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0 八月 2023

毛鑄倫1947年出生,籍貫山東省泰安縣,1949年跟隨父母來台。先後就讀於台北市中正國小、建國中學(初中)、師大附中(高中),政治大學歷史系第一屆畢業,再進入該校東亞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並曾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訪問研究。

1970-71年之交,在政大讀書期間即參與保釣運動及投稿《中華雜誌》。畢業後,歷任教育部「大學中國大陸研究課程」執行秘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講師,《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國際新聞中心總核稿、主筆。1993年至95年出任中國統一聯盟第6、7屆主席。

1991年至1994年間,毛鑄倫與父親毛登沂捐款給家鄉泰安縣檔案館出版《泰山叢書》、《泰山歷史研究》等文獻,也捐款整修了新泰市境內的「和聖柳下惠古墓」。父子關注桑梓文化的義舉,在山東泰安一時傳為佳話。

毛鑄倫已從台北大學教職退休,現為《海峽評論》副總編輯、《觀察》主筆。著有:《思考與詮釋》(2001)、《辨識、確認與抵抗》(2007)、《中國崛起與台海兩岸》(2011),另編有《前進大陸實用手冊》、《「一國兩制」漫談》、《人格的自由與學問的尊嚴: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思想家胡秋原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文集》等

2017014113

李問:您是資深媒體人,早年曾擔任《中國時報》(《中時》)大陸新聞中心主任,請問您在1970、80變動的年代,第一線報導大陸新聞,有什麼體驗和心得?

毛答:我大學唸歷史系,一年級就感到失望,但那時大陸爆發「文革」,開始關注大陸事務,大三研讀鄭學稼所寫的《中共興亡史》,同時修了王建民開的〈中國近代史專題〉,下學期全在講中共,他是台灣首位寫中共專書的教授,其《中國共產黨史稿》運用了陳誠「石叟資料室」的材料,引發我研究大陸問題的興趣,大四決定考政大東亞研究所,當時是台灣唯一研究中共問題的機構。

由於大學、研究所就經常投稿《中華雜誌》,出社會未久又在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教書,很快《中時》就來與我接觸,那時文革剛結束,大陸邁入新階段,余紀忠很有眼光,想強化大陸方面的報導。

《中時》的大陸資料室、大陸新聞中心是在我手上成立的,我負責新聞的選擇、評論、報導,工作確實很有挑戰。1978年大陸決定改革開放,與台灣、美國、蘇聯的關係發生劇烈變化,我每天拼命寫、研究所發生的事情,跑在大陸方面訊息的尖端。

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我去大陸探訪真相,目睹耳聞,總感覺與台灣當局、西方媒體所宣傳的有很大距離,我決定再也不要聽反共的那一套了。

講白了,天安門事件就是美國等西方勢力要整大陸。其實,中共掃除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荼毒後,就想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而當社會某些人先富起來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官僚系統鈍化、分配不均的情形,也難免引起社會動盪和不滿。過去中國歷朝晚期的崩潰就是這樣,但以前朝代輪替是中國自己內部的事,現在則有外國勢力介入,灌輸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或年輕人一堆普世價值、人權、多黨民主等觀念,有時也會給些經濟好處,企圖達到他們想「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台灣目前也充斥著這種「假希望」,極可能因此毀掉台灣的前途。

問:您長期主持《中華雜誌》的編務,請談談您與該雜誌的淵源、對胡秋原先生的印象,以及雜誌創刊、停刊的史末。

答:《中華雜誌》1963年8月創刊時,胡秋原先生就以「人格尊嚴、學問尊嚴、民族尊嚴」勉勵國人,追求民族大團結,創造中國人新文化,一直到1992年8月停刊的30年間,皆一以貫之。他也勸誡我們不要直接對抗政府,要保存實力,此一持論對王曉波、陳映真是頗有助益的,避免了他們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接觸《中華雜誌》很早,因為家父是讀者,他很欣賞胡秋原的立場及觀點,所以《中華雜誌》在我讀高中時就是最重要的課外讀物。

在黨外雜誌興起前,《中華雜誌》的立場和批評是有一定市場的,不過,它跟台灣將要發展出來的藍或綠的主流不合。胡秋原的社論及筆者的見解獨到,但曲高和寡。當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般起來,內容更為刺激後,《中華雜誌》就沒落了,訂戶逐漸減少,入不敷出。

胡秋原長期用立委的薪水養這份雜誌。最後近十年的時間由我扛編務,和蔡天進兩人力撐,後來因撰稿者陸續凋零,連稿源也告吃緊。1991年12月底,第一屆立委全面退職,胡秋原沒了薪水,身體又欠佳,終至收攤。胡秋原向來主張兩岸和平談判,但他大約在1985年就對國民黨、台灣年輕一代徹底失望了,而把希望寄託於大陸。

問:您1988年參與了中國統一聯盟(統盟)創盟的工作,又曾擔任兩屆統盟主席,請問您如何看待台灣統派的處境?

答:台灣統獨的角力在蔣經國之後就全面展開。他在1988年1月去世之前不到半年的時間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我認為這是蔣經國自知來日無多,而他相當清楚在美、日的支持下,已無法阻擋台獨成為氣候,因此想開一個口,讓台灣認同中國的人能夠有一條活路。

統盟是由兩批人組成的,一是以《中華雜誌》胡秋原為代表,較傾向三民主義的人,以外省人居多,一是陳明忠、吳澍培等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以本省籍居多,這兩批人都希望國家能早日富強、統一。統盟成立的宗旨是推動兩岸和平民主統一、國共和解,並致力於把中國建設成富強康樂的現代化國家。

然而,很可惜的是,儘管統盟是一個合法登記的團體,但國民黨的反共機器對統盟用盡監視、分化、抹黑的手段,統盟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掣肘。再者,統派始終未掌握台灣的媒體,又無法進入教育體制的核心,導致教改等很多努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或深遠的影響。但就算這樣,也不必灰心,想想中共被國民黨五次圍剿,幾十萬人被迫離開江西蘇區,四處奔逃,最後到陝北只剩下三萬多人,但經過長征的淬煉,卻由鐵鍛造成鋼,國共兩黨的勝負就逆轉了。世事變化難料,奮發的典範很多,就看我們未來如何努力。

問:讀您的書及文章,可知您認為台灣受美日的箝制甚深,再次執政的民進黨益發「親美日」,您認為這會對兩岸關係投下什麼樣的變數?

答:從冷戰時期至今,台灣由於仰賴美國的保護,必須按照美國的利益及意志發展。兩蔣時代尚不脫中國性質,兩蔣走了,台灣與中國的聯繫就大幅減損,再經李登輝刻意破壞,馬英九顧忌太多、治絲益棼,國民黨遂落到今天這般困境。另一方面,獨派勢力無論在島內或島外,背後均有強大的美、日作靠山,提供各種資源,傳授鬥爭的技巧,最後終於造成翻轉。

習近平希望在他任內,台灣問題能基本得到解決。但習近平上台後,兩岸的距離卻越走越遠,這是反作力在抵抗,這種抵抗不全然是台灣本土產生的,而是美日加諸於台灣的。現今蔡英文和美日的合作不斷深化,她想向美國買更多武器、進口美國牛、豬肉品,引進日本核災食品、加入TPP,這些都會損及台灣人的生命、健康和經濟利益。

美、日喜歡蔡英文,表面上是重視民主制度,實際上是她聽話。看看南韓總統朴槿惠2015年參加北京「九三閱兵」,落得今天的下場即可知,他們不會讓一個跟他們唱反調的人在大位上。美日要的是一個敢於不顧人民利益,而聽命服從的總統和政府。我相信,如果台灣自告奮勇成為美日的軍事基地,一定會迫使大陸出重手,未來無論南海、東海、台海哪裡出狀況,台灣都是躲不掉的目標。

問:您曾在歐巴馬出任美國總統前,就預測中美關係會遇到很多麻煩,而川普更是另類,沒上台,就因「川英通話」攪起中美台之間的波瀾,您對日後三方關係的走向有什麼看法?

答:我戲稱,美國現在拋給台灣的「假希望」就是川普。綠營興奮是暫時的,中美關係千絲萬縷,川普利用台灣抝大陸,台灣豈會得利?

