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一, 13 六月 2022

為嚴防少數不肖商家任意哄抬民生物資售價,建議在行政院下成立物價督導小組,定時召開物價督導會報,嚴懲或開罰不肖商家哄抬售價的失當行為。

20200780225

民生商品飆漲是政府失靈

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著人們從自利的動機出發,在競爭與合作關係中實現互利。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柏雷多(Vilfredo Pareto)曾說,如果任何調整都不能使一些人在調整後境況變好,而其他人的境況至少不變壞,這種狀態就是最好的,也就達到了「柏雷多最優」(Pareto Optimal)。

只是,觀察台灣近年來民生用品價格不斷飆漲,最明顯的就是餐飲店、麵包店、超商與超市的民生商品,近4年幾乎漲了一倍,數年前一個波蘿麵包售價22元,如今已經漲到40元,4年前超商賣的一根香蕉8元,如今已經漲到20元,茶葉蛋也從4元漲到8元,超市的小番茄從一盒40元漲到一盒99元。旅日多年的友人日前到台北商店街消費,赫然發現4年前一碗麵售價80元,最近已經悄悄漲到180元。

事實上,這些商品都是需求彈性很小的民生必需消費品,他們價格之所以在短短幾年內飆漲一倍,並不是因為市場需求增加引起的需求拉升通貨膨脹,也不是因為生產麵包的原物料麵粉,種植香蕉或番茄的肥料成本增加,麵條的原料成本上升,或是政府水電費調漲,所導致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那麼,台灣近年來的物價動型通貨膨脹,究竟是什麼造成的呢?

租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主要原因是商家將租稅轉嫁給消費者。租稅轉嫁指的是,稅法上規定納稅人將自己所繳納的稅款轉移給他人負擔的過程,例如汽車製造商通過提高價格,將所繳納的稅款向前轉嫁給消費者負擔;成衣製造商通過壓低棉花收購價格,將所繳納的稅款向後轉嫁給生產者或種植農民負擔;商品供應商將所繳納的關稅轉嫁給消費者負擔。

人為哄抬商品售價

除了租稅轉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商家「人為哄抬商品售價」,特別是民生用品物價倍數飆漲。說穿了,就是少數業者商家為了多賺點錢,不顧消費者的權益,看準大多數消費者不得不買。

在原物料成本沒有什麼變動,商家不斷調漲商品售價的情況下,對少數高所得階層來說影響很小,但對大多數中低所得、弱勢家庭,或基層退休公教族群來說,卻是雪上加霜。因為政府對中低收入戶的補助並沒有增加,基層公教人員退休金已經腰斬,加上逐年減少,而民生商品物價年年悄悄上漲,才是令人憂心的事。

民生用品漲會讓窮人更窮

根據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經驗發現,物價與工資類似,具有「價格僵固性」,易漲難跌。像是麵包、牛肉麵或便當這類民生用品的零售價格,一旦漲上去,就很難跌回到原先的水準。如果政府沒有立即處理,之後就很難控制物價了,這就是「政府失靈」。

嚴格地說,這類民生用品價格飆漲,會造成全體社會成員購買支出增加,以及實質所得購買力下降。人們可以不買鑽石,但不能不吃麵包。這道理很簡單。多數勞工薪資所得用於消費支出的比重,高於有錢人消費支出占收入所得的比重,民生用品價格連年飆升,等於是變相對社會中低所得階層的處罰,讓窮人變得更窮。勞工朋友的薪資上漲幅度趕不上物價飆漲,不能開源,只能節衣縮食。

經濟衰退大多是由於市場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給不足,一旦生產的產品少了需求,企業就不肯再去投資,因此,放更多的錢到中層與底層人們的口袋,刺激需求,才能避免掉入一個社會多數人都不願意消費的「節儉的矛盾」迷思。

此外,民生物價飆漲,會造成躉售物價或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容易讓外界誤以為GDP提高,但事實證明,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質GDP不升反降。

物價上漲還會造成另一個迷思是,即使某一年GDP提高,但國民所得卻愈來愈少,日子愈來愈苦,這種經濟上認知的合成謬誤,是因為民生物價飆升造成中產階級變窮人,窮人變得更窮,但基尼系數擴大,某一年度或某一期間有「GDP成長的假象」,真實的情況卻可能是「社會的所得分配更不公平」。更多中低所得階層的人因為付不起高額房租,被迫選擇在條件更差的環境居住,也沒有能力維持自身或家人的基本健康照護。這些問題都是GDP無法呈現的盲點,值得留意。

應速成立物價督導機構

市場失靈,商家任意哄抬民生用品物價,社會像是處在「無政府狀態」,老百姓不是實驗室的白老鼠,政府如果不對店家任意哄抬民生必需商品價格加以管理或處罰,受害最深的還是窮人與弱勢團體。

相信40歲以上的民眾還有印象,1980年代經濟部曾經有一個物價督導小組,並定期召開物價督導會報,針對不肖商家隨意哄抬商品售價情形加以管控,甚至對商家失當的行為開罰,實施成效口碑良好。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麼重要的單位竟然裁併到公平會,不可否認的,為民喉舌,伸張正義的形象已不復當年。

保護消費者權益是天經地義、刻不容緩的責任,否則按照少數不肖店家這樣漲下去,估計不久的將來,台灣恐怕會變成辛巴威,一麻袋新台幣換一個麵包,到時候就後悔莫及了。

(作者係台灣網路大學校長)

週一, 13 六月 2022

1月15日,美中兩國簽訂《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US-China Phase One Trade Deal),使得延燒超過兩年的美中貿易戰出現暫時性和平,至少在今年11月美國大選前,不至於再有衝突升級的可能。

20200780224

要求中國新增進口商品

綜合外電報導,《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下稱協議)全文逾90頁,其中中國在未來兩年必須增加進口2000億美元(下同)美國貨品與服務,加強保護商業機密與智慧財產,大陸拓寬金融服務業等市場准入、避免操縱匯率。

2千億美國商品,包括製成品800億(大量汽車、車輛零組件、飛機、農業機械、醫療設備以及半導體等商品)、能源商品500億、服務350至400億,而早先承諾的每年採購4至5百億美國農產品未改變。當然,中國方面認為「相當有信心」可以達到此一承諾,主要集中在大豆,及較小數額的水果、豬肉、家禽肉、穀類、高粱等農產品。

