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也可以節能樸實平價
世界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2021的得主是法國建築師雙人組Anne Lacaton和Jean Philippe Vassal。這兩位建築師的國際知名度並不高,但評選委員會給他們的評語是:「他們搭檔完成的作品,包括私人住宅、社會住宅、學校、文化建築、公共空間和都市發展策略等,持續關注建築與環境間的關係,並深究居住空間對人們的影響,在設計中時時體現建築師在社會正義、環境方面的深刻責任,反映了普立茲克建築獎『為人類社會做出持續貢獻』的宗旨。」
這兩人的專業生涯,從非洲東岸的尼日共和國開始,繼而在法國本土做了許多與社會環境有關的建築設計。節能、永續、樸實、平價是他們設計的原則,有多少錢做多少設計,每個案子都能在預算內執行完建設工作。
在拜金主義充斥,建築追求怪異的當下,能秉持「質樸」的價值觀逆勢而為,誠屬可貴;這也難怪他們能獲得建築最高榮譽獎的青睞。
同樣因作品充滿人道色彩而得到普立茲克獎的,還有2016年的得主,智利的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他的作品致力於公共利益與社會性。他認為「建築師工作的主要目標是,藉著個人與社會需求的平衡─包括政治、經濟、環境各種議題,改善人類的生活。」
亞氏為智利工人設計的住宅社區Villa Verde Housing,每個單元造價被嚴格控制在2,500美元以下,簡潔中富有多樣性,且可隨各個家庭的需要,彈性改變內裝。他的另一個為墨西哥做的社會住宅,不論構造、形式與生活行為的反應,都極富創意。
另一位充滿人道情懷的普立茲克得獎建築師是印度的Balkrishna Doshi。他師承現代建築大師科比意(Le Corbusier),雖然非常具有形式創作的能力,但不忘情於為低收入的同胞設計住宅。Aranya低收入住宅材料與工法簡單廉價,但卻提供了鄰里間非常人性溫馨的生活空間。
歷屆普立茲克獎得主中不乏怪咖。像設計北京中央電視台「大褲衩」的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以及設計西班牙畢爾包美術館的美國建築師Frank Gehry。這些建築大師的作品自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也成為建築潮流的領航者。普利茲克獎不將建築的榮譽著眼於新鮮的創意,而能等量齊觀的看待「社會性」強的作品,這也是這個獎能傲視世界,領先各大獎的原因。
台灣出了個謝英俊
反觀台灣與中國大陸,我們是否也有具「社會情懷」的建築師呢?大陸改革開放後生活趨於富裕,一線城市的房價,甚至已是台北精華區的好幾倍,當然看不到為普羅大眾蓋的房子。反倒是在台灣,出現了一位自許為「常民建築師」的建築專業者謝英俊。在台灣這樣高強度資本主義的社會,他高舉充滿社會主義色彩的「人民」旗幟,是相當政治不正確的行為模式。但如果了解他做了些什麼樣的事,就知道他不是說著玩的。
1999年發生921規模7.3的大地震後,謝英俊前往南投日月潭邵族部落,協助當地災民重建居所。為了以較低的成本及當地居民可以參與建造的「協力造屋」概念,他開發出了容易組裝、具有自由性與擴充性的抗震「輕鋼架型式」。
2004年他開始在中國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區推廣他的理念,嘗試讓當地農民協力建造抗震、環保、並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他主張蓋房子是基本人權,傳統建築多由農民動手建造,累積很多智慧、技術及文化,非常值得學習、延續。2008年汶川大地震,謝英俊走入四川偏遠地區協助重建工作。2009年台灣莫拉克風災,謝英俊受世界展望會和紅十字會的委託,協助700戶家庭重建。
2011年,因其在台灣及中國災區協助災民重建家園的貢獻,獲得以人道關懷著稱的美國Curry Stone設計獎首獎,他是該獎的首位亞洲受獎人。2012年他獲頒台灣第16屆國家文藝獎。
謝英俊總結這幾十年來的經驗與作法,解說他的建築系統共有三個主要部分:「持續性建築」、「開放系統架構」與「互為主體」。上述三個系統所涵括的內容,分別是建築的材質與材料、建築時的合作與溝通,以及建築如何與使用者在居住前或居住後,產生更多「住」以外的互動。
「常民建築」的美學觀
謝英俊的建築哲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有機建築」,「房子」是運用熟悉的模式,運用自然的材料,經過居民自己的參與,建構而成。他認為,自古以來,房子都是這樣建成的,因此人與房子間充滿了感情。經過資本化、工業化後,人與房子間的深刻意涵不見了,只剩下金錢與物品的關係。
謝英俊的最大企圖,是找回「建築」的本質、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他發展出了一套輕鋼架系統。在他來說,這樣的構造系統是提供一種營建模式,是邁向新的建築世界的重要工具。因為對偏鄉地區的弱勢族群而言,這樣的系統既經濟又容易操作;即使缺乏建築師,仍能自力自建。這正是體現「常民建築」的理想狀態。
