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於本年8月18日,邀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韓國總統尹錫悅在美國馬里蘭州大衛營(Camp David)舉行三方高峰會。表面看來,美日韓三方結盟有助於東亞,尤其是東北亞的和平穩定。實際上卻是在東北亞埋下火種。
一組三邊同盟別具用心
二次大戰及韓戰後,美國分別與日本及韓國建立「美日」及「美韓」兩組緊密的雙邊關係。美國在1951年9月8日與日本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並於1960年1月19日修訂成為《美日互助安全保障條約》。條約第五條規定:「締約國的每一方都認識到:對在日本管理領域上的任何一方所發動的武裝進攻都會危及本國的和平和安全,並且宣布將按照自己的憲法規定和程序採取行動以應付共同的危險」。
換句話說,雙方同意需共同承擔維持和發展抵抗軍事攻擊能力的義務,若是在日本管制的領域上受到軍事攻擊雙方將相互協助。美國也根據此條約在日本派駐軍隊。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出兵援助南韓。1953年南北韓停戰後,美國與韓國簽訂《韓美共同防禦條約》,規定「兩國之中任何一方的政治獨立和安全無論在何時受到外部武裝攻擊的威脅,雙方都要共同協商」,同時「韓國給予美國在其領土及其周圍部署陸、海、空軍的權力」。《韓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也為美國在韓國駐軍提供了法律依據。
美日軍事同盟雖然沒有明白針對特定的第三方,但是二戰期間的中日戰爭,歷史上的日俄戰爭,以及日俄北方四島的領土爭議,都讓美日安保條約隱約指向俄羅斯與中共。美韓軍事同盟則是明顯地針對北韓。美日與美韓兩組雙邊同盟並存,因為對象分散,而且兩者沒有連結,所以相關各方可以相互容忍。如今美國與日本及韓國結成一組三邊同盟,戰略意義則大不相同。
拜登在美日韓三方峰會中宣稱,這場峰會並非針對中共。拜登此言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因為美日韓領袖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反對中國在東海及南海的海洋爭端中從事危險及侵略行為,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印度太平洋地區海域現狀的企圖。如此看來,拜登是藉著美日韓三方同盟,把矛頭同時指向中共、俄國及北韓。等於是把中、俄及北韓連結成共同的假想敵。
北韓率先還以顏色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9月10日前往俄羅斯進行為期10天的訪問。金正恩在訪俄期間,除了與普丁進行雙邊會談,還參觀俄國阿穆爾州的東方太空發射場、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共青城的戰鬥機工廠,觀賞蘇愷-35戰鬥機的試飛。9月16日,金正恩前往海參崴附近的阿爾喬姆空軍基地,觀察俄國「匕首」極超音速飛彈,以及能掛載核彈頭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並登上太平洋艦隊薩波什尼科夫元帥反潛護衛艦。
金正恩參訪的重點,全是軍事設施及先進武器。此項安排是刻意向美國示威。一方面,顯示北韓與俄國關係密切,具有軍事同盟的意味。雖然俄國與北韓之間沒有共同防禦條約,但北韓確實可以把俄國當作強大的軍事後盾。另一方面是故意刺激美國。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除了提供烏克蘭軍援,還動員歐洲國家支援烏克蘭。同時禁止其他國家對俄國提供援助。中共不但沒有譴責俄國,習近平還與普丁會面,令美國深感不安。現在金正恩親訪俄國與普丁會談,更令外界推測金正恩可能同意向俄國輸出彈藥、砲彈等常規性武器,彌補俄軍在俄烏戰場上的損耗。金正恩此舉無異是故意踩美國的痛腳。
美國宣稱倘若其他國家軍援俄國,將受到制裁。可是北韓一直受到美國制裁,已經習以為常。何況金正恩此次訪俄,除了可能用軍火換取糧食,也有可能獲得普丁同意協助北韓發展人造衛星,以扭轉先前北韓2次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失敗的紀錄。
俄國一向在背後支持北韓,俄烏戰爭以及美日韓同盟,更促使俄國與北韓相互取暖,各取所需。
中共試圖緩和東北亞局勢
雖然大陸媒體批評此次美日韓峰會是想組成「亞太版小北約」,但是中共並不願意與俄國及北韓聯手對抗美日韓三邊同盟,仍然試圖緩解東北亞緊張局面。
習近平9月23日在杭州會見前來出席第19屆亞運開幕式的韓國總理韓悳洙。習近平表示,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14億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必將進一步釋放出巨大市場機遇。中韓經濟聯繫密切,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兩國可以深化互利合作,繼續相互成就。中韓都主張維護多邊主義和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可以加強溝通協調,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公開表示將認真考慮訪韓事宜。
韓悳洙表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諸多挑戰,韓中保持高層交往,有利於推動兩國關係發展,合作應對挑戰。韓方願同中方共同致力於發展健康成熟的韓中關係。韓悳洙說的是典型的外交辭令,但至少顯示韓國並沒有因為美日韓同盟,而決定與大陸針鋒相對。
習近平前次訪韓是2014年7月。如果再度訪韓,必能拆除美國在東北亞埋下的火種。再次證明以合作代替對抗,以和為貴才是國際關係的正道。
(作者係退休大使)
