」,現在存放馬祖酒廠的各種陳年老酒。
二、北竿。芹壁村係北竿完整的「石頭屋聚落」,像夢幻「海盜村」一般,內有多間民宿,該地風景有如歐洲地中海。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係全台首座以軍事與和平為主題的戰爭紀念公園,存放各式武器裝備,值得學習參考。
三、莒光。分為東莒和西莒兩島,合稱莒光鄉,兩島需靠交通船連繫,行船時間需10分鐘。(1)東莒旅遊是一條龍的服務,民宿老闆兼汽車司機導遊,帶我們上山下海,尋幽訪勝十幾個景點。東莒現有居民一百多人,四五十年前都靠台灣到東莒駐軍維生,現在則靠遊客維生。20年前沒有駐軍、遊客時,他們全島人民曾經一個不留,都搬到台灣桃園市八德區工作以維持生計,如今靠政府輔導補助,又搬回一百多人,但很多村莊仍是十室九空。在東莒海邊沙灘上可看到藍眼淚,與在南竿北海坑道搭小船搖櫓潑水看到的藍眼淚頗不相同。
(2)西莒居民比東莒多,也較繁榮,有一所敬恆國民中學,東莒人小學畢業後需跨島到西莒唸國中,二地現在東西莒船程只要十分鐘,但幾十年前坐舢舨船卻需航行半小時,從東莒到西莒唸國中的學生們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目前東西莒之間有計劃建橋,希能早日完成。
四、大邱。係在北竿旁的小島,1960年代設有大邱村,並有大邱分校。1970年代因居民遷移而撤村,現有二人設籍大邱,有一桃園市民在大邱經營民宿,順便照顧梅花鹿。
五、東引。原為東引、西引二島,但二島已有中柱堤而連成一線,合成東引一島,大約4.4平方公里,島上有天后宮、關帝廟、忠義廟、東引國中。東引駐軍曾寫下「東引戰歌」,立下「忠義驃悍」石碑作為精神標竿,歷屆東引指揮官王易謙、張兆驄、陳明華等將軍的忠勇事蹟令後人懷念,尤其1977年蔣經國總統曾去東引訪問,更令後人追思不已,還有一些東引老兵數十年來不願離開該島。
東引分為兩村─樂華村和中柳村,也成東西引兩島的代表。樂華村的「東引島燈塔」位於馬祖最北方,另外位於最南方的有「東莒島燈塔」。希臘式造型的東引島燈塔有「東引別墅」之稱,守塔人大都全家人一起住進燈塔區,互相關照,長期守塔工作自然演變成家族相傳,陳高福家族三代就在東引島燈塔工作了60年以上。台灣現有35座燈塔,守塔人也有這種幾代世襲的紀錄。
兩岸對峙時期,在台灣的兵役制度下,新兵們均怕前往金門或馬祖當兵,但一旦在金馬住久了,反而會愛上該地。筆者當年就拿到金馬獎,在小金門烈嶼服役一年多才回台灣,當年常搭小交通船到大金門洽公,如今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將於今(2022)年10月通車,該橋全長5.41公里,車程大約5分鐘,是小金門人的一大福音。近來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興建金門到廈門的和平大橋,引起議論。事實上,馬祖南北竿之間、東西莒之間,都在計畫建橋。
(作者係大學退休歷史教師)
17世紀英國詩人馬维爾(Andrew Marvell, 1621-1678),寫了一首出人意表的〈割草人對花圃果園的抗議〉,那是對當時新興農業科技與花圃果園氾濫施肥與雜交的批判。詩中所提到的農耕科技帶來的負面性,到今天還有其值得參考的現實意義。詩人把這歸咎於人類的貪婪,也可說是一針見血。
一
凡是讀過馬維爾膾炙人口、情色大膽的〈給含羞不肯前的情人〉(To His Coy Mistress),都不敢相信他還寫了這首對當時新興農業的批判,同時富有社會與道德含義的詩篇;兩詩並讀,恍如置身隔世。當驚奇過後,我們認知到,詩人的世界已從文藝復興的格局,轉換到17世紀科技發達的時代了。新興科技用在農耕上,與以前最大的不同,算是化肥的普遍使用,以及品種的雜交了。詩人對這方面的農作發展,持懷疑甚至負面的態度,在此詩中借由接近自然的割草人道出。下面是我以直譯之筆所做的中譯(詩題倒是意譯的):
割草人對花圃果園的抗議(The Mower Against Gardens, 1861)
貪婪者,把邪惡散佈,
引誘大地跟隨;
哄騙花卉與植物離開田野,
那兒原是最淡泊與純潔。
他首先把它們圍框成四方的園圃,
那兒空氣是一派死寂與紋風不動。
他堆了大量肥沃的泥土給植物,
使它們在過度餵養中變得呆鈍,
天然的粉紅色變成雙倍緋紅,
就猶如他的狡猾心智,
過度營養改變了花果的本質。
他用各式怪異的香料渲染玫瑰,
教導花兒們如何塗脂抹粉。
白色鬱金香也開始追求多樣的膚色,
學會了如何在臉上勾出線條:
人們對這些花朵的根球趨之若鶩,
一個根球價比一片草原。
貪婪的人類又向另一世界求索,
通過新發現的海洋
找尋秘魯的奇珍異品。
這些珍品原都可以為人所享用;
人,那驕傲而統御一切的王者,
只要人不在樹皮與樹幹之間動手脚,
去窺伺混種的禁品。
目前沒有花卉知道它原生的種屬。
這貪婪者把馴良者接枝在野生的品種上。
那身份不明的野合果實,
不免會使味覺混淆爭吵。
它綠色的內宮也有閹人們,
以免任一暴君取而代之。
這貪婪者在櫻桃身上惹惱了自然,
居然不用性愛就能繁殖。
這一切都是勉強人為,
更揑塑了一些噴泉與石窟,
而任令甜美的田野躺在那兒荒棄。
然而,大自然仍在那兒向萬物散放
野性芬芳的天真純潔。
牧羊神們與仙女們仍然照顧著草原,
但不是用科技而是用他們的自然力。
他們的雕像,古人的手所精心雕塑,
也許得矗立於園圃以裝飾,
無論這些雕塑無論多麼出色無比,
我卻願眾神的力量與我們同在。
二
我們不妨先想像一下詩中的視覺背景:人工的花圃與果園如雨後春筍,一一從廣漠的草原上開闢出來,同時經由新的農耕科技,以雜交技術培育出新種的繁艷花卉,以及肥大而甚至種屬不辨的新種水果。詩人稱從事這種農耕改良的人為貪婪者,一語道出其癥結。
就結構而言,詩先從花卉著筆。以鬱金香為例,原來白色的就尋求多樣的顏色,更學會勾出條紋誘人;化妝及膚色等字眼帶有擬人的色彩。社會文化不再淳樸,人們都愛這些奢艷的鬱金香。「人們對這些花朵的根球趨之若鶩,一個根球價比一片草原」。這與白居易所描寫的唐代社會現象,「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何其神似。詩接著轉入水果的雜交。「在樹皮與樹幹之間動手腳」,就是指果樹雜交的接枝法。詩人認為這混種實為禁果。雜交的結果是:吃來不辨其類屬,而純種不復存在。
最後,詩人指出,推動這農業科技與花圃果園墾殖而破壞大自然的貪婪者,在花圃果園裡也做了一些藝術的裝飾:噴泉、石窟、希臘山羊神與仙女們的雕塑。詩人結語說,這些雕塑無論多麼出色,究竟還是雕塑,願眾神的大自然力量與我們常在一起。
三
