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19 五月 2023

日據時代,林季商、蔡惠如、蔣渭水是「孫黃革命」的追隨者;林獻堂、吳三連、蔡培火、楊肇嘉等地主階級認同康梁革新變法,採取溫和路線的抗日鬥爭。作者細讀其父葉榮鐘在書寫人物傳記時,對先賢先烈的歷史定位。

2017064620

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之後,台灣人民開始了50年的武裝及非武裝抗日鬥爭。孫中山於1900-1924年之間,曾四次到訪台灣,尤其1900年9月25日他由日本抵台指揮「惠州起義」,到11月10日離台,停留了44天。

1911年2月梁啓超到台灣至3月13日離台,停留了兩周,期間在霧峰萊園五桂樓待了4天,促成台灣人民抗日路線的改變:由林獻堂等地主階級所領導的知識分子,開始了文化啓蒙運動,展開了「廢除六三法案」,「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非武裝抗日的始端。

然而,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同為霧峰林家下厝的林季商(前清統領林朝棟嫡子,號祖密),不願作日本人的奴隸,憤然變賣祖產,脫籍(放棄日本國籍)返回祖籍樟州,自組民軍參加了二次革命,被孫中山任命為閩南軍司令。

文化協會構想源自蔣渭水

1921年10月17日下午1時,在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文化協會」創立大會成立,公推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林幼春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依父親葉榮鐘在《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稱《運動史》)的多方考證與記述,蔣渭水於1921年7月:「徵得林獻堂之贊同著手組織文化協會之前,在醫專學生間已經逐漸醞釀著組織文化運動團體的意念,似乎是無可懷疑的。」而據蔣渭水在其〈五個年中的我〉一文的回憶,對組織「文化協會」的動機提到:「自林獻堂氏歸台在台北開了歡迎會以後,新交的同志李應章、林麗明、吳海水,林瑞西…諸氏,屢次慫恿我出來組織團體…。我考慮了以後,以為不做便罷,若要做呢,必須做一個範圍較大的團體才好,於是計畫出來的就是文化協會。」依此可知,文化協會的構想實是源自蔣渭水。

蔣渭水為了動員更多的人,遂去找林獻堂,希望藉由林獻堂的號召力吸收各階層人士加入。父親在〈革命家蔣渭水〉(收錄於《台灣人物群像》)中說:「領袖人物的最大要件,就是始終不渝的反抗精神,國父如此,甘地也是如此。渭水先生在這一點可以說是夠水準的領袖。」我想更重要的是蔣渭水能包容各路人馬,以達到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的目的。

文化協會成立後,留日學生返台的演講造成全台轟動,尤其二林的演講將一個僅能容納200人的碾米廠擠的水泄不通,圍聽的群眾不下兩三千人。這促成隔年由李應章、簡吉、葉陶等人成立「二林農民組合」

蔣渭水是三民主義的信徒

父親在〈革命家蔣渭水〉一文中,舉文化協會以「總理」稱林獻堂、「協理」稱林幼春為例,說明「日人最怕國民革命刺激台人的民族意識」的時空氛圍下,蔣渭水卻刻意模仿孫中山國民黨的組織藍本。雖然,在1924年1月,國民黨「聯俄容共」時期,父親在《運動史》對於蔣渭水因對無產青年採取溫和態度,造成日後「文化協會」左右分裂感到惋惜。但是,父親認為當時的領導人中,「唯有渭水先生獨具慧眼,能洞察歷史的趨勢與青年及勞工的力量」。父親說蔣渭水:「對於革命的嚮往與對國父的崇拜,比任何人都更加強烈。…他稱得起是一位三民主義的信徒」,這些論述與他在撰寫《運動史》的筆調有很大的落差。固然,戒嚴時期的氛圍讓父親有所顧忌,猜想也是因《運動史》有蔡培火、吳三連等大老的監修,使他無法暢所欲言。

1931年7月,蔣渭水臥病入台北醫院(現台大附設醫院),7月29日診斷為傷寒。8月5日下午7時40分逝於自宅大安醫院,全島哀嘆,除在台北舉行隆重的葬禮外,各地陸續舉辦追悼會。中部地方由林獻堂等發起,於8月23日下午在台中寺舉行,參列者百餘人,警察正式臨監,一切弔聯悉被撤去。蔡先於、甘得中、洪元煌等致悼辭亦被中止。禮成,父親與警官牛島因輓聯事起衝突,被羈押於拘留所達4個多小時。

我曾問過父親是什麼原因被拘留?父親說:「禮成後,他在整理那些被扯下來的弔聯,被牛島制止,父親隨手推開牛島說了一句:「煩い」。就因為這句「你很吵」,父親進了監房。父親為此在詩集《少奇吟草》寫了三首七言絕句〈監房中〉,特錄於下:

杯弓蛇影任批論,立得狂風見腳根。別有一端沉痛處,鐵窗默禱故人魂。(其一)

早歲東林背禁書,已知身是釜中魚。十年苟免誠多幸,何況今朝入網初。(其二)明知卵石終非敵,其奈填胸熱血河。奴隸原無安樂土,監房未必苦偏多。(其三)

父親一生唯一一次進日本人的監房,是為了蔣渭水的追悼會,或許可視為父親對蔣先生最後的敬禮。

蔡惠如、林季商是「祖國派

1956年林獻堂在日本去世,父親寫了〈台灣民族運動的領導者─林獻堂〉,文中有一段描述:「乙未割台以後,霧峰林家對外是由林季商代表,因為他是統領林朝棟的嫡子,林家最高的權威福建水陸提督,太子少保林文察的嫡孫,自然而然成為林家的中心人物。但是自從林季商脫籍離台以後,林家的主導權就落在灌公(林獻堂號灌園)手中」。此文在當時並未即時發表,而是父親去世後才收錄於1985年帕米爾出版的《台灣人物群像》。

1962年,父親寫了〈蔡惠如先生的素描—記一個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後發表於1964年《台灣文藝》第二期,文中闡釋當時在東京的留學生有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但要辦《台灣青年》雜誌,若非蔡惠如在經濟狀況並不好的情況下,尚能慷慨解囊1,500元,也就沒有後來的《台灣新民報》。

