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02 十一月 2023

台積電原定2024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的先進晶圓廠開始投產,近期傳出將延後一年,原因是美國的工人無法如期完成建廠進度,台積電原打算從台灣引入建廠人力,卻引起美國工會的反駁,說台積電只是想引進低薪人力,這麼看來台積電2025年是否能順利投產是個問號。在現代化強國設廠碰到難題還真是始料未及,更糟糕的是,美國明明技不如人,還擺著老大的姿態,強吃不屬於自己的超額報酬,台積電可真是忍辱負重的倒霉蛋。

20220301584083476942

華為被美國強力制裁4年後,於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中期間,突然推出Mate 60 pro高階手機,舉世震驚之餘,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美國的科技制裁未發生效果。其實,科技原本無害,使用美國的技術愈多,大家付費給美國就愈多,有何不好?出於自私及自信流失,拿科技當障礙,最大的反效果是窄化自己的優勢,怨不得「去美元化」會成為一群國家的共識。丟掉美元優勢是美國朝自己開出的第一槍,科技打壓對手是補上的第二槍,長期而言,絕對不利於美國的發展。

瑞斯諾德淪為殭屍企業

瑞斯諾德公司(Rexnord Corporation,Regal Rexnord Corporation 的子公司),是一家座落於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Milwaukee)的百年優質精密機械加工公司,生產昂貴的滾珠軸承與輸送帶,石油鑽探、飛航等交通事業都得花大錢購買該公司的產品,年年穩賺數千萬美元利潤。該公司從1980年開始更換過一連串的投資人,每一個投資者都讓公司背負更多的負債。即使經歷了多次轉手,這家公司依然具有吸引力,因為低利率的環境,讓公司一再被資金盯上。而原本一家殷實的公司,在聯準會推動量化寬鬆後,逐漸走向破敗的殭屍企業,其墜落完全不是員工素質不佳、公司設備老舊、客戶流失,純粹就是市場上充斥著龐大廉價資金,零利率下借錢沒有門檻,唾手可得的資金讓撈一筆就走的劣質借貸機構大行其道。

美國現任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2002年任職凱雷私募基金(Carlyle Group)時,利用極少的自有資金入主瑞斯諾德,再合法借用聯準會釋放的廉價資金,所有的借貸全都記到瑞斯諾德的資產負債表上。私募公司要的是五年內賣掉公司且有二位數的獲利,要達成這麼高的目標,公司必須要能發明新產品或踏入新市場,最常見的方法是借更多的錢來買更多的公司,這筆錢當然是掛在原來的公司,凱雷入主支出已讓瑞斯公司背負額外負債,為了公司有亮眼的績效,再次靠借貸買新的公司,這筆帳又計入瑞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這段期間,員工不只沒有加薪,還要減薪以示對公司債務高升負責,吸血鬼吸足了血,失血的公司剩下奄奄一息的員工。經過一番成本削弱,特別是人事成本(解雇員工),瑞斯諾德的數字比5年前鮑爾買入時漂亮許多,但公司債務增加了40%,後來有新買家買下瑞斯諾德,買價比鮑爾買入時高了9億美元,這錢幾乎都流入凱雷集團,少部分給公司經營團隊,員工未分得一文錢。私募公司賺得大筆鈔票走人,但這筆大錢不是來自公司的營收,而是來自銀行,把數字攤看一下,凱雷+經營團隊拿走5年來炒作的利潤9億美元,員工薪資幾乎零成長,銀行業因放貸收取手續費,所有這些加起來的錢約莫10億美元,全來自聯準會的印鈔機,這些錢創造了美國經濟成長的帳面數字,卻沒用來新產品研發、增聘員工、增添機器設備或增建廠房,實體經濟是零成長,最終一大批靠瑞斯諾德謀生的中產階級員工就此消失,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貧富差距一直在拉大的原因,制度讓少數人(炒方)成為贏家,讓多數人成了輸家!

話說回來,若無聯準會的10億資金注入市場,或許瑞斯諾德今天還是一個不用裁員的穩健經營的優質公司,聯準會撒錢究竟是對還是錯?瑞斯諾德是典型以債務帶動獲利的公司,像這種型態的公司在美國可不是少數,福特汽車、西南航空、波音公司等有頭有臉的大公司,與瑞斯諾德幾無差異!

聯準會能創造經濟榮景?

從美國通膨升高,到聯準會開始升息,眼花撩亂的美國經濟戲碼,各種隨興猜測的軟著陸、硬著陸,到不著陸的各種可能性都有,美國有本事瞎扯,沒本事的國家跟在後面瞎起鬨。起初軟著陸似乎是共識,而近期經濟數據又有些失控,衰退更有可能,其實猜測美國短期的軟著陸或硬著陸意義不大,長期而言,美國經濟根本沒有樂觀的理由。

美國的經濟問題一籮筐,除金融業一枝獨秀外,其餘基礎建設老舊、基礎教育落後、工業體系凋敝、成熟技術工人不足、債務高不可攀、公司治理、工會問題等,這些問題無不棘手、且難在短期收效,加以國內兩極對立嚴重,立法機構幾陷入停擺,行政效能癱瘓,經濟難題幾乎難以依靠行政、立法解決。聯準會不是民選機構,恰可躲過冗長的刁難,它更是全世界唯一可任意製造美元的機構,這個特異功能讓聯準會幹起包山包海的瑣碎工作,專做短期的疑難雜症,嚴格而論,聯準會只會印鈔跟回收鈔票,貨幣政策只適合長期目標,印鈔並沒辦法代辦財政部、商務部、進出口貿易,但陷入癱瘓的行政機構,也只能巴望著聯準會印鈔來救急。

從1918到2008年,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由50億美元慢慢增加到8,740億美元,2008到2010年聯準會創造出1.2兆美元,相當於過去百年的總和,大撒錢之後,金融海嘯似乎消退,但隨後的零利率時代再增4.5兆美元,2020年推動紓困措施後來到8兆美元,目前還持續增加中。如此大量的美金進入市場,除墊高了道德風險,資金更被強迫推往高風險投資,如此險惡的資產錯置,很容易引發經濟的風吹草動,瑞斯諾德的墜落就是龐大資金闖的禍。

2010到2020年的10年期間,聯準會共推出7兆美元,股市由1萬多點漲到33,000點,漲幅約3倍,GDP由15.05兆到 25.46兆美元,成長約1.69倍,同時間美國債務由5.6兆美元到28.5兆美元,成長約5倍。簡單計算,可以說負債推升GDP成長,但借來的1元負債替換不到0.2元的成長,意思是美國靠借貸的成長極度無效率。後一半的美國人擁有的資產占全國總額2%,前面1%的美國人擁有31%的資產,這些數據顯示,美國的經濟成長幾乎全靠債務,而大量的舉債,肥的是富豪,卻瘦了大多數人民,明顯的是劫貧濟富。所以看美國經濟不能只看GDP,如果有一天再也不能借新債還舊債、債務無法再擴大,情況會怎樣呢?

10年前絕無可能出現「去美元化」的概念,即使今天只是一個口頭的提議,對美國來講,都是一個暗潮洶湧的超大危機。因此,美國應該理性地自問,債務能無止盡的持續下去?再說,美國擁有免鑄幣稅的美元特權,卻一再濫用特權,造成全球超過70%人口的地區與國家都想要「去美元化」,很有可能引發美元失去信用的星火燎原。光從這個角度思考,美債即可能會變成廢紙!

