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12 五月 2023

6月16日,德國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去世,享年87歲。柯爾一生最被人稱頌的有兩件事,一是促成東西德統一,因此被稱為「統一總理」,二是極力推動歐盟的組成,因而被譽為「歐盟的榮譽公民」。

2017084826

柯爾身後備受肯定

柯爾的去世是德國及歐盟的大事。德國全國為他致哀一分鐘,6月22日德國議會舉行了整整一小時對柯爾的悼念,聯邦議院議長蘭伯特(Gertrud Lammert)在致詞中,特別引用了歷史學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的話:「俗語講:沒有人是不能夠替代。但是只有少數人,他們不能夠被替代,這是偉人」,來形容柯爾的貢獻。

柯爾是歐盟的榮譽公民,他跟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克勞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交情甚篤。容克為柯爾7月1日在歐盟議會舉辦了史無前例的歐盟葬禮,邀請了3,000位客人,柯爾的棺材由德國的六位軍人抬進議會中間,上面覆蓋的是歐盟旗幟。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葬禮上,發表了一段感人的言辭,她讚美柯爾對德國及歐洲的貢獻,她並說柯爾決定性地改變了她個人的人生軌跡。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他會繼續柯爾的理念,跟梅克爾合作,共同為歐盟努力,若非柯爾,德國不可能統一,歐盟也不可能有歐元。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出席了葬禮。

柯爾致力於東西德統一

柯爾總理具有遠大的歷史遠光,看出東西德國一定會統一,但是統一的德國要在歐盟的大目標下,才會有前途。這是鑒於德國過去的歷史,和世界未來的展望。

歐洲一定要避免戰爭,這是二戰後西歐各大國的共識。1962年德國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和法國總統戴高樂,在法國蘭斯(Reims)替歐盟建立一個持久和平的基礎。

1970年12月7日,西德總理布朗德(Willy Brandt)拜訪華沙,獻上花圈後,不自覺地下跪半分鐘,表達德國人對波蘭人的歉疚和悔過。此舉震驚世界,也給了柯爾總理實現統一的機會。

柯爾也看出,只是德國統一並不會有前途,德國必須在歐盟的大旗幟、大前提下,才能夠水漲船高,才能達到維持歐洲和平的共識。這是他在歷史上能寫下燦爛一頁的原因,也是他能得到歐盟葬禮的原因。

柯爾曾以毅力克服萬難

1989年9月18日,柯爾參加基民黨(CDU)在不來梅(Bremen)的黨員大會前一天晚上,因尿道阻塞極為疼痛,甚至穿著睡衣去請求救護車。主治醫師要他立即住院開刀,他說不行,次日一定要參加黨員大會。醫生只好給他安裝一根輸尿管,陪伴他去開會,以便應急。開會當天,他問秘書長蓋斯勒(Heiner Geißler),他身邊那一大堆資料是做什麼用的。蓋斯勒胸有成竹地說明,那是在開黨員大會時要廢除總理的資料檔案。柯爾不慌不忙地回應:「我是黨主席,我先罷免你秘書長的職位,同時我要宣布,從匈牙利那邊得來的消息,他們要釋放在匈牙利邊境的東德人,讓他們來到西德,我們趕快做好迎接他們進入西德邊境的準備。」

其實,柯爾早就知道蓋斯勒要起鬨,想推翻他,可是他不露聲色,在最後關頭扭轉乾坤,也促使匈牙利政府決定打開邊境,讓東德留在匈牙利的難民轉往西德。隨後有57,000名東德人逃至匈牙利,再轉到西德,最後導致柏林牆倒塌。

柯爾得到戈巴契夫的信任

柯爾早在德國統一前,即跟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聯繫。有次戈巴契夫到德國做客,二人晚上坐在萊茵河旁邊的椅子上,柯爾對著戈巴契夫說:在這條河上建築一道牆,是違反自然的,總有一天會被衝倒,這就跟東西德以一道牆分開一樣,總有一天這道牆會被衝破。他向戈巴契夫承諾,德國統一後,絕對不會攻擊蘇聯,他也贊成蘇聯進入歐洲之家。

當東西德統一之際,戈巴契夫接到蘇聯將軍的報告,說德國兵攻擊蘇聯,要戈巴契夫准許蘇聯向德國開火。戈巴契夫聽到這消息後立即跟柯爾聯繫,柯爾保證絕無此事,戈巴契夫就未採取任何舉動。由此可知,戈巴契夫對柯爾非常信任。

歐洲不少國家害怕德國統一後會侵略其他國家。英國女首相柴契爾夫人就曾說:「我寧可兩個德國,而非一個德國。」柯爾看出,德國要有前途,只有跟歐洲各國聯盟、和平共存才行,這是他積極推動歐盟的原因。筆者也期望藉由柯爾的追悼會,歐盟國家能發揮魄力,努力解決當前面臨的困難,共同維持歐洲和世界的和平。

(作者係前南華大學跨歐洲研究所和自然科學研究所教授)

週五, 12 五月 2023

6月29日,美國國務院批准了7個售台軍火案,總值14億美元,全都是防禦性的軍備。4億用於提升台灣的軍防雷達系統(SRP)以達成4C (Command, Control,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監控防衛功能。8,000萬用於提升AN/SLQ-32(V)3 電子戰系統加上雷達警訊功能。其他5個售案是F16A/B戰鬥機用的火箭及魚雷,包括配備零件和售後服務,16個地對空標準火箭(Standard Missile SM-2 IIIA)及零件和兩套魚雷及升格的配件。

2017084825

首先以川普接蔡英文祝賀電話到後來與習近平會面,川普對中國的看法有很大的轉變。川普在習川會後說:「我認為習作為一個領導人有驚人的成績,我不會做任何事來妨礙他。」川普對習的這種印象和讚詞,可以聯想到他對台灣問題會有謹慎的考量。然而,美國國務院在大陸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之前,批准了此售台軍火案,這不是給中美關係帶來了新的變數?大陸駐美大使館已表示抗議,並提到軍售嚴重侵犯中國內政,以及催毀了「川習會」所建立的互信。而美國只回應堅守「一中政策」不變。

美國不少政治評論家把台灣問題看成川普用它作籌碼,向中國施壓求取對北韓去核的進展,但我認為習川會談已讓川普了解中國對北韓核武的態度,中美在此議題上是一致的,不至於互扯後腿。如今美國的舉動,多半是因為川普團隊對中國的政策尚未達到完全一致的地步。

對台軍售是一年前就提出的案子,這筆14億的生意比起沙烏地阿拉伯1,100億的軍購,只是花生米一顆。這個案子可能根本沒上川普的議事簿。我們更應該關注習川在G20會時的單獨會談,相信習川接觸越多,兩國在彼此的關係和國際事務上,會有更多的了解和默契。

台灣人民應當了解14億美元相當於每人要花60美元,購買用過的或過時的軍火,而與大陸對抗?香港和澳門不用花費大筆的國防經費,就能享受經濟繁榮和參與中國的復興和開發。台灣為什麼不能或不願意呢?

