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一, 29 八月 2022

俄烏戰爭中,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遭兩枚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震驚全球。其實,反艦飛彈常以極低高度貼海飛行,造成目標船艦雷達偵測困難,而錯失攔截的機會。過去,相關戰爭中也曾發生船艦遭反艦飛彈擊沉或擊傷,如英國海軍雪菲爾號和美國海軍史塔克號等,這也凸顯了近迫防禦武器系統(CIWS)的重要性。限於篇幅,本文僅介紹俄製產品。

20220301584051

AK-630近防砲

AK-630配備1門6管30公厘口徑旋轉機砲,射速3000發/分鐘,有效射程2.5公里。AK-630由船艦雷達導引,主要對付海面上的目標,而非空中或低飛的目標。先前,俄軍船艦在波斯灣執行護航任務時,常以步槍、重機槍、AK-630等對付海面上的索馬利亞海盜船隻。AK-630另有AK-630-2衍生型,採用2門6管30公厘口徑旋轉機砲,火力加倍。

20220301584053

不過,莫斯科號上僅配備AK-630,並未配備更先進的近迫防禦武器系統,這也是該艦遭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的主因。目前,俄國海軍的新造船艦,均已換裝Kashtan-M。

Kashtan-M武器系統

Kashtan-M彈砲合一系統(北約代號CADS-N-1),專門對付次音速反艦飛彈和巡弋飛彈。Kashtan-M配備射控照明雷達、2門6管30公厘口徑旋轉機砲、8枚9M311K巢鼬短程防空飛彈等武裝。巢鼬為二階段(二節式)彈體,全長2公尺、彈徑15公分、全重30公斤、高爆破片彈頭重8公斤、固態燃料推進、有效射程1.5~8公里。巢鼬由指令(訊號)導引、半主動雷達導引或紅外線(IR)追熱導引,可同時追蹤多個目標。

Kashtan-M可有效攔截數十公尺至數公里外的海面飛行目標,或其他低空飛行目標。Kashtan-M可獨立作業,也可配合船艦雷達提供資料鏈作業。若和其他各國的機砲、飛彈系統相較,Kashtan-M防禦效能更為強大。(請參考附表)

20220301584054

Palash Palam武器系統

Palash Palam彈砲合一系統,沿用Kashtan-M的武裝配備,但射控照明雷達改為紅外線(IR)偵測搜索的光電球裝置,以因應雷達截面積(RCS)微小的匿蹤目標。近來,由於挪威海軍打擊飛彈(NSM)和美國AGM-158C聯合空對面遙攻飛彈等產品,均屬匿蹤外型設計,可有效反制雷達偵測。因此,Palash Palam改用光電球裝置,可大幅提升對匿蹤飛彈的偵測性能,進而有效攔截。

20220301584052

Pantsir ME武器系統

2017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S)上,俄國展出Pantsir ME彈砲合一系統。Pantsir ME換裝相陣雷達模組和紅外線(IR)偵測搜索裝置,可大幅提升對所有空中目標的偵測效果,進而有效攔截。

金剛石(Almaz)設計局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什利亞赫滕科(Alexander Shlyakhtenko)向塔斯社(TASS)表示,2018年開始進行地面測試,再來進行船艦測試。未來,Pantsir ME將取代Kashtan-M,為最新服役的產品。

TOR-M1/M2砲塔模組

TOR-M1配備垂射系統(VLS)和雷達系統,具備多目標接戰性能。TOR-M1砲塔後方C波段搜索雷達的最大搜索距離25公里,而砲塔前方K波段相陣雷達的最大追蹤距離也是25公里,可同時追蹤48個目標,鎖定10個目標。對於低空戰機、攻擊機、巡弋飛彈、空對地飛彈或聯合直攻彈藥(JDAM)等,均能有效攔截。TOR-M2的C波段搜索雷達由網狀改為平板型,並更新座艙內的雷達顯示器。

TOR-M1的垂射系統(VLS)是放在砲塔頂部中央,由於下方砲塔環可容納發射箱的長度,砲塔可以360度旋轉,方便前端的相陣雷達作業。TOR-M1可導引2枚飛彈攻擊1~2個空中目標,垂直發射系統以2個發射箱單元為主,各裝填4枚短程9M330型(北約代號SA-15 Gauntlet護手)飛彈,以乾燥空氣密封裝填。

9M330型飛彈採用冷發射(先彈出再點火)來縮短發射時間,以應付飽和攻擊。最大射程12公里,最大射高8公里、最大航速2.8馬赫,最大機動超過30G。9M330型採用主動雷達導引,高爆破片彈頭可以接近引爆摧毀目標,可擊落飛行速度在700公尺/秒以下、機動性10G的目標,單發命中率在70%以上。而後續9M331型改用主動雷達導引或紅外線(IR)導引,彈頭加重,攔截性能更佳。

俄烏戰爭時,俄羅斯巡邏艦直升機甲板放置TOR-M2砲塔模組,以強化防空性能。TOR-M2砲塔模組已配備雷達導引、射控系統和防空飛彈,可獨立作業,並不需要船艦雷達提供資料。因此,成為另類的近迫防禦武器系統。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一, 29 八月 2022

新冠疫情發展迄今已32個月,病毒不斷變異至現在的Omicron型,傳染性快,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有流感化的趨勢。全球累計有5.9億人染疫,643萬人死亡,死亡率1.09%。其中以美國居首,9,000萬人染疫,105萬人死亡。台灣今年5月開始的這波疫情傷亡慘重,累計有超過500萬人感染,超過9,600人死亡,死亡率0.19%,成效極差。

20220301584049

美國CDC更新防疫指引

8月12日,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更新防疫指引,由於目前新冠疫情與大流行時相比,重症、住院及死亡的風險下降許多,建議全面取消隔離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只須注意新冠病毒所引發的重症即可。專家認為「已不需要再讓疫情嚴重干擾日常生活」。除了療養院、監獄與遊民收容所等高風險場所外,包括校園等地都不建議再密集檢測找出無症狀的感染者。對從未接種新冠疫苗者,如果與病毒患者接觸過,無需居家隔離,建議改為佩戴口罩10天,並且在第5天接受檢測即可。

美國雖然看起來已恢復正常生活,但外國人入境美國,仍需準備疫苗接種文件,證明已接種兩劑WHO認可的6種疫苗,不包括台灣國產高端疫苗,才能順利入境美國。

天花病毒再現人世

2022年5月中旬,歐美國家爆發猴痘疫情,在英國已形成人傳人的社區感染。

猴痘最早是195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一個製造小兒麻痺疫苗的實驗室裡被發現的,它和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因此使用對天花的免疫也可以用於猴痘免疫。預防猴痘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與帶病的動物接觸。

天花病毒早於1980年從人類絕跡,那猴痘病毒又是從何而來?詭異的是,美國訂購了1.9億美元的疫苗以應對猴痘。2021年3月,美國FDA突然宣布,批准一批治療天花的片劑和口服液劑。研發該藥物所需的天花病毒又從何而來?同年11月,微軟的比爾蓋茲就提及天花病毒將在十個機場散播,他如何未卜先知想到此議題?11月16日,美國默克實驗室內被發現私藏有15個小瓶的天花病毒。11月20日,美國給駐亞太的美軍部隊分配天花藥物。美國怎麼會預期到天花即將大爆發,難道它是始作俑者?