美國保留繼續加稅權利

依據協議,華府同意暫停原定在2019年12月15日價值1,600億的陸商品增稅,並僅對1,200億中國商品關稅降至7.5%,至於其他2,500億的中國貨品關稅仍維持在25%。也因此,中方含糊表示「也會相應降低部分對美產品的加徵關稅」;而弔詭的是,儘管中國一再呼籲美方撤除所有自貿易戰以來的關稅,也聲稱雙方會推動「加徵關稅措施由提高朝降低方向轉變」,但川普政府仍堅持,直到第二階段貿易談判達成共識,甚至在今年11月總統大選前,都不願再降原先加徵的所有關稅。此即表示,川普仍保留了往後繼續加徵關稅的權利,這種談判姿態,不啻對國際市場投下不確定的因子。

川普並未要到「美國利益」

貿易戰爭發動以來,觀察家都想要瞭解川普及其團隊究竟想藉由高關稅壁壘戰實現什麼?以及是否已經實現?

截至目前為止,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為,川普要的「大幅度削減美國貿易逆差」是個錯誤的經濟治國目標;但他卻執意認為「當一個國家賣出的多、買進的少,就是贏的國家」。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川普任內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不減反增,從2016年的5,440億,增加到最近12個月的6,910億(截至2019年10月)。

尤其,川普想要消除的貿易逆差是製造業的產品。儘管他一直對「偉大的愛國農民」信誓旦旦,但現實上他並不看重美國農產品出口。這次和中國達成協議,竟然只得到中國籠統的「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承諾。

川普團隊另一個目標是冀望制止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經濟超強,一口咬定中國「企圖竊取美國的未來」;然而,協議雖包括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的承諾,卻未觸及「促進中國企業全球崛起的龐大補貼網」。

而且,川普一再對外堅稱「是中國在承擔關稅支付給美國人」,但中國產品對美國的出口價格絲毫沒有下降,也就是說,川普所加徵的關稅全數落在美國消費者和企業身上。因此,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其實導致了美國家庭消費價格上漲、公司企業利潤降低。儘管說,隨著中國承諾要加購美國農產品,美國農民可得到暫時的緩解,但來自巴西等國的生產商卻趁著美中貿易戰在中國填補了美國出口商留下的空白,未來更可能增加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激起強烈科技自主化意志

特別是,中國同意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再強迫外國企業將技術轉讓給中國公司,也同意放寬對外國投資的限制。

這對在華投資營運的外資企業是一個大好消息,事實上,中國原本就希望未來能夠成為一個更具活力、以創新為主導的經濟體,而保護智慧財產權有助於中國製造業部門的升級發展。至於開放某些特殊領域,例如銀行業和保險業,更可以有效刺激中國金融產業部門的競爭和創新。許多看似中國讓步的部分,恰好加速基於利弊考量應有的改革進程,這正是中國從協議內得到的「真正裡子」。

簡言之,協議的衝擊改變,不但沒降低中國人科技自主化的渴求,同時還激勵了中國人接受「必要改變」的強烈意志。中國也將採行刺激措施,包括地方政府增加支出、降低稅收和增加銀行信貸等,以避免經濟成長發生停滯。

中國可能是最終贏家

美國一直要求中國不要以人為方式讓人民幣貶值,中國已同意讓貨幣價值由市場決定。避免美中貨幣摩擦,有助於當前全世界外匯市場的穩定。

美國推遲到下一階段貿易談判的事項包括中國對企業的補貼,特別是對「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性補貼措施,但中國不想因他國干涉改變任何國內政策。

再者,由於川普政府反覆無常,任何「貿易敵對」狀況都可能因他的突發奇想而再次爆發。因此,國際智庫咸認為,在川普及其團隊慶祝協議是重大勝利的同時,恐怕不能否認該協議將導致美國經濟受到長短期損害;一旦塵埃落定,川普恐怕才會發現中國才是最後的贏家。

對戰情勢還可能再恢復

儘管這次簽署的只是第一階段協議,卻足以防止美中貿易戰繼續擴大,對世界經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可為下一階段談判創造良好的對話氛圍。但絕不可忘記,自2018年3月23日美中貿易戰開打後逐漸擴大的貿易戰規模至今並未降低多少,而美中兩強彼此間的深層矛盾尚未得到實質解決,曾爆發的「極限施壓」與「強穩對抗」情勢,將來還有恢復甚至升高的可能。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一, 13 六月 2022

蔡英文雖以高票連任,但台灣青年低薪、高失業率、高房價、少子化、人口老化、退休年金破產疑慮、人才外流等問題未解;兩岸僵局依舊,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不易,未來四年將面臨極大挑戰。

20200780223

由此次大選可以看出,政治議題凌駕經濟議題之上;蔡英文雖以高票連任,但未來四年的經濟挑戰絕對相當大。而且,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因素仍在,地緣政治風險及兩岸關係冰凍,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懸而未決,將影響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青年就業困境首當其衝

青年是社會的中堅、國家的棟樑,投資青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由此次選舉結果可以看出,年輕選民對蔡英文的支持遠勝於韓國瑜;其重要關鍵在於民進黨把「護主權」炒得很成功,讓泰半以上年輕人傾力相挺。然而,四年前蔡英文競選時,指出了青年就業的困境,也提出了美好的願景及相關政策,諸如減輕學貸、擴大租金補貼、投資青年就業、支持創業,並以補助形式施行;但目前看來效果並不彰顯。

根據主計總處於2019年底所公布的10月失業率統計顯示,20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2.86%,不僅較2018年同期的12.15%高出0.71個百分點,更為整體失業率3.72%的3.5倍。即使是25至29歲的青年失業率亦將近7%。此外,蔡政府上任以來,連續4年調漲基本工資,未來還可能繼續上調。基本工資的訂定標準應該是滿足「最低基本生活需要」;調漲基本工資雖可讓最低薪資的族群賺取更多錢,但對年輕人低薪的困境並無實質幫助。這次選舉,蔡英文再度對青年喊話:「下一個四年,我要繼續為台灣的年輕人衝一波」,相關政策重點如表1所列。

