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二, 10 五月 2022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23條,香港立法機關本來就有制定國安條例的權力和義務,在去年香港社會爆發史上最長的社會動亂之後,北京繞過香港特區政府,直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然後再由香港政府依法執行,這是一個負責任的作為,它是一種義務,不只是權力的概念。

2020830712

日前媒體問我:「為何中國大陸選在全球對抗新冠疫情時,對香港制定國家安全法?」我的回答是,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香港國安法,維護香港的社會秩序和整體國家安全,應該是「必然的」。

不得不然也不能再拖

香港立法機關本來就有制定國安條例的權力和義務,而且去年香港社會爆發了史上最長、最久的社會動亂,要維持社會秩序,就必須立國安法。所以北京政府在顧慮到香港的現況後,決定繞過香港特區政府,直接由中央政府制定法律,這是作為一個負責任政府必須的作為,它是一種義務,不完全只是權力的概念。

至於為何選在2020年5月底的兩會期間動手,這恐怕得由北京當局回答才比較靠譜,我個人的理解是,就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擾動,造成今年的兩會延後到5月底,而因為只有全國人大才有權處理香港的國安法問題,因此如果5月22日不處理,那就得等到明年兩會才能處理。顯然這不是北京方面可以接受的,因此就只能選在疫情仍舊肆虐期間,公布制定香港國安法。

再者,全國人大處理後,後面還有一連串的立法具體工作要進行,這都需要時間,香港執法機關(或是全國機關)要擁有一部可以使用的法律依據,恐怕還要一點時間,等待期間將會是香港要承擔的風險期。

台灣年輕人不了解歷史

當這段訪談被摘要播出後,我遇上一些學生和同事的質疑,他們主要不理解的是,為何我說這是「必然」?難不成香港就應該被北京用國安法「宰制」?其中一位學生還說到哽咽。

看到這種場景,讓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到1840年代。我彷彿看到一群留著「豬尾巴」的年輕廣東人,在知道他們被連人帶地割給「洋鬼子」時那幅哭天搶地的場景,他們那時的恐懼、無奈,恐怕比我眼前的學生要更大、更嚴重。

因此我決定寫一篇有關香港前景的文章,把我的看法較完整地呈現,以供讀者去思考台灣的前景,畢竟台灣與香港都曾是殖民地,至今都還帶有一些殖民遺緒,雖說兩者的近代發展軌跡不完全一樣,但今日的處境多少有雷同之處,這就難怪香港一有狀況,台北就會跟著打噴嚏。仔細理解香港問題,對預測台灣未來的發展,應有一定作用。

20世紀香港騰飛是必然

香港島是在1842年南京條約中,被當成戰敗賠償,無條件永久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永久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區域;1898年英國再度要求租借深圳河以南區域,租期99年。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香港。

19世紀的香港,成了英國帝國主義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利益的前進基地,所以當香港被割讓出去時,它當然要為大英帝國的利益服務。香港雖不能說是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但絕對具有不可取代的戰略地位,所以英國在擁有香港主權的155年期間,一直很努力地保有這個殖民地,即便二戰後英國國力大不如前,中國在二戰後反倒成為世界五強之一,英國仍想盡辦法,寧願得罪美國,都要成為西方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這當然是為了繼續保有香港。

20世紀雖然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和中國都無可倖免地捲入戰火,可是香港卻在20世紀成為亞洲地區重要的城市,而且香港的特殊性,不是其他城市可比擬的。

香港雖然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她服務的對象卻擴及所有西方國家,二戰後更成為英、美兩個盟國掌控亞洲的基地。1940年之後,香港的重要性已不僅僅是19世紀時的商業港口功能,她還成為亞洲國際政治交手的場域,1970年之後她更發展成為亞洲的最大金融中心,具有全球商業、戰略利益國家的資金幾乎都集中在此,與歐洲的倫敦、美國的紐約,形成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香港這樣的地位其實在19世紀就已經註定了,因為當時是英國日不落國的巔峰,而20世紀,尤其是後半個世紀,是美國國力達到顛峰的50年,這兩個強國在巔峰時期的亞洲利益,全都仰賴香港作為運營中心,香港發展成重要城市是功能上的必然性。

港人習於首席華人地位

在這種情勢下生活的香港人,雖然大多數是在香港社會討生活的「苦力」,或工薪階級,但比起終身面對黃土,背對天的農民,或收入極其微薄的勞動階級,他們總是好上一層。比起其他的亞洲人,特別是華人,香港人算是上等華人。何況在香港這樣的類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有些華人有機會可以成為買辦階級,發展出個人財富,這類人更代表著成功的華人。

久而久之,不自主的,香港人養成了優勢華人的自我認知,這種定位、認知,形塑了他們與內地華人的互動模式。因為他們較高的經濟收入,讓他們養成了優越感,也因為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他們鄙視文明層次較低的其他華人,香港人自視是一群與其他華人不一樣的華人。

回歸和中國崛起改變香港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香港走入另一個階段。其實從1984年中英發表聯合聲明至1997年間,港人極其惶恐不安,特別是白領中產階級,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不少人選擇移民其他國家。

可是1997年之後,中共中央所承諾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獲得實現,部分外移人口逐漸返港。在過去的20年裡,香港固然還是過去的香港,但是中國內地卻已不再是過去的「大圈」,中國崛起了,而且比較起來,不但不比香港差,甚至一部分大陸人比香港人更富裕,不少港人的生計要靠大陸人支撐,這種對比關係讓不少港人非常不習慣,其心裡感受極為複雜。

香港人期待出現奶媽政府

今天的香港經濟情況固然保持得不錯,但過去20多年香港的貧富差距卻更加惡化,這固然是全球化下各國的共通問題,但香港的情況特別嚴峻,原有的大量中產階級漸漸消失,市民希望政府釋放更多公共福利和小確幸補助,期待政府扮演奶媽的角色,做一個「奶媽政府」(Nany Government),可是,偏偏在中國政治文化裡,政府習慣性地扮演「父權政府」(Patriarchate Government)的角色,這就形成了期待落差的問題。

此時再加上外國勢力躲在一些公民團體的背後,操作政治行動,這就更強化了港府父權的色彩和作為,最後終於形成嚴重的警民對抗和失控的群眾運動。

加強秩序和改變社會生態

面對這種特色和現況的香港,要如何有效治理香港,讓香港脫胎換骨,繼續下一個100年的發展,這將是港府和中央政府共同面對、亟需克服的課題。

要治理好香港,必須先恢復她過去的政治穩定。香港開埠以來,一直是華人社會裡政治最穩定的區域,這當然造就了香港的繁華。所以要香港繼續繁華,就必須找回政治安定,而要找回這份安定就需要有可以用的工具,香港國安法就是這個工具。

其次,香港必須迴避成為東西方爭霸的場域。從過去的經驗可知,香港一旦淪為中美爭霸的戰場,那就必然會搞政治掛帥那一套鬥爭邏輯,香港也就毀了。另外,必須讓香港的社會生態有所改變,若有對港府不滿想離開者無須強留,這批人走了反而可以讓香港騰出空間,注入一批新的科技人、文化人,這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將是正面且有必要的。