(作者係《中美論壇》評論員及專欄作家)

週五, 12 五月 2023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直批,美國軍艦常態泊靠台灣的提案非常困難而危險。冷戰時期,全球美軍協防部隊與駐在國屢生爭訟,且難憑具體協定判處美軍刑責,台灣豈能在無邦交的狀態下同意美艦來台?

2017084824

美軍協防竟淪為瘟神

美國長期提供強大保護傘,是歐亞盟友同意退讓部分主權,隱忍美軍軍紀欠佳的主因。奈何美軍形象一直遭到詬病,原本聞聲救苦、除暴安良的「俠士」,屢因車禍肇事、酗酒鬧事、毀損搶奪,強暴殺人等刑案,並帶來性病及毒品流行,而自毀形象,淪為刁蠻粗魯的「瘟神」。

何以美軍協防駐兵之處,必有反美聲浪?除民族主義排外心理作祟外,美軍頤指氣使的優越感,與不對等締約的特權,更讓友邦大嘆「作美國朋友,比作美國的敵人更痛苦」。

2007年4月,日本右翼雜誌SAPIO指出:美軍占領日本期間劣行昭彰的文件保存於「特高警察」紀錄中,該組識歸駐日盟軍總部管轄,至1945年10月4日解散。

前述機密文件曾遭沒收並運往美國,1973年12月始歸還日本典藏於國立公文書館。檔案厚達377頁,蒐錄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8月30日抵日本起,至10月4日解散為止的全部美軍非法行徑:強姦案幾與美軍進駐同步發生,警察被打得遍體鱗傷,搶走配槍。對一般民眾更無所不搶,連木屐都不放過。

1945年底,美國占領軍達35萬人,招募7萬名慰安婦應付需求,另有大量私營妓院。其後,逾四分之一美軍感染性病,次年3月,麥克阿瑟才下令禁止涉足妓院、慰安所和其他賣淫場所。

2000年4月「尼米茲號」(USS Nimitz)加油兵岩士唐(John E. Armstrong)涉及七宗妓女遇害案,他曾隨艦到過香港、新加坡、泰國、日本、南韓、以色列和夏威夷等地。2001年8月「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及另四艘軍艦泊靠香港六天,登岸的6,500名官兵消費總金額多達4,000萬港幣,酒吧生意增加了五成。

日、韓反美情結難解

美軍與琉球民眾關係一向緊繃,二戰炮火造成11萬軍民喪生,戰後46,000名駐日美軍中的三分之二集中在琉球,駐日美軍用地75%設在琉球,而琉球面積僅佔全日本的1%。

1996年3月,強暴一名12歲女童的三名美國士兵,遭那霸地方法院分別判處7年與6年半徒刑,百姓在法院外面拉出標語:「滾吧!這裡是人的地域,畜生老美滾開!」(Keep Out!This Area is People’s Zone, Animals(Americans) Get Out!),美國總統柯林頓為此道歉,但同年9月美日磋商,依舊無法撼動美軍的地位,僅修訂刑事司法管轄權的相關程序。

2006年6月,日本橫濱地方法院以搶劫殺人罪,判處橫須賀基地「小鷹號」航母一等航空兵威廉無期徒刑。這是依據1995年修訂「駐日美軍地位協定」之後,首次於起訴前,將嫌犯引渡給日方審理。日本在維護司法管轄主權方面,再次比亞洲其他國家領先。

對大韓民國而言,美國是高高在上的「解放者」,曾是軍政管轄的實質「占領者」(1945-1948),又是經濟的「援助者」,近年來則演進為雙邊合作的「賣家與買家」關係。

韓國獨立不久,1950年6月25日即爆發焦土大戰;為請美軍協防,於臨時首都大田簽訂「關於駐韓美軍刑事判決權的協定」;雖遲至1966年7月9日再簽訂「駐韓美軍地位協定」(次年2月正式生效),但至少在表面上體現韓美兩國的平等性,但核心內容仍在美軍犯罪,須由美軍法庭全權處理,韓方無權干涉,造成美軍有恃無恐,殺人、強姦者繼續逍遙法外。

2001年2月27日,一名痛恨美軍的韓人切腹自殺,企圖阻止國會通過「駐韓美軍地位協定」修正條文。2002年11月21日,美軍法庭對兩名肇事的美軍作成無罪判決後,掀起反美浪潮。2006年3月,一名57歲的韓國婦人在首爾龍山美軍基地縱火,導致5棟建物燒毀及3名韓籍人員受傷,縱火目的「是為了給美國恐怖主義一個教訓」。次年1月,第8軍士兵於首爾西部小巷內,襲擊並強姦了一名67歲老婦。

劉自然命案教訓慘痛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次年2月先簽訂〈中美關於美軍援顧問團來華換文〉,同年5月駐台美軍顧問團正式成立,成為大使館的一部分。次年11月1日〈中美關於美軍顧問團人員應享待遇換文〉又將眷屬納入,同享豁免司法管轄特權。1957年1月,駐台美軍已逾5,000人,隨行眷屬約有4,000人。1972年6月美軍協防台灣軍人及眷屬約16,000餘人。

1957年3月21日深夜,美軍士官長雷諾(M/Sgt. Robert G. Reynolds)於台北陽明山美軍宿舍槍殺劉自然(33歲,江蘇無錫);5月23日雷諾無罪開釋,次日全家悄悄取道菲律賓克拉克基地快速返抵舊金山,最終演變成群眾撕毀美國星條旗、翻倒車輛的暴動。台北當局最後向美方道歉,賠償新台幣2,100萬元。台北衛戌司令部軍事法庭6月底宣判,40名肇事被告中有28人處刑,10人免刑,兩人無罪。判有期徒刑7人,最重1年,最輕6個月。審判長宣稱:不幸事件是無組織、無計畫、無人領導指揮的偶發事件。同年5月,擁有原子作戰能力的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射程百浬、可攜原子彈頭的陸基型屠牛士飛彈,也進駐台南空軍基地。這是劉案引爆空前衝突,反美情緒卻必須強力迅速壓制的關鍵。