除了相關政策並未有太大改變外,這種消極式的撒錢補貼,其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俗話說:「與其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還要教他釣魚與釣技」,若能將經費用於青年的學習及技能的提升,如出國留學補助,對提升青年的國際競爭力及薪資水準,應該有較大的助益。

經濟新模式不能紙上談兵

蔡英文在2016競選期間提出的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包括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後來又加「新農業」及「循環經濟」,也就是「5+2」。其產業重點是「創新、產值、就業」,目前尚有進行中。

在此次選舉中又表示,要推出2.0版有六大目標:(1)透過台商資金回流及相關的綠能、前瞻、都更、金融業升級等計畫,落實投資潮成為經濟成長動能;另強化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AI(人工智慧)跟5G的應用,將台灣打造成「亞洲高階製造及研發中心」。(2)要全力發展綠能產業,讓台灣成為亞洲綠能產業的領頭羊、綠色供應鏈的核心。(3)適度放寬金融法規,開放更多財富投資的商品及引來更多金融人才,吸引更多資金到台灣,把台灣發展成「亞洲金融資金調度及高階資產管理中心」。(4)成立國家融資保證機制,順利完成重大的投資計畫。(5)用更好的制度,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人才。(6)進一步落實分配正義,讓全民分享經濟發展果實。

持平而論,「經濟新模式2.0」大部分只限於紙上作業,目標並不易達成。首先,「五缺」問題必須能確實解決;再者,欲成為「亞洲金融資金調度及高階資產管理中心」必須有(1)英語化環境,但台灣國際化程度不足,雙語難以推行。(2)放寬資本管制,香港沒有外匯管制,新加坡對外匯管制也相當鬆,且外匯交易量大;而台灣央行對外匯管制一向嚴謹,外匯日均交易量明顯偏低。(3)寬鬆稅制,台灣稅制較星港為嚴苛,不易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在台註冊公司。(4)國際金融人才,星港二地國際化條件佳及低租稅率,自然能夠吸引國際金融人才,台灣在攬才方面則屈居弱勢。

另外,台灣已有公股銀行配合政策貸款,何須再設「國家融資保證」機制?

改善兩岸關係能改善經濟

蔡英文連任後,大陸仍會釋放更多「惠台」措施,以吸引台灣青年人才及台商。1月13日天津就推出惠台「46條措施」,為台灣民眾赴天津學習、生活、工作、創新創業提供「同等待遇」;按往例,其他各省應會陸續跟進。

此外,大陸也可能繼續杯葛台灣加入區域貿易協定;若然,台灣未來出口貿易的動能將更形萎縮,影響經濟成長。截至2019年1至10月的統計,台灣對大陸地區(含香港)的出口比重仍達39.7%,顯示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仍相當高;意謂蔡政府執政近四年來,雖積極推動新南向,但成效不彰,也無法降低對大陸經貿的依賴。而台商資金回流應是短期現象,不可過度期待。

兩岸自簽署ECFA以來,大陸對台累積減免關稅約388.8億人民幣。筆者建議,蔡政府應設法打破兩岸僵局,向大陸釋出善意,繼續維持ECFA,才能保持台灣的出口動能;也唯有改善兩岸關係,台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才有希望。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一, 13 六月 2022

美國用無人機在伊拉克機場刺殺伊朗訪客,絕對是違反國際法的。川普威脅如果伊朗報復,他必採取更嚴厲的制裁,包括炸毀伊朗的文化遺產,更違背了1954 年「關於武裝衝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但美國總統居然在新年選擇這個軍事行動,實在令人驚訝。

伊朗在三天哀悼蘇雷曼尼後,立即向在伊拉克的兩個美軍基地發射了15枚導彈。美方稱沒有人員傷亡,也就沒再採取軍事報復行動。但中東緊張局勢,仍有觸發戰爭的可能。

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在於(1)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伊朗是否會報復,短期和長期對美國的威脅。(2)川普決定實行刺殺的程序是否合法,尤其行政單位對立法單位沒有事前照會,違背了制衡制度。(3)美國憲法賦予國會對外宣戰的權力,參、眾兩院皆抗議川普擅自採取近似戰爭的軍事行動。而對美國此舉是否違反國際法和國際行為的準則,則沒有太多討論。

美國兩黨也一致認為蘇雷曼尼是美國的敵人,國會議員在意的是他們對外宣戰的權利被侵犯。川普不認為他需要先向「國會八巨頭」(Gang of Eight,指的是參眾兩院正副兩黨領導人和兩院情報委員會的正副兩黨領導人)通報,即使在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之後,他對美國的後續行動仍持此種看法。但國會不以為然,故有人建議再通過一次「戰爭權力決議」(War Powers Resolution,國會於1973年11月7日通過,旨在用國會的力量約束美國總統對外發動戰爭的權利),來限制川普的權力。

2001年9月18日,在911後,國會為反恐通過「授權使用武力決議」(The 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 AUMF)賦予總統以武制恐的權力,但刺殺伊朗的蘇雷曼尼是否適用此法,例如蘇雷曼尼是不是恐怖分子,有沒有在美國從事恐怖活動,法學界基本上是否定的。

1月8日,一架民用737波音班機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近郊墜毀,全機176人死亡。11日伊朗政府承認是軍方「非蓄意地」誤擊,引起伊朗人民不滿,西方媒體報導則凸出有人要求哈米尼下台。

伊朗承認誤打並願意賠償,對蘇雷曼尼事件有緩衝的作用,對世界緊張局勢有降溫的效應。在美國大選剩下不到10個月之際,民用機的犧牲或許是老天為人類安排的滅火器,消消復仇者的火氣,讓中東問題不要在大選年愈演愈烈。

另外,美國兩黨雖爭權激烈,但對外態度則多半一致,對伊朗如此,對中國也是如此。因此,不論11月哪一黨候選人當選,往後美中關係都不可能是坦途。美中貿易談判拖久,對川普有選舉連任的考量,但對中國來說則可換取多一點時間,以便從容應變。而台灣對美國來說,只是「制中」戰略的一顆棋子,要付出的代價很高,例如美國在台灣大選後馬上要求對台銷售豬肉、牛肉、軍火等等。