我觀察,川普個人商人式直來直往的作風應不難應付,棘手的是他任命的那些出身軍頭、富豪的大鷹派。川普第一任期內會在經濟、貿易上加強跟中國對抗,因為他認定,中國在這方面占了美國太多利益,得討回來。只要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不變,大陸周邊國家,特別是和美國有淵源的,美國都會加強關係,不會放鬆,川普團隊認為歐巴馬一步步包圍中國太軟了,在南海、東海問題上又沒收穫,所以要改弦易轍,硬碰硬了。不過,我還是相信美國內部會出現制衡的力量。如果沒有,那就麻煩大了。

週四, 10 八月 2023

蔡英文上台之前高喊振興經濟,高舉5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全台民眾都在引頸盼望,然而半年過去了,除了要我們吃含萊克多巴胺美豬、擬解禁日本核災區食品外,只見一堆奇怪的單位大搞所謂轉型正義,對產業蕭條與大型企業關門視而不見。據報載,蔡英文面對民調有如江河日下很著急,要林全快快推出擴大內需方案,務必讓人民有感。行政院也提前規畫,包括國營事業、地方建設、重大交通建設及都更都在盤點範圍內。

2017014112

但你相信蔡英文真的急了嗎?如果林全真的成竹在胸,為什麼要等蔡英文催促才點火?真正急的是民眾。曾有媒體做即時網路民調,設問「2020總統大選,如果是郭台銘對決蔡英文,你選誰?」結果有68%想投郭台銘,只有31%投蔡英文,由此可見民眾的急和怨。

且不論林全選定的閣員被批評為「老藍男」,此處只談金管會人事安排。前主委丁克華雖然出身證管會熟悉證券管理業務,但對金管會其他的保險及銀行業務不在行,後來丁克華因兆豐案下台,接任人選李瑞昌原任高雄銀行董事長,也被認為實務經驗不足。再看攸關賦稅改革重任的財政部長許虞哲,是原任財政部次長,理應能更有效率地處理與股市動能有關的稅制問題,然而面對媒體提問,常常回答「會再研究」,十分空洞。近期許虞哲總算較明確說,財政部預計今年4、5月提出中期稅改方案,檢討股利課稅、營利稅和綜所稅稅率等相關問題。

如果明知台灣當前急需讓流竄國外的9兆資金回流,提振資本市場,為何蔡政府可以容忍就任快滿一年才提出稅改方案?難道清算國民黨黨產比稅制改革重要?何況5月稅改方案出爐,還要各方討論開公聽會,然後行政院立法送立院審核,再經由藍綠折衝、再到通過頒布施行,這段時間會要多長?比起日本核災區食品輸台公聽會可以在3天內辦完十場,稅賦改革做法是否緩不濟急?

蔡英文要林全擴大內需,擴大內需關係到財政政策、政府舉債,若按行政院估計將投資4,000億元增加國營事業投資、推動重大交通基礎建設及補助各縣市推動地方工程等,那麼錢從哪裡來?稅賦改革不做,資本市場未能振興,蔡英文嘴巴說很急,喊要拚經濟,但若是看不到趕快讓資本市場繁榮的期程,不是很矛盾嗎?

(作者係媒體工作者)

週四, 10 八月 2023

前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遭台北地檢處起訴求刑12年,且要2.5億元天價交保,起訴書認定蔡友才的罪狀有三,作者分別檢討如下。

2017014111

一、背信及收受不正利益

蔡友才在兆豐金控董事長任內,招攬私募基金,成立鑒機投資公司。期間兆豐又貸款75億元給潤泰集團子公司,而潤泰恰是鑒機大股東,貸款過程中未利益迴避是事實,但這是刑責嗎?

又鑒機公司成立,支付給TPP管理公司行政管理費2.25億元(資本額1.5%),認定為「不正利益」。這是司法人員不諳商業行規,所謂「行政管理費」,是投資公司委託TPP管理公司租辦公室、買設備、僱用專業人員薪給;及調查資訊、撰寫投資評估報告、支付專業顧問(財務、會計、法律等)的行政費用支出,怎麼算為「不正利益」?

筆者過去在創投業服務,管理公司收創投基金管理費更多逹2.5%。一位傑出的經理人如蔡友才在金融業、巴菲特在證券投資業,會有許多投資人將資金委託他管理。只是蔡友才太急了,他應該等兆豐退休後,再進行鑒機公司募資事宜。

二、違反內線交易

兆豐紐約分行於2016年2月9日收到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署(DFS)的金檢報告,於3月24日回文DFS,4月蔡董事長辭職,出售長期持有之兆豐金股票335,290股。同年8月DFS才裁定罰款1.8億美元,因此判定蔡友才出售股票利益568,876元為內線交易不當得利,似乎也太牽強。試問4月他就知道DFS會重罰兆豐銀嗎?若為內線交易,圖利56萬元也太小兒科了吧?為何不放空1萬張來圖利?

三、違反洗錢防制法

並非指兆豐金罰款1.8億美元案,而係指前列TPP投資管理公司管理費收2.25億元,匯往海外一事。惟前提是必先認定這確實是「不正利益」,否則也不能成立洗錢罪。

以上是個人基於商業實務的理解,當待法官明察。個人與蔡友才非親非故,只是覺得所謂兆豐金洗錢案,過分政治化操作,找不到罪證,才找蔡友才作為祭品,但起訴內容不合常理。

(作者係前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週四, 10 八月 2023

2013年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至今仍卡在立法院;這不僅讓台灣金融業在大陸發展受阻,也影響打亞洲盃的進程。大陸有意讓服貿協議的部分開放措施,在福建自由貿易區先行試點實施,台灣再不把握,恐坐困愁城。

2017014110

2016年12月2日,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河南鄭州舉行的「2016年全國台協會長座談會」上釋出多項利多政策,包括考慮讓服貿協議部分內容在福建自貿區先行試點,以及鼓勵台商自行籌設民營銀行以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台灣出口長期不振、兩岸官方交流急凍,加上蔡政府欲加入TPP夢碎;新南向恐難以樂觀期待,而且,兩岸服貿協議在2013年6月21日簽署後至今仍卡在立法院,阻礙台灣金融服務業在大陸的發展甚鉅,台灣對福建自貿區試點政策豈能視而不見,甚或不予理會而坐困愁城?

擴展FTA促進資本市場化

在對內方面,大陸繼2013年10月成立上海自貿區後,又於2015年初通過福建、廣東及天津三大自貿區的申請,並正式掛牌。四大自貿區定位有所區隔,分別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對台的融合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節點;鎖定深化粵港澳合作,優先發展金融,科研等高階服務業;面向中韓自貿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繼上述四個自貿試驗區後,大陸將在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及陝西等七個省市建立第三批自貿區。

而對外方面,大陸於2001年加入WTO之後,便積極投入區域貿易的行列。在2002年與東協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後,自此就不斷增加結盟的對象。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召開的17大上,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這是大陸首次將對外布建自由貿易區列為國家級戰略。大陸自貿區的布局網絡不斷擴張後,其結盟對象由鄰近的東南亞擴大至東亞、南亞、東北亞,並開展拉丁美洲、大洋洲、中東、歐洲及非洲的跨洲結盟,已初步建構遍及全球五大洲的自由貿易網絡。

根據大陸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實際進展與未來展望,其整體布局策略,大致可歸納為「立足周邊、邁向市場、掌握資源」等三大面向。詳細簽署情況,包括先後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簽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其後又與智利、巴基斯坦、紐西蘭、新加坡、秘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更與東協10國共同簽署了中國-東協自貿區《投資協議》,再與哥斯大黎加、冰島、瑞士、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除已於2013年躍居全球最大貿易國外,也不斷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及資本市場化的腳步。

大陸在亞太地位舉足輕重

另一方面,川普於2016年11月22日在You Tube網站發表談話,宣告施政將依循「美國優先」原則,並將在就任當天退出TPP。川普反對自由貿易及全球化,主張退出TPP及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這顯示一向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貿易規則及秩序的影響力正逐漸式微;而新的貿易版圖刻正重組。君不見,由大陸在APEC所倡議的FTAAP及RCEP將凌駕以美國為首的TPP,而成為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新亮點。