在古典英詩裡,這真是一首別開生面的詩篇。總結來說,它見證了17世紀新興的農業科技,用人類的智巧奇技去催化、改變植物的生態,終使大自然隱退而花圃果園走進歷史的前台。大自然提供的美麗花朵,經人工改造後,連其球莖都可淪為市場交易的籌碼,甚而影響整個經濟的不合理膨脹。詩人借親近大自然的割草人的口吻,寫出這個變遷,並兼及批判歐洲人擴至海外美洲掠奪的貪婪。
這批判的深層結構源於基督教教義,因大自然為上帝所創造,而雜交的變種實為禁果;人為地改變物種,有違上帝至善至美至真的基本信念。時至今日,人類對大地以及生物的榨取改造,隨著科技知識的累積而變本加厲。花樣翻新的殺蟲劑以及肥料的過度使用,已經使大地不堪負荷;而運用生物科技進行基因改造的產品,遠非詩人當年所能想像,也不知將會對未來人類的健康與種族的存續產生怎樣的危害。值得識者深省!
中國道家尊重自然,不以人滅天;主張順應自然而不造作干涉,讓萬物都能依其本性自在生長。詩人謂,「大自然仍在那兒向萬物散放野性芬芳的天真純潔」。又謂,「牧羊神們與仙女們仍然照顧著草原,但不是用科技而是用他們的自然力」。說起來,這個詩旨與中國道家的自然觀還倒是不謀而合。
(作者係師範大學英語系退休教授)
西安碑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開成石經》,在114塊青石碑上鐫刻的12部儒家重要典籍。《開成石經》於唐文宗開成2年(837)完成後,即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是繼漢《熹平石經》、魏《正始石經》之後又一部大型石刻經書,為學子抄錄校對經書的標準版本。
《開成石經》自刻成至今,先後經歷了五代與北宋的三次搬移,宋徽宗崇寧2年(1103)在府城東南隅重建府學與文廟,《開成石經》與其他唐宋碑刻被移置該處,並進行修建與改造,此即今日「西安碑林」之所在地。《開成石經》的遷置過程等同於西安碑林的形成過程,故《開成石經》被視為「西安碑林」歷史的源頭。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在已有900餘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將古建築群擴建為一座以收藏、研究與陳列歷代石刻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三部分組成,典藏文物一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百餘件。
館藏分碑石、墓誌、佛教造像、青銅器、古籍圖書與碑帖拓本等類,其中自漢代至今的碑石與墓誌4,000餘件,收藏數量居全國之冠,碑石陳列如林,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書法精品碑刻自漢以來之名家薈萃,例如篆書有宋代重刻傳為秦代李斯(前284-前208)《嶧山刻石》與唐代李揚冰(8世紀中期)《三墳記碑》﹔隸書有漢《曹全碑》與唐代史惟則(8世紀前期)《大智禪師碑》﹔楷書有唐代顏真卿(709-784)的《顏勤禮碑》與柳公權的(778-865)《玄秘塔碑》﹔行書有唐懷仁(7世紀中期)《集王三藏聖教序碑》與金代龍岩(12世紀後期)的《古柏行》﹔草書則有唐代張旭(約675-750)的《肚痛帖》(圖一)與懷素(737-799)的《大草千字文》等皆為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是中國石刻書法藝術寶庫-「西安碑林」的代表作。
細讀碑刻以史鑑今
「西安碑林博物館」不僅是精彩的藝術博物館,更是一座豐富的史料庫,碑石內容含括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宗教與文化交流等領域,本節擬透過唐代《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徐浩(703-782)《不空和尚碑》、唐代《昭陵六駿》與《開成石經》等書法名碑與刻石,回顧中國的文化交流史、文物流失史以及教育史。
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的稱謂,「景教」則是早期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入中國後的名稱。西元5世紀聶斯托利派被羅馬教廷斥為異端,備受排擠,於是轉向東方發展,唐太宗貞觀9年(635),最早來華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教士阿羅本(7世紀前期)來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後太宗准許其傳教士在長安城修建「大秦寺」以公開傳教。
景教傳入中國150年後,唐德宗建中2年(781)由波斯傳教士伊斯(8世紀後期)出資,在大秦寺中樹立詳細記述景教在中國流傳歷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圖二),此碑不僅提供了研究宗教史與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寶貴史料,更見證了大唐王朝對外來宗教的寬容與支持,以及對外國文化兼容並蓄的開闊胸懷,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教文化極具意義的重要史料。
文化交流史-不空和尚碑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唐代已發展出多個宗派,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與不空(705-774)所創立的「密宗」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不空和尚出身北天竺婆羅門族,是唐玄宗、肅宗與代宗三朝的灌頂國師,唐代宗大曆9年(774)圓寂,唐德宗建中2年(781)刻立《不空和尚碑》(圖三),由嚴郢(?-783)撰文,徐浩(703-782)書寫,記述密宗在華傳承過程、密宗教義及不空翻譯大乘經典之事蹟,不空弟子惠果(746-805)後將密宗教義傳給日本遣唐僧空海(774-835),空海將密宗教義帶回日本,後創立真言宗,此碑是了解密宗傳播、中印與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寶貴資料。
