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16 二月 2022

3月18日,中國大陸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阿拉斯加會面,這是中美高層外交官員在拜登上台後首次面對面會晤。沒料到禮節性的外交會議開幕致辭,演變為中美外交官唇槍舌劍的交鋒,透露出兩國存在重大分歧。

週三, 16 二月 2022

拜登上任後,首要任務一定是安內再攘外。從他啟用歐巴馬時代的班底,而且注重專才,用人多元化,加上3月11日的首次國事講話談的都是接種疫苗事,可看出他安內的決心。不過,拜登的外交團隊也已開動兩個月,其作為尤其在中美關係上甚受國際關注。

週三, 16 二月 2022

拜登上任迄今不滿百日,就迫不及待地於3月3日發布了《暫行國家安全戰略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作為美國政府各部門行事的指導方針。仔細閱讀該指南,不難發現其中的觀點和思維與拜登在2020年3/4月號《外交事務》發表的〈為什麼美國必須再次領導:在川普之後拯救美國外交政策〉(Why America Must Lead Again : Rescuing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rump)一脈相承。總結就是美中兩國為競合關係,用國務卿布林肯的話來說就是:「該競爭時就競爭,可以合作時就合作,必要敵對時就敵對」。

週二, 15 二月 2022

2020年3月18日,中美戰略高層對話,本以為只是雙方說說場面話的官式互動,哪想到在寒冷的阿拉斯加,會場內卻火氣十足、火花四射。大陸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長達16分鐘的發言鏗鏘有力、振振有詞,讓世界看到中國人不畏帝國主義淫威,敢直斥美國的不是。這樣的場景任何一位自認是中國人者,沒有不熱血沸騰的,而身在台灣的我們看得是既興奮又感慨。

週二, 15 二月 2022

1992年7月,我在《中國男人》的社論中提出「中國共同體」概念。該文結語寫:「推動中國共同體的原動力,經由中國共同體的整合,中國的統一指日可待。」一晃眼就快30年了,兩岸至今尚未統一,令人氣餒。

週二, 15 二月 2022

3月5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13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3月11日大會表決通過香港選舉制度修正決定,這兩件事引發台灣學者評論,此次兩會透露出「急港緩台」訊息,本文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選制修改對兩岸關係的啟示。

週二, 15 二月 2022

在「愛國者治港」的宗旨下,大陸全國人大通過了《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下稱「決定」),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香港基本法》中有關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產生方式,以確保治港者均為愛國的港人。此著眼於「一國」的修法目的,馬英九竟說「使一國兩制構想正式進入歷史、宣告死亡」,筆者則認為「一國兩制」的核心本指一國的主體實施社會主義,可在特定地區另實施資本主義,而香港在英國殖民時期本無民主選舉,若僅因此次選制改革,便謂「一國兩制」的構想宣告死亡,未免失之武斷。

週二, 15 二月 2022

為了推動憲改工程,執政的民進黨憲改小組在3月10日召開會前會,原來只是一場就黨內未來修憲工作相關事宜的溝通會議。沒料到,小組共同召集人之一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卻在會前拋出敏感的「制憲」議題,他主張基於民進黨的黨章、黨綱,台灣國名應該改為「台灣共和國」。2021049203

身為台獨制憲的忠實堅持者,姚嘉文的一席話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民進黨主導的修憲準備要走多遠,期待要玩多大,看來不僅僅只是變更國家政體(五權變三權)與「去中國化」(更改國名)的問題,它或許會演變成一場漫天煙火的海峽之戰,甚至爆發整個東亞地區戰爭的戲碼。

廢考、監未必有共識

即使蔡英文去年5.20就鄭重宣布要推動第八次修憲,但也許是受到疫情的牽累,加上萊豬、缺水等民生議題的糾纏,各政黨與立法院對推動修憲顯然並不積極,朝野共識度較高的目前只有「投票權下修至18歲」案,其他被認為修正後會有重大影響的議案,有「廢除考、監兩院」及「降低修憲門檻案」。

「廢除考、監兩院」的熱度,顯然已大不如去年立法院在進行考試委員、監察委員人事任命案時那麼高,民眾對該案並沒有什麼興趣,加上民進黨即使嘴裡說要廢除考、監,去年又將兩院委員提滿以酬庸助選功臣,既然酬庸了,如何好說廢就廢?國民黨則囿於自身政黨的中心價值,黨內對於支持考監兩院廢除與否爭議不斷,黨中央游移不定。如果國、民兩黨不主動提案,顯然廢考監能否成案,仍屬未定之天。

降低修憲門檻案會過關?