自從去年5月韓國尹錫悅政府上台以來,中韓關係如春夏秋冬季節般一直在變化與調整,好在韓國國內政治也不斷在轉變中,讓兩國關係從紅燈現已漸漸轉成綠燈。
執政黨首爾江西補選失利
10月11日,在去年總統和地方選舉均獲勝的國民之力黨,卻在首爾江西區廳長的補選,輸給民主黨參選人、警察廳副廳長出身的陳校薰。陳校薰以56.52%的得票率打敗39.37%的執政黨參選人、前江西區廳長出身的金泰佑,二人得票率相差17%之多。民心轉向讓尹錫悅面臨黨政急速改組。
區區一個行政區首長的補選,選前朝野政黨都大力動員,重量級人物全部出動掃街拉票,最主要原因是這次選舉被視為是明年4月份國會議員選舉的「前哨戰」。韓國每四年一次的國會議員選舉,成敗關鍵在以首爾為主的京畿和仁川地區,這兩個地區就超過300席總名額的三分之一(121席),因此,這次廳長選舉就成了選前的民心指標,而執政黨慘敗讓黨政亮起紅燈,危機意識提高。
尹錫悅重外交內政沒起色
不可否認,這1年6個月,尹錫悅雖在外交領域上表現亮麗,但在內政上沒有起色,是敗選的主要因素之一。尹錫悅已立即要求國民之力黨更換人事,除了黨代表金起炫一人留任外,由代表任命的秘書長等黨職幹部全體請辭。金起炫火速任命一批新幹部,但迄今未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下一步很可能是尹錫悅總統辦公室幕僚人員也要改組,其中,約有30人將參選國會議員。預料內閣方面,包括國務總理韓悳洙及幾個有意參選國會議員的部會首長也會換人。此刻,尹錫悅體會到內政比外交更重要,執政下半期必須讓人民感受民生與經濟有好轉。但以韓國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尹錫悅政府受到民主黨,以國會最大黨的優勢,在國會處處「刁難」,政府提出的法案常常碰釘子,幾乎到了寸步難行的地步。
據韓國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尹錫悅的支持率一直在35%以下,如果無法向上提升,恐將影響執政黨國會議員的選舉結果,使國會目前「朝小野大」的劣勢無法翻轉。
司法界也受到政黨的影響
從鬼門關前起死回生的民主黨代表李在明則認為,此次廳長勝選,象徵人民「審判尹錫悅」成功。該黨將利用這次勝選的機會,加強對尹錫悅的監督。在司法戰役上,李在明像一條鰻魚般「屢屢得勝」。甚至民主黨有人喊出「彈劾總統」。因此,李在明與尹錫悅的「戰爭」,看來至少會拖延到明年國會議員改選前後。 尹錫悅還要度過這半年的痛苦時刻。
韓國司法體系的特徵是,法官和檢察官大半屬於不同政黨,這些法官和檢察官隨著兩大政黨輪流執政,遭到升官或被冷落的命運,職位也調來換去,結果最近出現了韓國35年來憲政史上,第二次民主黨在國會否決了尹錫悅提名的大法院長人選,空缺暫由一位資深的大法官代理。
中韓關係受國際社會關注
由於尹錫悅加強與美日的軍事聯盟關係,自然與中、俄及北韓疏遠。但韓國不希望兩韓發生戰爭,所以尹錫悅不得不回頭來改善中韓關係。先是特派國務總理韓悳洙出席第19屆杭州亞運開幕式,並與習近平舉行會談,轉達尹錫悅的問候之意,希望中方大力支持年底前在首爾舉行的中韓日三國峰會。接著韓國派出海洋水產部長趙承煥出席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論壇峰會。這些都證明,尹錫悅有意改善中韓關係,這主要是應對國際情勢的變遷,另外也來自韓國內部的壓力。
無論習近平或國務院總理李強見到韓國人都說,中韓兩國是搬也搬不走的鄰居,應該相互多交流走動。的確,中韓建交31年來,兩國貿易總額遠遠超過與美、日的總合,這是韓國無法否認的事實。因此,不少韓國人呼籲,尹錫悅加強與美日的關係固然重要,但也不應忘了與中、俄及北韓的關係。從地理位置而言,這三國比美、日更靠近南韓。
何況,由於尹錫悅「疏忽」了與中國的關係,兩韓關係也受到影響。回顧文在寅執政5年期間,無論「文金會」或「川金會」雖未開花結果,但三方都得到和平,都沒有發生戰爭的憂慮。這是文在寅前總統一直引以為傲的政績。
金正恩月前訪問俄羅斯後,馬上派出一千多輛裝有武器的火車,從平壤駛往莫斯科,顯示兩國關係越來越密切,對韓國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如果俄羅斯協助北韓加強核武「科技」等,勢將讓南韓更不安。
另外,光州市政府想投入48億元鉅額,建立韓裔中國人鄭律成的紀念公園,但國家報宣部發文要求立刻停工,市長姜琪正不同意,認為這是中韓友好事業,並且工程已在進行中。巧合的是,姜琪正、李在明和民主黨都屬於親中派。
尹錫悅未來會繼續與美日站在一邊對抗中國,還是會努力改善中韓關係,國際社會都在看。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在毫無預警,以色列和美國情報雙雙失靈的狀況下,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連續發射5千枚火箭,且從各個鄰接地區滲透到以色列境內進行攻擊及綁架人質,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暫不論這次突襲是否符合正義,它是以色列情報失靈在先,號稱全球最強大的防空系統鐵穹失靈在後,無法攔截全數的火箭彈所致。
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導彈在質量及密度上均為全球最高,這一次對飽和式的火箭攻擊竟毫無防範能力,更不要說防空導彈成本絕對高於無導引的低成本火箭,即使能攔截,通常最少需2枚反導導彈同時發射,而較保險則需3枚,這是大砲打小鳥,並不划算。
這一次突擊,對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是不信邪,繼續加大反飛彈系統密度,持續砸人民血汗錢,再向美國購買各種反飛彈武器裝備,還是改變戰略思維,在備戰之外,尋找避戰之策,不要讓台灣成為烏克蘭、以色列、巴勒斯坦第二?
以巴衝突除了讓石油應聲上漲外,對全球因受疫情影響不看好的經濟無異是雪上加霜,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次衝突會不會是從東歐的烏克蘭戰場擦板球溢出,之後會再從中東的加薩地區彈到台海兩岸?