父親在該文起頭說,他認為當時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受到辛亥革命的鼓勵,把個人的出路和同胞解放的希望都寄託在祖國的將來,這些人被稱為「祖國派」。父親說:「台灣島內也有祖國派,清水的蔡惠如、霧峰的林季商就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尤以林季商的心情更為決絕,態度更為徹底。」他又說:「林氏是前清福建水師提督剛憨公的孫子,統領林朝棟的嫡男,可以說是『將門之子』。據說他因不願意在台灣做日本的奴隸,把所有的土地數百甲(都是台中市內和近郊的上等地皮),以賤價賣給帝國製糖會社(即現在台中糖廠的前身),脫離日籍,到祖籍漳州去組織民軍,響應孫中山的革命軍。」

先後兩篇傳記人物書寫,主角都不是林季商,他為何事隔6年在書寫蔡惠如時,又再次彰顯林季商的愛國情操和投入革命的決心?耐人尋味。尤其,1918年父親因恩師施家本的推薦,接受林獻堂資助赴日留學而去霧峰致謝,當時林季商已返回祖國參加二次革命,父親對於林季商事蹟的了解也是日後之事。

先賢先烈自有歷史定位

回首當時在歷史巨流中掙扎鬥爭的先烈們,有如林季商、蔡惠如、蔣渭水等認同「孫黃革命」,才能解放中國、拯救台灣的追隨者;也有如林獻堂、吳三連、蔡培火、楊肇嘉等地主階級,認同康梁革新變法,採取溫和路線的抗日鬥爭。

父親承蒙林獻堂的愛顧,杖履追隨40年,情同父子,更被楊肇嘉、蔡培火、吳三連等昔日同志視為文膽。但是今日細讀父親「史」與「傳」的書寫差異時,方能體會他的用心良苦,體察他在書寫人物傳記時,對先賢先烈的歷史定位。比較起來,他心目中最尊崇的應該是林季商、蔡惠如、蔣渭水等追隨孫黃革命的先烈們。

(作者係葉榮鐘次子)

週五, 19 五月 2023

日本人焚掠屠殺台灣人的歷史是否可以原諒,那是感情和態度問題,但血腥屠殺焚掠事實的探究,則是史學工作者的使命。

2017064619

光緒20年(1894,甲午,明治27),中、日兩國因朝鮮而開戰,台灣戒嚴。清廷丁日昌力主購艦造船,成立海軍,沈葆楨倡議將南洋經費盡歸北洋,由李鴻章主導。李鴻章老於吏事、長袖善舞,坐擁鉅資,而北洋艦隊卻柔弱無力。次年(1895)正月,北洋艦隊為日本海軍所敗,潰不成軍,3月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6月3日陷基隆,6日發兵往台北,在艋舺「瑞昌成」號經商的鹿港人辜顯榮循鐵道往汐止,向日軍報告台北軍情、帶領日軍進攻台北。8日,日軍抵達北門城外,姚憨官之妻陳法助日軍進城,偌大一座府城,日軍不發一槍一彈即輕易取下,大清帝國的餘暉無聲無息地墮落。

在台北城南的焚掠屠殺

為了慶祝日本占領台灣40年,各機關出版了回顧性的官書,台灣總督府警務局也委託警察官訓練所教官鷲巢敦哉,主持《臺灣總督警察沿革誌》的編篡工作。今見全書三編(五鉅冊);第一編是《機關構成》;第三編是《警務事蹟》;第二編上卷是《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是《臺灣社會運動史》,下卷是《司法警察及犯罪即決の變遷史》。本文使用的資料主要是第二編的上卷,引述時括弧中的數字即為該書的頁碼,不另作注。

該書第二章「本島の武力平定」,第三節第六目「北部賊情の不穩と南征計劃の變更」,第七目「山根支隊大嵙崁河盂の掃蕩」,敘述的是山根信成少將揮軍對於台北城南方的大嵙崁溪(今大漢溪)兩側的無差別的屠殺和焚掠。

屠殺焚掠不是筆者杜撰的名辭。該目之「內藤支隊の運動」1895年6月第六中隊之戰功云:

「23日,三角湧(今三峽)方面を瞥見するば火煙天に漲り遙……翌24日は更海山口(今新莊迴龍)向て背進して、殘餘の敵家を悉く燒拂……支隊にて屠れる敵三四百、傷者算なく家を燒くこと1000以上。」(頁91)

又,「松原支隊の運動」云:「此の大掃蕩は以上4日に亘に賊屠ること數百、家を燒夷すること數千に及び沿道の村落は悉く彼我の銃聲爆煙を以て包まり喊聲は絕聞なく各村落に響き、三角湧附近數里に亘る復聞人影認めざるに至れり」(頁92~93) 

內藤支隊在大漢溪西側屠敵三四百,傷者無數,焚燒家屋一千以上,把海山口聚落全部燒毀。

松原支隊在大漢溪東側屠「賊」數百、焚燒家屋數千、沿途村落和三角湧附近數里都渺無人迹。在該書中,日本人並沒有避諱日軍的暴行,仍然使用「屠殺」、「燒夷」等名詞,並非筆者杜撰。

在桃竹地區的焚掠屠殺

1. 粉碎安平鎮(今桃園市平鎮區):7月1日以砲兵轟擊安平鎮,「沿道の民屋を燒き」(頁76)施以猛轟之後,遣爆破手「爆裂門扉を粉碎せり」,「砲兵補充彈藥到著を待ち」,「翌日偵察の際には、敵の隻影をも止めず、死屍の累累たるを見のなりき」(頁77)。

2. 火燒大溪悉斃殘兵:7月16日,先以砲兵突擊大嵙崁街(今桃園大溪),放火燒屋「殘兵及敵壘粉碎」,次日入街「民家を搜索して悉殘兵を斃し」(頁88)以免他日禍害日軍。

3. 砲轟新埔放火燒屋:8月2日,山根支隊占領新埔東北側高地,猛轟新埔街,入街後「家屋を破壞し尋で火放ちえ」(頁94)