1959年2月23日,美軍駕駛於台北市區撞死立法委員馬曉軍,反美聲浪再起,美方自同年6月起談判「地位協定」,經39次談判終告底定。

1964年11月,中美「天兵六號演習」,爆出三名美軍於彰化埤頭鄉強暴陳姓民女一案,美軍法庭次年2月在琉球展開審理,由於鐵證如山,判處第一被告茂屈萊(PFC Elkannah Moultry, Jr.)有期徒刑50年、第二被告波許(PFC James H. Bush)有期徒刑20年、第三被告殷格萊姆 (PFC Robert L. Engram)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並各加處勞役,革除軍籍,判刑之重殊屬罕見。我方代表及律師等27人搭美軍專機往返琉球,包括端木愷、錢復在內的外交、司法菁英保全證物,據理力爭,功不可沒。

1965年越戰全面爆發,美國空軍327運兵師6,000人進駐台中清泉崗基地,台中地區酒吧事業為之興隆。1970年代最初兩年,有20萬大兵來台休假,台北中山區及基隆、高雄商家大發戰爭財,色情、賣春、走私、委託行、販毒行業均快速崛起。

台灣切勿因小失大

1966年1月,立法院表決通過「美軍在華地位協定」時,立委王大任、何適慨言:「我們是弱國,不能不優待友邦;但優待太過分,反而使人看不起。」1972年4月,台中吧女林維清拒絕美軍魯茲的變態要求,竟遭雙手反綁蓄意謀殺,兇手初審判處徒刑一年半,二審法庭以魯茲衛台有功而刑期減半。《時代》周刊1967年12月刊出休假美軍在北投享受雙女陪浴的照片,再度刺痛民族尊嚴。

以前述美軍軍紀一再失控的紀錄觀之,美軍在台靠岸後的表現,實在令人憂心。2017年的台灣,不應再靠情色賺取外匯。面對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似有若無頻頻示好,卻明顯違反國際慣例的試探,尤須慎謀能斷,才不致因小失大,無端惹來滅頂之災。

(作者係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行政副院長)

週五, 12 五月 2023

若印度率先挑起戰端,中方首先應癱瘓敵方指管通情、網路及制電磁權,並立即攻擊印軍機場、導彈陣地、交通運輸系統等主戰裝備和後勤設施,同時啟動戰略核威懾、嚇阻印度動用核武。

2017084823

近日來中國與印度在洞朗(印度稱為都克蘭Doklam)的邊境高地,發生了武裝對峙,這片高地位於中國與印度竊占的錫金(Sikkim)和不丹王國的交界地帶。

印度挑起這場衝突

衝突的導火線是印度試圖派軍隊進入中國境內,阻止中國在當地的擴建道路。

從印度建國以來,中國與印度對邊界一直有認知差距,中國認為中印的邊界線應按照中印傳統邊界線,而印度認為邊界線應該按英國人擅自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及約翰遜線作為邊界線。爭議包括了由中國保有的西段和目前被印度竊據的中段、錫金段及東段的藏南地區(參考附圖)。

印度針對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想「保東、守中、奪西」:鞏固東段和中段已經侵占的中國領土,並圖謀奪取邊境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為達到此目的,印度已經完成中印邊境東段和中段的軍事,並不斷加強在西段的兵力部署,享有局部軍事優勢,正在找尋適當時機入侵中國大陸。

印度為何選擇此時入侵

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給印度潑了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印度自此厲兵秣馬、臥薪嚐膽,55年來從未有一天放棄與中國一戰雪恥的念頭。印度人認為1962年的中印之戰是中國阻擋了印度的大國夢,那次衝突之後,印度人普遍認為中國搶走了印度的國運,所以長期以來都在積極準備要報中國的一箭之仇。

印度總理莫迪曾在一次演講中放言,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強勢崛起讓他寢食難安,覺得在印度洋地區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認為抑制中國的發展迫在眉睫。從國際形勢來分析,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四處圍堵中國。印度的戰略與美國、日本、甚至俄羅斯的需求相吻合。加上印度國內矛盾加劇,急於在外部挑起事端,轉移民眾焦點、轉嫁國內矛盾。莫迪認清了這一點,才堅定地與美、日等國沆瀣一氣。

從中國大陸形勢分析,今年下半年將召開第19次代表大會,此次大會對於中共具有重大意義。是中國正需要一個良好、安定政治環境的重要時間點,印度選擇此時挑起事端,是認定此時是中國無瑕顧及之際。再加上「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引領下,估計中國不至於為此邊界小的糾紛而大動干戈。

中國最大的迷思,就是一直沒有把印度當作主要的對手,所以在中印邊境的軍事部署嚴重不足,相對於印度的兵力部署,中國處於極端的劣勢。要改變這種態勢也非一朝一夕能成,所以想用傳統軍事手段,中國恐難應付目前印度的挑釁。

迫於形勢必須「亮劍」

中國近年來一直強調要打贏一場「高科技局部戰爭」。現代戰爭首要癱瘓敵方指管通情、網路及控制電磁權。在這方面,駐守在喜瑪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軍隊,相對於駐守在青藏高原的中國軍隊,有其先天的弱點,分駐在群山峻嶺中的印度軍隊,其通訊網路是很容易被截斷的。

中國可以通過空天偵察,詳細地標定印軍在中印邊境所有重要的軍事設施。再利用火箭軍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火箭炮兵的遠程精確打擊,摧毀部署在中印邊境500公里範圍內,關鍵的主戰軍事裝備,包括支援前線作戰的空軍戰機、機場後勤保障設施、油庫及彈藥庫、陸軍的直升機群、裝甲戰車集群、支援高寒山地作戰的公路交通運輸系統,這些設施一旦被摧毀,後勤補給將導致印軍山地打擊部隊的軍事活動完全被癱瘓。所以中國應該以高科技戰爭,規劃中印戰爭的新型態。