建築涉及的層面很廣。當結構達到安全,需求得到滿足,行為方便有效之後,形式的美好,會變成另一個追求目標。「常民建築」的美學觀便成了有趣的議題。「美」固然有普世的準繩,但在資本化的當代,物資充裕的社會,「美感經驗」趨向於精緻化,直白點說,是「奢華化」。即使是標榜著「極簡」的創作,卻也是費盡心機與不計成本,營造出來的「奢華的極簡」、「昂貴的樸實」、「人工化的自然」。
謝英俊與類似的普羅建築到底美不美,是很多局內與局外人經常探討,甚至評論的問題。這當然也「困擾」了謝英俊,讓他花了很大的精神,建構他的「常民建築」美學觀。引自老子的「為—無為」,成為他相當重要的思想基礎。
謝英俊的建築途徑在華人世界,甚至在當今的世界建築,都有可觀之處。尤其是這樣的建築行為所揭櫫的「價值觀」,更是流行的、學院派充斥的建築世界所欠缺的。謝英俊的建築態度,更挑戰了建築為誰服務的大議題。以此觀之,如果說,謝英俊的建築,為當今的建築世界的拼圖,補上了殘缺的一角,也不為過。
(作者係建築師、台大城鄉所兼任教授)
魏國彥,1953年生,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學士、碩士,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海洋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1987-88),耶魯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學系擔任助理教授(1989-94)。1994-2018年為台大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00-2018)。其與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共著之《全球環境變遷導論》,為台灣第一本關於全球變遷的大學用書;另著有:《正自有山河之異》論文集(2018)、《為地球而科學》科普文集(2018)、《台北新官場現形記》(2019)、《8個你不可不知的環境議題》(2019)。
其專業學能橫跨地質、海洋、生地化循環、生態及氣候學等領域;而且兼具中央與地方行政經驗。歷任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委(2009-10);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委(2010-1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2014-16)。現為台大「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
拜登就任總統後著手調整對外戰略,其中包括將美國的戰略重心從中東地區轉移到亞太地區,將對外政策目標鎖定在俄羅斯和中國。對華競爭方面,強調除政治和軍事領域,美國還需要加強西方民主科技與專制中國科技競爭。
4月29日,是美國拜登總統上台第一百日。「百日執政」在評價總統政績方面本來不具重要意義,但在小羅斯福總統上任百日,借爐邊談話廣播宣告「百日新政」後,賦予了它象徵性的意義。自此,百日執政成為評估新總統,作為議程設定者和行動領導者,以及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領導人的重要指標。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台灣電視台有節目主持人將川普比作「瘋子」,拜登比作「傻子」,戯謔之至,卻非無的放矢。川普煽動群衆攻占國會,夠瘋了吧?拜登在「川粉」質疑聲中上任後,對內想要收拾川普的爛攤子,不惜舉債6兆美元大事救濟與興革;對外宣稱「美國回來了」,要重新肩負起領導世界的責任,特別要聯合盟邦來對付中國,來勢洶洶。於是又有人認爲拜登畢竟有長年從政經驗,果然出手不凡。但是,拜登真有那麽厲害,還是色厲內荏、有心無力呢?
台灣每四到五年,總會爆發一次類似太魯閣號死亡慘劇的公共意外災害,嚴重挫敗台灣國際形象;於今應加速啟動「邁向數位經濟社會戰略」,具體落實普及建置「智慧型基礎建設」,才有可能遏制甚至洗刷台灣在國際社會「經濟不安全」的惡名。
勞動部5月一開始就有重大宣布,要求人力銀行、獵人頭公司,全面下架刊登赴大陸就業職缺的資訊,違者最重可罰500萬元。在野黨表示,這是剝奪台灣年輕人赴外打拚的機會。究竟這道禁令有無妨害工作自由而有違憲之虞?能否具有實益留住台灣高科技人才?都值得深入探討。
新冠疫情高燒不退、四大公投受到民眾支持、花蓮太魯閣號出軌、民進黨黑道治黨疑雲重重、治安日益嚴重、島上缺水危機更勝以往等危機,卻似乎沒有讓民進黨陷入執政困境。原因為何,值得探究。
今年5.20,蔡英文連任後將屆滿一年,疫情加速嚴峻加上能源議題,讓台灣主要政治人物的滿意度產生大變化,其中在就任之初一直居六都首長後段班的台中市長盧秀燕,最近幾波民調都名列前茅,並且超越蔡英文,藍營中有人甚至把她列為2024總統大選可能的名單之一。這位號稱是「不敗女王」的六都唯一女市長,是如何從後段班「敗部復活」?
經過過去一個多月的進展,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局面漸漸清晰,不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大和嚴峻,漸漸浮上檯面的國民黨主席競爭又再次潛入檯面下,這多少會影響競爭者的優劣情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