此後一路南下,戰術大抵都是砲轟、爆破、火燒屋、掃蕩無差別殲滅,不再贅述。

慘絕人寰的雲林大屠殺

1895年9月1日,日軍南北兩路進攻雲林,進攻大莆林(今嘉義縣大林鎮):「攻擊約一時間,遂に火放ちでを驅逐して全くでを佔領」(頁118);攻西螺:「西螺街に進入し火を放ち……火勢旺にして殆ど市街の全は烏有に歸したり」(頁119);攻土庫:「家屋漸漸延燒…殘賊を掃蕩。」(頁119)。

1896年1月,簡義、黃丑、簡大肚等聚集大坪頂(今雲林古坑鄉)起兵抗日,6月16日,日軍四出搜索焚掠。《沿革誌》第4章第4節「雲林地方の騷擾」「應援大焚蕩を行ふ」載:「後民戶の兵燹に勻罹りしものを調查せるに斗六街に於て396戶を首めして附近村庄55庄3899戶に及び土民殺戮の數の如きは審にすべからさりき、討伐で慘烈斯の如きに」(頁432)

關於雲林大屠殺,當時擔任雲林支廳主記的今村平藏無疑是當事人和最初目擊者,他手記的《蠻煙瘴雨日記》(以下稱《日記》)無疑也是最原始的報導。

1896年春,平民逐漸安堵,台灣總督宣布4月1日起結束軍政進入民政時期。4月12日,島田少佐進剿簡義於雲林橫林路庄,簡義逃逸,島田「收兵集合於北方曠地,斬殺俘虜。」此事件使得義民大為憤慨,乃以內山大坪頂為根據地,襲擊各地日人。6月14日,雲林守備中村道明中尉率兵20餘人進窺大坪頂。今村以兵員短少又不諳地形「惟恐後悔莫及」為由勸阻,中村不從,輕率前往,遇伏,陣亡過半,日人遷怒於無辜百姓,6月20日至23日集結重兵,在雲林東南一帶實施大掃蕩(報復性屠殺)《日記》載:「凡兵煙之下,無不盡成肉山血河,既不分良匪,復未辨薰蕕,幾千房屋竟付諸一炬,無數生靈,頃刻間盡成斬首台上之冤魂。」

掃林圯埔回程,路過九芎林莊東端,今村又記:「井口警部迎接我隊,提交一信予兒玉市藏中隊長,此乃討伐之嚴令也。倏忽間九芎林莊成焦土,村民血肉飛散,變成慘絕人寰之地獄;旋行石榴班、海豐崙,殺戮燒毁,腥風捲煙,陽光淒然。同時全部討伐隊,橫掃雲林平原。」

今村又記:「調查管內之被焚房屋,實56村4,947戶之驚人數目,可見當時慘殺焚屋,何等殘酷。」

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篡》V00076/A037誌其事:雲林大屠殺後,在台灣的洋人、傳教士陸續投書香港、日本、英國各大報,7月4日即見載於《中國通訊報》(China Mail)和《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7月14日鄧肯的通訊即謂:「日本人正採取殲滅所有台灣人的策略…台灣人的收穫破壞、家園燒毁,祖先墳墓挖掘、婦女遭凌辱,憤怒到極點…」駐守台中的混成第二旅團長田村寬一,再度糾集大軍討伐南投、集集、林圯埔和雲林各地,7月7日,根據總督之訓令發出「對於土匪之巢穴,要盡力斬草除根」、「趕盡殺絕」之訓令。(總督府檔案V00093/A005-14)。

由於林圯埔和集集有若干洋商收購樟腦,為了避免引起國際事件,總督府民政局長水野遵派遣事務官佐野友三郎隨討伐隊到林圯埔、集集、埔里,目睹日軍之恣意暴行。根據佐野明治29年7月22日的《覆命書》所附〈備忘錄之一林圯埔〉載:「14日上午10時隨今橋討伐隊長之聯隊進入林圯埔…旅團長曾密令要燒光該地房屋,且該隊長亦下定決心要切實執行…有關外國人房屋…當作砲擊之結果、斷然實施燒光策略。」

〈備忘錄之三其他事項〉載:「關於仁沙慶記商社社員歐李雅被殺疑案…不知去向…怡記洋行雇用人,攜帶2000圓前往製腦地點途中,被警察逮捕,隨後死亡案。據雲林支廳員所言,此人大概被當成土匪同類而斬首。」

日軍嚴令燒光殲滅的政策,在佐野友三郎的正式官方報告中非常明確。連外國人的身家性命也不顧,終致引起震驚國際的軒然大波,良有以也。

台灣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篡》(V00076/A037)號檔〈拓殖務局送來有關外文報紙報導台灣中部土匪蜂起之記事〉,即收存「有關在台灣日本人之殘忍行為之報導,刊載於《泰晤士報》(Times)和《蘇格蘭人報》(Scotsmen)。8月25日《泰晤士報》謂: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野蠻且苛酷之東方新強國。」8月22日之《蘇格蘭人報》謂:「日本之政略,似乎在於將全島居民都趕出去。」

為了平息國際輿論和日本國內的壓力,台灣總督將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以「該員稱雲林轄下無良民,並斷定馴良村落為土匪,讓軍隊加以焚燒」為由免職。

國際社會向日本施壓,日本政府向台灣總督府關切,台灣總督府則虛與委蛇,實際上仍以燒光殺盡為常,1896年11月14日,台灣總督乃木希典訓令「各混成旅團長、憲兵隊司令官」,嚴禁燒夷良民家屋,但是,「若戰術上有其必要,述明理由報告」即可(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00610320200號),大開方便之門,變相鼓勵燒光、殺光的兩光政策。

阿公店大屠殺國際譴責

《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全書844頁,每一頁都是台灣人被屠殺的記錄。

日人占領台灣之後,台灣人的抗暴事件無日無之、無地無之。反抗者日本人就稱其為「土匪」。該書第4章「本島治匪始末」明言「所謂土匪意味土著匪賊,並不是台灣習慣用語,而是日本人來台之後新創的名詞。」包含了三種人,其一是殘留在台灣的清國舊兵,在舊檔中未視之為「土匪」;其二,乃本意之土匪即「草寇」,有巢穴、在特定地區肆虐;其三,當初掃蕩的時候,當局不易甄別良莠,往往玉石混淆而誤殺。「良民目睹父兄親戚被屠殺,心懷怨恨。也有受到台灣人充日本密偵的誣陷,恐懼殺身毀家之禍而加入匪群,在兵馬倥傯之際,這是無可避免的事。」(頁267)