基於以上的邏輯,我的結論是:香港的改變是必然的,那是過去將近180年的積累,也是近30年的世界改變造成的。香港回歸中國已經23年,確實會蓄積出改變的壓力,而改變必然會有陣痛,「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作者係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二, 10 五月 2022

罷韓落幕,韓國瑜難辭其咎,國民黨是幫兇,也不能怨天尤人,只是韓的野心未滅,素質依然低劣,仍有一定的群眾支持鼓動,是國民黨內一顆不可控的不定時炸彈,城狐社鼠,令國民黨頭疼。

2020830711

台灣這兩年最值得人反思的現象不是兩岸關係的敗壞,應該是韓國瑜倏忽而起、快速衰落的彗星現象,這裡面涉及民主政治本質、國民黨文化、台灣前途與兩岸關係等重要面向。這個彗星現象因民進黨成功「罷韓」,暫時告一段落,但故事顯然尚未結束。

罷免並非沒有民主正當性

就國民黨的角度而言,「罷韓」不民主,是民進黨政治霸權的操作結果。然而,國民黨都忘了,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是孫中山極力主張的,上回修改《選罷法》,降低罷免門檻,國民黨也參與了,門檻不管高低,對大家機會均等。有什麼立場與理由說,這場罷免不民主?

責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涵之一,一個有責任感的政治人物應該重然諾,說得出口就該做得到,或至少能努力以赴,這是責任政治的初步。如果政治人物說得出但做不到,甚至敢玩弄、欺騙選民,就得接受民意的檢驗,這是天公地道的政治責任。

如果毫無原則地、以扭曲的藉口,執意違背自己的承諾,以滿足不合常度的私人野心,縱使不違法,也必然無民主正當性。「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古今中外皆然,韓國瑜與國民黨不能例外。國民黨批評「反民主」,可能是國民黨的字典裡沒有「正當性」這個詞,一意孤行習慣了,終於踢到鐵板,踢斷了腿還不知痛,只怪鐵板太硬。

韓國瑜的問題

無論如何,「罷韓」的前因後果,其實都出自韓國瑜這個人。在競選高雄市長時,為了當選,韓國瑜許下了許多對高雄市政建設的諾言。然而,就職不到3個月,他就已明顯表露出想要競逐總統大位之心,這種野心在2019年初,大家還誤以為韓有必勝把握的心理預期下,國民黨內都出現了很多不以為然的聲音,可見其正當性的不足,韓的支持者不必狡辯了。

韓國瑜從一番「陪睡」說開始,口無遮攔,信口開河,錯在萬方,不在朕躬,出言鄙俗,飄忽善變,言而無信,在反民進黨為最大黨的情況下,確實吸引了不少反權威者的青睞。然而,一旦不能沉穩務實,履行諾言,被別人精心設計的一句「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沖昏了頭,貪心不足蛇吞象,過分圖謀權位,縱容韓粉肆意攻擊,這種反權威的民氣就立刻掉頭反轉,衝著「危害城市的病原體」而來,一箭穿心,加倍奉還。高雄在手,天與弗取,暴殄天物,反受其咎,是為天譴,國民黨幫兇,同受重傷,怨不得人。

倘若韓國瑜就職後,本本分分,踏踏實實,布置培養國民黨人馬,專心於市政,勤於補洞,疏通溝渠,致力落實愛情摩天輪,全力收羅民進黨的貪污證據,握在手中,豈能有罷韓之舉?「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旨哉斯言。

6月10日,在高雄舉行的國民黨行動中常會上,韓國瑜表示,被罷免的是他,與國民黨無關。似乎在告訴國民黨,高雄是我一人拿下的,如今丟了,也是丟了我自己掙來的,與你們無關。隱隱之中,口氣依然很大。

沒有遺憾,依然顧盼自雄

在大勢已去後,韓國瑜發表了「兩個感謝、三個遺憾、一個祝福」的談話。

首先感謝支持他當選的89萬2500名市民,其次感謝自己的團隊,特別指出,「3位副市長、幾位局處長,有的離鄉背井、拋妻別子、放棄高薪、不管在地高雄子弟,還是外縣市請來高雄為市府團隊貢獻一己之力的」,這似乎在告訴大家,自己也是「離鄉背井、拋妻別子」,為高雄打拼。

第一個遺憾是「遺憾民進黨第二次執政,所有心思幾乎全部集中在罷韓國家隊,集中中央政府力量跨各部會,買通幾乎90%以上的媒體,幾乎百分百網軍全力攻打韓國瑜」,完全凸顯自己以一人之力,承受了民進黨全面攻擊,多麼偉大的孤獨英雄形象。這哪是遺憾?應該是一夫當關的神勇吧?但他顯然沒有自覺「民進黨第二次執政」,孰令致之?

第二個遺憾是,高雄在他任內,「太多指標全國最優,但遺憾團隊不停被抹黑扭曲造謠中傷」,還是在塑造自己孤獨英雄的風采。這哪是遺憾?應該是光芒四射的風光吧?他竟然忘了韓粉是如何無情謾罵、攻擊對韓稍有不敬之人的。

第三個也是「最大遺憾」,「是好多我急著推動的工作,團隊要全力推動,…,這些工作在我們這個團隊沒辦法繼續執行」。在其中勾畫了不少美好願景,儼然自己是高雄「救市主」。但他顯然忘了,是誰造成這些遺憾?當他決定參選總統時就應該知道,他必然會耽誤不少「急著推動的工作」,也才會落得今日的下場,孰令致之?

至於一個祝福,不過是「最後祝福高雄280萬善良民眾,讓高雄全台灣全世界一樣耀眼,願天佑高雄、天佑台灣、天佑中華民國」的場面話,不痛不癢,無關宏旨。

無論怎麼阿Q,2020年韓國瑜是個慘敗者。一個曾經有過絕佳機會的失敗者,應該深刻回顧,反省自己,為何錯失天賜良機,反倒給自己與同志製造了災難,而不該是繼續自我吹捧,那只會令人鄙夷,而且增加災難的深重。不過,從韓將辦感恩之旅,愛將曹桓榮又直接到選委會領表看來,韓的野心不死,將繼續作怪,那麼,國民黨的災難真不知伊於胡底。

國民黨似乎依然未醒

所有的國民黨人都批評民進黨破壞民主、製造對立,把民進黨人說得好像是混世魔王,陰險毒辣。民進黨確實不是好東西,但國民黨何不自問:我們為何制服不了這個魔王?國民黨若有良心,拿一樣的標準,看看韓粉如何攻擊非我同類,不也在製造對立嗎?自己罔顧正當性,玩弄黨內民主程序,遂一人之私,這難道不是破壞民主嗎?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雙重標準似乎感染了每一個政治團體,國、民兩黨也難免疫。

