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因存在像大峽谷那樣大的矛盾而陷入癱瘓,民主黨人對川普有可能重新當選而感到憤怒,認為那將毀掉美國的民主,但又似乎溫順地接受拜登這位81歲老人作為2024年11月大選的候選人。拜登現階段的支持率是所有現代總統民調中最低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拜登並非最好的候選人
拜登的支持率為16%。川普在決定大選結果的搖擺州的民調中領先,距離第二次勝選僅一步之遙。大部分民主黨人不希望拜登參選,但至今沒有人挑戰他,也沒有全力支援他的競選活動,只是嘀咕著他們所處的混亂局面。拜登不受歡迎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主要原因是持續爆發的通貨膨脹已擺在面前,其次是他的年齡。大多數美國人都知道,無論這個人的品格多麼優秀,都不應該讓80多歲的人再做4年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
早在2023年拜登就應該決定他只當一任總統,這樣他會被尊為公共服務的典範,並成為川普的反面教材。民主黨的大佬們都知道這一點,許多黨員也都認為拜登會靠邊站。不幸的是,拜登的責任感被虛榮心玷污了,自1987年首次競選總統以來,他就一直苦心經營能坐上大位,他也一直相信美國需要他,因為只有他可以擊敗川普。同樣的,拜登的幕僚也被野心所玷污了,他們希望繼續掌握權力,而不希望看到他們的領導者放棄白宮,專注於他的總統圖書館。
民主黨領導人一直是懦弱和自滿的,就像許多膽怯的共和黨國會議員一樣,他們不喜歡川普,並且認為他很危險,但卻找不到彈劾他,甚至批評他的勇氣。民主黨的堅定支持者一直不願意國會議員對拜登的言行不當採取行動,如果民主黨國會議員是因自己的職業生涯受到威脅而不敢作為,他們的行為就是懦弱;如果他門認為川普是自己最壞的敵人,那就是自滿。拜登的支持率持續下滑,而川普所面對的91項刑事指控卻讓他更強大。
找不到可取代拜登之人
有鑒於此,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讓拜登退到一邊,畢竟距離大選還有10個月,而民主黨內不乏人才。但這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現階段要找到替代的人選是不明智的賭注。如果拜登今天退出,民主黨將不得不匆匆忙忙地重新安排初選,因為許多州的提交截止日期已過去,而選票上其他候選人只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眾議員菲力浦斯(Dean Phillips),以及一位自命為大師的作家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相對的,2020年民主黨初選有29名候選人挺身而出。
賀錦麗太弱無法為黨加分
如果民主黨可以產生一位有可能勝選的年輕候選人,那麼混亂還是值得的,但目前看來其他人也無法勝選,例如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以及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
賀錦麗的優勢在於年齡不大,不過她今年11月也將滿60歲,這說明了民主黨的老年統治。不幸的是,她不善於溝通,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政治舞台上。她是加州政治機器的產物,從未成功地吸引過本州以外的選民,她2020年的競選活動很糟糕。她為拜登負責的移民問題和南部邊境問題是川普最強的議題,也是民主黨最弱的問題。她擊敗川普的機會看起來比她的老闆還差。
因此,民主黨目前把精力放在如何使拜登勝選上,最重要的是為競選活動注入活力。民主黨必須激發選民的熱情,並且讓他們感覺到民主黨有連任的機會。川普的集會充滿了狂熱的氛圍,還夾雜著奔放的歌舞和雜耍。拜登需要一個能對群眾講話,並為他上電視的人,這個人不是賀錦麗。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賀錦麗如想為她的政黨和國家服務,並讓川普遠離白宮,就是放棄連任副總統。拜登可以將他的第二任期塑造成不同一般的總統,他將與一位更像首席執行官的副總統分擔更多責任。不管怎樣,拜登都需要一群願意與他並肩競選的民主黨人。
拜登批川普民主最大威脅
2024年1月5日,拜登於國會山莊暴亂三周年的前一天,在美國獨立戰爭陷入困頓,聯軍統帥華盛頓在賓州集結並修整軍隊,最終戰勝英軍的福吉谷(Valley Forge),發表了對川普言辭激烈的檄文。
在大約30分鐘的演講中,拜登至少44次提及川普的名字,詳述了後者對2021年1月6日國會山暴亂的鼓動,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總統瀆職」。拜登痛批川普的參選「無關美國、無關你我,僅僅是為了他自己」,他還說川普「過度執著於過去,從不放眼未來,寧可犧牲民主,也要抓住權力」。拜登指出國會山莊暴亂,「讓我們幾乎失去了整個美國」,2024年的大選關乎民主體制的存亡。2020年拜登以「拯救美國的靈魂」為號召,2024年則以「拯救民主」為標的。
拜登之所以將民主作為演講主題,並定為大選基調是有所依據的。從民調資料來看,「民主」是美國民眾普遍關心的一個議題。美聯社—芝加哥大學公共事務研究中心最近的一次民調顯示,多數受訪者及72%的民主黨人認為,2024年的大選結果對美國未來的民主體制「極度重要」或「非常重要」。「民主還是美國的神聖事業嗎?」拜登在演講直入主題,他直指川普為「一心想要復仇的潛在獨裁者」。拜登揭櫫「拯救民主」的大旗,明確將川普置於自己的反面稱川普為「民主最大的威脅」。拜登在整個演講中,對川普個人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抨擊,言辭尖銳、充滿了憤怒、不屑和蔑視。拜登試圖將川普塑造成邪教領袖,而他的共和黨盟友則是一群阿諛奉承者。
川普自稱他能拯救美國
1月5-6日,川普在愛荷華州舉行了3場活動,1月15日已超過50%的支持度取得壓倒性勝利,排名第二的佛州州長德桑提斯(Ron DeSantis)得票率21.4%,排名第三的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海莉(Nikki Haley)得票率19.1%,而億萬富翁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因成績不如預期,當天即宣布退選,並表態支持川普。1月21日,德桑提斯也宣布退選,並表示支持川普,這使共和黨成為川普與海利之爭。
在5日晚上的演講中,川普諷刺拜登是「可悲的恐懼散播者」、「他們將聯邦政府當成一件武器,還好意思說我是『民主的威脅』。」在6日的一場集會上,川普發表了持續約2小時的演講,將那些參加國會山暴亂的人稱為「愛國者」,稱正在監獄服刑的人為「人質」,並承諾自己當選會赦免其中很多人。他還說,如果拜登連任,美國有可能面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這是我們拯救美國的最後一次機會」。川普也批評拜登「破壞民主」,剝奪他在科羅拉多州和緬因州的初選資格。
2024年大選,總統候選人基本確定為共和黨的川普與民主黨的拜登。2023年11月7日CNN的民調顯示,川普以49%比45%的微弱優勢領先拜登。11月5日《紐約時報》與錫耶納學院(Siena College)的聯合民調顯示,當前川普在關鍵的6個搖擺州(密西根州、賓州、威斯康辛州、亞利桑那州、喬治亞州和內華達州)中的5個州,都大幅領先拜登,拜登在威斯康辛州以微弱的2%領先,而拜登在2020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全部6個州。在11月進行的12項全美民調中,有10項民調顯示川普都領先拜登。從目前的民調結果來看,川普在競選中獲勝概率較高。
結語
川普競選中最大的破綻和不確定因素是官司纏身。川普被控涉及干涉選舉、商業欺詐、私藏機密文件、支付封口費等四項刑事案件,共91項罪名。川普聲稱這些案件都是拜登政府的「政治迫害」,因此他的基本盤並未動搖,反而在民調上逆勢增長。
但隨著川普的官司開庭,案情進一步公開,搖擺州的民意會不會轉變仍待觀察。而且,川普極可能因忙於訴訟,分身乏術,影響到他的競選活動。因此,2024年大選白宮寶座會落於誰家至今還很難說,但無論誰贏誰輸,美國的民主顯然是輸家。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去年11月舊金山的習拜會舉世矚目,期間習近平明確告知拜登:「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希望美方不要武裝台灣,而應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拜登只重申「一中政策」,期盼台海和平,以至於習主席的直言不諱,並未受到高度注意。但會後一個月,美國媒體獲得與會者的爆料,方知中方報導有關台海的議題,出之習口,入之拜耳,何異「勿謂言之不預」的警訊?
