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29 六月 2022

朱立倫訪美期間的言論引發不少爭議,在十天行程的尾聲時,他在洛杉磯的記者會上做了修正,表明兩岸間「對於雙方沒有共識的部分,相互尊重,各自表述,國民黨的立場永遠是捍衛中華民國,堅持一個中國絕不改變」。儘管如此,朱立倫的「親美不親中」、「親美反共」及「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等說法,經媒體報導已成為大家心中的印象,而他返台後也未再特別澄清或說明。

202203015811

自己是「中」何來「親中」

朱立倫出訪美國前,應和幕僚已充分準備該講些什麼,但他在返台前才說出了「最新」的立場,恐怕不僅因前面行程中的言論已引發批評與質疑,而不得不有所「見風轉舵」。更可能的原因是,朱立倫在美國說出事先準備的論述後,讓若干國民黨人驚覺主席發表的言論,竟與黨的《政策綱領》有悖,他才不得不再辦場記者會調整回來。

合理的推斷是,朱立倫的幕僚們為他赴美準備的說法,本即與黨的《政策綱領》有所扞格。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朱立倫和其幕僚過去的經歷及政黨派系歸屬,對黨的《政策綱領》既未必熟悉,且還尚未能成為堅定不渝的信念。

國民黨的《政策綱領》明確指出「本黨將延續過去黨章、黨綱內容,包括2005年『連胡五項願景』及馬英九八年主政期間的基本方針,推動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務實基礎上,由『求同存異』進一步走向『求同尊異』」,而這也是民進黨指國民黨「親中」的證據。但對國民黨自己來說,中華民國就是「中」,又何來「親中」之所謂?

朱在美言論恐違憲違法

再說,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也是中華民國法理主權和領土的一部分,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二款更明定「大陸地區」係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因此,朱主席既要捍衛中華民國,又怎能排除大陸地區呢?

所有媒體均報導,朱立倫在美國表達了「不親中」的立場,但他在美國以英語說出的原音是,國民黨並非「親北京」,而容有不親中共政權的解釋空間。只不過,朱立倫和國民黨中央對此些報導上的誤差,似乎無意多做說明與澄清,相當程度上,證明「不忘初心」的正是「不親中」。也因此,不少人對朱立倫的兩岸政策立場有所疑慮。

朱立倫在洛杉磯的記者會上還表示,他在美一切言論的立場,是要撕掉外界給國民黨貼上「親中反美」、「不愛台灣」的錯誤標籤。而不少評論者進而認為,朱立倫是因應年底地方九合一大選,兩岸政策需向「中間選民」或「主流民意」靠攏,因為政黨就是以取得勝選為最高原則。然而,民進黨在四年前的選戰中,並非沒有打出抹紅國民黨的「亡牌」,但國民黨為何仍能在韓國瑜掀起的「韓流」下,踢破高雄這塊深綠鐵板呢?

跟隨主流民意是個迷思

國民黨多年來常以「跟主流民意站在一起」為由,調整其政策漸向民進黨趨同,其實這只是合理化「懶政」的藉口。國民黨幕僚們一味效法美國,但美國社會並不存在國家認同的重大歧異,且其兩大黨的屬性雖為看民意趨向調整政策的「掮客黨」(broker party),但仍具有教育選民的功能。

國民黨面對的民進黨和中國共產黨,豈是沒有國家認同信念的掮客黨?而當前所謂的主流民意,是自李登輝隱性台獨路線以來塑造而成。因此,國民黨若只想看民調來追隨主流民意,其結果不是質變成了「台灣國民黨」,就是等著被主流民意吞噬而消亡。

「中間選民」理論也是源自於美國掮客型兩黨政治的經驗,但美國的研究早就指出,所謂中間選民大多屬於對政治冷漠、無知和可靠利益拉攏的一群人。因此,政黨提出吸引選民的所謂「中間路線」政策,其實並不是能獲得選票的關鍵。國民黨長期對中間選民理論產生迷思,曾推出不少以為可以吸引中間選民的政策,結果卻是支持度每況愈下。

此次朱立倫訪美行程中,在出席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演說時表示,2008年國民黨關閉該黨駐美代表辦公室是失策,「因為美國華府若沒有國民黨的聲音,對台灣民主也不好」。而在主持國民黨駐美代表處的開幕儀式上,他又說「16年前國民黨駐美代表處關了,首都華盛頓就再也沒有國民黨的聲音」,所以這次「我們跟民主的精神一起回到華府」。這些話所表達的語境脈絡,是指和美國同為「自由民主同盟」,要共同「抗中」以「保台」,像極了是追隨民進黨的「小綠」。

不該關閉代表處是「詭扯」

國民黨在14年前,因已取得執政權,對美關係的執行和聯繫已由外交部駐美代表處負責,故在野時期所設置的黨代表處,已無存在需要而關閉。民進黨是台灣首創在美國設置黨代表處的政黨,但2000年贏得執政權後,也關閉了黨的駐美代表處。2013年6月15日,民進黨淪為在野黨後,才恢復停了13年的駐美代表處,而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權後,黨的代表處又已關閉。

因此,朱立倫稱國民黨關閉黨的駐美代處是「失策」,乃至於此後「華府再也沒有國民黨的聲音」等說法,全屬「詭扯」。由此也可推測,黨主席和其幕僚對外交和兩岸事務的知識,恐怕有不少成分是來自於民進黨的啟發,再加上不熟悉有關工作及歷史脈絡,所以就只能東拼西湊後弄出一番說詞了。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週三, 29 六月 2022

5月下旬,台灣一家民調機構針對政黨支持度進行的民調顯示:民進黨雖因防疫不利支持度略有下跌,但仍以25.6%的支持度領先其他政黨;國民黨僅獲14%選民的支持,為該機構自2016年進行類似調查以來的最低點;創立未滿三年的台灣民眾黨則以17%的支持度超越國民黨。儘管同一機構6月20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國民黨支持度略有回升,又回到第二大黨,但國民黨是否已沒落,成為台灣政壇最大的話題。

20220301589

國民黨會淪為第三大黨?