英國脫歐及川普的當選無疑透露出,區域經濟合作已西風東漸,亞洲在全球經濟地位益形重要,大陸領頭羊的角色將更加穩固。而大陸洽簽FTA的快速進展,不僅有助於加快其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大陸在國際經貿分工的地位,也因其潛藏貿易競合與區域戰略的動機,勢將牽動東亞乃至全球的區域經濟整合走向,其在亞太地位舉足輕重。

捨大陸市場金融難打開

兩岸服貿協議,台灣原爭取到超越WTO的待遇,其中有83%的項目優於大陸與香港簽署的CEPA;特別在金融類就有90%,是以往沒有的優惠,但如今卻成了如夢幻影。

福建自貿區範圍包括福州、廈門及平潭三個片區;主要係以對台開放和全面合作為方向,在投資准入政策、貨物貿易便利化措施、金融開放等方面先試先行。因此,福建自貿區可望繼兩岸ECFA和服貿協議之後,成為兩岸經貿的第三引擎。其實,當台灣服貿卡關時,有人提議應透過福建自貿區對台金融優惠,但未獲支持。

據悉,最近金融機構布局大陸計畫受阻,包括中信證想成為福建自貿區首家登陸合資全牌照的券商夢碎;其他如台灣人壽、中信銀、新光人壽及永豐投信在大陸布局案亦終止,徒喚奈何。亞洲新興市場到2020年將占全球GDP總額25%,而大陸所扮演角色更是舉足輕重,台灣金融業如捨棄大陸市場,將難打亞洲盃。

參與試點求解套謀生路

坦然言,台灣金融服務業發展早已面臨過度競爭、自相殘殺的困境,解決之道,莫如走出去把餅做大。兩岸同文同種,擴展大陸市場最為直接有利。準此以觀,若排除大陸市場,台灣金融業還有打亞洲盃的機會?大陸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大格局下發展自貿區,簽署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且人民幣正式入籃後,也逐漸加強資本市場化,如2016年12月5日啟動深港通、為2017年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創造有利的機會。台灣在服貿卡關、自由經濟示範區無望,兩岸金融三會恐首度喊停下,服貿試點正可為台灣服貿卡關求解套、謀生路,台灣應及時把握。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三, 09 八月 2023

時間:2016年12月8日下午14:00至17:30

地點: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上海台灣研究所、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觀察》雜誌社

協辦單位:《台海研究》雜誌、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編者按:基於兩岸統一理論本當由兩岸有志之士共同研討,本社在得知上海台灣研究所及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有意與本社作者研討和平與統一專題後,即組織了幾位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老中青三代作者,於12月7日前往上海。12月8日下午,本社7人及上海19人,共26人,共聚一堂,進行了閉門專題研討會。提交的16篇論文彙編成論文集,現場發放給與會者。經與會者授權,本刊在此依發言次序將發言內容做成摘要,以供讀者參閱。自由討論部分省略。本刊負整理之責。

2017014109

研討會由上海台研所倪永杰副所長、復旦大學台研中心信強主任共同主持。

倪永杰首先指出,當我們看到《觀察》第38期(2016/10),知道台灣學者已開始對國家統一理論展開研究,並提出了提綱,又陸續在雜誌發表相關文章,我就跟紀欣社長及楊開煌教授聯絡,看是否能在上海共同舉辦一場研討會。來自台灣及上海的朋友很快地有了回應,並繳交了論文,可見大家都感到這個議題值得討論。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希望這次會議是一個起點,我們還會繼續辦下去。

信強表示,這個研討會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大樓舉辦,說明了兩岸關係不僅僅是兩岸之間的問題,還涉及美國因素。復旦大學之所以會成立美研中心,主要是因前校長謝希德女士畢業於美國Smith College,與美國國會關係良好,1995年美國國會出了400萬美元,復旦大學出地,開始了一期工程,2005年美國再撥款200萬美元建立新大樓。復旦可以稱得上是大陸對美國研究的重地。2014年又在此大樓成立了台研中心,希望能借重復旦大學對於政治、傳播與國際關係等領域的長才,做好台灣研究的工作。

接著由台研所俞新天所長及觀察雜誌社紀欣社長分別致詞。

俞新天認為,「理論只有徹底,才能征服人」,但理性的討論又必須是現實的。台灣在大陸的發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兩岸關係的緩和使得東亞小北約等機制沒能成功,大陸才有了和平發展的機會。目前全球民粹思潮盛行,有反菁英與反建制的趨勢,兩岸又出現了冷和平、冷對抗的新局勢,我們應該在此變局中,對兩岸的關係走向及終極目標多做思考。兩岸學界對於統一的模式與路徑已有不少討論,但仍需創新,應多研究推動統一的方法,特別應該善加吸收台灣近年出現的由下而上的社會運動思路。

紀欣表示,以統一為專題的研討會並不多,這或許是因為兩岸形勢變化很快,有太多值得關注的議題,加上統一沒有時間表,往往讓人感覺不到研究的急迫性。在民進黨執政後,大陸反而無需有所顧忌,除應清楚表述立場外,並應加速加強對統一理論及模式的研究,讓台灣人民對於統一後的前景有所認知,從而減少「拒統」迷思。「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希望這種研討會能夠長長久久,也能夠累積一些成果。

林岡(上海交通大學台研中心主任)

台灣模式「一國兩制」的頂層設計,關係到國家統一與統一後政府分權的設計。港澳模式的母法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台灣基本法則或許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由台灣人民自訂。

統一後,兩岸可依現行法律,對內各自享有自治權,對外共享主權,台灣必須交出體現國家統一形式的主權,如外交和國防,其餘保留。統一後的中央政府是一個準聯邦政府,和現在大陸的中央政府不一樣,而是兩岸兩個政府依據對等、比例、平衡等原則,共同組成的新憲政架構。台灣對外名稱可能會與現行的不同。

統一後,兩岸還是會有政經差異,經濟差異會變小,政治差異還是頗大,需要一個融合的過程,不同的路徑會有不同的效果。在公共政策與政府評量方面的融合空間很大,依據制度論,可能會產生趨同的發展,反正,不是單一制,就會是聯邦制。在統一前,事實上存在著兩個政府,統一後,依然會存在「一國兩制兩府」,不論統一前後,「兩府兩制」都應該是地位平等的。

楊開煌(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台灣的統獨之爭,在我看來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將統一與統治放在一起;一是將統一與獨立對立。如果獨立代表自治的與自由的,並非不好的事;如果將統一與統治劃上等號也會引起誤解。統一與獨立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對存在於事物本身的兩個元素,是相互補充的比例問題。

從「大一統」到「大統一」,是中國自古的價值觀。大一統只是一個天下秩序觀,夏商周作為共主,只管理秩序,不直接統治。春秋時期生產力大發展,原先的管理模式不夠用,才逐步發展到大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措施,讓經濟文化產生高度的一致性,中央集權從此開始。

中國在近代的屈辱歷史進程中學習到國家統一的統一觀,不僅強調絕對的統治,而且要求全國一體。但事實上,在當今的時代任何國家、地區或政治實體,都不可能絕對地統一或獨立,因此統一與獨立是政治比例的問題,從此角度看,「一國兩制」是中國統一最佳的比例分配模式,也可能是全球化之下,後國家時代的模式。

王貞威(復旦大學台研中心博士後)

坦桑尼亞的政治體制給予桑吉巴爾島特殊地位,這個體制有聯邦制的內涵,有別於港澳模式,或許可以讓台灣在對等與尊嚴的要求下,參與國家新統一政權的重塑過程。

在此模式下,兩岸可簽署「聯合協議」,兩岸逐步形成「中華聯合共和國」,實質上是由大陸與台灣組成的聯邦,台灣可以仿照桑吉巴爾島在坦桑尼亞體制中的地位,取得副國級待遇。在運作上,兩岸是平等的,台灣有準聯邦地位,可自身改造而與共和國接軌。在此「聯合國」內有聯合事務部,管轄雙方授權的事物,尊重現實情況,不改變主權狀態,只是有新的治理模式。為保證執行效果,可設立憲法法院。經此過程與設計,兩岸關係可進入快速共同發展的進程,最終邁向統一。