國民黨自年初大敗後,無人敢於公開檢討敗因,黨內依然掩飾彌縫,渾渾噩噩。終於在6月13日,主動請纓上陣補選的曾尹儷勇於公開指出,「國民黨不了解韓市長當選3個月後就宣布參選總統的決定,已經在高雄埋下很深的成見,這個結國民黨及韓國瑜都沒有去打開,導致與高雄市民越結越深,一直到罷韓成定局,仍然沒有回到問題點去檢討」。可見國民黨自以為是,藐視民意,敗得天公地道,但似乎依然未醒。

不應再被韓牽制綁架

韓國瑜慘敗至此地步,對其未來發展有兩類極端看法,一類是他已將自己的政治能量消耗殆盡,就是玩完了;一類則認為國民黨日後的振衰起敝,還有待其領導,有藍營立委就指望他明年參選黨主席。

韓國瑜臨別前特別舉辦「真愛高雄、珍重再見」草地音樂會,一石多鳥,與其說是惜別會,不如說是最後點兵會,想要評估自己還有多少魅力,也要呈現給藍營民眾,特別是國民黨內同志看看,雖然輸到底了,自己還是有讓他們仰望羨慕的群眾實力,日後必能東山再起,不可小看他。當然,喜歡熱鬧大場面的韓,可能也想藉此重溫昔日光采,自我陶醉一番。

韓還特別提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他難道不知道譚嗣同最終的下場,以及何以致之的原因,他不覺得對自己是不祥之兆?或許可改成「天笑我自向橫刀,崑崙不留兩肝膽」吧?

志大多欲、又顧盼自雄的政治人物最容易闖禍,韓國瑜言明不接受任何職位,亦即不屑任何籠絡羈縻,這種表態,是否已引發國民黨中央諸輩憂心忡忡,不知這顆不可控的不定時炸彈何時興起,又在黨內自爆?依筆者見,國民黨自2018年底以來已被韓國瑜綁架多時,韓國瑜成事不足,敗事必定有餘,國民黨應小心處理。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週二, 10 五月 2022

老子曰:「進道若退」,講的是退和進的辯證法。事物總是曲折前進的,條件不成熟時,最佳選擇是暫停或後退,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待時機成熟,從而博取新的勝利。反之,若不顧主客觀情勢一味莽進,就不免以卵擊石,白白斷送自己。國民黨的要員不明此理,以致兩次陷入「進一步,退無路」的窘境、困境乃至絕境。

2020830710

2016年不該「換柱」

先是2016年的「換柱」。洪秀柱在國民黨士氣低迷之際,欲力挽狂瀾於既倒,自告奮勇充任參選人,7月19日獲黨代會通過。開始時,儘管出現流言蜚語、抹黑打擊,但黨主席朱立倫表示:有人批評黨內吵吵鬧鬧,但他認為是熱熱鬧鬧,強調國民黨智庫必須全力動員,共同協助洪秀柱,訂定福國利民、爭取民眾支持認同的政見與政策。

然而到了10月17日,國民黨突然召開臨時會議,表決廢止洪秀柱的提名,由朱立倫親自披掛上陣。此時距大選投票只剩下91天,倉促上陣,結果是大敗虧輸,難辭其咎的朱立倫只得辭去黨主席。

假定當年朱立倫不走這一步,讓「小辣椒」對陣「空心菜」,以洪秀柱潑辣的風格、犀利的語言與鮮明的政見,蔡英文不見得能占上風。TVBS電視台民調就曾顯示,洪秀柱獲得41%的支持,超過蔡英文的38%。不論如何,究竟鹿死誰手,殊難預卜。結局即便是輸,也不至於狼狽到朱立倫以381萬票輸給蔡英文的689萬票。

如果朱立倫以黨主席身分擔任洪秀柱的總幹事,威望與人脈都會與日俱增,熬到2020年,朱立倫理所當然會成為國民黨的不二人選,積蓄下來的能量極有可能戰勝蔡英文。那樣一來,2020年的「挺韓」就不會出現了。

韓國瑜未保持定力

由於朱立倫2016年的進退失據、背信棄義、出爾反爾,政治信譽一落千丈。儘管自己躍躍欲試,但大家實在不敢恭維,於是尋找更合適的參選人。

韓國瑜於2018年11月九合一選舉中,以逾89萬票、53.87%的得票率獲選為高雄市市長,這一意外的空前勝利,讓國民黨高層衝昏頭。他們想借洶湧的「韓流」,重新奪回政權,便不顧韓國瑜就職不久,力挺他為參選人,還為他量身訂做了一套特別程序。不料事與願違,韓國瑜在選舉中敗給蔡英文,且在上任市長530天後,遭到殘酷罷免。

假定韓國瑜保持定力,抑制住私心或曰雄心,堅持不走這一步,乘著支持者在愛河畔大喊「市長好」的聲勢,一心一意做好他的市長,讓「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又「路平、燈亮、疫情穩」,他鐵定是最佳市長。待四年任滿之後,視情勢徐圖進取,未來正不可限量。至少不會像今天這樣折戟沉沙,徒喚奈何了。

國民黨中央應深刻自省

上面所議,尚屬「術」的層面;而在更高層面的「道」上,換柱、挺韓都不是偶然的個人失策,而有其更深沉的原因在。

「換柱」固因馬英九、朱立倫等人的私心,但更重要的是洪秀柱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一中同表」、實現「兩岸分治不分裂」,這顯然違背了馬英九「不統、不武、不獨」的既有路線,國民黨寧願敗選,也不願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自成立興中會開始,國民黨都自詡為革命政黨,其宗旨無論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或是「以建民國,以進大同」,都有著鮮明的政治目標。只有實行黨綱領的人才有資格代表黨參選,這是最起碼的原則。然而,國民黨的決策者患了選票拜物戀,居然由電話民調來決定參選人,而不知政黨本有教育民眾、團結民眾的責任,所謂「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是也,舍此不為,反而去揣摩、迎合選民,豈不可悲?

借民主之名踐踏民主

「罷韓」會成功,韓國瑜本人固有一定的責任,但他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應該是發自內心。而本應承擔更大責任的國民黨中央,卻裝著沒事的樣子。黨主席江啟臣只表示「尊重投票結果」,甚至代替韓國瑜表示「沒有好好把握市民的溫暖,沒有好好回應」,絲毫沒有代表國民黨中央表示絲毫的自省。

應該明白:讓國民黨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是西方式的「民主化」。台灣領導人想用所謂「民主」之路,來與大陸對抗,擺脫台灣在國際上孤立的狀態,導致善於操弄選舉的民進黨開始坐大,終於全面執政。這次「罷韓」程序及過程,根本是假借「民主」之名踐踏民主,製造社會仇恨對立,已然埋下不公、不義、不安的種子,成為全民皆輸的民主醜聞,乃台灣之恥。

(作者係福建師範大學教授)

週二, 10 五月 2022

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到罷免,由於罷免票數94萬,超過韓當選市長時的89萬票,震撼藍營。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雄市長補選一役,由於各方民調都顯示陳其邁極可能獲勝,國民黨未戰先怯,軍心渙散,加上民眾黨不斷向藍營招降納叛,令人不禁質疑國民黨能否再起,或將消失於歷史舞台。

2020830709

針對國民黨的氣衰,新北市長侯友宜一再表示,國民黨有很多人才,只要找出來團結在一起,並且全力以赴,就有機會把高雄市再度贏回來。這一番看似平淡的話,卻說出了要做好執政工作沒有捷徑,要勤勉耕耘、全力以赴,而不是凡事只做做表面功夫,沾沾醬油即可。

內鬥內行是國民黨基因?