把屠殺無辜的台灣百姓,「玉石俱焚」視為無可避免的事,正是日軍一貫的戰術、戰略和戰爭邏輯。而濫殺無辜的結果,必然造成更多的「土匪」。

1896年7月,宜蘭警察署長即曾建議,既然屠殺無辜台灣人導致「土匪」滋生,不如寬恕渠輩,放還清國,可以省卻麻煩。當時的台北縣知事上報總督桂太郎,桂總督有意執行,11月初,乃木希典繼任,遍發告示,勸誘「土匪」歸順(《沿革誌》頁285)。由於憲兵和警察爭功諉過,向某甲歸順者,某乙殺之;向乙之密偵連絡者,甲捕之,歸順政策弊害百出,12月底就停辦了。(頁285)

1898年(明治30年)3月兒玉源太郎出任總督,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他們認為誘降歸順不失為釜底抽薪的辦法,再加上以《保甲法》嚴密地方組織,頒布《匪徒刑罰令》嚴懲土匪,軟硬兼施,以期解決「土匪」問題。當時駐在台灣的文武官吏中,有許多人反對這項「招降撫綏政策」(頁289);於是發展出「臨機處置」及在歸順儀式中全部屠殺等兩種更為狠毒的手段。

鷲巢估計,1898—1900間,「土匪の跳梁」(頁267)大約8,258件(頁268),「所謂土匪の數」「殺獲を被りしもの前後一萬數千を計上し得む、全臺各地寧日なかりしも亦宜なりと云ふべし」(頁269)

被殺被捕的「土匪」多達1萬數千以上,可以說全台各地都居無寧日。1898年3月,兒玉源太郎就發出討伐令,全台展開屠殺焚掠。《沿革誌》敘述討伐事蹟多達300餘頁(261─638),本文根據鷲巢摘錄官方報告中有具體數字的項目略述如下:

1、鷲巢摘錄明治30年10—12月大掃蕩的《總督の報告》,被逮捕者中,自認為寃曲而申訴者144人,起訴51人,不起訴93人。向警署申訴,良民家屋被燒毀者3,007戶,其中全燒2,764戶,半燒243戶(頁359)

2、《台南縣知事申報》31年末兩次討伐以及阿猴(屏東)、潮州、恆春等地,「土民損害の統計中,被殺の受けしもの2053人,傷者數知らず、家屋を燒燬せられしもの全燒2783戶、半燒3030戶」(頁512)。總督報告涵括全台,其數字竟然少於台南縣知事申報,顯然由於國際矚目,有可能以多報少。

3、殺人如麻的阿公店事件國際譴責。《總督報告》:「就中殺害及逮捕人員中。其の最も多きものは阿公店(今高雄市岡山區)附近なりとす。逮捕人員1,845,殺害人員2,043,押收銃器1,437」(頁396)

鷲巢為之疏解云:「今次臺南管下旅團の討伐は正に疾風暴雨の勢を以て山地平地を一掃し、一時民心洗滌するの概ありしが、其の氣呵勢激の間、失宜の處置も亦免れぎりしもの、如く、久しからずして怨聲起り地方官を惱殺する至れり」(頁511)。

住在安平、打狗(今高雄)的傳教士紛紛投訴外國媒體,受害者也向安平英國領事館投訴,又如雲林大屠殺般引起軒然大波。在總督府檔案中,筆者未能檢得相關資料,無法據以申訴。

史學必須求真存真

殖民主義的基本邏輯是優勢文明駕馭劣勢文明,它的發展流程是占領土地,鎮壓、奴隸原住民;繼而掠奪資源奉獻母國。殖民主義者和被殖民者關係,彷彿養雞戶為雞造舍、餵雞食、維護雞群健康,目的在於取卵、殺雞,不是施恩於飼料雞。

日本人焚掠屠殺台灣人的血腥歷史是否可以原諒,那是感情和態度問題;血腥屠殺焚掠事實的探究,則是史學工作者的問題。至於是否存在自覺幸福的飼料雞,則是莊周與惠施的問題,不在本文探討之列。史學以求真存真為第一無上要義。求真存真是我的使命,謹以此文追念那些命喪鐵蹄下的亡魂。

(作者係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

週五, 19 五月 2023

2017年5月15日,台灣股市重新站上萬點,但是此刻的萬點與1989年的萬點相比,既沒有萬民歡騰,小股民對股市也不一定有信心,只感覺繁華落盡。

2017064618

在中國大陸砸下4000億,加碼一帶一路,為經濟的另一高潮奠下根基之際,台灣像是坐困愁城。蔡政府在南向計畫,亞洲矽谷等政策一一失效之後,再祭出了前瞻計畫,它到底是為台灣的未來做前景規畫,還是為民進黨的執政做「錢瞻」計畫,相信社會自有公評。但若從經濟的櫥窗─股市表現來看,台股和蔡政府前瞻的,所謂未來將有更好的經商環境來看,其連結是予盾的。

股市創新高應該是人人眉開眼笑,然而,分析大盤的漲升結構就會發現,指數雖創新高,卻只有少數大型個股步步高昇,例如大立光股價一再勁揚,一張要500萬元,唯有錢投資人買得起,根本不見散戶均霑利益,換言之,一般人根本無感台灣經濟將進入新成長期。

政府灑錢慶上任周年

股市可以反映產業榮枯,也可以是金錢的遊戲。自由經濟市場上「看不見的手」可以讓股市自行決定供給需求,政府這一隻「看得見的手」,則可以推動助攻台股行情,也可能造成市場的泡沫。蔡英文為了慶祝執政一周年,早就在默默進行台股站上萬點的前置作業。此端倪顯而易見,因為一般來說,第二季通常是股市淡季,甚至大型權值股台積電第二季業積衰退,但是股價還是上揚。台股不但沒有沉寂的跡象,還邁向萬點,實因蔡政府沒有讓股市下跌的本錢,早就準備千億元委託民間投信代操,正是這場金錢遊戲繼續玩下去的火種。

蔡政府做多股市的心結有二。第一,「習川會」後,蔡英文本來還認為有操作中美關係的空間,她在接受路透專訪時說「不排除和川普再通電話」,但川普立刻表示「不想在北京展現幫忙遏止北韓之際,為習近平添麻煩」;當蔡英文傳達「台灣想向美方購買F-35 戰機」時,川普說「喔,我還沒接到通知,我得想想這件事,也得跟我們的人談談。」蔡英文想利用川普拉抬聲勢,卻無功而返,但她又能奈何?