中美兩大國對此次衝突有不同看法。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世界立即譴責巴勒斯坦,聲援以色列,拜登又派出雙航母抵達地中海,震懾周邊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得加入對以色列的攻擊。拜登之後雖然口頭制止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對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人展開報復性的全面轟炸、停止供應水電及食物等措施,但美國10月18日否決了聯合國要求以色列和哈瑪斯立即停火的決議案,引起國際社會一片譁然,美國股市應聲大跌。
以色列防長要110萬難民從加薩走廊北部撤往南部,實施地區夷平,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這種報復也過於殘忍,只會為將來巴勒斯坦人以恐怖手段反撲以色列埋下伏筆。
中國大陸外交部在以巴衝突後立即表示,以巴雙方都是中國的朋友,建議停止相互攻擊,並呼籲只有讓巴勒斯坦建國,才是唯一解決以巴衝突的根本辦法。
以巴衝突或許會有美國藉機遏阻中國在中東的較量氛圍,但北京比華盛頓來得沈穩內斂。北京認為採取政治解決是上策,而美國拉偏架,使用武力來解決為下策,也造成了二戰後,1948年以色列建國,持續至今70多年的以巴衝突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最悲慘的莫過於無辜的人民。
回顧兩岸敵對歲月也長達70多年,但這期間除八二三炮戰外,並無類似「以巴衝突」的戰事發生,也許是中國人都認知到戰爭無法解決問題。
《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老祖宗留下「以和為貴」的訓示,才是台海最珍貴的資產,也是解決人類誤會的鎖鑰。這比西方將全身插滿反導系統,武裝成刺蝟,屠城報復應該更有用。台灣當局應從最近的以巴慘案得到教訓。
(作者係前聯勤留守署政戰主任)
元首外交是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隨著今年(2023)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舊金山峰會日益臨近,「習拜會」能否時隔一年再度登場,備受全球輿論矚目。
自6月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凱瑞、商務部長雷蒙多、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等華府政要相繼訪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總統國安助理蘇利文在馬爾他舉行多輪會晤。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則利用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機會見布林肯和凱瑞。一時間,中美高層頻繁互動,雙邊關係出現回穩跡象。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心知肚明,即使兩國元首能在舊金山握手言歡,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美的結構性衝突。在繼續謀求與拜登政府相向而行的同時,近期的中國對美外交開始重點走「群眾路線」,旗幟鮮明地提出「中美關係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這固然驗證了北京對華府政客的不滿與失望,但也說明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兩國政府的紛爭是一時的,雙方人民的友好才是長遠的。為此,中國外交不能在一時一事上與對手糾纏不休,而應該立足基礎,提前布局,爭取未來。
拜登未必想改善中美關係
對華遏制成效不佳、在氣候變化等議題上需要中國配合、進入選戰節奏的拜登,想證明自己有能力管控當今世界最複雜的雙邊關係,近來拜登政府的確表現出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的訴求,布林肯等高層接踵訪華便是明證。據悉華盛頓接下來還將邀請王毅與何立峰兩位中國副國級領導人訪美,以最終敲定「習拜會」的議程。除了大力推動兩國高層恢復對話,拜登政府也在一些中方關心的議題上對華釋放善意。比如,8月21日,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前夕,美方突然宣布將27個中國實體從「未經驗證清單」(UVL)中剔除。中方當即表示歡迎,指出「這表明雙方是可以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溝通解決具體關切的」。
不過,中國顯然不會天真到以為美國對華政策已經改弦更張。這是因為拜登政府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是要打上問號的。首先,自川普政府以來,美國將中國白紙黑字界定為「戰略競爭者」,並根據這一定位設計和實施對華政策。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發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更是將中國視為心腹大患,形容中國是「唯一既有意圖重塑國際秩序,也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達到這一目的的競爭對手」。這意味著美國以贏得大國戰略競爭,作為對華政策的根本指導思想,反映在行動上就是對華遏制打壓無所不用其極,且有不斷加碼之勢,這讓美國時不時展現的所謂善意大打折扣。
中國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9月初的一篇文章就一語道破天機,「競爭」一手是美國對華戰略的主體部分,「競爭」是戰略性的,「管控競爭」則是策略性的,是為發動「競爭」服務的。
美對華態度只求一己之私
其次,無論是「管控競爭」還是釋放所謂的善意,美國對華示好並不是為了真正改善中美關係,而是謀求美國的一己之私。例如,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曾就中美經濟關係發表演講,首先宣稱任何與中國脫鉤的努力都將是「災難性的」,美國尋求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公平的經濟關係」。隨後她話鋒一轉,以國家安全為由,辯解美國對華發動科技戰,並指責中國不公平競爭及實施經濟脅迫,最後她又呼籲兩國在全球問題上展開合作,例如幫助面臨債務問題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西方媒體都認為,葉倫講話的基調比較緩和,是向北京伸出了橄欖枝,但究其實質只是布林肯「競爭、對抗、合作」三分法的老調重彈。大陸媒體在第一時間揭露了美國政客的用心,「美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限制圍堵中國,同時又希望保持兩國間廣泛的貿易和投資聯繫。換句話說,有求於中方時要求合作,在自己有優勢的領域就封鎖制裁。既要壞事做絕,還要好處占盡,對外還想維護形象,裡子、面子都想要,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再次,在去年20國集團(G20)峇里島峰會期間,拜登當著習近平的面做出「五不四無意」的承諾,但一年來中美關係總體上沒有多少起色,有些領域甚至加劇惡化,這令中方對兩國元首外交的可靠性產生懷疑。今年6月布林肯訪華時,中方反覆強調要將兩國元首共識真正落到實處,委婉地表達了對拜登政府言行不一的不滿。更不用說「五不四無意」本身就設下了話語陷阱,例如「不尋求新冷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的潛台詞,就是一旦中美爆發「新冷戰」甚至熱戰(武裝衝突),責任不在美方。
將對中美關係做長遠布局
儘管近期訪華的美國政要絡繹不絕,但習近平只先後會見了布林肯和舒默率領的美國聯邦參議員代表團。與此同時,習近平與美國民間的密集互動格外引人矚目。自6月以來,習近平先後會見比爾蓋茲與季辛吉,並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賀信、覆信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和各界友好人士、覆信美國史迪威將軍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覆信「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格林和飛虎隊老兵莫耶、麥克馬倫。