台灣不可失去感知能力

台積電赴美投資面臨不確定性、華為東山再起,顯示美國人才斷裂,也顯示中國有源源不絕的人力,未來成長可期。美國改不掉霸權心理及貪婪本性,又仗勢金融制裁及科技斷供的自私作風,實在不像是一個可長久信賴的老大。但台灣似未看清美國全面性爆發的併發症,將所有前途寄託在這個國家。

賴清德說中國大陸的成功是台商的貢獻,意有所指的是台商離開將是中國崩解的開始,台商有這麼大的能耐嗎?若果真如此,賴清德怎能怪罪蔣介石是一無是處的獨裁者?競逐大位的政治人物認知如此膚淺,令人懷疑他若當選,將帶給台灣什麼樣的風險?賴稱備戰是避戰的手段,其實,所謂的備戰是引爆戰爭的火藥庫!台灣人再笨再昏,可千萬別拿自己的身家、財產、性命開玩笑!

(作者係大學退休教授)

週四, 02 十一月 2023

全球北方國家雖然仍持續掌握全球政經權力,但「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的聲量已愈來愈高,也正在選擇自己的道路。今年8月迄今,全球南方國家已舉辦了三次重要的國際活動,包括8月下旬於南非舉行以重視「全球南方議程」定位的金磚國家(BRICS)峰會、9月上旬在印度舉行以主張「全球南方之聲」的G20峰會、9月中旬於古巴舉行以「全球南方立場」,強調建立世界經濟秩序的G77+中國(G77+China)峰會。

20220301584083476940

在三次峰會中,最為關鍵的莫過金磚國家「擴大成員(BRICS+)」峰會,除了邀請包括非洲在內全球南方許多國家參與之外,特別從23個申請加入國家中,邀請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埃及、伊朗和衣索比亞等6國入會。也就是說,自從金磚國家成立組織後,近年不斷透過制度制衡,希望藉此打破美歐壟斷,使得此次金磚國家「擴容」峰會,加速了全球南方崛起的影響力,格外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金磚國家政經地位提升中

金磚國家成立峰會是在「全球化」下所延伸的效應,這些以全球重要的「發展中國家」為主體,聚焦經濟合作,一般易被認為是單純的經濟合作組織,但近年來隨著國際政經情勢急劇變化,包括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在美國的要求下,「七大工業國組織」(G7)集團盟友共同圍堵中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衝突爆發後,更在美國的主導下促成歐盟軍援烏克蘭,加速了西方國家遠離俄羅斯,讓「全球化」淪落為「半球化」的危機。表面上看,是中俄與歐美國家的東西地緣政治對抗,但背後其實是全球南方「窮國」,與全球北方「富國」集團的南北經濟角力。

先以東西地緣政治對抗來說,如果以目前國際秩序的建立加以觀察,不論是安全、治理或人權、環境等議題,冷戰時期迄今,大致以美國主張的民主自由作為核心價值,其他已開發國家配合、發展中國家遵循。儘管在制度上過度傾斜美國,然而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在單極權力結構的體系中,並非單一國家可以肩負起重塑國際秩序的重任。因此,目前人口全球占比四成、GDP全球占比四分之一的金磚國家,強調各國政治道路多樣化、多元發展,亦即主張各國自主、多邊合作、打破單極、塑造多極體系等國際政治互動原則,藉此參與國際秩序的重塑。

全球南北問題持續惡化

再就南北經濟角力而言,二戰結束後的全球化發展,其實是美國透過市場經濟主導下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在形成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程中,卻又同時造成全球各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呈現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其中,前者大致集中於北半球,例如:北美、西歐、北歐、日本等經濟體,後者則是分布於南半球,包括:拉丁美洲、非洲、西亞、南亞等經濟體,逐漸形成經濟發展論述的「南北問題」。亦即全球在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下,並未改善南北的問題,甚至更加惡化。以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G7集團,長期主導著全球經濟規則,其發展結果,讓南北問題的範圍從貧富差距,不斷延伸至資源掠奪、氣候變化及金融剝削等。

其實,金磚國家從2009年首次峰會開始,就以加強合作為議題,希望重塑長期被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經濟規則,特別利用全球金融危機啟動合作制度,除了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基金之外,達成本幣交易協議、國際支付結算系統,甚至在2022年峰會同意討論創造全球儲備貨幣,逐漸建立完整的貨幣體系雛形。

雖然金磚國家貨幣國際化略為遲緩,國際社會對其貨幣的信心不足,短期不易與美元霸權抗衡;但隨著金磚國家貨幣流通數量持續擴大,藉此加速貨幣國際化,配合組織的不斷擴容,未來勢必能更進一步挑戰美元霸權。

20220301584083476941

挑戰G7的主導地位

很顯然地,隨著金磚國家的GDP占全球GDP之比重持續上升,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重要;相對地,傳統上占主導地位的G7集團的影響力則呈現下降。目前G7集團的GDP雖仍然大於金磚國家,但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調整之後,2020年金磚國家對全球GDP的貢獻首度超越G7集團,顯示未來全球經濟地位,極有可能從以G7集團為主導的「北方國家」,轉移到金磚國家持續擴員後的「南方國家」。

金磚國家發展在政治議題上,倡議達成去意識形態、多極結構、多邊主義共識;在經濟議題上,利用已逐漸茁壯的金融體系,提供「南方國家」不同的支付結算、借貸與開發模式,無不以重塑全球政經權力格局為目的。金磚國家未來除了是否持續擴員外,仍存在著包括:在政治上是否能扮演南方國家的「代言人」,在經濟上是否肩負南方國家的「支援者」等挑戰,但它的這次擴大成員行動已正式啟動了新舊政經國際秩序的博弈。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四, 02 十一月 2023

財劃法攸關中央政府與地方財源分配,惟自從1999年修法迄今已超過24個年頭,當時的二都已經成為六都,時空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加上少子化,許多法規早已不合時宜,應當加以修訂。

20220301584083476939

中央與地方收支不對等

政府的財政工具有稅、規費、罰款、營業盈餘、公有財產收入等項目,雖然不少,但稅課收入占總歲入的比重始終維持在75%以上。觀察台灣2018到2022年財政統計資料可知,總稅收占歲入的比重分別為80.71%、81%、75.42%、82.61%、83.83%,除了2020年外,其餘年度總稅收占歲入的比重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換言之,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每100元的總歲入,稅課收入就占了83元,顯示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台灣財政收支劃分法自1999年以來即未再修訂,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的收支比重出現明顯不對等的情形,中央稅收占全國總稅收的比重,2018到2022年分別為73.15%、73.39%、72.13%、75.82%、77.06%,除2020年略降,其餘年度中央稅收占總稅收的比重均呈現逐年遞增現象。換言之,政府每100元的總稅收,中央拿到77元,地方包括六都直轄市加上16個縣市及鄉鎮市,只分到23元,足見中央與地方的稅收收支極不對等。事實上,除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收入垂直不公平,地方政府之間也出現財政收入水平不公平的現象。

直轄市間財政水平不公平

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水平不公平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直轄市與直轄市之間的水平不公平。根據目前地方制度法第87條之3規定,縣(市)改制或與其他直轄市、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時,其他直轄市、縣(市)所受統籌分配稅款及補助款之總額,不得少於該直轄市改制前。此規定造成台北市所受的統籌分配稅款與補助款,比其他直轄市要來得多。數據不會騙人,以台北市與桃園市為例,桃園市2014年升格,2023年獲中央補助款加統籌款為328億元,比台南市少92億元,比台北市少323億元,九年下來桃園市獲配財源2,390億元,比台南市少769億元,比台北市少2,365億元,這就是地方新舊直轄市之間的水平財政不公平。(資料來源桃園市財政局)