政治是短暫的,而文化社會傳統是長遠的。成功的政治人物應當了解名留青史的意義。蔡英文必須知道這一點。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

週一, 13 六月 2022

美東時間2019年12月18日,民主黨掌控的眾議院以228票對193票,通過彈劾川普案遞交參議院的決議。2020年1月15日,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簽字移交彈劾案文時表示「今天寫下歷史」,隨後七名民主黨眾議員將彈劾川普的文件送達參議院。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三次彈劾總統。

20200780222

美國參議院在1月16日中午成為彈劾法庭。根據《參議院彈劾規則》,當總統或副總統遭到彈劾時,要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來主持審判。因此,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來到參議院和100名參議員一起宣誓,將執行「公正的正義」,走完流程後,審判21日進入公開辯論。對此,川普依然在推特上批評彈劾全是「騙局」。 1月21日,雙方正式在參議院展開辯論。若三分之二參議員(陪審團員)認定川普有罪,川普便會遭到解職,職缺由副總統彭斯取代。但民主黨目前在100席的參議院中僅掌握到47席(含2席無黨籍),若要將川普定罪,除了民主黨陣營不能有人跑票,還得從參議院共和黨人中拉到20票,難度極高。

濫用總統權力及阻礙調查

彈劾川普案分兩部分,第一項指控川普濫用總統權力,壓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川普對手的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其子亨特進行貪污調查,查明亨特是否利用他父親的權勢而在烏克蘭的天然氣公司布利斯馬擔任董事、支領乾薪,以便作為攻擊拜登的黑材料。川普是以發放國會已經核可的烏克蘭軍事援助3.91億美元,以及邀請澤連斯基訪問白宮作為交換條件。第二項指控川普阻礙國會調查。川普命令其前任和現任官員,拒絕國會的傳喚出席作證,同時拒絕交出檔案和其他證據,從而阻礙憲法賦予眾議院的監督、調查權力。

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發布的彈劾報告長達658頁。第一部分介紹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調查川普案件的過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憲法規定的彈劾標準,第三部分展示川普濫用職權的細節,第四部分指出川普妨礙了國會向白宮問責的能力。該委員會得出結論稱,川普「陷入了一種行為模式: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請求外國干預選舉,並試圖妨礙調查。他肯定會繼續走這條路。」報告又說:「如果川普繼續留任,他將繼續威脅美國的安全、民主和憲法制度。」

漢密爾頓在世會同意彈劾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秉承川普的心意,希望速戰速決,並在未審理之前,就表明川普無罪,這種未審先判的作法,顯然違背開國元勳對參議院應該獨立審判的初衷和期望。在整個辯論中,雙方頻繁引用美國開國元勳的經典名言。被引用最多的是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因為他在《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中有11篇寫到總統權力的文章,其中有兩篇專門討論彈劾。

漢密爾頓擔心美國未來會出現野心勃勃、貪得無厭和狂妄自大的總統,主張將彈劾條款寫入憲法第2條第4款: 「合眾國總統、副總統及其他所有文官,因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被彈劾而判罪者,均應免職。」他又在《聯邦黨人文集》第66篇指出,彈劾權是立法機構防止行政部門侵權的重要制約手段;立法機構之一有控告權,另一有審議權,避免同一批人同時擔任原告和法官;也才能防止任一派系進行政治迫害。由於判決需要參議院三分之二的同意,對於無辜者的保障有此補充條件,就將達到最完整的程度。

川普以扣住軍援和邀請訪美,要脅烏克蘭總統介入美國選舉一事,而這也有可能成為訛詐川普的把柄,從而影響國家安全。事情被揭發後,川普又以行政權力阻礙國會調查,從而破壞了三權分立、監督制衡的憲法精神。相信漢密爾頓若在世,肯定會同意對川普進行彈劾。

川普被彈劾還可能連任?

1968年詹森遭到眾議院彈劾,以一票之差僥倖逃過參議院的定罪,但從此結束了他的政治生命。1974年尼克森以辭職避免了被彈劾,但當年的期中選舉民主黨乘勢增加了眾議院43席,並於兩年後贏得總統。1998年柯林頓倖免於被參議院定罪,而領導彈劾的共和黨議長紐特金格里奇卻丟掉了他自己的席位。

有人分析,這次民主黨的目的不是要通過彈劾趕川普下台,因為他們知道做不到,其真正目的是要在2020年的大選中,把彈劾的利劍懸掛在川普的頭上,使他連任失敗。

不過依據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的支持率並未降低。《波士頓先驅報》評論,民主黨發起的彈劾可能激怒美國選民,使得川普獲得更多選票。因此,不能排除川普有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彈劾後,仍贏得連任的總統。

(作者係旅美時事評論員)

週一, 13 六月 2022

美國在伊拉克公開狙殺伊朗將領的行為,招致國際譴責,俄、中不僅在聯合國安理會以「雙否決」阻止美國有關提案,俄、中、伊三國更在接近荷莫茲海峽的阿曼灣舉行聯合軍演,與美軍互別苗頭,川普的中東戰略顯然受到俄、中挑戰。

20200780221

美伊衝突情勢升高

1月3日,川普在未知會美國國會的情況下,下令美軍在巴格達國際機場以無人機狙殺了來訪的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雷曼尼,及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的副指揮官穆罕迪斯等8人。

蘇雷曼尼是伊朗的英雄,因此其遇害必然會引起中東緊張情勢升高。伊朗最高領導人哈米尼誓言要對美展開「最嚴厲的報復」,美國政府緊急呼籲國民立刻離開伊拉克,各地美軍和以色列軍也進入戰備狀態,波斯灣衝突似乎一觸即發,國際油價亦因此大幅上漲。