第二,去年此刻中國大陸為了給馬英九面子,還讓台灣出席了WHA。而一廂情願希望保持現狀的蔡政府,誤以為大陸今年還會讓台灣代表參加,左等右等希望有人會幫台灣關說,但去年幫她牽線的那些朋友全都不見了。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蔡英文的一周年,只好「自己慶祝」,由此看,台灣股市會跌嗎?

郭董二進白宮贏蔡英文

蔡英文執政這一年,民調滿意度從上任初期的70%、執政半年的45%、到最近滿意度僅剩18.4%。從一路下滑的數據顯示,民眾對她從高度期待到失望。甚至有民調說,如果現在選總統,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將以民調27.9%贏過蔡英文的22.5%。蔡英文如果清楚這件事背後的意義,那麼她應該清楚這個民調不是羞辱她,而是代表著民心的思變,她應該想的是,任期還有三年,為什麼民眾那麼急於換掉她?

郭台銘二度進入白宮被媒體大肆報導,甚至有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過去台灣廠商只要提到韓國三星集團就矮一個頭,但是郭台銘不但從日本人手裡拿下了夏普,而且去年第四季就讓夏普轉虧為盈。現在還傳出郭台銘有意聯合蘋果、亞馬遜、戴爾,以及他投資的夏普,組成「美日台」聯合陣線,買下日本東芝的晶片事業。如果這個願望成真,郭台銘將可以完成產業鏈中的垂直整合,他可以再壓低成本。試想,韓國舉全國之力才搞出一個三星,咱們郭董在沒有得到蔡政府任何幫忙的情況下,就幾乎做到了擊潰三星的工作。

蔡英文連再打一通電話都被川普拒絕,為何郭台銘以一介商人身分卻能兩次進入白宮?川普上台後大力宣揚「美國製造」,當郭董帶著夏普社長戴正吳與川普和白宮美國創新辦公室的成員會談,可以合理推測夏普將要到美國設面板廠;其次,郭董與蘋果執行長庫克有超過20年的交情,若郭董真的在美國設愛瘋組裝廠,讓庫克對川普有個交待,似乎也不意外。郭董打蛇隨棍上,針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大家互利共生的招數,中美都應該會歡迎。

股市買的是未來性,現在股票市場十分看好鴻海,百元以上的鴻海還有人買進,但有人看好蔡英文嗎?從民眾想要郭董做總統,就可以看出人民對蔡英文有多麼失望了。

(作者係媒體工作者)

週五, 19 五月 2023

長期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習川會」後,依據「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架構,進行了百日行動計畫。目前雙方已獲十大「早收」清單共識;而台灣在「親美遠中」的政策下,恐成貿易孤兒。

2017064617

中美兩國自1980年代恢復正常貿易以來,雙方經貿關係日益緊密;1979年的雙邊貿易額僅24.5億美元,逐年成長至2011年的4,466億美元,成長逾182倍。2015年躍升為5,980.7億美元;預計2020年大陸對外貿易總額將達到5兆美元,而中美貿易額將達7,000至8,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以上。

然而,在中美貿易發展進程中,中國大陸先前為保護國內市場,對進口產品施行很多貿易限制,包括貿易壁壘、投資缺乏透明度、進口產品需要許可,以及要求外國企業通過輸出技術以換取市場等。中國在加入WTO後取消了部分限制,但仍存在一些貿易壁壘。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希望中國:(1)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擴大互惠的經貿關係;(2)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壟斷性的行業,如郵電、基礎設施、電信、金融服務;(3)在其國內市場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4)讓人民幣匯率升值,以此削減美中貿易逆差。但雙方卻一直存在矛盾與歧見,貿易摩擦亦始終不斷。

川普轉向習近平示好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近二十年來每年均大幅成長。去(2016)年全年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高達5,023億美元,為2012年以來最高。而中國對美一直存在巨額的商品貿易順差,去年為3,470億美元,約占美國全年商品貿易逆差總額的47%。對此,川普在上任前後一直耿耿於懷,不時地喊要課進口高關稅,指中國為匯率操縱國。而大陸外交部屢次對外強調,中美貿易失衡主要是全球產業布局、國際分工及中美經濟結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所致。當然,這說詞難獲美國認同。3月底,川普簽署了兩項行政命令,要求商務部調查美國龐大貿易逆差的原因、各國的傾銷與補貼措施,以找出反制措施。

同時,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了「2017年外國貿易障礙國家評估」報告亦大肆抨擊中國設置了一系列貿易障礙,包括網路安全限制、強迫技術轉移、產能過剩、長期禁止美國牛肉和電子支付服務進入市場等。然而,令人跌破眼鏡的是,「習川會」後,川普一反常態地對習近平示好,雙方承諾將透百日貿易計畫,解決多年來的貿易議題,著實降低了中美貿易戰的可能性。

「十大」早收清單出爐

「習川會」後,依據「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架構,進行百日行動計畫,而美國商務部於5月12日公布雙方就十大領域達成共識的「早收」清單,並將討論一年期計畫,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中國也打破藩籬,將對美開放部分金融服務業,為美信評公司及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市場准入。