此外,財政部2001年修訂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將原本統籌大餅總額的43%分配給直轄市、39%分配給縣(市)、12%分配給鄉(鎮、市)的比例調整為,61.74%分配給六都,24%分配給16個縣市,9%分配給鄉(鎮、市)。由於2001年直轄市只有台北市與高雄市,目前為六都,但分配大餅比例仍然沿用2001年的舊公式,造成愈晚升格為直轄市,所獲分配的統籌稅款與補助款愈少的不合理現象。

直轄市與縣轄市水平不公平

如上所述,2001年有22個縣市分配39%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平均每個縣市得到1.77%。2010年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同年台南縣市合併為直轄市、台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加上2014年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變成16個縣市分配24%的統籌分配大餅,平均每個縣市只分到1.5%。由於直轄市所獲的統籌分配款,明顯大於縣市所獲的統籌分配款,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縣市希望升格為第七個直轄市,因為升格後不必做任何努力,統籌分配稅收入便自動增加,這也凸顯目前財劃法與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確實有修法的必要。

地方財政無法自給自足

進一步觀察地方歲出,表1可知,2018到2022年分別為1.104兆元、1.133兆元、1.195兆元、1.27兆元、1.305兆元,顯示地方稅收減去地方歲出的短絀數額,分別是4,872億元、5,015億元、5,568億元、6,067億元、5,950億元,短絀數如前所述主要仰賴中央透過統籌分配稅款發給地方,惟目前財劃法所能分配給地方的統籌稅款每年僅約4千多億,歲出大於歲入的短絀,地方政府只能以規費、營業盈餘、罰款收入、公有財產收入等財政工具自行籌措。

以2022年為例,自表2可知,地方政府歲入按來源別,稅課收入占歲入比為52.69%,營業盈餘占3.69%,規費收入占2.94%,罰款收入占1.97%,公有財產收入占1.66%,其中中央對地方補助款占地方歲入比重高達34.16%。換言之,如果沒有中央補助款,光憑地方稅課收入及其他財政工具,地方政府鐵定無法支付地方龐大的支出。

結語

筆者建議,政府應及早修訂財劃法與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以改善中央與地方之間、直轄市與直轄市之間,以及直轄市與縣轄市之間的財政不公平,以確保中央與地方財政的永續性。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四, 02 十一月 2023

美國在貿易戰、科技戰、金融貨幣戰連連挫敗後,拜登政府仍然企圖透過傳統製造業回流及強拉國際高科技產業進駐,重建美國再工業化的生機,但迄今看來,美國「再工業化」的夢想大概很難實現。

20220301584083476938

想重新構建全球產業鏈

美國歐巴馬、川普、拜登三屆政府,都信誓旦旦要拋棄1990年代啟動的「委外生產製造」,回頭推動「美國再工業化」,期能重返1980年代前美國曾是「全世界第一製造業強權國家」的地位。

回顧1990年代中後期,美國境內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適逢全球化運動深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工業化加速,誘促美國工業部門興起外流的趨勢。但如此一來,美國製造業長期外流,導致經濟結構傾斜失衡、產業空洞化,尤其世界金融海嘯爆發,敲響了美國經濟嚴重「脫實向虛」的警鐘。

在此背景下,2008年歐巴馬政府開始推動美國傳統製造業回流,川普政府加大了逆全球化的思潮,拜登政府則強調供應鏈安全新變數,並採取對內補貼、對外拉邦結盟等方式,試圖重構屬於美國的全球產業鏈新布局。這一波的「美國再工業化」支持所有美國製造業回流,2022年開始又明確大力支持半導體、電動車、清潔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回流。

此外,2018年川普發動貿易戰,開始對中國實施新關稅政策,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在亞洲國家進口總額的占比開始明顯下降。2019年美國向亞洲14個國家離岸交易夥伴進口的製成品,從2018年的8,160億美元減至7,570億美元,下降了7.2%,美國製造業開始大規模撤出亞洲國家。同時,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從3,200億成長到4,020億(增幅26%),希望以墨西哥實現「近岸外包」(Near-Shore Outsourc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e Outsourcing)戰略,成為美國海外產業鏈遷移的新趨勢。

想盡辦法吸引製造業回流

拜登政府透過「政府補貼」、「直接投資」、「租稅減免」、「直接採購」等多種方式推動製造業回流。《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係對在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內生產和銷售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提供租稅優惠,而在其他國家生產則不能享受此優惠;《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對生產和製造晶片等產品的企業提供數百億美元的租稅減免,並設立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等政府基金,由政府直接投資於半導體等行業;《基礎建設投資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則規定,美國政府必須優先向美國本土建築商採購基建設施。此外,拜登政府還要提供勞工技能培訓,加強STEM教育,以提升製造業勞動力的素質。

在聚焦部分高科技產業的同時,美國對其他未必有優勢或重構成本太高的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原材料加工等領域,則透過搭建產業鏈聯盟和差異性關稅等措施,推動廣義的「美國產業鏈重構」:(1)2022年7月舉辦供應鏈部長級論壇,美國與澳洲、巴西、加拿大、歐盟、印度、日本、韓國等18個夥伴經濟體發表聲明,表示要確保美國產盟供應鏈穩健,讓企業、工人、家庭都能最終受益;2023年5月,美國等14個「印太經濟框架」(IPEF)成員國,包括印度、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等,完成首個國際供應鏈協定談判,旨在提高供應鏈的彈性、安全性和效率等;(2)對關鍵領域施予特別關稅政策:2023年3月美國和日本達成電動汽車領域加強關鍵礦產供應鏈的協議,包括對關鍵礦產不徵收出口關稅、審查外國實體的關鍵礦產部門投資等;(3)美國在和歐盟互相減免金屬及其他產品進口關稅,對俄羅斯的鋼鐵和鋁產品進口關稅則提升至200%。

戰略效應大於「再工業化」

美國戰略性引導的產業鏈重構,其衝擊效應大於美國自身的再工業化。除了改變外資投資美國外,也可能會影響到一部分美國供應鏈的出口需求、甚至導致部分產能過剩。

倘若美國擴大借助「供應鏈同盟」和「差別關稅政策」等政策,吸引外資向其他具有一定廉價勞動力和工業基礎的國家,譬如向東南亞轉移,則可能對其他國家外商對中國內需市場投資產生一定影響。從全球商品進出口數據可看出,中國在美國進口份額已有所回落,且引發中美貿易不同產品進出口之結構移轉與變遷。

不過,美國「再工業化」的成功機率並不大。1990年代中後期起,美國「整體去工業化」趨勢開始啟動。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的GDP占比,從1950年代約28%回落至2020年代的10%左右,2023年僅6%。製造業就業人口占美國非農業人口比例,從1950年代的30%,降至今天不到9%。事實上,美國從1950年代領導全球工業發展的「全世界第一製造業強權國家」,到2020年代已成為製造業GDP占比不到22%的「經濟空洞化國家」。伴隨著製造業外流,美國政府為給選民提供就業機會的壓力增加,昔日諸多傳統工業地區早已成為「鐵銹帶」(Rust Belt)。

回顧美國當年「去工業化」的背景:勞動力緊缺與勞動成本高昂、工會團體力量過大、勞動生產力逐年遞降,加上全球化運動催化出的赴外投資便捷性,造成美國本土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迫使企業向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勤儉奮勉的勞動生產力相對更高的東亞、東南亞、拉美等地區移轉,更加上這些地區也普遍進行加速度的工業化進程,便客觀具備了承接美國轉移產業的條件。