美伊關係緊張在國際政治上產生極大震撼。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接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來電說明,外長王毅則分別與俄、法及伊朗外長就中東情勢交換意見。王毅向俄外長拉夫諾夫表示,中、俄同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有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應堅決反對美國濫用武力,並要求美國尊重伊拉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拉夫諾夫說,俄羅斯願與中國密切合作,為國際緊張情勢發揮建設性作用。伊朗外長札里夫強烈譴責美國的軍事冒險行為。英國的《每日郵報》則分析,由於伊朗在中東的特殊地位,以及與俄、中的特殊關係,在川普和哈米尼的強硬作風下,極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1月8日,伊朗對美國駐伊拉克的兩處軍事基地發射導彈,展開報復。哈米尼強調這是給美軍的一記「耳光」,還不足以懲罰美國。然伊朗的報復行動相當審慎保守,顯然不希望事態擴大。而川普自我緩頰說,伊朗未對美軍或伊拉克人造成傷害,基地受損有限,美方不打算還擊。札里夫也在推特上表示,報復行動點到為止,伊朗是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規定,採取並完成自我防禦的適當行動。顯然美伊軍都有意讓局勢降溫,特別是在俄、中反對、歐盟不支持的情況下,川普的中東政策受到極大抑制。

俄、中、伊聯合軍演

在美伊緊張關係日益升高之際,自12月27日起俄、中、伊三國一連四天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附近的阿曼灣,進行「海上安全地帶」聯合演習。這是自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以來,首度與俄、中兩國舉行聯合軍演。伊朗軍方表示,面對海上恐怖主義及海盜威脅,透過演習可穩定區域安全及世界和平。中國軍方發言人吳謙亦稱,此次演習係三國「正常的軍事往來」,與「區域情勢無關」。由於阿曼灣距國際油輪必經的荷莫茲海峽不遠,戰略地位重要,而軍演時間適值美國退出伊朗核協定、恢復對伊制裁,以及華府準備組建海軍聯盟進行巡弋,故時間極為敏感,顯然有向美國對抗之意。

觀察家分析。近年俄、中、伊三國關係緊密,且均受到美國不同程度的打壓,因而採取共同行動以展示實力。最近美國提議組建多國海軍聯盟至波斯灣巡弋;俄羅斯提出「集體安全」倡議,並受到中國大力支持,伊朗主張「荷莫茲和平奮進」計畫。事實上,這次俄、中、伊已彰顯了三國密切軍事合作。儘管俄、中保持低調,但伊朗海軍司令汗札迪卻表示,軍演充分顯示三國已達到有意義的戰略合作。不過。普丁19日在莫斯科的記者會上表示,雖然近年俄、中往來密切,但雙方並未打算建立同盟。

俄、中的戰略合作

部分美國專家認為,川普這次冷處理伊朗攻擊的作法,是在避免與伊朗升高衝突、捲入中東戰爭,影響美國無法聚焦與俄、中大國競爭,包括在烏東及東亞地區如南海、東海和台海的各種挑戰有關。這可由最近俄、中的積極外交可見一斑。譬如,1月7日普丁突然前往大馬士革,與阿塞德總統就敘利亞戰後重建等議題會談,這是2011年爆發內戰後,普丁首度造訪敘國首都。8日普丁又至伊斯坦堡和土耳其總統阿爾多安,共同出席「土耳其溪」天然氣管道的通氣儀式。該管道是俄國繞開烏克蘭向土耳其、巴爾幹、南歐輸氣的重要經濟項目。也是對抗美國削弱其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的一項重大勝利。

而中國不僅無視美國制裁,繼續從伊朗大量進口石油,且向德黑蘭提供37億美元貸款,換取伊朗油礦的開採權。此外,中國還準備協助修建從伊朗、伊拉克到敘利亞的鐵路,使「一帶一路」計畫經南亞而到地中海。北京認為,川普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制裁伊朗,真正企圖是要阻止中國與伊朗的直接往來。因為中國自從取得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後,「一帶一路」向中東、非洲擴展即將落實,這也是中國積極支持伊朗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地緣和歷史層面來說,中國涉足中東政治雖有其侷限,但從2016年初,習近平中東之行以來,北京的中東戰略已浮現,中東是「一帶一路」重點地區,因此與俄國合作成為必然的選擇。

結語

美伊的相互攻擊受到國際同聲譴責,儘管在兩國領導人自我克制的情況下,暫時緩解,可是,基本矛盾仍在,這炸彈隨時還可能爆發。近年美國在中東的戰略不斷受到挑戰,在敘利亞,受到俄、土、伊三國反對,在伊核問題上,則受到俄、中抵制,也得不到歐洲國家的支持。無疑的,川普的強硬作風,將使得俄中戰略合作更為緊密,美國在國際問題上必將面臨更大的阻力。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週一, 13 六月 2022

不可否認,無論是兩岸或兩韓,都是分裂分治國家,依據各自憲法一致指向國家的未來統一。但是,兩岸或兩韓的命運一直受到美國等外來因素影響,可謂兩岸與兩韓的大不幸。

20200780220

邁入新年,蔡英文心目中的台美中關係,可以從日前蔡英文接受BBC的專訪窺知一二。吾人可從兩個視角切入:一是樂觀,台美關係越來越密切,蔡英文自訂的國號叫「中華民國台灣」;二是悲觀,兩岸關係會愈來愈疏遠,甚至不排除發生戰爭的可能,這著實令人相當擔憂。

美國一向在台美中關係上扮演兩面性。一方面通過各種法案,加強美台關係,另一方面不斷呼籲兩岸和平對話。美國承認「一中政策」,而兩岸各自的憲法都從未放棄國家統一,但分裂分治已長達70年。

關鍵問題在於,美國一直把台灣當成抗中的籌碼,蔡英文也樂於當美國的棋子,自稱台灣是印太戰略上美國的重要夥伴。這正好給了中國大陸藉口,拿北韓作為抗美的籌碼,只要美國緊握台灣的手,中國大陸就絕對不會放鬆北韓的腳。

南韓作法與台灣完全不同

南韓夾在美國與北韓間,但作法與台灣完全不同。1月14日,南韓總統文在寅在青瓦台舉行新年記者會,對200多名國內外記者最關心的議題「文金會」和「川金會」何時重啟表示樂觀。文在寅認為,解決兩韓問題與朝核問題是兩碼事。

在處理北韓「非核化」的問題上,文在寅認定,這是美國總統川普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間的事。從去年底的「聖誕禮品」問題來說,金正恩指名是要送給美國,而非南韓。至今不可否認,金正恩對「文金會」和「川金會」仍然情有所鍾。