百年大黨竟然被一個成立區區三年的政黨所超越,國民黨的支持者想必百感交集;近月來坊間已有不少檢討與分析,但值得關切的是,這項民調究竟是反映民眾短期的心理波動,或標誌著台灣政黨從今而後的走向?如果是後者,則國民黨似乎已被徹底打趴,未來20年,民進黨仍將維持一黨獨大的局面。但這難道就是台灣人民的宿命?身為政治學者,筆者參照民主國家的政黨發展經驗與學理,並不認為國民黨已然走入歷史灰燼。國民黨領導人若能審時度勢,依據自身的優劣條件,調整黨的發展策略與訴求,重回第一大黨的地位應該仍然指日可待。

過往的發展造成今日窘境

1949年,內戰失利的國民黨率領兩百萬軍民撤退來台。作為一個外來的少數統治集團,如何強化本土社會的控制力與建立統治的正當性,是國民黨在這塊陌生土地上的當務之急。為達成這兩項目標,國民黨所採取的發展路線,似乎為今天該黨的窘境埋下了伏筆。

為了強化對台灣社會的控制力,國民黨菁英對任何本土的民間團體與媒體機構均採取了排斥的態度。透過發布戒嚴令,台灣長期實施黨禁、報禁,連非政治性團體的成立與發展亦受到嚴格監控;民間組織一旦具備相當規模,內部就必須安插黨國信任的人員從中掌控。未能有效掌控的,如某些宗教團體,便進行醜化與分化,使其組織發展受到制約。

國民黨領導人似乎不認為壓制與監控人民團體,與該黨標榜的自由民主陣營有所扞格。漫漫的40年戒嚴期間,國民黨領導人常說,戒嚴令對基本人權的限縮僅只3%。這絕非黨領導人自欺欺人,而是因為國民黨的主流思潮,對民主自由的認知有不同的詮釋。大體而言,國民黨在台灣所宣揚的自由民主,乃建基於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對「理性個人」的假設。如孫中山與胡適等民主導師,都深信個人獨立與理性的決斷力,是造就民主成功的基礎。如果個人的理性能力可以透過軍政、訓政、憲政循序漸進,為了國家安定而限縮部分自由權利便有其正當性。

故而,解嚴前,國民黨一方面壓制民間團體的發展,另方面又為強化統治的正當性,而持續開放地方選舉,讓民眾情緒可有發洩的出口。由於各種社會團體組織,如農漁會與地方派系,均被國民黨有效掌控,地方選舉所激發的選民熱情,不僅不會威脅到國民黨政權的穩定,還有助於強化黨領導的正當性。

國民黨領導人始料未及的是,地方選舉的操作,無形中侵蝕了台灣選民的政治效能感,加上缺乏中介團體的運作,使得台灣民意高度浮動,成為未來邁向穩定民主社會的一大障礙。

台灣社會已走向兩極化

本質為外來少數統治集團的國民黨,來台後傾向採取菁英路線,入黨者多限定於知識分子與社會各階層領袖。在那黨國不分的年代,國民黨有取之不盡的資源,無須以擴大社會參與作為運作的底氣。反對勢力則雖想擴大影響,但仍然擔心國民黨趁勢滲透。

為了保證參與者的純正性,反對運動從立足之日起,便以挑戰禁忌為主軸;一方面削弱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再方面以此「投名狀」降低被滲透的風險,並形成各地勢力的團結標誌。面對這樣的政治風險,一般中產階級不願意輕易投入,台灣的政治菁英因此被切割為兩個極端,約四成左右的多數民眾反而成了「中間選民」,為政治光譜上的最大族群。

這麼大比例的「中間選民」,究竟有何偏好與特質?在國民黨主流思潮的導引下,許多台灣人主觀認為,「中間選民」既無政黨認同,便能在投票時跳脫藍綠惡鬥,以客觀理性做出明智的抉擇。故而,每在投票日前,主要競爭者便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中間選民的青睞。但缺乏政黨認同,就必然更為理性客觀?西方的投票行為研究,顯然有不同的觀察。

中間選民缺乏政治熱情

行為研究興起後,西方學者發現,缺乏政黨偏向的中間選民,多數屬於政治冷感,或對政治訊息不敏銳的群體,故而投票率也通常較低。

此一情況在台灣更為顯著,因為長期的威權統治與少數人的權力壟斷,讓不少台灣人對政治產生嫌惡感,認為熱中參與者往往別具目的,連帶對政治議題不願花時間瞭解。否則,統獨爭議如此牽動台灣的生存,何以竟有近半選民堅持沒有政黨偏向?

國民黨與主要對手民進黨,雖然同樣面對龐大、無政黨偏向的選民,但承受的影響卻不盡相同。過去威權執政的國民黨,耽溺於以權勢及利益結合中間選民,失去執政資源後,許多原有的選票便迅速流失。民進黨則不同,既以嚴厲批判國民黨為號召,相當程度上契合本省人對政治的嫌惡感,有利於該黨透過文宣吸引中間選民歸隊。

此外,鮮明的台獨目標,加上美日政策的激勵,民進黨執政就算不堪,政治資訊不敏銳的中間選民仍然不動如山,該黨也長期維持三成左右的支持度。

國民黨領導人認知錯誤

面對民進黨的來勢洶洶,國民黨新一代領導人在應對上表現得缺乏自信,由於受困於理性個人的傳統思維,幾乎難以發展出有效的抗衡策略。例如,自認與本土情感連結不夠,故不斷為228事件道歉者有之、主張變更黨名為「台灣國民黨」者有之、高唱「親美反中」者有之、怪罪兩岸論述不明者有之,甚至為了選票出賣原則與地方派系結合。但歷經這些年來的嘗試錯誤,不僅未能力挽狂瀾,支持度還每下愈況。