侯市長也點出了國民黨人不團結,卻勇於內鬥的「舊症頭」。如果國民黨員不能夠團結、創造勤政的口碑,則不僅人才進不來,不斷的內鬥還會消耗掉黨的能量。而且現在國民黨內憂外患,卻還有人不在乎黨的處境,不斷酸諷自己人,難道中傷同志就是國民黨的基因?

遠的不必贅述,就拿侯友宜來說,好不容易在這波新冠肺炎擴散期間勤勉認事,受到外界肯定;卻有許多人不斷酸他很「假掰」、「偽君子」,不然就說他是「藍皮綠骨」,早就偏向民進黨了,甚至有人誇張地說侯友宜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一心只想選總統。偏偏這樣的言論多半來自藍營選民、所謂偏藍的學者,或黨內同志。難道做好市政工作,不是市長的本職嗎?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黨內總統初選時,罵王金平是「藍皮綠骨」、郭台銘「財大氣粗」、朱立倫有「換柱之原罪」、韓國瑜「痞子、癟三、愛花天酒地、天天醉茫茫」的,全是藍營自己人。這樣擅長窩裡鬥,處處見不得人好的言詞,讓藍營參選人互相結怨,未出征就先傷痕累累,真正好的人才根本不屑出來,而民進黨也不用出手,坐著等看戲就夠了。這樣的國民黨哪還有心智向前行,整合支持者,跟擅長選舉的民進黨車拚呢?

國民黨弱勢選區遍布全台

更糟糕的是,國民黨常常找不到人幫忙做事,事後卻又一堆諸葛亮。國民黨不注重培養願意為黨在地方打拼的人,或讓人才留在地方服務,結果搞得在許多地方,尤其是所謂藍營的艱困選區,沒有人願意出來參選。處處懼戰的結果,終於搞到民眾嫌國民黨是「肉腳」,全台過半縣市都成了國民黨弱勢的選區。

以台北市來說,6年前大家都認為台北市是藍軍大本營,然而在柯P的強攻下,國民黨已連敗兩次,2022年就算由黨內金童蔣萬安參選,如民進黨派出當紅的陳時中參選對陣,國民黨未必會再擁有過半的勝選機率,看來台北市也將成為藍營的艱困選區。

再以高雄市為例,2018年高雄被輿論戲稱,民進黨提名「西瓜也會勝選」,沒有人有意願在高雄當砲灰,所以才會有韓國瑜這號人物出線。但韓國瑜當選後,多少人為求官位逢迎拍馬、諂媚奉承,終於造成一大堆人求官未成,拂面而去。這些被韓國瑜得罪的人,也就是他在選總統時,袖手旁觀、酸言酸語,甚至掀自己候選人瘡疤的人。更別說上電視政論節目造謠生事、打韓者,都是國民黨的失意政客,這些都證明是國民黨打敗了自己。

罷免韓國瑜案通過至今,綠營人士基本上還算克制,反而是國民黨內一堆人開始打落水狗。若非許崑源議長往生,讓這一次罷免案增添了悲戚氣氛,還不知道有多少黨內「正義魔人」磨刀霍霍,要向韓國瑜動手動腳了,他們渾然不記得韓曾幫忙打下江山的功勞。更別說面對補選一役,國民黨內有頭有臉的人有誰會出來面對?是批韓不遺餘力的楊秋興?還是高雄大老王金平?

地方首長必須勤政愛民

6年以前,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及台北市一直是藍營人士擔任首長,當地民眾也多偏向泛藍陣營,為什麼國民黨最近兩次市長選舉皆不如意,看看民進黨現任市長的表現即可觀其一二。

民進黨人慣於競爭,升遷重績效,對於得來不易的機遇會珍惜、把握,所以多半很親民又懂得宣傳,擅於製造自己在上一層樓的機率,所以支持群眾能越call越多。國民黨人升遷重關係,對於得來不易的機會不懂得好好把握,只重視奉承與迎合,不親民,習慣把別人踩在腳底下,所以餅越做越小。

希望國民黨不要消失

侯友宜市長出身基層,是經過層層磨練而成長茁壯的地方百里侯,因此他深深明瞭「接底氣、了解民心」,知道做比說重要,這剛好符合民意走向。

倘若國民黨人還看不懂民進黨如何取代國民黨,成為台灣第一大黨,縣市長還不肯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市政縣政,那麼泛藍陣營不僅會越來越小,國民黨甚至有可能成為在教科書上才看得到的歷史政黨。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二, 10 五月 2022

一如所料,在多數媒體偏頗、網軍一面倒、罷韓國家隊集體動員,以及甩不掉的市長任內參選總統的誠信質疑,6月6日韓國瑜以939,090票成為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儘管難堪不捨,但藍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結果,同時更不能懷憂喪志,必須重新打起精神面對8月15日的高雄市長補選。

2020830708

民進黨方面毫無懸念,6月17日徵召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再披戰袍角逐高雄市長;而國民黨雖然有多人表態參選,但幾乎沒有人被看好能與陳其邁一戰,但筆者引用韓國瑜曾說過的:「寧可光明正大輸,不要卑鄙地贏」,呼籲國民黨及藍營要打一場正大光明且有意義的高雄市長補選。

目前已知公開表示參選意願的有:高雄市議員李雅靜、黃紹庭,曾輔選黃俊英的曾尹儷,以及前高雄市民政局長曹桓榮。另據了解,市議員黃柏霖、陳美雅,不分區立委吳怡玎,也在黨中央徵詢之列。

藍營內部有兩派不同主張

對於這次補選的態度,藍營內部有兩派不同的主張,一是如媒體人黃暐翰的建議,認為陳其邁一定能贏,但就算贏也不能讓陳得票超過罷韓的票數,甚至不能超過2018年陳所得到的74萬票。若陳其邁補選,票數居然低於2018的得票數,那就不好看了,接下來兩年多也會做得很辛苦。因此,從這個方向來看,國民黨就不該推人選,讓支持者集體忽視這場補選,在激不起火花的情況下,陳的得票數才可能更低。而國民黨市議員邱于軒也認為,面對補選人選難產,韜光養晦不參戰,也許是讓國民黨重整旗鼓的機會,也是謙卑面對高雄市民的選擇。

而另一種看法,就是國民黨不應該怯戰,即使知道勝選機會不大,也要展現實力。國民黨革實院院長羅智強表示,高雄補選「輸是必然,但要輸得有尊嚴」,國民黨應該打破框架,即便名不見經傳,只要形象不錯、年輕,也應該與陳其邁一戰。朱立倫也呼籲,國民黨絕對不能畏戰、怯戰,要勇敢站出來,就算民眾對國民黨有意見,只要肯努力、肯反省,勇敢向前、接受挑戰,他呼籲在地的優秀從黨同志不要怕,不管是議員、市府團隊,未來市長候選人,一起團結、努力,重新站起來,爭取高雄市民的支持。