拜登力邀習與會之故
自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022年8月初訪台後,北京中斷了與華府軍事對話。美機抵近偵察中國,美艦自由橫行屢遭攔截,台海與南海險象環生。拜登一廂情願想要恢復軍事溝通管道,以便建立護欄,以免擦槍走火而不好收拾,更因美國大選在即,亟思穩定中美關係。美國鷹派要遏制中國,而鴿派又有求於中國,希望中國買美債,至少不要多賣美債。芬太尼毒品在美失控,還有氣候等其他議題,都希望得到中國協助,加以控管。
拜登遂一連串派高官訪華,計有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但均未能確定邀到習來舊金山與拜登坐下來談。遲至10月,習近平接見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所率領的訪問團後,才大致確定習會出席APEC會議。
習拜會後,即有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等單位,舉辦華麗的夜宴歡迎習近平,出席宴會者有美國商業、財政、投資界大老,包括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甲骨文首席貝尼奧夫(Marc Benioff)與特斯拉首席馬斯克(Elon Musk)等400餘人。以出席者地位之高,餐費之貴,真是高貴的夜宴。更重要的是,習近平發表長篇演說,重要性絕不下於與拜登無誠意的峰會。然而美媒卻稱之為「招商之宴」,說是中國領導人有鑒於其國內經濟疲軟,以及美國在華公司因遭北京查處的疑慮,刻意設法要美國商界領導安心云云,令人感到這些記者不是有眼無珠看不懂演說詞,就是根本沒聽沒看,信口雌黃。
筆者在電腦上親聞習的講詞與英譯,其格局遠大,情見乎詞,絕不可以招商為說。他先說舊金山是他早年首遊美國之地,也是中美交往的名城,並出示當年在金山大橋邊的舊照,然後回顧中美關係發展至今,雙邊貿易接近8,000億美元,兩國人員來往以數百萬計,應該珍視。他特別強調中美關係原來就紮根於人民,故事由人民書寫、未來也由人民創造,隱示官方關係的屢遭挫折,莫如「禮失而求諸於野」,打好民間友好的基礎。
習知道中國的困難與優勢,他個人所為一切無非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並提到解決了極端貧困的難題,中國會繼續全面發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共贏共榮,希望中美共同發展、共享利益。更邀請5萬美國青年訪華,也會再送熊貓給美國,表示善意。習乘夜宴的機會大事揮灑,在舉世的銀幕上痛快淋漓說出真心話,把訊息傳達到全世界。
台灣議題並不雲淡風輕
北京最關切的台灣議題,華府以堅持「一中政策」忽悠過去,但事後證實,習主席曾明確告知拜登總統:台灣必須要與中國大陸統一。此話雖是北京70餘年來未變的初心,也一再明白宣示,而習於毛澤東130歲誕辰之際又再重申收台的決心,以完成毛的遺志。但直接告知美國總統,等於由宣示變成必將實施的既定目標,其意涵大不相同。習雖說仍期盼和平統一,駁斥美國軍方2027或2035年武統台灣的不實;但言下之意並非沒有武統時間表,只是時間表不是你老美信口定的,而由我看情勢的發展而定;不能和統,必然武統。若把習的話理解成不會武統,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習對拜直白的表態無疑警告美方,台灣的分隔現狀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華府並未否認習的表態,更未針鋒相對。消息披露後,反華議員感到事情大條,指習說此話不尊重拜登,冒犯了美國,美國媒體也立馬批評拜登口硬心怯,指出習若一旦下令武統台灣,華府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放棄台灣,就是冒核戰危險出兵保台,並認為北京有理由相信拜登如連任,必然會採取第一個選項,因他一再說要協防台灣,但總是被他的幕僚否認,又不敢親自對習說,如何得了?美國人因而憂慮北京收台後會控制台積電,以及在整個地區占有軍事優勢。所以希望拜登的繼任者能展示實力與決心,以防止北京收台。這種言論完全不悟習近平將收台列為計畫是有底氣的,美國的傳統兵力在台海已無勝算,拜登不敢冒核戰之險,難道其繼任者敢與汝偕亡?美國想要以武力嚇阻中國未免晚矣!
樹欲靜而風不止
拜登力邀習近平會晤無疑想緩和兩國緊張關係。中方應邀也認為中美兩大經濟體非打交道不可。無奈就在「習拜會」之際,美國聯邦政府就宣布主要的68億養老退休金,不再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投資。拜登於峰會後,依舊動輒經濟制裁、科技封鎖、軍事圍堵、還要離間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促使菲律賓在南海搞事。美國認為中國不吃美國這一套是挑釁;大陸不隨華府起舞、不響應制裁俄羅斯則是大逆不道。美國可以禁售精密晶片給中國,而中國禁售獨家的稀土技術則被指為升高緊張關係,影響全球產業鏈。美國悍然以美元為武器,卻抱怨中俄、中沙等國不以美元交易,莫斯科稱將徹底去美元化,金磚諸國躍躍欲試,華府又有何說?
