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二, 15 二月 2022

緬甸軍鎮壓反政變示威群眾

2月28日,緬甸軍警開槍鎮壓反政變集會,造成18人死亡;3月3日有13人因反軍政府喪命;8日仰光等地罷工、罷市;11日軍政府指控翁山蘇姬收賄;14日50人死,陸企、台企遭縱火、圍困;截至3月22日,緬甸已有2,600人被捕、250人遇害。

第一批11.7萬劑AZ疫苗抵台

3月3日,韓航臨時送來首批韓國接受委託生產的英國AZ疫苗11.7萬劑,分送至全台醫療院所。3月22日開始接種,首波對象是第一線醫療人員,當日上午行政院長蘇貞昌、衛服部長陳時中及各醫院院長帶頭施打。24日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已有超過3,200人接種。

大陸政協、人大兩會召開

3月4-5日,大陸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十三屆四次會議先後開幕。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進行政府工作報告,設定2021年經濟增速在6%以上,並審查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等議程。11日,人大在表決通過「完善香港別行政區選舉制度決定草案」後閉幕。

「四方安全對話」舉行領袖視訊峰會

3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邀請日本首相菅義偉、印度總理莫迪、澳洲總理莫里森,舉行「四方安全對話」領袖視訊會議,討論維持區域穩定,並應對疫情和氣候變化;會後聲明稱將成立疫苗專家、關鍵與新興科技、氣候工作變遷等三個工作小組。

美日、美韓2+2會談惹議

3月15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及國防部長奧斯丁首訪東京,與日外相茂木敏充、防衛相岸信夫2+2會談,議題涉及中國內政,被中國外交部批評美日「狼狽為奸」;17日布、奧轉往首爾,與南韓外長鄭義溶、防長徐旭2+2會談,其聯合聲明未涉及第三國。

美亞特蘭大亞裔連遭槍殺

3月16日,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連續發生三起槍殺事件,兇嫌為白人男子,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為亞裔女性;17日起,華府等全美各地亞裔社區遊行抗議種族歧視;19日拜登總統公開譴責反亞裔暴力。

中美外交高層安克拉治對話交鋒

3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美國之邀,赴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與美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兩天三輪會談,開幕致詞時雙方即針鋒相對。19日會後中方表示對話坦率具建設性,也存在分歧,美方則說「艱難而直接」。

志航基地半年內折損3架F-5E

3月22日,空軍台東志航基地4架F-5E戰機例行訓練時,其中2架疑似擦撞墜海,2名飛行員跳傘;下午4時在海上發現中尉羅尚樺,經送醫搶救,宣告不治。至25日,軍方仍持續搜尋失聯的上尉潘穎諄。志航基地2020年10月29日也發生F-5E戰機起飛不久後墜海,戰機至今尚未打撈上岸。

週二, 15 二月 2022

3月19日上午,透過電視,聽到楊潔篪、王毅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2+2會談上,「訓斥」美國國務卿及國安助理:「中國不吃這一套」、「美國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再從手機看到「兩個辛丑年對比」圖片,驟然想起「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句詩。

中美對話的震撼在國際社會繼續發酵。對於台灣成為焦點議題,吳釗燮說「台灣被關注,對我們是好事情」,綠色媒體也以美國戰略學者所言,「得台灣者得天下,美國若失去台灣,就會終結其霸主地位」,自我安慰一番。不過,從陸委會主委邱太三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不難猜測,拜登政府確實想做好台海風險控管,並希望台灣主動尋找兩岸恢復對話契機,這對蔡英文已形成莫大壓力。

3月18日,中美會談前夕,邱太三提議以「建設性的模糊」取代「九二共識」,強調「兩岸互動不應該有任何一方來強加政治框架」,希望能找到最大公約數,來打破兩岸僵局。21日,中美會談結束後,陸委會發出聲明,重申「台灣從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更不可能是」,但也「呼籲透過不設前提的溝通對話,化解政治分歧」。

陸委會以上表態,大多不值一評。例如,既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尊重九二歷史事實」,怎麼還能說大陸強加台灣「政治框架」?又例如,大陸講的是「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與「台灣從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是雞同鴨講嘛。倒是陸委會此次呼籲溝通對話「化解政治分歧」,這種表述方式,似乎是民進黨執政以來的第一次,值得吾人關注。

蔡英文自2016年上台後多次呼籲,「兩岸在不設任何前提下展開對話」,去年10月以來,「對話」變成了「有意義的對話」或「建設性的兩岸對話」,但對話之目的始終不外是「處理兩岸事務」、「共同解決問題」、「和平解決歧見」,而這次則用了「化解政治分歧」。

「政治分歧」不僅是大陸在說明兩岸之所以尚未統一的標準用語,更是造成兩岸因內戰延續,分隔至今的歷史事實。承認兩岸之間有「政治分歧」,就要先坦誠面對「兩岸同屬一中」或「兩岸同屬一國」的事實,而「一中」或「一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兩岸對話的「前提」。依此邏輯,台灣方面要「化解政治分歧」,豈不等於要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復歸統一?