國民黨補選勢必一戰

以目前國民黨中央的態度觀察,主戰派似乎較占上風。秘書長李乾龍表示,國民黨已經通過徵召辦法,因此國民黨自己一定會推人,至於人選,會推知名度夠、形象清新、高雄人也認同的人,年紀以40歲為基準,上下10歲,強調只要是有可能贏的人選都好。

從國民黨中央的態度觀察,高雄市長補選勢必一戰,但是否推舉黨籍人士參選也有不同意見,由於民眾黨傾向推舉親民黨市議員吳益政代表「白橘合」,投入補選一役,因此,也有國民黨人士呼籲,共同支持吳益政,以期扳倒聲勢如日中天的陳其邁。但國民黨似乎否決了此一建議,朝向黨獨自提名參選人為目標,且於6月24日公布人選。

對國民黨的兩個建議

筆者樂觀看待國民黨勇於挑戰陳其邁,也期望國民黨能從總統敗選及罷韓的低迷士氣中重新振作,但國民黨在這次補選戰役中,應該是進行一場「有意義」的選戰。

所謂「有意義」,就是人選一定要有未來性,顯示在罷免案之後,藍營沒有放棄對高雄基層的關懷與經營,同時能凝聚藍營的士氣,在補選過程中,找出超越勝敗的意義。為了打這場「有意義」的選戰,筆者給國民黨兩個建議及兩個提醒。

第一個建議,找出年紀輕且有意長期深耕高雄,未來願繼續參選的人選。不論國民黨提名哪一位,應該思考的是提名人選的未來性,希望這位人選能在高雄長期經營,在未來2022年與2024年兩場選戰中,能成為國民黨在高雄市的「帶頭母雞」,且能夠經營10年以上,作為藍營收復高雄的關鍵人選,重建國民黨在高雄人心中的「誠信」與「承諾」。

第二個建議,這個人選應爭取所有在野政黨的認同與支持。這次補選要重現韓國瑜參選時的得票89萬票,幾乎是不可能,但如果能透過適當參選人,取得藍營及其他在野政黨(民眾黨、親民黨與新黨)的認同,以推倒民進黨政權為共同目標,藉由這次補選團結藍營與在野政黨,也可能會是另一種收穫。

對國民黨的兩個提醒

第一個提醒,除了市長補選外,市議會議長補選是凝聚藍營士氣、展現藍營團結更重要的戰場,只能贏不能輸。罷韓案6日通過當晚,高雄市議長許崑源不幸墜樓身亡,高雄議長改選,藍營未必保得住。目前高雄市議會議員人數分別是泛藍營36位,泛綠營29位,總共65席,要選上議長,須得到出席議員過半的選票,如果改選當天全部出席,那就得拿33票。日前國民黨假投票推舉議長參選人中,曾麗燕險勝副議長陸淑美,國民黨必須確保黨內團結,不得「跑票」,否則議長寶座不保,士氣也將崩盤。

第二個提醒,及早規劃培養2022年市長與議員選舉,以及2024年立委選舉人選,推動影子內閣,監督市政,提高競爭人選能見度與知名度。國民黨不僅要為未來市長與立委人選做準備,更要積極培訓年輕人才,接班未來的局處首長,同時向高雄市民展現經營高雄的決心與毅力。

期盼國民黨與藍營在這場明知不可為的選戰中,展現出氣勢與團結,同時也讓高雄市民看到國民黨經營高雄的決心與希望。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週二, 10 五月 2022

民進黨動員天然獨贏得2020大選。新冠肺炎疫情又讓民進黨繼續操控反中意識,但是兩岸情勢卻愈加嚴峻,9月即將屆滿的ECFA能否延續?8月中共東海演習會有什麼發展?親綠的學者范疇說,未來3個月至3年之內台海必將有狀況;國民黨蘇起早在大選前分析的兩岸不利現象,現已有多項實現了。

2020830707

台灣最倚重的川普控制不住新冠疫情,又面臨新的種族衝突,警民對抗,全國抗議遊行蔓延,美國已自顧不瑕。看香港制定港版國安法,美國反應雷聲大雨點小。台海此刻若發生狀況,能期待美國支援嗎?

蔡英文說若中共犯台,台灣能守住第一波,後面就會有國際勢力來救援,這是癡人說夢。台灣幅員這樣小,第一波攻擊後就已成廢墟,哪有第二或第三波?何況中國實力已不同往昔,誰會為台灣出兵一戰?

1995-96台海危機歷史

1995年6月10日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強調中華民國主權與台灣民主化經驗,透過國際媒體傳播,也多次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

在台灣內部欣喜外交突圍之際,中國大陸的反應非常強烈,痛批李登輝的演講是在宣傳「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又認為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是破壞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鼓勵台獨勢力,在打「台灣牌」。

從1995年7月到1996年3月台灣大選結束為止,中國針對台灣舉行了六次軍事演習,其中有兩次飛彈試射。引發自1958年金門炮戰以來,最嚴重的台海危機。美國甚至還調派「獨立號」與「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群前來台灣外海,向中共展示優勢武力。

在中共軍演期間,外島全面戒備。所有官兵外出均得穿防彈衣並戴防彈頭盔,夜間一律穿戰鬥服睡覺,槍不離手,不脫軍鞋,以便隨時戰鬥。

而台灣的金融市場也硝煙密布。外匯市場由平常不及兩億美元的交易量,一下子暴增三到四倍,各銀行美元現鈔供不應求,「中央銀行動用了近70億外匯,無限量供應市場所需美元,堅守27.5的底線,以安定民心。才算穩住這場戰役。」

為了安撫中國,柯林頓1995年8月密函江澤民,首度保證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新三不」,對台灣是一項重擊。柯林頓還安排江澤民1997年10月到美國進行國是訪問,雙方同意逐步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

兩岸實力更加懸殊

兩岸勢力今天更加懸殊,台灣更經不起一戰。中共一年國防預算是台灣的25倍,何況台灣的武器多已落伍。

1990年台灣GDP 1,700億美元,大陸3,879億美元是台灣的2.28倍。2019年台灣GDP 6,279億美元,大陸140,782億美元是台灣的22.42倍。目前大陸GDP每年成長6%-7%,比台灣一年的GDP總值還多,台灣一年僅成長1%-2%。

1993年辜汪會談時台灣外匯存底900億美元,大陸僅400億美元;2019年大陸外匯存底超過31,079億美元,台灣約4,781億美元。

今天大陸在拼經濟「一帶一路」、提升產業結構,大陸高鐵、網購、面板、IC設計量能均已領先全球,目前又積極發展半導體、民航機、航母與潛艦。今天的大陸已如康熙、乾隆盛世。

中國2010年的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貿易總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依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中國2014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1980年中國GDP還不到3,000億美元;到2015年,按市場匯率計算,已達到11兆美元。198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不到400億美元,到2015年,它已經增加100倍,達到4兆美元。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量每周生出一個希臘,每25周生出一個以色列。