總之,美國的驕傲與偏見正如俗語所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然而時至今日,老美這個州官還想要放火,不燒到自身已很難了。
不容漠視的真正現狀
中美博弈如此,台灣卻仍漠視真正的現狀。兩岸現狀不是綠營認為的獨立,也不是藍營認為的不統,而是尚未結束的內戰。70多年來從兩蔣到李登輝,不是要「反攻大陸」,就是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統一都是目標,一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想獨立又不敢獨,只好以現狀就是獨立來自欺欺人。馬英九以來的國民黨既不獨也不統,想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不統,如此不統與獨立何異?然而中國大陸始終要結束內戰、統一國家、振興中華,如今決心益堅、實力更強,強到有底氣直告拜登,不是和統就是武統,令美媒震驚,而島上仍處變不驚。
走筆至此,台灣大選揭曉,選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令華府緊張,拜登第一時間就說「不支持台獨」,豈不是在說不支持台獨金孫?選後翌日華府就派前官員抵達台北,行色匆匆,緊張之故就是「疑賴」,怕雙獨當選踩到紅綫,所以表面上關切台灣選後政情,台面下必然是給威廉賴畫框框,下指導棋。賴對老美的管控是否務實,可於他的520就職演說見之。華府擔心台海出事,未必是因烏克蘭與加薩烽火未熄,承擔不起第三個戰場,主要是拜登被習近平明白告知台灣問題不可能永遠拖下去,知道北京是玩真的,而且有足夠實力玩真的。台灣也無條件打代理人戰爭,海峽已非天塹,海島沒有縱深,看看六面圍島的地圖便知端倪。
美國不僅不可能為台灣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衝突,自韓戰挫敗後根本不會與中國開戰。即使在1950年代中國尚無核彈嚇阻,美國軍方有識之士就體會到對中國開戰容易,收場會難到沒有了局。如1958年金門炮戰美艦躲得遠遠的,以協防條約不包括金馬解嘲!如今大陸早已是核子大國,台海有事美軍必然不願,也不敢惹火上身,若然則顏面喪盡,所以一再高喊堅守「一中政策」,只想盡量維持不獨不統的現狀。然而,大陸的現狀是「兩岸同屬一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誰說了算,就看實力了。
孰料美國三人代表尚在台北,諾魯即宣布與北京建交,令老美真正失望的不是台灣又失一國,而是幾年來力阻南太平洋島國倒向中國的失敗。蔡政府之前苦心經營蕞爾小國,如今卻嗤之以鼻,甚至有大佬說如邦交國歸零正好獨立建國!如果敢獨,何必等到歸零,歸零後又如何能獨?這種「精神勝利法」,足令魯迅在地下竊笑。
藍營也有大佬不遑多讓,說你老美失望什麼?承認中華民國不就好了!茫然不知美國堅持的「一中政策」說的是哪一中?如果是雙重承認,豈非「兩中」?置中華民國憲法於何地?何異癡人說夢的自嗨?
說到底,台灣政治人物總是病急亂吃藥,綠營想獨而不敢獨,卻又難捨難分,纏綿繾綣,只會把慢性病轉為急性,藍營反獨而不願統,最多只能將急性轉為慢性,但無論急性或慢性,如不根治,勢必病入膏肓,一命嗚呼,哀哉!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台灣大選賴清德以四成選票當選總統,這種未過半的選舉結果在不少國家是要經二輪選舉的。大陸在選前就一再表示對台獨分裂路線絕不容忍,選後諾魯共和國立即宣布與台「斷交」,進一步顯示大陸反獨的決心。台灣島內有媒體稱,大陸反擊如此之快,令民進黨當局措手不及,心有餘悸。
過去一年,台灣始終都籠罩在「下架民進黨」的氛圍中,而賴清德僅得到四成選票,說明民進黨已不能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有人認為,民進黨勝選的主因是因藍白合破裂,本文則認為這次大選的過程及結果顯示,台灣問題中的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國因素,影響越來越大。
首先,大選揭曉後,美國與西方一些國家對台灣大選結果的反應很快。美、英、德、加拿大等西方國,以及親美的日本、南韓、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對以未過半、僥倖當選的賴清德,第一時間發出了賀電。美國還立即派出代表團訪台,毫不掩飾其支持台獨分裂勢力繼續執政的立場。德國《鏡報》新聞表示,德國對賴清德當選出現抽風似的祝賀,而這是梅克爾政府時期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這種事態的背景之一是,德國和歐洲經濟衰退,是世界地緣政治進入高度不穩定的徵兆,政治投機氾濫成災。
其次,在俄烏戰爭和巴以衝突的背景下,美國繼續推行戰爭邊緣政策,又為滿足對亞太地區局勢動盪的戰略需要,挑起南海衝突,在東海進行美韓聯合軍事演習,將三艘航母先後駛進西太平洋。日本右翼政要也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從2022年8月裴洛西硬闖台灣,到蔡英文、賴清德先後過境美國,以及這次三黨候選人均到美國「報到」,再到三位候選人的競選政見對台灣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表述,可得知台灣政治人物及政黨都很親美。自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更希望台灣能烏克蘭化,在亞太為美國打代理人戰爭。未來美國將繼續推動戰爭邊緣政策,加大打台灣牌的力度。
再者,台灣未來的安全和貿易政策會繼續親美排中。馬英九時期,國民黨的經濟政策重視兩岸關係,2010年與大陸簽署了ECFA,台灣對大陸主推的RECP也持開放和歡迎的態度,結果被美國否決了。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關係大幅倒退,美國表示將與台灣簽署21世紀貿易協定,台積電也搬遷到美國去了。未來在民進黨執政下,除了兩岸經貿關係會受損,台灣在地區產業鏈重新布局中也會一頭倒向美國和日本,如政治上也進一步偏向獨立方向,台海關係就會更加嚴峻複雜。
最後,只要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存在一天,賴清德又甘受外力操縱,台灣的政治結構將出現怎樣的變化就難以預測。唯一可肯定的是,民進黨絕不願意看到對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有利因素出現,又因是少數執政,島內政治分裂將進一步加劇。這也意味著,大陸將會繼續以軍事行動及經濟制裁作為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反制。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在台灣2024大選之前,作者曾寫一文,強調在民主選舉中,選民必須以下架不稱職的執政黨為中心目的。如果自己第一選擇的勝算比第二選擇低,則應當放棄第一選擇,把票投給第二選擇,以達到目的。台灣的2024大選就是這樣的一個實例。