文物流失史-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貞觀10年(636)為紀念跟隨他征戰疆場的六匹戰馬而製作的大型浮雕石刻,六駿分別名為鬈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勤驃、青騅與颯露紫(圖四),最初置於唐太宗昭陵,1914年被盜,其中2匹最完整的颯露紫與拳毛騧流失海外,為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收藏。其餘4匹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館。
據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共有約1,7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流向29個國家的126家博物館。文物流失海外主要經由三個管道:(1)鴉片戰爭後列強從中國掠奪,如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焚燒圓明園與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2)來華外國人從中國巧取豪奪,如1899年的殷墟甲骨與1900年敦煌壁畫與經卷。(3)外國古董商勾結國內軍閥與奸商低價收購偷運出境,如《女史箴圖》、《帝后禮佛圖》與《昭陵二駿》等國寶文物,皆於列強侵華戰亂中流失,至今未歸。
中國大陸自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後國力漸強,百餘年前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除了美國,其餘七國:英、法、德、俄、日、奧、義的綜合國力如今均已落於中國之後,正所謂事在人為,國須自強,鴉片戰爭開戰182年後,列強侵略掠奪中國的百年國恥終得昭雪。
教育史-開成石經
唐代《開成石經》為《尚書》、《周易》、《禮記》、《詩經》、《論語》、《孝經》與《春秋左氏傳》等12部經書(圖五),是中國學子必讀的教科書。中唐以前印刷術尚未發明,故自東漢開始,為避免學子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遂將經書刻碑立于國子監提供校對並永久保存。自東漢起,歷朝所刻石經有漢熹平、魏正始、唐開成、蜀、北宋、南宋與清,先後七次刻經,其中《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反觀台灣的教科書,在政黨輪替前,主政者已開始對教科書做蠶食式修改,例如「日據時期」改為「日治時期」、添加「認識台灣」與「同心圓理論」等。2019年更改訂「108年國中小高中社會領域新課綱」,其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史實被修改為「多元文化的台灣」、明鄭與清朝之統治被視為「外來政權」、「中法戰爭」改稱「清法戰爭」。中國史大幅刪減並列入「東亞史」,等於被異化為外國史,高一歷史課本中更納入「台灣地位未定論」內容,進而推衍出自二次大戰後,台灣不屬於中國一部分的結論。自1996至2022年間教科書被逐步修改,導致現今台灣主流民意傾向反中仇中,支持台獨。
結語
建構於史實上的史觀方能可長可久,《開成石經》歷經唐、宋、元、明、清迄今已存在將近1200年,這些教科書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未被修改。台灣大多數人是由大陸移居的漢人,主流文化是中華文化,因此不論閩南、客家或原住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這些歷史事實是斷然改變不了的!
「西安碑林」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資產,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肩負認識它、了解它並保護它的責任!
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將於今年9月3日至10月30日於中台世界博物館展出,除了兩岸專家自兩岸徵集之1,600餘件臨書作品中評選獲獎之101件作品外,更挑選10幅珍貴的全尺寸名碑拓本以饗觀眾,讀者朋友們何不抽空前往觀賞,來一次穿越碑林,以史鑑今之旅?!
(作者係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7月2日下午2點,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台新大樓二樓圓廳揭曉頒發。由身體氣象館、人力飛行劇團共同創作的《王子.哈姆雷特》,拿下「表演藝術獎」,獎金100萬元。導演王墨林在現場,卻隠坐台下,推派年輕演員楊奇殷上台代表接受殊榮。
王墨林是劇場界有名的「孤鳥」,今年75歲,少年時混過幫派、為了脫離家庭投考軍校,退伍後到日本學習劇場藝術,36歲回台灣,進入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擔任文字記者,38歲開始搞前衛劇場,42歲成立「身體氣象館」,是一個跨文化跨領域的非主流劇團。
王墨林編導的作品結合社會運動與劇場行動,挑戰主流論述,對抗體制對自我、身體的宰制。他不被收編、不服管束的個性,曾經在被推荐角逐藝文界大獎時,因為流言「王墨林這個人爭議性太大」,被踢出局。
記得2017年記者訪問他時,他吐露心聲:「做完《長夜漫漫路迢迢》,我就要封箱,不做台灣的戲了。」當時他感嘆,「都幾十年了,台灣不只文化界問題多,運作秩序混亂、分門分派,年輕人愈來愈不重視知識,劇場没進步啊!」
克服疫情衝擊推出劇作
很多劇迷看到這篇訪問,無不心疼他看淡台灣劇場界。幸好王墨林後來持續創作,特別是在這兩年爆發疫情,表演藝術界受到衝擊,陸續取消或延後演出節目的情況下,他克服困難,去年在牯嶺街小劇場推出由他執導,楊奇殷演出、編劇的《王子‧哈姆雷特》。
《王子‧哈姆雷特》以獨腳戲的形式詮釋哈姆雷特,這樣的小劇場作品拿下大獎,堪稱為台新藝術獎及台灣小劇場增添劃時代的紀錄。
評審團給予的得獎理由為「帶入台灣318占領運動,辯證思索反叛者種種抗爭的信仰、幻滅及其已被部署的權力處境。當語言從夢囈般的喃喃自語與猶豫不決,轉向成為對失效溝通媒介的絕望,身體便是劇場與政治舞台上消耗殆盡後、見證精神狀態的唯一殘留。」
針對導演王墨林的部分,評語為:「一方面深度挖掘如黑洞般的文學經典與歷史政治,另一方面毫無迴避地面對存在之失重狀態,批判性地揭露身體的政治性,爆發出無政府主義的跨世代動能。」
年輕人有熱度唯語言少