張麟徵(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談理論必須先面對現實。我認為在兩岸統一的進程上有四個面向:統一的方法、時機、模式與統一後治理(國家建構)。坦桑尼亞的模式完全不適用兩岸,兩岸目前的情況是,國家已經有了,只是如何把台灣加進來的問題。

兩岸正面臨和平危機,應立即想出一套快速統一的辦法,才能確保真正的和平。和平統一成本低,後遺症少,但很難達成統一目標。鑑諸歷史,絕大多數的統一都是打出來的,分裂也是戰爭造成的。只有德國統一,以及捷克(Czech Republic)與斯洛維尼亞(Slovenia)的一分為二,係以和平方式達成。

在兩岸的具體案例上,和平是良善的願望,最終還是不得不依靠武力才能統一。目前台灣內部支持獨立的比例非常高,維持現狀本質上就是事實台獨,這些人加起來約有80%。同時,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人越來越少,再拖下去,只怕將來會出現時不我予的無奈。再加上美國從中作梗,不願意看到兩岸統一,馬英九由統轉獨也是美國因素使然。美國目前正處於新情勢,川普又不可測,大陸要做好準備,以免統戰統到藍變綠,外交封鎖失敗,反而促成了台獨勢力高漲。

姜新立(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兩岸問題可分兩個層次來看:基本認識和目前的現實狀態。如果兩岸不能統一,中國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會落空。兩岸和平發展不能固化為兩岸和平共存,因為這樣發展下去,就是兩岸徹底分裂。和平與統一是兩件事,最好能同時發生,但非常困難。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和平統一的機率太低。在國民黨如今名存實亡的情況下,第三次國共合作怎麼可能會有成效?

大陸長期以來惠台讓利,結果卻換來了去中、非中、反中、仇中,這豈不是播龍種生出了跳蚤?

孔恩(T.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說,如果經驗世界經常出現「異例」,使原來的典範無能力解釋/解決這些「異例」,這時「科學革命」便會到來,「舊典範」將由「新典範」取而代之,這叫「典範轉移」。如果和平統一是解決台海問題的「舊典範」,由兩岸之間這麼多年出現的「兩國論」、「一邊一國」、「和平分立」等「異例」看來,「舊典範」似已無能為力,現在是該以「新典範」取代「舊典範」的時候了。

朱駿(政治評論員、政大國發所博士)

要解開「和平統一」的死結,方法大概有兩種典型:一個是新的政治戰略,一個是學亞歷山大大帝一劍砍開「Gordian結」,那便是武統。以現行狀態與發展趨勢,武統應該不難,但統一之後的治理將會是個嚴峻的問題,還是會碰到需要政治戰略的問題。

這個新的政治戰略必須對歷史與民主兩大問題,有誠實具體的回應。也就是,論述要以回歸是基本面為初步,擺事實,講道理。唯有事實才能服人,而且力道持久。其次,大陸方面應巧妙地引發台灣內部的統獨論戰,並令此論戰始終能保持一定的溫度,如此才能為反台獨論述建立良好的支點。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現代化社會最大的文德應該不外自由、民主與法治。大陸應可撥出一省或兩省,如福建或廣東,進行「政治特區」試點,對台灣有興趣從事政治活動的人開放,讓他們參與特區基本法的制定與日後的治理工作,藉此發展新的政治戰略。

包承柯(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

大陸從1979年元旦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就已經啟動了和平統一的工作,一直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現在要將和平模式轉向戰爭模式,需要堅強的理由,如果只根據台灣內部民調結果而做出判斷,可能會出大問題。

兩岸越深入交往,越看到相互排斥之處,最早是李登輝訪美與「兩國論」形成的衝突,再來就是阿扁的「一邊一國」與「入聯公投」,大陸對阿扁時期的反應比李登輝時期較為冷靜,僅以〈反分裂國家法〉回應,基本上是想維持兩岸和平。我相信大陸在台灣未宣布走出中國框架之前,不會停止和平統一的政策,因為武統會引起極大的反抗而使統一的效果大打折扣。不過,一旦法理台獨,大陸還是會採取行動的。

紀欣(《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

習近平在「習洪會」上講了六點意見,第一點就是「承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關係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其實「兩岸同屬一國」相關論述已醞釀了好幾年,值得研究兩岸關係者重視。

「一中」在「各表」後,逐漸被淡化、虛化,而蔡英文又堅不承認「九二共識」,「一國」似比「一中」更為清晰,它既可檢驗國民黨是否真的反對台獨,也可給蔡英文機會表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不是一中一台」,至於稱號等政治分歧則可待兩岸平等協商解決。

台灣在1990年代就提出「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個部分」、兩岸關係是屬於「一國內部」或「中國內部」的性質。馬英九也多次講「一國兩區」。儘管「一國兩區」涉及「一國兩府」等問題,事關重大,但「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內部的關係」論述有助於(1)排除外部因素對兩岸統一的不利影響,(2)現階段可以增進台灣民眾對「一國」的共識,(3)可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創造有利條件。

「一國兩制」本質上就是一個國家在兩個不同的地區實行兩種不同的制度,但它不是台灣有些學者所謂的「現狀的合法化」,而需要先由兩岸協商、訂立雙方都必須遵守的規範。

胡凌煒(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

過去八年兩岸大交流、大發展,結果民進黨還是上了台,這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否定和平統一;一是做得不夠。但仔細看,過去八年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三通把兩岸地理上的障礙打通了,ECFA把兩岸的經濟生活連結在一起。

若從社會背景來看,兩岸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有所改變。只是,過去八年的問題在於,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停留在表面,自上而下,與台灣社會本身問題脫節,太陽花運動就是因國民黨沒解決基本的社會矛盾。上海與台北的雙城論壇就是一種自下而上凝聚共識的模式,從兩個城市的具體問題著手。例如推動兩岸服務業的互補。

和平統一確實應該有緊迫感。有人認為時間在大陸這一邊,綠營則認為時間在他們那一邊,我認為時間最終會在有所作為的一邊。

王炳忠(新中華兒女學會理事長)

今天台灣內部的反動勢力綁架了台灣,他們獲得很多來自美國與日本的支援。若認為台灣的統獨勢力會因政黨輪替而改變,這種想法其實不正確,今天的藍營根本是「華獨」,因此,大陸對國民黨殷殷寄望根本是所託非人,馬英九的八年被華獨勢力攔截,錯過了和平統一的最佳時機,反而給予台獨宣傳「和平獨立」的養分。

不論是和統或武統,在台灣的當務之急是趕緊培養同志,建立統一新理論及發展新世代,擔負起台灣人民自救運動的重責大任。有心有力人士也應該在台灣建立促進統一的根據地,這可採取各種靈活的方式與組織形態,例如效仿民進黨,成立各種基金會或開設公關公司,不但可培養幹部,還可擴大宣傳效果。

我們必須自己站出來領導,扛起台灣人民自救運動的大旗,團結各方反獨促統一的力量,也不排除利用選舉宣傳統一,擴大統一運動的隊伍及支持群眾,以利在變局發生時發揮關鍵作用。

王偉男(上海交通大學台研中心副主任)

兩岸關係發展至今出現了不少迷思。其一,台灣意識和台灣主體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嗎?依我看,這三者之間的邊界非常模糊,因此很容易被分裂勢力所操弄,忽視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很可能模糊了我們自己的雙眼。

其二,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內,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上升了10%,已達60%,台獨還能是假議題嗎?退一步說,如果台獨是假議題,那我們這麼多年來的反台獨鬥爭不也成了假議題?

其三,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根本就是不想統一,民進黨執政後「拒統」更成了主流民意,我們還能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嗎?