更詭異的是2022年1月21日,一輛裝有100隻實驗猴子的卡車在美國賓州發生事故,其中有4隻逃脫,該些猴子來自西非模里西斯。隨後,G7峰會中要求做天花病毒演練。這些都顯示,美國預期猴痘或天花即將登場。

20220301584050

猴痘疫情全球大爆發

從柯林頓政府到小布希政府,美國一直在研究、實驗生化武器,它在海外有336個生物實驗室。俄烏戰爭爆發後,亞述鋼鐵廠的生物實驗室為俄軍所獲,發現新冠病毒、猴痘病毒都是美國研發的生物戰劑。

3月10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消息,美國在烏克蘭建立和資助的生物實驗室,對蝙蝠冠狀病毒樣本開展過實驗。俄國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稱,五角大樓資助烏克蘭進行生物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秘密傳播致命病原體的機制,旨在通過在烏俄及其他鄰國間的野生遷徙鳥類傳播病原體。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表示,俄羅斯不排除在《禁止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約》框架內,針對美國在烏克蘭所進行的生物研究啟動磋商機制。

此次猴痘疫情爆發如洪水四洩。截至8月5日,已有87國通報有猴痘個案,總病例突破26,000例,WHO宣布猴痘已列國際公衛緊急事件,美國是全球患者最多的國家,高達7,100人,因此也發佈了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6月24日,台灣出現首位境外移入者,7、8月又各有一位境外移入。專家指出,目前全球累計有81例兒童感染者,代表猴痘感染途徑並非只有性行為,恐怕有更多可能性。

北韓完全控制了疫情

中國對Omicron BA.2亞型病毒採取了嚴格的封控措施及清零政策,在指定地點集中隔離;而北韓施行的嚴格封控措施是全員居家隔離。8月11日,金正恩宣布北韓徹底消滅新冠病毒,並且取得防疫戰的勝利。當天起,北韓將「最緊急防疫體系」降級為「正常防疫體系」。金與正表示,確診期間,金正恩一度高燒病重。她將北韓疫情歸咎於南韓的傳單散播了病毒。朝中社表示,三個月內,北韓有477萬多發燒患者治癒,死亡74人,致死率為0.0016%。目前已無發燒病人,全國限制令全部解除,無須戴口罩,並有圖片顯示民眾參與水上樂園活動未戴口罩。

台灣防疫成績特別差

反觀台灣相同的狀況,今年4月底疫情大爆發,5月27日達高峰,每日新增患者9.5萬人,然迄今三個月後,每日新增患者仍高達2萬人左右,死亡人數超過9,600人,死亡率0.19%。

美亞各國現均面臨Omicron BA.5的侵襲,最近7天的新增確診數,日本為20萬,韓國12萬,美國11萬,土耳其為6萬,台灣9、10月將面臨新一波的BA.5侵襲,此次疫情不容小覷。

不論是醫療條件或疫苗施打覆蓋率,台灣都比北韓好,然防疫成效卻如此差。只能說陳時中防疫無心又無能,他怎麼還有臉選台北市長?

(作者係醫學院退休教授)

週一, 29 八月 2022

8月上旬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迄今餘波盪漾。中國大陸認為該行嚴重違反了一中原則及侵犯主權,因此劃定台灣周邊海域6個地區,對台進行軍事演習,而該6個地區皆為台灣維持對外往來,特別是煤、原油與天然氣等能源輸入的重要航道及港口,能源安全議題再度成為各界關心的焦點。

20220301584047

此次中國大陸對台進行軍演,讓過去以來推動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包括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燃氣50%、燃煤30%目標,所呈現出來的脆弱性或風險性暴露無遺。其實,在此之前,不論是歷年「全國工業總會」所公布的產業白皮書,或是近年「在台美國商會」所發表的白皮書無不指出,他們對台灣現行的能源政策,尤其是電力的供給安全極為擔憂。

淨零排放為全球追求目標

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高峰會議(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同時,全球接近50國承諾,2050年將達成「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的目標,建議必須將核子發電納入其能源政策的一環。

依筆者看,不論是贊成核電持續運轉以避免陷入缺電危機,並達到減少排碳降低空污的論述,或反對核電持續運轉,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加速落實「非核家園」的訴求,皆言之有道、論之有理;卻忽略了將核心聚焦於台灣如何在既有的環境及條件下,找到最合適的能源配比,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台灣受到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等先天條件的限制,勢必影響能源政策轉型發展的空間。政府為了落實「非核」政策轉型,將能源配比完全集中於再生能源、燃氣、燃煤發電,完全忽略了在推動發展這些項目的過程中,除了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外,更應重視其所涉及的土地、運輸、儲存、天候、海象等環境因素的風險。

20220301584048

先天限制難以落實非核

先從太陽發電來說,由於台灣幅員狹小、土地不多,根本難以提供較大型面積的冗餘空間作為太陽能的發電場域;尤其在夜晚、陰天或陽光輻射不足下,根本無法進行發電,更加降低其使用效率。從各國經驗顯示,一般不太可能完全利用太陽能作為基載發電;此外,使用如此之大面積電板,如果未來其後續回收廢棄器材無法妥善處理,反將造成更嚴重的環保問題。

再就風力發電而言,台灣發展「陸域」風力發電以來,除了涉及低頻噪音問題之外,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在一年中可以透過風力發電的天候低於120天,其容量比率僅有30%。雖目前政府利用全球主要「離岸」風電廠商來台投資的機會,促進技術生根發展離岸風電政策,在一年中透過風力發電的天候或許可以高於120天,但估計其容量比率僅有40%左右。亦即不論陸域,或離岸海域推動風力發電,仍需要克服噪音及天候限制。

再者,天然氣(LNG)發電方面,台灣缺乏自產天然氣,必須透過進口,經由接收站供應,不論是進口所存在的國際因素,或是在興建LNG接收站時不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都會提高電廠投資的風險。例如:台塑公司曾經規劃在麥寮南邊公用碼頭設置LNG接收站,由於與碼頭原始核准的用途不同,造成擱置;台灣中油公司已通過環評審查在大潭興建LNG接收站,但受到環保人士的不斷抗議,被迫研擬替代方案,導致興建進度延宕。