由於印度軍隊現已侵入中國領土,如果印方率先挑起戰端或拒不撤退,企圖長期占領中國領土,中方應主動反擊,除了先發制人摧毀上述的各種軍事目標外,也應該率先發動總攻擊,摧毀敵方在前沿的陣地及哨所,並利用察─打一體無人攻擊機對印軍的軍事蠢動,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控及獵殺,防止印軍滲透到中國軍隊的陣地後方進行迂迴包抄。中印之戰考驗著中國打贏一場「現代化高科技局部戰爭」的實力和敢打必勝的決心。

主和者雖有其道理。但敵人已經打進家門口了,如果再以大局為重作理由,繼續隱忍周邊國家的肆意挑釁,國際上將會如何看待中國的大國崛起。中國暫時可以用外交或其他方式跟印度交涉周旋,但不能指望這些手段能奏效。更應把握時機,針對中印邊境兵力懸殊做出應變方案,拿出具體辦法來抑制印度領土擴張的野心。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週五, 12 五月 2023

兩岸一衣帶水,血脈相連,今年適逢雙方經貿交流30年。兩岸貿易依存度高,若能相互合作,不僅惠予兩地人民福祉,也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期許未來30年的共榮發展。

2017084822

兩岸經貿交流政策與進展

兩岸經貿交流歷經30年,可謂風雨不斷,特別李登輝及陳水扁任內,不是戒急用忍,就是鎖國政策,以致兩岸經貿滯礙難行;直到馬英九政府上任後,兩岸兩會才透過制度化協商管道,共舉行10次高層會談,簽署21項協議並達成2項共識。但蔡政府上台後,兩岸官方交流復遭凍結,制度性協商被迫停止。

然而,細數兩岸(不含香港地區)的貿易進展,由表1可看出,1982年貿易總額才2.78億(美元,以下同),但1985年大幅成長至11.02億;1995年又成長4倍多,往後逐年擴展,至2014年達到1,339.92億最高峰,之後卻呈回降。

台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兩岸交流過程中,台商角色舉足輕重。台商赴大陸投資大致可區分為初探性、適應性、擴張性、停滯性及成長性到目前的轉型性等階段,對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功不可沒。據統計,台商累積家數在2009年底超過8萬大關,2014年突破9萬。早期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總量當中,位於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這三個省市)占台商在大陸投資的64%,位於珠三角(廣東省)占台商在大陸投資的20%,這四個省占了全國台商的84%,加上海峽西岸的福建省,以及位於環渤海的山東省和京津地區,可以說台商在東部地區占90%多。而昆山是大陸以運用台資為主開展對台經貿合作的典範,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依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台商於1991至2001年間赴大陸投資,共24,160件,金額為198.9億;往後各年的投資件數及金額不等,但2001年後快速增加,累積至2016年的金額共1,645億。但蔡政府上任後有明顯減少趨勢。今(2017)年第一季,台商對大陸經核准投資件數為157件(含補辦),總核准金額為21.0億美元(含補辦)(如表2)。目前,台商投資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占21.4%)、江蘇省(占18.0%)、河南省(占16.7%)、安徽省(占15%)等地區;至於台商投資行業,主要分布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等(參考圖1)。

政經分離、以經促統

中國大陸惠台政策多次更迭,第一代自1990年至2006年,重點在招商引資,為吸引台資企業,給予各類投資優惠;第二代自2006年至2015年,單方面對台讓利,而第三代則自2015年至今,注重精神和思想層面的融合。進一步言之,大陸對台商的定位,一是把台商視同外商,著重對台商的經濟目的,希望能吸引台商的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大陸企業的技術水平;二是把台商視為本國企業,以達到「以民促官、以經促統」的戰略目標。因而,早期對台商及外商投資企業,亦採取許多相關稅務優惠,包括對特定地區減低稅率。

隨著兩岸政治發展,大陸對台招商有所調整,例如公開表示不歡迎綠色台商到大陸投資,台商貨物及合同不得違反一個中國原則。2015年的18屆5中全會提出,要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讓更多台灣普通民眾、青年和中小企業受益。

今年海峽論壇強調由「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線」的政策改變,鼓勵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為台灣中小企業提供優惠政策環境,將是未來幾年內的對台工作重點。除此,大陸對台招商策略,隨著商業模式及國家發展戰略方向而有所改變。一是搭配「互聯網+」用創業等詞彙,吸引台灣好點子與人才。再者,福建自貿區近來已提出諸多優惠台商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展「一帶一路」並向台商招手,希望能透過產業園區深入合作。

兩岸經貿30年,風風雨雨艱難過,但終究,潮平海闊千帆渡,期許未來30年能共榮發展。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五, 12 五月 2023

以中國領頭創導的世界級「新經濟」(New Economy),給予復甦乏力的世界經濟帶來了一股清新有勁的大動能,以至各國政府都努力追趕,唯恐落伍導致經濟衰敗;但台灣卻由政府帶頭阻隔屏退,令人意外。

2017084821

5月25日,由蘇利南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起,世界發展基金會主辦,深圳企業波特集團承辦的「聯合國全球化對話系列峰會暨全球新經濟高峰論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閉幕。聯合國各委員會領導、全球60多個國家政府、地方代表、企業百強、世界500強領袖及社團組織代表等近700人參與這項會議。會議為全球新經濟發展搭建了一個全球對話平台,並決定在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建社會發展新文明。

此次論壇達成4項共識,主要涵蓋「新經濟發展溝通共識」、「新經濟發展戰略發布」、「新經濟發展平台打造」、「新經濟發展建議」,未來將積極促進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互聯網、電子商務、新能源、生物醫療等新經濟領域的優勢發展,以造福全球人民。

數位化加速經濟全球化

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依然低緩遲滯,貿易保護主義頻頻抬頭,逆全球化思維與行動迭迭躍動,經濟全球化似乎已陷入十字路口,在此歷史節點上,世人面對嶄新挑戰。國際間諸多謹守過去源自1990年代的舊思維總認為:交通運輸和電信基礎設施成本過於昂貴,不是所有經濟社會所能承擔,因此全球化過程中不同國家自然會有不同類型的保護主義;然則在數位化的今天,交通運輸和電信基礎設施成本十分低廉,絕非30年前所能想像,以致大大加速了全球人力資本和資訊資源的流動量能,也明確劃出新經濟與舊經濟的重大分野。

可以說,舊經濟以製造業為骨幹,多數以機器裝備取代人力,創造高加值生產力及低成本競爭力,新經濟則是以知識創新與智慧化為骨幹,是以人,而不再是以機器裝備,作為核心價值的經濟學。