在大多數指標上,中國已超過美國。作為船舶、鋼鐵、鋁材、家具、服裝、紡織品、手機和電腦的最大生產國,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業強國。

IMF使用了簡稱為PPP的購買力平價標準,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不僅已超過了美國,而且現在占全球GDP的大約18%,而其在1980年還僅有2%。

中國軍事實力急起直追

大陸現在的國防預算,按市場匯率計算已達1,460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則達3,14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是俄羅斯的兩倍。

2015年蘭德公司開始一項名為「美中軍事記分卡」的研究,到2017年,在常規能力9個領域中的6個,中國具有「優勢」或「近似平手」,其中包括(1)發動對空軍基地或地面目標的攻擊;(2)獲得空中優勢;(3)防止對手使用太空基地武器等。

在未來5到15年內,「亞洲將看到美國的前線主導地位在一步步地消退」。中國的軍事進步與經濟發展一樣,正在迅速削弱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

台灣應有圖存的智慧

希望朝野都能認識到「中國實力日漸擴大成為世界第二大綜合國力的國家。對國際現狀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特別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一中原則」,一中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論」及「一邊一國」在國際上是行不通的。

無論從民族意識與戰略地位來看,中國大陸都不容許台灣獨立,台灣也越來越沒有與中國抗衡的實力。民進黨長期推動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被洗腦長大的年輕人只會在島內狂呼台灣國,在國際上根本走不出去。

世界上有兩個位居強權近鄰的小國,芬蘭與古巴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芬蘭位處俄國西邊,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勢力結盟,保持與俄國的友好關係,且與國際各勢力(北約、俄國、東西歐)維持等距關係,發展科技(Nokia)、教育及社會福利,被公認是一個幸福的社會。古巴位於美國南邊,卻曾結合蘇聯箝制美國,結果蘇聯先行抽腿,古巴被美國結合中南美國家杯葛與孤立,以致長期經濟貧弱不振。台灣若妄想結合美日,抗衡中國,必將步入古巴的後塵。

(作者係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週二, 10 五月 2022

6月9日上午,美海軍波音C-40A運輸機借道台灣領空飛向南海,中共多架蘇愷30戰機隨即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這是美國首次揭開借道台灣西部領空,經南海到泰國的模式。這對台灣而言,是福?是禍?

2020830706

這對台灣是福是禍,藍綠解讀不一。有人認為美國這次飛的只是不具戰力的運輸機,何況以往均借道台灣東部太平洋,這次因我台東外海正在實施軍演,才向我專案提出申請西部航線,但事實是如此嗎?

美台共同測試大陸的底線

顯然不是,美軍礙於軍演改航道根本是托詞,美軍如真要經台東外海,軍演大可暫停對空射擊幾分鐘,國軍難道敢不同意?何況美國軍機亦可經台灣海峽國際水域航道經南海到泰國,這兩條現成航線可擇其一。從此角度審視,美軍這次是項莊舞劍,意在中國大陸,而美台套招主要是以切香腸的方式,測試大陸的底線。

從今年1月到6月,美國在台海不停出動戰機及軍艦巡航,大陸亦相對出動戰機、航母繞台,兩岸因蔡英文的「一面倒」向美傾斜,關係也外弛內張,戰爭隨時可能引爆。

蔡英文5.20就職,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不僅送上賀詞、直呼總統,並售台mk48重型魚雷,民進黨譽之為「美國賀禮」。看到「禮」字,國人以為是免費,結果是高於市價兩倍出售,美國是一面黑心賺台灣人的納稅錢,作為報答蔡英文的「一面倒」;一面利用台灣阻攔大陸想要實現的和平統一。至於民進黨方面,是否有藉機撈國際軍火買賣慣例的10%回扣,未見其在買賣交易過程中談及和交代。也因此,蔡英文政府主動出面說明,這次買賣為何比過往購買的同級產品及國際市場的價格高。

台灣無視國際現實一面倒

今日世界誰是老大,爭論不已,幾乎已成為近年來全球的顯學。唯有蔡英文仍看好美國,盯緊川普,刻意忽略美國不停退出各種國際合作組織,以及簽訂的協議,例如《中導條約》及《巴黎氣候協定》,代表美國似乎快要坐不住世界老大的位子!尤其,在揚言不再捐資世界衛生組織(WHO)後,又叫板中國大陸捐得不如美國多,習近平公開答應兩年內要捐20億美元,川普只好灰頭土臉揚言要退出WHO,另立門戶,但這點子普遍不被看好,也讓人看破老大真的要換人做做看了。

二次大戰後,美國當上世界老大70多年後,中美兩國在WHO的表現,讓世界各國不再一面倒地押寶在美國身上,只有台灣是「五眼聯盟」外,唯一還在美國身邊團團轉的小跟班,令人覺得「台獨」二字還真能蒙蔽人的智商,讓民進黨當局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民進黨政府使盡吃奶的力氣,機關算盡地想一舉打破三年來不能出席世衛年度大會(WHA)的悶氣,並意圖順勢炒熱WHO話題,手法包括跟美國老大一個鼻孔出氣與大陸作對,批WHO總幹事譚德塞,事先將吃緊的口罩節省下來,大氣說「Taiwan can help」,贈送美國、歐盟等大國,雖也獲得了這些國家的聲援,最後仍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連視訊會議都被拒於門外,蔡英文只得回頭哀怨地看著川普這個「洋貨陳世美」。

台灣押錯寶,能怪誰?

南宋政評家呂祖謙在《東萊博議》書中的〈鄭忽辭婚〉篇中說:「為國者當使人依己,不當使己依人,己不自立而依人以為重,未有不窮者也!所依者不能常盛,有時而衰;不能長存,有時而亡,一旦驟失所依,將何以恃乎?」意思是指治國者應讓他國恃我,我不恃人,因被恃者不會常盛、長存,一旦驟失所依,將恃誰?

民進黨政府這次所依靠的美國,口惠而實不至,並未連署提案,使台灣希望之所寄,驟失所依,恃乎而窮,想必蔡英文失望至極,啞巴吃黃蓮,有苦還不敢說。〈鄭忽辭婚〉篇,舉「魏孝武脅於高歡,所恃者宇文泰耳」實例,述及魏孝武帝在高歡的威脅下,奔至長安恃宇文泰,對抗高歡,但五個月後,孝武反被其所恃的宇文泰殺害。

呂祖謙評論這段「孝武之禍」,「不在於所謂之高歡,乃在於所依之宇文泰,禍實生於所依也!」,「外物之變,不可勝窮,恃外以為安者,其患豈一端耶?」今天台灣無法參加WHA,實犯了「不當使己依人」,押錯寶在川普一人身上,以為安者。當川普成了宇文泰,台灣如何加入視訊會議?如此,押一端,患豈一端耶?

綜言之,台灣無法出席WHA,原因不在於大陸打壓,而在所依之美國川普。美國不會常盛、長存已見端倪;相反的,可以預估,大陸則已經走在往登峰造極的路上。為了台灣前途及人民福祉,民進黨政府難道不需要重新思考嗎?