此外,燃煤發電方面,目前燃煤電廠已達到超臨界機組的地步,其技術進步頗快,卻無法否認,燃煤發電所形成的增加空污,是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雖燃煤發電具有供應穩定、價格低廉的優勢,但若比較燃煤發電與燃氣發電的排碳,一噸燃氣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一噸燃煤發電的約60%,以溫室氣體減量排放的立場加以評估,顯示燃煤的排碳相對較高,與全球正在推動的「淨零排放」目標背道而馳。

採最適配比降低能源風險

回顧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在衝擊全球經濟的同時,許多先進國家依據其所具有的環境條件,開始調整能源結構,除提高既有水力、燃煤、核能等能源發電效率外,也透過最合適的能源配比規劃積極發展,包括:天然氣、太陽能、風力、地熱、潮汐等多元能源發電,以降低能源的風險。另一方面,從此次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衝擊中可發現,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考量下,先進國家並未排除核能作為基載發電。

很顯然地,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發電取代核能發電,其實存在著先天的困難,加上進口燃氣發電,更極易受到地緣因素、戰爭等國際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能源政策的選擇上,與其淪為民粹盲目追求「非核」的夢幻願景,不如務實地評估在既有的環境條件下,借鏡先進國家的經驗,重新規劃包括燃煤、核能等發電在內的最適合能源配比,採取循序漸進的發展,以建立能源安全,也能確保經濟持續成長。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一, 29 八月 2022

2022年第二季開始的全球貨幣緊縮政策競賽,已從美國發起,影響了所有OECD成員國金融貨幣政策與策略抉擇,歐盟國家已自第三季跟進緊縮,日本成為OECD國家中唯一持續低利率國家。今年這回合全球貨幣緊縮競賽潮湧,表示全世界將再也沒有便宜錢可用了。

20220301584045

便宜錢始於日本量寬政策

便宜錢會在全球金融市場氾濫成災,始於1990年代末的日本量寬政策。

全球首開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對付通縮的,正是2000年代初的日本銀行(央行),而自2012年底開始實施的《安倍經濟學》,實質上也就是量化寬鬆政策的領頭雁;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針對2008年開始的世界金融海嘯危機,正式追隨日本央行,也採行量化寬鬆手段應付金融缺口危機,在實施三次後,於2014年10月結束。聯邦基金利率則自2008年12月16日起,一直維持在0.25%,2012年11月起,Fed開始了第三輪量化寬鬆。

2012年11月起,英國也以量化寬鬆政策來減低金融危機衝擊;2015年1月22日,歐元區決定由歐洲央行在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間,實施歐洲版量化寬鬆政策,2015年12月4日再將QE延長至2017年3月,並調降基本利率,從負0.2%下調至負0.3%,將量化寬鬆期限延長至少半年,每個月維持購入債券600億歐元不變,總規模擴大至1.5兆歐元。

便宜錢迸發通膨是必然的

從2000到2021年的20多年間,在美國獨創「現代貨幣理論(MMT)」的聲援下,世界五大央行相繼多回合採取QE貨幣量化寬鬆行動,早已讓先進國家社會到處可見「錢潮淹腳目」,更因為基本利率從1981年的20%,一路下跌到零利率,甚至降到負利率,益發讓早已淹腳目的錢潮,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便宜錢」,到處氾濫成災。而美國總統川普及拜登二人同氣採「金融大印鈔猛救市」,疊加「財政大撒幣狂紓困」,又大方釋放了6兆美元,讓原已氾濫成災的「便宜錢」更加難以收拾。

2020年Covid-19疫災爆發後,全球流動性和信用緊接著QE大幅擴張,主要源頭還是來自美國政府的印鈔救市,以及直接刺激紓困的財政擴張,在此過程中,Fed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保證,而大規模撒幣紓困的財政刺激,在保護美國國民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同時,也帶來了流動性和儲蓄過剩。因此,2022年第二季起,美國採取激進緊縮,也就成了勢所必然的政策。

便宜錢快速消失關鍵因素

倘若採用世界主要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的現況,作為衡量全球流動性的關鍵指標,則此指標自2022年7月以來已出現年率轉負的趨勢;多數國際測算認為,年率轉負趨勢將繼續向下,此次下行轉折點恐怕得到2023年2月才會出現。

除了全球流動性關鍵指標出現年率轉負之外,另有幾個可能會對沖或加快「全球便宜錢」消失速度的因素,值得密切關注。

對沖因素有三:一是美國國民超額儲蓄及金融體系內依然充裕,二是歐洲央行推出新的防制金融分化工具(TPI),三是中國財政刺激力度和非金融私人部門信用擴張程度。另一方面,會加速「全球便宜錢」消失的主要變數是,日本央行多年堅定奉行的「殖利率曲線控制」(YCC)政策可能會出現邊際變化,同時美國Fed為紓救經濟滯脹的窘局,很可能在大加息打通膨後,再度轉回量寬政策,這些都會有助於緩解當前「便宜錢」即將逐步趨於緊張,甚至消失的局面。

這一態勢的扭變與否,端看美國Fed是否能順利有效「穿過」越來越形艱困的「完成化解流動性過度氾濫的貨幣緊縮任務」及「避免經濟衰退到來」的雙重窄門。

目前看來,全球的「緊縮競賽」似乎還沒有停歇的跡象。2022年6月,美國通貨膨脹率再度創下40年來新高記錄後,美國Fed在2022年7月底已再次加息三碼(0.75個百分點, 75 bp),各方更預計Fed在9月還會再一次加息75 bp,甚至有美國鷹派議員贊成採用「提前大幅加息策略」,年底前讓美國基本利率升至3.75%至4%。

20220301584046

貨幣緊縮讓便宜錢消失

不僅如此,歐盟國家及主要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近期也紛紛跟進加快緊縮:韓國於7月下旬首次加息50 bp,這是自1999年以來最大幅度加息;菲律賓也加息75 bp,是2002年以來該國央行轉向對抗通膨的最激進舉措;新加坡也採緊縮政策以應對通膨。

盱衡當前全球採「加息週期政策」的央行占比已達76%,這是1946年以來的最高記錄;更值得注意的是,連作為全世界「負利率」和「便宜錢」最後陣地的日本央行,也不排除調整其多年來的YCC政策。看來當全球國家都扈從美國Fed的行動,紛紛加入貨幣緊縮競賽,世界就再也沒有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便宜錢」可繼續使用了。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一, 29 八月 2022

蒸汽機時代(1765年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生產力與國力大增,成為日不落帝國,英鎊也就水漲船高,順勢成為國際貿易最通用的貨幣。內燃氣時代(1886年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的國力顯著上升,直追英國,1900前即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二戰後的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1950年起),美國成為超級強國,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最通用、外匯儲備份額最高的貨幣。不過美國生產力已走過巔峰,美元霸權損人不利己的狀況越來越明顯,勢必難以為繼。