研究政黨競爭的學者很早便指出,選民的習慣思維常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所謂「中間路線」常只存在想像,或是政治利益交換的短暫結果,一般民眾還是習於左右兩端的選擇。這是為什麼選舉制度若採簡單多數制(如台灣區域立委與地方首長選舉),主要競爭者的立場必須南轅北轍、針鋒相對才有可能凝聚選票。如英國工黨走社會主義路線,保守黨便倡議產業私有化;美國民主黨強調基本人權、墮胎權、管制槍械、富人稅,共和黨便主張富強國家、反墮胎、擁槍權與減稅。企圖左右逢源的政黨或政客,只會模糊自身的立場標籤,反而導致支持者流失。美國狂人川普能夠當選總統,甚至落選後還穩居共和黨一哥,便與這項選民傾向有關。

歷史因素使得台灣的反對運動從開始便以台獨為主軸,故而台灣的政黨競爭,無法如西方國家環繞在社經議題的論辯上。這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現實,但卻也為國民黨創造了無可替代的價值。當執政者以「抗中保台」為結合選票的主軸時,挑戰的政黨勢必只能訴求「和解共榮」,形成與執政黨的區隔。

無論就歷史背景或兩岸情感,國民黨顯然比其他在野黨更具優勢。國民黨若不願在此分界點上強化論述,便等同放棄自身的王牌,模糊支持者的認同符號,最後淪落與地方派系結合也就不足為怪了。

國民黨主事者必然認為筆者過於一廂情願,畢竟多年本土化的宣揚,台灣多數選民怎麼可能認同「親中」或「和中」的路線?但問題是,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度高達43%,台灣社會「親中」或「兩岸和解」的主張竟會如此微弱,除了民進黨的長期宣揚外,這不是正常現象,國民黨不敢碰觸也是主要原因。

許多藍營的支持者表示,國民黨應該研討新的兩岸論述,藉此號召民眾的認同與支持。但當有四成左右選民屬於政治資訊不敏銳或政治冷感,另外三成又是堅決的台獨主張者,任何這類的論述恐怕宛如泥牛入海,激不起一點浪花。尤其,主張從論述著手者,犯了與傳統國民黨知識分子同樣的錯誤:堅信「理性個人」可以被教化、被喚醒。

202203015810

與團體結合才能凝聚選票

20世紀政治學研究的一大突破,便是修正啟蒙運動以來,西方世界對理性個人與個人決策的假設。1908年亞瑟本特萊(Arthun Bentley)出版《政府的過程》(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一書,1951年大衛杜魯門(David Truman)接續撰寫《政府程序》(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宣揚團體理論,1971年羅伯道爾(Robert Dahl)更以《多元政體》(Polyarchy),確認團體才是穩定民主的骨幹,1980年代西方學者甚至認為歐洲的統合主義將成為民主的典範。這些學者均認為,個人在民主過程中所做的選擇,其實都深深受到相關團體的深沉影響,所謂個人獨立理性的計算,根本就是理想化的想像。

團體政治躍上政治舞台,並非僅限於學術上的討論。1920年代,英國工黨採取與工會結合的策略,竟然擠下傳承啟蒙運動的自由黨,成為英國第二大政黨。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總統改造民主黨,強化與工會、少數族群、南方白人、中小企業、專業團體等結合,形成所謂的「新政聯盟」(New Deal Coalition),不僅為民主黨奪回睽違近百年的多數黨地位,也創造了近50年的國會的多數黨霸權。面對民主黨的多數優勢,共和黨也於1994年明白宣示與立場相近的利益團體合作,並再度奪回多數席次。

以上事例說明,在20世紀後的後工業社會,政黨已不能奢望僅以動人的論述或理念,便可以贏得選民的認同。中介團體已儼然成為政黨傳揚理念與動員選票的中繼站;部分學者甚至指出,今天美國許多縣級黨部甚至全由特定利益團體負責操作。

應以和解共榮作為訴求

西方的這些政黨經驗對國民黨應有不少啟發,一旦明確「和解共榮」的兩岸基調,國民黨便可以在此政黨區隔下,著手盤點可能因此政策獲益的組織或團體,如台商、旅遊業、學術界、出版界、影劇界、農漁業等,並與他們形成政策聯盟關係,由這些團體動員支持國民黨的候選人。此一運作模式,將可比目前結合地方派系,或仰賴候選人的個人形象與人脈的競爭策略更為可靠。

在資源匱乏的今天,國民黨甚至可以透過各團體的政黨獻金表現,檢驗各團體的向心力。西方國家無數的案例早已證明,透過團體運作凝聚選票,才是政黨發展的王道。

過往的歷史使得國民黨輕忽了民間團體在現代政黨政治的功能與角色,曾為國民黨鐵桿兄弟的軍公教團體,甚至還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遭到縮減福利。國民黨若有心再起,便必須檢討它與各民間團體的夥伴關係,尊重各團體在國民黨決策機制裡的角色。

政黨領袖登高一呼、萬民景從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國民黨未來最需要的是聯盟領導人,而非口才便給的煽動家。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週三, 29 六月 2022

6月18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前往金門,為民眾黨全台第29個服務據點「金門聯絡處」主持揭牌典禮,過程中表示,廈門新機場與金門近在咫尺,未來以成為大陸東南交通樞紐為目標,主張興建金廈大橋,連結機場與金門,「做一條橋,金門的問題就解決一半」。

20220301588

柯文哲此言一出,隨即引來批評。綠營直接開砲,認為這是「引狼入室」,甚至連自家新北市板橋區議員參選人「Z9」吳達偉,都忍不住罵這項提議根本是「北七」。國民黨方面則要柯文哲問問金門鄉親的看法。

柯文哲在政壇上有獨特的行事風格,他每次發言總會引起社會議論。即將卸任台北市長的他,將直攻2024總統大位,金馬算是民眾黨未開發的地區,但他要爭取總統大位,必須爭取台澎金馬所有的選票。

這一回他在金門提出希望金廈大橋能順利興建,這絕對是大多數金門鄉親的共同願望,以中國大陸在工程上的能力,應該可以在短時間內竣工。但執政的民進黨這些年處處反中、反統,陸委會每次發言,都是在抗議中國大陸,要他們同意興建金廈大橋,當然不容易。