記者見他作品奪得大獎,向他恭喜時,他卻叨叨念念,嫌楊奇殷致詞內容「不夠稱頭」。王墨林解釋:「我就是要讓年輕人站在前面,但他一點準備都沒有,不明究裡的人會想『這個演員怎麼得獎的啊』!」
雖然嘴巴這麼說楊奇殷,但王墨林臉上明顯擰過幾旋笑紋,原本一雙瞇瞇眼,此時更瞇了。神情就是喜悅,欣慰。他接著說,「年輕人不是沒可能,他們有熱度,有強度,可以帶起來,然而現代年輕人縮在小世界,格局不夠大。」
王墨林分析,1980年代是一個喧嚷騷動的年代,我們當年很有跟外在世界對話的能量,可是到了1990年代,社會走向市場經濟,價值觀不斷改變,缺少理想主義、無力探索精神世界,以致產生很多問題,例如自殺、憂鬱、拒絕跟人溝通等等。「現代年輕人語言愈來愈少,講來講去都是自由、民主、人權、多元這幾句話,他們無法穿透語言、觀念跟自身的關係。」
「現代年輕人也沒什麼『倫理』,我講的倫理不是長幼有序那種形式上的倫理,而是他們跟外在世界的關係,他們尊敬你,可是你跟我沒關係,我做我的,你做你的,你不要管我,我也不想了解你。」
王墨林還認為,「年輕人從工作坊學了一套表演方法後,就拿來用,但那是空的。世界在運轉,年輕人不懂如何去面對、連結這個世界。」他花很多時間跟年輕人討論觀念,不只是要表演而已,還要了解表演跟時代、跟現實的連結關係。
王墨林強調,「反省很重要,但在台灣要冷靜下來思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正好獨角戲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演員不必依賴別人告訴你是誰,反而可以面對自己,反省自己,而這個反省可以在自己精神密室進行,不必擔心它要公開,攤在陽光下。」
促演員寫劇本認識自我
為了讓獨角戲演員明白「自我」是什麼,王墨林要求演員自己寫劇本,「獨角戲演員在舞台上說一連串台詞,必須很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唯有演員自己寫劇本,才能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究竟講什麼。」
「我只用導演的美學,加強演員自我表現能力,他們不用做誇張戲劇性表演,只要完全誠實。」王墨林除了要求演員必須誠實面對自己,也要求演員具有自我開創的能力。「獨角戲沒有對手戲,演員要喃喃自語,講話或者不講話,都是表演;他在一個人的狀態內要解決很多問題,譬如跟觀眾的關係:觀眾看他這件事是存在的嗎?或者他不管觀眾看他這件事?或者他跟劇場空間的關係?諸如這種自我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傳續身體美學栽培後輩
王墨林一個觀念接著一個觀念講,彷彿過去數十年貼在他身上的「永遠的劇場大炮」、「毫不嘴軟的批判者」這些標籤,不但沒有傷到他,或者曾經傷到他,但時至今日早已被他撕碎丟到九霄雲外了。
「我這年紀差不多就這樣了!」王墨林把自己說得淡然,「年輕輩需要空間發展,能夠把我這四、五十年來的身體美學技藝傳下去,讓他們去想,去做,去思考,感覺很好。」
學習面對餘生思母子情
「人生過了60歲,就要開始學習面對餘生,整理各種關係,譬如夫妻、親子、手足、朋友、金錢…,等等關係。」王墨林說他自己直到今天,還在思索與母親的關係。
「我母親是山東人,裹小腳,不識字,她對我很好,可是我逃避她,不是怕她,是不想陷在她的愛、她的溫柔裡,這樣的關係是什麼呢?」王墨林提到2019年由他改版執導的《雙姝怨》,講述1945年的台灣,雙姝相遇相識,卻因彼此相知相惜的情誼,被流言傳為有同志情。「很多人看《雙姝怨》,以為我在講同性戀。我說,不是,你們看錯了。」
王墨林表示,「愛有很多種,有一種愛叫犧牲。愛不是那麼美,在資本主義的行銷下,現代人只能靠送東西表達愛,情人節送花,母親節送蛋糕、康乃馨,這些平日都可以做到的事,卻沒有人去想究竟你跟摯愛的人的關係是什麼?」
2023年1月,王墨林將在牯嶺街小劇場推出導演新作《母親》,「是一齣深入女性與母系,在黯黑中梳理糾葛的權力、主體、人倫關係等層面的議題,藉以一步步獨照出人間母女孤獨深重的靈魂深處,透過劇場形式與亞洲身體的歷史形構,重塑母系神話的精神狀態,以及演員身體作為存在歷史的表現。」王墨林解釋得專業,其中一部分藏有他持續探究的與母親的關係。
「我就一個人,現在也不寫臉書,想說什麼,就透過劇場說出來,劇場是我表現自我的場域。」本來感覺這句話說得有點蒼涼,只是他話頭一轉,略帶傲驕地說,「有幾個75歲的還在做小劇場?」
第五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教授,不僅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也是英國《柳葉刀》雜誌「新冠病毒委員會」的主席。他最近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出自美國生物實驗室。美國主流媒體不報導他點出的問題,反而讓我們知道:薩克斯所言正中靶心。
6月18日,中研院劉兆漢院士宣布第五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為國際知名經濟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主席薩克斯教授。唐獎基金會表示,薩克斯不僅在債務危機、惡性通膨、計畫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減少貧窮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他更結合了全球經濟、健康、公平正義、永續性等不同面向,提出開創性的跨領域方法,成為可被學術研究及評量實踐的整合性領域。薩克斯獲獎後表示,希望今年9月有機會訪問台灣。
新冠病毒源自美國實驗室
擔任英國百年著名科學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新冠病毒委員會」主席的薩克斯,經過兩年的研究,於今年5月19日,與哥倫比亞大學分子藥理學哈里森(Neil Harrison)教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IH)院刊聯合發表文章,指出導致新冠病毒的冠狀病毒SARS-CoV-2起源於實驗室:病毒刺突蛋白關鍵部分的八個氨基酸序列,與在人類呼吸道細胞中發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病毒的源頭可能是一項美國與中國合作的研究項目,合作的夥伴包括NIH、北卡羅來納大學(UNC)的生物實驗室和武漢病毒研究所(WIV)。