美元成為世界貨幣

二戰期間,美國本土未受戰火波及,生產力扶搖直上,成為世界各國軍需民用產品的主要供應者,建造了147艘航母、32萬架飛機、28萬輛坦克,生產力旺盛。戰後美國協助歐洲重建,美元隨著美國產品的交易,在全球各地產生需求,政府黃金儲量占全球央行儲量的75%,因此1944年有44個國家參與不列頓森林協議,綁定國與國之間交易黃金1英兩兌換35美元,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按固定匯率掛鉤,確立了美元作為國際貿易計價的主要通貨,連同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美國領頭重建國際秩序的貨幣與金融環節,顯示美元體系是當時基於綜合國力的市場選擇結果。

但是,經過韓戰、越戰,美國軍費支出龐大,國力頓挫,美元貶值,各國紛紛賣出美元購入馬克、日圓,嗅覺敏銳者如法國的戴高樂,曾將外匯存底的美元兌現黃金,並且運回法國,法國央行因此成為世界儲金量第二名,美國政府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失,迫使尼克森總統於1971年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徹底成為國家信用的貨幣,依靠的是政府制度和國家主權信用。

不過,因各國已經習慣使用美元交易,美國也體會到鑄幣權的好處,於是軟硬兼施綁定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並且讓各國作為美國的原料供應商及終端產品的市場,不服從者就以武力威嚇,以致美元占儲備貨幣比重於1977年達到80.3%的最高點。政府官員與企業、尤其是軍工複合體緊密結合,賺取各種差價。結果產生很多後遺症,政府強將其好惡加諸於企業,動輒制裁、限制、干預、介入,限縮了企業的活力,美國人民從此好逸惡勞,逐漸放棄生產事業,專注在從事金融操作及維持強大軍力,以印美元躺著買各國的產品。

美元氾濫致全球經濟動盪

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國力持續上升,但也受到日、德工業崛起的挑戰,日圓與馬克的占比提升,美元占比到1990年只剩50.6%的半壁江山。1991年蘇聯解體,華沙公約組織解散,美元儲備地位快速上升到1992年的55.3%,2001年的72.7%。此後歐元出現,北約大肆向外拓展,又經歷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兵鋒所至,生靈塗炭,美國軍費也大幅擴充,人民沉醉於金錢操作,經濟結構高度金融化,引爆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美元份額下降至60%。而美國兩黨只想討好選民,顧不得長治久安,所以採取印鈔救市,兩個月就印了上兆美元,量化寬鬆就這樣起了個頭,大量增發貨幣和國債,總想成功轉移通膨成本,由世界各國買單。中國當年就釋出4兆人民幣購買美債。美國聯儲會扮演世界中央銀行的腳色,卻不用受任何國家的約束,凸顯了美國的霸權性質。

2020年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生產與物流,經濟衰退,美國仍以量化寬鬆應付。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帶頭對俄國嚴厲制裁,而且繼續量化寬鬆,在38個月內印鈔達36兆美元,聯邦債務總額30.5兆,占GDP 的129%,用於進口糧食、能源、原材物料。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向那些出口國家轉嫁其通貨膨脹的代價,不顧美元的保值性,美元占儲備貨幣比重下降到今年的58.8%。

美國這次無法再向外轉嫁

但是,美國這次無法向外轉嫁,通膨也就落在自家,今年 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9.1%,為40年來最高。為遏制通膨,美國聯準會只得連番加息,現已累計至2.25%,創下2000年以來加息最大幅度。通膨、資金外逃、國債違約,已經拖垮了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埃及等國的央行與政府。而歐元區的CPI升至8.6%,首次與美元兌換成為1:1,三分之一的歐元區國家政府債務超過GDP的60%,違背了馬斯垂克條約。

2008年歐巴馬政府的刺激經濟計畫是7,870億美元,加上之後飽受全球詬病的4輪寬鬆,也不過投出1.4兆美元,此次拜登政府拋出5.4兆,加上川普任期內的3.2兆美元,合計近9兆美元,對於全球市場的衝擊超猛。美國財政部6月公布,外國債主持有美債規模降至7.455兆的低點,前十大外國債主均呈減碼,其中日本拋售139億,中國362億,一年來中國累計減持1,008億美元。

美國帶頭對俄制裁,降低了全球7%的石油供應,美國油商將國內用油倒賣給出高價的外國,導致國內油價升到了14年來的最高峰。美國印鈔,高額補貼失業者,2021年底美國的勞動參與率為61.9%,相較2020年初的63.4%,減少了400萬勞動者。美國的港口、貨運等低端勞動力不足,使得港口積壓問題長期不能解決,堆疊成惡性通膨。

各國應自由選擇交易貨幣

俄羅斯將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大宗商品改以盧布結算,又允許俄國公司與土耳其、印度、伊朗等國建立本幣結算體系,拉脫維亞宣布恢復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向中間公司支付歐元,該公司再以盧布向俄國購買天然氣,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也將跟進。菲律賓、奈及利亞等國已宣布加入俄羅斯的SPFS系統,並使用本幣結算。

中國、伊朗的石油貿易已通過人民幣進行結算。中俄貿易也通過人民幣進行結算,沙特等中東國家也逐步開始加入人民幣石油結算的體系,澳大利亞也開始用人民幣交易鐵礦石。美元的方便、好用性質將持續下降,總會有一天信用崩潰,全世界的債主會追著美國還錢,反噬的力量會徹底葬送掉美元的價值與美國的經濟。

如何讓地球上的80億人得到溫飽與安居樂業,「單極說」主張美國維持獨大獨強的優勢,方可繼續維持世界秩序;「扁平說」則認為,世界是扁平的,既然沒有一個全球性的中央銀行,所以本來就沒有全球的貨幣,各國應就其方便選擇交易貨幣,就算回到黃金本位,也不是壞事,特別凸出某一貨幣最終會害人害己。

(作者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週一, 29 八月 2022

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漸行漸遠,但經貿依存度卻未減反升。裴洛西來訪後,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大陸祭出經濟制裁,並舉行大規模軍演。若制裁及軍演成為常態化,甚至廢除ECFA,台灣恐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20220301584044

裴洛西在8月初訪台後,大陸為表達不滿,舉行前所未有的封島式實彈軍演,推升兩岸地緣政治風險上升。高盛追蹤地緣政治風險的「海峽兩岸風險指數」急升至80。令人憂心的是,除軍演可能成為常態化,大陸從去年開始禁台多項農產品,這次又要求所有輸陸商品要標示「中國台灣」,甚至連加工品都不得銷陸,還有暫停對台出口天然砂。