其四,台獨意識一路攀升,時間一定在大陸這邊嗎?「民意如流水」只適用在民生政策上,不反映在統獨上。

林明正(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面對當前兩岸的情勢,我只有八個字: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民進黨好似滿洲國,國民黨則頗類汪精衛的維新政府,而馬英九的作為實際上是逐步推進了李登輝的「兩國論」。何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台灣內部沒有統一的土壤。台獨快速地繼承了國民黨的反共恐共教育,將其轉化為反華教育。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必須思考如何從文藝影視,以及年輕人次文化開始著手,獨派有海角七號、Kano、賽德克巴萊等電影,統派卻沒有一部電影。

其次,我們要掌握新媒體與校園平台。日前屏東原住民社區有人要蓋日本神社,消息一出,便有日本人透過「李登輝之友會」,表達願意出資。我們若不如日本人用心用力,當然達不到效果。再者,人才必須回流。台灣統派青年在大陸讀書後往往留在大陸發展,台灣內部就越來越難建立統派力量。應效法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在台灣搞統派的「痞子運動」。總之,統派必須在台灣有根據地。

周忠菲(上海台研所研究員)

兩岸統一的確是很現實的問題。首先,要談兩岸問題,不能僅侷限在兩岸上,因為這裡面有大量的美國因素,最終還是政策問題。其次,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民進黨上台並不表示統一沒有前途或過去作法沒有成果;事實上,在過去的8年間,大陸已獲得很多的重大政治利益。目前兩岸的情勢正處在拐點上,問題在於如何擬訂新的政策。

第三,在全球化、民粹化的環境中,領導人個人的能力非常重要,誰優誰劣,會影響大局。第四,經濟事務中政治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為經濟的成果要透過政治來分配,思考兩岸關係必定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來看才行。大陸政策應該要特別注意解決台灣青年就業的問題。第五,國民黨無論誰掌舵,在兩岸關係上一旦棄統,就再也沒有出路了。

盛九元(上海社科院台研中心執行主任)

大陸始終將「和平統一」訂為國家統一戰略,和平只是路徑,最終能不能以這樣的構想達成統一,還要觀察。

統一的對立面是分裂。2005年原本要制定的是〈國家統一法〉,怕人誤會兩岸的現況不是一個國家,才改成〈反分裂國家法〉。兩岸統一,和平為最好的方法,但不排除其他方法,然而,〈反分裂國家法〉出來後,對推動統一的作用不明顯。未來該法是否應該修訂,令其更加完備,更能遏止台獨,核心是推動「一國」的凝聚力與強制力。

過去八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體現在23項協議上。18大後說兩岸要融合,更具系統性,但要如何推動,基本上採用了三條路徑:制度化協商、單方開放與施加壓力。我們應該有更多路徑的設計,讓統一變成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

吳澄秋(復旦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大陸在反台獨方面已從「事件反獨」走到了「結構反獨」。李登輝時期,大陸是對特定事件採取反獨措施,如軍事演習、導彈試射與朱鎔基提出警告。陳水扁時期開始有結構反獨,例如借助美國反恐的需求幫忙反獨,並制訂〈反分裂國家法〉。

「事件反獨」往往會引起台灣人民的反感,未來實現統一還是要讓結構反獨的內涵內化到台灣人民的認知之中,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能否成功,取決於大陸是否能持續發展。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不願兩岸發生戰爭,但過去的讓利措施似乎解決不了問題,也許等大陸的人均所得超過台灣時,情況會有所改觀。簡言之,非和平方式並非一定要武統。

李秘(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一國兩制的對台模式」雖對台採取較寬鬆的政策,但我認為還有更多可以跳脫香港模式之處。

對台模式與港澳模式至少有五點不同:(1)香港回歸是法律的,台灣是政治的,無需法律。(2)對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主權,台灣是一中框架中的同伴,沒有恢復主權的問題。(3)大陸與香港存在上下級關係,台灣法律是自主的,兩岸不是垂直關係,應是協商關係。(4)香港模式是成文法的產物,台灣模式可以從協商互動中長出來,是進程的。(5)香港模式是井水不犯河水,台灣模式大陸固然不能參加台灣的治理,但台灣人民應該有權利參加大陸的治理。

週三, 09 八月 2023

英國《經濟學人》出版的《2017全球趨勢》介紹蔡英文選前曾保證將帶領台灣再次成為龍虎(Turning Taiwan into a tiger again)但蔡政府上任後推動的年金改革方案不僅欠缺財政紀律思考也得罪了所有的公教軍警。

2017014108

520以後的總統府年金改革小組有人提議,公教軍警延至65歲退休才能領取月退金。政府原意是希望改善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情形,但強迫所有人一律65歲退休才能領取月退金,這些工作年資數十年以上的高齡在職公教軍警,每月薪水平均是20多歲剛當軍公教的年輕人薪水的兩倍,從財政角度分析,強迫軍公教延退,雖然退休人數會變少,可暫時減緩軍公教退撫基金入不敷出的現象,但政府支付未退休資深高齡軍公教的薪資卻大幅增加。

每人的行業都由自己決定

換言之,政府總支出長期而言可能不減反增,使財政赤字更加惡化,說穿了,這只是零和的財政賽局而已,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級政府財政支出浮濫,以及錢沒有花在刀口上的無效率問題。此外,試想20歲就擔任公職的軍警公教要跟可能60歲以前經商,60歲以後才考取高普考轉行擔任政府公務員的人,兩者一樣必須65歲退休才能領取月退金,這對20歲即擔任公職的軍警公教的人來說,不盡公平合理,更何況有少數軍公教人員根本活不到65歲,那原本可以領取的月退金變成家屬代領的撫恤金。

台灣的年金制度種類複雜,包括國民年金,勞工、農漁民及軍公教等,政府年金改革必須考慮制度設計之初的社會情境與條件,不能忽略歷史時空背景,否則會陷入昨是今非的盲點與失敗中,勞工與軍公教所適用的法令規定與當初立法提撥設計制度迥然不同,如今驟然拿勞工與軍公教退休制度直接比較,如何讓人心服?

放眼全球各國,企業薪資都是由業主根據受雇者專業能力來決定薪資多寡,只給得起香蕉,當然就只能請到猴子,獅子是不肯來的,這也是近年來有能力的人才多數外流,或被挖角到新加坡等高薪資地區任職的主因。再說,台灣的軍警公教人員代表政府行使行政權與公權力,性質屬於公法人,這與私人企業以利潤優先,賺錢為主的導向完全不同,有些企業像台積電、鴻海或具規模的民營銀行,員工月薪加年終獎金,甚至超過政府部會首長,這又如何比較呢?事實上,在台灣,想從事任何行業或想擔任軍公教,都是自己選擇的,沒有人限制或強迫你不當警察、軍人或考當公務人員,因此,各行業與軍公教職業根本沒有衝突可言。

改革前需先檢討財政紀律

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近年來軍公教退撫支出只占當年度政府總支出的7.2%,政府應該檢討的是其他92.8%的支出是不是用在刀口上。坦白說,新政府上任後把「軍公教」族群視作為一整個群體來攻擊,卻模糊了這個群體內有高中低階級,高層的政務官與退將等高級軍公教享有高額月退金,但絕大多數中下階層的退休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其實並不優渥。

當然的確有坐享高官厚祿的高級軍公教,退休後轉任財團擔任重要職務,替其雇主拿取政府標案,擔任財團的「門神」。但這僅是少數官僚的惡行,並非大多數基層軍公教所為。有心人士不應該挑動社會對於軍公教的非理性仇視。何況,擔任哪一種行業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有何理由要這樣挑起社會對於軍公教的仇視?

稍有財經基礎的人都知道,面對政府舉債連年增加,國庫稅收赤字成長,當前的綠巨人政府刪減軍公教的退休保障,只是杯水車薪,並非治本之道;台灣財政真正的病因在於,數年前由25%降至17%的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降幅太大,加上租稅法規漏洞,富人們賺的錢很多,但可海外逃稅或以高額保險金方式避稅,有些企業獲利頗豐竟可以退稅,再加上稅捐機關查緝逃漏稅人力不足,導致整體稅收大多由中低收入的受薪階層負擔,如此一來,國家財政當然寅吃卯糧。

換言之,不檢討國家財政紀律缺失,不修改不合時宜的稅法陋規,不防堵政府退休高官轉任國營事業,繼續當肥貓爽領雙倍高薪,黨職併公職領高額退休金,以及早年擔任兩年政務官或縣市長就可以每月坐領數十萬退休金等,卻對退休小學老師、國稅局或區公所基層公務員,退休中低階士官開刀,他們並不是肥貓,這樣的年金改革有何意義?