當媒體將柯文哲支持金廈建橋的新聞曝光後,親綠媒體與名嘴一面倒,批評其「心態可議」、「等同把金門送給中國」,甚至比喻柯文哲是「現代吳三桂」。至於國民黨籍的現任金門府會,不敢公開表示認同,立院黨團則說要看金門地方政府與鄉親的意見。顯然台灣朝野政黨都怕被貼上「親中」的標籤。

柯文哲對於他被比喻成是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回答說,這是很多金門在地人的看法;金門與廈門很近,從民生角度來看,若有交通路線連接,未來可解決水電、垃圾問題,而且換個角度看,該橋也可以被看成是反攻大陸的路線。他又說,廈門新機場與金門近在咫尺,未來可作為大陸東南交通的樞紐,所以他主張興建金廈大橋,連結機場與金門。

筆者的結論是,由於蔡英文徹底反中,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再友中,金馬人遲遲看不到金馬與對岸恢復「小三通」,現在聽到準備角逐2024年大位的柯文哲,提出金門與廈門必須合作互利的建設方案,不排除將在2024年把選票投給柯文哲。

(作者係馬祖旅台退休教師)

週三, 29 六月 2022

最近,對岸因台灣石斑魚多次被檢驗出孔雀石綠、結晶紫兩種禁藥及土黴素超標,可產生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副作用,對人體有害,被禁止進口。

20220301587

估計這批石斑魚逾6,000公噸,量如此之大,對台灣漁民而言,確實是很大的損失。但是,民進黨政府不好好仔細檢視問題所在,也不與對岸展開協商.行政院長蘇貞昌竟在第一時間就抨擊大陸當局「以政治干擾貿易」,違反國際規範。這究竟是在維護漁民的權益,還是在傷害漁民的生計?

面對經濟問題,民進黨當局應該回歸經貿,想辦法協助漁民解決當前石斑魚被禁的問題。事實上,從去年就開始有警訊,例如:鳳梨、釋迦、蓮霧先後被禁,到最近的石斑魚,民進黨政府平常只顧宣傳,讓民眾自我感覺良好,根本沒有將心思放在品質管控及防範問題上。等到碰到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痛罵大陸,把所有責任都往外推。

面對石斑魚大量被禁,民進黨政府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從人民的納稅錢裡,撥款10億元紓困補助金給石斑魚養殖戶,實則為借貸2年零利息,以安撫這些漁民的心。

但這方法有用嗎?這些漁民要的是市場。倘若漁貨銷不掉,對養殖戶來說,是「愈補洞愈大」,且民進黨政府強調要拓展歐美市場,根本是說「外行話」;歐美地區與台灣的飲食文化差異甚大,石斑魚的銷量實在很有限。民進黨政府還說要將石斑魚銷到越南,但石斑魚是高經濟價值的漁產品,以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水準,很難大量輸入。中國大陸與我們的飲食習慣一樣,大陸就是石斑魚最大的市場,這對漁民才是最實際的。

民進黨政府若不認同大陸打壓台灣的作法,大可以取消向大陸輸出任何農漁產品的政策,而不該一邊喊台獨,一邊又想賺大陸的錢,這不是「尿不準,怪馬桶歪」嗎?而且,身為執政黨,民進黨應該好好想辦法,為農漁民解決問題,而不是每次遇到問題,就只會鬼叫!

民進黨全面執政六年多來,把兩岸關係搞得這麼差,甚至到了兵兇戰危的地步,難道不該反思如何改善兩岸關係,以免兩岸經貿受損嗎?又怎麼會完全沒有因應對策呢?這不是無知無能,什麼才是無知無能?

選舉快到了,民進黨滿腦子想的只有選票,說的都是政治語言。官員指責大陸,應該是想讓農漁民討厭中國大陸,而忘記民進黨的執政無能。真是厲害了,民進黨!

(作者係資深政治幕僚)

週三, 29 六月 2022

2024年,蔡英文總統任期屆滿後,台灣政治局勢將面臨新的機會與挑戰,有志大位者與各個主要政黨,也自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開始「固本建樁」,準備搶占2024年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改選的優勢地位。雖然,距離權力重組還有兩年的時間;然而蔡英文憑藉「倚美反中」的策略與情勢,所累積整合的龐大政經資源,也就成了政治人物必爭的「魔戒」。

20220301586

2016年,蔡英文乘著太陽花學運的順風車登上了執政寶座,2020年,又靠著香港「反送中」動亂,以及年輕人普遍「反中」意識高漲的影響,在2018年陷入政治生涯危機的蔡英文,得以817多萬票當選總統,並且拿下立法院完全多數的席次,得以掌控整個政經資源,推動各種壓制在野黨與妨礙兩岸交流的法案,履行能讓民進黨在台灣萬年執政的準備與構想。

蔡英文掌控全台資源

民進黨的「強中央」構思,不僅讓蔡英文成為掌控全台政經資源的大總統,也讓民進黨牢牢地寄生在整個國家體制中,藉由預算來餵養這個台獨政黨。相較於國民黨的委靡不振、內鬥不斷;民進黨的發展則在台灣進入全盛期,整個政黨進入了「幹強枝壯」的黃金時代。

蔡英文團隊藉由執政收攏了所有的國家資源,如今民進黨全盤掌控了政黨、行政、軍隊、特務、司法、媒體、國企等全部可用的資源,並藉由這些資源招募、培養很多網軍,以營造一個「政治溫室」,讓民眾生活在一個刻意塑造的台灣烏托邦內,在這裡面,執政黨被描述成是最好、最優的團隊,人民天天過著夜郎自大的美好生活,而不瞭解外面世界的現實與險惡。

民進黨也藉由國家資源的權威式配給,開始吸引台灣的人才往綠營靠攏,這就造成執政黨與在野黨間實力的差異越來越大,如今各階層、組織與單位的幹部,漸漸轉為以綠營支持者為主的局面,在年齡層中,也是越年輕者越支持民進黨,這不僅改變了台灣的民眾意識,也造成支持綠營的基本盤越來越大,如今民進黨基本支持度維持在25%-30%上下,而國民黨的支持度則在17%以下徘徊,民眾黨則在12%左右游走,即使藍白合都不一定能夠贏過單一的民進黨,何況藍白能否合作,還大有問題。