時至2023年,美國「去工業化」的因素不僅一成不變,甚至有越發加劇的傾向。例如,這兩年台灣台積電、韓國三星電子、德法汽車電機業、日本電機電子業等,被拜登政府脅迫前往美國投資設廠,卻無一不哀號震天,也正紛紛覓求脫困之道。這證明美國當年去工業化的因素至今並未改變,那怎麼可能實現再工業化?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四, 02 十一月 2023

杭州第19屆亞運展現了數位科技的發展,凸顯在邁向「2060碳中和」目標下,綠色科技與綠色經濟將成為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在全球宣布「2050淨零排放」下,兩岸應進一步合作共創商機。

20220301584083476937

10月8日,杭州第19屆亞運閉幕式,令人驚艷的燈光秀,充滿綠意盎然的生機與活力。也呼應了本屆亞運會主辦單位所強調的核心價值,聚焦綠能與環保,打造首屈一指的「碳中和亞運會」,充分展現了大國風範,以及大陸先進的綠色科技與綠色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

逐步朝碳中和目標努力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被視為是大陸達成減碳目標頂層設計文件。《意見》明確提出了大陸達成「碳達峰」及「碳中和」的時間表,預計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大陸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伴隨著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威脅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並對大眾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為應對這些挑戰,大陸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其中包括,通過修改和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環境監管和責任,並對環境犯罪實行更嚴格的處罰。

另為達減排目標,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舉犖犖大者要項包括;(一)推動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並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之一。(二)支持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提高產業和能源部門的效率。(三)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綠色貸款及投資,以支持綠色項目的發展。

綠電等新能源發展

據悉這次杭州亞運所有的場館與設施,全部使用綠色電力供電,電力來源除了杭州,乃至浙江各地的風力發電外,還有來自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嘉峪關以及黃土高原的太陽能電力,以及新疆哈密等地的風力發電予以支援。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電力公司還開發出一套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溯源系統,從生產、傳輸、交易到使用的每一個環節,都以區塊鏈技術輔之以智能合約,創造可追蹤使用每一度電,並建立新的綠電驗證模型。此一系統於杭州亞運順利運用並取得國際的認可,對於大陸的出口企業乃至整體產業供應鏈而言,意義非凡。

近幾年以太陽能、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正逐步成為支撐大陸出口的主要動能。今年第一季,「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2,64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7%。隨著全球綠色轉型持續推進,大陸有望從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進口國,轉型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裝備出口國。2022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7兆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保持全球領先地位。至於太陽能光電領域,大陸已居全球主導地位。另外,大陸在今年第2季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綠色金融發展有成

實踐綠色經濟轉型是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亦是眾多企業及國家的核心政策目標。而這種通過綠色投資、綠色營運等經濟活動來推動低碳成長,並提高資源及能源使用效能和增進社會福祉,期能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創新經濟模式,其所締造的綠色經濟規模正逐年成長。發展綠色經濟可產生綠色商機,如再生能源、節能技術、電動車和交通、綠色建築、循環經濟、生態旅遊、可持續旅遊、綠色食品和農業、以及綠色金融和投資等商品與服務。

大陸綠色經濟發展由來已久,自2001年的「十五」規畫提出重視生態、「十一五」提出循環經濟,將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比例,即「能耗強度」作為指標、「十二五」要求推動「綠色發展」。習近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並將「綠色發展」列為「十三五」時期的五大理念之一。「十四五」明確了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一系列目標,工信部發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有利於碳減排的產業布局,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

自2022年發布重要的綠色金融框架《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以來,各部委及監管機構推出的綠色財政政策,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產品,涵蓋ESG基金、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信託和碳交易等面向。而涉及的產業則圍繞環保生產、潔淨生產、乾淨能源、生態環境、綠色基礎設施升級和綠色服務等六大綠色產業。國家發改委估計,未來30年內,綠色轉型投資最高需要487兆元;在此趨勢下,每年可能產生2.5兆元以上的綠色項目資金缺口,因此加快大陸金融體系內的綠色發展至關重要。瑞銀集團預期,2031年大陸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可能增至70兆元。

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

大陸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於2021年2月啟動,目前市場上的現貨交易有兩種類型:碳配額和項目減排量。全國碳交易市場涵蓋8大高耗能行業,包括8千多家企業。在「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的背景下,國務院於2021年11月26日發布「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意見。北京綠色交易所於2008年成立,2013年開始碳排放權市場,2017年加入大陸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2020年9月更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成為首家以綠色資產交易為特徵的地方金融基礎設施。

大陸碳交易市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隨著市場擴大,預估到2030年交易額有望達到1千億元。準此,兩岸應進一步合作,共創商機。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四, 02 十一月 2023

台積電日前宣布,不再考慮進駐桃園龍潭科學園區第三期開發案,與其說「尊重地方」,不如說情勢朝「根留台灣」的對立面發展。雖然台灣至少有五位縣市長表明力爭意願,但台積電迫於全球競爭壓力,不能等「民粹」協商的結果,土地徵收也遙遙無期,必須彈性回應市場的變化。

20220301584083476936

民進黨提前宣布引起反彈

龍潭第三期主要是規劃台積電一奈米相關製程為主,這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前瞻技術,也是台灣力拼三星和英特爾的秘密武器,若一切順利,預計在2026年量產,看似還有三年時間,但先進製程分秒必爭,加上這一年來的半導體產業景氣震盪太大,例如,一下子通路下游屯貨供過於求,一下子人工智慧應用暴起,台積電的資本支出收放必須更加小心。這一點從10月19日台積電法說會上得到印證。

2023年資本支出達到230億美元,外界分析師認為已達高點,2024年只會縮減支出,市場端需求減少也會加速景氣落底的速度,正好修正當初「提前宣布」一奈米建廠計畫,台積電也強調先進產能規劃,不會因龍潭園區三期設廠計畫改變而受到影響。所謂「提前」是指,桃園縣長張善政認為龍潭第三期準備本來就不夠,很多居民還不了解,當然引起反彈,而民進黨當局急著提前宣布,所以地方人士甚至有被「強暴」之感,意指政治操作過當;也更加證明,台積電和地方的關係是「趕鴨子上架」,讓張善政繼任後概括承受,民進黨必須向桃園市民道歉,更應向全台灣人民道歉。

外界粗估,台積電退出龍科三期會影響桃園在地約5,900個就業機會。台積電當初既敢承認考慮落腳,也應該有一定的把握,若地方和中央合力支持,未必不能成事。台積電對於「地緣政治」愈來愈熟練、也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如果總統大選後,中央還是由綠營把持,這時反而是下車的最佳時機,對張善政來說其實是非戰之罪,也不必解釋太多。

必須小心應付美國

美國對付台灣、韓國和日本的策略不同,台積電必須小心翼翼,主動出擊。以一奈米的對手韓國為例,相對於桃園龍潭,首爾南部40公里的龍仁市將迎來300兆韓元(約7兆台幣)的投資,三星半導體今年3月宣布,將在龍仁市構建世界最大規模的系統半導體聚落,10月更與南韓政府宣布,決定將半導體聚落工程從7年縮短至5年,以加快完工速度爭取領先。