因此,「新經濟」涉及市場中心性(market centrality)、系統性服務(innovative services systems)、多元整合創意(creativity diversification)、人力資本管理(human capital),這是傳統投資營運所不可能取代的,而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力資本連結機器裝備的智慧化與系統性整合,就是演進的目標願景。

新經濟的主力產業類型

過去5年來,以中國領頭的世界級「新經濟」,核心主力是數位經濟、互聯網經濟、物聯網IOT/萬物聯網IOE、智慧化經濟、人工智慧民生經濟、共享經濟或庶民普羅經濟。今年6月,國際頂尖企業經濟智庫預測,中國到2035年數位經濟普及率估計將達48%,總就業容量4.15億人,占總體經濟的半數。按國際媒體在報導中國人整天拿著手機點點戳戳的生活百態後,所作觀察總結:在中國,O2O(線上到線下)、電子支付、互聯網+等語彙,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或者商業概念,而是老百姓真實的日常生活;在資本、創新和市場的結合下,催生了中國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讓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而此新經濟典範已成為在已開發經濟社會擴散的領頭羊。

「知識獨占」強勢效應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成長從既往10%以上回落到6.7%,亟需尋求嶄新的特色動力。因此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化等為核心的「新經濟」,乃適時成為中國經濟還能再造復興振起的新倡議產業發起部門。

今天,全世界新經濟直接迅速挑戰舊經濟時,有兩個特殊的優勢:第一個優勢是,擴張速度快,規模放大的時間短,例如沃爾瑪(Walmart)花了30年時間,營業額才超過10億美元,而亞馬遜(Amazon)卻只花了5年就達成;第二個優勢是,進入全球大市場門檻低,亞馬遜美國市場以外的營業額占40%,沃爾瑪這家50年老店卻只有30%,Uber成立才6年就已經進入55個國家的市場,Airbnb的訂房更早已遍布190個國家。

台灣不應拒絕新經濟浪潮

但是在台灣,除電子商務單項外,其他一概嚴重落後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既比不上美國、中國,也比不上韓國、愛沙尼亞或新加坡。而且,最近交通部門為了傳統特許行職業與固陋租稅機制,已根本拒絕引進Uber、Airbnb、Lending Club。

最近十幾年間,台灣整個社會從菁英領袖、庶民大眾到政府官員,都無限上綱堅持「風險控制(風控)至上」、「風險管理第一」的兩大「絕對迷思」,因而阻絕了「台灣創意之路」、「知識創新與創業之路」,使台灣距離「新經濟」時代的到臨越來越遠。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週五, 12 五月 2023

乙未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以地理為經、歷史為緯,利用谷哥(Google)地圖定位點出台灣各地戰場及清代相關史蹟,可加強讀者重新認識這段歷史的廣度和深度,也可謂是另一種形式的「看見台灣」。

2017084820

2016年8月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在一場研討會上建議:台灣可仿效國外經驗,利用谷哥(Google)地圖定位,建構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如嘉義某棵大樹下曾發生什麼事情,讓歷史記憶公開、社會自我啟蒙,回顧過去庶民生命歷程傷痕。這使得筆者想到1895年那一段乙未抗日戰爭歷史,最值得建構資料庫。

乙未抗日歷史不可遺忘

回顧近50年來,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乙未戰爭的描述,從1967年只有200個字,到1987年增加到500個字,到2007年已到700個字。1987年到1997年國立編譯館編撰的《高中歷史》第三冊教科書提到:「…綜計義軍與黑旗軍,不過數萬人,能與精銳之日本陸海軍喋血戰鬥,持續數月,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表現了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並使日軍死亡近五千人,高級將領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師團長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均負傷去世,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朝野為之震憾。」但,到了一綱多本時代,教科書對乙未戰爭的詮釋,反而大都落入日方觀點。

另外,1895年5月28日是日軍登陸部隊所乘艦船,以基隆東北方尖閣島,即我國所稱釣魚台群島以南八公里處的海面集結待命,隔天便開始登島侵台。

所以,筆者以地理為經、歷史為緯,利用谷哥(Google)地圖定位在台灣各地戰場及清代相關史蹟,建構乙未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錄了一百多年來相關的古地圖,並標示繪製年代,可讓讀者調整透明度作古今對照。同時,也在全台各地設置了錨點(ICON),透過搜尋「古戰場或相關史蹟」,會自動出現錨點其相對應的古地圖。按錨點後,大都有圖片及約幾百字的說明,透過連結,可連到到原敝網「乙未抗日古戰場巡禮」裡面及其他網站的相關資訊。

台灣應該重新被看見

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江水注》嘗云:「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已於千古矣」。筆者是以此心境去建構這個資料庫。裡面分布最廣的是《全台日軍戰鬥地圖》。它是日本參謀本部於乙未戰爭結束後所繪製。裡面詳細標出當時抗日軍及日軍各兵種的番號及動態、戰鬥時間等。該圖還呈現了台灣原始的地貌,例如海岸線,還有古地名、溝圳、聚落、市街、鐵路、舊官道、古碑等。可讓讀者對這段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也可謂是另一種形式的「看見台灣」。

另外,12年國教歷史課綱自2018學年度起,重點放在台灣最近500年脈絡,且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從熟悉的台灣往外走。每學分安排一個導論、三個主題及一次歷史考察。乙未抗日歷史衝突地點資料庫,是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乙未歷史,而不是站在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看這段史實,這是很大的翻轉。同時,看到裡面的清代建設遺跡,就會體會到當時中國根本捨不得把台灣割給日本呢!

