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抗戰烽火 湖南硬氣展新貌│陳淑英

經歷抗戰烽火 湖南硬氣展新貌│陳淑英

80年前,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争中,湖南長沙、常德、衡陽這三座城市堅持血戰到底,戰爭所及之處焦土廢墟,軍民死傷溝壑。80年後,當「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訪團,於7月30日至8月6日,走過這幾座曾經被嚴重破壞的城市,見證了湖南以無比的硬氣發展成生機蓬勃、氣息嶄新的經濟大省。

20250714307 220 23

首先位於長沙市區的湖南廣電集團,經過70多年的發展,已是全球聞名的大型媒體集團,製作許多引領文娛風潮的電視劇、綜藝節目,例如《還珠格格》,以及真人秀節目《中餐廳》、《爸爸去哪兒》、《歌手2025》。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發布的「2024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中,湖南廣電在亞洲廣電行業排名第二,湖南衛視全球覆蓋觀眾規模19億,影響力非常明顯。

《桃花源記》連結兩岸文化

當年常德會戰打得十分壯烈,今日常德在「景鎮共興」目標下,於桃花源鎮推出全球首座自然河流劇場《桃花源記》,不僅在山水間傳承文旅產業,也增加貧困村民收入。《桃花源記》2015年籌劃,2017年8月首演至今。據實景演出總經理梁婷婷介紹,整齣劇以秦溪為舞台,兩岸山水為佈景,觀眾乘著漁船溯溪而上,在移步換景中感受洗衣對歌、農耕勞作、水上婚禮等場景;每場演出動員300多位演員,其中群眾演員有九成是當地村民,「他們白天種田,晚上演出,累計解決約3000人次就業。」

常德桃花源是《辭海》注釋的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型地,也是兩岸學子國語文課本中共同學習的篇章。從經典文學到實景演出,《桃花源記》連結兩岸文化,已不僅是一場單純的表演了。

衡陽時光之城散發民國風

衡陽在抗戰期間被賦予重要經濟城市的重任,1942年的稅收占全國第二名,僅次於上海,因此有「小上海」的別稱。1944年衡陽保衛戰是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最多的城市攻防戰。而今衡陽從抗戰硝煙中走出來,煥發著產業創新活力。聯訪團走訪衡陽「時光之城・1944」時,個個均感受到80年前「小上海」的氛圍。它位於衡陽南岳區,園區復刻1944年的衡陽老城,包括衡陽西站、主要幹道中山路的繁華街景、市政廳的巴羅克雕花、公館洋樓,以及鐵爐門茶館等建築。

20250714307 220 24

時光之城裡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都在講述一個個故事。如衡陽西站1938年建成時,曾是通往全國的交通樞紐;中山路曾彙集從上海遷來的500多家大企業洋行、銀行、百貨公司,被譽為「衡陽的外灘」; 中央銀行曾經是抗戰期間南方戰區的重要經濟後方,保衛戰中這座地下金庫曾是指揮所之一;鐵爐門茶館是老衡陽人喝茶、聽書、看戲的日常聚點,抗戰時期這裡藏過情報、避過戰火。時光之城現已是打卡景點,而衡陽另一處位於西渡鎮的梅花村,在村長劉準的帶領下,積極招商引資,立志將梅花村打造成「鄉村版迪士尼」。

劉準2015年曾訪問台灣8天,考察各地農村。劉準成功引進企業投資經營「梅花魚莊」、「梅花樂園」、「紅色展覽館」等。他表示,梅花村採取「村民自願入股、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募集資金,鼓勵村民過城裡人的生活,把空出來的農宅變成民宿、康養中心,讓城裡人來此度假養身,賺城裡人的錢。據劉準表示,梅花村幾年前還虧損,但2024年村整體經濟收入已達483萬元,他估計2025年可達500萬元以上。

衡陽本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城市,現在穿越歷史風雨,成為一座經濟快速發展之都。

發展中保有傳統特色文化

湖南自抗戰勝利以來,從農業為主的地區轉變為工業和服務業不斷發展的經濟體。據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資料,1952年湖南生產總值近30億人民幣,到2023年已突破5兆元大關,躍升為經濟大省。雖然如此,還是保留了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

湘西古城竹山村苗寨保有獨特的苗族迎賓文化,也就是「進村三道卡-卡鼓、卡酒、卡歌」。當客人到達的時候,竹山村的阿哥阿姐們首先敲響牛皮大鼓歡迎客人,隨之端出當地特製的糯米酒款待客人,最後第三關由阿哥阿姐們演唱苗歌,此次聯訪團記者們也演唱《高山青》回應村民的熱情。成功過三關後,聯訪團一行小心翼翼地踩著陡峭的青板石階走向寨頂。雖然步步驚心,但欣喜看到苗寨房屋使用千層岩砌築,古樸又典雅,而房前屋後則是山花爛漫。我們也在綉品坊內看到兩位80多歲的阿婆,精神矍鑠地正用織布機和繅絲機,一推一拉織就細密的布匹。

20250714307 220 25

在寰宇時空裡,80年只是一個瞬間,但湘江兒女通力合作,寫下強省富民的發展新篇章,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76
  • 標題: 經歷抗戰烽火 湖南硬氣展新貌