台灣從直選總統開始,第9屆(李登輝1996)到第16屆(賴清德2024),顯示全民民主有幾大缺點:競選者越多,選票被分散,越不能選出得票過半的全民總統。台灣的投票率算是高的,除了2016年蔡英文首次當選投票率僅66%,這次有71.86%,賴清德雖拿到40.05%的選票,但實際僅得到1,954萬全體選民的28.6%支持。這種不過半數的總統掌握大權,因難以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容易產生行政效率低落,社會分裂的結果。
這次選舉結果證明,台獨理念在台灣已經到頂了,超過半數台灣人民要的不是台獨,而是和平。這就是何以賴清德這位台獨金孫,拼了民進黨掌權的所有資源,也只拿到它的基本盤。美國也不要台獨,因為那會引來大陸想徹底解決兩岸問題。所以賴清德不要沖昏了頭,在國際記者會上挑釁一個中國原則。西方記者不是傻子,他們一聽就聽出來賴的「獨味」,美國代表團立即於選後第二天晚上來台,想必會給賴警告。
賴清德還稱,這次選舉打敗了外來的「介選」,但他能拿出證據嗎?是誰在介選?炒介選只會把低票當選的成績弄得更不值錢。賴必須面對兩個在野黨加起來過半的立法院,小心處理蔡英文留下來的爛攤子。
國民黨輸了這次選舉,應多怪自己,少怪別人。民眾黨不願「藍白合」應當是預料中事,無法強求只能智取。例如,民進黨做了那麼多的齷齪事:高端、能源、經濟、外交等,國民黨都打不出效果,老百姓憑什麼把票投給你?國民黨不是沒有努力爭取年青人,只是說不過柯文哲的天馬行空論調。
民眾黨看似贏了不少票,在立法院又可以左右逢源,但不能只顧投機,還是要落實理念,發揮在野的聯合力量,學習組織、籌款、培養人才。要知道年輕人是會長大的,民眾黨沒有明確的理念,成不了大黨,而理念不是在藍綠中逢源,而是為黨員設定長遠的目標。在兩岸方面,至少得說出一套與大陸和平共存的方案。
和平統一應是兩岸的最佳選項,既可避免戰爭,又可合作共贏。統一可以不定時間表,但不能牽扯第三者。從幾十年台商在兩岸經營的經驗來看,困難可以解決,磨擦可以消除,經濟上既可做到,政治上應該也可以。希望兩岸人民能排除外部勢力,共同籌謀和平統一之路。
(作者係中美論壇專欄作者)
賴清德所採取的選戰策略是「抗中保台」、「聯美抗中」,宣稱「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能對和平抱有幻想,接受一中原則是假和平」等。他先前也稱「一中原則帶來戰爭」,台灣應在中南海與白宮之間選擇,並想以「台灣總統」身分訪問白宮。
遵循蔡路線不能維持和平
賴清德選前選後均表示,將繼續遵循蔡英文的「外交、國防及兩岸穩健路線」,兩岸應在「對等、尊嚴,台灣的門永遠敞開」與中國對話。但他要遵循蔡英文的路線,事實上已證明無法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因為大陸認為蔡政府過去8年大買美國武器、「倚美謀獨」、緊縮兩岸交流合作,通過《反滲透法》,實質上就是在走「台獨路線」。這可從國台辦於去年12月10日回應,賴清德所延續的「蔡英文路線」,即是「接著走謀獨挑釁的邪路、對立對抗的老路,讓台灣離和平、繁榮越來越遠,離戰爭、衰退越來越近。所謂創造新局,將是台海風高浪急的危局。」
就此而論,蔡英文有些論述,包括「維持現狀」、「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關係非外交關係」,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以及她提過的「接受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及「九二共同認知」作為「九二共識」的替代品,還算相對溫和,尚且造成雪崩式斷交、瀕臨戰爭風險、經貿反制。那麼賴清德主張的「務實台獨」、「台灣主權獨立」、「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根本觸及大陸對台政策的「紅線」,試問怎麼可能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呢?
中美都非常關注台灣大選
事實上,中美兩大國都非常關注台灣的大選,無論是用介入選舉或以政策引導拉攏、吸納及威懾等方式,皆試圖影響台灣大選結果,此涉及中美兩大國的國家利益。
就中國大陸而言,大選結果涉及國家統一及中華民族復興的課題;對美國而言,涉及印太戰略圍堵中國,所謂民主同盟防線的建構。台灣大選過程中,美國公開關注甚至公開介入,例如,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主席在舊金山會晤時,提醒大陸切勿介選;眾議院議長約翰遜會見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時稱,「美國與台灣民眾同在,支持台灣民眾捍衛台灣民主與主權,支持台灣嚇阻大陸以及大陸的任何軍事挑釁」。拜登政府在選後立即表態,美國「不支持台獨」,也立即派遣「高級代表團」訪台,與蔡英文、賴清德、蕭美琴及侯友宜見面。
無疑地,針對台灣選舉,美國採取了一系列動作釋放政治信息,其目的在影響台灣選舉過程及結果、控管民進黨不會走過激的兩岸路線,並威懾大陸勿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然而,賴清德的兩岸路線比蔡英文的路線更強硬與激進,更難以維持兩岸和平穩定。
賴的勝選會產生三種效應
賴清德在勝選感言中除了稱「台灣人民在這次選舉中選擇了民主、自由、和平」,其他涉及兩岸的都極具挑釁大陸、分化台灣內部的作用。再加上之前在選戰中的語言,會對兩岸關係產生三種效應。
第一,賴向國際宣示,選舉結果證明「中國介選」的失敗,是台灣的勝利、民主的勝利、確保維持現狀的勝利。此種說法有其侷限性,大陸多次說明從未介入台灣選舉,但「中國介選」一再成為民進黨危機總動員的藉口,無論是地方選舉或總統選舉皆訴諸「兩岸因素」,以掩蓋其缺乏公共政策及對外戰略等實質內容。他在選舉中公開批判「中國介選」,選後卻說要與大陸協商談判、和平發展,關係惡化難以建立和平穩定的關係架構。
第二,賴宣稱此次選舉顯示,台灣人對具親中風險的候選人投下反對票,國民黨若不調整兩岸政策,將永遠淪為在野黨。賴標籤化「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國民黨及民眾黨主張兩岸和平發展及對話,反而被污名化為大陸青睞的政黨,動輒批判其「親中賣台」、扮演在地協力者的角色,以及受到大陸認知作戰的影響。
第三,未來民主大聯盟不易形成。賴宣稱要團結各種聲音,但在某些領域絕對不能妥協,要各政黨對內競爭,對外團結一致。賴並未說明何謂不能妥協的內容,是其主張的「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一中原則帶來戰爭」等說法不能退讓嗎?若是如此,不僅大陸將視之為是一種挑釁的抗中反中行為,不利於兩岸和平互動;台灣社會也會把「人民內部矛盾」變為「敵我矛盾」,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的認同感。