蔡英文對北北基的布局

2020年後,台灣也走向了蔡英文個人意志主導的局面,「武則天坐天」的時代真正到來。除了在2020年贏得超高的選票,以及前述民進黨掌控了所有資源外,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始終維在五成左右,加上民進黨在國會占有多數席次,也讓她在掌控政治事務時能夠展現強烈的個人意志。

民進黨在北北桃地區市長提名始終卡關,就是源自於蔡英文對於陳時中投入台北市長選戰的肯定與堅持,這展現了蔡英文個人強烈的主觀意志與思考策略。蔡英文原本布局就是希望台北市提名陳時中、新北市提名林佳龍、桃園市提名林智堅,但林佳龍始終拒絕選新北,而且屢屢表示願意取代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然而即使陳時中支持度一路下滑,蔡英文心目中的黃金陣容仍然是陳時中選台北市長。蔡英文的堅持隨著疫情遲遲未退及選舉日期逼近,逐漸引起民進黨內的躁動與不安。

蔡英文「親美反中」奪政權

蔡英文能夠於2016年、2020年兩度擊敗國民黨候選人,乃源於全球反中潮流逐漸升起,以及美國刻意操弄台灣與香港人民的抗中意識,希望藉由民眾對中國的不滿情緒,操弄台灣獨立的主張,加上美國擔憂中國崛起會打壞美國全球霸業的維持,乃全力支持倡導反中的民進黨政權。

相對的,自2019年「習五點」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後,民進黨就把「九二共識」跟「一國兩制」劃上等號,把國民黨扣上「親中賣台」的帽子。

朱立倫轉身並未贏得共鳴

過去三年多,國民黨內也一直有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尤其在幾次選舉挫敗後,要摘掉「親中」的帽子,已逐漸成為國民黨內的主流聲音。然而,朱立倫6月上旬美國行有關兩岸政策的論述,不僅切割了國民黨1992年至今的一貫主張,更切掉了1911年以來的國民黨歷史。

國民黨原本的自我定位,應該是在美中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在天秤的中間小幅度地挪移。而朱立倫如今極度公開親美的言論,又一再避談「九二共識」,這樣的乾坤大挪移,則是一舉把國民黨從原本的光譜位置上連根拔起,跳越到和民進黨一樣、甚至比民進黨更親美的位置。

朱立倫這樣的虛幻轉身,在美國顯然並沒有贏得共鳴與掌聲,在台灣更未激起任何漣漪,然而這樣自我弱化的第一大在野黨,等於承認了蔡英文「倚美反中」策略是正確的,也更奠定了蔡英文在台灣政治史中的地位。

民進黨將執政萬年?

2020年國民黨自亂陣腳,讓重回執政的心願無法達成,也讓瀕臨崩潰的民進黨政權起死回生,讓在2018年陷入政治生涯危機的蔡英文,以817多萬票高票連任總統,並且拿下立法院完全多數的席次,給了民進黨在台灣萬年執政的準備與構想。如今,台灣已進入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壟斷狀態;這樣的強勢局面,可能因在野黨的孱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三, 29 六月 2022

美國是一個以金錢為道德標準的社會,用錢可以買到一切東西。民進黨當局將台灣人民的納稅稅款,用來購買美國政治公關的服務,透過這些政治公關妝點民進黨政府的對美關係,並宣傳得天花亂墜,卻都是用錢換來的。

20220301585

台灣與美國之間的外交互動,並非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水乳交融,其背後隱藏著的是,荒謬的、金錢購買政治公關的個人服務,以大量金錢買到人際關係,打通關節,藉以對外展示雙方的友好關係,然而這類金錢買賣活動,到底是為台灣爭取整體的利益,還只是為台灣當局搞宣傳,大家心知肚明。

撒錢買關係拉攏政客

美國身為霸權國家,這個現實誰也逃避不了。台灣自從1979年失去美國的外交承認後,現在淪落到只能靠花錢買關係,而且越買越大,一年花費將近上億元新台幣在美國政治公關身上,靠錢堆疊出台灣在華府的關係。這些錢都是台灣老百姓辛苦付出的納稅錢,台灣官員花起來毫不手軟。稍有常識與判斷力的人,都可以從這些收錢辦事的美國人背景,發現很多根本不是要你辦事,只是民進黨當局找個理由,把美鈔送到這些人手上,感謝他們過去可能在某個時機點幫過一點忙。

譬如有位葉望輝先生,千里迢迢跑來台北,參加蔡英文競選連任的選前之夜,讓民進黨大搞美國支持蔡英文的宣傳,這樣的功勳,民進黨自然要回饋,藉口遊說桃園機場參加美國境外通關,給了葉望輝10萬美元。桃園機場若真要加入美國境外通關,那也應該是桃園機場出錢找人遊說,結果卻是駐美代表處一位與民進黨關係深厚的官員找上葉望輝,再讓桃機出面,在雙方合作的合約上簽字,以桃機名義建立關係,付錢的卻是駐美代表處,這當中會沒有貓膩嗎?