當然,文在寅也會不放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促成的兩韓關係改善政績。4月15日,南韓即將舉行國會議員選舉,這場選舉的勝負將影響2022年的總統選舉,因此,朝野各黨早已摩拳擦掌,拼死迎戰。如果這段期間,金正恩不惹事生非,甚至能夠回訪首爾,對文在寅和執政黨來說是錦上添花。

川普為連任安撫金正恩

近日,川普比文在寅更急。川普不忘親自祝賀金正恩生日,並且強調金正恩不會做出令他失望的事來看,一方面盡量安撫金正恩不要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充分掌握金的一舉一動,以免在美國11月大選前影響川普連任之路。

此際,無論是川普或文在寅都不敢得罪金正恩。文在寅在記者會中,一再強調,自去年河內會談至今,「川金會」雖進展不順,但迄今川普或金正恩都未放棄對話。

值得觀察的是,記者會中,文在寅向金正恩拋出不少「甜點」。南韓認為「兩韓問題是韓民族自己的事」,因此不考慮美國和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找出自行改善兩韓關係的方式,包括開發板門店和平地區、開放個別觀光、東京奧運南北韓組成一隊,以及2032年兩韓共同舉辦奧運會等。

文在寅不忘統一初衷

看來,川普不僅對金正恩頭痛,對文在寅端出的兩韓關係新措施也應接不暇。1月16日,美國駐韓大使哈里斯對文在寅完全忽視制裁,自行「偷渡」的行為,表示了美方的反對立場,也要求南韓付諸施行之前應與美國諮商。沒想到,哈里斯大使的發言立即受到青瓦台、執政黨及統一部官員的批評,甚至遭到人身攻擊。

南韓認為,兩韓間的合作與交流屬於主權的範圍,不應受到第三國干涉;美國更不應該把南韓當成殖民地。美韓關係在駐韓美軍分攤費尚未談妥之際,又增加了一個瘡疤。

其實,文在寅先前於1月7日發表的新年賀詞裡,提及「經濟」與「和平」各有17次之多,這也是他上任以來一直強調兩韓走向和平、繁榮及統一政策的基調。

尤其,2018年在世人注目下,有了與金正恩簽署的《板門店宣言》、《平壤宣言》及《南北軍事協定》等基礎,文在寅誓言,不再看美國眼色,將自行繼續推動兩韓各項合作,並努力邀請金正恩回訪首爾。

文在寅推動親中親北政策

特別是,文在寅極為重視今年內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將分別訪問南韓,在「不容戰爭、相互保障安全、共同繁榮」朝鮮半島和平三大原則之下,加強雙方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文在寅上任以來,施政重點放在改善兩韓關係上,目前看來進展不太順暢,但他從未放棄。正如南韓有句俗話說「砍樹一次不倒,繼續砍下去,一定會倒!」一般相信,隨著周遭國際環境的變化,文在寅的兩韓政策也會冬去春來,讓和平在東北亞發光。

南韓歷任總統在兩韓政策上失敗者居多。因此,文在寅一上台就積極推動親中、親北政策,尤其主張兩韓要走上和平、繁榮及統一需要中國大陸鼎力相助。其間,文在寅不惜中斷美韓聯合軍演,創造本地區的和平氛圍。

朝鮮半島和平要靠中國

文在寅堅信南韓不能依靠美國達成兩韓統一大業。而是需要與中國大陸和俄羅斯攜手,只要兩韓走上和平,就可期待東北亞局勢的調整。南韓希望與美國的傳統友邦關係有所改變,才能促使美國與北韓建交。目前,文在寅正朝向這個方向邁進。

或許在這國際局勢的微妙變化中,吾人可以目睹美國替換南韓的朋友是台灣。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一, 13 六月 2022

保釋中的日產前會長高恩,在日本嚴密監視下神奇逃亡到黎巴嫩,令日本灰頭土臉。川普魯莽狙殺伊朗軍頭,打壞安倍調和布局,讓日本看清美國的嘴臉,體悟「美國不能信賴」。

20200780219

2019年12月下旬,日相安倍到北京與習近平會晤,隨後又在成都出席中日韓工商峰會,且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談,解凍了僵持許久的日韓關係。然在日本外交氛圍好像更順暢的當下,卻冷不防於年底、年初連挨了兩記悶棍。

保釋中的高恩成功出逃

先是在日本處於保釋狀態的前日產汽車會長卡羅斯高恩消失數日後,12月31日在黎巴嫩發聲,將了日本「司法主權」一軍。

高恩在日本乃至世界汽車產業堪稱傳奇人物。他是黎巴嫩裔移民,巴西出生、黎巴嫩成長,在法國完成高等教育後到美國工作,任職過米其林輪胎(18年)、法國雷諾汽車。2000年高恩在日產汽車陷入經營危機、搖搖欲墜之際,臨危受命擔任社長,他不僅使日產轉虧為盈,且促成日產、雷諾、三菱汽車組建聯盟,一度居世界頂尖地位。2018年11月,他因漏報薪酬逃稅首度被捕,並遭公司撤職,事情爆發,日產、雷諾續有兩位頂層經營者被解雇或辭職,另還有十多位高階幹部離職,業績迅速往下掉,又跌入虧損。

之後,高恩被逮捕、羈押、交保數次,檢察單位又追加指控他侵占、挪用公款。2019年4月獲得保釋,條件是不能離開日本,他巴西、黎巴嫩、法國(因特殊原因有兩本)的護照都交給律師團保管,保釋金15億日圓,東京住處門口裝設24小時監視攝影機。

日本各單位至今仍不確知高恩是怎麼溜掉的,他逃亡最後一段是12月29日搭乘私人飛機,從土耳其飛抵黎巴嫩,持法國護照入境。搭私人飛機也須經過出境檢查,但日本入出境管理廳就是沒有他離境的記錄。黎國媒體說,高恩是藏匿在去拜訪他的樂團大型音響設備箱子裡,從關西機場離開的。

相關單位急著補破網

無論如何,一般人不可能有此能耐,應該縝密計畫很久,且有一組人配合,過程可媲美好萊塢逃亡電影。日黎之間沒有引渡條約,黎巴嫩和法國政府已表示即使日方要求,也會拒絕引渡。