在會見比爾蓋茲時,習近平說:「你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世界正在走出新冠疫情,人們應該多走動、多交流,增進瞭解。我常講,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我們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希望兩國人民友好下去。」在給「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強調「國與國關係發展的根基在於兩國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中美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在覆信「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和各界友好人士時,習近平首次提出「中美關係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希望更多中美青年相知相親、攜手同行,成為兩國友好的新一代使者,為中美關係發展接續注入動力。」在覆信史迪威將軍後人時,習近平表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兩國人民應該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擴大合作,為兩國關係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
儘管不如高層交往那樣吸引媒體目光,但中方對中美民間友好與青年交流的布局正在徐徐展開。例如,9月下旬,來自史丹佛大學、美國進步中心、西北大學、聖母大學、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全球發展中心(CGD)、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等機構約20餘位各行各業的青年領袖和學界代表,利用一周時間密集走訪上海、南京和北京的高校、企業、智庫、媒體、鄉村、藝術機構和政府部門,與中方各界人士探討中美關係的多元視角。10月上旬,美國青年政治家代表團訪華,成員包括多位來自美國對外政策理事會、「新美國安全中心」等智庫的研究人員和國會助理。同樣在10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組織中國學者代表團訪問華盛頓,與美方知名學者及智庫專家共同探討如何恢復並增進中美學術交流合作。
小結
1989年中美關係因天安門事件陷入低谷,鄧小平在會見老布希總統特使史考克羅夫特時,語重心長地說:「中美兩國之間儘管有些糾葛,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分歧,但歸根到底中美關係是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和穩定的需要。」
34年後,習近平在會見美國聯邦參議員代表團時表示:「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應展現大國的胸懷、視野和擔當,處理好中美關係,增進兩國人民福祉,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風物長宜放眼量,儘管當前華盛頓與北京明爭暗鬥,但中美人民友好可期,兩國關係前途並不悲觀。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日本因油源命脈在中東,在以阿衝突上與美國不同調。而遇上中國,則有輸不起的壓力,卯起來增添武裝力量,又牢牢地將「台灣牌」握在手裡,隨時做對抗的準備;但外交變化多,不無髮夾彎的可能。
數十年來,美國不斷在地緣政治敏感地區挑事,重點擺哪裡,哪裡就起戰火,這兩年特別明顯,華府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引發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這回推動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和解、建交,激起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疑慮,又引爆了10月7日新一輪的以巴衝突(以色列視為戰爭)。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日本從一開始就完全站隊美英西方國家,共同譴責、制裁俄羅斯,援助烏克蘭,搞到今天尾大不掉,進退維谷。因日本排放福島核汙水,10月16日俄國也跟進中國大陸,暫時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東京跳腳。
以巴衝突,日未與美同調
然而,日本對此次以巴衝突,採取了跟美國不同的立場。10月8日,首相岸田在社群平台指責哈瑪斯發動攻擊,「造成無辜平民遭受重大傷亡」,但也提及以色列軍方空襲造成加薩走廊死傷慘重,「令人深感憂慮,要求相關各方克制」。美、英、法、德、義領袖發表共同聲明支持以色列,譴責哈瑪斯的恐怖行動,日本沒有參與;岸田稱發動的一方為「哈瑪斯等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避免使用「恐怖分子」、「恐怖組織」等字眼。
10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巴西提案:譴責一切針對平民的暴力和敵對行動及一切恐怖主義行為,並呼籲立即無條件釋放所有人質,暫停衝突,允許人道援助進入戰況嚴重的加薩走廊。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俄、英兩票棄權,獲12票贊成,包括向來跟美國同口徑的日本,但該案仍被力挺以色列的美國一票否決。這不代表日本掉隊美西方,而是它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50年前髮夾彎改親阿拉伯
其實,對以阿爭端,日本在距今剛好50年前就發生過「髮夾彎」。二戰後,日本外交完全唯美國馬首是瞻,在中東因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領土,與阿拉伯國家的對峙中,也是跟著美國偏袒以色列,1948、1956與1967年三次中東(以阿)戰爭,日本都挺以色列,1964年還演出冷淡接待來訪的科威特外長一幕。
但是,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產油國拿石油當武器,對採取親以色列的美國、西歐國家及日本施壓,大幅減產石油,而能源是日本的關鍵罩門,陷入石油恐慌的東京扛不住,在美國的默許下,當年11月22日由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宣布,轉向親阿拉伯的新中東政策:不容許以武力侵占領土,以色列應從1967年的占領地全面撤軍,承認並尊重巴勒斯坦人根據聯合國憲章所擁有的正當權利等(即兩國方案)。同年12月10日至28日,更派出副總理三木武夫為特使,歷訪阿聯酋、沙烏地、埃及、科威特、卡達、敘利亞、伊朗7國,說明日本的新中東政策,且尋求理解。從此日本就以阿、巴勒斯坦問題,便趨於低調,不插手,它只會在涉及原油利益、反恐上,出資支持美國,或派海上自衛隊去東非海域防海盜、護油輪。
直至今日,日本原油絕大多數仍仰賴中東進口,2022年高達94%,其中沙烏地及阿聯酋兩國就占了76%。此次以巴衝突,阿拉伯、穆斯林國家、伊朗格外團結,日本擔憂斷油、油價飆漲的歷史重演,也不想破壞與伊朗的友好關係,因此雖身為美西方的重要成員,反應卻異常默然,畢竟能源現實利益是日本的「阿基里斯腱」,不得不服軟。
日本西南大興軍事建設
不過,一旦脫離阿拉伯世界,特別是有「中國因素」的地方,日本馬上就回復親美及強硬的武士道性格。自從中國大陸崛起,日本作為亞洲龍頭的地位被取代以來,東京「親美反中」的力道即與日俱增,為了遏制中國,其政略著重在兩方面:一是大幅提升武備,二是牢牢抓住「台灣牌」。
有關提升武備方面,岸田政府去年12月通過新版的安保三文件後,猶如打開潘朵拉盒子般,開始一路強軍。今年8月31日,防衛省公布2024年的預算為7.7385兆日圓,續創新高,成長13%。日本已實質突破「和平憲法」的約束及「專守防衛」的原則,藉由渲染「中國威脅」,在軍事擴張之路越走越遠,並在各地、尤其是西南島嶼實施具體作業。
日本政府已挑選各都道府縣,共33個民用機場(14)和港口(19),列為可能升級為軍用的候選名單,當中至少16個設施在琉球群島、九州和四國,地點都鄰近大陸及台灣。日方揣測,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台灣會是武裝衝突的引爆點。候選機場包括沖繩的與那國、新石垣、宮古及那霸,九州的鹿兒島及宮崎,四國的高知。這些機場均可在「台灣有事」時,當作部署自衛隊和補給燃料、食物的據點。
10月4日,日本親台派新任防衛相木原稔(去年8月來過台灣、曾任自民黨外交部會「台灣政策專案小組」副主席)赴美,與國防部長奧斯丁會談,藉口因應「台灣有事」及西南防衛的重要,兩人確認要再提高美日軍事合作。
而且防衛省要強化自衛隊在九州地方的部署,計畫2024年度新成軍可短場起飛或垂直起降的F-35B匿蹤戰機飛行隊及陸基反艦飛彈部隊,以維持日本在其西南地區的空中優勢,F-35B將部署在海自護衛艦出雲號及加賀號上。被稱為日版陸戰隊的陸上自衛隊水陸機動團(長崎縣相浦駐屯地)也將擴編,且新增配屬魚鷹運輸機。
另外,九州當地好幾個基地要啟動設施地下化工程。10月17日,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訪熊本縣及鹿兒島縣,與當地首長討論一旦台海發生緊急事態,九州該如何接收從沖繩先島群島撤離的十幾萬居民。細究日本的部署,簡直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日媒專訪賴清德、顧立雄