衡諸目前這些制裁措施,影響雖談不上嚴重,然只是開端。裴洛西前腳一走,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Ed Markey)又於8月14日率團訪問台灣,大陸除了持續軍演,後續的經濟制裁恐將擴及更多產品,實不容小覷。

台積電被迫選邊站

眾所週知,半導體早已成為美中競逐的戰略重點,裴洛西來台前,美國國會通過晶片法案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在經濟、軍事力量及科技領域均壓倒中國大陸。據悉,在該法案中,也另特別規定接受補助的國內外廠商,在10年內不得至中國大陸設廠;換言之,台積電在南京的16奈米廠也不得擴廠。而護國神山台積電在美中都有設廠,但大陸市場占台積電的比重,已從20%降到10%左右,未來業務比重也將越來越小。此次再度被推上火線,明顯被迫選邊站,實屬無奈,但美國藉台積電抗中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再者,軍演所在的台灣海峽為重要國際航道,一年有50%的貨輪經過,不少船舶及飛機航班被迫延期與繞道,船期耽誤導致成本上升,長此以往,全球供應鏈將雪上加霜。標準普爾全球評級最近報告指出,台海危機影響層級擴及國家主權,政府評等、科技企業,和金融業。科技供應鏈在兩岸緊張局勢升級下,曝露出最為脆弱的一面,不僅影響亞太其他地區,還可能加劇全球技術貿易流動的限制。軍演造成供應鏈中斷的代價高昂,台灣企業恐面臨信譽惡化的連帶損失、資金相關的信貸狀況新增不利因素、為避開軍事演習所要付出更高的貨運保險費或更長的航線,從而壓縮利潤空間。

兩岸依存度高制裁將傷台

持平而論,兩岸風險升溫,對台經濟影響極其不利。如表1所列,去(2021)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轉口貿易)出口比重已上升到42.3%,出口總額達1,888.77億美元。其中,出口到大陸的商品中,電子設備及其零組件占比逾6成為最多。據大陸海關總署最近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兩岸進出口總額達到1,652.3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5%,台灣對大陸享有的貿易順差約79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此外,1991至2020年,台商在大陸累積的投資金額達1,924.2億美元,核准金額占對外投資比重的55.5%。足見,政黨輪替後,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有增無減。

據投審會數據,台灣赴陸投資額近幾年呈現下滑趨勢,2015年仍有109億美元,但2016年後未有超過百億美元,其中2019年投資額僅41億美元,創近10年最低紀錄。陸資來台投資額雖與台灣官方數字不盡相同,但趨勢也是轉冷,自2018年後,投資額便未有超過2億美元,此與蔡政府設置障礙,導致投資額難以提升有關。兩岸投資不對等,資金嚴重向大陸傾斜,絕非台灣之福。

外資出走內資也動搖

8月2日,裴洛西訪台前夕,外資大賣台股,徒使台股盤中一度重挫300點、一天匯出逾10億美元,新台幣匯率貶破30元關卡。若大陸在台海軍演常態化,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所帶來的傷害,勢將引發外資企業出走潮。外資目前持有台股市值近4成,一旦外資出走,台股將難有起色,台幣恐加速貶值,甚至也有部分內資企業擬外移。

此外,MSCI明晟所公布的最新季度調整結果,台股權重再次「兩降一升」,粗估外資流出約新台幣73.5億元,以「全球新興市場指數」觀察,權重調升最多的是中國大陸及卡達,各增加0.27%及0.03%;而本次權重調降最多為台灣,無非也是一項警訊。近20年來,不僅內資投資台灣成長減緩,連僑外投資、陸資來台亦寥寥無幾。外人直接投資(FDI)更是每況愈下,自台撤資者也不少。FDI指外國企業到本國進行實體投資,一般可由外人投資流入、外人投資流出或外人投資淨流入觀察。最常見的模式為跨國併購案、私募股權投資。

台灣2021年的FDI僅74.76億美元,較前一年下降18.24%,為2016年以來最低,僅及南韓295.1億美元的四分之一、香港1,407億美元的5%;亦不及越南的197.4億美元、泰國的195億美元、馬來西亞的131.5億美元,以及菲律賓的105.2億元美元。一旦外資來台投資意願降低,內資也會有疑慮,甚至考慮外移,則投資動能必然減少,實不利於經濟成長。主計總處甫公布的第2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3.08%,低於先前預測的3.31%,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僅能保3。地緣政治風險將為經濟埋下變數。

ECFA若停止台灣將受害

值得注意的是,ECFA至今生效12年,台灣早收產品出口至大陸,累計已減免88億美元的關稅,遠超過大陸的8億美元。去年台灣早收產品對大陸出口252億美元,約是大陸的3倍,台灣坐享較多的貿易紅利實無庸置疑。若大陸進一步停止ECFA,那衝擊絕對不小。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兩岸合則兩利;否則,台灣未蒙其利卻受其害,最終受苦的還是人民。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一, 29 八月 2022

8月17日,南韓總統尹錫悅召開就任100日的記者會,但因南韓物價飛漲,內政不佳,尹的民意支持率下降。而尹錫悅為遏阻北韓試射飛彈與核試,一心一意要與美國靠近,但衡諸周遭國際環境,他的願望也可能會有「事與願違」的結果。

20220301584042

尹錫悅上任以來,先達成了「拜尹會」,又在美國的安排下,創下南韓總統出席NATO領袖會議的記錄。在在顯示,尹錫悅為達到解體北韓完全或階段式廢核的目的,不惜一切主張必須先恢復與改善韓美、韓日的友好關係。他甚至想建立穩固的「美韓日三國軍事聯盟」。

不過,8月3日,南韓政府以總統尹錫悅休假中為由,兩度重申不會接見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而外交部長朴振也因啟程前往柬埔寨未能接待裴,引發政壇、社會一片譁然,4日南韓總統辦公室改口,宣布尹錫悅會在下午與裴洛西通電話。

尹錫悅當選總統後,就組成了「韓美政策協議團」、「韓日政策協議團」,分別訪問華盛頓與東京,傳遞他的外交方向。問題是,獨漏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兩個對北韓有影響力的周邊大國,令人懷疑,尹錫悅的外交政策會真的成功嗎?而在他眼中裡,難道真的沒有中國大陸?答案是不可能。

中韓在青島舉行外長會議

8月8日,南韓外交部長朴振自首爾專程飛往山東青島,9日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舉行會談。這是尹錫悅新政府上台以來,南韓最高階官員首度訪問大陸。朴振表示,他曾到過中國46次之多,也在山東大學擔任過榮譽教授,表露其對中國有親切感。然而,這次會談雙方意見「分歧」,頗令人失望。