此次台灣大選,有高達六成人票投主張「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及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民眾黨,這證明「務實台獨」、「反中抗中」並非台灣的主流路線。民進黨抹紅、抹黑主張「和中」、「友中」的藍白政黨,不僅難以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也不易建立台灣社會和諧、政黨之間良性互動。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第16屆總統選舉結果,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勝出;但美國立即聲明「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認同兩岸同屬中國。國民黨雖輸了總統大位,卻贏了立法院最多席次,可證國民黨政略獲得信任,未來首要任務是挽救墮落的民主。
這次大選,國民黨菁英空前團結:馬英九、王金平、吳伯雄、14+1縣市長、系出藍營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等都同心輔選。印證國民黨能堅定光明政略,就能引英雄豪傑歸心。
國民黨歷史遭李登輝糟蹋
候友宜在敗選之夜說,非常遺憾未能完成政黨輪替的任務,讓大家失望,歸責於己努力不夠,向各界支持者致歉。其實侯未能如願的主要原因不在於藍白未合,而在於未盡演示國民黨的光明政略,而讓柯文哲藉在野合的議題羞辱侯,製造年輕人不挺藍的刻板印象。
國民黨除了李登輝當權的暗黑金權時代,從未忽視青年前途。蔣經國秉政時期,有所謂本土化催台青政策;救國團舉辦寒暑假團體活動,培養了許多領袖人才。馬英九基金會的大九學堂帶領學生赴大陸參訪,赴美國大學海外交流,幫助青年開拓視野,更有益於未來發展。
國民黨翻轉帝制,創建民主共和國,再抵禦日本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提升國際地位至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從李登輝開始,國民黨被糟蹋成外來政黨、藉黨政軍操控台灣政治;而國民黨包容異己竟未有效敘事,致黨譽伊於胡底。
粗疏選制造就出民主墮落
今年大選的指標民意,首重選贏不能霸政(藉刑罰權勢進行統治)、專政(獨攬政權獨斷獨行)。近30年來台灣普選總統和立委,提升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想望;但粗疏的選制造就出民主墮落。
民進黨蔡英文兩任皆贏的現實是黨派腦(意識形態+公私合謀的權錢交易)治政。民主必須包容異己,民進黨卻獨攬行政、立法權,並立惡法清算在野黨,排斥異己,壓制在野的國民黨及其他小黨為民主花瓶的陪襯角色。過去七年餘,未見執政者展現包容誠意。官方利用社會秩序維護法箝制人口、藉反滲透法入民於罪;運作警察、檢調、法庭和監獄等工具,干預民間社群。民主應以民意為尊,但民進黨對全民通過的公投案從未照案遵行。
選制罅漏致使海外公民無法通訊投票,島內公民需南北奔波,親至投票所才能投票。簡單多數決的選舉容許少數治理多數。黨派腦操控的政府收編媒體、豢養網工,行納粹式宣傳,妖魔化對手、豎立外部和內部敵人、煽動仇恨、藉地域族群等情感化標語,破除公益私利之辨;滿溢的垃圾訊息氾濫成海,受眾找不到可信的灘岸。
台灣投票制民主已日趨墮落,而墮落的民主必會包庇偏私貪腐。近年來掌權者藉發展光電能源,養肥己黨金主;採購雞蛋、防疫物資,未見公正招標,被評為政府用標案、情資創新政營事業。公私合謀、權錢交易的寡頭利益集團會利己而不利民。墮落的民主不肅官箴,抄襲論文冒充高學歷仍居顯宦,不以為恥。政務官聲色犬馬,進出詐騙洗錢犯招待所;政客貪圖色慾背離家庭續任高職,不覺羞愧。
檢調妖魔化「中國介選」
這些年黨派仗權勢與人事安排操控司法;檢察一體,警調唯上命是從;中選會因主委隸屬民進黨,且曾涉偽造文書案,致近年選務頻遭質疑。這次大選,民進黨與司法檢調更積極妖魔化「中國介選」,不論是立委不倫、情色影像曝光、國中生遭割頸亡連結廢死爭議,甚至大陸航空公司推春節優惠票價,都諉稱「中國介選」。司法本應守護公平正義,見可疑有據再查辦不法;但法務部卻鎖定新住民、陸配為可疑對象;村里長組團訪陸被依《反滲透法》傳拘問訊;退休警官赴廣東梅州尋根找商機依選罷法到庭調查,製造寒蟬效應、社會分裂而永無寧日。
大選結果反映的指標民意是:在和平安全的環境下發展經濟民生,青年才有未來。國民黨依據憲法,認同兩岸同屬一中,且善用民族文化的一致性穩定兩岸關係;又能秉均勢原則友好美、日,堅持台灣主體利益,不當列強抑制中國的棋子。
對民進黨、國民黨的建言
國民黨的政略路線不會隨美國調遣,也非黷武嚇敵,較之民進黨依美趨獨,最能降低台海風險;也比民眾黨的模稜兩可、伺機待變,更能獲得信任。台海穩定和平,外資才會入台投資,工商企業才能大展鴻圖,也才能為員工加薪添福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必須大力投資教育培養人才,必須保障水電供應,必須強化兩岸與國際經貿互惠合作。廢核能既不符合國際減碳指標,更動搖基載電力的穩定性,致外商也呼籲改善電力結構。
大選結束了,國際輿論多關注台海安危;但衡諸台灣現實,挽救墮落的民主、團結民心才是正辦。民進黨應當實踐真民主,不要只因立法院席次未過半,才口喊包容、溝通、透明施政等承諾;也切勿再效當年蔡英文當選時所說謙卑,行為卻囂張、傲慢至放肆狂妄,將台灣伊於胡底。
國民黨應堅定政略,堅信篤行有成之志,助力青年開展志業,別被延長的兵役與戰爭陰影打斷。國民黨路線能建構和平環境,助勞工獲得合理待遇,能圓生活夢想。國民黨還應發揚正義知恥的品德,秉公面對民間社會的自治團體,育成社會創新與營運活力;則黨會再起,台灣必興。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此次大選民調始終第一的賴清德,如願當選總統。眼前的情景彷彿2000年陳水扁第一屆上任時的狀況,當時很多民眾懊悔選票未能集中,而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眼前的情勢,相較2000年對台灣卻更加不利。
本屆大選是繼2000年後,再一次有總統得票數未過半、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狀態;而且也是自直選以來,首次由同一政黨的候選人連續三次當選,打破此前每隔8年就政黨輪替一次的前例。
民眾黨恐將與民進黨合作
立院三黨不過半,民眾黨會跟哪個政黨合作,成為社會最大關注。
過去各政黨為了拉攏立委選票,都會喊出「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口號,但過去八年蔡英文主政下的立法院,民進黨都得到壓倒性的過半席次,結果卻是「完全執政、完全貪腐」,在野黨毫無制衡的力量。即便是以不合理的高價購買、且有炒股之嫌的高端疫苗,民意強烈要求公開合約,蔡政府都以民間廠商拒絕為由拒絕公開。