三星計畫2027年可以量產,顯然台積電的2026年目標只要一延遲,就會被三星追上。台積電作為「華人之光」,在高階製程(7奈米以上)幾占有60%,而韓國三星市占只有12%,整整輸台積電5倍之多,韓國媒體批判「韓國企業開始停滯」,也讓韓國政府釋出更多政策獎勵半導體業,反觀台積電更不能落入政治惡鬥中,退出龍潭第三期只是剛剛好,宣示了進度都在掌控中。

其他縣市已極力爭取

根據竹科管理局資料,龍潭園區前兩期的出租率達99%,早已「無可供土地」,而民進黨政府宣布龍科三期擴建計畫,也未對興辦計畫需多少土地、面積、哪些廠商進駐給予明確答案。台積電退出的直接導火線是,目前龍科三期八成以上的土地還是私人的,並沒有跟居民談妥,也不知何時才能談妥,民進黨反而質疑縣長張善政不夠努力。

相對於台南和台中而言,這是「進補政績」的大好機會,台南市長黃偉哲立馬表態,作為台灣大南方經濟圈重要發展引擎之一,南科產業聚落相當完整,自上游IC設計領域、中游晶圓代工、設備及材料到下游封裝測試,南科三期基地已在陸續動工中,未來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聚落。

台中市長盧秀燕則表示,台水、台電都已保證台積電所需水電不會排擠原有的民生供應,台積電向中科管理局提出的中科二期園區擴建規畫共兩期,包括四座晶圓廠,投資額8千億至1兆元。不過,台南、台中背後還有一真正的對手高雄,主要是因為台積電已把高雄變更為2奈米生產基地,未來走向1奈米更順其自然。

全球兵力開始重新集結

台積電全球兵力從分散到開始重新集結,是退出龍科三期的另一個原因。台積電和三星都面臨「被邀請」到美國設廠的壓力,而美國巨頭英特爾受惠最大,除了宣布晶圓代工部門獨立、前進波蘭設封測廠、在德國設代工廠,而且揚言要在2奈米就超車台積電,率先在2024年導入18A(相當於1.8奈米製程)製程,也成為台積電眼前的重要對手。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將於2025年量產,日本廠於2024年底前量產、德國廠預計2024年下半年動土,並於2027年底開始生產,也因各國政府都希望台積電前往設廠,主要以28奈米等特殊製程為主。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為避免未來供過於求,所以調整高雄廠,捨28奈米,直接改攻2奈米先進製程。

美國的要求讓台積電全球「開枝散葉」、疲於奔命,所幸高雄提早在去年底交地,讓台積電可以全心整地,這也是台積電退出桃園龍科的「底氣」。而且,高雄與台南很近,先進設備和人員可以彈性互補,也是高雄廠1奈米進度優於台中的關鍵。這完全是經濟考量,和台灣當前政治皆民粹操作無關,更說明企業「無祖國」的辛酸。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四年前川普亂政之後,頗寄望於拜登,以為他曾任參議院外交主席多年及歐巴馬副手8年。但當他初接大位時,筆者就不看好,因為他是冷戰時代的產物,見識有限,而之前並無主政經驗。果不出所料,他入主白宮後完全不能撥亂反正。但沒想到他比預期的更糟,不斷講錯話、做錯事。在他主政下的華府對外疲於奔命,成果虛而不實;對內遊民滿街、搶劫成風、政客惡鬥、國會亂象,國債高達33兆,政府瀕臨關門大吉,其無能昭然若揭。更令人沮喪的是:素以民主為傲,而民主成為亂源;以選舉為榮,卻選不出賢能,奈之何耶?

20220301584083476935

拜登失智情況日益嚴重

常言道「君無戲言」,但拜登的戲言幾成常態。媒體問他是否會出兵保台,他毫不猶疑說是,卻立馬被他的發言人否認打臉。他不僅戲言,還會失憶,他對猶太學者說在當參議員之前,曾參加過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卻忘了1988年他公開說過未曾參與。他常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謊話,說他年輕時常去黑人教堂,但長期教友都說從未見過他!他還常誇大其詞說自副總統退休後,賓州大學給他榮譽教授,他曾在該校教政治哲學,其實他從未開過課,沒有做過任何研究,也不曾擔任過學校的行政職務。他說錯話後走下講台又常會迷失方向。

拜登的情況每況愈下,9月25日接見太平洋諸島領導人時又結結巴巴,不知所云。在聯合國大會演說模糊不清,一再重複其詞,令聽者搔首傻眼。美國著名心理醫師蘭博曼(Dr. Carole Lieberman)說,拜登不宜再選連任,但問題不在年老,因為有比他年長的人非常有智慧,問題出在他的能力。她更斷言:拜登如果接受任何的心智測驗,完全不可能通過。拜登到此地步豈不令人擔心,怎奈老拜仍不自知耳。

在兩個爛蘋果中做選擇

拜登老邁失智仍要競選連任;川普狂人瘋語、官司纏身,仍想奪回政權,而追其風者依然不少。CBS電視台9月發表民調,有80%的美國人認為參選官員者不應超過75嵗,另有53%的人堅信總統大位不應由超過75嵗的人來做。然而老拜已80歲,川普已77歲。可見大部分美國人都認為這兩人不適任,但兩老仍是兩黨最有可能的候選人,使美國人面對2024年總統大選,感到別無選擇的沮喪,號稱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豈非出了大問題?

八年來,從川普到拜登,世界最富強的國家內部問題叢生。川普高唱美國再次偉大,要把製造業搬回美國,不悟當年將污染又辛苦的製造業移到國外,賺輕鬆大錢歷時已久,又如何能將製造業重新搬回來?川普激化種族矛盾;教唆暴民入侵國會,民主蒙羞。拜登繼位後大肆印鈔,國債激升,通膨激增。

經過這兩老的折騰,美國原有的問題雪上加霜,諸如黨爭惡鬥、毒品氾濫、校園槍擊案不減反增、遊民日增而政府視若無睹、國債失控政府屢有關門之虞、南方邊防失守、基建陳舊殘破振興維艱;商店搶劫不到千元可以不罰,成何體統?美國有識者已警覺到美國真正的敵人是自己;若不整頓內部,恢復傳統價值,無以應對中、俄的挑戰。但著名的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指斥華府的錯誤政策,抹黑中國之不可取,打壓中國之不智,其發言卻屢遭主持人打斷,不讓他把話講完。

美國外交政策失利

人云外交是內政的延長,美國內政如麻,對外卻依然傲慢自私,不知利害,結果損人反而害己。川普悍然撕毀伊朗核協議,反增德黑蘭擁核的機會;川普貿然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嚴重傷害美國的信譽。川普力挺以色列,不把巴勒斯坦人放在眼裡,違背聯大決議,將猶太屯墾區合法化,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極度惡化巴以衝突,減少了華府在中東的影響力。拜登上台後突然自阿富汗撤軍,慌亂情狀觸目驚心、威信盡失。

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突擊,拜登10月8日親赴以色列表示關切,並在返美後發表全國講話,呼籲國會對以色列及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引發正反兩面的反應,但完全無助於解決以巴衝突。國際局勢在俄、烏始終無法停戰後,又增添了新的衝突,疲於奔命的拜登看起來更老態龍鍾了。

梅克爾與季辛吉力主保持烏克蘭的中立,絕不可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因為這對北約無傷大雅,卻是俄羅斯難以承受的安全威脅,但拜登公然鼓勵烏克蘭小澤入約,引爆俄烏戰爭,無非想要借烏克蘭打代理人戰爭,以削弱俄羅斯的實力,更可大做軍火生意,大發戰爭財,但歐洲盟邦遭遇能源危機,通貨膨漲,資金外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更可恨者,蓄意炸毀北溪天然氣管,以斷絕廉價的俄氣,購買昂貴的美氣。