有關抓住「台灣牌」方面,日本深知台灣是中國最棘手的問題,對日本則是一顆最廉價的棋子。台灣總統大選已進入白熱化狀態,繼右派大老麻生太郎親至台灣加持賴清德,日媒10月初也來台專訪賴,而將其他參選人晾在一邊。
10月5日,日本廣播協會(NHK)與《讀賣新聞》電子版同時刊出專訪。賴清德表示,要從民間恢復疫情前的熱絡交流、全球供應鏈合作與產業互補、淨零轉型及區域安全連結等,展開台日全方位合作。賴強調「台日共同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如被中國侵略,台海成為中國的內海,對日本也必然是威脅」,而他的工作就是「守護台灣主權」。不難嗅出,日本視賴清德為台版的尹錫悅,對賴當選後遵行親日政策寄予厚望。
同一天,《日經亞洲》則刊出對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的專訪。顧表明,台灣會和國際社會配合,密切監控及禁止先進技術轉移至中國。言外之意,即台灣半導體也會親日而與大陸保持距離。
日本最大幾家媒體選在同一天,讓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國安負責人發聲,顯示日本亟欲掌握台灣,民進黨持續當權最有利於東京打「台灣牌」。這跟日本積極參與美國主導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Quad)、「印太經濟框架」(IPEF)、「藍色太平洋夥伴」(PBP),又與北約、「五眼聯盟」、AUKUS保持密切關係,是相同理路、一體的兩面。只是在利用台灣上,日本似更勝美國一籌。
對華政策也可能出現變化
日本的保守政客、媒體不停地妖魔化中國,連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也被日本扭曲成「威脅」。可是,外交事務縱橫捭闔、變化多端,一方面以色列殘酷清剿加薩的畫面攤在世人面前,美國力挺以色列的政策已在國內外遭到批評;另一方面,擔任中日韓三國峰會的輪值主席國韓國最近提出,將於11月26日前後在釜山召開三國外長會議,之後若催生出中日韓領袖峰會,將是三國尋求東亞和諧合作的難得機會,屆時難保日本的對華政策不會也出現小髮夾彎。
每當世界不安穩時,我們的眼皮可能會跳動不止,精神有點恍惚,心理忐忑不安,似乎預感到會有大事發生,只是不知道何時何地,一隻黑天鵝會陡然飛起。現在我們知道了: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於10月7日清晨,以5,000枚火箭炮、空中無人機和飛人,以及地上大批武裝車隊的形式,衝進了以色列。
哈馬斯從加薩─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對以色列發動50年來最大規模突襲,以政府稱平民和士兵有逾百人質被哈瑪斯俘擄劫持。這場突襲讓以色列時隔50年再次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加薩地區陷入戰火中,雙方死傷慘重。
巴勒斯坦人被囚在加薩
近兩年,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於烏克蘭,而近幾個月,我們亞洲人的眼睛又緊緊盯著朝鮮、台灣、南海,心裡嘀咕,不知道會有什麼大事發生。有人擔心,在仁愛礁,或台灣是否會爆發戰事?但是,大家完全沒有料到,出事的卻是以色列。號稱擁有世界上最精明的情報組織的以色列,居然對在它眼皮底下,有人暗中策劃並發動大規模襲擊,毫無所知!一時之間,摩薩德和鐵穹防空系統的神話破滅了。
談論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筆者的著眼點是它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但是,首先必須就人道主義災難說幾句話。哈馬斯的突襲,的確是一樁違反人道主義的殘暴事件,可是,如果我們有一座人道主義的天平,那麼,這個天平並不會向以色列的方向傾斜。
理由很簡單。以色列把200多萬巴勒斯坦人囚禁在加薩這一塊狹窄的地塊裡,已長達17年,違反聯合國大會1947年11月29日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兩國方案」,並且不斷擴張定居點,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所以說,如果不時有巴勒斯坦人寧願拼命反抗,我們能夠責怪他們嗎?
黑天鵝事件爆發的近因
雖說是黑天鵝事件,但事出必有因。據黎巴嫩的一份英文刊物The Cradle的名記者Pepe Escobar 報導,這次行動的近因有兩個。一是9月內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拿出一張「新中東地圖」,上面整個抹掉了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區。二是近期前往位於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殿—朝拜的教徒,屢次受到以色列人阻擾,尤其在10月5日,也就是突襲發生的前兩天,800名猶太定居者圍繞著該聖殿,阻擾和毆打伊斯蘭教徒,而在該寺的守軍則袖手旁觀。這就是為什麼這次突襲行動,被命名為「阿克薩洪水」之故。
跟以往的反抗行動不同,「阿克薩洪水」的規模相當大,絕對不是幾天,甚至幾個月內能夠組建的,所以它一定也有遠因。論者指出,2020年,川普在其任內達成了一項《亞布拉罕協議》,促成了以色列與阿聯酋、蘇丹和摩洛哥之間的正常外交關係。巴勒斯坦人看到,在美國的利誘和壓力下,一些阿拉伯國家願意拋棄巴勒斯坦人的訴求。他們知道必須有所行動,扭轉頹勢。所以,策劃和準備應當是從那時就啟動了。
今年3月,中國促成了伊朗與沙烏地之間的和解,並隨之帶動了阿拉伯世界的大和解:敘利亞回到阿拉伯大家庭,埃及與土耳之間恢復外交關係等。為了阻止中國日漸擴大對中東的影響力,拜登的辦法是設法促成沙烏地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正常化,把它納入亞布拉罕協議。美國提出的條件是:繼續保障沙烏地的安全等條件,幫助它核能發展,並要求其增加石油的產量,同時施壓納坦雅胡,要求後者恢復兩國方案。談判正在進行中,但重要的是,按照《路透社》的消息,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沙爾曼並不那麼在乎巴勒斯坦人的利益,所以即使沒有得到以色列對「兩國方案」的正式承諾,他也可能答應關係正常化。沙烏地是遜尼派的老大,如果它他也被美國統戰了過去,那麼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前景就更加暗淡了。所以,巴勒斯坦人必須採取行動,試圖打斷這個談判。
正是因為哈馬斯為這次突襲做了長期規劃和準備,它才能夠在以色列的嚴密監視下,收集到大量的材料、裝備、訓練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戰士,才能夠抓準時機,發動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突襲,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小打小鬧。上文提及的Escobar說,他從知情者獲得確切消息,伊朗以外的另外一個國家出錢(他沒指明,但猜測多半是卡塔爾),為哈馬斯從烏克蘭處購得許多美制武器,他們當然知道,以色列會大舉報復,而他們顯然願意承受一切可能的代價。但是,他們或許沒有想到,這隻黑天鵝對地緣政治發生了扭轉乾坤的影響。
對地緣政治造成極大影響
第一,以色列的手段越極端,鎮壓加薩的時間越久,則其他阿拉伯國家介入衝突的概率就大增。一旦伊朗、黎巴嫩的真主黨和敘利亞的民兵組織都開始行動,那麼,前途無法預料,整個中東將處於失控狀態。
第二,即使不發生上述情況,巴以衝突會促使已經和解的阿拉伯國家更加團結,並且會使它們與以色列之間的對立關係很難破解。沙爾曼已經宣布停止與以色列之間的正常化談判,這給予美國重新奪回中東事務的計劃沉重的一擊。
第三,中國通過促成伊朗與沙烏地的和解,以及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所有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合作,已經在中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俄羅斯於2015年拯救了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並且與石油生產國家組成歐貝克+1的同進退合作關係。中俄兩國聯手會致力於把美國的勢力擠出中東,以色列也會變得非常孤立。
第四,在美國的支持下,印度在今年G20 峰會上宣布,將與多國合作建立一條「印歐走廊」,由印度通往以色列,目的是對抗「一帶一路」。這個計畫看來會胎死腹中。
第五,巴以衝突分散了美國的注意力和資源,對烏克蘭的未來造成無可挽回的打擊。巴以衝突發生在烏克蘭夏季反攻瀕臨失敗,美國眾議院選不出議長,無法通過預算,導致美國無法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彈藥和民生等各方面援助的時刻。最新消息指出,俄羅斯很可能發動冬季大反攻。考慮到美國11月即使通過下一年的預算,其中仍然可能不包括援助烏克蘭的經費,烏克蘭很可能會徹底潰敗。
第六,歐洲有俄烏戰爭,中東又爆發了巴以衝突,美國國內一片混亂,它還有多少精力在亞洲搞事?菲律賓還會繼續跟中國爭奪仁愛礁?