龍舟賽也去要白宮賀函

台灣花錢辦外交也應辦點實事,一個端午節龍舟賽,居然還要花錢找華府的政治公關,向白宮要一張龍舟賽賀函。這種花大錢找買辦的另類金錢外交,就是打腫臉充胖子,假裝很有本事,其實是花錢找人辦事。

華府的波多馬克河沿岸風景好,在這條河舉辦龍舟賽已是當地年度盛事。這個活動一來可動員僑社,聯絡感情,二來可向當地洋人社區宣傳中華文化的節慶習俗,原本立意不錯。但為了個龍舟賽花錢請政治公關,希望白宮御賜一封賀函,就顯露出台北當局那種期待主人垂幸的卑屈心態。

民進黨與國民黨都曾花大錢聘政治公關搞這些花樣,無非是辦外交不易,拿不出效果,只好搞些花拳繡腿的東西,不實用,但是好看,尤其台灣人多無國際眼光、見識淺薄,還以為白宮多麼欣賞划龍舟,而執政黨拿這種東西吹噓一番,也有助於該黨的選舉行情。

民進黨辦外交其實是出口轉內銷,為了內政需要,拿外交預算養政治公關,用華府的政治公關操作台灣需要的宣傳戲碼。2021年4月,台灣透過美國公關公司,動員國會議員四處發聲肯定台灣防疫成功、獨步全球,沒想到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受苦的則是台灣的老百姓。

葉公超不花錢與美日談判

前外交部長、駐美大使葉公超,與美、日交涉過無數次,談的是美國如何與台灣在軍事上共同防禦,日本在《舊金山和約》後要如何與台灣簽訂和約。龍舟賽賀函跟這些事比起來,其間的差距真是霄壤之別。

辦外交不只是應酬,更多的是要親自與對方接觸、當面對話,爭取對方理解、認識我方,爭取雙方的共同利益,即便沒有共同利益,也要爭取平行利益、化解矛盾。近年來台灣駐美單位都幹了哪些事情,舉辦行禮如儀的雙十節酒會,誰也不知道到底在慶賀什麼?在這個武昌起義的紀念日,由那些支持台灣獨立,不認同中國歷史的民進黨官員廣邀外賓,看似充滿喜慶,但稍有見識的華府外交官,豈會不知其中的矛盾荒謬嗎?

波多馬克河龍舟賽是個文化交流活動,民進黨當局非要搞一張白宮賀函,就是一種應付的心態,其實有誰知道這份賀函到底是否真的來自白宮?極可能僅是位小秘書打字,隨便找個幕僚簽字結案。台灣主管外交大政的高官,根本是拿台灣老百姓的納稅錢,妝點政府的施政無能。

花錢買公關是另類金錢外交

過去多年來,許多人批評台灣總是拿錢送給中美洲貪汙腐敗的總統,或送錢到非洲,搞金錢外交。其實,台灣也將大把大把的美鈔,送進美國政治公關的口袋裡面,說好聽是聘請他們跑腿牽線,但很多人拿了錢根本沒辦事,那些錢是酬庸他們過去的交情。

很多政治公關都是過氣的政客,選戰失敗,轉行當公關。有人出得起價碼,他就幫忙打幾通電話,寫幾封信,請吃幾次飯,幫你搞定許多事情。台灣當局用金錢堆積出來的綿密政治公關攻勢,試圖建立對華府當局的政治影響,但用錢堆出來的東西能維持多久?當你沒錢的時候又該怎麼辦?葉公超就沒有靠美鈔跟美國談判,而是靠著尋求雙方的共同利益或者平行利益,這些是花錢都買不到的。

前駐美代表高碩泰想要邀約在1990年代擔任過眾議院議長的金瑞契吃飯,像這種簡單的社交活動,居然也要政治公關出面代邀,難道台灣在美國多年竟培養不出一個可以打電話邀約金瑞契的人?出賣自己的人際關係換取金錢酬勞,在台北叫作喬事,台灣人不是最討厭喬事嗎?這種靠錢辦外交,靠付錢收買政治公關,又四處吹噓台美雙方有多好的關係,根本就是場騙局。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29 六月 2022

今年5月起,Omicron Ba2攻陷台灣,防疫工作徹底失敗。究其原因是,疫情中心誤認Omicron為輕型感染,未謹慎處理,造成單日確診數曾高達9萬多人,單日死亡人數也曾高達200多人,蔡政府難辭其咎。

20220301583

疾病發生史與疫苗作用

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演變過程,稱之為疾病的自然史,可分為五期:I期易感受期,II期臨床前期,Ⅲ期臨床期,Ⅳ期殘障期,Ⅴ期死亡期。防疫主要是針對易感受期與臨床前期;第一段的初級預防在於促進健康,以抵抗各種病原侵襲,諸如衛生教育、注重營養、定期體檢等方式,次級預防在於特殊保護,對特定疾病採預防注射等各種措施,以避免或減少該疾病的發生。

據云,歐美mRNA的輝瑞、莫德納疫苗廠都相當擔心,因為他們發現生產的疫苗已追加到第四、第五針了,對Omicron仍無法取得保護力,打過疫苗仍被感染的現象(疫苗逃脫現象)也常見。每間隔四個月就得加打一針實非一勞永逸之計。

今年Covid-19台灣死亡病例超過5,000人,致死率達萬分之16。在打過三劑疫苗的1,200萬人中有72人(百萬分之6)為重症,未打疫苗的150萬人中有56人(百萬分之37)為重症,兩者相差達6倍,可以說打疫苗確實有用,但第三針、第四針加強劑並非必要。就算打了加強劑,也只有三、四個月效期,被突破感染的機會仍很大。

台灣防疫5月再度失陷

去年5月當Covid-19 alpha病毒變異株兵臨城下時,台灣防疫就被美國時代雜誌恥笑是「耍嘴皮吹牛的防疫」。此次Omicron亞型猖獗,英國媒體早就警告台灣要出大事了,蔡政府的防疫卻盲人騎瞎馬,夜半心不驚,花了多少民脂民膏,最後連疫情指揮中心的官員也幾乎全軍覆沒。

新冠疫情已爆發兩年多,但5月新一波疫情爆發,台灣居然連買個快篩試劑,都得大排長龍、分單雙日限量購買,重演了去年的口罩風波。等好不容易取得快篩試劑,查出是陽性後,要安排PCR驗明為確診時,檢驗量能又不足,最後只好認定快篩陽性就為確診。確診個案要安排入醫療院所,先要分流、隔離、治療,而大量病患同時湧入醫院,又導致醫療量能超負荷。此中還涉及匡列、追蹤、隔離、後送等程序。不少患者等不及送醫,就在家裡死亡;不少病患到院後三日內死亡,這些反映出治療時機被延誤了。