先說會談議題,中韓雙方的意見就已有落差。中國反對南韓加入由美國主導的Chip 4,南韓的反應則是「基於國家利益考慮」,並且告知將會參加8月底,或9月初舉行的籌備會議,再做最後決定。三星與SK等公司為在大陸的工廠叫苦連天,深恐受到美國晶片法的影響。朴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以「不會排除中國」說服王毅,但顯得無力。

中要求韓遵守「三不一限」

文在寅曾於2017年10月訪華前,派青瓦台國家安保室第二次長南官杓與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孔鉉佑,在「韓中關係改善協議結果」中明確註明「三不一限」:即不增添薩德設備、不加入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以及不參與美日韓三國軍事聯盟。

惟尹錫悅為對抗北韓的飛彈威脅,認為有必要擴建薩德武器,與文在寅不同調。朴振解釋「三不一限」不是中韓的條約或協定,因此不必履行;但王毅告訴朴振「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尹錫悅要兌現文在寅的承諾。這成了8月24日南韓與中國建交30週年紀念日的「絆腳石」。朴振表示,南韓希望在「彼此尊重」下與中國大陸正常來往,而非文在寅先前所說的「中國是高山,南韓是丘陵」。這代表的是南韓新政府的外交立場。

尹錫悅親美、親日的外交政策,已引發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不滿。近日,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以南韓傳單空飄至北韓導致北韓人民染疫為由,強調北韓將嚴厲報復。這暗示北韓很快即將再度試射飛彈。朴振部長希望中國大陸積極介入斡旋,安撫北韓不要輕舉妄動。

20220301584043

中韓會談涉及台海問題

此次會談也涉及台海問題。朴振表示,由於解放軍前不久進行了圍台軍演,南韓民航機及船隻為了安全考量曾繞道而行,帶來不便與經濟上的損失。

王毅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南韓無權「說東說西」。中美若開戰勢必會燃燒到朝鮮半島,相信北韓屆時不僅不會「軟弱」,反而會對南韓更加文攻武嚇。對尹錫悅來說,台海戰爭對南韓可說是「凶多吉少」。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這次提出5個「應當」,看看南韓如何接招。第一、中、韓都是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因此,兩國關係發展當然要基於各自利益的需要,不應該受到外部的影響與妨害。第二、兩國是無法分離的鄰居,在安保與發展上同甘苦樂,當然應以心傳心,彼此考慮對方的立場。中國一貫尊重韓國的重大考量,因此,中國期待韓國在薩德等敏感問題上考慮中國的心情。

第三、全球供給網深深交織在一起,無法隔離。兩國應從市場規則和共同利益出發,合力守護全球供給網的安全發展。要拒絕任何人為的供給網斷絕,與試圖Decoupling,並且更加針對另一方組成和參與小圈圈則應保持慎重。第四、30年前,中韓基於五個和平共存原則,打破冷戰的桎梏達成建交。不應忘掉初衷,而應該堅持與對方有關的核心利益等諸多事項。第五、中韓兩國都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一起阻止冷戰思維的重生及理念對立。

王毅還強調,以上是中韓人民意願的最大公約數,等於告訴南韓中國的立場堅定,不會改變。中國大陸已把球丟給尹錫悅新政府了,現在就要看南韓政府如何在親美,以及維持朝鮮半島和平安全這兩者中做選擇了。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一, 29 八月 2022

2021年美軍在阿富汗狼狽撤退,如今美國企圖重返中亞,非但受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域內國家也都不願意接納。自烏克蘭危機升高以來,俄、中共同面對美國在東歐及太平洋的不斷施壓,兩國在伊朗、阿富汗及中亞問題上的合作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俄羅斯已不再反對修建中吉烏鐵路,並加強與北京及中亞國家的關係,俄、美、中三國在中亞地區的動向值得注意。

20220301584041

美國重返中亞的企圖

最近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公開反對北約和美國在中亞駐軍的企圖,對美國而言,自從阿富汗慌忙撤退以來,如何繼續在中亞進行軍事部署,一直是華府的重要目標,但迄今卻沒有一個中亞國家願意接納美軍入駐,以致華府不得不調整其中亞戰略。美國軍方領袖希望恢復2001-2014年間與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阿富汗問題是當時雙方合作的主要共識。

阿富汗毗鄰伊朗、巴基斯坦、中國、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6國,美軍不可能在伊朗或中國部署,但巴基斯坦親中,土庫曼是中立國,而哈薩克又與俄羅斯關係太過密切,均不適合美軍部署,因此華府只得退而求其次,考慮與塔吉克、烏茲別克合作,此外,也在研究在吉爾吉斯重新駐軍的可能性。

美副國務卿魏古瑞(Lesslie Vigurie)表示,美軍在中亞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護各國領土完整,同時支持這些國家政治與社會的改革。但俄國科學院美加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巴邱克表示,美國曾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駐軍,後來這些國家均堅決地要求美軍離開,特別是美軍慌忙狼狽地從阿富汗撤軍的情景,給各國留下負面印象,使得中亞國家對美國的權威發生懷疑,之後華府雖透過不同管道想讓美軍轉移到中亞地區部署,但都遭到各國婉拒。

美國官員不斷走訪中亞

俄烏衝突發生後,包括國務卿布林肯在內的官員曾不斷走訪中亞,今年5月,國務院中亞及南亞事務助卿唐納盧(Donald Lu)訪問過中亞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哈薩克及塔吉克等國,主要目的是要說服各國擺脫俄羅斯,並支持西方制裁俄國。為避免引起外界疑慮,吉爾吉斯外交部主動說明,謂吉美雙方曾討論減少國際制裁對吉國經濟的影響,以及加強域內經濟合作,特別是「中亞加一(C5+1)」即中亞加美國的重要性,前次「中亞加一」會議是今年2月26日由布林肯親自主持,當時除哈薩克表示願協助俄烏雙方對話,中亞其他國家尚無特別立場,吉國總統前助理拉西莫夫透露,美國對「中亞加一」的興趣很濃,此外,華府曾一再探詢美軍在中亞設立常駐或臨時過境基地的可能性。

聖彼得堡大學中亞與中東問題專家克尼亞澤夫表示,美國外交人員走訪中亞各國,主要目的是想說服各國支持西方對俄、白的經濟制裁,甚至希望各國能仿效摩爾多瓦採取北約標準的重新武裝。但華府的陰謀很難得逞,因為中亞三國均係集安組織成員,且莫斯科已對中亞各國提出警告。他認為,吉爾吉斯目前不太可能與美國續簽協定,儘管該協定並無特別內容,但兩國在此敏感時刻續約,就象徵比斯凱克當局已向華府靠攏。