讀者要上這個資料庫,在YAHOO或GOOGLE搜尋打「乙未衝突」就可找到。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五, 12 五月 2023

林幼春,本名資修,字幼春,號南強(1880-1939),生於福建福州,四歲時隨雙親返台定居。一生堅持不與日本人接觸,並對日本殖民統治保持旺盛的批判精神。

2017084819

1975年10月,父親葉榮鐘以凡夫為名,寫了〈台灣民族詩人一林幼春〉一文,發表在《台灣政論》第三期。這篇文章與2015年人間出版社的《葉榮鐘選集文學卷》中的〈林幼春先生的印象〉(原刊登於1964年《台灣文藝》第4期)有一些不同。最大的差異在文章的起頭,加了一段日本教授永井陽之助在〈成熟的社會與知識〉文中探討的「遊戲精神」。所謂遊戲的精神,一種是以詼諧方式表現深刻嚴肅的心情,另一種是指悠閒的工夫。以此肯定林幼春作為日本殖民下的知識分子,始終把握強烈的批評精神且灌注詩作中,是難能可貴的人格特質。

細讀坊間關於林幼春的論述,與父親在《日據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稱《運動史》)和上述所提兩篇文章,可看出父親對林幼春的細微觀察。

擅長詩作寫出批日精神

林幼春始終保持旺盛的批判精神,是因為他堅持不與日人接觸,維持漢族自尊。父親認為林幼春能跟上祖國的思想潮流,有三點理由:一是求知欲旺盛,二是有眾多留在大陸的親友,三是不必為衣食奔走,能專注祖國動向。林獻堂在林季商1915年脫籍返回漳洲,自組子弟軍,參加孫中山二次革命後,擔起了林家族長的重擔,為維護家業,與日人周旋成為不可避免的任務。唯獨林幼春能倖免,但這也種下了日後「治警事件」林幼春被捕入獄的原因。

要談「治警事件」,必須從1922年的「八駿事件」說起。依父親於〈台灣民族運動的領導者—林獻堂〉(收於《台灣人物群像》)文中所述,「是年秋天,當時的內田嘉吉總督透過台中州知事常吉德壽的設計和策動,召見林獻堂、林幼春、楊吉臣、李崇禮、林月汀、甘得中、洪元煌八人,勸告停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他若不接受勸告,必須出售上等水田三十甲以上才能夠償還台銀債務。出賣先疇是他最難忍受的。」一個族長為了維護家業做出妥協,而遭受同志責難,其難言之隱可想而知。

隔年12月16日終於爆發「治警事件」,包括蔣渭水、林幼春、賴和、林呈祿等60餘人遭拘捕,由此可見,日本總督府是有計畫的將文化協會這個當時唯一的反殖民團體連根拔起。

林幼春被捕入獄前夕,寫下長詩〈吾將行〉,徐復觀在《南強詩集》序文中極為推崇:「癸亥(1923年)12月台灣治警變起,先生當入獄前夕賦有〈吾將行〉一篇,深以苟全為戒,以殉名自矢,發憤抉擇於生死存亡之際,卒抱孱軀就狴犴而不辭,蓋先生乃以生人之大節激勵其性情,而一人之性情亦即潛通於家國廢興之運命,由此發而為詩,實萬劫不廢之民族精神之所寄…」。如父親所言,林幼春的詩是他批判精神的極致發揮。

在〈民族詩人─林幼春〉文中,父親提到《南強詩集》的出版,能有彭醇士作傳,徐復觀、戴君仁等大陸來台學者的序文而感到高興。由於林幼春早年和梁任公的交往眾所皆知,這種民族感情的輸送,相信對在天之靈的林幼春有著不同的意義。

思想先進不屑「同化會」

父親特別提了林幼春的〈失題〉這首詩「揚州嘉定屠城記,我亦臨風灑淚人,漂杵殷郊坑趙卒,虎狼周室虎狼秦」,形容周秦為一丘之貉。即使今天,對於周朝代表仁慈,秦象徵暴政的看法,還是深植人心,為何林幼春能有如此先進的思想呢?

1914年,板垣退助以明治維新開國元勳之尊,來台宣傳籌組「同化會」,包括林痴仙、林獻堂皆響應,期以同化之名換取日本總督府減輕對台人的壓迫,唯獨林幼春對此不予苟同,沒有隨之起舞。父親在《運動史》中以梁啓超來台為開啓台灣非武裝抗日之端,並稱板垣的同化會為「同床異夢」。相信林幼春的民族正氣與祖國意識,確實潛移默化影響父親至深。

父親於1918年,在恩師施家本帶領下到霧峰向林獻堂致謝,贊助他赴日留學,他在霧峰見到林幼春,對其的第一印象是溫柔可親,兩眼炯炯有神,讓人一見難忘。日後,父親在當林獻堂的秘書兼日文翻譯時,有機會和林幼春共事,體會到林幼春真實的一面:「他平時並不是開嘴合嘴,侈說民族大義,宣傳夷夏之分的人,但他對於異族的統治階級,卻能保持一種孤高的矜持與純潔的志操。」

足智多謀封號小諸葛

1921年10日17日,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推林獻堂為總理,林幼春為協理,展開了文化啓蒙運動。父親敘述這段經歷:「內部關係重要的問題大都事先請示灌公(林獻堂號灌園),而灌公必定諮詢幼春先生的意見,然後決定。」所以林幼春有「小諸葛」的封號,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1934年,日本限制台灣蓬萊米移入本國,林幼春寫古詩〈外地米〉,譴責日本政府出爾反爾。父親認為這首詩在《南強詩集》中屬特例,因為林幼春的詩對人、對事總是嚴守溫柔敦厚的理念,很少正面攻訐的。其實這和八田與一的嘉南大圳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嘉南大圳的開發,不但控制農民種稻米或種甘蔗的權利,蔗價米價又由日人一手控制。難怪林幼春會嚴辭批判。

父親的手稿有一篇〈關於嘉南大圳的各種問題〉(收錄於《葉榮鐘早年文集》),對於嘉南大圳的開發有很嚴厲的批判,如第13條「要設立嘉南大圳當時,顯然是違法的,普通要請願設立公共埤圳時,規定必須要有全體利害關係人的1/20以上人員聯名提出的,嘉南大圳的利害關係人有50萬人,其1/20就是25,000人,然而嘉南大圳設立的請願書,僅只少數的區長做為代表簽名而已」;還有如第八、九條,「御用紳士黃欣盜用排水,加以使用卻不罰。去年4月左右,並非給水期,卻偷偷地排水給黃欣的所有地」。由此可見,嘉南大圳的建成,只是將嘉南平原的農民變成日本製糖會社的農奴。給水與否、種甘蔗或稻米,全控制在日人手中。更甚者如11條:「昭和5年,北門郡山子腳有叫陳力者,將三歲之兒子以120元鬻予鄰村後港人許盤,並以其鬻子之錢繳納水租。」種種不合理的剝削,難怪林幼春會寫下〈外地米〉,批評日本殖民的可惡。