如今三黨不過半,真的就可以制衡嗎?恐怕也是癡人說夢。三黨不過半,反倒給了執政黨不必負全責的藉口,因為所有法案的推行,只要拉攏第三黨、也就是民眾黨8席立委當中的6席,執政黨照樣可以橫行無阻。國民黨即使是立院最大黨,依舊只能淪為陪襯,甚至有可能一個法案都別想通過。要知道,執政黨光是公營事業的政治酬庸肥缺就超過6,000個,所以即使立院不過半,執政黨依然可以輕易收買第三黨。
而視錢如命、到選舉最後一刻依舊在募款的柯文哲,怎可能放過把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大好機會?所以立法院未來四年的生態,現在就可以預料,要從堆積如山的法案中產生對黎民百姓有利的法案已是奢想,我們只能求不要從國庫掏空太多、舉債速度不要太快,就謝天謝地了。
民眾黨當然會跟民進黨合作,因為國民黨無法給柯文哲任何資源,更何況柯文哲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深綠」、以李登輝第二自居,與台獨勢力本就是同氣連枝。
種電產業成搶奪利益黑洞
蔡英文第一任上台後,為了排擠核能發電,除了效益不彰的風力發電外,全力拚太陽能發電,在20年2.7兆元商機的驅使下,台灣尤其是南部瘋狂種電成了全民運動,其中又以台南市開發面積最高,2022年11月10日凌晨台南學甲發生了震驚全台的88槍擊案,就是為了搶奪光電利益而引起。黑道介入、農地大量荒廢、環境汙染、生態威脅等問題,恐怕將在民進黨繼續執政下持續惡化,黑金、貪腐勢必更加橫行。
至於選前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所引發的「無恥課綱」風暴,課綱修改的希望恐將落空。如果賴清德連續幹8年,台灣的天然獨估計將增加百萬以上,年輕人對自己祖先來自中國的認知將會更淡化,兩岸將會更加疏離,尤其在綠媒的推波助瀾下,兩岸的對立恐將持續升高。雖然大陸將繼續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但無奈的是,只要台灣當局採取封閉政策,甚至用一部《反滲透法》就可以製造數百個政治迫害案件,這會對原本主張兩岸和平共處、甚至統一的團體及個人產生寒蟬效應。以這次大選前為例,有超過200個里長、赴大陸尋根的退休警察及一般民眾,被以違反《反滲透法》偵辦,甚至在社交群組中提到「兩岸要和平」的字眼,都被檢察官約談問話。
要知道,賴清德之所以被美國視為頭痛人物,就是他敢藐視法令及體制,可以議長賄選為由,違反地方制度法長達232天拒絕進入台南市議會接受質詢,這足見其行事作風比蔡英文更強勢,掌握大權後對兩岸的交流合作,讓人沒有樂觀的理由。
國民黨、民眾黨前途未卜
至於政黨方面,對黨產幾乎全被沒收的國民黨而言,原本企盼過了8年苦日子後可以獲得喘息,如今希望幻滅,隨之而來的財政恐怕將持續惡化。即便還有六成的執政縣市,但再過4年或8年的綠色執政優勢下,國民黨要壯大,恐怕會比過去8年還更困難。除非國民黨能拋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傳統,並且延續選前團結一致的氣勢,清除導致黨內不團結的因素,獲得中間及年輕選民的肯定,國民黨才有救。但以目前的狀態看來,似乎並不樂觀。
至於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是個標準的投機主義者,既沒有中心思想,更沒有誠信,有的只是煽惑年輕人的花言巧語,這樣的政黨恐怕遲早會泡沫化。新黨在1995年立委選舉獲得122萬票、立委高達21席,立委席次占13%,是民眾黨在此次獲得8席的兩倍,在台北市議會更一度掌握將近四分之一的席次,但這次選舉其政黨票的得票數僅有0.29%。優秀的新黨都落此下場,遑論台獨副品牌的民眾黨。
另外,此次選舉民眾黨從民進黨接收了大量的年輕選民,民進黨早已對民眾黨產生戒心,自然不可能會讓民眾黨有壯大的機會。
望兩岸能走向和平共存
最後,論及兩岸交流合作,讓人感覺希望渺茫。但物極必反,當一切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後,或許見黃河的時刻反而會提早到來。相較2000年,大陸早已躋身強國,國際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中美之間實力的消長,明眼人都看在眼裡。台灣要像過去8年對大陸實施封鎖,恐怕會付出更大代價,而兩岸經貿將會首當其衝。
兩岸本是一家人,希望兩岸的領導人能以對話代替對立,讓兩岸走向和平共存,因為兩岸統一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歷史必然。
(作者係台灣藍綠紅節目主持人)
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結束,年輕世代投票意向和中老年一代出現明顯落差,絕大多數投給了白色力量,使得民眾黨得以在「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扮演「關鍵性力量」。未來立法院有三黨並存的元素,必將對政府的公共政策、立法過程、預算分配增添更多變數與複雜度,也讓台灣涉外事務不易掌控。
民進黨繼續親美抗中
如果川普真的再選上美國總統,兩岸的動盪勢將更激烈。拜登的中國觀是「競合」,川普則是「鬥爭」,以維持美國的老大地位。然而,在中美對立越來越激烈的現狀下,由綠色執政的台灣勢必更親美反中。選戰中,賴清德只抱著親美抗中,未提出重要的政見並花太多時間競選,就掌握了四成的民意,這將使得民進黨更不會放棄「抗中牌」,尤其在藍白力量分裂的局勢下,這樣的政治對抗對民進黨是很有利的基礎。如果今年底大搞民粹的川普再次當選,台灣將重回西太平洋的灘頭堡地位,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標兵。
然而,在減少了14席立委席次後,民進黨在立法院政策討論、法案協商與預算制定等方面,必須尊重在野黨的存在,不能再像過去8年的我行我素,贏者全拿。
再者,民進黨雖贏得了總統大位,但賴清德的得票僅及於基本盤的支持者,並沒有辦法獲得中間選民與泛藍選民的的票,根本原因在於有六成左右的選民不滿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成績單,甚至希望下架民進黨。這在年輕族群的態度上表現尤為明顯。
年輕族群不願意支持傳統的藍綠政黨乃根植於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既然主流政黨執政多年都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問題多多,那還不如讓能懂他們心聲的新政黨與政治人物來試試看。這是年輕選民支持民眾黨的根由,讓國民黨與民進黨都面臨嚴重的危機。青年人認為國民黨與民進黨一樣無趣,整天喊統獨,整天在說教,反而是柯P會耍寶,較真實互動。民進黨的支持者擔憂說:「怎麼跟年輕人溝通?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接下來賴清德領導的行政團隊沒有這種準備,老是拿一些數字出來唬人,到最後還是會失去年輕人的選票,未來四年沒有去溝通,就會兵敗如山倒」。