(作者係前聯勤留守署政戰部主任)

週二, 10 五月 2022

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大陸「全國兩會」(政協、人大)第十三屆三次會議,延至5月21與22日分別在北京召開。2019年兩會的重點在於凸出「習五點」,而今年兩會重點由單一趨向多元。兩會的決議將影響兩岸三地的態勢與未來,值得關注。

2020830705

今年兩會重點多元化

其一是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大陸剛告一個段落,但卻蔓延全世界至今未止,大陸經濟發展受損自不待言,美國疫情更居世界第一,此讓兩會必須面對國內經濟復甦,以及美國藉追究病毒擴散責任炒作「以疫反中」而有所因應。

其二是去年香港「反送中」演變/異化成以顛覆國家主權、影響國家安全、撕裂香港社會的「反中」與「港獨」暴亂,北京反思之餘要藉兩會尤其是人大,對「香港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其三是蔡英文藉香港「反送中」挑起台灣反中情結連任後,民進黨內眾聲喧嘩,拋出「制憲公投」、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刪除「國家統一前」等提議,顯示民進黨內對「維持(台灣/兩岸)現狀」不再滿意。蔡英文5.20演說提到要在第二任內啟動「政府體制改造」。

蔡英文是「兩國論」的起草者,她的修憲意圖絕不只是將投票年齡下降到18歲如此簡單,而會涉及變更領土、主權與國號問題,這意味著台灣將進一步走向「法理台獨」,此讓兩會將「反獨促統」提上議程。

政協「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5月21日,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做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政協六大任務,其中第三項有關做好「大團結」與「大聯合」工作,涉及港澳和台灣部分。

汪洋強調:「要緊緊圍繞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強化港澳委員政治責任使命擔當,完善特別行政區相關制度機制。要深化同台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交流交往。」這說明北京不僅堅持港澳繼續實踐「一國兩制」,而且會為「兩制台灣方案」做出進一步努力。

5月24日,汪洋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團審議,他強調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及「九二共識」。此表示大陸對兩岸關係的解凍溫度基點沒有改變。至於緊抓「一國兩制」這句話,即使民進黨當局反對「一國兩制」,汪洋認為充其量讓民、共兩黨間的「正常化」停擺,但政協將與台灣島內的相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和各界有民族意識並贊同統一的人士繼續交流與交往,以「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由此可見,「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已被汪洋以政協主席的身分化為實踐。

人大「政府工作報告」

一、經濟發展受到疫情影響

由於疫情嚴重影響大陸經濟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2020年中國將不設GDP增長目標,這是大陸自新中國建政以來首次未標明具體經濟成長目標的「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解釋原因如下:「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大陸多年來經常保持低赤字率,這次宣布赤字率擴大至3.6%,突破「赤字率不破三」的紀錄,說明大陸經濟受新冠疫情影響確實陷入難關。  

為了振興經濟,李克強說將注資二兆元人民幣度過難關。在不斷強調「六穩」、「六保」和擴大內需,而又不設置經濟增長目標的邏輯下,從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與經濟體量來看,這一場新冠災疫拖不垮大陸的,只要北京做好宏觀調控底線思維、建構風險管理新思路,大陸經濟發展應該很快就可以恢復原來的速率。

至於是否會因此影響改革開放,或走回計畫經濟的老路,習近平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說,「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對後新冠中國經濟發展給予了答案。

二、「九二共識」仍是定海神針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未提「九二共識」、「和平」、「一個中國」,只提「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行徑,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反對台獨、促進統一」。李的提法,有人認為是北京隨著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識」後,也不要「九二共識」了。這是錯誤的解讀。

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在大會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可見一中原則/框架下的「九二共識」,仍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李克強之所以不提,是因那已包涵在「對台工作大政方針」中了。

5.20後蔡英文持續否定「九二共識」,在野的國民黨拋出「九二共識」過時論的說法,二黨都忽視了「九二共識」對恢復/維持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而兩岸對話之門也就無從開啟。

三、反獨促統是最重要方針

此外,大陸歷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涉台部分,都會出現「和平統一」或「和平發展」,今年則未提「和平」二字,而只有「統一」,這表示,對北京而言,兩岸「統一」是應然,也是必然的「無上命令」,「和平」或「非和平」只是價值目標的選擇,任何因素與力量都無法阻擋中共實踐國家統一的決心與意志。習近平出席人大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團會議時就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全面加強練兵備戰」。

毫無疑問,「反獨促統」是北京當前對台工作的最重要方針,但「反」的方式與「統」的途徑,似乎有所調整。

人大將制定「港版國安法」

今年人大議程最為突出的是,排在第五項的「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

香港基本法第23條規定,香港特區政府要制定香港的國安法。然而在各種內外政治因素杯葛/反對下,該立法始終未能完成,這也為香港帶來持續性的社會騷亂與不穩。

一、「反送中」迫使北京出手   

去年香港「反送中」暴亂持續近半年,北京為「止暴制亂」,開始認真思考「香港問題」。全國人大對此問題在前述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反中亂港勢力公然鼓吹港獨、自決、公投等主張,從事破壞國家統一、分裂國家的活動」、「近年外國和境外勢力干預香港事務,通過立法、行政、非政府組織等多種方式插手和搗亂,與香港反中亂港勢力勾結合流,利用香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由此可見,「反送中」催化/迫使北京直接出手,由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香港基本法,結合香港特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國安法,列入基本法第23條附件三,然後由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實施。

國家安全的維護/防範,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應有,也必須有的。「港版國安法」的出爐,是因香港基本法第23條被香港內外反對勢力持續杯葛,中央不得不繞過香港立法會,直接由人大提案通過。

二、立法是為完善「一國兩制」

自從香港回歸以來,一直有一小批香港極端分子和境外反華勢力,對中國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北京早就注意到這些問題,去年中共四中全會對此有所考量、決定及選擇。考量的是包括香港市民的反應、國際輿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問題;決定的是必須止暴制亂,徹底解決香港問題;選擇的是要採政治法律來解決。

今年人大召開,問題更加明朗化。為了撥亂反正,人大審議通過「港版國安法」,此決定與選擇不容任何人和勢力批評或反對。誠如李克強在會後指出,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完全是為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為了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港版國安法」通過,香港的反對派、台灣的民進黨當局、美國的川普政府、英國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等,皆以破壞「一國兩制」、毀棄香港「自由民主人權」之名,群起抨擊。川普以「香港已無法高度自治」擬對香港取消「貿易特別待遇」,甚至揚言斷絕美中關係。蔡英文斥北京此舉違反鄧小平的「五十年不變、港人治港」承諾,甚至以停止適用《港澳條例》要脅改變台港關係。但一切的抨擊、威脅,都阻止不了北京「止暴制亂」的決心與意志。

「港版國安法」出爐或許會讓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也可能影響兩岸三地關係深一層的質變。但「香港問題」的始作俑者應當捫心自問:「港版國安法」由北京直接推出,熟令致之?立法後,香港或許會有極少數人受到影響,但香港的國際地位與自由民主絕不會受到影響。

(作者係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週二, 10 五月 2022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最近出書《事發之屋: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指出,在川普總統的眼中,台灣不過是一支簽字筆的筆尖,而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辦公桌是中國!波頓說,「美國對盟友的承諾與義務不過如此」,而在川普眼裡的台灣,其分量也就不過如此。

2020830704

這真是既傳神、又殘酷且令人無奈的譬喻。對於奉行「美國第一」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台灣不僅要當「美國最忠實的朋友」,而且早已將兩岸關係的前途孤注一擲了,也就是完全寄託在美國的善念和憐憫之上,至於美國是否會在關鍵時刻背信忘義、放棄台灣,則根本毫不在意。

但是,現在終於聽到波頓的肺腑之言,到底該驚訝、質疑,還是甘願做縮頭烏龜、繼續隱忍下去呢?