始終保持批判精神

關於林幼春,如同父親於文章結尾,引用高安彭醇士所作傳一段「聞人言先生孱弱似不勝衣,及其勇也雖千萬人吾往,孟氏所謂善養其氣者非耶。」林幼春體力甚弱,然精神力特強,這種力量到他臨終時還堅持著。

父親對於林幼春的尊崇,在他提到的三首詩,第一首〈失題〉指周秦為一丘之貉,呈現林幼春先進思想,其用意在凸顯日本殖民統治是惡政,但之後蔣介石的白色恐怖仍是惡政,無夷夏之分;〈吾將行〉是民族意識的極致發揮,「深以苟全為戒,以殉名自矢」是多麼深沉的思想;〈外地米〉揭露日本殖民惡政,也戳穿了八田與一的神話故事。讓我們後人更加了解林幼春的批判精神,其與祖國思想潮流接軌的緣由,他對「同化會」不予苟同的態度。在充斥歌頌日本統治建設論的當今台灣社會,這些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係葉榮鐘次子)

週五, 12 五月 2023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自2007年以來,廣泛收藏了1970年代台灣和港澳海外留學生的「保釣、統運」歷史性資料,為他們的付出留下紀錄。

2017084818

1970年代,在美國掀起了以台灣、港澳留學生為主體的保衛釣魚台運動,這個運動繼而發展為爭取祖國統一的運動。這是台灣、港澳留學生發起的一場聲勢浩大、歷經10年的愛國主義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廣大參與者自辦刊物和宣傳品,既記錄了當時運動的脈絡,也記錄了許多台灣、港澳留學生人生經歷轉折的過程。

海外保釣人士捐贈文獻

2007年,保釣運動的參與者周本初教授捐贈了12箱資料,是清華大學圖書館接收的第一批保釣資料。從那時開始,經過了10年的徵集與整理,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收集了來自全世界144人次、近1.4萬件的資料捐贈。

在捐贈者殷切的期許下,清華大學圖書館對「保釣、統運」文獻高度重視,將其作為珍貴特藏收集保存,並組織專家進行專題整理與研究。2007年10月,清華大學圖書館成立了「保釣、統運」資料整理小組,制定了《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統運」資料管理辦法》,針對各種類型的資料,制訂了專門的元資料著錄方案、資料編纂規格與工作流程。

文獻內涵豐富、載體多樣

這場歷時十餘年的運動衍生了內涵豐富、載體多樣的文獻資料。其主要構成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印刷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手稿、信函、剪貼、會議紀要、海報、曲譜等。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該專題印刷型文獻數量龐大,期刊與報紙共計4,574件,單篇文章或簡報計2,585件,圖書86冊,來往信函1,008件,其他印刷型文獻(包括會議紀要、海報、曲譜等)計3,800餘件。二是視聽型文獻,包括電影膠片、幻燈片、照片、錄影帶、有聲影片等。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該類型文獻數量頗多,僅幻燈片就有2300餘張,照片數百張。三是實物資料,包括遊行示威的徽章、袖章、額帶、電影放映機等。這類資料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絕對數量較小,但都頗具特色。

這些文獻載體各不相同,立體地呈現了1970年代「保釣、統運」的歷史風貌。現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主頁設有專題網站:1970年代「保釣、統運」口述歷史,網址:http://baodiao.lib.tsinghua.edu.cn:4237/oralhistory/,進行長期的介紹。

保釣中心正式成立

2010年11月30日,在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簡稱保釣中心)正式成立。它隸屬於圖書館,由數位化部與特藏部的工作人員組成,並設有中心顧問委員會。

其工作目標是:(1)繼續深入收集、整理「保釣運動」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針對保釣運動參加者的口述歷史訪談,至目前訪談人數已經超過60多人次;(2)對全部保釣資料進行數位化掃描,以保護珍貴的紙本文獻;(3)與海內外其他保釣資料收藏單位開展交流與文獻、資訊共用;(4)建立保釣資料資料庫和網站,為研究者提供服務;(5)出版保釣文獻的相關圖書與學術研究成果;(6)開展宣傳、展覽及研究活動,把中心建設成為聯繫海峽兩岸的橋樑。

中心舉辦學術文化活動

2014年9月19日,保釣中心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了「海外保釣運動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圍繞釣魚台歷史與主權研究、海外保釣運動的影響與研究兩個主題展開,主要探討了釣魚台的歷史、甲午海戰前釣魚台史料的收集與論說、清華大學保釣中心專藏資源的價值、保釣資料典藏研究和利用的意義等內容。此次大會是中心成立後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為中心發展與相關課題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

2016年9月8日下午,保釣中心主辦了《美麗的島,美麗的人》保釣歷史報告劇暨嘉賓座談會。台灣著名劇場導演王墨林和他的主創團隊,帶著兩岸學子盡情演繹了這段愛國保土的歷史。通過誦讀史料、照片影像和音樂燈光等藝術形式,劇組將「保釣」到「統運」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親歷者回憶和當代學子的感悟呈現給觀眾。在場觀眾無不深受感染、思考良多。

經過了10年的發展,保釣中心的保釣資料與專題展覽,成為人們瞭解保釣運動歷史的重鎮。迄今已接待來自海外的人士、海峽兩岸的師生以及來自各地的清華校友等數千人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海峽兩岸和在美國的當年「保釣運動」參與者,從90年代以來,已經出版的珍貴的歷史文獻集,計有:《春雷聲聲》,《春雷之後》三大冊,《崢嶸歲月、壯志未酬》兩大冊。不久前(2017年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行了關於釣魚島歷史的影片《釣魚島》,其中,特別介紹了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

(作者係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副主任)

週五, 12 五月 2023

5月中旬以來南海風雲再起,美國戰機、軍艦一再闖入南沙海域,日本準航母「出雲號」也前進南海公然挑釁。繼7月10日美、日、印三國軍演後,7月下旬中俄聯合軍演選在波羅的海進行,其政治、戰略意味不言而喻。

2017084817

中俄國防部長會談

6月7至10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哈薩克首府阿斯塔納舉行,此次峰會不只印度、巴基斯坦兩大核子強權加入,另一特點是除元首會晤外,各合作領域負責首長亦分別進行對話,中俄兩國國防部長常萬全與邵伊谷(Сергей Шойгу)亦就未來三年兩國軍事合作計畫交換意見,惟未對外透露詳情。