十大領域包括:(1)大陸於7月16日前開放美國牛肉進口。(2)中美盡快解決中國熟雞肉對美出口問題,美方定最晚7月16日前公布規則提案,並盡速開放。(3)中國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將在5月底前評估8項美國生技產品的申請,通過安全評估者將在20天內發放認證。(4)大陸將擴大開放自美國進口液態天然氣,美國允許出口至中國。(5)大陸於7月16日前將開放全外資金融服務公司提供信評服務。(6)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擬於7月16日前延長上海清算所的非訴訟豁免6個月,未來預定延長至3年。(7)大陸將於7月16日前開放純美資的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申請執照。(8)美國監管機關對中國和其他外國金融機構採用相同的監管標準。(9)大陸將在7月16日前核發債券承銷與清算執照給兩家合格的美國財務機構。(10)美國認可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重要性,將派代表參加北京的論壇。

美出席「一帶一路」論壇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5月14-15日在北京登場,共有29個國家的領導人,以及涵蓋110個國家、61個國際組織的官員及負責人出席;包括美日韓代表團,唯獨台灣缺席。

作為「一帶一路」資金池的亞投行,目前已有77個會員國,年底將增加至85個,遠超過由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這情景應是中國繼去年G20杭州峰會再一次站上世界舞台;也意謂中國將扛起經濟全球化的大旗。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美國派員參加,不僅是川普對習近平正面的回應;未來,美國若能向「一帶一路」國家增加進口,也有助於中美貿易逆差的改善;對習近平而言,應是一石二鳥的策略。

台灣經貿將更加受限

坦言之,中美深化經貿合作,無形中降低了台灣在兩強經貿摩擦中槓桿操作的空間。例如,大陸長期和美國在牛肉議題上對峙,如今擬開放美牛,台灣未來不論是否與美國談FTA,都將面臨開放美牛、美豬的壓力。

再者是金融的開放;台灣雖已開放Apple Pay,但Uber登台4年多,2月底卻被交通部重罰並勒令歇業,引發熱議。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雷克(Eli Lake)就撰文指出,Uber在台灣發展受挫,未來恐將進一步影響台美貿易。尤有進者,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在中越簽署聯合公報後更加難行;也實難取代大陸市場。當全球各國都向中國大陸靠攏時,台灣卻背道而馳,恐將成為貿易孤兒。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五, 19 五月 2023

為安定工業領袖對於「非核家園」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蔡英文政府在近日草成「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方案」,不過,看草案內容,蔡政府的「用心努力」,顯然沒有達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2017064616

以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為首的產業企業界領袖,早在六個多月以前,就已經公開表示,蔡英文只專注「轉型正義」,而不顧經濟民生,使得台灣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問題,以及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等「六失」問題,導致台灣投資環境走向崩壞。此一訴求也得到美國、歐洲及日本商會的共鳴呼應。

因此,5月10日,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能源局局長林全能,銜命前往全國工業總會理監事會,向近50位各產業公會理事長簡報「電力供需政策方向及相關措施」,保證2017年至2025年的工業能源供給「不會缺、不會斷」。不過,從簡報中所說明的經濟部初訂方案,完全看不出台灣「能源供應數量的安全穩定保證」,乃至「能源成本價格倍增情勢」預計設算之「具體可徵的初步結果」,反而引起產業界更大的恐慌與不滿,應算是蔡政府對工商業界「溝通再溝通」的莫大失利,甚至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政治正確的「虛擬」方案

經濟部的「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方案」(以下稱方案),幾乎完全採用「2015固定情勢不變假設前提」,既脫離「前瞻現實」,也毫無「需求面情境設算」的依準,當然難以有效溝通達陣。

「電力供需政策方向及相關措施」是以2025落實非核家園為願景目標,虛擬出一個號稱是20-30-50的潔淨能源結構,未來台灣能源轉型發展,將以逐年增加再生能源與燃氣發電、降低燃煤比例、核能完全歸零,作為施政策略目標。

依經濟部的規劃設算,自2015起始年到2025目標年,各類能源發電占比:燃氣自31.4%跳增到超過一半的50.1%為最大,燃煤自44.6%降至26%居次,太陽能發電從原本不到1%份額,大幅度增至14.6%,成了居第三位的「大咖」,幾乎是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發電現行角色地位與職能份額的「非核悍將」,燃油自4.7%減至1.7%,最自然的抽蓄水力則自3.3%降為1.2%。這當中,最為特出的是太陽能光電,發電容量將由80萬瓩/年,在短短十年之內爆增25倍,而能夠溢出到2000萬瓩/年。

無法消除限電斷電危機

自從蔡英文掌政宣布在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政策願景,核四作廢、核一核二核三除役,工業界領袖就公開質疑「不切現實」、「備載容量根本不足」,尤其對「供電數量危機」及「供電價格危機」,無不存有高度的不確定感。可是,這份方案試擬出來的「推計」內容與作法,根本無法消除工商企業界對供電數量與價格的危機感受。問題主要出在以下幾點。

第一是,方案通篇只考量到如何使能源裝置容量「依循計畫而自動大幅度增減」,以及如何讓供給結構依計畫全面翻轉,純粹只是一廂情願的供給面定制設想,其可靠度完全不足以為信。

第二是,台灣產業部門最關注的應該是未來十年間「單位能源成本」的演進變化情勢。倘若這項方案改採滾動式變動費率作為推計基礎,則電價成本應會出現高達25倍數的爆增,而不會像經濟部僅以初始年固定費率直線推計所得的20%增率。設若電價成本暴增,則台灣投資營運極可能出現「全面棄逃」的景象。

依存燃氣發電的危險

第三是,長久以來,台灣燃氣的對外依存度一向高達100%,現實上根本不具備任何自主性與自主能力。但進口供氣來源國家的不穩定性,加上國際供氣價格的波動,都會導致占比51%電源的意外「供給能量不確定性」及「供給成本費率不確定性」,燃氣供給的政經不牢靠程度,勢必對未來台灣工商產業的投資營運造成致命衝擊,也必然會影響到台灣的經濟成長。而更令人引以為憂的是,燃氣發電會排放大量的碳,這更是未來台灣難以向國際社會交代的課題。

第四是,聯合國全球能源發展調查報告指出,直到2050年,全球再生能源占比都不可能超過5%,而核能供電不會少於20%;是則台灣究竟何德何能,可以達到非核能源轉型方案所虛擬的「再生能源高占22.5%」?尤其,怎能將再生能源占比中的70%以上,完全繫於在台灣一向極不穩定可靠的「太陽能光電」?如此不牢靠的能源供需方案,實非正常國家產業政策NIP之所當取。