華府原以為在戰場上消耗俄羅斯,在經濟上制裁,普丁必垮無疑,孰料俄國雖然受創,仍屹立不搖,而美西方卻愈來愈難以為繼。

反中不歇捉襟見肘

川普發動對華貿易戰,猛增的關稅多由美國消費者承受,惡化通膨,而中國出超未減。鬼谷子有云:傷敵一千,自傷八百,但川普卻傷敵不到五百,而自傷一千,被自家經濟學家斥為愚不可及。拜登繼位後,在民粹壓力下,仍不敢取消關稅,反而變本加厲,以競爭其名打壓其實,續打科技戰、金融戰、認知戰、圍堵戰,大有非置中國於死地不可的氣焰。貿易「脫鈎」(decoupling)原以為可以孤立中國,竟不知中國是舉世最大的貿易國,如何脫鈎?脫不了鈎仍不死心,還說要「脫險」(de-risking)。

美國對付華為,雖制裁、斷供、掐脖子,無所不用其極,不料華為被置之死地而後生,冒出Mate60 Pro等系列終端產品,自製晶片成功,半導體領域有所突破。《紐約時報》承認制裁管制無效,美方忽略了中國的科技實力早非昔比。美國打科技戰,結果反而促使中國科技的精進。至於唱衰中國的認知戰徒逞口水,口水淹不死人也。

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十年有成,鐵路、高鐵、水壩、港口,中歐班列奔馳於25國之間,已達7萬餘次。今年10月召開盛會以慶,有130國應邀赴會。但華府仍不准其盟邦參與帶路,義大利已經參與,還要逼其退出。抵制之不足,並加以無端詆毀,詆毀之不足,加以唱衰,以為中國經濟放緩,難以為繼。筆者以為帶路十年絕不可能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應該還會出現「綠色絲路」(Green Silk Road)與「數字絲路」(Digital Silk Road)。

華府既不齒帶路矣,又要東施效顰,倡議建自印度經中東到歐洲之路,識者皆知意在中國,尤其當北京勢力擴至中東,特別是今年3月王毅斡旋沙特與伊朗的和解與建交,局勢驟變,使華府震驚不已,於是極力經營沙以建交,以離間沙伊,但弄巧成拙,引爆戰爭。

拜登又在G20會議上與印度莫迪倡議印歐走廊。印度忌憚中國帶路以基建貫通中亞、歐陸、非洲、中東、南美,貨暢其流,亦曾想建自家的經濟走廊,連接孟買經中亞到莫斯科,再到伊朗,號稱「國際南北走廊」,但至今毫無進展。而今巴以衝突又起,夢更可醒矣。

拜登為圍堵中國殫思竭慮,為澳洲提供核子潛艇,與日韓首腦在大衛營聚會合謀中國。又極力討好印度、越南,軍援台灣,威迫利誘菲律賓,從地圖上來看,好像是對華形成大包圍圈的大戰略,鎖緊第一島鏈。

但是,中國海軍已經突破第一島鏈,在南海已立於不敗之地,菲律賓小馬可仕的小打小鬧,無足輕重;印度莫迪只想投華府之好,博取好處,要他當抗中的馬前卒,豈其所願?何況越南與美曾有切膚之痛,而與華有同仇敵愾的歷史,又互稱同志,想要河內挑戰北京,未免過於天真。

日本、韓國與美雖有軍事同盟關係,但都與中國有極大的經濟利益,也不會犧牲自己的利益為老美衝鋒陷陣。澳洲前總理為華府挑釁北京,貿易損失不貲,繼任者正積極恢復與華友好關係,不至於會重蹈覆轍。

已有美國人自覺其國「已是嚴重生病的巨人」(The United States: A seriously ill giant)。唯有美麗島的民進黨當局唯美命是從,以抱美麗國大腿為榮,只見其金玉其外,不知其敗絮其中;以為抱的是健美的雙腿,不知已是骨瘦如柴的坐輪椅之腿,卻甘心為之肝腦塗地,夫復何言!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每一年9月30日,美國國會必須就新財年預算或臨時撥款案達成共識,否則10月1日起聯邦政府就會陷入停擺的窘境。沒料到,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提出的臨時撥款案,未能獲得該院保守派共和黨人的支持,迫使參議院緊急採取行動於9月26日推出臨時撥款案,沒想到這最終造成馬卡錫被罷免的命運。

20220301584083476932

麥卡錫支持臨時撥款法案

參議院提出的臨時撥款案,可為聯邦政府提供運轉至11月17日的資金,其中包括約60億美元對烏克蘭的援助,以及約60億美元的救災資金。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舒默(Chuck Schmer)表示,希望用這一臨時撥款案避免政府關門,為兩黨爭取更多談判時間,就下一財年的預算案達成一致。9月26日程序性投票中,參議院以77票贊成、19票反對通過了這一臨時撥款案。次日麥卡錫表示眾議院不會支持參議院的撥款議案,但他之後聽了威斯康辛州眾議員施泰爾(Bryan Steil)的「單車下山理論」,立場發生急轉彎。

消息人士稱,麥卡錫在9月30日表決臨時法案的最後關頭前,與共和黨的溫和派開會,施泰爾表示當前局勢有點像騎單車,刹車片失靈,只有立即拐轉撞山,不然下山速度愈快,撞車會更嚴重。他認為保守派若不讓步,讓聯邦政府關門愈久,共和黨眾議員,尤其是溫和派的議員,明年改選時將愈加困難。接著三位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也發言警告政府關門會導致政治反彈,並呼籲同僚讓政府維持運作。

麥卡錫於是決定以參議院的臨時撥款案為藍本,不再提援助烏克蘭及加強邊界措施。該案在9月30日午夜以335票贊成(其中民主黨209票、共和黨126票),91票反對(其中民主黨1票、共和黨90票)獲得通過,暫時避免了聯邦政府關門,卻引發了共和黨的內戰。

共和黨提案罷免馬卡錫     

10月2日,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蓋茨(Matt Gaetz)提出罷黜麥卡錫的動議,他指責麥卡錫違背當選議長時與黨內強硬派達成的協議。次日,眾議院只花了一小時就以216票贊成(民主黨208票+共和黨8票),210票反對,罷免了麥卡錫,使他成為美國1875年以來任職最短的眾議院議長,也是美國247年來眾議院議長被罷免的首例。

今年1月,歷經5天,共計15輪表決,麥卡錫才與共和黨強硬派達成妥協,得以當選議長。麥卡錫當時做出一系列讓步,包括將更多強硬派的主張納入眾議院議程等,還同意把撤換議長的門檻降至由一名眾議員提出即可,而非之前規定的需要獲得黨內多數議員支持。蓋茨認為,如果麥卡錫利用民主黨在眾議院的選票來推動拜登支持的優先事項,他就不該繼續擔任共和黨的議長。這其實表達了所有共和黨議員反對麥卡錫的態度,即麥是一個討好民主黨總統的軟骨頭。

民主黨議員翻臉不認人

臨時撥款案的通過使聯邦政府得以持續運作,可以說幫了拜登政府一個大忙。但麥卡錫有難時,民主黨議員非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人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發表聲明說,由於共和黨議員不願意與黨內極端主義決裂,民主黨領導層支持罷免麥卡錫。眾議院民主黨團對麥卡錫高度不信任,因為麥卡錫啟動了對拜登的彈劾調查,並在國會暴動後極力討好川普等各種新仇舊恨。

面對共和黨極右派的罷免案,民主黨翻臉不認人,全員投下贊成票,這就是黨同伐異,將進一步壓縮兩黨之間妥協合作的空間,例如11月17日臨時撥款法案到期後,民主黨若需要共和黨的合作,而共和黨會以民主黨罷免麥卡錫的態度為前車之鑒,那拜登政府恐難逃關門之厄!所以,從麥卡錫被罷免一案來看,美國目前的政治環境真可謂波譎雲詭!