結語
上述六點都對美國絕對不利。因此,拜登唯一的選擇,就是向納坦雅胡大力施壓,勒令他盡快停止在加薩的屠城行動,並且逼使以色列回到兩國方案,否則美國建立的所謂按照規則的國際秩序必然瓦解,美國霸權的衰落變成必然。問題的關鍵是,拜登到底還有沒有讓以色列聽話的能力?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10月10日,蔡英文發表了她任內最後一次雙十講話,內容仍是依循舊有的講話邏輯,希望從世界的角度處理兩岸關係。但在當前俄烏衝突方興未艾,以巴戰爭又如火如荼,美國想與中國大陸緩和關係,甚至尋求協助的國際環境下,台灣是否能跳開地緣政治、經濟密切相關的中國大陸,訴諸反華力量對抗大陸,實在令人懷疑。
弱化兩岸歷史政治連結
回顧過去三年的雙十講話,雖說是中華民國110、111、112年的國慶講話,但蔡英文皆以1949年兩岸分離作為界線,強調中華民國立足台灣72、73、74年,將國慶的紀元實質減少了38年,讓兩岸的歷史及政治連結逐漸弱化。
今年雙十講話更定義「中華民國台灣」已成為2,300萬人民的主流共識,「這個共識匯聚了不同族群的歷史情感,和74年來福禍與共的體認;它更代表為了團結、為了守護國家、為了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願意走近彼此,創造最大的公約數。」這樣將「中華民國」異化,從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到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台灣」,真的是台灣2,300萬人民的主流共識?真的有匯聚不同族群的歷史情感?真的能團結、守護國家、捍衛民主自由嗎?
事實上,當中華民國憲法及總統的名稱都未變,就顯示台灣的最大公約數仍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台灣」。任何人試圖改變這個國號,不僅無法團結島內不同族群,還會治絲益棼地打開台灣獨立的潘朵拉盒子,成為兩岸關係無法承受的災難。
想以「四個堅持」對抗中國
今年的雙十講話表示,從2016年以來,蔡英文政府始終信守承諾、維持現狀;堅守「四個堅持」,不挑釁、不冒進、在壓力下也不屈服,和全球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也為世界貢獻良善力量。
「四個堅持」首見於2021年的雙十講話,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這「四個堅持」漠視中華民國憲法內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基礎,也顯示了實質台獨的意涵,對於想維持現狀、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無非是緣木求魚。
蔡英文今年也指出,「現在的台灣,已經是世界的台灣,在地緣戰略、全球民主發展、國際供應鏈體系都是最可靠、最有效率、最安全的合作夥伴,更能自信沉穩面對中國」。這顯示蔡英文想挾國際支持力量對抗「中國」,但這樣還能創造兩岸和平共存的條件嗎?
接受「一中」兩岸才能和平
蔡英文表示,「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作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任何一方不能片面改變現狀,兩岸分歧須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她接著指出,願意以台灣的民意共識為基礎,以對等尊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存之道。
表面上看,這些話似乎有其邏輯,但仔細推敲就知道,該邏輯有無法實現的缺陷。因為想要維持現狀,就不能更動憲法中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基礎;想持續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就必須接受1992年兩岸函電來往後達成的「九二共識」,而其中的核心意涵就是「兩岸同屬一中」。
進而言之,如果一味強調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愈來愈強,想要成為反華勢力的急先鋒,將台灣武裝成火藥庫,成為中美對抗的前線,就不可能有實現和平的機會,反而讓台灣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尤其,美國政府面對國內經濟不可能與中國大陸脫鉤,國際上又需要中國大陸對俄烏衝突、以巴戰爭加以協調,至少不與美國唱反調,所以國務卿布林肯積極與大陸溝通,尋求在舊金山的亞太經合會領袖(APEC)會議中,實現「習拜會」,這時絕不可能讓台灣海峽橫生波瀾,支持民進黨政府往台獨冒進。
換個角度,蔡英文若想要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尋求和平共存之道,關鍵還是在於接受憲法中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基礎,也就是「九二共識」的「一中意涵」,這才能讓台灣走向和平穩定發展的未來。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2024大選已趨於白熱化,儘管趨近六成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然因藍白始終未合,郭台銘又堅持選下去,致使賴清德民調支持度穩居第一。侯基本上認同「九二共識」、柯對大陸堅持「九二共識」表示理解,賴則公開反對「九二共識」。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尚難維繫兩岸和平穩定,更遑論賴清德所倡議的「務實台獨」訴求。
滾雪球效應與鐘擺效應
台灣地方選舉與總統大選存在兩種效應,即「滾雪球效應」與「鐘擺效應」。
2006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2008年也贏得總統大選;2010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2012年也贏得總統大選;2014年民進黨贏得地方選舉、2016年也贏得總統大選,這是地方選舉影響中央選舉的「滾雪球效應」。另外,2018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卻在2020年輸掉總統大選,掉入「鐘擺效應」的困境。
國民黨在2022年贏得地方大選,2024年總統大選究竟會朝「滾雪球效應」,還是往「鐘擺效應」發展令人關注。
事實上,「兩岸因素」對地方選舉與總統/立委大選的影響效應有極大差異。「地方選舉」涉及地方治理及具體民生福祉利益,但總統/立委大選涉及高端政治及國家安全等議題。因此,在縣市長選舉及治理層面,民進黨動員國族認同、統獨議題及「兩岸因素」,對拉抬選舉的作用有限。然在總統及立委選舉,以「兩岸因素」、國族認同及「亡國感」進行動員,則有一定的效果。
比較三位候選人兩岸主張