至6月22日,累積確診人數達343萬,累計死亡人數達5,651人。另據內政部統計,5月死亡人數為17,409人,較前兩年數字增加了2-4千人。對比今年5月新冠確診死亡人數為1,390人,超額死亡恐被低估了。看來陳時中心裡想的是如何選舉,完全沒有部署,才會導致超額死亡潮。

20220301584

防疫無能,貪腐卻一流

5月6日爆出,一家前身是做小吃團膳的,資本額只有200萬元的「高登環球生醫公司」(只有1名股東、員工2名,且公司登記的地址人去樓空),居然承攬了1,700萬劑,金額高達16.5億元的快篩試劑採購案。國民黨立院團團前往監察院告發陳時中瀆職。

無獨有偶,另一家全無醫療背景,原先是做影印機墨水匣生意的進口商大鑫資訊,取得了食藥署核可,進口2.4億萬劑富樂假快篩,估算有120億元的利潤。這些公司若非綠色附庸,有可能嗎?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涉嫌違法失職,草菅人命,理當下台。

此外,高端疫苗屬次分子疫苗,理論上應極為安全,打了200萬劑,卻死了54人(致死率百萬分之27),誰還敢打?何況未按規矩授權EUA,將台灣老百姓當白老鼠實驗,傷天害理,並淘汰了真正國產的聯亞疫苗,這種事只有綠色執政才做得出來。

北韓防疫成功的反思

北韓以農立國,物質環境與衛生條件均不好,國民又完全沒有注射疫苗,但因北韓一直保持嚴格的國境封鎖,自2020年以來未受新冠肺炎病毒侵襲。2022年4月底,北韓忽然爆發首波疫情,5月10日金正恩宣布防疫指揮工作改由軍方接管,並參照中國的封控政策,全國2,500萬人進入「重大國家緊急狀態」,所有生產單位和住宅都需隔離開來。由於沒有足夠的篩檢試劑,發燒患者就被視為感染,嚴格居家檢疫四週,以阻遏傳播。

5月15日,北韓疫情達最高峰,每日新增發燒患者達39餘萬人,累計發燒個案121多萬人,當日死亡8人,累計達50人,多數死亡案例係因缺乏治療知識,未正確服藥。雖然南韓、美國政府都表示願意提供支援,北韓未予回應;但5月16日派遣3架高麗航空貨機前往瀋陽,運回醫療補給;大陸也派出10名醫療人員前往平壤,傳授遏制病毒方法。這是北韓兩年多來首次接受外國人入境。

在無疫苗的狀態下,北韓用最原始的方式,以發燒為通報標準,發燒者全部居家隔離檢疫4週,全國同步執行,阻斷了傳染性極強的Omicron Ba2傳播鏈。僅僅一個月光景,每日新增人數已下降至3萬人,且無死亡個案。防疫成效實值得吾等省思。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成立兩年半來,陳時中等人成天上電視播報疫情,卻因專業不足,胡亂指揮,搞得缺疫苗、缺快篩、缺確診試劑,又擠爆醫療量能;還為高端、大鑫護航。這樣的疫情指揮中心不要也罷,趕快下架吧!

(作者係醫學院退休教授)

週三, 29 六月 2022

5月台灣疫情開始惡化,原先只在新聞裡看到的成千上萬確診案例,冷不防地出現在台灣,幾乎沒有人可逃脫新冠病毒的威脅,這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力已非大內宣手法可以壓制得了,更不是甩鍋給大陸就可輕鬆過關的。最近民調顯示,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下滑,蔡英文個人的滿意度、支持度也下滑,更遑論蘇貞昌了。這些跡象連貫起來的政治效應,就是民進黨年底選情出現警訊,除南部地區還能維持穩定外,中、北部和東部的支持度幾乎都出現下滑現象。

2022030158

地方選舉與總統立委不同

一般來說,地方選舉和中央層級選舉的選民支持度,偏好原本就有些不同。總統、立委選舉從2012年之後就開始發生變化,2014年太陽花事件後,民進黨漸漸取得優勢,到2020年民進黨幾乎可以取得五成五的優勢,而且雲林以南幾乎還可以超過六成。中部地區,民進黨也有近五成的支持度,苗栗以北稍稍低一些,但仍有優勢。這就是何以過去的兩屆總統選舉,民進黨幾乎都取得壓倒性勝利的原因。

不過,在地方選舉上就不完全一樣,地方政治受地方政治人物的影響較深,比較少受政黨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選民結構上,不能完全比照中央選舉的選民結構來做分析,必須看每個選區的情況來做預測。

過去8年,國民黨在地方選舉的成績比在中央層級選舉的成績好,特別是2018年,國民黨在六都市長之爭中贏得新北、台中和高雄,特別是高雄市,韓國瑜幾乎是以一人之力,硬是從民進黨嘴裡搶下高雄,連帶地帶動起其他地方的氣勢,一口氣拿下15席的佳績。所以,大致上說,這幾年地方選舉國民黨占有優勢。

疫情惡化對民進黨不利

今年頭三個月,情勢基本對民進黨有利,一方面經濟情勢不差,這讓執政當局首先吃下一顆定心丸。其次,去年的公投和台中立委補選,民進黨都取得勝選,顯示2020年民進黨大選勝出的氣勢未衰,再加上那時疫情尚未惡化,所以執政當局可好整以暇地備戰。當時一般評估,即使民進黨無法取得過半縣市的執政權,成績也肯定會比2018年好。

沒想到,4月中旬以後疫情出現逆轉,5月初疫情爆發,原本每日下午兩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多少帶有一些宣揚政績的味道,但5月之後已逐漸變味,一片烏雲罩頭的感覺越來越強,到6月端午節過後,從指揮官陳時中以降,原本坐在記者會神壇上的眾神,突然只剩下羅一鈞孤伶伶一個人苦守,這局面怎是一個慘字了得。