剛到黎巴嫩,高恩即發出聲明「不是逃避審判,而是從不公平和政治迫害中解放出來」。1月8日他更在記者會上說,指控都不是事實,而是遭日產內鬥陷害;並批評日本司法單位審訊他時違反人權。現在,高恩罪加一條「違反保釋條件」,但人都跑了,除非能另循管道逮到他,否則該案日本根本辦不下去。

高恩讓日本很糗,相關單位急著補破網,自民黨建議修改保釋制度,要在被告身上加裝衛星定位(GPS)裝置;國土交通省則研究要對私人飛機運載的行李進行X光機器檢查。日本知道必須趕緊收拾這事態,否則會盡失國際威信。

川普殺人,日處境尷尬

沒隔幾天,中東又發生另一起讓日本冒冷汗的事。1月3日,美國總統川普下令美軍用無人機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機場,狙殺了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雷曼尼。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米尼和川普互嗆報復、反報復,戰火一觸即發。

日本原油資源全仰賴進口,八至九成來自中東,該地區任何風吹草動,日本都非常敏感。

2015年7月伊朗讓步,與中美英法德俄6國簽署「伊朗核協議」,停止發展核武,換取解除經濟制裁。美伊關係緩和。但2018年5月川普宣布退出「核協議」,重啟對伊朗經濟制裁,欲堵住伊朗的石油出口,美伊關係又轉趨惡化。

2019年6月安倍曾在美國默許下,自告奮勇前往德黑蘭當美伊的「橋樑」,與哈米尼及總統羅哈尼會談。12月20日羅哈尼亦到東京回訪,安倍適時表達將派遣自衛隊至中東海域,確保日本商船在該海域航行安全,且願斡旋中東緊張情勢。

未料,十多天後就被川普魯莽的軍事行動打亂。而且,伊朗現在與中、俄友好,12月27日三國還在阿曼灣、印度洋舉行聯合軍演。美伊對壘,中、俄外長都認為是美國先非法濫用武力,日本自然也擔心會波及其與中、俄的關係。

日本醒悟美國不能信賴

1月8日,伊朗攻擊了美軍在伊拉克的基地。不過,隨後發生伊朗防禦飛彈誤擊烏克蘭客機事件,伊朗飽受國內外指責。美伊爭端停歇,伊朗未來是否會再展開報復,有待觀察。不過,日本看這風波心裡頗不是滋味,川普這種我行我素的作風,安倍亦覺得很頭痛,卻不敢忤逆。

其實,去年10月美國突然要從敘利亞北部撤軍,拋棄庫德族,讓不少盟友,包括日本在內,看清美國會「背棄」的醜行。日本外交評論家宮家邦彥撰文委婉地表示,「不要將美日同盟視為理所當然」。言外之意即「美國不能信賴」。

週一, 13 六月 2022

在全球聚焦於中美貿易談判歷經波折,終於簽署《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同時,與東亞地區未來前景相關的第八回合「中日韓領袖高峰會」,於去(2019)年12月24日在四川成都圓滿落幕,此為揮別2019年之前中國十分重要的主場外交。

20200780218

在中日韓領袖高峰會登場前,12月23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分別與日本及南韓領導人會談,除了肯定安倍晉三對維穩中日關係的決心外,也稱讚文在寅總統處理兩韓問題得當,此讓安倍特別表示,中日韓並非東漢末年魏蜀吳的三國鼎立,而是攜手共建「新的三國時代」。

雖然安倍所提出「新的三國時代」論述,頗令人玩味;但其背後所顯示的意義,卻值得觀察。在此次中日韓高峰會中,除簽署「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文件,透過多邊對話平台,消弭過去彼此所存在的歧見之外,在支持朝鮮半島廢除核武計畫上,也達成一致立場。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中日韓領袖共同宣示,未來將致力於維護自由貿易制度和遵循多邊主義,加強既有國際規則、支持改革世貿組織(WTO),以及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基礎上,加速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進而打造「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區域經濟整合。

三國加速推動經濟整合

很顯然地,此次中日韓高峰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加速推動三國經濟整合。依據統計顯示,目前中日韓三國經濟體人口接近16億、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GDP超過20兆美元、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貿易金額達到7,200億美元以上、約占全球貿易金額的六分之一,未來一旦達成整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

尤其,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威脅,中日韓三國經濟體透過聯盟整合除可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減少中美貿易爭端所延伸的衝擊外,亦可藉此重組產業供應生態體系,達到分散市場風險的作用。

換言之,近年中國經濟體快速崛起,在與美國經濟體形成「2G」狀態下,若能將日韓兩國納入「區域多邊主義」的行列,無形中即可添增與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抗衡的條件。

儘管,以經濟規模來看,東亞地區的中日韓、北美地區的美加墨和歐盟地區列為世界三大經濟板塊;然而,以內部貿易依存程度而言,目前歐洲約達60%,美加墨超過50%,中日韓僅有14%。由此可見,中日韓三國區域整合不見得能對全球經濟發揮影響力,也不太能對地區經濟提高其競爭力。

而且,面對目前全球經濟呈現低迷發展趨勢,在2018年12月《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以及2019年11月RCEP先後取得進展之後,中日韓對FTA的談判都各自以自己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

台灣將更邊緣化、孤立化

儘管中日韓未來是否能順利建立自由貿易關係仍充滿變數;但讓台灣無法掉以輕心的是,中國是台灣近年以來投資、出口、貿易順差及發展潛力市場的最大地區,日本是台灣長期來引進產業技術的最大國,南韓是台灣在逐鹿全球市場始終難以擺脫的最大競爭國,中日韓FTA一旦完成簽署,對未來台灣經濟的發展無疑會雪上加霜,甚至對台灣貿易的布局亦將造成極嚴重威脅。

今年內RCEP即將完成簽署,若中日韓FTA加速進行談判而取得高度共識,台灣勢必會被排擠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也無法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則未來在貿易上所遭到的邊緣化、孤立化勢必更加嚴重。誠如最近中央銀行的研究報告所顯示,這已成為2020年後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實,不久之前台灣的智庫曾估算,如中日韓簽署FTA,台灣無論在GDP或在貿易上所遭到的損害,恐將超過亞太地區任何其他國家。