現政府一直想將大多數中下階層軍公教人員拉到跟低收入戶的待遇接近,跟難民一樣,難道大家要一起共貧嗎?如果只是減法而不是加法,任何人都可以勝任這個改革者的角色,不是嗎?如果政治人物對中低階層的現任與退休軍公教待遇與福利,輜銖必較,把退休金當作施捨的恩典,請問數十萬軍公教誰還會真心為政府賣命效勞呢?

(作者係台北商業大學應用商學系副教授)

週三, 09 八月 2023

蔡英文在12月先是與川普通上話,接著獲選《外交政策》的全球百名思想家之一,無限風光。不過,人世間就是存在表面形象與內在實質不一致的現象。究竟是思想者,還是幻想者,都要以她上台半年多來的實際濟情況檢驗才準。

2017014107

2016年的12月對蔡英文真是一個溫暖的月份,先是12月2日夜晚11時破天荒地與美國未來的總統川普通上電話,一連數天攻占國際一流媒體網頁頭版,玉照與習近平及川普並列,國際媒體與外交專刊對此事件的連帶關係討論迄今未止,蔡頓時在國際上聲名大噪。無獨有偶,福竟雙至,美國《外交政策》期刊接著公布了2016年百名全球思想家(Global Thinkers)名單,上榜的政府決策者共15名,蔡英文忝居一席,喜上加喜。

奇怪的選拔標準與評論

選拔者對蔡英文的評論有幾點:敢於戳熊(poking the bear),將「台灣的主權」放到最高級的優先位置;與馬英九不同而與日本親善,處理海域的爭議;撤銷對太陽花份子的告訴;改動重視與大陸連結的課綱;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表達了台灣人民對民主體制不可動搖的信念。

稍稍唸過思想史的人一眼就可看穿,這裡面沒有一項是可以達到「思想」等級的,如果放到現實情境中,倒是有不少幻想的成份。

「台灣的主權」根本就是龜毛兔角,無法定義,一味地空談,是有思想還是幻想?與曾經以殺戮的方式統治殘害台灣人民的殖民者親善,根本是沒有歷史觀的蒙昧主義者,哪可能有什麼思想?歷史早已發生而客觀存在,豈是憑一己好惡的課綱可以改變?大陸若未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就不必採用「內外有別」的方式與台灣接觸,對事實認知不深刻,怎麼可能具備思想的能力?台灣人民支持民主體制,是台灣人民的信念,不是蔡英文的,靠欺騙上台者,半年間便被拆穿多起,能有什麼民主信念?選拔者的邏輯與用心有出乎正常範疇的因素,昭然若揭。

最妙不可言的是,選拔單位認為在蔡身上值得一提的事實(notable facts),一開頭就是蔡所養的貓「想想」(Think Think),而且提到蔡的助理告知,在蔡臉書上有關貓的貼文,遠比有關政治議題的貼文更受歡迎。政治議題是關係到民生民命的,遠不如貓重要,老美還拿此做阿諛文章,似乎老天有意開大家的玩笑,冥冥之中暗示了台灣今天扭曲程度的嚴重性,以及老美煽惑的居心叵測。

台灣社會分歧日益嚴重

蔡對被選拔為有思想者的回應,也令人摸不著思想的理路,說什麼「出現在這個名單上,代表的不只是總統自己,更象徵全體台灣人在民主自由,乃至於在每一方面所共同展現的正面力道,世界都看得到」。如果她上台半年多台灣展現了「正道力量」,為何有那麼多勞工多次走上街頭,包圍官署?同婚與反同婚者相繼以超過20萬人的規模走上街頭,表達了極為相反的立場?何以福島核汙染的食品已經暗渡陳倉,早已大量出現在台灣的市面?高舉轉型正義的旗幟卻以非常獨裁的違法方式清算反對黨,這是什麼正義?恐怕稱之為「轉型邪惡」,比較符合事實吧?以邪為正,忘了古有明訓:「多行不義必自斃。」看這種扭曲邪惡的幻想式「正道」還能走多遠!

其次,同性婚姻合法化已在台灣鬧得不可開交,是因為已經觸及到制度具體化安排的關口,不再只是說說講講的階段了。身為完全執政者,蔡英文於同志盛大遊行登場的當日,在臉書發文力挺:「在愛之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除了抽象的浪言漫語之外,對於涉及具體制度的安排,不負責任地未置一詞。顯然是火上澆油,樂看野火燎原。蔡最後還說:「今天台灣有彩虹。Keep on Believing.」彩虹稍縱即逝,要相信什麼?如果真有思想,應該要說出具體辦法,且要能說得清楚。否則,與幻想能差幾步?

碰到實境就知凶險巨大

真正最大的幻想恐怕反映在蔡川通話,由此引發了川普一系列針對大陸不友善的發言與表態,其中「不知道美國為何要被一個中國政策綁住」引爆最大的爭議。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12月12日受訪指出,對於川普的談話,府方沒有評論。這個反應出奇地保守退縮。蔡英文上台迄今一直堅拒「九二共識」,不就是想要否定其核心內涵的「一個中國」嗎?

如今川普發話了,正符合小英明裡暗裡的盤算,何以不敢打蛇隨棍上,公開呼應,表示歡迎,反倒保守退縮,不予評論?僅僅顧左右而言它,說什麼「國家終極利益是自由民主的確保,國際關係上有更多更好的國際參與,包括國際地位獲得保障」。

難道小英政府不知道,台灣自由民主的確保與國際參與,都受到兩岸關係直接的制約與範囿嗎?台灣的國際地位早有固定的國際模式,就是「中華台北」,如果一旦打破國際上「一個中國」的政策,國際勢必得重新檢視且調整台灣的「國際地位」,難道沒有更糟的凶險嗎?不會從「中華台北」走到「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嗎?如果沒有這層警覺性,如何能執政當家?豈能為有思想之輩?

綠營也搖擺不定

其實不只小英一人表現如此。蔡川12月2日夜晚通話後,前副總統呂秀蓮12月4日出席會議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就大聲表示:「我想就不用再維持現狀。」言下之意是勸小英放棄「維持現狀」,意思是應有所進取,進取的方向,依照呂素來論調,顯然是想邁往台灣獨立之路吧?

9天之後,呂投書《中國時報》主張台灣應「和平中立」,「徹底結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歷史宿命。」也是個自打嘴巴的可憐蟲。如果真要和平,就該長長腦子,務實務本,不該操切躁動,暴虎馮河,更不該從旁慫恿,火上澆油;若想要「中立」,就應該停止勾搭國際勢力、獨立自主地針對兩岸問題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不該甘為國際勢力的鷹犬,採取分離兩岸的行動。

不過,兩天之後的12月15日,呂似乎又有反悔之意而認為,蔡川通話「拆穿了『一個中國』這個國王新衣的謊言」,主張「一中一台」。自負如呂秀蓮者都迅速搖擺,甚且搞不清楚「國王新衣」的意涵,可見此次事件引發之一連串的明暗衝擊,令許多人的腦筋已經出現了短路的現象。

民進黨自小英以下,恐怕是懷著昔日的幻想走進了今日川普的實境秀,一夜爽斃了,第二天醒來,才驚覺發現了幻想中被自我陶醉遮蔽的凶險,不但具體存在,而且嚴重性超乎想像,非自己所能應付的吧?

川普氣壯底虛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迄今已一個月,所作所為已可看出一些脈絡跡象。他不是新孤立主義,也不會有什麼保護主義,是美國至上主義,而且是含有種族主義嫌疑之「白人的美國至上主義」,組成的內閣是最具有軍事戰鬥氣息的團隊。

川普喜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反現行體制權威的,但自身權威性格濃烈,自己要求有自由行動的權利,但別人不可以。所以,不按牌理出牌正是他的正常狀態,甚至可說是撫慰其個人內心癖好的心理蜜糖。不過,這種言行飄忽不定,作秀性格濃烈的表現,恐怕無法被美國的文官體制與社會既有的穩定框架所接受,三億多美國人也不可能犧牲到底以奉一人一家吧?何況,他在普選票上還輸了希拉蕊280萬票!