很顯然的,民進黨眼中的唯一選擇就是親美、崇美、唯美獨尊!儘管在情感上,許多民進黨人更喜歡日本,也更親近日本文化,甚至還以曾被日本殖民統治過為榮;但是他們深知,日本的實力遠遠不及中國大陸,也絕不可能幫台獨打這一仗,所以他們只能選擇美國。即使被美國犧牲,也在所不惜!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美國的投資很大,從政治獻金到軍火買賣,乃至智庫捐款、房地產投資、銀行鉅額存款,甚至於全家人早已移民,變成美國人了。既然身家性命都與美國息息相關,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因此,除了美國,根本別無選擇。

基於此,目前藍綠政治人物最喜歡講的口號「台灣優先」,依筆者看,必須加一前引句,那就是「美國第一前提下的台灣優先」。即使川普瞧不起台灣,即使美國政客完全不把對台承諾當成一回事,他們也只能默默接受。美國將台灣看成無足輕重的雞肋,隨時可以棄之,正是基於「美國第一」的國家利益!

因此,「美國第一前提下的台灣優先」當然包括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犧牲台灣的安全與福祉。這一選項,也成為「美國第一」原則的一部分。這是所有投票支持蔡英文的人,不能忘記的「唯美獨尊」!

 (作者係金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週一, 09 五月 2022

6月初,大陸涉台智庫廈門大學台研院成立「兩岸融合發展與國家統一政策模擬實驗室」,與此同時國民黨以「和平、民主、雙贏、主權」為基調,推出兩岸新論述。將上海台研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和廈大台研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日前撰寫的文章一併觀察,可知大陸已經由智庫著手,積極推進「兩制台灣方案」和「兩岸融合發展」,由坐而言開始起而行。

2020830703

據報導,廈大這一實驗室旨在「面向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戰略需求」,在研究與教學方面圍繞「國家統一」形勢分析與預測、「國家統一」情境仿真模擬、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模擬分析、「國家統一」政策及「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模擬分析。

此實驗室有三項特點

筆者認為,此「實驗室」有以下幾項特點,值得思索。

其一是我陸委會立即表示,廈大所稱「一國兩制」統一情境等研究,即在落實中共對台工作目標,更可能藉與我方舉辦研討會或相關活動,營造兩岸統一氛圍,以分化台灣社會。陸委會明白地說,希望學者和智庫不要與之交流或合辦活動。

其二是該機構的負責學者陳先才,在台灣媒體開有專欄。陳先才曾來台長期蹲點調研。筆者曾採訪過他,當時他是政大國關中心的訪問學者。

其三是既謂「實驗」,即表示有所行動,會有實驗欲達到的目標,也會有其後相應的糾錯和調整修正,換言之,如果兩岸融合發展已經動用到人工智慧或大數據等科技,那麼可以推估,這一切的投入,不止是學術教學性質,更可能是政策「平台」和政策「模擬」的準備或實施。

陸委會拒絕互動未必正確

對此筆者認為,吾人應可思考的是,如陳先才這類對台有長年觀察,甚至在台媒闢有專欄的涉台學者,所主持的機構,陸委會拒絕互動,是明智的決定嗎?如果將台灣的民意或論述主張,藉由這樣的「平台」,促使北京更能掌握,對吾人豈不更有利?

其次,與這樣的機構交流,是否就可達到「營造兩岸統一氛圍」的效果?「統一氛圍」又究竟所指為何?

陸委會還說,政府支持不設前提、健康的兩岸交流;但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前提」嗎?

中共以統一為目標,「加大統戰力度」是必然的,台灣人民不能接受的或許是統戰所欲達成的目標,而「統戰力度」則是台灣當局和人民必須思索和應對的考題。照陸委會的說法,那還不如直接宣布,回到蔣經國時代「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來得乾脆俐落?

國民黨兩岸論述了無新意

據已揭露的訊息,國民黨將以「堅持主權」、「維護台海安全和平」、「堅守民主價值」、「創造兩岸雙贏」作為新的兩岸論述主軸,嚴格說,這四項都是值得悍衛的核心利益,但問題在於說了等於沒說。

筆者認為,國民黨兩岸新論述,必須是兩岸都能夠接受,或願意相向而行的。對內,應該是國民黨人在因應任何兩岸問題,接觸大陸有關人員時,堅持主張的立場;對外,要能號召最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支持,甚至能因此主張而爭取到最大的政黨利益(執政權);站穩腳跟,再以此與北京周旋。如果高喊口號,重彈老調,或以空洞的文字,遮掩日趨涉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等於沒有探觸到問題的實底,虛晃一招。

更具體地說,國民黨一旦推出「新」的兩岸論述,外界必然會檢視新在哪裡,與舊的有何不同,並且要能由此論述,設計出可行的、因應新環境的兩岸互動型態。在這方面,大陸已明擺著要採取行動促進「融合」,民進黨也清楚顯露不惜互不往來,那麼,國民黨的論述,要如何反映下一階段、立足台灣放眼大陸的立場?

「九二共識」之所以能支撐兩岸關係相當歲月,是在一段時間內兩岸當局交互作用後的結晶,現在之所以要改(革),正是因為內外環境都變了,所以新的論述既沒有時間鋪墊,又必須符合台灣民意、迎向大陸人心,本身就幾乎是一項不可能任務。務實而言,這套論述至少要能應對啟動「融合」、推出「兩制台灣方案」中的對岸官民期待,相應建構起國民黨人涉及兩岸的一切言行準則才是。

兩岸事得務實來看

唐永紅文章主要討論國民黨調整「九二共識」的利弊得失,倪永杰文則更進一步點出「談起來」的積極性;甚至指明台灣民眾黨白色力量是「民主協商」的「優選對象」。有趣的是,民眾黨立即發表聲明拒斥這種想法。

倪文說「根據島內各方對於兩岸民主協商的態度,採取『先近後遠』即『先統派後藍營後綠營』」,「最後達成不分藍綠、不分黨派,都能參與到兩岸民主協商進程中來」。坦白說,這種想法或許太過樂觀了。

台灣人極為關心香港問題何時及如何解決,過去與共產黨交往互動的國民黨目前積弱不振,當權的民進黨又緊緊跟著美國,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客觀形勢。「實驗」固然需要,但兩岸事得務實來看。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