而且每天確診人數爆量,數字一天天創新高,搞到後來,一天只要沒超過6萬,大家就有鬆了口氣的感覺。在這種情形下,民進黨的支持度、滿意度下滑,也就是正常的事了。

這種情況對選情一定會有根本的衝擊,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也就是對政黨沒有固定態度的獨立選民。這些選民在多數情況下,是決定選戰最後勝負的關鍵群體。2018年韓國瑜在高雄颳起的旋風,這個群體選民對他的青睞是關鍵因素;2020年初蔡英文在香港「反送中」事件後,支持度由谷底翻升,關鍵力量也是這個群體的選民。現在這些選民又開始敏感的躁動了,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慢慢觀察。

20220301582

國民兩黨在六都的選情

從目前來看,六都還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地方,其中首推台北市的影響最明顯。黃珊珊的支持度快速爬升,陳時中的支持度則反向下行,蔣萬安則暫時維持領先,不過領先黃的幅度已明顯縮小,再發展數月會演變成什麼樣子?目前還真是難說。

桃園市的情況也差不多,國民黨提名的張善政,因朱立倫強勢提名壓力不小,但因民進黨氣勢下滑,又找了個外縣市首長林智堅參選,目前看來情勢很不妙。新北的侯友宜雖多少會受到「恩恩事件」影響,但不會有結構性的改變。台中盧秀燕的支持度一向穩健,目前情勢也維持看好的局面。所以大體來說,民進黨在六都中能維持南、高兩市就算不錯,不容易另外再攻城掠地。

其他縣市現任占有優勢

至於其他的16個縣市,大致上還是依目前執政優勢的情勢在發展,不過民進黨目前執政的基隆、新竹兩市,恐將面臨激烈挑戰。另外,原先民進黨寄予厚望的宜蘭縣,目前看來選情並未朝民進黨期待的方向發展,現任縣長林姿妙及其家人所涉疑案,因已進入司法程序,選戰中除非有人爆料,而且要是實在的料,否則要再起風浪也不容易,更何況,爆料者會面臨司法的嚴峻考驗,操作這個議題是會有風險的。所以宜蘭縣對民進黨而言,原先雖感覺有機可乘,現在看來難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還有新竹市,這個民進黨有執政優勢的選區,現在情勢有「台北市化」的跡象。現任市長林智堅兩任表現不差,如果後繼有人的話,原本有望成功固守城池。可是林智堅被民進黨徵召去選桃園市,依選罷法規定,他勢必要在選前入籍桃園,且辭去市長一職,如此一來,他不容易「照顧」到民進黨的新竹市提名人,也會給他黨競爭者帶來攻擊的口實。尤其,目前已有上漲趨勢的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有成為新竹市的黃珊珊的可能。在疫情的作用下,如果黃珊珊的聲勢上漲直逼蔣萬安,那高在新竹的聲勢必然連動,會對另外兩黨的候選人形成不小的壓力。

一場疫情的變化,已對年底選情造成改變,未來的5個月疫情會再變化,並且再度影響選情嗎?我們繼續觀察吧!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三, 29 六月 2022

當身邊的家人親戚一個個確診,幾天前才碰面的朋友也確診,愈來愈多同年齡層的人莫名其妙地走了,再看到康復者仍在忍受咳嗽、疲倦、失眠之苦,即使生性樂觀的人也不免問:自稱是「防疫模範生」、永遠在「超前部署」的蔡英文政府,為什麼會讓疫情失控?人口密度極高的台灣,在訕笑上海「動態清零」之際,是如何做成「與病毒共存」的決策,導致不包括「黑數」在內,即有超過350萬人確診、單日死亡率創全球第一?

而且,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防疫失當,又縱容綠色商人訂購黑心快篩試劑,卻仍是蔡英文欽點出征台北市長的不二人選,這豈不令台北市民捏把冷汗?

民進黨從不否認黨中有派,派系鬥爭激烈,但又洋洋自得:對外團結一致,不會因選舉鬧分裂。但這一次「選對會」提名的縣市長人選,大多不符合選民期待、形象好、在地等基本條件,讓人對民進黨儲備人才看破了手腳,也看穿蔡英文為怕提前跛腳,或擔心在卸任後被鬥爭,只堅持提自己的口袋人選。

面對老天再度掉下餡兒餅,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待在台灣,捍衛人民的生命安全、根據民主程序做好提名工作,反而跑到美國去「投誠」已令人詬病,沒料到,他在美國居然把逾百年的國民黨說成「永遠親美」,更重提陳水扁的老調-「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搞得台灣民眾及美國人都莫名其妙,更讓相信朱立倫至少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大陸當局跳腳。

國民黨之所以快速淪為第二,甚至第三大黨,除因放棄兩岸論述,喪失自己最大的資產外,還與不知道如何扮演稱職的在野黨、與人民站在一起,脫不了關係。以下試舉幾例。

去年12月18日四大公投前,眾多民間社團走上凱道,大聲訴求「反萊豬」、「護藻礁」、「重啟核四」,而國民黨人竟畫地自限,只訴求黨提出的「反萊豬」及「公投綁大選」二案,連遊行也各走各的,結果四大公投案全部破局。

今年4月15日,中選會不顧「公投綁大選」案未過,又未經協商,即宣布11月選舉綁「投票權降低至18歲」修憲複決案,而國民黨為擔心背上「反青年」罪名,只說了句「民進黨不該有雙標」,就毫無動靜。殊不知,此次「公投綁大選」不僅將為民進黨2024大選增加約30萬張選票,也恐將被民進黨宣傳為台灣「住民自決」邁前一步。

5月以來,國民黨立委只知道開記者會譴責蔡政府,卻從未聲援過民間團體按鈴申告官員瀆職,也未與民團走上街頭抗議。5月30日,立法院通過會計法修正案,為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案除罪,國民黨只稱之為「立法院最黑暗的一天」,而未有任何抗議行動,令選民大失所望。

民進黨從黨外到創黨,從在野到全面執政,不過30年光陰,卻能讓百年大黨一蹶不振,國民黨能不深刻檢討、記取教訓嗎?我們非獨厚國民黨,但為避免民進黨11月勝選,蔡政府更加「民主獨裁」、為所欲為、打壓異己,我們期待國民黨快速重新再起,為自己,也為台灣的前途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