他們二人在文章中呼籲,「美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就病毒的實驗室起源論,發起獨立且徹底的調查」。他們相信美國機構和大學擁有未經充分審查的證據,包括病毒數據庫、生物樣本、病毒序列、電子郵件通訊和實驗室筆記本。
薩克斯隨後應西班牙前總理薩帕特羅之邀,6月15日在馬德里GATE中心的一場會議上發表演講。他說「我比較確信病毒源自美國實驗室的生物技術,而不是大自然」、「經過兩年的密集工作,在我看來,這是生物技術的一次失誤,而不是從自然界溢出的一次意外」。他繼續表示,「我絕對要講清楚的是,我們還並不確定,但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它(實驗室起源論)應該被調查,而它沒有被調查,沒有在美國調查,沒有在任何地方調查。我認為,出於某些具體原因,他們不想太深入地去看埋在地毯下邊的一些事情。」
針對這樣重量級人物在著名醫學科學雜誌上的意見,以及薩克斯在馬德里的演講,西方主流媒體幾乎未報導,或稱薩克斯是在「誤導」民眾。這正是西方媒體的一貫伎倆,而且每家媒體發布同樣的故事,眾口鑠金,讓人百口莫辯。
美生物技術能製造病毒
WHO曾兩次率團調查武漢疫情的溯源,譚德塞卻不敢要求調查美國德克里特堡生物實驗室。而事實上,美國當局應該展開徹底獨立調查。
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起源仍然未知,但關注點集中在「功能增強」這一爭議問題上。這種方法涉及改變病毒的質量,以評估其引起廣泛疾病的潛力。美國與合作夥伴在武漢資助了蝙蝠冠狀病毒研究,2019年底首次在武漢發現了新冠病毒。
兩位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SARS-CoV-2病毒的一個特定遺傳特徵上,該特徵「增強了病毒進入和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他們質疑該特徵不是自然進化的,而是通過實驗室操作被植入的病毒。將這「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的特徵插入病毒中進行實驗,使用美國科學家開發的生物技術。
隨後二人討論了2018年DEFUSE Project項目,合作夥伴包括美國生態健康聯盟、武漢病毒研究所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實驗室。DEFUSE Project係由NIH監督,但仍然隱藏著部份研究議程。二人建議應該調查NIH、國防部和其他美國機構資助了哪些項目,可能導致SARS-CoV-2出現?有鑑於薩克斯的顯赫地位,這些評論讓真相漸漸浮現,美國政府顯然脫不了干係。
美研發生物戰目的何在?
施放生物劑可能是阻止中國快速成長的最佳策略,而新冠病毒應該是在中國施放的第二個病毒,第一個是2003年的SARS病毒,導致350人死亡,6,000人染病。那是一次小規模的測試病毒,只局部影響了中國人,未造成全球大流行。再回過頭來看2012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全球1,342人感染、513人死亡,亦可能是美國為穆斯林設計的生物戰劑。
美國如果在烏克蘭製造生物戰劑,輸往他國,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烏克蘭亞述鋼鐵場地下的生物實驗室已被俄國占領,俄國如展開調查,或許會有進一步的發現。
薩克斯曾經說過「不要讓新疆、台灣與香港問題妨礙美中關係正常化」、「新疆種族滅絕是無稽之談」、「台灣無權脫離中國、加入聯合國國際組織及參加民主峰會」等話,每次皆受到高度重視。他最近稱「相當確定新冠病毒出自美國生物實驗室」,更證明他是一個服膺真理、不隨波逐流的學者,也無愧於作為《柳葉刀》「新冠病毒委員會」的主席。他獲得2022年唐獎乃實至名歸。
(作者係醫學院退休教授)
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引發全美國婦運人士走上街頭,抗議大法官剝奪了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也擔心禁止墮胎的法律會愈趨嚴苛,訴訟案件會大增,許多歷史性的憾事會重演。
女人冒生命危險非法墮胎
回顧人類歷史,墮胎曾經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父權社會。是的,沒有女人樂意墮胎,然而在有婦科手術以前,或墮胎被禁止的地方,許多女人不得已採用各式方法終結懷孕,包括搬動重物、故意跌倒、用尖銳物品刺傷自己、暗中尋找密醫或遠涉國外動手術。
一旦女人懷孕不被社會或家人接受、沒有能力生養或被強暴懷孕,為了逃避更大、更長久的痛苦或制裁,只得冒死出此下策。即便到了21世紀,醫療科技發達,世界衛生組織仍然發現,每年有兩萬多名婦女因不安全或非法墮胎死亡,越是經濟拮据的女性越難獲得安全的人工流產。
只有女人才會懷孕,也才會有墮胎的需求,然而在歷史文獻中,討論墮胎的哲學、宗教意義及制定規範和罰則的,絕大多數都是男性,甚至最具權威的竟是沒有性經驗、更從未懷孕和生育的教宗們。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摘除受精卵視同殺人,台灣刑法至今仍有墮胎罪,只是《優生保健法》(下稱優保法)將之有條件地合法化了。
剝奪女人為自己身體發言的權利,是父權文化最不合理、最不正義的部分。有史以來,男人運用肢體、語言、司法暴力占用女人的生產力、生殖力和性功能,並且以思想、情感的內在殖民,來箝制女人的反抗。難怪19世紀美國婦運領導人史坦登(Elizabeth C. Stanton)說,「如果不能保有身體自主權,投票權和財產權於我又有何意義?」
歐美支持者及反對者拉鋸
20世紀初,歐美婦女運動爭取避孕權遭遇到不小阻力。1960年代後,墮胎合法化成為焦點,由於挑戰國家和教會對女人身體的控制,在立法和執行的過程中皆遭致強力反彈,形成拉鋸。在多政黨體系的聯合政府中,如德、比、荷、義等國,曾數度造成政府垮台,但同時也產生動員婦女和激化婦運的作用,促使女性選民在投票行為上產生「性別差距」(gender gap)。
1980年代以後,聯合國保障女性人權,要求各國政府提供安全、合法的墮胎,大部分國家也逐步放寬管制,唯獨愛爾蘭以修憲禁止墮胎。1992年一名愛爾蘭14歲女孩被強暴受孕,想要墮胎,卻被法官禁止離境,防止她到英國去墮胎,時間長達9個月。2012年,一名31歲已婚女性流產,但因胎兒有心跳,法官禁止醫生協助流產,最後因敗血症死於醫院。這些慘痛的案例促成愛爾蘭2018年再修憲成功,懷孕12周內可以墮胎,且獲得健保補助。