目前民進黨、民眾黨、時代力量都支持「降低修憲門檻案」,以利於以後「容易」修憲,讓憲法「合於時代潮流」;但國民黨必須考慮如果同意降低修憲門檻,無異開啟了民進黨想要的「潘朵拉」盒,有利於民進黨推動「二階段修憲」,這樣的話,未來「去中國化」的提案,甚至改國號的主張,更將如入無人之境。尤其,這兩年反中思潮不退,國民黨擋都擋不住,所以國民黨勢必不想讓該案過關,以免後患無窮。

民進黨高層雖早已定調,此次修憲不碰敏感的主權與兩岸議題,因此對姚嘉文在會前會拋出的「制憲」主張迅速安撫滅火,但外界還是揣測,這是民進黨「兩手策略」的政治操作。不主張推動正名制憲,卻又讓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姚嘉文擔任召集人之一,自然讓人難以信賴。如果只是下修投票權至18歲一案,這樣大張旗鼓地鼓吹修憲、組織修憲委員會,甚至將來還要花錢辦公投,顯然過於「小題大作」,這引起許多朝野有識之士質疑,其中獨派人士更是不能接受。

小英在玩弄兩面手法?

去年獨派人士辜寬敏就為了獨立制憲,數度與蔡英文槓上,如今姚嘉文更提到修憲觸及國家名稱、國土變更,並不是要挑戰當前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基調,而是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灣現狀有不合之處,透過修憲,仍可維持四大現狀,包括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維持自由民主,以及維持台海兩岸和平安定。而且這並不只是他個人的意見,民進黨的黨綱、黨章就是這樣規定的。

姚嘉文的說法,讓主張正名制憲的獨派與正國會系統士氣大振。再說,隸屬於小英派的立法委員,也曾提出要刪除「國家統一」等字眼的修憲與法律提案。而且,此次民進黨修憲委員會中安排了許多獨派人士與學者,怎麼可能只就社會中爭議極少的18歲公民選舉權入憲進行討論。再說,變更國土、國號提案在立法院中雖不易累積到四分之三的票數,但只要民進黨的修憲案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就足以造成社會及國際震撼。

過去,台獨主張還不足以登上廟堂,如今民進黨已完全執政,修憲案雖不容易過關,但勢必可以在立法院裡討論、表決。或許蔡英文就是在玩弄兩面手法,藉由社會輿論,讓台灣「事實上」去中國化,再藉人民的力量,逼迫國民黨屈服於「法理上」的去中國化。

中美態度會決定修憲幅度

最後,儘管這次修憲不能真正正名或制憲,但民進黨如果在這次能夠得到降低修憲門檻這把鑰匙,就有機會推動台灣朝變更國號的方向前進,由此看來,如反統、反中的政治氛圍不改,未來要擋住反台獨之路將日益艱辛。

中美及兩岸關係目前都處於嚴峻複雜狀態,中美兩國在川普時代的較勁可算是「平分秋色」,拜登時代的中美兩國將如何互動尚不可知,但雙方一定會就台灣的定位逐步達成共識。蔡英文如認知到拜登的對台態度不像川普時代那麼親台,在修憲議題上就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輕輕帶過;但獨派會善罷干休嗎?在民進黨內凝聚修憲共識之際,如何安撫獨派勢力,或把自己的利益極大化,無疑將成為黨內及蔡英文的最大挑戰。更重要的是,中美的態度將決定第八次修憲的幅度及方向。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二, 15 二月 2022

兩岸關係是決定每次總統選舉最關鍵的議題,中美激烈對抗,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國民黨若不醒悟振作,走回正道,重新提出正確的兩岸路線,恐怕就將錯過最後的歷史機會,為後人唾罵。

週二, 15 二月 2022

經過一個月的發展,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局面又有了顯著的變化。2月底趙少康連番的大動作,一下子炒熱了國民黨主席選舉的話題,不過,趙引起的火花經過一個月的「冷卻」,似乎又失去火力。其實,在這一個月裡,趙少康不乏繼續點火的動作,例如他與國民黨立委聯合推動內閣制,當然是希望繼續維持他在媒體上的熱度,可是效果似乎不如預期。反倒是現任黨主席江啟臣不斷有些活動,並在立法院裡頻繁質詢,多少抓住了媒體的關注,這對江啟臣的網路聲量多少有些幫助。此外,連勝文、韓國瑜也有一些表態及動作,這些使得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局面,發生明顯此消彼長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