改善兩岸關係才能突破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位於東亞區域核心的台灣,並非沒有意識到區域經濟整合將為台灣帶來嚴重後果,且大多區域經濟整合都由中國大陸主導,台灣難以突破。尤其2016年5月之後,隨著兩岸關係僵化,加上「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和後續的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爭端機制談判皆停滯無法前進,更讓台灣的出口結構產生急劇變化。

整體而言,面對即將而來的RCEP衝擊,或中日韓FTA的簽署,其實台灣沒有任何其他選項。因此,台灣領導人唯有擺脫意識形態桎梏,積極化解兩岸關係糾葛,早日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才能讓台灣避免對外貿易受到M型化的威脅,而整個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扁平化。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一, 13 六月 2022

1月15日,中美在美國華府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有助於防止中美關係惡化、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對全世界經濟都是一個好消息。但未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還有更多問題待解決。

20200780217

這一好消息正是市場需要的信號,投資者對這一進展感到高興,美國股市也因此創下新高紀錄,原因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終於得到部分緩解。

2019年川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在全世界四處出擊,向世界各國揮舞貿易戰與博弈,弄得全球局勢風雲變色。從戰術層面來看,川普好像收穫不少,例如,多徵收了他國商品進入美國的關稅,連英、法、德、加等盟國也沒得躲;也壓榨了其他盟國許多保護費,例如川普要北約國家補交3,200多億美元,日本要為駐日美軍每年提供80億美元費用,韓國要支付駐韓美軍50億美元;伊朗被制裁,每天石油出口低於1萬桶;俄羅斯也被迫停止向德國供應天然氣;台灣、香港和新疆等地也受到美國挑撥。

不過,無論是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甚至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中國基本上都站穩了陣腳,時而還進行了有力反擊。展望2020年,全球貿易戰與博弈是否偃旗息鼓?綜合各種分析,恐怕前景不容樂觀。

雙方達成協議的主要原因

中美貿易戰打打談談,經過13輪的艱苦談判,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達成一致。

總體來看,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只是一個停戰協議,或者說中美最終協議的過渡性協議,其主要目的有三:(1)滿足川普的政治需求,比如其中的美國農產品出口協議,這也是川普在選民面前的政治賣點;(2)緩解中美貿易的緊張關係;(3)為接下來的第二、甚至第三階段談判鋪路。

到底美國想得到什麼?在美國人的眼裡,中美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論華府或北京,都希望能在看得見的將來,有個幫助解決美中貿易戰的協議。短期內的解決方案就是《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對雙方都有好處:(1)中方贏得短期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出口環境將好轉,有利於穩定資本市場和出口企業預期,緩解經濟下行壓力。(2)緩解貿易摩擦有利於提振美國經濟,為川普連任拉票。

中東形勢可能帶來影響

眾所周知,中東是世界火藥桶,因為資源和地理位置的關係,域外勢力也深度介入該地,充斥各式各樣的矛盾衝突,情勢錯綜複雜。1月3日川普對伊朗先發制人,下令無人機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攻擊,成功「斬首」負責統籌伊朗境外軍事活動的「聖城旅」司令蘇雷曼尼(Qassem Suleimani)將軍。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米尼宣布為蘇哀悼三天,又警告將對「手上留有將軍鮮血的罪人展開無情報復」。

美軍恐怖空襲獵殺這麼一位重量級人物,無疑是在新年之初引爆一枚超級震撼彈,震驚了全世界。美軍此一襲擊行動必然會帶來連鎖反應,嚴重衝擊中東局勢,避險情緒快速升級,引來新年首輪油價狂飈、黃金暴漲。

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抨擊川普這項決定失於魯莽,眾議院也於1月9日通過決議案限制川普對伊朗宣戰。不過,川普的這一手險棋,既能分散國內對他面臨彈劾的注意力,又能營造他在國際間維護美國利益的形象。但越來越多觀察家認為,川普此舉對美國在中東利益的損害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1)美國要伊朗去核,伊朗已宣布不再遵守核協議;美國要控制伊朗的影響力,但美國的盟友伊拉克要求美軍撤走;(2)美國要聯手伊拉克武裝打擊伊斯蘭國(IS)武裝,但現在不光與伊拉克關係鬧僵,而且其他盟友也不得不防範伊朗的攻擊。中東情勢日益緊張,可能使川普願意與中國簽署「規模非常龐大且全面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第二階段談判前景嚴峻

川普稍後將前往北京,展開第二階段談判。從第一階段協議的整個談判過程來看,中美雙方都意識到,彼此都有能夠影響談判進程和結果的強硬派,也有能夠促使相應讓步達成協議的務實派。這兩股勢力依然會在今後的談判中繼續較量,很有可能比第一階段談判時更激烈。

第一階段的貿易戰,美國採取了極限施壓的對抗性手段。雖然雙方已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協議的執行依然充滿不確定性。而且,在川普旁邊的「鷹派」非常注重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機制,甚至認為,該機制對中國兌現承諾的要求是「強制性的」,對美國發起反擊則是「片面的」。另外,市場專家認為,中美貿易戰暫時告一段落,2020年美歐貿易摩擦則將會持續升級,將衝擊美歐兩大經濟體接近1.3兆美元規模的雙邊貿易。

結語

中美貿易摩擦已上升到金融戰、科技戰、地緣政治戰、國際輿論戰、國際規則戰等全方位的博弈。在這種情勢下,第二階段的貿易談判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何況第二階段牽涉的議題更棘手,兩個不同的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會更直接碰撞。雙方2020年會聚焦在進出口控制、投資限制、經濟制裁等技術性問題上。亦即兩國第二階段的談判將更多圍繞在技術、政策、甚至法律和意識形態上。2020年美國經濟依然不錯,川普會認為有本錢繼續與中國較勁。

中美經貿磋商的結果會是決定2020年經濟的關鍵因素。如川普成功連任,川普的貿易戰、汽車關稅等關稅大棒可能故技重施,美歐貿易爭端將持續升級,這都將繼續影響全球貿易局勢。

(作者係本刊主筆、國防大學法律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