197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羅訴韋德案」裁定,孕婦選擇墮胎的自由應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許多人視之為墮胎合法化的分水嶺。然而,「捍衛生命」(Pro-life)反墮胎的行動卻自此愈演愈烈,不僅聯邦最高法院同意地方政府有權禁止將公共經費、設備、人力用於墮胎(Webster v.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 1989),贊成和反對的立場也趨於兩極化和政治化,變成區隔民主、共和兩黨的基本主張。
宗教團體在地方成立「懷孕中心」,爭取政府補助並刊登廣告,搜集想墮胎女性的個資、給予她們出養嬰兒資訊等。共和黨執政的州政府更採用各種手段阻礙墮胎,如訂立人工流產的孕期限制、墮胎不納入公共和私人醫療保險、規定強制諮商和等待期,甚至以獎金鼓勵檢舉興訟。
憾事恐再度在美國發生
「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美國女人有無墮胎自主權,只能由所居住的州法決定,婦運人士擔心各州禁止墮胎的法律會愈趨嚴苛,愛爾蘭的憾事會在美國重演。未料不到三天,俄亥俄州一名遭性侵的10歲女孩因無法在家鄉墮胎,被迫長途跋涉到印第安納州施行手術,印州不是比較寬容,只是修法行動稍慢而已。不過,紐約州已於7月2日將墮胎權及避孕權寫入州憲法中,得到該州婦運人士的歡迎。
此前不久,巴西亦有一名10歲女孩,受到法官、檢察官阻撓墮胎,並被送進收容所監管,總統也出面力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人工流產,最後有超過30萬名女性連署請願,群眾也走上街頭抗議,聯邦檢察官才於6月23日批准她的流產手術。
台優保法保障婦女墮胎權
台灣1984年通過優保法以前,非法墮胎存在已久,且發生率極高,三分之一的已婚女性有墮胎經驗。1980年代政府的人口政策從鼓勵生育轉變為節育,婦運借力使力,得以通過優保法,並且將「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納入人工流產的六項事由之一,給予女性較大的選擇權。但此項事由卻始終遭到一些宗教團體質疑,健保也不給付。
在現實層面,貧窮女性不想要的懷孕數和墮胎人數都是高收入者的五倍,近七成的墮胎者屬經濟弱勢。至今仍常有少女獨自在廁所生產,或產後立即丟棄,甚至殺嬰的新聞。再者,優生保健醫生需由衛福部指定,人數有限,且集中在都市。種種非法律因素仍置弱勢女性於不利的位置。
2000年以後,衛福部數度提出修法限縮人工流產,意圖增加強制諮詢及三天思考期,遭婦女團體激烈反對,三位行政院婦權會委員以請辭表達抗議。同時,有宗教團體堅稱,開放墮胎是「保障婦女的情慾氾濫權」,主張修法,只是目前在聲勢上仍居於劣勢。
(作者係台北市社會局前局長)
《罪孽的報應》是作者荷蘭人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經過長時間的遊歷、觀察和訪談,以及對電影、教科書、紀念碑、大眾文學作品、知識分子的爭論等相關話題之感想和思考合成的「政治遊記」。書中那些看似獨自成章又有著多重議題的聯繫,貫穿著對戰爭記憶、國家罪行和民族悔罪等問題的思考。
二次大戰結束至今,討論戰爭的問題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界、政治及歷史研究領域的重點關注物件。通過閱讀本書,再結合對《東京審判》、《紐倫堡審判》兩部電影的觀感,讓筆者加深了對戰後各國態度和行為的理解和思考:只有對歷史錯誤進行審視,才能避免明天的我們被歷史的尺規審判。
德、日對歷史有不同態度
當觸及有關民族、戰爭的內容時,似乎總無法迴避一些情緒的出現,布魯瑪便是從與情緒相關的四個方面:政體的改變和國民的政治成熟;民族主義的影響;確認受害者和加害者;天皇制與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極權的不同,來分析和比較德國和日本在面對侵略行徑及戰後反省兩方面,不同的態度和這種態度的形成原因。事實上,在布魯瑪看來,對待歷史的態度往往與民族性、文化差異並沒有特別強的相關性,更多的在於政府及社會採取的政治導向和意識形態。
正如布魯瑪所言:「沒有危險的民族,只有危險的情景。」實際的政治安排,往往比所謂的歷史規律和民族性格,更能影響一個國家在面對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
本書多次提及一個關鍵字:認同,對歷史真相、價值判斷的認同,基於歷史認同的過程中,對本民族身分的認同和反省,以及基於民族認同後對國家、政府未來引領方向的認同,無論是對於現當代國際政治與歷史問題的認識,還是個體對歷史的反思,都有著很好的啟發。
日本去真相敘事掩飾過往
日本作為東亞地緣政治的一環,在二戰中所扮演的區域性與世界性角色,常在各種歷史問題的討論中出現,而日本本土對此的態度,卻表現得猶如「萬花筒」般複雜支離,但究其主流而言,則為政府主導的「去真相敘事」,從而掩飾過往。對於日本為何要百般掩蓋歷史事實,布魯瑪用了五個原因進行總結:政治上的不成熟;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核心為天皇;「受害者」心態-忽視了其侵略者的記憶;日本的天皇制度-曖昧不明的政治體制:日本的左翼因自身的教條主義顏面掃地,不慎瓦解。
但歷史真相是這五個條件遠遠說不清的,奉行沙文主義的右翼勢力,及上至「神轎」,下至「官吏」的幕僚(包括官僚、政客、海陸軍將領),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和隱衷,常常被最底層的「浪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這些都將歸咎於一種「集體不負責」的窠臼中。
就以此例說明:二戰期間,日本廣招華工開鑿礦坑,在白雪皚皚的戶外,很多勞工都只能身著薄布粗棉,甚至衣不遮體,每天只能喝一些蘋果皮和著糙米煮成的白粥來充饑。當他們無法忍受高強度的作業及非人的謾罵虐待時,曾想逃離到礦坑附近的一座山上,但日本民眾卻舉報或直接幫忙去追殺這些勞工。他們未曾想過自己也是苦難的一分子,不經意間成為高壓統治的幫兇,成了背後「老大哥」的傀儡。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百姓的無知?還是對神道教的信奉不一?