基本上,侯友宜的兩岸主張奉行馬英九路線,願意啟動兩岸對話協商及維護兩岸和平發展;他認同「中華民國憲法下的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對「九二共識」的態度從模擬稜兩可態度到公開倡議。賴清德則明確指出,反對「九二共識」、還標籤化「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主張「務實台獨」,又宣稱遵循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論」。柯文哲倡議「兩岸一家親」,表示「瞭解與尊重」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堅持。獨立參選人郭台銘認同「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及反對台獨,並提出兩岸和平宣言及倡議興建金廈大橋。
比較四位候選人的政見,侯友宜提出了有別於賴清德主張的「台灣事實上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務實台獨」的兩岸論述,清晰表述了堅持「九二共識」,在鞏固泛藍基本選票的基礎上,積極拉攏中間選民,希望透過分進合擊策略獲得選票極大化目標。四位候選人中,以侯友宜的兩岸政策最「尊馬」,希望能回歸到馬英九八年主政時期的兩岸路線。
侯友宜兩岸論述的特色
侯友宜兩岸論述的特色及作用有三。其一,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宣稱「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更堅決反對蔡英文污衊化的九二共識。」這是將「九二共識」與憲法相連結,宣稱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結合「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兩岸兩區」的定位,藉此正本清源,闡述「九二共識」符合憲法精神。界定兩岸分屬「台灣地區」及「大陸地區」,主張兩岸應在對等、友善、尊嚴的前提下,務實展開交流,包括學生就學、觀光交流、農漁產品輸陸等,以重啟兩岸對話,化解緊張關係。
其二,堅決反對民進黨污衊化的「九二共識」,也呈現出相當程度的政治自主性。他宣示了「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宣稱「中華民國是國家法定名稱」,拒絕以意識形態分裂國家。他也倡議「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的共識,它是既往兩岸簽署23項協議,包括影響深遠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政治基礎。另外,郭台銘也公開倡議「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對話協商及簽署兩岸和平宣言。侯友宜若能表態吸納郭台銘的主張,可緩解泛藍尤其深藍對侯的疑慮,以擴大支持基礎。
其三,侯友宜的兩岸主張最具有緩和「台獨」的作用,可避免台灣安全陷入極端化的險境。同時,藉由大選公開支持「九二共識」,具有消弭既往國民黨內對「九二共識」的爭論,包括「保留論」、「揚棄論」、「過時論」、「歷史論」、「奉獻論」,甚至一度有「九二共識就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說法。
賴清德論述只會刺激大陸
賴清德既宣稱延續蔡英文所提「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論」的兩岸路線,又倡議「務實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台灣是事實上主權獨立國家」及「兩岸互不隸屬論」、「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及默認「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尤其,賴清德曾稱想以「台灣總統」身分走向白宮,被解讀為追求「務實台獨」的目標,希望美國承認「台灣事實上是主權獨立國家」,並想要發展「台美關係正常化」。這些主張勢必會刺激大陸,對台採取進一步的軍事威懾及經貿制裁措施,對台海和平發展絕對有害無益。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對數千名中國留學生演講,一開頭就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那段話成為理解青年世代特質與精神的經典,至今依然,而且同樣可以運用於兩岸青年交流工作。
太陽花不能代表台灣青年
筆者作為一名「85後」,年齡即將「奔四」,這幾年線上線下參與大陸的種種活動時,經常被冠上「青年作家」稱謂。其實我是頗難為情的:我真能代表台灣「青年」?
眾所周知,兩岸青年交流最為熱絡的時期,當屬馬英九執政的那八年。問題是,他沒有處理好歷史教科書和兩岸經貿協議等重要議題,製造出所謂「天然獨」的「太陽花世代」。而「太陽花」長期壟斷了我們(台灣和大陸)對台灣青年的認知與印象,甚至以此作為判斷,對於一大批「反中、抗中」的青年世代感到悲觀與絕望。
然而,要知道當年的「太陽花」青年,如今多已步入30多歲的「熟男」階段,其中不少人後來還長期在大陸「討生活」。而當時最出風頭的林飛帆,2019年以31歲邁入「大叔」之齡,「扶搖直上」成為民進黨副秘書長,據說月領台幣9萬元,在無數載浮載沉於低薪的青年口中,帶著極諷刺意味地喚他一聲「林九萬」。
2022年底,蔡英文宣布將台灣兵役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且以2005年出生作為劃線。從一些街訪影片可看到,首當其衝的「00後」男生,把兵役延長的不滿情緒發洩在林飛帆身上,痛斥林自己當「替代役」,卻要他們多當一年。雖然只是幾秒鐘的片段,但已可見「太陽花世代」成為更年輕世代要推翻的「眼中釘」。
台灣青年世代之間的對立,與兩岸關係政治走勢有著客觀上的關連性。國民黨受到太陽花衝擊而黯然下台,民進黨蔡英文則風光上任。可是兩岸關係好不容易走到和平發展的深水區,又因蔡當局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以及政策上對大陸的仇視與敵意,再加上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侵擾,兩岸交流大門被重重關上,青年交流自然也不例外,由在台讀學位的陸生即將「清零」可見一斑。
難以想像的「小紅書世代」
不過,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再加上中國大陸軟硬實力雙重崛起,困在民進黨「仇中」封鎖線內的台灣青年,卻找到了過往世代難以想像的認識大陸管道。特別是台灣95後、00後「小紅書世代」的興起,因為追星而風靡大陸零食,如今在台灣的便利商店或夜市都能看到「魔芋爽」等來自大陸的食品品牌。更別說學習寫「簡化字」,也在台灣更年輕的世代中蔚為一股潮流。這些現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還記得高中時期繳交一份歷史科作業,因設定出錯,列印出簡體字,老師特意把我叫去辦公室「循循善誘」:「以後出社會,千萬別寫簡體字啊!」也大約是那個時期,大陸發生「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安事件,「大陸食物」等於「黑心食品」的印象,在無數台灣民眾心中烙下深刻痕跡。