當場無法回應各種問題的沈次長、林局長已承諾,會把民間產業領袖的疑問帶回部院研商,近期內再「實問實答地」回應工業總會,但是,經此簡報,已然讓民間社會對政府「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方案」的修正案,不抱任何指望。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週五, 19 五月 2023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將充分依靠中國大陸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可望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走向,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則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必須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涵蓋65個核心國家,覆蓋面積約5,539km2,約占全球總面積的41.3%;惠及46.7億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66.9%;區域經濟總量達27.4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8.2%。「一帶一路」涉及的65國的發展差距很大,例如2013年卡達人均GDP達9.4萬美元,而阿富汗人均GDP僅為665美元,其中以發展中國家居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較差,提升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於2017年4月25日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以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要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一帶一路」也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用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今年5月14日,在北京開幕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29國元首赴會。習近平在主題講話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中國願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強加於人;「一帶一路」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週五, 19 五月 2023

中國大陸海軍新型國造航母-001A已於4月26日正式下水測試,其滿載排水量達65,000噸,可攜帶50架戰機,除在機庫、艦身、艦載相控陣列雷達方面,與第一艘服役的航母遼寧號有明顯差異外,整體噸位上,已超越英國最新型的伊莉莎白女王號、法國的戴高樂號,讓人不敢忽視大陸海軍的軍力已經崛起。

2017064615

001A航母於2015年開工建造,歷時不到兩年,不但已下水測試,並已決定在2020年前正式服役。相較於大陸第一艘航母瓦良格號,001A不但是中國自行研製,其整體船艦設計也採納了各國航母的優點,例如:艦載機的起降方式沿用了俄式風格,在艦橋與機庫的設計上則趨於西方國家風格,與美軍、英軍或法軍的航母有些許雷同之處,這代表大陸造船廠設計大型航母的技術已有具體進展。

大陸自2012年使用航母後,隨即艦載機J-15也已正式服役,航母艦隊作戰的訓練也在2016年初步完成,雖然以當前的規模來說,無法與美軍較量,例如在航母數量與作戰能力上仍居於劣勢,水面艦上的投射能力目前也沒有美軍遠(艦上裝載的導彈射程仍少於美軍艦上攜帶的戰斧巡弋導彈),不過,其他部分諸如新式軍艦的數量、性能、反艦飛彈、艦上防空飛彈,在數量與性能上已在水平之上。

大陸海軍若搭配其他軍種的聯合作戰,像是空軍的長程轟炸機(轟6K)、火箭軍(DF-16)等,已具備跨海、甚至兩棲作戰的能力,其實力足以重挫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所有艦隻,至於南海附近的國家如越南、菲律賓,無論在水面艦數量、潛艦數量等方面,根本不是中國大陸海軍的對手。

(作者係中正大學戰略所畢業)

週五, 19 五月 2023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落實,是中國「達則兼善天下」的最佳體現。它是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振興計畫、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也是最被看好的國際合作平台。

2017064614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中國人歷來的理想。為了擺脫貧窮積弱,使中國屹立於國際之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殫精竭慮、變法圖強。

立志要對世界有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站起來了就要往前走,就不僅要自己過生活,還應該對別的國家和民族進行幫助。他說:「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因為你沒有什麼貢獻。」可是,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不僅經濟不發達,工業水準不高,而且還有很多文盲。毛澤東提出分兩步走來改變這個面貌。第一步,用三個五年計畫的時間實現初步工業化;第二步,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設想到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時,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毛澤東說:「衡量我們是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使我們自己發展起來,實現四個現代化,而且要能夠隨著自己的發展,對人類作更多的貢獻。」

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要想對世界有多一點貢獻,首先必須發展自己,把自己變得強大一些。鄧小平明確提出了 「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 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進入小康社會;第三步用30年到50年的時間再翻兩番,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鄧小平強調,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力量。

1995年10月,江澤民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特別紀念會上向世界宣告:「中國發展和強大起來也絕不謀求霸權,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而且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必將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江澤民明確把對人類、對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貢獻,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繫起來。

2005年中國GDP首次超過英國,成為全球僅次於美、日、德的第四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這一成就使得「中國威脅論」一時甚囂塵上。為此,胡錦濤除重申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外,還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

習近平有關中國「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思想,是其「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發展中國與發展世界的有機統一。習近平還將「中國夢」與「世界夢」聯繫起來,強調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終有條件做出貢獻    

瞭解以上歷史背景,就能體會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層意涵。

新中國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如今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強勁發展,國際話語權大大提升。而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國際貿易反全球化逆流興起。「一帶一路」適時提出,這不僅是開拓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雄才偉略,也是面對當今世界挑戰的恢宏大計。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不僅揭櫫中國和平崛起,不會重蹈歷史上大國博弈修昔底德陷阱,而且描繪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景。

「一帶一路」雖是中國的倡議,但第一屆「論壇」絕非中國唱獨角戲,而有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約1500名代表出席,各抒己見的盛會。當然,作為倡議國,中國必須率先垂範,必須有大國擔當。

在論壇上,習近平指出,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已超過3兆美元,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更已在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創造了近11億美元稅收、18萬個就業崗位。習近平又表明,將向絲路基金新增1,000億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3,000億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總計提供3,8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於支援「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習近平還表示,未來3年將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

(作者係美國紐約和統會前會長)

週五, 19 五月 2023

在台灣,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房地產被一場尚未結束的內戰所摧毀,也不願意自己的財產受到戰爭餘波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所吞噬。尤其,如Elizabeth Freund Larus最近在IPP Review上撰文指出,如果蔡英文政府不能處理好軍人的退休金改革,許多軍人會覺得被政府出賣,甚至改而效忠對岸。

回顧歷史,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有不少統一的模式出現,例如(1)北平談判模式:始於1948年12月,基本上是和平解決;(2)上海模式:1949年5月12日擁有42萬部隊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只進攻寶山區,並保持其他地區完整,經過16天的戰鬥上海解放了,全市沒有停電和停水;(3)海南島或全面進攻模式: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橫渡瓊州海峽,成功地攻克中國第二大島。