當然,兩岸要在久未溝通的情況下展開對話,台灣方面應以行動釋出善意。這可以從恢復「小三通」和多個疫情前的兩岸直航點,以及針對取消大陸商務人士來台限制提出具體配套措施開始做起。更重要的是,民進黨需要認知,兩岸之間也「換了人間」,要想改善兩岸關係、維護台海持久和平,就得放棄依靠美日作為「抗中」、「拒統」的靠山,打開心胸,直接與大陸溝通對話。

週一, 14 二月 2022

瑞典人阿爾弗里德‧諾貝爾是一個出色的企業家,他在20多個國家設有諾貝爾公司,在全世界有幾百座工廠,他還是一位發明家。他在死前留下遺囑,把財產留作獎金之用。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

週一, 14 二月 2022

2021059329

當時那個挖坑人,在黑暗的深井似的心底

還留有一點星芒般善根的芽

將你們的名字,偷偷的歪歪斜斜刻在

一塊小紅磚;它就是一個紅色的墓碑

荒草掩埋四十年,才露出額頭看見親人

一定是,祖國的崛起,才拉拔起你們

未死的靈魂,掙扎著從亂葬崗似的穴底

以一塊小紅磚的墓碑,叩響太陽

敲醒了親人夢中的迷障,尋尋覓覓

終於找到你們,揭開歷史黑暗的角落

清明時節,世局那麼混濁,後冷戰的尾寒

沁透出新冷戰料峭的薄霜,一點溫暖是

掃墓祭祖的親人燃燒著紙錢火花

燒燼與半燼的紙錢如蝴蝶翻飛

歷史的風吹著,灰燼裡挾著未死的種籽

七古林上空的紅星,飄揚在旗幟上

你們的名字,從小紅磚的墓碑

映刻在北京西郊公園烈士牆

醮著血與淚,閃著光芒

牆,如一面鏡子反照這邊陰鬱的天空

墳上燒不盡的野草,總會迎春發芽

一定是,你們未死的意志,從墓穴深處站立起來

長期盼望著祖國的崛起,而已崛起的祖國

才會像逐漸上升的朝陽,從地球的一邊

映現人類已看見的一條新開的道路

週一, 14 二月 2022

今年初《1415文創讚》製作的客家抗日紀錄片富有鄉土關懷,並以台灣人反抗日本殖民的觀點和角度來重現這場戰爭。希望民眾感受這一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氣息,知道戰爭多麼殘酷。

週一, 14 二月 2022

上期介紹印度空軍的EMB-145早期預警機、Su-30MKI戰轟機和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本文則介紹印度近期向法國採購的飆風戰機、自行研發的光輝式戰機和輕型戰鬥直升機。

週一, 14 二月 2022

伴隨著美國空軍40多年,F-15戰機不但仍是美國空軍的主力機種,相關的衍生計畫仍持續進行。對於美國的盟邦來說,F-15戰機不但具備強大的空戰性能,可長時間滯空的特點,更是F-15戰機歷久不衰的關鍵之一。

週一, 14 二月 2022

伴隨著台灣共產黨在1928年4月成立,台灣抗日運動進入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新階段。而台共先後提出的1928年綱領與1931年綱領,則是馬克思主義者為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思索的見證。由於1928年綱領的《政治大綱》提出了「台灣民族獨立」與「台灣共和國」兩個口號,遂在戰後的統獨論爭中成為難以繞過的問題。

週一, 14 二月 2022

1978年12月15日下午4時,「美國之音」的朋友將已獲知的「卡特總統將於今晚東部時間9點在電視上發表有關中國政策的報告」訊息告訴我,半小時以後,我在台北時間16日清晨5點半,喚醒在睡夢中的國民黨海外工作會明鎮華副主任,告以中美關係可能有重大變化,「煩請轉告曾廣順主任有所因應」,當天上午10點,卡特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

週一, 14 二月 2022

1949年國共內戰失敗後,蔣介石來到台灣,之後運用冷戰局勢爭取到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自此美國除物資、軍事援助國府,也進一步提高到軍事力量的援助。這個協防條約其實還有一層政治意義,是以美軍力量與軍事援助,限制國府的軍事行動,蔣即使心有不甘,但見到美軍現代化的船堅砲利,仍不免喜形於色,利用美軍合作讓他在台灣的地位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