國民黨改頭換面才有未來
國民黨是三個政黨中最讓人擔憂的。雖然拿下立法院多數席次,但不足以掌控政治運作的主節奏,完全是得了面子,未得到裡子。更糟糕的是,國民黨已經很難吸引到40歲以下的年輕人,宣傳管道又被民進黨與民眾黨掌握,嚴重喪失話語權。
在國民黨的造勢場合上幾乎很少見到年輕人,從民調數據來看,國民黨在40歲以下選民的支持度落後泛綠約10%左右,並輸給白營15%-20%。因此,如何吸引青年人的關注,成為國民黨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首先,國民黨要能夠反向從年輕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針對他們有興趣的議題投入,博取認同感。也就是必須說年輕人的話語,不要一天到晚說教、訓話或講「想當年」那些大道理,應該著重於青年世代所關心、有興趣的議題。
其次,國民黨在媒體宣傳上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傳統媒體被民進黨掌握,網路等新媒體又拚不過綠白兩黨,導致投票前一晚飽受網路「棄侯保柯」的大量攻擊,卻束手無策。
最後,國民黨想要吸引這些青年人的支持,一定要跳脫傳統的宣傳,要先向青年人認錯,承認國民黨過去太忽略青年人的感受,並在未來4年內,提出並宣傳對民眾有實質好處的政見,例如房貸、租金補助及就業優惠等等,才能真正在年輕族群中挽回頹勢。
民眾黨成敗都在柯P
民眾黨掌握了40歲以下半數人的支持,並操控了網路力量,異軍突起,成為能威脅藍綠的政黨。許多百萬網紅表態支持柯文哲,拉高了民眾黨的聲勢,創造了驚奇的一役。這些不藍不綠、不統不獨的年輕族群,如果繼續效忠民眾黨,民眾黨的未來有可能壓過國民黨與民進黨。
不過,民眾黨是一人政黨,沒有了柯文哲,或柯P沒人關注了,這個政黨能否生存就成了大問題。白營沒有理念,但這正是現在年輕人的縮影,由於生活剝奪的共同感,以及「魯蛇」心理的群聚性,使青年族群有迴異於父祖輩基於國家定位,統獨大義的「政治認同」追求。他們在民眾黨內找到對生存環境不滿的共同感,即使柯P爭議甚多,年輕選民還是可以在白色陣營團抱取暖,相信柯P的「新政治」可以帶他們走向美麗的未來。他們由個人價值觀形成的政治觀念,是父祖輩們所不能理解者,因而形成了世代差異與衝突。
結語
這次選舉三黨都有利基與危機,民進黨拿下了總統權,但立法院的「朝小野大」會讓政局更加動盪與不安,陳水扁任內面臨的困境有機會再出現。國民黨拿回了國會多數黨的面子,但受制於三黨不過半的裡子,必須自立自強,才能扭轉「老人黨」的形象,並徐圖未來。民眾黨初登廟堂,躍躍欲試,又懂得操控媒體網路,聲勢頗大;但立法院議事,8席立委還是處於被動狀態,沒有兩大黨的支持,何足成事?未來一年藍綠白如何運作,即可窺見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選舉的前程。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一場引起世人關注的台灣大選在1月13日畫下句點,其結果毫無意外地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獲勝,延續了民進黨的政權。此結果當然讓許多期待下架民進黨的人感到失望,特別是被寄予厚望的國民黨連續三次輸掉總統選舉。國民黨若不能重新找到生存發展的利基,它將面臨的挑戰,就不僅僅是輸掉這一次選舉了。
筆者在本刊上一期(125)發表了〈2024是一場改變不大的選戰〉一文,文中已預測賴清德將贏得選舉,但會輸掉立法院的過半席次,而且我還說了一小段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性話題。其實,當時我的潛台詞就是提醒讀者,即便是對藍軍勝選抱持很大期待者,也不能忽略事實。科學就是事實,它不會隨著個人的喜好而改變。
柯文哲是選戰勝負的關鍵
從2023年3月起,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代表賴清德的那條綠色曲線一直居於領先,這告訴我們,除非選戰結構由三、四邊,轉變成兩強對峙,否則賴清德肯定會贏。所以當去年11月23日君悅酒店的最後藍白大咖協商破局後,其實大局就已底定,剩下的只是贏多少的比例還在變化中。
從上述說明的邏輯來看,決定這場選戰最後勝負的關鍵人物是柯文哲,他若完全遵照「六項協議」執行的話,今天的結果就有可能轉變。但可惜的是,國民黨的領導層相信,即使沒有白色力量的結盟,單靠自己也能打贏選戰,所以在藍白合破局後開始操作棄保,結果雖然招回了一些淡藍選票,但也極可能促使一些淡綠選票回籠,況且藍軍愈是鬥志昂然,小綠綠回營的愈多。這一點從賴清德的得票率站上四成可以看得出來,因為賴雖在競選過程中一路領先,可是鮮少突破四成。
換言之,柯文哲26%的得票率,其實多少是遭到藍綠兩軍施展棄保手法後的結果。因此,如果我們做出「柯文哲有三成得票率潛力」的命題,應該是合理而且可以被論證的。
台灣已進入溫和多黨制
這就是說,經過這場大選,「台灣政治生態結構已經正式進入三黨競爭的結構」,也就是政治學理說的「溫和多黨制」。當然,這個假設必須經過論證,以及未來用量化數據進一步做檢證。
從論證的角度來說,其實光是憑這一次的投票數據,並不足以證明三黨競爭的結構已成形的假設,因為總統大選的數據40:33:26(只取整數),固然可顯示三強鼎立的結構,但區域立委的選票結構就又不是這麼回事,但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票卻又顯示三黨鼎立之勢,這不禁讓人懷疑前提的假設。因此我們只能將前提假設修正成「台灣的政黨體制已正式進入不穩定的三黨競爭體制」,或許就更能符合事實。
此外,台灣的政治史也存在著反證。2000年總統大選也是三足鼎立,當時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宋楚瑜一口氣拿下400多萬選票,只以有限的差距輸給陳水扁。而且在次年的立委選戰裡,宋楚瑜剛成立的親民黨拿下46席立委席次,其聲勢絕不下於今天民眾黨的柯文哲。可如今親民黨不但失去立委席次,而且政黨票只剩下0.5%,與鼎盛時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就有人評估民眾黨將會步入親民黨後塵,說柯文哲將是另一個宋楚瑜。
柯文哲不會是另一宋楚瑜
事實是否會照這條理路重演一次?筆者認為,誰也不能預測,但有一些事實大家必須理解。親民黨的支持者絕大多數是從國民黨支持者中分裂出來的,宋楚瑜擔任過國民黨秘書長,也代表國民黨當選過台灣歷史上唯一的省長,這個黨和其領導人與國民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當國民黨面臨生存危機時,一點棄保操作就能使親民黨丟盔卸甲,可是民眾黨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該黨的主力支持者幾乎都是年輕選民,其中一些原先還是綠營支持者,他們這輩子可能從來沒投票給國民黨,所以民眾黨可以說是一個台灣原生的政黨。