日本強調施害者的心態
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保守勢力對二戰所進行的「歷史化」處理。在他們的書寫與敘事中,戰爭是一場為民族存亡而進行的鬥爭,日本軍人並不比其他國家的軍人更壞,就榮譽心和犧牲精神而言,他們甚至更加優秀。這樣的敘述,往往賦予了他們某種受害者的身分,而這種所謂的歷史態度會讓「冷眼看待」變成「冷眼旁觀」,讓旁觀者因「理解」加害者,而對他們產生認同感,更就此產生一個囿於法則的悖論:這一進程的目的雖是試圖形成更為客觀的歷史觀,但實際上卻催生了愈加分化的主觀看法。正常的歷史意味著多樣化的解釋。且這種歷史化也牽涉到身分認同,就像在日本一直強調的加害者心理的基礎上,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某種加害者的言說中,也變得正常化了。
這種歷史化的敘事,仿若戈培爾效應,帶來的魔怔和日本侵略者的「聖戰」崇拜。「他們相信,但凡與天皇為敵的人都不是好東西,因此,他們越是殘忍地對待戰俘,就越能顯示出自己對天皇的忠心。」在這樣的心態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出現諸如《日本隨軍記者見聞錄》,把中國民眾像對待豬一般殺害的毫無人性的行為了。只有當社會在面對過去時,變得充分公開和自由,既不是從受害者的角度,也不是從施害者的角度,而是從批評者的角度去看,陰影才會淡去。
德選擇認罪,日選擇推卸
相較於日本的推卸和健忘,德國的「華沙一跪」選擇認罪,並以實際行動來求得原諒。西德的歷史教材中如實記錄了二戰中德國的行為,並且鼓勵學生反思歷史;德國的電視台也經常播出辯論節目,甚至可以對紐倫堡審判提出不同觀點;更勇敢的是,德國政府在1979年主動廢除了追訴「反人類罪」的時效限制,用以自我鞭策。這是政治制度、文化方針的轉變給德國人帶來的反思,讓德國人在這種理性和自由的政治辯論中逐漸成熟。
在我們看到日本的行徑時,也不應該對日本人一概否認,因為正是前文所述的那樣,一個萬花筒般的社會中,任何言說的出現都成為一種可能,其中自然也不免會出現一些沒有盲從權威的群體。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家永三郎便是典型的代表。
日本也有家永這種學者
從1890年頒布《教育敕語》以來,日本教育就一直是帝國的宣傳喉舌。德育課被抬到了極高的高度。諸如自我犧牲、軍事紀律、祖先崇拜、忠君尊王等民族美德,就是以這種方式灌輸的。這種主流的敘事,自是在二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中被摧毀,但其所產生的社會心態,卻仍攜帶其本身的慣性而產生持續的影響,民主化改革的不充分對此又引發別樣的推助。
而正是如此複雜的現實,才顯得家永個體獨立的可貴。家永從不掩飾他的政治傾向,在1962年版的歷史教材裡,他用一張殘疾日本老兵的照片作為插圖,圖中人物的一條斷臂綁在皮革護具裡,脖子還掛著個錢盒。文字說明是這樣的:「這一悲劇性的景象,雄辯地向我們揭示了《憲法》序言裡用詞的深刻含義。原文如下:「···(我們)決心,再也不重蹈因政府行為招致的戰禍的覆轍。」
家永的左翼反戰思想和親華傾向,恰恰是日本保守派試圖從教科書裡抹去的。因此,在編寫高中歷史教材時,家永被勒令刪除有關南京大屠殺、日軍姦淫婦女和日軍在偽滿的醫學實驗等篇幅,但家永三郎卻憤而起訴政府違憲,官司足足打了35年,經歷了不斷的上訴和被駁回,最終遺憾離世。
東、西德曾有不同作法
在對歷史的反思、解讀,教育下一代的必要性上,這本書所揭示的東德、西德對於對待歷史的態度、歷史的宣教功能,在國家和制度層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東德,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同,謀求人們對國家和國家主義(集體主義)的崇拜,並不將尊重人權作為首要的宣傳任務,反而通過繼承和沿襲前極權政權的某些高度符號化的口號、神秘儀式感來達到壓制人性,繼續使用納粹時代的卡里斯馬權威,作為合法性以穩健其統治基礎,強調統一服從,不問是非,只考驗對政權的忠誠度,以鞏固極權政權的體制為目的。
而西德,謀求的是對普世人權的尊重的宣教理念,讓人們從紀念堂、博物館、警示牌中體會出尊重人權,釋放人性的重要意義。這是恒定的教育目的,但政權如何演變是次要的甚至可能成為阻力,所以要警惕,鍛煉人們勇於獨立思考,不要被政權的輿論宣傳所左右。正因為兩德所採取的政治導向和行為目的不同,才導致了兩德截然不同的結果,也使得「六八一代」在現存的政治生態中明白了異見的價值。
結語
當戰爭成為記憶,記憶也就成了戰爭。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歷史的沉重與和平的可貴。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避免不了看到歷史現象的重演,也無法在詳盡每種歷史結果後而逐一防範。我們能做的是,在構建國家民族精神的同時,肇建自身的韌性,在民族自覺裡尋找自我認同。最後以前德國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的話作為結尾:「任何對過去視而不見的人,對現在也一樣盲目。不論是誰,只要他拒絕銘記過去的慘無人道,就存在染上新疾的風險。」
(作者係閩南師大歷史地理系學生)
今年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5周年!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鬥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爭。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國同胞共同禦敵,經過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
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程度最為深重,造成的破壞最為劇烈。早在1874年,日本軍國主義即利用「牡丹社事件」侵略、覬覦台灣,隨後,通過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吞併台灣和澎湖列島,再又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攫取了在中國東北南部和京津一帶等地區駐軍的侵略權益,為擴大侵華戰爭構築了前沿陣地。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全境;1932年3月公然成立偽「滿洲國」,並逼迫國民政府予以承認;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至此,日本軍國主義吞併全中國的野心畢現,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
七七事變後全民奮起抗日
1937年7月7日,當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盧溝橋事變、叫囂三個月內甚至一個月內消滅中國時,中國人民民族自覺全面甦醒,奮起反擊。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共進行了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330多萬中國軍人血薦軒轅,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