共和黨議長際遇均不佳

近年來,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的遭遇都相當不順。2010年共和黨奪回眾議院後,貝納(John Boehner)當上眾議長,試著掌控眾議院,但遭到茶黨背景議員的挑戰,做得極為辛苦。2015年川普崛起,他靠著反對「華府泥潭」競選總統,任何符合該比喻的共和黨領袖都成了標靶。

2016年,川普從共和黨初選脫穎而出,貝納下台,眾議院黨團選了里安(Paul Ryan)接替議長,但里安也約束不了基層右派而黯然辭職。眾議院議長只有民主黨籍的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連續幹了8年,其他的,如貝納做不到5年,里安做3年多,麥卡錫更不到9個月。因此,《華盛頓郵報》稱,華府最沒有保障的工作,就是眾議院議長!

《國會山莊報》分析,沒有人認為內鬥對共和黨有好處,且內部人士已察覺三個更大的問題。一是自茶黨成為主流以來,共和黨飽受黨派紛擾,蓋茨與麥卡錫的鬥爭只是故事的一章。二是近期紛亂(尤其是政府關門威脅)成為國會失靈與政治功能失調的證據,這不只是共和黨的問題。三是川普明年代表共和黨出征的可能性大增,若果真如此,川普將造成比麥卡錫、蓋茨或其盟友所做的事更具爭議性。

眾議院議長難產多時

麥卡錫遭罷免後,共和黨內浮現幾位角逐人選。10月11日,共和黨提名黨內第二號人物,路易斯安那州眾議員史卡利塞(Steve Scalise)出任眾議院議長,不過在12日的共和黨閉門會議上,史卡利塞預估自己不能獲得過當選門檻的217票,宣布退出議長選舉。

20220301584083476933

10月13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強硬保守派、川普盟友的俄亥俄州眾議員喬登(Jim Jordan)獲共和黨提名,但在之後的三輪投票都未過關,20日喬登第三輪投票再度失利後,遭共和黨內無記名表決撤除議長提名,使得紛擾的眾議院又退回到原點。

10月24日,第三位獲共和黨提名角逐議長寶座的黨鞭艾默(Tom Emmer),也因無法獲得足夠議員支持而退選。

10月25日,路易斯安那州眾議員強生(Mike Johnson)獲得共和黨黨內同志全面支持,以220票過半數的票數,當選新任眾議院議長,結束了數周激烈的共和黨內鬥。過去長達20多天的亂象,使美國國會在國際和國內危機時期陷入癱瘓。強生是川普較不為人知的盟友,他曾帶頭試圖透過法律推翻2020年總統大選川普落敗的事實,也是國會台灣連線的成員。他在當選後表示,「我認為所有美國人民都曾對這個機構感到非常自豪,但現在我們面臨重建和恢復這種信任的挑戰」。強生將是美國內戰後時代,經驗最少的眾議院議長,他過去從未擔任過委員會主席或共和黨高層領導職務。強生上任後將立即與舒默和拜登等經驗老到的民主黨對手談判,尋求達成2024年的預算協定,也必須設法讓嚴重分裂的眾議院,通過對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援助。

20220301584083476934

美國體制無法自我改革

其實,無論換誰來當議長,若不能擺脫黨內各派系的要脅,民主黨又不願跨黨合作,恐怕不久就會再度陷入類似麥卡錫的窘境。CNN認為,這無異於「換個司機,開同一輛愚蠢的小丑花車」。

喬治亞大學政府事務研究員布萊辛(Laura Blessing)說:「我們正目睹眾議院共和黨議員中的一小部分人,在推動國會功能失調和財政功能失調方面發揮著極大作用。」她又說「投票反對麥卡錫的議員,不僅在眾議院整體上是極少數,而且在自己的黨內也是如此。」日裔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提到美國的體制存在明顯問題,「但似乎無法進行自我改革」。由於黨爭,少數幾名極端保守派議員就能影響議長人選,這是當前美國政治的一個問題。

當美國政治服務於少數人的私利、美式民主淪為「權力的遊戲」,美國的民主還有多少可信度與說服力?正如法國蒙泰涅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特別顧問莫伊西(Dominique Moisi)指出,政治極化加劇令美國癱瘓,美國的民主幾乎已成了民主制度的反面教材。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就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滿落幕之際,正在籌劃中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畫,傳出將被推遲的消息。這不僅是西方世界企圖抗衡「一帶一路」的再次失敗,也證明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種種抹黑經不起事實的驗證。

20220301584083476930

論壇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周年,中國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這是中國首倡、主辦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重要國際合作平台。

西方媒體在會前照例唱衰,認為各國重視程度和規模都大不如前。但數據顯示,這次高峰論壇共有151國、41個國際組織報名參加,出席人數超過1萬人,會中達成458項成果。相較之下,這次論壇比前兩次規模大、獲致成果豐盛。

更多國家望分享發展機遇

此現象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一帶一路」倡議之初,沿線只有64個國家,目前大陸已與152國、32個國際組織,簽訂了200多項政府間合作協議。這意味越來越多國家期盼分享「一帶一路」發展機遇。

為什麼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都想參與「一帶一路」?數據可以說明:

(一)大陸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600億美元,已為當地創造了42.1萬個就業機會。預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並將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二)過去十年來,大陸與共建國家的累計雙向投資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與共建國家貨貿進出口額年均成長8.6%,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年均成長5.8%。對許多共建國家而言,「一帶一路」不但是促進其經濟成長的動力,也是國家發展的重心。

(三)過去十年來,中歐班列已運行84條線路,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累計超過7.8萬列,運送貨物占中歐貿易的總額比重從2016年的1.5%,提高至2022年的8%。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已覆蓋大陸中西部18個省市區,通達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大陸定期航班通航62個國家的153個城市。共建「一帶一路」使全球貨運時間平均減少1.2%至2.5%。

(四)2017年起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以來,大陸已與共國家簽署80多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84國建立科技合作關係,支持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累積投入29.9億元,在農業、新能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同31國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伴關係倡議;2014-2020年在「一帶一路」項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提升將近40%,協助沿線國家建設清潔能源重點工程,替120多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3千人次的綠色人才。

美國主導多項計畫未實施

也正因「一帶一路」倡議使許多國家從貧窮落後邁向富裕進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感到恐慌,害怕自己主導國際秩序的力量越來越小,所以千方百計地反制「一帶一路」倡議。

2021年6月,由美國主導在G7提出「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計畫,宣稱在2035年前要為開發中國家提供40兆美元,以投資改善氣候、健康、安全、數位技術等領域,並為中低收入國家提供有別於「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然而,至2022年中葉,美國雖陸續啟動一些相關項目,但投資總額僅約600萬美元,而且此後就不了了之了。

2022年6月,G7又提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GII),美國計畫在2027年前撥款2千億美元投入全球基礎設施,並與G7夥伴共同撥款6千億美元,供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之需。諷刺的是,這個「務實版B3W」同樣是空中樓閣,資金始終無法到位。