可是這些對大陸的負面印記,在台灣小年輕心中彷彿不曾出現過。也因為如此,一些獨派青年對此心生警惕,知道人造出來的「天然獨」已然殞落,以下流、低級又輕蔑的口吻稱,這些比他們年輕的世代為「天然支(那)」。這也是何以民進黨當局要在夜市取締螺螄粉、在公部門禁用TikTok,以及視「愛奇藝」等大陸視頻平台為「寇讎」的深層原因之一,大陸的影響力正在潤物無聲地重構台灣青年世代的「三觀」,儘管他們離成為「統派」還有一段距離。
青年交流要注入精神理念
疫情解封後,兩岸民間都有意積極恢復交流,大陸更是主動,從國台辦主任宋濤馬不停蹄地接見各方便可窺知一二,青年交流當然是重中之重。馬英九此前歷史性地率團訪陸祭祖,特意帶了30位年輕學員,其中有大學生,也有博士生。從馬英九多次講話中可發現,他以促成兩岸青年交流為豪。在行程中,媒體採訪隨行台灣學生,幾位受訪者介紹了他們如何與大陸同學交換微信,聊了兩岸流行的事物云云,喜悅之情完全寫在臉上。
這當然是兩岸走向春暖花開的好苗頭,不過,這些兩岸青年緊密的互動,在八年前可是正常無比的生活日常。如今宛如「從頭開始」,體現了民進黨當局配合美國的「抗中保台」路線,是如何地斲傷了兩岸人民原有的健康往來。
話雖如此,但對於亟須「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台海關係而言,對台灣青年的認識,或是兩岸青年彼此認識的「推倒重來」,都是極為要緊的課題,更是一個極佳的契機。因為對於90後、00後的台灣年輕群體來說,他們打從出生看到的就是一個崛起的大陸,就算社會仍充斥著反共意識形態,但他們比前面任何世代對大陸的包袱都小太多了。
筆者一位任教於北部某所高職的學弟說,他的學生看到的中國大陸,來自於TikTok和「小紅書」,這些手機APP的影響力,比其父母或媒體的說法更大,「所以當他們的家人說大陸落後,沒自由又不安全時,他們根本沒放在心上。」換言之,諸如綠營名嘴宣稱大陸高鐵「沒靠背」,或許在某些思想僵化的群體中還有些「市場」,但對台灣小年輕而言,要不是笑話一樁,要不就當作耳邊風。
中美博弈的格局令人揪心,但兩岸關係的大局和前景卻令人樂觀。特別需要把關注視角超越「太陽花」的局限,看到更年輕世代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大陸可以做也有能力做的是,在台灣青年看到的中國崛起表象之下,注入中國歷史精神與社會主義理念的具體內涵,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溫情與敬意」,同時對世界未來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信念。兩岸青年交流的意義絕不僅止於「交流」,而是兩岸共脈動、同進步的發動機。
(作者係《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
10月16日,馬英九在美國紐約大學演講,強調地區和平,建議美國與國際社會鼓勵兩岸和談,還呼籲美國敦促民進黨接受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此外,他直接批評美國對台政策不是為了「避免台海戰爭」,而是試圖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但台灣不能與烏克蘭類比,因為兩岸不是兩個國家。
馬英九在美國的直言不遜,與他一貫的隱忍風格形成了尖銳對照(例如其任內對待太陽花學運的態度、對民進黨篡改教科書的處理)。在台灣這樣一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社會,馬英九的講話將產生「駟馬難追」的效應,外交部長和立法院民進黨籍立委,均做出了強烈反應。這種「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的味道,如何看?
馬演講引起兩極化反應
藍營媒體將演講譽為「馬英九與美國一些政客的直球對決」,「藍白合前景渺茫,馬英九肩負兩岸和平任務」等,甚至提出「不一定會有馬習二會,但會形成一股和平的力量」。這種「拔高」,其實是對馬英九提議「美國應該扮演鼓勵兩岸對話、謀求和平角色」的喊話進行配合,同時也顯示國民黨「真愛台灣」。
民進黨對馬英九的攻擊,火力集中在他演講時強調「我們的憲法與中國的憲法都規定兩岸不是兩個國家」、「也都保留未來進一步融合的可能性」。外交部出面放話: 「政治人物對外應齊心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支持度,對抗中國壓力」。綠營立委則赤膊上陣,大呼「如果台灣和大陸不是兩個國家,不知為何還要叫他總統」?這是借機把「兩國論」重新抬出來「回爐」。當然更是給2024大選煽風點火。
大陸網友有不少正面肯定的,認為「出了一口惡氣」。中間輿論認為,國民黨支持中美緩和緊張關係,目的是突出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的影響力,也是為國民黨2024大選「抬轎子」。最典型而直白的一種評論,出現在研究台海問題的圈子裡,是認為馬英九這一次「挺直胸口講了真話」、馬英九「不忍了」!
馬的不忍可謂「正當其時」
馬英九是政治人物,有執政八年的經驗,2016年卸任後,又具有周旋於台灣政壇與奔走兩岸的長期積累,故「此不忍」可謂「正當其時」。
首先,是對國際大環境變化帶來的,對台灣安全的思考與擔憂。尤其是巴以衝突爆發帶來的,海峽局勢不容樂觀,所以整個講話重心落在區域和平上。由於台美關係,馬英九在美國不適合談巴以衝突,但他通過演講顯示,台灣政治人物對時局的捏拿與判斷,尤其是國民黨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期待。這也是他在美國批評美國不負責任,打「台灣牌」的基礎。言辭激烈,但沒有展開的部分是,對台灣而言,巴以衝突的外溢,涉及美國是否會打兩場戰爭。美國的抉擇,與台灣的安全密切相關。
馬英九在美中關係委員會、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這樣美國一流的智庫,在巴以衝突爆發的背景下,敲打美國將「台灣烏克蘭化」,有「響鼓不用重錘」之意。「此不忍」正當其時。
其次,維護國民黨的政黨利益。暗示在國際動盪的前景下,國民黨的國際戰略及其政見,有利於兩岸通過非戰爭方式解決歷史分歧,化解國共心結。演講以「釋憲」方式,保持了統一的願景,客觀上有利於兩岸民眾對實現國家統一繼續抱有希望,也是對國際展現,從國民黨立場出發,強調兩岸民眾對迎來真正和平的期待。而不是「踩紅線」的作法。
演講對台灣自身安全的擔憂,對美國政客將「台灣烏克蘭化」損害台灣利益的揭示,更是對民進黨在雙十節宣稱所謂「台灣使世界更完滿」的自欺欺人說法,進行「沉默的回擊」。此外,與賴清德過境美國,大談台灣安全與「中國威脅」,與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宣布潛艇下水,配合美國需要,暗示不放棄「以武謀獨」,形成了對比。此即台灣民眾高度關注,正當其時的議題。
再次,對馬英九個人來說,此不忍也「正當其時」。這是指,馬英九的演講與他一貫的保釣立場,即始終維護中國領土主權與完整的立場,具有一致性。馬英九今年6月回大陸祭祖時,他與國台辦主任宋濤的一席談,顯示「兩岸一家人」的情結是揮之不去的。馬英九在美國講「九二共識」,講美國在兩岸有「中間人」地位,以他在兩岸關係上特有的身分,在美國高端智庫做如此亮相,有歷史文化傳承及政治可信度,對中美關係緩和及兩岸關係發展有正面效應。給民眾以「挺直胸口」說話的感覺。
至於馬英九的演講,多大程度上是為國民黨2024年大選造勢?是否代表國民黨對局勢的主流認識?美國是否會將台灣政治結構的變化,歸結為大陸發展產生的影響?美國兼顧中東與亞太是出於地緣政治的需要,會如何干涉台灣2024年大選等,尚難以預估。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