柯文哲本人就更不必說了,他是228受難者後代,長久參與民進黨活動,並支持民進黨選舉。2014年他首次參選並勝選台北市長,也是與民進黨聯盟的戰果,他從頭到腳恐怕沒有一個細胞與國民黨相關。所以,即使將來民眾黨的發展不如預期,那他的問題也會出在他跟民進黨之間的齟齬,以及民眾黨本身的問題,這與親民黨的難題是不同方向的。
未來四年是民眾黨關鍵期
因此,筆者幾乎可以斷言,民眾黨甚至極有可能主導未來四年台灣的政局發展。雖然它只有8席立委,只占7%的席次比例,可是它卻有很大的發言空間,再加上它的「空戰」能力,以及網路支持者的創造話題、應和聲量,都會增加該黨在政治公共論壇裡的論政實力,這會帶給國、民兩大黨極大的壓力。而這些恐怕還只是觀察到的現象,民眾黨最深不可測的能力是它對青少年的吸引力。
礙於學術倫理,一般民意調查不會以20歲以下的青少年為抽樣對象,但用田野觀察方法就可以輕易發現,柯文哲對他們存在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相反的,國民黨及其領導人對這些青少年來說,指名率和辨識率都極低;民進黨較國民黨好一些,可是明顯無法跟柯文哲比較。對比之下,國、民兩黨可不慎乎!政治是靠實力說話的,可偏偏台灣出現了這麼一個政黨,它靠的是用潛力說話。未來四年民眾黨雖小,可是它的影子卻會很高大。
(作者係台灣師大政治所教授)
大選過後,許多人在檢討國民黨究竟敗在哪裡,竟比四年前韓國瑜的得票還要萎縮。吸引不到年輕人、立場「親中」、「統派」在台灣已無市場云云,不一而足。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筆者想從第一線採訪的一件見聞說起。
國民黨對中國敬而遠之
1月11日「侯康配」召開國際記者會,筆者就坐在第一排、侯友宜的正前方。印象極其清楚,侯友宜要解釋為何他主張「備戰」的重要性時,引用了《孫子兵法》所言「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他很自然地說道:「我們中國有句話說……」,語畢卻突然停頓數秒,彷彿意識到自己說了嚴重的錯話,趕緊改口:「我們有句話說……」。
這個小插曲,相信在場絕大多數的外媒都沒有注意到,卻很能說明國民黨兩岸路線近年來不斷土崩瓦解的原因,那就是把「中國」當成毒藥,對其敬而遠之。2023年9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接受專訪時強調:「國民黨絕對不是一個親中或統一的政黨」;2023年12月趙少康在電視政見發表會上宣示,國民黨不是親中政黨,永遠反共。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在與國民黨幕僚智囊接觸的過程中,我很能明白,國民黨之所以在兩岸議題上不斷退縮,主要是選票考量。他們認為台灣選民的認同已經轉變,因此必須卸下自己身上的「中國」標籤,才能說服多數選民支持他們。
跟風只會讓國民黨更萎縮
問題在於,就算國民黨已經退到只把「九二共識」當成對大陸的「通關密語」,不敢把「九二共識」的「一中」內涵多做闡釋;就算侯康配陣營的兩岸政策,已倒退到把馬英九時代的兩岸路線當成「天花板」,若把名字辨識等塗掉,還以為是一份民進黨的政策文宣,國民黨恨不得自己體內毫無「中國」的DNA,但選民會買單嗎?
答案是不會!如此作法,只會反過來證明民進黨長年以來的去中、抗中路線是「正確」的。對選民來說,既然如此,那還不如投給「根正苗綠」的民進黨,或是仍帶有綠底的民眾黨就好,何必投給「中國國民黨」呢?
大選開票結果顯示,侯康配雖然位居第二,但很明顯的只得到了基本盤,多數選民或中間選民分散到了賴與柯身上。說明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路線,越自宮只是越萎縮,應該抱持大破大立的心態,重建兩岸論述,把包袱變回優勢。
綠營已掌握台灣話語霸權
國民黨需要看到,「反共」與「反中」意識形態話語已在台灣形成霸權,而且被民進黨牢牢掌握在手上。賴清德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大談「中華民國」,可是他已成功讓多數民眾認為「中華民國」已「台獨化」,與「中國」無關。賴清德可以在蘆洲李宅鬼扯李友邦將軍從事的是「剿匪」,現場卻無人發現李友邦其實是「抗日反殖」的台灣英烈。
更重要的是,當世界因中國崛起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時,民進黨的政客、名嘴與側翼們,竟成功地讓不少台灣人以為中國大陸還是一個「落後」、「野蠻」、「吃人」的地方,以自慰轉移台灣的種種矛盾,並鞏固民進黨或綠營「親美抗中」論述的正確性與支持度。
很顯然的,國民黨該做的不是去迎合綠營路線,而是回到自己政黨的信仰,回到黨章的理念,在台灣畸形的民主政治中扮演「啟蒙者」角色,才有可能在綠營反中與反共的意識形態封鎖中成功突圍。國民黨應該勇於告訴民眾,《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兩岸一中」,這是台灣於法於理於情的生存法寶與出路。
國民黨也應該勇於告訴民眾,孫中山先生追求的就是「不作西方霸道的鷹犬」,「要作東方王道的干城」。今天當美國霸權仍在世界各地點火,更在台海拱火之際,中國大陸則是訴求「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世界秩序和平穩定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台灣絕對不是只有「唯美是從」這一條路,和平發展的選項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國民黨絕處逢生唯一之道
走筆至此,我心中滿是對恩師王曉波的懷念。他在生前多次呼籲,國民黨唯一的活路只有國共第三次合作、兩岸和平統一;他早已預見,國民黨如果不走這條路,終會被民進黨消滅在台灣。這不是沒有可能的,歷次大選國民黨的節節敗退,都印證了曉波老師的遠見。
侯友宜最後只拿到467.1萬票,藍營內部人士評估,是馬英九選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的「信習論」,讓侯康配再流失了3%的選票。其實他們應該捫心自問,馬英九強調的「兩岸互信」與「懷疑美國」,除了被《德國之聲》惡意的「標題黨」處理之外,又有哪一點說錯了?少掉了3%的支持度,難道不會是明理人看到藍營即時切割馬英九,而產生的失望嗎?
越是怕被抹紅,抹紅就越是國民黨揮之不去的心魔。國民黨要真正絕處逢生,甚至贏得年輕人的信任,就必須勇於說真話、說實話,成為思潮論述的引領者,而不是像驚弓之鳥一般,遮遮掩掩、扭扭捏捏。打破和掙脫怕被抹紅的心魔,誠實地面對「兩岸一中」的事實,以及破除台灣妖魔化大陸的迷思,正是國民黨唯一的出路。
(作者係《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