台灣在美國,特別是川普的美國至上主義中,永遠只會是顆棋子、籌碼或支點,如果幻想自己向美國「一邊倒」,就可以變成人家全力護翼的小兄弟,恐怕會大失所望吧!

(作者係獨立評論人)

週三, 09 八月 2023

今年是1.28事變85周年,英勇抗日的19路軍,最終走上被裁撤的下場,對此當時許多人感到不勝唏噓。而類似的戲碼如今再度上演,洪秀柱的命運是否會如19路軍一樣,最終落得孤掌難鳴黯然下台的結局,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2017014106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因想炮製陸軍在9.18事變的成功,派出陸戰隊進攻上海,在天通庵車站遇到中國第19路軍的堅強抵抗,爆發了1.28事變。

1.28事變對國民政府來說是個意外,因為蔣介石當時的心思全放在如何對付共產黨,對於日本只想採取其一貫的不抵抗政策,可沒想到19路軍居然「不及俟命,奮起迎擊」,把原本氣焰囂張,以為可以迅速擺平中國軍隊的日軍,打得大驚失色,出乎其意料之外。

孤軍無援忍痛撤守

但19路軍的英勇抗敵,卻令蔣介石左右為難,一來打破了蔣介石所提出的中國國防薄弱,中國軍隊無法與日本軍隊一戰的詭辯,證明其9.18事變時不抵抗戰略的根本錯誤;二來蔣怕得罪日本人,但又不敢貿然命令得到全國人民擁戴的19路軍立即停戰,只得虛應故事派出了第5軍前往馳援,之後變按兵不動,坐等19路軍因後繼無援被日軍打敗。在日軍不斷增援的情況下,19路軍苦等不到援軍,在孤軍血戰35天後被迫撤出戰場。停戰協定隨即在國際聯盟的斡旋下簽訂,19路軍的奮勇抗敵倒頭來變成白忙一場。

退下上海戰場的19路軍,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去剿共,希望透過與共產黨的戰事,將19路軍消耗殆盡。1933年11月,19路軍將領發動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但在各方未加以聲援的情況下終告失敗。蔣介石藉此下令撤銷番號,裁撤19軍,一年前日本處心積慮想消滅,卻無法消滅的抗日勁旅19路軍,就在一年後被蔣介石給輕易消滅了。

國民黨又採不抵抗政策

如今類似的場景又再次上演,國民黨2014年底九合一大選慘敗後,無人敢出面與蔡英文一搏,這時小辣椒洪秀柱挺身而出,願意代表國民黨擔當起總統大選的重任。

哪知國民黨從上到下到今天,一樣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因此對於洪「抗日過激」的行為深感芒刺在背。洪的捨我其誰,讓國民黨眾老藍男們顯得一無是處,同時凸顯了馬英九8年執政,對綠營極盡討好的行為既愚蠢又無恥。即令如此,他的兩岸和平發展立場,還是激怒了藍營背後國際勢力的黑手,也激怒了「日人」,於是國民黨悍然上演了「換柱」戲碼。但如同調走19路軍一樣,「換柱」並沒有讓國民黨起死回生,反而只使得美日寇侵略的氣焰更加猖狂,國民黨最終在2016大選落得慘輸300百多萬票收場。

洪秀柱雖然事後在黨主席補選中勝出,但就如閩變時的19路軍一樣,根基不穩且孤掌難鳴。洪所選上的補選黨主席,任期僅有短短的1年多,且因任期中沒有遇到任何選舉,因此無法掌握黨的提名權,導致令難出中央黨部主席辦公室,立院黨團與眾老藍男們各行其是,一下到美國砲轟洪的兩岸政策,一下自行決定跳過黨中央要推核食公投,搞得外界對於國民黨的政策究竟為何,實在是莫衷一是。

和稀泥不是團結

看到主席權力不穩,基層群眾自然也開始各自選邊站,於是「挺柱」與「反柱」者,在網路上已如同水火吵得不可開交。憂心國民黨前途者高呼「團結」,認為批來批去只會繼續分化國民黨。從這樣的論調可知,藍血人到今天還搞不清楚自己輸在哪裡?

藍軍輸到脫褲的根本原因,就與19路軍兵敗上海一樣,因為地方想戰,但中央卻想和,這仗如何打得下去?今天的國民黨還是犯了同樣毛病,路線不明確又沒有中心思想,所以搞不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試問一個政黨裡面,支持兩岸要政治談判走向統一的人,跟一群要把中國拿掉向台獨靠攏,永保偏安割據的人,要如何共事?不把黨的路線搞清楚,糊裡糊塗地湊合一群烏合之眾上場打仗,豈能打贏?

毛澤東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提到,「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今天的國民黨若不把路線問題搞清楚,只會繼續搖搖擺擺、不藍不綠,最後將再次遭敵人的鐵蹄踐踏。

國民黨520的黨主席選舉即將到來,洪秀柱會不會成為19路軍,就看國民黨黨員對她是否支持,只不過如今看來所謂中央嫡係的各路軍頭,已將她團團圍在福建一隅,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只怕國民黨內這支碩果僅存的抗日軍,最終將與19路軍一樣,難逃被裁撤解編的下場。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週三, 09 八月 2023

川普2016年12月11日在福斯電視公司的訪談節目中,公然挑戰「一個中國」政策,使得中美關係蒙上陰影,倘若此一原則遭到破壞,勢必觸發中美之間全面對立,甚至爆發軍事衝突。

2017014105

大陸《環球時報》的環球網表示,大陸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統一,但不會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的選項,如果台灣在發展美台關係上肆意踐踏《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中國一定會以武力徹底拔除台獨的毒瘤;報導還強調說,解放軍有能力以小時計的時間內,摧毀台軍的抵抗,快速奪取整個台灣島,並且能在美國的馳援到達之前就結束戰鬥。

環球網這種說法相信是有所本的,網路流傳已久的共軍犯台三原則,時間最短,傷亡最少,外力干預最小,以「快、狠、準、穩」的現代化高科技武器及戰法,迅速癱瘓國軍的有效抵抗,以法律戰、心理戰、宣傳戰迅速瓦解台灣的民心士氣,清除台獨勢力後,在台灣施行鄧小平倡議的「一國兩制」。

共軍的網軍攻擊、精確打擊及斬首作戰,是近年國軍年度大戲漢光演習必定要有的演訓課目。台灣模擬受到共軍網軍攻擊時的情境,可從上映的《終極警探4》電影劇情中略窺一二。交通系統癱瘓造成交通大亂。金融體系遭到攻擊後,股市暴跌,銀行無法運作。電力系統遭到攻擊後無法正常供電,加上新聞媒體、互聯網遭到駭客入侵,網路消息莫衷一是,勢必會造成台灣社會的混亂。

新型火箭炮兵打擊精確

共軍近日在朱日和演習場演訓時,強調了以火箭炮兵進行遠程精確打擊,其中又以射程超過300公里以上的新型火箭炮最引人注目。共軍以陸軍通用偵察打擊系統(簡稱GATSS),結合遠程火箭炮、戰術導彈,察打一體無人機,可瞬間精確打擊機場、油庫、彈藥庫、導彈陣地、通信樞紐、指揮中心等地面、地下目標,也具備了攻擊裝甲集群等地面移動目標,以及水面艦船等海面移動目標的能力,可對台灣西海岸和台灣海峽進行全區域的火力覆蓋和封鎖,其威脅將遠大於之前部署的上千枚導彈,殺傷力更強,覆蓋範圍更廣,值得台灣當局重視。

國軍不知為何而戰

國軍近年在經歷了沒有詳實規劃的兵力裁編;遷就美國所進行不符國軍建軍備戰需要的軍備採購;陳水扁執政期間的買官、賣官;洪仲丘案對軍法制度的破壞,讓軍紀無法可管;對軍人人格的羞辱,對國軍光榮歷史傳承的扭曲詆毀等問題,尤其是近日來對軍公教退休制度的賤踏與污衊,影響國軍士氣及戰力至巨。違反憲法的台獨主張更是讓國軍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如果作個不記名的民意調查,誰會願意讓自己丈夫、孩子為保衛主張台獨的政權而戰?答案難道會真如國防部長在立法院的回答:「國軍會為保衛台灣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這種事問問基層官兵的心聲就知道了。