俄、中在中亞既競爭又合作

俄烏衝突以來,中國對中亞的動作亦趨積極。4月下旬,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結束伊朗行後前往中亞哈薩克、土庫曼兩國訪問。他在訪問期間表示,中國反對域外國家干涉本地區事務,或煽動有關國家製造「顏色革命」,並謂必要時中國將對哈、土提供軍事援助云云。由於哈、土兩國是中國的戰略合作夥伴,特別是在能源供應方面,所以觀察家認為,魏鳳和此行是為確保這些國家在面對美國的壓力時不會退讓。中亞問題專家艾塔科夫表示,中國希望如遭西方制裁時,哈、土等國不會放棄對中國天然氣的供應。

此外,中國外長王毅於6月9日飛往哈薩克首府努爾蘇丹,出席「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三屆會議,並順道訪問哈國。俄烏衝突以來,中亞物價飛漲,失業率大幅上升,各國均希望中國加強援助的力度。目前俄、中在中亞的合作模式近似「分工」,由中國負責投資,保障能源、鈾礦等原料供應穩定,俄羅斯則負責提供安全保障。不過,俄烏衝突後,北京在中亞的政策更趨積極,例如王毅還建議各國避免捲入一些無謂的衝突。

俄國不再反對中吉烏鐵路

自美國及西方對俄國展開制裁後,俄羅斯的中亞政策出現鬆動跡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普丁不再反對修建中吉烏鐵路。「中吉烏鐵路」連結中亞五國的吉爾吉斯與烏茲別克,是中國歐亞班列南線的重要通道,也是「一帶一路」通往南亞地區的關鍵部分。由於俄羅斯一向視中亞地區為其勢力範圍,因此自2017年中、吉、烏三國簽署鐵路協議後,就遭到莫斯科的強烈排斥。最近吉爾吉斯總統賈帕羅夫利用出席5月17日集體安全組織峰會時,特別就該鐵路的修建問題,向普丁說明,經過半小時會談,普丁終於不再反對修建此鐵路。

結語

自從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俄、中在中亞的合作一直採取「分工」模式,中國強調經貿領域的合作,俄羅斯則負責本地區的安全維護,但近年來北京通過經貿合作不段擴大其影響力,難免引起莫斯科的疑慮。不過,現階段俄、中必須共同面對美國及西方的圍堵,特別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東歐和亞太地區不斷施壓,俄、中在伊朗、阿富汗及中亞等問題上有更大的合作空間,最近俄羅斯不再反對中國修建中吉烏鐵路,即充分顯示俄、中在中亞地緣政治戰略的共識已進一步提高。

(作者係前注駐白俄代表)

週一, 29 八月 2022

在當前台海局勢緊張的情況下,德國空軍8月16日首次派出戰機赴亞洲參加演習,還將在台灣附近飛行,這是自二戰以來,德國在海外部署的最大規模軍用機隊,這將會對相關地區造成多大的影響值得關注。

20220301584039

德國與亞洲歷史淵源不深

早在一次大戰之後,德國就因戰敗而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因而它與亞太地區的關係都是在二戰後才建立的,此與英、法,甚至荷蘭在亞太地區與其殖民地的關係差異甚大。

越南、新加坡等國雖在二戰後獨立了,但始終與殖民母國保持緊密關係,而法國在南太平洋也還保有海外領地,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度超越德國。這當然與德國兩次戰敗史有關,再加上二戰後,反戰的社會氛圍與和平主義教育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價值,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俄烏開戰初期,柏林政府始終猶疑不前。

德國開始關注亞洲的過程

自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提出「重返亞洲」後,東海與南海紛爭四起,再加上受到川普啟動中國貿易戰的影響,2019年底(梅克爾政府時期),德國國防部發表了第一份政策指導方針,表示,德國不能袖手旁觀,應協助盟國來維護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2020年12月,在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期間,歐盟與東協(ASEAN)將雙邊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當時德國國防部長在其第二次政策指導方針演講中暗示,有可能在2021年部署一艘護衛艦,這與當時宣布的《印太指導方針》目標相結合。

2021年3月上旬,德國外交部和國防部透露了有關部署「巴伐利亞號」(Bayern)護衛艦的詳細計畫。雖然德國外交部強調,承認常設仲裁法院2016年的裁決,即中國的九段線在南海沒有法律或歷史的依據,但在準備德國軍艦的計畫和路線時,會避開容易發生海上衝突的地點,因此這艘護衛艦將避免穿越台灣海峽,而是採取更長的路線向東航行,也只從南海的邊緣經過,其態度確實與美、英等國直接挑戰中國的立場不同。

故於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這是近20年來的首次,德國向亞太地區派遣了「巴伐利亞號」,該艦還行經日本與澳洲,但確實未進入台灣海峽與南海,可見柏林政府的保守態度。其實,德國主要目的是要擴大國際合作的框架,特別是那些希望與德國密切合作的東協國家。

由此可見,德國的印太政策標誌著其外交政策有重大轉變,德方有意藉深化與該地區的聯繫來開闢大量商機,以便分散中國在德國政治和市場上的重要性。不過,由於中國是大眾、寶馬和奔馳等德國汽車的大市場,德國在該地區的參與,將不如法國和英國那麼自信,以避免破壞與中國這個貿易夥伴的關係。

「巴伐利亞號」不是德國主要海軍艦艇中最新的,也不是最強大的,因此,它的威懾作用有限。這表明,德國希望在保持非侵略立場的同時,加強其軍事存在,但仍遭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警告,要求德國不要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同時德國內部對於是否要更進一步,還是點到為止做了討論。2021年12月,德國社民黨與綠黨、自民黨聯合政府上台,一反梅克爾親中的立場,決定德國將在該地區穩步擴大軍事存在。

20220301584040

德國近期派兵實況

8月15日,六架德國歐洲颱風戰鬥機 (Eurofighter Typhoon),從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州的一個空軍基地起飛,首先飛往新加坡。在三架 A330空中加油機的協助下,24小時內飛行了12,800公里,加油機為戰鬥機進行近200次的空中加油,可見其規模不小,況且他們可以在一天內達到部署全球各地的目標。

為執行代號為「疾速太平洋2022」(rapid pacific 2022)的任務,德國空軍還將派出4架A400M運輸機,使機隊總數達到13架,運載250名官兵參與。這是德國空軍1956年成立以來,首次將軍機派至印太地區。該中隊計畫從8月下旬至9月底,在澳洲參加17國兩年一度的「黑色瀝青」(Pitch Black)聯合軍事演習。之後在返航途中,機隊還會訪問日、韓並強化軍事交流,與新加坡空軍聯合演練,這些任務將涉及空對空、空對地的作戰演習,包括如何保護艦艇免受空中攻擊的培訓,並將沿著台灣相鄰的空域飛行,整體過程浩浩蕩蕩。