最近我訪問上海期間,一位政治觀察家張克文兩次跟我談到:北京只需把解放軍海軍部署在台灣水域,要求任何想離開台灣的人必須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或要求在台灣註冊的船隻必須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旗幟,才能航行到其他國家和地方,就可以解決台灣問題。

對於蔡英文政府,當前唯一明智的作法則是儘早和北京政府展開談判,簽署雙邊和平協議,從而一勞永逸地結束內戰。

談判當然意味著雙方都必須妥協。I.William Zartman和Maureen R. Berman在1987年主編的《50%的解決方案》,至今仍有參考價值。我15年前發表在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的文章中,建議由中華民國海軍巡邏至大陸沿海的領海,乃至基點基綫的整個台灣海峽,作為與中共簽署和平協議的交換條件。今天我依然以為,北京應按照「九二共識」,同意中華民國海軍巡邏整個台灣海峽,但兩岸的空軍仍應維持台灣海峽中間線。須要記住的是,當年處理港、澳與涉台事務的錢其琛,在李登輝擔任總統前後都稱,兩岸的軍隊為友軍。

2017年5月,首次看到大陸官方報導承認,1976年12月中共海軍東海艦隊潛艇22支隊252艇,從浙江寧波大榭島出發,「首次秘密遠航30晝夜,突破了第一島鏈,開創了中國海軍潛艇進入太平洋進行戰備的先例。」2016年12月,遼寧號航母及其由護衛艦和驅逐艦組成的小型艦隊,首次穿過台灣和日本沖繩之間,進入太平洋公海進行演習和訓練。2017年4月,解放軍自行研究與發展的航母下水,並可能在將來穿越台灣的東部海域,顯示解放軍有保衛國家主權的實力。

我們絕對不能忘記美國南北內戰的結果,亦即美國北部和西部變得更富裕,而曾經富裕的南部不僅有26萬軍人陣亡,而且戰後有一個世紀相當貧窮。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僅有兩次南方人打敗北方人。美國內戰歷史學家E. Merton Coulter曾指出,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失敗的原因是,「人民沒有足夠的意願努力和足夠的持久去贏得勝利。」這個決定性問題也適用於台灣的分離主義者嗎?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係金門大學一點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週五, 19 五月 2023

中國大陸歷代領導人都強調,國家統一是全體國民的職責,而且統一採何種方式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受美國的影響。

2017064613

1972年2月28日,中國大陸在《上海公報》裡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可見周恩來與毛澤東在簽《上海公報》時,未向尼克森承諾只以和平方式解放台灣。

1973年11月12日,毛澤東對季辛吉說,國民黨是一撮反動分子,「他們怎能和我們合作?」會後,毛澤東特別召集政治局會議,批判周恩來「和美國人打交道時犯下右派的錯誤」,因為當天周恩來曾對季辛吉表示,中國會用和平手段解放台灣,毛澤東說這是不對的,「台灣只能用打的」。

鄧小平未承諾放棄武力

鄧小平於1974年11月26日,剛接任國務院副總理時,在與季辛吉談到台灣問題之際,他重申「我們不相信和平交易」,鄧小平堅持不承諾放棄武力。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當天中國大陸發表一項片面聲明:「至於解決台灣回歸祖國,完成國家統一的方式,這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但在《中美建交公報》中,中國放棄了在上海公報裡「解放台灣」的說法,而改用「完成國家統一」,但也表示統一採哪種方式是中國的內政。

鄧小平時代,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台海兩岸的關係也走向緩和;但鄧小平始終未在台灣問題上放棄使用武力,因為他知道,如果承諾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兩岸隔峽分治,中國就永遠不能統一。

1982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刪除了「解放台灣」的說法,但表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是全中國人的神聖職責。

鄧小平1984年10月22日,對黨內高層說:「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們要記住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要記住這一點,這是一種戰略考慮。」

2000年9月11日,大陸副總理錢其琛提出「一個中國」新定義: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大陸在國際上當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政府,但在處理兩岸關係上,「一個中國」可以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試射飛彈懲罰李登輝

1995年6月,李登輝訪問美國,大陸在憤怒情緒不斷升高的一個多月後,7月13日,江澤民公開說:「我曾經講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是,我也想說明,這裡面假使國際上有一種干預的勢力,非得要進行挑起我們的衝突,這個恐怕中國人也是不能答應的。」7月21日至28日間,解放軍舉行飛彈演習,以「試射飛彈」,懲罰李登輝訪問美國。

1996年3月,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的情況下,大陸升級軍事演習而引發台海危機,美國緊急調動了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來台海應對,一時之間台海戰雲密布。大陸當時發動這場危機,是為了測試美國對台政策的底線,也想影響台灣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但李登輝仍高票當選。大陸開始注意到台灣的民意,也因此調整了對台政策。

通過反分裂法提出警告

2000年3月15日,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三天,大陸總理朱鎔基提出警告:「不管是誰,只要搞台灣獨立,就沒有好下場」、「切莫一時衝動,以免後悔莫及」,但陳水扁依然當選了。

選後大陸對陳水扁採取了低調的「聽其言、觀其行」態度,希望能與民進黨對話,可是陳水扁第一任後期開始愈走愈獨,大陸全國人大乃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其中第八條規定「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不僅表明不放棄以武力統一,也對台獨提出最嚴厲的警告。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習近平2015年3月4日說,兩岸關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地動山搖」自然包括使用非和平方式。

為應對美國川普新政府,大陸國務院2017年1月11日發表全文約16,000字的《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主要闡述習近平的政策,卻隻字不提台海和平安全的問題,似乎台澎金馬已經沉入西太平洋。

美國新任國務卿提勒森表示,美國透過《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向台灣承諾,「我們必須再次重申這些承諾,讓台灣清楚知道我們會履行承諾。」但是,台灣問題攸關中國的核心利益、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的中國大陸絕不會再容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獨霸,也不會允許美國插手干涉兩岸事務。這也應該是習近平「中國夢」的一部分。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大外交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