兩岸因為缺少「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已中斷溝通的管道,誤判的風險自然增高。民進黨的戰略一直是親美、聯日、抗中,尤其川普當選總統後高度不確定的中美關係,讓中國大陸內部鷹派思維抬頭,武統呼聲不斷。大陸對國民黨領導的藍營政治勢力,內鬥內行,萎靡不振,也感到憂心,提高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急迫感。

從近年來美國國內的民意調查對於美國干預海外事務,尤其對台海衝突,是美國人民願意參與海外軍事衝突中意願最低的。美國蘭德公司及多家華府智庫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中國大陸在軍事上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不斷增強,美國想以軍事力量干預台海爭端的風險及成本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每次國防部長在立法院被問到共軍犯台時國軍能抵抗多久,美軍是否會來馳援等問題時,都會感到十分尷尬。至於川普上台後將如何改變其對台灣的支持,目前尚有待觀察。

切勿高估美日意願及能力

民進黨高估了美日保障台海安全的意願和能力,是台灣當局面對兩岸情勢丕變的主要盲點,近來大陸對兩岸形勢發展所透露的警訊,任何擦槍走火都會星火燎原。

在兩岸對峙的戰爭威脅下,台灣不應該被民進黨捆綁在台獨的戰車上,充當它的人質和陪葬品。熟悉兩岸事務的有識之士認為,兩岸學者專家是否應該試著探討一個清晰明確的「終戰指導原則」,避免台灣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無妄之災。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週三, 09 八月 2023

12月2日「川英通話」立即造成轟動,中美台關係會因為這一通電話改變嗎?台灣對於被視為中美之間的「籌碼」,應該保持何種態度?

2017014104

英諺:「魔鬼藏在細節裡」(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係指所有的小事都是最小的大事,做事的困難部分很多都是在微小細節的地方,亦指就算是個微小的疏忽,也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失敗後果。

外交無小事。一個領導人到哪裡出訪,會見哪一個領導人,乃至穿什麼衣服,站什麼位置,肢體語言的一顰一笑,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微小細節,其實可能藏著天大的秘密,細節裡的秘密,也許見證了當前外交的詭譎多變。

川普任意批評大陸政策

蔡英文12月2日越洋打電話給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雙方交談約十多分鐘,打破了1979年華盛頓與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以來的常規,惹惱大陸,北京已經對川普的舉動提出外交抗議,並招來中國大陸的交涉。

未料,川普居然繼續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表示:「美國向台灣出售數十億美元軍備,我卻不應該接一通祝賀電話?真有趣。」他還質問為何不能以「台灣總統」稱呼蔡英文。川普還以強烈措辭表達,大陸不曾針對人民幣貶值、貿易關稅、以及南海興建軍事設備等議題,尋求美方同意。他說大陸貨幣貶值,害得美國企業難以競爭,對美國外銷中國大陸的產品課重稅,甚至在南海興建大規模軍事設施時,有來問過美國行不行嗎?火藥味相當濃。

中國是美國頭號貿易伙伴,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2015年達到3,660億美元,與2014年同比增長6.6%。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徵收平均15.6%關稅,其他產品是9%;美國對中國進口農產品徵稅4.4%,其他產品為3.6%。

美「一中政策」會改變?

川普抨擊中國大陸,表示他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美國為什麼非得要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外界也質疑川普此舉是將台灣當作「籌碼」。

美國副總統當選人潘斯(Mike Pence)12月4日稱,川普只是「接了來自台灣的一通禮貌性電話」。美國白宮發言人厄內斯特(Josh Earnest)則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高級官員在周末兩次與中國官員通電話,向他們表示華府仍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並重申美國長期堅持的對華政策。他說,這項政策已經實行了40年,旨在維護台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而且符合美國的利益。他指出,「如果川普的過渡團隊要達到不同的目的,那麼就請他們做出解釋。」,「中國政府極其重視這一形勢,這個事情很敏感。這一事態升級可能會破壞美國在對華關係上取得的一些進展。」他也表示,美中兩國在氣候變遷、伊朗的核子武器協議及北韓問題上都需要合作,兩國的合作將惠及兩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

現任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表示,歐巴馬及美國國務院對川普與外國領導人通話一事,事前並不知情;川普的過渡團隊也沒有尋求國務院官員對於外交政策的背景。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稱,這只不過是台灣搞的一個「小動作」,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格局,也不會改變美國政府多年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同時不希望這個政治基礎受到任何干擾和破壞。外交部新聞發言人12月5日重申,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話題,中國一直與川普的團隊保持接觸,但不會對川普及其團隊的意圖進行揣測。北京報章則聲稱川普遭蔡英文計算,呼籲要為此事懲罰台灣。

歐巴馬政府為了不讓「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當作跟大陸談判的「籌碼」,才遵守「一中原則」,這也是不讓台灣成為談判的「槓桿」。美國「一中政策」有連續性,作法因時空、地域而制宜,但不能忽視主觀、客觀因素,不可一廂情願地盲目亂闖。

美國和台灣也是緊密的貿易夥伴,美國承諾,如果中國大陸企圖用軍事力量破壞「台海現狀」,美國會對台灣提供各種可能的援助。

對川普所提不知為何美國要堅持「一中政策」,引發各國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重申會繼續秉持遵循「一個中國」原則,不會改變立場。南韓政府至今沉默,顯示它進退兩難。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幹部中山泰秀則坦言,美國對台政策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對日本造成影響。

川普上台後,中美關係無論貿易、金融、區域問題乃至「一中政策」都十分重要,而台灣問題尤其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利益,也是首要的政治基礎。

雖然川普與蔡英文的越洋通話引起不少轟動,但一些美國學者專家認為,利用台灣向中國施壓風險大。如果川普推動台灣議題,北京可能在五個面向著手反擊,包括台灣、貿易與投資、北韓、氣候變遷及伊朗。

「一石二鳥」居心明顯

過去蔡英文與其他元首通話往往都不會公布,這次川普為了打「台灣牌」搶先在推特上公布,「一石二鳥」的居心明顯:一方面想以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向北京喊價;另一方面想要台灣「重簽保單、調整保費」,除促銷武器外,並分攤研發經費。

川普把台灣當作是中美談判的籌碼,故意挑釁大陸,到底會引起中美雙方多大的衝突,尚不可知。假如川普只是指派多幾名部長到台灣,或與台灣談判商貿協定,北京應該不至於反應過度。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致川普的公開信,提醒「台灣並非可交易的商品」,並提出警告,若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談判,將製造不確定性,置台灣於險境。

的確,北京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懲罰台灣而不是美國,以減損台灣對美國的價值。北京首先可能加大外交運作力道,遊說台灣的邦交國與台斷交(編按:12月21日聖多美宣布與台斷交,邦交國降至21個),轉而與中國建交,其中包括梵蒂岡;其次,可能阻撓台灣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其三,可能對台灣的經濟下手,具體措施包括限制對台投資與陸客遊台人數。

在中美權力盤整之際,中共六架戰機分別在11月25日及12月10日赴西太平洋進行「例行性遠海訓練」的途中繞飛台灣。11月25日飛越台灣南方巴士海峽,繞行台灣東部外圍後,由北方宮古海峽返回大陸。12月10日則以同路線、反方向再度繞飛。

中共軍機繞行台灣的目的,是以試探性方式,觀察美國後續反應:一方面研判川普上任後的對台政策發展;另一方面測試美國對台軍售的作為。中共六架軍機繞行台灣,意味著已突破第一島鏈,開始經營西太平洋戰場,證明美國航空母艦馳援的作法已經失效。中共東部戰區空軍開始實施遠海訓練,分別由北向南繞行及由南向北走,正不斷測試各種不同航路。若共軍繞台成為新常態,是否可解讀美國對台灣及菲律賓在第一島鏈的政策已明顯改變。

台灣所處國際現實環境,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稍微不慎,就惹事生非,產生反效果。台灣不該是中美之間的「籌碼」,更不該是一株「搖錢樹」。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大外交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