在裴洛西於8月初訪台後,解放軍即開始進行圍島實戰演練,並超越台海中線。依照德國空軍司令格哈茨(Ingo Gerhartz)的說法,德國戰機在此敏感時刻飛越台灣附近領空,但不會通過台灣海峽,也不會進入南海,而只依循著國際航線飛。因此,德方否認向中方發出任何威脅性信息,但仍凸顯柏林政府加大了對於印太地區關注的力道。德國軍表示,此次任務目的是要讓空軍測試其與北約內外盟國在印太地區的「相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ality)。其實,德國一直在尋求加強其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小結

由於中國的崛起使得西方國家心生畏懼,而德國也因此加入了抗中的行列。當然這背後主要是美國在操作,讓歐洲的北約勢力滲入亞太,而基於德國的強大國力,其參與就是此一架構中最重要的角色與最後一塊拼圖。更進一步觀之,這使得從大西洋至太平洋的國際海洋勢力,圍堵亞歐大陸中、俄兩大國的戰略格局儼然成型。但由於歐洲國家距離印太遙遠,又都難以割捨與中國的巨額經貿利益,上述的陣仗雖然空前,但要在關鍵時刻發揮效果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作者係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週一, 29 八月 2022

「裴洛西旋風」過後,兩岸關係緊張敵對持續上升,台灣恐將失去更多的大陸市場及發展機遇。大陸商務部、海關總署自8月2日先後宣布暫停天然砂的對台出口,並且暫停進口台灣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以及禁止百家食品公司的食品銷往大陸,嚴重衝擊了台灣農漁民生計。

20220301584037

據中國海關總署官網資料顯示,台灣企業於58項食品類別的3,200筆登記中,目前共有2,066筆被列為「暫停進口」,比例近65%,其中包括郭元益、裕珍馨等多家知名廠商,還包括3家茶葉業者、約700艘漁船在名單中。未來還可能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和平紅利恐將會急速消失殆盡;且每年將近1,000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順差,恐怕也會遭大陸要求實施公平貿易待遇,以消弭巨額的貿易順差。

總言之,大陸對台政策將從單純的「對台讓利」,已轉至有利於「兩岸融合」,也已產生了以下幾點後果。

取消讓利會產生嚴重後果

其一,半數以上台灣民眾擔心大陸經濟反制,會降低台灣經濟成長。根據入口網站「Yahoo奇摩」8月4日起針對「大陸禁止台灣農產品,你會擔心衝擊台灣經濟嗎?」進行的網絡民調結果顯示,有53.9%網民認為會衝擊台灣經濟發展,降低出口拖累經濟成長;46.1%網民則認為不會,主張「台灣人自己吃起來」。這個結果顯示,民進黨當局大力宣傳企業投資大陸存在高度風險,大陸對進口農漁產品係採取「養套殺」策略,並倡議分散市場及投資風險仍有一定效果,否則衝擊台灣經濟的數字會更高。

20220301584038

其二,大陸繼續打擊「綠色台商」。大陸一開始暫停輸入的農漁產品是因為未能通過衛生檢疫,包括蟲害及違規使用禁藥。隨著兩岸關係惡化,雙方敵意如螺旋般上升,許多台商及企業擔心大陸「外貿管制商品項目」將逐漸擴大,甚至可能危及ECFA的運作。大陸官方對在大陸的「綠色台商」檢查判定越趨嚴格,避免其在大陸謀取利益,卻用利潤盈餘支持台獨行動,如對獨派政黨及人士捐獻「政治獻金」。大陸先前公布了「台獨清單」:蘇貞昌、游錫堃及吳釗燮,並處罰了支持台獨的企業,這等於是向「綠色企業」進行「釜底抽薪」。

其三,經濟制裁升級恐衝擊ECFA。大陸當局可能終止ECFA所給予台灣的「早期收穫清單」優惠。台灣目前有539項產品出口大陸享有免稅待遇;而台灣向大陸只開放了269項免稅產品,並不包括農產品。

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訂的,但民進黨當局始終否認「九二共識」,又被大陸視為「勾連美日反華勢力,阻礙大陸發展機遇、國家統一及民族復興。」甚至不少大陸學者提出,ECFA「早期收穫清單」不僅未能起到「反獨促統」的作用,甚至適得其反強化了民進黨主張「抗中保台」的經濟實力。

其四,暫停出口大陸比例將近三分之二。自2021年大陸陸續禁止台灣鳳梨、釋迦及蓮霧輸入後,近日又禁止台灣部分出口業者、柑橘、竹筴魚及白帶魚輸入,以2021年試算影響產值約6.1億元(新台幣,下同)。據農委會2021年的數據顯示,柑橘類種植面積達2.5萬餘公頃、產量達46.5萬公噸,其中出口量達1.3萬公噸,銷售大陸達7,900公噸、產值為2.78億元;冰鮮白帶魚銷陸達9,146公噸、產值為2.78億元,冷凍竹筴魚銷陸達2,161公噸、產值約為6,266萬元。大陸海關總署宣告,台灣大多數農漁產加工產品並未依新規定重登記而遭暫停進口,台灣企業於58項食品類別的3,200筆登記中,目前有2,066筆被列為暫停進口,比例近65%。

其五,台灣九大工商團體呼籲民進黨當局重啟對話。針對裴洛西訪台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台灣工總、商總等九大工商團體共同發布聯合聲明,稱俄烏衝突造成全球經濟放緩,兩岸人民擁有相同語言文化、緊密經貿關係,長久累積的社會交流基礎,籲請兩岸當局應以民生經濟為重,恢復兩岸對話化解分歧。的確,當兩岸關係緊張及對立時,台灣將丟失更多的大陸市場,從大陸最近宣布禁止台灣柑橘類食品及白帶魚、百家台灣食品公司進口,即可得知兩岸和平紅利可能將快速消失。

最後,民進黨當局「以牙還牙」加強檢疫,以反制大陸農產品輸台。對於從大陸進口、多次檢出農藥超標的猴頭菇,台灣食藥署仍在研議是否禁止進口。目前採取的措施是「加強抽批」,也就是每2批抽1個,即50%都會抽,只要抽到違規就整批退運、銷毀,通知廠商改善;如果廠商沒有改善,持續有農藥殘留,當然也不排除禁止進口。針對猴頭菇,台灣目前採取的作法為100%逐批查驗。至於大陸禁止台灣出口的食品,台灣現階段仍在輔導廠商完成註冊。

回歸「九二共識」方有轉機

大陸認為,裴洛西訪台是台獨勢力和外部勢力「沆瀣一氣、勾連作亂」;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甘當棋子」,加緊謀獨挑釁;美國則是變本加厲地打「台灣牌」,不斷拱火澆油,圖謀「以台遏華」。就此而論,大陸當局對台經濟制裁的力度與廣度恐將有增無減。

依筆者看,唯一的解決之道是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重啟兩岸對話協商機制,才能以對話代替對抗,挽救台灣經濟。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