據俄國《獨立報》報導,中方僅表示2017年中俄將進行多項大型軍事活動,而俄觀察家則指出,最近美軍經常在大陸沿海挑釁,而美國防部長又一再抨擊中國,所以北京很可能會做出「巨大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兩國軍事首長會談時刻,正是美艦進入美濟礁12浬內之際,這是川普上任以來,美艦頭一次闖入南海海域,顯示川普政府不想承認中國對爭議海域的主權要求。

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亞太安全對話論壇上,強烈抨擊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接受國際法規範,中國填海造島並進行軍事化,對區域和平構成嚴重威脅。對此,中國全盤否認。被問及中俄將進行兩國軍事合作可能帶來的影響,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卡申(Сергей Кашин)分析認為,俄中軍事合作三年計畫草案,係早已規畫的既定計畫,「習川會」後華府希望北京能協助其解決朝核問題,所以盡量避免做出不友好的行動,但最近美軍不僅恢復在南海巡弋,而且較過去更為強硬,中方對此極為不滿。

卡申表示,此次俄中國防部長會談,討論的是兩國未來三年軍事戰略合作事宜,而非軍事科技合作。換言之,雙方討論的並非武器出售問題。他指出,戰略合作涵蓋層面極為廣泛,包括每年例行性聯合軍演,協助軍事幹部的培訓,以及交換邊界資訊情報等,所以三年戰略合作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此外,去(2016)年俄中南海軍演,事實上是在廣東附近海域進行,離南海爭端海域甚遠,俄國立場是要與爭端地區保持一定距離,未來俄中還將進行更多聯合軍演,但不會加入區域衝突和對抗。去年俄艦出席南海軍演,是對中國參加前年地中海東部軍演的一項答謝,2015年中國艦隊在烏東危機高潮之際進入黑海,但因政治顧慮而未停泊克里米亞半島。

南海影響中美俄關係

平靜7個月後的中國南海,由於美國海軍恢復所謂「自由航行計畫」而再度波濤洶湧。5月17日一架美軍WC-135型偵察機闖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遭中國攔截;24日「杜威號」驅逐艦駛入南沙美濟礁12浬海域之內;25日一架美軍P-3C偵察機,在海南省東南海域上空,遭中國殲-10戰機攔截;26、27日日本派遣準航母「出雲號」及「漣號」驅逐艦,與美艦「杜威號」在南海進行聯合軍演。

6月8日兩架美空軍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飛越南海上空,並與南海美驅逐艦「斯特雷號」進行海空協同作戰演習。19日本準航母「出雲號」更搭載東協10國軍方代表前往南海,進行為期四天的海上航行任務。路透社指出,日本此舉毫無疑問企圖拉攏南海周邊國家,共同對抗北京。

南海風雲再起,美國是要展現其對東南亞盟友的安全承諾。其次,川普上任以來曾三度否決美軍的「航行自由計畫」,為的是希望中國能加強其在朝核問題上對北韓的力道,因而引起美國國內的批評聲浪,所以此次美艦闖入南沙美濟礁,也不排除是川普團隊迫於美國國內壓力,而與軍方妥協的結果。此外,華府更擔心東南亞盟友紛紛倒向中國的骨牌效應,例如5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論壇,東協7國領導人親自出席,菲律賓、越南又與中國越走越近,中菲就南海問題雙邊磋商計畫機制更於5月19日啟動。這些情勢變遷,均使美國感到必須盡快在南海展開新行動,這也就是南海風雲再起的主要原因。

中俄在波羅的海聯合軍演

由中國海軍巡防艦「運城號」、綜合補給艦「駱馬湖號」所組成的173艦隊,於6月18日從海南島亞龍灣基地啟程前往歐俄聖彼得堡、加里寧格勒,參加「海上聯合2017」中俄海軍演習,此次軍演第一階段7月底在波羅的海進行,其目的為聯合救援及保護海上經濟活動的安全。第二階段則將於9月中旬在遠東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進行。

由於中俄首次在波羅的海進行聯合軍演,特別是在當前歐盟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期間,因此演習時間和地點均極為敏感。其次,北京派出號稱「中華神盾」的052D型驅逐艦,千里迢迢前來波羅的海進行軍演,不僅是對該型戰艦性能的測試,也是對中俄海軍協同作戰的一種考驗,至於聯合保護海上經濟活動安全,則與中國近年推動的「一帶一路」、「海上絲路」等相呼應。173艦隊在結束波羅的海軍演後,還將經由北極航道返國,可見中國海權力量急速膨脹。

中俄聯合海上軍演系列是從2012年開始,輪流在兩國附近海域舉行,目前已成為一種常態性合作機制。儘管中俄雙方一再宣稱此項軍演並不針對特定第三方,但每次軍演均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如首次軍演在山東半島附近的黃海海域舉行,當時台灣「公投入聯」正甚囂塵上。次年(2013)由於中日衝突升溫,中俄軍演就選擇在日本海進行,2014年釣魚台情勢險峻,中俄兩國就在上海附近,釣魚台北方的東海海域舉行,俄艦隊並特別通過對馬海峽南下參加。

2015年中俄聯合軍演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選在地中海東部海域,當時正值敘利亞內戰和烏東危機炙熱之際,第二階段在遠東日本海大彼得灣舉行,演習結束後,大陸艦隊更經宗谷海峽南下,繞行日本一周。2016年俄艦隊參加南海軍演,亦反映出莫斯科對北京在南海問題立場的支持。

川普的新戰略布局

近年中國軍事力量快速增強,已對美國的亞太地位構成威脅,所以5月中旬以來,美軍戰機、軍艦一再闖入南海爭議海域,美國並與其盟邦不斷進行聯合軍演,甚至同意對台軍售,甚且表示美艦將來台灣停泊等一連串挑釁行為,與其說華府有意迫使北京在朝核問題上加強力道,不如說美國企圖壓制與其爭奪G2地位的中國,這才是華府的真正目的,當然小英政府又再度成為川普手中把玩的棋子。

中俄聯合軍演雖雙方都強調不針對第三方,但歷次軍演都含有政治和戰略目的,今年中俄聯合軍演分別在歐俄的波羅的海和遠東的日本海海域進行,很明顯的是與美、日、歐盟對抗。川普上任之初,原希望拉攏普丁共同對付IS,但在「通俄門」事件發生後,聯俄計畫泡湯;「習川會」後華府想與北京合作,卻因朝核問題而再度破局,所以這次G20會議後,川普政府的新戰略布局非常值得注意。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