在正面戰場上,七七事變爆發後,佟麟閣、趙登禹將軍指揮29軍奮起抗擊,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在「平津保衛戰」中浴血奮戰。「淞滬會戰」國民黨精銳盡出,各地方派系的軍隊捐棄前嫌,馳援抗日前線。國軍主力在正面戰場節節抗擊,歷經「忻口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戰役」、「贛北戰役」、「長沙保衛戰」、「緬北滇西戰役」,繼在台兒莊戰役重挫日軍後,又先後取得萬家嶺大捷、長沙保衛戰、上高戰役、仁安羌戰役等重大勝利,抵擋住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的進攻。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自願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積極開闢敵後戰場,「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封鎖,廣泛開展游擊戰,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有力地支援正面戰場,極大地鼓舞了全體人民的抗日信心。國共兩黨緊密合作,歷經八年的浴血拼殺,共同鑄就了抗戰勝利。
台灣人民在全島英勇抗日
1894年日本政府挑起甲午戰爭,逼迫戰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據台灣及澎湖列島。面對日本殖民者的侵略,台灣人民誓言「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全島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抗爭。即使在日本殖民者宣稱「台灣平定」之後,北埔事件、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霧社起義等反抗依舊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和平請願、罷工暴動和議會鬥爭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打擊了日本殖民者的統治,宣告著台灣人民從未屈服。
在日本殖民者鎮壓島內武裝反抗時,一大批台灣青年渡海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內地開展抗日活動。身在大陸的台胞自發結成抗日團體,如「北京台灣青年會」、「上海台灣青年會」和「韓台革命同志會」等,揭露日本殖民者在島內實行殘暴統治,聲援島內的政治抵抗運動,在文化上抵制「皇民化」,接續台灣同祖國的文化血脈。
李友邦、林正亨是民族英雄
七七事變後,台灣同胞的抗日活動更為積極,他們提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口號,先後有五萬多名台胞奔赴大陸參加抗戰。1939年,在中共浙江省委和中華民國閩、浙省政府的共同幫助下,台灣愛國志士李友邦在浙江建立了「台灣抗日義勇隊」,成為台胞在大陸武裝抗日的一面旗幟。
霧峰林家後人林正亨,聽聞祖國全面抗戰爆發的消息,毅然投筆從戎,加入國民革命軍。林正亨歷經「昆侖關血戰」、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多次負傷仍不改其志。他說「在這神聖的戰爭中,我盡了責任…我的殘廢不算什麼,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我個人粉身碎骨也值得!」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殖民主義者曾強征台灣人參加日軍並赴大陸作戰,不少台灣人陣前反戈,加入國軍、八路軍、新四軍,投入到反侵略戰爭的行列中,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光榮史冊上,永遠銘記著台灣熱血青年、抗日志士們的不朽功勳。
戰爭殘酷警惕要珍惜和平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抗日戰爭的殘酷時刻警惕著我們珍惜和平。然而,戰爭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依舊懸在人類頭上。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竟然被部分反華勢力扭曲為威脅,為此,他們企圖遏止中國的發展和崛起,而台灣問題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藉口。
最喜歡打「台灣牌」的是美國。自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的台海政策在不同政府時期會有調整,但其宗旨始終是以最小的代價,通過各種方式阻止兩岸關係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川普政府時期已明確將中國定為對美國力量、利益和影響的最主要挑戰,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在此方針指導下,川普政府頻頻操弄兩岸關係,妄圖以「台灣牌」對中國進行打壓、遏制,並提出「印太戰略」,對中國進行圍堵。拜登政府上台後,雖在口頭上表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說一套做一套,繼續推動「一中政策」空心化。
面對美國對兩岸關係的介入,民進黨當局在美國既定的戰略框架下謀求「台獨」。而國民黨在失去執政地位後,長期陷入黨內派系爭鬥的泥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也逐漸發生動搖。2020年1月大選慘敗後,黨內居然圍繞著「九二共識」問題進行激烈交鋒,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6月訪美期間更拋出「國民黨是親美政黨」,並稱「九二共識」就像美國的一中政策,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創造性模糊」,這種表現令人擔憂!
中華民族終將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有不肖子孫,抗戰期間充當漢奸、偽軍而為虎作倀者不在少數(偽軍被殲者100餘萬人,抗戰勝利時投降的偽軍達146萬人),但更多的中華兒女「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奮勇禦敵。
我們看到,今天在台灣,面對民進黨當局不斷排斥打壓異己,仍有不少民眾支持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他們頂住壓力,奔走呼號,站在抗擊「台獨」分裂活動的最前線,猶如當年站在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第一線。他們是中華民族最硬的鱗片,是中華民族的如鋼的脊樑!
「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面對今日複雜嚴峻的台海形勢,兩岸同胞應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勿讓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堅持底線,和衷共濟、團結向前,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維護中華民族的主權和發展利益,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前者係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生、後者係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