2021年12月歐盟提出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預定在2021-2027間,由歐盟及成員國聯合下屬開發性金融機構,調動3千億歐元,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加速綠色轉型及數位轉型;並與美國的B3W建立密切夥伴關係,推動關鍵領域合作,形成協同效應。該計劃畫除了企圖將歐盟轉型成地緣政治的核心,也希望能成為「一帶一路」之外的「可信賴替代選項」,原先規劃超過150個項目,其中涉及歐盟以外區域和全球合作的計畫49個,非洲占4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占30%,中東、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占24%。可是之後一年多並無實質進展,今年初才計畫落實第一批70個項目,可見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至於今年9月提出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宣稱是要通過鐵路和航運網絡,加強歐亞之間的交通和通訊聯繫,促進經濟發展,看似計畫龐大,但難免會重蹈B3W和「全球門戶」的覆轍,日前爆發的以巴衝突就可能使該計畫胎死腹中。

「一帶一路」倡議互利共享

如此推斷並非故意貶抑「現代香料之路」,而是因為這些計畫要面對經費來源和基建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秉持著互利共享、開放平等的態度,想真心協助共建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這些計畫主要是要跟「一帶一路」別苗頭,參與國家各懷鬼胎,誰都不願吃虧,當然很難步調一致。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正是中國「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兼善天下的具體表現,這才是「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作者係台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創會會長)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宣布中國支持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中方將同共建『一帶一路』各國加強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等內容,聚焦多邊合作與全球治理。

20220301584083476926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本文站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的節點上,重溫倡議提出的時代背景、回顧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共建「一帶一路」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現實意義。

為完善全球治理拓展新實踐

自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時起,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已近5個世紀。而最近幾十年,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世界發生重要變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長。在世界格局、特別是經濟格局中,西方國家的占比已少於50%,但世界的規則並未因此自行改變。「全球南方」國家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規則,卻被污蔑為破壞規則,因為這觸碰到了西方的既得利益,挑戰了霸權。

中國一直主張「發展第一」,而非「規則第一」。非西方國家要獲得西方援助,首先要接受西方規則;而中國給予國際援助沒有這個前提,即使制度不同,中國也願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同發展。所以中國提倡的以發展為前提的秩序,和西方以規則為前提的秩序,有本質不同。

「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在發展理念上。從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到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硬聯通」、「軟聯通」,最終達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與人民的「心聯通」。隨著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也增添了很多內容,從平面向立體發展,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從而有可能達到工業化,甚至後工業化階段。近三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快於世界總體的平均速度,一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減貧速度,也比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要快。

20220301584083476927

已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平台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用發展合作的方式探索新道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遍及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建立在發展理念之上的國際秩序當中,世界和平事業將會有長遠的進步。

「一帶一路」已不再是簡單的造橋修路,而是世界和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必然產物。經過十年的發展,「一帶一路」的內涵得到豐富,逐漸形成由中國政府宣導,中國和共建國家合作,以企業行為為主,符合市場規則的新型國際公共產品平台。中國希望借這次論壇契機,傳遞出「一帶一路」會繼續推進,且不會縮小規模,要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決心。」

展望下一階段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當前國際環境較10年前發生了較大變化,應加強對地緣政治因素的關注,提高保護海外利益的能力建設。

20220301584083476928

有獨特的「三合一」優勢

中國遵守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通行規則,除非涉及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且當通行規則中存在不合理部分,中國會通過磋商談判解決,而非全盤推翻;在沒談成之前,仍然沿用舊規則。所以,中國並非用自己的規則進行「替代」,而是通過磋商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達成共識、完善規則。

「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則是三合一:一是歷史形成的現存國際規則,二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及加入WTO與世界市場接軌後行之有效的規則,三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自身的多方面規則。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有著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也是「三合一」。一是中國有建設基礎設施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二是中國有經濟實力;三是中國有可靠的隊伍。基礎設施建設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人力資源密集型「三結合」的工作。西方現在也制定了一套又一套的全球基礎設施計畫,但到現在沒有一套做成,就是因為不具備這樣「三合一」的優勢。

以印尼雅萬高鐵為例,其開通對當地發展意義重大。東盟國家共有6億多人口,印尼占將近一半,而爪哇島上人口約1.5億,占印尼人口的近五分之三。所以在爪哇島上修一段高鐵,對整個東盟有巨大影響,這為中國─東盟合作打開了新視窗,是中國─東盟合作的一個典範。當地發展有了切實成果,其中經驗才能不斷總結和應用,被當地接受。而後大家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就成了規則。

中國沒有強迫當地人接受規則,而是讓當地人切實體會到,這樣的模式對發展是有利的。

20220301584083476929

提出「共商共建共用」原則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共建」理念做了明確的闡述:「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同一天,中國政府正式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9千字文件,系統展示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景。這是在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完整提出「共商、共建、共用」原則。

「共商」就是強調各有關行為體之間的協商協調,不搞單邊主義,反對霸凌行徑。「一帶一路」從開始就是跨國的,它需要雙邊協商協調和多邊合作機制,所有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都是自願的。不僅中國與東道國之間要充分協商,而且相關國家之間也要相互協調,更不用說這些國家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不同黨派之間的磋商平衡。「共商」過程越廣泛深入,「一帶一路」的內涵就越能得到理解和認同,其項目的建設也就越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共商」是「共建」和「共用」的前提。

在「共商」基礎上「共建」,就是「一帶一路」有關各方齊心協力,共同進入實操階段,把藍圖變為一個個項目,逐步實現「五通」。所謂「五通」,就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這個「五通」後來又進一步歸納為「三通」:「硬聯通」,包括設施、貿易、資金等;「軟聯通」,包括政策、規則、機制等;「心聯通」即民心相通,包括文化、教育、健康、減貧、環保、低碳等。

「三通」和「五通」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共商」,在「一帶一路」形成不同特點的區域板塊和專業領域,「共建」的內涵得以不斷深化和拓展。

在「共建」基礎上,「一帶一路」不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共用」成果是「一帶一路」最有魅力之處。「一帶一路」帶給共建國家可共用的內容極為豐富,這裡只能窺其一斑。例如,共用中國大市場帶來增長空間的機遇,共用中國投資和產業鏈延伸的機遇,共用大通道建設和中歐班列的機遇,共用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共用數字絲路、綠色絲路、健康絲路的機遇,共用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區域合作機制化的機遇,共用人民往來、文化交流的機遇,共用財富流動、減少貧困的機遇等等。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顯示出更快更好的發展勢頭,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只有認真踏實「共建」,才會有豐碩持久的「共用」;只有源源不斷「共用」成果,才會有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逐漸形成區域治理合作

總的來說,目前的全球治理還是以西方為主,但在某個具體區域中,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逐漸形成了區域治理合作。例如,在生態治理、氣候治理等方面,中國已提出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停止新建煤電專案,與區域國家通力協作,共同解決生態環境治理、氣候治理等問題。這就是將全球治理的內容,放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來落實。

「一帶一路」倡議支援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例如,在跨境電商領域,中國正為全世界提供最發達的跨境電商貿易平台,海外電商通過線上平台與中國電商完成交易,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基礎設施,將中國製造的商品運往海外倉,再從海外倉發到客戶手中,這就是一種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連接起來的新型開放。得益於這種開放,「一帶一路」倡議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不是口號,只有中國願意做、也正在做,且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中國在探索一條新的全球化道路,這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條道路,是中國在世界舞台彰顯更大作用必須要完成的答卷。

(作者係「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